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588249B - 轮胎 - Google Patents

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588249B
CN110588249B CN201910316997.4A CN201910316997A CN110588249B CN 110588249 B CN110588249 B CN 110588249B CN 201910316997 A CN201910316997 A CN 201910316997A CN 110588249 B CN110588249 B CN 1105882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tire
main groove
tread
later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31699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588249A (zh
Inventor
小高和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588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88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5882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5882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轮胎能够确保湿路性能,并且发挥优异的转弯性能。轮胎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2)。胎面部(2)具有:外侧胎面接地端(To)、内侧胎面接地端(Ti)以及轮胎赤道(C)与外侧胎面接地端(To)之间的外侧胎面部(4)。在胎面部(2)设置有:在轮胎赤道(C)与内侧胎面接地端(Ti)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第一主沟(11)、和从第一主沟(11)至少延伸至外侧胎面接地端(To)的多个第一横沟(16)。从轮胎赤道(C)至第一主沟(11)的沟中心线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为胎面一半宽度的0.20倍以下。在外侧胎面部(4)不设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主沟。

Description

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详细而言涉及适于高速行驶的轮胎。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供公路行驶和赛道行驶双方利用的轮胎。为了确保在公路行驶的湿路性能,该轮胎具有:配置在轮胎赤道与内侧胎面接地端之间的第一主沟、和一端与第一主沟连通并且另一端在外侧胎面部形成终端的第二横沟。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30604号公报
然而,上述第一主沟和上述第二横沟存在在湿路行驶时,无法充分地将外侧胎面部与路面之间的水排出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当在外侧胎面部配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主沟的情况下,外侧胎面部的花纹刚性降低,从而在干燥路面的转弯性能变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那样的问题所做出的,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湿路性能,并发挥优异的转弯性能的轮胎。
本发明是一种轮胎,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所述胎面部具有: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接地端、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接地端、以及轮胎赤道与所述外侧胎面接地端之间的外侧胎面部,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在轮胎赤道与所述内侧胎面接地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第一主沟、和从所述第一主沟至少延伸至所述外侧胎面接地端的多个第一横沟,从轮胎赤道至所述第一主沟的沟中心线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为胎面一半宽度的0.20倍以下,在所述外侧胎面部不设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主沟。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以0~20°的角度配置。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从所述第一主沟向所述外侧胎面接地端侧延伸,并且在轮胎赤道与所述外侧胎面接地端之间中断的多个第二横沟。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二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以0~20°的角度配置。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横沟的深度朝向所述外侧胎面接地端侧逐渐减小。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在所述第一主沟与所述内侧胎面接地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第二主沟。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二主沟的沟宽大于所述第一主沟的沟宽。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从轮胎赤道至所述第二主沟的沟中心线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为所述胎面一半宽度的0.65~0.85倍。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从所述第二主沟向所述外侧胎面接地端侧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主沟的近前处中断的多个第三横沟。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从所述第二主沟至少延伸至所述内侧胎面接地端的多个第四横沟。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四横沟的沟宽大于所述第三横沟的沟宽。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为,所述第三横沟和所述第四横沟分别不与使所述第一横沟沿着轮胎轴向延长后的区域相交。
