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20058B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20058B
CN104620058B CN201380047536.2A CN201380047536A CN104620058B CN 104620058 B CN104620058 B CN 104620058B CN 201380047536 A CN201380047536 A CN 201380047536A CN 104620058 B CN104620058 B CN 1046200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ttached wall
blade
flow
wind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4753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20058A (zh
Inventor
森隆滋
藤冈裕记
仲田贵裕
松原笃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620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0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20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20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24F13/1413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using more than one tilting member, e.g. with several pivoting 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28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the Coanda effect

Abstract

提供能够通过风的流向的多样化实现更接近自然风的调和空气的空调室内机。在空调室内机(10)中,控制部(40)执行这样的模式:该模式包括在摆动气流控制时控制附壁叶片的动作而产生附壁气流的附壁产生状态、和不产生附壁气流的附壁非产生状态,因而在摆动气流控制时,通过突然产生附壁气流使风的流向多样化,能够对居住者提供更接近自然风的调和空气。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室内机,尤其涉及利用附壁效应的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基于提高居住空间的舒适性的目的,进行了使从空调室内机吹出的调和空气接近自然气流的研究。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41538号公报)所记载的空调机中,用上下摆动的三片叶片调节调和空气的风向,此时,通过使三片叶片的相位不同实现接近自然风的气流。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如上所述的结构中,仅采取诸如气流慢慢地接近人并慢慢地离开人的吹风方式,不能实现多样化的风的流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能够通过风的流向的多样化实现更接近自然风的调和空气的空调室内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使从吹出口吹出的调和空气的风向上下变化来产生摆动气流,该空调室内机具有风向调整叶片、附壁叶片和控制部。风向调整叶片变更所述调和空气相对于水平面的吹出角度。附壁叶片设于吹出口的附近,利用附壁效应使调和空气成为沿着该附壁叶片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并向规定的方向引导。控制部控制调和空气的摆动气流。并且,控制部执行第1模式,该第1模式包括在摆动气流控制时控制附壁叶片的动作而产生附壁气流的附壁产生状态、和不产生附壁气流的附壁非产生状态。另外,控制部使用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而使不产生附壁气流的时间不规律地变化来控制摆动气流。
附壁叶片利用附壁效应使调和空气的气流瞬间变为朝向规定方向的附壁气流。换言之,在附壁效应消失时,附壁气流瞬间切换为原来的气流。在调和空气吹到居住者身上的情况下,调和空气不会在附壁气流产生的同时吹到居住者身上,而是在附壁效应消失的同时附壁气流吹到居住者身上。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在摆动气流控制时,通过突然产生附壁气流而使风的流向多样化,因而能够对居住者提供更接近自然风的调和空气。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使从吹出口吹出的调和空气的风向上下变化来产生摆动气流,该空调室内机具有风向调整叶片、附壁叶片和控制部。风向调整叶片变更所述调和空气相对于水平面的吹出角度。附壁叶片设于吹出口的附近,利用附壁效应使调和空气成为沿着该附壁叶片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并向规定的方向引导。控制部变更调和空气的风向变化模式来控制摆动气流。并且,在控制部预先设定了至少第1模式和第2模式作为可执行模式。第1模式是这样的模式:包括在摆动气流控制时控制附壁叶片的动作而产生附壁气流的附壁产生状态、和不产生附壁气流的附壁非产生状态。第2模式是在摆动气流控制时始终不产生附壁气流的模式。另外,控制部在摆动气流控制时使得混合存在执行第1模式的时间段和执行第2模式的时间段。另外,控制部使用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而使不产生附壁气流的时间不规律地变化来控制摆动气流。
