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42939B - 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及车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及车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42939B
CN103442939B CN201280014704.3A CN201280014704A CN103442939B CN 103442939 B CN103442939 B CN 103442939B CN 201280014704 A CN201280014704 A CN 201280014704A CN 103442939 B CN103442939 B CN 10344293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link
auto use
takeofing
seat
seat inse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470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42939A (zh
Inventor
渡边正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8107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9019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810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8181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810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8181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810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78181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42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29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429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29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4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04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13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back-rest being hinged on the vehi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63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 B60N2/3065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in a longitudinal-vertic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88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link
    • B60N2/3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link ro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 B60N2/36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38Tiltable
    • B60N2/856Tiltable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or stowed position
    • B60N2/859Tiltable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or stowed posi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ar sea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中,可以稳定地固定于车体地板,可以稳定地支持乘客的负荷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形成为在一般就座姿势,以及以向前方倾倒的状态而收纳的收纳姿势,可以转换座椅衬垫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包括,间隔于座椅宽度方向,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连接杆(121)、装设于连接杆(121)的端部,支持座椅衬垫的安装托架(124)、架设于安装托架(124)的连结部件(123)、旋转自由地支持连接杆(121)的支持机构(125)、设置于支持机构(125)的下方的同时,卡止于车体地板的安装板(112、113),安装板(112)比连接杆(121)更向后方延伸设置。

Description

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及车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及,具备所述跳起机构的车用座椅,特别是涉及一种相对车体地板可以稳定地固定,可以稳定地进行车用座椅的周转收纳动作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及,具备所述跳起机构的车用座椅。
背景技术
具有在就座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移动的座椅衬垫、以及进行用于使座椅衬垫从就座位置向收纳位置移动的动作(以下,也称为座椅衬垫移动动作)的座椅衬垫驱动机构的车用座椅已被公知。在作为这样的车用座椅的构成要素的衬垫驱动机构中,在座椅衬垫移动动作时具备可动的可动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用座椅中,在座椅衬垫固定于一端的状态下,被可旋转支持的支持臂作为可动部件被设置。
作为上述车用座椅的一例,现在,通过倾倒座椅靠背的同时跳起座椅衬垫,不使用时可以为收纳状态的车用座椅被公知。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使座椅靠背向前方倾倒,通过向前方竖立座椅衬垫以翻转状态可收纳的车用座椅被公开。
专利文献2的车用座椅的双折叠机构中,座椅衬垫通过具备旋转机构的连结机构被安装于车室的地板。而且,座椅衬垫在其收纳时,通过具备左右间隔设置的一对旋转部件的旋转机构向前方周转,在一定的位置被保持。
在所述连结构造中,上述一对旋转部件通过架设于其上端部(即,座椅衬垫所安装一侧)的连结轴而被连结。而且,通过旋转部件的下端部具备的弹簧部件,旋转部件被施力,解除锁定的话,通过弹簧部件的施加力,旋转部件周转,可以使座椅衬垫成为收纳状态。
专利文献1:特开2011-116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第44683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这样立起座椅衬垫成为翻转状态而收纳的车用座椅中,旋转部件安装于座椅衬垫。收纳座椅衬垫时,解除座椅衬垫的锁定的话,通过旋转机构,座椅衬垫立起至收纳姿势(跳起位置)。一方面,在就座姿势,使座椅衬垫恢复至就座姿势时,乘客使座椅衬垫旋转至就座位置,之后,通过锁定部件,座椅衬垫的位置(状态)被固定,据此,可以将座椅衬垫设置于就座位置。
可是,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双折叠机构的连结构造中,具备相对车室地板固定的板状的固定部件。而且,固定部件相互形状不同,在座椅宽度方向(左右方向)设置一对,加强部件被架设于固定部件。因此,连结构造通过平面看大致L字状的板状的固定部件,相对车室地板被固定。
一方面,在立起座椅衬垫成为翻转状态而收纳的车用座椅中,支持座椅衬垫而旋转的长尺的旋转部件沿着座椅的前后方向被设置。而且,旋转部件为了将座椅衬垫跳起至收纳姿势(跳起位置),有必要由一定长度以上的长度形成。
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双折叠机构的连结构造中,与固定部件相比,旋转部件较长的形成。即,座椅衬垫为就座姿势时,平面看的旋转部件比固定部件更向后方突出地形成。
如专利文献2,固定部件为左右不对称地形成,进一步地,旋转部件较大地形成的连结构造,存在向座椅衬垫施加的负荷难以均一分散的不足。因此,存在连结构造整体容易向未具备固定部件的方向倾倒,难以稳定支持乘客的负荷的问题点。
还有,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双折叠机构的连结构造中,进行座椅衬垫的旋转动作时,通过旋转部件决定座椅衬垫的旋转范围。但是,座椅衬垫的旋转动作不稳定的话,存在座椅衬垫向不可锁定位置周转,不能返回至就座姿势,以及,不能使座椅衬垫周转至适当的收纳姿势的情况。因此,寻求一种可以稳定地进行座椅衬垫的旋转动作,可以时常稳定地保持座椅衬垫的就座姿势及收纳姿势的技术。
进一步地,专利文献2的双折叠机构中,在安装座椅衬垫的构造中,若干部件在座椅宽度方向及上下方向被重合地构成,因此,存在车用座椅容易大型化的不足。
进一步还有,上述旋转部件在座椅衬垫位于就座位置时,位于座椅衬垫的下方位置,被座椅衬垫覆盖。但是,即使在被座椅衬垫覆盖的状态下,旋转部件的一部分露出外部的话,存在垃圾或尘埃等异物附着在所述露出部分的担心。进一步地,座椅衬垫向收纳位置移动的话,旋转部件的状态从被座椅衬垫覆盖的状态转换为露出外部的状态,如此露出状态下,异物的附着更显著地发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中,可以稳定地固定于车体地板,可以稳定地支持乘客的负荷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
还有,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中,使座椅衬垫向就座姿势或收纳姿势旋转时,可以稳定地进行旋转动作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中,非大型化,且谋求省空间化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
进一步还有,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具备上述跳起机构的情况下,可以限制异物附着于跳起机构的车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涉及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形成为在一般就座姿势,以及以向前方倾倒的状态而收纳的收纳姿势,可以转换座椅衬垫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包括,由间隔于座椅宽度方向,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长尺体形成的一对连接杆、装设于所述一对连接杆的端部,支持所述座椅衬垫的一对安装托架、架设于所述一对安装托架的连结部件、旋转自由地支持所述一对连接杆的一对支持机构、设置于所述一对支持机构的下方的同时,卡止于车体地板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比所述连接杆更向后方延伸设置。
如此,形成为座椅衬垫在就座姿势及收纳姿势可转换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中,比起用于使座椅衬垫进行旋转动作的连接杆,装设于车体地板的安装板更向后方延伸设置。根据所述构成,安装板比连接杆更向后方较长地形成,因此,用于将各部件向车体地板固定的基础部分变得较大地形成。因此,乘客就座时,向座椅衬垫施加的负荷相对车体地板较容易地分散传递,结果,座椅衬垫可以稳定地支持乘客的负荷。
还有,通过成为上述构成,固定于车体地板的跳起机构可以使相对车体地板的负荷分散传递,因此,可以限制跳起机构的负荷偏向一方向而倾倒。因此,本发明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可以稳定地固定于车体地板。
还有,如权利要求2,优选所述安装板包括向座椅宽度方向伸展的固定部件、以及与所述固定部件在一端侧重合的同时沿着所述连接杆的伸展方向设置的安装部件,所述安装部件在所述固定部件的一端侧重合的同时,具有抵接于所述车体地板的安装面部,连接所述安装面部的后端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顶点及所述固定部件的后端部的所述安装部件未重合一侧的顶点的假想线,与所述连结部件从上面看的相交点,比所述连结部件的伸展方向的中心部,更靠近所述固定部件的另一端侧地设置。
