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25193A - 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25193A
CN102725193A CN201180007377.4A CN201180007377A CN102725193A CN 102725193 A CN102725193 A CN 102725193A CN 201180007377 A CN201180007377 A CN 201180007377A CN 102725193 A CN102725193 A CN 1027251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eristome
cover
saddle
ride ty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0737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25193B (zh
Inventor
饭田王海
广瀬润
稻见重人
家田克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251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51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251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251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其既提高车体转弯初期时的侧倾的轻快性又很难损害外观性。操纵装置(ST)绕头管(11)的轴线旋转自如地保持在设置于车架的前部的头管(11)的前方。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具备:配置于车架(10)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罩(30);以连通侧罩(30)的车宽度方向内外的方式形成于侧罩(30)的开口部(41),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使侧罩(30)延伸至头管(11)的前方,并且使开口部(41)形成在与头管(11)相同高度且在头管(11)的前方与操纵装置(ST)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主要涉及一种用于使车体转弯初期时的侧倾变得轻快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公知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如果借用该文献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该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是在覆盖两轮机动车的前部侧面的侧罩(50)设置用于使车体转弯初期时的侧倾变得轻快的开口部(83)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47343号公报
在上述现有的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中,侧罩(50)的开口部(83)形成于配置有车辆的内部结构件(例如,散热器(36)、发动机的缸体部(26a))的位置的侧方。
因此,要通过开口部(83)的空气流容易被内部结构件阻碍,其结果是,不能说车体转弯初期时的侧倾的轻快性充分。如果要提高上述轻快性,不得不增大开口部(83),于是,容易通过开口部(83)看到内部结构件,从而可能损害外观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既提高车体转弯初期时的侧倾的轻快性又很难损害外观性的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对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而言,该鞍乘型车辆具备:设置于车架的前部的头管;操纵装置,其利用该头管能够绕该头管的轴线旋转自如地保持于该头管的前方,并且旋转自如地支承前轮;配置于所述车架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罩;以连通该侧罩的车宽度方向内外的方式形成于该侧罩的开口部,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的特征在于,
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使所述侧罩延伸至所述头管的前方,并且使所述开口部形成在与所述头管相同高度且在头管的前方与所述操纵装置重叠的位置。
根据该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因为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侧罩延伸至头管的前方,所以能够提高侧罩所产生的整流效果。
因为从侧面观察车辆时,开口部形成在与头管相同高度且在头管的前方与所述操纵装置重叠的位置,所以能够使通过开口部的空气流动良好。因为操纵装置利用头管能够绕该头管的轴线旋转自如地保持于该头管的前方,所以在头管的前方不存在阻碍操纵装置的旋转的物体。换句话说,在头管的前方能够确保用于使操纵装置旋转的空间。因为从侧面观察车辆时,本发明的开口部形成在与该空间对应的位置,即,与头管相同高度且在头管的前方与所述操纵装置重叠的位置,所以能够利用上述空间的存在,使通过开口部的空气流动良好。
