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49389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649389B
CN102649389B CN201210033180.4A CN201210033180A CN102649389B CN 102649389 B CN102649389 B CN 102649389B CN 201210033180 A CN201210033180 A CN 201210033180A CN 102649389 B CN102649389 B CN 1026493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mentioned
shoulder
transverse groove
la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331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649389A (zh
Inventor
岩井义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6493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93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6493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64938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60C11/03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by the void or net-to-gross ratios of the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5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wid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充气轮胎,能够保持车辆的侧滑性能、湿路性能等并且提高耐踵趾磨损性能。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2)设有包括一对胎肩主沟(4)的多条主沟(3)。胎肩陆地部(6)的陆地部宽度(Ls)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0~15%。在胎肩陆地部(6)设有:第一胎肩横沟(15),其从上述胎肩主沟(4)延伸到上述胎面接地端(Te)附近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35度倾斜;第二胎肩横沟(16),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一胎肩横沟(15、15)之间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35度倾斜,并且在比上述第一胎肩横沟(15)靠轮胎轴向内侧处形成终端;第三胎肩横沟(17),其从上述胎面接地端(Te)的轮胎轴向外侧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胎面接地端(Te)附近形成终端。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持车辆的侧滑性能、湿路性能等并且提高耐踵趾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是在胎面部形成多个花纹块,但近年来要求花纹块提高耐踵趾磨损性能。为了提高耐踵趾磨损性能,已知通过减少划分花纹块的横沟、尤其是设在胎面接地端侧的胎肩横沟的深度、沟宽度和/或配设条数,来增大花纹块的花纹刚性等的方法。
然而,上述的方法由于减少沟容积或边缘成分,而存在湿路性能恶化的问题。此外,为了防止车辆在主要行驶的路面(例如为了排水用而倾斜的路面)上侧滑,需要确保较大的残留侧抗力(以下,有时简称作“残留CF”),然而上述方法存在残留CF容易减小的问题。这样,提高耐踵趾磨损性能和确保湿路性能及侧滑性能存在二律背反的关系,很难使它们并存。相关技术如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1825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321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问题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限定胎肩陆地部的陆地部宽度,并且分别限定设置在该胎肩陆地部的第一胎肩横沟、第二胎肩横沟以及第三胎肩横沟的形状及端部位置,来保持湿路性能及侧滑性能等并且能够提高耐踵趾磨损性能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中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是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胎面部由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条主沟而划分为多个陆地部,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主沟包括: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上述陆地部包括:上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和比上述胎肩主沟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中央侧陆地部,上述胎肩陆地部的从上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的外缘到胎面接地端为止的轮胎轴向距离亦即陆地部宽度为胎面接地宽度的10~15%,并且在上述胎肩陆地部设有:第一胎肩横沟,其具有从上述胎肩主沟延伸到上述胎面接地端附近的外端,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35度的角度倾斜;第二胎肩横沟,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一胎肩横沟之间以与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相同的方向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35度的角度倾斜,并且具有在比上述第一胎肩横沟靠轮胎轴向内侧处形成终端的外端;以及第三胎肩横沟,其从上述胎面接地端的轮胎轴向外侧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且具有在胎面接地端附近形成终端的内端。