如此,本发明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中,连结部件的伸展方向的中心部比起通过安装部件和固定部件的一定点的假想线与连结部件在上面看的相交的交点更靠近安装部件而被构成。连结部件的中心部是指,支持座椅衬垫的一对安装托架的中间点,是来自座椅衬垫的负荷(包含乘客的就座负荷)最容易施加的点。一方面,上述假想线与连结部件相交的交点是构成跳起机构的部件的重心位置,位于使跳起部件向后方倾倒的位置。因此,通过将所述安装托架的中间点设置于比构成跳起机构的部件的重心位置更靠近安装部件的位置,座椅衬垫较易支持乘客的负荷。还有,施加于连结部件中心部的负荷限制构成跳起机构的部件向后方的倾倒动作。结果,可以进一步限制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向后方的倾倒。
进一步地,如权利要求3,优选所述安装部件的一端被夹在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车体地板之间而被设置。
如此,通过安装部件的一端被夹在固定部件与车体地板之间而被设置,施加使跳起机构向后方倾斜的负荷时,安装部件的一端通过固定部件被从上方向下方按压,因此,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的倾斜动作被限制。
进一步地,如权利要求4,优选所述一对支持机构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装设于所述固定部件、施力所述连接杆的螺旋弹簧,与所述安装部件的所述固定部件重合的部分设置于比所述螺旋弹簧所装设的位置更靠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
如此,相对施力连接杆的螺旋弹簧,安装部件在高度方向上不重合地被构成。因此,若干部件在高度方向上不重合地被设置,因此,可以限制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在高度方向的大型化。
还有,如权利要求5,优选具备装设于所述一对安装托架的至少一方、由与所述连接杆并列设置的长尺体构成的导向部件。
如此,形成为座椅衬垫在就座姿势及收纳姿势可转换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中,连结部件架设于支持座椅衬垫的安装托架。因此,通过具备连结部件,可以使较易承受乘客负荷的安装托架的刚性提高。还有,安装托架装设于连接杆的端部,因此,可以通过连结部件使连接杆的刚性也提高。
因此,由于连结部件架设于安装托架与连接杆之间,安装托架及连接杆的刚性提高,可以使连接杆稳定地旋转。
进一步地,沿着连接杆的伸展方向设置的导向部件装设于至少一方的安装托架,因此,通过导向部件,可以加强连接杆。而且,如上所述,导向部件安装于通过连结部件使刚性提高的安装托架。因此,通过导向部件装设于高刚性的安装托架,可以更稳定地进行连接杆的旋转。
还有,如权利要求6,优选所述座椅衬垫在收纳姿势时,所述导向部件的装设于所述安装托架一侧的端部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的更下方。
如此,座椅衬垫位于收纳姿势时,导向部件的端部(装设于安装托架侧的端部)在架设于安装托架的连结部件的更下方设置。因此,即使导向部件沿着连接杆设置,在座椅衬垫的收纳状态,在高度方向也不会大型化,因而优选。
还有,如权利要求7,优选所述安装托架包括所述座椅衬垫装设的座椅衬垫安装面部、以及从所述座椅衬垫安装面部弯折而形成的侧面凸缘部,在所述连结部件的端部以及所述导向部件的端部被装设的同时,所述侧面凸缘部在所述连结部件的端部所装设的部分与所述导向部件的端部所装设的部分之间具有凹部。
如此,安装托架包括,座椅衬垫装设的座椅衬垫安装面部、连结部件以及导向部件的端部安装的侧面凸缘部。如此,固定了座椅衬垫的安装托架,其一部分成为被弯折的构成,通过在所述弯折部分固定连结部件及导向部件,可以限制相对安装托架装设连结部件及导向部件的构成的大型化。
还有,通过在侧面凸缘部形成一部分呈切口形状的凹部,可以使侧面凸缘部的面积成为最小限。即,通过切除侧面凸缘部的连结部件及导向部件未被装设的部分,可以轻量化安装托架。
还有,如权利要求8,优选所述连接杆在下端部具有旋转轴,所述安装托架装设于所述连接杆的上端,且限制所述座椅衬垫的跳起动作的撞针被固定于所述安装托架上。
如此,通过将限制座椅衬垫的跳起动作的撞针固定于安装托架,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托架被装设于连接杆的上端(相对连接杆的旋转轴所设置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在连接杆的端部,连接杆的旋转动作被限制。因此,例如,与在连接杆的中间部具有撞针的情况相比,如上所述,撞针固定于连接杆的上端的话,施加于连接杆及撞针的负荷(应力)变小。结果,限制连接杆的旋转动作时,不必为了满足必要的强度,而使撞针及撞针锁定大型化。因此,用于限制座椅衬垫的跳起机构的撞针锁定机构不必大型化,因而优选。
还有,如权利要求9,优选所述连接杆及所述导向部件装设于与所述安装托架的所述撞针所装设的面相反一侧的同时,设置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
如此,撞针相对连接杆及导向部件,通过安装托架被安装,连接杆及导向部件设置于撞针的更内侧。因此,与撞针设置于成对设置的连接杆及导向部件之间的情况相比,成对设置的连接杆间的宽度,以及导向部件的宽度不必大型化,因而优选。
还有,如权利要求10,优选所述撞针具有向水平方向弯折的钩部,所述钩部设置于所述安装托架上装设的所述连接杆的端部与所述安装托架上装设的所述导向部件的端部之间。
如此,撞针的钩部设置于装设于安装托架的连接杆的端部与导向部件的端部之间的话,可以稳定地挡住乘客的负荷。撞针的钩部是啮合于撞针锁定的部分,是乘客就座时,向下方压且支撑座椅衬垫的部分。因此,通过成为支撑座椅衬垫的支点的部分在连接杆的端部与导向部件的端部之间,乘客就座时的稳定性提高。
还有,如权利要求11,优选所述一对安装托架装设于所述一对连接杆的上端部并支持所述座椅衬垫,所述一对连接杆的所述上端部间的距离比下端部侧间的距离较大地形成。
如此,通过连接杆的上端部间的距离比下端部间的距离大,座椅衬垫通过连接杆被稳定地支持。因此,由于相对连接杆,座椅衬垫装设状态稳定,所以使座椅衬垫旋转时,可以稳定地进行旋转动作。
还有,连接杆的下端部间的距离较小地形成,因此,在跳起机构中,安装于车体地板的部分与支持座椅衬垫的部分相比较小。结果,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中,固定于车体地板的部分不必大型化,因而优选。
还有,如权利要求12,优选扩大所述一对连接杆的上端部间距离的弯折部形成于所述连接杆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所述车用座椅进一步具有头枕,所述一对连接杆的所述上端部间的距离比所述头枕的宽度较大地形成,从所述下端部到所述弯折部的距离比所述头枕的厚度较大地形成。
如此,连接杆中具备弯折部,因此,连接杆的刚性提高,可以使连接杆的旋转动作稳定地进行。进一步地,通过弯折连接杆的一部分的简单构成,可以使连接杆的上端部间的距离变大,因此,制造时的工序不会复杂化。
还有,通过使间隔设置的连接杆间的距离比头枕的宽度大,进一步地,使从连接杆的下端部到弯折部的距离比头枕的厚度大,车用座椅为收纳状态时(即,座椅衬垫为跳起状态时),头枕可以收纳进连接杆之间。而且,可以将头枕的高度方向沿着座椅衬垫的底面的伸展方向收纳,因此,可以将车用座椅小型地收纳。
还有,如权利要求13,优选所述安装板具有固定于车体地板且向座椅宽度方向伸展的固定部件,所述连接杆在所述下端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一体地形成有加强用轴环,在所述加强用轴环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装设有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基座托架。
如此,优选在本发明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中,在连接杆中最易承受负荷的旋转轴附近,一体地形成加强用轴环。通过成为上述构成,可以使连接杆的刚性提高。进一步地,通过基座托架安装于加强用轴环所形成的部分,连接杆被固定于固定部件(车体地板),因此,可以将连接杆相对固定部件强固地安装。因此,相对固定部件(车体地板)连接杆不会松动地被固定,因此,可以稳定地进行连接杆的旋转动作。
还有,如权利要求14,优选进一步具有由装设于所述一对安装托架的至少一方,与所述连接杆大致平行地设置的长尺体构成的导向部件,所述基座托架包括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固定部、从所述固定部弯折而形成的立壁部,所述导向部件设置于所述立壁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
如此,通过具备沿着连接杆设置的导向部件,可以使连接杆更稳定地旋转。而且,通过所述导向部件装设于基座托架的内侧,相对来自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外力可以保护导向部件。还有,通过导向部件设置于基座托架的内侧,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不必大型化,因而优选。
还有,如权利要求15,优选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以及覆盖所述跳起机构的罩部件的车用座椅。
如此,通过用罩部件覆盖跳起机构,可以限制异物附着于跳起机构。
还有,如权利要求16,优选所述收纳姿势的所述座椅衬垫所在的收纳位置位于所述就座姿势的所述座椅衬垫所在的就座位置的更前方,所述跳起机构具有施力所述连接杆的施力部件,作为用于使所述座椅衬垫从所述就座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移动的动作,所述连接杆通过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加力进行向前方旋转的动作。所述罩部件具有覆盖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力部件罩部。
如此,构成跳起机构的部件中,特别是,通过用施力部件罩部覆盖施力部件,可以限制异物附着于施力部件。
还有,如权利要求17,优选所述施力部件罩部连动于所述连接杆的向前方的旋转动作,向前方可旋转地被安装。
如此,通过施力部件罩部追随连接杆的向前方的旋转动作,施力部件罩部不会妨碍连接杆的向前方的旋转动作。
还有,如权利要求18,优选进一步具有施力所述施力部件罩部的施力弹簧,所述连接杆在向前方的所述旋转动作中抵接于所述施力部件罩部,在所述施力部件罩部的旋转方向,朝向前方的方向为第1方向,朝向后方的方向为第2方向时,所述施力弹簧向所述第2方向施力所述施力部件罩部,所述连接杆在抵接于所述施力部件罩部的状态下进一步向前方旋转的话,向所述第1方向按压所述施力部件罩部,对抗所述施力弹簧的施加力,使所述施力部件罩部向前方旋转。
如此,在连接杆抵接施力部件罩部的状态下进一步向前方旋转,按压施力部件罩部,通过对抗施力弹簧的施加力使施力部件罩部向前方旋转,对连接杆的向前方的旋转动作的施力部件罩部的追随性变得良好。还有,施力部件罩部通过连接杆的向前方的旋转动作自动倾倒,而一旦从来自连接杆的按压被解放则自动恢复原来的位置,因此,施力部件罩部的操作性变得良好。
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通过比起使座椅衬垫旋转的连接杆,固定于车体地板的安装板更向后方较长地形成,可以限制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向后方倾倒的动作。因此,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被稳定地固定于车体地板。还有,可以将来自座椅衬垫的负荷分散,且使其分散至车体地板,因此,可以稳定地支持乘客的负荷。
根据权利要求2的发明,可以提供一种通过将容易承受乘客负荷的连结杆的中间部设置在安装部件的附近,容易支持乘客的负荷,且难以倾倒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
根据权利要求3的发明,跳起机构被施加后倾负荷时,安装部件通过固定部件被从上方向车体地板侧按压,因此,可以限制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的倾倒动作。
根据权利要求4的发明,在装设施力连接杆的螺旋弹簧的位置,若干部件未重合,因此,可以限制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的大型化。
根据权利要求5的发明,支持座椅衬垫的安装托架通过连结部件被连结,因此,安装托架的刚性提高。而且,沿着连接杆的伸展方向设置的导向部件被装设于刚性提高的安装托架,因此,可以加强连接杆。如此,通过使安装托架的刚性提高,进一步具备导向部件,可以使连接杆稳定地旋转。结果,可以稳定地进行使座椅衬垫旋转至就座姿势或收纳姿势的动作。
根据权利要求6的发明,可以提供一种即使是具备导向部件的构成,也不必大型化,省空间性高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
根据权利要求7的发明,可以限制装设连结部件及导向部件的安装托架的大型化。还有,通过在安装托架的侧面凸缘部形成凹部,可以轻量化安装托架。
根据权利要求8的发明,通过将撞针装设于靠近连接杆端部的部分,可以使施加于撞针的负荷(应力)变小。因此,即使不大型化撞针及撞针锁定,也可以具备用于限制座椅衬垫的旋转而必要的强度。
根据权利要求9的发明,相对撞针在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具备连接杆及导向部件,因此,可以限制座椅衬垫的跳起机构整体的大型化。
根据权利要求10的发明,通过将撞针的钩部设置于连接杆的端部与导向部件的端部之间,乘客就座时,可以稳定地挡住其负荷。
