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91650B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91650B
CN111791650B CN202010166698.XA CN202010166698A CN111791650B CN 111791650 B CN111791650 B CN 111791650B CN 202010166698 A CN202010166698 A CN 202010166698A CN 111791650 B CN111791650 B CN 1117916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tire
transverse
shallow
shou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6669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91650A (zh
Inventor
中野好祐
藤田将之
青木大亮
今井大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7143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7577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7144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2603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0714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2603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91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916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916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916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60C2011/0353Circumferential grooves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Narrow grooves, i.e. having a width of less than 3 m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2Shallow grooves, i.e. having a depth of less than 50% of other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7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60C2011/0369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with varying depth of the groove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该轮胎相对于车辆的安装位置是指定的,该轮胎包括胎面部分,该胎面部分具有第一胎面边缘和第二胎面边缘并且设置有三个主槽和四个陆地部分。主槽包括第一胎肩主槽、第二胎肩主槽和胎冠主槽。陆地部分包括第一中间陆地部分和第二中间陆地部分。第一中间陆地部分设置在轮胎赤道上。第一中间陆地部分设置有第一横向窄槽。第一横向窄槽包括第一深部、第二深部和位于第一深部与第二深部之间的第一浅部,以提高转向稳定性和驾乘舒适性。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更具体地涉及胎面部分被三个周向主槽轴向分成四个陆地部分的轮胎。
背景技术
下面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轮胎,该轮胎的胎面部分被三个周向主槽轴向分成四个陆地部分,并且每个陆地部分形成为在轮胎周向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的肋。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9-040156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通常,当充气轮胎的胎面部分的陆地部分具有高的刚度时,存在提高转向稳定性并同时降低驾乘舒适性的趋势。特别地,在胎面部分如专利文献1的轮胎中那样由四个陆地部分形成的情况下,由于各个陆地部分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较大且在宽度方向上的刚度较高,因此上述趋势趋于显著。
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证明一种这样的轮胎,该轮胎的胎面部分被轴向分成四个陆地部分,并且该轮胎可以发挥优异的转向稳定性和驾乘舒适性。
根据本发明,一种轮胎包括胎面部分,该胎面部分具有第一胎面边缘和第二胎面边缘,第一胎面边缘和第二胎面边缘在轮胎安装于车辆上时分别位于车辆的外侧和内侧,并且胎面部分设置有三个主槽,所述三个主槽在轮胎周向方向上连续地延伸以将胎面部分分成四个陆地部分,其中,所述三个主槽是设置在轮胎赤道与第一胎面边缘之间的第一胎肩主槽、设置在轮胎赤道与第二胎面边缘之间的第二胎肩主槽、以及设置在第一胎肩主槽与第二胎肩主槽之间的胎冠主槽,并且所述四个陆地部分包括位于第一胎肩主槽与胎冠主槽之间的第一中间陆地部分和位于第二胎肩主槽与胎冠主槽之间的第二中间陆地部分,其中,第一中间陆地部分设置成使得轮胎赤道定位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的地面接触表面中,第一中间陆地部分设置有穿过第一中间陆地部分的多个横向窄槽,横向窄槽包括第一横向窄槽,并且第一横向窄槽各自包括第一深部、第二深部以及位于第一深部与第二深部之间的第一浅部,第一浅部的深度小于第一深部和第二深部。
优选的是,横向窄槽包括第二横向窄槽,并且第二横向窄槽各自包括:第三深部,第三深部设置成在第三深部的长度内包括第二横向窄槽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中心;第二浅部,第二浅部的深度小于第三深部,并且第二浅部设置在第三深部的第一胎面边缘所在侧上;以及第三浅部,第三浅部的深度小于第二浅部,并且第三浅部设置在第三深部的第二胎面边缘所在侧上。
优选的是,第一中间陆地部分还设置有非横向窄槽,非横向窄槽从胎冠主槽延伸并且不穿过第一中间陆地部分。
优选的是,第二中间陆地部分设置有穿过第二中间陆地部分的横向窄槽、以及从胎冠主槽延伸并且不穿过第二中间陆地部分的非横向窄槽。
优选的是,第二中间陆地部分中的横向窄槽包括第三横向窄槽,并且第三横向窄槽各自在第三横向窄槽的横截面中包括宽度不大于1.5mm的窄部和宽度比该窄部大并且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的地面接触表面处开口的宽部。
优选的是,第三横向窄槽各自包括:第一槽部,第一槽部向胎冠主槽开口;第二槽部,第二槽部向第二胎肩主槽开口;以及第三槽部,第三槽部位于第一槽部与第二槽部之间,并且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中的每一者包括上述窄部和在地面接触表面处开口的上述宽部,然而第三槽部仅包括上述宽部而不包括上述窄部。
优选的是,第二中间陆地部分中的横向窄槽包括第四横向窄槽,并且第四横向窄槽中的每个第四横向窄槽的槽底部在包括第四横向窄槽的位于胎冠主槽所在侧上的端部的区域中升高。
优选的是,第一中间陆地部分设置有穿过第一中间陆地部分的第二横向窄槽,第一横向窄槽各自包括第一深部、第二深部以及位于第一深部与第二深部之间的第一浅部,第一浅部的深度小于第一深部和第二深部,并且第二横向窄槽各自包括第二浅部、第三浅部以及位于第二浅部与第三浅部之间的第三深部,第三深部的深度大于第二浅部和第三浅部。
优选的是,第二浅部设置在第三深部的第一胎面边缘所在侧上,并且第二浅部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第三浅部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