在本发明的轮胎的胎面部设置有在轮胎赤道与内侧胎面接地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第一主沟、和从第一主沟至少延伸至外侧胎面接地端的多个第一横沟。另外,从轮胎赤道至第一主沟的沟中心线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为胎面一半宽度的0.20倍以下。
第一主沟设置于接近轮胎赤道的位置,因此在湿路路面上直行时,能够有效地将轮胎赤道附近的水排出。另外,第一横沟从第一主沟延伸至外侧胎面接地端,因此能够弥补第一主沟的排水性,并且在湿路路面上转弯时,能够确保作用有较大的接地压力的外侧胎面部的排水性。
在本发明的轮胎的外侧胎面部不设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主沟。因此,外侧胎面部具有较高的横向刚性,例如能够在赛道上发挥优异的转弯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第一主沟和第二主沟的胎面部的放大图。
图4的(A)是图3的B-B线剖视图,图4的(B)是图3的C-C线剖视图。
图5是图1的内侧胎面部的放大图。
图6是图5的D-D线剖视图。
图7是比较例的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附图标记说明:2…胎面部;4…外侧胎面部;11…第一主沟;16…第一横沟;C…轮胎赤道;To…外侧胎面接地端;Ti…内侧胎面接地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图。图2中示出图1的胎面部2的A-A线剖视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作为轿车用的充气轮胎使用,特别适合作为以公路行驶和赛道行驶双方的使用为前提的高性能轮胎使用。
轮胎1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2。向车辆安装的方向例如利用文字、标记表示于侧壁部(省略图示)等。在图1和图2中,在轮胎1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左侧对应于车辆内侧,图1的右侧对应于车辆外侧。
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由此胎面部2具有: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接地端To、和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接地端Ti。
外侧胎面接地端To和内侧胎面接地端Ti是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未图示)并且填充正规内压,对无负荷的正规状态下的轮胎1加载正规负载,且以0°外倾角接地为平面时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位置。
“正规轮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
“正规内压”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
“正规负载”是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负载,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则为“LOADCAPACITY”。
胎面部2包括:轮胎赤道C与外侧胎面接地端To之间的外侧胎面部4、和轮胎赤道C与内侧胎面接地端Ti之间的内侧胎面部5。在胎面部2设置有:在轮胎赤道C与内侧胎面接地端Ti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第一主沟11、和从第一主沟11至少延伸至外侧胎面接地端To的多个第一横沟16。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主沟”意味着以5.0mm以上的沟宽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沟。另外,沟宽是两个沟缘之间的与沟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距离。“横沟”意味着沿轮胎轴向延伸的沟,但包括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的方式。
图3中示出表示第一主沟11和第一横沟16的胎面部2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从轮胎赤道C至第一主沟11的沟中心线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1为胎面一半宽度TWh的0.20倍以下。另外,胎面一半宽度TWh相当于上述正规状态下从轮胎赤道C至外侧胎面接地端To的轮胎轴向的距离、或者从轮胎赤道C至内侧胎面接地端Ti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第一主沟11设置于接近轮胎赤道C的位置,因此在湿路路面上直行时,能够将轮胎赤道C附近的水有效地排出。另外,第一横沟16从第一主沟11延伸至外侧胎面接地端To,因此能够弥补第一主沟11的排水性,并且在湿路路面上转弯时,能够确保作用有较大的接地压力的外侧胎面部4的排水性。
在本发明的轮胎1的外侧胎面部4不设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主沟。因此,外侧胎面部4具有较高的横向刚性,例如能够在赛道上发挥优异的转弯性能。
另外如上所述,主沟是以5.0mm以上的沟宽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沟。在本发明的外侧胎面部4也可以设置有脱离该主沟的定义的纵沟。即,在外侧胎面部4例如也可以设置有:以小于5.0mm且为3.5mm以上的沟宽沿轮胎周向延伸的中幅纵沟、以小于3.5mm且为1.5mm以上的沟宽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窄幅纵沟、或者宽度小于1.5mm且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纵向刀槽。
在本发明的轮胎1中,在外侧胎面部4能够采用不设置主沟和中型纵沟的方式、或者不设置主沟、中型纵沟以及小型纵沟的方式。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式,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面部4不设置上述中幅纵沟、窄幅纵沟以及纵向刀槽的任一个。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外侧胎面部4仅设置有多个第一横沟16。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主沟11的两侧的沟缘11e配置于内侧胎面部5内。另外,从轮胎赤道C至第一主沟11的沟中心线的距离L1优选为胎面一半宽度TWh的0.05倍以上,更优选为0.10倍以上,并且优选为0.18倍以下,更优选为0.15倍以下。这样的第一主沟11能够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和在干燥路面上的转弯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主沟11例如以恒定的沟宽而与轮胎周向平行地以直线状延伸。但不限定于这样的方式,第一主沟11例如可以包括沟宽沿轮胎周向变化、沿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的成分,也可以以波状或者锯齿状延伸。
