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90511A - 乘坐物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乘坐物用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90511A
CN108290511A CN201680067016.1A CN201680067016A CN108290511A CN 108290511 A CN108290511 A CN 108290511A CN 201680067016 A CN201680067016 A CN 201680067016A CN 108290511 A CN108290511 A CN 1082905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state
footstool
track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70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90511B (zh
Inventor
香取孝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281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8822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415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8295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4158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8295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2905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905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905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905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0224Non-manual adjustments, e.g. with electrical operation
    • B60N2/02246Electric motor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50Supports for the feet or the legs coupled to fixed parts of the chair
    • A47C7/506Supports for the feet or the legs coupled to fixed parts of the chair of adjustable type
    • A47C7/5066Supports for the feet or the legs coupled to fixed parts of the chair of adjustable type by rotation
    • A47C7/5068Supports for the feet or the legs coupled to fixed parts of the chair of adjustable type by rotation actuated by link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2Thigh-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95Lower-leg-rests, e.g. calf-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6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foot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205/00General mechanical or structural details
    • B60N2205/20Measures for elimination or compensation of play or backlas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进一步缩小进退部件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减轻在进退部件的顶端部产生的松动程度。具备切换脚凳的状态的连杆群、直线进退从而使各连杆移动的进退部件(Ms)、安装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且承受进退部件(Ms)的驱动力并传递给连杆群的顶端承受部(33a),连杆群具备副连杆(25),该副连杆(25)相对于相互交叉的两个交叉连杆中的一方,通过铆钉(R1)被组装,且通过被传递的驱动力而发生摇摆。并且,将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中固定于顶端承受部(33a)的固定部位以旋转支点(a)为中心旋转时的第一轨迹(RA1)、副连杆(25)的一部分以铆钉(R1)为中心旋转时的第二轨迹(RA2)投影于和铆钉(R1)的轴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上时,两轨迹相互交叉。

Description

乘坐物用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坐物用座椅,特别涉及能够使多个连杆动作并且能够切换座椅主体的状态的乘坐物用座椅。
背景技术
能够切换座椅主体的状态的乘坐物用座椅已经众所周知。作为相关乘坐物用座椅的一个例子,能够举出下述例子:具备多个旋转连杆等的移动部件,并且通过该多个移动部件分别动作从而能够切换座椅主体的状态的乘坐物用座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就专利文献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进行说明,是一种具备自由收纳/展开的脚凳的车用座椅。另外,在脚凳与座椅衬垫之间设置有由多个连杆构成的连杆机构。另外,连杆机构包括固定连杆、前连杆、后连杆、上连杆及驱动单元。进一步地,驱动单元具有发动机及通过发动机的驱动力向轴方向移动的进给丝杠,连结固定连杆与上连杆之间。
在如上述方式构成的专利文献1的乘坐物用座椅中,通过发动机工作,进给丝杠向轴方向移动,从而各连杆移动。结果,通过各连杆的移动动作切换脚凳的状态,具体而言,在收纳状态与使用状态(支撑就座者的小腿部的状态)之间切换。
专利文献1:特开2013-2449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中,使用进给丝杠作为为了使多个连杆动作而直线动作的部件,作为相当于上述进给丝杠的部件,有时使用以顶端部固定于连杆或与连杆连结的部件的状态直线进退的部件(进退部件)。这时,通过进退部件的进退,进退部件的驱动力传递至各连杆,结果,各连杆移动。
但是,在上述构成中,在进退部件的顶端部与固定该顶端部的部件之间有可能会产生松动。特别是,当进退部件的直线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倾斜时,由于进退部件的顶端部容易发生左右摇摆,因此上述松动更加明显。另一方面,上述松动产生时的松动程度(幅度)依赖进退部件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具有可动范围越大,松动程度更大的倾向。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得到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进一步缩小进退部件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从而能够减轻在该顶端部产生的松动程度的乘坐物用座椅。
所述课题通过如下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具备为了切换座椅主体的状态而移动的多个连杆、为了分别移动该多个连杆而直线进退的进退部件、安装该进退部件的顶端部且承受所述进退部件的驱动力并传递给所述多个连杆的驱动力承受部,所述多个连杆具备以可互相相对旋转的状态相互交叉的两个交叉连杆、相对于该两个交叉连杆中一方的交叉连杆,通过旋转轴被组装,且通过所述驱动力被传递而发生摇摆的辅助连杆,所述进退部件的所述顶端部中,固定于所述驱动力承受部的固定部位以旋转支点为中心旋转时的旋转轨迹作为第一轨迹,所述辅助连杆的一部分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时的旋转轨迹作为第二轨迹时,在将所述第一轨迹及所述第二轨迹双方投影于和所述旋转轴的轴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上时,该双方相互交叉。
在如上述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中,多个连杆中包括相互交叉的两个交叉连杆及相对于一方的交叉连杆通过旋转轴被组装的辅助连杆。在此,进退部件的顶端部中,固定于驱动力承受部的固定部位以旋转支点为中心旋转时的旋转轨迹为第一轨迹。另外,辅助连杆的一部分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时的旋转轨迹为第二轨迹。并且,将第一轨迹及第二轨迹双方投影于与旋转轴的轴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上时,该双方相互交叉。如果为该构成,进退部件的顶端部能够移动的区域(可动范围)被限制在第一轨迹中第二轨迹横穿的范围。结果,进一步缩小进退部件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据此,能够减轻在进退部件的顶端部产生的松动的程度。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连杆为了在使用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座椅主体中支撑就座者的小腿部的脚凳的状态而移动,以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设置了间隔的状态分组配置。
如果为上述构成,在能够通过多个连杆的动作切换脚凳的状态的乘坐物用座椅中,能够减轻在直线动作的进退部件的顶端部产生的松动的程度。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多个连杆具备第一相对连杆、第二相对连杆、第一副连杆及第二副连杆,该第一相对连杆组装于所述一方的交叉连杆,在所述脚凳的状态为所述使用状态时,沿着所述两个交叉连杆中另一方的交叉连杆同时与该另一方的交叉连杆相对;该第二相对连杆组装于所述另一方的交叉连杆,在所述脚凳的状态为所述使用状态时,沿着所述一方的交叉连杆同时与所述一方的交叉连杆相对;该第一副连杆连结于所述驱动力承受部,且通过所述驱动力被传递而发生摇摆;该第二副连杆作为辅助连杆在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副连杆相邻,并与所述第一副连杆整体摇摆。
在上述构成中,在多个连杆中包括构成受电弓机构的四个连杆及两个副连杆。并且,通过设置两个副连杆,能够进一步缩小进退部件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进而能够减轻在进退部件的顶端部产生的松动的程度。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副连杆相对于所述第二相对连杆通过第二旋转轴被组装,所述第一副连杆中,在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固定部位相邻的部分以所述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时的旋转轨迹作为第三轨迹时,将所述第一轨迹、所述第二轨迹及所述第三轨迹投影在所述假想平面上时,所述第一轨迹及所述第三轨迹部分重合,所述第二轨迹与所述第一轨迹中和所述第三轨迹重合的范围交叉。
在上述构成中,在第一副连杆中,在与进退部件的顶端部(严格来讲为固定部位)相邻的部分以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时的旋转轨迹作为第三轨迹时,投影在上述的假想平面上的第一轨迹及第三轨迹部分重合。另外,投影于假想平面上的第二轨迹相对于第一轨迹与第三轨迹重合的范围交叉。据此,能够更加有效地缩小进退部件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进一步具有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连结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所述多个连杆具备的所述第一副连杆与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所述多个连杆具备的所述第一副连杆,所述驱动力承受部固定于所述连结部件的外周表面上。
在上述构成中,驱动力承受部固定于连结部件的外周表面上。即,在配置于宽度方向一端侧的多个连杆与配置于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多个连杆之间的空间配置有驱动力承受部。如果为此构成,能够实现驱动力承受部的配置空间的空间节约化。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进一步具有使所述进退部件进退的发动机,所述进退部件为杆状的部件,在前进时朝前方向斜上方直线前进,在后退时朝后方向斜下方直线后退。
