CN102463853A - 载重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载重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63853A CN102463853A CN2011103497008A CN201110349700A CN102463853A CN 102463853 A CN102463853 A CN 102463853A CN 2011103497008 A CN2011103497008 A CN 2011103497008A CN 201110349700 A CN201110349700 A CN 201110349700A CN 102463853 A CN102463853 A CN 1024638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mentioned
- pattern block
- shoulder
- crow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10000003754 fetus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3256 coordination poly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41 propul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26 asph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697 sensory orga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98 tes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1—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isolated elements, e.g. bloc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09—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traight at the tread surfac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2011/129—Sipe density, i.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ipes within the pattern
- B60C2011/1295—Sipe density, i.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ipes within the pattern variab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06—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heavy duty vehic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S152/03—Slits in thread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S152/902—Non-directional tread pattern having no circumferential rib and having blocks defined by circumferential grooves and transverse groo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载重充气轮胎,能不受载荷或内压大小的影响而保持冰上性能。主沟包括沟中心线从轮胎赤道面起隔开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0.3~0.65倍的距离的一对胎肩主沟。花纹块包括胎冠花纹块和胎肩花纹块,且设有在各自的踏面上沿轮胎轴向延伸的至少一条刀槽花纹,且满足下式(1),其中符号:SScr是全部胎冠花纹块的上述刀槽花纹的轮胎轴向长度的总和;SBcr是全部胎冠花纹块的踏面的在轮胎周向上相向的横向边缘中的一方的横向边缘的轮胎轴向长度的总和;SSsh是全部胎肩花纹块的上述刀槽花纹的轮胎轴向长度的总和;SBsh是全部胎肩花纹块的踏面的在轮胎周向上相向的横向边缘中的一方的横向边缘的轮胎轴向长度的总和。(SScr+SBcr)/(SSsh+SBsh)≥1.05 (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不受载荷或内压的大小的影响而保持冰上性能的载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提高冰上性能,例如提出在多个花纹块上设置有刀槽花纹的载重充气轮胎(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这样的载重充气轮胎利用花纹块或刀槽花纹的边缘成分,增大与冰路面的摩擦力,从而能够提高驱动力以及制动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05617号公报
图6表示具有块状花纹的载重充气轮胎的胎面部2的接地面20,(a)表示高载荷时或低内压时的接地面,(b)表示低载荷时或高内压时的接地面。从图6可以看出,在低载荷时或高内压时,与高载荷时或低内压时相比,胎面部2的接地面20减小,因此存在无法有效地使用胎肩侧的花纹块的刀槽花纹或花纹块边缘,易降低冰上性能这样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人着眼于使比从轮胎赤道面CP起隔开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0.30~0.65倍的距离D1的位置更靠轮胎轴向的内侧区域(胎冠区域Cr),较稳定地接地而不受载荷或内压的大小的影响,而反复进行了锐意的研究。其结果,发明人发现,通过将配置于上述内侧区域(胎冠区域Cr)的花纹块的边缘成分设为比配置于外侧区域(胎肩区域Sh)的花纹块6大,由此即使在胎面部2的接地面20减小的低载荷时或高内压时,也能抑制边缘成分的过度的减少从而保持冰上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载重充气轮胎,该载重充气轮胎以通过在胎面部设置从轮胎赤道面起隔开规定的距离的一对胎肩主沟、且在胎冠花纹块以及胎肩花纹块上设置至少一条刀槽花纹,将各个刀槽花纹的长度或横向边缘的长度限定在规定的范围为基本,由此能够不受载荷或内压的大小的影响而保持冰上性能。
