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42940A - 乘坐物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乘坐物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42940A
CN103442940A CN2012800150597A CN201280015059A CN103442940A CN 103442940 A CN103442940 A CN 103442940A CN 2012800150597 A CN2012800150597 A CN 2012800150597A CN 201280015059 A CN201280015059 A CN 201280015059A CN 103442940 A CN103442940 A CN 1034429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turning unit
action
support portion
disc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50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42940B (zh
Inventor
立川阳一
渡边正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810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7938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8107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6947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810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9249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429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29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429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29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til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 B60N2/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til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to a position in which it can be used as a support for objects, e.g. as a tr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04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13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back-rest being hinged on the vehi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4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43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longitudinal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63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 B60N2/3065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in a longitudinal-vertic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88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link
    • B60N2/3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link ro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 B60N2/36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38Tiltable
    • B60N2/856Tiltable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or stowed posi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38Tiltable
    • B60N2/856Tiltable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or stowed position
    • B60N2/859Tiltable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or stowed posi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ar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97Head-rests with sleeves located in the back-rest for guiding the rods of the head-re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19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 B60N2002/948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the actuation of the positioning or locking mechanism for one seat part being dependent on the position of another seat part, e.g. the seats floor lock being unlocked when the back-rest is inclined or the backrest can be tilted only when the seat is in its rear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恰当地实行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的解除、以及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再啮合,操作性良好的乘坐物用座椅。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包括,就座部、从背侧支撑乘客的支撑部、跳起就座部的跳起机构、使支撑部向前方倾倒而施力的施力部件、为了对抗施力部件的施加力、将支撑部维持在起立状态,而与支撑部啮合的啮合部、利用由跳起机构产生的跳起动作,解除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的解除机构、对通过解除机构解除与啮合部的啮合状态的支撑部,进行使其恢复至与啮合部可啮合的状态下的恢复动作的恢复机构。恢复机构根据解除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且通过施力部件的施加力向前方倾倒的支撑部的倾倒角度,进行恢复动作。

Description

乘坐物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乘客就座的就座部、从背侧支撑乘客的支撑部、跳起就座部的跳起机构、使支撑部向前方倾倒而施力的施力部件的乘坐物用座椅,特别是涉及一种进一步具备为了对抗施力部件的施加力且将支撑部维持在起立状态,而与支撑部啮合的啮合部、利用由跳起机构产生的跳起动作,解除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的解除机构的乘坐物用座椅。
背景技术
具备乘客就座的就座部、从背侧支撑乘客的支撑部,在折叠状态下可收纳的乘坐物用座椅已被公知。在这样的乘坐物用座椅中,存在具备在折叠座椅的过程中,施力座椅的一定部位的施力部件的座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作为上述施力部件的例子,将上述支撑部向前方倾倒而施力的施力部件被考虑。具备这样的施力部件的乘坐物用座椅中,例如,进一步具有跳起就座部的跳起机构、以及为了对抗施力部件的施加力,将支撑部维持在起立状态,而与支撑部啮合的啮合部的情况下,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被解除的话,通过上述施力部件的施加力使得支撑部向前方倾倒。
此外,关于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的解除,连动于由上述的跳起机构产生的就座部的跳起动作而进行的情况被考虑,换言之,通过利用跳起动作,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被解除,由于施力部件而产生的施加力作用于支撑部。
还有,专利文献1公开的乘坐物用座椅,包括,具备座椅衬垫和座椅靠背的座椅主体、将座椅主体向收纳位置施力的施力机构、使得所述施力机构的施加力不施加到座椅主体的取消机构、以及,将座椅主体的折叠动作传递至取消机构的中转机构。中转机构以主动连接杆和从动连接杆等作为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为了将座椅主体的折叠动作传递至取消机构而动作。
进一步地,作为乘坐物用座椅,存在具备座椅靠背框架、头枕、支持头枕的支柱、可旋转地支持支柱的头枕旋转机构的座椅。头枕旋转机构具有使支柱向前侧旋转从而使头枕向前方倾倒的功能。此外,具备这样的功能的头枕旋转机构中,除了通过乘客的直接操作而起动的部件之外,还存在通过远距离操作而起动的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特开2009-2922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10-1056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是,上述可收纳的乘坐物用座椅中,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被解除后,有必要维持所述啮合被解除的状态,以便通过施力部件的施加力使得支撑部流畅地向前方倾倒。一方面,例如,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被错误地解除时,期待能恢复到啮合部与支撑部可再次啮合的状态。也就是说,从乘坐物用座椅的操作性提高的观点考虑的话,寻求一种技术,在收纳乘坐物用座椅时,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解除使得支撑部向前方倾倒,进一步地,即使在支撑部倾倒的途中,也可以恢复到啮合部与支撑部可再次啮合的状态。
一方面,具备向收纳位置跳起的就座部、可向前方倒伏的支撑部、作为跳起机构的实行用于跳起就座部的第1动作的第1动作机构、实行用于使支撑部向前方倒伏的第2动作的第2动作机构的乘坐物用座椅中,进一步设置利用第1动作机构的第1动作,使第2动作机构实行第2动作而动作的驱动机构的情况被考虑。这样的驱动机构相当于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中转机构,驱动机构的各部用于使第1动作机构的第1动作连动于第2动作机构的第2动作而动作。
在如上所述构成的乘坐物用座椅中,有必要将驱动机构安装于适当的安装位置,使得驱动机构的各部可以稳定地动作,使第1动作机构的第1动作与第2动作机构的第2动作圆滑地连动。
还有,关于上述的头枕旋转机构,有必要在座椅内确保设置空间,但从操作性的观点,期待所述设置空间设置于头枕的附近。一方面,确保头枕旋转机构的设置空间的同时,作为乘坐物用座椅的整体,寻求小型化。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鉴于上述课题,可以恰当地实行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的解除,以及,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再啮合、操作性良好的乘坐物用座椅。
还有,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将驱动机构安装于乘坐物用座椅内的适当的安装位置,使得驱动机构的各部可以稳定地动作。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谋求具备可旋转支持支柱的头枕旋转机构的乘坐物用座椅的小型化。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包括,乘客就座的就座部、从背侧支撑乘客的支撑部、跳起所述就座部的跳起机构、对所述支撑部施力使其向前方倾倒的施力部件、为了对抗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加力,将所述支撑部维持在起立状态,而与所述支撑部啮合的啮合部、利用由所述跳起机构产生的跳起动作,解除所述啮合部与所述支撑部的啮合的解除机构、对通过所述解除机构解除与所述啮合部的啮合状态的所述支撑部,进行使其恢复至与所述啮合部可啮合的状态下的恢复动作的恢复机构,所述恢复机构根据解除所述啮合部与所述支撑部的啮合、且通过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加力向前方倾倒的所述支撑部的倾倒角度,进行所述恢复动作。
根据如此构成,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被解除后,例如,向前方倾倒的支撑部的倾倒角度到达一定的角度时,啮合部与支撑部恢复到可再次啮合的状态。结果,即使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被错误解除,支撑部变得向前方倾倒,啮合部与支撑部也可以恢复到可再次啮合的状态,因此,可以提供一种操作性良好的乘坐物用座椅。
还有,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所述啮合部与所述支撑部的啮合在所述跳起动作开始后被解除,所述啮合部与所述支撑部的啮合被解除,所述支撑部通过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加力向前方的倾倒开始后,在所述倾倒角度到达事先设定的设定角度时,所述恢复机构进行所述恢复动作。
根据如此构成,因为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的解除与恢复动作的实施之间有时间差,因此,例如,可以避免因在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被解除之后立即进行恢复动作而导致的,本来应当解除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但未适当地解除的不足。
还有,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所述解除机构,包括,利用所述跳起动作而旋转的第1旋转部件、为了解除所述啮合部与所述支撑部的啮合而旋转的第2旋转部件、与所述第2旋转部件啮合的啮合销,所述第2旋转部件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旋转的话,所述啮合部与所述支撑部的啮合被解除,所述第2旋转部件返回所述旋转范围的所述一端位置的话,所述啮合部变为可与所述支撑部再次啮合,所述恢复机构具有为了使所述第2旋转部件接近所述旋转范围的所述一端位置而施力的施力弹簧,所述第2旋转部件在与所述啮合销啮合的状态下,所述第1旋转部件旋转的话,所述啮合销利用所述第1旋转部件的旋转,对抗所述施力弹簧的施加力,使所述第2旋转部件从所述旋转范围的所述一端位置向所述另一端位置旋转,所述恢复机构在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倾倒角度到达所述设定角度时,作为所述恢复动作,解除所述第2旋转部件与所述啮合销的啮合状态,通过所述施力弹簧的施加力,进行使所述第2旋转部件的位置返回所述旋转范围的所述一端位置的动作。
根据如此构成,通过控制旋转体的位置,可以适当地进行啮合部与支撑部被解除的状态、和啮合部与支撑部可再次啮合的状态的转换。进一步地,通过调整第2旋转部件与啮合销的啮合状态的机械性构成,可以控制第2旋转部件的位置,因此,作为转换啮合部与支撑部被解除的状态、和啮合部与支撑部可再次啮合的状态的构成,可以实现比较简易地构成。
还有,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所述第2旋转部件中形成有穿通所述啮合销的通孔,在所述第2旋转部件的,位于所述通孔周边的位置,形成有向所述通孔的内侧突出的凸部,所述啮合销通过卡止于所述凸部,与所述第2旋转部件啮合,通过越过所述凸部在所述通孔内移动,解除与所述第2旋转部件的啮合状态,所述恢复机构具有利用所述支撑部的向前方的倾倒动作,拉伸所述啮合销使得所述啮合销越过所述凸部的拉伸部件,所述拉伸部件在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倾倒角度到达所述设定角度时,拉伸所述啮合销使得所述啮合销越过所述凸部。
根据如此构成,可以通过比较简易的构成转换第2旋转部件与啮合销的啮合状态。还有,通过调整凸部的形状,可以调整啮合销越过凸部的时间(即,啮合部与支撑部可再次啮合的时间)。
还有,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进一步具有通过所述施力弹簧的施加力,所述第2旋转部件的位置返回至所述旋转范围的所述一端位置时,与所述第2旋转部件碰撞的缓冲橡胶体。
根据如此构成,第2旋转部件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时,可以减轻第2旋转部件涉及的冲击。
还有,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包括,旋转自由地支持所述第1旋转部件及所述第2旋转部件的旋转轴、安装有所述旋转轴,覆盖所述第1旋转部件及所述第2旋转部件的外罩,所述外罩具有沿着所述第1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形成的狭缝,所述第1旋转部件具有所述第1旋转部件旋转时,在所述狭缝内沿着所述旋转方向移动的突起。
根据如此构成,第1旋转部件旋转时,第1旋转部件的突起沿着形成于外罩的狭缝移动,因此,第1旋转部件可以在设定的旋转范围内适当地旋转。
