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09177B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09177B
CN112009177B CN202010467232.3A CN202010467232A CN112009177B CN 112009177 B CN112009177 B CN 112009177B CN 202010467232 A CN202010467232 A CN 202010467232A CN 112009177 B CN112009177 B CN 1120091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tire
grooves
main groove
inclined groov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6723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09177A (zh
Inventor
小森洋辅
山冈宏
榊原悠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0209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7952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020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4345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091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91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091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091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4Asymmetric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60C11/0309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further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4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60C2011/013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provided with a recessed por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41Circumferential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5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widt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7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 B60C2011/0369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characterised by depth with varying depth of the groo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09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traight at the tread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60C2011/1245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being arranged in crossing relation, e.g. sipe mes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该轮胎包括在轴向上被分成四个陆地区域的胎面部分。该轮胎具有对于车辆的安装方向,并且陆地区域(4)包括最宽的外侧中间陆部区域。外侧中间陆地区域设置有第一倾斜槽、第二倾斜槽和第三倾斜槽。第一倾斜槽从胎冠主槽延伸并终止于外侧中间陆地区域内。第二倾斜槽具有终止于外侧中间陆地区域内的两个端部。第三倾斜槽与第一倾斜槽和第二倾斜槽相交。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更具体地涉及具有在轴向上被分成四个陆地区域的胎面部分的轮胎。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5-120380(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有胎面部分的轮胎,其中,指定了轮胎相对于车辆的安装方向。在该胎面部分中形成有外侧胎肩陆地区域、外侧中间陆地区域、内侧中间陆地区域和内侧胎肩陆地区域。并且,布置在外侧中间陆地区域中的槽的布置结构被特别地限定以期望在抑制外侧中间陆地区域的刚度降低的同时提高雪地性能。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轮胎中,外侧中间陆地区域具有其横向刚度变得不足的趋势。这导致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的劣化。因此,需要提高专利文献1的轮胎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
鉴于上述问题做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证明下述轮胎:该轮胎的胎面部分在轴向上被分成四个陆地区域,并且该轮胎表现出优异的雪地性能和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相对于车辆的安装方向被指定的轮胎包括:
胎面部分,该胎面部分具有外侧胎面边缘和内侧胎面边缘,该外侧胎面边缘和内侧胎面边缘在轮胎安装于车辆上时分别要位于车辆的外侧和内侧,
该胎面部分在内侧胎面边缘与外侧胎面边缘之间设置有三个主槽,
所述三个主槽沿轮胎的周向连续地延伸成使得胎面部分在轴向上被分成四个陆地区域,
所述三个主槽包括:
外侧胎肩主槽,该外侧胎肩主槽布置在外侧胎肩边缘与轮胎赤道之间,以及
胎冠主槽,该胎冠主槽在外侧胎肩主槽的内侧胎面边缘侧上邻近于外侧胎肩主槽布置,并且
四个陆地区域包括外侧中间陆地区域,该外侧中间陆地区域限定在外侧胎肩主槽与胎冠主槽之间,
其中,