另外,本发明的开口部能够使通过该开口部的空气流动良好的结果是,即使其大小不大于现有技术的开口部(83),也能够提高车体转弯初期时的侧倾的轻快性。因此,能够很难看到内部结构件。
即,根据该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能够既提高车体转弯初期时的侧倾的轻快性又很难损害外观性。
优选的是,所述侧罩是具有配置于车辆上部的上罩及配置于该上罩的下方的中间罩的罩部件,
将中间罩的上端配置在比上罩的下端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并且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使上罩的下端与中间罩的上端重叠地配置,
在上罩形成所述开口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利用沿车宽度方向离开该开口部的中间罩上端覆盖该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
如果如上所述地构成,即使开口部形成得大,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也能够看到利用中间罩上端覆盖开口部的一部分。因此,能够同时达到进一步提高上述轻快性和外观性。
更优选的是,在所述上罩的开口部的上部形成有随着向上方延伸而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倾斜的倾斜部。
如果如上所述地构成,因为在车辆的侧倾时能够利用上述倾斜部向开口部导入空气,所以即使利用中间罩覆盖开口部的一部分,也能够有效地使用开口部的面积,从而提高上述轻快性。
另外,优选的是,在所述开口部的前方形成有翼部,该翼部具有随着上表面向前方延伸而向下侧倾斜的倾斜面。
如果如上所述地构成,能够利用翼部提高前轮的接地压力,并且因为在翼部后方配置开口部,所以能够抑制翼部后方的行驶风贴在罩部件表面,从而也能够从该方面提高车辆转弯初期时的轻快性。
更优选的是,在所述翼部的车宽度方向外侧设置向翼部的上方突出的突出部。
如果如上所述地构成,由于利用突出部抑制翼部的行驶风的流动向车宽度方向扩散,所以能够控制行驶风在车辆前后方向流动,从而提高翼部的整流效果。
更优选的是,在所述操纵装置的前方配置挡风玻璃,从车辆前面看时,使所述开口部在所述翼部的上方露出。
如果如上所述地构成,能够利用操纵装置的旋转空间将由翼部整流的行驶风导向驾驶员侧,在利用挡风玻璃提高吹向驾驶员的防风效果的基础上,能够给予驾驶员适当的行驶风,同时能够抑制在挡风玻璃后方产生负压。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使用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的鞍乘型车辆的一个例子的两轮机动车的主视图。
图2是该两轮机动车的侧视图。
图3是该两轮机动车的局部放大侧视图。
图4是表示从斜上方看的该两轮机动车的头管前部的立体图。
图5是该两轮机动车的头管前部的仰视图。
图6是表示操纵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简要侧视图。
图7是图6的b向视图。
图8是上罩40的侧视图。
图9是图8所示的上罩40的俯视图。
图10是图8的c-c剖面图。
图11是图8的d-d剖面图。
图12是中间罩50的侧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中间罩50的右侧视图。
图14是图12的c-c剖面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卡合用突起58p的侧视图。
图16是内板60的侧视图。
图17是内板60的主视图。
图18是图16的c-c剖面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卡合用突起61的俯视图。
图20是侧板70的侧视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侧板70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作为使用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的鞍乘型车辆的一个例子的两轮机动车的主视图,图2是该两轮机动车的侧视图,图3是该两轮机动车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图4是表示从斜上方看的该两轮机动车的头管前部的立体图,图5是该两轮机动车的头管前部的仰视图,图6是表示操纵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简要侧视图,图7是图6的b向视图。
该两轮机动车1具有构成车体的车架10。车架10具有:构成车架10的前端的头管11;从该头管11向后方延伸的主架12;设置于该主架12的后部的枢轴板13;从该枢轴板13及所述主架12向后方延伸的车座横杆14;从所述头管11向后下方延伸的下降管15。
在头管11,操纵装置ST绕头管11的轴线旋转自如地保持在头管11的前方。
操纵装置ST能够利用公知的基本结构构成。例如,如图6、图7所示,操纵装置ST利用上述头管11旋转自如地支承轴杆11s,在该轴杆11s的上下结合有上桥接部11t和下桥接部11b,利用上述上桥接部11t和下桥接部11b支承一对前叉11f,在该前叉11f的下端旋转自如地安装前轮1F,并且在上桥接部11t固定转向把11h(参照图1),从而构成操纵装置ST。
对上述操纵装置ST而言,当乘员操作转向把11h旋转时,上桥接部11t、下桥接部11b及一对前叉11f在头管11的前方绕轴杆11s即绕头管11的轴线旋转,在俯视下,使前轮1F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能够改变两轮机动车1前进路线。
相对于主架12、枢轴板13及下降管15固定有发动机16。
摇臂17利用枢轴13p上下摆动自如地安装于枢轴板13,作为驱动轮的后轮1R能够旋转地安装于该摇臂17的后端部。后轮1R被发动机16驱动。