第一主沟11的沟宽W1例如为胎面一半宽度TWh的0.10~0.20倍。这样的第一主沟11能够维持胎面部2的花纹刚性,并且提高湿路性能。
如图2所示,第一主沟11的深度d1优选至少为4mm以上。更具体而言,第一主沟11的深度d1优选为5.0~6.5mm。由此能够均衡地提高在干燥路面的转弯性能和湿路性能。
第一主沟11例如优选包括使沟缘11e与沟壁11w之间的角部凹陷的倒角部21。相对于通过倒角部21的沟缘11e的胎面法线的角度θ1优选为45~75°,更优选为55~65°。这样的倒角部21有助于提高第一主沟11的排水性,并且抑制该沟缘的不均匀磨损。
如图3所示,第一横沟16例如以恒定的沟宽沿轮胎轴向延伸。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横沟16例如以向轮胎周向凸出的方式稍微弯曲地延伸。
第一横沟16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45°以下,优选为35°以下的角度配置。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横沟16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0~20°的角度θ2配置。这样的第一横沟16能够维持外侧胎面部4的横向刚性,不损害转弯性能地提高湿路性能。
第一横沟16相对于轮胎轴向的角度θ2例如优选为朝向外侧胎面接地端To侧逐渐增加。这样的第一横沟16在湿路行驶时,将沟内的水向外侧胎面接地端To侧引导,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湿路性能。
第一横沟16的沟中心线与第一主沟11的沟中心线之间的角度θ3例如优选为70~90°。由此第一主沟11与第一横沟16的连通部能够发挥较高的排水性。
第一横沟16的沟宽W3例如为胎面一半宽度TWh的0.02~0.12倍,优选为0.06~0.12倍。第一横沟16的沟宽W3例如优选为小于第一主沟11的沟宽W1。具体而言,第一横沟16的沟宽W3为第一主沟11的沟宽W1的0.50~0.70倍。这样的第一横沟16能够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和转弯性能。
图4的(A)中示出第一横沟16的B-B线剖视图。如图4的(A)所示,第一横沟16的最大深度d3为第一主沟11的深度d1(图2所示)的0.90~1.10倍,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主沟11的深度d1相同。
如图2所示,第一横沟16例如优选为深度朝向外侧胎面接地端To侧逐渐减小。这样的第一横沟16能够使外侧胎面部4的刚性朝向外侧胎面接地端To侧逐渐增加,进而提高急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
如图4的(A)所示,第一横沟16例如优选包括使沟缘16e与沟壁16w之间的角部凹陷的倒角部23。相对于通过倒角部23的沟缘16e的胎面法线的角度θ4例如优选为45~60°。这样的倒角部23有助于提高第一横沟16的排水性,并且抑制该沟缘的不均匀磨损。
如图3所示,在胎面部2优选设置有多个第二横沟17。第二横沟17从第一主沟11向外侧胎面接地端To侧延伸并在轮胎赤道C与外侧胎面接地端To之间中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横沟16与第二横沟17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
第二横沟17例如以向轮胎周向凸出的方式稍微弯曲地延伸。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横沟17向与第一横沟16相同的方向弯曲。在优选的方式中,第二横沟17以小于第一横沟16的曲率弯曲。
第二横沟17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45°以下,优选为35°以下的角度配置。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第二横沟17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0~20°的角度θ5配置。这样的第二横沟17能够与第一横沟16一起维持外侧胎面部4的横向刚性,并且提高湿路性能。
第二横沟17例如在比外侧胎面部4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靠轮胎赤道C侧中断。在优选的方式中,第二横沟1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小于从第一主沟11的沟中心线与第一横沟16的沟中心线的交点至第一主沟11的沟中心线与第二横沟17的沟中心线的交点的轮胎周向的距离L4。具体而言,第二横沟1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优选为胎面一半宽度TWh的0.20~0.60倍,更优选为0.30~0.50倍。这样的第二横沟17有助于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和转弯性能。
第二横沟17的沟宽W4例如优选为小于第一主沟11的沟宽W1。另外,第二横沟17的沟宽W4优选为小于第一横沟16的沟宽W3。具体而言,第二横沟17的沟宽W4优选为第一横沟16的沟宽W3的0.60~0.90倍。
图4的(B)中示出第二横沟17的C-C线剖视图。如图4的(B)所示,第二横沟17的最大深度d4例如为第一横沟16的最大深度d3(图4的(A)所示)的0.90~1.10倍,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深度d3相同。第二横沟17优选具有与第一横沟16同样的倒角部25。
图5中示出内侧胎面部5的放大图。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内侧胎面部5设置有第二主沟12。第二主沟12在第一主沟11与内侧胎面接地端Ti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
第二主沟12例如设置在比内侧胎面部5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靠内侧胎面接地端Ti侧的位置。具体而言,从轮胎赤道C至第二主沟12的沟中心线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2优选为胎面一半宽度TWh的0.65~0.85倍。这样的第二主沟12在湿路行驶时,能够将内侧胎面部5与路面之间的水有效地排出。
第二主沟12的沟宽W2例如为胎面一半宽度TWh的0.15~0.25倍。第二主沟12的沟宽W2例如优选为大于第一主沟11的沟宽W1(图3所示)。第二主沟12的沟宽W2例如为第一主沟11的沟宽W1的1.05~1.20倍。这样的第二主沟12有助于提高在湿路路面的牵引性。