此外,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胎肩陆地部的陆沟比为4.0~6.5%。
此外,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第三胎肩横沟的上述内端与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的上述外端的轮胎轴向距离为-2~5mm。
此外,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第三胎肩横沟的上述内端与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的上述外端的最短距离、上述第三胎肩横沟的上述内端与上述第二胎肩横沟的上述外端的最短距离、以及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的上述外端与上述第二胎肩横沟的上述外端的最短距离:为上述胎肩陆地部的陆地部宽度的40~80%。
此外,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第三胎肩横沟的沟宽度大于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的沟宽度,并且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的沟宽度大于上述第二胎肩横沟的沟宽度。
此外,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中央侧陆地部的陆地部宽度为上述胎肩陆地部的陆地部宽度的110~160%,至少一列中央侧陆地部沿着轮胎周向间隔设置横亘其全宽延伸的中央侧横沟,上述中央侧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大于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的上述角度。
此外,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的上述外端与上述第三胎肩横沟的上述内端配置成沿着轮胎周向交替且呈锯齿状。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通过在胎面部包括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从而设有该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该胎肩陆地部的从上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的外缘到胎面接地端为止的轮胎轴向距离亦即陆地部宽度被规定为胎面接地宽度的10~15%。此外,在胎肩陆地部设有:第一胎肩横沟,其具有从上述胎肩主沟向上述胎面接地端附近延伸的外端,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35度的角度倾斜;第二胎肩横沟,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一胎肩横沟之间,以与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相同的方向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35度的角度倾斜,并且具有在比上述第一胎肩横沟靠轮胎轴向内侧处形成终端的外端;以及第三胎肩横沟,其从上述胎面接地端的轮胎轴向外侧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具有在胎面接地端附近形成终端的内端。
这样的充气轮胎由于胎肩主沟设在外倾量增大的位置(胎面接地端侧),所以设置于胎肩陆地部的第一至第三胎肩横沟,有助于增大对轮胎的残留CF造成的影响。尤其是,第一胎肩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被限定在10~35度的角度,并且第二胎肩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被限定在10~35度的角度,所以确保胎肩陆地部6的刚性并使其均匀,并且有效地发挥边缘成分的作用。此外,胎肩陆地部的陆地部宽度通过被限定在比以往小的范围,由此能够减小对设在胎肩陆地部的胎肩横沟的排水性做出的贡献。并且由于限定第一及第二胎肩横沟的角度相互作用,能够在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内外减小轮胎周向的胎踵侧及胎趾侧的滑动量之差,所以能够减小由轮胎周向的刚性阶梯差引起的踵趾磨损产生的敏感度。此外,由于第三胎肩横沟的从胎面接地端的轮胎轴向外侧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在胎面接地端附近形成终端,所以第一及第二胎肩横沟15、16相互作用而进一步发挥边缘效果。因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均衡地提高了耐踵趾磨损性能、侧滑性能以及湿路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的X-X部的剖视图。
图4为表示比较例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附图符号说明:1...充气轮胎;2...胎面部;3...主沟;4...胎肩主沟;4e...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的外缘;5...中央主沟;6...胎肩陆地部;7...中央侧陆地部;15...第一胎肩横沟;16...第二胎肩横沟;17...第三胎肩横沟;C...轮胎赤道;Ls...胎肩陆地部的陆地部宽度;Te...胎面接地端;TW...胎面接地宽度;θ1...第一胎肩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第二胎肩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作“轮胎”)1,例如适合作为轿车用轮胎利用,在其胎面部2设有沿着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多条主沟3。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主沟3包括:在最靠胎面接地端Te侧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4;以及配置在该胎肩主沟4的内侧的一对中央主沟5。由于本实施方式的主沟3均以直线状形成,所以在发挥优异的排水性能且抑制驱动、制动时车辆的晃动、侧滑等不稳定的举动方面是优选的。
