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44407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44407B
CN104044407B CN201410081791.5A CN201410081791A CN104044407B CN 104044407 B CN104044407 B CN 104044407B CN 201410081791 A CN201410081791 A CN 201410081791A CN 104044407 B CN104044407 B CN 1040444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central
minor face
recess
main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8179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44407A (zh
Inventor
木村龙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0444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44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444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44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均衡地改善冰路性能与雪路性能的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胎面部(2)设有一对中央主沟(3、3)以及多条中央横沟(8)。因具有第一中央横沟(8A)、以及以与第一中央横沟(8A)的倾斜方向相反的角度倾斜的第二中央横沟(8B)而划分出近似梯形形状的多个中央花纹块(9)。正规载荷负载状态下的接地面至少包括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中央花纹块(9)。中央花纹块(9)包括:朝向中央主沟(3)、且轮胎周向上的长度较小的短边(11);以及与短边(11)相比朝向相反侧的中央主沟(3)的长边(12)。短边(11)以及长边(12)都具有朝轮胎赤道(C)侧凹陷的凹部(14)。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均衡地改善了冰路性能与雪路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冬季用的充气轮胎不仅在雪路上行驶,也在冰路等上行驶。因此,对于这种冬季用的充气轮胎不仅要求改善雪路性能,还要求改善冰路性能。
例如,为了改善雪路性能,提出有以提高雪柱剪切力为目的而增大胎面部的横沟的体积的方案。然而,利用该方法却存在如下问题:使得胎面部的接地面积减小,从而导致冰路性能恶化。这样,冰路性能与雪路性能之间存在背反的关系,难以均衡地改善这两种性能。以下文献涉及与此相关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866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695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这种现状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以改善中央横沟以及中央花纹块的形状为基本而均衡地改善冰路性能与雪路性能。
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为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沟;以及将上述一对中央主沟之间连接的多条中央横沟,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对于所述中央横沟而言,沿轮胎周向交替地包括:第一中央横沟,该第一中央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朝一侧倾斜、且以3°~20°的角度倾斜;以及第二中央横沟,该第二中央横沟朝与所述第一中央横沟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3°~20°的角度倾斜,由此在所述中央主沟间划分出近似梯形形状的多个中央花纹块,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填充有正规内压、且加载有正规载荷并使得轮胎以0度的外倾角与平面地面接触的正规载荷负载状态下的接地面,至少包括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中央花纹块,所述中央花纹块包括:短边,该短边在所述任一方的中央主沟侧延伸、且轮胎周向上的长度较小;以及长边,该长边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短边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且该长边在所述另一方的中央主沟侧延伸,所述短边以及所述长边都具有朝轮胎赤道侧凹陷的凹部。
另外,对于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而言,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所述短边的凹部与轮胎赤道之间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从轮胎周向的一侧朝另一侧逐渐减小,所述长边的凹部与轮胎赤道之间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从轮胎周向的所述另一侧朝所述一侧逐渐减小。
另外,对于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而言,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在沿轮胎周向排列的所述中央花纹块,所述中央花纹块的轮胎轴向上的中心位置在轮胎轴向上交替地错开。