在上述构成中,进退部件由杆状的部件构成,被发动机驱动并向倾斜方向进退。在此构成中,由于进退部件的顶端部更加容易左右摇摆,因此,容易在该顶端部产生松动。因此,在上述构成中,能够更加显著地发挥本发明通过设置辅助连杆来缩小进退部件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并减轻松动程度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当所述脚凳的状态为所述使用状态时,所述驱动力承受部位于比所述发动机更靠上方。
在上述构成中,脚凳的状态为使用状态时,驱动力承受部位于比发动机更靠上方。即,当脚凳的状态为使用状态时,进退部件的顶端部位于比进退部件的旋转支点更靠上方。因此,为了将脚凳的状态从收纳状态切换为使用状态,进退部件进退并移动多个连杆时,进退部件的顶端部更加容易左右摇摆,更加容易在该顶端部产生松动。因此,在上述构成中,能够更加显著地发挥本发明通过设置辅助连杆来缩小进退部件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并减轻松动程度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乘坐物用座椅中,优选的是具有一端侧的安装托架、另一端侧的安装托架及发动机固定用托架,该一端侧的安装托架为了将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所述多个连杆安装于座椅衬垫而设置;该另一端侧的安装托架为了将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所述多个连杆安装于所述座椅衬垫而设置;该发动机固定用托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一端侧的安装托架与所述另一端侧的安装托架之间,所述发动机被固定于所述发动机固定用托架。
在上述构成中,在一端侧的安装托架与另一端侧的安装托架之间设置有发动机固定用托架,发动机固定于发动机固定用托架。据此,能够利用设置于宽度方向一端侧的多个连杆与设置于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多个连杆之间的空间来固定(配置)发动机,并且能够实现发动机的配置空间的省空间化。
根据本发明,能够进一步缩小进退部件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能够减轻在进退部件的顶端部产生的松动的程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通过多个连杆的动作来切换脚凳的状态的构成中,能够减轻在直线动作的进退部件的顶端部产生的松动的程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两个副连杆,能够进一步缩小进退部件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能够有效地减轻在进退部件的顶端部产生的松动的程度。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更加有效地缩小进退部件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使驱动力承受部的配置空间省空间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由于采用由杆状部件构成的进退部件通过发动机被驱动并向倾斜方向进退的构成,因此能够更加显著地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为了将脚凳的状态从收纳状态切换为使用状态,进退部件进退并移动多个连杆时,在进退部件的顶端部更加容易产生松动。因此,能够更加显著地发挥本发明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发动机的配置空间省空间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的整体图。
图2为与脚凳的状态切换相关的说明图。
图3为表示脚凳及连杆群的图。
图4为表示脚凳、连杆群及连杆盖的图。
图5为表示脚凳的状态为使用状态时的连杆群及连杆盖的侧面图。
图6为表示脚凳的状态为收纳状态时的连杆群及连杆盖的侧面图。
图7为从上方看连杆群时的图。
图8为表示连杆群的动作例子的图,是从图7的箭头视图X方向看时的图。
图9为表示连杆群的动作例子的图,是表示图7中的A-A截面的图。
图10为表示连杆群的动作例子的图,是表示图7中的B-B截面的图。
图11为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进退部件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相关的说明图。
图12为与比较例涉及的进退部件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相关的说明图。
图13为表示作为盖子的构成配件的上部盖的安装处的扩大截面图。
图14为表示啮合部的扩大图。
图15为表示突出部的扩大图。
图16为表示图15图示的突出部与图14图示的啮合部啮合的状态的图。
图17为表示啮合部的扩大图。
图18为表示突出部的扩大图。
图19为表示图18图示的突出部与图17图示的啮合部啮合的状态的图。
图20为表示变形例涉及的脚凳及其周边机器的立体图。
图21为表示变形例涉及的脚凳机器周边机器的侧面图。
图22为表示变形例的变型的图。
图23为表示变形例的第二变型的图。
图24为表示图23中的A-A截面的模式图。
图25为表示变形例的第三变型的图。
图26为表示变形例的第四变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就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发明的理解比较容易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即,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变更、改良的同时,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举出车用座椅S的例子作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车用座椅以外的乘坐物用座椅,即,搭载于车辆以外的乘坐物(例如,船及飞机等)的座椅。
同时,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方向”为车用座椅S的前后方向,具体而言是与车辆的行驶方向一致的方向。另外,宽度方向为车用座椅S的宽度方向,具体而言是与车辆的横宽方向(左右方向)一致的方向。
首先,参照图1就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的基本构成进行概述。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具备从下方支持乘客臀部的座椅衬垫S1、就座者的背部凭靠的座椅靠背S2及从后方支撑就座者的头部的头枕S3。由于座椅衬垫S1、座椅靠背S2及头枕S3各自的构成与公知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此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座椅衬垫S1如图1所示在宽度方向端部具备侧盖Fs。此侧盖Fs是从侧方覆盖侧部框架的树脂制的盖子,该侧部框架设置于构成座椅衬垫S1的骨架的未图示的座椅衬垫框架的宽度方向两端部。
另外,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具备配置于比座椅衬垫S1更靠前方的脚凳10。此脚凳10是在座椅衬垫S1的前方支撑就座者的小腿部的部件,与座椅衬垫S1、座椅靠背S2及头枕S3一同构成座椅主体。
另外,脚凳10能够向上下方向及前后方向移动(严格来讲为旋转)。据此,脚凳10的状态在图2中位于实线所示的位置的状态(即使用状态)与位于虚线所述的位置的状态(即,收纳状态)之间切换。“使用状态”为脚凳10能够支撑就座者的小腿部的状态,具体而言,在上下方向上脚凳10的后端与座椅衬垫S1的前端部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并且,脚凳10的前端为比后端稍微靠下的状态。“收纳状态”为从位于使用状态时的位置向座椅衬垫S1的前端部退避的状态,具体而言是在座椅衬垫S1的正前方下垂的状态。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位置”为脚凳10处于使用状态时的位置,“收纳位置”为脚凳10处于收纳状态时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具有作为脚凳10的周边机器的图3图示的连杆群20。此连杆群20相当于多个连杆,是为了将作为座椅主体的一部分的脚凳10的状态在使用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切换而移动的部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连杆群20在宽度方向以设置了间隔的状态分组配置。
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具有图4图示的连杆盖40。此连杆盖40是从前方及侧方覆盖连杆群20的树脂制的盖部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盖40如图4所示分为三个部分,具体而言被分割为上部盖41、中间盖42及下部盖43。但是,连杆盖40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这样被分为多个部分,也可以由单一部分构成。
并且,连杆盖40与脚凳10的状态切换连动变形,即与连杆群20的动作连动变形。参照图5及图6进行说明的话,脚凳10的状态处于使用状态时,连杆群20的各连杆位于各自的移动范围的一端位置(展开位置)。此时,如图5所示,连杆盖40构成上部盖41、中间盖42及下部盖43在上下并列的形态(展开形态)。
另一方面,脚凳10的状态位于收纳位置时,连杆群20的各连杆位于各自的移动范围的另一端位置(收纳位置)。此时,如图6所示,连杆盖40构成上部盖41及下部盖43进入中间盖42的内侧(宽度方向内侧)的形态(收纳形态)。
如上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盖40的形态与连杆群20的动作连动进行切换。据此,在连杆群20动作时(换言之,切换脚凳10的状态时),避开连杆群20与连杆盖40的干扰,连杆群20的各连杆能够顺畅地动作。
以下,参照图3就连杆群20的构成进行详细说明。此外,由于宽度方向一端侧(在图3中为左侧)的连杆群20与宽度方向另一端侧(图3中为右侧)的连杆群20为左右对称的构造,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就宽度方向一端侧的连杆群20的构成进行说明。
连杆群20相当于本发明的动作体,是为了使脚凳10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的机器。具体说明的话,连杆群20以安装于脚凳10的下部的状态与脚凳10整体移动。据此,脚凳10在移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
连杆群20由多个连杆(旋转连杆)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七个连杆构成。更加具体说明的话,构成连杆群20的多个连杆包括固定于脚凳10的一个被固定连杆、构成受电弓机构的四个主体连杆及两个副连杆。并且,通过这七个连杆的协同动作(移动动作)来切换脚凳10的状态。
具体说明的话,在脚凳10使用时,连杆群20如图3及4所示展开。另一方面,在脚凳10收纳时,连杆群20的各旋转连杆以重叠的方式被折叠。此外,构成连杆群20的七个连杆均由树脂成型品构成。
就各连杆进行分别说明的话,如图3所示,相当于上述被固定连杆的连杆(以下为第一连杆21)固定于构成脚凳10的基座部(底壁)的大致矩形状的盘式框架11。此第一连杆21通过螺栓固定于盘式框架11的宽度方向端部,当脚凳10处于使用状态时(位于使用位置时),第一连杆21的延伸方向与前后方向相互顺沿。
相当于上述主体连杆的四个连杆(以下为第二连杆22、第三连杆23、第四连杆24及第七连杆27)如前所述构成受电弓机构。具体说明的话,第三连杆23及第四连杆24相当于能够以相互相对旋转的状态相互交叉的两个交叉连杆。此外,第四连杆24相当于本发明的“一方的交叉连杆”,第三连杆23相当于本发明的“另一方的交叉连杆”。
第三连杆23为从侧方看大致Z字形状的连杆,是较长的连杆。当脚凳10处于使用状态时(位于使用位置时),第三连杆23如图3所示在第二连杆22的后方位置从脚凳10的盘式框架11向下方延伸。具体说明的话,第三连杆23的延伸方向一端部通过铆钉R相对于第一连杆21的延伸方向端部(严格来讲,当脚凳10的状态为使用状态时位于更靠后方的端部)以可自由旋转的状态被组装。并且,当脚凳10处于使用状态时(位于使用位置时),第三连杆23的延伸方向相对于上下方向处于稍稍倾斜的姿势,组装于第一连杆21侧的一端部位于最上方,差不多位于靠近延伸方向另一端的部位的下方。
第四连杆24为侧面看大致直线型的连杆。当脚凳10处于使用状态时(位于使用位置时),第四连杆24如图3所示与第二连杆22及第三连杆23交叉。具体说明的话,第四连杆24的延伸方向一端部通过作为旋转轴的铆钉R相对于第二连杆22的延伸方向端部(严格来讲为脚凳10处于使用状态时位于下端部的部分)以可自由旋转的状态被组装。另外,第四连杆24的延伸方向中央部分通过铆钉R相对于第三连杆23的延伸方向中央部分以可自由旋转的状态被组装。并且,当脚凳10处于使用状态时(位于使用位置时),第四连杆24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前后方向处于稍稍倾斜的姿势,严格来讲,处于向后方同时向下方倾斜的姿势。也就是说,当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第四连杆24中组装于第二连杆22的延伸方向一端部位于最前方,差不多位于靠近延伸方向另一端的部位的下方。