附壁叶片利用附壁效应使调和空气的气流瞬间变为朝向规定方向的附壁气流。换言之,在附壁效应消失时,附壁气流瞬间切换为原来的气流。在调和空气吹到居住者身上的情况下,调和空气不会在附壁气流产生的同时吹到居住者身上,而是在附壁效应消失的同时附壁气流吹到居住者身上。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在摆动气流控制时,使得混合存在执行第1模式的时间段和执行第2模式的时间段,由此使风的流向多样化,因而能够对居住者提供更接近自然风的调和空气。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摆动气流控制包括A模式和B模式。A模式使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摆动来产生摆动气流。B模式仅使风向调整叶片摆动来产生摆动气流。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在A模式时,缓慢接近居住者并缓慢离开的摆动气流反复以下状态:该摆动气流随着附壁叶片的摆动被瞬间吸附在附壁叶片的下表面上而成为附壁气流且不朝向居住者的状态,和附壁效应消失而再次朝向居住者的状态。另外,在B模式时,调和空气通过风向调整叶片而上下摆动,并成为缓慢接近居住者并缓慢离开的摆动气流。即,通过使得混合存在A模式和B模式,能够实现伴随有“意外的风”的摆动气流、和不伴随有“意外的风”的摆动气流。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摆动气流控制还包括仅使附壁叶片摆动来产生摆动气流的C模式。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在C模式时,在调和空气的方向固定时反复以下状态:随着附壁叶片的摆动被瞬间吸附在附壁叶片的下表面上而成为附壁气流且不朝向居住者的状态,和附壁效应消失而再次朝向居住者的状态。即,能够产生固定的“意外的风”。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一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控制部在摆动气流控制时使调和空气的风量变化。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除风向外,风量也变化,由此调和空气成为更加接近自然风的气流,因而能够提供对于居住者而言更加舒适的空调空间。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是根据第五方面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控制部至少在产生附壁气流的时间段将调和空气的风量变更为规定的风量。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如果“意外的风”不到达居住者就没有效果。即,在产生附壁气流的时间段的风量减小时,附壁效应消失的瞬间的调和空气由于风量减小而不能到达居住者,不会成为“意外的风”。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至少在产生附壁气流的时间段将调和空气的风量变更为规定的风量,使附壁效应消失的瞬间的调和空气维持规定的风量,因而能够实现“意外的风”。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摆动气流控制时,通过突然产生附壁气流使风的流向多样化,因而能够对居住者提供更接近自然风的调和空气。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摆动气流控制时,使得混合存在执行第1模式的时间段和执行第2模式的时间段,由此使风的流向多样化,因而能够对居住者提供更接近自然风的调和空气。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通过使得混合存在A模式和B模式,能够实现伴随有“意外的风”的摆动气流、和不伴随有“意外的风”的摆动气流。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C模式时,在调和空气的方向固定时反复以下状态:随着附壁叶片的摆动被瞬间吸附在附壁叶片的下表面上而成为附壁气流且不朝向居住者的状态,和附壁效应消失而再次朝向居住者的状态。即,能够产生固定的“意外的风”。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除风向外,风量也变化,由此调和空气成为更加接近自然风的气流,因而能够提供对于居住者而言更加舒适的空调空间。
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至少在产生附壁气流的时间段将调和空气的风量变更为规定的风量,使附壁效应消失的瞬间的调和空气维持规定的风量,因而能够实现“意外的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2是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3A是调和空气为通常前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图3B是调和空气为通常前方下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图3C是附壁气流前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图3D是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图4A是示出调和空气的方向和附壁气流的方向的概念图。
图4B是示出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敞开角度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5A是附壁气流前吹时的涡旋部的末端F的切线和附壁叶片形成的内角、与涡旋部的末端F的切线和风向调整叶片形成的内角的比较图。
图5B是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时的涡旋部的末端F的切线和附壁叶片形成的内角、与涡旋部的末端F的切线和风向调整叶片形成的内角的比较图。
图6A是示出基于风向调整叶片的上下摆动形成的调和空气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
图6B是示出风向调整叶片向下时的调和空气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
图6C是示出附壁叶片的姿势为天花板吹出姿势时的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
图7是示出摆动气流A控制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摆动气流B控制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动作、以及室内风扇的风扇转速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第1变形例的摆动气流控制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第2变形例的摆动气流控制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例,不能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空调室内机10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剖视图。另外,图2是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剖视图。在图1和图2中,空调室内机10是壁挂式的空调室内机,具有主体外壳11、室内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4、底框16和控制部40。