另外,对于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而言,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意方案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所述短边的凹部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长边的凹部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所述短边的凹部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长边的凹部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
另外,对于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而言,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意方案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所述短边包括所述凹部、以及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边。
另外,对于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而言,在技术方案5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所述长边包括所述凹部、以及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边。
另外,对于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而言,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在所述各中央花纹块,所述短边的纵边与所述长边的纵边在轮胎周向上设置于相反侧。
中央横沟在轮胎周向上交替地包括以规定角度倾斜的第一中央横沟、以及以朝向与第一中央横沟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角度倾斜的第二中央横沟。因此,较大的雪柱剪切力得以发挥,雪路上的牵引力得以提高,雪路性能得以改善。另外,中央横沟具有轮胎周向上的边缘成分以及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因此,冰路上的转弯性能、牵引性能得以改善。
由中央横沟与一对中央主沟划分出近似梯形形状的中央花纹块,在接地面内至少包括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中央花纹块。由此,在接地面必定设有中央横沟,从而可靠地改善了冰路上的转弯性能、牵引性能以及雪路性能。
各中央花纹块包括:短边,该短边在任一方的中央主沟侧延伸、且轮胎周向上的长度较小;以及长边,该长边在另一方的中央主沟侧延伸、且轮胎周向上的长度大于短边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短边以及长边分别具有朝轮胎赤道侧凹陷的凹部。这样的凹部具有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因此,冰路上的牵引性能得以改善。另外,通过凹部而提高了雪柱剪切力。因此,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均衡地改善了雪路性能与冰路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中央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1的中央花纹块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中央花纹块的放大图。
图5是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6是示出比较例的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7是示出其他比较例的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附图标记说明:
3:中央主沟;4:胎肩主沟;8A:第一中央横沟;8B:第二中央横沟;9:中央花纹块;11:短边;12:长边;14: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例如能够优选用作无钉轮胎。在轮胎的胎面部2设有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沟3、3、以及在该中央主沟3的轮胎轴向外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4、4。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2形成有由一对中央主沟3、3划分而成的中央陆地部5、由中央主沟3与胎肩主沟4划分而成的一对中间陆地部6、6、以及由胎肩主沟4与接地端Te划分而成的一对胎肩陆地部7、7。
“接地端”Te规定为:对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正规状态下的轮胎加载正规载荷而使该轮胎以0°的外倾角与平面地面接触的正规载荷负载状态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在正规状态下,将接地端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上的距离设定为胎面接地宽度TW。如若未特殊声明,则轮胎的各部分的尺寸等设为正规状态下的值。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表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表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表示“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气压,例如,若为JATMA则表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表示“INFLATIONPRESSURE”。
