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3137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03137A
CN106103137A CN201580013084.5A CN201580013084A CN106103137A CN 106103137 A CN106103137 A CN 106103137A CN 201580013084 A CN201580013084 A CN 201580013084A CN 106103137 A CN106103137 A CN 1061031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pattern block
edge
shoulder
protrud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30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03137B (zh
Inventor
景山尚纪
末吉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644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2374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854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1409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27437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33204B/zh
Publication of CN1061031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31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031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31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1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isolated elements, e.g. b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5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60C11/135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 B60C2011/1361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with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groove bottom with protrusions extending from the groove botto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14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off-road u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充气轮胎,提高岩场行驶性能。该充气轮胎(1)形成有第1胎肩花纹块(6)以及第2胎肩花纹块(7)交替排列而成的胎肩花纹块(3)。第1胎肩花纹块(6)具有其踏面(6a)的轮胎轴向的外侧的第1边缘(8)。第2胎肩花纹块(7)具有其踏面(7a)的轮胎轴向的外侧并且位于相比第1边缘(8)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的第2边缘(9)。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高了岩场行驶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例如,对于在岩石山等岩场路面上行驶的充气轮胎而言,要求在岩场路面上发挥充分的牵引性能、制动力而在岩场上越野的所谓岩场行驶性能(越野性能)。为了提高岩场行驶性能,采用在胎面部设置有多个花纹块的花纹块图案的轮胎。这种充气轮胎通过在相邻的花纹块间夹住岩石而提高牵引性能、制动力,由此提高岩场行驶性能。
然而,近年来,更加需求提高了岩场行驶性能的充气轮胎。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672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192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问题而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改善胎肩花纹块的形状为基本,能够提高岩场行驶性能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涉及充气轮胎,在胎面部的至少一方的胎面端侧形成有胎肩花纹块沿轮胎周向排列而成的胎肩花纹块列,其特征在于,上述胎肩花纹块为交替排列的第1胎肩花纹块以及第2胎肩花纹块,上述第1胎肩花纹块具有划分其踏面的轮胎轴向外侧的接地端的第1边缘,上述第2胎肩花纹块具有划分其踏面的轮胎轴向外侧的接地端并且位于相比上述第1边缘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的第2边缘。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在上述第1胎肩花纹块设置有从上述第1边缘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花纹块内部形成终端的第1横纹沟。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上述第1横纹沟具有从上述第1边缘沿轮胎轴向延伸的轴向部、以及与轴向部相连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具有10~15度的角度的倾斜部。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上述第1边缘与上述第2边缘以胎面接地宽度的4%~7%的轮胎轴向的距离分离。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在上述第2胎肩花纹块设置有从上述第2边缘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花纹块内部形成终端的第2横纹沟。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上述第2横纹沟由从上述第2边缘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5度以下的角度倾斜的倾斜部构成。