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263747B - 车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车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263747B
CN105263747B CN201480031908.7A CN201480031908A CN105263747B CN 105263747 B CN105263747 B CN 105263747B CN 201480031908 A CN201480031908 A CN 201480031908A CN 105263747 B CN105263747 B CN 1052637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seat
assembly
disassembly
hold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190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263747A (zh
Inventor
阿久津武志
北川大介
村山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255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6245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499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6342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2637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37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2637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2637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1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and til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 B60N2/0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whole seat being movable sli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04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13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back-rest being hinged on the vehi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4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45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47Cushion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cushion being hinged at the back-re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63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 B60N2/3065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in a longitudinal-vertic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3Safety 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以简单的构造可以将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地板、并且在收纳地板面没有配置收纳构造的构成配件的车用座椅。车用座椅(S)具有安装于车体地板侧、支持座椅靠背(1)的支持基座(40)。座椅靠背(1)可以以安装于支持基座(40)的座椅旋转轴(12)为中心,使座椅衬垫(2)以向收纳地板侧移动的方式旋转。支持基座(40)安装有可装拆地保持装拆脚(30)的下端的脚保持部件(50),装拆脚(30)支持座椅衬垫(2)。在从上方覆盖支持基座(40)的基座盖(60)分别形成有脚收纳凹部(62)、脚引导部(63)及脚移动限制部(64)。

Description

车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座椅,特别是涉及可以将座椅靠背及座椅衬垫收纳于在比车体地板更低位置形成的收纳地板的车用座椅。
背景技术
通常,可以将构成座椅主体的座椅靠背及座椅衬垫收纳于在比车体地板更低位置形成的收纳地板的车用座椅已经众所周知,其中,存在使座椅主体向前倾倒并可以收纳于在座椅前方设置的收纳地板的车用后部座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用座椅具有由安装于车体地板,可旋转地支持座椅靠背的安装轴、以及上端支持座椅衬垫的前方部分,下端可旋转地保持于在收纳地板固定的保持槽的脚部件构成的收纳构造。
在座椅主体的收纳操作时,座椅靠背相对于车体地板以使座椅衬垫向收纳地板移动的方式旋转,通过脚部件与座椅靠背连动并以保持槽为中心旋转,成为可以将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地板的构成。
另外,车用座椅成为可以从乘客可就座的使用状态向将脚部件从保持槽脱离后,使座椅衬垫向上方跳起的翻起状态切换的构成。
专利文献1:特开2009-673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是,在像专利文献1这样的,可以将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地板的座椅中,不仅在设置座椅主体的车体地板面,在收纳地板面也安装有用于可旋转地支持座椅靠背的脚部件、保持槽等的构成配件,为了收纳座椅主体成为复杂的收纳构造。
因此,需要以简单的构造,可收纳于收纳地板的车用座椅。另外,需要可以确保广阔的收纳空间的车用座椅。
另外,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座椅中,支持座椅衬垫的脚部件为了在座椅衬垫与收纳地板之间连结成为较长的部件。
因此,在使用状态与翻起状态的切换操作中,使脚部件从保持槽装拆时,由于脚部件的全长很长,脱离的脚部件的前后方向的振幅变大,将脚部件安装于保持槽的操作变得困难。
因此,需要从使用状态的切换操作比较容易的车用座椅。
并且,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座椅中,以保护从外部接受的冲击等为目的,通常,虽然安装有从上方覆盖构成收纳构造的安装轴或保持槽等的树脂制的盖部件,但是没有考虑利用此盖部件使座椅的切换操作更容易。