主体外壳11具有顶面部11a、前面面板11b、背面板11c和下部水平板11d,在内部收纳室内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4、底框16和控制部40。
顶面部11a位于主体外壳11的上部,在顶面部11a的前部设有吸入口(未图示)。
前面面板11b构成室内机的前面部,形成没有吸入口的平坦形状。并且,前面面板11b的上端转动自如地支撑于顶面部11a,前面面板11b能够以铰链方式进行动作。
室内热交换器13和室内风扇14被安装于底框16。室内热交换器13与通过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并且,室内热交换器13从侧面观察呈两端向下方弯曲的倒V字状的形状,室内风扇14位于其下方。室内风扇14是横流风扇,使从室内取入的空气接触室内热交换器13并通过,然后吹出到室内。
在主体外壳11的下部设有吹出口15。在吹出口15安装有转动自如的风向调整叶片31,风向调整叶片31变更从吹出口15吹出的调和空气的方向。风向调整叶片31由马达(未图示)进行驱动,不仅能够变更调和空气的方向,而且也能够对吹出口15进行开闭。风向调整叶片31能够采取倾斜角度不同的多种姿势。
并且,在吹出口15的附近设有附壁叶片32。附壁叶片32能够采取通过马达(未图示)向前后方向倾斜的姿势,在运转停止时被收纳在设于前面面板11b的收纳部130中。附壁叶片32能够采取倾斜角度不同的多种姿势。
并且,吹出口15通过吹出流路18与主体外壳11的内部相连。吹出流路18从吹出口15沿着底框16的涡旋部17形成。
室内空气借助室内风扇14的运转而经由吸入口、室内热交换器13被吸入到室内风扇14,并从室内风扇14经由吹出流路18从吹出口15吹出。
在从前面面板11b观察主体外壳11时,控制部40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3及室内风扇14的右侧方,控制部40进行室内风扇14的转速控制、风向调整叶片31及附壁叶片32的动作控制。
(2)详细结构
(2-1)前面面板11b
如图1所示,前面面板11b从主体外壳11的上部前方起一边描画着平缓的圆弧曲面一边朝向下部水平板11d的前方边缘延伸。在前面面板11b的下部具有朝向主体外壳11的内侧凹陷的区域。该区域的凹陷深度被设定成与附壁叶片32的厚度尺寸一致,并形成用于收纳附壁叶片32的收纳部130。收纳部130的表面也是平缓的圆弧曲面。
(2-2)吹出口15
如图1所示,吹出口15形成于主体外壳11的下部,是将主体外壳11的横向(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作为长边的长方形开口。吹出口15的下端与下部水平板11d的前方边缘相接,连接吹出口15的下端和上端的假想面向前上方倾斜。
(2-3)涡旋部17
涡旋部17是以与室内风扇14对置的方式而弯曲的分隔壁,是底框16的一部分。涡旋部17的末端F一直到达吹出口15的周缘附近。在吹出流路18中通过的空气沿着涡旋部17行进,并沿着涡旋部17的末端F的切线方向输送。因此,如果在吹出口15没有风向调整叶片31,则从吹出口15吹出的调和空气的风向是大致沿着涡旋部17的末端F的切线L0的方向。
(2-4)垂直风向调整板20
垂直风向调整板20如图1和图2所示具有多个叶片201、和连接多个叶片201的连接杆203。并且,垂直风向调整板20在吹出流路18中比风向调整叶片31靠室内风扇14附近配置。
连接杆203沿着吹出口15的长度方向进行水平往复移动,由此多个叶片201以与该长度方向垂直的状态为中心而左右摆动。另外,连接杆203通过马达(未图示)进行水平往复移动。
(2-5)风向调整叶片31
风向调整叶片31具有能够堵塞吹出口15的程度的面积。其外侧面31a被加工成:在风向调整叶片31将吹出口15关闭的状态下,位于前面面板11b的曲面的延长线上的向外侧凸出的平缓的圆弧曲面。并且,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参照图2)也形成与外侧面大致平行的圆弧曲面。
风向调整叶片31在下端部具有转动轴311。转动轴311在吹出口15的下端附近与被固定于主体外壳11的步进马达(未图示)的旋转轴连接。
通过转动轴311向图1中从正面观察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风向调整叶片31的上端以远离吹出口15的上端侧的方式进行动作,从而将吹出口15敞开。相反,通过转动轴311向图1中从正面观察的顺时针方向转动,由此风向调整叶片31的上端以接近吹出口15的上端侧的方式进行动作,从而将吹出口15关闭。
在风向调整叶片31将吹出口15敞开的状态下,从吹出口15吹出的调和空气大致沿着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流动。因此,大致沿着涡旋部17的末端F的切线方向吹出的调和空气的风向通过风向调整叶片31被稍微向上变更。
(2-6)附壁叶片32
附壁叶片32在空调运转停止的期间和以后述的通常吹出模式进行运转时被收纳在收纳部130中。附壁叶片32通过转动而离开收纳部130。附壁叶片32的转动轴321设于收纳部130的下端附近、而且是在主体外壳11的内侧的位置(吹出流路18上壁的上方的位置),附壁叶片32的下端部和转动轴321保持规定的间隔而连接。因此,在转动轴321转动时,附壁叶片32以越离开室内机前面部的收纳部130、附壁叶片32的下端的高度位置越低的方式进行旋转。并且,附壁叶片32旋转而敞开时的倾斜比室内机前面部的倾斜平缓。
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部130设于送风路径之外,在收纳时附壁叶片32整体被收纳在送风路径的外侧。也可以取代这种构造,而仅将附壁叶片32的一部分收纳在送风路径的外侧,将剩余部分收纳在送风路径之内(例如送风路径的上壁部)。
另外,通过转动轴321向图1中从正面观察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附壁叶片32的上端及下端都一边描画着圆弧一边离开收纳部130,此时,上端与比吹出口靠上方的室内机前面部的收纳部130的最短距离大于下端与收纳部130的最短距离。即,附壁叶片32被控制成随着朝向前方而离开所述室内机前面部的姿势。并且,通过转动轴321向图1中从正面观察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附壁叶片32接近收纳部130,并且最终被收纳在收纳部130中。关于附壁叶片32的运转状态的姿势,包含以下姿势:被收纳于收纳部130的状态、进行旋转而向前上方倾斜的姿势、继续进行旋转成大致水平的姿势、再继续旋转而朝向前下方倾斜的姿势。