在车座横杆14的上部设置有驾驶员乘坐的车座18。
车体的前部被前罩20、左右的侧罩30覆盖。
如图4、图5所示,前罩20安装于保持部件22,该保持部件22从头管11朝向前方突出地设置。
如图1、图2所示,在前罩20的上部设置有挡风玻璃21。
侧罩30配置在车架10的车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如后所述地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车架10。在侧罩30设置有连通侧罩30的车宽度方向内外的开口部41。
如图2、图3所示,该实施方式的主要特征在于,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使侧罩30延伸至头管11的前方,并且使所述开口部41形成在与头管11相同高度且在头管11的前方与所述操纵装置ST重叠的位置。换句话说,从侧面观察车辆时,开口部41形成在与操纵装置ST的旋转区域重叠的位置。
根据上述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因为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侧罩30延伸至头管11的前方,所以能够提高侧罩30所产生的整流效果。
因为从侧面观察车辆时,开口部41形成在与头管11相同高度且在头管11的前方与操纵装置ST重叠的位置,所以能够使通过开口部41的空气流动良好。
因为利用头管11在头管11的前方绕头管11的轴线旋转自如地保持操纵装置ST,所以在头管11的前方不存在阻碍操纵装置ST的旋转的物体。换句话说,如图4所示,在头管11的前方能够确保用于使操纵装置ST旋转的空间(旋转区域)S。因为从侧面观察车辆时,该实施方式的开口部41形成在与该空间S对应的位置,即,形成在与头管11相同高度且在头管11的前方与操纵装置ST重叠的位置,所以由于存在上述空间S,能够使通过开口部41的空气流A1(参照图1)良好。
另外,能够使通过开口部41的空气流动良好的结果是,即使该实施方式的开口部41的大小不大于现有技术的开口部(83),也能够提高车体转弯初期时的侧倾的轻快性。因此,能够很难看到内部结构件(在该情况下,为前叉11f等)。
即,根据该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能够既提高车体转弯初期时的侧倾的轻快性又很难损害外观性。
而且,因为头管11在高度方向设置在车辆上部,所以由于在该位置设置有开口部41,能够使空气流A1通过车辆侧倾时的车宽度方向的位移量大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轻快性。
另外,在所述现有技术中,如果要提高轻快性,不得不增大开口部(83),于是,因为通过开口部(83)容易露出内部结构件,所以很难利用侧罩(50)保护内部结构件。因此,如果要保护内部结构件,必须限制内部结构件的配置,或者利用另外设置的盖部件等进行保护。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可能导致降低内部结构件的配置自由度和增加部件数量。
相对于此,根据该实施方式,即使开口部41的大小不大于现有技术的开口部(83),也能够提高车体转弯初期时的侧倾的轻快性,因此,不会产生如上所述不良,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内部结构件的配置自由度,并且也防止部件数量的增加。
另外,因为现有技术的开口部(83)是前方敞开的形状,所以可能导致降低侧罩所产生的整流效果。
相对于此,因为该实施方式的开口部41不使前方敞开,所以能够维持侧罩所产生的整流效果。
侧罩30具有:配置于车辆上部的上罩40、配置于该上罩40的下方的中间罩50。
图8是上罩40的侧视图,图9是图8所示的上罩40的俯视图,图10是图8的c-c剖面图,图11是图8的d-d剖面图。图12是中间罩50的侧视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中间罩50的右侧视图,图14是图12的c-c剖面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卡合用突起58p的侧视图。
如上述附图及图1、图3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将中间罩50的上端52配置在比上罩40的下端42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并且如图3所示,从侧面观察车时,以使上罩40的下端42与中间罩50的上端52重叠的方式配置,在上罩40形成所述开口部41,利用沿车宽度方向离开开口部41的中间罩50的上端52覆盖开口部41的至少一部分(在该实施方式中,覆盖沿开口41的下边缘部41b的下部41u)。
如果如上所述地构成,即使开口部41形成得大,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也能够看到利用中间罩上端52覆盖开口部41的一部分(例如,下部41u)。因此,能够同时实现进一步提高利用增大开口部41而产生的上述轻快性和外观性。
在上罩40的开口部41的上部形成有倾斜部43,该倾斜部43随着向上方延伸而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倾斜。
如果如上所述地构成,在车辆侧倾时,能够利用上述倾斜部43,如图1箭头A2所示地向开口部41导入空气,因此,即使利用中间罩50覆盖开口部41的一部分,也能够有效地利用开口部41的面积,从而能够提高上述轻快性。
如图1、图8~11所示,在开口部41的前方形成具有随着上表面(44c)向前方延伸而向下侧倾斜的倾斜面44c的翼部44。
如果如上所述地构成,能够利用翼部44提高前轮1F的接地压力,并且因为在翼部44的后方配置开口部41,所以能够抑制翼部44的后方的行驶风贴在罩30的表面,并且也能够从该方面提高车辆转弯初期时的轻快性。
如图1、图3所示,在翼部44的车宽度方向外侧设置有向翼部44的上方突出的突出部54。