优选的是,第二浅部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第一浅部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
优选的是,第三浅部的槽深度小于第一浅部的槽深度。
优选的是,第三浅部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小于第一浅部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
优选的是,第一横向窄槽各自包括宽度不大于1.5mm的窄部、以及宽度比该窄部大并且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的地面接触表面处开口的宽部。
优选地,第二横向窄槽各自具有在第二横向窄槽的整个长度和整个深度上不大于1.5mm的宽度。
优选的是,第二中间陆地部分设置有穿过第二中间陆地部分的横向窄槽,并且第二中间陆地部分中的横向窄槽各自包括第四浅部、第五浅部以及位于第四浅部与第五浅部之间的第四深部,第四深部的深度大于第四浅部和第五浅部。
优选的是,第五浅部设置在第四深部的第二胎面边缘所在侧上,并且第五浅部的深度大于第四浅部的深度。
优选的是,所述四个陆地部分包括位于第一胎面边缘与第一胎肩主槽之间的第一胎肩陆地部分和位于第二胎面边缘与第二胎肩主槽之间的第二胎肩陆地部分,并且第二胎肩陆地部分设置有多个胎肩窄槽。
优选的是,第二胎肩陆地部分的地面接触表面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在所述四个陆地部分中是最小的。
优选的是,第二胎肩陆地部分的地面接触表面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不小于胎面宽度的0.10倍。
优选的是,第一胎肩陆地部分的地面接触表面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在所述四个陆地部分中是最大的。
因此,在根据本发明的轮胎中,由于第一中间陆地部分设置在轮胎赤道上,因此抑制了胎面部分的过度变形,并且表现出优异的转向稳定性。此外,由于第一中间陆地部分被横向窄槽穿过,因此第一中间陆地部分的刚度被适度降低,并且获得了优异的驾乘舒适性。
此外,由于横向窄槽包括第一横向窄槽、第一横向窄槽各自包括第一深部和第二深部以及位于第一深部与第二深部之间的第一浅部,因此在保持转向稳定性的同时提高了驾乘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分的展开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第一中间陆地部分和第二中间陆地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沿着图2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4是沿着图2的线B-B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5是沿着图2的线C-C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2的线D-D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7是沿着图2的线E-E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8是沿着图2的线F-F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9是图1中所示的第一胎肩陆地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沿着图9的线G-G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11是图1中所示的第二胎肩陆地部分的放大图。
图12是沿着图11的线H-H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13是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分的展开图。
图14是比较示例1的横向窄槽的横截面图。
图15是比较示例2的胎面部分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分2的展开图。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例如为乘用车、重型车辆如卡车/公共汽车等的各种车辆用的各种轮胎,例如充气轮胎以及免充气轮胎如所谓的无气轮胎。然而,本发明适当地应用于乘用车用的充气轮胎。
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1是用于乘用车的充气轮胎。
在本发明中,如图1中所示,指定了轮胎1在安装于车辆上时的预期位置。
预期位置(即,轮胎的哪一侧要被定位在车辆的外侧)例如由轮胎的侧壁部分(未示出)上的字符或符号来表示。
因此,轮胎1的胎面部分2具有在轮胎1安装于车辆上时分别位于车辆的外侧和内侧的第一胎面边缘Te1和第二胎面边缘Te2。
在轮胎的外倾角为零时(在轮胎为充气轮胎的情况下,在轮胎的正常充气加载状态下)会出现第一胎面边缘Te1和第二胎面边缘Te2是轮胎的地面接触区片的轴向最外边缘。
胎面宽度TW是胎面边缘Te1与Te2之间的轴向距离(在轮胎为充气轮胎的情况下,在轮胎的正常充气未加载状态下测量)。
正常充气未加载状态是指:轮胎被安装在标准车轮轮辋上并被充气至标准压力、但没有被加载轮胎负载。
正常充气加载状态是指:轮胎被安装在标准车轮轮辋上并被充气至标准压力、并被加载标准轮胎负载。
标准车轮轮辋是由在制造、销售或使用轮胎的地区有效的标准组织、即JATMA(日本和亚洲)、T&RA(北美)、ETRTO(欧洲)、TRAA(澳大利亚)、STRO(斯堪的纳维亚)、ALAPA(拉丁美洲)、ITTAC(印度)等正式批准或推荐的用于轮胎的标准车轮轮辋。
标准压力和标准轮胎负载是同一组织在气压/最大负载表或类似列表中指定的用于轮胎的最大气压和最大轮胎负载。
例如,标准车轮轮辋是在JATMA中指定的“标准轮辋”、ETRTO中指定的“测量轮辋”、TRA中指定的“设计轮辋”等。标准压力是JATMA中的“最大气压”、ETRTO中的“充气压力”、TRA中的“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载极限”表中给出的最大压力等。标准负载是JATMA中的“最大负载能力”、ETRTO中的“负载能力”、TRA中的上述表中给出的最大值等。
在包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本申请中,除非另外指出,否则充气轮胎的各种尺寸、位置等是指在轮胎的正常充气未加载条件下的各种尺寸、位置。
胎面部分2在第一胎面边缘Te1与第二胎面边缘Te2之间设置有三个主槽3,这三个主槽3在轮胎周向方向上连续地延伸,以将胎面部分2轴向分成四个陆地部分4。
主槽3是设置在第一胎面边缘Te1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第一胎肩主槽5、设置在第二胎面边缘Te2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第二胎肩主槽6、以及设置在第一胎肩主槽5与第二胎肩主槽6之间的胎冠主槽7。
优选的是,从轮胎赤道C至第一胎肩主槽5的槽中心线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距离L1和从轮胎赤道C至第二胎肩主槽6的槽中心线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距离L1设定为在胎面宽度TW的0.15倍至0.35倍的范围内。
本实施方式中的胎冠主槽7设置在轮胎赤道C的第二胎面边缘Te2所在侧上。优选地,从轮胎赤道C至胎冠主槽7的槽中心线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距离L2设定为在胎面宽度TW的0.05倍至0.10倍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槽3中的每个主槽是例如与轮胎周向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直槽。但是,主槽3可以例如以波形形式延伸。
优选地,主槽3中的每个主槽的槽宽度W1设定为在胎面宽度TW的4.0%至7.0%的范围内。在用于乘用车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主槽3的深度设定为在5mm至10mm的范围内。
陆地部分4包括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第一胎肩陆地部分13和第二胎肩陆地部分14。
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限定在第一胎肩主槽5与胎冠主槽7之间。