本发明中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通过在胎面部设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条主沟和沿与该主沟相交的方向延伸的多条横沟,由此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花纹块从而形成多个花纹块列,该载重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主沟包括一对胎肩主沟,该一对胎肩主沟配置在轮胎轴向的最外侧且其沟中心线从轮胎赤道面起隔开胎面一半宽度的0.30~0.65倍的距离,上述花纹块包括:胎冠花纹块,其配置在上述胎肩主沟之间的胎冠区域;胎肩花纹块,其配置在上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区域,在上述胎冠花纹块以及胎肩花纹块上设有:在各自的踏面上沿轮胎轴向延伸的至少一条刀槽花纹,并且满足下式(1),
(SScr+SBcr)/(SSsh+SBsh)≥1.05...(1)
其中,符号如下:
SScr:全部胎冠花纹块的上述刀槽花纹的轮胎轴向长度的总和
SBcr:全部胎冠花纹块的踏面的在轮胎周向上相向的横向边缘中的一方的横向边缘的轮胎轴向长度的总和
SSsh:全部胎肩花纹块的上述刀槽花纹的轮胎轴向长度的总和
SBsh:全部胎肩花纹块的踏面的在轮胎周向上相向的横向边缘中的一方的横向边缘的轮胎轴向长度的总和。
此外,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中,上述总和SScr是上述总和SSsh的1.05倍以上。
此外,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中,满足下式(2),
(SLcr+SScr+SBcr)/(SLsh+SSsh+SBsh)≥1.05...(2)
其中,符号如下:
SLcr:全部胎冠花纹块的在轮胎轴向上相向的纵向边缘中的一方的纵向边缘的轮胎周向长度的总和
SLsh:全部胎肩花纹块的在轮胎轴向上相向的纵向边缘中的一方的纵向边缘的轮胎周向长度的总和。
此外,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中,上述总和SLcr是上述总和SLsh的1.05倍以上。
此外,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中,在上述胎面部设有:在上述主沟之间、以及在上述主沟与胎面端之间以小于上述主沟的沟宽度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至少一条细沟。
此外,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中,上述细沟包括:配置在上述胎肩主沟与上述胎面端之间的胎肩细沟,上述胎肩细沟包括:配置在胎肩主沟侧的内胎肩细沟、和配置在比该内胎肩细沟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外胎肩细沟,上述内胎肩细沟的沟宽度小于上述外胎肩细沟。
此外,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中,上述胎肩花纹块包括:配置在上述胎肩主沟与上述内胎肩细沟之间的内胎肩花纹块、配置在上述内胎肩细沟与上述外胎肩细沟之间的中胎肩花纹块、以及配置在上述外胎肩细沟与上述胎面端之间的外胎肩花纹块,上述刀槽花纹的条数从上述内胎肩花纹块到上述外胎肩花纹块逐渐减少。
此外,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5至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中,上述细沟的沟深度是上述主沟的沟深度的0.55~0.85倍。
此外,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中,在轮胎轴向上相邻的上述花纹块列,沿轮胎周向错开相位配置。
此外,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至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中,上述胎冠花纹块通过设置两条上述刀槽花纹而被划分成:上述刀槽花纹之间的内花纹块片、和位于该内花纹块片的轮胎周向两外侧的一对端花纹块片。
此外,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载重充气轮胎中,在上述胎冠区域包括一组胎冠花纹块列,该一组胎冠花纹块列在轮胎轴向上相邻且将胎冠花纹块沿轮胎周向排列而形成,上述一组胎冠花纹块列以使上述端花纹块片沿轮胎轴向重复的方式错开相位配置。
其中,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殊的限定,则轮胎的各部分的尺寸,是指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正规状态下确定的值。
上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Design Rim”、或者如果是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上述“正规内压”是指按照每个轮胎规定上述规格的空气压,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
本发明的载重充气轮胎,通过在胎面部设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条主沟、和沿与该主沟相交的方向延伸的多条横沟,由此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花纹块,从而形成多个花纹块列。主沟包括一对胎肩主沟,它们配置在轮胎轴向的最外侧且其沟中心线从轮胎赤道面起隔开胎面一半宽度的0.3~0.65倍的距离。由于这样的胎肩主沟能够稳定地接地而不受载荷或内压的大小的影响,因此能够充分地利用其边缘成分来提高冰上性能。此外,由于胎肩主沟能够确保后述的胎肩花纹块的刚性,因此能够抑制例如胎肩缺损磨损等不均匀磨损。
此外,花纹块包括:配置在上述胎肩主沟之间的胎冠区域的胎冠花纹块、和配置在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区域的胎肩花纹块,在胎冠花纹块以及胎肩花纹块上设有在各自的踏面上沿轮胎轴向延伸的至少一条刀槽花纹,并且满足下式(1),
(SScr+SBcr)/(SSsh+SBsh)≥1.05...(1)
其中,符号如下:
SScr:全部胎冠花纹块的上述刀槽花纹的轮胎轴向长度的总和
SBcr:全部胎冠花纹块的踏面的在轮胎周向上相向的横向边缘中的一方的横向边缘的轮胎轴向长度的总和
SSsh:全部胎肩花纹块的上述刀槽花纹的轮胎轴向长度的总和
SBsh:全部胎肩花纹块的踏面的在轮胎周向上相向的横向边缘中的一方的横向边缘的轮胎轴向长度的总和。
在这样的载重充气轮胎中,通过使能够稳定地接地而不受载荷或内压的大小的影响的胎冠花纹块的边缘成分,相比胎肩花纹块增加,由此即使在胎面部的接地面减小的低载荷时或高内压时,也能够抑制边缘成分的过度减少。因此本发明的载重充气轮胎能够不受载荷或内压的大小的影响而保持冰上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载重充气轮胎的胎面展开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对图3的胎冠区域放大表示的局部展开图。
图5为对图3的胎肩区域放大表示的局部展开图。
