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06981B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06981B CN103906981B CN201280053268.0A CN201280053268A CN103906981B CN 103906981 B CN103906981 B CN 103906981B CN 201280053268 A CN201280053268 A CN 201280053268A CN 103906981 B CN103906981 B CN 10390698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ttached wall
- blade
- air
- flow
- wall bla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9—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the supplied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1—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for guiding air around a cur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28—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the Coanda effe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提供空调室内机,其即便没有以往制品那样的导风板也能够产生向避免短路的方向行进的附壁气流。在空调室内机(10)中,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形成有弯曲成凸状的弯曲面(320)。由于附壁叶片(32)的姿势成为随着从吹出口(15)离开而从壳体前面部离开的姿势,因此沿着附壁叶片(32)的弯曲面(320)的附壁气流能够一边从壳体前面部离开一边向上行进。与附壁叶片(32)是平板状的情况比较,附壁叶片(32)前端部的角度成为向上的角度,不使附壁叶片(32)的倾斜角度陡急就能够产生向上的气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研究出一种空调机,其利用附壁效应使吹出空气到达规定区域。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32531)公开的空调机为在吹出口的前表面且在吹出空气的通道处配置有横格栅的结构。吹出空气由于附壁效应而成为沿着横格栅的向上的附壁气流。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由于该向上的附壁气流成为沿着壳体前面部而被引入到吸入口中的、引起所谓的短路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该空调机中需要利用导风板将附壁气流向斜上方矫正。
因此,优选即便没有上述那样的导风板也可产生能够避免短路的附壁气流的结构。
本申请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即便没有以往制品那样的导风板也能够产生向避免短路的方向行进的附壁气流。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为具有附壁效应利用模式的空调室内机,其利用附壁效应将从吹出口吹出的吹出空气的气流向规定的方向引导,该附壁效应为气体朝着与该气流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且沿着位于气流旁的面流动的现象,所述空调室内机具备涡旋件、附壁叶片和控制部。涡旋件将空气调和后的空气引导到所述吹出口。附壁叶片设置在吹出口的附近,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附壁叶片利用所述附壁效应对吹出空气进行风向变更而使其成为沿着自己的下表面的附壁气流。控制部控制附壁叶片的姿势。涡旋件的终端部的切线向下。此外,在附壁叶片的下表面形成有弯曲成凸状的弯曲面,该弯曲面的半径为50mm以上、300mm以下。附壁效应利用模式包括附壁气流天花板吹模式,在附壁气流天花板吹模式中,控制部将附壁叶片调整成随着从吹出口离开而从壳体前面部离开的姿势,进而,将附壁叶片的姿势调整成附壁叶片的前端部向上。在附壁气流天花板吹模式中,附壁叶片的前端部向上且位于比吹出口靠外侧上方的位置,附壁叶片的后端部的高度位置变得比运转停止时低。
根据该空调室内机,由于附壁叶片的姿势成为随着从吹出口离开而从壳体前面部离开的姿势,因此沿着附壁叶片的弯曲面的附壁气流能够一边从壳体前面部离开一边向上行进。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吹出空气的上吹,并且即使吸入口处于壳体前面部的上方也能够防止短路。并且,由于附壁叶片的下表面弯曲成凸状,因此与附壁叶片是平板状的情况比较,附壁叶片前端部的角度成为向上的角度,不使附壁叶片的倾斜角度陡急就能够产生向上的气流。因此,能够确保附壁叶片前端部与壳体前面部之间的距离,能够产生避免短路的附壁气流。
另外,在以往的空调机中,由于在吹出口的前表面并且在吹出空气的通道处配置有附壁叶片,因此需要利用导风板而向斜上方进行矫正,以避免借助于附壁叶片而成为向上的附壁气流沿着壳体前面部而被引入到吸入口中。
但是,在该空调室内机中,附壁叶片的前端部向上。其结果是,即使涡旋件的终端部的切线向下,吹出空气也成为沿着附壁叶片的弯曲面的向上的附壁气流,并且,即使没有以往制品那样的导风板也能够成为避免短路的气流。
另外,在该空调室内机中,附壁叶片的弯曲面的半径是50mm以上、300mm以下。根据该空调室内机,能够抑制附壁气流从弯曲面剥离,并能够提高从吹出空气的方向向附壁气流的方向的偏向程度。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附壁气流天花板吹模式中,控制部将附壁叶片的姿势调整成附壁叶片的前端部朝向天花板。
在以往的空调机中,由于在吹出口的前表面并且在吹出空气的通道处配置有附壁叶片,因此即使使附壁叶片的前端朝向天花板,为了防止短路也需要利用导风板将产生的附壁气流向从壳体前面部离开的方向矫正。但是,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由于附壁叶片的前端部朝向天花板,因此沿着附壁叶片的弯曲面的附壁气流能够一边从壳体前面部离开一边向天花板行进。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空气向天花板吹,并且即使吸入口处于壳体前面部的上方也能够防止短路。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使附壁叶片的前端部朝向天花板时,控制部将附壁叶片的姿势调整成,附壁叶片的前端部位于比吹出口的上壁靠上的位置。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由于附壁叶片的前端部位于比吹出口的最下游侧的上壁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附壁叶片的上侧,能够抑制风沿着吹出口的最下游侧的下壁而向斜下方直行,因此不易阻碍向上方引导附壁气流。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有通常模式,在通常模式中附壁叶片不产生附壁气流。此外,在壳体前面部形成有容纳附壁叶片的容纳部。在通常模式中,附壁叶片被容纳在容纳部中,壳体前面部和附壁叶片的弯曲面弯曲成排列在一个连续的假想曲面上。
根据该空调室内机,容纳附壁叶片时的壳体前面部美观性好,能够抑制设计性降低。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附壁叶片的弯曲面由弯曲程度不同的多个弯曲面形成。
根据该空调室内机,为了提高从吹出空气的方向向附壁气流的方向的偏向程度而在一个弯曲面一下子要发生偏向时,有可能附壁气流从弯曲面剥离。但是,由于能够在多个弯曲面逐渐地提高偏向程度,因此能够抑制附壁气流从弯曲面剥离,同时能够提高从吹出空气的方向向附壁气流的方向的偏向程度。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备对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进行变更的可动的风向调整叶片。控制部在变更附壁气流的方向时控制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姿势。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由于风向调整叶片将吹出空气向与附壁叶片的弯曲面接近的方向调整风向,并且附壁叶片使该风向调整后的吹出空气改变成沿着自己的弯曲面的附壁气流,因此风向偏向效果显著。