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限定在第二胎肩主槽6与胎冠主槽7之间。
第一胎肩陆地部分13限定在第一胎肩主槽5与第一胎面边缘Te1之间。
第二胎肩陆地部分14限定在第二胎肩主槽6与第二胎面边缘Te2之间。
图2是示出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和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的放大图。
优选的是,如图2中所示,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W2和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W3例如设定为在胎面宽度TW的0.10倍至0.25倍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的宽度W2与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的宽度W3基本相同。
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设置成使得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的地面接触表面包括轮胎赤道C。
因此,抑制了胎面部分2的过度变形,并且表现出优异的转向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轮胎赤道C定位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中心线11c的第二胎面边缘Te2所在侧上。
优选地,轮胎赤道C与中心线11c之间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距离L3设定为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的宽度W2的0.20倍至0.40倍的范围内。
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和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中的每一者均设置有多个窄槽15。
在本实施方式中,窄槽15包括多个横向窄槽16和多个非横向窄槽17,其中,所述多个横向窄槽16穿过(crossing)陆地部分4,所述多个非横向窄槽17从胎冠主槽7延伸并且不穿过陆地部分4。
横向窄槽16包括设置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中的横向窄槽16A和设置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中的横向窄槽16B。
非横向窄槽17包括设置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中的非横向窄槽17A和设置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中的非横向窄槽17B。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发明的轮胎中,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设置有穿过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的多个横向窄槽16A。
因此,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的刚度被适度降低,并且获得了优异的驾乘舒适性。
此处,窄槽是指槽宽度在陆地部分的地面接触表面处为3.0mm或更小的槽,并且包括所谓的刀槽花纹(sipe)。
设置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中的横向窄槽16A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向第一方向倾斜(在图2中,向右下方倾斜)。
横向窄槽16A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的角度例如为5度至10度。
此外,优选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横向窄槽16A略微弯曲成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的角度随靠近第二胎面边缘Te2逐渐增大。
在该示例中,设置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中的横向窄槽16A包括第一横向窄槽21和第二横向窄槽22。
第一横向窄槽21和第二横向窄槽22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交替地设置。
图3是沿着图2的线A-A截取的第一横向窄槽21的横截面图。如图3中所示,第一横向窄槽21包括窄部25和径向外侧宽部26,其中,窄部具有不大于1.5mm的宽度W4,径向外侧宽部26具有比窄部25的宽度大的宽度并且从窄部25径向向外延伸以在陆地部分的地面接触表面处开口。
优选地,在该示例中,宽部26在地面接触表面处的宽度W5设定为在1.8mm至2.5mm的范围内。
宽部26的径向尺寸例如设定为在1.0mm至2.0mm的范围内。
这样的第一横向窄槽21使得地面接触表面更容易依循道路表面的凹凸,并改进对转向的初始响应。
图4是沿着图2的线B-B截取的第一横向窄槽21的横截面图。
如所示出的,在该示例中,第一横向窄槽21包括第一深部21a、第二深部21b以及位于第一深部21a与第二深部21b之间的第一浅部21c,第一浅部21c的深度小于第一深部21a和第二深部21b的深度。因此,第一横向窄槽21在其两个端部中比在中央部中更深。这种第一横向窄槽21可以用于在保持转向稳定性的同时提高驾乘舒适性。
横向窄槽16的最大深度d3例如是胎冠主槽7的深度d1的0.60倍至1.00倍、更优选地为胎冠主槽7的深度d1的0.65倍至0.75倍。
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大深度d3对应于第一横向窄槽21的第一深部21a或第二深部21b的深度。
优选地,第一浅部21c的深度d2设定为例如在胎冠主槽7的深度d1的0.30倍至0.50倍的范围内。
第一浅部21c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4例如设定为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W2(图2中所示)的0.25倍至0.50倍的范围内。
优选地,第一浅部21c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4大于第一深部21a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和第二深部21b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
这样的第一浅部21c表现出优异的驾乘舒适性,并且还提高了耐磨性。
第二横向窄槽22沿着第一横向窄槽21延伸、优选地平行于第一横向窄槽21延伸,如图2中所示。
优选的是,第二横向窄槽22在其整个长度和整个深度上具有不大于1.5mm的宽度,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宽度在整个长度和整个深度上在0.5mm至1.0mm的范围内。
图5是沿着图2的线C-C截取的第二横向窄槽22的横截面图。
如图5中所示,第二横向窄槽22包括第二浅部22a、第三浅部22b以及位于第二浅部22a与第三浅部22b之间的第三深部22c,第三深部22c的深度大于第二浅部22a和第三浅部22b的深度。
第三深部22c在第三深部22c的轴向范围内包括第二横向窄槽22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中心。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浅部22a定位在第三深部22c的第一胎面边缘Te1所在侧上。并且,第三浅部22b定位在第三深部22c的第二胎面边缘Te2所在侧上。这样的第二横向窄槽22与上述第一横向窄槽21配合,以便以良好的平衡方式提高转向稳定性和耐磨性。
第三深部22c的深度d4优选地设定为在胎冠主槽7的深度d1的0.60倍至1.00倍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深部22c的深度d4与第一深部21a和第二深部21b的深度(图4中所示)相同。