还有,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所述就座部是向收纳位置跳起的座椅衬垫,所述支撑部是内部具有座椅靠背框架,可以向前方倒伏的座椅靠背,所述跳起机构是实行用于跳起所述座椅衬垫的第1动作的第1动作机构,进一步包括,具有所述施力部件,通过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加力,实行用于使所述座椅靠背向前方倒伏的第2动作的第2动作机构、以及,利用所述第1动作机构的所述第1动作,为使所述第2动作机构实行所述第2动作而动作的驱动机构,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具有板状的盘式框架、以及在所述盘式框架的前面重叠安装的加强板,所述驱动机构,在所述盘式框架的前面,安装于所述盘式框架与所述加强板重叠的部分。
根据如此构成,通过在盘式框架中,将驱动机构安装于更高刚性的部位,驱动机构的各部的动作变得稳定。
还有,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具有所述盘式框架、所述加强板、以及沿着所述盘式框架的外缘安装的管框架,所述加强板沿着座椅靠背框架的宽度方向延长,所述加强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靠近所述管框架,固定于所述管框架。
根据如此构成,由于加强板而产生的加强效果提高,可以使驱动机构的安装部位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还有,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所述驱动机构在与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高度方向,安装于所述盘式框架的前面的中央部。
根据如此构成,可以使驱动机构的各部的动作更加稳定。
还有,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具有连接于所述驱动机构,所述座椅靠背向前方倒伏的话就动作的线状部件,所述线状部件在所述宽度方向布线于所述盘式框架的一端部侧,在所述盘式框架的所述一端部与位于所述盘式框架的所述一端部的前方的管框架之间,设置有所述线状部件动作时,容纳所述线状部件的一部分的空间,形成所述空间的所述盘式框架的所述一端部中,在位于所述盘式框架的外缘的位置,形成有限制被容纳于所述空间内的所述线状部件露出所述盘式框架的外侧的壁,形成所述空间的所述盘式框架的所述一端部,相较所述盘式框架的另一端部更靠近所述驱动机构的安装位置。
根据如此构成,可以将伴随着座椅靠背的向前方的倒伏产生的线状部件的松动收入上述空间内。还有,可以限制空间内容纳的线状部件露出盘式框架的外侧,适当地布线线状部件。进一步地,线状部件布线于靠近于驱动机构的安装位置的盘式框架的一端部,因此,通过在所述一端部侧设置容纳线状部件的空间,可以使所述空间的效果有效地发挥。
还有,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包括,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方,可以向前方倒伏的头枕,以及实行用于使所述头枕向前方倒伏的第3动作的第3动作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为了利用所述第1动作,使所述第2动作机构实行所述第2动作,且,使所述第3动作机构实行所述第3动作而动作,所述第3动作机构在与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高度方向上,在位于所述驱动机构上方的状态下安装于所述盘式框架,在所述高度方向,所述加强板的上端位于所述驱动机构的上端的更上方,且,所述第3动作机构的上端位于所述加强板的上端的更上方。
根据如此构成,沿着座椅靠背框架的高度方向,将驱动机构与第3动作机构排列安装于盘式框架,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盘式框架的刚性。还有,在座椅靠背框架的高度方向,加强板敷设于驱动机构与第3动作机构之间,因此,盘式框架的刚性更加提高。
还有,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所述第3动作机构是将支持所述头枕的支柱旋转自由地支持的头枕旋转机构,作为所述第3动作,所述头枕旋转机构实行使所述支柱旋转的动作,使得位于使用位置的所述头枕变为位于向前方倾倒的倾倒位置,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设置有在所述头枕位于所述使用位置时限制所述支柱向后方旋转的限制部,所述头枕旋转机构固定于所述限制部。
根据如此构成,通过有效利用限制部设置的空间,固定头枕旋转机构,可以小型化乘坐物用座椅。
还有,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所述头枕旋转机构具有长板状的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宽度方向的头枕旋转机构侧外罩,通过用从所述限制部的前侧表面突出的双头螺栓,所述头枕旋转机构侧外罩被安装于所述前侧表面,固定于所述限制部。
根据如此构成,可以从座椅靠背框架的前方安装头枕旋转机构,因此,头枕旋转机构的安装变得容易,其组装性提高。
还有,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所述限制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位于比所述头枕旋转机构侧外罩的两端更靠近内侧的位置。
根据如此构成,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宽度方向,通过有效利用为了设置支柱而空出的区域来组装双头螺栓,可以不必另外确保组装该双头螺栓的空间,关于乘坐物用座椅,可以谋求进一步小型化。
还有,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所述支柱具有向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铅垂部、以及与所述铅垂部的下端部邻接且向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部,所述前侧表面的中央部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中所述铅垂部所在的位置,且,设置有所述双头螺栓,所述前侧表面的下端部位于所述上下方向中比所述水平部更下侧的位置,且,设置有所述双头螺栓。
根据如此构成,铅垂部与水平部的接合位置下方形成空的空间,通过在双头螺栓的设置时利用所述空的空间,可以不必另外确保组装该双头螺栓的空间,可以谋求乘坐物用座椅的进一步小型化。
还有,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所述驱动机构通过从所述盘式框架的前面突出的双头螺栓,安装于所述盘式框架的前面。
根据如此构成,可以从盘式框架的前侧安装驱动机构,因此,驱动机构的安装变得容易。
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可以提供一种即使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被错误解除,支撑部变得向前方倾倒,啮合部与支撑部也可以恢复到可再次啮合的状态,因此,可以提供一种操作性良好的乘坐物用座椅。
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可以回避因在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被解除之后立即进行恢复动作而导致的,本来应当解除啮合部与支撑部的啮合,但未适当地解除的不足。
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通过旋转体的旋转动作,可以适当地进行啮合部与支撑部被解除的状态,和啮合部与支撑部可再次啮合的状态的转换。还有,通过比较简易的构成,可以控制第2旋转部件的旋转动作,可以转换啮合部与支撑部被解除的状态,和啮合部与支撑部可再次啮合的状态。
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可以通过比较简易的构成转换第2旋转部件与啮合销的啮合状态。还有,通过调整凸部的形状,可以调整啮合销越过凸部的时间(即,啮合部与支撑部可再次啮合的时间)。
根据权利要求5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第2旋转部件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时,可以减轻第2旋转部件涉及的冲击。
根据权利要求6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第1旋转部件可以在设定的旋转范围内适当地旋转。
根据权利要求7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通过在盘式框架中,将驱动机构安装于更高刚性的部位,驱动机构的各部的动作变得稳定。
根据权利要求8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由于加强板而产生的加强效果提高,可以使驱动机构的安装部位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根据权利要求9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可以使驱动机构的各部的动作更加稳定。
根据权利要求10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可以将伴随着座椅靠背的向前方的倒伏产生的线状部件的松动收入上述空间内。还有,可以限制空间内容纳的线状部件露出盘式框架的外侧,适当地布线线状部件。进一步地,线状部件布线于靠近于驱动机构的安装位置的盘式框架的一端部,因此,通过在所述一端部侧设置容纳线状部件的空间,可以使有效地发挥所述空间的效果。
根据权利要求1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沿着座椅靠背框架的高度方向,将驱动机构与第3动作机构排列安装于盘式框架,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盘式框架的刚性。还有,在座椅靠背框架的高度方向,加强板敷设于驱动机构与第3动作机构之间,因此,盘式框架的刚性更加提高。
根据权利要求12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通过有效利用限制部设置的空间,固定头枕旋转机构,可以小型化乘坐物用座椅。
根据权利要求13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可以从座椅靠背框架的前方安装头枕旋转机构,因此,头枕旋转机构的安装变得容易,其组装性提高。
根据权利要求14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宽度方向,通过有效利用为了设置支柱而空出的区域来组装双头螺栓,可以不必另外确保组装该双头螺栓的空间,关于乘坐物用座椅,可以谋求进一步小型化。
根据权利要求15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铅垂部与水平部的接合位置下方形成空的空间,通过将所述空的空间利用到双头螺栓的设置,可以不必另外确保组装该双头螺栓的空间,可以谋求乘坐物用座椅的进一步小型化。
根据权利要求16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可以从盘式框架的前侧安装驱动机构,因此,驱动机构的安装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装备了车用座椅S1的车辆后部的侧面模式图。
图2是车用座椅S1的立体图。
图3是衬垫框架11的立体图。
图4是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立体图(第1图)。
图5是从前侧看时的座椅靠背框架21的图。
图6是表示头枕30的内部框架31的图。
图7是从前侧看时的头枕旋转机构50的图。
图8是从后侧看时的头枕旋转机构50的图。
图9是头枕旋转机构50的立体图。
图10是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立体图(第2图)。
图11是从上方看时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图。
图12是从侧面看时的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的图。
图13是锁定机构72及操作部77的立体图。
图14是从里侧看时的配置单元80的图。
图15A是表示配置单元80的动作例的图(之一)。
图15B是表示配置单元80的动作例的图(之二)。
图15C是表示配置单元80的动作例的图(之三)。
图15D是表示配置单元80的动作例的图(之四)。
图16是布线空间AS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对本发明涉及的实施例(以下,本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至图16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以下,车用座椅S1)。图1是装备了车用座椅S1的车辆后部的侧面模式图。图2是车用座椅S1的立体图。图3是衬垫框架11的立体图。图4是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立体图(第1图)。图5是从前侧看时的座椅靠背框架21的图。图6是表示头枕30的内部框架31的图。图7至图9是表示头枕旋转机构50的图,图7是从前侧看时的头枕旋转机构50的图,图8是从后侧看时的图,图9是立体图。图10是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立体图(第2图)。图11是从上方看时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图。图12及图13是关于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的说明图,图12是从侧面看时的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的图,图13是锁定机构72及操作部77的立体图。图14是从里侧看时的配置单元80的图。图15A至图15D是表示配置单元80的动作例的图。图16是布线空间AS的说明图。
此外,图中的记号FR表示车辆前方,记号RP表示车辆后方,记号UP表示车辆上方。还有,在以下说明中,左右方向是指朝向车辆前方状态下的左右方向,与后述的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一致。还有,座椅靠背框架21的高度方向是指与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通过座椅靠背20的向前方的倒伏而转换的方向。
车用座椅S1是乘坐物用座椅的一例,如图1所示,作为后部座位装备于车辆1,所述车辆1在汽车的车体后部具有行李空间,特别是,本实施例中,是装备于面包车型的汽车的车用座椅。
关于车用座椅S1的构成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分为右侧(驾驶座侧)的车用座椅S11、及左侧(副驾驶座侧)的车用座椅S12,各车用座椅S11、S12具备作为乘客就座的就座部的座椅衬垫10、作为从背侧支撑乘客的支撑部的座椅靠背20、以及支撑乘客头部的头枕30。此外,在各车用座椅S11、S12的座椅靠背20之间设置有扶手40,左侧的车用座椅S12中,位于图2中扶手40的下方的台座部20a与座椅靠背20一体化形成,设置于图2中台座部20a的下方位置的伸出部10a与座椅衬垫10一体化形成。
虽然以上点中右侧的车用座椅S11与左侧的车用座椅S12不同,但就基本构成而言,两车用座椅S11、S12是共通的。为此,以下说明中,仅对右侧的车用座椅S11的构成进行说明。
车用座椅S1可以将其姿势从乘客可就座的一般姿势(图1中虚线表示的姿势,以下,就座姿势)转换为不使用时形成行李箱部3的收纳姿势(图1中实线表示的姿势,以下,收纳姿势)。具体说明的话,在车用座椅S1的姿势转换为收纳姿势时,座椅衬垫10向车辆前方跳起。还有,连动于座椅衬垫10的跳起,座椅靠背20向前方旋转,向车体地板2上的,跳起前的座椅衬垫被设置的位置倒伏。进一步地,头枕30从在座椅靠背20的上方略垂直设置的状态约90度向前方旋转,在座椅靠背20倒入车体地板2时,被收起于前方跳起的座椅衬垫10与倒伏的座椅靠背20之间。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动作(以下,称为收纳动作),车用座椅S1可以以小型化的姿势收纳。而且,采用上述构成的车用座椅S1作为后部座椅的车辆1中,构成车体地板2的一部分的行李箱部3形成于该车用座椅S1的后方,所述行李箱部3通过车用座椅S1的收纳动作扩张为可利用的大小。
如上所述,车用座椅S1的姿势可以转换为就座姿势及收纳姿势。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也可以进行从就座姿势到仅头枕30向前方倾倒的姿势的转换,及从收纳姿势到仅座椅靠背20立起的姿势的转换。这样多变的座椅配置是通过车用座椅S1具备的各种驱动机构(具体为,后述的头枕旋转机构50、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等)实现的。以下,就用于实现车用座椅S1的座椅配置的构成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说明中,座椅衬垫10、座椅靠背20、及头枕30的就座位置是指车用座椅S1的姿势为就座姿势时的座椅衬垫10、座椅靠背20、及头枕30的位置,相当于各自的使用位置。还有,座椅衬垫10的跳起位置是指车用座椅S1的姿势为收纳姿势时的座椅衬垫10的位置,相当于收纳位置。座椅靠背20以及头枕30的倾倒位置分别指车用座椅S1的姿势为收纳姿势时的座椅靠背20以及头枕30的位置。
车用座椅S1的基本构成
在对用于实现车用座椅S1的座椅配置的构成进行说明时,对车用座椅S1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如前所述,车用座椅S1具备座椅衬垫10、座椅靠背20及头枕30。
座椅衬垫10通过将表皮材料安装于图3所示的衬垫框架11而构成。表皮材料是通过将表皮材料末端上缝制的未图示的调整索钩住衬垫框架11的外缘而被安装。
还有,图4所示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设置于座椅衬垫10的下部。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固定于车体地板2上,支持座椅衬垫10的同时,是在收纳车用座椅S1时,使座椅衬垫10从就座位置向跳起位置跳起的部件。
也就是说,座椅衬垫10通过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固定于车体地板2上的就座位置,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起动的话,则从就座位置向跳起位置跳起而构成。换言之,座椅衬垫10可以在就座位置和跳起位置之间进行往复移动。
此外,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具备撞针锁定机构100。撞针锁定机构100是在车用座椅S1的姿势为就座姿势时使座椅衬垫10固定于就座位置的部件。关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及撞针锁定机构100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座椅靠背20,通过在如图5所示的座椅靠背框架21贴上作为衬垫材料的聚氨酯橡胶,用表皮材料覆盖而构成。换言之,座椅靠背20的内部具备座椅靠背框架21。座椅靠背20的座椅靠背框架21具有成为座椅靠背框架21的基部的板状的盘式框架22、以及成为座椅靠背框架21的外框的管框架23。盘式框架22通过对略矩形状的板金施行用于确保刚性的加强筋加工等的加工处理而成形。而且,后述的头枕旋转机构50及配置单元80安装于盘式框架22的前面。
