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27594A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27594A
CN103827594A CN201280046848.7A CN201280046848A CN103827594A CN 103827594 A CN103827594 A CN 103827594A CN 201280046848 A CN201280046848 A CN 201280046848A CN 103827594 A CN103827594 A CN 1038275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nd direction
plate
air
adjusted
b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68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27594B (zh
Inventor
安富正直
冈本高宏
镰田正史
寺冈弘宣
奥田则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27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75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275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75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CFLUID-CIRCUIT ELEMENT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COMPUTING OR CONTROL PURPOSES
    • F15C4/00Circuit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pecial fun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28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the Coanda effec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206Flow affected by fluid contact, energy field or coanda effect [e.g., pure fluid device or system]
    • Y10T137/218Means to regulate or vary operation of device
    • Y10T137/2202By movable el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即使不将吹出口稍微堵塞也能够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在空调室内机(10)中,通过由控制部(40)执行附壁效应利用模式,能够利用附壁效应使在第1风向调整板(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形成沿着离开室内机前面部的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下表面流动的附壁气流。其结果是,与产生沿着前面面板(11b)的气流的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在吹出口(15)稍微敞开的状态下,以保持通风阻力较小的状态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空调装置中,为了使房间整体的温度分布均匀,需要使吹出空气到达远处。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61938号公报)公开的空调机中,前面面板的前面倾斜部呈朝向天花板平缓地倾斜的形状。在从吹出口吹出的调和空气通过上下风向板而偏向前面倾斜部时,该调和空气沿着前面倾斜部被向天花板方向引导。其结果是,能够使调和空气沿着天花板面到达更远处。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如上所述的空调机中,为了使调和空气朝向前面面板,使上下风向板接近吹出口上端部,将吹出口稍微堵塞,因而压力损失增大。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能够在不怎么增大压力损失的情况下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具有附壁效应利用模式,在该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利用附壁效应向规定的方向引导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空气的气流,该空调室内机具有第1风向调整板、第2风向调整板和控制部。第1风向调整板是变更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调整板。第2风向调整板设于吹出口的附近,在收纳时至少前端部在送风路径的外侧被收纳在室内机前面部。控制部控制第1风向调整板及第2风向调整板的姿势。并且,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控制部控制第1风向调整板及第2风向调整板的姿势,使得第2风向调整板采取离开室内机前面部的姿势,并且第2风向调整板和第1风向调整板形成规定的角度,以形成使吹出空气沿着第2风向调整板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通过执行附壁效应利用模式,能够利用附壁效应使在第1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形成沿着离开室内机前面部的第2风向调整板的下表面流动的附壁气流。其结果是,与产生沿着前面面板的气流的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在吹出口稍微敞开的状态下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即,以保持通风阻力较小的状态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还具有将被实施空气调和后的空气引导到吹出口的涡旋件。在控制部执行附壁效应利用模式时,第1风向调整板及第2风向调整板采取满足如下条件的姿势:涡旋件的末端部的切线和第2风向调整板所成的内角大于涡旋件的末端部的切线和第1风向调整板所成的内角。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吹出空气能够从涡旋件的末端部的切线方向大幅偏向。因此,吹出空气朝向天花板面,而且沿着天花板面到达远处。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前端部相比水平朝向前上方。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在第1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即使是水平或者稍微向下时,也能够利用附壁效应而成为向上的空气,因而刚刚通过吹出口后的空气不需要强制向上。即,能够在抑制基于第1风向调整板的通风阻力的压力损失的情况下变更风向。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前端部位于比吹出口靠上方的位置。
例如,在第2风向调整板的前端位于送风路径中的情况下,沿着第2风向调整板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与在第2风向调整板的上侧通过的吹出空气干涉,有可能阻碍向上的气流的行进。