根据权利要求11的发明,连接杆的上端部间的距离比下端部间的距离较大地形成,因此,座椅衬垫被稳定地支持。结果,连接杆不会松动而稳定地旋转,可以稳定地进行使座椅衬垫旋转至就座姿势或收纳姿势的动作。还有,连接杆的下端部间的距离较小地形成,因此,跳起机构在车体地板侧被小型化。
根据权利要求12的发明,通过具备弯折部,连接杆的刚性提高,因此,连接杆可以稳定地旋转。还有,仅弯折连接杆的一部分形成就可以使刚性提高,因此,制作工序不会变得繁杂。可以将头枕收纳进连接杆间的收纳空间,因此,在收纳状态下可以小型化车用座椅。
根据权利要求13的发明,通过在连接杆中一体地形成加强用轴环,可以加强连接杆中最易承受负荷的旋转轴的部分。而且,由于通过相对固定部件固定具备加强用轴环的部分,连接杆相对固定部件(车体地板)被强固地固定,因此,可以使连接杆稳定地旋转。
根据权利要求14的发明,通过具备导向部件,可以使连接杆稳定地旋转。还有,导向部件装设于基座托架的内侧,因此,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外力保护导向部件的同时,可以限制座椅宽度的大型化。
根据权利要求15的发明,通过具备覆盖跳起机构的罩部件,可以限制异物附着于跳起机构。
根据权利要求16的发明,构成跳起机构的部件中,特别是,通过用施力部件罩部覆盖施力部件,可以限制异物附着于施力部件。
根据权利要求17的发明,通过施力部件追随于连接杆的向前方的旋转动作,施力部件罩部不会妨碍连接杆的向前方的旋转动作。
根据权利要求18的发明,通过连接杆向前方旋转时,按压施力部件罩部使其向前方旋转,相对连接杆的向前方的旋转动作,施力部件罩部的追随性变得良好。还有,施力部件罩部通过连接杆的向前方的旋转动作倾倒,而一旦从来自连接杆的按压被解放则恢复原来的位置,因此,操作性变得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装备了车用座椅S1的车辆后部的侧面模式图。
图2是车用座椅S1的立体图。
图3是衬垫框架11的立体图。
图4是第1实施例涉及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立体图(第1图)。
图5是从前侧看时的座椅靠背框架21的图。
图6是表示头枕30的内部框架31的图。
图7是从前侧看时的头枕旋转机构50的图。
图8是从后侧看时的头枕旋转机构50的图。
图9是头枕旋转机构50的立体图。
图10是第1实施例涉及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立体图(第2图)。
图11是第1实施例涉及的从上方看时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图。
图12是从侧面看时的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的图。
图13是第1板部112的说明图。
图14是相当于图13的I-I线的剖面图。
图15是从上方看时的支持机构125的图。
图16是第1实施例涉及的安装单元110的说明图。
图17是第2实施例涉及的安装单元110的说明图。
图18是第3实施例涉及的安装单元110的说明图。
图19是第4实施例涉及的安装单元110的说明图。
图20是连结框架117的剖面图。
图21是第5实施例涉及的安装单元110的说明图。
图22是第6实施例涉及的安装单元110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模式立体图。
图24是螺旋弹簧罩部件220的立体图。
图25是罩200及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剖面图。
图26是连接杆侧罩部件230的立体图。
图27是表示罩200的变形例的模式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27对本发明涉及的实施例(以下,本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例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本发明可以根据其宗旨进行各种改变,改良,同时毋庸置疑的也包含其等价物。进一步地,以下说明中列举的材质和形状等仅是为了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一例,并非限制本发明。
图1至图16说明第1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以下,车用座椅S1)。图1是装备了车用座椅S1的车辆后部的侧面模式图。图2是车用座椅S1的立体图。图3是衬垫框架11的立体图。图4是第1实施例涉及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立体图(第1图)。图5是从前侧看时的座椅靠背框架21的图。图6是表示头枕30的内部框架31的图。图7至图9是表示头枕旋转机构50的图,图7是从前侧看时的头枕旋转机构50的图,图8是从后侧看时的图,图9是立体图。图10是第1实施例涉及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立体图(第2图)。图11是第1实施例涉及的从上方看时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图。图12是从侧面看时的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的图,图13是第1板部112的说明图。图14是相当于图13的I-I线的剖面图。图15是从上方看时的支持机构125的图。图16是第1实施例涉及的安装单元110的说明图。图17是第2实施例涉及的安装单元110的说明图,图18是第3实施例涉及的安装单元110的说明图。图19及图20是第4实施例涉及的图,图19是安装单元110的说明图,图20是连结框架117的剖面图。图21是第5实施例涉及的安装单元110的说明图,图22是第6实施例涉及的安装单元110的说明图。
图23至图27是关于本发明的罩部件的说明图。图23是表示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模式立体图。图24是螺旋弹簧罩部件220的立体图。图25是罩200及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剖面图。图26是连接杆侧罩部件230的立体图。图27是表示罩200的变形例的模式立体图。
此外,图中的记号FR表示车辆前方,记号RP表示车辆后方,记号UP表示车辆上方。还有,在以下说明中,左右方向是指朝向车辆前方状态下的左右方向,与后述的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宽度方向一致。
车用座椅S1是车用座椅的一例,如图1所示,作为后部座位装备于车辆1,所述车辆在汽车的车体后部具有行李空间,特别是,本实施例中,是装备于面包车型的汽车的车用座椅。
关于车用座椅S1的构成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分为右侧(驾驶座侧)的车用座椅S11、及左侧(副驾驶座侧)的车用座椅S12,各车用座椅S11、S12具备座椅衬垫10、座椅靠背20及头枕30。此外,在各车用座椅S11、S12的座椅靠背20之间设置有扶手40,左侧的车用座椅S12中,位于图2中扶手40的下方的台座部20a与座椅靠背20一体化形成,设置于图2中台座部20a的下方位置的伸出部10a与座椅衬垫10一体化形成。虽然以上点中右侧的车用座椅S11与左侧的车用座椅S12不同,但就基本构成而言,两车用座椅S11、S12是共通的。为此,以下说明中,仅举右侧的车用座椅S11的构成为例进行说明。
车用座椅S1可以将其姿势从乘客可就座的一般姿势(图1中虚线表示的姿势,以下,就座姿势)转换为不使用时形成行李箱部3的收纳姿势(图1中实线表示的姿势,以下,收纳姿势)。也就是说,在车用座椅S1的姿势转换为收纳姿势时,座椅衬垫10向车辆前方跳起。还有,连动于座椅衬垫10的跳起,座椅靠背20向前方旋转,向车体地板2上的,跳起前的座椅衬垫被设置的位置倒伏。进一步地,头枕30从在座椅靠背20的上方大致垂直设置的状态约90度向前方旋转,在座椅靠背20倒入车体地板2时,被收起于前方跳起的座椅衬垫10与倒伏的座椅靠背20之间。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动作,车用座椅S1以小型化的姿势收纳。而且,采用上述构成的车用座椅S1作为后部座椅的车辆1中,构成车体地板2的一部分的行李箱部3形成于该车用座椅S1的后方,所述行李箱部3通过车用座椅S1的收纳动作扩张为可利用的大小。
如上所述,车用座椅S1的姿势可以转换为就座姿势及收纳姿势,进一步地,也可以进行从就座姿势到仅头枕30向前方倾倒的姿势的转换,及从收纳姿势到仅座椅靠背20立起的姿势的转换。这样多变的座椅配置是通过车用座椅S1具备的各种驱动机构(具体为,头枕旋转机构50、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等)实现的。以下,就用于实现车用座椅S1的座椅配置的构成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说明中,座椅衬垫10、座椅靠背20、及头枕30的就座位置是指车用座椅S1的姿势为就座姿势时的座椅衬垫10、座椅靠背20、及头枕30的位置。还有,座椅衬垫10的跳起位置是指车用座椅S1的姿势为收纳姿势时的座椅衬垫10的位置,位于座椅衬垫10的就座位置的更前方,相当于收纳位置。还有,座椅靠背20以及头枕30的倾倒位置分别指车用座椅S1的姿势为收纳姿势时的座椅靠背20以及头枕30的位置。
车用座椅S1的基本构成
在对用于实现车用座椅S1的座椅配置的构成进行说明时,对车用座椅S1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如前所述,车用座椅S1具备座椅衬垫10、座椅靠背20及头枕30。
座椅衬垫10通过将表皮材料安装于图3所示的衬垫框架11而构成。表皮材料的安装通过将表皮材料末端上缝制的未图示的调整索钩住衬垫框架11的外缘而进行。
还有,图4所示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设置于座椅衬垫10的下部。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固定于车体地板2上,支持座椅衬垫10的同时,是在收纳车用座椅S1时使座椅衬垫10从就座位置向跳起位置跳起的部件。
也就是说,座椅衬垫10通过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固定于车体地板2上的就座位置,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起动的话,则从就座位置向跳起位置跳起而构成。换言之,座椅衬垫10可以在就座位置和跳起位置之间进行往复移动。
此外,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具备撞针锁定机构100。撞针锁定机构100是在车用座椅S1的姿势为就座姿势时使座椅衬垫10固定于就座位置的部件。关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座椅靠背20是通过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旋转而向前方倾倒的部件,通过乘客操作设置于座椅靠背20的上端部的操作部77,可以仅座椅靠背20单独向前方倾倒。而且,座椅靠背20在图5所示的座椅靠背框架21,重合作为衬垫材料的聚氨酯橡胶,并用表皮材料覆盖而构成。座椅靠背20的座椅靠背框架21具有成为座椅靠背框架21的基部的盘式框架22、以及成为座椅靠背框架21的外框的管框架23。盘式框架22通过对大致矩形状的板金施行用于确保刚性的加强筋加工等的加工处理而成形。而且,头枕旋转机构50及配置单元80安装于盘式框架22的前面。
此外,头枕旋转机构50是通过使支柱33向前方旋转,向前方倾倒头枕30的机构,通过乘客沿着上下方向拉伸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1而动作,据此,可以仅使头枕30倒伏。具体说明的话,如图7及图8所示,在头枕旋转机构50中,接受由于乘客产生的用于使滑动部件54滑动的操作的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1被设置,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1紧固于滑动部件5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54a。而且,通过乘客拉伸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1,滑动滑动部件54,以从动于此的形式使得锁定部件52向解除位置摇动而被形成。而且,通过使滑动部件54滑动移动,如图9所示,最终,可以向前方倾倒头枕30(支柱33)。
管框架23围绕盘式框架22并沿着盘式框架22的外缘设置,用焊接与盘式框架22接合。此外,管框架23中,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下部的部分、以及在左右方向上面向车辆外的部分,以在座椅靠背20的厚度方向上与盘式框架22之间设置间隙的状态下设置。所述间隙形成的理由是,例如,为了将座椅靠背框架21上重合的作为衬垫材料的聚氨酯橡胶的端部夹入盘式框架22及管框架23之间并保持等。
进一步地,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端部中,在位于后述的支柱33的后侧的部分,设置有由朝下的コ字状的托架构成的支柱倾倒限制部25。支柱倾倒限制部25相当于头枕30位于就座位置时限制支柱33的向后方的旋转(倾倒)的限制部。此外,支柱倾倒限制部25设置于每一个支柱33(即,设置有2个)、且焊接固定于管框架23的上端部。