管框架23位于盘式框架22的前方,围绕盘式框架22并沿着盘式框架22的外缘设置,用焊接与盘式框架22接合。此外,管框架23中,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座椅靠背20的下部的部分、以及在左右方向上面向车辆1外的部分,以在座椅靠背20的厚度方向上与盘式框架22之间设置间隙的状态下设置。所述间隙形成的理由是,例如,为了将座椅靠背框架21上贴的作为衬垫材料的聚氨酯橡胶的端部夹入盘式框架22及管框架23之间并保持等。
进一步地,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部中,在位于后述的支柱33的后侧的部分,设置有由朝下的コ字状的托架构成的支柱倾倒限制部25。支柱倾倒限制部25相当于头枕30位于就座位置时限制支柱33的向后方的旋转(倾倒)的限制部。此外,支柱倾倒限制部25设置于每一个支柱33(即,设置有2个)、且焊接固定于管框架23的上端部。
使上述构成的座椅靠背20的旋转轴20b嵌合于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例如,参照图12)的孔部,且可旋转地被支持于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所述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固定于车体地板2。据此,座椅靠背20相对车体地板2可向前后方向旋转,可以在就座位置与倾倒位置之间移动。换言之,本实施例涉及的座椅靠背20可向前方倒伏地被构成,可以转换起立状态和倒伏状态。此外,本实施例中,连动于座椅衬垫10的跳起动作,使得座椅框架20变得向前方倒伏,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也可仅使座椅靠背20单独向前方倾倒。
头枕30设置于座椅靠背20(换言之,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方,通过在图6所示的倒U字状的内部框架31与表皮材料之间填充发泡剂而构成。倒U字状的内部框架31的两侧的脚部31a为中空状,各脚部31a的内部形成有容纳中空棒状的导向器32的空间。导向器32容纳于脚部31a内,穿通设置于内部框架31的脚部31a的下端凸缘部31b的插入孔(未图示)进退自由地构成。此外,在头枕30的表皮材料,设置有使导向器32的末端部位于表皮材料外侧的通孔(未图示)。
以上构成的头枕30中,在导向器32位于内部框架31的脚部31a内最后退的位置的状态(除了下端凸缘32a、均收纳于脚部31a内的状态)下,头枕30的表皮材料中,上述通孔周边的部分被夹在内部框架31的脚部31a的下端凸缘部31b与导向器32的下端凸缘32a之间。
还有,本实施例中,在由金属棒构成的一对支柱33(参照图5)插入导向器32内的状态下,头枕30被支持于该支柱33,进一步地,各支柱33被旋转自由地支持于后述的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
而且,头枕30通过头枕旋转机构50,在座椅靠背20的上方可以从起立状态旋转至向前方约90度倾倒的状态。此外,本实施例中,连动于座椅衬垫10的跳起动作,使得头枕30向前方倾倒旋转,进一步地,仅头枕30也可单独向前方倾倒。
头枕旋转机构
下面,对头枕旋转机构50进行说明。
头枕旋转机构50相当于第3动作机构,是使支柱33向前方旋转,且将头枕30向前方倾倒,使得位于就座位置的头枕30变为向前方倾倒的倾倒位置的机构。所述头枕旋转机构50以被未图示的树脂罩覆盖的状态被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前侧上部。
如图7至图9所示,头枕旋转机构50具有外罩51、施力弹簧52、锁定部件53、以及滑动部件54。
外罩51构成头枕旋转机构50的筐体,本实施例中是将略矩形状的板金重叠而构成。其内部容纳锁定部件53及滑动部件54。还有,所述外罩51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沿着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变长,用其上部可旋转地支持支柱33。施力弹簧52是将支柱33向前方施力的施力部件的一例,设置于外罩51的里面(后面)侧。
锁定部件53是为了对抗施力弹簧52的施加力,维持支柱33的起立状态而与支柱33啮合的金属片部件。在此,起立状态是指头枕30起立,位于座椅靠背20的上方时的支柱33的配置状态(换言之,头枕30位于就座位置的状态)。
对锁定部件53的构成进行更详细说明的话,如图9所示,支柱33具有沿着车用座椅S1的高度方向(换言之,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伸展的铅垂部33a、邻接于铅垂部33a的下部,沿左右方向(换言之,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部33b、以及位于水平部33b的端部的略扇状的支柱侧啮合部33c。而且,锁定部件53通过嵌入形成于支柱侧啮合部33c的切口33d,与支柱33啮合,维持支柱33的起立状态。
进一步地,锁定部件53在外罩51内摇动自由地被支持,在一部分露出外罩51之外并可以嵌入支柱侧啮合部33c的切口33d的位置(啮合位置)与将露出部分收容于外罩51内并从切口33d脱离的位置(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滑动部件54是容纳于外罩51内的长尺体(具体为棘爪杆),为了使锁定部件53摇动而沿着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滑动移动。滑动部件54一般位于使锁定部件53到达啮合位置的位置。而且,滑动部件54滑动至其长度方向一端侧时,会使锁定部件53到达解除位置。
在以上构成的头枕旋转机构50中,锁定部件53在啮合位置与支柱33的支柱侧啮合部33c啮合时,对抗施力弹簧52的施加力,将支柱33维持在起立状态,据此,头枕30被保持在就座状态。
一方面,锁定部件53通过滑动部件54的滑动移动从啮合位置向解除位置摇动的话,锁定部件53与支柱侧啮合部33c的啮合被解除,支柱33通过施力弹簧52的施加力向前方旋转,与此相伴头枕30向前方倾倒。这一系列的动作是为了使头枕30向前方倒伏的动作,相当于第3动作。
另外,本实施例中,准备了两种对滑动部件54给予用于滑动移动的驱动力的路线。一方的路线是接受乘客为了仅将头枕30单独向前方倾倒而进行的操作,用于将该操作直接传递至滑动部件54使其滑动的路线。
具体说明的话,本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S1中,设置有接受乘客的使滑动部件54滑动的操作的带状部件ST1,带状部件ST1紧固于滑动部件5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54a。因此,乘客通过拉伸带状部件ST1,滑动部件54滑动,锁定部件53以从动于此的形式向解除位置摇动。
此外,带状部件ST1在其延伸范围的中途位置,通过抵接于座椅靠背框架21上安装的吊挂棒24,略直角地弯曲。也就是说,吊挂棒24相当于与带状部件ST1抵接且弯曲带状部件ST1的弯曲部件。
而且,带状部件ST1穿通座椅靠背20的表皮材料上设置的通孔,从座椅靠背20的上端面中,比头枕30更靠近车辆外侧的位置的部分突出形成(参照图2)。据此,乘客进行拉伸沿着上下方向的带状部件ST1的操作的话,通过上述吊挂棒24的作用,带状部件ST1的动作方向从上下方向转换为左右方向,最终,作为使滑动部件54沿着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滑动的驱动力传递至滑动部件54。如此意义下,吊挂棒24相当于变换部,所述变换部用于将带状部件ST1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拉伸操作变换为沿着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的滑动部件54的滑动移动。
对滑动部件54给予用于滑动移动的驱动力的其他路线是,接受用于乘客收纳车用座椅S1的操作(以下,称为收纳操作),并将该操作通过座椅衬垫10的跳起动作传递至滑动部件54的路线。即,本路线在收纳车用座椅S1时,首先,进行用于将座椅衬垫10向跳起位置(收纳位置)跳起的动作,这个动作传递至滑动部件54,使滑动部件54滑动,最终用于将头枕30向前方倾倒。
具体说明的话,设置接受用于乘客收纳车用座椅S1的动作的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参照图11)。如此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紧固于后述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侧。此外,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从车用座椅S1的,面向车辆1的外面的侧面延伸而出,在车用座椅S1的姿势为就座姿势时位于座椅衬垫10的下部。
一方面,线缆C的一端安装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更具体为,后述的可动单元120的连接杆121),该线缆C的另一端安装于后述的配置单元80。还有,其他线缆C从配置单元80伸出,其先端钩住延伸部54b的侧壁,所述延伸部54b延伸于滑动部件5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与带状部件ST1紧固一侧的相反侧)上的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
在如上所述的构成中,乘客向车辆1的外侧拉伸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的话,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起动,座椅衬垫10向跳起位置跳起。而且,所述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用于跳起座椅衬垫10而进行的动作(具体为,后述的连接杆121的向前方的旋转动作),经由线缆C及配置单元80,传递至滑动部件54。即,通过用于跳起座椅衬垫10而进行的动作,安装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线缆C被牵引,通过所述线缆C的拉伸动作,配置单元80的各起动部起动,据此,钩住滑动部件54的延伸部54b的线缆C被牵引。通过如此一系列动作,滑动部件54滑动,最终,锁定部件53向解除位置摇动。
下面,对头枕旋转机构50的安装进行说明。如前面所述,头枕旋转机构50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部,特别是,本实施例中,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前侧用双头螺栓Bs安装。
更具体说明的话,本实施例中,头枕旋转机构50的各构成要素不是个别安装,而是作为单元在一体化的状态下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此外,头枕旋转机构50在支柱33被组装的状态下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
在此,本实施例中,在安装头枕旋转机构50的前阶段,安装用的双头螺栓Bs事先组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前侧。一方面,向外侧伸出的螺栓承接部51a设置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的上部及下部。而且,将头枕旋转机构50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时,上述双头螺栓Bs穿通形成于螺栓承接部51a的螺栓孔,从座椅靠背框架21的前侧安装头枕旋转机构50。如此,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头枕旋转机构50作为一个单元安装,同时,可以用双头螺栓Bs将外罩51从座椅靠背框架21的前侧安装。据此,头枕旋转机构50的安装变得容易,其组装性提高。
此外,本实施例中,螺栓承接部51a的设置部位(换言之,头枕旋转机构50的向座椅靠背框架21的固定部位)有3个,具体为,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的上侧有2个,外罩51的下侧有1个。在此,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的上侧设置的螺栓承接部51a所承接的双头螺栓Bs设置于前述的支柱倾倒限制部25。即,本实施例中,头枕旋转机构50固定于支柱倾倒限制部25。
更具体说明的话,每个支柱33的支柱倾倒限制部25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部,在各支柱倾倒限制部25的前侧表面,双头螺栓Bs以从该前侧表面突出几分的状态被组装。将所述双头螺栓Bs穿通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的上侧设置的螺栓承接部51a的螺栓孔,通过用上述双头螺栓Bs将外罩51安装于各支柱倾倒限制部25的前侧表面,头枕旋转机构50固定于各支柱倾倒限制部25。
如此,本实施例中,有效利用支柱倾倒限制部25所设置的空间,固定有头枕旋转机构50。据此,可以小型化车用座椅S1。更详细说明的话,各支柱倾倒限制部25在左右方向(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两端的更内侧。如此,通过头枕旋转机构50的固定部位设置于位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两端的更内侧的支柱倾倒限制部25,与固定部位设置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的两端的更外侧相比,可以更小型化车用座椅S1。
还有,支柱33具有向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伸展的铅垂部33a,支柱倾倒限制部25的前侧表面的中央部位于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中铅垂部33a所在的位置,双头螺栓Bs组装于如此位置。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双头螺栓Bs存在于支柱33的铅垂部33a的轴线上。据此,可以进一步小型化车用座椅S1。具体说明的话,通过有效利用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上为了设置支柱33(特别是铅垂部33a)而空出的区域来组装作为支柱33以外的部件的双头螺栓Bs,不需要另外确保组装该双头螺栓Bs的空间,因此,可以小型化车用座椅S1。
进一步地,支柱33中,支柱倾倒限制部25的前侧表面的下端部,位于比与上述铅垂部33a邻接且向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部33b更靠近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上的下侧的位置,且双头螺栓Bs组装于如此位置。据此,可以谋求进一步小型化车用座椅S1。具体说明的话,空的空间形成于铅垂部33a与水平部33b的接合位置(换言之,支柱33弯曲的位置)的下面。将所述空的空间用于设置双头螺栓Bs的话,可以不用另外确保组装该双头螺栓Bs的空间,小型化车用座椅S1。
一方面,设置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的下侧的螺栓承接部51a所承接的双头螺栓Bs被组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盘式框架22。特别是,本实施例中,盘式框架22中,双头螺栓Bs组装于后述的加强版26重叠的部位。如此,本实施例中,盘式框架22中,双头螺栓Bs被组装于较高刚性的部位,通过如此的双头螺栓Bs固定头枕旋转机构50,因此,可以适当地设置头枕旋转机构50,稳定地起动头枕旋转机构50的各部件。
座椅衬垫跳起机构
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是跳起机构的一例,相当于第1动作机构,是一旦乘客进行的车用座椅S1的收纳操作被接受的话,就进行作为用于收纳车用座椅S1的开始动作的将座椅衬垫10向跳起位置跳起的动作的部件。所述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被未图示的树脂罩覆盖,座椅衬垫10位于就座位置时位于座椅衬垫10的下方位置而设置于车体地板2上。
如图4、图10、图11所示,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由两个辅助单元构成,一个辅助单元是安装于车体地板2的安装单元110,另一个辅助单元是设置于安装单元110上,对安装单元110(换言之,车体地板2)进行摆动动作(旋转动作)的可动单元120。
安装单元110具有以从上面看L字状的外观形成的安装板111为主的构成要素。安装板111中,沿着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板部112通过紧固于车体地板2的螺栓Bo及垫圈Ws固定于车体地板2(参照图11)。在此,长孔状的安装孔114形成于第1板部112的后端部,通过事先组装于车体地板2的螺栓Bo及垫圈Ws嵌入安装孔114,安装单元110设置于车体地板2上。
此外,安装孔11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114b与前端部114a及后端部114c相比,宽度宽几分。利用如此构成,将螺栓Bo及垫圈Ws嵌入安装孔114时,先将螺栓Bo及垫圈Ws穿通安装孔11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114b,之后,移动安装单元110而使螺栓Bo嵌合于安装孔114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114a,从而决定安装单元110的位置。
还有,装置锁定机构100的锁定部101安装于第1板部112的长度方向的略中央部。所述锁定部101具有钩状的锁定片102、及在可摇动状态收纳锁定片102的锁定片罩103。在锁定片102与后述撞针105啮合的状态下,座椅衬垫10在就座位置固定于车体地板2上。一方面,摇动锁定片102的话,撞针105变得脱离与锁定片102的啮合状态,座椅衬垫10从固定于车体地板2上的状态解放,变为可动状态。
进一步地,第1板部112在其一侧部具有立壁部112a,立壁部112a中,在比安装锁定部101的位置稍前方的位置,形成有用于通过前述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的狭缝112b。穿通所述狭缝112b的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与第1板部112交叉而设置于第1板部112上。还有,线缆C的一端部连接于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的端部(从第1板部112看的车辆1的内侧的端部),布线该线缆C时,用于规定布线路线的路线规定部112c以适当地间隔设置于第1板部112的侧部(与立壁部112a所在侧相反侧的侧部)。