图6(a)为表示高载荷时或低内压时的接地面的胎面展开图,图6(b)为表示低载荷时或高内压时的接地面的胎面展开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1...轮胎;2...胎面部;3...主沟;6...花纹块;7...花纹块列;12...胎肩主沟;23...胎冠花纹块;24...胎肩花纹块;26...刀槽花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在图1中,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载重充气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示出了例如卡车、客车等载重车辆用的无防滑钉轮胎。
在该轮胎1的胎面部2设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条主沟3、和沿与该主沟3相交的方向延伸的多条横沟4。并且,在胎面部2设有至少一条细沟5,该细沟5在主沟3、3之间、以及在主沟3与胎面端2e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由此,胎面部2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由主沟3、横沟4以及细沟5划分的花纹块6,从而形成多个花纹块列7。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主沟3包括:其沟中心线11c在轮胎赤道面CP上延伸的胎冠主沟11;以及其沟中心线12c配置在比上述沟中心线11c更靠轮胎轴向最外侧的一对胎肩主沟12、12。由此,胎面部2被假设划分为:胎肩主沟12、12之间的胎冠区域Cr、和胎肩主沟12的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区域Sh。
如图1及图2所示,上述胎冠主沟11和胎肩主沟12,例如与沟中心线11c、12c成直角方向的沟宽度W1被设定为胎面宽度TW的1/2的距离亦即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4~8%左右,沟深度G1被设定为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13~23%左右。这样的胎冠主沟11以及胎肩主沟12能够确保胎面部2的花纹刚性,并且提高排水性能以及雪上性能。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沟宽度W1以及沟深度G1在胎冠主沟11和胎肩主沟12中设定为相同,然而不言而喻也可以相互不同。
在此,上述胎面宽度TW为上述正规状态下的胎面端2e、2e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其中,上述胎面端2e在外观上能够由清楚的边缘识别出时是指该边缘,但不能识别出的情况下,将对上述正规状态的轮胎加载正规载荷且以0°的外倾角使胎面部2接地为平面时在轮胎轴向最外侧接地为平面的接地端设为胎面端2e。
上述“正规载荷”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LOAD CAPACITY”。
上述横沟4包括:设置于胎冠区域Cr的胎冠横沟13、和设置于胎肩区域Sh的胎肩横沟14。此外,胎冠横沟13及胎肩横沟14,例如其沟宽度W2被设定为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3~7%左右,沟深度G2被设定为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12~22%左右,能够提高排水性能以及雪上性能。
上述细沟5包括:配置在胎冠主沟11与胎肩主沟12之间的一条胎冠细沟16、和配置于胎肩主沟12与胎面端2e之间的胎肩细沟17。
如图3所示,上述胎冠细沟16设在其沟中心线16c从轮胎赤道面CP起隔开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0.2~0.3倍左右的距离D2的位置,且将胎冠主沟11与胎肩主沟12之间沿轮胎轴向大致平分。此外,胎冠细沟16,例如其沟宽度W3优选设定为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1~2%左右。
上述胎肩细沟17包括:配置在胎肩主沟12侧的内胎肩细沟18、和配置在比该内胎肩细沟18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外胎肩细沟19。
上述内胎肩细沟18优选设在其沟中心线18c从轮胎赤道面CP起隔开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0.6~0.7倍左右的距离D3的位置。此外,内胎肩细沟18,例如其沟宽度W4优选设定为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1~2%左右。
上述外胎肩细沟19优选设在其沟中心线19c从轮胎赤道面CP起隔开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0.92~0.96倍左右的距离D4的位置,其沟宽度W5优选设定为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2~3%左右。
另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上述胎冠横沟13包括:在胎冠主沟11与胎冠细沟16之间延伸的内胎冠横沟13A、以及在胎冠细沟16与胎肩主沟12之间延伸的外胎冠横沟13B。上述内、外胎冠横沟13A、13B分别以大致相同的间距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此外,内、外胎冠横沟13A、13B分别沿轮胎周向错开相位配置。
此外,上述胎肩横沟14包括:在胎肩主沟12与内胎肩细沟18之间延伸的内胎肩横沟14A、在内胎肩细沟18与外胎肩细沟19之间延伸的中胎肩横沟14B、以及在外胎肩细沟19与胎面端2e之间延伸的外胎肩横沟14C。
上述内、中、外胎肩横沟14A、14B、14C,也与内、外胎冠横沟13A、13B同样,以大致相同的间距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此外,内胎肩横沟14A在轮胎周向上与外胎冠横沟13B及中胎肩横沟14B错开相位配置。
由于这样的各横沟13A、13B、14A、14B与在轮胎轴向上相邻的横沟沿轮胎周向错开相位配置,因此能够分散行驶中的间距噪声。
另一方面,外胎肩横沟14C被配置成在轮胎周向上与中胎肩横沟14B相位一致。这有助于将路面的水膜顺畅地向轮胎轴向外侧引导,提高排水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胎肩横沟14的沟宽度W2中,中胎肩横沟14B的沟宽度W2b设定为比内胎肩横沟14A的沟宽度W2a大,并且外胎肩横沟14B的沟宽度W2c设定为比中胎肩横沟B的沟宽度W2b大。即,各沟宽度满足W2a<W2b<W2c的关系。这样,从轮胎赤道C侧越向胎面端2e越降低花纹块6的刚性,从而有助于通常行驶中抑制因车辙而摇晃从而提高游动(wandering)性能。此外,由于越向胎面端2e,沟宽度W2越宽,所以容易将轮胎链卡挂于花纹块6。
上述花纹块6包括:配置于胎冠区域Cr(图1所示)的胎冠花纹块23、和配置于胎肩区域Sh(图1所示)的胎肩花纹块24。