如果如上所述地构成,由于利用突出部54抑制翼部44的行驶风的流动向车宽度方向扩散,所以能够控制行驶风向车辆前后方向流动,从而能够提高翼部44的整流效果。
能够利用中间罩50的上部构成突出部54(参照图12、13)。
如图1、图2所示,在操纵装置ST的前方配置挡风玻璃21,从车辆前面看时(图1),开口部41在翼部44的上方露出。
如果如上所述地构成,能够利用操纵装置ST的旋转空间S(参照图4)将由翼部44整流的行驶风导向驾驶员侧,在利用挡风玻璃21提高吹向驾驶员的防风效果的基础上,能够给予驾驶员适当的行驶风,同时能够抑制在挡风玻璃21后方产生负压。
上罩40及中间罩50利用适当的机构安装于车架10。
例如,能够如以下说明地安装。
在该实施方式中,因为在中间罩50的内侧配置内板60,在中间罩50的后方配置侧板70,所以对上述内板60、侧板70的安装结构和上罩40及中间罩50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头灯23的壳体23c被定位销23p、23p定位在保持部件22,并且头灯23通过螺栓23b、23b拧紧而固定。方向指示灯24通过利用螺栓24b将其安装臂24a与保持部件22拧紧而固定于保持部件22。另外,图5描绘了在上半部分安装上罩40的状态,在下半部分拆下上罩40的状态。
如图7及图5所示,在上罩40的前部的底部具有固定部45、46,该固定部45、46具有螺栓通孔。
上罩40利用上述螺栓23b将固定部45与头灯23一起拧紧并固定于保持部件22,利用上述螺栓24b将固定部46与方向指示灯的安装臂24a一起拧紧并固定于保持部件22,从而将上罩40联结并固定于保持部件22。
另外,如图8、9及图3所示,上罩40在其上部内面侧具有内螺纹孔47、47、48,在上部中间内侧具有卡合用孔49。另外,在所述开口部41的下部前后具有用于固定内板60、侧板70的卡合用孔40h1、40h2。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前罩20的侧部一体地设置有向后方延伸的安装片20f,在该安装片20f设置有螺栓贯穿用的孔27、27。另外,在头灯23的壳体23c的侧部也一体地设置有向后方延伸的安装片23f,在其安装片23f设置有螺栓贯穿用的孔28。在图3中,附图标记29是从头管11向前方延伸地设置的前罩20固定用的保持部件,在该保持部件29的外侧部设置有卡合用突起29p。
使卡合用孔49与保持部件29的卡合用突起29p卡合,将螺栓从内侧插入头灯壳体23c的螺栓贯穿用的孔28并使其与内螺纹孔48结合,从而将上罩40固定于头灯壳体23c。另外,将螺栓从内侧插入前罩20的螺栓贯穿用的孔27、27并使其与内螺纹孔47、47结合,从而将上罩40也固定在前罩20的侧部。
后述的内板60的卡合用突起61通过插入卡合用孔40h1而能够装卸地与卡合用孔40h1结合。后述的中间罩50的卡合用突起58p通过插入卡合用孔40h2而能够装卸地与卡合用孔40h2结合。
另外,在图8中,圆孔H是线束固定用的夹紧用孔。
图16是内板60的侧视图,图17是内板60的主视图,图18是图16的c-c剖面图,图19是图18所示的卡合用突起61的俯视图。
如上述附图及图3所示,使设置于内板60的上部的所述卡合用突起61与所述上罩40的卡合用孔40h1卡合,从而将内板60能够装卸地固定于上罩40的侧部。另外,使设置于内板60的下部的卡合孔62与设置于保持部件15s的前端的突起15p卡合,该保持部件15s从设置于下降管15的下端的发动机悬吊托架15b向其下部前方一体地突出。通过使该卡合孔62与突起15p卡合,内板60能够相对于车架10进行定位,同时能够卡合、脱离地固定于车架10。
在内板60,在其上部设置有多个(图中表示两个)卡合用孔63h,并且沿前边缘设置有多个(图中表示五个)卡合用孔65h。后述的中间罩50的卡合用突起53p、55p分别与上述卡合用孔63h、65h接合,图钉状(日文:鋲状)的插入部件(该图钉状的插入部件本身公知。以下相同)从内板60的内侧插入卡合用突起53p、55p的插入孔,从而使中间罩50能够装卸地与内板60的外侧结合。
图20是侧板70的侧视图,图21是图20所示的侧板70的俯视图。
如上述图及图3所示,利用螺栓72将具有螺栓通孔的固定部71与主架12拧紧,从而将侧板70联结并固定于主架12。
在侧板70,在其上部设置有多个(图中表示两个)卡合用孔72h,另外,在其下部设置有多个(图中表示两个)卡合用孔73h。后述的中间罩50的卡合用突起56p、57p分别与上述卡合用孔72h、73h接合,图钉状的插入部件分别从侧板70的内侧插入卡合用突起56p、57p的插入孔,从而使中间罩50能够装卸地与侧板70结合。
如图12、13及图3所示,另外,如上所述,中间罩50在其内面侧具有:卡合用突起53p;沿前边缘的多个(图中表示五个)卡合用突起55p;设置于后边缘上下的卡合用突起56p、57p;设置于上部中间的卡合用突起58p。另外,与卡合用突起58p相同的卡合用突起59p设置于上部后部。
另一方面,如图2、图3所示,在覆盖燃料箱FT的下部的侧盖90设置有能够与卡合用突起59p卡合、脱离的卡合用孔91。该卡合用孔91是与上罩40的卡合用孔40h2相同的形状。
因此,使中间罩50的卡合用突起58p、59p与上罩40的卡合用孔40h2和侧盖90的卡合用孔91卡合,使卡合用突起53p与内板60的卡合用孔63h接合并利用图钉状的插入部件结合,使卡合用突起55p与内板60的卡合用孔65h接合并利用图钉状的插入部件结合,使卡合用突起56p、57p与侧板70的卡合用孔72h、73h接合并利用图钉状的插入部件结合,从而使中间罩50能够装卸地与上罩40、侧盖90、内板60及侧板70结合。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适当的变形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架
11    头管
ST    操纵装置
21    挡风玻璃
30    侧罩
40    上罩
41    开口部
43    倾斜部
44    翼部
50    中间罩
54    突出部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该鞍乘型车辆具备:
设置于车架的前部的头管;