第二连杆22相当于第一相对连杆,是侧面看大致闪电形的连杆。当脚凳10处于使用状态时(位于使用位置时),此第二连杆22如图3所示从脚凳10的盘式框架11向下方延伸。具体说明的话,第二连杆22的延伸方向一端部通过铆钉R相对于第一连杆21的延伸方向端部(严格来讲为脚凳10的状态为使用状态时位于更靠前方的端部)以可自由旋转的状态被组装。另外,第二连杆22的延伸方向另一端部通过铆钉R相对于第四连杆24的延伸方向端部(严格来讲为脚凳10的状态为使用状态时位于更靠前方的端部)以可自由旋转的状态被组装。并且,在脚凳10的状态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二连杆22以与第三连杆23大致平行的姿势与第三连杆23相对,组装于第一连杆21一侧的一端部位于最上方,差不多位于靠近延伸方向另一端的部位的下方。
第七连杆27相当于第二相对连杆,是侧面看大致V字状(严格来讲为弯曲角度为钝角的V字状)的连杆。当脚凳10处于使用状态时(位于使用位置时),第七连杆27如图3所示在第四连杆24的下方位置与第四连杆24并列,并且,与第三连杆23交叉。具体说明的话,另外,第七连杆27的延伸方向一端部通过铆钉R相对于第三连杆23的延伸方向端部(严格来讲为在脚凳10的状态为使用状态时位于更靠下方的端部)以可自由旋转的状态被组装。另外,第七连杆27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通过作为旋转轴的铆钉R相对于第六连杆26的特定部位(严格来讲为脚凳10处于使用状态时位于比第四连杆24更靠下方的部位)以可自由旋转的状态被组装。并且,当脚凳10的状态为使用状态时(位于使用位置时),第七连杆27在第四连杆24的下方位置沿着第四连杆24同时与第四连杆24相对,组装于第三连杆23一侧的端部位于最前方。也就是说,第七连杆27中,组装于第三连杆23的延伸方向一端部位于最前方,差不多位于靠近延伸方向另一端的部位的后方。
相当于上述副连杆的两个连杆(以下为第五连杆25及第六连杆26)是为了移动构成前述受电弓机构的四个连杆(即,第二连杆22、第三连杆23、第四连杆24及第七连杆27)而移动的连杆。此外,第六连杆26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副连杆”。另外,第五连杆25相当于本发明的“辅助连杆”,同时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副连杆”。
第五连杆25为侧面看大致V字状(严格来讲为弯曲角度为钝角的V字状)的连杆,是与其他连杆相比稍小的副连杆。此第五连杆25被组装于第四连杆24的延伸方向端部(严格来讲为与组装有第二连杆22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更加具体地说明的话,大致V字状的第五连杆25的一端部通过作为旋转轴的铆钉R相对于第四连杆24的延伸方向端部以可自由旋转的状态被组装。并且,第五连杆25通过自身的动作(严格来讲为摇摆动作)带动第四连杆24旋转并移动第四连杆24。
第六连杆26为侧面看大致V字状(严格来讲为弯曲角度为钝角的V字状)的连杆,是副连杆。此第六连杆26在宽度方向上与第四连杆24的相反侧,以与第五连杆25相邻的状态被组装于第五连杆25。更加具体说明的话,大致V字状的第六连杆26的一端部通过铆钉R相对于第五连杆25的端部(严格来讲为与组装于第四连杆24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以可自由旋转的状态被组装。并且,第六连杆26通过自身的动作(严格来讲为摇摆动作)带动读物连杆25旋转并移动第五连杆25。换言之,第五连杆25在第六连杆26进行摇摆动作时与第六连杆26整体摇摆。
另外,例如如图10所示,第六连杆26中,与组装于第五连杆25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通过作为第二旋转轴的铆钉R相对于第七连杆27的延伸方向中间部分以可自由旋转的状态的被组装。并且,第六连杆26通过自身的动作(严格来讲为摇摆动作)带动第七连杆27旋转并移动第七连杆27。
如上述方式构成的连杆群20通过各连杆在其移动范围内进行移动动作(摇摆动作)进而从折叠状态展开或者从展开状态折叠。据此,脚凳10的状态在使用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切换。
此外,作为用于组合本实施方式中的各连杆的配件使用的铆钉R,其轴方向以沿着宽度方向的方式配置。另外,铆钉R插通与形成在各连杆的插入孔嵌合的未图示的衬套,最终铆钉R的端部通过铆接被组装于各连杆。
另外,连杆群20通过图3图示的安装托架28固定于座椅衬垫S1,严格来讲固定于未图示的座椅衬垫框架。就安装托架28进行说明的话,安装托架28由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构成,分别相对于左右一对的连杆群20设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设置了用于将配置于宽度方向一端侧的连杆群20安装于座椅衬垫S1的安装托架28(一端侧的安装托架)及用于将配置于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连杆群20安装于座椅衬垫S1的安装托架28(另一端侧的安装托架)。
并且,连杆群20中的第四连杆24及第七连杆27通过铆钉R以可自由旋转的状态被安装于安装托架28。具体说明的话,如图3所示,在安装托架28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弯折并向前方延伸的法兰部28a。在此法兰部28a中设置于上下两处的连杆支持部分中,在更靠上方的连杆支持部分,第四连杆24的延伸方向端部(严格来讲为与组装有第二连杆22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通过铆钉R以可自由旋转的状态被支持。另外,在更靠下方的连杆支持部分,第七连杆27的延伸方向端部(严格来讲为与组装于第三连杆23的一侧相反侧的端部)通过铆钉R以可自由旋转的状态被支持。
另外,如图3所示,在左右一对的连杆群20之间设置有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用于连结为了使连杆群20连动而连结连杆群20中的各连杆。具体说明的话,在第一连杆21之间配置有由棒部件构成的第一连结部件31;在第四连杆24之间配置有由管部件构成的第二连结部件32;在第六连杆26之间配置有由管部件构成的第三连结部件33;在第七连杆27之间配置有由棒部件构成的第四连结部件34。此外,的第三连结部件33相当于本发明的“连结部件”。
同时,第一连结部件31、第二连结部件32及第四连结部件34同时作为用于保持连杆盖40的配件使用。具体而言,上部盖41安装于第一连结部件31,中间盖42安装于第二连结部件32,下部盖43安装于第四连结部件34。
如上述方式构成的连杆群20的各连杆通过以铆钉R为旋转轴旋转,进而从折叠状态展开或者从展开状态折叠。此外,铆钉R的中心轴以沿着宽度方向的方式配置。另外,铆钉R插通与形成在各连杆的插入孔嵌合的未图示的衬套,最终铆钉R的端部通过铆接被组装于各连杆。
另外,当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即,在连杆群20展开的状态下,连杆群20中位于更靠前侧的旋转连杆(具体而言为第二连杆22、第三连杆23及第四连杆24)位于比脚凳10更靠下方,并且比座椅衬垫S1的前端部更靠前方。与之相对的,当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位于更靠后侧的旋转连杆(具体而言为第五连杆25、第六连杆26及第七连杆27)位于比座椅衬垫S1的前端更靠后方,且比座椅衬垫S1的侧盖Fs更靠宽度方向内侧。也就是说,位于更靠后侧的旋转连杆从侧方被侧盖Fs覆盖。
但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的就座者通过操作未图示的开关,能够自动切换脚凳10的状态。即,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设置有使左右一对的连杆群20动作的驱动装置。就该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话,如图3及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M及进退部件Ms构成驱动装置。进退部件Ms为杆状的部件,具体而言为导螺杆。
并且,发动机M动作(旋转)的话,进退部件Ms承受其旋转力并直线动作。此时,进退部件Ms前进的方向根据发动机M的旋转方向切换,据此,进退部件Ms直线进退。
另一方面,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通过顶端承受部33a安装于第三连结部件33。顶端承受部33a作为承受进退部件Ms的驱动力并传递至各连杆群20的驱动力承受部发挥作用。更加具体说明的话,顶端承受部33a为保持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的大致板状的配件,固定于第三连结部件33的外周表面上。
并且,发动机M旋转且进退部件Ms进退的话,以与此连动的方式,顶端承受部33a及第三连结部件33向朝向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的方向与该顶端部整体移动。据此,第六连杆26动作(摇摆动作)。随后,来自进退部件Ms的驱动力经过第六连杆26依次向剩下的连杆传递。例如,第六连杆26摇摆的话,第五连杆25与第六连杆26整体摇摆,据此,来自进退部件Ms的驱动力传递至第五连杆25。
同时,在本实施方式中,进退部件Ms向相对于水平方向稍稍倾斜的方向进退,具体而言,前进时朝前方向斜上方直线前进,在后退时朝后方向斜下方直线后退。这样的进退部件Ms的移动依赖于发动机M与顶端承受部33a的位置关系。以下,就发动机M与顶端承受部33a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首先,就发动机M的配置位置进行说明的话,如图3所示,发动机M配置于本实施方式中左右一对的连杆群20之间。更加具体说明的话,在宽度方向一端侧的安装托架28与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安装托架28之间架设有横宽的发动机固定用托架35。在此发动机固定用托架35的前面固定有发动机M。根据这样的配置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发动机M能够收纳于左右一对的连杆群20的内侧,因此在车用座椅S中,能够使脚凳10周边的机构更加小型化。
接下来,就顶端承受部33a的位置进行说明的话,如前所述,顶端承受部33a固定于第三连结部件33的外周表面上,严格来讲,以从外周表面的上侧部分向上方延伸的状态被固定。另一方面,例如图9所示,第三连结部件33在上下方向位于与发动机M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顶端承受部33a(特别是,顶端承受部33a中固定有进退部件Ms的顶端的地方)位于比发动机M更靠上方。
更加详细说明的话,例如图9所示,脚凳10的状态处于收纳状态时,顶端承受部33a位于比发动机M更稍靠上方。另一方面,脚凳10的状态变为使用状态的话,顶端承受部33a比当初的位置(脚凳10的状态为收纳状态时的位置)更靠上,位于比发动机M更稍靠上方。
由于在上述的位置关系存在发动机M与顶端承受部33a,因此进退部件Ms相对于水平方向朝稍微倾斜的方向进退。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发动机M的旋转力来使连杆群20动作,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不设置上述的发动机M,而是就座者通过手动使连杆群20动作来变更脚凳10的位置的构成。
另外,连杆群20也不限定为本实施方式的构成,只要能够使脚凳10在使用位置与收纳位置之间移动即可,例如,也可以通过比本实施方式更少(或者更多)数量的连杆构成。
接下来,参照图8至图10,以连杆群20及进退部件Ms的动作为中心,就脚凳10的状态切换的流程进行说明。此外,图8至图10各图表示脚凳10的状态的3个不同场景的样子的图。具体而言,各图中,上方的图为脚凳10的状态为使用状态时的图,下方的图为收纳状态时的图,中间的图为切换途中的状态时的图。
如图9所示,脚凳10的状态为收纳状态时,进退部件Ms处于最后退的位置。另外,在该状态下,连杆群20处于折叠的状态,具体而言,如图8及图10所示,构成受电弓机构的四个主体连杆(即,第二连杆22、第三连杆23、第四连杆24及第七连杆27)处于关闭的状态。
并且,在上述状态下,发动机M工作(旋转)的话,进退部件Ms朝前向斜上方直线前进。据此,如图9所示,顶端承受部33a及第三连结部件33与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整体朝前向斜上方移动。另外,第六连杆26以与第三连结部件33的移动连动的方式朝前向斜上方移动摇摆。此时,第五连杆25与第六连杆26整体摇摆,另外,第四连杆24随着第五连杆25的摇摆而摇摆。具体说明的话,第四连杆24以组装于安装托架28的铆钉R为中心,延伸方向端部(严格来讲为组装有第二连杆22的一侧的端部)以隆起的方式旋转。
另一方面,第六连杆26以朝前向斜上方移动的方式摇摆的话,第七连杆27随着第六连杆26旋转并移动。具体说明的话,如图10所示,第七连杆27以组装于安装托架28的铆钉R为中心,延伸方向端部(严格来讲为组装有第三连杆23的一侧的端部)以抬起的方式旋转。
并且,伴随第四连杆24及第七连杆27双方的旋转动作,第三连杆23移动。具体说明的话,第三连杆23以组装于第七连杆27的铆钉R为中心,延伸方向端部(严格来讲为组装有第一连杆21的一侧的端部)以面向上方的方式旋转。另外,此时,第二连杆22以与第三连杆23的旋转动作连动的方式移动。具体说明的话,第二连杆22以组装于第四连杆24的铆钉R为中心,延伸方向端部(严格来讲为组装有第一连杆21的一侧的端部)以面向上方的方式旋转。
通过如上说明的一系列的动作,脚凳10的状态从收纳状态向使用状态切换。另外,将上述动作反过来进行的话,脚凳10的状态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切换。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来自进退部件Ms的驱动力被传递至连杆群20的各连杆,从而各连杆移动,结果,脚凳10的状态被切换。
