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42942A - 乘坐物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乘坐物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42942A
CN103442942A CN2012800135347A CN201280013534A CN103442942A CN 103442942 A CN103442942 A CN 103442942A CN 2012800135347 A CN2012800135347 A CN 2012800135347A CN 201280013534 A CN201280013534 A CN 201280013534A CN 103442942 A CN103442942 A CN 1034429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headrest
strip
shaped parts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353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42942B (zh
Inventor
立川阳一
尾形勇介
佐藤幸喜
横地信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429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29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429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429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88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lin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04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13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back-rest being hinged on the vehi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38Cushion movements
    • B60N2/3063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 B60N2/3065Cushion movements by composed movement in a longitudinal-vertic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88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link
    • B60N2/3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chanical link ro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 B60N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 B60N2/36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convertible for other use into a loading plat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k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06Head-rests movable or adjustable
    • B60N2/838Tiltable
    • B60N2/856Tiltable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or stowed position
    • B60N2/859Tiltable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or stowed posi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ar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80Head-rests
    • B60N2/897Head-rests with sleeves located in the back-rest for guiding the rods of the head-re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19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 B60N2002/948Positioning and locking mechanisms the actuation of the positioning or locking mechanism for one seat part being dependent on the position of another seat part, e.g. the seats floor lock being unlocked when the back-rest is inclined or the backrest can be tilted only when the seat is in its rear pos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一种使头枕的倒伏动作连动于座椅衬垫或座椅靠背的向收纳位置的移动的同时,也可单独进行倒伏动作,更具备良好的组装性的乘坐物用座椅。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包括,进行用于将头枕向前方倾倒的倒伏动作的倒伏机构、接受乘客在单独向前方倾倒头枕时进行的第1操作的第1接受部;接受乘客在收纳乘坐物用座椅时进行的第2操作的第2接受部;通过第1操作仅驱动倒伏机构、并进行倒伏动作的第1驱动部;若第2接受部接受第2操作,则连动于座椅衬垫及座椅靠背中的至少一方的向收纳位置的移动而驱动倒伏机构进行倒伏动作的第2驱动部;倒伏机构与第1驱动部及第2驱动部中的任意一个都安装于座椅靠背的内部具备的座椅靠背框架。

Description

乘坐物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座椅衬垫、座椅靠背及头枕,可收纳的乘坐物用座椅,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连动于座椅衬垫及座椅靠背中至少一方的向收纳位置的移动而向前方倾倒头枕,进一步地,也可单独向前方倾倒头枕的乘坐物用座椅。
背景技术
具备座椅衬垫、座椅靠背及头枕,可收纳的乘坐物用座椅已被公知。在这样的乘坐物用座椅中,存在头枕可向前方倾倒的座椅。
而且,在头枕可向前方倾倒的乘坐物用座椅中,存在可以在头枕侧直接操作头枕的倒伏动作的同时,可以远距离操作的乘坐物用座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即,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乘坐物用座椅中,准备了两种接受用于将头枕向前方倾倒的操作的路线。
还有,在可以将头枕向前方倾倒的乘坐物用座椅中,还存在伴随着使座椅衬垫或座椅靠背向收纳位置移动,头枕可向前方倾倒的座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特开2010-1056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11-0116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是,作为乘坐物用座椅的要求,存在寻求可连动于座椅衬垫或座椅靠背的向收纳位置的移动而向前方倾倒头枕,进而亦可单独向前方倾倒头枕的情况。一方面,关于乘坐物用座椅,期待可以容易地进行座椅各部位的组合及连接等,以便可以顺利地组装。
为了实现上述要求,例如,相对专利文献2的乘坐物用座椅适用专利文献1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用于将头枕向前方倾倒的倒伏机构设置于头枕内,因此,有必要将为了从外部(头枕外)传递用于驱动该倒伏机构的驱动力的传递部件(具体为线缆等)引入头枕内。为此,在适用专利文献1的技术,使头枕的倒伏动作连动于座椅衬垫或座椅靠背的向收纳位置的移动动作时,上述传递部件在座椅内布线时的长度(以下,布线长度)变长,因此,组装性变得不足。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一种鉴于上述课题,使座椅的倒伏动作连动于座椅衬垫或座椅靠背的向收纳位置的移动,同时,也可单独进行该倒伏动作,具备更良好的组装性的乘坐物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具备座椅衬垫、内部具有座椅靠背框架的座椅靠背、及可向前方倾倒的头枕,是通过在所述座椅衬垫及所述头枕中,使至少一方向收纳位置移动的同时,所述头枕向前方倾倒而收纳的乘坐物用座椅,包括,进行用于将所述头枕向前方倾倒的倒伏动作的倒伏机构、接受乘客在单独向前方倾倒所述头枕时进行的第1操作的第1接受部;接受乘客在收纳所述乘坐物用座椅时进行的第2操作的第2接受部;通过所述第1接受部接受的所述第1操作仅驱动所述倒伏机构,并使所述倒伏机构进行所述倒伏动作的第1驱动部;若所述第2接受部接受所述第2操作,则连动于所述至少一方的向所述收纳位置的移动而驱动所述倒伏机构、使所述倒伏机构进行所述倒伏动作的第2驱动部;所述倒伏机构与所述第1驱动部及所述第2驱动部中的任意一个都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根据如此构成,倒伏机构与第1驱动部及第2驱动部中的任意一个都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因此,不需要将上述传递部件引入头枕内,因此,该传递部件的布线长度可以变得更短。据此,可以提供一种头枕的前方动作连动于座椅衬垫及座椅靠背的向收纳位置的移动的同时,也可以单独进行,具备更良好的组装性的乘坐物用座椅。
还有,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如下:所述倒伏机构包括,支持所述头枕的支柱;在前后方向可旋转地支持该支柱的支持部;将所述支柱向前方施力的施力部件;为了对抗该施力部件的施加力以维持所述支柱的立起状态而与所述支柱啮合的锁定部件;为了解除该锁定部件与所述支柱的啮合状态而滑动的滑动部件。所述第1驱动部具有为了紧固所述第1接受部与所述滑动部件而形成于所述滑动部件的紧固部,进一步设置通过所述第2接受部接受的所述第2操作,进行为了使所述至少一方向所述收纳位置移动的移动动作的移动机构,所述第2驱动部具有为了连结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滑动部件而形成于所述滑动部件的连结部,所述紧固部比所述连结部更靠近所述第1接受部侧。
根据上述构成,从第1接受部相对滑动部件产生的作用考虑,第1接受部与滑动部件的位置关系变得适当,因此,可以更加提高组装性。
还有,更优选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具有容纳所述滑动部件的外罩,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具有板状的盘式框架、以及位于该盘式框架的前方且沿着该盘式框架的外缘安装的管框架,所述外罩安装于所述盘式框架的前面、且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盘式框架的后端与所述管框架的前端之间。
根据上述构成,容纳滑动部件的外罩收纳于盘式框架的后端与管框架的前端之间,因此,可以谋求乘坐物用座椅(特别是座椅靠背)的小型化。
还有,进一步优选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所述滑动部件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滑动,所述第1接受部是从所述座椅靠背的上端面延伸出的带状部件,所述第1操作是沿着与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所述座椅靠背的高度方向拉伸所述带状部件的拉伸操作,所述第1驱动部具有用于将沿着所述高度方向的所述拉伸操作变换为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滑动部件的滑动移动的变换部,该变换部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是与所述带状部件抵接,且弯曲所述带状部件的弯曲部件。
根据上述构成,可以通过比较简单的构成,将带状部件的拉伸操作变换为滑动部件的滑动移动。
还有,更优选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所述弯曲部件以使所述带状部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在所述管框架的前端的更前侧弯曲的方式,与所述带状部件抵接。根据如此构成,可以通过限制带状部件与管框架的接触,防止因带状部件接触管框架而较难拉伸的情况。
还有,更优选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所述乘坐物用座椅是搭载于车辆的车用座椅,所述带状部件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上端面中,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头枕更靠近所述车辆外侧的部分延伸而出。根据如此构成,带状部件从相对乘客而言较易看到的位置延伸而出,因此,带状部件的拉伸操作变得容易进行。
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可以提供一种使头枕的倒伏动作连动于座椅衬垫或座椅靠背的向收纳位置的移动的同时,也可单独进行倒伏动作,更具备良好的组装性的乘坐物用座椅。