使上述构成的座椅靠背20的旋转轴20b嵌合于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例如,参照图12)的孔部,且可旋转地被支持于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所述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固定于车体地板2。据此,座椅靠背20相对车体地板2可向前后方向旋转,可以在就座位置与倾倒位置之间移动。此外,本实施例中,连动于座椅衬垫10的跳起动作,使得座椅框架20变得向前方倒伏。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也可仅使座椅靠背20单独向前方倾倒。
头枕30设置于座椅靠背20(换言之,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方,通过在图6所示的倒U字状的内部框架31与表皮材料之间填充发泡剂而构成。倒U字状的内部框架31的两侧的脚部31a为中空状,各脚部31a的内部形成有容纳中空棒状的导向器32的空间。导向器32容纳于脚部31a内,穿通设置于内部框架31的脚部31a的下端凸缘部31b的插入孔(未图示)进退自由地构成。此外,在头枕30的表皮材料,设置有使导向器32的末端部位于表皮材料外侧的通孔(未图示)。
以上构成的头枕30中,在导向器32位于内部框架31的脚部31a内最后退的位置的状态(除了下端凸缘32a、均收纳于脚部31a内的状态)下,头枕30的表皮材料中,上述通孔周边的部分被夹在内部框架31的脚部31a的下端凸缘部31b与导向器32的下端凸缘32a之间。
还有,本实施例中,在由金属棒构成的一对支柱33(参照图5)插入导向器32内的状态下,头枕30被支持于该支柱33,进一步地,各支柱33被旋转自由地支持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
而且,头枕30通过头枕旋转机构50,在座椅靠背20的上方可以从起立状态旋转至向前方约90度倾倒的状态。此外,本实施例中,连动于座椅衬垫10的跳起动作,使得头枕30向前方倾倒旋转,进一步地,仅头枕30也可单独向前方倾倒。
座椅衬垫跳起机构
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是乘客接受为了收纳车用座椅S1而进行的收纳操作的话,作为用于收纳车用座椅S1的开始动作的将座椅衬垫10向跳起位置跳起的部件。换言之,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进行用于使座椅衬垫10从就座位置向跳起位置移动的动作,即,跳起动作。
所述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被后述的罩200覆盖,且座椅衬垫10位于就座位置时,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设置于车体地板2上而使得其位于座椅衬垫10的下方位置。
如图4、图10、图11所示,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由两个辅助单元构成,一个辅助单元是安装于车体地板2的安装单元110,另一个辅助单元是设置于安装单元110上,且对安装单元110(换言之,车体地板2)可以实行摆动动作(旋转动作)的可动单元120。
安装单元110具有以从上面看为L字状的外观形成的安装板111为主的构成要素。安装板111中,沿着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安装部件的第1板部112通过紧固于车体地板2的螺栓Bo及垫圈Ws固定于车体地板2(参照图11)。在此,长孔状的安装孔114形成于第1板部112的后端部,通过事先紧固于车体地板2的螺栓Bo及垫圈Ws嵌入安装孔114,安装单元110设置于车体地板2上。
此外,安装孔11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114b与前端部114a及后端部114c相比,宽度宽几分。利用如此构成,将螺栓Bo及垫圈Ws嵌入安装孔114时,先将螺栓Bo及垫圈Ws穿通安装孔11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114b,之后,错开安装单元110的位置,使螺栓Bo嵌合于安装孔114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114a,从而决定安装单元110的位置。
还有,装置锁定机构100的锁定部101安装于第1板部112的长度方向的略中央部。所述锁定部101具有钩状的锁定片102、及在可摇动状态收纳锁定片102的壳体103。锁定片102在与后述撞针105啮合的状态下,座椅衬垫10在就座位置固定于车体地板2上。一方面,摇动锁定片102的话,撞针105变得脱离与锁定片102的啮合状态,座椅衬垫10从固定于车体地板2上的状态解放,变为可动状态。
进一步地,第1板部112在其一侧部具有立壁部112a,立壁部112a中,在比锁定部101的安装位置稍前方的位置,形成有用于通过前述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的狭缝112b。穿通所述狭缝112b的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与第1板部112交叉而设置于第1板部112上。还有,线缆C的一端部连接于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的端部(从第1板部112看的车辆1的内侧的端部),布线该线缆C时,用于规定布线路线的路线规定部112c以适当地间隔设置于第1板部112的侧部(与立壁部112a所在侧相反侧的侧部)。
而且,上述线缆C的另一端部连接于与前述锁定片102连结的连结片104。据此,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被拉伸的话,线缆C通过连结片104拉伸锁定片102,作为其结果,锁定片102摇动,锁定片与撞针105的啮合被解除。
一方面,安装板111中,作为沿着车辆1的左右方向(车用座椅S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固定部件的第2板部113是形成可动单元120的基础的部分,在其长度方向中央部,设置用于防止下潜现象的下潜支架115,所述下潜现象为就座于座椅衬垫10的乘客在车辆1的碰撞事故时,潜入腰部安全带的下面。
下潜支架115具备由从第2板部113的上面立起的板状部件构成的一对立设部115a、以及连结所述一对立设部115a的连结部115b。如此,下潜支架115具备一对立设部115a,因此,可以加强被装设的第2板部113,使对来自乘客的负荷的刚性提高。进一步地,一对立设部115a通过连结部115b被连结,因此,在立设部115a、连结部115b、第2板部113构成闭合截面构造。因此,与仅具备立设部115a的构成相比,可以进一步提高第2板部113的刚性。
下潜支架115的立设部115a横跨后述的连接杆121的旋转轴126A而设置于前后方向。即,旋转轴126A设置于侧面看的一对立设部115a之间。如此,通过立设部115a横跨承受巨大负荷的旋转轴126A,据此,可以使旋转轴126A周围的刚性提高,使连接杆121稳定地旋转。
此外,如图4、图10、图11所示,用于决定罩200的位置的定位孔115c形成于下潜支架115的适当部位。
(可动单元120的构成)
可动单元120具有大致门型的构造,螺栓固定于安装板111的第2板部113。可动单元120包括,一对连接杆121、作为一对导向部件的一对管杆122、用于安装座椅衬垫10的安装托架124、架设于安装托架124,连结连接杆121之间的连结杆123、旋转自由地支持连接杆121及管杆122的一对支持机构125。这些构成要素一体化组合为单元,安装于安装板111的第2板部113时作为单元被一体地安装。
左右方向(座椅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一对连接杆121分别为对板金部件施行加强筋加工等的处理而构成的长尺体,位于可动单元120的两侧部。各连接杆121通过旋转轴126A嵌合于其下端部形成的通孔(未图示),旋转自由地被支持。还有,连结连接杆121之间的作为连结部件的连结杆123安装于各连接杆121的上端部。进一步地,在各连接杆121的上端部,安装托架124安装于其外侧表面。即,各连接杆121是固定支持座椅衬垫10且同时旋转的部件。此外,连结杆123及安装托架124在连接杆121的上端部以共同固定形式通过螺栓固定安装。
安装托架124具备座椅衬垫10所固定的安装面部124a、以及从该安装面部124a的侧面端部延伸而出的侧面凸缘部124b。侧面凸缘部124b从安装面部124a的左右方向中的任意一个的端部延伸而出地形成,相对安装面部124a大致垂直地弯折。
连接杆121的上端部、连结杆123的端部、以及管杆122的上端部被固定于侧面凸缘部124b(更详细为,侧面凸缘部124b的内侧)。如此,连接杆121、连结杆123及管杆122的端部被装设于侧面凸缘部124b的内侧面(车用座椅S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的面),因此,连接杆121、连结杆123及管杆122的装设部分集中于一个地方。因此,即使在安装如上所述的若干部件的部分,也可以不大型化各部件的装设部分,省空间性较高。
而且,侧面凸缘部124b中,在连结杆123的固定位置与管杆122的固定位置之间形成凹部124c。如此,在侧面凸缘部124b形成凹部124c,与未形成凹部124c的情况相比,可以轻量化安装托架124。
一方面,安装面部124a不是平滑的平面,而具备沿着左右方向弯折的弯折部124d。如此,通过安装托架124的安装面部124a不是平面,而设置有弯折部124d,可以使安装托架124的刚性提高。
装设于安装托架124的一对连接杆121的上端部之间的距离比下端部之间的距离较大地形成。结果,可以确保一对安装托架124之间的距离也较大,因此,可以稳定地支持座椅衬垫10。
连接杆121在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第1弯折部121c。第1弯折部121c被弯折成从上面看为Z字状,而使得连接杆121的上端部向左右方向扩大。根据如此构成,成对设置的连接杆121的上端部间的距离变得比下端部间的距离大。
还有,在连接杆121,具备连续于第1弯折部121c而形成的第2弯折部121d。如此,通过不仅具备第1弯折部121c,还具备第2弯折部121d,进一步连续设置第1弯折部121c及第2弯折部121d,连接杆121的刚性提高。
还有,第1弯折部121c与第2弯折部121d交叉连续形成,因此,可以使连接杆121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进一步地,如图15所示,加强用轴环121e一体地形成于连接杆121d的下端部(旋转轴126A的附近),旋转轴126A的附近被加强,因此,可以稳定地旋转连接杆121。进一步地,在所述加强用轴环121e的左右方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具备基座托架127。此外,基座托架127的构成将在后面说明。
一对连接杆121间的距离比座椅靠背20的上方具备的头枕30的宽度较大地形成。还有,从连接杆121的第1弯折部121c到连接杆121的下端部的距离比头枕30的厚度较大地形成。
根据上述构成,车用座椅S11为收纳状态时,头枕30可以收纳进连接杆121之间,因此,可以小型化地收纳车用座椅S11。
一对管杆122分别为在前后方向与连接杆121大致平行地并列设置的长尺体,通过旋转轴126B嵌合于其下端部形成的通孔(未图示),与连接杆121的旋转方向相同方向地可旋转地被支持。还有,安装托架124被销钉固定于各管杆122的上端部。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座椅衬垫10通过安装托架124被支持于一对连接杆121及一对管杆122。而且,各管杆122从动于连接杆121的旋转,与连接杆121的旋转方向相同方向地旋转。
座椅衬垫10为就座姿势时(即,图10的状态时),固定于安装托架124的管杆122的端部比固定于安装托架124的连接杆121的端部设置于更前方。如此,通过高刚性的连接杆121更向后方侧设置,使座椅衬垫10恢复就座姿势时,可以使连接杆121及管杆122稳定地旋转。
管杆122是与连接杆121大致平行地设置的部件,但比连接杆121更短地形成。而且,通过连接杆121的旋转轴126A与管杆122的旋转轴126B被前后方向并列地大致相同高度地组装,收纳座椅衬垫10时,可以稳定地旋转连接杆121及管杆122。
还有,管杆122主要由金属制的线状部件或管状部件构成。由管状部件形成管杆122的话,刚性提高,因而优选。此外,管杆122的两端部通过按压成为扁平形状,与其他部件的固定变得容易。如此,通过由线状部件或管状部件构成管杆122,可以低价地制造。还有,管杆122的构成被简单化,因此,制造工序不会变得繁杂,因而优选。
进一步地,管杆122的一部分弯曲而被形成。而且,其弯曲方向向连接杆121所设置一侧的相反侧膨胀突出而被形成。根据如此构成,从就座位置到跳起位置的可动范围内,可以避免连接杆121与管杆122的接触,结果,可以更稳定地使连接杆121与管杆122旋转。
管杆122在座椅衬垫10的收纳时,设置于连结杆123的更下方。更详细为,装设于安装托架124的管杆122的端部设置于连结杆123的更下方。如此,通过管杆122设置于连结杆123的下方,座椅衬垫10的收纳时,管杆122的周围不必大型化,因而优选。
进一步地,一对连接杆121及管杆122中,在安装于面向车辆1外的一侧的连接杆121及管杆122的安装托架124的下面(更详细为,形成于安装面板124a的弯折部124d),安装有前述的撞针锁定机构100的撞针105。而且,为了使连接杆121及管杆122从旋转轴126A、126B看向后方倾倒而旋转的话,上述撞针105可以到达可啮合于锁定部101的锁定片102的位置,锁定部101设置于安装板111(更具体地为第1板部112)。