因此,需要利用从上方覆盖收纳构造的构成配件的盖部件,使得从使用状态的切换操作比较容易的车用座椅。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得到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以简单的构造,可以收纳于收纳地板的车用座椅。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在收纳地板面不配置收纳构造的构成配件,可以确保广阔的收纳空间的车用座椅。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从使用状态的切换操作比较容易的车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可以将座椅靠背及连结于该座椅靠背的座椅衬垫收纳于在比车体地板更低位置形成的收纳地板的车用座椅,具有设置于所述车体地板,配置于所述座椅衬垫的下方并可旋转地连结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下端侧的支持基座,上端侧安装于所述座椅衬垫,下端侧连结于所述支持基座的装拆脚,安装于所述支持基座,可装拆地保持所述装拆脚的下端侧的脚保持部件,从上方覆盖所述支持基座的基座盖,所述脚保持部件配置于,比所述基座盖中从上方覆盖所述支持基座的部分的前端部更靠座椅后方。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具有设置于车体地板侧,可旋转地支持座椅靠背的支持基座,支持座椅衬垫的装拆脚,安装于支持基座,可装拆地保持装拆脚的下端侧的脚保持部件,从上方覆盖支持基座的基座盖,并且在收纳地板没有设置任何构成配件的简单的构造,可以提供将构成座椅主体的座椅靠背及座椅衬垫收纳于收纳地板的车用座椅。
特别是,由于保持装拆脚的脚保持部件配置于比从上方覆盖支持基座的基座盖的前端部更靠座椅后方,装拆脚及脚保持部件成为没有比支持基座及基座盖更向座椅前方突出的配置,在座椅前方侧可以确保广阔的空间。
而且,由于将作为收纳构造的构成配件的支持基座、装拆脚、脚保持部件及基座盖全部配置于车体地板侧,在收纳地板可以确保广阔的收纳空间。
而且,由于脚保持部件没有像通常那样配置于收纳地板,而是配置于车体地板侧,可以使装拆脚的全长变小。由于装拆脚的全长变小,装拆脚的前后方向的振幅随之变小,装拆脚更容易地保持于脚保持部件。因此,成为从使用状态的切换操作比较容易的车用座椅。
这时,所述座椅靠背可以以使所述座椅衬垫向所述收纳地板侧移动的方式,相对于所述支持基座旋转,所述装拆脚伴随所述座椅衬垫的移动,相对于该座椅衬垫旋转,可以从所述脚保持部件脱离,所述基座盖具有为了使脱离的所述装拆脚收纳于所述座椅衬垫侧而引导的脚引导部,该脚引导部相对于所述装拆脚,配置于所述座椅衬垫移动的一侧比较好。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基座盖的脚引导部为了使装拆脚收纳于座椅衬垫侧而引导,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的切换操作变得容易。
而且,由于装拆脚收纳于座椅衬垫侧,座椅主体小型地收纳于收纳地板。
这时,所述装拆脚中,安装于所述座椅衬垫的上端侧,配置于比连结于所述支持基座的下端侧更靠座椅前方比较好。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装拆脚的上端侧配置于比下端侧更靠座椅前方,由于装拆脚成为面向座椅前方上方倾斜的配置,装拆脚成为向座椅衬垫侧收纳旋转比较容易的配置。
而且,在座椅衬垫的下方,由于保持装拆脚的下端侧的脚保持部件配置于比较靠座椅后方,在脚保持部件及装拆脚的座椅前方侧可以确保空间,就座者可以自由地弯曲伸展腿。另外,在上下方向座椅的小型化成为可能。
这时,所述脚引导部从所述基座盖的上面向上方突出,与该基座盖一体成型比较好。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基座盖与引导部成为一体,可以削减配件件数。
这时,所述脚引导部从所述基座盖外表面向所述座椅衬垫移动的一侧伸出比较好。
根据上述构成,基座盖的脚引导部在座椅衬垫的移动方向与装拆脚的抵接变得容易,更容易地引导装拆脚。
这时,所述收纳地板形成于比所述车体地板更靠座椅前方,所述基座盖形成于比所述脚保持部件更靠座椅后方,具有限制所述装拆脚向比所述脚保持部件更靠座椅后方移动的脚移动限制部比较好。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基座盖的脚移动限制部限制装拆脚的移动,例如,从收纳状态向使用状态恢复时,装拆脚被引导并变得容易地保持于脚保持部件。
这时,所述脚移动限制部与所述基座盖一体成型比较好。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基座盖与脚移动限制部成为一体,可以削减配件件数。
这时,所述脚移动限制部具有从所述基座盖的上面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比较好。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基座盖的脚移动限制部在上下方向变得更容易地限制装拆脚的移动,从收纳状态向使用状态恢复时,装拆脚被引导并变得更容易地保持于脚保持部件。
这时,所述脚移动限制部的所述突出部向座椅前方伸出比较好。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脚移动限制部在座椅前后方向变得更容易地限制装拆脚的移动,装拆脚被引导并变得更容易地保持于脚保持部件。
这时,所述脚移动限制部在座椅宽度方向配置于与所述脚引导部重合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脚移动限制部与脚引导部可以小型地配置。
这时,具有设置有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座椅衬垫的座椅主体,具有安装于所述支持基座上、以使所述座椅主体可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该座椅主体的座椅前后方向的一端侧的座椅旋转轴,所述装拆脚的上端侧安装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前后方向的另一端侧,所述基座盖设置有限制伴随所述座椅主体的移动从所述脚保持部件脱离的所述装拆脚的移动路径的脚移动限制部,该脚移动限制部相对于所述脚保持部件,配置于所述装拆脚从保持于所述脚保持部件的位置移动的一侧的相反侧,所述脚移动限制部设置有可抵接于所述装拆脚的抵接部分,以及比该抵接部分更靠上方设置的突出部,该突出部相对于与所述装拆脚抵接于所述抵接部分的方向正交且通过所述抵接部分的假想面,向所述装拆脚侧突出比较好。
根据上述构成,例如,使座椅主体从收纳状态向使用状态侧恢复时,与座椅主体同时移动的装拆脚,通过脚移动限制部被限制,不会越过脚保持部件,变得容易地保持于脚保持部件。
而且,由于设置于脚移动限制部的突出部,相对于与装拆脚抵接于抵接部分的方向正交且通过抵接部分的假想面,向装拆脚侧突出,脚移动限制部可以以使装拆脚朝向脚保持部件侧的方式限制移动,装拆脚变得更容易地保持于脚保持部件。
这时,所述收纳地板形成于比所述车体地板更靠座椅前方,所述座椅旋转轴连结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后端侧,所述装拆脚上端部安装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前端侧,所述脚移动限制部配置于比所述脚保持部件更靠座椅后方,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假想面向座椅前方侧突出比较好。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在使座椅主体从收纳状态向使用状态恢复时,换言之,使装拆脚再次安装于脚保持部件时,脚移动限制部以使装拆脚朝向脚保持部件侧的方式限制移动,座椅的切换操作变得良好。
这时,在所述脚移动限制部中所述装拆脚抵接的抵接面相对于所述假想面向所述装拆脚侧倾斜比较好。
另外,所述抵接部分相对于通过所述脚保持部件与所述突出部的突出前端部而形成的平面,设置于所述装拆脚从保持于所述脚保持部件的位置移动的一侧的相反侧比较好。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脚移动限制部成为比较容易以使装拆脚朝向脚保持部件的方式限制移动的形状,装拆脚变得更容易地保持于脚保持部件。
这时,所述基座盖的上面形成有所述脚移动限制部,以及在座椅前后方向配置于比所述脚移动限制部更靠所述脚保持部件侧、面向该脚保持部件侧下沉设置、为了使所述装拆脚保持于所述脚保持部件而引导的脚收纳凹部比较好。
根据上述构成,装拆脚通过在基座盖上面形成的脚移动限制部与脚收纳凹部面向脚保持部件侧被引导,变得更容易地保持于脚保持部件。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收纳地板没有设置任何构成配件的简单的构造,可以提供将构成座椅主体的座椅靠背及座椅衬垫收纳于收纳地板的车用座椅。