如图2所示,第二主沟12例如具有与上述的第一主沟11的深度相同程度的范围的深度。本实施方式的第二主沟12的深度d2与第一主沟11的深度d1相同。另外,第二主沟12例如具有与第一主沟11同样的倒角部。
如图5所示,内侧胎面部5包括:第一主沟11与第二主沟12之间的第一陆地部8、和第二主沟12与内侧胎面接地端Ti之间的第二陆地部9。第一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5至少为胎面一半宽度TWh的0.25倍以上。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陆地部8的上述宽度W5优选为胎面一半宽度TWh的0.35~0.65倍,更优选为0.40~0.55倍。第二陆地部9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6例如为胎面一半宽度TWh的0.10~0.20倍。
在内侧胎面部5设置有多个第三横沟18。第三横沟18例如从第二主沟12向外侧胎面接地端To侧延伸并在第一主沟11的近前处中断。这样的第三横沟18能够维持第一陆地部8的刚性,并且提高湿路性能。
第三横沟18例如以恒定的沟宽沿轮胎轴向延伸。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横沟16例如以向轮胎周向凸出的方式稍微弯曲地延伸。本实施方式的第三横沟18例如向与第一横沟16和第二横沟17(图3所示的)相反的方向凸出。第三横沟18例如以小于第一横沟16的曲率弯曲。
第三横沟18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45°以下,优选为35°以下的角度配置。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第三横沟18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0~20°的角度θ6配置。
第三横沟18例如在比第一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中心位置靠轮胎赤道C侧的位置中断。第三横沟1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例如小于第二横沟1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3(图3所示)。具体而言,第三横沟1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5优选为胎面一半宽度TWh的0.25~0.40倍。这样的第三横沟18能够均衡地提高湿路性能和转弯性能。
第三横沟18例如优选具有与上述的第二横沟17相同程度的沟宽和沟深。另外,第三横沟18优选为具有与第二横沟17相同的剖面形状。
在内侧胎面部5优选设置有多个第四横沟19。第四横沟19从第二主沟12至少延伸至内侧胎面接地端Ti。这样的第四横沟19有助于提高在湿路路面的牵引性。
第四横沟19例如相对于轮胎轴向以0~20°的角度配置。本实施方式的第四横沟19相对于轮胎轴向为0°。
第四横沟19的沟宽W7例如优选为小于第一主沟11的沟宽W1和第二主沟12的沟宽W2。另外,第四横沟19的沟宽W7例如优选为大于第三横沟18的沟宽。具体而言,第四横沟19的沟宽W7例如为第二主沟12的沟宽W2的0.65~0.75倍。
图6中示出第四横沟19的D-D线剖视图。如图6所示,第四横沟19的深度d5例如优选为与第二主沟12的深度d2(图2所示)相同。
第四横沟19例如优选为不具有倒角部,而具有从沟缘19e以恒定的角度延伸的沟壁19w。这样的第四横沟19借助其边缘提供较高的摩擦力,从而能够提高在湿路路面的牵引性。
如图1所示,第四横沟19例如优选不与使第三横沟18沿着轮胎轴向延长后的区域相交。另外,上述区域相当于使第三横沟18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延长后的区域。第三横沟18和第四横沟19优选为沿轮胎周向交替地设置。
第三横沟18和第四横沟19分别优选为不与使第一横沟16沿着轮胎轴向延长后的区域相交。另外,上述区域相当于使第一横沟16与轮胎轴向平行地延长后的区域。第三横沟18和第四横沟19分别优选为不与使第二横沟17沿着轮胎轴向延长的区域相交。这样的各横沟的配置有助于使各横沟发挥较高的排水性,并且抑制胎面部的不均匀磨损。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而是能够变更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基于表1的规格试制了具有图1的基本胎面花纹的尺寸205/55R16的轮胎。作为比较例,如图7所示试制了具有设置于外侧胎面部a的主沟b、和从该主沟b向外侧胎面接地端To侧延伸并在外侧胎面部a内中断的多个横沟c的充气轮胎。测试了各测试轮胎的湿路性能和在干燥路面的转弯性能。各测试轮胎的共通规格、测试方法如下。
轮辋:16×6.5J
轮胎内压:230kPa
<湿路性能>
使用内置转鼓试验机,测定了各测试轮胎在下述条件下行驶在水深5.0mm的转鼓面上时的打滑现象的产生速度。结果是以比较例1为100的指数,数值越大、上述产生速度越高,表示湿路性能越优异。
滑移角:1.0°
纵载荷:4.2kN
<在干燥路面的转弯性能>
根据驾驶员的感官评价了利用安装有上述测试轮胎的下述测试车辆行驶在干燥路面的环绕路线时的转弯性能。结果是以比较例为100的评分,数值越大,表示操纵稳定性越优异。
测试车辆:排气量2000cc,后轮驱动车
测试轮胎安装位置:全轮
测试的结果示于表1。
表1
Figure BDA0002033440820000111
测试的结果能够确认:实施例的轮胎能够确保湿路性能,并且发挥优异的转弯性能。

Claims (10)

1.一种轮胎,具有指定了向车辆安装的方向的胎面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面部具有: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外侧的外侧胎面接地端、在车辆安装时成为车辆内侧的内侧胎面接地端、以及轮胎赤道与所述外侧胎面接地端之间的外侧胎面部,
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在轮胎赤道与所述内侧胎面接地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第一主沟、和从所述第一主沟至少延伸至所述外侧胎面接地端的多个第一横沟,
从轮胎赤道至所述第一主沟的沟中心线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为胎面一半宽度的0.20倍以下,
在所述外侧胎面部不设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主沟,
在所述外侧胎面部不设置纵沟以及纵向刀槽的任一个,
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在所述第一主沟与所述内侧胎面接地端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第二主沟,