而且,上述线缆C的另一端部连接于与前述锁定片102连结的连结片104。据此,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被拉伸的话,线缆C通过连结片104拉伸锁定片102,作为其结果,锁定片102摇动,锁定片与撞针105的啮合被解除。
一方面,安装板111中,沿着车辆1的左右方向(车用座椅S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2板部113是形成可动单元120的基础的部分,在其长度方向中央部,设置用于防止下潜现象的下潜支架115,所述下潜现象为就座于座椅衬垫10的乘客在车辆1的碰撞事故时,潜入腰部安全带的下面。
可动单元120具有大致门型的构造,螺栓固定于安装板111的第2板部113。可动单元120包括,一对连接杆121、一对管杆122、连结连接杆121之间的连结杆123、用于安装座椅衬垫10的安装托架124、旋转自由地支持连接杆121及管杆122的一对支持机构125。这些构成要素一体化组合为单元,安装于安装板111的第2板部113时作为单元被一体地安装。
一对连接杆121分别为对板金部件施行加强筋加工等的处理而构成的长尺体,位于可动单元120的两侧部。各连接杆121通过旋转轴126A嵌合于其下端部形成的通孔(未图示),旋转自由地被支持。还有,连结连接杆121之间的连结杆123安装于各连接杆121的上端部。进一步地,在各连接杆121的上端部,安装托架124安装于其外侧表面。此外,连结杆123及安装托架124在连接杆121的上端部以共同固定形式通过螺栓固定安装。
一对管杆122分别与连接杆121并列设置,通过旋转轴126B嵌合于其下端部形成的通孔(未图示),与连接杆121的旋转方向相同方向地可旋转地被支持。还有,安装托架124被销钉固定于各管杆122的上端部。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座椅衬垫10通过安装托架124被支持于一对连接杆121及一对管杆122。而且,各管杆122从动于连接杆121的旋转,与连接杆121的旋转方向相同方向地旋转。
进一步地,一对连接杆121及管杆122中,在安装于面向车辆1外的一侧的连接杆121及管杆122的安装托架124的下面,安装有前述的撞针锁定机构100的撞针105。而且,为了使连接杆121及管杆122向从旋转轴126A、126B看的后方倾倒而旋转的话,上述撞针105可以到达可啮合于锁定部101的锁定片102的位置,所述锁定部101设置于安装板111(更具体地为第1板部112)。
一对支持机构125分别是可旋转地支持连接杆121及管杆122的部件,如图4、图10、图11所示,在前述旋转轴126A、126B之外,具有基座托架127、以及减振橡胶129。
基座托架127是从上面看略Z字状的板金部件,形成可动单元120的基础,螺栓固定于安装板111的第2板部113。还有,基座托架127中,沿着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位成为立壁部127a,旋转轴126A、126B固定于所述立壁部127a。
减振橡胶129是在连接杆121通过螺旋弹簧128的施加力向前方旋转而到达前方界限位置时,与连接杆121的前端抵接,吸收连接杆121产生的冲击的部件。减震橡胶129位于比连接杆121的作为旋转支点的部位前面几分的位置,固定于前述的基座托架127。
此外,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由于向减震橡胶129的连接杆121的抵接(碰撞)导致的减震橡胶129的切损,在连接杆121的长度方向,将抵接于减震橡胶129的位置的抵接部位121a弯折,使所述抵接部位121a的前端带有圆弧。
一对支持机构125中,位于车辆1外侧的支持机构125具有螺旋弹簧128。螺旋机构128是为了将连接杆121向前方倾倒而施力的施力部件。螺旋机构128的一端部卡止于旋转轴126A,另一端部在连接杆121向后侧倾倒的状态(换言之,座椅衬垫10跳起前的状态)下,卡止于从连接杆121的侧表面突出的突出部(未图示)。
根据上述构成,座椅衬垫10在撞针105及锁定片102为啮合状态时,即使通过连接杆121承受螺旋弹簧128的施加力(换言之,对抗螺旋弹簧128的施加力),也仍被保持在就座位置。
一方面,通过拉伸锁定片102并使锁定片102摇动,撞针105与锁定片102的啮合被解除,通过螺旋弹簧128的施加力,连接杆121向前方旋转。结果,座椅衬垫10向跳起位置跳起。这一系列的动作是用于跳起座椅衬垫10的一系列动作,相当于第1动作。
此外,如图4、图10、图11所示的情况下,一对连接杆121中,仅对一方设置了螺旋弹簧128,但并不仅限于此,对两方的连接杆121,分别设置螺旋弹簧128的构成也可以。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插入孔121b形成于一方的连接杆(位于车辆1的外侧一方的连接杆121)的长度方向中途位置,线缆C的一端部被插入该插入孔121b。所述线缆C的另一端部连接于后述的配置单元80(更具体为,第1旋转部件83)。因此,跳起座椅衬垫10时,通过上述连接杆121旋转,连结于连接杆121的线缆C被牵引,最终,在该线缆C连接的配置单元中,利用线缆C的牵引力使得单元各部起动。此外,关于配置单元80的构成及动作将在后面详述。
座椅靠背倒伏机构
下面,对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进行说明。
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是第2动作机构的一例,是使图12所示的被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可旋转地支持的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倾倒而旋转的机构。所述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具有作为构成要素的图12所示的施力弹簧71、及图13所示的锁定机构72。
施力弹簧71是施力使得位于就座位置的状态的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倾倒的施力部件的一例,具体而言,是设置于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侧的螺旋弹簧。所述施力弹簧71的一端部71a卡止于座椅靠背20的旋转轴20b,施力弹簧71的另一端部71b钩住突出形成于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的卡止销91。
锁定机构72通过托架(未图示),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面向车辆1的外面的侧部。所述锁定机构72是具备啮合于车辆主体侧设置的撞针74的锁定片73,通过使锁定片73与撞针74啮合,对抗前述的施力弹簧71的施加力,将座椅靠背20保持于就座位置的部件。在此,车辆主体是指车辆1中,除去车用座椅S1的部分。
对锁定机构72的构成进行更详细说明的话,如图13所示,锁定机构72具有锁定片73、基座部75、连结部76。锁定片73如上所述,是啮合于撞针74的钩状部件,相对基座部75可旋转地被支持。在此,锁定片73以立设于基座部75的支持轴(未图示)为中心,来回于可以与撞针74啮合的位置(可啮合位置)、及不可与撞针74啮合的位置(不可啮合位置)而旋转。
此外,所述锁定片73通过未图示的扭簧,在其旋转方向被向可啮合位置的方向施力。一方面,对抗扭簧的施加力使锁定片73从可啮合位置向不可啮合位置的方向旋转的话,可以解除锁定片73与撞针74的啮合状态。
连结部76由椭圆状的金属板部件构成,相对基座部75沿着上下方向可滑动移动地安装。锁定片73安装于所述连结部76的下端部76a(一端部)侧,连结部76向上方滑动移动的话,使得锁定片73向不可啮合位置的方向旋转而构成。还有,后述的操作部77的连结杆77c、及从配置单元80侧伸出的线缆C连接于连结部76的上端部76b(另一端部)。
如上所述的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中,锁定片73与撞针74为啮合状态时,对抗施力弹簧71的施加力将座椅靠背20保持于就座位置。换言之,座椅靠背20与车辆主体,更具体为撞针74啮合时,撞针74对抗施力弹簧71的施加力,维持座椅靠背20的起立状态。如此意义下,撞针74相当于用于对抗施力弹簧71的施加力,维持座椅靠背20的起立状态,且与座椅靠背20啮合的啮合部。
而且,连结部76向上方滑动移动的话,伴随此,锁定片73从可啮合位置向不可啮合位置旋转,结果,锁定片73与撞针74的啮合被解除。据此,座椅靠背20通过施力弹簧71的施加力以旋转轴20b为中心向前方倾倒(倒伏)而旋转,最终到达倾倒位置。这一系列的动作是用于使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倒伏的动作,相当于第2动作。
此外,本实施例中,未图示的缓冲机构设置于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侧,座椅靠背20到达一定角度后,通过该缓冲机构的作用,倾倒速度(旋转速度)慢慢变得缓和。据此,座椅靠背20用缓慢的速度到达倾倒位置(收纳位置),因此,万一是在座椅靠背20与车体地板2之间存在人或物的状态下,也可以防止由于与座椅靠背20碰撞而导致的事故。
另外,本实施例中,准备了两种对连结部76给予用于向上方滑动移动的驱动力(换言之,用于使锁定片73向不可啮合位置旋转的驱动力)的路线。一方的路线是接受乘客为了仅将座椅靠背20单独向前方倾倒而进行的动作,用于将该操作通过连结部76传递至锁定片73的路线。
具体说明的话,接受乘客为了仅将座椅靠背20单独向前方倾倒而进行的操作的操作部77设置于座椅靠背20的上端部。此外,在座椅靠背20的上端面,从头枕30看,操作部所设置的位置比带状部件ST1更靠近车辆1的外侧(参照图2)。如图13所示,操作部77具有操作罩77a、相对操作罩77a被可旋转地支持的操作杆77b。操作罩77a具有可容纳操作杆77b的凹形状。而且,操作罩77a的边沿部在抵接于座椅靠背20的上端面的状态下固定于座椅靠背20,更具体为,固定于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肩位置设置的安装托架27(参照图5)。
操作杆77b是通过未图示的施力装置,在操作杆77b的旋转方向,被向收纳于操作罩77a内的方向(具体为,在操作罩77a内向前方的方向)施力的状态。还有,由形成为略闪电状的金属部件构成的连结杆77c连结于操作杆77b的一定位置。所述连结杆77c构成为连动于操作杆77b的向上方的旋转动作(具体为,在操作罩77a内使操作杆77b向后方旋转的操作)向上方移动。
以上构成的操作部77中,乘客进行使操作杆77b向上方旋转的操作的话,连结杆77c向上方移动的结果,上述操作作为使连结部76向上方滑动移动的驱动力,传递至连结部76。而且,最终,向连结部76的上方的滑动移动传递至锁定片73,锁定片73对抗扭弹簧的施加力,向不可啮合位置旋转。据此,到此为止处于与撞针74啮合的状态的锁定片73脱离其啮合状态。结果,仅座椅靠背20单独向前方倾倒而旋转。即,乘客通过使操作杆77b向上方旋转的操作,可以仅使座椅靠背20。单独向前方倾倒
此外,一旦解除锁定片73与撞针74的啮合的话,之后,锁定片73维持与撞针74不可啮合的状态,直至其向反方向旋转,且返回可啮合位置为止。
对连结部76给予用于滑动移动的驱动力的其他路线是,接受乘客用于收纳车用座椅S1的操作,将该操作传递至连结部76的路线。也就是说,收纳车用座椅S1时,进行用于将座椅衬垫10向跳起位置跳起的动作,本路线是用于将这个动作传递至连结部76的路线。
具体说明的话,如头枕旋转机构一项所说明的,在车用座椅S1设置接受车用座椅S1的收纳操作的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线缆C的一端安装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更具体为,可动单元120的连接杆121),该线缆C的另一端安装于后述的配置单元80。还有,从配置单元80伸出其他的线缆C,其先端连接于连结部76的上端部76b。
在以上所述的构成下,乘客拉伸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的话,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起动,座椅衬垫10向跳起位置跳起,所述跳起动作经由线缆C及配置单元80,传递至连结部76。结果,安装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线缆C被牵引,通过所述线缆C的牵引动作起动配置单元80的各起动部,通过配置单元80的各起动部的起动,钩住连结部76的上端部76b的线缆C被拉伸。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动作,连结部76向上方滑动移动,锁定片73向不可啮合位置摇动,与撞针74的啮合被解除。
即,本实施例中,具备利用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产生的跳起动作,解除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的解除机构200。通过所述解除机构200各部的一系列动作,最终,连结部76向上方滑动,锁定片73向不可啮合位置旋转。而且,与上述操作部77的情况相同,到此为止处于与撞针74啮合的状态的锁定片73脱离其啮合状态,结果,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倾倒,旋转至到达跳起前的座椅衬垫10的位置为止。之后,锁定片73维持与撞针74不可啮合的状态,直至其向反方向旋转,且返回可啮合位置为止。
配置单元
下面,对配置单元80进行说明。
配置单元80相当于驱动机构,是用于在收纳车用座椅S1时,使座椅靠背20的向前方的倾倒动作及头枕30的向前方的倒伏动作连动于座椅衬垫10的跳起动作的机构。
具体说明的话,配置单元80利用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跳起动作(第1动作),在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实行用于将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倒伏的动作(第2动作),且,在头枕旋转机构50,实行用于将头枕30向前方倒伏的动作(第3动作)而动作。
更具体为,配置单元80内的可动部件(例如,后述的第1旋转部件83及第2旋转部件84)是将作为用于将衬垫10跳起而进行的动作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连接杆121的旋转动作作为驱动力而动作。而且,通过上述的可动部件的动作,头枕旋转机构50的锁定部件53向解除位置摇动,且,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的锁定片73向不可啮合位置旋转。即,配置单元80是将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连接杆121的旋转动作传递至头枕旋转机构50及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用于使这些机构起动的装置。
配置单元80为了实现上述功能,通过作为线状部件的线缆C分别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连接杆121、头枕旋转机构50的滑动部件54、以及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的连结部76连接。进一步地,配置单元80用作为线状部件的线缆C连接于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关于倾倒角度检测机构将在后面说明)。即,从配置单元80伸出4根线缆C。
此外,以下说明中,为了方便说明,区别从配置单元80伸出的4跟线缆C,连接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连接杆121的称为第1线缆C1,连接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滑动部件54的称为第2线缆C2,连接于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的连结部76的称为第3线缆C3,连接于倾斜角度检测机构130的称为第4线缆C4。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构成座椅靠背框架21的盘式框架22的前面中,配置单元80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上,被螺栓固定于相较中央稍靠向车辆1的外侧的部位。关于配置单元80的安装,在后面详述。
对配置单元80的具体构成进行说明的话,如图14所示,配置单元80具有作为主要构成要素的外罩81、旋转轴82、第1旋转部件83、第2旋转部件84、第3旋转部件85、啮合销86、缓冲橡胶87、第1线圈弹簧88a、第2线圈弹簧88b、以及,第3线圈弹簧88c。还有,如前面所述,配置单元80分别通过第1线缆C1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连接、通过第2线缆C2与头枕旋转机构50连接、通过第3线缆C3与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连接、通过第4线缆C4与后述的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连接。以下,对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外罩81具有从上面看的略扇状的外形形状,是在配置单元80的可动要素(具体为,第1旋转部件83、第2旋转部件84、第3旋转部件85等)的前侧覆盖该可动要素的部件。此外,外罩81具有为了安装旋转轴82而形成的安装孔(在图14中未显示)。
还有,在距离外罩81的外缘比较近的地方,设置有圆弧状的导向狭缝81b。所述导向狭缝81b沿着第1旋转部件83的旋转方向形成,具有作为第1旋转部件83旋转时的导向部的功能。此外,本实施例中,在导向狭缝81b的位置,外罩81形成有阶梯状的高低不平,与导向狭缝81b邻接的外罩81的中央区域81c成为在外罩81的厚度方向上,比位于导向狭缝81b外侧的外侧区域81d更向里侧凹陷几分的状态。
旋转轴82是旋转自由地支持第1旋转部件83及第2旋转部件84的部件,可装拆地安装于外罩81。此外,本实施例中,外罩81的里面,安装旋转轴82的部分比其周围浮起一段,形成旋转轴82的台座(未图示)。第1旋转部件83是以旋转轴82为中心旋转的金属片部件,从旋转轴82向前述的导向狭缝81b延伸。在第1旋转部件83的延伸方向一端部(导向狭缝81b侧的端部),设置有卡止第1线缆C1的一端的线缆卡止部83a、以及穿通导向狭缝81b并从外罩81的里面向表面绕进去的舌状部83b。
还有,在第1旋转部件83的延伸方向中间位置,具有从第1旋转部件83的侧部延伸,且啮合于第2旋转部件84的表面(详细为,第2旋转部件84的最外缘部84d的表面)的舌状啮合部83c。进一步地,第1线圈弹簧88a安装于第1旋转部件83的延伸方向一端部,该第1线圈弹簧88a将第1旋转部件83向其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具体为,平常第1旋转部件83所在的位置)施力。
根据以上构成,第1旋转部件83平常被第1线圈弹簧88a施力,位于其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一方面,通过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连接杆121的旋转移动,第1线缆C1被牵引至该连接杆121侧,通过线缆卡止部83a,第1旋转部件83的延伸方向一端部被拉伸,结果,第1旋转部件83对抗第1线圈弹簧88a的施加力,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旋转。