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在上述第1胎肩花纹块设置有从上述第1边缘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花纹块内部形成终端的第1横纹沟,上述第2横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设置于与上述第1横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在轮胎轴向上相同的位置。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上述第2胎肩花纹块具有从上述第2边缘朝向轮胎轴向外侧且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2胎肩花纹块的侧面,上述第2胎肩花纹块的上述侧面由在轮胎外侧具有中心的凹圆弧面构成。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上述第2胎肩花纹块的上述侧面在胎面端处的高度为上述胎肩花纹块的高度的30%~50%。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具有作为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区域的胎壁面,在对正规轮辋进行轮辋组装、填充正规内压且无负载的正规状态的包含轮胎旋转轴在内的轮胎子午线剖面中,在上述胎壁面设置有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并且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突状部,上述突状部包括轮胎周向的宽度朝向轮胎径向内侧逐渐减小的第1突状部,上述第2胎肩花纹块具有从上述第2边缘朝向轮胎轴向外侧且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2胎肩花纹块的侧面,上述第1突状部经由上述第2胎肩花纹块的上述侧面与上述第2边缘连接。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上述突状部包括轮胎周向的宽度朝向轮胎径向内侧逐渐增大的第2突状部,沿轮胎周向交替设置上述第1突状部与上述第2突状部。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上述第2突状部具有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外侧面,上述第2突状部与上述第1边缘经由上述第1胎肩花纹块的侧面而连接。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在包括轮胎旋转轴在内的轮胎子午线剖面中,上述第1胎肩花纹块的上述侧面朝向轮胎外侧凸出或者呈直线状。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上述第2突状部在轮胎径向的内侧分支为两部分。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上述突状部具有沿轮胎径向延伸的一对纵缘,上述纵缘相对于轮胎辐射方向的角度为8~12度。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上述突状部的突出高度为5~9mm。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为上述突状部的轮胎径向的内端设置于距胎圈基线离轮胎剖面高度的60%~70%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形成有第1胎肩花纹块与第2胎肩花纹块交替排列而成的胎肩花纹块列。第1胎肩花纹块具有划分其踏面的轮胎轴向的外侧的接地端的第1边缘。第2胎肩花纹块具有位于相比第1边缘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的第2边缘。这种充气轮胎能够利用第2胎肩花纹块的轮胎周向两侧的第1胎肩花纹块、以及第2胎肩花纹块的第2边缘稳固地夹住岩场路面的岩石。由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有优异的岩场行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胎肩花纹块的放大图。
图3是对利用胎肩花纹块夹住岩石进行说明的俯视图。
图4是第2胎肩花纹块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6是图5的轮胎的立体剖视图。
图7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8是表示图5的轮胎的胎壁部的侧视图。
图9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第2胎肩花纹块的立体图。
图10是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11是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12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轮胎的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中示出了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例如适合用作四轮驱动车用全季节轮胎。
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的两侧的胎面端Te侧,设置有多个胎肩花纹块3沿轮胎周向排列而成的一对胎肩花纹块列3R,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设置有多个中央花纹块4沿轮胎周向排列而成的一对中央花纹块列4R、以及形成在胎肩花纹块3或者中央花纹块4之间的沟5。
上述“胎面端”Te被规定为对安装于正规轮辋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正规状态的轮胎1施加正规载荷并以0度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在正规状态下,两胎面端Te、Te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被规定为胎面接地宽度TW。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等为在正规状态下测定出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轮胎规定其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设计轮辋(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测定轮辋(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轮胎规定各规格的空气压力,若为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PRESSURE”。在轮胎为乘用车用的情况下,正规内压为180kPa。