特别是,由于装拆脚及脚保持部件成为没有比支持基座及基座盖更向座椅前方突出的配置,在座椅前方侧可以确保广阔的空间。
而且,由于将收纳构造的构成配件全部配置于车体地板侧,在收纳地板可以确保广阔的收纳空间。
而且,由于脚保持部件没有配置于收纳地板,而是配置于车体地板侧,可以使装拆脚的全长变小。由于装拆脚的全长变小,装拆脚的前后方向的振幅随之变小,装拆脚更容易地保持于脚保持部件。因此,成为从使用状态的切换操作比较容易的车用座椅。
根据本发明,由于基座盖的脚引导部为了使装拆脚收纳于座椅衬垫侧而引导,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的切换操作变得容易。
而且,由于装拆脚收纳于座椅衬垫侧,座椅主体小型地收纳于收纳地板。
根据本发明,成为装拆脚向座椅衬垫侧收纳旋转比较容易的配置。
而且,在脚保持部件及装拆脚的座椅前方侧可以确保空间,就座者可以自由地弯曲伸展腿。另外,在上下方向座椅的小型化成为可能。
根据本发明,由于基座盖、脚引导部及脚移动限制部成为一体,可以削减配件件数。而且,可以小型地配置脚移动限制部及脚引导部。
根据本发明,通过脚移动限制部,装拆脚被引导并且比较容易地保持于脚保持部件。
根据本发明,在使座椅主体从收纳状态向使用状态恢复时,与座椅主体同时移动的装拆脚,通过脚移动限制部被限制,不会越过脚保持部件,变得容易地保持于脚保持部件。
而且,通过设置于脚移动限制部的突出部,脚移动限制部可以以使装拆脚面向脚保持部件侧移动的方式限制移动,装拆脚更容易地保持于脚保持部件。
根据本发明,在使座椅主体从收纳状态向使用状态恢复时,换言之,在使装拆脚再次安装于脚保持部件时,通过脚移动限制部,座椅的切换操作变得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涉及本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作为车用座椅的骨架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座椅框架立体图的部分扩大图。
图4是保护车用座椅的支持基座的基座盖的立体图。
图5是基座盖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车用座椅的侧面图,图6(a)、(b)是说明装拆脚抵接于脚移动限制部的动作的图。
图7是图6(b)的主要部分的扩大图。
图8是车用座椅的侧面图,是说明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移动的动作的图。
图9是车用座椅的侧面图,是说明向收纳状态移动的动作的图。
图10是车用座椅的侧面图,是说明从收纳状态向翻起状态移动的动作的图。
图11是车用座椅的侧面图,是说明从翻起状态向使用状态恢复的动作的图。
图12是涉及第2实施例的车用座椅的侧面图,是说明从收纳状态向使用状态直接恢复的动作的图。
图13是涉及第2实施例的车用座椅的侧面图,是说明向使用状态直接恢复的动作的图。
图14是涉及第2实施例的车用座椅的侧面图,是说明向使用状态直接恢复的动作的图。
本实施方式与车用座椅的发明相关,为可将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地板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具有安装于车体地板侧、支持座椅靠背的支持基座,座椅靠背可以以安装于支持基座的座椅旋转轴为中心,使座椅衬垫以向收纳地板侧移动而旋转,在支持基座安装有可装拆地保持支持座椅衬垫的支持脚的下端的脚保持部件,利用覆盖支持基座的基座盖的形状使座椅主体的切换操作比较容易。
此外,相对于车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乘客就座一侧是座椅的前方侧。
本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S,例如,是相当于车辆的后部座椅的后排座椅。此外,在车辆前后方向具备三列的座椅的车辆上也可以作为第二列的座椅利用。
车用座椅S,如图1所示,主要由具备座椅靠背1、座椅衬垫2、头枕3的座椅主体,安装于车体地板、可以在前后方向移动的状态下支持座椅主体的左右的导轨装置4,安装于导轨装置4的支持基座40,安装于座椅衬垫2与支持基座40之间、从下方支持座椅衬垫2的装拆脚30,安装于支持基座40、可装拆地保持装拆脚30的下端的脚保持部件50构成。
另外,车用座椅S,如图1所示,具有从上方覆盖支持基座40的基座盖60、从左右外侧覆盖座椅衬垫2的一部分的衬垫盖70、限制伴随座椅主体的移动从脚保持部件50脱离的装拆脚30的移动路径的脚移动限制单元。
并且,车用座椅S,如图2所示,具有相对于支持基座40以座椅旋转轴12为中心可旋转地连结座椅靠背1的倾斜装置13、相对于座椅靠背1可旋转地连结座椅衬垫2的衬垫旋转装置25、相对于座椅衬垫2可旋转地连结装拆脚30的脚旋转装置28。
如图8所示,在车用座椅S的前方侧设置有在比车体地板更低位置形成的凹型的收纳地板。
车用座椅S是可以进行乘客可就座的使用状态、将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地板的收纳状态、使座椅主体向上方跳起的翻起状态三种形式的座椅设置的座椅。
具体来说,车用座椅S从图8(a)所示的使用状态,乘客拉伸未图示的操作杆的话,座椅主体向前方倾倒并折叠,切换为收纳于收纳地板的图9(c)所示的收纳状态。另外,从收纳状态乘客通过手动将座椅主体向上方立起,切换为图10(b)所示的翻起状态。并且,从翻起状态乘客拉伸作为操作杆起作用的装拆脚30的话,相对于座椅靠背1座椅衬垫2向座椅下方旋转,恢复到图11(b)所示的使用状态。详细后面会描述。
座椅靠背1,如图1所示,是从后方支持乘客背部的靠背部,在作为骨架的图2所示的靠背框架10载置有缓冲垫1a,被表皮1b覆盖构成。
座椅衬垫2是从下方支持乘客的就座部,在作为骨架的图2所示的衬垫框架20载置有缓冲垫2a,从缓冲垫2a的上面通过被表皮2b覆盖构成。
头枕3是从后方支持乘客头的头部,作为芯材的未图示的支柱载置有缓冲垫3a,被表皮3b覆盖构成。
导轨装置4在上下方向设置于座椅主体与车体地板之间,如图2所示,由固定于车体地板、向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底部导轨4a与沿底部导轨4a可滑动地被支持的左右的上部导轨4b构成。
在左右的上部导轨4b的上面架设有支持基座40。
在左右的上部导轨4b的上面,如图3所示,架设有支持基座40,在支持基座40上安装有比后述的惯性锁定装置54更靠座椅后方的导轨锁定装置5。
导轨锁定装置5由在使上部导轨4b支持于底部导轨4a的状态下可锁定的已知的装置构成,具有可以将上部导轨4b在锁定状态与锁定解除状态之间切换的导轨操作部件5a。
导轨操作部件5a由带状的带部件构成,在支持基座40上从安装导轨锁定装置5的部分向座椅前方侧延伸,从支持基座40伸出。
靠背框架10由作为座椅靠背1的骨架的大致矩形的框体构成,如图2所示,在靠背框架10的左右外侧面的下方部分安装有用于与支持基座40连结的左右的连结托架11。
连结托架11由上下方向延伸的板金部件构成,从座椅的侧面侧看形成大致弓形,连结托架11的上端部安装于靠背框架10,其下端部安装于支持基座40。
连结托架11的上端部在座椅左右方向夹持于靠背框架10与衬垫框架20之间而配置。
在左侧的连结托架11的下端部设置有在左右方向轴支于支持基座40的座椅旋转轴12,在右侧连结托架11的下端部安装有相对于支持基座40可旋转地连结靠背框架10的倾斜装置13。
倾斜装置13由已知的装置构成,如图2所示,配置于连结托架11的左右内侧面,抑制在左右方向与衬垫框架20的干涉。
倾斜装置13主要由座椅旋转轴13a、在使靠背框架10以座椅旋转轴13a为中心向前方侧旋转并向收纳状态施力的螺旋弹簧13b构成。
座椅旋转轴13a在左右方向轴支于靠背框架10侧与支持基座40侧,螺旋弹簧13b其一端部卡止于靠背框架10侧,另一端部卡止于支持基座40侧。
倾斜装置13可以切换为锁定靠背框架10的旋转动作的锁定状态,将靠背框架10锁定为起立状态,通过操作未图示的操作杆解除锁定状态,可以通过螺旋弹簧13b的施力使靠背框架10向前方侧旋转并向支持基座40侧折叠。
此外,在靠背框架10的下方部分的左右两端部分,如图2所示,固定有大致L字形状的栓部件15,一对的栓部件15由用于安装设置于已知的儿童座椅的未图示的被安装部的五金部件构成。
衬垫框架20由作为座椅衬垫2的骨架的大致矩形的框体构成,如图2所示,主要由配置于左右侧方的左右的侧部框架21、连结各侧部框架21的前方部分的前方连结管22、连结各侧部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的中央连结管23、作为连结前方连结管22与中央连结管23的板状框架的盘式框架24构成。