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被加工成:在附壁叶片32被收纳于收纳部130的状态下位于前面面板11b的平缓的圆弧曲面的延长线上的向外侧凸出的平缓的圆弧曲面。并且,附壁叶片32的内侧面32b被加工成沿着收纳部130的表面的圆弧曲面。
并且,附壁叶片3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被设定成风向调整叶片3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以上。其理由是,由风向调整叶片31调节风向后的调和空气全部被附壁叶片32接受,其目的在于,防止来自附壁叶片32的侧方的调和空气短路。
(3)调和空气的方向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作为控制调和空气的方向的手段具有如下模式:通常吹出模式,仅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来调整调和空气的方向;和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使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转动,利用附壁效应使调和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
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姿势在上述各模式中随着空气的吹出方向而变化,因而关于各种姿势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吹出方向的选择,能够由用户利用遥控器等进行选择。并且,也能够控制成自动进行模式的变更和吹出方向的变更。
(3-1)通常吹出模式
通常吹出模式是仅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来调整调和空气的方向的模式,包括“通常前吹”和“通常前方下吹”。
(3-1-1)通常前吹
图3A是调和空气为通常前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3A中,在用户选择了“通常前吹”时,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直到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的位置。另外,在如本申请实施方式这样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呈圆弧曲面的情况下,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直到内侧面31b的前方端部E1处的切线成为大致水平状态。其结果是,调和空气成为前吹状态。
(3-1-2)通常前方下吹
图3B是调和空气为通常前方下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3B,用户在想要使吹出方向朝向比“通常前吹”靠下方的方向时,可以选择“通常前方下吹”。
此时,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直到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部E1处的切线成为比水平状态朝向前下方。其结果是,调和空气成为前方下吹状态。
(3-1-3)风向自动
图6A是示出基于风向调整叶片31的上下摆动形成的调和空气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如图6A所示的风向调整是在现行产品中实施的基于所谓自动通风功能的风向调整,被用作使风吹到人体400的动作和不吹到人体的动作的反复手段。
(3-2)附壁效应利用模式
所谓附壁(效应)是当在气体流或液体流的旁侧有挡壁时,即使是气体流或液体流的方向与挡壁的方向不同,也会向沿着壁面的方向流动的现象(朝倉書店(法則の辞典))。附壁利用模式包括利用了该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前吹”和“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
另外,关于调和空气的方向和附壁气流的方向,其定义方法根据基准位置的设定方式而不同,下面示出一例。图4A是示出调和空气的方向和附壁气流的方向的概念图。在图4A中,为了使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侧产生附壁效应,需要使通过风向调整叶片31变更后的调和空气的方向(D1)的倾斜接近附壁叶片32的姿势(倾斜)。如果两者相离过远,不能产生附壁效应。因此,在该附壁效应利用模式时,需要将附壁叶片32和风向调整叶片31设为规定的敞开角度以下,通过使两片叶片(31、32)形成在该范围内,使得上述的关系成立。因此,如图4A所示,在调和空气的风向通过风向调整叶片31被变更成D1后,再借助附壁效应被变更成D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优选附壁叶片32位于风向调整叶片31的前方(吹出的下游侧)而且在上方的位置。
另外,关于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敞开角度,其定义方法根据基准位置的设定方式而不同,下面示出一例。图4B是示出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敞开角度的一例的概念图。在图4B中,将连接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后端的直线与水平线形成的角度设为风向调整叶片31的倾斜角θ1,将连接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前后端的直线与水平线形成的角度设为附壁叶片32的倾斜角θ2,此时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敞开角度θ=θ2-θ1。另外,θ1和θ2不是绝对值,当在图4B中从正面观察比水平线靠下方时取负的值。
在“附壁气流前吹”和“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时,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都采取满足如下条件的姿势:涡旋部17的末端F的切线和附壁叶片32形成的内角大于涡旋部17的末端F的切线和风向调整叶片31形成的内角。
另外,关于内角参照图5A(附壁气流前吹时的涡旋部17的末端F的切线L0和附壁叶片32形成的内角R2、与涡旋部17的末端F的切线L0和风向调整叶片31形成的内角R1的比较图)和图5B(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时的涡旋部17的末端F的切线L0和附壁叶片32形成的内角R2、与涡旋部17的末端F的切线L0和风向调整叶片31形成的内角R1的比较图)。