外侧中间陆地区域的轴向宽度在四个陆地区域之中是最大的,
外侧中间陆地区域设置有:第一倾斜槽和第二倾斜槽,该第一倾斜槽和第二倾斜槽各自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向第一方向倾斜;以及第三倾斜槽,该第三倾斜槽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向第二方向倾斜,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
第一倾斜槽从胎冠主槽延伸并终止于外侧中间陆地区域内,
第二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二倾斜槽具有终止于外侧中间陆地区域内的两个端部,并且
第三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三倾斜槽连接至第一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一倾斜槽和第二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二倾斜槽。
在本申请中,当槽被称为连接至另一槽时,意在表示两个槽彼此相交以形成交叉结,或者意在表示以下两个槽:这两个槽中的一个槽与另一槽相接而不相交以形成T形结或Y形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相对于车辆的安装方向被指定的轮胎包括:
胎面部分,该胎面部分具有外侧胎面边缘和内侧胎面边缘,该外侧胎面边缘和内侧胎面边缘在轮胎安装于车辆上时分别要位于车辆的外侧和内侧,
该胎面部分在内侧胎面边缘与外侧胎面边缘之间设置有三个主槽,
所述三个主槽沿轮胎的周向连续地延伸成使得胎面部分在轴向上被分成四个陆地区域,
所述三个主槽包括:
外侧胎肩主槽,该外侧胎肩主槽布置在外侧胎肩边缘与轮胎赤道之间,以及
胎冠主槽,该胎冠主槽在外侧胎肩主槽的内侧胎面边缘侧上邻近于外侧胎肩主槽布置,并且
所述四个陆地区域包括外侧中间陆地区域,该外侧中间陆地区域限定在外侧胎肩主槽与胎冠主槽之间,
其中,
外侧中间陆地区域的轴向宽度在四个陆地区域之中是最大的,
外侧中间陆地区域设置有第一倾斜槽和第二倾斜槽,该第一倾斜槽和该第二倾斜槽各自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向第一方向倾斜,
第一倾斜槽从胎冠主槽延伸并终止于外侧中间陆地区域内,
第二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二倾斜槽具有终止于外侧中间陆地区域内的两个端部,并且
第二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二倾斜槽在该第二倾斜槽的位于胎冠主槽侧上的端部部分中的深度小于在该第二倾斜槽的其他部分中的深度。
优选的是,第一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一倾斜槽的槽宽度从胎冠主槽朝向外侧胎肩主槽减小。
优选的是,第二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二倾斜槽的槽宽度从该第二倾斜槽的外侧胎肩主槽侧向该第二倾斜槽的胎冠主槽侧减小。
优选的是,第三倾斜槽的槽宽度至少从第一倾斜槽向第二倾斜槽逐渐减小。
优选的是,第一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一倾斜槽的槽宽度从胎冠主槽朝向外侧胎肩主槽减小。
优选的是,第二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二倾斜槽的槽宽度从该第二倾斜槽的外侧胎肩主槽侧向该第二倾斜槽的胎冠主槽侧减小。
优选的是,
第一倾斜槽的槽宽度从胎冠主槽朝向外侧胎肩主槽减小,
第二倾斜槽的槽宽度从第二倾斜槽的外侧胎肩主槽侧向第二倾斜槽的胎冠主槽侧减小,并且
第三倾斜槽的槽宽度至少从第一倾斜槽向第二倾斜槽逐渐减小。
优选的是,第一倾斜槽、第二倾斜槽和第三倾斜槽中的每一者为弯曲的。
优选的是,第一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一倾斜槽在该第一倾斜槽的位于外侧胎肩主槽侧上的端部部分中的深度小于在该第一倾斜槽的其他部分中的深度。
优选的是,第二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二倾斜槽在该第二倾斜槽的位于胎冠主槽侧上的端部部分中的深度小于在该第二倾斜槽的其他部分中的深度。
优选的是,外侧中间陆地区域设置有第一刀槽花纹,该第一刀槽花纹与第一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一倾斜槽以及第二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二倾斜槽的位于胎冠主槽侧上的端部部分相交。
优选的是,外侧中间陆地区域设置有第二刀槽花纹,该第二刀槽花纹与第二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二倾斜槽以及第一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一倾斜槽的位于外侧胎肩主槽侧上的端部部分相交。
优选的是,第三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三倾斜槽的深度从该第三倾斜槽的位于胎冠主槽侧上的端部向该第三倾斜槽的位于胎肩主槽侧上的端部逐渐增加。
优选的是,第二倾斜槽各自包括:连接至第三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三倾斜槽的连通部分;以及内部分,该内部分从该连通部分延伸至第二倾斜槽的位于胎冠主槽侧上的端部,并且,该内部分的深度小于第二倾斜槽的其他部分的深度。
优选的是,第一倾斜槽各自包括:连接至第三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三倾斜槽的连通部分;以及外部分,该外部分从该连通部分延伸至第一倾斜槽的位于外侧胎肩主槽侧上的端部,并且,该外部分的深度小于第一倾斜槽的其他部分的深度。
优选的是,第一倾斜槽的上述外部分的深度朝向第一倾斜槽的位于外侧胎肩主槽侧上的端部逐渐减小。
优选的是,第一倾斜槽延伸越过外侧中间陆地区域的轴向中心线。
优选的是,第一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一倾斜槽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的角度从胎冠主槽朝向外侧胎肩主槽逐渐减小。
优选的是,第二倾斜槽延伸越过外侧中间陆地区域的轴向中心线。
优选的是,第二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二倾斜槽的沿轮胎轴向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一倾斜槽的沿轮胎轴向方向的长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分的展开的局部视图。
图2是图1的外侧中间陆地区域的局部俯视图。
