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24753B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24753B CN104024753B CN201280064427.7A CN201280064427A CN104024753B CN 104024753 B CN104024753 B CN 104024753B CN 201280064427 A CN201280064427 A CN 201280064427A CN 104024753 B CN104024753 B CN 10402475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lade
- air
- attached wall
- stream condition
- ang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1—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for guiding air around a cur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5—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with parallel simultaneously tiltable lamella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28—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the Coanda effe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空调室内机(10)具有:水平叶片(31),其变更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流向;附壁叶片(32),其与水平叶片(31)一起利用附壁效应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以及控制部(40),其能够调整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使得有选择地采用第1气流状态和第2气流状态中任意一种气流状态,在第1气流状态时,将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调整为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使得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大致整个区域中产生附壁气流,在第2气流状态时,将所述相对角度调整为比第1角度范围大的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使得不产生附壁气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利用附壁效应向规定的方向引导吹出空气流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过去有能够利用附壁效应向规定的方向引导吹出空气流的空调室内机。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32531号公报)公开的空调机中,在吹出口的附近而且是在吹出空气的通道中配置有横向风门。在该空调机中,吹出空气利用附壁效应而成为沿着横向风门的向上的附壁气流,被向房间的天花板引导。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本发明者对附壁叶片和水平叶片共同利用附壁效应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的空调室内机,研究了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与附壁气流的关系,结果发现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存在如下的角度范围:在附壁叶片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中产生附壁气流的角度范围;以及比在附壁叶片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产生附壁气流的角度范围大的角度范围、而且是不产生附壁气流的角度范围。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在附壁叶片和水平叶片共同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调整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无论在利用附壁气流的气流状态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气流状态的哪种气流状态下,都能够产生稳定的气流。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具有壳体、水平叶片、附壁叶片、和控制部。在壳体形成有供吹出空气吹出的吹出口。水平叶片变更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流向。附壁叶片与水平叶片一起利用附壁效应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控制部能够调整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使得有选择地采用第1气流状态和第2气流状态中任意一种气流状态。第1气流状态是指将所述相对角度调整为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使得在附壁叶片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中产生附壁气流的状态。第2气流状态是指将所述相对角度调整为比第1角度范围大的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使得不产生附壁气流的状态。
本发明者对附壁叶片和水平叶片共同利用附壁效应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的空调室内机,研究了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与附壁气流的关系,结果发现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存在如下的角度范围:形成为在附壁叶片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中产生附壁气流的第1气流状态的第1角度范围;以及第2角度范围,其是比第1角度范围大的角度范围,形成为不产生附壁气流的第2气流状态。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的情况下,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被调整为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另外,在采用第2气流状态的情况下,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被调整为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这样,在该空调室内机中,通过将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调整为第1角度范围或者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能够有选择地采用第1气流状态和第2气流状态中任意一种气流状态。
因此,无论在利用附壁气流的第1气流状态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第2气流状态的哪种气流状态下,都能够产生稳定的气流。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如果将所述相对角度调整为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则成为在附壁叶片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的第3气流状态。并且,第1角度范围及第2角度范围被设定成去除了第3角度范围。
本发明者发现,作为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的角度范围,存在成为在附壁叶片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的不稳定的第3气流状态的第3角度范围。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第1角度范围及第2角度范围被设定成去除了成为第3气流状态的第3角度范围。因此,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和第2气流状态时,能够降低成为不稳定的气流的可能性。
因此,无论在第1气流状态和第2气流状态的哪种气流状态下,都能够产生稳定的气流。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第1角度范围的上限角度被设定成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1气流状态的角度以下的角度。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1角度范围的上限角度被设定成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1气流状态的角度以下的角度,因而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成为不稳定的气流的可能性,其结果是能够产生稳定的气流。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二或者第三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第2角度范围的下限角度被设定成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2气流状态的角度以上的角度。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2角度范围的下限角度被设定成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2气流状态的角度以上的角度,因而在采用第2气流状态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成为不稳定的气流的可能性,其结果是能够降低产生附壁气流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二~第四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从第1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与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1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不同。