第二浅部22a的深度d5例如设定为在胎冠主槽7的深度d1的0.15倍至0.50倍的范围内。优选地,第二浅部22a的深度d5设定为在第三深部22c的深度d4的0.40倍至0.85倍的范围内。
优选的是,第三浅部22b的深度d6小于第二浅部22a的深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浅部22b的深度d6与第一横向窄槽21的径向外侧宽部26(图3中所示)的深度(或径向尺寸)相同。
这样的第二横向窄槽22可以保持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的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的轮胎赤道C所在侧中的刚度,并且提高转向稳定性和耐磨性。
第三深部22c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5例如设定为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W2的0.45倍至0.65倍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的是,第三深部22c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5大于第一横向窄槽21的第一浅部21c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4(图4中所示)。
第二浅部22a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6小于第三深部22c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5、第三浅部22b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7、以及第一横向窄槽21的第一浅部21c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4。
具体地,第二浅部22a的长度L6是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W2的0.05倍至0.20倍。
这样的第二浅部22a使得第二横向窄槽22更易于在第二横向窄槽22的第二胎面边缘Te1所在侧中开口,并且可以提高湿地性能。
例如,第三浅部22b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7小于第三深部22c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5、并且优选地小于第一浅部21c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4。
第三浅部22b的长度L7例如设定为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的宽度W2的0.30倍至0.40倍的范围内。
优选的是,非横向窄槽17中的每个非横向窄槽连接至横向窄槽16中的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与相关的非横向窄槽17相邻的一个横向窄槽,如图2中所示。
设置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中的非横向窄槽17A中的每个非横向窄槽连接至在第一轮胎周向方向上与该非横向窄槽相邻的第一横向窄槽21(在图2中,连接至向上的第一横向窄槽21)。
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中,非横向窄槽17A分别设置在第一横向窄槽21与第二横向窄槽22之间。
优选的是,非横向窄槽17在其整个长度和整个深度上具有不大于1.5mm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宽度在整个长度和整个深度上在0.5mm至1.0mm的范围内。
非横向窄槽17包括第一部分31和第二部分32,其中,第一部分31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向第一方向倾斜,第二部分32从第一部分31弯曲并延伸并且延伸至横向窄槽16。
第一部分31例如沿着横向窄槽16延伸。优选地,第一部分31平行于横向窄槽16延伸。
第二部分32从第一部分31以弧形形状弯曲并延伸至横向窄槽16。
非横向窄槽17穿过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中心线11c,并且第二部分32定位在中心线11c的第一胎面边缘Te1所在侧上并连接至第一横向窄槽21。
这种非横向窄槽17在保持转向稳定性和耐磨性的同时提高了湿地性能。
然而,非横向窄槽17不限于这种构型。
图6是沿着图2的线D-D截取的第一部分31的横截面图。如图6中所示,非横向窄槽17的最大深度d8设定为在横向窄槽16的最大深度d3(图4中所示)的0.40至1.50倍的范围内、优选地在横向窄槽16的最大深度d3的0.90倍至1.10倍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大深度d8对应于第一部分31的最大深度。
优选地,第一部分31在其胎冠主槽7所在侧的端部中设置有浅部31a,槽底部在该浅部31a处升高。
在该示例中,第一部分31的浅部31a具有与第二横向窄槽22的第二浅部22a(图5中所示)基本相同的形状。并且上述第二浅部22a的构型可以应用于第一部分31的浅部31a。
例如,第二部分32的最大深度小于第一部分31的最大深度。
优选的是,第二部分32的最大深度小于第一部分31的浅部31a的深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分32的深度与第一横向窄槽21的径向外侧宽部26(图3中所示)的深度相同。
如图2中所示,在该示例中,设置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中的横向窄槽16B和非横向窄槽17B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向上述第一方向倾斜。
设置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中的横向窄槽16B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以比设置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中的横向窄槽16A的角度更大的角度倾斜。
设置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中的横向窄槽16B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的角度设定为例如在20度至30度的范围内。
此外,优选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横向窄槽16B略微弯曲成使得横向窄槽16B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的角度随靠近第二胎面边缘Te2逐渐增大。
设置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中的横向窄槽16B包括第三横向窄槽23和第四横向窄槽24。
第三横向窄槽23在第三横向窄槽23的长度的至少一部分上具有与图3中所示的第一横向窄槽21相同的横截面形状,第三横向窄槽23包括窄部25和径向外侧宽部26,其中,窄部具有不大于1.5mm的宽度,径向外侧宽部26具有比窄部25的宽度大的宽度并且从窄部25径向向外延伸成在陆地部分的地面接触表面处开口。
类似于上述第二横向窄槽22,第四横向窄槽24优选地在第四横向窄槽24的整个长度和整个深度上具有不大于1.5mm的宽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宽度在整个长度和整个深度上在0.5mm至1.0mm的范围内。
图7是沿着图2中的线E-E截取的第三横向窄槽23的横截面图。
如图7中所示,在该示例中,第三横向窄槽23包括:第一槽部23a,第一槽部23a向胎冠主槽7开口;第二槽部23b,第二槽部23b向第二胎肩主槽6开口;以及第三槽部23c,第三槽部23c位于第一槽部23a与第二槽部23b之间。
第一槽部23a和第二槽部23b各自具有如上所说明的窄部25和径向外侧宽部26的结构。
第三槽部23c的槽深度小于第一槽部23a和第二槽部23b的槽深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槽部23c仅由宽部26形成。
这样的第三横向窄槽23有助于保持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的刚度并且表现出优异的转向稳定性和耐磨性。