“正规载荷”是指在包含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 CAPACITY”。在轮胎为乘用车用的情况下,正规载荷为相当于上述载荷的88%的载荷。
在沟5的沟宽(与沟中心线成直角地进行测定。)W1小的情况下,无法利用胎肩花纹块3或者中央花纹块4有效地夹住岩石的突起部分,从而存在岩场行驶性能变差的顾虑。在沟5的沟宽W1大的情况下,各花纹块3、4的刚性减小,从而存在耐偏磨损性能变差的顾虑。因此,沟5的沟宽W1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5%~15%。
图2是图1的胎肩花纹块3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胎肩花纹块3由第1胎肩花纹块6和第2胎肩花纹块7构成。上述胎肩花纹块6、7沿轮胎周向交替排列。
本实施方式的第1胎肩花纹块6的踏面6a具有矩形形状的外侧部6A、以及设置于外侧部6A的轮胎轴向内侧并且大致圆弧状的内侧部6B。此外,第1胎肩花纹块6并不限定于这种形状。
第1胎肩花纹块6具有划分其踏面6a的轮胎轴向的外侧的接地端6t的第1边缘8。本实施方式的第1边缘8呈直线状地延伸,并形成胎面端Te。由此,能够确保第1胎肩花纹块6的容积大,从而耐偏磨损性能提高。
本实施方式的第2胎肩花纹块7的踏面7a具有矩形形状的外侧部7A、以及设置于外侧部7A的轮胎轴向内侧并且大致圆弧状的内侧部7B。此外,第2胎肩花纹块7并不限定于这种形状。
第2胎肩花纹块7具有划分其踏面7a的轮胎轴向的外侧的接地端7t的第2边缘9。第2边缘9沿轮胎周向延伸。
第2边缘9位于相比第1边缘8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由此,如图3所示,能够利用第2胎肩花纹块7的轮胎周向两侧的第1胎肩花纹块6、6、以及第2胎肩花纹块7的第2边缘9有力地夹住岩场路面的岩石R等。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发挥大的牵引性能、制动力,具有优异的岩场行驶性能。
如图2所示,第2边缘9与第1边缘8优选以胎面接地宽度TW的4%~7%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1分离。即,在距离L1不足胎面接地宽度TW的4%的情况下,存在无法有效地夹住岩石的顾虑。在距离L1超过胎面接地宽度TW的7%的情况下,第2胎肩花纹块7的刚性减小,存在耐偏磨损性能变差的顾虑。
胎肩花纹块3的轮胎周向间距P(图2表示第2胎肩花纹块7的间距)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20%~40%。由此,能够均衡地提高上述的岩场行驶性能与耐偏磨损性能。
在第1胎肩花纹块6设置有从第1边缘8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花纹块内部形成终端的第1横纹沟11。这种第1横纹沟11有效地降低第1胎肩花纹块6的刚性,而能够利用来自路面的应力使第1胎肩花纹块6沿轮胎周向变形。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能够利用两侧的第1胎肩花纹块6、6更有力地夹住岩石等,因此岩场行驶性能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横纹沟11具有从第1边缘8沿轮胎轴向延伸的轴向部11A、以及与轴向部11A相连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具有10~15度的角度α1的倾斜部11B。这种轴向部11A以及倾斜部11B既能确保第1胎肩花纹块6的轮胎轴向的刚性大,又能向轮胎周向大幅度变形。因此,耐偏磨损性能与岩场行驶性能更均衡地提高。另外,通过将轴向部11A配置于相比倾斜部11B更靠轮胎轴向外侧,从而在转弯行驶时,作用有大的横向力的第1胎肩花纹块6的胎面端Te侧的轮胎轴向的刚性进一步被提高。本实施方式的轴向部11A以及倾斜部11B呈直线状地延伸。
在第2胎肩花纹块7设置有从第2边缘9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花纹块内部形成终端的第2横纹沟12。这种第2横纹沟12有效地降低第2胎肩花纹块7的刚性,而能够利用来自路面的应力使第2胎肩花纹块7沿轮胎轴向变形。因此,能够利用两侧的第1胎肩花纹块6、6、以及第2胎肩花纹块7的第2边缘9更有力地夹住岩石等,因此岩场行驶性能进一步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横纹沟12由从第2边缘9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5度以下的角度α2倾斜的倾斜部12A构成。这种第2横纹沟12能够在第2胎肩花纹块7的轮胎轴向外侧确保轮胎轴向的刚性大,因此提高耐偏磨损性能。
第2横纹沟12的轮胎轴向的内端12i设置于与第1横纹沟11的轮胎轴向的内端11i在轮胎轴向相同的位置。由此,均衡地确保第1胎肩花纹块6与第2胎肩花纹块7的刚性,从而耐偏磨损性能进一步提高。
第1横纹沟11以及第2横纹沟12的轮胎轴向的内端11i、12i与胎面端T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2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0%~20%。在上述距离L2不足胎面接地宽度TW的10%的情况下,抑制第1胎肩花纹块6以及第2胎肩花纹块7的变形,从而存在无法有力地夹住岩石等的顾虑。在上述距离L2超过胎面接地宽度TW的20%的情况下,第1胎肩花纹块6以及第2胎肩花纹块7的刚性过度降低,从而存在耐偏磨损性能变差的顾虑。
第1横纹沟11的轮胎轴向的外端11e以及第2横纹沟12的轮胎周向的外端12e,与第1边缘8或者第2边缘9的轮胎周向的大致中间位置连接。由此,均衡地确保第1胎肩花纹块6以及第2胎肩花纹块7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从而耐偏磨损性能进一步提高。上述“大致中间位置”是指距第1边缘8或者第2边缘9的一端离各边缘8、9的轮胎周向的长度La、Lb的40%~60%的位置。
第1横纹沟11的沟宽W2优选为3.0~8.0mm。在第1横纹沟11的沟宽W2超过8.0mm的情况下,第1胎肩花纹块6的刚性变差,从而存在耐偏磨损性能变差的顾虑。在第1横纹沟11的沟宽W2不足3.0mm的情况下,第1胎肩花纹块6的变形减小,无法有效地夹住岩石,从而存在无法提高岩场行驶性能的顾虑。从同样的观点出发,第2横纹沟12的沟宽W3优选为3.0~8.0mm。本实施方式的第1横纹沟11以及第2横纹沟12以恒定的沟宽W2、W3延伸。
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第1横纹沟11以及第2横纹沟12的沟深(省略图示)优选为1~4mm。
图4是沿胎面端Te切断的第2胎肩花纹块7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第2胎肩花纹块7具有从第2边缘9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2胎肩花纹块7的侧面15。