图3是沿着图2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4是沿着图2的线B-B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5是沿着图2的线C-C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6是沿着图2的线D-D截取的横截面图。
图7是图1的内侧中间陆地区域的局部俯视图。
图8是图1的外侧胎肩陆地区域的局部俯视图。
图9是比较示例轮胎的外侧中间陆地区域的局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各种车辆,例如乘用车以及比如卡车和公共汽车等的重型车辆用的各种轮胎,比如充气轮胎以及非充气轮胎即所谓无气轮胎。
在下文中,将以用于乘用车的充气轮胎作为示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分2的一部分。
如本领域中所公知的,充气轮胎包括:胎面部分2,胎面部分2的径向外表面限定胎面表面;一对轴向间隔的胎圈部分,所述一对轴向间隔的胎圈部分安装在轮辋座上;一对侧壁部分,所述一对侧壁部分在胎面边缘与胎圈部分之间延伸;胎体,该胎体穿过胎面部分和侧壁部分于胎圈部分之间延伸;以及胎面加强件,该胎面加强件在胎面部分中布置在胎体的径向外侧。
胎面边缘是轮胎的地面接触贴片的轴向最靠外边缘,这出现在轮胎的外倾角为零时的正常加载条件下。
胎面宽度TW是在未加载条件下作为如上确定的胎面边缘之间的轴向距离测得的宽度。
充气轮胎的未加载条件是指:轮胎被安装在标准车轮轮辋上并被充气至标准压力、但没有被加载轮胎负载。
充气轮胎的正常加载条件是指:轮胎被安装在标准车轮轮辋上并被充气至标准压力、并被加载标准轮胎负载。
标准车轮轮辋是由在制造、销售或使用轮胎的地区中有效的标准组织、即JATMA(日本和亚洲)、T&RA(北美)、ETRTO(欧洲)、TRAA(澳大利亚)、STRO(斯堪的纳维亚)、ALAPA(拉丁美洲)、ITTAC(印度)等正式批准或推荐的用于轮胎的标准车轮轮辋。
标准压力和标准轮胎负载是由相同组织在气压/最大负载表或类似列表中指定的用于轮胎的最大气压和最大轮胎负载。
例如,标准车轮轮辋是在JATMA中指定的“标准轮辋”、ETRTO中的“测量轮辋”、TRA中的“设计轮辋”等。标准压力是JATMA中的“最大气压”、ETRTO中的“充气压力”、TRA中的“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载极限”表中给出的最大压力等。标准负载是JATMA中的“最大负载能力”、ETRTO中的“负载能力”、TRA中的上述表中给出的最大值等。
在包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本申请中,除非另外指出,否则充气轮胎的各种尺寸、位置等是指在轮胎的未加载条件下的各种尺寸、位置等。
根据本发明,轮胎的胎面部分2设置有左右不对称(关于轮胎赤道C不对称)的胎面图案。图1中示出了示例。
因此,指定了轮胎相对于车辆的安装位置。例如,在安装于车辆上时轮胎的要位于外侧上的侧壁部分(未示出)设置有表示“外侧”的指示,并且要位于内侧上的侧壁部分(未示出)设置有表示“内侧”的指示。
胎面部分2的上述胎面边缘是要定位成远离车身的中央的外侧胎面边缘Te1和要定位成靠近车身的中央的内侧胎面边缘Te2。
据此,在本申请中,术语“外侧”和“内侧”分别用作朝向外侧胎面边缘和朝向内侧胎面边缘以指代轮胎轴向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术语“轴向内”、“轴向向内”等用于朝向轮胎赤道,并且术语“轴向外”、“轴向向外”等用于朝向胎面边缘以指代轮胎轴向方向上的相对位置。
为了形成胎面图案,胎面部分2在外侧胎面边缘Te1与内侧胎面边缘Te2之间设置有三个主槽3,其中,所述三个主槽3沿轮胎的周向连续地延伸。由此,胎面部分2在轴向上被分成四个环形陆地区域4。
所述三个主槽3是:
外侧胎肩主槽5,该外侧胎肩主槽5布置在外侧胎面边缘Te1与轮胎赤道C之间,
内侧胎肩主槽6,该内侧胎肩主槽6布置在内侧胎面边缘Te2与轮胎赤道C之间,以及
胎冠主槽7,该胎冠主槽7布置在外侧胎肩主槽5与内侧胎肩主槽6之间。
优选地,从外侧胎肩主槽5的宽度方向中心线到轮胎赤道C的轴向距离La设定在从胎面宽度TW的0.20倍至0.35倍的范围内。
优选地,从内侧胎肩主槽6的宽度方向中心线到轮胎赤道C的轴向距离La设定在从胎面宽度TW的0.20倍至0.35倍的范围内。
优选地,从胎冠主槽7的宽度方向中心线到轮胎赤道C的轴向距离Lb设定在从胎面宽度TW的0倍至0.15倍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胎冠主槽7布置在轮胎赤道C的内侧胎面边缘Te2侧上。即,轴向距离Lb为胎面宽度TW的0倍以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槽3中的每个主槽是与轮胎周向方向平行延伸的直槽。然而,主槽3中的一个主槽或每个主槽可以是波浪形或Z字形槽。
优选地,主槽3中的每个主槽的槽宽度Wa设定在从胎面宽度TW的4.0%至7.0%的范围内。并且,槽宽度Wa至少为3.0mm。因此,主槽3中不包括槽宽度小于3.0mm的窄槽。
此处,槽的术语“槽宽度”是指在与槽的宽度方向中心线正交的方向上于槽边缘之间测量的距离。
在用于乘用车的充气轮胎的情况下,主槽3中的每个主槽的深度优选地设定在例如从5mm至10mm的范围内。
四个环形陆地区域4为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内侧中间陆地区域12、外侧胎肩陆地区域13、内侧胎肩陆地区域14。
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限定在外侧胎肩主槽5与胎冠主槽7之间。
内侧中间陆地区域12限定在内侧胎肩主槽6与胎冠主槽7之间。
外侧胎肩陆地区域13限定在外侧胎肩主槽5与外侧胎面边缘Te1之间。
内侧胎肩陆地区域14限定在内侧胎肩主槽6与内侧胎面边缘Te2之间。
在如本发明中的由四个陆地区域构成的胎面部分中,在直线行驶和转弯期间,较大的地面压力施加在外侧中间陆地区域上。
图2示出了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的一部分。如图1和图2中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的轴向宽度W1在四个陆地区域4之中是最大的,因此,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设置成具有高刚性。因此,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有助于提高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
优选地,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的轴向宽度W1例如设定在从胎面宽度TW的0.25倍至0.35倍的范围内。
如图2中所示,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设置有第一倾斜槽16、第二倾斜槽17和第三倾斜槽18。