操纵装置,其利用该头管能够绕该头管的轴线旋转自如地保持于该头管的前方,并且旋转自如地支承前轮;
配置于所述车架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罩;
以连通该侧罩的车宽度方向内外的方式形成于该侧罩的开口部,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的特征在于,
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使所述侧罩延伸至所述头管的前方,并且使所述开口部形成在与所述头管相同高度且在头管的前方与所述操纵装置重叠的位置,
所述侧罩是具有配置于车辆上部的上罩及配置于该上罩的下方的中间罩的罩部件,
将中间罩的上端配置在比上罩的下端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并且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使上罩的下端与中间罩的上端重叠地配置,
在上罩形成所述开口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利用沿车宽度方向离开该开口部的中间罩上端覆盖该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罩的开口部的上部形成倾斜部,该倾斜部随着向上方延伸而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口部的前方形成有翼部,该翼部具有随着上表面向前方延伸而向下侧倾斜的倾斜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翼部的车宽度方向外侧设置有向翼部的上方突出的突出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纵装置的前方配置挡风玻璃,从车辆前面看时,使所述开口部在所述翼部的上方露出。
说明或声明(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关于PCT 19条(1)的修改声明
修改后的权利要求2为将原权利要求1和2合并而构成的权利要求。
修改后的权利要求4变更了所从属的权利要求的编号。

Claims (6)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该鞍乘型车辆具备:
设置于车架的前部的头管;
操纵装置,其利用该头管能够绕该头管的轴线旋转自如地保持于该头管的前方,并且旋转自如地支承前轮;
配置于所述车架的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侧罩;
以连通该侧罩的车宽度方向内外的方式形成于该侧罩的开口部,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的特征在于,
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使所述侧罩延伸至所述头管的前方,并且使所述开口部形成在与所述头管相同高度且在头管的前方与所述操纵装置重叠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罩是具有配置于车辆上部的上罩及配置于该上罩的下方的中间罩的罩部件,
将中间罩的上端配置在比上罩的下端更靠车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并且从侧面观察车辆时,使上罩的下端与中间罩的上端重叠地配置,
在上罩形成所述开口部,从侧面观察车辆时,利用沿车宽度方向离开该开口部的中间罩上端覆盖该开口部的至少一部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罩的开口部的上部形成倾斜部,该倾斜部随着向上方延伸而向车体宽度方向外侧倾斜。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口部的前方形成有翼部,该翼部具有随着上表面向前方延伸而向下侧倾斜的倾斜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翼部的车宽度方向外侧设置有向翼部的上方突出的突出部。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操纵装置的前方配置挡风玻璃,从车辆前面看时,使所述开口部在所述翼部的上方露出。
CN201180007377.4A 2010-01-27 2011-01-19 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 Active CN1027251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5234A JP5378250B2 (ja) 2010-01-27 2010-01-27 鞍乗型車両の力ウリング構造
JP2010-015234 2010-01-27
PCT/JP2011/050850 WO2011093184A1 (ja) 2010-01-27 2011-01-19 鞍乗型車両の力ウリング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25193A true CN102725193A (zh) 2012-10-10
CN102725193B CN102725193B (zh) 2015-05-13

Family

ID=44319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07377.4A Active CN102725193B (zh) 2010-01-27 2011-01-19 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8910993B2 (zh)
EP (1) EP2530001B1 (zh)
JP (1) JP5378250B2 (zh)
CN (1) CN102725193B (zh)