与此相对,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前端部位于比吹出口靠上方的位置,因而抑制在第2风向调整板的上侧产生较强的气流。因此,不易阻碍向上方引导附壁气流。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四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后端部的高度位置比运转停止时低。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后端部进入到在第1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的行进路径上游侧,因而与后端部不动作的类型相比,容易在更上游侧生成基于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五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前端部比吹出口向外侧突出。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前端部比吹出口向外侧突出,由此使附壁气流到达更远处。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六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第2风向调整板被控制成随着朝向前方而离开室内机前面部的姿势。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附壁气流远离吸入口,因而防止短路。
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七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第2风向调整板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为第1风向调整板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以上。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2风向调整板接受在第1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全部吹出空气,因而防止吹出空气从第2风向调整板的侧方短路。
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八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第2风向调整板以规定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该转动轴设于偏离送风路径的位置。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2风向调整板通过转动采取其后端部的高度位置比运转停止时低的姿势。因此,后端部进入到在第1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的行进路径的上游侧,因而容易在更上游侧生成基于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
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控制部具有下吹模式。下吹模式是使第1风向调整板及第2风向调整板各自的前端朝向前下方,向下方引导吹出空气的模式。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在下吹模式中,能够使风向朝向更下方。尤其是在第1风向调整板比涡旋件的末端部的切线方向朝向下方时等,仅依靠第1风向调整板不容易进行风向控制,但通过具有第2风向调整板,容易生成朝向下方的气流。
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运转停止时及运转时的室内机前面部的姿势相同。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通过执行附壁效应利用模式,能够利用附壁效应使在第1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形成沿着离开室内机前面部的第2风向调整板的下表面流动的附壁气流。其结果是,与产生沿着前面面板的气流的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在吹出口稍微敞开的状态下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即,以保持通风阻力较小的状态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
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后端进入到吹出空气的行进路径中。其结果是,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容易生成基于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或者第十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由控制部执行附壁效应利用模式,能够利用附壁效应使在第1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形成沿着离开室内机前面部的第2风向调整板的下表面流动的附壁气流。其结果是,与产生沿着前面面板的气流的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在吹出口稍微敞开的状态下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即,以保持通风阻力较小的状态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吹出空气能够从涡旋件的末端部的切线方向大幅偏向。因此,吹出空气朝向天花板面,而且沿着天花板面到达远处。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第1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即使是水平或者稍微向下时,也能够利用附壁效应而成为向上的空气,因而刚刚通过吹出口后的空气不需要强制向上。即,能够在抑制基于第1风向调整板的通风阻力的压力损失的情况下变更风向。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前端部位于比吹出口靠上方的位置,因而抑制在第2风向调整板的上侧产生较强的气流。因此,不易阻碍向上方引导附壁气流。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后端部进入到在第1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的行进路径上游侧,因而与后端部不动作的类型相比,容易在更上游侧生成基于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第2风向调整板的前端部比吹出口向外侧突出,由此使附壁气流到达更远处。
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附壁气流远离吸入口,因而防止短路。
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第2风向调整板接受在第1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全部吹出空气,因而防止吹出空气从第2风向调整板的侧方短路。
在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第2风向调整板通过转动采取其后端部的高度位置比运转停止时低的姿势。因此,后端部进入到在第1风向调整板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的行进路径的上游侧,因而容易在更上游侧生成基于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
在本发明的第十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下吹模式中,能够使风向朝向更下方。尤其是在第1风向调整板比涡旋件的末端部的切线方向朝向下方时等,仅依靠第1风向调整板不容易进行风向控制,但通过具有第2风向调整板,容易生成朝向下方的附壁气流。
在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容易生成基于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2是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3A是吹出空气为通常前吹时的第1风向调整板及第2风向调整板的侧视图。
图3B是吹出空气为通常前方下吹时的第1风向调整板及第2风向调整板的侧视图。
图3C是附壁气流前吹时的第1风向调整板及第2风向调整板的侧视图。
图3D是附壁气流向天花板吹出时的第1风向调整板及第2风向调整板的侧视图。
图3E是下吹时的第1风向调整板及第2风向调整板的侧视图。
图4A是表示吹出空气的方向及附壁气流的方向的示意图。