本实施方式的第2胎肩花纹块7的侧面15由在轮胎外侧具有中心的凹圆弧面形成。这种第2胎肩花纹块7的侧面15由于增大形成于轮胎周向的两侧的第1胎肩花纹块6、6间的夹住岩石的空间,因此进一步提高岩场行驶性能。此外,上述侧面15既可以为具有单一的曲率半径的圆弧,也可以为将具有不同的曲率半径的多个圆弧光滑地连结的方式。
第2胎肩花纹块7的侧面15在胎面端Te处的高度H1优选为胎肩花纹块3的高度Ha的30%~50%。在第2胎肩花纹块7的侧面15的上述高度H1不足胎肩花纹块3的高度Ha的30%的情况下,作用有大的横向力的第2胎肩花纹块7的轮胎轴向外侧部分的刚性过度减小,从而存在耐偏磨损性能变差的顾虑。在第2胎肩花纹块7的侧面15的上述高度H1超过胎肩花纹块3的高度Ha的50%的情况下,无法发挥增大上述的空间的效果,从而存在无法提高岩场行驶性能的顾虑。此外,胎肩花纹块3的高度Ha优选为12~18mm。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胎肩花纹块7的侧面15设置有从第2边缘9向轮胎轴向的外侧延伸的细沟14。这种细沟14更有效地降低第2胎肩花纹块7的刚性,使第2胎肩花纹块7向轮胎轴向内侧的变形变得容易,从而提高岩场行驶性能。
细沟14与第2横纹沟12的轮胎轴向的外端12e连接。另外,细沟14沿轮胎轴向延伸。由此,抑制第2胎肩花纹块7的过度的刚性降低,从而维持耐偏磨损性能高。
如图2所示,这种细沟14优选具有与第2横纹沟12相同的沟宽,其沟宽W4为3.0~8.0mm。同样,细沟14的沟深D(图4所示)优选为与第2横纹沟12相同的沟深,其沟深D优选为1~4mm。
第1胎肩花纹块6还具有第1内侧边缘17A、第1长倾斜边缘18A、以及第1短倾斜边缘19A。第1内侧边缘17A配置于踏面6a的轮胎轴向的最内侧。第1长倾斜边缘18A将第1边缘8的轮胎周向的一端与第1内侧边缘17A的轮胎周向的一端连结。第1短倾斜边缘19A将第1边缘8的轮胎周向的另一端与第1内侧边缘17A的轮胎周向的另一端连结。第1长倾斜边缘18A以及第1短倾斜边缘19A与第1内侧边缘17A相对于轮胎周向反向地倾斜。
第1长倾斜边缘18A以及第1短倾斜边缘19A分别包括从第1边缘8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5度以下的角度θ1倾斜的缓倾斜部分20A、以及相对于轮胎轴向以超过15度的角度θ2倾斜的陡倾斜部分20B。这种缓倾斜部分20A提高作用有最大的横向力的胎肩花纹块6、7的胎面端Te侧的轮胎轴向的刚性,因此能够大幅度提高耐偏磨损性能。另外,缓倾斜部分20A有利于有效地夹住岩石。
同样,第2胎肩花纹块7还具有第2内侧边缘17B、第2长倾斜边缘18B以及第2短倾斜边缘19B。第2内侧边缘17B配置于踏面7a的轮胎轴向的最内侧。第2长倾斜边缘18B将第2边缘9的轮胎周向的一端与第2内侧边缘17B的轮胎周向的一端连结。第2短倾斜边缘19B将第2边缘9的轮胎周向的另一端与第2内侧边缘17B的轮胎周向的另一端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胎肩花纹块6的踏面6a以及第2胎肩花纹块7的踏面7a,除了第1边缘8以及第2边缘9的配设位置不同之外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更均衡地提高第1胎肩花纹块6与第2胎肩花纹块7的刚性,因此具有优异的耐偏磨损性能。
在第1胎肩花纹块6设置有将第1横纹沟11的轮胎轴向的内端11i与第1内侧边缘17A连结的第1刀槽21。同样,在第2胎肩花纹块7设置有将第2横纹沟12的轮胎轴向的内端12i与第2内侧边缘17B连结的第2刀槽22。这种刀槽21、22促进第1胎肩花纹块6以及第2胎肩花纹块7的变形,从而能够提高岩场行驶性能。
第1刀槽21以及第2刀槽22分别与第1长倾斜边缘18A或者第2长倾斜边缘18B实际上平行地延伸。由此,不会使第1胎肩花纹块6以及第2胎肩花纹块7的刚性过度降低,从而确保耐偏磨损性能。
第1刀槽21以及第2刀槽22分别与各内侧边缘17A、17B的大致中间位置连接。大致中间位置是指距各内侧边缘17A、17B的一端离各内侧边缘17A、17B的长度的40%~60%的位置。由此,更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
在本说明书中,第1刀槽21以及第2刀槽22被定义为具有比各花纹沟11、12的沟宽W2、W3小的宽度W5。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刀槽21、第2刀槽22的宽度W5优选不足1.0mm。
图5是包括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图6是图5的轮胎的立体剖视图。此外,对于与图1的实施方式的轮胎1相同的轮胎构成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胎肩花纹块3具有向相比轮胎轴向的外侧的接地端3t更靠轮胎轴向外侧并且轮胎径向内侧倾斜的侧面3s、以及在轮胎周向相邻的胎肩花纹块3、3间形成沟5的一对壁面3h、3h。侧面3s包括第1胎肩花纹块6的侧面13、以及第2胎肩花纹块7的侧面15。
第1胎肩花纹块6的侧面13在轮胎子午线剖面中优选为直线状。由此,确保壁面6h的面积大,因此能够在轮胎周向相邻的第1胎肩花纹块6、6间更有效地夹住岩石。从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的观点出发,第1胎肩花纹块6的侧面13也可以具有向轮胎外侧凸出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胎肩花纹块3设置有与接地端3t交叉并向轮胎轴向内外延伸的刀槽花纹24。即便是这种方式,也有效地减小胎肩花纹块3的刚性,从而第1胎肩花纹块6向轮胎周向的变形、第2胎肩花纹块7向轮胎轴向内侧的变形变得容易,因此岩石等的夹持变得容易。从这种观点出发,第2胎肩花纹块7的刀槽花纹24a横切第2胎肩花纹块7的侧面15。
图7是图5的A-A剖视图。图8是图1的轮胎1的侧视图。如图7以及图8所示,轮胎1具有作为胎侧部Sw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区域的胎壁面30。
胎壁面30具有将胎肩花纹块3、3间的沟5的沟底5s与胎侧部Sw的外表面Sa光滑地连结的基部31、以及从基部31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并且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突状部32。这种突状部32例如能够通过与岩石的接触来发挥大的牵引性能。
突状部32的配置于轮胎轴向外侧的外侧面32s具有沿轮胎径向延伸的一对纵缘32a、32a、在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外侧横缘32b、以及在相比外侧横缘32b更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内侧横缘32c。在本实施方式中,纵缘32a、两横缘32b、32c呈直线状地延伸。这种突状部32确保刚性大,因此发挥更大的牵引性能。