撞针105相对装设侧面凸缘部124b的连接杆121与管杆122的面,装设于相反一侧。而且,连接杆121与管杆122被固定于侧面凸缘部124b的左右方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撞针105安装于侧面凸缘部124b的左右方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如此,撞针105被设置于左右方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因此,相对连接杆121及管杆122,撞针105不会产生干涉。进一步地,相对连接杆121及管杆122,撞针105被设置于外侧,因此,构成座椅宽度方向的一对连接杆121间的距离,及一对管杆122间的距离不会变大,因而优选。
撞针105向水平方向伸展而弯曲,具备啮合于锁定片102的钩部105a、以及从钩部105a的两端向安装托架124侧延伸设置,装设于安装托架124的装设部105b。而且,钩部105a设置于安装托架124(更详细为,侧面凸缘124b)上装设的连接杆121的端部与管杆122的端部之间。
如此,撞针105的钩部105a设置于可旋转地被装设的连接杆121的端部与管杆122的端部之间,因此,乘客就座于座椅衬垫10时,可以稳定地接受其就座负荷。
还有,撞针105的装设部105b固定于安装托架124的弯折部124d。更详细为,撞针105的装设部105b的端部(上端)通过焊接等手法固定安装于安装托架124的弯折部124d。因此,由于撞针105的装设部105b固定于高刚性的弯折部124d,对乘客的就座负荷的刚性进一步提高。此外,固定于安装托架124的装设部105b的端部沿着安装托架124弯曲,优选所述弯曲部分固定于安装托架124的弯折部124d。
(支持机构125的构成)
一对支持机构125分别是可旋转地支持连接杆121及管杆122的部件,其下方具备第2板部113。支持机构125,如图4、图10、图11所示,在前述旋转轴126A、126B之外,具有基座托架127、螺旋弹簧128、以及减振橡胶129。
基座托架127是从上面看大致Z字状的板金部件,形成可动单元120的基础,螺栓固定于安装板111的第2板部113。还有,基座托架127中,沿着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位成为立壁部127a,旋转轴126A、126B固定于所述立壁部127a。
而且,连接杆121的旋转轴126A与管杆122的旋转轴126B被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更详细为,旋转轴126A与旋转轴126B的轴心(旋转中心轴)被设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参照图4,图10)。如此,旋转轴126A与旋转轴126B被设置在大致同一水平面上,因此,可以限制高度方向的大型化。
连接杆121与管杆122被固定于立壁部127a的左右方向(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如此,通过连接杆121与管杆122装设于立壁部127a的内侧,可以从外力保护连接杆121及管杆122。还有,不必大型化车用座椅S1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大小,因而优选。
还有,基座托架127还具备固定于第2板部113(车体地板2)的固定部127b,立壁部127a从固定部127b大致垂直地弯折而形成。
固定部127b通过立壁部127a设置于两个部位,各自的固定部127b通过螺栓等卡止装置固定于第2板部113(车体地板2)。此时,卡止装置设置于对角线上,连接杆121的旋转轴126A设置于所述对角线上而形成。通过如此构成,可以使连接杆121稳定地旋转。
进一步地,紧固于一方的固定部127b的卡止装置,上述的下潜支架115的一对立设部115a中,与设置于前方的立设部115a装设于大致同一线上。更详细为,设置于前方的立设部115a与第2板部113的接合点,与紧固于固定部127b的卡止装置设置于大致同一线上。而且,穿通立设部115a的接合点与卡止装置的直线相对连接杆121的伸展方向大致垂直地构成(参照图15)。
还有,紧固于另一方的固定部127b的卡止装置,与在下潜支架115的一对立设部115a中设置于后方的立设部115a,装设于大致同一线上。更详细为,设置于后方的立设部115a与第2板部113的接合点,与紧固于固定部127b的卡止装置设置于大致同一线上。而且,穿通立设部115a的接合点(接合部分)与卡止装置的直线相对连接杆121的伸展方向大致垂直地构成。
如此,通过下潜支架115的立设部115a与固定基座托架127的卡止装置卡止于同一直线上,左右间隔设置的一对基座托架127间的第2板部113被加强,可以提高对负荷的刚性。
还有,基座托架127设置于与螺旋弹簧128在前后方向上大致重合的位置。如此,基座托架127与螺旋弹簧128在高度方向为不重合的构成,因此,可以使支持机构125小型化。
如图15所示,螺旋弹簧128设置于开口部113a的上方。换言之,开口部113a设置于与螺旋弹簧128在上下方向相对向的位置。通过如此构成,螺旋弹簧128与第2板部113不会接触(干涉),在高度方向,可以使螺旋弹簧128相对第2板部113接近。因此,螺旋弹簧128的安装高度不会变大,因而优选。
进一步地,也可以在开口部113a内设置螺旋弹簧128。螺旋弹簧128设置于开口部113a内的话,螺旋弹簧128安装的部分在高度方向被进一步小型化,因而优选。
还有,通过在第2板部113中形成开口部113a,可以避免螺旋弹簧128与第2板部113的接触。结果,可以防止由于螺旋弹簧128与第2板部113的接触而产生的杂音的发生,因而优选。
减振橡胶129是在连接杆121通过螺旋弹簧128的施加力向前方旋转而到达前方界限位置时,与连接杆121的前端抵接,吸收连接杆121产生的冲击的部件。减震橡胶129位于比连接杆121的、作为旋转支点的部位前面几分的位置,固定于前述的基座托架127。
此外,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由于向减震橡胶129的连接杆121的抵接(碰撞)导致的减震橡胶129的切损,在连接杆121的长度方向,将抵接于减震橡胶129的位置的部分(以下,抵接部位121a)弯折,板厚变大,确保相对减震橡胶129抵接的面积变大。因此,可以使抵接部位121a相对减震橡胶129稳定地接触。还有,通过弯折抵接部位121a,可以使前端带有圆弧,因此,抵接部位121a抵接于减震橡胶129时,可以防止减震橡胶129损伤。
一对支持机构125中,位于车辆1外侧的支持机构125具有螺旋弹簧128。螺旋机构128是为了将连接杆121向前方倾倒而施力的施力部件。螺旋机构128的一端部卡止于旋转轴126A,另一端部在连接杆121向后侧倾倒的状态(换言之,座椅衬垫10跳起前的状态)下,卡止于从连接杆121的侧表面突出的突出部121f(参照图25)。此外,本实施例中,螺旋弹簧128与旋转轴126A的卡止是切割旋转轴126A的先端形成销状,将螺旋弹簧128的一端部夹入其间后,通过压毁旋转轴126A的先端而进行。
根据上述构成,座椅衬垫10在撞针105及锁定片102为啮合状态时,即使通过连接杆121承受螺旋弹簧128的施加力(换言之,对抗螺旋弹簧128的施加力),也仍被保持在就座位置。一方面,解除撞针105与锁定片102的啮合的话,通过螺旋弹簧128的施加力,连接杆121向前方旋转的结果,座椅衬垫10向跳起位置跳起。也就是说,由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产生的跳起动作可以称为通过螺旋弹簧128的施加力,使固定支持座椅衬垫10的连接杆121向前方旋转的动作。
此外,如图4、图10、图11所示的情况下,一对连接杆121中,仅对一方设置了螺旋弹簧128,但并不仅限于此,对两方的连接杆121,分别设置螺旋弹簧128的构成也可以。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插入孔121b形成于一方的连接杆121(位于车辆1的外侧一方的连接杆121)的长度方向中途位置,线缆C的一端部被插入该插入孔121b。所述线缆C的另一端部连接于配置单元80。因此,跳起座椅衬垫10时,通过上述连接杆121旋转,连结于连接杆121的线缆C被牵引,在该线缆C连接的配置单元80中,利用线缆C的牵引力使得单元各部起动。最终,线缆C的牵引动作传递至座椅靠背20及头枕30的结果,连动于座椅衬垫10的跳起动作,座椅靠背20及头枕30分别向前方倒伏。
第1板部112及第2板部113的构成
就座姿势与向前方倾倒状态下收纳的收纳姿势可转换的车用座椅S1中,以下,参照图10、图11、图13至图16对将座椅衬垫10安装于车体地板2的构成进行说明。
上述安装板111具备作为安装部件的第1板部112、以及与第1板部112重合设置的作为固定部件的第2板部113,相对上述车体地板2被组装。还有,事先设置于车体地板2侧的作为卡止部件的螺栓Bo及垫圈Ws与形成于第1板部112的作为卡止部的安装孔114啮合,通过螺栓Bo被紧固,第1板部112被固定于车体地板2。
第1板部112沿着连接杆121的伸展方向被设置,第1板部112的前端部与第2板部113的端部重合设置,以上面看为L字状地固定于车体地板2。而且,座椅衬垫10为就座姿势时,第1板部112比连接杆121更向后方延伸设置。即,第1板部112比连接杆121更长地形成,比装设于连接杆121的上端的安装托架124及连结杆123更向后方延伸设置。
如此,将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第1板部112延伸设置至连接杆121的更后方,由第1板部112及第2板部113构成的安装板111相对连接杆121较大地形成。以上面看为L字状地固定于车体地板2的安装板111,其上方具备可动单元120,因此,容易向未设置安装板111一侧(即,图16中粗线所示的箭头方向)倾倒,但通过确保第1板部112的长度较大,可以防止设置于安装板111的上方的可动单元120(包含安装单元110)倾倒。
结果,可以防止座椅衬垫10较易倾倒,因此相对乘客的负荷,支持刚性提高。
还有,第1板部112的一端(前方端部)设置于第2板部113的一端的下方,设置于被车体地板2与第2板部113夹住的位置。如此,通过将第1板部112的前方端部被第2板部113向下方按压而构成,可以防止第1板部112的前方端部向上方隆起,据此,可以防止连接杆121、管杆122等部件向图16的粗线箭头方向倾斜(倾倒)。
此外,第2板部113具备若干向下方突出的轴套状部位(膨胀突出部)113c,通过卡止装置轴套状部位113相对车体地板2被固定。此时,轴套状部位113c以外的部分(平面部)从车体地板2仅间隔轴套状部位113c而构成,因此,可以使第1板部112嵌合于所述间隔空间而装设。
结果,可以使第1板部112及第2板部113的装设构成小型化。
还有,第1板部112,设置于一对的连接杆121中,一方的连接杆121(更详细为,设置于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连接杆121)的下方。此时,连接杆121收纳于第1板部112的左右方向(座椅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内侧端部及外侧端部)之间而被设置。
如此,一对连接杆121中,通过一方的连接杆121设置于第1板部112的上方,连接杆121被稳定地固定于车体地板2,可以使安装单元110及可动单元120难以倾倒。
进一步地,第1板部112的前端部(与第2板部113重合的部分)不是完全的矩形状,是一部分被切口的构成。更详细为,第1板部112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缘端及前端被切口,在所述切口部分,装设有螺旋弹簧128。而且,如图15所示,螺旋弹簧128所装设的部分中,第2板部113也具备开口部113a,因此,螺旋弹簧128设置于相对车体地板2更近的部分。因此,可以限制螺旋弹簧128的装设部分在高度方向的大型化。
而且,第1板部112的前端部设置于螺旋弹簧128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进一步地第1板部112的前端部被第2板部113向下方按压,因此,安装单元110稳定地被固定于车体地板2,且可以使支持座椅衬垫10的可动单元120更加难以倾倒。
形成于第1板部112的后方的安装孔114是形成于第1板部112的后端部的长孔,其长轴方向沿着第1板部112的长度方向形成。
而且,如图13所示,安装孔114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114b与前端部114a及后端部114c相比,宽度宽几分。更详细为,前端部114a的宽度(图13中用a表示的宽度)最小,之后后端部114c的宽度(图13中用c表示的宽度)、进一步中间部114b的宽度(图13中用b表示的宽度)依次变大从而形成安装孔114。
所述宽度最大的中间部114b形成为在内部具备可插通垫圈Ws大小的宽度。还有,后端部114c的宽度为可插通螺栓Bo的头部而形成。进一步地,前端部114a的宽度,以可插通螺栓Bo的轴部,且垫圈Ws及螺栓Bo的头部不可插通的宽度形成。
因此,与安装孔114的内部的宽度是均一形成的长孔的情况相比,通过如上所述的内部的宽度不同的构成,可以使螺栓Bo与垫圈Ws插通的同时,可以在螺栓Bo与垫圈Ws与车体地板2之间夹住安装孔114(第1板部112)而卡止。结果,相对车体地板2,第1板部112的组装变得容易。
而且,如图14所示,上述安装孔114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斜面部112e,所述斜面部112e从抵接于车体地板2而被安装的安装面部112d开始立起而弯曲形成。更详细为,安装孔114中,宽度最宽地形成的中间部114b重合于斜面部112e而形成。此外,比斜面部112e更向后方侧延伸设置的水平部112f成为大致水平的平面而被形成。
如此,通过中间部114b如此形成于斜面部112e,使第1板部112向着从车体地板2大致垂直地向上方突出的螺栓Bo且在车体地板2上滑动,据此,可以使安装孔114与螺栓Bo啮合。
而且,前端部114a形成于安装面部112d,通过螺栓Bo的轴部插通紧固于所述前端部114a的适当位置,第1板部112被装设于车体地板2。
现有技术中,相对在车体地板2事先形成的螺栓孔,通过设置了大致圆形的孔的托架,安装车用座椅S11(S1)的技术被广泛使用。而且,此时,车用座椅S11(S1)是重量物,因此,难以正确地载置于车体地板2的组装位置,存在安装操作不能容易进行的问题点。