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3角度范围包括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从第1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与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1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之间的角度范围。并且,第1角度范围被设定成去除了第3角度范围,因而第3角度范围中包含的所述角度范围也被从第1角度范围中去除。因此,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时,能够降低成为不稳定的附壁气流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二~第五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从第2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与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2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不同。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第3角度范围包括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从第2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与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2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之间的角度范围。并且,第2角度范围被设定成去除了第3角度范围,因而第3角度范围中包含的所述角度范围也被从第2角度范围中去除。因此,在采用第2气流状态时,能够降低成为不稳定的附壁气流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第六方面中任意一个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风扇,该风扇配置在壳体内,形成使被取入壳体内的空气朝向吹出口的气流。并且,附壁气流是通过在利用水平叶片的限制面限制吹出空气后、使吹出空气沿着附壁叶片的下表面流动而产生的。另外,壳体包括涡旋面,该涡旋面从风扇的背面侧起一直连续到吹出口,并形成吹出空气的流路下部。此外,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的情况下,水平叶片的限制面被设定成位于比涡旋面的假想延长面靠上侧的位置。
在通过在利用水平叶片的限制面限制吹出空气后、使吹出空气沿着附壁叶片的下表面,由此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的结构的空调室内机中,在水平叶片的限制面位于比涡旋面的假想延长面靠下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根据涡旋面的构造,有时不能朝向附壁叶片的下表面限制吹出空气。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将水平叶片的限制面的位置设定在比涡旋面的假想延长面靠上侧的位置,能够利用水平叶片的限制面限制吹出空气使其朝向附壁叶片的下表面。因此,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的情况下,能够降低不产生附壁气流的可能性。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将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调整为第1角度范围或者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无论在利用附壁气流的第1气流状态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第2气流状态的哪种气流状态下,都能够产生稳定的气流。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第1角度范围及第2角度范围被设定成去除了第3角度范围,因而无论在第1气流状态和的第2气流状态的哪种气流状态下,都能够产生稳定的气流。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第1角度范围的上限角度被设定成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1气流状态的角度以下的角度,因而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的情况下能够产生稳定的气流。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第2角度范围的下限角度被设定成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2气流状态的角度以上的角度,因而在采用第2气流状态的情况下,能够降低产生附壁气流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第3角度范围中包含的角度范围被从第1角度范围中去除,因而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时,能够降低成为不稳定的附壁气流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第3角度范围中包含的角度范围被从第2角度范围中去除,因而在采用第2气流状态时,能够降低成为不稳定的附壁气流的可能性。
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将水平叶片的限制面的位置设定在比涡旋面的假想延长面靠上侧的位置,能够降低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时不产生附壁气流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2是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3是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4A是吹出空气为通常前吹时的吹出口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图4B是吹出空气为通常前方下吹时的吹出口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图4C是吹出空气为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时的吹出口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图4D是吹出空气为附壁气流前吹时的吹出口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图4E是吹出空气为下吹时的吹出口附近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叶片角度与吹出空气的关系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附壁叶片的叶片角度及水平叶片的叶片角度的图。
图7是示出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为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时的一例的图,(a)是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b)是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c)是示出附壁叶片的外侧面的吹出空气的流向的概略图。
图8是示出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为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时的一例的图,(a)是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b)是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c)是示出附壁叶片的外侧面的吹出空气的流向的概略图。
图9是示出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为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时的一例的图,(a)是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b)是空调室内机的侧视图,(c)是示出附壁叶片的外侧面的吹出空气的流向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下面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示例,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空调室内机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剖视图。图2是执行附壁气流利用模式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剖视图。图3是从倾斜方向观察的执行附壁气流利用模式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剖视图。
空调室内机10是安装于室内的壁面上的壁挂式的空调室内机,具有主体壳体11、室内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4、底框16和控制部40。
主体壳体11具有顶面部11a、前面面板11b、背面板11c和下部水平板11d,在内部收纳室内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4、底框16和控制部40。
顶面部11a位于主体壳体11的上部,在顶面部11a的前部设有吸入口19。
前面面板11b构成空调室内机10的前面部,形成没有吸入口19的平坦形状。并且,前面面板11b的上端转动自如地支撑于顶面部11a,前面面板11b能够以铰链方式进行动作。
室内热交换器13和室内风扇14被安装于底框16。室内热交换器13与通过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室内热交换器13从侧面观察呈两端向下方弯曲的倒V字状的形状,室内风扇14位于其下方。室内风扇14是横流风扇,使从室内取入的空气接触室内热交换器13并通过,然后吹出到室内。