“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定各规格的载荷,例如,若为JATMA则表示“最大负载能力”,若为TRA则表示表“TIRE LOAD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表示“LOAD CAPACITY”,当轮胎用于轿车时,将其设为与所述载荷的88%相当的载荷。
中央主沟3具有相对于轮胎轴向而朝多个方向倾斜延伸的沟边。在轮胎轴向上,内侧边为梯形波状,外侧边为锯齿状。这样的中央主沟3的沟边具有多方向的边缘成分。另外,凭借内侧边而形成较大的雪柱。因此,中央主沟3改善了雪路性能、冰路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胎肩主沟4具有锯齿状的内侧边与外侧边。这样的胎肩主沟4能够与中央主沟3同样地改善雪路性能以及冰路性能。
对于各主沟3、4的沟宽(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1、W2以及沟深D1(图3中,表示中央主沟的沟深)而言,能够依照惯例而进行各种设定。各主沟3、4的沟宽W1、W2例如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3%~10%。各主沟3、4的沟深D1例如优选为10mm~12mm。
在图2中示出了图1的中央陆地部5的放大图。如图2所示,中央陆地部5设有将一对中央主沟3、3之间连接的多条横沟8。由此,中央陆地部5成为通过由一对中央主沟3、3与中央横沟8划分出的多个中央花纹块9在轮胎周向上隔开设置而形成的中央花纹块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央横沟8包括:第一中央横沟8A,该第一中央横沟8A相对于轮胎轴向朝一侧(图2中为左上方)倾斜、且以3°~20°的角度α1倾斜;以及第二中央横沟8B,该第二中央横沟8B朝与第一中央横沟8A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图2中为右上方)倾斜、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3°~20°的角度α2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中央横沟8A、8B延伸成直线状。因此,确保了中央花纹块9的较高的刚性。
中央横沟8的沟宽W3优选为中央花纹块9的轮胎周向上的最大长度Ls的11%~15%。由此而形成较大的雪柱。另外,还确保了中央花纹块9的轮胎周向上的刚性。从相同的观点出发,中央横沟8的沟深D3(图3所示)优选为中央主沟3的沟深D1的40%~75%。
通过使第一中央横沟8A的角度α1以及第二中央横沟8B的角度α2处于3°~20°的范围,能够获得轮胎周向上的边缘成分,从而改善了冰路性能。另外,还发挥了较大的雪柱剪切力。特别优选第一中央横沟8A的角度α1以及第二中央横沟8B的角度α2处于5°~15°的范围。第一中央横沟8A的角度α1以及第二中央横沟8B的角度α2被定义为将各横沟8的两端的沟宽中心点之间连结的直线8c的角度。
第一中央横沟8A与第二中央横沟8B沿轮胎周向交替地配置。由此,中央花纹块9形成为在轮胎周向上具有上底部分以及下底部分的近似梯形形状。“近似梯形形状”的花纹块意味着在轮胎周向的两侧具有倾斜方向彼此相反的花纹块边缘的花纹块,未必一定是严格意义的梯形形状。
中央花纹块9包括第一花纹块9A与第二花纹块9B。对于第一花纹块9A而言,第一中央横沟8A配置于轮胎周向上的一侧(图2中为上侧)、且第二中央横沟8B配置于轮胎周向上的另一侧(图2中为下侧)。对于第二花纹块9B而言,第二中央横沟8B配置于轮胎周向上的一侧、且第一中央横沟8A配置于轮胎周向上的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花纹块9A与第二花纹块9B沿轮胎周向交替地配置。
中央花纹块9具有作为与路面接触的轮廓边缘的边。该边包括轮胎周向上的长度较小的短边11、以及轮胎周向上的长度大于短边11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的长边12。对于本实施方式的中央花纹块9而言,其短边11在一方的中央主沟3侧延伸,其长边12在另一方的中央主沟3侧延伸。更具体而言,第一花纹块9A的短边11以及第二花纹块9B的长边12在一方的中央主沟3A侧延伸。第一花纹块9A的长边12以及第二花纹块9B的短边11在另一方的中央主沟3B侧延伸。因此,作为中央陆地部分5的整体,中央花纹块9的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轮胎轴向两侧的沟边的长度相等,轮胎周向上的边缘效果在轮胎赤道C的两侧得到平衡,由此改善了冰路性能。
本实施方式中,一方的中央花纹块9的长边12配置成比另一方的中央花纹块9的短边11靠轮胎轴向外侧。由此,在进行转弯时,作用于轮胎轴向外侧的相对较大的横向力由长边12有效地承受。因此,提高了冰路上的转弯性能。
短边11以及长边12都包括从各中央主沟3A、3B侧朝轮胎赤道C侧凹陷的凹部14、以及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边15。这样的凹部14使得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增加。因此,提高了冰路上的牵引性能。另外,借助凹部14还提高了雪柱剪切力。因此,雪路性能得以改善。另外,“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边”是指纵边15相对于轮胎周向以10°以下的角度延伸的情况。
图3中示出了图1的中央花纹块9(第二花纹块9B)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短边11以及长边12的凹部14是具有小于中央主沟3的深度的深度的切口部16的轮廓边缘。通过这样的切口部16而抑制中央花纹块9的刚性的降低、且有效地发挥雪柱剪切力。因此,切口部16的深度D4优选为中央主沟3的沟深D1的50%~55%。设有这样的凹部14的中央花纹块9的踏面大致呈Z字状。