上述胎冠花纹块23构成为包括:内胎冠花纹块23A,其由胎冠主沟11、胎冠细沟16和内胎冠横沟13A划分而成;外胎冠花纹块23B,其由胎冠细沟16、胎肩主沟12和外胎冠横沟13B划分而成。
如图4中放大表示的那样,上述内、外胎冠花纹块23A、23B其踏面2t(图2所示)形成为周向长度C1大于轮胎轴向的宽度B1的纵长矩形状。这样的内、外胎冠花纹块23A、23B能够提高轮胎周向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牵引性能以及抗不均匀磨损性能。上述宽度B1优选为胎面一半宽度0.5TW(图1所示)的例如15~25%左右,上述周向长度C1优选为上述宽度B1的例如138~148%左右。
此外,在上述内、外胎冠花纹块23A、23B的踏面2t上设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至少一条刀槽花纹26,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两条刀槽花纹26、26。由此,内、外胎冠花纹块23A、23B被划分成:上述刀槽花纹26、26之间的内花纹块片27、和位于该内花纹块片27的轮胎周向两外侧的一对端花纹块片28、28。
如图3所示,上述胎肩花纹块24包括:内胎肩花纹块24A,其由胎肩主沟12、内胎肩细沟18和内胎肩横沟14A划分而成;中胎肩花纹块24B,其由内胎肩细沟18、外胎肩细沟19和中胎肩横沟14B划分而成;外胎肩花纹块24C,其由外胎肩细沟19、胎面端2e和外胎肩横沟14C划分而成。
如图5中放大表示的那样,上述内胎肩花纹块24A其踏面2t(图2所示)形成为周向长度C2大于轮胎轴向的宽度B2的纵长矩形状。这样的内胎肩花纹块24A也能提高轮胎周向的刚性,从而提高牵引性能以及抗不均匀磨损性能。上述宽度B2优选为胎面一半宽度0.5TW(图1所示)的例如13~23%左右,上述周向长度C2优选为上述宽度B2的例如115~125%左右。
此外,在内胎肩花纹块24A的踏面2t上设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至少一条刀槽花纹26,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两条刀槽花纹26、26。由此,内胎肩花纹块24A也与内、外胎冠花纹块23A、23B同样,被划分成:上述刀槽花纹26、26之间的内花纹块片31、和位于该内花纹块片31的轮胎周向两外侧的一对端花纹块片32、32。
上述中胎肩花纹块24B的踏面2t形成为轮胎轴向的宽度B3大于内胎肩花纹块24A的宽度B2的纵长矩形状。这样的中胎肩花纹块24B有助于提高轮胎轴向的刚性,提高操纵稳定性能。上述宽度B3优选为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例如17~27%左右,上述周向长度C3为上述宽度B3的例如110~120%左右。
此外,在中胎肩花纹块24B的踏面2t上设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至少一条刀槽花纹26,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条刀槽花纹26设在花纹块的周向长度的中间位置。由此,中胎肩花纹块24B被划分成在轮胎周向上平分的一对端花纹块片33、33。
上述外胎肩花纹块24C其踏面2t形成为轮胎轴向的宽度B4小于内胎肩花纹块24A的纵长矩形状。这样的外胎肩花纹块24C能够增大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有助于提高抗不均匀磨损性能。上述宽度B4优选为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例如3~7%左右,周向长度C4优选为上述宽度B4的例如290~310%左右。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外胎肩花纹块24C的踏面2t上不设置上述那样的刀槽花纹26。
如图3所示,上述花纹块列7构成为包括:将内胎冠花纹块23A间隔设置而成的内胎冠花纹块列7A、将外胎冠花纹块23B间隔设置而成的外胎冠花纹块列7B、将内胎肩花纹块24A间隔设置而成的内胎肩花纹块列7C、将中胎肩花纹块24B间隔设置而成的中胎肩花纹块列7D、将外胎肩花纹块24C间隔设置而成的外胎肩花纹块列7E。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各胎冠花纹块列7A、7B、7C、7D,通过将内、外胎冠横沟13A、13B以及内、中胎肩横沟14A、14B以不相互相对的方式错开相位,从而与在轮胎轴向上相邻的各个花纹块列沿轮胎周向错开相位配置。外胎肩花纹块列7E被配置成与内胎肩花纹块列7D在轮胎周向上相位一致。
具有这样的花纹块列7的轮胎1,能够均衡地发挥花纹块6或刀槽花纹26的边缘成分,从而加大与冰路面的摩擦力,能够提高驱动力以及制动力。
如上所述,轮胎1与图6(a)所示的高载荷时或低内压时相比,图6(b)所示的低载荷时或高内压时的胎面部2的接地面20减小,所以无法有效地使用在胎肩区域Sh的花纹块6的刀槽花纹26或花纹块边缘,因此存在易降低冰上性能这样的问题。
为此,发明人着眼于使比从轮胎赤道面CP起隔开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0.30~0.65倍的距离D1的位置更靠轮胎轴向的内侧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胎冠区域Cr),稳定地接地而不受载荷或内压的大小的影响,并发现通过将配置于上述内侧区域的花纹块6或刀槽花纹26的边缘成分,设为相比内侧区域更靠外侧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胎肩区域Sh)增大一定范围以上,由此即使在胎面部2的接地面20减小的低载荷时或高内压时,也能抑制边缘成分的过度减少,且保持冰上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上述胎肩主沟12的沟中心线12c从轮胎赤道面CP起隔开上述距离D1而配置。这样的胎肩主沟12能够稳定地接地而不受载荷或内压的大小的影响,因此能够充分地利用其边缘成分而提高冰上性能。并且,由于胎肩主沟12从轮胎赤道面CP起隔开距离D1配置,由此也能够抑制其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区域Sh过度减小,因此能够确保胎肩花纹块24的刚性,例如能够抑制胎肩磨损等不均匀磨损。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重点在于满足下式(1)。
(SScr+SBcr)/(SSsh+SBsh)≥1.05...(1)
其中,符号如下。
SScr:全部胎冠花纹块23的刀槽花纹26的轮胎轴向长度L1(图4所示)的总和
SBcr:全部胎冠花纹块23的踏面2t的在轮胎周向上相向的横向边缘23e、23e中的一方的横向边缘23e的轮胎轴向长度L2(图4所示)的总和
SSsh:全部胎肩花纹块24的刀槽花纹26的轮胎轴向长度L3(图5所示)的总和
SBsh:全部胎肩花纹块24的踏面2t的在轮胎周向上相向的横向边缘24e、24e中的一方的横向边缘24e的轮胎轴向长度L4(图5所示)的总和