在主体壳体11的下部设有吹出口15。在吹出口15安装有转动自如的水平叶片31,水平叶片31变更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流向。水平叶片31由马达(未图示)进行驱动,不仅能够变更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流向,而且也能够对吹出口15进行开闭。并且,水平叶片31能够采取倾斜角不同的多种姿势。
并且,在吹出口15的附近,在水平叶片31的上方设有附壁叶片32。附壁叶片32由马达(未图示)进行驱动,能够采取倾斜角不同的多种姿势。另外,附壁叶片32在运转停止时被收纳在设于前面面板11b的收纳部60中。
并且,吹出口15通过吹出流路18与主体壳体11的内部相连。吹出流路18从吹出口15沿着底框16的涡旋面17形成。
室内空气借助室内风扇14的运转而经由吸入口19、室内热交换器13被吸入到室内风扇14,并从室内风扇14经由吹出流路18从吹出口15吹出。
在从前面面板11b观察主体壳体11时,控制部40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3及室内风扇14的右侧方,控制部40进行室内风扇14的转速控制、水平叶片31及附壁叶片32的动作控制。并且,控制部40使得独立地驱动水平叶片31及附壁叶片32。
(2)详细结构
(2-1)前面面板
如图1所示,前面面板11b从主体壳体11的上部前方一边描画着平缓的圆弧曲面一边朝向下部水平板11d的前方边缘延伸。在前面面板11b的下部具有朝向主体壳体11的内侧凹陷的区域。该区域的凹陷深度被设定成与附壁叶片32的厚度尺寸一致,并形成用于收纳附壁叶片32的收纳部60。收纳部60的表面也是平缓的圆弧曲面。
(2-2)吹出口
如图1所示,吹出口15形成于主体壳体11的下部,是将主体壳体11的长边方向作为长边的长方形开口。吹出口15的下端部(后端部)与下部水平板11d的前方边缘相接,连接吹出口15的下端部(后端部)和上端部(前端部)的假想面向前上方倾斜。
(2-3)涡旋面
涡旋面17是以与室内风扇14对置的方式而弯曲的分隔壁,是底框16的一部分。并且,涡旋面17形成吹出流路18的下部,涡旋面17的末端F一直到达吹出口15的周缘附近。在吹出流路18中通过的空气沿着涡旋面17行进,并沿着涡旋面17的末端F的切线方向输送。因此,如果在吹出口15没有水平叶片31,则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所朝向的风向是大致沿着涡旋面17的末端F的切线L0的方向(参照图2)。
(2-4)垂直叶片
垂直叶片20具有多个叶片21、和连接多个叶片21的连接杆23(参照图1和图2)。并且,垂直叶片20在吹出流路18中比水平叶片31靠室内风扇14附近配置。
连接杆23沿着吹出口15的长边方向进行水平往复移动,由此多个叶片21以与该长边方向垂直的状态为中心而左右摆动。另外,连接杆23通过马达(未图示)进行水平往复移动。
(2-5)水平叶片
水平叶片31是在空调室内机10的长边方向上较长的板状的部件,具有能够堵塞吹出口15的程度的面积。其外侧面31a被加工成:在水平叶片31将吹出口15关闭的状态下,位于前面面板11b的曲面的延长线上的向外侧凸出的平缓的圆弧曲面。并且,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也形成与外侧面31a大致平行的圆弧曲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形成圆弧曲面,但水平叶片的内侧面也可以是平面。
水平叶片31在下端部(后端部)具有转动轴37。转动轴37在吹出口15的下端部(后端部)附近与被固定于主体壳体11的步进马达(未图示)的旋转轴连接。
通过转动轴37向图1中从正面观察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水平叶片31的上端部(前端部)以离开吹出口15的上端部(前端部)侧的方式进行动作,从而将吹出口15敞开。相反,通过转动轴37向图1中从正面观察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水平叶片31的上端部(前端部)以接近吹出口15的上端部(前端部)侧的方式进行动作,从而将吹出口15关闭。
在水平叶片31将吹出口15敞开的状态下,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大致沿着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流动。因此,在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位于比涡旋面17的末端F的切线L0靠上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大致沿着涡旋面17的末端F的切线方向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风向通过水平叶片31被向上变更。
(2-6)附壁叶片
附壁叶片32是在空调室内机10的长边方向上较长的板状的部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附壁叶片32的长边方向的尺寸被设计成水平叶片31的长边方向的尺寸以上。
另外,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被加工成:在附壁叶片32被收纳于收纳部60的状态下,位于前面面板11b的平缓的圆弧曲面的延长线上的向外侧凸出的平缓的圆弧曲面。并且,附壁叶片32的内侧面32b被加工成沿着收纳部60的表面的圆弧曲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形成圆弧曲面,但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也可以是平面。
并且,附壁叶片32在空调运转停止的情况下和以后述的通常吹出模式进行运转的情况下被收纳在收纳部60中。
另外,附壁叶片32通过转动而离开收纳部60,采取向前后方向倾斜的姿势。附壁叶片32的转动轴38设于收纳部60的下端附近、而且是在主体壳体11的内侧的位置(吹出流路18上壁的上方的位置),附壁叶片32的下端部和转动轴38保持规定的间隔而连接。因此,在转动轴38转动时,附壁叶片32以其上端部越离开前面面板11b的收纳部60、附壁叶片32的下端部的高度位置越低的方式进行旋转。并且,附壁叶片32旋转而敞开时的倾斜比前面面板11b的倾斜缓和。
另外,通过转动轴38向图1中从正面观察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附壁叶片32的上端部及下端部都一边描画着圆弧一边离开收纳部60,但此时附壁叶片32的上端部与收纳部60的最短距离大于附壁叶片32的下端部与收纳部60的最短距离。并且,通过转动轴38向图1中从正面观察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附壁叶片32接近收纳部60,并且最终被收纳在收纳部60中。
另外,关于附壁叶片32的姿势,例如除如图4A、图4B所示被收纳于收纳部60的姿势以外,还包括如图4C所示以进行旋转而朝向前上方倾斜的姿势,如图4D所示再继续旋转成大致水平的姿势,如图4E所示再继续旋转而朝向前下方倾斜的姿势等。
(3)吹出空气的方向控制
空调室内机10作为控制吹出空气的方向的手段具有如下模式:通常吹出模式,仅使水平叶片31转动来调整吹出空气的方向;附壁气流利用模式,使水平叶片31及附壁叶片32转动来调整吹出空气的方向;以及下吹模式,使水平叶片31及附壁叶片32各自的前端朝向前下方,向下方引导吹出空气。
水平叶片31及附壁叶片32的姿势在上述各模式中随着空气的吹出方向而变化。另外,各模式中的水平叶片31及附壁叶片32各自的姿势被存储在控制部40具有的存储部(未图示)中。控制部40通过调整水平叶片31及附壁叶片32各自的姿势,实现各模式中的吹出空气的控制。此外,关于在通常吹出模式和附壁气流利用模式中采用的水平叶片31及附壁叶片32各自的姿势,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另外,关于吹出方向的选择,能够由用户利用遥控器50等进行选择。并且,也能够控制成自动进行模式的变更和吹出方向的变更。
(3-1)通常吹出模式
通常吹出模式是仅使水平叶片31转动来调整吹出空气的方向的模式,并且使吹出空气不会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下面,作为通常吹出模式的示例,说明“通常前吹”和“通常前方下吹”。
在用户选择了“通常前吹”时,控制部40使水平叶片31转动直到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的位置(参考图4A)。其结果是,吹出空气成为沿着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吹状态的气流。
另外,用户在想要使吹出方向朝向比“通常前吹”靠下方的方向时,可以选择“通常前方下吹”。此时,控制部40使水平叶片31转动直到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成为比水平状态向前下方倾斜的状态(参考图4B)。其结果是,吹出空气成为沿着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下吹状态的气流。
(3-2)附壁气流利用模式
所谓附壁(效应)是当在气体流或液体流的旁侧存在壁时,即使是气体流或液体流的方向与壁的方向不同,也会向沿着壁面的方向流动的现象(朝倉書店(法則の辞典))。并且,附壁气流利用模式是利用该附壁效应的模式,是通过使水平叶片31及附壁叶片32转动,借助附壁效应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的模式。下面,作为附壁气流利用模式的示例来说明“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和“附壁气流前吹”。
在用户选择了“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时,控制部40使水平叶片31转动直到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然后,控制部40使附壁叶片32转动直到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朝向前上方。由此,由水平叶片31调整成水平吹出的吹出空气借助附壁效应成为附着于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气流,并变为沿着该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
因此,如图4C所示,即使水平叶片31的前方端部E1处的切线L1方向成为前吹,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前方上吹,因而吹出空气借助附壁效应向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天花板方向吹出。
另外,在用户选择了“附壁气流前吹”时,控制部40使水平叶片31转动直到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比水平状态朝向前下方。然后,控制部40使附壁叶片32转动直到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的位置。由此,由水平叶片31调整成前方下吹的吹出空气借助附壁效应成为附着于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气流,并变为沿着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
因此,如图4D所示,即使水平叶片31的前方端部E1处的切线L1方向成为前方下吹,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水平的,因而吹出空气借助附壁效应向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水平方向吹出。