但是,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S11(S1)的安装构造,相对安装于车体地板2的螺栓Bo及垫圈Ws,可以在插通安装孔114的状态下先载置一下安装板111(第1板部112)后,使其滑动并调整位置。结果,可以容易地进行车用座椅S11(S1)的组装操作。
此外,事先将座椅衬垫10(进一步地,安装单元110及可动单元120)装设于第1板部112的上方,因此,螺栓Bo紧固前(仅将第1板部112载置于车体地板2的状态下),第1板部112由于座椅衬垫10的负荷,成为较易向前方倾倒的构成。因此,通过装设于车体地板2侧的螺栓Bo插通啮合于安装孔114的前端部114a,可以防止第1板部112的向前方的倾倒,其结果,相对车体地板2可以容易地决定位置和进行组装操作。
进一步地,第1板部112在其侧方(更详细为,形成安装孔114的部分的侧方),具有向上方弯折的凸缘112g。
如此,通过凸缘112g设置于安装孔114的附近,安装孔114的附近的刚性不会降低,因而优选。
还有,第1板部112中,通过不仅具备凸缘112g,还具备安装面部112d、斜面部112e,第1板部112成为具备凹凸的构成,因此,对第1板部112的外力的刚性提高。其结果,组装于车体地板2时,可以具备高刚性。
进一步地,第1板部112中,形成安装孔114的部分(后端部)的宽度比其他部分(具体为,安装面部112d)较宽地形成。而且,该部分形成有若干可插通用于装设线缆C等的夹子等的装设孔112h。
如此,通过形成安装孔114的部分的第1板部112的宽度较宽地形成,可以防止由于安装孔114导致的第1板部112的刚性的下降。
进一步地,通过宽度较宽形成的部分(主要为水平部112f)具备装设孔112h,可以进行车用座椅S11中所具备的其他部件(例如,线缆C)的组装。因此,通过在第1板部112的后端部设置安装孔114,所述部分较宽地形成,不仅可以防止由于安装孔114而导致的刚性的下降,还可以适当地进行其他部件的设置。
进一步还有,第1板部112具备斜面部112e,但更后方的水平部112f从车体地板2间隔且大致水平地延伸设置。因此,比第1板部112的斜面部112e更后方侧(水平部112f),相对车体地板2被间隔一定距离而设置,因此,设置夹子等的其他部件的空间被确保。因此,在第1板部112的后端部,形成装设孔112h的话,由于斜面部112e而在水平部112f与车体地板2之间形成的空间被有效地活用,因而优选。
第1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16,关于第1板部112、第2板部113、连结杆123的构成,就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平面看的状态(图16)下,将第1板部112的安装面部112d的后端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图16右侧)的顶点作为第1顶点112i,将第2板部113的,未重合于第1板部112(未交叉)侧的端部的后端部(后方的顶点)作为第2顶点113b。此外,第1顶点112i及第2顶点113b是在乘客就座时,第1板部112及第2板部113中分别最易承受负荷的点。
第1实施例中,第1板部112及第2板部113分别是大致矩形状地形成。而且,与连接第1顶点112i及第2顶点113b的假想线(图16中线X)与连结杆123(更详细为,连结杆123的中心轴)的交点P1相比,连结杆123的伸展方向的中心部P2设置于相对第1板部112较近的位置。即,交点P1比起中心部P2,设置于第2板部113的未重合于第1板部112侧的端部侧。进一步换言之,交点P1比起中心部P2,设置于第2顶点113b侧。
如此,通过比起作为乘客就座时最承受负荷位置的连结杆123的中心部P2,交点P1设置于相对安装板111(第1板部112)较远的位置,座椅衬垫10的负荷平衡变得容易取得,可以使可动单元120较难倾倒。
即,通过将支持座椅衬垫10的一对安装托架124的中间点(中心部P2)比起交点P1,设置于第1板部112侧,可以容易地支持施加于座椅衬垫10的乘客的负荷。
第2实施例
进一步地,参照图17对第2实施例进行说明。第2实施例与第2板部113形成为大致矩形状的第1实施例不同,以第2板部213形成为平面看L字状的点为特征。还有,除此之外的点(部件形状、部件配置)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2板部213在与第1板部112重合的端部的相反一侧的端部,具备向后方侧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213a。延伸设置部213a相对第1板部112的伸展方向平行地延伸设置,由平面状的板材构成。延伸设置部213a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第1板部112的前后方向长度的大约一半。
而且,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与连接第1顶点112i及第2顶点213b(第2顶点213b是指延伸设置部213a的后端部,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顶点)的假想线(图17中线X)与连结杆123的交点P1相比,连结杆123的伸展方向的中心部P2设置于相对第1板部112较近的位置。即,交点P1比起中心部P2,设置于第2板部213的未重合于第1板部112侧的端部侧。进一步换言之,交点P1比起中心部P2,设置于第2顶点213b侧。
如此,通过第2板部213具备延伸设置部213a,固定于车体地板2的部分(即,第1板部112、第2板部213、延伸设置部213a与车体地板2抵接的面积)与第1实施例相比较大地形成,交点P1从第1板部112远离,因此,稳定性更加提高,上方具备的可动单元120变得难以倾倒。
此外,图17中,图示了延伸设置部213a与向座椅宽度方向伸展的第2板部213一体地形成的构成,但也可以分开构成。延伸设置部213a与第2板部213分开形成时,优选延伸设置部213a的一端设置于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第2板部213的下方而构成(参照后述第3实施例)。如此,延伸设置部213a成为被夹在第2板部213与车体地板2之间的构成的话,在第2板部213的另一端侧的下方还设置有第1板部112,因此,由于第2板部213容易向水平设置,可以使其稳定。
第3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18对第3实施例进行说明。第3实施例与大致矩形状的第1板部112与第2板部113被组合且平面看为L字状形成的第1实施例不同,以进一步具备第3板部116为特征。还有,除此之外的点(部件形状、部件配置)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3板部116与第1板部112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且与第1板部112大致等长地形成。而且,在大致矩形状形成的第2板部113的两端部,相互间大致相同宽度形成的第1板部112、第3板部116分别重合设置。因此,通过组合第1板部112、第2板部113、第3板部116,形成为平面看为大致コ字状。
第3板部116与第1板部112相同,前端部设置于第2板部113的下方,优选成为大致水平地保持第2板部113的构成,但也可以是第3板部116与第2板部113一体地形成。一体地形成时,配件件数变少,因此组装性提高。
如此,提高组合第1板部112、第2板部113、第3板部116,形成在左右方向(座椅宽度方向)对称的平面看为大致コ字状,因此,可以稳定地保持设置于第1板部112、第2板部113、第3板部116的上方的连接杆121、管杆122等。
第4实施例
进一步地,参照图19对第4实施例进行说明。第4实施例包含大致矩形状的第1板部112与第2板部113被组合,且平面看为L字状形成的第1实施例,而且以进一步具备连结第1板部112与第2板部113的各端部的连结框架117为特征。还有,除此之外的点(部件形状、部件配置)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连结框架117是连结上述第1实施例的第1顶点112i及第2顶点113b之间的部件,为了使第1板部112及第2板部113的刚性提高而设置。连结框架117架设于第1板部112的后端部与第2板部113的重合于第1板部112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之间。
连结框架117为金属制或树脂性等的长尺部件,如图20所示,由具备底面117a及侧壁117b的截面コ字状的板材形成。而且,用于提高连结框架117的刚性,沿着伸展方向的加强筋117c形成于底面117a。
进一步地,沿着加强筋117c的伸展方向,若干凹槽117d形成于底面117a。如此,通过在连结框架117的底面117a形成凹凸形状,可以使连结框架117的刚性提高。此外,为了使连结框架117的刚性提高,也可将连结框架117作为中空构造(闭合截面构造)。
连结框架117被架设于第1板部112及第2板部113时,底面117a向下方设置。而且,底面117a的两端部相对第1板部112及第2板部113(进一步为,车体地板2)分别被卡止装置固定。
如此,通过用连结框架117连结平面看为大致L字状设置的第1板部112及第2板部113的各端部,作为整体,成为平面看为大致三角形状,安装单元110的刚性进一步提高。而且,通过安装单元110的刚性提高,相对车体地板2安装单元110被强固地固定。因此,可以限制安装单元110的上方具备的可动单元120的倾倒。
第5实施例
进一步地,参照图21对第5实施例进行说明。第5实施例包含大致矩形状的第1板部112与大致L字状的第2板部213被组合的第2实施例,而且以进一步具备连结第1板部112及第2板部213的各端部的连结框架117为特征。此外,除此之外的点(部件形状、部件配置)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连结框架117连结第1顶点112i及第2顶点213b之间而设置。更详细为,连结框架117架设于第1板部112的后端部与延伸设置部213a的后端部之间。根据此构成,可以使第1板部112及第2板部213的刚性提高。
如此,通过连结框架117架设于第1板部112与延伸设置部213a之间,作为整体,成为平面看为大致梯形状,可以使第1板部112及延伸设置部213a的刚性更加提高。因此,安装单元110相对车体地板2被强固装设,结果,可以防止可动单元120的倾倒。
第6实施例
进一步还有,参照图22对第6实施例进行说明。第6实施例包含大致矩形状的第1板部112、第2板部113、第3板部116被组合的第3实施例,而且以进一步具备连结第1板部112及第3板部116的各端部的连结框架117为特征。此外,除此之外的点(部件形状、部件配置)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连结框架117连结第1板部112及第3板部116的各后端部之间而被设置。换言之,连结框架117与第2板部113及连结杆123的伸展方向大致平行地设置。更详细为,连结框架117架设于第1板部112的后端部与第3板部116的后端部之间。根据此构成,可以使第1板部112、第2板部113、第3板部116的刚性提高。
如此,通过连结框架117架设于第1板部112与第3板部116之间,安装单元110作为整体,成为平面看为大致矩形状,可以使第1板部112及第3板部116的刚性更加提高。因此,安装单元110相对车体地板2被强固装设,结果,可以防止可动单元120的倾倒。
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罩200
下面,对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罩200进行说明。罩200覆盖如图23所示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在本实施例中,特别是覆盖安装单元110及可动单元120的支持机构125的罩部件。所述罩200包括,形成罩200的大部分的罩主体210、设置于车辆1的左右方向中位于车辆1外侧一侧的端部(螺旋弹簧128所设置一侧的端部)的螺旋弹簧罩部件220、以及安装于位于车辆1的外侧的连接杆121的侧面的连接杆侧罩部件230。
罩主体210是由塑料等热硬化性树脂构成,覆盖安装单元110及可动单元120的支持机构125,上面看大致L字状的部件。所述罩主体210中,在对应连接杆121及管杆122的可动范围的部分,形成有狭缝,不干涉连接杆121及管杆122的旋转而构成。
此外,定位突起(未图示)形成于罩主体210的里面,所述定位突起可嵌合于上述下潜支架115的定位孔115c地被构成。换言之,罩主体210的里面中,对应下潜支架115的定位孔115c的部位,立设有定位突起。而且,通过定位突起嵌合于定位孔115c,使得罩主体210被定位于正规的设置位置。
螺旋弹簧罩部件220是施力部件罩部的一例,是在罩主体210中为不妨碍连接杆121及管杆122的旋转而形成的狭缝内,位于螺旋弹簧128的前方,覆盖螺旋弹簧128的部件。如图24所示,所述螺旋弹簧罩部件220包括,相对车体地板2被支持的基部221、及覆盖螺旋弹簧128的主体部222。基部221相当于螺旋弹簧罩部件220的下部,被支持于固定于车体地板2的罩安装托架223。特别是本实施例中,从基部221的侧部突出的轴221a嵌合于罩安装托架223上形成的轴孔(未图示)。据此,螺旋弹簧罩部件220可向前后方向旋转。
此外,作为施力弹簧的一例的发条弹簧224设置于基部221的里侧,所述发条弹簧224的一端部钩住基部221,另一端部钩住罩安装托架223。上述发条弹簧224为了将螺旋弹簧罩部件220的姿势持续保持在起立姿势(螺旋弹簧罩部件220为图25所示的状态时的姿势),向后方施力螺旋弹簧罩部件220。
主体部222相当于螺旋弹簧罩部件220的上部,比基部221略宽,侧面看大致圆弧状地弯曲。所述主体部222在螺旋弹簧罩部件220的姿势为起立姿势时,在螺旋弹簧128的前方位置覆盖螺旋弹簧128。还有,如图25所示,主体部222的上端部中位于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的部分,形成有向前方略隆起的隆起部222a。所述隆起部222a使其前面成为倾斜面而形成。