突状部32包括第1突状部35以及第2突状部36。第1突状部35的轮胎周向的宽度Wa朝向轮胎径向内侧逐渐减小。这种第1突状部35由于在容易与岩石接触的轮胎径向的外侧部分具有大的容积,因此能够在与岩石接触时发挥大的牵引性能。另一方面,第1突状部35的与岩石的接触机会少的轮胎径向的内侧部分,具有相对小的轮胎周向的宽度Wa,因此减小其质量。因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既能抑制由突状部32引起的质量的增加,又能发挥优异的锁定性能。
第1突状部35与从第2边缘9延伸的第2胎肩花纹块7的侧面15连接。这样,第1突状部35与第2胎肩花纹块7连接,从而确保刚性大。另外,第2胎肩花纹块7的侧面15如上述那样具有凹圆弧状,因此能够在容易与岩石接触的轮胎径向外侧部分确保大的刚性,因此能够发挥更大的牵引性能。
第2突状部36的轮胎周向的宽度Wa朝向轮胎径向内侧逐渐增大。第2突状部36与第1突状部35沿轮胎周向交替设置。由此,在第1突状部35与第2突状部36之间形成有轮胎径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相对于轮胎辐射方向倾斜的凹部38。这种凹部38伴随轮胎的旋转而使第1突状部35的纵缘35a以及与其相邻的第2突状部36的纵缘36a发挥大的按压力,从而能够有效地夹住岩石。因此,发挥更优异的锁定性能。
为了有效地发挥这种作用,第1突状部35的纵缘35a相对于轮胎辐射方向的角度α3、以及第2突状部36的纵缘36a相对于轮胎辐射方向的角度α4优选为8度以上。此外,在上述角度α3、α4过大的情况下,反而存在无法在凹部38内高效地夹住岩石的顾虑。因此,上述角度α3、α4优选为12度以下。此外,第1突状部35的纵缘35a与第2突状部36的纵缘36a优选具有相同的角度。然而,若处于上述角度的范围内,则第1突状部35的纵缘35a的角度α3与第2突状部36的纵缘36a的角度α4也可以相互不同。上述角度α3以及α4为外侧横缘32b上的角度。
如图6所示,第2突状部36具有包括外侧横缘36b并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外侧面40、以及包括内侧横缘36c并朝向轮胎径向内侧的内侧面41。外侧面40具有在相比外侧横缘36b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与外侧横缘36b平行地延伸的内侧缘40a。
第2突状部36与从第1边缘8延伸的第1胎肩花纹块6的侧面13连接。由此,利用第2突状部36以及第1胎肩花纹块6确保大的刚性。另外,能够利用第1胎肩花纹块6的侧面13以及外侧面40确保与岩石的接触面积大。因此,发挥大的牵引性能。
如图8所示,第2突状部36在轮胎径向的内侧分支为两部分。这种第2突状部36由于边缘成分增加,因此与岩石的接触机会增大,从而牵引性能提高。本实施方式的第2突状部36的内侧面41被划分为配置于轮胎周向两侧的外侧部41a、41a、以及被两外侧部41a夹住并且相比外侧部41a更陡的斜率与基部31连接的中央部41b。由此,质量容易增大的第2突状部36的轮胎径向内侧部分的容积减小,从而大幅度发挥轮胎质量的减小效果。
为了既有效地发挥上述的作用,又维持第2突状部36的刚性,中央部41b的轮胎周向的宽度Wb优选为第2突状部36的轮胎周向的最大宽度Wc的30%~50%。
如图7所示,这种突状部32的突出高度H2优选为5~9mm。在突出高度H2不足5mm的情况下,与岩石的接触面积减小,从而存在无法发挥大的牵引性能的顾虑。在突出高度H2超过9mm的情况下,轮胎的质量增大,进而存在铺装路面上的滚动阻力增加的顾虑。
从同样的观点出发,突状部32的轮胎径向的内端32i优选距胎圈基线离轮胎剖面高度(省略图示)的60%~70%。此外,突状部32的轮胎径向的外端(外侧缘)32e优选距胎圈基线离轮胎剖面高度的80%~90%。
如图1所示,中央花纹块4的踏面4a具有包括从轮胎赤道C向轮胎周向的一侧倾斜的第1倾斜部25A、以及与第1倾斜部25A反向并且比第1倾斜部25A大的第2倾斜部25B的大致V字形。此外,中央花纹块4的形状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中央花纹块4被配置为与隔着轮胎赤道C而相邻的中央花纹块4以轮胎赤道C上的任意的点为中心的点对称。由此,即便在中央花纹块4中,也均衡地确保刚性,从而耐偏磨损性能提高。
胎面部2的陆地比优选为45%~55%。在陆地比不足45%的情况下,各花纹块3、4的刚性减小,从而存在无法获得充分的牵引性能的顾虑。在陆地比超过55%的情况下,存在难以夹住岩场等的顾虑。陆地比为各花纹块3、4的踏面3a、4a的总面积相对于假定为填埋了胎面部2的沟时的胎面部2的假想踏面的面积。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例示的实施方式,当然也可以变形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第1实施方式>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图案的四轮驱动车用轮胎,并测试了各试供轮胎的岩场行驶性能以及耐偏磨损性能。各试供轮胎的主要通用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胎面接地宽度TW:240mm
各花纹块的高度Ha:17.1mm
<岩场行驶性能>
各试供轮胎以下述的条件安装于排气量3600cc的四轮驱动车的全部车轮。而且,测试驾驶员在岩石山等岩场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并通过测试驾驶员的感官评价了与此时的牵引性能、制动力相关的行驶特性。结果利用以比较例1为100的评分进行显示。数值越大越良好。
尺寸:37×12.50R17
轮辋:9.0JJ
内压:100kPa
<耐偏磨损性能>
在上述的测试行驶后,测定了全部车轮的胎肩花纹块中的长倾斜边缘与短倾斜边缘的摩耗量之差。在轮胎圆周上的三个位置进行了测定,并求出了它们的平均值。结果利用平均值的倒数进行评价,并以比较例1的值为100的指数进行显示。数值越大越良好。
[表1]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到:实施例的轮胎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既维持耐偏磨损性能又提高岩场行驶性能。另外,虽对与上述轮胎尺寸不同的轮胎尺寸也进行了测试,但示出了相同的趋势。
<第2实施方式>
基于表2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5的基本图案的四轮驱动车用轮胎,并测试了各试供轮胎的岩场行驶性能以及轮胎质量。各试供轮胎的主要通用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胎面接地宽度TW:240mm
各花纹块的高度Ha:17.1mm
<岩场行驶性能>
各试供轮胎以下述的条件安装于排气量3600cc的四轮驱动车的全部车轮。而且,测试驾驶员在包括岩石山等的岩场路面的测试路线上行驶,并通过测试驾驶员的感官评价了与此时的牵引性能相关的行驶特性。结果是利用以实施例1为100的评分进行显示。数值越大越良好。
尺寸:37×12.50R17
轮辋:9.0JJ
内压:100kPa
突状部的内端位置:胎圈基线与突状部的内端的轮胎径向长度/轮胎剖面高度
<轮胎质量>
测定每个轮胎1的质量,并利用以实施例1为100的指数显示其数值。数值越小越良好。
[表2]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到:满足各参数的优选范围的实施例的轮胎,与不满足各参数的优选范围的实施例的轮胎相比,既能抑制轮胎质量的增加又能提高岩场行驶性能。另外,虽对与上述轮胎尺寸不同的轮胎尺寸也进行了测试,但示出了相同的趋势。