AR (1) AR080949A1 (zh)
BR (1) BR112012018647B1 (zh)
ES (1) ES2527541T3 (zh)
IN (1) IN2012DN06305A (zh)
WO (1) WO201109318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8630A (zh) * 2016-09-30 2018-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导风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97147B2 (ja) * 2011-03-07 2014-10-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656818B2 (ja) * 2011-12-27 2015-01-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02582725A (zh) * 2012-03-19 2012-07-18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侧盖组件的安装结构
JP5969785B2 (ja) * 2012-03-21 2016-08-1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02785730B (zh) * 2012-08-27 2014-06-18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前面罩与挡风板的安装结构
JP5864392B2 (ja) * 2012-09-28 2016-02-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部品の連結構造
JP6130119B2 (ja) * 2012-10-01 2017-05-1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184103B2 (ja) * 2013-01-19 2017-08-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USD748017S1 (en) * 2013-07-25 2016-01-26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side cowl for a motor scooter
EP3072791B1 (en) * 2013-11-15 2020-01-08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vehicle
USD733011S1 (en) * 2014-01-08 2015-06-30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or motorcycle replica
JP5950215B2 (ja) * 2014-01-17 2016-07-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排気ガスセンサ取付け構造
DE102015207720A1 (de) * 2015-04-28 2016-11-0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erkleidung für Motorräder und Motorroller
US10059174B1 (en) * 2017-02-24 2018-08-28 J.D. Family Enterprises, Inc.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a windshield on a motor vehicle
JP7360788B2 (ja) * 2018-09-11 2023-10-13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カバー構造
JP7141299B2 (ja) * 2018-10-09 2022-09-22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48619A2 (en) * 1986-05-30 1987-12-0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JPH07242188A (ja) * 1994-03-04 1995-09-1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EP1449752A2 (en) * 2003-02-20 2004-08-25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cowling
CN1762754A (zh) * 2004-10-20 2006-04-2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前罩和具有该前罩的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35152B2 (ja) 1986-09-26 1996-09-1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走行風案内装置
JP2527188B2 (ja) * 1987-06-19 1996-08-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JP2632547B2 (ja) 1988-06-06 1997-07-2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の冷却装置