本发明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中,在附壁气流天花板吹模式中,控制部将附壁叶片的姿势调整成附壁叶片的后端部向下、前端部向上。
在该空调室内机中,由于附壁叶片的后端部向下,因此成为与涡旋件自身的角度、即向下的角度接近的角度,吹出空气变得容易沿着附壁叶片。假设后端部向上,则与涡旋件角度的间隙变大,吹出空气变得不沿着附壁叶片。
此外,由于附壁叶片的前端部向上、后端部向下,因此,为了捕住风,在附壁叶片的后端部使气流沿着下表面,能够逐渐地向上弯折。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空调室内机,能够实现吹出空气的上吹,并且即使吸入口处于壳体前面部的上方也能够防止短路。并且,能够确保附壁叶片前端部与壳体前面部之间的距离,能够产生避免短路的附壁气流。而且,根据该空调室内机,即使涡旋件的终端部的切线向下,吹出空气也成为沿着附壁叶片的弯曲面的向上的附壁气流,并且,即使没有以往制品那样的导风板也能够成为避免短路的气流。另外,能够抑制附壁气流从弯曲面剥离,并能够提高从吹出空气的方向向附壁气流的方向的偏向程度。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空调室内机,能够实现空气向天花板吹,并且即使吸入口处于壳体前面部的上方也能够防止短路。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在附壁叶片的上侧,能够抑制风沿着吹出口的最下游侧的下壁而向斜下方直行,因此不易阻碍向上方引导附壁气流。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空调室内机,容纳附壁叶片时的壳体前面部美观性好,能够抑制设计性降低。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由于能够在多个弯曲面逐渐地提高偏向程度,因此能够抑制附壁气流从弯曲面剥离,同时能够提高从吹出空气的方向向附壁气流的方向的偏向程度。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由于风向调整叶片将吹出空气向与附壁叶片的弯曲面接近的方向调整风向,并且附壁叶片使该风向调整后的吹出空气改变成沿着自己的弯曲面的附壁气流,因此风向偏向效果显著。
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空调室内机,由于附壁叶片的后端部向下,因此成为与涡旋件自身的角度、即向下的角度接近的角度,吹出空气变得容易沿着附壁叶片。此外,为了捕住风,在附壁叶片的后端部使气流沿着下表面,能够逐渐地向上弯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2是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3A是吹出空气是通常前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图3B是吹出空气是通常前方下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图3C是附壁气流向前方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图3D是附壁气流向天花板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图3E是下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图4A是示出吹出空气的方向和附壁气流的方向的概念图。
图4B是示出风向调整叶片与附壁叶片的打开角度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5A是附壁气流向前方吹时的涡旋件的终端F的切线与附壁叶片所成的内角和涡旋件的终端F的切线与风向调整叶片所成的内角的比较图。
图5B是附壁气流向天花板吹时的涡旋件的终端F的切线与附壁叶片所成的内角和涡旋件的终端F的切线与风向调整叶片所成的内角的比较图。
图6A是示出附壁叶片采取第一姿势时的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
图6B是示出附壁叶片采取第二姿势时的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
图6C是示出附壁叶片采取第四姿势时的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
图7A是示出控制部与遥控器的关系的框图。
图7B是示出“附壁风向设定”菜单的子菜单的显示部的主视图。
图8A是附壁叶片采取第三姿势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图8B是附壁叶片采取第五姿势时的风向调整叶片和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图9是变形例的空调室内机的附壁叶片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下面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例,不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1)空调室内机10的结构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运转停止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剖视图。此外,图2是运转时的空调室内机10的剖视图。在图1和图2中,空调室内机10是壁挂式室内机,其安装有主体壳体11、室内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4、底框16和控制部40。
主体壳体11具有顶面部11a、前面面板11b、背面板11c和下部水平板11d,其内部收纳室内热交换器13、室内风扇14、底框16和控制部40。
顶面部11a位于主体壳体11的上部,在顶面部11a的前部设置有吸入口(未图示)。
前面面板11b构成室内机的前面部,其形成无吸入口的平坦的形状。此外,前面面板11b的上端转动自如地被支承于顶面部11a,前面面板11b能够以铰链式进行动作。
室内热交换器13和室内风扇14安装于底框16。室内热交换器13与通过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此外,从侧面观察时,室内热交换器13形成两端朝向下方而弯曲的倒V字状的形状,室内风扇14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3的下方。室内风扇14是横流扇,使从室内摄入的空气碰到室内热交换器13而通过后向室内吹出。
在主体壳体11的下部设置有吹出口15。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自如地安装于吹出口15,风向调整叶片31对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的方向进行变更。通过马达(未图示)驱动风向调整叶片31,风向调整叶片31不仅能够变更吹出空气的方向,还能够开闭吹出口15。风向调整叶片31能够采取倾斜角不同的多个姿势。
此外,在吹出口15的附近设置有附壁叶片32。附壁叶片32能够借助于马达(未图示)而采取向前后方向倾斜的姿势,并且在运转停止时被容纳在设置于前面面板11b的容纳部130中。附壁叶片32能够采取倾斜角不同的多个姿势。
此外,吹出口15借助于吹出流路18而与主体壳体11的内部相连。从吹出口15沿着底框16的涡旋件17而形成有吹出流路18。
室内空气借助于室内风扇14的运转经吸入口、室内热交换器13而被室内风扇14吸入,并从室内风扇14经吹出流路18而从吹出口15吹出。
从前面面板11b观察主体壳体11,控制部40位于室内热交换器13和室内风扇14的右侧方,其进行室内风扇14的转速控制、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动作控制。
(2)详细结构
(2-1)前面面板11b
如图1所示,前面面板11b从主体壳体11的上部前方起一边描绘流畅的圆弧曲面一边朝向下部水平板11d的前方边缘而延伸。在前面面板11b的下部存在有朝向主体壳体11的内侧而凹陷的区域。该区域的凹陷深度设定成与附壁叶片32的厚度尺寸相符,形成容纳附壁叶片32的容纳部130。容纳部130的表面也是流畅的圆弧曲面。
(2-2)吹出口15
如图1所示,吹出口15形成于主体壳体11的下部,是以横向(与图1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为长边的长方形的开口。吹出口15的下端与下部水平板11d的前方边缘相接,将吹出口15的下端和上端连结起来的假想面向前方向上倾斜。
(2-3)涡旋件17
涡旋件17是弯曲成与室内风扇14对置的隔壁,是底框16的一部分。涡旋件17的终端F到达至吹出口15的周缘附近。通过吹出流路18的空气沿着涡旋件17行进,并沿着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方向被送出。因此,若在吹出口15没有风向调整叶片31,则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风向是大致沿着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L0的方向。