(3-3)下吹模式
在用户选择了“下吹”时,控制部40使水平叶片31转动直到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朝向下方(参照图4E)。然后,控制部40使附壁叶片32转动直到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朝向下方(参照图4E)。其结果是,吹出空气在水平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之间通过并向下吹出。
尤其是在水平叶片31成为比涡旋面17的末端F的切线L0向下的角度时,通过控制部40执行下吹模式,能够生成接触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且向下的气流。
(4)关于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各自的姿势
下面,说明在通常吹出模式和附壁气流利用模式中采用的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各自的姿势。
在此,如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10这样,在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共同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的情况下,为了使得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产生附壁效应,需要使通过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而变更后的吹出空气的方向的倾斜接近附壁叶片32的姿势(倾斜)。并且,如果两者过度离开,则在附壁叶片32不产生附壁效应。
因此,为了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需要使由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形成的开口角度成为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即需要使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并且,通过使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所述规定角度以下的角度,能够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其结果是,吹出空气的风向在通过水平叶片31被变更后,再借助附壁效应被变更。
据此,本发明者想到,通过规定产生附壁气流的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的角度范围、以及不产生附壁气流的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的角度范围,并使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采取使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属于各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的规定的姿势,无论是利用附壁气流的气流状态还是不利用附壁气流的气流状态,都能够产生稳定的气流。
因此,本发明者使用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的各种叶片角度组合,对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与附壁气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下面,使用附图说明有关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与附壁气流的关系的评价试验的结果。
图5是用于说明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与吹出空气的关系的图。另外,在图5中,θ1表示从后述的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1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θ2表示从后述的第1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θ3表示从后述的第2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θ4表示从后述的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2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此外,图5所示的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h如图6所示,是指连接水平叶片31的外侧面31a的前后端部的直线Lh与水平线的角度。并且,图5所示的附壁叶片32的叶片角度θc是指连接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前后端部的直线Lc与水平线的角度。在此,叶片角度θh和叶片角度θc不是绝对值,在比水平线靠下方时是负的值。并且,水平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开口角度(相对角度)能够用数式θ=θc-θh表示。
图7、图8和图9是表示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在图5所示的各区域中时的吹出空气的流向的概念图。
另外,图5表示在如下状态下进行评价试验的结果:将垂直叶片20的姿势固定为使多片叶片21的面位于与吹出口15的长边方向垂直的位置的前吹姿势,并且将室内风扇14的风量固定为规定的风量使其不变,然后变更水平叶片31相对于附壁叶片32的叶片角度(姿势)。
在变更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而改变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时,将变化为如图7所示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大致整个区域中产生附壁气流的状态(以下称为第1气流状态)、如图8所示不产生沿着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的状态(以下称为第2气流状态)、和如图9所示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的状态(以下称为第3气流状态)这三种气流状态。
另外,“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大致整个区域中产生附壁气流”的状态,除吹出空气成为附着于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整个区域的气流的状态以外,例如也包括如本实施方式这样的如下状态:在附壁叶片32的长边方向的尺寸比吹出口15的长边方向的尺寸长的情况下,吹出空气成为附着于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中与吹出口15面对的一部分区域中的气流。
例如,在将附壁叶片32的叶片角度θc固定为25度的情况下,如果将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h设为-15度以下(远离0度),则成为第2气流状态。另外,例如在将附壁叶片32的叶片角度θc固定为25度的情况下,如果将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h设为-9度以上(接近0度),则成为第1气流状态。另外,例如在将附壁叶片32的叶片角度θc固定为25度的情况下,如果将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h设为-11度或-12度,则成为第3气流状态。
根据这些结果判明,关于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在成为第1气流状态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比图5所示的叶片角度组合θ1小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以下称为第1区域)、和成为第2气流状态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比图5所示的叶片角度组合θ4大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以下称为第2区域)之间,存在成为第3气流状态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被夹在图5所示的叶片角度组合θ1与叶片角度组合θ4之间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以下称为第3区域)。
并且发现,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是第1区域的规定的叶片角度组合时的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比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是第3区域的规定的叶片角度组合时的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小,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是第2区域的规定的叶片角度组合时的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比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是第3区域的规定的叶片角度组合时的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大,因而作为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的角度范围,在成为第1气流状态的第1角度范围与成为第2气流状态的第2角度范围之间存在成为第3气流状态的第3角度范围。
另外,在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采取使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的规定的姿势的情况下,沿着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中的、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两端部的气流成为偏向中央的气流(参照图9(c))。即,此处所讲的第3气流状态是指虽然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中央部(一部分)产生了附壁气流,但是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两端部(其它部分)没有产生附壁气流的状态。这可以理解为,附壁叶片32的侧方的空气借助附壁气流的动压被从附壁叶片32的两端部引入到附壁气流中,由此沿着附壁叶片32的两端部的气流被来自侧方的空气推压着成为靠近中央部的不稳定的气流。