在此,在上述总和SBcr中,之所以限定为一方的横向边缘23e,是因为在一对横向边缘23e、23e中,一方的横向边缘23e在直行行驶时有效地发挥边缘成分。此外,在横向边缘23e、23e的长度L2分别不同的情况下,用大的一方进行计算。
此外,根据与上述总和SBcr相同的理由,上述总和SBsh也限定为一方的横向边缘24e,在横向边缘24e的长度L4分别不同的情况下,用大的一方进行计算。
在上式(1)中,规定胎冠花纹块23以及胎肩花纹块24的各个的轮胎轴向的边缘成分。在满足这样的上式(1)的轮胎1中,能够使胎冠花纹块23的边缘成分相比胎肩花纹块24增加,即使在胎面部2的接地面20减小的低载荷时或高内压时,也能抑制边缘成分的过度减少。因此,本发明的轮胎1能够不受载荷或内压的大小的影响而保持冰上性能。
其中,如果上述胎肩主沟12的上述距离D1小于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0.30倍,则该胎肩主沟12配置得过度靠轮胎轴向内侧,从而减小胎冠区域Cr的刚性,有可能易产生中央磨损等而降低抗不均匀磨损性能。相反地,如果上述距离D1超过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0.65倍,则低载荷时或高内压时胎肩主沟12不接地,因此无法期待上述作用。基于这样的观点,上述距离D1更优选为胎面一半宽度0.5TW的0.35倍以上,最优选为0.4倍以上,另外优选为0.6倍以下,最优选为0.55倍以下。
此外,如果上述比((SScr+SBcr)/(SSsh+SBsh))小于1.05,则低载荷时或高内压时边缘成分减少,从而无法期待上述作用。相反地,如果上述比((SScr+SBcr)/(SSsh+SBsh))过大,则因刀槽花纹26的过度增加而减小胎冠区域Cr的刚性,因此有可能易产生中央磨损等而降低抗不均匀磨损性能。基于这样的观点,上述(SScr+SBcr)/(SSsh+SBsh)优选为1.10以上,更优选为1.15以上,另外优选为2.00以下,更优选为1.50以下。
此外,上述总和SScr优选为上述总和SSsh的1.05倍以上,更优选为1.10倍以上。如果上述总和SScr变得过小,则冰上性能的贡献率高的胎冠花纹块23的刀槽花纹26变得过少,因此即使满足上式(1)也有可能无法充分地提高冰上性能。相反,如果上述总和SScr变得过大,则胎冠花纹块23的刀槽花纹26变得过多,有可能降低胎面部2的刚性从而降低冰上性能和抗不均匀磨损性能。基于这样的观点,上述总和SScr优选为上述总和SSsh的2.00倍以下,更优选为1.50倍以下。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优选为满足下式(2)。
(SLcr+SScr+SBcr)/(SLsh+SSsh+SBsh)≥1.05...(2)
其中,符号如下。
SLcr:全部胎冠花纹块23的在轮胎轴向上相向的纵向边缘23f中的一方的纵向边缘23f的轮胎周向长度L5(图4所示)的总和
SLsh:全部胎肩花纹块24的在轮胎轴向上相向的纵向边缘24f中的一方的纵向边缘24f的轮胎周向长度L6(图5所示)的总和
在此,在上述总和SLcr中,之所以限定为一方的纵向边缘23f,是因为在一对纵向边缘23f、23f中,一方的纵向边缘23f在转弯时有效地发挥边缘成分。此外,在纵向边缘23f、23f的长度L5分别不同的情况下,利用大的一方进行计算。
此外,根据与上述总和SLcr相同的理由,上述总和SLsh也限定为一方的纵向边缘24f,在纵向边缘24f的长度L6分别不同的情况下,用大的一方进行计算。
在上式(2)中,除了规定上式(1)的轮胎轴向的边缘成分外,还规定轮胎周向的边缘成分。在满足这样的上式(2)的轮胎1中,在直行行驶时和转弯时的双方均能有效地得到冰上优秀的抓地性。
其中,如果上述比((SLcr+SScr+SBcr)/(SLsh+SSsh+SBsh))小于1.05,则无法期待上述那样的作用。相反,如果上述比((SLcr+SScr+SBcr)/(SLsh+SSsh+SBsh))过大,则有可能降低胎面部2的刚性。基于这样的观点,上述比((SLcr+SScr+SBcr)/(SLsh+SSsh+SBsh))优选为1.10以上,更优选为1.15以上,另外优选为2.00以下,更优选为1.50以下。
上述总和SLcr优选为上述总和SLsh的1.05倍以上,更优选为1.10倍以上。如果上述总和SLcr过小,则胎冠花纹块23的纵向边缘变得过小,有可能降低转弯的抓地性。相反,如果上述总和SLcr变得过大,则胎冠花纹块23的花纹块刚性降低,有可能降低冰上性能和抗不均匀磨损性能。基于这样的观点,上述总和SLcr优选为上述总和SLsh的2.00倍以下,更优选为1.50倍以下。
如图2所示,上述细沟5的沟深度G3优选为小于主沟3的沟深度G1。由此细沟5能够抑制花纹块刚性的降低,且能够利用纵向边缘。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上述细沟5的沟深度G3优选为上述主沟3的沟深度G1的0.55倍以上,更优选为0.60倍以上。如果上述细沟5的沟深度G3变得过小,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地利用各花纹块6的纵向边缘。相反,如果细沟5的沟深度G3变得过大,则花纹块刚性降低,有可能降低抗不均匀磨损性能。基于这样的观点,上述细沟的沟深度G3优选为主沟3的沟深度G1的0.85倍以下,更优选为0.80倍以下。
此外,内胎肩细沟18的沟深度G3b优选为外胎肩细沟19的沟深度G3c的0.55%以上,更优选为0.60%以上。如果上述沟深度G3b变得过小,则有可能无法充分地提高边缘成分。相反,如果上述沟深度G3b变得过大,则接地面20因载荷或内压的大小而容易变化的内胎肩细沟18附近的踏面2t的刚性会降低,因此有可能产生不均匀磨损。基于这样的观点,上述沟深度G3b优选为上述沟深度G3c的0.85%以下,更优选为0.80%以下。
基于同样的观点,如图3所示,内胎肩细沟18的沟宽度W4优选为外胎肩细沟19的沟宽度W5的15%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另外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45%以下。
另外,上述刀槽花纹26的条数优选为从上述内胎肩花纹块24A到上述外胎肩花纹块24C逐渐减少。由此,内、中、外胎肩花纹块24A、24B、24C越向转弯时接地压增大的轮胎轴向外侧,花纹块刚性越高,从而能够提高冰上性能。
如图4所示,上述内、外胎冠花纹块23A、23B的上述端花纹块片28、28的轮胎周向长度C5,优选为大于内花纹块片27的轮胎周向长度C6。由此,内、外胎冠花纹块23A、23B能够提高轮胎周向两端的花纹块刚性,从而提高抗不均匀磨损性。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上述内、外胎冠花纹块23A、23B的上述端花纹块片28、28的轮胎周向长度C5,优选为内花纹块片27的轮胎周向长度C6的110%以上,更优选为120%以上。如果上述轮胎周向长度C5变得过小,则上述内、外胎冠花纹块23A、23B的轮胎周向两端的花纹块刚性变小,有可能降低抗不均匀磨损性。相反,如果上述轮胎周向长度C5变得过大,则刀槽花纹26、26被配置于内、外胎冠花纹块23A、23B的踏面2t的轮胎周向内侧,有可能降低冰上性能。基于这样的观点,上述轮胎周向长度C5优选为上述轮胎周向长度C6的200%以下,更优选为150%以下。
基于同样的观点,如图5所示,内胎肩花纹块24A的上述端花纹块片32、32的轮胎周向长度C7,优选为内花纹块片31的轮胎周向长度C8的110%以上,更优选为120%以上,另外优选为200%以下,更优选为150%以下。