第一倾斜槽16和第二倾斜槽17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向第一方向倾斜(在图2中,向右边向下倾斜)。
第三倾斜槽18相对于轮胎轴向向第二方向倾斜(在图2中,向右边向上倾斜),该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反。
由于较大的接触压力作用在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上,因此设置在该陆地区域11中的每个倾斜槽可以利用当在雪上行驶时被压缩到槽中的雪块(雪柱)来施加较大的剪切力。
优选地,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倾斜槽16、第二倾斜槽17和第三倾斜槽18各自弯曲。例如,每个倾斜槽16、17、18的宽度方向中心线优选地沿着具有30mm或更大的曲率半径的弧弯曲。
第一倾斜槽16中的每个第一倾斜槽从胎冠主槽7延伸并且终止于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内。
第二倾斜槽17中的每个第二倾斜槽具有终止于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内的两个端部。
第一倾斜槽16和第二倾斜槽17可以在维持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的刚性且维持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的同时提高雪上性能。
如图2中所示,第三倾斜槽18中的至少一个第三倾斜槽、优选地每个第三倾斜槽与第一倾斜槽16中的一个第一倾斜槽和第二倾斜槽17中的一个第二倾斜槽相交。
当在雪上行驶时,这样相交的第三倾斜槽18可以在第三倾斜槽18的连接至第一倾斜槽16和第二倾斜槽17的部分处将雪牢固地压实,并且可以进一步增强雪上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倾斜槽16延伸越过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的轴向中心线或宽度方向中心线11c。
优选地,第一倾斜槽16中的每个第一倾斜槽的轴向长度L1设定在从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的轴向宽度W1的0.80倍至0.90倍的范围内。
第一倾斜槽16各自弯曲成使得宽度方向中心线从在宽度方向中心线的两个端部之间绘制的直线朝向轮胎周向方向上的一个侧部突出(在图2中为向下)。
优选的是,第一倾斜槽16的宽度方向中心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的角度从胎冠主槽7朝向外侧胎肩主槽5逐渐减小。
优选地,第一倾斜槽16的宽度方向中心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的角度设定在从30度至70度的范围内。
优选的是,第一倾斜槽16的槽宽度从胎冠主槽7朝向外侧胎肩主槽5减小。这种第一倾斜槽16有助于维持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的刚性。
图3是沿着图2的线A-A(宽度方向中心线)截取的第一倾斜槽16的横截面图。
优选的是,如图3中所示,第一倾斜槽16的位于外侧胎肩主槽5侧(图中的左侧)上的端部部分16b在深度方面小于第一倾斜槽16的其他部分。由此,维持了靠近端部部分(轴向外端部部分)的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的刚性,并且提高了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
如图3中所示,第一倾斜槽16包括:
连通部分16a,该连通部分16a连接至第三倾斜槽18,
外部分16b,该外部分16b从连通部分16a延伸至第一倾斜槽16的位于外侧胎肩主槽5侧上的端部16e,以及
主要部分16c,该主要部分16c位于连通部分16a的胎冠主槽7侧上。
优选地,第一倾斜槽16在外部分16b中的深度小于在第一倾斜槽16的其他部分中的深度。
在该示例中,外部分16b具有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倾斜的底表面,因此外部分16b的深度朝向位于外侧胎肩主槽5侧上的端部16e逐渐减小。这种第一倾斜槽16有助于提高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中所示,第一倾斜槽16和第二倾斜槽17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交替地设置。
优选地,第二倾斜槽17延伸越过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的轴向中心线或宽度方向中心线11c。
优选的是,第二倾斜槽17的轴向长度L2小于第一倾斜槽16的轴向长度L1。优选地,第二倾斜槽17的轴向长度L2设定在从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的轴向宽度W1的0.60倍至0.75倍的范围内。这种第二倾斜槽17有助于以良好的平衡方式提高雪上性能和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
优选的是,第二倾斜槽17在与第一倾斜槽16相同的方向上弯曲。
优选地,第二倾斜槽17的宽度方向中心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的角度朝向外侧胎肩主槽5逐渐减小。并且,该角度优选地设定在从30度至70度的范围内。
优选地,第二倾斜槽17的槽宽度从第二倾斜槽17的外侧胎肩主槽5侧向第二倾斜槽17的胎冠主槽7侧减小。
优选地,第二倾斜槽17的位于胎冠主槽7侧上的端部部分在深度方面小于第二倾斜槽17的其他部分。
这种第二倾斜槽17有助于以良好的平衡方式提高雪上性能和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
图4是沿着图2的线B-B(宽度方向中心线)截取的第二倾斜槽17的横截面图。
如图4中所示,第二倾斜槽17包括:
连通部分17a,该连通部分17a连接至第三倾斜槽18,
内部分17b,该内部分17a从连通部分17a延伸至第二倾斜槽17的位于胎冠主槽7侧上的端部17e,以及
主要部分17c,该主要部分17c从连通部分17a延伸至第二倾斜槽17的位于外侧胎肩主槽5侧上的端部17f。
内部分17b沿着第二倾斜槽17的长度方向具有恒定的深度d2。
内部分17b优选地具有比第二倾斜槽17的其他部分小的深度。
具体地,内部分17b的深度d2在从主要部分17c的深度d1的0.40倍至0.80倍的范围内。
这种第二倾斜槽17有助于以良好的平衡方式提高雪上性能和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中所示,第三倾斜槽18从外侧胎肩主槽5延伸至相应的第一倾斜槽16的位于胎冠主槽7侧上的端部部分。
因此,第三倾斜槽18中的每个第三倾斜槽延伸越过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的宽度方向中心线11c并且越过第一倾斜槽16中的一个第一倾斜槽和第二倾斜槽17中的一个第二倾斜槽。