附图标记说明:
2…胎面部;3…胎肩花纹块;3R…胎肩花纹块列;6…第1胎肩花纹块;6a…踏面;7…第2胎肩花纹块;7a…踏面;8…第1边缘;9…第2边缘。

Claims (17)

1.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的至少一方的胎面端侧形成有由胎肩花纹块沿轮胎周向排列而成的胎肩花纹块列,
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胎肩花纹块为交替排列的第1胎肩花纹块以及第2胎肩花纹块,
所述第1胎肩花纹块具有划分其踏面的轮胎轴向外侧的接地端的第1边缘,
所述第2胎肩花纹块具有划分其踏面的轮胎轴向外侧的接地端并且位于相比所述第1边缘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的第2边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胎肩花纹块设置有从所述第1边缘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花纹块内部形成终端的第1横纹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横纹沟具有从所述第1边缘沿轮胎轴向延伸的轴向部、以及与轴向部相连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具有10~15度的角度的倾斜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边缘与所述第2边缘以胎面接地宽度的4%~7%的轮胎轴向的距离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胎肩花纹块设置有从所述第2边缘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花纹块内部形成终端的第2横纹沟。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横纹沟由从所述第2边缘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5度以下的角度倾斜的倾斜部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胎肩花纹块设置有从所述第1边缘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花纹块内部形成终端的第1横纹沟,
所述第2横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设置于与所述第1横纹沟的轮胎轴向的内端在轮胎轴向上相同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胎肩花纹块具有从所述第2边缘朝向轮胎轴向外侧且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2胎肩花纹块的侧面,
所述第2胎肩花纹块的所述侧面由在轮胎外侧具有中心的凹圆弧面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胎肩花纹块的所述侧面在胎面端处的高度为所述胎肩花纹块的高度的30%~50%。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具有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外侧的区域即胎壁面,
在对正规轮辋进行轮辋组装、填充正规内压且无负载的正规状态的包含轮胎旋转轴在内的轮胎子午线剖面中,
在所述胎壁面设置有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并且沿轮胎周向排列的多个突状部,
所述突状部包括轮胎周向的宽度朝向轮胎径向内侧逐渐减小的第1突状部,
所述第2胎肩花纹块具有从所述第2边缘朝向轮胎轴向外侧且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第2胎肩花纹块的侧面,
所述第1突状部经由所述第2胎肩花纹块的所述侧面与所述第2边缘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状部包括轮胎周向的宽度朝向轮胎径向内侧逐渐增大的第2突状部,
沿轮胎周向交替设置所述第1突状部与所述第2突状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突状部具有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外侧面,
所述第2突状部与所述第1边缘经由所述第1胎肩花纹块的侧面而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包括轮胎旋转轴在内的轮胎子午线剖面中,所述第1胎肩花纹块的所述侧面朝向轮胎外侧凸出或者呈直线状。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突状部在轮胎径向的内侧分支为两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10~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状部具有沿轮胎径向延伸的一对纵缘,
所述纵缘相对于轮胎辐射方向的角度为8~12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0~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状部的突出高度为5~9mm。
17.根据权利要求10~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状部的轮胎径向的内端设置于距胎圈基线离轮胎剖面高度的60%~70%的位置。
CN201580013084.5A 2014-03-26 2015-03-20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61031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74375.7A CN107933204B (zh) 2014-03-26 2015-03-20 充气轮胎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64406 2014-03-26
JP2014064406A JP6023741B2 (ja) 2014-03-26 2014-03-26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185482A JP6014092B2 (ja) 2014-09-11 2014-09-11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185482 2014-09-11