而且,跳起动作中,连接杆121向前方旋转时,螺旋弹簧罩部件220用上述隆起部222a与连接杆121(更具体为,位于车辆1外侧的连接杆121)抵接,抵接后被连接杆121向前方按压。结果,螺旋弹簧罩部件220连动于连接杆121的向前方的旋转,使得向前方倾倒而旋转。
即,本实施例中,连接杆121在向前方的旋转动作中抵接于螺旋弹簧罩部件220。在此,螺旋弹簧罩部件220的旋转方向(即,前后方向)中,朝向前方的方向为第1方向,朝向后方的方向为第2方向时,发条弹簧224向第2方向施力螺旋弹簧罩部件220。一方面,连接杆121在抵接于螺旋弹簧罩部件220的状态下进一步向前方旋转的话,向第1方向按压螺旋弹簧罩部件220,对抗发条弹簧224的施加力使螺旋弹簧罩部件220向前方旋转。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涉及的螺旋弹簧罩部件220在座椅衬垫10跳起前(换言之,在就座位置时),用其主体部222罩住螺旋弹簧128,另一方面,在跳起动作实行时连动于连接杆121的向前方的旋转并向前方倾倒。如此,本实施例中,连动(追随)于连接杆121的向前方的旋转动作使得螺旋弹簧罩部件220向前方倾倒而旋转,因此,螺旋弹簧罩部件220不会妨碍连接杆121的向前方的旋转动作。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在连接杆121向前方的旋转动作中抵接于螺旋弹簧罩部件220,连接杆121在抵接于螺旋弹簧罩部件220的状态下进一步向前方旋转的话,向前方按压螺旋弹簧罩部件220,对抗发条弹簧224的施加力使螺旋弹簧罩部件220向前方旋转。结果,相对连接杆121的向前方的旋转动作,螺旋弹簧罩部件220的追随性良好。还有,螺旋弹簧罩部件220通过连接杆121的向前方的旋转动作自动地倾倒,从被连接杆121的按压解放的话,则自动恢复至原来的位置,因此,螺旋弹簧罩部件220的操作性良好。
此外,本实施例中,螺旋弹簧罩部件220在其主体部222具备隆起部222a,用所述隆起部222a与连接杆121抵接。据此,可以使螺旋弹簧罩部件220适当地前倒。具体为,螺旋弹簧罩部件220的,与连接杆121的抵接部位(即,隆起部222a)比其他部位略向前方偏离,因此,可以回避连接杆121与螺旋弹簧罩部件220无意地抵接而使螺旋弹簧罩部件220不注意地前倒。还有,通过形成隆起部222a,螺旋弹簧罩部件220的刚性也变得提高。
连接杆侧罩部件230是施力部件罩部的另一例,是在罩主体210中不会妨碍连接杆121及管杆122的旋转而形成的狭缝内,用连接杆121(位于车辆1的外侧的连接杆121)的侧面位置覆盖螺旋弹簧128的部件。如图26所示,所述连接杆侧罩部件230具有半椭圆状的外形形状,旋转自由地被支持于连接杆121的旋转轴126A。即,本实施例中,连接杆侧罩部件230的旋转轴与连接杆121的旋转轴126A相同。而且,连接杆121向前方旋转时,连接杆侧罩部件230与连接杆121一体地旋转。
更详细说明的话,连接杆侧罩部件230具有分开间隙并列的一对侧部230a、230b,一方的侧部230a位于连接杆121与螺旋弹簧128之间,另一方的侧部230b位于螺旋弹簧128的侧面位置(连接杆121所在侧的相反一侧)而设置。换言之,连接杆侧罩部件230被组装为螺旋弹簧128位于一对侧部230a、230b之间的间隙内。
还有,如图26所示,在位于连接杆121与螺旋弹簧128之间的侧部230a,形成有半圆状的切口231,通过所述切口231嵌合于连接杆121的旋转轴126A,连接杆侧罩部件230被支持于同一旋转轴126A。进一步地,如图26所示,连接杆侧罩部件230的一端部形成有凹坑233,从连接杆121的侧表面突出的突出部121f嵌入于凹坑233内(参照图25)。
根据以上说明的构成,连接杆侧罩部件230通过旋转轴126A与连接杆121一体化,旋转轴126A旋转的话,伴随此,与连接杆121一体地旋转。
而且,连接杆侧罩部件230一方面在座椅衬垫10跳起前(位于就座位置的阶段)包围螺旋弹簧128的下侧(参照图25),通过跳起动作的实行连接杆121向前方旋转的话,与连接杆121一体地旋转,向包围螺旋弹簧128的上侧的位置移动。此时,上述螺旋弹簧罩部件220被向连接杆121按压而前倒。也就是说,连接杆侧罩部件230在螺旋弹簧罩部件220伴随座椅衬垫10的跳起动作前倒时,代替螺旋弹簧罩部件220覆盖螺旋弹簧128。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通过将代替螺旋弹簧罩部件220覆盖螺旋弹簧128的部件与连接杆121一体化,可以实现更小型化的罩部件(施力部件罩部)。
此外,连接杆侧罩部件230具备的一对侧部230a、230b中,在位于螺旋弹簧128的侧面位置,连接杆121所在一侧的侧部230b,与前述切口231相向的部位形成观察孔232。所述观察孔232是用于确认设置于侧部230a、230b之间的螺旋弹簧128的孔,通过形成所述观察孔232,螺旋弹簧128的安装情况变得容易确认。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被罩200覆盖,在进行旋转动作的连接杆121的旋转支点周围,特别是,螺旋弹簧128被螺旋弹簧罩部件220及连接杆侧罩部件230罩住。据此,可以防止在连接杆121的旋转支点周围的垃圾及尘埃等的附着、堆积。特别是本实施例中,如前面所述,在座椅衬垫10跳起前,螺旋弹簧罩部件220覆盖螺旋弹簧128,座椅衬垫10向跳起位置跳起的话,连接杆侧罩部件230覆盖螺旋弹簧128。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即使座椅衬垫10在就座位置及跳起位置的任意一个,都可以使螺旋弹簧128被适当地覆盖。
可是,如上所述,罩200中,关于覆盖螺旋弹簧128的部分(施力部件罩部),使用连动于连接杆121的向前方的旋转动作而动作的可动部件(具体为,上述螺旋弹簧罩部件220及连接杆侧罩部件230)的情况被考虑。但是,覆盖螺旋弹簧128的部分并非限定为可动的部件,只要不妨碍连接杆121的旋转动作,不可动的部件也可以。例如,如图27所示,罩主体210中为不妨碍连接杆121及管杆122的旋转而形成的狭缝内,在螺旋弹簧128的上方位置,安装由弹性橡胶构成的大致矩形状的罩橡胶部240的罩200也可以。
更详细说明的话,上述罩橡胶部240一方面覆盖螺旋弹簧128的上方及前方,另一方面遮盖连接杆121的可动范围。因此,连接杆121向前方旋转的话,连接杆121变得与罩橡胶部240接触。而且,与罩橡胶部接触后,连接杆进一步向前方旋转的话,罩橡胶部240为了以掀卷起的方式弹性变形,结果,连接杆121可以不被罩橡胶部240干涉地旋转。
此外,具备上述罩橡胶部240的罩200,事先成形相当于罩橡胶部240的部分,将所述部分组装在为了成形罩主体210而射出树脂的射出成形机(未图示)上后,射出树脂,通过一体成形罩橡胶部240及罩主体210而形成。
符号说明
1车辆
2车体地板
3行李箱部
10座椅衬垫
10a伸出部
11衬垫框架
20座椅靠背
20a台座部
20b旋转轴
21座椅靠背框架
22盘式框架
23管框架
25支柱倾倒限制部
30头枕
31内部框架
31a脚部
31b下端凸缘部
32导向器
32a下端凸缘
33支柱
40扶手
50头枕旋转机构
51外罩
52锁定部件
54滑动部件
54a长度方向一端部
60座椅衬垫跳起机构
70座椅靠背倒伏机构
77操作部
80配置单元
90座椅靠背支持单元
100撞针锁定机构
101锁定部
102锁定片
103壳体
104连结片
105撞针
105a钩部
105b装设部
110安装单元
111安装板
112第1板部(安装部件)
112a立壁部
112b狭缝
112c路线规定部
112d安装面部
112e斜面部
112f水平部
112g凸缘
112h装设孔
112i第1顶点
113、213第2板部(固定部件)
113a开口部
113b、213b第2顶点
113c轴套状部位
213a延伸设置部
114安装孔(卡止部)
114a前端部
114b中间部
114c后端部
115下潜支架
115a立设部
115b连结部
115c定位孔
116第3板部
117连结框架
117a底面
117b侧壁
117c加强筋
117d凹槽
120可动单元
121连接杆
121a抵接部位
121b插入孔
121c第1弯折部
121d第2弯折部
121e加强用轴环
121f突出部
122管杆(导向部件)
123连结杆(连结部件)
124安装托架
124a安装面部
124b侧面凸缘部
124c凹部
124d弯折部
125支持机构
126A、126B旋转轴
127基座托架
127a立壁部
127b固定部
128螺旋弹簧
129减振橡胶
200罩
210罩主体
220螺旋弹簧罩部件
221基部
221a轴
222主体部
222a隆起部
223罩安装托架
224发条弹簧
230连接杆侧罩部件
230a、230b侧部
231切口
232观察孔
233凹坑
240罩橡胶部
Bo螺栓(卡止部件)
Ws垫圈(卡止部件)
C线缆
S1、S11、S12车用座椅
ST1、ST2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
P1交点
P2中心部

Claims (18)

1.一种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是一种形成为在一般就座姿势,以及以向前方倾倒的状态而收纳的收纳姿势,可以转换座椅衬垫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间隔于座椅宽度方向,向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长尺体形成的一对连接杆;
装设于所述一对连接杆的端部,支持所述座椅衬垫的一对安装托架;
架设于所述一对安装托架的连结部件;
旋转自由地支持所述一对连接杆的一对支持机构;
设置于所述一对支持机构的下方的同时,卡止于车体地板的安装板;
所述安装板包括向座椅宽度方向伸展的固定部件、以及与该固定部件在一端侧重合的同时沿着所述连接杆的伸展方向配置的安装部件;
所述安装部件在所述座椅衬垫为就座姿势时比所述连接杆更向后方延伸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被所述固定部件的一端侧重合的同时,具有抵接于所述车体地板的安装面部;
连接所述安装面部的后端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的顶点及所述固定部件的后端部的所述安装部件未重合一侧的顶点的假想线,与所述连结部件从上面看的相交点,比所述连结部件的伸展方向的中心部,更靠近所述固定部件的另一端侧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件的一端被夹在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车体地板之间而被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支持机构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装设于所述固定部件、施力所述连接杆的螺旋弹簧;
与所述安装部件的所述固定部件重合的部分设置于比所述螺旋弹簧所装设的位置更靠近座椅宽度方向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装设于所述一对安装托架的至少一方、由与所述连接杆并列设置的长尺体构成的导向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记载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衬垫在收纳姿势时,所述导向部件的装设于所述安装托架一侧的端部设置于所述连结部件的更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5记载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托架包括所述座椅衬垫装设的座椅衬垫安装面部、以及从所述座椅衬垫安装面部弯折而形成的侧面凸缘部;
在所述连结部件的端部以及所述导向部件的端部被装设的同时,所述侧面凸缘部在所述连结部件的端部所装设的部分与所述导向部件的端部所装设的部分之间具有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5记载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杆在下端部具有旋转轴;
所述安装托架装设于所述连接杆的上端,且限制所述座椅衬垫的跳起动作的撞针被固定于所述安装托架上。
9.根据权利要求8记载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杆及所述导向部件装设于与所述安装托架的所述撞针所装设的面相反一侧的同时,设置于座椅宽度方向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记载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撞针具有向水平方向弯折的钩部;
所述钩部设置于所述安装托架上装设的所述连接杆的端部与所述安装托架上装设的所述导向部件的端部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安装托架装设于所述一对连接杆的上端部并支持所述座椅衬垫;
所述一对连接杆的所述上端部间的距离比下端部侧间的距离较大地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1记载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其特征在于:
扩大所述一对连接杆的上端部间距离的弯折部形成于所述连接杆的长度方向的中间部;
所述车用座椅进一步具有头枕;
所述一对连接杆,所述上端部间的距离比所述头枕的宽度较大地形成,从所述下端部到所述弯折部的距离比所述头枕的厚度较大地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记载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板具有固定于车体地板且向座椅宽度方向伸展的固定部件;