图4中示出了图1的中央花纹块9(第二花纹块9B)的放大图。如图4所示,短边11的凹部14包括:倾斜部14a,该倾斜部14a以从短边11的一侧(图4中为下侧)的端部朝向另一侧(图4中为上侧)的方式而在轮胎赤道C侧倾斜延伸;以及连接部14b,该连接部14b沿轮胎轴向延伸、且将倾斜部14a与纵边15连接。长边12的凹部14包括:倾斜部14a,该倾斜部14a以从长边12的另一侧的端部朝向一侧的方式而在轮胎赤道C侧倾斜延伸;以及连接部14b,该连接部14b沿轮胎轴向延伸、且将倾斜部14a与纵边15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短边11以及长边12的倾斜部14a延伸成直线状。由此,保持了中央花纹块9的较高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短边11的连接部14b以及长边12的连接部14b朝纵边15侧弯曲。由此,能够形成更大的雪柱。
为了提高雪路上的牵引性能,连接部14b的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α3优选为15°以下。连接部14b的角度α3由将纵边15的端部与倾斜部14a的端部连接的直线来规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短边11的纵边15被设置为在轮胎周向上处于长边12的纵边15的相反侧。由此,确保了中央花纹块9的轮胎周向两端侧的轮胎轴向上的较高的刚性。因此,冰路上的转弯性能得以改善。
短边11的凹部14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1从轮胎周向上的一侧朝另一侧逐渐减小。另外,长边12的凹部14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2从轮胎轴向上的另一侧朝一侧逐渐减小。由此,不会对轮胎的旋转方向造成影响,从而顺利地形成雪柱。另外,在接地时,能够确保作用有相对较大的载荷的中央花纹块9的轮胎周向两侧部分的较大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牵引性能。因此,均衡地改善了雪路性能与冰路性能。
优选地,短边11的凹部14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a小于长边12的凹部14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b。即,使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较小的短边11所设置的凹部14的长度La小于在轮胎周向上的长度较大的长边12所设置的凹部14的长度Lb,由此使得中央花纹块9的轮胎轴向两侧的轮胎周向上的刚性实现均等化。
为了提高雪柱剪切力、且确保中央花纹块9的较大的刚性,优选将短边11的凹部14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A设为短边11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c的65%~70%。长边12的凹部14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b优选为长边12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d的65%~70%。
另外,短边11的轮胎周向长度Lc优选为长边12的轮胎周向长度Ld的0.60倍~0.85倍。由此,均衡地确保了中央花纹块9的轮胎周向上的边缘成分与轮胎周向上的刚性,提高了冰路上的牵引性能、转弯性能。
短边11的凹部14的轮胎轴向长度Le优选大于长边12的凹部14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f。由此,包括短边11的凹部14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a与长边12的凹部14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Lb之间的关系在内,基于短边11的凹部14而形成的雪柱与基于长边12的凹部14而形成的雪柱的体积之差减小,雪路性能得以改善。
从这种观点出发,短边11的凹部14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e优选为中央花纹块9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c的17%~22%。长边12的凹部14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f优选为中央花纹块9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c的14%~19%。
优选地,中央花纹块9配置成:轮胎赤道C与短边11之间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长度Lg小于轮胎赤道C与长边12之间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长度Lh。由此,均衡地确保了中央花纹块9的轮胎赤道C的轮胎轴向两侧的刚性,冰路性能得以进一步改善。特别优选所述长度的比Lg/Lh为0.75~0.90。
如图2所示,对于沿轮胎周向排列的中央花纹块9而言,中央花纹块9的轮胎轴向上的中心位置9c在轮胎轴向上交替地错开。由此,在一方的中央主沟3A侧延伸的第一花纹块9A的短边11的凹部14与第二花纹块9B的长边12的凹部14在轮胎轴向上错开。同样地,在另一方的中央主沟3B侧延伸的第一花纹块9A的长边12的凹部14与第二花纹块9B的短边11的凹部14在轮胎轴向上错开。因此,基于凹部14的雪柱剪切力、边缘效果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在本实施方式中,错开形成为:第一花纹块9A的中心位置9c比轮胎赤道C靠左侧、且第二花纹块9B的中心位置9c比轮胎赤道C靠右侧。
另外,在沿轮胎周向排列的中央花纹块9的轮胎轴向上的中心位置9c、9c之间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3较大的情况下,中间陆地部6、胎肩陆地部7的刚性有可能变小,从而有可能导致冰路上的转弯性能恶化。因此,对于沿轮胎周向排列的中央花纹块9的轮胎轴向上的中心位置9c、9c之间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L3而言,优选为中央花纹块9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c(图4所示)的5%~10%。