PCT/JP2015/058444 WO2015146823A1 (ja) 2014-03-26 2015-03-20 空気入りタイヤ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74375.7A Division CN107933204B (zh) 2014-03-26 2015-03-20 充气轮胎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3137A true CN106103137A (zh) 2016-11-09
CN106103137B CN106103137B (zh) 2019-05-17

Family

ID=5419534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74375.7A Active CN107933204B (zh) 2014-03-26 2015-03-20 充气轮胎
CN201580013084.5A Active CN106103137B (zh) 2014-03-26 2015-03-20 充气轮胎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74375.7A Active CN107933204B (zh) 2014-03-26 2015-03-20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843509B2 (zh)
EP (2) EP3118022B1 (zh)
CN (2) CN107933204B (zh)
WO (1) WO2015146823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71249A (zh) * 2018-02-21 2019-08-27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094017A (zh) * 2017-08-31 2020-05-01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5246287A (zh) * 2021-04-26 2022-10-2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5246289A (zh) * 2021-04-26 2022-10-2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72480B (zh) * 2014-05-26 2018-09-0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US10688831B2 (en) * 2014-10-17 2020-06-23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Tire tread with sipe
JP6645123B2 (ja) * 2015-10-29 2020-02-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27426B2 (ja) * 2015-10-30 2020-01-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24450B2 (ja) * 2016-03-18 2020-07-1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31185B2 (ja) * 2018-08-02 2022-09-0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827056B1 (en) * 2018-12-18 2023-11-28 Christopher A. Branton Pneumatic tires
JP7234751B2 (ja) 2019-04-03 2023-03-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加硫方法及びタイヤ加硫装置
JP7234752B2 (ja) 2019-04-03 2023-03-0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加硫装置及びタイヤ加硫方法
JP7535901B2 (ja) * 2020-09-30 2024-08-19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D988237S1 (en) * 2021-04-21 2023-06-06 Tianjin Wanda Tyre Co., Ltd. Tire
USD988235S1 (en) * 2021-04-21 2023-06-06 Tianjin Wanda Tyre Co., Ltd. Tire
USD988240S1 (en) * 2021-04-21 2023-06-06 Tianjin Wanda Tyre Co., Ltd. Tire
USD988238S1 (en) * 2021-04-21 2023-06-06 Tianjin Wanda Tyre Co., Ltd. Tire
USD1011270S1 (en) * 2021-09-30 2024-01-16 Tianjin Wanda Tyre Co., Ltd. Tire
JP2023067544A (ja) * 2021-11-01 2023-05-1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5744B2 (ja) * 1999-04-01 2003-01-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4058839A (ja) * 2002-07-29 2004-02-2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090107600A1 (en) * 2007-10-31 2009-04-30 Lisa Marie Missik-Gaffney Grip tire with added puncture protection
CN102248868A (zh) * 2009-11-08 2011-11-23 青岛黄海橡胶股份有限公司 轿车子午线轮胎胎面
CN202826991U (zh) * 2012-10-23 2013-03-27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防夹石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91692B2 (ja) * 1998-04-03 2003-03-3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69901908T2 (de) * 1998-08-26 2003-02-20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 Akron Ein strassen-/geländegängiger laufstreifen
JP4230621B2 (ja) 1999-08-12 2009-02-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6250353B1 (en) 1999-10-20 2001-06-26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On/off road tread for a tire