所述连接杆在所述下端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一体地形成有加强用轴环,在所述加强用轴环的座椅宽度方向外侧,装设有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基座托架。
14.根据权利要求13记载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有由装设于所述一对安装托架的至少一方,与所述连接杆大致平行地设置的长尺体构成的导向部件;
所述基座托架包括固定于所述固定部件的固定部、从所述固定部弯折而形成的立壁部;
所述导向部件设置于所述立壁部的座椅宽度方向内侧。
15.一种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意一项记载的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
覆盖所述跳起机构的罩部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姿势的所述座椅衬垫所在的收纳位置位于所述就座姿势的所述座椅衬垫所在的就座位置的更前方;
所述跳起机构具有施力所述连接杆的施力部件,作为用于使所述座椅衬垫从所述就座位置向所述收纳位置移动的动作,所述连接杆通过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加力进行向前方旋转的动作;
所述罩部件具有覆盖所述施力部件的施力部件罩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罩部连动于所述连接杆的向前方的旋转动作,向前方可旋转地被安装。
18.根据权利要求17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有施力所述施力部件罩部的施力弹簧;
所述连接杆在向前方的所述旋转动作中抵接于所述施力部件罩部;
在所述施力部件罩部的旋转方向,朝向前方的方向为第1方向,朝向后方的方向为第2方向时,
所述施力弹簧向所述第2方向施力所述施力部件罩部;
所述连接杆在抵接于所述施力部件罩部的状态下进一步向前方旋转的话,向所述第1方向按压所述施力部件罩部,对抗所述施力弹簧的施加力,使所述施力部件罩部向前方旋转。
CN201280014704.3A 2011-03-31 2012-03-29 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及车用座椅 Active CN1034429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1076 2011-03-31
JP2011081079A JP5690191B2 (ja) 2011-03-31 2011-03-31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JP2011081075A JP5781812B2 (ja) 2011-03-31 2011-03-31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JP2011-081077 2011-03-31
JP2011-081075 2011-03-31
JP2011-081079 2011-03-31
JP2011081077A JP5781814B2 (ja) 2011-03-31 2011-03-31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1081076A JP5781813B2 (ja) 2011-03-31 2011-03-31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PCT/JP2012/058420 WO2012133679A1 (ja) 2011-03-31 2012-03-29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42939A CN103442939A (zh) 2013-12-11
CN103442939B true CN103442939B (zh) 2016-04-20

Family

ID=46931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4704.3A Active CN103442939B (zh) 2011-03-31 2012-03-29 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及车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216671B2 (zh)
EP (1) EP2692577A4 (zh)
CN (1) CN103442939B (zh)
WO (1) WO20121336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2979B2 (ja) 2015-04-23 2018-09-19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
US10640013B2 (en) * 2015-04-23 2020-05-05 Tachi-S Co., Ltd. Seat for vehicles
JP6401383B2 (ja) 2015-04-23 2018-10-10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
KR101816681B1 (ko) * 2016-07-18 2018-02-22 현대다이모스(주) 폴딩형 구조물 록킹장치
USD837550S1 (en) * 2016-11-11 2019-01-08 Jaguar Land Rover Limited Bench seat for a vehicle
US10344796B2 (en) * 2017-03-17 2019-07-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etention mechanism for a forward folding seat assembly
CN107264349A (zh) * 2017-07-27 2017-10-20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翻转机构
CN110313742A (zh) * 2019-06-28 2019-10-11 浙江恒林椅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座椅及其支撑结构
US10988058B1 (en) * 2020-05-26 2021-04-27 Lear Corporation Seat assembly having an anti-submarine bracket
CN111976844B (zh) * 2020-08-20 2022-07-01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车身地板总成、中排座椅安装结构及车辆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9037A (en) * 1983-06-16 1987-01-27 Hidekazu Maruyama Auxiliary seat assembly for use in vehicles
US6293603B1 (en) * 1998-10-05 2001-09-2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ular seat
CN1647971A (zh) * 2004-01-30 2005-08-03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01445070A (zh) * 2007-10-17 2009-06-03 铃木株式会社 用于折叠座位的支腿覆盖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92626B2 (ja) * 1995-06-22 2002-06-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3054683B2 (ja) * 1995-10-08 2000-06-1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チルトアップ式自動車用シート
FR2777838B1 (fr) * 1998-04-22 2000-06-23 Cesa Agencement d'une assise de sie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sur un support
US6932409B2 (en) * 2003-12-01 2005-08-23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having a fold and tumble support assembly
JP4468310B2 (ja) * 2006-01-23 2010-05-2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ダブルフォールディング機構
US7597375B2 (en) 2006-01-23 2009-10-06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seats
US7891737B2 (en) 2007-03-16 2011-02-22 Chrysler Group Llc Motor vehicle seat assembly
US7588282B2 (en) * 2007-10-31 2009-09-15 Lear Corporation Automotive vehicle seat system and method of folding and tumbling same
EP2234838A1 (en) * 2008-01-28 2010-10-06 Magna Seating Inc. Fold and kneel seat assembly with stand up mechanism
JP5394835B2 (ja) 2009-07-03 2014-01-2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9037A (en) * 1983-06-16 1987-01-27 Hidekazu Maruyama Auxiliary seat assembly for use in vehicles
US6293603B1 (en) * 1998-10-05 2001-09-2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ular seat
CN1647971A (zh) * 2004-01-30 2005-08-03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N101445070A (zh) * 2007-10-17 2009-06-03 铃木株式会社 用于折叠座位的支腿覆盖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133679A1 (ja) 2012-10-04
EP2692577A4 (en) 2014-09-10
CN103442939A (zh) 2013-12-11
EP2692577A1 (en) 2014-02-05
US9216671B2 (en) 2015-12-22
US20140049083A1 (en) 2014-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42939B (zh) 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及车用座椅
CN100506598C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锁定装置
US9085251B2 (en) Storage apparatus for seat of vehicle
CN104395144A (zh) 车用座椅
CN103442940A (zh) 乘坐物用座椅
CN102666192B (zh) 座椅装置
CN105209289B (zh) 车用座椅
US8336942B2 (en) Structure for storing seat for automobile
CN102602307A (zh) 婴儿安全座椅组合结构及其底座
CN105263747B (zh) 车用座椅
WO2016076318A1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7901803A (zh) 车用座椅
CN106068205A (zh) 车用座椅
CN101228043B (zh) 车辆、尤其是车座的锁定装置
CN103997935B (zh) 头枕以及车辆用座椅
CN103442942A (zh) 乘坐物用座椅
JP2012030742A (ja) バックル結合体を装備した車両用シート
JP2011143883A (ja) 車両のシート取付構造
CN104627044A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框架结构
CN103298653B (zh) 收纳式后座
JP578181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US10843589B2 (en) Locking device for vehicle seat
CN103770668B (zh) 座椅靠背的铰链结构
JP578181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JP569019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