另外,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的附壁叶片32中,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位于比水平状态朝向前上方、且比吹出口15靠外侧上方的位置。其结果是,在附壁气流到达更远处时,抑制在附壁叶片32的上侧通过的较强气流的产生,不易阻碍附壁气流向上方的引导。
另外,附壁叶片32的后端部的高度位置比运转停止时低,因而在上游侧容易生成基于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
(3-2-1)附壁气流前吹
图3C是附壁气流前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3C中,在选择了“附壁气流前吹”时,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直到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部E1处的切线L1比水平状态朝向前下方。
然后,控制部40使附壁叶片32转动直到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成为大致水平状态的位置。另外,在如本申请实施方式这样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呈圆弧曲面的情况下,使附壁叶片32转动直到外侧面32a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成为大致水平状态。即,如图5A所示,由切线L0和切线L2形成的内角R2大于由切线L0和切线L1形成的内角R1。
由风向调整叶片31调整成前方下吹的调和空气借助附壁效应成为附着于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气流,并变为沿着该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
因此,即使风向调整叶片31的前方端部E1处的切线L1方向成为前方下吹,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水平的,因而调和空气借助附壁效应向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水平方向吹出。
这样,附壁叶片32离开室内机前面部而倾斜变平缓,调和空气容易在比前面面板11b靠前方的位置接受附壁效应。其结果是,即使由风向调整叶片31调节风向后的调和空气是前方下吹,也借助附壁效应而成为水平吹出的空气。这与使刚刚通过吹出口后的空气接近前面面板并借助前面面板的附壁效应而朝向上方的方法相比,能够抑制由风向调整叶片31的通风阻力引起的压力损失来变更风向。
(3-2-2)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
图3D是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3D中,在选择了“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出”时,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直到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部E1处的切线L1成为水平状态。
然后,控制部40使附壁叶片32转动直到外侧面32a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朝向前上方。即,如图5B所示,由切线L0和切线L2形成的内角R2大于由切线L0和切线L1形成的内角R1。由风向调整叶片31调整成水平吹出的调和空气借助附壁效应成为附着于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气流,并变为沿着该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
因此,即使风向调整叶片31的前方端部E1处的切线L1方向成为前吹,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前方上吹,因而调和空气借助附壁效应向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前方端部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天花板方向吹出。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从吹出口15向外侧突出,因而附壁气流到达更远处。另外,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位于比吹出口15靠上方的位置,因而抑制想要在附壁叶片32的上侧通过的气流的产生,并且不易阻碍附壁气流向上方的引导。
这样,附壁叶片32离开室内机前面部而倾斜变平缓,调和空气容易在比前面面板11b靠前方的位置接受附壁效应。其结果是,即使由风向调整叶片31调节风向后的调和空气是前吹,也借助附壁效应而成为向上的空气。
另外,附壁叶片3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为风向调整叶片3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以上。因此,由风向调整叶片31调节风向后的调和空气能够全部被附壁叶片32接受,也发挥防止调和空气从附壁叶片32的侧方短路的效果。
(3-2-3)意外的风
图6B是示出风向调整叶片31向下时的调和空气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另外,图6C是示出附壁叶片32的姿势为天花板吹出姿势时的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
在图6B和图6C中,利用附壁效应将如图6B所示朝向人体400的风变更为如图6C所示向上的附壁气流,然后进行相反的动作,由此形成诸如突然吹到人体400的意外的风。
例如,在风向调整叶片31使调和空气朝向居住者所在的方向时,在附壁叶片32以不规律的周期跨越使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和不产生附壁效应的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进行移动的情况下,将反复附壁气流的产生和消失,形成突然吹到居住者身上的风。
(3-2-4)摆动气流A
摆动气流是通过使调和空气的风向不规律地变动而生成的气流,在使风向不规律地变动这一方面,与在(3-1-3)说明的风向自动不同。