此外,第1旋转部件83旋转时,第1旋转部件83的舌状部83b沿着导向狭缝81b在导向狭缝81b内移动,第1旋转部件83的舌状啮合部83c在第2旋转部件84的表面上,沿着该表面移动。据此,第1旋转部件83可以在设定的旋转范围内适当地旋转。
较易理解地进行说明的话,在第1旋转部件83中,第1线圈弹簧88a安装于从支点的旋转轴82稍离开的位置(具体为,延伸方向一端部),此处进一步地连接第1线缆C1。为此,第1旋转部件83存在弯曲其延伸方向而压弯的可能性,压弯时在适当的旋转范围的旋转变得困难。为了回避如此事态,本实施例中,导向狭缝81b设置于外罩81,在该导向狭缝81b穿通第1旋转部件83的舌状部83b的同时,使第1旋转部件83的舌状啮合部83c啮合于第2旋转部件84的最外缘部84d,且使其在第2旋转部件84的表面上移动。据此,上述的压弯被限制,因此,第1旋转部件83可以在设定的旋转范围适当地旋转。
此外,在位于第1旋转部件83的延伸方向的中途位置的部分,形成有比其他部分略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83d。所述突出部83d是在第1旋转部件83通过第1线圈弹簧88a的施加力从旋转范围的另一端位置返回一端位置时,与后述的缓冲橡胶87碰撞的部分。在第1旋转部件83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还形成有圆弧状的孔(以下,圆弧孔83e),后述的啮合销86穿通圆弧孔83e。进一步地,用于安装第3旋转部件85的旋转轴85a的安装孔(未图示)形成于圆弧孔83e的附近。
第2旋转部件84是在与外罩81的相反侧重叠于第1旋转部件83(在图14所示的状态重叠于第1旋转部件83之上),且以旋转轴82为中心旋转的略扇状的金属片部件。在第2旋转部件84的外缘部形成有用于连接第2线缆C2及第3线缆C3的端部而形成的连接孔84e。而且,第2旋转部件84从其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旋转的话,会牵引上述2根线缆C。
还有,第2旋转部件84的外缘部中,作为施力弹簧的第2线圈弹簧88b安装于第2线缆C2及第3线缆C3所连接的位置的附近。该第2线圈弹簧88b将第2旋转部件84向其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具体为,平常第2旋转部件84所在的位置)施力。
还有,后述的啮合销86穿通的通孔84a沿着第2旋转部件84的旋转方向形成于第2旋转部件84。所述通孔84a与啮合销86的外径相比具有十分宽的宽度,特别是,通孔84a中,在第2旋转部件84的旋转方向,位于一端侧的端部比其以外的部分宽度较宽。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通孔84a的,第2旋转部件84的旋转方向上靠近一端的位置,形成有阶梯状的高低不平。换言之,第2旋转部件84的,位于通孔84a的周边的位置的部分中,在第2旋转部件84的旋转方向上的一端侧,形成有向通孔84a的内侧突出的凸部84b。
啮合销86立设于后述的第3旋转部件85,与第3旋转部件85一体的移动。而且,啮合销86通过卡止于凸部84b与第2旋转部件84啮合,通过越过凸部84b在通孔84a内移动而解除与第2旋转部件的啮合状态。
以上构成的第2旋转部件84在平常,被第2线圈弹簧88b施力,而位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此时,啮合销86位于凸部84b的侧面(更具体为,第2旋转部件84的旋转方向中比凸部84b更靠近一端侧的位置)。此时,啮合销86卡止于凸部84b而在通孔84a内移动的话,第2旋转部件84通过啮合销86,被从其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按压。
而且,通过啮合销86的按压力,第2旋转部件84对抗第2线圈弹簧88b的施加力向旋转范围的另一端位置旋转,伴随此,牵引第2线缆C2及第3线缆C3。结果,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起动,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被解除。如此意义下,第2旋转部件84可以称为是用于解除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而旋转的旋转体。
一方面,啮合销86越过凸部84b在通孔84a内移动的话,第2旋转部件84与啮合销86的啮合被解除。据此,第2旋转部件84从由于啮合销86而产生的按压解放,同时被第2线圈弹簧88b施力,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
此外,第2旋转部件84的外缘中,突出部84c形成于位于第2旋转部件84的旋转方向的一端的部分。所述突出部84c是在第2旋转部件84通过第2线圈弹簧88b的施加力从旋转范围的另一端位置向一端位置返回时,与后述的缓冲橡胶87碰撞的部分。还有,第2旋转部件84中,从旋转轴82最离开的最外缘部84d形成为圆弧状,在其表面上,设置有前述的第1旋转部件83的舌状啮合部83c,舌状啮合部83c啮合于上述最外缘部84d的同时,沿着最外缘部84d的表面移动。
第3旋转部件85是具有略葫芦形的外形形状,以安装于第1旋转部件83的旋转轴85a为中心旋转的金属片部件。所述第3旋转部件85在外罩81所在一侧重叠于第1旋转部件83(图14所示的状态下重叠于第1旋转部件83的下面),从其表面立设圆柱状的啮合销86。啮合销86穿通形成于第1旋转部件83的圆弧孔83e,还穿通第2旋转部件84的通孔84a。
还有,第3线圈弹簧88c安装于第3旋转部件85的一端部。第3线圈弹簧88c的另一端部挂在第1旋转部件83的延伸方向另一端部(旋转轴82所在侧的端部),并施力第3旋转部件85,使啮合销86的外周面抵接于圆弧孔83e的内缘。通过所述第3旋转部件85的施加力,第3旋转部件85相对第1旋转部件83相对的旋转,在平常,啮合销86的外周面按上圆弧孔83e的内缘。在如此状态下旋转第1旋转部件83的话,第3旋转部件85及啮合销86与第1旋转部件83一体地旋转。
还有,第3旋转部件85与第1旋转部件83一起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换言之,向与第1旋转部件83对抗第1线圈弹簧88a的施加力而旋转的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的话,啮合销86卡止于第2旋转部件84的凸部84b,与第2旋转部件84啮合(参照图15B)。据此,啮合销86将第2旋转部件84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按压。即,本实施例的配置单元80中,在第2旋转部件84与啮合销86啮合的状态下旋转第1旋转部件83的话,啮合销86利用第1旋转部件83的旋转,按压第2旋转部件84,对抗第2线圈弹簧88b的施加力使第2旋转部件84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旋转。
一方面,第4线缆C4连接于啮合销86的先端,如前面所述,第4线缆C4连接于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参照图5),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倾倒的话,将啮合销86向车体地板2侧拉伸。在此,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具有一端钩住车体地板2的钩住部(未图示),该钩住部的另一端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21侧。而且,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是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倾倒(倒伏)的话,连动于该倾倒动作,通过第4线缆C4将啮合销86向车体地板2侧拉伸的机构。
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拉伸啮合销86时的拉伸力随着座椅靠背20的倾倒角度的增加变大,该角度到达事先设定的设定角度时,超过啮合销86与第2旋转部件84的凸部84b的卡止力。成为如此状况的话,第3旋转部件85通过第4线缆C4的牵引力,使啮合销86超过凸部84b的顶部而相对第1旋转部件83相对地旋转。
此外,上述的设定角度可任意设定,例如,可以通过调整第4线缆C4的线缆长度,凸部84b的形状及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的设置位置等设定。
而且,啮合销86越过凸部84b的顶部的话,第2旋转部件84从由于啮合销86导致的按压解放,被第2线圈弹簧88b施力,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此外,啮合销86越过凸部84b的顶部的话,第3旋转部件85变得再次与第1旋转部件83一体地旋转,伴随此,啮合销86朝向与凸部84b所在侧相反一侧,并沿着通孔84a的内缘移动。
缓冲橡胶87是第1旋转部件83及第2旋转部件84,被分别对应的线圈弹簧88a、88b施力,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平常所在的位置)时,与第1旋转部件83的突出部83d、第2旋转部件84的突出部84c碰撞,减轻各旋转部件遭受的冲击的缓冲器。所述缓冲橡胶87具有圆筒状的外形形状,被支持于外罩81的里面立设的支承轴87a。此外,本实施例涉及的缓冲橡胶87为了限制第1旋转部件83及第2旋转部件84在碰撞时的碰撞声音,用硬质的橡胶材质构成。
此外,本实施例中,第1旋转部件83,为了不发生例如由于在车辆1的碰撞时产生的惯性而导致的误起动,将相对高弹性系数的线圈弹簧作为第1线圈弹簧88a利用。为此,第1旋转部件83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时,第1旋转部件83承受更强的施加力,在到达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时,第1旋转部件83承受更大的冲击。通过如此理由,本实施例中,缓冲橡胶87的效果可以更有效的奏效。
参照图15A-图15D对上述说明的构成的配置单元80的各部件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平常(车用座椅S1的姿势为就座姿势时),如图15A所示,第1旋转部件83、第2旋转部件84以及第3旋转部件85分别被第1线圈弹簧88a、第2线圈弹簧88b及第3线圈弹簧88c中相应的线圈弹簧施力,位于初期位置。
在此,第1旋转部件83的初期位置是指其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具体为,第1旋转部件83的突出部83d抵接于缓冲橡胶87的位置。同样地,第2旋转部件84的初期位置是指其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具体为,第2旋转部件84的突出部84c抵接于缓冲橡胶87的位置。第3旋转部件85的初期位置是指,啮合销86按抵第1旋转部件83上形成的圆弧孔83e的内缘,且,在第2旋转部件84上形成的通孔84a中,在第2旋转部件84的旋转方向上设置于一端侧的状态的位置。
各旋转部件83、84、85在各自的初期位置时,进行由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产生的跳起动作的话,通过连接第1线缆C1的连接杆121的旋转,第1线缆C1被牵引至该连接杆121侧。结果,第1旋转部件83对抗第1线圈弹簧88a的施加力,向其旋转范围的另一端位置旋转。此时,啮合销86为被按在第1旋转部件83的圆弧孔83e的内缘的状态,因此,第3旋转部件85与第1旋转部件83一同旋转。
一方面,第3旋转部件85通过与第1旋转部件83一同旋转,啮合销86移动至第2旋转部件84上形成的通孔84a内,如图15B所示,卡止于凸部84b与第2旋转部件84啮合。之后,第1旋转部件83向旋转范围的另一端位置进一步旋转的话,啮合销86变得按压第2旋转部件84。通过所述啮合销86的按压力,第2旋转部件84对抗第2线圈弹簧88b的施加力,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旋转。通过所述第2旋转部件84,第2线缆C2及第3线缆C3被牵引。
第3线缆C3被牵引的话,如前面所述,锁定机构72的锁定片73向不可啮合位置旋转,该锁定片73与撞针74的啮合状态被解除,结果,座椅靠背20接受施力弹簧71的施加力而向前方倾倒。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倾倒的话,连接于啮合销86的第4线缆C4通过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被牵引至车体地板2侧,所述牵引力随着座椅靠背20的倾倒角度的增加慢慢变大。
而且,座椅靠背20的倾倒角度到达设定角度的话,作用于啮合销86的拉伸力超过啮合销86与第2旋转部件84的凸部84b的卡止力。成为如此状况的话,第3旋转部件85通过第4线缆C4的牵引力,对抗第3线圈弹簧88c的施加力,相对第1旋转部件83相对地旋转。通过所述第3旋转部件85的相对旋转,啮合销86如图15C所示,越过凸部84b的顶部。据此,啮合销86与第2旋转部件84的啮合状态被解除,第2旋转部件84通过第2线圈弹簧88b的施加力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即,初期位置)。
此外,啮合销86越过凸部84b的顶部后,第3旋转部件85再次与第1旋转部件83一体地旋转,伴随此,啮合销86朝向与凸部84b所在侧的相反一侧的同时,沿着第2旋转部件84上形成的通孔84a的内缘移动(参照图15D)。
另外,第2旋转部件84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的话,第2线缆C2及第3线缆C3从由第2旋转部件84产生的牵引解放,据此,锁定机构72的锁定片73为了从不可啮合位置返回可啮合位置而旋转(也就是说,可以使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再次啮合)。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座椅靠背20从向前方倾倒,到其倾倒角度到达设定角度位置为止,啮合销86连续卡止于第2旋转部件84的凸部84b,因此,第2旋转部件84连续牵引第3线缆C3的结果,第3线缆C3所连接的锁定片73停留在不可啮合位置。即,座椅靠背20从向前方倾倒,到其倾倒角度到达设定角度位置为止,即使乘客进行立起座椅靠背20的操作,也因为锁定片73位于不可啮合位置,因而不能使该锁定片73啮合于撞针74而不能再次在就座位置固定座椅靠背20。
一方面,座椅靠背20的倾斜角度到达设定角度,啮合销86越过上述凸部84b的话,啮合销86与第2旋转部件84的啮合被解除,第2旋转部件84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据此,之后,第2旋转部件84变得已经不能牵引第3线缆C3,连接于第3线缆C3的锁定片73再次位于可啮合位置。即,座椅靠背20的倾斜角度到达设定角度后,乘客进行立起座椅靠背20的操作的话,使锁定片73啮合于撞针74,据此,可以将座椅靠背20再次固定(再锁定)于就座位置。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设置利用由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产生的跳起动作,用于使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解除的解除机构200。所述解除机构200主要由上述第1旋转部件83、第2旋转部件84、以及啮合销86构成。
而且,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进行跳起动作的话,第1旋转部件83利用跳起动作,对抗第1线圈弹簧88a的施加力,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旋转。伴随此,首先,啮合销86与卡止于凸部84b的第2旋转部件84啮合,通过第1旋转部件83的进一步旋转,啮合销86对抗第2线圈弹簧88b的施加力,使得第2旋转部件84从其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旋转。换言之,啮合销86利用第1旋转部件83的旋转,对抗第2线圈弹簧88b的施加力,使得第2旋转部件84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旋转。
以上的结果,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起动,使得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被解除。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设置有,在车用座椅S1的收纳动作的实行中,通过解除机构200,进行用于使与撞针74的啮合被解除状态下的座椅靠背20恢复到与撞针74可啮合状态的恢复动作(取消动作)的恢复机构210。而且,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恢复操作,根据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被解除,通过施力弹簧71的施加力而向前方倾倒的座椅靠背20的倾倒角度进行,更具体为,该倾斜角度到达设定角度时自动地进行。
更详细说明的话,恢复机构210主要由第3旋转部件85、第2线圈弹簧88b、以及,前述的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构成。所述恢复机构210,通过将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旋转的第2旋转部件84返回旋转范围的所述一端位置,使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恢复至可再次啮合的状态。如此恢复动作如前所述,以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利用座椅靠背20的向前方的倾倒动作,牵引连接于啮合销86的第4线缆C4,以啮合销86向车体地板2侧拉伸为契机而被实行。
而且,拉伸力超过啮合销86与第2旋转部件84的凸部84b的卡止力的话,第3旋转部件85相对第1旋转部件83相对旋转。结果,啮合销86在通孔84a内移动并越过凸部84b的顶部,据此,与第2旋转部件84的啮合状态被解除。与啮合销86的啮合被解除的第2旋转部件84,通过第2线圈弹簧88b的施加力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即,本实施例中的恢复操作是指,解除第2旋转部件84与啮合销86的啮合状态,通过第2线圈弹簧88b的施加力,将第2旋转部件84的位置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的操作。
上述恢复动作被实行的结果,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的锁定片73返回不可啮合位置,因此,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恢复到可再次啮合的状态。因此,实行恢复动作后,通过使前倒途中的状态下的座椅靠背20起立至位于就座位置,可使其在所述就座位置,啮合固定于撞针74。