侧部框架21由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板金部件构成,其前方部分与前方连结管22连结,在其后方部分的上端部安装有相对于靠背框架10可旋转地连结衬垫框架20的衬垫旋转装置25。
此外,从座椅侧面侧看在侧部框架21的外缘部形成有向左右外侧弯曲的未图示的法兰部,提高前方连结管22及靠背框架10的支持刚性。
衬垫旋转装置25由已知的装置构成,如图2所示,具有衬垫旋转轴25a与将缓冲框架20以衬垫旋转轴25a为中心向下方侧施力的螺旋弹簧25b。
衬垫旋转轴25a在左右方向轴支于靠背框架10与衬垫框架20,螺旋弹簧25b其一端部卡止于靠背框架10侧,另一端部卡止于衬垫框架20侧。
衬垫旋转装置25可以切换为将衬垫框架20的旋转动作锁定的锁定状态。
衬垫旋转装置25,如图9(c)所示,在将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地板时,具体来说,在将靠背框架10向衬垫框架20折叠的状态时,锁定衬垫框架20的旋转动作。而且,如图11(a)所示,作为操作杆起作用的装拆脚30被拉伸的话解除锁定状态,通过螺旋弹簧27的施力相对于靠背框架10可以使衬垫框架20向下方侧旋转。
前方连结管22,如图2所示,由大致コ字形状的管部件构成,在其左右内侧面安装有相对于衬垫框架20可旋转地连结装拆脚30的脚旋转装置28。
脚旋转装置28具有脚旋转轴28a、使装拆脚30以脚旋转轴28a为中心向与衬垫框架20的相反侧,换言之,向离开衬垫框架20的方向施力的弹簧部件28b。
脚旋转轴28a左右方向轴支于前方连结管22与装拆脚30的上端部,弹簧部件28b其一端部卡止于衬垫框架20侧,另一端部卡止于装拆脚30侧。
脚旋转装置28可以切换为将装拆脚30的旋转动作锁定的锁定状态,如图9(a)所示,在装拆脚30从脚保持部件50脱离,收纳于衬垫框架20侧时,锁定装拆脚30的旋转动作。而且,如图11(a)所示,被锁定的装拆脚30被拉伸的话解除锁定状态,通过弹簧部件28b的施力,为了恢复到使用状态可以使装拆脚30移动至可以安装于脚保持部件50的位置。
装拆脚30,如图2所示,是支持座椅衬垫2的大致コ字形状的管部件,具有配置于左右侧方的脚主体部31与连结各脚主体部31的下端部的脚连结部32。
脚主体部31的上端部在衬垫框架20的左右内侧面连结于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脚连结部32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可装拆地保持于脚保持部件50。
装拆脚30的上端部比装拆脚30的下端部更向座椅前方伸出,从装拆脚30的下端部面向装拆脚30的上端部在前方向上方倾斜。
支持基座40是支持座椅主体的部件,如图3所示,具有在左右侧方沿上部导轨4b配置的左右的侧部基座部41、连结各侧部基座部41的前方部分的第1基座连结部42、连结各侧部基座部41的大致中央部分的第2基座连结部43、安装于各侧部基座部41的上面的左右的加强基座部44、连结第1基座连结部42及第2基座连结部43,支持脚保持部件50的保持部件支持部45。
另外,在第1基座连结部42的左右两端部安装有从第1基座连结部42向座椅前方侧伸出的大致コ字形状的基座伸出部46。
侧部基座部41由前后方向较长的大致曲柄形状的板金部件构成,如图3所示,主要由连结于上部导轨4b上面的连结壁部41a、从连结壁部41a的左右内侧端部向下方弯曲的内侧壁部41b、从连结壁部41a的左右外侧端部向上方弯曲的外侧壁部41c构成。
侧部基座部41中,在内侧壁部41b的下端部、外侧壁部41c的上端部形成有分别向左右内侧弯折的法兰部41d、41e。
另外,左侧的侧部基座部41中,在从座椅侧面侧看与座椅旋转轴12相向的部分形成有大致半圆形状的切口部41f,从座椅侧面侧组装座椅旋转轴12比较容易。
第1基座连结部42及第2基座连结部43,如图3所示,由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圆形的管部件构成,在前后方向空出一定的距离而配置。
加强基座部44,如图3所示,由在前后方向较长的大致曲柄形状的板金部件构成,主要由连结于侧部基座部41上面的连结壁部44a、从连结壁部44a的左右内侧端部向下方弯曲的内侧壁部44b、从连结壁部44a的左右外侧端部向上方弯曲的外侧壁部44c构成。
加强基座部44中,在内侧壁部44b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左右内侧弯折的法兰部44d,在外侧壁部44c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左右外侧弯折的法兰部44e。
第1基座连结部42及第2基座连结部43各自的左右两端部,如图3所示,被侧部基座部41与加强基座部44夹持而连结。
加强基座部44成为在连结壁部44a安装于侧部基座部41之外,法兰部44e与侧部基座部41的法兰部41e在上下重合形成闭合截面构造的构成,支持基座40的支持刚性提高。
换言之,支持基座40成为正当中的形状。
左侧的加强基座部44在左右方向夹持于连结托架11与侧部基座部41之间而被连结。
保持部件支持部45,如图3所示,为支持脚保持部件50的弯曲形状的板金部件,向座椅前后方向延伸并在其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比前方部分及后方部分更向下方弯折的弯曲部45a。
保持部件支持部45的前方部分安装于第1基座连结部42,保持部件支持部45的后方部分安装于第2基座连结部43。
弯曲部45a的上面安装有脚保持部件50。
基座伸出部46,如图3所示,弯折截面大致圆形的金属部件而形成,向座椅前方伸出的部分中,在与导轨锁定装置5的导轨操作部件5a相向的位置形成有保持导轨操作部件5a的伸出部分的保持部46a。
此外,安装基座伸出部46的部分,在座椅宽度方向,安装于通过侧部基座部41及加强基座部44形成的闭合截面框架与保持部件支持部45之间,支持刚性提高。
脚保持部件50由可装拆地保持装拆脚30的大致U字形状的夹子部件构成,如图3所示,由一对侧壁部51与连结各侧壁部51的下端部的底壁部52构成。
各侧壁部51从其下端部面向上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折,换言之,为了使脚保持部件50的开口部分狭窄而向开口内侧方向弯折,在上端部形成有向开口部外侧方向弯曲的卷曲部53。
底壁部52由弯曲形状构成,沿保持部件支持部45的弯曲部45a被安装。详细说明的话,底壁部52具有将其一部分切开后取出的未图示的切开取出部,切开取出部通过挂止于在弯曲部45a形成的未图示的挂止槽被固定。
脚保持部件50相对于水平面在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后倾的位置支持于保持部件支持部45。换言之,脚保持部件50将其开口部分在面向前方斜上方的位置支持于保持部件支持部45。
在与脚保持部件50邻接的部分配置有在车辆的前面冲击时将装拆脚30下端侧的脚连结部32保持于脚保持部件50的状态下锁定的惯性锁定装置54。
惯性锁定装置54由已知的装置构成,如图3所示,安装于支持基座40,在前后方向配置于第1基座连结部42与第2基座连结部43之间,另外,在左右方向配置于与脚保持部件50重合的位置。
基座盖60是从上方覆盖支持基座40全体的树脂成形品,如图4或图5所示,由配置于前方侧的前方盖部61、配置于前方盖部61的后方的后方盖部68构成。
前方盖部61,如图4所示,主要具有收纳装拆脚30的脚收纳凹部62,配置于比脚收纳凹部62更靠前方、为了将从脚保持部件50脱离的装拆脚30收纳于座椅衬垫2侧而引导的脚引导部63,配置于比脚收纳凹部62更靠后方、限制脱离的装拆脚30比脚收纳凹部62更向后方移动的脚移动限制部64,配置于比脚收纳凹部62更靠前方、可与座椅衬垫2的一部分抵接的基座抵接部65。
脚收纳凹部62、脚引导部63、脚移动限制部64及基座抵接部65分别与前方盖部61一体成型。
脚收纳凹部62由从基座盖60上面的大致中央部分面向下方侧下沉的大致U字形状的凹部构成,作为向左右方向延伸的较长体而形成。
脚收纳凹部62由前后一对的前后壁部62a、左右一对的侧壁部62b、分别连结一对的前后壁部62a及一对的侧壁部62b的下端部的底壁部62c构成,将其开口部分配置于面向前方斜上方的位置。