图4B是表示第1风向调整板及第2风向调整板的敞开角度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5A是附壁气流前吹时的涡旋件的末端F的切线和第2风向调整板形成的内角、与涡旋件的末端F的切线和第1风向调整板形成的内角的比较图。
图5B是附壁气流向天花板吹出时的涡旋件的末端F的切线和第2风向调整板形成的内角、与涡旋件的末端F的切线和第1风向调整板形成的内角的比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下面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例,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空调室内机10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剖视图。并且,图2是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剖视图。在图1和图2中,空调室内机10是壁挂式的室内机,搭载有主体壳体11、室内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4、底框16和控制部40。
主体壳体11具有顶面部11a、前面面板11b、背面板11c和下部水平板11d,在内部收纳室内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4、底框16和控制部40。
顶面部11a位于主体壳体11的上部,在顶面部11a的前部设有吸入口(未图示)。
前面面板11b构成室内机的前面部,形成没有吸入口的扁平形状。并且,前面面板11b的上端转动自如地支撑于顶面部11a,前面面板11b能够以铰链方式进行动作。
室内热交换器13和室内风扇14被安装于底框16。室内热交换器13与通过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室内热交换器13从侧面观察呈两端向下方弯曲的倒V字状的形状,室内风扇14位于其下方。室内风扇14是横流风扇,使从室内取入的空气接触室内热交换器13并通过,然后吹出到室内。
在主体壳体11的下部设有吹出口15。在吹出口15安装有转动自如的第1风向调整板31,第1风向调整板31变更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的方向。第1风向调整板31由马达(未图示)进行驱动,不仅能够变更吹出空气的方向,而且也能够对吹出口15进行开闭。第1风向调整板31能够采取倾斜角不同的多种姿势。
并且,在吹出口15的附近设有第2风向调整板32。第2风向调整板32能够采取通过马达(未图示)向前后方向倾斜的姿势,在运转停止时被收纳在设于前面面板11b的收纳部130中。第2风向调整板32能够采取倾斜角不同的多种姿势。
并且,吹出口15通过吹出流路18与主体壳体11的内部相连。吹出流路18从吹出口15沿着底框16的涡旋件17形成。
室内空气借助室内风扇14的运转而经由吸入口、室内热交换器13被吸入到室内风扇14,并从室内风扇14经由吹出流路18从吹出口15吹出。
在从前面面板11b观察主体壳体11时,控制部40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3及室内风扇14的右侧方,控制部40进行室内风扇14的转速控制、第1风向调整板31及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动作控制。
(2)详细结构
(2-1)前面面板11b
如图1所示,前面面板11b从主体壳体11的上部前方起一边描画着平缓的圆弧曲面一边朝向下部水平板11d的前方边缘延伸。在前面面板11b的下部具有朝向主体壳体11的内侧凹陷的区域。该区域的凹陷深度被设定成与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厚度尺寸一致,并形成用于收纳第2风向调整板32的收纳部130。收纳部130的表面也是平缓的圆弧曲面。
(2-2)吹出口15
如图1所示,吹出口15形成于主体壳体11的下部,是将横向(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作为长边的长方形开口。吹出口15的下端与下部水平板11d的前方边缘相接,连接吹出口15的下端和上端的假想面向前上方倾斜。
(2-3)涡旋件17
涡旋件17是以与室内风扇14对置的方式而弯曲的隔离壁,是底框16的一部分。涡旋件17的末端F一直到达吹出口15的周缘附近。在吹出流路18中通过的空气沿着涡旋件17行进,并沿着涡旋件17的末端F的切线方向输送。因此,如果在吹出口15没有第1风向调整板31,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风向是大致沿着涡旋件17的末端F的切线L0的方向。
(2-4)垂直风向调整板20
垂直风向调整板20如图1和图2所示具有多个叶片201、和连接多个叶片201的连接杆203。并且,垂直风向调整板20在吹出流路18中比第1风向调整板31靠室内风扇14附近配置。
连接杆203沿着吹出口15的长边方向进行水平往复移动,由此多个叶片201以与该长边方向垂直的状态为中心而左右摆动。另外,连接杆203通过马达(未图示)进行水平往复移动。
(2-5)第1风向调整板31
第1风向调整板31具有能够堵塞吹出口15的程度的面积。其外侧面31a被加工成:在第1风向调整板31将吹出口15关闭的状态下,位于前面面板11b的曲面的延长线上的向外侧凸出的平缓的圆弧曲面。并且,第1风向调整板31的内侧面31b(参照图2)也形成与外表面大致平行的圆弧曲面。
第1风向调整板31在下端部具有转动轴311。转动轴311在吹出口15的下端附近与被固定于主体壳体11的步进马达(未图示)的旋转轴连接。
通过转动轴311沿图1中从正面观察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第1风向调整板31的上端以离开吹出口15的上端侧的方式进行动作,从而将吹出口15敞开。相反,通过转动轴311沿图1中从正面观察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第1风向调整板31的上端以接近吹出口15的上端侧的方式进行动作,从而将吹出口15关闭。
在第1风向调整板31将吹出口15敞开的状态下,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大致沿着第1风向调整板31的内侧面31b流动。即,大致沿着涡旋件17的末端F的切线方向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风向通过第1风向调整板31被变更为稍微向上。
(2-6)第2风向调整板32
第2风向调整板32在空调运转停止的期间和以后述的通常吹出模式进行运转时被收纳在收纳部130中。第2风向调整板32通过转动而离开收纳部130。第2风向调整板32的转动轴321设于收纳部130的下端附近、而且是在主体壳体11的内侧的位置(吹出流路18上壁的上方的位置),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下端部和转动轴321保持规定的间隔而连接。因此,在转动轴321转动时,第2风向调整板32以越离开室内机前面部的收纳部130、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下端的高度位置越低的方式进行旋转。并且,第2风向调整板32旋转并敞开时的倾斜比室内机前面部的倾斜缓和。
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部130设于送风路径的外侧,在收纳时第2风向调整板32整体被收纳在送风路径的外侧。也可以取代这种构造,而仅将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一部分收纳在送风路径的外侧,将剩余部分收纳在送风路径中(例如,送风路径的上壁部)。
另外,通过转动轴321沿图1中从正面观察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上端及下端都一边描画着圆弧一边离开收纳部130,但此时上端与吹出口上方的室内机前面部的收纳部130的最短距离大于下端与收纳部130的最短距离。即,第2风向调整板32被控制成随着朝向前方而离开所述室内机前面部的姿势。并且,通过转动轴321沿图1中从正面观察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第2风向调整板32接近收纳部130,并且最终被收纳在收纳部130中。关于第2风向调整板32的运转状态的姿势,包括以被收纳在收纳部130中的状态进行旋转而朝向前上方倾斜的姿势,再继续旋转成大致水平的姿势,再继续旋转而朝向前下方倾斜的姿势。
在第2风向调整板32被收纳在收纳部130中的状态下,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外侧面32a被加工成位于前面面板11b的平缓的圆弧曲面的延长线上的向外侧凸出的平缓的圆弧曲面。并且,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内侧面32b被加工成沿着收纳部130的外表面的圆弧曲面。