图7是示出摆动气流A控制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动作的流程图。在图7中,风向调整叶片31在上限位置和下限位置之间摆动,而且中间加入在中间位置等待的动作。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在中间位置等待的时间(以后也称为中间位置等待时间)不规律地变化,由此不规律地切换接近居住者的风和离开居住者的风的组合,能够对居住者提供多样化的风。
另外,附壁叶片32在上限位置和下限位置之间摆动。如图7所示,在摆动气流控制中包括第1模式和第2模式,在第1模式时,当附壁叶片32在上限位置和下限位置之间摆动的期间,风向调整叶片31在上限位置和中间位置之间摆动,在第2模式时,当附壁叶片32在上限位置等待的期间,风向调整叶片31在中间位置和下限位置之间摆动。
在第1模式时,附壁叶片32从上限位置朝向下限位置的动作、与风向调整叶片31从中间位置朝向上限位置的时机同步。并且,附壁叶片32从下限位置朝向上限位置的动作、与风向调整叶片31从上限位置朝向中间位置的时机同步。
在风向调整叶片31位于中间位置时,附壁叶片32被控制成位于上限位置,因而不产生附壁气流。因此,通过使风向调整叶片31的中间位置等待时间不规律地变化,由此不产生附壁气流的时间不规律地变化,风意外吹出的间隔不规律地调换,能够对居住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风。
另外,在风向调整叶片31的中间位置等待时间,使调和空气稳定而向一个方向吹出,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测定风向调整叶片31位于中间位置、而且附壁叶片32位于上限位置的时间,作为等待时间。
另外,控制部40也可以使风向调整叶片31在上限位置等待的时间和在下限位置等待的时间分别不规律地变化。此外,控制部40也可以使附壁叶片32在下限位置等待的时间不规律地变化。
这样,通过使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不规律地摆动,能够对居住者提供接近自然风的调和空气。
(3-2-5)摆动气流B
图8是示出摆动气流B控制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动作、以及室内风扇14的风扇转速的流程图。在图8中,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动作与摆动气流A控制时相同,但与摆动气流A控制的不同之处在于,根据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动作使室内风扇14的风扇转速变化。
尤其是在摆动气流B控制时,在附壁叶片32开始从上限位置向下限位置移动的时刻,将室内风扇14的风扇转速提高到规定值。此处所讲的规定值是指用于确保离开附壁叶片32的风不能到达居住者的最小风量的风扇转速。
因此,在附壁叶片32开始从上限位置向下限位置移动的时刻,如果将室内风扇14的风扇转速提高到规定值,则在气流离开附壁叶片32而朝向居住者时,气流确实到达居住者,因而实现意外的风。
(4)动作
在此,使用图8说明摆动气流B控制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动作。在图8中,在风向模式从固定风向控制向摆动气流B控制切换时,风向调整叶片31暂且移动到中间位置而等待。与此同时,附壁叶片32移动到上限位置并等待。控制部40以风向调整叶片31到达中间位置、而且附壁叶片32到达上限位置的时间为起点测定等待时间。
风向调整叶片31在经过第1等待时间tf1后开始向下限位置移动,在到达下限位置后在下限位置静止规定时间,然后再次开始向中间位置移动。向中间位置移动的风向调整叶片31在此处等待了第2等待时间tf2后开始向上限位置移动。此时,附壁叶片32同步地开始向下限位置移动。到达下限位置的附壁叶片32在此处等待了一定时间后,开始向上限位置上升。
另外,到达上限位置的风向调整叶片31在此处也等待一定时间,并在附壁叶片32开始向上限位置移动时同步地朝向中间位置开始移动。到达中间位置的风向调整叶片31在此处等待。在此期间,附壁叶片32到达上限位置。控制部40以风向调整叶片31到达中间位置、而且附壁叶片32到达上限位置的时间为起点测定等待时间。
风向调整叶片31在等待了第2等待时间tf3后开始向上限位置移动。此时,附壁叶片32同步地开始向下限位置移动。到达下限位置的附壁叶片32在此处等待了一定时间后,开始向上限位置上升。
并且,已经到达上限位置的风向调整叶片31在此处也等待一定时间,并在附壁叶片32开始向上限位置移动时同步地朝向中间位置开始移动。以后,按照预先设定的等待时间不同的风向模式进行动作。
另外,控制部40也可以使风向调整叶片31在上限位置等待的时间和在下限位置等待的时间分别不规律地变化。另外,控制部40也可以使附壁叶片32在下限位置等待的时间不规律地变化。
室内风扇14的风扇转速按照预先设定的变动量模式不规律地反复上升或者下降。但是,在附壁叶片32位于下限位置的期间,进行使风扇转速在规定值以上的范围不规律地变化的限制。并且,附壁叶片32开始从下限位置向上限位置移动,在附壁叶片32到达上限位置的时刻解除该限制,使风扇转速不规律地变化。
这样,通过按照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动作使室内风扇14的风扇转速变化,能够实现低频的变动/起伏,对居住者提供更接近自然风的调和空气。另外,在附壁叶片32从上限位置向下限位置移动、等待、再次移动到上限位置的期间,将室内风扇14控制成规定值以上的风扇转速,以确保从附壁叶片32离开的风能够到达居住者的最小风量。
(5)特征
(5-1)在空调室内机10中,控制部40执行如下的模式,该模式包括在摆动气流控制时控制附壁叶片的动作而产生附壁气流的附壁产生状态、和不产生附壁气流的附壁非产生状态,因而在摆动气流控制时,通过突然产生附壁气流而使风的流向多样化,能够对居住者提供更接近自然风的调和空气。
(5-2)并且,控制部40在摆动气流控制时使调和空气的风量变化,因而除风向外,风量也变化,由此调和空气成为更加接近自然风的气流,能够提供对于居住者而言更加舒适的空调空间。
(5-3)另外,控制部40在产生附壁气流的时间段、即附壁叶片32从上限位置向下限位置移动、等待、再次移动到上限位置的期间,将调和空气的风量变更为规定值。因此,附壁效应消失的瞬间的调和空气可靠地到达居住者,因而能够实现“意外的风”。
(6)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摆动气流A控制和摆动气流B控制都通过使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不规律地摆动,实现了包括产生附壁气流的附壁产生状态、和不产生附壁气流的附壁非产生状态的模式,但不限于此。下面,说明摆动气流控制的变形例。
(6-1)第1变形例
图9是示出第1变形例的摆动气流控制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动作的流程图。在图9中,第1变形例的摆动气流控制的特征在于,使得混合存在执行A模式的时间段和执行B模式的时间段,在A模式时,使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摆动来产生摆动气流,在B模式时,仅使风向调整叶片31摆动来产生摆动气流。