另外,例如在将附壁叶片32的叶片角度θc固定为25度的状态下,如果使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h从-12度起逐渐增大(接近0度),则在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h成为-9度时,从第3气流状态切换为第1气流状态。另一方面,在将附壁叶片32的叶片角度θc固定为25度的状态下,如果使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h从-8度起逐渐减小(远离0度),则在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h成为-10度时,从第1气流状态切换为第3气流状态。
另外,例如在将附壁叶片32的叶片角度θc固定为25度的状态下,如果使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h从-20度起逐渐增大(接近0度),则在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h成为-13度时,从第2气流状态切换为第3气流状态。另一方面,在将附壁叶片32的叶片角度θc固定为25度的状态下,如果使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h从-12度起逐渐减小(远离0度),则在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θh成为-15度时,从第3气流状态切换为第2气流状态。
根据这些结果判明,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1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1的相对角度、与从第1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2的相对角度不同。并且,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2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4的相对角度、与从第2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3的相对角度不同。
即,发现在使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从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从第1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与使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从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1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不同。并且,发现在使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从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从第2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与使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从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2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不同。
据此,本发明者发现,在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叶片角度组合中,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1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1与从第1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2之间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以下称为第4区域)、和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2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4与从第2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时的叶片角度组合θ3之间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以下称为第5区域)是滞后区域。即,发现在第3区域中包含第4区域、第5区域、以及叶片角度组合θ2与叶片角度组合θ3之间的叶片角度组合区域(以下称为第6区域)。
因此,本发明者将采用第1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的角度范围设定为第1角度范围,将采用第2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的角度范围设定为第2角度范围。此外,将第1角度范围设定成去除了第3角度范围的角度范围,将第1角度范围的上限角度设定为叶片角度组合θ1的相对角度。并且,将第2角度范围设定成去除了第3角度范围的角度范围,将第2角度范围的下限角度设定为叶片角度组合θ4的相对角度。
另外,关于在利用第1气流状态的附壁气流利用模式中采用的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各自的姿势,采用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的规定的姿势,关于在利用第2气流状态的通常吹出模式中采用的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各自的姿势,采用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的规定的姿势。
由此,在利用第1气流状态的情况下,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被调整成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在利用第2气流状态的情况下,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被调整成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因而通过调整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能够有选择地利用第1气流状态和第2气流状态。
另外,在附壁气流利用模式中,为了更可靠地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整个区域中产生附壁气流,将第1角度范围的上限角度设定为比叶片角度组合θ1的相对角度小的角度即可。此外,在通常吹出模式中,为了更可靠地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不产生附壁气流,将第2角度范围的下限角度设定为比叶片角度组合θ4的相对角度大的角度即可。
(5)特征
(5-1)
本发明者发现,在附壁叶片32和水平叶片31共同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2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的空调室内机中,作为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的角度范围存在如下的角度范围:形成为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大致整个区域中产生附壁气流的第1气流状态的第1角度范围;以及第2角度范围,其是比第1角度范围大的角度范围,且形成为不产生沿着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的第2气流状态。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40调整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使得有选择地采用第1气流状态和第2气流状态中任意一种气流状态。更具体地讲,控制部40通过将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调整为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而采用第1气流状态,通过调整为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而采用第2气流状态。具体而言,在执行采用第1气流状态的附壁气流利用模式的情况下,控制部40使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采取使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的规定的姿势。另一方面,在执行采用第2气流状态的通常吹出模式的情况下,控制部40使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采取使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的规定的姿势。这样,通过将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调整为第1角度范围或者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能够有选择地采用第1气流状态和第2气流状态中任意一种气流状态。
因此,无论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的附壁气流利用模式和采用第2气流状态的通常吹出模式的哪种模式中,都能够产生稳定的气流。
(5-2)
本发明者发现,作为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的角度范围,在成为第1气流状态的第1角度范围和成为第2气流状态的第2角度范围之间存在成为第3气流状态的第3角度范围,在成为第3气流状态的第3角度范围时,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角度范围和第2角度范围被设定成去除了第3角度范围的角度范围。因此,当采用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大致整个区域中产生附壁气流的第1气流状态时,能够降低只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的可能性。并且,当采用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不产生附壁气流的第2气流状态时,能够降低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一部分产生附壁气流的可能性。其结果是,无论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和第2气流状态的哪种气流状态时,都能够产生稳定的气流。