此外,在上述胎面部2形成有:在胎肩主沟4的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一对胎肩陆地部6、和比胎肩主沟4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中央侧陆地部7。本实施方式的中央侧陆地部7包括:在中央主沟5与胎肩主沟4之间延伸的一对中间陆地部8、和在中央主沟5、5之间延伸的胎冠陆地部9。
对于胎肩主沟4及中央主沟5的沟宽度(与沟的长度方向成直角的沟宽度,以下对于其他的沟也同样)W1、W2以及沟深度D1、D2(如图3所示),可按照惯例进行各种设定。然而,如果上述沟宽度W1、W2和/或沟深度D1、D2过大,则有可能使胎面部2的刚性降低,相反,如果过小则有可能降低排水性。因此,沟宽度W1例如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6.0%,此外,沟宽度W2例如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6.0%。此外,沟深度D1、D2优选为6.0~9.0mm。
胎肩主沟4设在以下位置,即:该胎肩主沟4的中心线4G与胎面接地端Te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L1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1~18%的位置。由此能够减小胎肩陆地部6的陆地部宽度Ls,并顺利地向胎面接地端Te侧排水,所以提高排水性能。此外,中央主沟5优选设在以下位置,即:该中央主沟5的中心线5G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L2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7.0~12.0%的位置。由此能够均衡地确保胎肩陆地部6、胎冠陆地部9以及中间陆地部8的刚性。
在此,上述“胎面接地端Te”被定义为:对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正规状态的充气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并以0度的外倾角接地为平面时的最靠轮胎轴向外侧的接地位置。另外,该胎面接地端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为胎面接地宽度TW。此外,轮胎的各部分的尺寸等在无特殊限定的情况下为上述正规状态下的值。
此外,上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Design Rim”,如果是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此外,上述“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空气压,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但在轮胎为轿车用轮胎的情况下设为180kPa。
另外,“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LOAD CAPACITY”,但在轮胎为轿车用轮胎的情况下设为相当于上述载荷的88%的载荷。
此外,在胎肩陆地部6设有:第一胎肩横沟15,其从胎肩主沟4延伸到胎面接地端Te附近;第二胎肩横沟16,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一胎肩横沟15之间,以与上述第一胎肩横沟15相同的方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具有在比上述第一胎肩横沟15靠轮胎轴向内侧处形成终端的外端16e;以及第三胎肩横沟17,其从上述胎面接地端Te的轮胎轴向外侧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具有在胎面接地端Te附近形成终端的内端17i。
其中,上述“胎面接地端Te的附近”显然包括胎面接地端Te,除此之外还包括从胎面接地端Te起在轮胎轴向的内外且在胎肩陆地部6的陆地部宽度Ls的20%以内设有上述外端15e及内端17i的情况。
此外,如图1及2所示,上述第一胎肩横沟15以直线状地从胎肩主沟4延伸至胎面接地端Te附近。并且第一胎肩横沟15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35度的角度θ1倾斜。在上述角度θ1大于35度的情况下,胎肩陆地部6的轮胎周向的刚性阶梯差变大,从而使耐踵趾磨损性能恶化。相反,如果上述角度θ1小于10度,则残留CF变得过小,从而使侧滑性能恶化。基于这种观点,上述角度θ1更优选为15度以上,另外更优选为30度以下。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胎肩横沟16由于以直线状延伸、且在比上述第一胎肩横沟15靠轮胎轴向内侧处形成终端,所以确保胎肩陆地部6较高的刚性,有助于保持耐踵趾磨损性能。
第二胎肩横沟16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7如果过大则存在使胎肩花纹块状部6A的刚性恶化的倾向。相反,如果上述长度L7过小,则很难发挥边缘效果从而有可能使残留CF变得过小。基于这种观点,上述长度L7优选为胎肩陆地部6的陆地部宽度Ls的25%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另外优选为55%以下,更优选为50%以下。
并且,第二胎肩横沟16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35度的角度θ2倾斜。在上述角度θ2大于35度的情况下,胎肩陆地部6的轮胎周向的刚性阶梯差增大,从而使耐踵趾磨损性能恶化。相反,如果上述角度θ2小于10度,则残留CF变得过小,从而使侧滑性能恶化。基于这种观点,上述角度θ2更优选为15度以上,另外更优选为30度以下。