另一方面,如发明内容部分说明的,在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与固定该顶端部的顶端承受部33a之间有时会产生松动。特别是,如本实施方式这样,进退部件Ms的直线前进方向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时,由于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容易发生摇晃,松动的产生更加显著。针对此种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减轻产生松动时的松动程度的构成。具体而言,在连杆群20中包括上述的副连杆,通过该副连杆来减轻松动程度。
以下,参照图11及图12就副连杆带来的松动程度的减轻效果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图11为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相关的说明图,是模式化地表示副连杆及进退部件Ms及各自的旋转轨迹的图。另外,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在图11中以阴影线的范围表示。
另外,图12为比较例涉及的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相关的说明图。图12表示不设置副连杆,进退部件Ms的驱动力传递至主体连杆的情况,具体说明的话,表示在连结各第四连杆24的第二连结部件32设置与顶端承受部33a相同的配件(以下为其他的顶端承受部32x)的情况。并且,图12模式化地表示第四连杆24及进退部件Ms的骨架及各自的旋转轨迹,另外,图12中,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以影线的范围表示。
此外,图11及图12全部表示脚凳10的状态为收纳状态时的样子。
首先,参照图12就比较例中的松动程度进行说明。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中,固定于其他顶端承受部32x的固定部位能够以旋转支点(图12中以记号a表示)为中心旋转。将此时的旋转轨迹称为第一轨迹RA1。
另一方面,第四连杆24以作为旋转轴的铆钉R(严格来讲为组装于安装托架28的铆钉R,在图12中标记为“R0”)为中心旋转。此时,第四连杆24中,在宽度方向上与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严格来讲为顶端部中固定于其他顶端承受部32x的固定部位)相邻的部分也同样以上述铆钉R为中心旋转。将此时的旋转轨迹称为比较轨迹RA0。
在此,将第一轨迹RA1及比较轨迹RA0投影于与宽度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即,相当于图12的纸面的假想平面)的话,如图12所示,两轨迹虽然弯曲的方向不同,但它们彼此相连并在相对较宽的范围内重合。此两轨迹重合的范围相当于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并且,在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的松动能够在该顶端部的可动范围内产生。因此,如图12所示的情况,可动范围比较大的情况下,有松动程度变得较大的倾向。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两个副连杆能够缩小上述可动范围,特别是在前后方向缩小。更加详细说明的话,在本实施方式中,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中,固定于顶端承受部33a的固定部位能够以旋转支点(图11中以记号a表示)为中心旋转。与比较例一样,将此时的旋转轨迹称为第一轨迹RA1。
另一方面,两个副连杆中,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五连杆25能够以作为旋转轴的铆钉R(严格来讲为组装于第四连杆24的铆钉R,图11中标记为“R1”)为中心旋转。此时,第五连杆25中,在与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相对应的位置的部分也同样以上述铆钉R为中心旋转。将此时的旋转轨迹称为第二轨迹RA2。此外,第五连杆25中,在与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相对应的位置的部分为该顶端部分中,夹住固定于顶端承受部33a的固定部位与第六连杆26并在相对位置的部分,更加详细说明的话,是在第三连结部件33的圆周方向与上述的固定部位相同的位置的部分。
另外,两个副连杆中,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六连杆26能够以作为第二旋转轴的铆钉R(严格来讲为组装于第七连杆27的铆钉R,在图11中标记为“R2”)为中心旋转。此时,第六连杆26中,在宽度方向与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严格来讲为顶端部中固定于顶端承受部33a的固定部位)相邻的部分也同样以上述铆钉R为中心旋转。将此时的旋转轨迹称为第三轨迹RA3。
在此,将第一轨迹RA1、第二轨迹RA2及第三轨迹RA3投影于与宽度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即,相当于图11的纸面的假想平面)的话,如图11所示,第一轨迹RA1及第三轨迹RA3部分重合。另外,同样如图11所示,第二轨迹RA2与第一轨迹RA1中和第三轨迹RA3重合的范围交叉(横贯)。并且,三个轨迹重合的范围相当于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
对比图11及图12可知,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比比较例涉及的可动范围更小,特别是,在前后方向上缩小。据此,能够减轻在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产生的松动(特别是前后方向的松动)程度。
此外,通过减轻前后方向上松动的程度,例如,在车辆行驶时脚凳10的状态为收纳状态时,能够抑制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松动。
以上关于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具体而言为车用座椅S)的构成举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即,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变更、改良的同时,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也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杆状的导螺杆作为用于使连杆群20的各连杆移动而直线进退的进退部件Ms。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通过向直线方向进退来向各连杆传递驱动力,也可以是杆状的部件以外的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发动机M作为进退部件Ms的驱动源,但是只要能够驱动进退部件Ms,也可以使用发动机M以外的装置作为进退部件Ms的驱动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连杆群20由七个连杆构成,但是可以任意设定构成连杆群20的连杆的个数。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杆群20中包括两个副连杆(即,第五连杆25及第六连杆26),通过设置这两个副连杆来缩小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并减轻在该顶端部的松动程度。但是,可以任意设定用于缩小进退部件Ms的顶端部的可动范围而设置的副连杆的个数。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连杆群20、进退部件Ms及发动机M作为用于切换脚凳10的状态的机构。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适用例,就通过连杆群20的各连杆的动作来切换脚凳10的状态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可通过多个连杆切换座椅主体的状态的乘坐物用座椅,当然也能够适用于切换座椅主体中除脚凳10以外的部位的构成。例如,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具有通过多个连杆的动作使座椅主体(具体而言为座椅衬垫)的位置在上下方向移动的机构(所谓的高度连杆机构)的乘坐物用座椅。
接下来,就连杆盖40进行说明。对连杆盖40进行说明时,先就现有的连杆盖(具体而言为特开2013-252257号公报记载的连杆盖)进行说明。现有的连杆盖例如由地毯构成,为了抑制在连杆机构附着异物等而设置。另外,连杆盖通常配置于连杆机构的前方位置等连杆机构的周边。
但是,在安装连杆盖时,需要注意不要妨碍连杆机构的动作来安装盖子。另外,当然希望盖子的安装操作容易进行。同时,例如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在连杆盖安装J字钩、在设置于脚凳下部的框架上钩住上述J字钩来安装盖子。需要能够比此种构成更简单地安装盖子的构成。即,在通过盖子覆盖用于使脚凳移动而动作的动作体的构成中,适当并且简单地安装该盖子成为课题。
上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用座椅,具有在座椅衬垫的前方支撑就座者的小腿部的脚凳、为了在支撑所述小腿部时的使用位置与从该使用位置向所述座椅衬垫的前端部退避时的收纳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脚凳,以安装于所述脚凳的状态与所述脚凳整体移动的动作体(具体而言为连杆群20,下同)、在与从该动作体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相对的面具备与所述突出部啮合的啮合部,并在所述啮合部与所述突出部啮合的状态下覆盖所述动作体的盖子。
在如上述方式构成的车用座椅中,通过从动作体的侧面突出的突出部与在盖子中与突出部相对的面具备的啮合部啮合来安装盖子。若为此种构成,由于通过将突出部与啮合部啮合来安装盖子,能够容易地进行盖子的安装操作。另外,由于上述突出部设置于动作体的侧面,因此能够在不干扰动作体的位置进行突出部与啮合部的啮合(换言之,盖子的安装)。通过上述内容,根据本发明的车用座椅,能够适当并且简单地安装盖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示啮合部为形成所述突出部插入的插入孔的插入孔形成部。在该构成中,在安装盖子时,将突出部插入于插入孔。如果为该构成,盖子的安装操作变得更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入孔形成部中,在所述脚凳处于所述使用位置时位于后端面的面上形成有开口。在该构成中,在将突出部插入于插入孔时,通过形成开口容易扩展插入孔,因此能够顺利地将突出部插入于插入孔内。据此,盖子的安装操作变得更加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盖子具有从所述动作体的前方覆盖该动作体的前壁部,该前壁部在所述脚凳位于所述使用位置时位于比所述动作体更靠前方。在该构成中,由于在脚凳位于使用位置时盖子的前壁配置于动作体的前方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脚凳使用时在动作体附着异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动作体具有沿着所述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的旋转轴及在该旋转轴周围旋转的旋转连杆,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宽度方向设置于比所述旋转连杆更靠外侧,因此能够在不干扰旋转连杆的位置进行突出部与啮合部的啮合(换言之为盖子的安装)。即,如果为上述构成,能够不妨碍旋转连杆的旋转动作来安装盖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盖子具有从所述动作体的侧方覆盖该动作体的侧壁部,该侧壁部在所述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位于比所述突出部更靠外侧,与所述突出部相对的面在所述侧壁部中为面向所述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在该构成中,盖子的侧壁部在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位于比突出部更靠外侧,在侧壁部中面向宽度方向内侧的面设置有啮合部。如果为该构成,能够有效利用位于比盖子的侧壁部更靠宽度方向内侧的空间来进行突出部向啮合部的啮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具备为了使所述动作体动作而旋转的发动机,所述盖子覆盖所述动作体及所述发动机双方。在该构成中,覆盖动作体的盖子同时作为覆盖发动机的盖子使用。如果为该构成,与分别针对动作体及发动机设置盖子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配件数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动作体具有沿着所述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的旋转轴及以被该旋转轴连结的状态在该旋转轴周围旋转的多个旋转连杆,所述突出部在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多个旋转连杆中设置于比位于所述宽度方向外侧的旋转连杆更位于所述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在该构成中,连结各旋转连杆的旋转轴中,在位于比外侧的旋转连杆更靠外侧的部位设置有突出部。如果为此种构成,能够与旋转轴整体地设置突出部,与分别设置旋转轴及突出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配件数量。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涉及的车用座椅,能够适当并且简单地安装盖子,该盖子覆盖用于使脚凳移动而动作的动作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盖子时,由于是将突出部插入于插入孔的构成,因此盖子的安装操作变得更加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顺利地将突出部插入于插入孔内,盖子的安装操作变得更加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脚凳位于使用位置时通过配置盖子的前壁在动作体的前方位置,能够有效地抑制脚凳使用时向动作体附着异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不干扰旋转连杆的位置进行突出部与啮合部的啮合,能够不妨碍旋转连杆的旋转动作来安装盖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有效利用位于比盖子的侧壁部更靠宽度方向内侧的空间内,能够进行突出部向啮合部的啮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覆盖动作体的盖子同时作为覆盖发动机的盖子使用,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配件数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突出部与旋转轴整体设置,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配件数量。