在该示例中,第三槽部23c穿过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中心。
优选的是,第三槽部23c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8设定为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W3(图2中所示)的0.35倍至0.50倍的范围内。
图8是沿着图2中的线F-F截取的第四横向窄槽24的横截面图。
如图8中所示,第四横向窄槽24的底部表面至少在包括第四横向窄槽24的位于胎冠主槽7所在侧上的端部的区域中升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横向窄槽24包括第四浅部24a、第五浅部24b以及位于第四浅部24a与第五浅部24b之间的第四深部24c,第四深部24c的深度大于第四浅部24a和第五浅部24b的深度。
第四浅部24a定位在第四深部24c的第一胎面边缘Te1所在侧上,并且第五浅部24b定位在第四深部24c的第二胎面边缘Te2所在侧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浅部24a的深度与上述径向外侧宽部26的深度相同。
优选地,第四浅部24a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9大于第三横向窄槽23的第三槽部23c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8(图7中所示)。
第四浅部24a的长度L9设定为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W3的0.40倍至0.55倍的范围内。
这样的第四浅部24a有助于保持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的轮胎赤道C所在侧中的刚度。
优选的是,例如,第五浅部24b的深度大于第四浅部24a的深度。
在该示例中,第五浅部24b具有与图5中所示的第二横向窄槽22的第二浅部22a基本相同的形状,因此可以将上述第二浅部22a的构型应用于第五浅部24b。
第四深部24c的深度d7例如设定为在胎冠主槽7的深度d1的0.60倍至1.00倍的范围内。
在该示例中,第四深部24c穿过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中心。
第四深部24c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10例如大于第三横向窄槽23的第一槽部23a或第二槽部23b(图7中所示)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具体地,第四深部24c的长度L10设定为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W3的0.30倍至0.50倍的范围内。
设置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中的非横向窄槽17B连接至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与非横向窄槽17B相邻的横向窄槽16,如图2中所示。
优选的是,在该示例中,非横向窄槽17B中的每个非横向窄槽连接至横向窄槽16中的在与上述第一轮胎周向方向相反的第二轮胎周向方向上与相关的非横向窄槽17B相邻(在图2中,在下侧与相关的非横向窄槽17B相邻)的一个横向窄槽。
本实施方式中的非横向窄槽17B连接至相应的第三横向窄槽23。
这种布置结构对于抑制相应的陆地部分的不均匀磨损是有用的。
除了上述构型以外,设置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中的非横向窄槽17B具有与设置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中的非横向窄槽17A的构型基本相同的构型。因此,上述非横向窄槽17A的构型可以应用于设置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中的非横向窄槽17B。
设置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中的非横向窄槽17A通过胎冠主槽7与设置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中的横向窄槽16B平滑地连续。
此外,设置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中的非横向窄槽17B通过胎冠主槽7与设置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中的横向窄槽16A平滑地连续。
窄槽的这种布置结构用于提高湿地性能和驾乘舒适性。
此处,“两个窄槽15通过胎冠主槽7彼此平滑地连续”这样的表述的含义如下:在胎冠主槽7的宽度内的第一虚拟槽部与第二虚拟槽部之间测得的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的距离为至多2mm,其中,第一虚拟槽部从两个窄槽中的一个窄槽沿该窄槽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保持向胎冠主槽7开口的槽端部处的槽倾斜,并且第二虚拟槽部从两个窄槽中的另一个窄槽沿该窄槽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保持向胎冠主槽7开口的槽端部处的槽倾斜。
更优选的是,第一虚拟槽部和第二虚拟槽部在胎冠主槽7的宽度内彼此重叠。
更具体地,优选的是,设置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中的非横向窄槽17A通过胎冠主槽7与相应的第四横向窄槽24平滑地连续。并且优选的是,设置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中的非横向窄槽17B通过胎冠主槽7与相应的第二横向窄槽22平滑地连续。
更优选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横向窄槽21通过胎冠主槽7与相应的第三横向窄槽23平滑地连续。
在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中,横向窄槽16A的总数N1大于非横向窄槽17A的总数N2。
同样在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中,横向窄槽16B的总数N1大于非横向窄槽17B的总数N2。
总数N1例如设定为在总数N2的1.5倍至2.5倍的范围内。
窄槽的这种布置结构可以在表现出上述效果的同时确保湿地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中间陆地部分11和第二中间陆地部分12中,仅设置具有不大于3.0mm的槽宽度的上述窄槽15,并且未设置具有大于3.0mm的槽宽度的槽。通过这样的槽布置结构,可以获得优异的转向稳定性和耐磨性。
图9是第一胎肩陆地部分13的放大图。如图9中所示,第一胎肩陆地部分13的地面接触表面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在四个陆地部分中是最大的。
优选的是,第一胎肩陆地部分13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W6设定为在胎面宽度TW的0.25倍至0.35倍的范围内。
这样的第一胎肩陆地部分13可以使转弯期间的转向响应线性化,从而可以提高转向稳定性。
第一胎肩陆地部分13设置有:多个第一胎肩侧向槽35,所述多个第一胎肩侧向槽35在地面接触表面处的槽宽度大于3.0mm;以及多个第一胎肩窄槽36,所述多个第一胎肩窄槽36在地面接触表面处的槽宽度不大于3.0mm。
第一胎肩侧向槽35在该示例中从第一胎面边缘Te1延伸并且终止于第一胎肩陆地部分13内。
第一胎肩侧向槽35在该示例中穿过第一胎肩陆地部分13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中心。
第一胎肩侧向槽35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11例如设定为在第一胎肩陆地部分13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W6的0.75倍至0.90倍的范围内。
这样的第一胎肩侧向槽35有助于以良好平衡的方式提高转向稳定性和驾乘舒适性。
优选的是,第一胎肩窄槽36在第一胎肩窄槽36的整个长度和整个深度上的宽度不大于1.5mm。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宽度在整个长度和整个深度上在0.5mm至1.0mm的范围内。