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可以进一步提高组装性。
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可以谋求小型化(特别是座椅靠背的小型化)。
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可以通过比较简单的构成,将带状部件的拉伸操作变换为滑动部件的滑动移动。
根据权利要求5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可以防止因带状部件接触管框架而较难拉伸的情况。
根据权利要求6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带状部件的拉伸操作变得容易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装备了车用座椅S1的车辆后部的侧面模式图。
图2是车用座椅S1的立体图。
图3是衬垫框架11的立体图。
图4是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立体图(第1图)。
图5是从前侧看时的座椅靠背框架21的图。
图6是表示头枕30的内部框架31的图。
图7是从前侧看时的头枕旋转机构50的图。
图8是从后侧看时的头枕旋转机构50的图。
图9是头枕旋转机构50的立体图。
图10是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立体图(第2图)。
图11是从上方看时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图。
图12是从侧面看时的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的图。
图13是锁定机构72及操作部77的立体图。
图14是从里侧看时的配置单元80的图。
图15A是表示配置单元80的动作例的图(之一)。
图15B是表示配置单元80的动作例的图(之二)。
图15C是表示配置单元80的动作例的图(之三)。
图15D是表示配置单元80的动作例的图(之四)。
图16是布线空间AS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对本发明涉及的实施例(以下,本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至图16说明本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以下,车用座椅S1)。图1是装备了车用座椅S1的车辆后部的侧面模式图。图2是车用座椅S1的立体图。图3是衬垫框架11的立体图。图4是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立体图(第1图)。图5是从前侧看时的座椅靠背框架21的图。图6是表示头枕30的内部框架31的图。图7至图9是表示头枕旋转机构50的图,图7是从前侧看时的头枕旋转机构50的图,图8是从后侧看时的图,图9是立体图。图10是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立体图(第2图)。图11是从上方看时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图。图12及图13是关于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的说明图,图12是从侧面看时的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的图,图13是锁定机构72及操作部77的立体图。图14是从里侧看时的配置单元80的图。图15A至图15D是表示配置单元80的动作例的图。图16是布线空间AS的说明图。
此外,图中的记号FR表示车辆前方,记号RP表示车辆后方,记号UP表示车辆上方。还有,在以下说明中,左右方向是指朝向车辆前方状态下的左右方向,与后述的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一致。还有,座椅靠背20的高度方向是指与上述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座椅靠背20的厚度方向是指与座椅靠背20的前后方向(换言之,后述的座椅靠背框架20的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向。
车用座椅S1是乘坐物用座椅的一例,如图1所示,作为后部座位装备于车辆1,所述车辆1在汽车的车体后部具有行李空间,特别是,本实施例中,是装备于面包车型的汽车的车用座椅。
关于车用座椅S1的构成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分为右侧(驾驶座侧)的车用座椅S11、及左侧(副驾驶座侧)的车用座椅S12,各车用座椅S11、S12具备座椅衬垫10、座椅靠背20及头枕30。此外,在各车用座椅S11、S12的座椅靠背20之间设置有扶手40,左侧的车用座椅S12中,位于图2中扶手40的下方的台座部20a与座椅靠背20一体化形成,设置于图2中台座部20a的下方位置的伸出部10a与座椅衬垫10一体化形成。
虽然以上点中右侧的车用座椅S11与左侧的车用座椅S12不同,但就基本构成而言,两车用座椅S11、S12是共通的。为此,以下说明中,仅对右侧的车用座椅S11的构成进行说明。
车用座椅S1可以将其姿势从乘客可就座的一般姿势(图1中虚线表示的姿势,以下,就座姿势)转变为不使用时形成行李箱部3的收纳姿势(图1中实线表示的姿势,以下,收纳姿势)。具体说明的话,在车用座椅S1的姿势转变为收纳姿势时,座椅衬垫10向车辆前方跳起。还有,连动于座椅衬垫10的跳起,座椅靠背20向前方旋转,向车体地板2上的,跳起前的座椅衬垫被设置的位置倒伏。进一步地,头枕30从在座椅靠背20的上方略垂直设置的状态约90度向前方旋转,座椅靠背20倒入车体地板2时,被收起于前方跳起的座椅衬垫10与倒伏的座椅靠背20之间。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动作(以下,称为收纳动作),车用座椅S1以小型化的姿势被收纳。而且,采用上述构成的车用座椅S1作为后部座椅的车辆1中,构成车体地板2的一部分的行李箱部3形成于该车用座椅S1的后方,所述行李箱部3通过车用座椅S1的收纳动作扩张为可利用的大小。
如上所述,车用座椅S1的姿势可以转变为就座姿势及收纳姿势。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也可以进行从就座姿势到仅头枕30向前方倾倒的姿势的转变,及从收纳姿势到仅座椅靠背20立起的姿势的转变。这样多变的座椅配置是通过车用座椅S1具备的各种驱动机构(具体为,后述的头枕旋转机构50、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等)实现的。以下,就用于实现车用座椅S1的座椅配置的构成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说明中,座椅衬垫10、座椅靠背20、及头枕30的就座位置是指车用座椅S1的姿势为就座姿势时的座椅衬垫10、座椅靠背20、及头枕30的位置。
还有,座椅衬垫10的跳起位置是指车用座椅S1的姿势为收纳姿势时的座椅衬垫10的位置,相当于座椅衬垫10的收纳位置。座椅靠背20的倾倒位置是指车用座椅S1的姿势为收纳姿势时的座椅靠背20的位置,相当于座椅靠背20的收纳位置。头枕30的倾倒位置是指车用座椅S1的姿势为收纳姿势时的头枕30的位置。
车用座椅S1的基本构成
在对用于实现车用座椅S1的座椅配置的构成进行说明时,对车用座椅S1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如前所述,车用座椅S1具备座椅衬垫10、座椅靠背20及头枕30。
座椅衬垫10通过将表皮材料安装于图3所示的衬垫框架11而构成。表皮材料是通过将表皮材料末端上缝制的未图示的调整索钩住衬垫框架11的外缘而被安装。
还有,图4所示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设置于座椅衬垫10的下部。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固定于车体地板2上,支持座椅衬垫10的同时,是在收纳车用座椅S1时使座椅衬垫10从就座位置向跳起位置跳起的部件。
也就是说,座椅衬垫10通过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固定于车体地板2上的就座位置,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起动的话,则从就座位置向跳起位置跳起而构成。换言之,座椅衬垫10可以在就座位置和跳起位置之间进行往复移动。
此外,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具备撞针锁定机构100。撞针锁定机构100是在车用座椅S1的姿势为就座姿势时使座椅衬垫10固定于就座位置的部件。关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及撞针锁定机构100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座椅靠背20在其内部具备图5所示的座椅靠背框架21,通过在该座椅靠背框架21贴上作为衬垫材料的聚氨酯橡胶,用表皮材料覆盖而构成。座椅靠背20的座椅靠背框架21具有成为座椅靠背框架21的基部的板状的盘式框架22、以及成为座椅靠背框架21的外框的管框架23。盘式框架22通过对略矩形状的板金施行用于确保刚性的加强筋加工等的加工处理而成形。而且,后述的头枕旋转机构50及配置单元80安装于盘式框架22的前面。
管框架23位于盘式框架22的前方,围绕盘式框架22并沿着盘式框架22的外缘设置,用焊接与盘式框架22接合。此外,管框架23中,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座椅靠背20的下部的部分、以及在左右方向上面向车辆1外的部分,以在座椅靠背20的厚度方向上与盘式框架22之间设置间隙的状态设置。所述间隙形成的理由是,例如,为了将座椅靠背框架21上贴的作为衬垫材料的聚氨酯橡胶的端部夹入盘式框架22及管框架23之间并保持等。
进一步地,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端部中,在位于后述的支柱33的后侧的部分,设置有由朝下的コ字状的托架构成的支柱倾倒限制部25。支柱倾倒限制部25相当于头枕30位于就座位置时限制支柱33的向后方的旋转(倾倒)的限制部。此外,支柱倾倒限制部25设置于每一个支柱33(即,设置有2个)、且焊接固定于管框架23的上端部。
使上述构成的座椅靠背20的旋转轴20b嵌合于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例如,参照图12)的孔部,且可旋转地被支持于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所述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固定于车体地板2。据此,座椅靠背20相对车体地板2可向前后方向旋转,可以在就座位置与倾倒位置之间移动。此外,本实施例中,连动于座椅衬垫10的跳起动作,使得座椅框架20变得向前方倒伏,进一步地,也可仅使座椅靠背20单独向前方倾倒。
头枕30设置于座椅靠背20(换言之,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方,通过在图6所示的倒U字状的内部框架31与表皮材料之间填充发泡剂而构成。倒U字状的内部框架31的两侧的脚部31a为中空状,各脚部31a的内部形成有容纳中空棒状的导向器32的空间。导向器32容纳于脚部31a内,穿通设置于内部框架31的脚部31a的下端凸缘部31b的插入孔(未图示)进退自由地构成。此外,在头枕30的表皮材料,设置有使导向器32的末端部位于表皮材料外侧的通孔(未图示)。
以上构成的头枕30中,在导向器32位于内部框架31的脚部31a内最后退的位置的状态(除了下端凸缘32a、均收纳于脚部31a内的状态)下,头枕30的表皮材料中,上述通孔周边的部分被夹在内部框架31的脚部31a的下端凸缘部31b与导向器32的下端凸缘32a之间。
还有,本实施例中,在由金属棒构成的一对支柱33(参照图5)插入导向器32内的状态下,头枕30被支持于该支柱33,进一步地,各支柱33被旋转自由地支持于后述的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
而且,头枕30通过头枕旋转机构50,在座椅靠背20的上方可以从起立状态旋转至向前方约90度倾倒的状态。此外,本实施例中,连动于座椅衬垫10的跳起动作,使得头枕30向前方倾倒旋转,进一步地,仅头枕30也可单独向前方倾倒。
头枕旋转机构
下面,对头枕旋转机构50进行说明。
头枕旋转机构50是通过使支柱33向前方旋转,向前方倾倒头枕30的倒伏机构。所述头枕旋转机构50以被未图示的树脂罩覆盖的状态被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前侧上部。
如图7至图9所示,头枕旋转机构50具有外罩51、施力弹簧52、锁定部件53、以及滑动部件54。
外罩51是支持部的一例,构成头枕旋转机构50的筐体,本实施例中是重叠略矩形状的板金而构成。所述外罩51的内部容纳锁定部件53及滑动部件54的同时,用其上部可旋转地支持支柱33。
而且,本实施例中,外罩51安装于盘式框架22的前面,更具体为,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前后方向(相当于座椅靠背20的厚度方向的方向)上,位于盘式框架22的后端与管框架23的前端之间。如此通过外罩51容纳于盘式框架22的后端与管框架23的前端之间,可以谋求车用座椅S1(特别是座椅靠背20)的小型化。在此,盘式框架22的后端是指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盘式框架22的后面(背面)中,位于最后侧的部分。还有,管框架23的前端是指,上述前后方向上,管框架23的外表面中,位于最前侧的部分。
施力弹簧52是将支柱33向前方施力的施力部件的一例,设置于外罩51的里面(后面)侧。锁定部件53是为了对抗施力弹簧52的施加力,维持支柱33的起立状态而与支柱33啮合的金属片部件。在此,起立状态是指头枕30起立,位于座椅靠背20的上方时的支柱33的配置状态(换言之,头枕30位于就座位置的状态)。
对锁定部件53的构成进行更详细说明的话,如图8及9所示,支柱33具有沿着车用座椅S1的高度方向(换言之,座椅靠背20的高度方向)伸展的铅垂部33a、邻接于铅垂部33a的下部,沿左右方向(换言之,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部33b、以及位于水平部33b的端部的略扇状的支柱侧啮合部33c。而且,锁定部件53通过嵌入形成于支柱侧啮合部33c的切口33d,与支柱33啮合,维持支柱33的起立状态。