以下,参照图13至图19就本实施方式的连杆盖40的构成进行说明。此外,关于以下说明的连杆盖40各部的位置及姿势等,除特别说明的情况,均为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的内容。
连杆盖40相当于本发明的盖子,为了抑制在连杆群20附着异物而安装。此连杆盖40由树脂盖构成,从前方及侧方覆盖连杆群。
就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杆盖40的构成进行说明的话,如图4所示,连杆盖40分为三个部分,具体而言分为上部盖41、中间盖42及下部盖43。但是,连杆杆40并不限定为本实施方式这样的被分为多个部分,也可以以单一的部分构成。
就连杆盖40的各部分进行说明的话,上部盖41主要覆盖位于上方的旋转连杆,具体而言为第二连杆22。中间盖42主要覆盖在上下方向上位于连杆群20的中间位置的旋转连杆,具体而言为第三连杆23、第四连杆24及第五连杆25。下部盖43主要覆盖位于下方的旋转连杆,具体而言为第六连杆26及第七连杆27。
另外,如图4所示,各部分均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分别具备前壁部41a、42a、43a及侧壁部41b、42b、43b。前壁部41a、42a、43a为当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位于相对应的旋转连杆(被各部分覆盖的旋转连杆)的前方并从前方覆盖该旋转连杆的部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壁部41a、42a、43a在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以相对于上下方向稍微倾斜的状态(前倾的状态)覆盖相对应的旋转连杆。另外,前壁部41a、42a、43a的宽度为能够同时覆盖左侧的连杆群20中的旋转连杆及右侧连杆群20中的旋转连杆双方的充足的长度。
侧壁部41b、42b、43b位于前壁部41a、42a、43a的两侧,向与前壁部41a、42a、43a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侧壁部41b、42b、43b在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位于比对应的旋转连杆更靠宽度方向外侧并从侧方覆盖该旋转连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下部盖43在下端部具备向下方延伸的下方延伸部43s。此下方延伸部43s在脚凳10位于使用状态时位于前述的发动机M的前方并从前方覆盖发动机M。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连杆盖40覆盖连杆群20,同时还具有覆盖发动机M的功能。如果连杆盖40为以此种方式覆盖连杆群20及发动机M的构成的话,与分别针对连杆群20及发动机M设置盖子的构成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配件数量。
另外,构成连杆盖40的各部分以与连杆群20中的各旋转连杆连动的方式被安装。换言之,上部盖41、中间盖42及下部盖43以不妨碍各旋转连杆的旋转动作的方式被安装。并且,连杆群20中的各旋转连杆整体进行旋转动作的话,连杆盖40的各部分以与此连动的方式动作。更加具体说明的话,当脚凳10位于收纳位置时(即,连杆群折叠时),连杆盖40的各部分为叠起的状态,即处于折叠的状态。另一方面,当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即,连杆群20展开时),连杆盖40的各部分为上下方向稍微错开的状态,即展开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连杆盖40不干扰连杆群20的动作展开,另外连杆盖40以折叠的状态被安装。以下,就本实施方式中连杆盖40的安装机构进行说明。
首先,就上部盖41的安装机构进行说明的话,如图13所示,在上部盖41的前壁部41a的上端部设置有大致U字形状的卡止槽形成部41c。此卡止槽形成部41c是形成卡止槽41d的部件,沿宽度方向较长地延伸。另外,卡止槽41d沿宽度方向较长地形成,其宽度比配置于第一连杆21之间的棒形材料的第一连结部件31的外径稍小。
并且,如图13所示,第一连结部件31嵌入卡止槽41d内。更加具体说明的话,以卡止槽41d的整个开口面对第一连结部件31的外周表面的方式设置上部盖41,之后,通过卡止槽41d的开口将第一连结部件31嵌入相同槽内。此时,第一连结部件31扩展卡止槽41d的宽度同时被嵌入相同卡止槽41d内。最后,第一连结部件31以被卡止槽形成部41c中位于卡止槽41d两侧的部分夹住的状态与卡止槽41d啮合。至该状态的话,上部盖41安装于第一连结部件3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盖41通过自攻螺钉T固定于第二连杆22的前端部(严格来讲为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位于前端部的部分)。更加具体说明的话,如图3所示第二连杆22的前端部面向宽度方向外侧弯折为大致直角,从而形成法兰部。上部盖41的前壁部41a通过自攻螺钉T紧固于此法兰部分。通过该构成,上部盖41的前壁部41a在脚凳10处于使用位置时位于比第二连杆22的前端部更靠前方,并从前方覆盖第二连杆22。
接下来,就中间盖42的安装机构进行说明的话,如图14所示,在中间盖42具有的各侧壁部42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图14中仅图示宽度方向一端侧的侧壁部42b)形成有作为啮合部的插入孔形成部42c。此插入孔形成部42c是在中间盖42成形时与中间盖主体(中间盖42中除插入孔形成部42c以外的部分)整体形成的突起。并且,在插入孔形成部42c的内部形成插入孔42d。另外,插入孔形成部42c中,在宽度方向内侧与插入孔42d邻接的部分形成有图14图示的贯穿孔42e。进一步地,如同图所示,插入孔形成部42c中在与形成贯穿孔42e的部分不同的部位,形成有与插入孔42d相通的开口42f。形成此开口42f的部位是脚凳10处于使用位置时位于插入孔形成部42c的后端面的面。
另一方面,在各连杆群20设置有与上述插入孔42d啮合的突出部50。如图15所示,此突出部50在旋转连杆旋转时设置于构成旋转轴的铆钉R,特别是连结第三连杆23及第四连杆24的铆钉R(以下为特定的铆钉R)。就特定的铆钉R进行说明的话,如图3所示,特定的铆钉R的顶部比其他的铆钉R的顶部的厚度更厚。在此,特定的铆钉R的顶部为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更严格来讲为通过特定的铆钉R连结的两个旋转连杆中,位于比处于宽度方向外侧的旋转连杆(具体而言为第三连杆23)更靠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
如图15所示,上述突出部50从特定的铆钉R的顶部的侧面(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面)突出。就突出部50进行说明的话,突出部50由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基部50a、横向陀螺型的顶端部50b构成。顶端部50b的外径比基部50a的外径更大。另外,基部50a的外径比设置于插入孔形成部42c的贯穿孔42e的直径稍小。另外,顶端部50b的尺寸为能够将顶端部50b整体收纳于插入孔42d内的尺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50与特定的铆钉R一体形成。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与特定的铆钉R一体形成的突出部50,因此,与分别设置特定的铆钉R及突出部50的情况相比,进一步减少配件数量。
如上述方式构成的突出部50在中间盖42被设置于其配置位置的状态下,位于比中间盖42的侧壁部42b更靠宽度方向内侧。进一步地,中间盖42被设置的话,突出部50与设置于中间盖42的侧壁部42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插入孔形成部42c相对。换言之,中间盖42的侧壁部42b位于宽度方向上比突出部50更靠外侧,该侧壁部42b的内侧面(面向宽度方向内侧的面)为与突出部50相对的面。
并且,如图16所示,突出部50插入于插入孔42d。更加具体说明的话,在突出部50的顶端部50b设置与形成于插入孔形成部42c的宽度方向内侧部分的贯穿孔42e相对的中间盖42。之后,通过贯穿孔42e将突出部50插入于插入孔42d内。此时,突出部50在其顶端部50b扩展贯穿孔42e并插入于插入孔42d内。也就是说,插入孔形成部42c通过突出部50的顶端部50b被按压在贯穿孔42e的周边部,贯穿孔42e以扩展的方式弹性变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入孔形成部42c的后端面(严格来讲为脚凳10处于使用位置时位于后端面的面)形成有图14图示的开口42f。通过形成此开口42f,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突出部50插入于插入孔42d内时容易扩展该插入孔42d。结果,突出部50能够顺利地被插入于插入孔42d内。
最终,突出部50在其顶端部50b整体被收纳于插入孔42d为止被插入的时间点与插入孔42d啮合。严格说明的话,如图16所示,突出部50的顶端部50b卡止于插入孔形成部42c中插入孔42d的边缘部。至该状态的话,中间盖42被安装于设置在特定的铆钉R的突出部50。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从特定的铆钉R的侧面(顶部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面)突出的突出部50插入于设置在中间盖42的侧壁部42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插入孔42d,安装中间盖42。通过此种构成,容易进行中间盖42的安装操作。另外,突出部50设置于通过特定的铆钉R连结的旋转连杆中,比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旋转连杆(具体而言为第三连杆23)更靠宽度方向外侧。据此,能够在不干扰上述旋转连杆的位置进行将突出部50插入于插入孔42d的操作(换言之为中间盖42的安装)。结果,中间盖42以不妨碍上述旋转连杆的旋转动作的方式适当地被安装。
就中间盖42的安装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的话,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盖42的前壁部42a通过图3及图4所示的中间盖固定用托架36安装于第二连结部件32。中间盖固定用托架36焊接于第二连结部件32的前端部(严格来讲为脚凳10处于使用位置时位于前端部的部分)。并且,中间盖42的前壁部42a的上端部通过自攻螺钉T紧固于中间盖固定用托架36的前面。根据该构成,中间盖42的前壁部42a在脚凳10处于使用位置时,位于比被中间盖42覆盖的旋转连杆(具体而言为第三连杆23、第四连杆24及第五连杆25)更靠前方,并从前方覆盖该旋转连杆。
接下来,就下部盖43的安装机构进行说明的话,如图17所示,在下部盖43具有的各侧壁部43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图17中仅图示宽度方向一端侧的侧壁部43b)形成有作为啮合部的插入孔形成部43c。此插入孔形成部43c为下部盖43成形时与下部盖主体(下部盖43中除插入孔形成部43c以外的部分)一体形成的突起。此外,设置于下部盖43的侧壁部43b的插入孔形成部43c为与设置于中间盖42的侧壁部42b的插入孔形成部42c相同的构成。即,设置于下部盖43的侧壁部43b的插入孔形成部43c的内部形成插入孔43d。另外,插入孔形成部43c中,在宽度方向内侧与插入孔43d邻接的部分形成有图17图示的贯穿孔43e。进一步地,在插入孔形成部43c的后端面(脚凳10处于使用位置时位于后端面的面)形成有图17图示的开口43f。