第三倾斜槽18各自弯曲成使得宽度方向中心线从在宽度方向中心线的两个端部之间绘制的直线朝向轮胎周向方向上的一个侧部突出。
第三倾斜槽18的宽度方向中心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的角度朝向胎冠主槽7逐渐减小。
优选地,第三倾斜槽18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的角度设定在从60度至85度的范围内。
优选地,第一倾斜槽16的宽度方向中心线与第三倾斜槽18的宽度方向中心线之间的相交角度θ1设定在从50度至90度的范围内。
优选地,第二倾斜槽17的宽度方向中心线与第三倾斜槽18的宽度方向中心线之间的相交角度θ2设定在从50度至90度的范围内。
因此,雪在倾斜槽的相交处被牢固地压实,并且经压实的雪块(雪柱)可以施加较大的剪切力以提高雪上性能。
优选地,第三倾斜槽18的每个第三倾斜槽的槽宽度至少从相交的第一倾斜槽16向相交的第二倾斜槽17逐渐减小。
更优选地,第三倾斜槽18的槽宽度从外侧胎肩主槽5向位于第三倾斜槽18的胎冠主槽7侧上的端部逐渐减小。
由此,在维持了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的刚性同时提高了雪上性能。
图5是沿着图2的线C-C(宽度方向中心线)截取的第三倾斜槽18的横截面图。
如图5中所示,优选地,第三倾斜槽18的深度从第三倾斜槽18的位于胎冠主槽7侧上的端部向第三倾斜槽18的位于外侧胎肩主槽5侧上的端部逐渐增加。
在该示例中,第三倾斜槽18包括:
第一恒定深度部分18a,该第一恒定深度部分18a沿着第一恒定深度部分18a的长度具有恒定深度;
第二恒定深度部分18c,该第二恒定深度部分18c沿着第二恒定深度部分18c的长度具有比第一恒定深度部分18a小的恒定深度;
第一可变深度部分18b,该第一可变深度部分18b的底表面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倾斜成具有在上述恒定深度之间变化的深度;以及
第二可变深度部分18d,该第二可变深度部分18d的底表面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倾斜成具有从第二恒定深度部分18c的深度开始逐渐减小的深度。
第一恒定深度部分18a连接至外侧胎肩主槽5。
第二恒定深度部分18c布置在第一恒定深度部分18a的胎冠主槽7侧上。
第一可变深度部分18b布置在第一恒定深度部分18a与第二恒定深度部分18c之间。
第二可变深度部分18d布置在第二恒定深度部分18c的胎冠主槽7侧上。
第三倾斜槽18具有最大深度d3和最小深度d4。
最大深度d3出现在第一恒定深度部分18a中。
最小深度d4出现在第二可变深度部分18d的末端端部处。
优选地,最小深度d4在从最大深度d3的0.40倍至0.60倍的范围内。
这种第三倾斜槽18可以以良好的平衡方式增强雪上性能和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还设置有如图2中所示的第四倾斜槽19。
第四倾斜槽19从外侧胎肩主槽5延伸,同时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向上述第二方向倾斜,并且第四倾斜槽19终止于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内。第四倾斜槽19中的每个第四倾斜槽延伸越过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的宽度方向中心线11c,并且越过第一倾斜槽16中的一个第一倾斜槽和第二倾斜槽17中的一个第二倾斜槽。
第四倾斜槽19在与第三倾斜槽18相同的方向上弯曲。优选地,第四倾斜槽19中的每个第四倾斜槽的宽度方向中心线例如沿着具有30mm或更大的曲率半径的弧弯曲。
第三倾斜槽和第四倾斜槽19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交替地设置。
第四倾斜槽19中的每个第四倾斜槽的轴向长度小于第三倾斜槽18的轴向长度。
第四倾斜槽19中的每个第四倾斜槽(宽度方向中心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的角度朝向胎冠主槽7逐渐减小。并且,该角度例如设定在从60度至85度的范围内。这种第四倾斜槽19有助于增强雪上的牵引和转弯性能。
图6是沿着图2的线D-D(宽度方向中心线)截取的第四倾斜槽19的横截面图。
如图6中所示,第四倾斜槽19包括:
连通部分19a,该连通部分19a连接至第一倾斜槽16,
主要部分19b,该主要部分19b位于连通部分19a与外侧胎肩主槽5之间,以及
端部部分19c,该端部部分19c位于连通部分19a的胎冠主槽7侧上。
主体部分19b沿着主体部分19b的长度具有恒定的深度。
端部部分19c的底表面弯曲成使得槽深度朝向胎冠主槽7逐渐减小。例如,端部部分19c的底表面在横截面视图中具有10mm至30mm的曲率半径。第四倾斜槽19的这种端部部分19c有助于维持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的刚度,由此提高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
本实施方式中的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优选地设置有刀槽花纹25以提高湿地性能(wet performance)、雪地性能等。
术语“刀槽花纹”是指具有不大于1.5mm的槽宽度的窄槽、包括没有明显槽宽度的切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刀槽花纹25优选地具有例如从0.4mm至1.0mm的宽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中所示,刀槽花纹25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向上述第二方向倾斜。
这种刀槽花纹25通过刀槽花纹25的边缘产生摩擦力,同时维持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的刚性。
优选地,刀槽花纹25在与第三倾斜槽18相同的方向上以凸形形式弯曲。
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的刀槽花纹25包括第一刀槽花纹26和第二刀槽花纹27。
第一刀槽花纹26从外侧胎肩主槽5延伸至胎冠主槽7。第一刀槽花纹26中的每个第一刀槽花纹与第一倾斜槽16中的一个第一倾斜槽以及第二倾斜槽17中的一个第二倾斜槽的位于胎冠主槽7侧上的端部部分交叉。
第二刀槽花纹27从外侧胎肩主槽5延伸至相应的第一倾斜槽16而在该第一倾斜槽16处终止。第二刀槽花纹27中的每个第二刀槽花纹与第二倾斜槽17中的一个第二倾斜槽以及第一倾斜槽16中的一个第一倾斜槽的位于外侧胎肩主槽5侧上的端部部分交叉。
这种第一刀槽花纹26和第二刀槽花纹27可以防止雪堵塞第一倾斜槽16的端部和第二倾斜槽17的端部。因此,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出优异的雪上性能。