脚收纳凹部62中,在一对的前后壁部62a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分别为大致四角形状的贯通孔,如图1所示,从基座盖60里面侧构成脚保持部件50的一对的侧壁部51及卷曲部53通过贯通孔向外部露出。
另外,脚收纳凹部62中,在后方的前后壁部62a及底壁部62c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连续形成有较长的贯通孔,从基座盖60的里面侧惯性锁定装置54的一部分通过贯通孔向外部露出。
脚引导部63由从基座盖60上面面向上方侧突出的凸部构成,为前后方向延伸的较长体,在左右方向作为宽度比较狭窄的形状小型地形成。另外,从基座盖60前面面向前方稍伸出而形成。
脚引导部63为基座盖60的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配置于前方部分,在前后方向从脚收纳凹部62大致连续而设置。
在上述构成中,脚引导部63在使用状态时,如图1所示,配置于装拆脚30的前方,如图8(a)所示,配置于收纳地板的后方。因此,脚引导部63,如图9(a)所示,与从脚保持部件50及脚收纳凹部62脱离的装拆脚30抵接,可以引导装拆脚30以脚旋转轴26a为中心向座椅衬垫2侧收纳旋转。
脚移动限制部64,如图4所示,由从基座盖60上面的大致中央部分面向座椅前方侧伸出的部分构成,从脚收纳凹部62的座椅后方部分连续形成,作为在座椅左右方向延伸的较长体而被设置。
脚移动限制部64从其下端侧面向上端侧在前后方向成为宽幅而形成,在脚移动限制部64的上端形成有从基座盖60上面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64a。突出部64a进一步向座椅前方伸出。
基座抵接部65由从基座盖60上面的前方部分面向上方侧稍突出的凸部构成,为在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较长体,在座椅左右方向作为宽度比较狭窄的形状而形成。另外,摩擦系数比较低地形成。
基座抵接部65在座椅主体在收纳状态与使用状态之间移动时,配置于可抵接于在衬垫盖70设置的后述的衬垫抵接部71的位置,具有向衬垫盖70侧伸出的略凸形状的弯曲面。
在基座盖60中,脚收纳凹部62、脚移动限制部64及基座抵接部65的各个的支持基座40侧的里面,如图5所示,形成有一定形状的加强肋拱66。因此,基座盖60中,特别是在为了与其他构成配件接触需要支持刚性的部分,成为支持刚性提高的形状。
衬垫盖70,如图1所示,在座椅衬垫2中,由从左右外侧覆盖图2所示的左右的侧部框架21的大致コ字形状的树脂成形品构成,配置于比装拆脚30更靠座椅后方。
在衬垫盖70的底面,如图6所示,向基座盖60侧伸出的衬垫抵接部71一体地形成。
衬垫抵接部71具有略凸形状的弯曲面,在座椅左右方向配置于与基座抵接部65重合的位置。
座椅主体在收纳状态和使用状态之间移动时,如图6(a)所示,衬垫抵接部71抵接于基座抵接部65的话,座椅衬垫2变为超过基座盖60的状态,可以使装拆脚30的移动稳定。
脚移动限制单元。
脚移动限制单元限制在座椅主体从收纳状态恢复到使用状态时,与座椅主体同时移动的装拆脚30的移动路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座椅主体从图6(a)所示的收纳状态侧向图6(b)所示的使用状态侧移动时,通过使装拆脚30抵接于脚移动限制部64,限制装拆脚30的后方移动,将装拆脚30向脚保持部件50侧引导。
例如,在使座椅主体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移动途中,会有为了再次恢复到使用状态而进行的移动操作。
在这样的移动操作时乘客比较杂乱地将座椅主体恢复的话,过去,由于装拆脚30超过脚保持部件50,会有不能再次安装于脚保持部件50的可能性。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座椅主体从图6(a)所示的收纳状态侧向图6(b)所示的使用状态侧移动途中,装拆脚30为抵接于脚移动限制部64的构成。
因此,装拆脚30不会超过脚保持部件50,可以稳定地再次安装于脚保持部件50。
关于作为脚移动限制单元的脚移动限制部64,以图7为基础详细地说明。
脚移动限制部64的突出部64a在比装拆脚30可抵接的抵接部分64b更靠上方而形成。
这时,突出部64a在与装拆脚30在抵接部分64b抵接的方向正交的平面,相对于通过抵接部分64b的假想面F1向座椅前方侧突出。
换言之,脚移动限制部64中,装拆脚30抵接的抵接面F2相对于假想面F1向座椅前方侧倾斜。
进一步换言之的话,抵接部分64b相对于通过脚保持部件50与突出部64a的突出前端部分形成的平面F3设置于座椅后方侧。
根据上述构成,脚移动限制部64在将移动的装拆脚30收纳于脚收纳凹部62时,限制装拆脚30的后方移动,可以将装拆脚30向脚保持部件50侧引导。
座椅收纳动作。
接下来,以图8、图9为基础对使座椅主体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移动的动作进行说明。此外,在图8、图9中,倾斜装置13、衬垫旋转装置25及脚旋转装置28在以黑圆点图示时表示锁定状态,在以白圆点图示时表示锁定解除状态。图10至图13也一样。
车用座椅S在图8(a)所示的使用状态时,座椅靠背1支持于支持基座40,通过倾斜装置13锁定为起立状态,连结于座椅靠背1的座椅衬垫2,通过保持于脚保持部件50的装拆脚30从下方被支持。
位于装拆脚30上端部的脚旋转轴26a,在使用状态时配置于比脚保持部件50更靠前方。
另外,脚保持部件50在基座盖60中,配置于比从上方覆盖支持基座40的部分的前端部更靠后方。
在使车用座椅S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移动时,例如,操作设置于座椅靠背1上面的未图示的操作杆。
乘客通过操作操作杆,如图8(b)所示,倾斜装置13的锁定状态被解除,座椅靠背1通过螺旋弹簧14的施力为了使座椅衬垫2移动至收纳地板,以座椅旋转轴12为中心开始向座椅前方侧旋转。
装拆脚30与座椅靠背1的旋转连动,相对于座椅衬垫2以脚旋转轴28a为中心开始向座椅衬垫2侧旋转。这时,由于装拆脚30在座椅衬垫2与车体地板之间变为支撑状态,可以使座椅衬垫2及座椅靠背1稳定移动。
此外,在操作杆与倾斜装置13之间连结有未图示的已知的线缆,通过操作杆的操作线缆被拉伸,成为解除锁定状态的机构。
座椅靠背1,如图9(a)所示,在到达一定的旋转位置时,装拆脚30从脚保持部件50脱离。换言之,装拆脚30与座椅靠背1的旋转连动,在到达一定的旋转位置时从脚保持部件50脱离。
脱离的装拆脚30通过超过基座盖60上面与弹簧部件28b的施力相抵抗,以脚旋转轴28a为中心向座椅衬垫2侧折叠旋转。而且,装拆脚30在到达一定的旋转位置时,通过脚旋转装置28以收纳于座椅衬垫2侧的状态被锁定。
这时,装拆脚30通过未图示的基座盖60的脚引导部63被引导,而收纳于座椅衬垫2侧。
并且,座椅靠背1,如图9(b)所示,在到达一定的旋转位置时,衬垫抵接部71抵接于基座抵接部65。而且,座椅衬垫2的前方部分比装拆脚30更先抵接于收纳地板面。
此外,在座椅衬垫2的前方部分安装有相对于收纳地板面可滑动的未图示的滑动部件,座椅衬垫2面向座椅前方侧可以使收纳地板面稳定滑动。
通过上述的连续动作,如图9(c)所示,座椅主体收纳于收纳地板,车用座椅S切换为收纳状态。
座椅衬垫2在座椅主体为收纳状态时,具体来说在座椅靠背1向座椅衬垫2侧折叠的状态时,通过衬垫旋转装置25被锁定。
另外,座椅靠背1的缓冲垫2a,在收纳状态时与脚保持部件50在上下重合的部分变薄而形成。
另外,靠背框架10的一对的栓部件15,在收纳状态时配置于与设置于基座盖60的脚移动限制部64在上下不重合的位置。
另外,装拆脚30在收纳状态时,向比脚保持部件50更靠下方位置移动。
座椅翻起动作。
接下来,以图10为基础对使座椅主体从收纳状态向翻起状态移动的动作进行说明。
车用座椅S在图10(a)所示的收纳状态时,例如,乘客通过手动将座椅主体向上方拉起,切换为图10(b)所示的翻起状态。
这时,由于衬垫旋转装置25锁定座椅衬垫2的旋转动作,通过将座椅靠背1向上方拉起,座椅衬垫2也可以整体向上方拉起。
此外,在翻起状态时,通过使上部导轨4b相对于底部导轨4a向座椅后方侧滑动,在座椅前方侧可以进一步确保广阔的负荷空间。
车用座椅S切换为图10(b)所示的翻起状态时,座椅靠背1恢复到与使用状态的位置相同的位置,通过倾斜装置13锁定为起立状态。
座椅恢复动作。
接下来,以图11为基础对使座椅主体从翻起状态向使用状态移动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使车用座椅S从翻起状态向使用状态移动时,如图11(a)所示,例如操作作为操作杆起作用的装拆脚30。