因此,在有选择地采用第1气流状态和第2气流状态的任意一种气流状态的空调室内机中,在将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从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变为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时、或从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变为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时,在通过使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成为第1角度范围和第2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来实现第1气流状态及第2气流状态以外的规定的气流状态的情况下,能够允许在从第1气流状态变为规定的气流状态后成为第2气流状态、或在从第2气流状态变为规定的气流状态后成为第1气流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角度范围是第1角度范围和第2角度范围之间的角度范围,因而在将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从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变为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时,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一定会暂时成为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并且,在将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从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变为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时,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一定会暂时成为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因此,在从第1气流状态切换为第2气流状态时以及从第2气流状态切换为第1气流状态时,会在瞬间成为第3气流状态。
(5-3)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角度范围的上限角度被设定成在使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从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1气流状态的叶片角度组合θ1的相对角度。因此,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的附壁气流利用模式中,能够降低成为第3气流状态的可能性。由此,在附壁气流利用模式中,能够产生稳定的附壁气流。
(5-4)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角度范围的下限角度被设定成在使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从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2气流状态的叶片角度组合θ4的相对角度。因此,在采用第2气流状态的通常吹出模式中,能够降低成为第3气流状态的可能性。由此,在通常吹出模式中,能够降低产生附壁气流的可能性。
(5-5)
例如,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姿势被设定成使得成为第4区域的规定的叶片角度组合的规定姿势的情况下,换言之,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被设定成、从叶片角度组合θ1的相对角度到叶片角度组合θ2的相对角度之间的角度范围即作为滞后区域的第4区域的叶片角度组合的相对角度的角度范围(以下称为第4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的情况下,由于某种情况(例如气流的紊流等)而从第1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或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1气流状态的可能性增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3角度范围中包含第4角度范围,第1角度范围被设定成去除了第3角度范围的角度范围。因此,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时,能够降低成为第3气流状态的可能性。
因此,在附壁气流利用模式中,能够产生稳定的附壁气流。
(5-6)
例如,在采用第2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姿势被设定成使得成为第5区域的规定的叶片角度组合的规定姿势的情况下,换言之,在采用第2气流状态时的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被设定成、从叶片角度组合θ3的相对角度到叶片角度组合θ4的相对角度之间的角度范围即作为滞后区域的第5区域的叶片角度组合的相对角度的角度范围(以下称为第5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的情况下,由于某种情况(例如气流的紊流等)而从第2气流状态变化为第3气流状态或从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第2气流状态的可能性增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3角度范围中包含第5角度范围,第2角度范围被设定成去除了第3角度范围的角度范围。因此,在采用第2气流状态时,能够降低成为第3气流状态的可能性。
因此,在通常吹出模式中,能够不产生附壁气流。
(6)变形例
(6-1)变形例1A
在水平叶片31将吹出口15敞开的状态下,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大致沿着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流动。进而,在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位于比涡旋面17的末端F的切线L0靠上侧的位置的情况下,大致沿着涡旋面17的末端F的切线方向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风向通过水平叶片31被向上变更。另一方面,在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位于比涡旋面17的末端F的切线L0靠下侧的位置的情况下,根据水平叶片31的姿势,大致沿着涡旋面17的末端F的切线方向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风向有时不会通过水平叶片31被向上变更。
因此,在吹出空气的风向通过水平叶片31被变更后、又借助附壁效应被变更的结构的空调室内机10中,如果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位于比末端F的切线L0靠下侧的位置,即使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采取使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的规定的姿势,也不能利用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变更(限制)吹出空气的风向,因而有时不会产生附壁气流。
因此,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使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采取使附壁叶片32及水平叶片31的相对角度成为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的姿势、而且使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成为比末端F的切线L0的假想延长线即涡旋面17的假想延长线靠上侧的位置的姿势,能够利用水平叶片31的内侧面31b限制吹出空气。其结果是,能够朝向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限制吹出空气,因而在采用第1气流状态时能够降低不产生附壁气流的可能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通过调整附壁叶片及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无论在利用附壁气流的气流状态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气流状态的哪种气流状态下,都能够产生稳定的气流,因而能够有效地应用于有选择地采用利用附壁气流的气流状态和不利用附壁气流的气流状态的空调室内机。
标号说明
10空调室内机;11壳体;14室内风扇(风扇);15吹出口;17涡旋面;18吹出流路(流路);31水平叶片;31b内侧面(限制面);32附壁叶片;32a外侧面(下表面);40控制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32531号公报
Claims (13)
1.一种空调室内机(10),该空调室内机具有:
壳体(11),在该壳体形成有供吹出空气吹出的吹出口(15);
水平叶片(31),其变更所述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流向;
附壁叶片(32),其利用附壁效应使通过所述水平叶片变更了风向后的所述吹出空气成为沿着下表面(32a)的附壁气流,所述附壁效应为所述吹出空气向沿着所述下表面(32a)的方向流动的现象,所述下表面(32a)位于从所述吹出空气的流动方向偏离且与所述吹出空气的流动方向不同的方向;以及
控制部(40),其能够调整所述附壁叶片及所述水平叶片的相对角度,使得有选择地采用第1气流状态和第2气流状态中任意一种气流状态,在所述第1气流状态时,将所述相对角度调整为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使得在所述附壁叶片的所述下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中产生所述附壁气流,在所述第2气流状态时,将所述相对角度调整为比所述第1角度范围大的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使得不产生所述附壁气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如果将所述相对角度调整为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则成为在所述附壁叶片的所述下表面的一部分产生所述附壁气流的第3气流状态,