进一步地,锁定部件53在外罩51内摇动自由地被支持,在一部分露出外罩51之外并可以嵌入支柱侧啮合部33c的切口33d的位置(啮合位置)与将露出部分收容于外罩51内并从切口33d脱离的位置(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滑动部件54是容纳于外罩51内的长尺体(具体为棘爪杆),为了使锁定部件53摇动而沿着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滑动移动。滑动部件54一般位于使锁定部件53到达啮合位置的位置。而且,滑动部件54滑动至其长度方向一端侧时,会使锁定部件53到达解除位置。
在以上构成的头枕旋转机构50中,锁定部件53在啮合位置与支柱33的支柱侧啮合部33c啮合时,对抗施力弹簧52的施加力,将支柱33维持在起立状态,据此,头枕30被保持在就座状态。
一方面,锁定部件53通过滑动部件54的滑动移动从啮合位置向解除位置摇动的话,锁定部件53与支柱侧啮合部33c的啮合被解除,支柱33通过施力弹簧52的施加力向前方旋转,与此相伴头枕30向前方倾倒。这一系列的动作是为了将头枕30向前方倾倒的动作,相当于倒伏动作。
另外,本实施例中,准备了两种对滑动部件54给予用于滑动移动的驱动力的路线。一方的路线是接受乘客为了仅将头枕30单独向前方倾倒而进行的操作,用于将该操作直接传递至滑动部件54使其滑动的路线。
具体说明的话,本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S1中,设置有接受乘客仅将头枕30单独向前方倾倒时进行的操作的带状部件ST1。所述带状部件ST1相当于第1接受部,穿通设置于座椅靠背20的上端面的通孔,从座椅靠背20的上端面延伸而出(参照图2)。而且,乘客在单独向前方倾倒头枕30时,沿着座椅靠背20的高度方向拉伸带状部件ST1。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沿着座椅靠背20的高度方向拉伸带状部件ST1的拉伸操作相当于乘客在单独向前方倾倒头枕30时进行的第1操作。
此外,本实施例中,带状部件ST1在座椅靠背20的上端面中,在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上从比头枕30更靠近所述车辆1外侧位置的部分延伸而出(参照图2)。如此,带状部件ST1从对乘客而言较易看到的位置延伸而出,因此,手可以较易够到带状部件ST1,且带状部件ST1的拉伸操作也可以容易地进行。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带状部件ST1从头枕30的侧面位置延伸而出,因此,乘客可以容易地意识到带状部件ST1是使头枕30向前方倾倒时要操作的部件。以上结果可以实现富有操作舒适性的车用座椅S1。
进一步提及带状部件ST1的延伸位置的话,本实施例中,座椅靠背20的上端面中,带状部件ST1在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上从头枕30与后述的操作部77(正确来说,操作罩77a及操作杆b)之间的位置延伸而出。座椅靠背20的设置了操作部77的部分的周边具有较高刚性,因此,通过带状部件ST1从该部分的附近延伸而出,可以稳定地进行拉伸带状部件ST1的操作。
一方面,带状部件ST1紧固于滑动部件5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54a。在此,滑动部件5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54a相当于为了紧固带状部件ST1与滑动部件54而形成于滑动部件54的紧固部。
还有,带状部件ST1在其延伸范围的中途位置,通过抵接于座椅靠背框架21上安装的吊挂棒24,略直角地弯曲。在此,吊挂棒24由线等的线状部件构成,相当于与带状部件ST1抵接且弯曲带状部件ST1的弯曲部件。而且,吊挂棒24通过将带状部件ST1在中途位置略直角地弯曲,将带状部件ST1的移动方向从座椅靠背20的高度方向转换为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
即,上述吊挂棒24相当于变换部,所述变换部用于将沿着座椅靠背20的高度方向拉伸带状部件ST1的拉伸操作变换为沿着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的滑动部件54的滑动移动。
还有,本实施例涉及的吊挂棒24以使带状部件ST1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在管框架23的前端的更前侧弯曲的方式,与带状部件ST1抵接而构成。据此,限制带状部件ST1接触管框架23,并且,使带状部件ST1的操作性提高。也就是说,带状部件ST1接触管框架23的话,带状部件ST1会摩擦管框架23的表面,因此,会发生杂音,由于摩擦导致拉伸带状部件ST1变难,但通过限制带状部件ST1与管框架23的接触,可以防止这些弊病。
此外,为了防止带状部件ST1与管框架23的接触,座椅靠背20中,在带状部件ST1从座椅靠背20的上端面突出的部分的周边,与吊挂棒相同,在管框架23的前侧设置有与带状部件ST1抵接的抵接部件28。而且,带状部件ST1在管框架23的前侧与抵接部件28抵接,从座椅靠背20的上端面延伸而出。
以上构成中,乘客沿着座椅靠背20的高度方向拉伸带状部件ST1的话,通过吊挂棒24的作用,带状部件ST1的移动方向转换成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而且,带状部件ST1紧固于其长度方向一端部54a的滑动部件54,从动于向该宽度方向的带状部件ST1的移动,且向同一方向滑动,伴随此,锁定部件53向解除位置摇动。结果,座椅衬垫10及座椅靠背20以保持就座位置的状态,使得仅头枕30单独向前方倾倒。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S1中,设置有通过接受带状部件ST1的拉伸操作仅驱动头枕旋转机构50,使头枕旋转机构50进行倒伏动作的第1驱动部140。
具体说明的话,作为主要构成要素,第1驱动部140具有作为紧固部的滑动部件5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54a、以及作为弯曲部件的吊挂棒24。而且,第1驱动部140通过吊挂棒24及滑动部件5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54a将带状部件ST1的拉伸操作仅传递至头枕旋转机构50,将该拉伸操作作为驱动力单独驱动头枕旋转机构50。
对滑动部件54给予用于滑动移动的驱动力的其他路线是,接受乘客在收纳车用座椅S1时进行的操作(以下,称为收纳操作),并将该操作传递至头枕旋转机构50的滑动部件54的路线。即,本路线作为收纳车用座椅S1的一环,是将收纳操作传递至滑动部件54,使滑动部件54滑动移动,用于将头枕30向前方倾倒的部件。
具体说明的话,设置接受乘客在收纳车用座椅S1时进行的操作(收纳操作)的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参照图11)。所述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相当于第2接受部,紧固于后述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侧。而且,乘客在收纳车用座椅S1时,向车辆1外侧拉伸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向车辆1的外侧拉伸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的操作相当于上述收纳操作,即,乘客在收纳车用座椅S1时进行的第2操作。
此外,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从车用座椅S1的,面向车辆1的外面的侧面延伸而出,在车用座椅S1的姿势为就座姿势时位于座椅衬垫10的下部。
而且,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接受乘客的收纳操作的话(乘客将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向车辆1的外侧拉伸的话),首先,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通过该收纳操作,进行用于跳起座椅衬垫10使其向跳起位置移动的动作(以下,跳起动作)。
一方面,线缆C的一端安装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更具体为,后述的可动单元120的连接杆121),该线缆C的另一端安装于后述的配置单元80。还有,其他线缆C从配置单元80伸出,其先端钩住延伸部54b的侧壁,所述延伸部54b延伸于滑动部件5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与带状部件ST1紧固一侧的相反侧)上的与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此,延伸部54b相当于为了连结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与滑动部件54而形成于滑动部件54的连结部。
更具体的说明的话,本实施例中,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与配置单元80通过线缆C连结,配置单元80与上述的延伸部54b通过其他的线缆C连结。因此,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与滑动部件54是中继配置单元80及线缆C,通过延伸部54b连结。
此外,本实施例中,从带状部件ST1看,滑动部件54中,长度方向一端部54a比长度方向另一端侧形成的延伸部54b更近地形成(例如,参照图7及图8)。换言之,本实施例中,滑动部件5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54a的位置比延伸部54b更靠近带状部件ST1侧。据此,带状部件ST1与滑动部件54的位置关系变得适当,可以更加提高车用座椅S1的组装性。
具体说明的话,从带状部件ST1相对滑动部件54产生作用(操作性)考虑,期待带状部件ST1与滑动部件54的紧固位置尽量靠近带状部件ST1。为此,带状部件ST1紧固于更靠近带状部件ST1的滑动部件5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54a的话,可以缩短带状部件ST1的长度,因此,可以更加提高车用座椅S1的组装性。
在以上构成中,通过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实行跳起动作,该动作通过线缆C被传递至配置单元80。在跳起动作所传递至的配置单元80中,各起动部(具体为,后述的第1旋转部件83与第2旋转部件84)动作,据此,钩住形成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滑动部件54的延伸部54b的线缆C被牵引,通过所述线缆C的牵引动作,滑动部件54滑动移动,伴随此,锁定部件53向解除位置摇动。
一方面,如后面所述,通过配置单元80的各起动部的动作,头枕旋转机构50,以及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起动。结果,座椅衬垫10及座椅靠背20分别向倾倒位置移动,车用座椅S1的姿势从就座姿势转变为收纳姿势。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S1具备第2驱动部150,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接受收纳操作的话,所述第2驱动部150连动于通过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进行的跳起动作(即,向座椅衬垫10的跳起位置的移动)而驱动头枕旋转机构50,使头枕旋转机构50进行倒伏动作。
具体说明的话,第2驱动部150包括,为了连结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与头枕旋转机构50的滑动部件54而形成的延伸部54b、介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与上述滑动部件54之间的线缆C(更具体为,后述的第1线缆C1和第2线缆C2)、后述的配置单元80。而且,乘客向车辆1的外侧拉伸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的话,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起动,且座椅衬垫10向跳起位置跳起,通过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而产生的跳起动作经由线缆C及配置单元80,传递至滑动部件54。
更具体为,伴随着跳起动作,安装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线缆C被牵引,通过线缆C的牵引动作起动配置单元80,据此,从配置单元80向头枕旋转机构50延伸的其他的线缆C(也就是说,一端钩住滑动部件54的延伸部54b的线缆C)被牵引。结果,滑动部件54滑动,最终锁定部件53向解除位置摇动。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动作,第2驱动部150作为收纳车用座椅S1的一环使头枕30向前方倒伏。
此外,本实施例中,作为中继机构的配置单元80介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与头枕旋转机构50之间。即,本实施例中,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与头枕旋转机构50之间不是用一根线缆C连结,而是经由配置单元80连结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与头枕旋转机构50。如此,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与头枕旋转机构50的连结用若干线缆C供给,因此,可以缩短每一根线缆C的长度,还有断线时的更换线缆也变得容易。
下面,对头枕旋转机构50的安装进行说明。如前面所述,头枕旋转机构50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部,特别是,本实施例中,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前侧用双头螺栓Bs安装。