刀槽花纹25还包括第三刀槽花纹28,该第三刀槽花纹28从相应的第四倾斜槽19的位于胎冠主槽7侧上的端部延伸至胎冠主槽7。这种第三刀槽花纹28有助于防止雪堵塞第四倾斜槽19的端部。
图7示出了内侧中间陆地区域12的一部分。
优选地,内侧中间陆地区域12的轴向宽度W2小于外侧中间陆地区域11的轴向宽度W1,并且内侧中间陆地区域12的轴向宽度W2优选地设定在从胎面宽度TW的0.10倍至0.20倍的范围内。
内侧中间陆地区域12设置有中间横向槽30。中间横向槽30从胎冠主槽7延伸并终止于内侧中间陆地区域12内。
中间横向槽30中的每个中间横向槽包括:
第一部分31,该第一部分31从胎冠主槽7延伸并且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向上述第一方向倾斜,以及
第二部分32,该第二部分32从第一部分31与轮胎周向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当在雪上行驶时,中间横向槽30可以通过经压实的雪(雪柱)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以及还在轮胎轴向方向上施加较大的剪切力。
内侧中间陆地区域12还设置有第一中间刀槽花纹33和第二中间刀槽花纹34。
第一中间刀槽花纹33从胎冠主槽7延伸并且终止于内侧中间陆地区域12内。
第二中间刀槽花纹34从相应的中间横向槽30延伸至内侧胎肩主槽6。
如图7中所示,内侧中间陆地区域12设置有刀槽花纹组合35,该刀槽花纹组合35由两个刀槽花纹36和在所述两个刀槽花纹36之间延伸的多个切口构成。
在该示例中,两个刀槽花纹36从第一中间刀槽花纹33中的一个第一中间刀槽花纹延伸至中间横向槽30中的一个中间横向槽的第一部分31,同时所述两个刀槽花纹36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这种刀槽花纹组合35有助于提高在轮胎开始使用时的抓地性能。
在该示例中,如图7中所示,对每隔一个第一中间刀槽花纹33设置刀槽花纹组合35。
图8示出了外侧胎肩陆地区域13的一部分。
外侧胎肩陆地区域13的轴向宽度W3优选地大于内侧中间陆地区域12的轴向宽度W2。优选地,轴向宽度W3例如设定在从胎面宽度TW的0.15倍至0.25倍的范围内。
外侧肩陆地区域13设置有沿轮胎轴向方向延伸的胎肩横向槽40和沿轮胎轴向方向延伸的胎肩刀槽花纹41。这种胎肩横向槽40和胎肩刀槽花纹41有助于提高雪上性能。
如图1中所示,内侧胎肩陆地区域14还设置有沿轮胎轴向方向延伸的胎肩横向槽40和沿轮胎轴向方向延伸的胎肩刀槽花纹41。
优选地,内侧胎肩陆地区域14设置有斜切部42,该斜切部42在内侧胎肩陆地区域14的地面接触顶表面(构成了胎面表面的一部分)与内侧胎肩陆地区域14的位于内侧胎肩主槽6侧上的侧表面之间延伸。
优选地,斜切部42设置有从胎面表面延伸至上述侧表面的窄槽(未示出)。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雪上抓地性能。
尽管已经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做出详细描述,但是本发明可以以各种形式实施而不限于所示出的实施方式。
第一比较试验
尺寸为215/60R16的充气轮胎被实验性地制造为试验轮胎,试验轮胎包括:
实施方式轮胎(Ex.1至Ex.9),实施方式轮胎具有基于图1中所示的胎面图案的胎面图案;以及
比较示例轮胎(Com),比较示例轮胎具有与图1中所示的胎面图案大致相同的胎面图案,除了如图9中所示,外侧中间陆地区域(a)设置有从胎冠主槽延伸并终止于外侧中间陆地区域(a)内的倾斜槽(b)和各自仅与一个倾斜槽(b)连通的倾斜槽(c),并且未设置与本发明的第二倾斜槽和第三倾斜槽对应的槽。
对于雪地性能和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每个试验轮胎如下试验:使用2500cc前轮驱动乘用车作为试验车,其中,试验轮胎被安装在尺寸为16x6.5的标准车辆轮辋上并被充气至240kPa。
<雪地性能>
由试验驾驶员评估当试验车在雪地道路上行驶时每个试验轮胎的雪地性能。
结果在表格1中由基于100的比较示例的指数示出,其中,数值越大,雪地性能越好。
<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
由试验驾驶员评估当试验车在干燥路面上行驶时的转向稳定性。
结果在表格1中由基于100的比较示例的指数示出,其中,数值越大,则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越好。
表格1
轮胎 Com Ex.1 Ex.2 Ex.3 Ex.4 Ex.5 Ex.6 Ex.7 Ex.8 Ex.9
外侧中间陆地区域(Fig.No.No.) 9 2 2 2 2 2 2 2 2 2
W1/TW 0.30 0.30 0.25 0.28 0.32 0.35 0.30 0.30 0.30 0.30
L1/W1 - 0.85 0.85 0.85 0.85 0.85 0.80 0.90 0.85 0.85
L2/W1 -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8 0.60 0.75
雪地性能 100 105 105 105 105 103 104 105 103 105
转向稳定性 100 103 101 102 103 102 103 102 103 102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确认的是,实施方式轮胎表现出优异的雪地性能和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
第二比较试验
尺寸为215/60R16的充气轮胎被实验性地制造为试验轮胎,试验轮胎包括:
实施方式轮胎(Ex.10至Ex.18),实施方式轮胎具有基于图1中所示的胎面图案的胎面图案;以及
参照示例轮胎(Ref),参照示例轮胎具有与图1中所示的胎面图案大致相同的胎面图案,除了每个第二倾斜槽的深度沿着该第二倾斜槽的长度是恒定的并且与第二倾斜槽的主要部分的深度相同。
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对每个试验轮胎测试雪地性能和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
试验结果在表格2中由基于100的参照示例轮胎的指数示出,其中,数值越大,性能越好。
表格2
轮胎 Ref Ex.10 Ex.11 Ex.12 Ex.13 Ex.14 Ex.15 Ex.16 Ex.17 Ex.18
W1/TW 0.30 0.30 0.25 0.28 0.32 0.35 0.30 0.30 0.30, 0.30
d2/d1 - 0.62 0.62 0.62 0.62 0.62 0.40 0.50 0.70 0.80
雪地性能 100 102 104 103 102 101 101 102 102 101
转向稳定性 100 105 103 104 105 105 106 105 104 103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确认的是,与参照示例轮胎相比,实施方式轮胎表现出优异的雪地性能和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向稳定性。