关于A模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摆动气流A控制相同,风向调整叶片31在上限位置和下限位置之间摆动,而且中间加入在中间位置等待的动作。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在中间位置等待的时间不规律地变化,由此不规律地调换接近居住者的风和离开居住者的风的组合,因而能够对居住者提供多样化的风。
另外,附壁叶片32在上限位置和下限位置之间摆动。控制部40使附壁叶片32在上限位置等待的时间不规律地变化,由此使不产生附壁气流的时间不规律地变化,风意外地吹向居住者的间隔不规律地调换,因而能够对居住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风。
在B模式时,使附壁叶片32移动到完全关闭位置,因而与风向调整叶片31的上限位置和下限位置无关,始终都不产生附壁气流。即使如此,风向调整叶片31也在上限位置和下限位置之间摆动,而且中间加入在中间位置等待的动作。此时,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在中间位置等待的时间不规律地变化,由此不规律地调换接近居住者的风和离开居住者的风的组合,因而能够对居住者提供多样化的风。
即,通过使得混合存在A模式和B模式,交替地反复伴随有“意外的风”的摆动气流和不伴随有“意外的风”的摆动气流,实现多样化的风。
(6-2)第2变形例
图10是示出第2变形例的摆动气流控制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动作的流程图。在图10中,第2变形例的摆动气流控制的特征在于,除第1变形例的摆动气流控制的A模式和B模式以外,还混合存在仅使附壁叶片32摆动来产生摆动气流的C模式。
在C模式时,例如在风向调整叶片31静止于中间位置而调和空气的方向固定时反复以下状态:随着附壁叶片32的摆动被瞬间吸附在附壁叶片32的下表面上而成为附壁气流且不朝向居住者的状态,和附壁效应消失而再次朝向居住者的状态。即,能够产生固定的“意外的风”。
即,通过使得混合存在A模式、B模式和C模式,交替地反复伴随有“意外的风”的摆动气流、不伴随有“意外的风”的摆动气流、和伴随有一个方向的“意外的风”的摆动气流,实现多样化的风。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对居住者提供接近自然风的调和空气,因而不限于壁挂式的空调室内机,也能够用于空气净化器。
标号说明
10空调室内机;15吹出口;31风向调整叶片;32附壁叶片;40控制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41538号公报

Claims (6)

1.一种空调室内机,使从吹出口(15)吹出的调和空气的风向上下变化来产生摆动气流,该空调室内机具有:
变更所述调和空气相对于水平面的吹出角度的风向调整叶片(31);
附壁叶片(32),其设于所述吹出口(15)的附近,利用附壁效应使所述调和空气成为沿着该附壁叶片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并向规定的方向引导;以及
控制部(40),其控制所述调和空气的所述摆动气流,
所述控制部(40)执行第1模式,该第1模式包括在所述摆动气流控制时控制所述附壁叶片(32)的动作而产生所述附壁气流的附壁产生状态、和不产生所述附壁气流的附壁非产生状态,
另外,所述控制部(40)使用所述风向调整叶片(31)和所述附壁叶片(32)而使不产生所述附壁气流的时间不规律地变化来控制所述摆动气流。
2.一种空调室内机,使从吹出口(15)吹出的调和空气的风向上下变化来产生摆动气流,该空调室内机具有:
变更所述调和空气相对于水平面的吹出角度的风向调整叶片(31);
附壁叶片(32),其设于所述吹出口(15)的附近,利用附壁效应使所述调和空气成为沿着该附壁叶片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并向规定的方向引导;以及
控制部(40),其变更所述调和空气的风向变化模式来控制所述摆动气流,
在所述控制部(40)预先设定了至少以下模式作为可执行模式:
第1模式,包括在所述摆动气流控制时控制所述附壁叶片(32)的动作而产生所述附壁气流的附壁产生状态、和不产生所述附壁气流的附壁非产生状态;和
第2模式,在所述摆动气流控制时始终不产生所述附壁气流,
所述控制部(40)在所述摆动气流控制时使得混合存在执行所述第1模式的时间段和执行所述第2模式的时间段,
另外,所述控制部(40)使用所述风向调整叶片(31)和所述附壁叶片(32)而使不产生所述附壁气流的时间不规律地变化来控制所述摆动气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摆动气流控制包括:
A模式,使所述风向调整叶片(31)和所述附壁叶片(32)摆动来产生摆动气流;以及
B模式,仅使所述风向调整叶片(31)摆动来产生摆动气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摆动气流控制还包括仅使所述附壁叶片(32)摆动来产生摆动气流的C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40)在所述摆动气流控制时使所述调和空气的风量变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中,
所述控制部(40)至少在产生所述附壁气流的时间段将所述调和空气的风量变更为规定的风量。
CN201380047536.2A 2012-09-13 2013-08-29 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1046200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1807A JP5408318B1 (ja) 2012-09-13 2012-09-13 空調室内機
JP2012-201807 2012-09-13
PCT/JP2013/073149 WO2014042012A1 (ja) 2012-09-13 2013-08-29 空調室内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20058A CN104620058A (zh) 2015-05-13
CN104620058B true CN104620058B (zh) 2016-06-15

Family

ID=50202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47536.2A Active CN104620058B (zh) 2012-09-13 2013-08-29 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918930B1 (zh)
JP (1) JP5408318B1 (zh)
CN (1) CN104620058B (zh)
ES (1) ES2807904T3 (zh)