(2-4)垂直风向调整板20
如图1和图2所示,垂直风向调整板20具有多个翼片201和将多个翼片201连结起来的连结杆203。此外,垂直风向调整板20在吹出流路18中配置在比风向调整叶片31靠室内风扇14附近处。
通过连结杆203沿着吹出口15的长度方向而进行水平往复移动,从而多片翼片201以相对于该长度方向垂直的状态为中心向左右摆动。另外,连结杆203借助于马达(未图示)而进行水平往复移动。
(2-5)风向调整叶片31
风向调整叶片31具有能够将吹出口15堵塞住的那样的面积。在风向调整叶片31将吹出口15关闭的状态下,其外侧面31a被加工成如处于前面面板11b的曲面的延长上的那样的向外侧凸出的流畅的圆弧曲面。此外,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参照图2)也形成与外表面大致平行的圆弧曲面。
在风向调整叶片31的下端部具有转动轴311。转动轴311在吹出口15的下端附近与固定于主体壳体11的步进马达(未图示)的旋转轴连结。
通过转动轴311向图1中正面观察时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风向调整叶片31的上端以远离吹出口15的上端侧的方式动作而将吹出口15打开。相反地,通过转动轴311向图1中正面观察时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风向调整叶片31的上端以向吹出口15的上端侧靠近的方式动作而将吹出口15关闭。
在风向调整叶片31将吹出口15打开的状态下,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大致沿着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而流动。即,大致沿着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方向吹出的吹出空气的风向借助于风向调整叶片31而变更成稍稍向上。
(2-6)附壁叶片32
在空调运转停止期间及在后述的通常吹出模式下的运转中,附壁叶片32被收纳在容纳部130中。附壁叶片32通过进行转动而从容纳部130中离开。附壁叶片32的转动轴321设置在容纳部130的下端附近且在主体壳体11的内侧的位置(吹出流路18上壁的上方的位置)处,附壁叶片32的下端部与转动轴321保持规定的间隔地被连结。因此,以如下方式旋转:转动轴321越进行转动而使附壁叶片32从壳体前面部的容纳部130离开,附壁叶片32的下端的高度位置越低。此外,附壁叶片32旋转而打开时的倾斜比壳体前面部的倾斜平缓。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纳部130设置在送风通道之外,在容纳时整个附壁叶片32被容纳在送风通道的外侧。代替上述结构,也可以构成为仅附壁叶片32的一部分被容纳在送风通道的外侧,其余部分被容纳在送风通道内(例如送风路径的上壁部)。
此外,通过转动轴321向图1中的正面观察时逆时针方向转动,从而附壁叶片32的上端和下端均在描绘圆弧的同时从容纳部130离开,但此时上端与比吹出口靠上方的壳体前面部的容纳部130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下端与容纳部130之间的最短距离。即,附壁叶片32被控制成随着向前方行进而从所述壳体前面部离开那样的姿势。并且,通过转动轴321向图1中的正面观察时顺时针方向转动,从而附壁叶片32向容纳部130靠近,并最终被容纳在容纳部130中。作为附壁叶片32的运转状态的姿势,有如下姿势:在被收纳在容纳部130中的状态下,进行旋转而向前方向上倾斜的姿势、进而旋转而大致水平的姿势、进而旋转而向前方向下倾斜的姿势。
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被加工成:在附壁叶片32容纳在容纳部130中的状态下,如处于前面面板11b的流畅的圆弧曲面的延长上那样的向外侧凸出的流畅的圆弧曲面。此外,附壁叶片32的内侧面32b被加工成沿着容纳部130的表面那样的圆弧曲面。
此外,附壁叶片3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设定成风向调整叶片3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以上。这是因为利用附壁叶片32承受所有经风向调整叶片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其目的是防止来自附壁叶片32的侧方的吹出空气发生短路。
(3)吹出空气的方向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室内机中,作为对吹出空气的方向进行控制的手段,具有如下模式:通常吹出模式,仅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来调整吹出空气的方向;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使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转动,利用附壁效应使吹出空气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以及下吹模式,使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各自的前端朝前方向下而将吹出空气向下方引导。
由于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在上述各模式下按空气吹出方向而变化姿势,因此,参照图3A至图3E对各姿势进行说明。另外,使用者能够借助于遥控器等进行吹出方向的选择。此外,模式的变更及吹出方向还能够控制成自动地变更。
(3-1)通常吹出模式
通常吹出模式是仅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来对吹出空气的方向进行调整的模式,包括“通常前吹”和“通常前方下吹”。
(3-1-1)通常前吹
图3A是吹出空气为通常前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3A中,在使用者选择“通常前吹”时,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至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成为大致水平的位置。另外,在如本申请实施方式这样地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形成圆弧曲面的情况下,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至内侧面31b的前方端E1处的切线成为大致水平为止。其结果是,吹出空气成为前吹状态。
(3-1-2)通常前方下吹
图3B是吹出空气为通常前方下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3B中,使用者想使吹出方向朝向比“通常前吹”靠下方时,选择“通常前方下吹”即可。
此时,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至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E1处的切线成为比水平靠前下为止。其结果是,吹出空气成为前方下吹状态。
(3-2)附壁效应利用模式
附壁(效应)是指,当气流或液流旁存在壁时,即使流的方向与壁的方向不同也会向沿着壁面的方向流动的现象(朝仓书店《法则辞典》)。附壁利用模式包括利用该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前方吹”和“附壁气流天花板吹”。
此外,关于吹出空气的方向和附壁气流的方向,由于根据基准位置的采取方法而定义的方法不同,因此下面示出一例,但并不限定于此。图4A是示出吹出空气的方向和附壁气流的方向的概念图。在图4A中,为了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侧产生附壁效应,经风向调整叶片31变更的吹出空气的方向(D1)的倾斜需要接近附壁叶片32的姿势(倾斜)。若二者过于分开,则不产生附壁效应。因此,在本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需要附壁叶片32和风向调整叶片31在规定的打开角度以下,使两调整板(31、32)形成该范围内,使上述的关系成立。由此,如图4A所示,在吹出空气的风向经风向调整叶片31变更成D1后,进而利用附壁效应而变更成D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优选附壁叶片32处于风向调整叶片31的前方(吹出的下游侧)且上方的位置处。