附图标记描述
2 胎面部分
3 主槽
4 陆地区域
5 外侧胎肩主槽
7 胎冠主槽
11 外侧中间陆地区域
16 第一倾斜槽
17 第二倾斜槽
18 第三倾斜槽
Te1 外侧胎面边缘
Te2 内侧胎面边缘

Claims (18)

1.一种轮胎,包括:
胎面部分,所述胎面部分具有外侧胎面边缘和内侧胎面边缘,所述外侧胎面边缘和所述内侧胎面边缘分别要位于车辆的外侧和内侧,
所述胎面部分在所述内侧胎面边缘与所述外侧胎面边缘之间设置有三个主槽,所述三个主槽沿所述轮胎的周向连续地延伸成使得所述胎面部分在轴向上被分成四个陆地区域,
所述三个主槽包括:
外侧胎肩主槽,所述外侧胎肩主槽布置在所述外侧胎面边缘与轮胎赤道之间,以及
胎冠主槽,所述胎冠主槽在所述外侧胎肩主槽的内侧胎面边缘侧上邻近于所述外侧胎肩主槽布置,并且
所述四个陆地区域包括外侧中间陆地区域,所述外侧中间陆地区域限定在所述外侧胎肩主槽与所述胎冠主槽之间,
其中,
所述外侧中间陆地区域的轴向宽度在所述四个陆地区域之中是最大的,
所述外侧中间陆地区域设置有:第一倾斜槽、第二倾斜槽以及第三倾斜槽,所述第一倾斜槽和所述第二倾斜槽各自相对于轮胎轴向方向向第一方向倾斜,所述第三倾斜槽相对于所述轮胎轴向方向向第二方向倾斜,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所述第一倾斜槽从所述胎冠主槽延伸并终止于所述外侧中间陆地区域内,
所述第二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二倾斜槽具有终止于所述外侧中间陆地区域内的两个端部,
所述第三倾斜槽中的至少一个第三倾斜槽连接至所述第一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一倾斜槽和所述第二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二倾斜槽,
所述第二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二倾斜槽包括:
连接至所述第三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三倾斜槽的连通部分,以及
内部分,所述内部分从该连通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二倾斜槽的位于胎冠主槽侧上的端部,并且
所述第二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二倾斜槽在所述内部分中的深度小于在该第二倾斜槽的其他部分中的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一倾斜槽的槽宽度从所述胎冠主槽朝向所述外侧胎肩主槽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二倾斜槽的槽宽度从外侧胎肩主槽侧向胎冠主槽侧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三倾斜槽中的所述至少一个第三倾斜槽的槽宽度至少从所述第一倾斜槽向所述第二倾斜槽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倾斜槽、所述第二倾斜槽和所述第三倾斜槽中的每一者为弯曲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一倾斜槽在该第一倾斜槽的位于外侧胎肩主槽侧上的端部部分中的深度小于在该第一倾斜槽的其他部分中的深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二倾斜槽在该第二倾斜槽的位于胎冠主槽侧上的端部部分中的深度小于在该第二倾斜槽的其他部分中的深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中间陆地区域设置有第一刀槽花纹,所述第一刀槽花纹与所述第一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一倾斜槽以及所述第二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二倾斜槽的位于胎冠主槽侧上的端部部分相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外侧中间陆地区域设置有第二刀槽花纹,所述第二刀槽花纹与所述第二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二倾斜槽以及所述第一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一倾斜槽的位于外侧胎肩主槽侧上的端部部分相交。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三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三倾斜槽连接至所述第一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一倾斜槽和所述第二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二倾斜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三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三倾斜槽的深度从该第三倾斜槽的位于胎冠主槽侧上的端部向该第三倾斜槽的位于外侧胎肩主槽侧上的端部逐渐增加。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倾斜槽的所述内部分具有沿着所述内部分的长度恒定的深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一倾斜槽包括:
连接至所述第三倾斜槽中的一个第三倾斜槽的连通部分,以及
外部分,所述外部分从该连通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一倾斜槽的位于外侧胎肩主槽侧上的端部,并且
所述第一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一倾斜槽在所述外部分中的深度小于在该第一倾斜槽的其他部分中的深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外部分的深度朝向所述第一倾斜槽的位于所述外侧胎肩主槽侧上的端部逐渐减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倾斜槽延伸越过所述外侧中间陆地区域的轴向中心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一倾斜槽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的角度从所述胎冠主槽朝向所述外侧胎肩主槽逐渐减小。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倾斜槽延伸越过所述外侧中间陆地区域的轴向中心线。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二倾斜槽的轴向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倾斜槽中的每个第一倾斜槽的轴向长度。