乘客通过以使装拆脚30以脚旋转轴28a为中心上方旋转的方式拉伸,换言之,向远离座椅衬垫2侧的方向拉伸,衬垫旋转装置25及脚旋转装置28的锁定状态被解除。
此外,在装拆脚30与衬垫旋转装置25之间连结有未图示的已知的线缆,通过装拆脚30的操作线缆被拉伸,成为解除锁定状态的构成。
座椅衬垫2伴随衬垫旋转装置25的解除,如图11(b)所示,通过施力弹簧27的施力,相对于座椅靠背1向下方侧旋转。
装拆脚30伴随脚旋转装置28的解除,通过弹簧部件28b的施力,以脚旋转轴28a为中心旋转至可安装于脚保持部件50的位置,安装于脚保持部件50。
这时,装拆脚30在基座盖60中,通过被脚收纳凹部62及脚移动限制部64引导,面向安装于脚收纳凹部62的下端侧的脚保持部件50移动。
通过上述连续动作,车用座椅S恢复至图11(b)所示的使用状态。
在上述构成中,脚保持部件50,如图8(a)所示,在车体地板中,配置于比与收纳地板连结的阶梯状高低不平部更靠座椅后方。
通过这样构成,可以小型地配置保持于脚保持部件50的装拆脚30。另外,装拆脚30成为支持座椅衬垫2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的构成,可以提高座椅衬垫2的支持刚性。
此外,车体地板包括阶梯状高低不平部,不包括收纳地板。
车用座椅的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关于车用座椅的第2实施例,以图12、图13为基础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与上述车用座椅S重复的内容省略说明。
在涉及第2实施例的车用座椅S2中,具有可以将衬垫旋转装置25从锁定状态切换为锁定解除状态的锁定关闭装置80的构成不同。
而且,车用座椅S2与上述车用座椅S相比,成为可以将座椅主体从收纳状态直接切换为使用状态的一个移动式的车用座椅。
锁定关闭装置80由已知的切换装置构成,安装于座椅衬垫2的座椅后端部,在座椅前后方向配置于与衬垫抵接部71重合的位置。
详细说明的话,锁定关闭装置80,在座椅衬垫2中,设置于右侧的侧部框架21,衬垫抵接部71设置于左侧的侧部框架21。
锁定关闭装置80从座椅衬垫2的座椅后端向座椅后方一部分伸出而突出,具有进行衬垫旋转装置25的切换的锁定关闭连杆81。
锁定关闭连杆81安装于可抵接于位于基座盖60的座椅前面部分的连杆抵接部67的位置。
在将座椅主体从使用状态向图12(a)所示的收纳状态移动时,与座椅衬垫2同时移动的锁定关闭连杆81抵接于基座盖60的连杆抵接部67,并且通过以按压于座椅前方侧的未图示的锁定关闭连杆旋转轴为中心旋转,锁定关闭装置80可以将衬垫旋转装置25从锁定状态切换为锁定解除状态。
接下来,以图12-图14为基础对使座椅主体从收纳状态直接向收纳状态恢复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车用座椅S2在图12(a)所示的收纳状态时,锁定关闭连杆81抵接于基座盖60的连杆抵接部67。
通过乘客手动将座椅主体向上方拉起,锁定关闭连杆81按压于座椅前方侧并旋转,锁定关闭装置80解除衬垫旋转装置25的锁定状态。
座椅衬垫2伴随衬垫旋转装置25的锁定解除,通过螺旋弹簧27的施力相对于座椅靠背1向下方侧稍微旋转。
车用座椅S2到达图12(b)所示的一定位置时,衬垫抵接部71抵接于基座抵接部65。
通过预先将衬垫抵接部71抵接于基座抵接部65,如图13(a)所示,装拆脚30以通过基座盖60的上方的方式被引导。
移动的装拆脚30,如图13(b)所示,抵接于脚移动限制部64,通过脚移动限制部64,以朝向脚保持部件50的方式被限制移动。
这时,通过装拆脚30被引导为抵接于脚移动限制部64并向下方侧拉伸,脚旋转装置28的锁定自动被解除。
而且,装拆脚30再次安装于脚保持部件50。
根据上述的连续动作,车用座椅S2恢复至图14所示的使用状态。
根据上述构成,使座椅主体从收纳状态直接向使用状态移动时,脚移动限制单元通过使与座椅主体同时移动的装拆脚30抵接于脚移动限制部64,限制装拆脚30的后方移动,将装拆脚30向脚保持部件50侧引导。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8(a)所示,在车用座椅S的座椅前方形成有收纳地板,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车用座椅S的后方形成收纳地板。
那种情况下,座椅旋转轴12与装拆脚30的座椅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装拆脚30与脚移动限制部64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关系,需要成为分别相反的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衬垫旋转装置25,如图9(c)所示,在收纳状态时,可以切换为将座椅衬垫2的旋转动作锁定的锁定状态,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作为在图10(b)所示的翻起状态切换为锁定状态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装拆脚30,如图8(b)所示,在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切换时,相对于座椅衬垫2以脚旋转轴28a为中心向座椅后方侧旋转,成为收纳于座椅衬垫2侧的构成,可以适当变更。
例如,也可以作为装拆脚30以脚旋转轴28a为中心向座椅前方侧旋转,收纳于座椅衬垫2侧的构成。
这时,装拆脚30的上端部配置于比装拆脚30的下端部更靠座椅后方,从装拆脚30下端部侧面向装拆脚30上端部侧在后方向上方倾斜比较好,变得比较容易地向座椅衬垫2侧收纳旋转。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持基座40通过导轨装置4固定于车体地板,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不用导轨装置4直接设置于车体地板等,适当变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使用连结托架11,直接将座椅靠背1与支持基座40通过座椅旋转轴12连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基座抵接部65及衬垫抵接部71中,一方的抵接面比另一方的抵接面摩擦系数低而形成比较好。
通过这样构成,可以抑制基座盖60与衬垫盖70接触时相互划痕或损伤。
另外,基座盖60的脚移动限制部64,摩擦系数同样比较低地形成比较好。通过这样构成,可以抑制装拆脚30与脚移动限制部64接触时相互划痕或损伤。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具体的例子对关于用于汽车的可收纳的车用座椅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火车、公共汽车等的车用座椅之外,也可以作为飞机、船等的乘坐物用座椅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主要是对与本发明相关的车用座椅S进行了说明。
但是,上述的实施方式只是为了使本发明的理解更容易的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更改、改善的同时发明包括其等价物是理所当然的事。
特别是,关于装拆脚30、支持基座40、脚保持部件50、基座盖60及衬垫盖70的形状、配置及构成,另外,关于脚移动限制单元的具体的构成,在上述实施方式说明的内容,仅仅是一个示例,并非限定本发明。
符号说明
S、S2 车用座椅
1 座椅靠背
1a、2a、3a 缓冲垫
1b、2b、3b 表皮
2 座椅衬垫
3 头枕
4 导轨装置
4a 底部导轨
4b 上部导轨
5 导轨锁定装置
5a 导轨操作部件
10 靠背框架
11 连结托架
12 座椅旋转轴
13 倾斜装置
14 螺旋弹簧
15 栓部件
20 衬垫框架
21 侧部框架
22 前方连结管
23 中央连结管
24 盘式框架
25 衬垫旋转装置
26 衬垫旋转轴
27 螺旋弹簧
28 脚旋转装置
28a 脚旋转轴
28b 弹簧部件
30 装拆脚
31 脚主体部
32 脚连结部
40 支持基座
41 侧部基座部
41a 支持壁部
41b 内侧壁部
41c 外侧壁部
41d、41e 法兰部
41f 切口部
42 第1基座连结部
43 第2基座连结部
44 加强基座部