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从所述第二主沟向所述外侧胎面接地端侧延伸,并且在所述第一主沟的近前处中断的多个第三横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以0~20°的角度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从所述第一主沟向所述外侧胎面接地端侧延伸,并且在轮胎赤道与所述外侧胎面接地端之间中断的多个第二横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横沟相对于轮胎轴向以0~20°的角度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横沟的深度朝向所述外侧胎面接地端侧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主沟的沟宽大于所述第一主沟的沟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从轮胎赤道至所述第二主沟的沟中心线的轮胎轴向的距离为所述胎面一半宽度的0.65~0.85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从所述第二主沟至少延伸至所述内侧胎面接地端的多个第四横沟。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横沟的沟宽大于所述第三横沟的沟宽。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横沟和所述第四横沟分别不与使所述第一横沟沿着轮胎轴向延长后的区域相交。
CN201910316997.4A 2018-06-13 2019-04-19 轮胎 Active CN1105882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13043 2018-06-13
JP2018113043A JP7099063B2 (ja) 2018-06-13 2018-06-13 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88249A CN110588249A (zh) 2019-12-20
CN110588249B true CN110588249B (zh) 2023-05-02

Family

ID=68852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316997.4A Active CN110588249B (zh) 2018-06-13 2019-04-19 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99063B2 (zh)
CN (1) CN1105882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94628A (ja) * 2020-12-15 2022-06-2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2471A (zh) * 2007-12-18 2009-06-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101402A (zh) * 2011-11-15 2013-05-1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零压轮胎
JP2015030412A (ja) * 2013-08-05 2015-02-1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43400B2 (ja) * 2000-12-06 2003-09-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188601B2 (ja) * 2002-01-08 2008-11-2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4684096B2 (ja) * 2005-12-14 2011-05-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76410B2 (ja) * 2012-03-15 2014-04-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98640B2 (ja) * 2013-04-23 2016-04-0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68909B1 (ja) * 2014-02-26 2015-08-26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6002988A (ja) * 2014-06-19 2016-01-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27758B2 (ja) * 2015-06-13 2019-06-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55521B1 (ja) * 2015-08-03 2016-12-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75254B2 (ja) * 2015-09-15 2019-09-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2471A (zh) * 2007-12-18 2009-06-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3101402A (zh) * 2011-11-15 2013-05-15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零压轮胎
JP2015030412A (ja) * 2013-08-05 2015-02-1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88249A (zh) 2019-12-20
JP2019214316A (ja) 2019-12-19
JP7099063B2 (ja) 2022-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52057B2 (en) Pneumatic tire
US9085201B2 (en) Pneumatic tire
US9555669B2 (en) Pneumatic tire
EP2781374A2 (en) Pneumatic tire
CN108688411B (zh) 充气轮胎
US10618354B2 (en) Tire
US20160144668A1 (en) Pneumatic tire
JP6819133B2 (ja) タイヤ
KR102569782B1 (ko) 타이어
US10744823B2 (en) Tire
US20190337339A1 (en) Tyre
CN112009177B (zh) 轮胎
US11654721B2 (en) Tire
CN111137072B (zh) 轮胎
CN110588249B (zh) 轮胎
CN111619290B (zh) 轮胎
CN112937222B (zh) 轮胎
US11780270B2 (en) Tire
CN112440627B (zh) 轮胎
CN112238711B (zh) 轮胎
CN111038180B (zh) 轮胎
US11745547B2 (en) Tyre
JP7095381B2 (ja) タイヤ
JP7255363B2 (ja) タイヤ
US20220001700A1 (en) Pneumatic ti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