此外,关于风向调整叶片31与附壁叶片32的打开角度,由于根据基准位置的采取方法而定义的方法不同,因此下面示出一例,但并不限定于此。图4B是示出风向调整叶片31与附壁叶片32的打开角度的一例的概念图。在图4B中,设将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后端连结起来的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角度为风向调整叶片31的倾斜角θ1,设将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前后端连结起来的直线与水平线之间的角度为附壁叶片32的倾斜角θ2,则风向调整叶片31与附壁叶片32的打开角度θ﹦θ2-θ1。另外,θ1和θ2不是绝对值,在图4B的正面观察时比水平线靠下方的情况下为负值。
“附壁气流前方吹”和“附壁气流天花板吹”均优选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采取满足如下条件的姿势: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与附壁叶片32所成的内角大于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与风向调整叶片31所成的内角。
另外,关于内角,参照图5A(附壁气流前方吹时的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L0与附壁叶片32所成的内角R2和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L0与风向调整叶片31所成的内角R1的比较图)以及图5B(附壁气流天花板吹时的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L0与附壁叶片32所成的内角R2和涡旋件17的终端F的切线L0与风向调整叶片31所成的内角R1的比较图)。
此外,如图5B所示,根据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下的附壁叶片32,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位于比水平靠前方向上且比吹出口15靠外侧上方处。其结果是,不仅附壁气流到达更远方,而且在附壁叶片32的上侧能够抑制风沿着涡旋件17而向斜下方直行,因此不易阻碍向上方引导附壁气流。
此外,由于附壁叶片32的后端部的高度位置变得比运转停止时低,因此容易生成在上游侧的基于附壁效应的附壁气流。
(3-2-1)附壁气流前方吹
图3C是附壁气流前方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3C中,在选择“附壁气流前方吹”时,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至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E1处的切线L1比水平靠前下为止。
然后,控制部40使附壁叶片32转动至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成为大致水平的位置。另外,在如本申请实施方式这样地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形成圆弧曲面的情况下,使附壁叶片32转动至外侧面32a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成为大致水平为止。即,如图5A所示,切线L0与切线L2所成的内角R2变得大于切线L0与切线L1所成的内角R1。
经风向调整叶片31被调整成向前方下吹的吹出空气由于附壁效应而成为附着于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气流,并变化成沿着该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
因此,即使风向调整叶片31的前方端E1处的切线L1方向是前方下吹,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水平,因此吹出空气由于附壁效应而向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水平方向吹出。
这样,附壁叶片32从壳体前面部离开而倾斜变得平缓,吹出空气在比前面面板11b靠前方变得容易受到附壁效应。其结果是,即使经风向调整叶片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是前方下吹,也会由于附壁效应而成为水平吹的空气。这意味着风向调整叶片31的通风阻力造成的压损得到抑制的同时风向改变。
(3-2-2)附壁气流天花板吹
图3D是附壁气流向天花板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3D中,在选择“附壁气流天花板吹”时,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至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E1处的切线L1成为水平为止。
然后,控制部40使附壁叶片32转动至外侧面32a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成为前方向上为止。即,如图5B所示,切线L0与切线L2所成的内角R2变得大于切线L0与切线L1所成的内角R1。经风向调整叶片31被调整成水平吹的吹出空气由于附壁效应而成为附着于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气流,并变化成沿着该外侧面32a的附壁气流。
因此,即使风向调整叶片31的前方端E1处的切线L1方向是前方吹,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前方上吹,因此吹出空气由于附壁效应而向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天花板方向吹出。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比吹出口15向外侧突出,因此附壁气流到达更远方。并且,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位于比吹出口15靠上方,因此,在附壁叶片32的上侧,能够抑制风沿着涡旋件17而向斜下方直行,因此不易阻碍向上方引导附壁气流。
这样,附壁叶片32从壳体前面部离开而倾斜变得平缓,吹出空气在比前面面板11b靠前方变得容易受到附壁效应。其结果是,即使经风向调整叶片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是前方吹,也由于附壁效应而成为向上吹的空气。这意味着风向调整叶片31的通风阻力造成的压损得到抑制的同时风向改变。
其结果是,在吹出口15稍微打开的状态下,吹出空气被向天花板方向引导。即,在通风阻力保持低的状态下吹出空气被向天花板方向引导。
另外,附壁叶片3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在风向调整叶片31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以上。因此,通过附壁叶片32能够承受所有经风向调整叶片31调节风向后的吹出空气,还能够起到防止吹出空气从附壁叶片32的侧方发生短路这样的效果。
(3-3)下吹模式
图3E是下吹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3E中,在选择“下吹”时,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至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E1处的切线向下为止。
然后,控制部40使附壁叶片32转动至外侧面32a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向下为止。其结果是,吹出空气通过风向调整叶片31与附壁叶片32之间,并向下吹出。
特别是,即使在风向调整叶片31变得比涡旋件17的终端部的切线角度向下时,通过控制部40执行下吹模式,从而也能够与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接触而生成向下的气流。
(4)动作
下面,参照附图对利用了上述那样的吹出空气的方向控制的空调室内机的动作进行说明。
(4-1)附壁叶片32的第一姿势
图6A是示出附壁叶片32采取第一姿势时的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在图6A中,空调室内机10设置在室内侧壁的上方。附壁叶片32是被收纳在收纳部130中的状态(下面,称为第一姿势)。通过在附壁叶片32为第一姿势时使风向调整叶片31的姿势比水平向上,从而在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被调整风向后的吹出空气离开该内侧面31b后,以被牵引到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方式改变方向,成为第一附壁气流而以沿着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和前面面板11b的方式流动。