此外,第二胎肩横沟16优选设在上述胎肩花纹块状部6A的轮胎周向长度Lt的大致中间处。如果第二胎肩横沟16设置在从第一胎肩横沟15起比上述轮胎周向长度Lt的35%的长度更近处,则胎肩花纹块状部6A的轮胎周向的刚性减小,有可能使耐踵趾磨损性能恶化。基于这种观点,第二胎肩横沟16优选设置在从第一胎肩横沟15起远于上述轮胎周向长度Lt的35%以上处,更优选为远于45%以上处。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三胎肩横沟17包括:以直线状从胎面接地端Te的轮胎轴向外侧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的直线状部17a;以及与该直线状部17a连接且以圆弧状向上述第二胎肩横沟16的外端16e方向延伸的圆弧状部17b。这样的第三胎肩横沟17由于上述圆弧状部17b设置在胎面接地端Te侧,所以能够确保噪声性能并且提高排水性能。
此外,圆弧状部17b的轮胎轴向内端部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4优选为20~50度。如果上述角度θ4过大,则有可能使胎肩陆地部6的刚性变得过小。基于这种观点,角度θ4优选为40度以下。
此外,第一至第三胎肩横沟15、16以及17的轮胎周向的间距P优选为相同。由此能够确保各胎肩花纹块状部6A的刚性均匀且较大。
如图1及图2所示,这样的充气轮胎1将胎肩主沟4设在外倾量较大的位置(即,胎面接地端Te侧),上述第一至第三胎肩横沟15、16、17有助于增大对轮胎的残留CF造成的影响。此外,由于第一胎肩横沟15的上述角度θ1及第二胎肩横沟16的上述角度θ2为规定的值,所以确保胎肩陆地部6的刚性且使其均匀,并且有效地发挥边缘成分的作用。此外,胎肩陆地部6的陆地部宽度Ls由于将从胎肩主沟4的轮胎轴向的外缘4e到胎面接地端Te为止的轮胎轴向距离亦即陆地部宽度Ls,规定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0~15%的比以往小的范围,所以能够减小对设置在胎肩陆地部6的胎肩横沟15、16以及17的排水性做出的贡献。此外,限定第一及第二胎肩横沟的角度相互作用,能够在轮胎轴向的内外减小轮胎周向的胎踵侧及胎趾侧的滑动量之差,所以能够减小由轮胎周向的刚性阶梯差引起的踵趾磨损产生的敏感度。并且,由于上述第三胎肩横沟17在胎面接地端Te附近形成终端,所以上述第一及第二胎肩横沟15、16相互作用,能够进一步发挥边缘效果。因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能够均衡地提高耐踵趾磨损性能、侧滑性能以及湿路性能。
此外,胎肩陆地部6的陆沟比优选为4.0%以上,另外优选为6.5%以下。如果上述陆沟比变大,则胎肩陆地部6的刚性减小,耐踵趾磨损性能容易恶化。相反,如果上述陆沟比变小,则排水性容易恶化。
上述陆沟比被定义为:从胎面接地端Te到在轮胎轴向的内侧配置的第一至第三胎肩横沟15、16及17的上述外表面的全面积S,与从胎面接地端Te到轮胎轴向内侧的胎肩陆地部6的外表面的全面积L(假定全部填埋第一至第三胎肩横沟15、16及17时胎肩陆地部6的外表面的全面积)之比(S/L)。
此外,如果第三胎肩横沟17的上述内端17i与上述第一胎肩横沟15的上述外端15e的轮胎轴向距离La变大,则第三胎肩横沟17和/或第一胎肩横沟15的排水性能变小,从而存在湿路性能恶化的倾向。相反,如果上述距离La变小,则胎肩陆地部6的刚性变小,有可能使耐踵趾磨损性能恶化。基于这种观点,上述距离La优选为-2mm以上,更优选为0mm以上,另外优选为5mm以下,更优选为4mm以下。其中,上述距离La的负号(-)表示上述第一胎肩横沟15与第三胎肩横沟17在轮胎轴向上重复的形态。
此外,第三胎肩横沟17的内端17i与第一胎肩横沟15的外端15e的最短距离L3、第三胎肩横沟17的内端17i与第二胎肩横沟16的外端16e的最短距离L4、以及第一胎肩横沟15的外端15e与第二胎肩横沟16的外端16e的最短距离L5,优选为胎肩陆地部6的陆地部宽度Ls的40%以上,更优选为45%以上,另外优选为80%以下,更优选为75%以下。即,如果上述最短距离L3、L4及L5脱离规定的数值范围,则胎肩陆地部6的刚性尤其是胎肩陆地部6的轮胎周向的刚性会减小,从而存在耐踵趾磨损性能恶化的倾向。
此外,第三胎肩横沟17的沟宽度W5优选为大于上述第一胎肩横沟15的沟宽度W3,并且上述第一胎肩横沟15的沟宽度W3大于上述第二胎肩横沟16的沟宽度W4。即,如果上述第一胎肩横沟15的沟宽度W3相对于第三胎肩横沟17的沟宽度W5变大,则胎肩陆地部6的刚性容易变小,从而有可能使耐踵趾磨损性能容易恶化。另外,如果第一胎肩横沟15的沟宽度W3小于第二胎肩横沟16的沟宽度W4,则很难发挥第一胎肩横沟15的排水性能,从而存在湿路性能恶化的倾向。然而,如果第三胎肩横沟17的沟宽度W5变得比上述第一胎肩横沟15的沟宽度W3过大,则有可能使胎壁部(未图示)的刚性变得过小。同样地,如果第一胎肩横沟15的沟宽度W3变得比上述第二胎肩横沟16的沟宽度W4过大,则有可能使胎肩陆地部6的刚性变小。基于这种观点,第一胎肩横沟15与第三胎肩横沟17的沟宽度之比(W5/W3)更优选为120%以上,另外优选为400%以下,更优选为300%以下。同样,第一胎肩横沟15与第二胎肩横沟16的沟宽度之比(W3/W4)更优选为105%以上,另外优选为200%以下,更优选为150%以下。
此外,基于均衡地提高耐踵趾磨损性能及湿路性能的观点,第一胎肩横沟15的沟深度D3(未图示)优选为3.0mm以上,更优选为4.0mm以上,另外优选为8.0mm以下,更优选为7.0mm以下。并且,第二胎肩横沟16的沟深度D4(未图示)优选为3.0mm以上,更优选为4.0mm以上,另外优选为8.0mm以下,更优选为7.0mm以下。并且,第三胎肩横沟17的沟深度D5优选为4.0mm以上,更优选为5.0mm以上,另外优选为9.0mm以下,更优选为8.0mm以下。其中,第三胎肩横沟17的沟深度D5(未图示)是指从胎面接地端Te朝向轮胎轴向外侧为胎肩陆地部6的陆地部宽度Ls的20%的位置的深度。
另外,第一胎肩横沟15的上述外端15e和上述第三胎肩横沟17的上述内端17i优选沿着轮胎周向交替且以锯齿状配置。即,通过使第一胎肩横沟15的上述外端15e与第三胎肩横沟17的上述内端17i在轮胎周向上分离,由此确保胎肩陆地部6尤其是胎面接地端Te附近的刚性较大,所以大大提高了耐踵趾磨损性能,并且有效地发挥第一及第三胎肩横沟15、17的边缘成分,从而有助于抑制残留CF变得过大。
此外,上述中间陆地部8的陆地部宽度Lm以及胎冠陆地部9的陆地部宽度Lc,优选为上述胎肩陆地部6的陆地部宽度Ls的110~160%。即,如果上述陆地部宽度Lm、Lc与陆地部宽度Ls相比变得过大,则各陆地部间6、7的刚性平衡恶化,从而使操纵稳定性能下降。相反,如果上述陆地部宽度Lm、Lc与陆地部宽度Ls相比变小,则中间陆地部8及胎冠陆地部9的刚性变小,所以直行行驶时的稳定性恶化,并且无法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此外,至少一列中央侧陆地部7、在本实施方式中是中间陆地部8,沿着轮胎周向间隔设置有横亘该中间陆地部8的全宽(陆地部宽度Lm)而延伸的中间主横沟18。即,中间陆地部8通过上述中间主横沟18、中央主沟5以及胎肩主沟4而形成大致平行四边形的中间花纹块8A。