在该示例中,第一胎肩窄槽36从第一胎肩主槽5延伸并且终止于第一胎肩陆地部分13内。
在该示例中,第一胎肩窄槽36终止于第一胎肩陆地部分13的第一胎肩主槽5所在侧的轴向位置处,而不是终止于第一胎肩陆地部分13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中心处。
此外,第一胎肩窄槽36终止于第一胎肩侧向槽35的第一胎面边缘Te1所在侧的轴向位置处,而不是终止于第一胎肩侧向槽35的轴向内端部处。
第一胎肩窄槽36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12例如在第一胎肩陆地部分13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W6的0.35倍至0.45倍的范围内。
图10是沿着图9的线G-G截取的第一胎肩窄槽36的横截面图。
优选地,第一胎肩窄槽36设置有浅部36a,在该浅部36a处,槽底部在包括第一胎肩窄槽36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内端部的区域中升高,如图10中所示。
这样的第一胎肩窄槽36在与地面接触时不会过度地开口,因此提高了转向稳定性和耐磨性。
优选的是,第一胎肩侧向槽35和第一胎肩窄槽36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上述第二方向倾斜,如图1和图9中所示。
优选的是,第一胎肩侧向槽35和第一胎肩窄槽36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的角度设定为在5度至20度的范围内。
图11是第二胎肩陆地部分14的放大图。
第二胎肩陆地部分14的地面接触表面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在四个陆地部中是最小的,如图1和图11中所示。
第二胎肩陆地部分14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W7不小于胎面宽度TW的0.10倍、并且优选地设定为在胎面宽度TW的0.12倍至0.25倍的范围内。
这样的第二胎肩陆地部分14可以进一步提高驾乘舒适性。
第二胎肩陆地部分14设置有:多个第二胎肩侧向槽37,所述多个第二胎肩侧向槽37在地面接触表面处的槽宽度大于3.0mm;以及多个胎肩窄槽38,所述多个胎肩窄槽38在地面接触表面处的槽宽度不大于3.0mm。
在该示例中,第二胎肩侧向槽37从第二胎面边缘Te2延伸并且终止于第二胎肩陆地部分14内。
在该示例中,第二胎肩侧向槽37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13不小于第二胎肩陆地部分14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W7的0.50倍,并且第二胎肩侧向槽37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L13更优选地设定为在胎面宽度TW的0.60倍至0.80倍的范围内。
这样的第二胎肩侧向槽37可以在保持转向稳定性的同时提高驾乘舒适性和湿地性能。
第二胎肩侧向槽37各自包括渐缩部分37a,渐缩部分37a的槽宽度随靠近渐缩部分37a的轴向内端部37i逐渐减小。
渐缩部分37a的槽深度随靠近轴向内端部37i逐渐减小。
这样的第二胎肩侧向槽37可以抑制渐缩部分37a周围的不均匀磨损。
在该示例中,第二胎肩窄槽38包括:窄部25,窄部25的宽度不大于1.5mm;以及径向外侧宽部26,径向外侧宽部26的宽度大于窄部25,并且与示出了第一横向窄槽21的横截面形状的图3中所示的第一横向窄槽21类似地在陆地部分的地面接触表面处开口。
优选地,第二胎肩窄槽38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大于第二胎肩侧向槽37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
在该示例中,第二胎肩窄槽38从第二胎肩主槽6延伸至第二胎面边缘Te2。
图12是沿着图11的线H-H截取的第二胎肩窄槽38的横截面图。
优选的是,第二胎肩窄槽38设置有浅部38a,在该浅部38a处,槽底部在包括第二胎肩窄槽38的轴向内端部的区域中升高,如图12中所示。
这样的第二胎肩窄槽38可以用于以良好平衡的方式提高转向稳定性和驾乘舒适性。
优选的是,第二胎肩侧向槽37和第二胎肩窄槽38各自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向上述第二方向倾斜,如图11中所示。
优选的是,第二胎肩侧向槽37和第二胎肩窄槽38中的每一者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的角度设定为在5度至20度的范围内。
图13是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分2的展开图。在图13中,与上述元件共用的元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将省去对与上述元件共用的元件的描述。
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移除与图3中所示的径向外侧宽部26对应的部分来修改横向窄槽16和非横向窄槽17。
与图1中所示的实施方式相比,这种实施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转向稳定性。
尽管已经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是本发明可以以各种形式实施,而不限于所示出的实施方式。
比较试验
实验上制造了尺寸为235/50R18的充气轮胎作为试验轮胎(包括工作示例Ex.1至Ex.9和参考示例Ref.1)。表1中列出了试验轮胎的规格。
工作示例Ex.1至Ex.9具有基于图1中所示的胎面图案的胎面图案。
参考示例Ref.1具有图1中所示的胎面图案,其中,横向窄槽a各自具有图14中所示的横截面,即,横向窄槽a的槽底部是平坦的。除该特征外,参考示例Ref.1具有与图1中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将安装在尺寸为18x7.5J的车轮轮辋上并充气至240kPa的试验轮胎附接至试验车(3000cc四轮驱动车)的所有车轮。
使用该试验车对轮胎的转向稳定性和驾乘舒适性进行如下试验。
<转向稳定性试验>
由试验驾驶员感官地评估试验车在干燥道路上行驶时的转向稳定性。
在表1中通过基于参考示例Ref.1为100的得分来表示结果,其中,值越大,转向稳定性越好。
<驾乘舒适性试验>
由试验驾驶员感官地评估使用上述试验车在干燥路面上行驶时的驾乘舒适性。
在表1中通过基于参考示例Ref.1的驾乘舒适性为100的得分来表示结果,其中,数值越大,驾乘舒适性越好。
表1
从试验结果确认的是,工作示例Ex.1至Ex.9表现出优异的转向稳定性和驾乘舒适性。
进行如下进一步的比较试验。
通过改变表2中所示的规格,实验上制造了尺寸为235/50R18的充气轮胎作为试验轮胎(包括工作示例Ex.10至Ex.18和参考示例Ref.1)。
工作示例Ex.10至Ex.18具有基于图1中所示的胎面图案的胎面图案。
参考示例Ref.1具有图1中所示的胎面图案,其中,横向窄槽a各自具有图14中所示的横截面,即,横向窄槽a的槽底部是平坦的。除此特征外,参考示例Ref.1具有与图1中所示的结构相同的结构。
将安装在尺寸为18x7.5 J的车轮轮辋上并充气至240kPa的试验轮胎附接至试验车(3000cc四轮驱动车)的所有车轮。
使用该试验车对轮胎的耐磨性和转弯初始阶段的转向响应进行如下试验。
<耐磨性试验>
对试验车辆在干燥道路上行驶一定距离之后第一中间陆地部分的磨损量进行测量。
在表2中由基于参考示例Ref.1的磨损量为100的指数来表示结果,其中,值越小,耐磨性越好。
<转弯初始阶段的转向响应>
由试验驾驶员感官地评估试验车在干燥道路上行驶时在转弯初始阶段的转向响应。
在表2中由基于参考示例Ref.1为100的得分来表示结果,其中,值越大,转弯初始阶段的转向响应越好。
表2
从试验结果确认的是,工作示例Ex.10至Ex.18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和转弯初始阶段的转向响应。
进行如下进一步的比较试验。
实验上制造了尺寸为235/50R18的充气轮胎作为试验轮胎(包括工作示例Ex.19至Ex.27和参考示例Ref.2)。表3中列出了它们的规格。
工作示例Ex.19至Ex.27具有基于图1中所示的胎面图案的胎面图案。
参考示例Ref.2具有图15中所示的胎面图案,其中,轮胎赤道C定位在胎冠主槽b的宽度内,并且第二胎肩陆地部分c不设置有窄槽。除这些特征外,参考示例Ref.2具有与图1中所示的设计相同的设计。
将安装在尺寸为18×7.5J的车轮轮辋上并充气至240kPa的试验轮胎附接至试验车(3000cc四轮驱动车)的所有车轮。