另外,第2风向调整板32的长边方向的尺寸被设定成第1风向调整板3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以上。其理由是第2风向调整板32接受在第1风向调整板31调节风向后的全部吹出空气,其目的在于防止吹出空气从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侧方短路。
(3)吹出空气的方向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作为控制吹出空气的方向的手段具有如下模式:通常吹出模式,仅使第1风向调整板31转动来调整吹出空气的方向;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使第1风向调整板31及第2风向调整板32转动,利用附壁效应形成使吹出空气沿着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以及下吹模式,使第1风向调整板31及第2风向调整板32各自的前端朝向前下方,向下方引导吹出空气。
第1风向调整板31及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姿势在上述各模式中随着空气的吹出方向而变化,因而参照图3A~图3E对各种姿势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吹出方向的选择,能够由用户利用遥控器等进行选择。并且,也能够控制成自动进行模式的变更和吹出方向的变更。
(3-1)通常吹出模式
通常吹出模式是仅使第1风向调整板31转动来调整吹出空气的方向的模式,包括“通常前吹”和“通常前方下吹”。
(3-1-1)通常前吹
图3A是吹出空气为通常前吹时的第1风向调整板31及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侧视图。在图3A中,在用户选择了“通常前吹”时,控制部40使第1风向调整板31转动直到第1风向调整板31的内侧面31b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的位置。另外,在如本申请实施方式这样第1风向调整板31的内侧面31b呈圆弧曲面的情况下,使第1风向调整板31转动直到内侧面31b的前方端部E1的切线成为大致水平状态。其结果是,吹出空气成为前吹状态。
(3-1-2)通常前方下吹
图3B是吹出空气为通常前方下吹时的第1风向调整板31及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侧视图。在图3B中,用户在想要使吹出方向比“通常前吹”朝向下方时,可以选择“通常前方下吹”。
此时,控制部40使第1风向调整板31转动直到第1风向调整板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部E1的切线相比水平状态朝向前下方。其结果是,吹出空气成为前方下吹状态。
(3-2)附壁效应利用模式
所谓附壁(效应)是当在气体流或液体流的旁侧有挡壁时,即使是气体流或液体流的方向与挡壁的方向不同,也会向沿着壁面的方向流动的现象(朝倉書店(法則の辞典))。附壁利用模式包括利用该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前吹”和“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
另外,关于吹出空气的方向和附壁气流的方向,其定义的方法根据基准位置的选定方式而不同,下面示出一例。图4A是表示吹出空气的方向及附壁气流的方向的示意图。在图4A中,为了使在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外侧面32a侧产生附壁效应,需要使通过第1风向调整板31而变更的吹出空气的方向(D1)的倾斜接近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姿势(倾斜)。如果两者过度离开,将不会产生附壁效应。因此,在该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第2风向调整板32和第1风向调整板31需要成为规定的敞开角度以下,需要使两调整板(31、32)形成该范围内,使上述的关系成立。由此,如图4A所示,吹出空气的风向在通过第1风向调整板31被变更为D1后,再通过附壁效应被变更为D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优选第2风向调整板32位于第1风向调整板31的前方(吹出的下游侧)而且是上方的位置。
另外,关于第1风向调整板31及第2风向调整板32的敞开角度,其定义的方法根据基准位置的选定方式而不同,下面示出一例。图4B是表示第1风向调整板31及第2风向调整板32的敞开角度的一例的示意图。在图4B中,在将连接第1风向调整板31的内侧面31b的前后端的直线与水平线形成的角度设为第1风向调整板31的倾斜角θ1,将连接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外侧面32a的前后端的直线与水平线形成的角度设为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倾斜角θ2时,第1风向调整板31及第2风向调整板32的敞开角度θ=θ2-θ1。另外,θ1及θ2不是绝对值,当在图4B的主视图中比水平线靠下方的情况下是负的值。
在“附壁气流前吹”及“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中,都是优选第1风向调整板31及第2风向调整板32采取满足如下条件的姿势:涡旋件17的末端F的切线与第2风向调整板32形成的内角大于涡旋件17的末端F的切线与第1风向调整板31形成的内角。
另外,关于内角参照图5A(附壁气流前吹时的涡旋件17的末端F的切线L0与第2风向调整板32形成的内角R2、和涡旋件17的末端F的切线L0与第1风向调整板31形成的内角R1的比较图)、以及图5B(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时的涡旋件17的末端F的切线L0与第2风向调整板32形成的内角R2、和涡旋件17的末端F的切线L0与第1风向调整板31形成的内角R1的比较图)。
另外,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的第2风向调整板32中,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前端部位于比水平状态朝向前上方、而且比吹出口15靠外侧上方的位置。其结果是,附壁气流到达更远处,而且,能抑制想要在第2风向调整板的上侧通过的强力的气流的产生,不会阻碍向上方引导附壁气流。
并且,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后端部的高度位置比运转停止时低,因而容易在上游侧生成基于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
(3-2-1)附壁气流前吹
图3C是附壁气流前吹时的第1风向调整板31及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侧视图。在图3C中,在选择了“附壁气流前吹”时,控制部40使第1风向调整板31转动直到第1风向调整板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部E1处的切线L1比水平状态朝向前下方。
然后,控制部40使第2风向调整板32转动直到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外侧面32a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的位置。另外,在如本申请实施方式这样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外侧面32a呈圆弧曲面的情况下,使第2风向调整板32转动直到外侧面32a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成为大致水平状态。即,如图5A所示,切线L0和切线L2形成的内角R2大于切线L0和切线L1形成的内角R1。
在第1风向调整板31被调整成前方下吹的吹出空气借助附壁效应成为附着于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外侧面32a的气流,并变为沿着该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