在想形成短路时选择该第一姿势。其目的是如公知文献(日本特开平10-9659号公报)中也公开的那样不产生冷风感就对室内进行除湿。
这里,对使用者选择附壁气流的方法进行说明。图7A是示出控制部40与遥控器50的关系的框图。在图7A中,遥控器50通过无线发送红外线信号。遥控器50具有用于切换风向的切换单元。具体而言,为了使用者能够选择风向,具有用于显示风向选择菜单的显示部52、以及用于指定各风向选择菜单的光标52a。
首先,使用者通过光标52a从显示于显示部52上的菜单中选择“附壁风向设定”。另外,由于用于通过遥控器50进行菜单选择及确定的技术已被广泛地公开,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7B是示出“附壁风向设定”菜单的子菜单的显示部52的主视图。在图7B中,在“附壁风向设定”菜单的子菜单中预先准备有第一至第五附壁角度,通过利用光标52a指定第一附壁角度来进行确定,从而附壁叶片32采取图6A所示的第一姿势,产生与第一附壁角度相应的第一方向的附壁气流。
(4-2)附壁叶片32的第二姿势和第三姿势
接下来,图6B是示出附壁叶片32采取第二姿势时的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通过在图7B中利用光标52a指定第二附壁角度并进行确定而能够形成图6B中的附壁叶片32的第二姿势。在附壁叶片32为第二姿势时产生的附壁气流相当于在“(3-2-2)附壁气流天花板吹”的段落中说明的附壁气流。在选择第二附壁角度时,如图3D所示,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至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E1处的切线L1成为水平为止,然后,使附壁叶片32转动至外侧面32a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成为前方向上为止。因此,即使风向调整叶片31的前方端E1处的切线L1方向是前方吹,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前方上吹,因此吹出空气由于附壁效应而向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天花板方向吹出。
另外,若一旦产生附壁气流,则能够不活动风向调整叶片31而仅使附壁叶片32的角度变动来调整附壁气流的风向。例如,图8A是附壁叶片32采取第三姿势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8A中,附壁叶片32的第三姿势比第二姿势向下。另外,在图8A中,为了进行比较,用双点划线描绘出第二姿势的附壁叶片32,用实线描绘出第三姿势的附壁叶片32。
若在第二姿势时可靠地产生附壁气流、并且风向调整叶片31的姿势不变,则显然在比第二姿势向下的第三姿势时附壁气流不会从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剥离。这样,在想要实施附壁气流天花板吹时,通过在图7B中利用光标52a选择第二附壁角度或第三附壁角度而能够达成。
在附壁叶片32的第二姿势和第三姿势时,利用风向调整叶片31使吹出空气向接近附壁叶片32的弯曲面320的方向调整风向,由于附壁叶片32使该调整了风向的吹出空气改变成沿着自己的弯曲面320的附壁气流,因此风向偏向效果显著。
此外,在第二姿势和第三姿势时,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朝向天花板,因此沿着附壁叶片32的弯曲面320的附壁气流能够一边从前面面板11b离开一边向天花板行进。在该情况下,即使在主体壳体11的前表面上方存在吸入口也能够防止短路。
另一方面,由于附壁叶片32的后端部向下,因此成为与涡旋件17自身的角度、即向下的角度接近的角度,吹出空气变得容易沿着附壁叶片32。另外,假设后端部向上,则与涡旋件角度的间隙变大,吹出空气变得不沿着附壁叶片。
并且,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向上且后端部向下,因此,为了捕风,在附壁叶片32的后端部使气流沿着外侧面32a,能够逐渐地向上弯曲。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想了在想使调和空气吹向远方时选择附壁叶片32的第二姿势和第三姿势。例如,在从吹出口15到天花板的高度距离和从吹出口15到其对面壁的对面距离均大的情况下,优选附壁叶片32的姿势为第二姿势。另一方面,在从吹出口15到天花板的高度距离小、但从吹出口15到其对面壁的对面距离大时等,优选附壁叶片32的姿势为第三姿势。这样,由于使用者能够借助于遥控器50而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来选择附壁叶片32的姿势,因此使用方便,并且能够使调和空气均匀地散布到空调对象空间中。
(4-2-1)关于附壁叶片32的形状
关于附壁叶片32的形状,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既可以是弯曲成凸状的形状、也可以是平面形状,但在下述情况下优选外侧面32a弯曲成凸状。
在图8A中,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弯曲成凸状而形成弯曲面320。由于附壁叶片32的姿势采取随着从吹出口15离开而从前面面板11b离开的姿势,因此,沿着附壁叶片32的弯曲面320的附壁气流能够一边从前面面板11b离开一边向上行进。此外,附壁叶片32前端部的角度成为向上的角度,不使附壁叶片的倾斜角度陡急就能够产生向上的气流。
此外,即使涡旋件17的终端部的切线向下,吹出空气也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2的弯曲面320的向上的附壁气流。
此外,通过使前面面板11b和附壁叶片32的弯曲面320弯曲成排列在一个连续的假想曲面上,从而容纳附壁叶片32时的壳体前面部美观性好。
(4-3)附壁叶片32的第四姿势和第五姿势
并且,图6C是示出附壁叶片32采取第四姿势时的附壁气流的风向的空调室内机设置空间的侧视图。通过在图7B中利用光标52a指定第四附壁角度并进行确定而能够形成图6C中的附壁叶片32的第四姿势。在附壁叶片32为第四姿势时产生的附壁气流相当于在“(3-2-1)附壁气流前方吹”的段落中说明的附壁气流。在选择第四附壁角度时,如图3C所示,控制部40使风向调整叶片31转动至风向调整叶片31的内侧面31b的前方端E1处的切线L1成为比水平向前下为止,然后,使附壁叶片32转动至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成为大致水平的位置为止。因此,即使风向调整叶片31的前方端E1处的切线L1方向是前方下吹,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方向是水平的,因此吹出空气由于附壁效应而向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的前方端E2处的切线L2方向、即水平方向吹出。
另外,若一旦产生附壁气流,则能够不活动风向调整叶片31而仅使附壁叶片32的角度变动来调整附壁气流的风向。例如,图8B是附壁叶片32采取第五姿势时的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8B中,附壁叶片32的第五姿势比第四姿势向下。另外,在图8B中,为了进行比较,用双点划线描绘出第四姿势的附壁叶片32,用实线描绘出第五姿势的附壁叶片32。
若在第四姿势时可靠地产生附壁气流、并且风向调整叶片31的姿势不变,则显然在比第四姿势向下的第五姿势时附壁气流不会从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剥离。这样,在想要实施附壁气流前方吹时,通过在图7B中利用光标52a选择第四附壁角度或第五附壁角度而能够达成。
另外,根据上述的说明可知,风向调整叶片31的姿势分别相对于附壁叶片32的第一姿势、第二姿势和第四姿势而不同。换言之,通过风向调整叶片31的姿势与附壁叶片32的姿势的组合而使基于附壁叶片32的附壁气流能够送向任何方向。
(5)特征
(5-1)
根据空调室内机10,在附壁叶片32的外侧面32a形成有弯曲成凸状的弯曲面320。由于附壁叶片32的姿势成为随着从吹出口15离开而从壳体前面部离开的姿势,因此沿着附壁叶片32的弯曲面320的附壁气流能够一边从壳体前面部离开一边向上行进。与附壁叶片32是平板状的情况比较,附壁叶片32前端部的角度成为向上的角度,不使附壁叶片32的倾斜角度陡急就能够产生向上的气流。
(5-2)
根据空调室内机10,涡旋件的终端部的切线向下。另一方面,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向上。因此,即使涡旋件17的终端部的切线向下,吹出空气也成为沿着附壁叶片32的弯曲面320的向上的附壁气流。
(5-3)