所述第1角度范围及所述第2角度范围被设定成去除了所述第3角度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第1角度范围的上限角度被设定成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所述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从所述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所述第1气流状态的角度以下的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第2角度范围的下限角度被设定成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所述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从所述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所述第2气流状态的角度以上的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所述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从所述第1气流状态变化为所述第3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与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所述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从所述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所述第1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所述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从所述第2气流状态变化为所述第3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与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所述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从所述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所述第2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风扇(14),该风扇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形成使被取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朝向所述吹出口的气流,
所述附壁气流是通过在利用所述水平叶片的限制面(31b)限制所述吹出空气后、使所述吹出空气沿着所述附壁叶片的所述下表面流动而产生的,
所述壳体包括涡旋面(17),该涡旋面从所述风扇的背面侧起一直连续到所述吹出口,并形成所述吹出空气的流路(18)下部,
在采用所述第1气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水平叶片的限制面被设定成位于比所述涡旋面的假想延长面靠上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所述第1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从所述第1气流状态变化为所述第3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与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所述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从所述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所述第1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不同。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所述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从所述第2气流状态变化为所述第3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与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所述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从所述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所述第2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所述第2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减小的情况下从所述第2气流状态变化为所述第3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与在使所述相对角度从所述第3角度范围的规定角度起逐渐增大的情况下从所述第3气流状态变化为所述第2气流状态时的角度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风扇(14),该风扇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形成使被取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朝向所述吹出口的气流,
所述附壁气流是通过在利用所述水平叶片的限制面(31b)限制所述吹出空气后、使所述吹出空气沿着所述附壁叶片的所述下表面流动而产生的,
所述壳体包括涡旋面(17),该涡旋面从所述风扇的背面侧起一直连续到所述吹出口,并形成所述吹出空气的流路(18)下部,
在采用所述第1气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水平叶片的限制面被设定成位于比所述涡旋面的假想延长面靠上侧的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风扇(14),该风扇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形成使被取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朝向所述吹出口的气流,
所述附壁气流是通过在利用所述水平叶片的限制面(31b)限制所述吹出空气后、使所述吹出空气沿着所述附壁叶片的所述下表面流动而产生的,
所述壳体包括涡旋面(17),该涡旋面从所述风扇的背面侧起一直连续到所述吹出口,并形成所述吹出空气的流路(18)下部,
在采用所述第1气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水平叶片的限制面被设定成位于比所述涡旋面的假想延长面靠上侧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空调室内机具有风扇(14),该风扇配置在所述壳体内,形成使被取入所述壳体内的空气朝向所述吹出口的气流,
所述附壁气流是通过在利用所述水平叶片的限制面(31b)限制所述吹出空气后、使所述吹出空气沿着所述附壁叶片的所述下表面流动而产生的,
所述壳体包括涡旋面(17),该涡旋面从所述风扇的背面侧起一直连续到所述吹出口,并形成所述吹出空气的流路(18)下部,
在采用所述第1气流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水平叶片的限制面被设定成位于比所述涡旋面的假想延长面靠上侧的位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88531 | 2011-12-28 | ||
JP2011288531A JP5338895B2 (ja) | 2011-12-28 | 2011-12-28 | 空調室内機 |
PCT/JP2012/083587 WO2013099914A1 (ja) | 2011-12-28 | 2012-12-26 | 空調室内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24753A CN104024753A (zh) | 2014-09-03 |
CN104024753B true CN104024753B (zh) | 2015-06-03 |
Family
ID=486973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64427.7A Active CN104024753B (zh) | 2011-12-28 | 2012-12-26 | 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94329B2 (zh) |
EP (1) | EP2799790B1 (zh) |
JP (1) | JP5338895B2 (zh) |
KR (1) | KR101449910B1 (zh) |
CN (1) | CN104024753B (zh) |
AU (1) | AU2012361657B2 (zh) |
BR (1) | BR112014015583A8 (zh) |
ES (1) | ES2581807T3 (zh) |
MY (1) | MY168023A (zh) |
SG (1) | SG11201403657SA (zh) |
WO (1) | WO2013099914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65675B2 (ja) * | 2011-09-30 | 2013-12-1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 |
KR102149736B1 (ko) | 2013-08-09 | 2020-08-3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
ES2978931T3 (es) * | 2015-03-04 | 2024-09-23 | Airmaster As | Sistema para distribuir aire en una habitación |
JP6213539B2 (ja) * | 2015-09-29 | 2017-10-1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
CN106642364B (zh) * | 2017-02-28 | 2022-05-13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内机及其导风板结构和空调内机导风控制方法 |
CN110392806B (zh) * | 2017-03-09 | 2021-07-20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机的室内机 |