本实施方式的中间主横沟18包括:第一小倾斜部18a,其从胎肩主沟4朝向轮胎赤道C侧以相对于轮胎轴向为θ3a的角度倾斜并以小长度延伸;大倾斜部18b,其与上述第一小倾斜部18a的轮胎轴向的内端连接,且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3b大于上述第一小倾斜部并延伸;第二小倾斜部18c,其与上述大倾斜部18b的轮胎轴向的内端连接,且以小于上述大倾斜部18b的角度θ3c倾斜地延伸至上述中央主沟5。基于均衡地提高侧滑性能及耐踵趾磨损性能的观点,这样的中间主横沟18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3优选为大于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的角度θ1。
这样的中间主横沟18有助于将轮胎赤道C附近的路面的水膜经由中央主沟5向胎肩主沟4侧排出。此外,由于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较小的第一小倾斜部18a以及第二小倾斜部18c与中间陆地部8连接,所以大大确保了轮胎轴向的刚性。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能够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及操纵稳定性能。
另外,优选在中间主横沟18的轮胎轴向的大致中点位置设置中间拉筋19,该中间拉筋19是使该中间主横沟18的沟底18s以长度方向的小长度隆起而形成的。这样的中间拉筋19能够提高配置于其轮胎周向的两侧的中间花纹块8A、8A的轮胎周向刚性,并且抑制中间主横沟18的沟的被压倒,从而有助于确保湿路性能。
另外,在上述中间陆地部8设有:中间外横沟20,其从上述胎肩主沟4朝向轮胎赤道C侧倾斜地延伸并且不到达中央主沟5而是形成终端;以及中间内横沟21,其从上述中央主沟5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地延伸并且不到达胎肩主沟4而是形成终端。
此外,在上述胎冠陆地部9设有:沟宽度较小的胎冠细沟22,其从上述中央主沟5朝向轮胎赤道C侧倾斜地延伸并且不到达轮胎赤道C而是形成终端;沟长度较小的胎冠短沟23,其配置于在轮胎周向上分离的上述胎冠细沟22、22之间,并从上述中央主沟5朝向轮胎赤道C侧倾斜地延伸,并且不到达轮胎赤道C而是形成终端。
这样的中间外横沟20、中间内横沟21、胎冠细沟22以及胎冠短沟23分别确保中间陆地部8及胎冠陆地部9的陆地部刚性,并且有助于提高排水性能。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还可变形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制造具有图1的花纹且基于表1的规格的充气轮胎(尺寸:215/55R17),并对它们的各性能进行了测试。其中,共通规格如下。
轮辋尺寸:7J
胎面接地宽度:170mm
<中央主沟>
沟宽度W1/胎面接地宽度TW:4.5%
沟深度D1:8.2mm
相对于轮胎赤道C的角度:0度
配设位置:从轮胎赤道C起L2/TW
<胎肩主沟>
沟宽度W2/胎面接地宽度TW:4.9%
沟深度D2:8.2mm
相对于轮胎赤道C的角度:0度
<第一胎肩横沟>
沟宽度W3:0.8mm
沟深度D3:6.0mm
<第二胎肩横沟>
沟宽度W4:0.6mm
沟深度D4:6.0mm
轮胎轴向长度L7/Ls:40%
<第三胎肩横沟>
沟宽度W5:2.0mm
沟深度D5:6.6mm
<中央主横沟>
沟宽度W6:2.0mm
沟深度D6:6.0mm
测试方法如下。
<操纵稳定性能、湿路性能>
将各测试轮胎安装于排气量2400cm3的日本产FF车的四个轮子,并且填充230kPa的内压,在干燥沥青路面及湿路沥青路面(水深5mm)的测试路线上由一名驾驶员乘车行驶,通过驾驶员的感官对与转向盘响应性、刚性感、抓地性等相关的干燥时及湿路时的操纵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用以比较例1为100的指数表示。数值越大越好。
<耐踵趾磨损性能>
用各测试轮胎在沥青路面上行驶20000km,作为不均匀磨损量,测量10个位置的胎肩陆地部间的阶梯差、所谓的踵趾磨损量,并将两者之差(绝对值)的平均的倒数,用以比较例1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磨损越均匀,耐磨损性越优异。
<残留CF>
使各测试轮胎依照JASO C607在平带机上以10km/H的速度且4900N的载荷行驶并进行了测试。结果是20个各测试轮胎的测量值的平均值。数值越接近100N残留CF越大,由于安装了该轮胎的车辆能够在例如用于排水用而倾斜的路面上无侧滑地行驶,所以表示性能越好。
测试的结果示于表1。
表1
测试的结果确认了,相比比较例,实施例的轮胎各种性能得到提高。

Claims (7)

1.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胎面部由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多条主沟而划分为多个陆地部,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上述主沟包括: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
上述陆地部包括:上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和比上述胎肩主沟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中央侧陆地部,
上述胎肩陆地部的从上述胎肩主沟的轮胎轴向的外缘到胎面接地端为止的轮胎轴向距离亦即陆地部宽度为胎面接地宽度的10~15%,并且
在上述胎肩陆地部设有:
第一胎肩横沟,其具有从上述胎肩主沟延伸到上述胎面接地端附近的外端,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35度的角度倾斜;
第二胎肩横沟,其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一胎肩横沟之间以与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相同的方向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10~35度的角度倾斜,并且具有在比上述第一胎肩横沟靠轮胎轴向内侧处形成终端的外端;以及