44a 连结壁部
44b 内侧壁部
44c 外侧壁部
44d、44e 法兰部
44f 基座安装部
44g 突出部
45 保持部件支持部
45a 弯曲部
46 基座伸出部
46a 保持部
50 脚保持部件
51 侧壁部
52 底壁部
53 卷曲部
54 惯性锁定装置
60 基座盖
61 前方盖部
62 脚收纳凹部
62a、62b 侧壁部
62c 底壁部
63 脚引导部
64 脚移动限制部
64a 突出部
64b 抵接部分
65 基座抵接部
66 加强肋拱
67 连杆抵接部
68 后方盖部
70 衬垫盖
71 衬垫抵接部
80 锁定关闭装置
81 锁定关闭连杆
F1 假想面
F2 抵接面
F3 平面

Claims (15)

1.一种车用座椅,可以将座椅靠背及连结于该座椅靠背的座椅衬垫收纳于在比车体地板更低位置形成的收纳地板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置于所述车体地板,配置于所述座椅衬垫的下方并可旋转地连结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下端侧的支持基座;
上端侧安装于所述座椅衬垫,下端侧连结于所述支持基座的装拆脚;
安装于所述支持基座,可装拆地保持所述装拆脚的下端侧的脚保持部件;
从上方覆盖所述支持基座的基座盖;
所述脚保持部件配置于,比所述基座盖中从上方覆盖所述支持基座的部分的前端部更靠座椅后方;
所述座椅靠背可以以使所述座椅衬垫向所述收纳地板侧移动的方式,相对于所述支持基座旋转;
所述装拆脚伴随所述座椅衬垫的移动,相对于该座椅衬垫旋转,可以从所述脚保持部件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盖具有为了使脱离的所述装拆脚收纳于所述座椅衬垫侧而引导的脚引导部;
该脚引导部相对于所述装拆脚,配置于所述座椅衬垫移动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拆脚中,安装于所述座椅衬垫的上端侧,配置于比连结于所述支持基座的下端侧更靠座椅前方。
4.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引导部从所述基座盖的上面向上方突出,与该基座盖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引导部从所述基座盖外表面向所述座椅衬垫移动的一侧伸出。
6.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地板形成于比所述车体地板更靠座椅前方;
所述基座盖形成于比所述脚保持部件更靠座椅后方,具有限制所述装拆脚向比所述脚保持部件更靠座椅后方移动的脚移动限制部。
7.根据权利要求6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移动限制部与所述基座盖一体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移动限制部具有从所述基座盖的上面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
9.根据权利要求8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移动限制部的所述突出部向座椅前方伸出。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脚移动限制部在座椅宽度方向配置于与所述脚引导部重合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有设置有所述座椅靠背与所述座椅衬垫的座椅主体;
具有安装于所述支持基座上、以使所述座椅主体可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该座椅主体的座椅前后方向的一端侧的座椅旋转轴;
所述装拆脚的上端侧安装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前后方向的另一端侧;
所述基座盖设置有限制伴随所述座椅主体的移动从所述脚保持部件脱离的所述装拆脚的移动路径的脚移动限制部;
该脚移动限制部相对于所述脚保持部件,配置于所述装拆脚从保持于所述脚保持部件的位置移动的一侧的相反侧;
所述脚移动限制部设置有可抵接于所述装拆脚的抵接部分,以及比该抵接部分更靠上方设置的突出部;
该突出部相对于与所述装拆脚抵接于所述抵接部分的方向正交且通过所述抵接部分的假想面,向所述装拆脚侧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地板形成于比所述车体地板更靠座椅前方;
所述座椅旋转轴连结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后端侧;
所述装拆脚上端部安装于所述座椅主体的座椅前端侧;
所述脚移动限制部配置于比所述脚保持部件更靠座椅后方;
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假想面向座椅前方侧突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脚移动限制部中所述装拆脚抵接的抵接面相对于所述假想面向所述装拆脚侧倾斜。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分相对于通过所述脚保持部件与所述突出部的突出前端部而形成的平面,设置于所述装拆脚从保持于所述脚保持部件的位置移动的一侧的相反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记载的车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座盖的上面形成有所述脚移动限制部,以及在座椅前后方向配置于比所述脚移动限制部更靠所述脚保持部件侧、面向该脚保持部件侧下沉设置、为了使所述装拆脚保持于所述脚保持部件而引导的脚收纳凹部。
CN201480031908.7A 2013-06-14 2014-06-12 车用座椅 Active CN1052637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25559A JP6262451B2 (ja) 2013-06-14 2013-06-14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3-125559 2013-06-14
JP2014049935A JP6263421B2 (ja) 2014-03-13 2014-03-13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4-049935 2014-03-13
PCT/JP2014/065611 WO2014200062A1 (ja) 2013-06-14 2014-06-12 車両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263747A CN105263747A (zh) 2016-01-20
CN105263747B true CN105263747B (zh) 2017-08-25

Family

ID=52022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1908.7A Active CN105263747B (zh) 2013-06-14 2014-06-12 车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884571B2 (zh)
CN (1) CN105263747B (zh)
WO (1) WO20142000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2575B2 (ja) * 2014-03-13 2018-01-1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US9145092B1 (en) * 2014-10-02 2015-09-29 Pink Adventure Group, Inc. Side entry vehicle systems and related components