JP2005067246A (ja) 2003-08-26 2005-03-1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タイヤ
USD517469S1 (en) * 2004-09-28 2006-03-21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tread
USD512369S1 (en) * 2004-10-13 2005-12-06 Tsai Jen Lo Tire
JP4980872B2 (ja) * 2007-12-20 2012-07-18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D578956S1 (en) * 2008-04-28 2008-10-21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JP5115487B2 (ja) * 2009-01-27 2013-01-0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081291B2 (ja) * 2010-11-11 2012-11-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38050B2 (ja) * 2011-03-08 2013-07-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93370B2 (ja) 2011-12-06 2016-03-2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202782521U (zh) * 2012-08-16 2013-03-13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不规则路面使用的自行车充气轮胎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65744B2 (ja) * 1999-04-01 2003-01-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4058839A (ja) * 2002-07-29 2004-02-2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090107600A1 (en) * 2007-10-31 2009-04-30 Lisa Marie Missik-Gaffney Grip tire with added puncture protection
CN102248868A (zh) * 2009-11-08 2011-11-23 青岛黄海橡胶股份有限公司 轿车子午线轮胎胎面
CN202826991U (zh) * 2012-10-23 2013-03-27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防夹石轮胎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4017A (zh) * 2017-08-31 2020-05-01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171249A (zh) * 2018-02-21 2019-08-27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5246287A (zh) * 2021-04-26 2022-10-2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5246289A (zh) * 2021-04-26 2022-10-2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5246287B (zh) * 2021-04-26 2023-08-29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5246289B (zh) * 2021-04-26 2024-03-08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33204A (zh) 2018-04-20
EP3118022A4 (en) 2017-11-01
WO2015146823A1 (ja) 2015-10-01
US10843509B2 (en) 2020-11-24
US20190308458A1 (en) 2019-10-10
EP3118022B1 (en) 2020-05-06
EP3366493A1 (en) 2018-08-29
EP3366493B1 (en) 2020-05-13
US11142024B2 (en) 2021-10-12
CN107933204B (zh) 2020-02-07
US20170057295A1 (en) 2017-03-02
EP3118022A1 (en) 2017-01-18
CN106103137B (zh) 2019-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03137A (zh) 充气轮胎
CN103895453B (zh) 充气轮胎
CN105745092B (zh) 重载荷用轮胎
US10343461B2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US10792957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2649389B (zh) 充气轮胎
US9636953B2 (en) Pneumatic tire
JP601409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972844B (zh) 充气轮胎
US11192404B2 (en) Tyre
US10239355B2 (en) Pneumatic tire
JP6790495B2 (ja) タイヤ
CN104118277B (zh) 充气轮胎
JP201024126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6183645B (zh) 冬季用轮胎
CN102653215A (zh) 充气轮胎
US11027579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2458883B (zh) 充气轮胎
US11697313B2 (en) Tyre for running on rough terrain
US10926585B2 (en) Tire with tie bars
CN104723798A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08688409A (zh) 充气轮胎
CN102395476B (zh) 充气轮胎
CN104972843B (zh) 充气轮胎
CN105818615B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