另一方面,在各连杆群20设置有与上述插入孔43d啮合的突出部51。如图18所示,此突出部51设置于连结第六连杆26及第七连杆27的铆钉R(以下为第二特定的铆钉R)。如图3所示,第二特定的铆钉R与之前说明的铆钉R相同,比其他的铆钉R的顶部的厚度更厚。并且,如图19所示,突出部51从特定的铆钉R的顶部的侧面(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面)突出。另外,突出部51由沿宽度方向延伸的基部51a、横向陀螺型的顶端部51b构成。此外,由于突出部51各部的构成与之前说明的突出部50各部的构成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另外,突出部51在下部盖43被设置于其配置位置的状态下,位于比下部盖43的侧壁部43b更靠宽度方向内侧。进一步地,下部盖43被设置的话,突出部51与设置于下部盖43的侧壁部43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插入孔形成部43c相对。
并且,如图19所示,突出部51插入于插入孔43d。更加具体说明的话,在突出部51的顶端部51b设置与形成于插入孔形成部43c的宽度方向内侧部分的贯穿孔43e相对的中间盖42。之后,通过贯穿孔43e将突出部51插入于插入孔43d内。此时,突出部51通过其顶端部51b扩展贯穿孔43e,同时被插入于插入孔43d内。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插入孔形成部43c的后端面(严格来讲为脚凳10处于使用位置时位于后端面的面)形成有开口43f,因此容易将插入孔43d扩展。结果,顺利地将突出部51插入于插入孔43d内。
最终,突出部51在其顶端部51b整体被收纳于插入孔43d为止被插入的时间点与插入孔43d啮合。即,如图19所示,突出部51的顶端部51b卡止于插入孔形成部43c中插入孔43d的边缘部。至该状态的话,下部盖43被安装于设置在第二特定的铆钉R的突出部51。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从第二特定的铆钉R的侧面(顶部的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面)突出的突出部51插入于设置在下部盖43的侧壁部43b的宽度方向内侧面的插入孔43d,下部盖43被安装。通过此种构成,容易进行下部盖43的安装操作。另外,突出部51设置于通过第二特定的铆钉R连结的旋转连杆中,比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旋转连杆(具体而言为第七连杆27)更靠宽度方向外侧。据此,能够在不干扰上述旋转连杆的位置进行将突出部51插入于插入孔43d的操作(换言之为下部盖43的安装)。结果,下部盖43以不妨碍上述旋转连杆的旋转动作的方式适当地被安装。
就下部盖43的安装进行更加详细的说明的话,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部盖43的前壁部43a通过图3及图4图示的下部盖固定用托架37安装于第四连结部件34。下部盖固定用托架37焊接于第四连结部件34的前端部(严格来讲为脚凳10处于使用位置时位于前端部的部分)。并且,下端盖43的前壁部43a的下端部,严格来讲为下方延伸部43s通过自攻螺钉T紧固于下部盖固定用托架37。根据该构成,下部盖43的前壁部43a在脚凳10处于使用位置时,位于比被下部盖43覆盖的旋转连杆(具体而言为第六连杆26、第四连杆24及第五连杆25)更靠前方,并从前方覆盖该旋转连杆。进一步地,当脚凳10处于使用位置时,设置于下部盖43的前壁部43a的下端部的下方延伸部43s位于比发动机M更靠前方,并从前方覆盖该发动机M。
以上就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用座椅S的构成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考虑上述构成之外的构成。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安装连杆盖40时,通过将设置于连杆群20侧的突出部50、51插入于设置在连杆盖40侧的插入孔42d、43d来将两者啮合。但是,关于将设置于连杆群20侧的突出部50、51啮合于设置在连杆盖40侧的啮合部的方法,也可以考虑其他的方法,例如,也可以是在连杆盖40侧设置爪部,将该爪部钩在突出部50、51的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杆盖40具有作为从前方覆盖连杆群20的部分的前壁部、作为从侧方覆盖连杆群20的部分的侧壁部。但是,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仅由前壁部及侧壁部中的任意一方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于连杆群20侧的突出部50、51在宽度方向上位于比连杆盖40的侧壁部更靠内侧。也就是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有效利用位于比连杆盖40的侧壁部更靠宽度方向内侧的空间内来将突出部50、51插入于插入孔42d、43d。但是,关于连杆盖40的侧壁部与突出部50、51的位置关系并未特别限定,例如,突出部50、51在宽度方向上也可以设置于与连杆盖40的侧壁部大致相同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突出部50、51与铆钉(特定的铆钉R及第二特定的铆钉R)一体形成,突出部50、51与铆钉R也可以通过其他部件成形,然后再将二者接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杆盖40同时作为保护发动机M用的盖子使用,也可以设置与连杆盖40不同的保护发动机M用的盖子。
连杆盖的变形例。
以下,就上述连杆盖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对变形例涉及的连杆盖进行说明时,先就连杆盖相关的课题进行说明。作为连杆盖的一个例子,举出特开2006-239291号公报记载的板面形成的盖部件。使用此盖部件时,在脚凳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构成连杆机构的连杆部件(主动连杆、摇摆连杆及操作连杆)及其周边通过盖部件被大致没有间隔地覆盖。
但是,连杆部件(动作体)被盖子完全覆盖的话,虽然能够适当地抑制在连杆部件附着异物,但是很难确认连杆部件中是否存在异常或者动作体是否被适当地安装。对于这种问题,需要一种即使为了移动脚凳而通过盖子覆盖与脚凳整体移动的连杆部件(动作体)时,也能够容易地确认该连杆部件的状态的车用座椅。
上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下述变形例涉及的车用座椅,具有在座椅衬垫的前方支撑就座者的小腿部的脚凳、为了在支撑所述小腿部时的使用位置与从该使用位置向所述座椅衬垫的前端部退避时的收纳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脚凳,以安装于所述脚凳的状态与所述脚凳整体移动的动作体(具体而言为连杆群,下同)、所述脚凳位于使用位置时从所述动作体中位于比所述脚凳更靠下方且比所述前端部更靠前方的部分的前方及侧方覆盖该部分的的盖子,所述部分的一部分在所述脚凳位于使用位置时,位于错开被所述盖子覆盖的位置并露出。
在如上述方式构成的车用座椅中,在安装于脚凳的状态下与脚凳整体移动的动作体中,位于比脚凳更靠下方且比座椅衬垫更靠前方的部分(以下称为特定部分)被盖子覆盖。另一方面,特定部分的一部分在脚凳位于使用位置时,位于错开被盖子覆盖的位置并露出。也就是说,当脚凳位于使用位置时,特定部分的一部分能够当场确认。如果为此种构成,即使动作体被盖子覆盖,通过当场确认特定部分的一部分,能够容易地确认动作体的状态。
另外,在变形例中,所述动作体由多个连杆构成,所述多个连杆中,至少一个连杆为比所述脚凳更靠下方并且比所述前端部更靠前方,剩下的连杆位于比所述座椅衬垫的前端更靠后方并且位于比所述座椅衬垫在所述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具备的侧盖更靠所述宽度方向内侧。根据该构成,能够有效地通过盖子及座椅衬垫的侧盖覆盖构成动作体的多个连杆。另一方面,至少一个连杆的一部分在脚凳位于使用位置时位于错开被盖子覆盖的位置并露出。据此,即使动作体被盖子及座椅衬垫的侧盖覆盖,通过当场确认连杆的一部分(相当于特定部分的一部分),能够容易地确认动作体的状态。
另外,在变形例中,所述盖子中在从侧方覆盖所述动作体的侧壁部形成有孔,所述部分的一部分在所述脚凳位于所述使用位置时位于通过所述孔露出的位置。在该构成中,当脚凳位于使用位置时,特定部分的一部分位于通过形成于盖子的侧壁部的孔露出的位置。即,特定部分的一部分能够通过上述孔从盖子的侧方当场确认。如果为该构成,能够更加容易地确认动作体的状态。
另外,在变形例中,所述孔为所述侧壁部中当所述脚凳位于所述使用位置时形成于与所述部分的一部分相邻的位置的狭缝。在该构成中,在盖子的侧壁中,当脚凳位于使用位置时,在与特定部分的一部分相邻的位置形成有狭缝。并且,能够通过该狭缝当场确认特定部分的一部分。这样形成狭缝作为当场确认用的孔的话,由于可视范围变得更大,因此更加容易确认动作体的状态。
另外,在变形例中,所述动作体具备轴方向绕着沿所述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的旋转轴周围旋转的连杆,所述狭缝在所述脚凳位于所述使用位置时沿着所述连杆,并且与所述连杆相对。在该构成中,当脚凳位于使用位置时,上述狭缝沿着构成动作体的连杆,并且与该连杆相对。如果为此种构成,容易通过狭缝当场确认构成动作体的连杆的一部分(相当于特定部分的一部分),结果更加容易确认动作体的状态。
另外,在变形例中,当所述脚凳位于所述使用位置时,在位于通过所述狭缝露出的位置的所述部分的一部分包括所述旋转轴。在该构成中,在当场确认的特定部分的一部分包括连杆的旋转轴。另一方面,动作体的状态中,确认旋转轴的组装状态在使动作体适当地动作这一点上是特别重要的。如果为上述构成,能够容易地确认旋转轴的组装状态,因此能够适当地确认动作体的状态。
另外,在变形例中,所述动作体具备轴方向绕着沿所述车用座椅的宽度方向的旋转轴周围旋转的连杆,所述孔为所述脚凳位于所述使用位置时形成在与所述旋转轴相邻的位置的圆孔。在该构成中,盖子的侧壁部中,当脚凳位于使用位置时在与连杆的旋转轴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圆孔。如果为此种构成,能够尽量减小设置于盖子的侧壁部的当场确认用孔的大小,同时能够容易地确认在动作体的状态确认这一点上特别重要的旋转轴的组装状态。
另外,在变形例中,在所述侧壁部设置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向所述连杆凹陷的凹部,所述孔在所述侧壁部中形成于所述凹部的底部。在该构成中,在设置于盖子的侧壁部的凹部的底部形成有用于当场确认用的孔。如果为此种构成,由于上述孔靠近连杆(特定部分的一部分),因此容易通过孔当场确认该连杆的一部分。另外,通过设置凹部提高盖子的刚性。进一步地,在盖子的侧壁部中,由于在凹部的底部形成有孔,因此,与在凹部以外的部分形成孔的情况相比,异物不容易通过该孔进入。
另外,在变形例中,当所述脚凳位于所述使用位置时,所述部分的一部分位于错开所述盖子中被从前方覆盖所述部分的前壁部覆盖的位置并露出。在该构成中,当脚凳位于使用位置时,特定部分的一部分位于错开被盖子的前壁部覆盖的位置并露出。如果为此种构成,由于能够从盖子的前方当场确认特定部分的一部分,因此能够更加容易地确认动作体的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下述变形例涉及的车用座椅,在安装于脚凳的状态下与脚凳整体移动的动作体中,位于比脚凳更靠下方且比座椅衬垫更靠前方的部分(特定部分)的一部分在脚凳位于使用位置时能够当场确认。因此,即使动作体被盖子覆盖也能够容易地确认动作体的状态。
另外,在变形例中,有效地通过盖子及座椅衬垫的侧盖覆盖动作体,同时能够容易地确认动作体的状态。
另外,在变形例中,能够通过设置于盖子的侧壁部的孔从盖子侧方当场确认特定部分的一部分,因此动作体的状态确认变得更加容易。
另外,在变形例中,通过形成狭缝作为当场确认用的孔,能够更加容易地确认动作体的状态。
另外,在变形例中,狭缝沿着构成动作体的连杆,并且与该连杆相对,因此动作体的状态确认变得更加容易。
另外,在变形例中,关于构成动作体的连杆的旋转轴,能够容易地当场确认其组装状态,能够适当地确认动作体的状态。
另外,在变形例中,当脚凳位于使用位置时,通过在与连杆的旋转轴相邻的位置形成当场确认用的圆孔,在尽量缩小该孔的大小的同时,能够容易地确认旋转轴的组装状态。
另外,在变形例中,由于在设置于盖子的侧壁部的凹部的底部形成有当场确认用的孔,因此通过孔容易确认连杆的一部分。另外,通过设置凹部,盖子的刚性提高,进一步地,异物不容易通过孔进入。
另外,在变形例中,能够从盖子的前方当场确认特定部分的一部分,能够更加容易地确认动作体的状态。
以下,参照图20至图26就变形例涉及的连杆盖140的构成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连杆盖140的各部分的位置及姿势等,除特别说明的情况,均为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的内容。
就变形例涉及的连杆盖140进行说明的话,如图20所示,连杆盖140被分割为上部盖141、中间盖142及下部盖143。但是,连杆盖140并不限定为被分割为多个部分,也可以由单一部分构成。
变形例涉及的上部盖141、中间盖142及下部盖143的各自的功能及配置位置与之前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另外,下部盖143具备图20所示的下方延伸部143s。当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下方延伸部143s位于前述的发动机M的前方位置,并从前方覆盖发动机M。因此,下部盖143构成连杆盖140,同时也作为发动机用的保护盖发挥作用。
另外,上部盖141、中间盖142及下部盖143安装于连结连杆群20中的各连杆的连结部件。具体说明的话,上部盖141通过钩在第一连结部件31从而安装于第一连结部件31。中间盖142通过中间盖固定用托架36安装于第二连结部件32。下部盖143通过下部盖固定同托架37安装于第四连结部件34。进一步地,下部盖143与组装于第七连杆27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的铆钉R的顶部啮合并安装于第七连杆27。
在如上述方式构成的连杆盖140中,连杆盖140的各部分从动于连杆群20的动作而动作。也就是说,在脚凳10使用时,即,连杆群20处于展开的状态下,连杆盖140也如图21所示展开。另一方面,在脚凳10收纳时,即,连杆群处于折叠的状态下,连杆盖140也折叠(连杆盖140的各部分叠起)。另外,连杆盖140不干扰连杆群20的动作展开或者折叠。