使用该试验车对轮胎的耐磨性和驾乘舒适性进行如下试验。
<耐磨性试验>
对试验车辆在干燥道路上行驶一定距离之后第一中间陆地部分的磨损量进行测量。
在表3中由基于参考示例Ref.2的磨损量为100的指数来表示结果,其中,值越小,耐磨性越好。
<驾乘舒适性试验>
由试验驾驶员感官地评估使用上述试验车在干燥路面上行驶时的驾乘舒适性。
在表3中由基于参考示例Ref.2的驾乘舒适性为100的得分来表示结果,其中,数值越大,驾乘舒适性越好。
表3
轮胎 Ref.2 Ex.19 Ex.20 Ex.21 Ex.22 Ex.23 Ex.24 Ex.25 Ex.26 Ex.27
胎面图案(图号) 15 1 1 1 1 1 1 1 1 1
宽度W7/胎面宽度TW 0.22 0.16 0.12 0.14 0.20 0.25 0.16 0.16 0.16 0.16
长度L13/宽度W7 0.82 0.75 0.75 0.75 0.75 0.75 0.50 0.60 0.80 0.90
耐磨性 100 96 97 96 96 95 95 96 96 98
驾乘舒适性 100 106 106 106 105 103 103 105 106 106
从试验结果确认的是,工作示例Ex.19至Ex.27表现出优异的耐磨性和驾乘舒适性。
附图标记列表
2 胎面部分
3 主槽
4 陆地部分
5 第一胎肩主槽
6 第二胎肩主槽
7 胎冠主槽
11 第一中间陆地部分
12 第二中间陆地部分
16 横向窄槽
21 第一横向窄槽
21a 第一深部
21b 第二浅部
21c 第一浅部
Te1 第一胎面边缘
Te2 第二胎面边缘

Claims (15)

1.一种轮胎,所述轮胎包括胎面部分,所述胎面部分具有第一胎面边缘和第二胎面边缘,所述第一胎面边缘和所述第二胎面边缘在所述轮胎安装于车辆上时分别位于所述车辆的外侧和内侧,所述胎面部分设置有三个主槽,所述三个主槽在轮胎周向方向上连续地延伸以将所述胎面部分分成四个陆地部分,其中,
所述三个主槽是设置在轮胎赤道与所述第一胎面边缘之间的第一胎肩主槽、设置在所述轮胎赤道与所述第二胎面边缘之间的第二胎肩主槽、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胎肩主槽与所述第二胎肩主槽之间的胎冠主槽,并且所述四个陆地部分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胎肩主槽与所述胎冠主槽之间的第一中间陆地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二胎肩主槽与所述胎冠主槽之间的第二中间陆地部分,
其中,
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分设置成使得所述轮胎赤道定位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分的地面接触表面中,
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分设置有穿过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分的多个横向窄槽,
所述横向窄槽包括第一横向窄槽,
所述第一横向窄槽各自包括第一深部、第二深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深部与所述第二深部之间的第一浅部,所述第一浅部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深部和所述第二深部,
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分设置有:
穿过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分的横向窄槽,以及
从所述胎冠主槽延伸并且不穿过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分的非横向窄槽,
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分中的所述横向窄槽包括第三横向窄槽,并且
所述第三横向窄槽各自在所述第三横向窄槽的横截面中包括宽度不大于1.5mm的窄部和宽度比所述窄部大并且在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分的地面接触表面处开口的宽部,
所述第三横向窄槽各自包括:
第一槽部,所述第一槽部向所述胎冠主槽开口,
第二槽部,所述第二槽部向所述第二胎肩主槽开口,以及
第三槽部,所述第三槽部位于所述第一槽部与所述第二槽部之间,并且
所述第一槽部和所述第二槽部中的每一者包括所述窄部和在地面接触表面处开口的所述宽部,
然而所述第三槽部仅包括所述宽部而不包括所述窄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分中的所述横向窄槽包括第二横向窄槽,并且
所述第二横向窄槽各自包括:
第三深部,所述第三深部设置成在所述第三深部的长度内包括所述第二横向窄槽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中心,
第二浅部,所述第二浅部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三深部,并且所述第二浅部设置在所述第三深部的所述第一胎面边缘所在侧上,以及
第三浅部,所述第三浅部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浅部,并且所述第三浅部设置在所述第三深部的所述第二胎面边缘所在侧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分还设置有非横向窄槽,所述非横向窄槽从所述胎冠主槽延伸并且不穿过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分中的所述横向窄槽包括第四横向窄槽,并且
所述第四横向窄槽中的每个第四横向窄槽的槽底部在包括所述第四横向窄槽的位于所述胎冠主槽所在侧上的端部的区域中升高。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浅部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三浅部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三浅部的槽深度小于所述第一浅部的槽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三浅部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浅部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长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横向窄槽各自包括:
宽度不大于1.5mm的窄部,以及
宽度比该窄部大并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陆地部分的地面接触表面处开口的宽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横向窄槽各自具有在所述第二横向窄槽的整个长度和整个深度上不大于1.5mm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陆地部分中的所述第四横向窄槽各自包括第四浅部、第五浅部以及位于所述第四浅部与所述第五浅部之间的第四深部,所述第四深部的深度大于所述第四浅部和所述第五浅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五浅部设置在所述第四深部的所述第二胎面边缘所在侧上,并且
所述第五浅部的深度大于所述第四浅部的深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四个陆地部分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胎面边缘与所述第一胎肩主槽之间的第一胎肩陆地部分和位于所述第二胎面边缘与所述第二胎肩主槽之间的第二胎肩陆地部分,并且
所述第二胎肩陆地部分设置有多个胎肩窄槽。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胎肩陆地部分的地面接触表面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在所述四个陆地部分中是最小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胎肩陆地部分的地面接触表面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不小于胎面宽度的0.10倍。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胎肩陆地部分的地面接触表面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宽度在所述四个陆地部分中是最大的。