更具体说明的话,本实施例中,头枕旋转机构50的各构成要素不是个别安装,而是作为单元在一体化的状态下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此外,头枕旋转机构50在支柱33被组装的状态下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
在此,本实施例中,在安装头枕旋转机构50的前阶段,安装用的双头螺栓Bs事先组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前侧。一方面,向外侧伸出的螺栓承接部51a设置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的上部及下部。而且,将头枕旋转机构50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时,上述双头螺栓Bs穿通形成于螺栓承接部51a的螺栓孔,从座椅靠背框架21的前侧安装头枕旋转机构50。如此,本实施例中,可以将头枕旋转机构50作为一个单元安装,进一步地,可以从座椅靠背框架21的前侧安装。据此,头枕旋转机构50的安装变得容易,其组装性提高。
此外,本实施例中,螺栓承接部51a的设置部位(换言之,头枕旋转机构50的向座椅靠背框架21的固定部位)有3个,具体为,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的上侧有2个,外罩51的下侧有1个。在此,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的上侧设置的螺栓承接部51a所承接的双头螺栓Bs设置于前述的支柱倾倒限制部25。即,本实施例中,头枕旋转机构50固定于支柱倾倒限制部25。
更具体说明的话,每个支柱33的支柱倾倒限制部25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部,在各支柱倾倒限制部25的前侧表面,双头螺栓Bs以从该前侧表面突出几分的状态被组装。将所述双头螺栓Bs穿通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的上侧设置的螺栓承接部51a的螺栓孔,通过用上述双头螺栓Bs将外罩51安装于各支柱倾倒限制部25的前侧表面,头枕旋转机构50固定于各支柱倾倒限制部25。
如此,本实施例中,有效利用支柱倾倒限制部25所设置的空间,固定有头枕旋转机构50。据此,可以小型化车用座椅S1。更详细说明的话,各支柱倾倒限制部25在左右方向(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两端的更内侧。如此,通过头枕旋转机构50的固定部位设置于位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两端的更内侧的支柱倾倒限制部25,与固定部位设置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的两端的更外侧相比,可以更小型化车用座椅S1。
还有,支柱33具有向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下方向伸展的铅垂部33a,支柱倾倒限制部25的前侧表面的中央部位于在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中铅垂部33a所在的位置,双头螺栓Bs组装于如此位置。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双头螺栓Bs存在于支柱33的铅垂部33a的轴线上。据此,可以进一步小型化车用座椅S1。具体说明的话,通过有效利用在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上为了设置支柱33(特别是铅垂部33a)而充当的区域来组装作为支柱33以外的部件的双头螺栓Bs,不需要另外确保组装该双头螺栓Bs的空间,因此,可以小型化车用座椅S1。
进一步地,支柱33中,支柱倾倒限制部25的前侧表面的下端部位于比与上述铅垂部33a邻接且向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水平部33b更靠近座椅靠背20的高度方向上的下侧的位置,且双头螺栓Bs组装于如此位置。据此,可以谋求进一步小型化车用座椅S1。具体说明的话,空的空间形成于铅垂部33a与水平部33b的接合位置(换言之,支柱33弯曲的位置)的下面。将所述空的空间用于设置双头螺栓Bs的话,可以不用另外确保组装该双头螺栓Bs的空间,小型化车用座椅S1。
一方面,设置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的下侧的螺栓承接部51a所承接的双头螺栓Bs被组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盘式框架22。特别是,本实施例中,盘式框架22中,双头螺栓Bs组装于后述的加强版26重合的部位。如此,本实施例中,盘式框架22中,双头螺栓Bs被组装于较高刚性的部位,通过如此的双头螺栓Bs固定头枕旋转机构50,因此,可以适当地设置头枕旋转机构50,稳定地起动头枕旋转机构50的各部件。
座椅衬垫跳起机构
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是移动机构的一例,是一旦乘客进行的收纳操作被接受于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的话,就进行作为用于收纳车用座椅S1的开始动作的跳起动作的部件。在此,跳起动作是指用于跳起座椅衬垫10的使其向跳起位置移动的移动动作。
此外,本实施例中,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被未图示的树脂罩覆盖,以座椅衬垫10位于就座位置时位于座椅衬垫10的下方的方式设置于车体地板2上。
如图4、图10、图11所示,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由两个辅助单元构成,一个辅助单元是安装于车体地板2的安装单元110,另一个辅助单元是设置于安装单元110上,对安装单元110(换言之,车体地板2)进行摆动动作(旋转动作)的可动单元120。
安装单元110具有以从上面看L字状的外观形成的安装板111为主的构成要素。安装板111中,沿着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板部112通过紧固于车体地板2的螺栓Bo及垫圈Ws固定于车体地板2(参照图11)。在此,长孔状的安装孔114形成于第1板部112的后端部,通过事先组装于车体地板2的螺栓Bo及垫圈Ws嵌入安装孔114,安装单元110设置于车体地板2上。
此外,安装孔11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114b与前端部114a及后端部114c相比,宽度宽几分。利用如此构成,将螺栓Bo及垫圈Ws嵌入安装孔114时,先将螺栓Bo及垫圈Ws穿通安装孔114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114b,之后,移动安装单元110而使螺栓Bo嵌合于安装孔114的长度方向的前端部114a,从而决定安装单元110的位置。
还有,装置锁定机构100的锁定部101安装于第1板部112的长度方向的略中央部。所述锁定部101具有钩状的锁定片102、及在可摇动状态收纳锁定片102的锁定片罩103。在锁定片102与后述撞针105啮合的状态下,座椅衬垫10在就座位置固定于车体地板2上。一方面,摇动锁定片102的话,撞针105变得脱离与锁定片102的啮合状态,座椅衬垫10从固定于车体地板2上的状态解放,变为可动状态。
进一步地,第1板部112在其一侧部具有立壁部112a,立壁部112a中,在比安装锁定部101的位置稍前方的位置,形成有用于通过前述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的狭缝112b。穿通所述狭缝112b的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与第1板部112交叉而设置于第1板部112上。还有,线缆C的一端部连接于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的端部(从第1板部112看的车辆1的内侧的端部),布线该线缆C时,用于规定布线路线的路线规定部112c以适当地间隔设置于第1板部112的侧部(与立壁部112a所在侧相反侧的侧部)。
而且,上述线缆C的另一端部连接于与前述锁定片102连结的连结片104。据此,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被拉伸的话,线缆C通过连结片104拉伸锁定片102,作为其结果,锁定片102摇动,锁定片与撞针105的啮合被解除。
一方面,安装板111中,沿着车辆1的左右方向(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2板部113是形成可动单元120的基础的部分,在其长度方向中央部,设置用于防止下潜现象的下潜支架115,所述下潜现象为就座于座椅衬垫10的乘客在车辆1的碰撞事故时,潜入腰部安全带的下面。
可动单元120具有大致门型的构造,螺栓固定于安装板111的第2板部113。可动单元120包括,一对连接杆121、一对管杆122、连结连接杆121之间的连结杆123、用于安装座椅衬垫10的安装托架124、旋转自由地支持连接杆121及管杆122的一对支持机构125。这些构成要素一体化组合为单元,安装于安装板111的第2板部113时作为单元被一体地安装。
一对连接杆121分别为对板金部件施行加强筋加工等的处理而构成的长尺体,位于可动单元120的两侧部。各连接杆121通过旋转轴126A嵌合于其下端部形成的通孔(未图示),旋转自由地被支持。还有,连结连接杆121之间的连结杆123安装于各连接杆121的上端部。进一步地,在各连接杆121的上端部,安装托架124安装于其外侧表面。此外,连结杆123及安装托架124在连接杆121的上端部以共同固定形式通过螺栓固定安装。
一对管杆122分别与连接杆121并列设置,通过旋转轴126B嵌合于其下端部形成的通孔(未图示),与连接杆121的旋转方向相同方向地可旋转地被支持。还有,安装托架124被销钉固定于各管杆122的上端部。而且,本实施例中,座椅衬垫10通过安装托架124被支持于一对连接杆121及一对管杆122。还有,各管杆122从动于连接杆121的旋转,与连接杆121的旋转方向相同方向地旋转。
进一步地,一对连接杆121及管杆122中,在安装于面向车辆1外的一侧的连接杆121及管杆122的安装托架124的下面,安装有前述的撞针锁定机构100的撞针105。而且,为了使连接杆121及管杆122向从旋转轴126A、126B看的后方倾倒而旋转的话,上述撞针105可以到达可啮合于锁定部101的锁定片102的位置,所述锁定部101设置于安装板111(更具体地为第1板部112)。
一对支持机构125分别是可旋转支持连接杆121及管杆122的部件,如图4、图10、图11所示,在前述旋转轴126A、126B之外,具有基座托架127、以及减振橡胶129。
基座托架127是从上面看略Z字状的板金部件,形成可动单元120的基础,螺栓固定于安装板111的第2板部113。还有,基座托架127中,沿着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部位成为立壁部127a,旋转轴126A、126B安装于所述立壁部127a。
减振橡胶129是吸收在连接杆121通过螺旋弹簧128的施加力向前方旋转而到达前方界限位置时,与连接杆121的前端抵接,而在连接杆121产生的冲击的部件。减震橡胶129位于比连接杆121的作为旋转支点的部位前面几分的位置,固定于前述的基座托架127。
此外,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由于向减震橡胶129的连接杆121的抵接(碰撞)导致的减震橡胶129的切损,在连接杆121的长度方向,将抵接于减震橡胶129的位置的抵接部位121a弯折,使抵接部位121a的前端带有圆弧。
一对支持机构125中,位于车辆1外侧的支持机构125具有螺旋弹簧128。螺旋机构128是为了将连接杆121向前方倾倒而施力的施力部件。螺旋机构128的一端部卡止于旋转轴126A,另一端部在连接杆121向后侧倾倒的状态(换言之,座椅衬垫10跳起前的状态)下,卡止于从连接杆121的侧表面突出的突出部(未图示)。
根据上述构成,座椅衬垫10在撞针105及锁定片102为啮合状态时,即使通过连接杆121承受螺旋弹簧128的施加力(换言之,对抗螺旋弹簧128的施加力),也仍被保持在就座位置。一方面,解除撞针105与锁定片102的啮合的话,通过螺旋弹簧128的施加力,连接杆121向前方旋转的结果,座椅衬垫10向跳起位置跳起。
此外,如图4、图10、图11所示的情况下,一对连接杆121中,仅对一方设置了螺旋弹簧128,但并不仅限于此,对两方的连接杆121,分别设置螺旋弹簧128的构成也可以。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插入孔121b形成于一方的连接杆(位于车辆1的外侧一方的连接杆121)的长度方向中途位置,线缆C的一端部被插入该插入孔121b。所述线缆C的另一端部连接于后述的配置单元80(更具体为,第1旋转部件83)。因此,跳起座椅衬垫10时,通过上述连接杆121旋转,连结于连接杆121的线缆C被牵引,最终,在该线缆C连接的配置单元中,利用线缆C的牵引力使得各起动部起动。此外,关于配置单元80的构成及动作将在后面详述。
座椅靠背倒伏机构
下面,对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进行说明。
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是为了将可旋转支持图12所示的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的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倾倒而旋转的机构。所述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具有作为构成要素的图12所示的施力弹簧71、及图13所示的锁定机构72。
施力弹簧71是将位于就座位置的状态的座椅靠背20向前方施力的部件,具体而言,设置于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侧的螺旋弹簧。所述施力弹簧71的一端部71a卡止于座椅靠背20的旋转轴20b,施力弹簧71的另一端部71b钩住突出形成于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的卡止销91。