WO (1) WO20140420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65076B1 (ja) * 2015-09-10 2017-01-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壁掛け式の空調室内機
JP6869109B2 (ja) * 2017-05-31 2021-05-12 ダイキン インダストリー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Daikin Industries (Thailand) Ltd. 空気調和機
EP4001790B1 (en) * 2019-09-17 2024-03-20 Daikin Industries, Ltd.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JP6897735B2 (ja) * 2019-09-17 2021-07-0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GB2588220B (en) 2019-10-17 2022-08-03 Dyson Technology Ltd A fan assembly
KR102517611B1 (ko) * 2020-11-13 2023-04-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CN114110950B (zh) * 2021-11-29 2023-04-07 海信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装置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41538A (ja) * 1999-08-04 2001-02-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制御方法
CN1685179A (zh) * 2002-09-25 2005-10-19 夏普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959271A (zh) * 2005-10-31 2007-05-09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出风口的多向异步运转叶片的连接结构
JP2007192480A (ja) * 2006-01-20 2007-08-02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1614438A (zh) * 2008-06-23 2009-12-30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出风导流片结构
CN104024750A (zh) * 2011-10-31 2014-09-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64148B2 (ja) * 1993-03-11 2000-07-12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における吹出風の制御方法
JP3686963B2 (ja) * 2003-11-28 2005-08-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033885B2 (ja) * 2006-09-11 2008-01-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9297547B2 (en) * 2009-09-28 2016-03-29 Daikin Industries, Ltd. Control device for varying the angle of air conditioning discharge flap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041538A (ja) * 1999-08-04 2001-02-1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風向制御方法
CN1685179A (zh) * 2002-09-25 2005-10-19 夏普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959271A (zh) * 2005-10-31 2007-05-09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出风口的多向异步运转叶片的连接结构
JP2007192480A (ja) * 2006-01-20 2007-08-02 Sharp Corp 空気調和機
CN101614438A (zh) * 2008-06-23 2009-12-30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柜式空调室内机出风导流片结构
CN104024750A (zh) * 2011-10-31 2014-09-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918930A1 (en) 2015-09-16
EP2918930A4 (en) 2016-10-26
ES2807904T3 (es) 2021-02-24
CN104620058A (zh) 2015-05-13
EP2918930B1 (en) 2020-06-24
JP2014055746A (ja) 2014-03-27
JP5408318B1 (ja) 2014-02-05
WO2014042012A1 (ja) 2014-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20058B (zh) 空调室内机
US9234671B2 (en) Air conditioning indoor unit
KR101429427B1 (ko) 공조 실내기
JP5408228B2 (ja) 空調室内機
CN104024751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4024756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4024750B (zh) 空调室内机
CN106287937B (zh) 空调器和空调器控制方法
CN104641186A (zh) 空调室内机
JP2013139913A (ja) 空調室内機
JP2014006044A (ja) 空調室内機
CN207688262U (zh) 空调室内挂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11027330A (ja) 水平羽根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