因此,即使第1风向调整板31的前方端部E1处的切线L1方向成为前方下吹时,由于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水平的,因而吹出空气借助附壁效应向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外侧面32a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水平方向吹出。
这样,第2风向调整板32离开室内机前面部且平缓地倾斜,吹出空气容易在前面面板11b前方接受附壁效应。其结果是,在第1风向调整板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即使是前方下吹时,也能够借助附壁效应而成为水平吹出的空气。这与使刚刚通过吹出口后的空气接近前面面板、借助前面面板的附壁效应朝向上方的现有(专利文献1)的方法相比,能够在抑制基于第1风向调整板31的通风阻力的压力损失的情况下变更风向。
(3-2-2)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
图3D是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时的第1风向调整板31及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侧视图。在图3D中,在选择了“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时,控制部40使第1风向调整板31转动直到第1风向调整板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部E1处的切线L1成为水平状态。
然后,控制部40使第2风向调整板32转动直到外侧面32a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朝向前上方。即,如图5B所示,切线L0和切线L2形成的内角R2大于切线L0和切线L1形成的内角R1。在第1风向调整板31被调整成水平吹出的吹出空气借助附壁效应成为附着于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外侧面32a的气流,并变为沿着该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
因此,即使第1风向调整板31的前方端部E1处的切线L1方向成为前吹时,由于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前方上吹,因而吹出空气借助附壁效应向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外侧面32a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天花板方向吹出。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前端部比吹出口15向外侧突出,因而附壁气流到达更远处。另外,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前端部位于比吹出口15靠上方的位置,因而能抑制想要在第2风向调整板的上侧通过的气流的产生,不会阻碍向上方引导附壁气流。
这样,第2风向调整板32离开室内机前面部且平缓地倾斜,吹出空气容易在前面面板11b前方接受附壁效应。其结果是,在第1风向调整板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即使是前吹时,也能够借助附壁效应而成为向上的空气。这与使刚刚通过吹出口后的空气接近前面面板、借助前面面板的附壁效应朝向上方的现有(专利文献1)的方法相比,能够在抑制基于第1风向调整板31的通风阻力的压力损失的情况下变更风向。
其结果是,与产生沿着前面面板的气流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相比,能够在吹出口15稍微敞开的状态下向天花板方向引导吹出空气。即,能够以保持通风阻力较小的状态向天花板方向引导吹出空气。
另外,第2风向调整板32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为第1风向调整板3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以上。因此,能够在第2风向调整板32接受在第1风向调整板31调节风向后的全部吹出空气,也发挥防止吹出空气从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侧方短路的效果。
(3-3)下吹模式
图3E是下吹时的第1风向调整板31及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侧视图。在图3E中,在选择了“下吹”时,控制部40使第1风向调整板31转动直到第1风向调整板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部E1处的切线朝向下方。
然后,控制部40使第2风向调整板32转动直到外侧面32a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朝向下方。其结果是,吹出空气在第1风向调整板31和第2风向调整板32之间通过并向下吹出。
尤其是在第1风向调整板31成为比涡旋件17的末端部的切线角度向下的状态时,通过控制部40使执行下吹模式,能够生成接触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外侧面32a且向下的气流。
(4)特征
(4-1)
在空调室内机10中,通过由控制部40执行附壁效应利用模式,能够利用附壁效应使在第1风向调整板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形成沿着离开室内机前面部的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下表面流动的附壁气流。其结果是,与产生沿着前面面板11b的气流的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在吹出口15稍微敞开的状态下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即,以保持通风阻力较小的状态向规定方向引导吹出空气。
(4-2)
并且,在控制部40执行附壁效应利用模式时,第1风向调整板31及第2风向调整板32采取满足如下条件的姿势,“涡旋件17的末端部的切线与第2风向调整板32形成的内角大于涡旋件17的末端部的切线与第1风向调整板31形成的内角”。其结果是,吹出空气朝向天花板面,而且沿着天花板面到达远处。
(4-3)
并且,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前端部比水平状态朝向前上方。其结果是,在第1风向调整板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即使是水平或者稍微向下时,也能够利用附壁效应而成为向上的空气,因而刚刚通过吹出口15后的空气不需要强制向上,能够在抑制基于第1风向调整板31的通风阻力的压力损失的情况下变更风向。
(4-4)
并且,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前端部位于比吹出口靠上方的位置。其结果是,能抑制想要在第2风向调整板的上侧通过的气流的产生,不易阻碍向上方引导附壁气流。
(4-5)
并且,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后端部的高度位置比运转停止时低。其结果是,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后端部进入到在第1风向调整板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的行进路径上游侧,容易在上游侧生成基于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
(4-6)
并且,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前端部比吹出口向外侧突出。其结果是,能够使附壁气流到达更远处。
(4-7)
并且,第2风向调整板32前端与主体壳体11的最短距离大于第2风向调整板32后端与主体壳体11的最短距离。其结果是,附壁气流远离吸入口,因而防止短路。
(4-8)
并且,第2风向调整板32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为第1风向调整板3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以上。其结果是,第2风向调整板32能够接受在第1风向调整板31调节风向后的全部吹出空气,防止吹出空气从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侧方短路。
(4-9)