内、外胎冠花纹块23A、23B,优选以使上述端花纹块片28、28在轮胎轴向上重复的方式错开相位配置。由此内、外胎冠花纹块23A、23B,将刚性较高的端花纹块片28、28沿轮胎轴向排列,从而能够提高各个的花纹块刚性,提高冰上性能。
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不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还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制造具有图1所示的基本构造,且具有表1所示的花纹块以及刀槽花纹的轮胎,并对它们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其中,共通规格如下。
轮胎尺寸:11R22.514PR
轮辋尺寸:22.5×7.50
胎面一半宽度0.5TW:120mm
胎冠主沟、胎肩主沟:
沟宽度W1:5mm
沟深度G1:20mm
比(W1/0.5TW):4.17%
比(G1/0.5TW):16.7%
胎冠横沟、胎肩横沟:
沟宽度W2a:6mm
沟宽度W2b:10mm
沟宽度W2c:15mm
沟深度G2:20mm
比(W2a/0.5TW):5.0%
比(W2b/0.5TW):8.3%
比(W2c/0.5TW):12.5%
比(G2/0.5TW):16.7%
胎冠细沟:
距离D2:30mm
沟宽度W3:2mm
比(D2/0.5TW):0.25
比(W3/0.5TW):1.67%
内胎肩细沟:
距离D3:90mm
比(D3/0.5TW):0.75
外胎肩细沟:
距离D4:115mm
比(D4/0.5TW):0.96
内胎冠花纹块、外胎冠花纹块:
周向长度C1:32mm
宽度B1:25mm
比(B1/0.5TW):20.8%
比(C1/B1):128%
内胎肩花纹块:
宽度B2:25mm
周向长度C2:32mm
比(B2/0.5TW):20.8%
比(C2/B2):128%
中胎肩花纹块:
宽度B3:27mm
周向长度C3:28mm
比(B3/0.5TW):22.5%
比(C3/B3):104%
外胎肩花纹块:
宽度B4:5mm
周向长度C4:23mm
比(B4/0.5TW):4.2%
比(C4/B4):460%
测试方法如下。
<冰上性能>
将各测试轮胎轮辋组装于上述轮辋,填充800kPa的内压,并安装于载重为8.5吨的2-D车的全部轮子,在半载重(前轮载荷:26.72kN,后轮载荷:11.38kN)状态下,通过专业测试驾驶员的感官,对在冰路面(路面温度-2~0度)的测试路线上,从车辆停止状态起起动加速时的舒适感进行了评价。结果是以实施例1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越好。
<抗不均匀磨损性能>
将各测试轮胎在上述条件下进行轮辋组装,并安装于上述车辆的全部轮子,在干燥沥青路面上行驶300km之后,对轮胎全周上的三个部位,测量胎肩主沟附近的花纹块与其他花纹块的磨损量之差。结果是将磨损量的平均以实施例1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小越好。
测试结果示于表1。
表1
测试的结果确认了实施例的轮胎能够不受载荷或内压的大小的影响而保持冰上性能。
Claims (11)
1.一种载重充气轮胎,通过在胎面部设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条主沟和沿与该主沟相交的方向延伸的多条横沟,由此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花纹块从而形成多个花纹块列,该载重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上述主沟包括一对胎肩主沟,该一对胎肩主沟配置在轮胎轴向的最外侧且其沟中心线从轮胎赤道面起隔开胎面一半宽度的0.30~0.65倍的距离,
上述花纹块包括:胎冠花纹块,其配置在上述胎肩主沟之间的胎冠区域;胎肩花纹块,其配置在上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区域,
在上述胎冠花纹块以及胎肩花纹块上设有:在各自的踏面上沿轮胎轴向延伸的至少一条刀槽花纹,并且满足下式(1),
(SScr+SBcr)/(SSsh+SBsh)≥1.05...(1)
其中,符号如下:
SScr:全部胎冠花纹块的上述刀槽花纹的轮胎轴向长度的总和
SBcr:全部胎冠花纹块的踏面的在轮胎周向上相向的横向边缘中的一方的横向边缘的轮胎轴向长度的总和
SSsh:全部胎肩花纹块的上述刀槽花纹的轮胎轴向长度的总和
SBsh:全部胎肩花纹块的踏面的在轮胎周向上相向的横向边缘中的一方的横向边缘的轮胎轴向长度的总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总和SScr是上述总和SSsh的1.05倍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满足下式(2),
(SLcr+SScr+SBcr)/(SLsh+SSsh+SBsh)≥1.05...(2)
其中,符号如下:
SLcr:全部胎冠花纹块的在轮胎轴向上相向的纵向边缘中的一方的纵向边缘的轮胎周向长度的总和
SLsh:全部胎肩花纹块的在轮胎轴向上相向的纵向边缘中的一方的纵向边缘的轮胎周向长度的总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总和SLcr是上述总和SLsh的1.05倍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胎面部设有:在上述主沟之间、以及在上述主沟与胎面端之间以小于上述主沟的沟宽度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至少一条细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细沟包括:配置在上述胎肩主沟与上述胎面端之间的胎肩细沟,
上述胎肩细沟包括:配置在胎肩主沟侧的内胎肩细沟、和配置在比该内胎肩细沟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外胎肩细沟,
上述内胎肩细沟的沟宽度小于上述外胎肩细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肩花纹块包括:配置在上述胎肩主沟与上述内胎肩细沟之间的内胎肩花纹块、配置在上述内胎肩细沟与上述外胎肩细沟之间的中胎肩花纹块、以及配置在上述外胎肩细沟与上述胎面端之间的外胎肩花纹块,
上述刀槽花纹的条数从上述内胎肩花纹块到上述外胎肩花纹块逐渐减少。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细沟的沟深度是上述主沟的沟深度的0.55~0.85倍。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轮胎轴向上相邻的上述花纹块列,沿轮胎周向错开相位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冠花纹块通过设置两条上述刀槽花纹而被划分成:上述刀槽花纹之间的内花纹块片、和位于该内花纹块片的轮胎周向两外侧的一对端花纹块片。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载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胎冠区域包括一组胎冠花纹块列,该一组胎冠花纹块列在轮胎轴向上相邻且将胎冠花纹块沿轮胎周向排列而形成,