JP6700621B2 (ja) * | 2018-03-30 | 2020-05-2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CN110748953B (zh) * | 2018-07-23 | 2022-06-1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室内机 |
CN113566292A (zh) * | 2021-08-17 | 2021-10-2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50472A (en) * | 1978-11-14 | 1982-09-2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Electric fan apparatus |
AU583505B2 (en) * | 1984-05-10 | 1989-05-0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Flow deflecting assembly |
GB2178160B (en) * | 1985-07-08 | 1989-07-1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Apparatus for deflect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wind in an air conditioner |
JP2993412B2 (ja) * | 1995-11-20 | 1999-12-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吹出口及び該吹出口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
US5762034A (en) * | 1996-01-16 | 1998-06-09 | Board Of Trustees Operat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 Cooling fan shroud |
JP3256440B2 (ja) * | 1996-06-26 | 2002-02-12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EP0819894B1 (en) * | 1996-06-26 | 2004-10-06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ndoor unit for a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JP3669322B2 (ja) * | 2000-11-21 | 2005-07-0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3960812B2 (ja) | 2002-02-06 | 2007-08-1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4017483B2 (ja) * | 2002-09-25 | 2007-12-0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2004361011A (ja) * | 2003-06-05 | 2004-12-24 |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 空気調和機 |
JP3686963B2 (ja) | 2003-11-28 | 2005-08-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2007093092A (ja) * | 2005-09-28 | 2007-04-12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4033885B2 (ja) * | 2006-09-11 | 2008-01-1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4742321B2 (ja) * | 2007-10-15 | 2011-08-1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ATE481256T1 (de) * | 2008-07-31 | 2010-10-15 | Fiat Ricerche | Motorfahrzeug-armaturenbrett mit hauptzentrale und ausgabeöffnungen für die belüftungsluft |
US20110010958A1 (en) * | 2009-07-16 | 2011-01-20 | Wayne Clark | Quiet hair dryer |
JP5409202B2 (ja) * | 2009-08-28 | 2014-02-05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US20120168117A1 (en) * | 2011-01-04 | 2012-07-05 | Automotive Components Holdings, Llc | Automotive HVAC Diffuser With Cooperating Wall Guide And Vane |
JP5120482B1 (ja) * | 2011-07-01 | 2013-01-1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 |
DE102012008264A1 (de) * | 2012-04-25 | 2013-10-31 | Airbus Operations Gmbh | Passagierservicesystem mit verbesserter Luftführung |
JP6015902B2 (ja) * | 2012-05-09 | 2016-10-2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の送風構造 |
-
2011
- 2011-12-28 JP JP2011288531A patent/JP5338895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12-26 CN CN201280064427.7A patent/CN104024753B/zh active Active
- 2012-12-26 KR KR1020147020976A patent/KR10144991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12-26 ES ES12862515.9T patent/ES2581807T3/es active Active
- 2012-12-26 BR BR112014015583A patent/BR112014015583A8/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2-12-26 EP EP12862515.9A patent/EP2799790B1/en active Active
- 2012-12-26 AU AU2012361657A patent/AU2012361657B2/en active Active
- 2012-12-26 US US14/367,117 patent/US9494329B2/en active Active
- 2012-12-26 MY MYPI2014701463A patent/MY168023A/en unknown
- 2012-12-26 SG SG11201403657SA patent/SG11201403657SA/en unknown
- 2012-12-26 WO PCT/JP2012/083587 patent/WO201309991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BR112014015583A2 (pt) | 2017-06-13 |
MY168023A (en) | 2018-10-11 |
CN104024753A (zh) | 2014-09-03 |
US20140315482A1 (en) | 2014-10-23 |
EP2799790A1 (en) | 2014-11-05 |
SG11201403657SA (en) | 2014-09-26 |
US9494329B2 (en) | 2016-11-15 |
AU2012361657A1 (en) | 2014-07-24 |
EP2799790A4 (en) | 2014-12-17 |
JP2013137160A (ja) | 2013-07-11 |
AU2012361657B2 (en) | 2015-08-27 |
WO2013099914A1 (ja) | 2013-07-04 |
KR101449910B1 (ko) | 2014-10-14 |
ES2581807T3 (es) | 2016-09-07 |
EP2799790B1 (en) | 2016-04-27 |
BR112014015583A8 (pt) | 2017-07-04 |
KR20140101007A (ko) | 2014-08-18 |
JP5338895B2 (ja) | 2013-11-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24753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3827594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4024756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3906981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4024750B (zh) | 空调室内机 | |
JP5408228B2 (ja) | 空調室内機 | |
CN104024751A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3608628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4620058B (zh) | 空调室内机 | |
WO2014042002A1 (ja) | 空調室内機 | |
US20220205448A1 (en) | Blower and air-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 |
CN104641186A (zh) | 空调室内机 | |
JP2014006044A (ja) | 空調室内機 | |
CN118836496A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53 |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Yasutomi Masanao Inventor before: Yasutomi Masanao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YASUTOMI MASANAO TO: ANFUJIO MASANAO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