并且,第2风向调整板32以在偏离送风路径的位置设置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因而后端部的高度位置比运转停止时低。因此,后端部进入到在第1风向调整板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的行进路径的上游侧,因而容易在更上游侧生成基于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
(4-10)
并且,控制部40具有使第1风向调整板31及第2风向调整板32各自的前端朝向前下方来向下方引导吹出空气的下吹模式。在第1风向调整板31比涡旋件17的末端部的切线角度朝向下方时等,控制部40执行下吹模式,由此生成沿着第2风向调整板的外侧面32a的朝向下方的气流。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即使不将吹出口15稍微堵塞,也能够向规定的方向引导吹出空气,因而尤其对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比较有用。
标号说明
10空调室内机;15吹出口;17涡旋件;31第1风向调整板;32第2风向调整板;40控制部;130收纳部;321转动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61938号公报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室内机(10),该空调室内机具有附壁效应利用模式,在该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利用附壁效应向规定的方向引导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的气流,该空调室内机具有:
第1风向调整板(31),其变更所述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
第2风向调整板(32),其设于所述吹出口(15)的附近,在收纳时至少前端部在送风路径的外侧被收纳在室内机前面部;以及
控制部(40),其控制所述第1风向调整板(31)及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姿势,
在所述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所述控制部(40)控制所述第1风向调整板(31)及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姿势,使得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采取离开所述室内机前面部的姿势,并且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和所述第1风向调整板(31)形成规定的角度,以形成使所述吹出空气沿着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所述空调室内机(10)还具有将被实施空气调和后的空气引导到所述吹出口(15)的涡旋件(17),
在所述控制部(40)执行所述附壁效应利用模式时,所述第1风向调整板(31)及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采取满足如下条件的姿势:所述涡旋件(17)的末端部的切线和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所成的内角大于所述涡旋件(17)的末端部的切线和所述第1风向调整板(31)所成的内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在所述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前端部相比水平朝向前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在所述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前端部位于比所述吹出口(15)靠上方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在所述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后端部的高度位置比运转停止时低。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在所述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前端部比所述吹出口(15)向外侧突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在所述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被控制成随着朝向前方而离开所述室内机前面部的姿势。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为所述第1风向调整板(3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以规定的转动轴(321)为中心转动,
所述转动轴(321)设于偏离所述送风路径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所述控制部(40)具有下吹模式,在该下吹模式中,使所述第1风向调整板(31)及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各自的前端朝向前下方,以向下方引导所述吹出空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运转停止时及运转时的所述室内机前面部的姿势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在所述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所述第2风向调整板(32)的后端进入到所述吹出空气的行进路径中。
CN201280046848.7A 2011-09-30 2012-09-05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1038275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17494A JP5365675B2 (ja) 2011-09-30 2011-09-30 空調室内機
JP2011-217494 2011-09-30
PCT/JP2012/072585 WO2013047126A1 (ja) 2011-09-30 2012-09-05 空調室内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7594A true CN103827594A (zh) 2014-05-28
CN103827594B CN103827594B (zh) 2015-06-10

Family

ID=47995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6848.7A Active CN103827594B (zh) 2011-09-30 2012-09-05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2) US9234671B2 (zh)
EP (1) EP2762795B1 (zh)
JP (1) JP5365675B2 (zh)
KR (1) KR101425774B1 (zh)
CN (1) CN103827594B (zh)
AU (1) AU2012318045B2 (zh)
BR (1) BR112014007722A2 (zh)
ES (1) ES2793969T3 (zh)
IN (1) IN2014KN00868A (zh)
MY (1) MY166480A (zh)
SG (1) SG11201401094UA (zh)
WO (1) WO2013047126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3499A (zh) * 2014-08-04 2016-02-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08027164A (zh) * 2015-09-10 2018-05-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139103A (zh) * 2015-09-30 2018-06-0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12283796A (zh) * 2019-07-25 2021-01-29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以及空气调节机