此外,本实施例中,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在由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产生的跳起动作开始后被解除。而且,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被解除,座椅靠背20通过施力弹簧71的施加力开始向前方倾倒后,上述的倾倒角度到达事先设定的设定角度时,恢复机构210进行恢复动作。如此,本实施例中,因为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的解除与恢复动作的实施之间有时间差,例如,可以回避因在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被解除之后立即进行恢复动作而导致的,本来应当解除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但未适当地解除的不便。
下面,对配置单元80的安装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配置单元80的各构成要素不是个别安装,而是在作为单元在一体化地状态下被安装于盘式框架22。在此,在安装配置单元80的前阶段,安装用的双头螺栓Bs事先安装于盘式框架22的前面侧,以从盘式框架22的前面突出的状态被准备。一方面,在配置单元80的外罩81上,螺栓承接部81a沿着其外围以适当的间隔安装于若干部位。
而且,将配置单元80安装于盘式框架22时,上述双头螺栓Bs穿通形成于螺栓承接部81a的螺栓孔,从盘式框架22的前面侧安装配置单元80。如此,本实施例中,可以将配置单元80作为一个单元安装,进一步地,可以从盘式框架22的前面侧安装。据此,配置单元80的安装变得容易,其组装性提高。
此外,本实施例中,螺栓承接部81a的设置部位(换言之,配置单元80的向盘式框架22的固定部位)有3个,各设置部位以位于三角形的顶点上的方式被设定。在此,在以螺栓承接部81a的设置部位为顶点的三角形状的区域内,可以使设置于该区域内的部件稳定地起动,因此,前述的啮合销86设置于该区域内,在该区域内设定啮合销86的可动范围的话,可以稳定地进行啮合销86的动作。
还有,本实施例中,螺栓承接部81a的设置部位之一位于缓冲橡胶87的附近。换言之,在配置单元80的固定部位附近,可动部件(具体为,第1旋转部件83及第2旋转部件84)碰撞缓冲橡胶87。如此,通过在部件之间碰撞的位置的附近,存在配置单元80的固定部件,即使发生上述碰撞也可以限制配置单元80的设置位置的变化,可以将配置单元80稳定地设置在盘式框架22上。此外,为更有效地发挥上述效果,优选缓冲橡胶87的支承轴87a的设置位置位于连接可动部件以及缓冲橡胶87的碰撞位置与螺栓承接部81a的设置部位的延长线上。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配置单元80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略中央位置。据此,配置单元80各部件的起动稳定性提高。
具体说明的话,接受将头枕单独向前方倾倒的操作的带状部件ST1设置于座椅靠背20的上端,因此,通过拉伸带状部件ST1而起动的头枕旋转机构50设置于座椅靠背20的上端附近。还有,关于为了使头枕旋转机构50驱动而动作的配置单元80,从起动稳定性来看,优选设置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附近(即,座椅靠背20的上端部)。另一方面,配置单元80是将由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产生的跳起动作传递至头枕旋转机构50及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的部件,如此观点下,期待设置于座椅衬垫10(更正确为,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附近,即,座椅靠背20的下端附近。
通过如上事情,本实施例中,配置单元80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端及下端的中间位置,谋求配置单元80的起动稳定性的提高。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在提高起动稳定性的观点下,在左右方向(即,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在靠近车辆1的外侧的位置安装配置单元80。这是,从配置单元80伸出的第1线缆C1的端部,在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上设置的一对连接杆121之中,安装于位于车辆1外侧的连接杆121,极力缩短线缆长度而使起动稳定性提高的构成。
进一步提及配置单元80的安装的话,本实施例中,将用于提高盘式框架22的刚性的加强板26安装于比盘式框架22的高度方向(相当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的中央略靠近上侧的位置。而且,盘式框架22中,使得配置单元80的一部分挂在敷设了加强板26的部分(即,高刚性的部分)而进行配置单元80的安装。具体为,配置单元80的安装部位(即,螺栓承接部81a的设置部位)中的一个部位位于加强板26上。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配置单元80安装于盘式框架22的前面中,盘式框架22与加强板26重叠的部分,即,刚性更高的部分。
如上所述,配置单元80的安装部位的刚性提高,结果,可以使配置单元80的各起动部(具体为,后述的第1旋转部件83和第2旋转部件84)的动作稳定。据此,可以恰当地发挥上述配置单元80的功能(将由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产生的跳起动作传递至头枕旋转机构50及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的功能)。
此外,上述加强板26具有沿着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的长矩形形状,其长度方向一端部靠近管框架23,在该位置接合固定于管框架23.据此,由加强板26产生的加强效果提高,可以进一步提高配置单元80的安装部位的刚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在配置单元80的上方位置,头枕旋转机构50固定于盘式框架22。如此,通过配置单元80与头枕旋转机构50被上下并列地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盘式框架22的刚性。
再加上上述配置,配置单元80在其上部靠近加强板26的状态下安装于盘式框架22,头枕旋转机构50在其下部靠近加强板26的状态下安装于盘式框架22。更具体为,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加强板26的上端位于配置单元80(正确为,配置单元的外罩81)的上端的更上方,且,头枕旋转机构50(正确为,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的上端位于加强板26的上端的更上方。即,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加强板26敷设于被头枕旋转机构50及配置单元80夹住的位置。据此,盘式框架22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下面,参照图5,对从配置单元80伸出的各线缆C的布线路线进行说明。
从配置单元80伸出的线缆C中,连接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连接杆121的第1线缆C1,如图5所示,从配置单元80的外罩81的下部伸出,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穿通盘式框架22的略中央部而被布线。
如图5所示,连接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第2线缆C2,从配置单元80的外罩81的侧部(正确为,面向车辆1的外侧一方的侧部)伸出后被向后折返,其先端朝向头枕旋转机构50的滑动部件54而被布线。
如图5所示,连接于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的第3线缆C3,从配置单元80的外罩81的侧部(正确为,面向车辆1的外侧一方的侧部)伸出,朝向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肩位置的安装托架27而被布线。之后,第3线缆C3在安装托架27的侧部折返,其先端连接进入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的连结部76。
如图5所示,连接于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的第4线缆C4,从配置单元80的外罩81的下部伸出,穿通盘式框架22的、面向车辆1的外面一侧的端部(相当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侧而被布线。在此,第4线缆C4中,从配置单元80出来后,到连接进入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之间的部分,连动于座椅靠背20的倾倒动作而伸缩(图5中,弯曲成く字状的状态的第4线缆C4被图示)。即,第4线缆C4在其中途位置设置余长部分(通常说的宽裕),座椅靠背20倒伏的话则动作(具体而言为,弯曲)。换言之,第4线缆C4根据座椅靠背20的前后方向旋转,即,根据座椅靠背20的倾倒动作进行伸缩动作(松动动作)。
如上所述,第4线缆C4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表面上进行伸缩动作(松动),因此,在座椅靠背框架21,有必要确保即使进行第4线缆C4的伸缩动作,也能收纳第4线缆C4的空间。为此,本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布线空间AS设置于盘式框架22的、面向车辆1的外侧一方的侧部与位于该侧部的上面的管框架23之间。所述布线空间AS是在第4线缆C4动作时容纳第4线缆C4的一部分的空间。也就是说,第4线缆C4伴随着座椅靠背20的向前方的倒伏而动作时,潜入布线空间AS内。
本实施例中,通过形成上述的布线空间AS,即使进行第4线缆C4的伸缩动作(特别是,弯曲动作),也可以将第4线缆C4收纳于同一空间内,适当地布线第4线缆C4。进一步地,通过形成布线空间AS,第4线缆C4在弯曲时潜入管框架23的下面,可以回避与管框架23的接触。据此,可以限制由于线缆C碰上管框架23而导致的杂音的发生。
此外,在盘式框架22的、构成布线空间AS的部分的外缘部部(即,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盘式框架22的一端部中,盘式框架22的外缘所在的部分),形成有作为壁的一例的立壁状的线缆回壁22a。通过形成所述线缆回壁22a,可以限制潜入布线空间AS内的第4线缆C4露出座椅靠背框架21的外面。据此,第4线缆C4收纳入盘式框架22的外缘的内侧,使得可以适当地被布线。
还有,本实施例中,布线空间AS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中、距配置单元80较近侧的端部,即,面向车辆1的外侧一方的端部。换言之,形成有布线框架AS的盘式框架22的一端部,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比盘式框架22的另一端部更靠近配置单元80的安装位置。据此,可是使设置布线空间AS的效果更有效地奏效。
具体说明的话,如前面所述,配置单元80安装于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上,稍靠近车辆1的外侧的位置。还有,关于从配置单元80伸出的第4线缆C4,在确保操作稳定性的观点上,有必要用尽量短的路线布线至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考虑以上事项,本实施例中,穿通盘式框架22的、面向车辆1的外侧一方的侧部布线第4线缆C4。因此,第4线缆C4的松动在盘式框架22的,面向车辆1的外侧一侧的端部上发生,将吸收该松动的布线空间AS设置于面向车辆1的外侧一侧的端部的话,可以使其效果更有效地发挥。
关于本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的有效性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S1除解除机构200以外,还具备用于进行使与撞针74的啮合被解除状态下的座椅靠背20恢复到与撞针74可啮合状态的恢复动作的恢复机构210。而且,恢复机构210根据向前方倾倒的座椅靠背20的倾倒角度,进行恢复动作而被构成。特别是,本实施例中,上述倾倒角度到达事先设定的设定角度时,进行恢复动作。据此,可以实现一种可以恰当地实行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的解除,以及,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再啮合,操作性良好的车用座椅S1。
即,本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S1中,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被解除后,座椅靠背20确实承受施力弹簧71的施加力而向前方倾倒。一方面,向前方倾倒的座椅靠背20的倾倒角度到达一定的角度时,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恢复到可再次啮合的状态。据此,即使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被错误解除,座椅靠背20变得向前方倾倒,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也可以恢复到可再次啮合的状态。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在车辆座椅S1的收纳时,解除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座椅靠背20确实向前方倾倒的同时,即使在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倾倒的途中,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也可再啮合,操作性被提高。
此外,本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S1是,设置于配置单元80的第2旋转部件84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旋转的话,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被解除,第2旋转部件84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的话,可以使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再次啮合的构成。根据如此构成,通过控制第2旋转部件84的位置,可以适当地进行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被解除的状态,和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可再次啮合的状态的转换。
还有,本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S1中,具备与第2旋转部件84啮合的啮合销86、以及为了使第2旋转部件84靠近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而施力的第2线圈弹簧88b。而且,在第2旋转部件84与啮合销86啮合的状态下,第1旋转部件83旋转的话,啮合销86利用第1旋转部件83的旋转,对抗第2线圈弹簧88b的施加力,且使第2旋转部件84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旋转,第2旋转部件84与啮合销86的啮合状态被解除的话,通过第2线圈弹簧88b的施加力,第2旋转部件84的位置返回至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即,本实施例中,恢复机构210进行作为恢复动作的,解除通过啮合销86,向旋转范围的另一端位置旋转的状态下的第2旋转部件84与啮合销86的啮合状态的动作。
根据如此构成,本实施例中,通过调整第2旋转部件84与啮合销86的啮合状态的所谓机械性构成,可以控制第2旋转部件84的位置。结果,可以通过比较简易的构成,转换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的啮合被解除的状态,和撞针74与座椅靠背20可再次啮合的状态。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S1中,第2旋转部件84中,凸部84b形成于通孔84a的周边所在的部分,啮合销86通过卡止于凸部84b,与第2旋转部件84啮合。还有,本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S1中,具备利用座椅靠背20的向前方的倾倒动作,拉伸啮合销86使得啮合销86越过凸部的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
而且,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的拉伸力在座椅靠背20的倾倒角度到达设定角度时,超过啮合销86与凸部84b的卡止力,据此,啮合销86越过凸部84b。
根据如此构成,本实施例中,第2旋转部件84与啮合销86的啮合状态可以通过比较简易的构成转换。还有,通过调整凸部84b的形状,可以调整啮合销86越过凸部84b的时间。
其他实施例
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列举车用座椅S1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例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本发明可以根据其宗旨进行各种改变、改良,同时毋庸置疑的也包含其等价物。还有,上述材质和形状等仅是为了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一例,并非限制本发明。
还有,上述实施例中,对跳起座椅衬垫10,连动于此将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倾倒,进一步地,通过将头枕30向前方略90度倾倒而收纳的车用座椅S1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是不跳起座椅衬垫10,将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倾倒而折叠重叠于座椅衬垫10,进一步通过将头枕30向前方略90度倾倒而收纳的车用座椅。
还有,上述实施例中,头枕旋转机构50及配置单元分别具有个别的外罩51、81,各外罩51、81的,向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安装部位在相互不同的位置。但是,并不仅限于此,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的安装部位与配置单元80的外罩81的安装部位在同一位置也可以。换言之,设置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的螺栓承接部51a与设置于配置单元80的外罩81的螺栓承接部81a承接同一个双头螺栓Bs,通过该双头螺栓共缔也可以。
进一步地,头枕旋转机构50与配置单元80共有外罩(也就是说,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与配置单元80的外罩81被一体化)的构成也可以。