第三胎肩横沟,其从上述胎面接地端的轮胎轴向外侧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且具有在胎面接地端附近形成终端的内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胎肩陆地部的陆沟比为4.0~6.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胎肩横沟的上述内端与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的上述外端的轮胎轴向距离为-2~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胎肩横沟的上述内端与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的上述外端的最短距离、上述第三胎肩横沟的上述内端与上述第二胎肩横沟的上述外端的最短距离、以及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的上述外端与上述第二胎肩横沟的上述外端的最短距离:为上述胎肩陆地部的陆地部宽度的40~80%。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胎肩横沟的沟宽度大于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的沟宽度,并且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的沟宽度大于上述第二胎肩横沟的沟宽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央侧陆地部的陆地部宽度为上述胎肩陆地部的陆地部宽度的110~160%,
至少一列中央侧陆地部沿着轮胎周向间隔设置横亘其全宽延伸的中央侧横沟,
上述中央侧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大于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的上述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胎肩横沟的上述外端与上述第三胎肩横沟的上述内端配置成沿着轮胎周向交替且呈锯齿状。
CN201210033180.4A 2011-02-28 2012-02-14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493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2859A JP5250063B2 (ja) 2011-02-28 2011-02-28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042859 2011-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649389A CN102649389A (zh) 2012-08-29
CN102649389B true CN102649389B (zh) 2015-10-21

Family

ID=466915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3318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49389B (zh) 2011-02-28 2012-02-14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250063B2 (zh)
KR (1) KR20120098423A (zh)
CN (1) CN10264938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62597B2 (ja) * 2013-07-12 2018-07-2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6148938B2 (ja) * 2013-08-29 2017-06-14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27655B2 (ja) * 2013-09-25 2015-12-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824569B1 (ko) 2014-05-22 2018-02-02 요코하마 고무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입 타이어
JP5971280B2 (ja) * 2014-06-02 2016-08-1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45870B2 (ja) * 2015-01-05 2018-12-2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22095B2 (ja) 2016-11-24 2021-01-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819251B2 (ja) * 2016-12-02 2021-01-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852408B2 (ja) 2017-01-18 2021-03-3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880878B2 (ja) * 2017-03-21 2021-06-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44377B2 (ja) * 2017-03-30 2021-03-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939226B2 (ja) * 2017-08-07 2021-09-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521115B1 (ja) * 2018-01-30 2019-05-2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819621B (zh) * 2018-08-13 2024-03-01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用充气轮胎
CN109455044B (zh) * 2018-12-21 2024-01-02 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充气轮胎