并且,连杆盖140在连杆群20中当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位于比脚凳10更靠下方,并且覆盖位于比座椅衬垫S1的前端部更靠前方的连杆(以下为特定连杆)。另一方面,连杆群20中,当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位于比座椅衬垫S1的前端更靠后方的连杆(以下为非特定连杆)被连杆盖140覆盖,同时进一步被位于比连杆盖140更靠座椅宽度方向外侧的座椅衬垫S1的侧盖Fs覆盖。
在此,座椅衬垫S1的前端部与连杆盖140之间的位置关系为图21图示的位置关系。具体说明的话,座椅衬垫S1的侧盖Fs的前端部在前后方向上以位于中间盖142的后端部及下部盖143的后侧一半部分大致相同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同时,在图21中,以双点划线表示包括侧盖Fs的座椅衬垫S1的前端部的外边缘。
构成连杆盖140的各部分与之前说明的话实施方式相同,分别具备前壁部141a、142a、143a及侧壁部141b、142b、143b。此外,侧壁部141b、142b、143b稍微向前后方向延伸。进一步地,如图21所示,在中间盖142的侧壁部142b形成有作为当场确认连杆的孔的狭缝144。
就狭缝144进行详细说明的话,狭缝144形成于中间盖142的侧壁142b中与特定连杆相邻的位置,严格来讲形成于与第三连杆23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相当于特定连杆的“一部分”)相邻的位置。此狭缝144在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沿着第三连杆23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并且与该部分相对。因此,当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第三连杆23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位于通过狭缝144露出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变形例中,当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特定连杆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为第三连杆23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位于错开被连杆盖140覆盖的位置并露出。即,当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能够通过狭缝144从侧方当场确认特定连杆的一部分。据此,能够比较容易地确认连杆群20的状态(严格来讲为第三连杆23的组装状态)。另外,在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由于狭缝144沿着第三连杆23的延伸方向的中间部分,并且与该部分相对,因此第三连杆23的组装状态的确认变得更加容易。
另外,就狭缝144进行补充说明的话,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144以比第三连杆23的宽度更宽的方式形成。据此,第三连杆23的组装状态的确认变得更加容易。
进一步地,如图21所示,当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位于通过狭缝144露出的位置的第三连杆23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包括作为第三连杆23的旋转轴发挥作用的铆钉R。据此,能够容易地确认上述铆钉R的组装状态。在此,作为旋转轴的铆钉R的组装状态对于使连杆群20适当动作时特别重要的。因此,如果为能够容易确认铆钉R的组装状态的构成,那么能够适当地确认连杆群20的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中间盖142的侧壁部142b中,在能够当场确认第三连杆23的位置形成有狭缝144,同时,在该位置的前方位置及后方位置分别形成有狭缝144。特别是,后方的狭缝144在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下与第四连杆24的延伸方向端部(后侧的端部)相对,进一步地,与组装于该端部的作为旋转轴的铆钉R相对。因此,当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第四连杆24的延伸方向端部及组装于该延伸方向端部的铆钉R位于通过狭缝144露出的位置,能够从侧方当场确认。据此,能够容易地确认第四连杆24及上述铆钉R各自的组装状态,结果,能够适当地确认连杆群20的状态。
同时,关于狭缝144的个数及形成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可以进行任意设定。另外,在上述例子中,仅在中间盖142形成有狭缝144,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上部盖141或下部盖143形成狭缝144。即,关于狭缝144的形成位置,只要设定在容易确认连杆群20的特定连杆中作为确认对象的连杆的位置即可,只要是满足该条件的位置即可没有限制地进行设定。
但是,在以上说明的构成中,形成狭缝144作为当场确认连杆用的孔。如此,当场确认连杆用的孔为狭缝144的话,可视范围更广,能够更加容易地确认连杆群20的状态。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如图22所示,也可以形成圆孔145代替狭缝144作为当场确认连杆用的孔。图22为表示变形例的变型之一,是与图21相对应的图。
就形成作为当场确认连杆用的圆孔145的构成,即图22图示的构成进行说明的话,上述圆孔145形成于中间盖142的侧壁部142b。更加具体说明的话,当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上述圆孔145形成于侧壁部142中与被组装于第三连杆23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的铆钉R相邻的位置。另外,圆孔145以其直径比铆钉R的顶部的外径大一圈的方式形成。
如果为上述构成,能够尽量缩小当场确认连杆用的孔的大小,同时能够适当并且容易地确认上述铆钉R的组装状态。此外,关于圆孔145的形成位置及个数,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能够任意设定。另外,并不限定于仅在中间盖142形成圆孔145的构成,也可以在上部盖141或下部盖143形成圆孔145。即,关于圆孔145的行程位置,只要设置于适合当场确认连杆群20的特定连杆中作为确认对象的连杆的位置即可,如果满足该条件的话则可无限制地设定。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构成中,中间盖142的侧壁部142b构成平坦的壁部,在该侧壁部142形成有当场确认连杆用的孔。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如图23及图24所示,侧壁部142b也可以是具有阶梯状的构成。图23为表示变形例的第二变型的图,是与图21相对应的图。图24为图23中的A-A截面的模式图。
参照图23及图24就侧壁部142b具有阶梯状的构成进行说明的话,在侧壁部142b中从中央部至后方下端部的区域形成有向宽度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142c。此凹部142c比侧壁部142b的凹部142c以外的部分更靠近连杆群20(即,凹部142c在宽度方向上向连杆群20侧凹陷)。并且,如图23及图24所示,作为当场确认连杆用的孔的圆孔145在侧壁部142b中形成于凹部142c的底部(位于宽度方向最内侧的部分)。
如果为上述构成,由于当场确认连杆用的孔靠近特定连杆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为第三连杆23的延伸方向的中途部分),因此更加容易通过孔确认该连杆的一部分。另外,通过在侧壁部142b设置凹部142c,具备侧壁部142b的中间盖142的刚性提高。进一步地,在侧壁部142b中,在凹部142c的底部形成有当场确认连杆用的孔。即,如图24所示,该孔的形成位置在宽度方向上位于更靠内侧。因此,与在除凹部142c以外的部分形成当场确认连杆用的孔的情况相比,异物不容易通过该孔进入。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构成中,当场确认连杆用的孔形成于连杆盖140的侧壁部(严格来讲为中间盖142的侧壁部142b)。也就是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通过当场确认连杆用的孔来从特定连杆的一部分的侧方确认该特定连杆的一部分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从前方确认特定连杆的一部分。关于该构成,以下参照图25进行说明。图25为表示变形例的第三变型的图,是从斜前方看脚凳10及连杆盖140时的立体图。
作为从前方当场确认特定连杆的一部分的构成,例如,如图25所示,可以考虑在连杆盖140的前壁部,具体而言为上部盖141的前壁部141a的上端部设置用于使特定连杆的一部分露出的切口141c。但是,也可以使用切口141c以外的部分作为用于使特定连杆的一部分露出的构成,例如也可以是孔(窥视孔)。并且,在图25图示的构成中,当脚凳10位于使用位置时,特定连杆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为第二连杆22的上端部)通过上述切口141c露出。即,特定连杆的一部分位于错开被上部盖141的前壁部141a覆盖的位置,并且能够从前方当场确认。如果为该构成,也能够从前方确认特定连杆的组装状态。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构成中,为了确认特定连杆的组装状态,在连杆盖140设置了窥视孔或用于使特定连杆露出的切口。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26所示,由于连杆盖140的形状,在连杆盖140周围形成间隔等开放空间,特定连杆的一部分也可以通过该空间露出。图26为表示变形例的第四变型的图,是与图21相对应的图。就图26图示的构成进行说明的话,在中间盖142的侧壁部142b没有设置当场确认连杆用的孔,并且该侧壁部142在前后方向的长度更短。因此,特定连杆中位于比中间盖142的侧壁部142b更靠后方的部分(第四连杆24的延伸方向端部或第六连杆26的中间部分等)位于错开被中间盖142的侧壁部142b的覆盖的位置并露出。据此,能够从侧方当场确认位于比中间盖142的侧壁部142b更靠后方的部分。
符号说明
10 脚凳
20 连杆群(动作体)
21 第一连杆
22 第二连杆(第一相对连杆)
23 第三连杆(另一方的交叉连杆)
24 第四连杆(一方的交叉连杆)
25 第五连杆(第二副连杆、辅助连杆)
26 第六连杆(第一副连杆)
27 第七连杆(第二相对连杆)
28 安装托架
31 第一连结部件
32 第二连结部件
32x 其他顶端承受部
33 第三连结部件(连结部件)
33a 顶端承受部(驱动力接收部)
34 第四连结部件
40 连杆盖(盖子)
41 上部盖
42 中间盖
43 下部盖
41a、42a、43a 前壁部
41b、42b、43b 侧壁部
41c 啮合槽形成部
41d 啮合槽
42c、43c 插入孔形成部
42d、43d 插入孔
42e、43e 贯穿孔
42f、43f 开口
43s 下方延伸部
50、51 突出部
50a、51a 基部
50b、51b 顶端部
140 连杆盖(盖子)
141 上部盖
142 中间盖
143 下部盖
141a、142a、143a 前壁部
141b、142b、143b 侧壁部
141c 切口
142c 凹部
143s 下方延伸部
144 狭缝(孔)
145 圆孔(孔)
R 铆钉(旋转轴、第二旋转轴)
M 发动机
Ms 进退部件
RA0 比较轨迹
RA1 第一轨迹
RA2 第二轨迹
RA3 第三轨迹
S 车用座椅
S1 座椅衬垫
S2 座椅靠背
S3 头枕

Claims (8)

1.一种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备为了切换座椅主体的状态而移动的多个连杆;
为了分别移动该多个连杆而直线进退的进退部件;
安装该进退部件的顶端部且承受所述进退部件的驱动力并传递给所述多个连杆的驱动力承受部;
所述多个连杆具备以可互相相对旋转的状态相互交叉的两个交叉连杆;
相对于该两个交叉连杆中一方的交叉连杆,通过旋转轴被组装,且通过所述驱动力被传递而发生摇摆的辅助连杆;
所述进退部件的所述顶端部中,固定于所述驱动力承受部的固定部位以旋转支点为中心旋转时的旋转轨迹作为第一轨迹,所述辅助连杆的一部分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时的旋转轨迹作为第二轨迹时,在将所述第一轨迹及所述第二轨迹双方投影于和所述旋转轴的轴方向正交的假想平面上时,该双方相互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连杆为了在使用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座椅主体中支撑就座者的小腿部的脚凳的状态而移动,以在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宽度方向设置了间隔的状态分组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连杆具备第一相对连杆、第二相对连杆、第一副连杆及第二副连杆;
该第一相对连杆组装于所述一方的交叉连杆,在所述脚凳的状态为所述使用状态时,沿着所述两个交叉连杆中另一方的交叉连杆同时与该另一方的交叉连杆相对;
该第二相对连杆组装于所述另一方的交叉连杆,在所述脚凳的状态为所述使用状态时,沿着所述一方的交叉连杆同时与所述一方的交叉连杆相对;
该第一副连杆连结于所述驱动力承受部,且通过所述驱动力被传递而发生摇摆;