CN202010467232.3A 2019-05-31 2020-05-28 轮胎 Active CN1120091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2094 2019-05-31
JP2019-102092 2019-05-31
JP2019102092A JP7279523B2 (ja) 2019-05-31 2019-05-31 タイヤ
JP2019102094A JP7243456B2 (ja) 2019-05-31 2019-05-31 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09177A CN112009177A (zh) 2020-12-01
CN112009177B true CN112009177B (zh) 2024-02-06

Family

ID=73506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67232.3A Active CN112009177B (zh) 2019-05-31 2020-05-28 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535066B2 (zh)
CN (1) CN1120091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744537B1 (en) * 2019-05-31 2021-12-0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ire
JP7338425B2 (ja) * 2019-11-22 2023-09-0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DE102021200629A1 (de) * 2021-01-25 2022-07-28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030205A (ko) * 2011-09-16 2013-03-26 스미토모 고무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 타이어
WO2017082412A1 (ja) * 2015-11-12 2017-05-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7226368A (ja) * 2016-06-24 2017-12-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757260A (zh) * 2016-08-23 2018-03-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621705A (zh) * 2017-03-16 2018-10-0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9501524A (zh) * 2017-09-15 2019-03-2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95786B2 (ja) * 2010-12-29 2014-01-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70047B2 (ja) * 2013-01-08 2016-02-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0272725B2 (en) * 2013-12-20 2019-04-30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JP5830079B2 (ja) 2013-12-20 2015-12-0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82726B2 (ja) * 2015-08-20 2019-10-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30030205A (ko) * 2011-09-16 2013-03-26 스미토모 고무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공기 타이어
WO2017082412A1 (ja) * 2015-11-12 2017-05-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2017226368A (ja) * 2016-06-24 2017-12-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757260A (zh) * 2016-08-23 2018-03-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8621705A (zh) * 2017-03-16 2018-10-0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CN109501524A (zh) * 2017-09-15 2019-03-2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376899A1 (en) 2020-12-03
CN112009177A (zh) 2020-12-01
US11535066B2 (en) 202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52057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7539032B (zh) 轮胎
US11198330B2 (en) Tire
US9421826B2 (en) Pneumatic tire
US10836215B2 (en) Tire
US10399390B2 (en) Pneumatic tire
US20170210175A1 (en) Tire
RU2729853C2 (ru) Шина
EP3162593B1 (en) Tire
EP3299184A1 (en) Tire
US10668775B2 (en) Tire
CN112009177B (zh) 轮胎
US10744823B2 (en) Tire
EP3744537B1 (en) Tire
CN108621709B (zh) 轮胎
EP3354484B1 (en) Tire
EP3552846B1 (en) Tyre
CN110588249B (zh) 轮胎
CN111791650B (zh) 轮胎
CN111791649B (zh) 轮胎
US20230191848A1 (en) Tire
CN111791651A (zh) 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