在中央花纹块9设有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刀槽花纹1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花纹块9A设有多条以与第一中央横沟8A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的第一中央刀槽花纹17A。第二花纹块9B设有多条以与第二中央横沟8B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的第二中央刀槽花纹17B。由此,能够获得较多的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以及轮胎周向上的边缘成分。因此,冰路性能得以进一步改善。
第一中央横沟8A的角度α1与第一中央刀槽花纹17A的轮胎轴向上的角度α3之差、以及第二中央横沟8B的角度α2与第二中央刀槽花纹17B的轮胎轴向上的角度α4之差的绝对值,优选处于5°以下的范围。由此,确保了中央花纹块9的较高的刚性。
为了确保中央花纹块9的刚性、且有效地增加边缘成分,中央刀槽花纹17的深度D5(图3所示)优选为中央主沟3的沟深D1的65%~85%。另外,中央刀槽花纹17在其两端侧具有深度较小的浅底部(省略图示)。由此,确保了中央花纹块9的较高的刚性。浅底部的深度为中央主沟3的深度D1的15%~20%。
中央花纹块9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c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图1所示)的10%~20%。在中央花纹块9的最大宽度Wc不足胎面接地宽度TW的10%的情况下,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减少,从而有可能导致牵引性能恶化。在中央花纹块9的最大宽度Wc超过胎面接地宽度TW的20%的情况下,中间陆地部6以及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上的刚性减小,从而有可能导致冰路上的转弯性能恶化。因此,中央花纹块9的最大宽度Wc更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2%~18%。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轮胎而言,在正规载荷负载状态下,具有至少包括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中央花纹块9、9的接地面。由此,朝向相反的梯形形状的中央花纹块9、9几乎同时接地,因此,轮胎周向上以及轮胎轴向上的边缘成分均衡地发挥作用,冰路性能得以改善。另外,由于中央横沟8必定显示于接地面,因此能够可靠地发挥雪柱剪切力。
如图1所示,在中间陆地部6配设有将中央主沟3与胎肩主沟4之间连接的多条中间横沟20、以及将该中间横沟20、20之间连接的中间纵沟21。由此,中间陆地部6形成为通过在中间横沟20、20之间划分出的中间花纹块6A沿轮胎周向隔开设置而成的中间花纹块列。
中间横沟20以及中间纵沟21呈直线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朝一侧(图1中为右上方)倾斜。由此,冰路性能与雪路性能得以进一步改善。
中间花纹块6A被划分为在中间纵沟21的轮胎轴向上配置于外侧的外侧部22、以及配置于中间纵沟21的轮胎轴向内侧的内侧部23。
在外侧部22设有朝与中间横沟20相同的方向倾斜的中间外侧刀槽花纹24。在内侧部23设有中间内侧刀沟花纹25,该中间内侧刀沟花纹25朝与中间外侧刀沟花纹24相反的方向倾斜。由此,产生了多个方向上的边缘效果,从而冰路性能得以进一步改善。
在内侧部23设有中间内侧刀沟花纹25、不与沟3、20、21连通而是在内侧部23内形成终端的椭圆状的凹坑26。通过这种凹坑26而确保内侧部23的刚性,这种凹坑26具有多个方向上的边缘成分。因此,转弯性能得以改善。
中间花纹块6A的轮胎轴向上的最大宽度Wm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5%~25%。由此,均衡地确保了各中央陆地部5、中间陆地部6以及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上的刚性,从而冰路性能得以进一步改善。
在胎肩陆地部7配置有将胎肩主沟4与接地端Te之间连接的多条胎肩横沟27。由此,胎肩陆地部7形成为通过由胎肩横沟27划分出的胎肩花纹块7A沿轮胎周向隔开设置而成的胎肩花纹块列。
在胎肩花纹块7A设有以与胎肩横沟27大致平行的方式而延伸的胎肩刀槽花纹28。由此,冰路上的转弯性能得以进一步改善。
作为冬季用无钉轮胎,本实施方式中的轮胎的陆地比优选设为63%~70%。由此,冰路性能与雪路性能得以均衡地改善。陆地比为所有陆地部5至7的踏面的总表面积Mb、与将胎面部2的所有沟3、4、8、20、21、27、切口部16、凹坑26以及各刀槽花纹17、24、25以及28都填平所得的假想踏面的假想表面积Ma的比(Mb/Ma)。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而加以实施。
[实施例]
为了确认本发明的效果,对具有图1的基本花纹、且基于表1的规格的225/65R17的充气轮胎进行了测试。除了表1中所记载的沟以外,各沟的沟宽以及角度等如图1所示。另外,各轮胎的主要的通用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胎面接地宽度TW:180mm
中央主沟的沟深:11mm
胎肩主沟的沟深:11mm
中央横沟的沟深:6mm
中间横沟的沟深:11mm
中间纵沟的沟深:9mm
胎肩横沟的沟深:10mm
中央刀槽花纹的深度/中央主沟的沟深:77%
中央刀槽花纹的浅底部的深度/中央主沟的沟深:18%
中央横沟的角度α1、α2:8°。
正规载荷负载状态下的接地面的轮胎周向长度:中央花纹块的轮胎周向最大长度×3.6+中央横沟的沟宽×3
〈冰路性能(转弯以及制动)〉
在如下条件下将各测试轮胎安装于排气量为2400cc的四轮驱动的轿车的所有车轮。并且,测试驾驶员使上述测试车辆在结冰的测试跑道(一圈为1200m)上行驶10圈,并对此时的行驶时间进行测量。另外,利用相同的测试跑道的直线部分,自30km/h的速度起对上述测试车辆进行全制动,并对直至车辆停止为止的制动距离进行了测量。利用将比较例1的行驶时间的倒数设为50的指数、以及将比较例1的制动距离的倒数设为50的指数的合计值(比较例1为100)来表示测试结果。数值越大越好。