该第二副连杆作为辅助连杆在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第一副连杆相邻,并与所述第一副连杆整体摇摆。
4.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副连杆相对于所述第二相对连杆通过第二旋转轴被组装;
所述第一副连杆中,在所述宽度方向与所述固定部位相邻的部分以所述第二旋转轴为中心旋转时的旋转轨迹作为第三轨迹时,将所述第一轨迹、所述第二轨迹及所述第三轨迹投影在所述假想平面上时,所述第一轨迹及所述第三轨迹部分重合,所述第二轨迹与所述第一轨迹中和所述第三轨迹重合的范围交叉。
5.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有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连结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所述多个连杆具备的所述第一副连杆与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所述多个连杆具备的所述第一副连杆;
所述驱动力承受部固定于所述连结部件的外周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3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有使所述进退部件进退的发动机;
所述进退部件为杆状的部件,在前进时朝前方向斜上方直线前进,在后退时朝后方向斜下方直线后退。
7.根据权利要求6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脚凳的状态为所述使用状态时,所述驱动力承受部位于比所述发动机更靠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6记载的乘坐物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具有一端侧的安装托架、另一端侧的安装托架及发动机固定用托架;
该一端侧的安装托架为了将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一端侧的所述多个连杆安装于座椅衬垫而设置;
该另一端侧的安装托架为了将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侧的所述多个连杆安装于所述座椅衬垫而设置;
该发动机固定用托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配置于所述一端侧的安装托架与所述另一端侧的安装托架之间;
所述发动机被固定于所述发动机固定用托架。
CN201680067016.1A 2015-11-20 2016-11-17 乘坐物用座椅 Active CN1082905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8184A JP6488223B2 (ja) 2015-11-20 2015-11-20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5-228184 2015-11-20
JP2015-241588 2015-12-10
JP2015241588A JP6582951B2 (ja) 2015-12-10 2015-12-10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5-241589 2015-12-10
JP2015241589A JP6582952B2 (ja) 2015-12-10 2015-12-10 車両用シート
PCT/JP2016/084152 WO2017086398A1 (ja) 2015-11-20 2016-11-17 乗物用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90511A true CN108290511A (zh) 2018-07-17
CN108290511B CN108290511B (zh) 2020-02-04

Family

ID=587174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7016.1A Active CN108290511B (zh) 2015-11-20 2016-11-17 乘坐物用座椅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524578B2 (zh)
CN (1) CN108290511B (zh)
WO (1) WO201708639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02387A (zh) * 2019-12-19 2021-06-22 芜湖瑞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调整坐垫使用面积的汽车座椅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2318B2 (ja) * 2017-05-25 2021-01-2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JP7225812B2 (ja) * 2019-01-16 2023-02-2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20220105846A1 (en) * 2020-10-05 2022-04-07 Toyota Boshuku America, Inc. Seat cushion mounted lever for vehicle seat ottoman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04981A (ja) * 1998-06-17 2000-01-11 Tenryu Ind Co Ltd 座席のレグレスト
JP2000201772A (ja) * 1999-01-14 2000-07-25 Ikeda Bussan Co Ltd 電動オットマン装置
JP2005124657A (ja) * 2003-10-21 2005-05-19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6305212A (ja) * 2005-05-02 2006-11-09 Toyota Boshoku Corp シート
CN102282039A (zh) * 2009-01-21 2011-12-14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CN103052533A (zh) * 2010-07-21 2013-04-17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CN103442942A (zh) * 2011-03-31 2013-12-11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CN103465809A (zh) * 2012-06-06 2013-12-25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搁脚部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CN104972938A (zh) * 2014-04-11 2015-10-14 信昌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的快速型抬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47311Y2 (ja) * 1989-06-19 1994-12-07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レッグレスト付シート構造
JP5906933B2 (ja) * 2012-05-09 2016-04-2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オットマン装置の固定構造
JP5775489B2 (ja) 2012-05-29 2015-09-09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4018405A (ja) * 2012-07-18 2014-02-03 Shiroki Corp 車両シート用オットマン装置
US9849809B2 (en) * 2012-11-30 2017-12-26 Ts Tech Co., Ltd. Seat for vehicle
US8926009B1 (en) * 2013-07-23 2015-01-06 La-Z-Boy Incorporated Covered leg rest linkage for furniture member
US9278636B2 (en) * 2013-09-05 2016-03-08 Lear Corporation Fixed thigh extender trim closeout
US9839297B2 (en) * 2014-03-28 2017-12-12 L&P Property Management Company Split ottoman linkage accomodating a chaise pad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04981A (ja) * 1998-06-17 2000-01-11 Tenryu Ind Co Ltd 座席のレグレスト
JP2000201772A (ja) * 1999-01-14 2000-07-25 Ikeda Bussan Co Ltd 電動オットマン装置
JP2005124657A (ja) * 2003-10-21 2005-05-19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6305212A (ja) * 2005-05-02 2006-11-09 Toyota Boshoku Corp シート
CN102282039A (zh) * 2009-01-21 2011-12-14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CN103052533A (zh) * 2010-07-21 2013-04-17 东京座椅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CN103442942A (zh) * 2011-03-31 2013-12-11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
CN103465809A (zh) * 2012-06-06 2013-12-25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搁脚部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CN104972938A (zh) * 2014-04-11 2015-10-14 信昌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的快速型抬脚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02387A (zh) * 2019-12-19 2021-06-22 芜湖瑞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能够调整坐垫使用面积的汽车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90511B (zh) 2020-02-04
US10524578B2 (en) 2020-01-07
WO2017086398A1 (ja) 2017-05-26
US20180338620A1 (en) 2018-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90511A (zh) 乘坐物用座椅
US8997273B2 (en) Seating unit convertible to bed
CN103863142B (zh) 伸缩折叠的车辆座椅总成
US9357850B2 (en) Seating unit convertible to bed
JP482521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7077463B2 (en) Rear fold down cargo seat with tilt down cushion
CN105209289B (zh) 车用座椅
CN105263747B (zh) 车用座椅
US20200385126A1 (en) Modular seat
CN103318059B (zh) 车辆座椅
JP7063112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09363412A (zh) 家用功能性电动沙发
US6435609B1 (en) Car bench seat
JP2008150044A (ja)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5859477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11152372A5 (zh)
JP2019064307A (ja) 乗物用シート
US2646107A (en) Convertible chair
CN203410330U (zh) 车辆用上翻折叠座椅的间隙隐藏结构
CN113303620A (zh) 可变换成床的座椅单元
JP2003025885A (ja) 乗物のシートとこのようなシートを備えた乗物
KR102037075B1 (ko) 차량용 시트장치
JP2014205430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872477B2 (ja) 格納式車両用シート
CA2909676C (en) Seating unit convertible to be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