CN114391080A (zh) * 2019-09-17 2022-04-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CN114402169A (zh) * 2019-09-17 2022-04-2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送风机和空调室内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65675B2 (ja) * 2011-09-30 2013-12-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5403125B2 (ja) * 2011-10-31 2014-01-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6182851B2 (ja) * 2012-11-26 2017-08-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5678952B2 (ja) * 2012-12-28 2015-03-04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WO2015145740A1 (ja) * 2014-03-28 2015-10-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WO2016133261A1 (ko) * 2015-02-18 2016-08-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EP3064851B1 (en) * 2015-03-04 2024-02-14 Airmaster A/S A system for supplying air to a room
WO2016166894A1 (ja) * 2015-04-17 2016-10-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2017044432A (ja) * 2015-08-28 2017-03-02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WO2017134744A1 (ja) * 2016-02-02 2017-08-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WO2018029828A1 (ja) * 2016-08-10 2018-02-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6196289B (zh) * 2016-08-17 2022-11-11 芜湖美智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KR101890869B1 (ko) 2016-10-27 2018-08-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JP6361718B2 (ja) 2016-10-28 2018-07-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6369522B2 (ja) * 2016-11-21 2018-08-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EP3339755A1 (en) * 2016-12-21 2018-06-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ir conditioner
JP6926024B2 (ja) * 2018-03-30 2021-08-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10848802B (zh) * 2018-07-26 2020-11-2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挂机
CN110848813B (zh) * 2018-07-26 2021-04-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挂机
IT201900000983A1 (it) * 2019-01-23 2020-07-23 Holding Cocooro S R L Deflettore per impianto di riscaldamento e climatizzazione
CN112484147B (zh) * 2019-09-11 2023-03-3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JP7025672B2 (ja) * 2019-09-17 2022-02-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6849032B2 (ja) * 2019-09-17 2021-03-2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US11536284B2 (en) * 2020-08-11 2022-12-27 Hunter Fan Company Ceiling fan
CN111981571B (zh) * 2020-08-13 2021-11-23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空调器及其送风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3535A (zh) * 1996-06-26 1998-06-03 株式会社东芝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JP2007051866A (ja) * 2006-09-11 2007-03-01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7093092A (ja) * 2005-09-28 2007-04-12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9097755A (ja) * 2007-10-15 2009-05-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2003779A (zh) * 2009-08-28 2011-04-06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2011075238A (ja) * 2009-10-01 2011-04-14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6452A (en) * 1977-10-24 1982-04-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luid diverting assembly
GB2178160B (en) * 1985-07-08 1989-07-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Apparatus for deflect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wind in an air conditioner
JP3256440B2 (ja) * 1996-06-26 2002-02-12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3869123B2 (ja) * 1998-07-30 2007-01-17 大成建設株式会社 大空間の床吹出式空調システム
JP3567853B2 (ja) * 2000-05-17 2004-09-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空気調和機の清掃方法
JP2002061938A (ja) 2000-08-11 2002-02-28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3669322B2 (ja) * 2000-11-21 2005-07-0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ITTO20010620A1 (it) * 2001-06-27 2002-12-27 Fiat Ricerche Dispositivo di distribuzione di fluidi con mezzi deviatori di tipo perfezionato.