根据空调室内机10,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控制部40将附壁叶片32的姿势调整成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朝向天花板。由于附壁叶片的前端部朝向天花板,因此沿着附壁叶片32的弯曲面320的附壁气流能够一边从壳体前面部离开一边向天花板行进。其结果是,能够实现空气向天花板吹,并且即使吸入口处于壳体前面部的上方也能够防止短路。
(5-4)
根据空调室内机10,在壳体前面部形成有容纳附壁叶片32的容纳部130。在通常模式中,附壁叶片32被容纳在容纳部130中,壳体前面部和附壁叶片32的弯曲面320弯曲成排列在一个连续的假想曲面上。因此,容纳附壁叶片32时的壳体前面部美观性好,能够抑制设计性降低。
(5-5)
根据空调室内机10,附壁叶片32的弯曲面320由弯曲程度不同的多个弯曲面320形成。由于能够在多个弯曲面320逐渐地提高偏向程度,因此能够抑制附壁气流从弯曲面320剥离,同时能够提高从吹出空气的方向向附壁气流的方向的偏向程度。
(5-6)
根据空调室内机10,控制部40在变更附壁气流的方向时控制风向调整叶片31和附壁叶片32的姿势。由于风向调整叶片31将吹出空气向与附壁叶片32的弯曲面320接近的方向调整风向,并且附壁叶片32使该经风向调整的吹出空气改变成沿着自己的弯曲面320的附壁气流,因此风向偏向效果显著。
(5-7)
根据空调室内机10,在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控制部40将附壁叶片32的姿势调整成附壁叶片32的后端部向下、前端部向上。由于附壁叶片32的后端部向下,因此成为与涡旋件自身的角度、即向下的角度接近的角度,吹出空气变得容易沿着附壁叶片32。另外,假设后端部向上,则与涡旋件角度的间隙变大,吹出空气变得不沿着附壁叶片32。
此外,由于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向上、后端部向下,因此,为了捕住风,在附壁叶片32的后端部使气流沿着外侧面32a,能够逐渐地向上弯折。
(5-8)
根据空调室内机10,附壁叶片32的弯曲面320的半径是50mm以上、300mm以下。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附壁气流从弯曲面320剥离,并能够提高从吹出空气的方向向附壁气流的方向的偏向程度。
(6)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附壁叶片32的弯曲面320由单一曲面形成,但也可以由弯曲程度不同的多个弯曲面形成。
图9是变形例的空调室内机10的附壁叶片32的侧视图。在图9中,附壁叶片32的弯曲面320由半径为X、半径为Y和半径为Z的三个圆弧面形成。通过在多个圆弧面逐渐提高偏向程度,从而能够抑制附壁气流从弯曲面剥离,并能够提高从吹出空气的方向向附壁气流的方向的偏向程度。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对壁挂式空调室内机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0 空调室内机;
15 吹出口;
17 涡旋件;
31 风向调整叶片;
32 附壁叶片;
32a 外侧面(下表面);
40 控制部;
130 容纳部;
320 弯曲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32531号公报
Claims (7)
1.一种空调室内机(10),其具有利用附壁效应将从吹出口(15)吹出的吹出空气的气流向规定的方向引导的附壁效应利用模式,该附壁效应为气体朝着与该气流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且沿着位于气流旁的面流动的现象,所述空调室内机具备:
涡旋件(17),所述涡旋件将空气调和后的空气引导到所述吹出口(15);
附壁叶片(32),其设置在所述吹出口(15)的附近,在所述附壁效应利用模式中,所述附壁叶片利用所述附壁效应对所述吹出空气进行风向变更而使其成为沿着自己的下表面(32a)的附壁气流;以及
控制部(40),其控制所述附壁叶片(32)的姿势,
所述涡旋件(17)的终端部的切线向下,
在所述附壁叶片(32)的所述下表面(32a)形成有弯曲成凸状的弯曲面(320),该弯曲面(320)的半径为50mm以上、300mm以下,
所述附壁效应利用模式包括附壁气流天花板吹模式,
在所述附壁气流天花板吹模式中,所述控制部(40)将所述附壁叶片(32)调整成随着从所述吹出口(15)离开而从壳体前面部离开的姿势,进而,将所述附壁叶片(32)的姿势调整成所述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向上,
在所述附壁气流天花板吹模式中,所述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向上且位于比所述吹出口(15)靠外侧上方的位置,所述附壁叶片(32)的后端部的高度位置变得比运转停止时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在所述附壁气流天花板吹模式中,所述控制部(40)将所述附壁叶片(32)的姿势调整成所述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朝向天花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在使所述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朝向天花板时,所述控制部(40)将所述附壁叶片(32)的姿势调整成,所述附壁叶片(32)的前端部位于比所述吹出口(15)的上壁靠上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有通常模式,在通常模式中所述附壁叶片(32)不产生所述附壁气流,
在所述壳体前面部形成有容纳所述附壁叶片(32)的容纳部(130),
在所述通常模式中,所述附壁叶片(32)被容纳在所述容纳部(130)中,所述壳体前面部和所述附壁叶片(32)的所述弯曲面(320)弯曲成排列在一个连续的假想曲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所述附壁叶片(32)的所述弯曲面(320)由弯曲程度不同的多个弯曲面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具备对所述吹出空气的上下方向进行变更的可动的风向调整叶片(31),
所述控制部(40)在变更所述附壁气流的方向时控制所述风向调整叶片(31)和所述附壁叶片(32)的姿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其中,
在所述附壁气流天花板吹模式中,所述控制部(40)将所述附壁叶片(32)的姿势调整成,所述附壁叶片(32)的后端部向下、前端部向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39778 | 2011-10-31 | ||
JP2011239778A JP5408227B2 (ja) | 2011-10-31 | 2011-10-31 | 空調室内機 |
PCT/JP2012/075462 WO2013065438A1 (ja) | 2011-10-31 | 2012-10-02 | 空調室内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06981A CN103906981A (zh) | 2014-07-02 |
CN103906981B true CN103906981B (zh) | 2015-04-08 |
Family
ID=48191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53268.0A Active CN103906981B (zh) | 2011-10-31 | 2012-10-02 | 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88381B2 (zh) |
EP (1) | EP2778551B1 (zh) |
JP (1) | JP5408227B2 (zh) |
KR (1) | KR101429427B1 (zh) |
CN (1) | CN103906981B (zh) |
AU (1) | AU2012333903C1 (zh) |
BR (1) | BR112014010240A2 (zh) |
ES (1) | ES2653587T3 (zh) |
IN (1) | IN2014KN01027A (zh) |
MY (1) | MY169353A (zh) |
SG (1) | SG11201401920XA (zh) |
WO (1) | WO201306543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65675B2 (ja) * | 2011-09-30 | 2013-12-11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 |
JP5403125B2 (ja) * | 2011-10-31 | 2014-01-2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 |