轮辋(所有车轮):17×6.5J
内压(所有车轮):220kPa
〈雪路性能〉
测试驾驶员使上述测试车辆在积雪压实路的测试跑道上行驶,通过驾驶员的感官感受对此时的与方向盘稳定性以及牵引性能等有关的行驶特性进行了评价。以将比较例1的值设为6.0的评分来表示测试结果。数值越大越好。
〈耐磨损性能〉
测试驾驶员使上述测试车辆在干燥柏油路面的测试跑道上行驶了8000km。之后,在轮胎周向上的8处位置对中央花纹块的轮胎轴向两端部的沟的残余量进行了测量,并求出该沟残余量的平均值。以将比较例1的值设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测试结果。数值越大越好。
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根据测试结果能够确认: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实施例的轮胎得到了充分的改善。另外,能够确认:在将正规载荷负载状态下的接地面的轮胎周向长度设为中央花纹块的轮胎周向最大长度的1.8倍~1.9倍的情况下,冰路上的转弯性能、牵引性能恶化。另外,改变中央横沟的角度而进行了测试,角度为3°~20°的轮胎的测试结果优于角度不足3°的轮胎以及角度大于20°的轮胎的测试结果。

Claims (7)

1.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有:在轮胎赤道的两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一对中央主沟;以及将所述一对中央主沟之间连接的多条中央横沟,
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中央横沟而言,沿轮胎周向交替地包括:第一中央横沟,该第一中央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朝一侧倾斜、且以3°~20°的角度倾斜;以及第二中央横沟,该第二中央横沟朝与所述第一中央横沟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且相对于轮胎轴向以3°~20°的角度倾斜,由此在所述中央主沟间划分出近似梯形形状的多个中央花纹块,
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填充有正规内压、且加载有正规载荷并使得轮胎以0°的外倾角与平面地面接触的正规载荷负载状态下的接地面,至少包括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所述中央花纹块,
所述中央花纹块包括:短边,该短边在所述一对中央主沟的任一方的中央主沟侧延伸、且轮胎周向上的长度较小;以及长边,该长边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短边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且该长边在所述一对中央主沟的另一方的中央主沟侧延伸,
所述短边以及所述长边都具有朝轮胎赤道侧凹陷的凹部,
所述短边的凹部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长边的凹部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
所述短边的凹部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长边的凹部的轮胎周向上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短边的凹部与轮胎赤道之间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从轮胎周向的一侧朝另一侧逐渐减小,
所述长边的凹部与轮胎赤道之间的轮胎轴向上的长度从轮胎周向的所述另一侧朝所述一侧逐渐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沿轮胎周向排列的所述中央花纹块,所述中央花纹块的轮胎轴向上的中心位置在轮胎轴向上交替地错开。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沿轮胎周向排列的所述中央花纹块,所述中央花纹块的轮胎轴向上的中心位置在轮胎轴向上交替地错开。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短边包括所述凹部、以及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边包括所述凹部、以及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各所述中央花纹块,所述短边的纵边与所述长边的纵边在轮胎周向上设置于相反侧。
CN201410081791.5A 2013-03-15 2014-03-07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40444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3722 2013-03-15
JP2013053722A JP5798586B2 (ja) 2013-03-15 2013-03-15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44407A CN104044407A (zh) 2014-09-17
CN104044407B true CN104044407B (zh) 2017-03-01

Family

ID=51497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81791.5A Active CN104044407B (zh) 2013-03-15 2014-03-07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798586B2 (zh)