上述一组胎冠花纹块列以使上述端花纹块片沿轮胎轴向重复的方式错开相位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53116 | 2010-11-11 | ||
JP2010253116A JP5081291B2 (ja) | 2010-11-11 | 2010-11-11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63853A true CN102463853A (zh) | 2012-05-23 |
CN102463853B CN102463853B (zh) | 2015-08-26 |
Family
ID=45557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34970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63853B (zh) | 2010-11-11 | 2011-11-08 | 载重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027614B2 (zh) |
EP (1) | EP2452836B1 (zh) |
JP (1) | JP5081291B2 (zh) |
KR (1) | KR101787111B1 (zh) |
CN (1) | CN102463853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29525A (zh) * | 2011-10-07 | 2013-04-10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5517816A (zh) * | 2013-08-28 | 2016-04-20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重载用充气轮胎 |
CN107933204A (zh) * | 2014-03-26 | 2018-04-20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8725100A (zh) * | 2017-04-18 | 2018-11-02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7082412A1 (ja) | 2015-11-12 | 2017-05-18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6952593B2 (ja) * | 2017-12-13 | 2021-10-20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7172476B2 (ja) * | 2018-11-12 | 2022-11-16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7172478B2 (ja) * | 2018-11-12 | 2022-11-16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7534591B2 (ja) | 2020-03-31 | 2024-08-1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タイヤ |
DE102021105422A1 (de) | 2020-03-31 | 2021-09-30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R e i f e n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50812A (ja) * | 1991-08-26 | 1993-03-02 |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タイヤ |
US5385189A (en) * | 1991-11-01 | 1995-01-31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Pneumatic tire with paired sides in the tread |
CN101249778A (zh) * | 2007-02-22 | 2008-08-27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无钉轮胎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540339B1 (en) * | 1991-11-01 | 1998-05-20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Pneumatic tire |
JP2898832B2 (ja) * | 1992-09-30 | 1999-06-02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880899B2 (ja) * | 1994-01-10 | 1999-04-12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タッドレスタイヤ |
JP2880900B2 (ja) * | 1994-01-19 | 1999-04-12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タッドレスタイヤ |
JP2002321508A (ja) * | 2001-04-26 | 2002-11-05 |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3524899B2 (ja) * | 2001-10-12 | 2004-05-10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重荷重用タイヤ |
JP3493190B2 (ja) * | 2001-10-15 | 2004-02-03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010456B2 (ja) * | 2007-12-27 | 2012-08-29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547012B2 (ja) * | 2008-02-18 | 2010-09-22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469399B2 (ja) * | 2008-03-12 | 2010-05-26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タッドレスタイヤ |