锁定机构72通过托架(未图示),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面向车辆1的外面的侧部。所述锁定机构72是具备啮合于车辆主体侧设置的撞针74的锁定片73,通过使锁定片73与撞针74啮合,对抗前述的施力弹簧71的施加力,将座椅靠背20保持于就座位置的部件。在此,车辆主体是指车辆1中,除去车用座椅S1的部分。
对锁定机构72的构成进行更详细说明的话,如图13所示,锁定机构72具有锁定片73、基座部75、连结部76。锁定片73如上所述,是啮合于撞针74的钩状部件,相对基座部75可旋转地被支持。在此,锁定片73以立设于基座部75的支持轴(未图示)为中心,来回于可以与撞针74啮合的位置(可啮合位置)、及不可与撞针74啮合的位置(不可啮合位置)而旋转。
此外,所述锁定片73通过未图示的扭簧,在其旋转方向被向可啮合位置的方向施力。一方面,对抗扭簧的施加力使锁定片73从可啮合位置向不可啮合位置的方向旋转的话,可以解除锁定片73与撞针74的啮合状态。
连结部76由椭圆状的金属板部件构成,相对基座部75沿着上下方向可滑动移动地安装。锁定片73安装于所述连结部76的下端部76a(一端部)侧,连结部76向上方滑动移动的话,使得锁定片73向不可啮合位置的方向旋转而构成。还有,后述的操作部77的连结杆77c、及从配置单元80侧伸出的线缆C连接于连结部76的上端部76b(另一端部)。
如上所述的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中,锁定片73与撞针74为啮合状态时,对抗施力弹簧71的施加力将座椅靠背20保持于就座位置。一方面,伴随着连结部76向上方的滑动移动,锁定片73从可啮合位置向不可啮合位置旋转的话,锁定片73与撞针74的啮合被解除,因此,座椅靠背20通过施力弹簧71的施加力以旋转轴20b为中心向前方倾倒而旋转,最终到达倾倒位置。
此外,本实施例中,未图示的缓冲机构设置于座椅靠背支持单元90侧,座椅靠背20到达一定角度后,通过该缓冲机构的作用,倾倒速度(旋转速度)慢慢变得缓和。据此,座椅靠背20用缓慢的速度到达倾倒位置,因此,万一是在座椅靠背20与车体地板2之间存在人或物的状态下,也可以防止由于与座椅靠背20碰撞而导致的事故。
另外,本实施例中,准备了两种对连结部76给予用于向上方滑动移动的驱动力(换言之,用于使锁定片73向不可啮合位置旋转的驱动力)的路线。一方的路线是接受乘客为了仅将座椅靠背20单独向前方倾倒而进行的动作,用于将该操作通过连结部76传递至锁定片73的路线。
具体说明的话,接受乘客为了仅将座椅靠背20单独向前方倾倒而进行的操作的操作部77设置于座椅靠背20的上端部。此外,在座椅靠背20的上端面,从头枕30看,操作部77所设置的位置比带状部件ST1更靠近车辆1的外侧(参照图2)。如图13所示,操作部77具有操作罩77a、相对操作罩77a可旋转地支持的操作杆77b。操作罩77a具有可容纳操作杆77b的凹形状。而且,操作罩77a的边沿部在抵接于座椅靠背20的上端面的状态下固定于座椅靠背20,更具体为,固定于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肩位置设置的安装托架27(参照图5)。
操作杆77b是通过未图示的施力装置,在操作杆77b的旋转方向,被向收纳于操作罩77a内的方向(具体为,在操作罩77a内向前方的方向)施力的状态。还有,由形成的略闪电状的金属部件构成的连结杆77c连结于操作杆77b的一定位置。所述连结杆77c构成为连动于操作杆77b的向上方的旋转动作(具体为,在操作罩77a内使操作杆77b向后方旋转的操作)向上方移动。
以上构成的操作部77中,乘客进行使操作杆77b向上方旋转的操作的话,连结杆77c向上方移动的结果,上述操作作为使连结部76向上方滑动移动的驱动力,传递至连结部76。而且,最终,向连结部76的上方的滑动移动传递至锁定片73,锁定片73对抗扭弹簧的施加力,向不可啮合位置旋转。据此,到此为止处于与撞针74啮合的状态的锁定片73脱离其啮合状态。结果,座椅靠背20接受施力弹簧71的施加力,单独向前方倾倒而旋转。如上所述,通过乘客使操作杆77b向上方旋转的操作,座椅靠背20单独向前方倾倒。
此外,一旦解除锁定片73与撞针74的啮合的话,之后,锁定片73维持与撞针74不可啮合的状态,直至其向反方向旋转,且返回可啮合位置为止。
对连结部76给予用于滑动移动的驱动力的其他路线是,接受乘客用于收纳车用座椅S1的操作,将该操作传递至连结部76的路线。也就是说,收纳车用座椅S1时,进行用于将座椅衬垫10向跳起位置跳起的动作,本路线是用于将这个动作传递至连结部76的路线。
具体说明的话,如头枕旋转机构一项所说明的,在车用座椅S1设置接受车用座椅S1的收纳操作的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线缆C的一端安装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更具体为,可动单元120的连接杆121),该线缆C的另一端安装于后述的配置单元80。还有,从配置单元80伸出其他的线缆C,其先端连接于连结部76的上端部76b。
在以上所述的构成下,乘客拉伸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的话,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起动,座椅衬垫10向跳起位置跳起,所述跳起动作经由线缆C及配置单元80,传递至连结部76。具体说明的话,通过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实行跳起动作的话,安装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线缆C被牵引,通过所述线缆C的牵引动作起动配置单元80,通过配置单元80的起动,钩住连结部76的上端部76b的线缆C被拉伸。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动作,最终,连结部76向上方滑动,锁定片73向不可啮合位置旋转。而且,与上述操作部77的情况相同,到此为止处于与撞针74啮合的状态的锁定片73脱离其啮合状态,结果,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倾倒,旋转至到达跳起前的座椅衬垫10的位置为止。之后,锁定片73维持与撞针74不可啮合的状态,直至其向反方向旋转,且返回可啮合位置为止。
配置单元
下面,对配置单元80进行说明。
配置单元80是用于在收纳车用座椅S1时,使座椅靠背20的向前方的倾倒动作及头枕30的向前方的倒伏动作连动于座椅衬垫10的跳起动作的装置。
具体说明的话,配置单元80是将作为用于将衬垫10跳起而进行的动作的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连接杆121的旋转动作作为驱动力,使头枕旋转机构50的锁定部件53向解除位置摇动,且,为了使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的锁定片73向不可啮合位置旋转而起动。换言之,配置单元80是将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连接杆121的旋转动作传递至头枕旋转机构50及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用于使这些机构起动的装置。
配置单元80为了实现上述功能,通过作为传递部件的线缆C分别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连接杆121、头枕旋转机构50的滑动部件54、以及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的连结部76连接。进一步地,配置单元80用作为传递部件的线缆C连接于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关于倾倒角度检测机构将在后面说明)。即,从配置单元80伸出4根线缆C。
此外,以下说明中,为了方便说明,区别从配置单元80伸出的4跟线缆C,连接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连接杆121的称为第1线缆C1,连接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滑动部件54的称为第2线缆C2,连接于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的连结部76的称为第3线缆C3,连接于倾斜角度检测机构130的称为第4线缆C4。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构成座椅靠背框架21的盘式框架22的前面中,配置单元80在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上,被螺栓固定于相较中央稍靠向车辆1的外侧的部位。关于配置单元80的安装,在后面详述。
对配置单元80的具体构成进行说明的话,如图14所示,配置单元80具有作为主要构成要素的外罩81、旋转轴82、第1旋转部件83、第2旋转部件84、第3旋转部件85、啮合销86、缓冲橡胶87、第1线圈弹簧88a、第2线圈弹簧88b、以及,第3线圈弹簧88c。还有,如前面所述,配置单元80分别通过第1线缆C1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连接、通过第2线缆C2与头枕旋转机构50连接、通过第3线缆C3与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连接、通过第4线缆C4与后述的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连接。以下,对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外罩81具有从上面看的略扇状的外形形状,是在配置单元80的起动部(具体为,第1旋转部件83、第2旋转部件84、第3旋转部件85等)的前侧覆盖该起动部的部件。此外,外罩81具有为了安装旋转轴82而形成的安装孔(在图14中未显示)。
还有,在距离外罩81的外缘比较近的地方,设置有圆弧状的导向狭缝81b。所述导向狭缝81b具有作为第1旋转部件83旋转时的导向部的功能,沿着第1旋转部件83的旋转方向形成。此外,本实施例中,导向狭缝81b的形成位置形成有阶梯状的高低不平,与导向狭缝81b邻接的外罩81的中央区域81c成为在外罩81的厚度方向上,比位于导向狭缝81b外侧的外侧区域81d更向里侧凹陷几分的状态。
旋转轴82是旋转自由地支持第1旋转部件83及第2旋转部件84的部件,可装拆地安装于外罩81。此外,本实施例中,外罩81的里面,安装旋转轴82的部分比其周围浮起一段,形成旋转轴82的台座(未图示)。第1旋转部件83是以旋转轴82为中心旋转的金属片部件,从旋转轴82向前述的导向狭缝81b延伸。在第1旋转部件83的延伸方向一端部(导向狭缝81b侧的端部),设置有卡止第1线缆C1的一端的线缆卡止部83a、以及穿通导向狭缝81b并从外罩81的里面向表面绕进去的舌状部83b。
还有,在第1旋转部件83的延伸方向中间位置,具有从第1旋转部件83的侧部延伸,且啮合于第2旋转部件84的表面(详细为,第2旋转部件84的最外缘部84d的表面)的舌状啮合部83c。进一步地,第1线圈弹簧88a安装于第1旋转部件83的延伸方向一端部,该第1线圈弹簧88a将第1旋转部件83向其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具体为,平常第1旋转部件83所在的位置)施力。
根据以上构成,第1旋转部件83平常被第1线圈弹簧88a施力,位于其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一方面,通过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连接杆121的旋转移动,第1线缆C1被牵引至该连接杆121侧,通过线缆卡止部83a,第1旋转部件83的延伸方向一端部被拉伸,结果,第1旋转部件83对抗第1线圈弹簧88a的施加力,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旋转。
此外,第1旋转部件83旋转时,第1旋转部件83的舌状部83b沿着导向狭缝81b在导向狭缝81b内移动,第1旋转部件83的舌状啮合部83c在第2旋转部件84的表面上,沿着该表面移动。据此,第1旋转部件83可以在设定的旋转范围内适当地旋转。
较易理解地进行说明的话,在第1旋转部件83中,第1线圈弹簧88a安装于从支点的旋转轴82稍离开的位置(具体为,延伸方向一端部),此处进一步地连接第1线缆C1。为此,第1旋转部件83存在弯曲其延伸方向而压弯的可能性,压弯时在适当的旋转范围的旋转变得困难。为了回避如此事态,本实施例中,导向狭缝81b设置于外罩81,在该导向狭缝81b穿通第1旋转部件83的舌状部83b的同时,使第1旋转部件83的舌状啮合部83c啮合于第2旋转部件84的最外缘部84d,且使其在第2旋转部件84的表面上移动。据此,上述的压弯被限制,因此,第1旋转部件83可以在设定的旋转范围适当地旋转。
此外,在位于第1旋转部件83的延伸方向的中途位置的部分,形成有比其他部分略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83d。所述突出部83d是在第1旋转部件83通过第1线圈弹簧88a的施加力从旋转范围的另一端位置返回一端位置时,与后述的缓冲橡胶87碰撞的部分。在第1旋转部件83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还形成有圆弧状的孔(以下,圆弧孔83e),后述的啮合销86穿通圆弧孔83e。进一步地,用于安装第3旋转部件85的旋转轴85a的安装孔(未图示)形成于圆弧孔83e的附近。
第2旋转部件84是在与外罩81的相反侧重合于第1旋转部件83(在图14所示的状态重合于第1旋转部件83之上),且以旋转轴82为中心旋转的略扇状的金属片部件。在第2旋转部件84的外缘部形成有用于连接第2线缆C2及第3线缆C3的端部而形成的连接孔84e。而且,第2旋转部件84从其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旋转的话,会牵引上述2根线缆C。
还有,第2旋转部件84的外缘部中,第2线圈弹簧88b安装于第2线缆C2及第3线缆C3所连接的位置的附近。该第2线圈弹簧88b将第2旋转部件84向其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具体为,平常第2旋转部件84所在的位置)施力。
还有,后述的啮合销86穿通的通孔84a沿着第2旋转部件84的旋转方向形成于第2旋转部件84。所述通孔84a与啮合销86的外径相比具有十分宽的宽度,特别是,通孔84a中,在第2旋转部件84的旋转方向,位于一端侧的端部比其以外的部分宽度较宽。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通孔84a的,第2旋转部件84的旋转方向上靠近一端的位置,形成有阶梯状的高低不平。换言之,第2旋转部件84的,位于通孔84a的周边的位置的部分中,在第2旋转部件84的旋转方向上的一端侧,形成有向通孔84a的内侧突出的凸部84b。