US9798827B2 (en) | 2013-10-25 | 2017-10-24 | Uc Mobile Co., Ltd. |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preloading webpages |
CN104329786B (zh) * | 2014-09-18 | 2018-04-27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空气处理系统的顶盖 |
WO2016133261A1 (ko) * | 2015-02-18 | 2016-08-25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CN106152436B (zh) * | 2015-04-17 | 2019-04-12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卡式空调及其导风装置 |
JP2017040408A (ja) * | 2015-08-18 | 2017-02-23 |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 空気調和機 |
CN107300210B (zh) * | 2016-04-01 | 2020-10-0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室内机 |
JP2018084368A (ja) * | 2016-11-24 | 2018-05-31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CN106907829A (zh) * | 2017-02-28 | 2017-06-30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室内机制热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 |
FR3065791A1 (fr) * | 2017-05-01 | 2018-11-02 | Eric Convoi Nelson | Deflecteur d'air, recyclant, pour climatiseurs de types mural et plafonnier (unites interieures). |
WO2019050309A1 (ko) * | 2017-09-06 | 2019-03-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
WO2019050307A1 (ko) * | 2017-09-06 | 2019-03-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
EP3693676A4 (en) * | 2017-09-06 | 2021-09-22 | LG Electronics Inc. | AIR CONDITIONER CEILING TYPE INDOOR UNIT |
WO2019050308A1 (ko) * | 2017-09-06 | 2019-03-1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천장형 실내기 |
EP3686509B1 (en) * | 2017-09-20 | 2023-11-22 | LG Electronics Inc. | Ceiling type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
JP6515968B2 (ja) * | 2017-09-27 | 2019-05-2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 |
KR102508191B1 (ko) * | 2017-11-10 | 2023-03-09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JP6849032B2 (ja) * | 2019-09-17 | 2021-03-2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JP7082293B2 (ja) | 2019-09-17 | 2022-06-08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JP6897735B2 (ja) * | 2019-09-17 | 2021-07-07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WO2021054286A1 (ja) * | 2019-09-17 | 2021-03-2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 |
ES2976474T3 (es) | 2019-09-17 | 2024-08-01 | Daikin Ind Ltd | Unidad interior para acondicionador de aire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9659A (ja) * | 1996-06-26 | 1998-01-16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2004361011A (ja) * | 2003-06-05 | 2004-12-24 |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 空気調和機 |
CN1685179A (zh) * | 2002-09-25 | 2005-10-19 | 夏普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JP2007051866A (ja) * | 2006-09-11 | 2007-03-01 | Sharp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2009097755A (ja) * | 2007-10-15 | 2009-05-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機 |
CN102207327A (zh) * | 2010-03-31 | 2011-10-05 |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50472A (en) * | 1978-11-14 | 1982-09-2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Electric fan apparatus |
AU583505B2 (en) * | 1984-05-10 | 1989-05-0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Flow deflecting assembly |
JP2993412B2 (ja) * | 1995-11-20 | 1999-12-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吹出口及び該吹出口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
US5762034A (en) * | 1996-01-16 | 1998-06-09 | Board Of Trustees Operating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 Cooling fan shroud |
JP3302906B2 (ja) * | 1997-07-15 | 2002-07-1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JP3669322B2 (ja) * | 2000-11-21 | 2005-07-0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3960812B2 (ja) | 2002-02-06 | 2007-08-1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3686963B2 (ja) | 2003-11-28 | 2005-08-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2005188847A (ja) * | 2003-12-26 | 2005-07-14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4991365B2 (ja) | 2007-03-29 | 2012-08-01 |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 寸法測定装置及び寸法測定方法 |