符号说明
符号说明
1    车辆
2    车体地板
3    行李箱部
10   座椅衬垫
10a  伸出部
11   衬垫框架
20   座椅靠背
20a  台座部
20b  旋转轴
21   座椅靠背框架
22   盘式框架
22a  线缆回壁
23   管框架
24   吊挂棒
25   支柱倾倒限制部
26   加强板
27   安装托架
30   头枕
31   内部框架
31a  脚部
31b  下端凸缘部
32   导向器
32a  下端凸缘
33   支柱
33a  铅垂部
33b  水平部
33c  支柱侧啮合部
33d  切口
40   扶手
50   头枕旋转机构
51   外罩
51a  螺栓承接部
52   施力弹簧
53   锁定部件
54   滑动部件
54a  长度方向一端部
54b  延伸部
60   座椅衬垫跳起机构
70   座椅靠背倒伏机构
71   施力弹簧
71a  一端部
71b  另一端部
72   锁定机构
73   锁定片
74   撞针
75   基座部
76   连结部
76a  下端部
76b  上端部
77   操作部
77a  操作罩
77b  操作杆
77c   连结杆
80   配置单元
81   外罩
81a  螺栓承接部
81b  导向狭缝
81c  中央区域
81d  外侧区域
82   旋转轴
83   第1旋转部件
83a  线缆卡止部
83b  舌状部
83c  舌状啮合部
83d  突起部
83e  圆弧孔
84   第2旋转部件
84a  连通孔
84b  凸部
84c  突出部
84d  最外缘部
84e  连接孔
85   第3旋转部件
85a  旋转轴
86   啮合销
87   缓冲橡胶
87a  支承轴
88a  第1线圈弹簧
88b  第2线圈弹簧
88c  第3线圈弹簧
90   座椅靠背支持单元
91   卡止销
100  撞针锁定机构
101  锁定部
102  锁定片
103  锁定片罩
104  连结片
105  撞针
110  安装单元
111  安装板
112  第1板部
112a 立壁部
112b 狭缝
112c 路线规定部
113  第2板部
114  安装孔
114a 前端部
114b 中央部
114c 后端部
115  下潜支架
120  可动单元
121  连接杆
121a 抵接部位
121b 插入孔
122  管杆
123  连结杆
124  安装托架
125  支持机构
126A、126B  旋转轴
127  基座托架
127a 立壁部
128 螺旋弹簧
129 减振橡胶
130  倾倒角度检测机构
200  解除机构
210  恢复机构
AS   布线空间
Bo   螺栓
Bs   双头螺栓
C    线缆
C1   第1线缆
C2   第2线缆
C3   第3线缆
C4   第4线缆
S1、S11、S12  车用座椅
ST1  带状部件
ST2  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
Ws   垫圈

Claims (16)

1.一种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乘客就座的就座部;
从背侧支撑乘客的支撑部;
跳起所述就座部的跳起机构;
使所述支撑部向前方倾倒而施力的施力部件;
为了对抗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加力,将所述支撑部维持在起立状态,而与所述支撑部啮合的啮合部;
利用由所述跳起机构产生的跳起动作,解除所述啮合部与所述支撑部的啮合的解除机构;
对通过所述解除机构解除与所述啮合部的啮合状态的所述支撑部,进行使其恢复至与所述啮合部可啮合的状态下的恢复动作的恢复机构;
所述恢复机构根据解除所述啮合部与所述支撑部的啮合、且通过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加力向前方倾倒的所述支撑部的倾倒角度,进行所述恢复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啮合部与所述支撑部的啮合在所述跳起动作开始后被解除;
所述啮合部与所述支撑部的啮合被解除,所述支撑部通过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加力向前方的倾倒开始后,在所述倾倒角度到达事先设定的设定角度时,所述恢复机构进行所述恢复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除机构,包括,利用所述跳起动作而旋转的第1旋转部件、为了解除所述啮合部与所述支撑部的啮合而旋转的第2旋转部件、与所述第2旋转部件啮合的啮合销;
所述第2旋转部件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旋转的话,所述啮合部与所述支撑部的啮合被解除;
所述第2旋转部件返回所述旋转范围的所述一端位置的话,所述啮合部变为可与所述支撑部再次啮合;
所述恢复机构具有为了使所述第2旋转部件接近所述旋转范围的所述一端位置而施力的施力弹簧;
所述第2旋转部件在与所述啮合销啮合的状态下,所述第1旋转部件旋转的话,所述啮合销利用所述第1旋转部件的旋转,对抗所述施力弹簧的施加力,使所述第2旋转部件从所述旋转范围的所述一端位置向所述另一端位置旋转;
所述恢复机构在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倾倒角度到达所述设定角度时,作为所述恢复动作,解除所述第2旋转部件与所述啮合销的啮合状态,通过所述施力弹簧的施加力,进行使所述第2旋转部件的位置返回所述旋转范围的所述一端位置的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旋转部件中形成有穿通所述啮合销的通孔;
在所述第2旋转部件的,位于所述通孔周边的位置,形成有向所述通孔的内侧突出的凸部;
所述啮合销通过卡止于所述凸部,与所述第2旋转部件啮合,通过越过所述凸部在所述通孔内移动,解除与所述第2旋转部件的啮合状态;
所述恢复机构具有利用所述支撑部的向前方的倾倒动作,拉伸所述啮合销使得所述啮合销越过所述凸部的拉伸部件;
所述拉伸部件在所述支撑部的所述倾倒角度到达所述设定角度时,拉伸所述啮合销使得所述啮合销越过所述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有:
通过所述施力弹簧的施加力,所述第2旋转部件的位置返回所述旋转范围的所述一端位置时,与所述第2旋转部件碰撞的缓冲橡胶体。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旋转自由地支持所述第1旋转部件及所述第2旋转部件的旋转轴;
安装有所述旋转轴,覆盖所述第1旋转部件及所述第2旋转部件的外罩;
所述外罩具有沿着所述第1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形成的狭缝;
所述第1旋转部件具有所述第1旋转部件旋转时,在所述狭缝内沿着所述旋转方向移动的突起。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就座部是向收纳位置跳起的座椅衬垫;
所述支撑部是内部具有座椅靠背框架,可以向前方倒伏的座椅靠背;
所述跳起机构是实行用于跳起所述座椅衬垫的第1动作的第1动作机构;
进一步包括,具有所述施力部件,通过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加力,实行用于使所述座椅靠背向前方倒伏的第2动作的第2动作机构;
以及,利用所述第1动作机构的所述第1动作,为使所述第2动作机构实行所述第2动作而动作的驱动机构;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具有板状的盘式框架、以及在所述盘式框架的前面重叠安装的加强板;
所述驱动机构,在所述盘式框架的前面,安装于所述盘式框架与所述加强板重叠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具有所述盘式框架、所述加强板、以及沿着所述盘式框架的外缘安装的管框架;
所述加强板沿着座椅靠背框架的宽度方向延长;
所述加强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靠近所述管框架,固定于所述管框架。
9.根据权利要求8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在与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高度方向,安装于所述盘式框架的前面的中央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有连接于所述驱动机构,所述座椅靠背向前方倒伏的话就动作的线状部件;
所述线状部件在所述宽度方向布线于所述盘式框架的一端部侧;
在所述盘式框架的所述一端部与位于所述盘式框架的所述一端部的前方的管框架之间,所述线状部件动作时,设置有容纳所述线状部件的一部分的空间;
形成所述空间的所述盘式框架的所述一端部中,在位于所述盘式框架的外缘的位置,形成有限制被容纳于所述空间内的所述线状部件露出所述盘式框架的外侧的壁;
形成所述空间的所述盘式框架的所述一端部,相较所述盘式框架的另一端部更靠近所述驱动机构的安装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包括,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方,可以向前方倒伏的头枕;
以及实行用于使所述头枕向前方倒伏的第3动作的第3动作机构;
所述驱动机构为了利用所述第1动作,使所述第2动作机构实行所述第2动作,且,使所述第3动作机构实行所述第3动作而动作;
所述第3动作机构在与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高度方向上,在位于所述驱动机构上方的状态下安装于所述盘式框架;
在所述高度方向,所述加强板的上端位于所述驱动机构的上端的更上方,且,所述第3动作机构的上端位于所述加强板的上端的更上方。
12.根据权利要求1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动作机构是将支持所述头枕的支柱旋转自由地支持的头枕旋转机构;
作为所述第3动作,所述头枕旋转机构实行使所述支柱旋转的动作,使得位于使用位置的所述头枕变为位于向前方倾倒的倾倒位置;
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部,设置有在所述头枕位于所述使用位置时限制所述支柱向后方旋转的限制部;
所述头枕旋转机构固定于所述限制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枕旋转机构具有沿着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宽度方向的长板状的头枕旋转机构侧外罩,通过用从所述限制部的前侧表面突出的双头螺栓,所述头枕旋转机构侧外罩被安装于所述前侧表面,固定于所述限制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位于比所述头枕旋转机构侧外罩的两端更靠近内侧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柱具有向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上下方向延伸的铅垂部、以及与所述铅垂部的下端部邻接且向所述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部;
所述前侧表面的中央部位于所述宽度方向中所述铅垂部所在的位置,且,设置有所述双头螺栓;
所述前侧表面的下端部位于所述上下方向中比所述水平部更下侧的位置,且,设置有所述双头螺栓。
16.根据权利要求7至15中任意一项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通过从所述盘式框架的前面突出的双头螺栓,安装于所述盘式框架的前面。
CN201280015059.7A 2011-03-31 2012-03-29 乘坐物用座椅 Active CN1034429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1072A JP5779381B2 (ja) 2011-03-31 2011-03-31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1081073A JP5769472B2 (ja) 2011-03-31 2011-03-31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1-081073 2011-03-31
JP2011-081071 2011-03-31
JP2011-081072 2011-03-31
JP2011081071A JP5792495B2 (ja) 2011-03-31 2011-03-31 乗物用シート
PCT/JP2012/058419 WO2012133678A1 (ja) 2011-03-31 2012-03-29 乗物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42940A true CN103442940A (zh) 2013-12-11
CN103442940B CN103442940B (zh) 2016-08-17

Family

ID=46931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5059.7A Active CN103442940B (zh) 2011-03-31 2012-03-29 乘坐物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333884B2 (zh)
EP (1) EP2692575B1 (zh)
CN (1) CN103442940B (zh)
BR (1) BR112013024403A2 (zh)
WO (1) WO2012133678A1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85152A (zh) * 2016-10-26 2018-05-04 株式会社泰极爱思 车辆用座椅
CN110121281A (zh) * 2016-12-28 2019-08-13 株式会社Jsp 片芯材料
CN110139778A (zh) * 2017-01-20 2019-08-16 牛步科技有限公司 头枕移动装置
CN112428899A (zh) * 2020-11-30 2021-03-0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铰链结构和座椅靠背安装结构
CN112606750A (zh) * 2020-12-09 2021-04-06 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 头枕安装结构、多人座椅和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06956B2 (en) * 2010-11-15 2019-09-10 Magna Seating Inc One touch stow in floor seat assembly with automatic lateral displacement
JP6575597B2 (ja) * 2015-08-04 2019-09-1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支持装置
KR101684319B1 (ko) * 2015-11-18 2016-12-09 주식회사 우보테크 헤드레스트 폴딩장치
US20180326882A1 (en) * 2017-05-12 2018-11-15 CTC Acquisition Company LLC Cable assembly for vehicle seat headrest
WO2019002785A1 (fr) * 2017-06-29 2019-01-03 Tesca France Appui-tete de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US10800304B2 (en) 2017-11-22 2020-10-13 Magna Seating Inc. Head restraint linkage for reversible seat
CN108016338A (zh) * 2017-11-29 2018-05-11 延锋安道拓座椅有限公司 一种翻转机构
US20190168650A1 (en) * 2017-12-01 2019-06-06 Windsor Machine and Stamping (2009) Ltd. Foldable head restraint
US11772526B2 (en) * 2021-10-04 2023-10-03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seat with center service door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88032U (ja) * 1984-05-23 1985-12-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シ−ト装置
CN1093324A (zh) * 1992-07-30 1994-10-12 飞行装置及工程有限公司 运载工具的座椅
JPH10297332A (ja) * 1997-04-30 1998-11-10 Nhk Spring Co Ltd 車両用座席
CN1684854A (zh) * 2002-09-27 2005-10-19 布罗泽汽车部件制造科堡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座椅系统
EP1810873A1 (en) * 2006-01-23 2007-07-25 Viza Automocion, S.A.U. Folding seat for vehicles
CN101263028A (zh) * 2005-09-15 2008-09-10 英提尔汽车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包括具有座垫向前运动功能的折叠放平机构的前排座椅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6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626723Y1 (zh) 1966-06-16 1971-09-14
JPS608761Y2 (ja) * 1979-03-06 1985-03-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H0247872Y2 (zh) 1985-03-26 1990-12-17
JPS6217447U (zh) 1985-07-18 1987-02-02
JPH0626723Y2 (ja) 1987-03-31 1994-07-20 株式会社島津製作所 電・空変換器
US4909571A (en) * 1988-09-12 1990-03-20 Hoover Universal, Inc. Vehicle seat with inertial latch assembly
JPH0296221U (zh) 1989-01-17 1990-07-31
JP2905858B2 (ja) 1989-12-27 1999-06-14 テイ・エス・テック株式会社 ヘツドレストの前後可倒式格納装置
JPH062451B2 (ja) * 1990-02-09 1994-01-12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車両用シートのロック装置
DE4212589A1 (de) * 1992-04-15 1993-10-21 Naue Johnson Controls Eng Freischwenkung von PKW-Vordersitzen