啮合销86立设于后述的第3旋转部件85,与第3旋转部件85一体的移动。而且,啮合销86通过卡止于凸部84b与第2旋转部件84啮合,通过越过凸部84b在通孔84a内移动而解除与第2旋转部件的啮合状态。
以上构成的第2旋转部件84在平常,被第2线圈弹簧88b施力而位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此时,啮合销86位于凸部84b的侧面(更具体为,第2旋转部件84的旋转方向中比凸部84b更靠近一端侧的位置)。此时,啮合销86卡止于凸部84b而在通孔84a内移动的话,第2旋转部件84通过啮合销86,被从其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按压。通过所述啮合销86的按压力,第2旋转部件84对抗第2线圈弹簧88b的施加力向旋转范围的另一端位置旋转,伴随此,牵引第2线缆C2及第3线缆C3。
一方面,啮合销86越过凸部84b在通孔84a内移动的话,第2旋转部件84与啮合销86的啮合被解除。据此,第2旋转部件84从由于啮合销86而产生的按压解放,同时被第2线圈弹簧88b施力,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
此外,第2旋转部件84的外缘中,突出部84c形成于位于第2旋转部件84的旋转方向的一端的部分。所述突出部84c是在第2旋转部件84通过第2线圈弹簧88b的施加力从旋转范围的另一端位置向一端位置返回时,与后述的缓冲橡胶87碰撞的部分。还有,第2旋转部件84中,从旋转轴82最离开的最外缘部84d形成为圆弧状,在其表面上,设置有前述的第1旋转部件83的舌状啮合部83c,舌状啮合部83c啮合于最外缘部84d,沿着最外缘部84d的表面移动。
第3旋转部件85是具有略葫芦形的外形形状,以安装于第1旋转部件83的旋转轴85a为中心旋转的金属片部件。所述第3旋转部件85在外罩81所在一侧重合于第1旋转部件83(图14所示的状态下重合于第1旋转部件83的下面),从其表面立设圆柱状的啮合销86。啮合销86穿通形成于第1旋转部件83的圆弧孔83e,还穿通第2旋转部件84的通孔84a。
还有,第3线圈弹簧88c安装于第3旋转部件85的一端部。第3线圈弹簧88c的另一端部挂在第1旋转部件83的延伸方向另一端部(旋转轴82所在侧的端部),施力第3旋转部件85使啮合销86的外周面抵接于圆弧孔83e的内缘。通过所述第3旋转部件85的施加力,第3旋转部件85相对第1旋转部件83相对的旋转,在平常,啮合销86的外周面按上圆弧孔83e的内缘。在如此状态下旋转第1旋转部件83的话,第3旋转部件85及啮合销86与第1旋转部件83一体地旋转。
还有,第3旋转部件85与第1旋转部件83一起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换言之,向与第1旋转部件83对抗第1线圈弹簧88a的施加力而旋转的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的话,啮合销86卡止于第2旋转部件84的凸部84b,与第2旋转部件84啮合(参照图15B)。据此,啮合销86将第2旋转部件84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按压。即,本实施例的配置单元80中,在第2旋转部件84与啮合销86啮合的状态下旋转第1旋转部件83的话,啮合销86利用第1旋转部件83的旋转,按压第2旋转部件84,对抗第2线圈弹簧88b的施加力使第2旋转部件84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旋转。
一方面,第4线缆C4连接于啮合销86的先端,如前面所述,第4线缆C4连接于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参照图5),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倾倒的话,将啮合销86向车体地板2侧拉伸。在此,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具有一端钩住车体地板2的钩住部(未图示),该钩住部的另一端固定于座椅靠背框架21侧。而且,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是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倾倒的话,连动于该倾倒动作,通过第4线缆C4将啮合销86向车体地板2侧拉伸的机构。
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拉伸啮合销86时的拉伸力随着座椅靠背20的倾倒角度的增加变大,该角度到达事先设定的设定角度时,超过啮合销86与第2旋转部件84的凸部84b的卡止力。成为如此状况的话,第3旋转部件85通过第4线缆C4的牵引力,使啮合销86超过凸部84b的顶部而相对第1旋转部件83相对地旋转。
此外,上述的设定角度可任意设定,例如,可以通过调整第4线缆C4的线缆长度,凸部84b的形状及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的设置位置等设定。
而且,啮合销86越过凸部84b的顶部的话,第2旋转部件84从由于啮合销86导致的按压解放,被第2线圈弹簧88b施力,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此外,啮合销86越过凸部84b的顶部的话,第3旋转部件85变得再次与第1旋转部件83一体地旋转,伴随此,啮合销86朝向与凸部84b所在侧相反一侧,并沿着通孔84a的内缘移动。
缓冲橡胶87是第1旋转部件83及第2旋转部件84被分别对应的线圈弹簧88a、88b施力,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平常所在的位置)时,与第1旋转部件83的突出部83d、第2旋转部件84的突出部84c抵接,减轻各旋转部件遭受的冲击的缓冲器。所述缓冲橡胶87具有圆筒状的外形形状,被支持于外罩81的里面立设的支承轴87a。此外,本实施例涉及的缓冲橡胶87为了限制第1旋转部件83及第2旋转部件84在碰撞时的碰撞声音,用硬质的橡胶材质构成。
参照图15A-图15D对上述说明的构成的配置单元80的各部件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平常(车用座椅S1的姿势为就座姿势时),如图15A所示,第1旋转部件83、第2旋转部件84以及第3旋转部件85分别被第1线圈弹簧88a、第2线圈弹簧88b及第3线圈弹簧88c中相应的线圈弹簧施力,位于初期位置。
在此,第1旋转部件83的初期位置是指其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具体为,第1旋转部件83的突出部83d抵接于缓冲橡胶87的位置。同样地,第2旋转部件84的初期位置是指其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具体为,第2旋转部件84的突出部84c抵接于缓冲橡胶87的位置。第3旋转部件85的初期位置是指,啮合销86按抵第1旋转部件83上形成的圆弧孔83e的内缘,且,在第2旋转部件84上形成的通孔84a中,在第2旋转部件84的旋转方向上设置于一端侧的状态的位置。
各旋转部件83、84、85在各自的初期位置时,进行由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产生的跳起动作的话,通过连接第1线缆C1的连接杆121的旋转,第1线缆C1被牵引至该连接杆121侧。结果,第1旋转部件83对抗第1线圈弹簧88a的施加力,向其旋转范围的另一端位置旋转。此时,啮合销86为被按在第1旋转部件83的圆弧孔83e的内缘的状态,因此,第3旋转部件85与第1旋转部件83一同旋转。
一方面,第3旋转部件85通过与第1旋转部件83一同旋转,啮合销86移动至第2旋转部件84上形成的通孔84a内,如图15B所示,卡止于凸部84b与第2旋转部件84啮合。之后,第1旋转部件83向旋转范围的另一端位置进一步旋转的话,啮合销86变得按压第2旋转部件84。通过所述啮合销86的按压力,第2旋转部件84对抗第2线圈弹簧88b的施加力,从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向另一端位置旋转。通过所述第2旋转部件84,第2线缆C2及第3线缆C3被牵引。
第3线缆C3被牵引的话,如前面所述,锁定机构72的锁定片73向不可啮合位置旋转,该锁定片73与撞针74的啮合状态被解除,结果,座椅靠背20接受施力弹簧71的施加力而向前方倾倒。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倾倒的话,连接于啮合销86的第4线缆C4通过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被牵引至车体地板2侧,所述牵引力随着座椅靠背20的倾倒角度的增加慢慢变大。
而且,座椅靠背20的倾倒角度到达设定角度的话,作用于啮合销86的拉伸力超过啮合销86与第2旋转部件84的凸部84b的卡止力。成为如此状况的话,第3旋转部件85通过第4线缆C4的牵引力,对抗第3线圈弹簧88c的施加力,相对第1旋转部件83相对地旋转。通过所述第3旋转部件85的相对旋转,啮合销86如图15C所示,越过凸部84b的顶部。据此,啮合销86与第2旋转部件84的啮合状态被解除,第2旋转部件84通过第2线圈弹簧88b的施加力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即,初期位置)。
此外,啮合销86越过凸部84b的顶部后,第3旋转部件85再次与第1旋转部件83一体地旋转,伴随此,啮合销86朝向与凸部84b所在侧的相反一侧的同时,沿着第2旋转部件84上形成的通孔84a的内缘移动(参照图15D)。
另外,第2旋转部件84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的话,第2线缆C2及第3线缆C3从由第2旋转部件84产生的牵引解放,据此,锁定机构72的锁定片73为了从不可啮合位置返回可啮合位置而旋转。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座椅靠背20从向前方倾倒,到其倾倒角度到达设定角度位置为止,啮合销86连续卡止于第2旋转部件84的凸部84b,因此,第2旋转部件84连续牵引第3线缆C3的结果,第3线缆C3所连接的锁定片73停留在不可啮合位置。即,座椅靠背20从向前方倾倒,到其倾倒角度到达设定角度位置为止,即使乘客进行立起座椅靠背20的操作,也因为锁定片73位于不可啮合位置,因而不能使该锁定片73啮合于撞针74而不能再次在就座位置固定座椅靠背20。
一方面,座椅靠背20的倾斜角度到达设定角度,啮合销86越过上述凸部84b的话,啮合销86与第2旋转部件84的啮合被解除,第2旋转部件84返回旋转范围的一端位置。据此,之后,第2旋转部件84变得已经不能牵引第3线缆C3,连接于第3线缆C3的锁定片73再次位于可啮合位置。即,座椅靠背20的倾斜角度到达设定角度后,乘客进行立起座椅靠背20的操作的话,使锁定片73啮合于撞针74,据此,可以将座椅靠背20再次固定(再锁定)于就座位置。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构成,在车用座椅S1的收纳动作的实行中,可以进行为了将与固定于车辆主体的撞针74的啮合被解除的状态的座椅靠背20恢复为与撞针74可啮合的状态的恢复操作(取消动作)。而且,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恢复操作根据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倾倒时的倾倒角度进行,更具体为,该倾斜角度到达设定角度时自动地进行。
下面,对配置单元80的安装进行说明。本实施例中,配置单元80的各构成要素不是个别安装,而是作为单元在一体化地状态下被安装于盘式框架22。在此,在安装配置单元80的前阶段,安装用的双头螺栓Bs事先安装于盘式框架22的前面侧。一方面,在配置单元80的外罩81上,螺栓承接部81a沿着其外围以适当的间隔安装于若干部位。
而且,将配置单元80安装于盘式框架22时,上述双头螺栓Bs穿通形成于螺栓承接部81a的螺栓孔,从盘式框架22的前面侧安装配置单元80。如此,本实施例中,可以将配置单元80作为一个单元安装,进一步地,可以从盘式框架22的前面侧安装。据此,配置单元80的安装变得容易,其组装性提高。
此外,本实施例中,螺栓承接部81a的设置部位(换言之,配置单元80的向盘式框架22的固定部位)有3个,各设置部位以位于三角形的顶点上的方式被设定。在此,在以螺栓承接部81a的设置部位为顶点的三角形状的区域内,可以使设置于该区域内的部件稳定地起动,因此,前述的啮合销86设置于该区域内,在该区域内设定啮合销86的可动范围的话,可以稳定地进行啮合销86的动作。
还有,本实施例中,螺栓承接部81a的设置部位之一位于缓冲橡胶87的附近。换言之,在配置单元80的固定部位附近,起动部(具体为,第1旋转部件83及第2旋转部件84)碰撞缓冲橡胶87。如此,通过在部件之间碰撞的位置的附近,存在配置单元80的固定部件,即使发生上述碰撞也可以限制配置单元80的设置位置的变化,可以将配置单元80稳定地设置在盘式框架22上。此外,为更有效地发挥上述效果,优选缓冲橡胶87的支承轴87a的设置位置位于起动部与缓冲橡胶87的碰撞位置与螺栓承接部81a的设置部位的连接线上。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配置单元80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略中央位置。据此,配置单元80各部件的起动稳定性提高。
具体说明的话,接受将头枕单独向前方倾倒的操作的带状部件ST1设置于座椅靠背20的上端,因此,通过拉伸带状部件ST1而起动的头枕旋转机构50设置于座椅靠背20的上端附近。还有,关于为了使头枕旋转机构50驱动而动作的配置单元80,从起动稳定性来看,优选设置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附近(即,座椅靠背20的上端部)。另一方面,配置单元80是将由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产生的跳起动作传递至头枕旋转机构50及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的部件,如此观点下,期待设置于座椅衬垫10(更正确为,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附近,即,座椅靠背20的下端附近。