ATE481256T1 (de) * | 2008-07-31 | 2010-10-15 | Fiat Ricerche | Motorfahrzeug-armaturenbrett mit hauptzentrale und ausgabeöffnungen für die belüftungsluft |
US20110010958A1 (en) * | 2009-07-16 | 2011-01-20 | Wayne Clark | Quiet hair dryer |
JP5486985B2 (ja) * | 2010-03-31 | 2014-05-07 |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US20120168117A1 (en) * | 2011-01-04 | 2012-07-05 | Automotive Components Holdings, Llc | Automotive HVAC Diffuser With Cooperating Wall Guide And Vane |
JP5062341B2 (ja) * | 2011-03-22 | 2012-10-3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5120482B1 (ja) * | 2011-07-01 | 2013-01-1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室内機 |
DE102012008264A1 (de) * | 2012-04-25 | 2013-10-31 | Airbus Operations Gmbh | Passagierservicesystem mit verbesserter Luftführung |
JP6015902B2 (ja) * | 2012-05-09 | 2016-10-26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の送風構造 |
-
2011
- 2011-10-31 JP JP2011239778A patent/JP5408227B2/ja active Active
-
2012
- 2012-10-02 WO PCT/JP2012/075462 patent/WO201306543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10-02 US US14/354,896 patent/US9488381B2/en active Active
- 2012-10-02 EP EP12846065.6A patent/EP2778551B1/en active Active
- 2012-10-02 BR BR112014010240A patent/BR112014010240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2-10-02 MY MYPI2014700856A patent/MY169353A/en unknown
- 2012-10-02 SG SG11201401920XA patent/SG11201401920XA/en unknown
- 2012-10-02 IN IN1027KON2014 patent/IN2014KN01027A/en unknown
- 2012-10-02 KR KR1020147014189A patent/KR101429427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10-02 AU AU2012333903A patent/AU2012333903C1/en active Active
- 2012-10-02 ES ES12846065.6T patent/ES2653587T3/es active Active
- 2012-10-02 CN CN201280053268.0A patent/CN10390698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9659A (ja) * | 1996-06-26 | 1998-01-16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機 |
CN1685179A (zh) * | 2002-09-25 | 2005-10-19 | 夏普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JP2004361011A (ja) * | 2003-06-05 | 2004-12-24 | Hitachi Home & Life Solutions Inc | 空気調和機 |
JP2007051866A (ja) * | 2006-09-11 | 2007-03-01 | Sharp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2009097755A (ja) * | 2007-10-15 | 2009-05-07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機 |
CN102207327A (zh) * | 2010-03-31 | 2011-10-05 |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12333903C1 (en) | 2015-12-24 |
SG11201401920XA (en) | 2014-10-30 |
EP2778551A4 (en) | 2015-01-07 |
KR20140079511A (ko) | 2014-06-26 |
AU2012333903B2 (en) | 2015-09-10 |
EP2778551A1 (en) | 2014-09-17 |
IN2014KN01027A (zh) | 2015-10-09 |
BR112014010240A2 (pt) | 2017-04-18 |
KR101429427B1 (ko) | 2014-08-12 |
WO2013065438A1 (ja) | 2013-05-10 |
JP2013096637A (ja) | 2013-05-20 |
EP2778551B1 (en) | 2017-07-26 |
AU2012333903A1 (en) | 2014-06-05 |
US9488381B2 (en) | 2016-11-08 |
MY169353A (en) | 2019-03-25 |
ES2653587T3 (es) | 2018-02-07 |
US20140308888A1 (en) | 2014-10-16 |
JP5408227B2 (ja) | 2014-02-05 |
CN103906981A (zh) | 2014-07-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06981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3827594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4024750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4024756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4024751B (zh) | 空调室内机 | |
JP5408228B2 (ja) | 空調室内機 | |
CN104024753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4620058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4620057B (zh) | 空调室内机 | |
WO2017043492A1 (ja) | 空調室内機 | |
CN108027165B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104641186A (zh) | 空调室内机 | |
JP5413535B2 (ja) | 空調室内機 | |
CN20350141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JP2011027330A (ja) | 水平羽根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53 |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Yasutomi Masanao Inventor after: Kamada Masashi Inventor before: Yasutomi Masanao Inventor before: Kamada Masashi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YASUTOMI MASANAO KAMADA MASASHI TO: ANFUJIO MASANAO KAMADA MASASHI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