JP4110863B2 (ja) * 2002-07-12 2008-07-0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3894067B2 (ja) * 2002-07-31 2007-03-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上下風向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JP4017483B2 (ja) * 2002-09-25 2007-12-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4218894A (ja) * 2003-01-14 2004-08-05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及び空気調和方法
JP2004361011A (ja) * 2003-06-05 2004-12-24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空気調和機
JP3686963B2 (ja) * 2003-11-28 2005-08-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5188847A (ja) * 2003-12-26 2005-07-14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985128A (zh) * 2004-07-14 2007-06-2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4907176B2 (ja) * 2006-01-20 2012-03-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014618B2 (ja) * 2006-01-20 2007-11-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913546B2 (ja) * 2006-10-30 2012-04-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448876B2 (ja) * 2007-09-27 2010-04-14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382860B1 (ja) * 2008-07-02 2009-12-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10043756A (ja) * 2008-08-08 2010-02-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装置
JP4645755B2 (ja) * 2009-07-13 2011-03-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4766161B2 (ja) * 2009-08-04 2011-09-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5062341B2 (ja) * 2011-03-22 2012-10-3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5365675B2 (ja) * 2011-09-30 2013-12-1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2013096639A (ja) * 2011-10-31 2013-05-20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調室内機
JP5408227B2 (ja) * 2011-10-31 2014-02-0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5403125B2 (ja) * 2011-10-31 2014-01-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5338895B2 (ja) * 2011-12-28 2013-11-1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JP5536158B2 (ja) * 2011-12-28 2014-07-0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83535A (zh) * 1996-06-26 1998-06-03 株式会社东芝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JP2007093092A (ja) * 2005-09-28 2007-04-12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7051866A (ja) * 2006-09-11 2007-03-01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9097755A (ja) * 2007-10-15 2009-05-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2003779A (zh) * 2009-08-28 2011-04-06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室内机
JP2011075238A (ja) * 2009-10-01 2011-04-14 Panasonic Corp 空気調和機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3499A (zh) * 2014-08-04 2016-02-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05333499B (zh) * 2014-08-04 2020-07-2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
CN108027164A (zh) * 2015-09-10 2018-05-1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8139103A (zh) * 2015-09-30 2018-06-0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8139103B (zh) * 2015-09-30 2019-05-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12283796A (zh) * 2019-07-25 2021-01-29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以及空气调节机
CN112283796B (zh) * 2019-07-25 2023-12-19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以及空气调节机
CN114391080A (zh) * 2019-09-17 2022-04-22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CN114402169A (zh) * 2019-09-17 2022-04-26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送风机和空调室内机
CN114402169B (zh) * 2019-09-17 2022-09-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送风机和空调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2318045B2 (en) 2015-09-10
AU2012318045A1 (en) 2014-05-15
CN103827594B (zh) 2015-06-10
US9234671B2 (en) 2016-01-12
SG11201401094UA (en) 2014-09-26
JP2013076530A (ja) 2013-04-25
KR20140059309A (ko) 2014-05-15
KR101425774B1 (ko) 2014-08-04
BR112014007722A2 (pt) 2017-08-08
US20140227961A1 (en) 2014-08-14
MY166480A (en) 2018-06-27
EP2762795A1 (en) 2014-08-06
EP2762795A4 (en) 2014-08-06
IN2014KN00868A (zh) 2015-10-02
US20160076786A1 (en) 2016-03-17
ES2793969T3 (es) 2020-11-17
WO2013047126A1 (ja) 2013-04-04
EP2762795B1 (en) 2020-03-04
JP5365675B2 (ja) 2013-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27594A (zh) 空调室内机
KR101429427B1 (ko) 공조 실내기
CN104024756B (zh) 空调室内机
JP5408228B2 (ja) 空調室内機
CN104024753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4620058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3608628A (zh) 空调室内机
JP5413535B2 (ja) 空調室内機
US11560897B2 (en) Blower and air-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CN203501410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4391080A (zh) 空调室内机
JP2017040408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7306505A (zh) 空气调节机
CN110748953A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asutomi Masanao

Inventor after: Okamoto Takahiro

Inventor after: Kamada Masashi

Inventor after: Teraoka Hironobu

Inventor after: Okuda Noriyuki

Inventor before: Yasutomi Masanao

Inventor before: Okamoto Takahiro

Inventor before: Kamada Masashi

Inventor before: Teraoka Hironobu

Inventor before: Okuda Noriyuki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YASUTOMI MASANAO OKAMOTO TAKAHIRO KAMADA MASASHI TERAOKA HIRONOBU OKUDA NORIYUKI TO: ANFUJIO MASANAO OKAMOTO TAKAHIRO KAMADA MASASHI TERAOKA HIRONOBU OKUDA NORIYUKI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