通过如上事情,本实施例中,配置单元80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端及下端的中间位置,谋求配置单元80的起动稳定性的提高。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在提高起动稳定性的观点下,在左右方向(即,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在靠近车辆1的外侧的位置安装配置单元80。这是,从配置单元80伸出的第1线缆C1的端部,在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上设置的一对连接杆121之中,安装于位于车辆1外侧的连接杆121,极力缩短线缆长度而使起动稳定性提高的构成。
进一步提及配置单元80的安装的话,本实施例中,将用于提高盘式框架22的刚性的加强板26安装于比盘式框架22的高度方向(相当于座椅靠背20的高度方向)的中央略靠近上侧的位置。而且,盘式框架22中,使得配置单元80的一部分挂在敷设了加强板26的部分(即,高刚性的部分)而进行配置单元80的安装。具体为,配置单元80的安装部位(即,螺栓承接部81a的设置部位)中的一个部位位于加强板26上。
如上所述,配置单元80的安装部位的刚性提高,结果,可以使配置单元80的各起动部(具体为,第1旋转部件83和第2旋转部件84)的动作稳定。据此,可以恰当地发挥上述配置单元80的功能(将由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产生的跳起动作传递至头枕旋转机构50及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的功能)。
此外,上述加强板26具有沿着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的长矩形形状,其长度方向一端部靠近管框架23,在该位置接合于管框架23.据此,由加强板26产生的加强效果提高,可以进一步提高配置单元80的安装部位的刚性。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在配置单元80的上方位置,头枕旋转机构50固定于盘式框架22。如此,通过配置单元80与头枕旋转机构50被上下并列地设置,可以进一步提高盘式框架22的刚性。再加上,配置单元80在其上部靠近加强板26的状态下安装于盘式框架22,头枕旋转机构50在其下部靠近加强板26的状态下安装于盘式框架22。即,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上下方向,加强板26敷设于被头枕旋转机构50及配置单元80夹住的位置。据此,盘式框架22的刚性进一步提高。
下面,参照图5,对从配置单元80伸出的各线缆C的布线路线进行说明。
首先,各线缆C的任意一个都布线于管框架23的内侧。换言之,座椅靠背框架21中管框架23的设置位置及管框架23的形状是为了避开与线缆C的接触而设置的。据此,可以回避由于管框架23与线缆C接触导致的杂音的发生。
下面,对每条线缆C的布线路线进行详细说明。
从配置单元80伸出的线缆C中,连接于座椅衬垫跳起机构60的连接杆121的第1线缆C1,如图5所示,从配置单元80的外罩81的下部伸出,在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穿通盘式框架22的略中央部而被布线。
如图5所示,连接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第2线缆C2,从配置单元80的外罩81的侧部(正确为,面向车辆1的外侧一方的侧部)伸出后被向后折返,其先端朝向头枕旋转机构50的滑动部件54而被布线。
如图5所示,连接于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的第3线缆C3,从配置单元80的外罩81的侧部(正确为,面向车辆1的外侧一方的侧部)伸出,朝向设置于座椅靠背框架21的肩位置的安装托架27而被布线。之后,第3线缆C3在安装托架27的侧部折返,其先端连接进入座椅靠背倒伏机构70的连结部76。
如图5所示,连接于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的第4线缆C4,从配置单元80的外罩81的下部伸出,穿通盘式框架22的、面向车辆1的外侧一方的侧部而被布线。在此,第4线缆C4中,从配置单元80出来后,到连接进入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之间的部分,连动于座椅靠背20的倾倒动作而伸缩(图5中,弯曲成く字状的状态的第4线缆C4被图示)。即,第4线缆C4在其中途位置设置余长部分(通常说的宽裕),根据座椅靠背20的倾倒动作进行伸缩动作(松动动作)。
如上所述,第4线缆C4在座椅靠背框架21的表面上进行伸缩动作(松动),因此,在座椅靠背框架21,有必要确保即使进行第4线缆C4的伸缩动作,也能收纳第4线缆C4的空间。为此,本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布线空间AS设置于盘式框架22的、面向车辆1的外侧一方的侧部与位于该侧部的上面的管框架23之间,第4线缆C4可潜入该布线空间AS内。
本实施例中,通过形成上述的布线空间AS,即使进行第4线缆C4的伸缩动作(特别是,弯曲动作),也可以将第4线缆C4收纳于同一空间内,适当地布线第4线缆C4。进一步地,通过形成布线空间AS,第4线缆C4在弯曲时潜入管框架23的下面,可以回避与管框架23的接触。据此,可以限制由于线缆C碰上管框架23而导致的杂音的发生。
此外,在盘式框架22的、构成布线空间AS的部分的外缘部,形成有立壁状的线缆回壁22a。通过形成所述线缆回壁22a,可以限制潜入布线空间AS内的第4线缆C4露出座椅靠背框架21的外面。据此,第4线缆C4可以在盘式框架22上适当地被布线。
还有,本实施例中,布线空间AS设置于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中、距配置单元80较近侧的端部,即,面向车辆1的外侧一方的端部。据此,可是使设置布线空间AS的效果更有效地奏效。
具体说明的话,如前面所述,配置单元80安装于在座椅靠背20的宽度方向上,稍靠近车辆1的外侧的位置。还有,关于从配置单元80伸出的第4线缆C4,在确保操作稳定性的观点上,有必要用尽量短的路线布线至倾倒角度检测机构130。考虑以上事项,本实施例中,穿通盘式框架22的、面向车辆1的外侧一方的侧部布线第4线缆C4。因此,第4线缆C4的松动在盘式框架22的,面向车辆1的外侧一侧的端部上发生,将吸收该松动的布线空间AS设置于面向车辆1的外侧一侧的端部的话,可以使其效果更有效地发挥。
头枕旋转机构50、第1驱动部140以及第2驱动部150的安装位置
如以上所说明,本实施例的车用座椅S1中,使头枕30的倒伏动作连动于向座椅衬垫10的跳起位置的跳起、以及向座椅靠背20的倾倒位置的移动,同时,也可单独实行。即,本实施例涉及的车用座椅S1中,包括,通过乘客进行的带状部件ST1的拉伸操作,仅驱动头枕旋转机构50的第1驱动部140,以及乘客进行的收纳操作被接受于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时,连动于衬垫10的跳起,驱动头枕旋转机构50的第2驱动部150。
在此,作为第1驱动部140的主要构成要素的滑动部件5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54a、以及吊挂棒24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一方面,作为第2驱动部件150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形成于滑动部件5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侧的延伸部54b、以及配置单元80也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即,本实施例中,头枕旋转机构50、第1驱动部140、以及第2驱动部150的任意一个都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
根据以上构成,本实施例中,可以实现具备良好组装性的车用座椅S1。更详细说明的话,头枕旋转机构50、第1驱动部140、以及第2驱动部150的任意一个都安装于座椅靠背框架21,可以在座椅靠背框架21上完成用于使头枕30向前方倒伏的动作。即,如现在的座椅构造,不需要将线缆C般用于传递驱动力的的部件(传递部件)拉入头枕30内,为此,可以更加缩短该传递部件的布线长度。结果,在车用座椅S1内的传递部件的拉伸环绕(布线)变得容易,该车用座椅S1具备良好的组装性。
其他实施例
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列举车用座椅S1为一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例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例子,并非限制本发明。本发明可以根据其宗旨进行各种改变、改良,同时毋庸置疑的也包含其等价物。还有,上述材质和形状等仅是为了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一例,并非限制本发明。
还有,上述实施例中,对跳起座椅衬垫10,连动于此将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倾倒,进一步地,通过将头枕30向前方略90度倾倒而收纳的车用座椅S1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仅限于此,也可考虑其他构成的车用座椅。
作为该其他构成的一例,不跳起座椅衬垫10,将座椅靠背20向前方倾倒而折叠重合于座椅衬垫10,进一步通过将头枕30向前方略90度倾倒而收纳的车用座椅被考虑。对于如此车用座椅也可适用本发明。即,在座椅衬垫10及座椅靠背20中,使至少一方向收纳位置移动,同时通过头枕30向前方倾倒而收纳的车用座椅,本发明可适用。
具体说明的话,作为车用座椅的构成,存在如上述实施例,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ST2等的接受部接受乘客进行的收纳操作的话,第2驱动部150连动于座椅衬垫10及座椅靠背20中至少一方的向收纳位置的移动,驱动头枕旋转机构50,使头枕30的倒伏动作进行的构成,本发明可以适用于如此构成中。
还有,上述实施例中,头枕旋转机构50及配置单元分别具有个别的外罩51、81,各外罩51、81的,向座椅靠背框架21的安装部位在相互不同的位置。但是,并不仅限于此,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的安装部位与配置单元80的外罩81的安装部位在同一位置也可以。换言之,设置于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的螺栓承接部51a与设置于配置单元80的外罩81的螺栓承接部81a承接同一个双头螺栓Bs,通过该双头螺栓共缔也可以。
进一步地,头枕旋转机构50与配置单元80共有外罩(也就是说,头枕旋转机构50的外罩51与配置单元80的外罩81被一体化)的构成也可以。
还有,本实施例中,作为接受乘客仅将头枕30单独向前方倾倒时进行的操作的部件的带状部件ST1被设置,作为该操作,乘客进行拉伸带状部件ST1的拉伸操作。但是,并不仅限于此,只要利用乘客仅将头枕30单独向前方倾倒时进行的操作驱动头枕旋转机构50(具体为,只要使滑动部件54滑动移动),用其他形式接受上述操作也可以,例如,也可以在座椅靠背20上设置压入式的按钮。如此压入式按钮,虽然比带状部件ST1的构造复杂,但不会如带状部件ST1一般从座椅靠背20延伸而出,因此,与带状部件ST1相比可以呈现良好的外观。
符号说明
1   车辆
2   车体地板
3   行李箱部
10  座椅衬垫
10a 伸出部
11  衬垫框架
20  座椅靠背
20a 台座部
20b 旋转轴
21  座椅靠背框架
22  盘式框架
22a 线缆回壁
23  管框架
24  吊挂棒
25  支柱倾倒限制部
26  加强板
27  安装托架
28  抵接部件
30  头枕
31  内部框架
31a 脚部
31b 下端凸缘部
32  导向器
32a 下端凸缘
33  支柱
33a 铅垂部
33b 水平部
33c 支柱侧啮合部
33d 切口
40  扶手
50  头枕旋转机构
51  外罩
51a 螺栓承接部
52  施力弹簧
53  锁定部件
54  滑动部件
54a 长度方向一端部
54b 延伸部
60  座椅衬垫跳起机构
70  座椅靠背倒伏机构
71  施力弹簧
71a 一端部
71b 另一端部
72  锁定机构
73  锁定片
74  撞针
75  基座部
76  连结部
76a 下端部
76b 上端部
77  操作部
77a 操作罩
77b 操作杆
77c 连结杆
80  配置单元
81  外罩
81a 螺栓承接部
81b 导向狭缝
81c 中央区域
81d 外侧区域
82  旋转轴
83  第1旋转部件
83a 线缆卡止部
83b 舌状部
83c 舌状啮合部
83d 突起部
83e 圆弧孔
84  第2旋转部件
84a 连通孔
84b 凸部
84c 突出部
84d 最外缘部
84e 连接孔
85  第3旋转部件
85a 旋转轴
86  啮合销
87  缓冲橡胶
87a 支承轴
88a 第1线圈弹簧
88b 第2线圈弹簧
88c 第3线圈弹簧
90  座椅靠背支持单元
91  卡止销
100 撞针锁定机构
101 锁定部
102 锁定片
103 锁定片罩
104 连结片
105 撞针
110 安装单元
111 安装板
112 第1板部
112a立壁部
112b狭缝
112c路线规定部
113 第2板部
114 安装孔
114a前端部
114b中央部
114c后端部
115 下潜支架
120 可动单元
121 连接杆
121a抵接部位
121b插入孔
122 管杆
123 连结杆
124 安装托架
125 支持机构
126A、126B 旋转轴
127 基座托架
127a立壁部
128 螺旋弹簧
129 减振橡胶
130 倾倒角度检测机构
140 第1驱动部
150 第2驱动部
AS  布线空间
Bo  螺栓
Bs  双头螺栓
C   线缆
C1  第1线缆
C2  第2线缆
C3  第3线缆
C4  第4线缆
S1、S2、S12  车用座椅
ST1 带状部件
ST2 收纳操作用带状部件
Ws  垫圈

Claims (6)

1.一种具备座椅衬垫、内部具有座椅靠背框架的座椅靠背、及可以向前方倾倒的头枕,通过使所述座椅衬垫和所述座椅靠背中的至少一方向收纳位置移动的同时,向前方倾倒所述头枕而收纳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进行用于将所述头枕向前方倾倒的倒伏动作的倒伏机构;
接受乘客在单独向前方倾倒所述头枕时进行的第1操作的第1接受部;
接受乘客在收纳所述乘坐物用座椅时进行的第2操作的第2接受部;
通过所述第1接受部接受的所述第1操作仅驱动所述倒伏机构,使所述倒伏机构进行所述倒伏动作的第1驱动部;
若所述第2接受部接受所述第2操作,则连动于所述至少一方的向所述收纳位置的移动而驱动所述倒伏机构,使所述倒伏机构进行所述倒伏动作的第2驱动部;