CN107107791B (zh) * 2014-11-11 2020-03-17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DE102016205485A1 (de) * 2016-04-04 2017-10-0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zur Lehnenentriegelung mit zwei Betätigungselementen und einem Indikator zur Anzeige der Lehnenverriegelung
JP6654172B2 (ja) * 2017-08-30 2020-02-2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1225176B2 (en) 2017-09-26 2022-01-18 Ts Tech Co., Ltd. Conveyance seat
CN218316352U (zh) * 2022-09-26 2023-01-17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和具有其的汽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08541A (en) * 1937-02-13 1938-02-15 Le Grand H Lull Levelizer for road maintaining apparatus
DE3102844A1 (de) 1981-01-29 1982-08-19 Volkswagenwerk Ag, 3180 Wolfsburg "notsitzanordnung fuer ein fahrzeug"
JPS5958178U (ja) * 1982-10-12 1984-04-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ロツク装置
JP3309800B2 (ja) * 1998-05-13 2002-07-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格納装置
JP4431800B2 (ja) * 2000-12-29 2010-03-1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ンターロック装置並びに折畳み自在シート
EP1406786B1 (en) * 2001-06-11 2007-12-26 TS Tech Co., Ltd Tip-up vehicle seat
JP3663509B2 (ja) * 2001-06-11 2005-06-2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イナーシャロック装置並びに折畳み式シート
US7077451B2 (en) * 2002-08-23 2006-07-18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Stadium style motor vehicle seat
CN100460240C (zh) * 2003-02-13 2009-02-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座椅结构
FR2851211B1 (fr) * 2003-02-19 2006-01-13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Siege rabattable et vehicule comportant un tel siege
JP4176118B2 (ja) * 2006-07-31 2008-11-0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EP2108541B1 (en) * 2007-01-31 2011-02-23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Automobile seat stowage structure
JP5263866B2 (ja) 2007-09-14 2013-08-1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シート
JP2009196423A (ja) * 2008-02-19 2009-09-03 Ts Tech Co Ltd 車両用格納シート
JP5946246B2 (ja) 2011-03-25 2016-07-06 ジョンソン コントロールズ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乗り物用シート
US8556348B2 (en) * 2011-11-04 2013-10-15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Folding vehicle seat
CN105073490B (zh) * 2013-04-12 2017-03-22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JP5961322B2 (ja) * 2013-04-12 2016-08-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US10621064B2 (en) * 2014-07-07 2020-04-14 Oracl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Proactive impact measurement of database changes on production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84571B2 (en) 2018-02-06
US20160137105A1 (en) 2016-05-19
US10471854B2 (en) 2019-11-12
WO2014200062A1 (ja) 2014-12-18
CN105263747A (zh) 2016-01-20
US20180186252A1 (en) 2018-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63747B (zh) 车用座椅
CN106068205B (zh) 车用座椅
CN105209289B (zh) 车用座椅
JP3990364B2 (ja) 折り畳みシートおよびこのようなシートを含む乗物
JP4152318B2 (ja) 自動車用座席
US8763538B2 (en) Folding table
JP3958771B2 (ja) シート構造
JP6230590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EP2402208B1 (en) Vehicle seat device
CN105073490B (zh) 车用座椅
CN107107791A (zh) 车用座椅
CN107054176A (zh) 带中央垫体和控制台扶手的车辆座椅
WO2012162123A1 (en) Stadium and stowing seat
KR101425353B1 (ko) 차량용 다이브 시트
JP697471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910816B2 (ja) シート装置
US20150274041A1 (en) Folding vehicle seat
JPWO2020054678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WO2012093635A1 (ja) 格納式リアシート
JP578181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JP2013086577A (ja) シートアレンジ構造
JP5690369B2 (ja) シート装置
JP6318014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0082793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02307991A (ja) 跳ね上げ式格納シート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ロック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