CN (1) CN1040444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58124B2 (ja) * 2015-07-31 2019-08-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24373B2 (ja) * 2016-01-15 2020-07-1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06517B2 (ja) * 2016-02-10 2017-10-0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234520B (zh) * 2016-12-29 2022-03-01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汽车轮胎
JP6378798B2 (ja) * 2017-03-22 2018-08-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22547B2 (ja) * 2017-08-21 2021-08-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963485B2 (ja) * 2017-12-13 2021-11-10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2097867A (ja) * 2020-12-21 2022-07-01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4902A (zh) * 2008-05-08 2009-11-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2089163A (zh) * 2008-07-16 2011-06-0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WO2012133334A1 (ja) * 2011-03-28 2012-10-0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245858A (ja) * 2011-05-26 2012-12-13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31406A (en) * 1980-03-17 1981-10-1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Pneumatic tire for automobile
JPS5856903A (ja) * 1981-09-30 1983-04-0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253608A (ja) * 1988-08-12 1990-02-2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08164716A (ja) * 1994-12-12 1996-06-25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3017677B2 (ja) * 1996-06-10 2000-03-1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冬用乗用車用タイヤ
EP1412205B1 (en) * 2001-08-03 2006-03-08 PIRELLI PNEUMATICI Società per Azioni Tyre,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snow-covered ground
JP2010116030A (ja) * 2008-11-12 2010-05-27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74902A (zh) * 2008-05-08 2009-11-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2089163A (zh) * 2008-07-16 2011-06-0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WO2012133334A1 (ja) * 2011-03-28 2012-10-0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245858A (ja) * 2011-05-26 2012-12-13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798586B2 (ja) 2015-10-21
CN104044407A (zh) 2014-09-17
JP2014177236A (ja) 2014-09-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44407B (zh) 充气轮胎
US10894446B2 (en) Tire
CN103909787B (zh) 充气轮胎
CN104802604B (zh) 充气轮胎
CN105473351B (zh) 充气轮胎
CN104325844B (zh) 充气轮胎
CN103963570B (zh) 充气轮胎
CN103991336B (zh) 充气轮胎
CN103204033B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01992660B (zh) 充气轮胎
CN105034707B (zh) 充气轮胎
CN103568735B (zh) 充气轮胎
CN105936197B (zh) 充气轮胎
CN103303068B (zh) 充气轮胎
CN104442215B (zh) 充气轮胎
CN105764710B (zh) 充气轮胎
CN106394138B (zh) 充气轮胎
CN103568734B (zh) 充气轮胎
CN103832220A (zh) 充气轮胎
CN104139672B (zh) 充气轮胎
CN103381741A (zh) 充气轮胎
CN104057784A (zh) 充气轮胎
CN104044409B (zh) 充气轮胎
CN104723800B (zh) 充气轮胎
US11046117B2 (en) Ti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