所述倒伏机构与所述第1驱动部及所述第2驱动部中的任意一个都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倒伏机构,包括,支持所述头枕的支柱、在前后方向可旋转地支持该支柱的支持部、将所述支柱向前方施力的施力部件、为了对抗该施力部件的施加力以维持所述支柱的立起状态而与所述支柱啮合的锁定部件、为了解除该锁定部件与所述支柱的啮合状态而滑动的滑动部件;
所述第1驱动部具有为了紧固所述第1接受部与所述滑动部件而形成于所述滑动部件的紧固部;
进一步设置,通过所述第2接受部接受的所述第2操作,进行为了使所述至少一方向所述收纳位置移动的移动动作的移动机构;
所述第2驱动部具有为了连结所述移动机构与所述滑动部件而形成于所述滑动部件的连结部;
所述紧固部比所述连结部更靠近所述第1接受部侧。
3.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有容纳所述滑动部件的外罩;
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上具有板状的盘式框架、以及位于该盘式框架的前方且沿着该盘式框架的外缘安装的管框架;
所述外罩安装于所述盘式框架的前面,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盘式框架的后端与所述管框架的前端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部件沿着所述座椅靠背的宽度方向滑动;
所述第1接受部是从所述座椅靠背的上端面延伸出的带状部件;
所述第1操作是沿着与所述宽度方向交叉的所述座椅靠背的高度方向拉伸所述带状部件的拉伸操作;
所述第1驱动部具有用于将沿着所述高度方向的所述拉伸操作变换为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滑动部件的滑动移动的变换部;
该变换部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是与所述带状部件抵接,且弯曲所述带状部件的弯曲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件以使所述带状部件在所述前后方向上在所述管框架的前端的更前侧弯曲的方式,与所述带状部件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乘坐物用座椅是搭载于车辆的车用座椅;
所述带状部件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上端面中,从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比所述头枕更靠近所述车辆外侧的部分延伸而出。
CN201280013534.7A 2011-03-31 2012-03-29 乘坐物用座椅 Active CN1034429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81068 2011-03-31
JP2011081068 2011-03-31
PCT/JP2012/058417 WO2012133676A1 (ja) 2011-03-31 2012-03-29 乗物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42942A true CN103442942A (zh) 2013-12-11
CN103442942B CN103442942B (zh) 2016-08-17

Family

ID=46931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3534.7A Active CN103442942B (zh) 2011-03-31 2012-03-29 乘坐物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120404B2 (zh)
EP (1) EP2692578B1 (zh)
JP (1) JP5665972B2 (zh)
CN (1) CN103442942B (zh)
BR (1) BR112013024400A2 (zh)
WO (1) WO201213367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0511A (zh) * 2015-11-20 2018-07-17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06956B2 (en) * 2010-11-15 2019-09-10 Magna Seating Inc One touch stow in floor seat assembly with automatic lateral displacement
US10214126B2 (en) * 2014-05-27 2019-02-26 Adient Luxembourg Holding S.a.r.l. Seat back of hybrid construction and a process for forming a seat back of hybrid construction
DE102017109950A1 (de) * 2017-05-09 2018-11-15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komponente
CN114698944B (zh) * 2022-04-25 2023-05-12 佛山市亨镁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可折叠的学生课椅
US11840165B2 (en) * 2022-05-16 2023-12-1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Vehicle head restraint with articulating surfac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58603A (ja) * 1995-03-28 1996-10-08 Nissan Diesel Motor Co Ltd 車両用のシート
JPH0999767A (ja) * 1995-10-06 1997-04-1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ヘッドレスト収納機構
CN1946590A (zh) * 2004-04-26 2007-04-11 株式会社宇宝技术 用于使汽车头枕弯曲的装置
JP2007302141A (ja) * 2006-05-12 2007-11-2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可倒式シート装置
CN101213107A (zh) * 2005-06-02 2008-07-02 英提尔汽车公司 具有直立位置的车辆座椅组件
US20100078972A1 (en) * 2008-09-30 2010-04-01 Ts Tech Co., Ltd. Headrest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7447U (zh) 1985-07-18 1987-02-02
US5826942A (en) * 1997-01-23 1998-10-27 Hoover Universal, Inc. Vehicle seat assembly with adjustable headrest coupled to seat back latch
CA2436004A1 (en) * 2001-01-31 2002-08-08 Intier Automotive Inc. Vehicular seat assembly having a cam driven self positioning head restraint
US7325877B2 (en) * 2004-04-15 2008-02-05 Windsor Machine & Stamping Limited Foldable headrest assembly
DE112005000915B4 (de) 2004-04-26 2009-05-28 Woobo Tech Co., Ltd, Pyungtacki Vorrichtung zum Umklappen von Auto-Kopfstützen
JP2006006720A (ja) * 2004-06-28 2006-01-12 Aisin Seiki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格納装置
US7152921B2 (en) * 2004-08-18 2006-12-26 Lear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JP5176476B2 (ja) * 2007-10-22 2013-04-0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ヘッドレスト
CN102470786B (zh) * 2009-07-03 2015-06-03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公司 交通工具座椅
JP5394835B2 (ja) 2009-07-03 2014-01-2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WO2011029196A1 (en) * 2009-09-09 2011-03-17 Magna Seating Inc. Auto-resetting head restraint cable release with lockout
US8197001B2 (en) * 2009-12-21 2012-06-12 Bae Industries, Inc. Pivoting headrest for use in a rear row seat and incorporating trigger release with cable slack pickup during seatback rotation to a forward dump position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58603A (ja) * 1995-03-28 1996-10-08 Nissan Diesel Motor Co Ltd 車両用のシート
JPH0999767A (ja) * 1995-10-06 1997-04-15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のヘッドレスト収納機構
CN1946590A (zh) * 2004-04-26 2007-04-11 株式会社宇宝技术 用于使汽车头枕弯曲的装置
CN101213107A (zh) * 2005-06-02 2008-07-02 英提尔汽车公司 具有直立位置的车辆座椅组件
JP2007302141A (ja) * 2006-05-12 2007-11-22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可倒式シート装置
US20100078972A1 (en) * 2008-09-30 2010-04-01 Ts Tech Co., Ltd. Headrest and vehicle seat provided with the sam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90511A (zh) * 2015-11-20 2018-07-17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CN108290511B (zh) * 2015-11-20 2020-02-04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42942B (zh) 2016-08-17
US20140015288A1 (en) 2014-01-16
EP2692578A4 (en) 2014-09-03
US9120404B2 (en) 2015-09-01
JPWO2012133676A1 (ja) 2014-07-28
EP2692578A1 (en) 2014-02-05
JP5665972B2 (ja) 2015-02-04
EP2692578B1 (en) 2016-03-23
BR112013024400A2 (pt) 2016-12-13
WO2012133676A1 (ja) 201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42940A (zh) 乘坐物用座椅
CN103442942A (zh) 乘坐物用座椅
CN102666192B (zh) 座椅装置
JP5193553B2 (ja) 誤操作防止機構及び車両用格納シート
JP5573242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の後部構造
CN102143862B (zh) 误操作防止装置及车用收起座椅
EP2123505B1 (en) Vehicle seat stowage structure
CN103442939B (zh) 车用座椅的跳起机构及车用座椅
KR20030074162A (ko) 차량용 시트 장치
CN105209289A (zh) 车用座椅
JP7014096B2 (ja) 車両
CN106068205A (zh) 车用座椅
CN104797455A (zh) 头枕
JP2017094876A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2059966B (zh) 车辆用座椅装置
CN100532153C (zh) 机动车座
CN101428573B (zh) 车辆座椅组件
JP2012214128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6322616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1652267B (zh) 汽车用座椅的收纳结构
JP578181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US20240174134A1 (en) Electric passenger transport vehicle
JP656563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9182426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690191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