JP7205241B2 (ja) * 2019-01-15 2023-01-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11559205B (zh) * 2019-02-13 2023-02-1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12046205B (zh) * 2019-06-05 2023-12-0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JP2021091298A (ja) * 2019-12-10 2021-06-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7363453B2 (ja) * 2019-12-19 2023-10-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537120B2 (ja) * 2020-04-13 2024-08-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US12090793B2 (en) * 2021-04-21 2024-09-17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ire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00006A (ja) * 1985-03-01 1986-09-0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均一性を改良したタイヤ
JPH1128911A (ja) * 1997-07-11 1999-02-02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521025A (zh) * 2003-01-07 2004-08-1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09006833A (ja) * 2007-06-27 2009-01-1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384441A (zh) * 2006-02-20 2009-03-1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1746213A (zh) * 2008-12-05 2010-06-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1031773A (ja) * 2009-08-03 2011-02-1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00006A (ja) * 1985-03-01 1986-09-04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均一性を改良したタイヤ
JPH1128911A (ja) * 1997-07-11 1999-02-02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ラジアルタイヤ
CN1521025A (zh) * 2003-01-07 2004-08-1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1384441A (zh) * 2006-02-20 2009-03-1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JP2009006833A (ja) * 2007-06-27 2009-01-1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746213A (zh) * 2008-12-05 2010-06-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1031773A (ja) * 2009-08-03 2011-02-1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098423A (ko) 2012-09-05
JP2012179965A (ja) 2012-09-20
CN102649389A (zh) 2012-08-29
JP5250063B2 (ja) 2013-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49389B (zh) 充气轮胎
CN101856954B (zh) 充气轮胎
US11135879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6183649B (zh) 充气轮胎
KR101787770B1 (ko) 공기 타이어
JP468591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895453B (zh) 充气轮胎
US9889708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5034707B (zh) 充气轮胎
CN103381741B (zh) 充气轮胎
US9278581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2653215B (zh) 充气轮胎
KR101838317B1 (ko) 공기 타이어
US9150056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2774242B (zh) 充气轮胎
CN102416829B (zh) 充气轮胎
US9636953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2007006B (zh) 充气轮胎
CN105564160A (zh) 充气轮胎
CN103707722A (zh) 充气轮胎
KR20140060226A (ko) 공기 타이어
CN102529595A (zh) 充气轮胎
CN103101402A (zh) 零压轮胎
CN106004258A (zh) 充气轮胎
CN106394138A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1

Termination date: 2019021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