JP4696145B2 (ja) * | 2008-06-12 | 2011-06-08 |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4825288B2 (ja) * | 2009-08-24 | 2011-11-30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9274726A (ja) * | 2009-08-26 | 2009-11-26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0
- 2010-11-11 JP JP2010253116A patent/JP508129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10-25 EP EP20110008556 patent/EP2452836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1-10-27 US US13/282,645 patent/US902761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11-07 KR KR1020110115071A patent/KR10178711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1-11-08 CN CN201110349700.8A patent/CN10246385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50812A (ja) * | 1991-08-26 | 1993-03-02 |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タイヤ |
US5385189A (en) * | 1991-11-01 | 1995-01-31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Pneumatic tire with paired sides in the tread |
CN101249778A (zh) * | 2007-02-22 | 2008-08-27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无钉轮胎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29525A (zh) * | 2011-10-07 | 2013-04-10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3029525B (zh) * | 2011-10-07 | 2016-02-24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5517816A (zh) * | 2013-08-28 | 2016-04-20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重载用充气轮胎 |
US10000094B2 (en) | 2013-08-28 | 2018-06-19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
CN107933204A (zh) * | 2014-03-26 | 2018-04-20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7933204B (zh) * | 2014-03-26 | 2020-02-07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8725100A (zh) * | 2017-04-18 | 2018-11-02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 |
CN108725100B (zh) * | 2017-04-18 | 2022-04-15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轮胎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027614B2 (en) | 2015-05-12 |
JP5081291B2 (ja) | 2012-11-28 |
CN102463853B (zh) | 2015-08-26 |
EP2452836B1 (en) | 2013-06-19 |
JP2012101719A (ja) | 2012-05-31 |
KR101787111B1 (ko) | 2017-11-15 |
EP2452836A1 (en) | 2012-05-16 |
KR20120050903A (ko) | 2012-05-21 |
RU2011145438A (ru) | 2013-05-20 |
US20120118458A1 (en) | 2012-05-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63853B (zh) | 载重充气轮胎 | |
US10894446B2 (en) | Tire | |
EP3023269B1 (en) |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 |
CN102700366B (zh) | 充气轮胎 | |
US9090134B2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06183650B (zh) | 冬季用轮胎 | |
CN103802608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6080046B (zh) | 充气轮胎 | |
US20180264892A1 (en) | Tire | |
EP3040216B1 (en) | Pneumatic tire | |
US20080202658A1 (en) | Studless tire | |
CN101531122A (zh) | 无防滑钉轮胎 | |
CN103029526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3204033A (zh) |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 |
CN101746213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3085609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8725098A (zh) | 轮胎 | |
CN105555551A (zh) | 充气轮胎 | |
CN102458883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8263146B (zh) | 轮胎 | |
CN101181862B (zh) | 充气轮胎 | |
CN103568734A (zh) | 充气轮胎 | |
EP2868494A1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08688409A (zh) | 充气轮胎 | |
CN111942084B (zh) | 轮胎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