US5588707A (en) * 1995-11-14 1996-12-3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Folding seat
US5681079A (en) * 1995-11-17 1997-10-28 Fisher Dynamics Corporation Headrest folding mechanism
JP3609217B2 (ja) * 1996-09-30 2005-01-12 株式会社大井製作所 ロック装置
JP3926485B2 (ja) * 1998-07-27 2007-06-06 ジョンソン コントロールズ オートモーティブ 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ラット化シート構造
FR2793745B1 (fr) * 1999-05-18 2001-07-27 Faure Bertrand Equipements Sa Structure de dossier de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articulee autour de pivots emboites
KR100575576B1 (ko) * 1999-08-23 2006-05-02 그루포 안톨린-인제니리아 에스. 에이. 차량 좌석 잠금 장치
US6644730B2 (en) * 2000-06-08 2003-11-11 Takashimaya Nippatsu Kogyo Co., Ltd. Storage type seat for automobile and seat storage structure
JP2002096713A (ja) * 2000-09-21 2002-04-02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折り畳みシートにおける乗員保護構造
JP2002104029A (ja) * 2000-09-27 2002-04-09 Fuji Kiko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クッション跳ね上げ装置
DE10130813C2 (de) * 2001-06-26 2003-06-05 Keiper Gmbh & Co Kg Fahrzeugsitz mit Bodenstellung
WO2004043730A2 (en) * 2002-11-08 2004-05-27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Thin profile folding vehicle seat
DE10304574B4 (de) * 2003-02-05 2005-02-03 Keiper Gmbh & Co. Kg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20304508U1 (de) * 2003-03-14 2004-07-29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g, Coburg Vorrichtung zum Verbinden eines Fahrzeugsitzes mit einem Fahrzeugboden
US6902232B2 (en) * 2003-09-26 2005-06-07 Gill Industries, Inc. Automatic fold and return head restraint
DE102004017592B4 (de) * 2004-04-07 2010-04-15 Johnson Controls Gmbh Vorrichtung zur Verriegelung und/oder zur Entriegelung einer Komponente, insbesondere in oder an einem Fahrzeug, und Verfahren
US7325877B2 (en) * 2004-04-15 2008-02-05 Windsor Machine & Stamping Limited Foldable headrest assembly
US7201437B2 (en) * 2004-07-27 2007-04-10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assembly with biased headrest
US7222907B2 (en) * 2004-12-15 2007-05-29 Bae Industries, Inc. Floor release latch mechanism for a vehicle seat
JP4362556B2 (ja) * 2005-01-20 2009-11-11 三井金属鉱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ロック装置
US7926858B2 (en) * 2005-03-04 2011-04-19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Lock device
WO2007033081A2 (en) * 2005-09-12 2007-03-22 Fisher Dynamics Corporation Self-compensating mechanical latch
US20070057555A1 (en) * 2005-09-12 2007-03-15 Lear Corporation Latch assembly for a vehicle seat
EP1946959B1 (en) * 2005-09-28 2014-09-10 TS Tech Co., Ltd. Latch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US7575280B2 (en) * 2006-01-05 2009-08-18 Lear Corporation Latch mechanism and a vehicle seat having a latch mechanism
US7431400B2 (en) * 2006-01-20 2008-10-07 Christopher J. Vitito Tilting mechanism for automobile headrests
US7431371B2 (en) * 2006-03-22 2008-10-07 Porter Group, Llc Vehicle seat latch
DE102007042604B4 (de) * 2006-11-17 2014-09-25 Johnson Controls Gmbh Fahrzeugsitz mit einem Neigungsversteller mit Freischwenkfunktionalität
EP2066525B1 (en) * 2006-12-04 2010-10-27 Intier Automotive Inc. Stand up seat assembly with retractable rear leg
WO2008096766A1 (ja) * 2007-02-05 2008-08-14 Ts Tech Co., Ltd. ヘッドレスト及び該ヘッドレスト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CN101622152B (zh) * 2007-02-08 2013-07-10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折叠和翻转座椅
US8360528B2 (en) * 2007-02-23 2013-01-29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s
JP5093223B2 (ja) * 2007-03-02 2012-12-12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ロック装置
JP5252824B2 (ja) * 2007-03-31 2013-07-3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及び該ヘッドレスト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US7490908B2 (en) * 2007-07-03 2009-02-17 Lear Corporation Integrated latch assembly
WO2009069851A1 (en) * 2007-11-27 2009-06-04 Austem Co., Ltd. Latch assembly for vehicle seat
JP5056387B2 (ja) * 2007-12-07 2012-10-2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ロック装置
JP5119911B2 (ja) * 2007-12-26 2013-01-1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8251450B2 (en) * 2008-03-20 2012-08-28 Intier Automotive Inc Second row front tumble hook protection
CN101970260B (zh) * 2008-03-26 2013-11-13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收起座椅
JP5380907B2 (ja) * 2008-05-29 2014-01-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ロック装置
JP5251268B2 (ja) 2008-06-04 2013-07-3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KR101054755B1 (ko) * 2008-08-27 2011-08-05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시트백 연동형 전후 슬라이딩 헤드레스트 장치
JP5559500B2 (ja) * 2008-09-30 2014-07-2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ヘッドレスト
CN102171066A (zh) * 2008-10-28 2011-08-31 李尔公司 座椅闭锁装置
WO2011002027A1 (ja) * 2009-07-03 2011-01-0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DE112010003360T5 (de) * 2009-08-21 2012-08-30 Lear Corp. Mit einem Sitz verbundenes Verriegelungssystem
US8246116B1 (en) * 2009-08-24 2012-08-21 Sutter Jr Robert R Head restraint assembly with sliding latch
US8342605B2 (en) * 2009-11-20 2013-01-01 AISIN Technical Center of America, Inc. Vehicle seat lock device
JP5558806B2 (ja) * 2009-12-28 2014-07-2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1144506A (ja) * 2010-01-12 2011-07-28 Toyota Boshoku Corp ロック装置
US8506014B2 (en) * 2010-01-21 2013-08-13 Bae Industries, Inc. Latch mechanism with engagement teeth for connecting a pivotal seatback to a side pillar location of a vehicle interior
JP5430431B2 (ja) * 2010-02-04 2014-02-26 株式会社アンセイ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8777315B2 (en) * 2011-01-27 2014-07-15 Bae Industries, Inc. High back seat latch with integrated handle
JP5637881B2 (ja) * 2011-01-31 2014-12-10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固定装置
JP5614332B2 (ja) * 2011-02-28 2014-10-2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ロック装置
MY167841A (en) * 2011-03-31 2018-09-26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seat device
JP5679882B2 (ja) * 2011-03-31 2015-03-04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シートの固定装置
KR101356136B1 (ko) * 2011-08-22 2014-01-28 (주)케이엠앤아이 차량용 시트 백 래치
US8950810B2 (en) * 2011-11-18 2015-02-10 Toyo Seat Usa Corp. Latch mechanism for automotive seat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88032U (ja) * 1984-05-23 1985-12-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シ−ト装置
CN1093324A (zh) * 1992-07-30 1994-10-12 飞行装置及工程有限公司 运载工具的座椅
JPH10297332A (ja) * 1997-04-30 1998-11-10 Nhk Spring Co Ltd 車両用座席
CN1684854A (zh) * 2002-09-27 2005-10-19 布罗泽汽车部件制造科堡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座椅系统
CN101263028A (zh) * 2005-09-15 2008-09-10 英提尔汽车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包括具有座垫向前运动功能的折叠放平机构的前排座椅组件
EP1810873A1 (en) * 2006-01-23 2007-07-25 Viza Automocion, S.A.U. Folding seat for vehicles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85152A (zh) * 2016-10-26 2018-05-04 株式会社泰极爱思 车辆用座椅
CN110121281A (zh) * 2016-12-28 2019-08-13 株式会社Jsp 片芯材料
CN110121281B (zh) * 2016-12-28 2021-08-03 株式会社Jsp 片芯材料
CN110139778A (zh) * 2017-01-20 2019-08-16 牛步科技有限公司 头枕移动装置
CN110139778B (zh) * 2017-01-20 2021-09-14 牛步科技有限公司 头枕移动装置
CN112428899A (zh) * 2020-11-30 2021-03-0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铰链结构和座椅靠背安装结构
CN112428899B (zh) * 2020-11-30 2022-09-06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铰链结构和座椅靠背安装结构
CN112606750A (zh) * 2020-12-09 2021-04-06 恒大恒驰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上海)有限公司 头枕安装结构、多人座椅和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33678A1 (ja) 2012-10-04
US9333884B2 (en) 2016-05-10
US10173559B2 (en) 2019-01-08
CN103442940B (zh) 2016-08-17
EP2692575B1 (en) 2018-10-31
EP2692575A4 (en) 2014-09-03
EP2692575A1 (en) 2014-02-05
US20160236595A1 (en) 2016-08-18
US20140070586A1 (en) 2014-03-13
BR112013024403A2 (pt) 2016-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42940A (zh) 乘坐物用座椅
JP5573242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の後部構造
CN102666192B (zh) 座椅装置
JP5193553B2 (ja) 誤操作防止機構及び車両用格納シート
CN103442942A (zh) 乘坐物用座椅
CN101970260B (zh) 车用收起座椅
CN103442939B (zh) 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及车用座椅
CN103313875A (zh) 座椅框架及包括该座椅框架的车用收起座椅
KR20090076748A (ko) 자동차의 승객용 좌석 장치
CN101746290A (zh) 用于座椅的进入和折叠装置
CN105209289A (zh) 车用座椅
JP7014096B2 (ja) 車両
CN106068205A (zh) 车用座椅
JP2017094876A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2059966B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02666191B (zh) 车辆用座椅
EP1878609A2 (en) Wheelchair accomodation in vehicles
JP2011143883A (ja) 車両のシート取付構造
EP1574390A1 (en) Vehicle, in particular a commercial vehicle, with a collapsible front passenger seat
JP2004114791A (ja) 車両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05212642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1428573A (zh) 车辆座椅组件
JP632261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78181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CN101652267B (zh) 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