CN202010166698.XA 2019-04-03 2020-03-11 轮胎 Active CN1117916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71441 2019-04-03
JP2019071437A JP7275778B2 (ja) 2019-04-03 2019-04-03 タイヤ
JP2019071441A JP7226038B2 (ja) 2019-04-03 2019-04-03 タイヤ
JP2019071436A JP7226037B2 (ja) 2019-04-03 2019-04-03 タイヤ
JP2019-071437 2019-04-03
JP2019-071436 2019-04-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91650A CN111791650A (zh) 2020-10-20
CN111791650B true CN111791650B (zh) 2024-02-20

Family

ID=699604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66698.XA Active CN111791650B (zh) 2019-04-03 2020-03-11 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0476B2 (zh)
EP (1) EP3718788B1 (zh)
CN (1) CN111791650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50313A (en) * 1996-11-21 2000-04-1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having sipes including at least three tie-bars
JP2015229408A (ja) * 2014-06-04 2015-12-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213931A1 (en) * 2016-03-04 2017-09-06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CN107199833A (zh) * 2016-03-18 2017-09-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539033A (zh) * 2016-06-24 2018-01-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8154188A (ja) * 2017-03-16 2018-10-0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08688410A (zh) * 2017-04-11 2018-10-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9515069A (zh) * 2017-09-19 2019-03-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99883B2 (ja) * 1999-07-26 2010-07-0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217266B1 (ja) 2007-08-07 2009-01-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487051B2 (en) * 2011-02-24 2016-11-08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radial tire
KR102220161B1 (ko) * 2013-07-16 2021-02-25 피렐리 타이어 소시에떼 퍼 아찌오니 자동차 타이어
WO2015016051A1 (ja) * 2013-07-30 2015-02-0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5657773B1 (ja) * 2013-12-12 2015-01-2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5890853B2 (ja) * 2014-02-14 2016-03-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699270B2 (ja) * 2016-03-18 2020-05-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50358B2 (ja) * 2016-07-11 2020-09-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25280B2 (ja) * 2016-09-14 2021-02-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50313A (en) * 1996-11-21 2000-04-1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having sipes including at least three tie-bars
JP2015229408A (ja) * 2014-06-04 2015-12-2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3213931A1 (en) * 2016-03-04 2017-09-06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CN107199833A (zh) * 2016-03-18 2017-09-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7539033A (zh) * 2016-06-24 2018-01-0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8154188A (ja) * 2017-03-16 2018-10-0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N108688410A (zh) * 2017-04-11 2018-10-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9515069A (zh) * 2017-09-19 2019-03-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18788B1 (en) 2021-05-19
CN111791650A (zh) 2020-10-20
EP3718788A1 (en) 2020-10-07
US11420476B2 (en) 2022-08-23
US20200317002A1 (en) 2020-10-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52057B2 (en) Pneumatic tire
EP3015286B1 (en) Pneumatic tire
US10471776B2 (en) Pneumatic tire
US9211768B2 (en) Pneumatic tire
US10618354B2 (en) Tire
JP6819133B2 (ja) タイヤ
US11220138B2 (en) Tire
CN106515316B (zh) 充气轮胎
CN112009177B (zh) 轮胎
EP3744537B1 (en) Tire
CN110936770B (zh) 轮胎
US20220001697A1 (en) Tire
EP3960504A1 (en) Tire
CN111791650B (zh) 轮胎
EP3718789B1 (en) Tire
CN111791649B (zh) 轮胎
JP7226037B2 (ja) タイヤ
JP7226038B2 (ja) タイヤ
JP7275778B2 (ja) タイヤ
CN112238711B (zh) 轮胎
JP7275781B2 (ja) タイヤ
JP7275780B2 (ja) 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