US5409287A (en) * 1992-05-01 1995-04-2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Aerodynamic device
JP4429429B2 (ja) * 1999-09-05 2010-03-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カウリング装置
JP4472898B2 (ja) * 2001-08-07 2010-06-02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二輪車用衝撃吸収体
US7032948B2 (en) * 2004-03-09 2006-04-25 Mohammed John Fitzgerald Khan Sport bike motorcycle fairing accessory
JP2006213249A (ja) * 2005-02-04 2006-08-1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4531613B2 (ja) * 2005-03-31 2010-08-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輌のカウル構造
JP4584781B2 (ja) 2005-06-15 2010-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カウリング構造
JP2007008357A (ja) * 2005-06-30 2007-01-18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空気吸入構造
JP2007062643A (ja) * 2005-09-01 2007-03-15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冷却構造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USD567715S1 (en) * 2007-01-17 2008-04-29 Polaris Industries Inc. Motorcycle
US7883136B2 (en) * 2007-01-17 2011-02-08 Polaris Industries Inc. Two-wheeled vehicle
US7669682B2 (en) * 2007-01-17 2010-03-02 Polaris Industries Inc. Rear suspension for a two wheeled vehicle
JP2009107568A (ja) * 2007-10-31 2009-05-21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カウル及び自動二輪車
JP5033582B2 (ja) * 2007-10-31 2012-09-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風防装置
JP2009107569A (ja) * 2007-10-31 2009-05-21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カウル及び自動二輪車
JP5129672B2 (ja) * 2008-07-07 2013-0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USD615001S1 (en) * 2008-08-21 2010-05-04 Honda Motor Co., Ltd. Air intake for a motorcycle
USD625669S1 (en) * 2008-10-17 2010-10-19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duct portion of a motorcycle
US8136865B1 (en) * 2009-10-31 2012-03-20 Ronald R Beck Motorcycle windbreak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248619A2 (en) * 1986-05-30 1987-12-09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JPH07242188A (ja) * 1994-03-04 1995-09-1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EP1449752A2 (en) * 2003-02-20 2004-08-25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cowling
CN1762754A (zh) * 2004-10-20 2006-04-2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前罩和具有该前罩的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8630A (zh) * 2016-09-30 2018-04-0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导风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530001B1 (en) 2014-12-31
AU2011210966A1 (en) 2012-07-12
JP5378250B2 (ja) 2013-12-25
US20120292948A1 (en) 2012-11-22
AR080949A1 (es) 2012-05-23
JP2011152847A (ja) 2011-08-11
EP2530001A1 (en) 2012-12-05
BR112012018647B1 (pt) 2019-09-10
IN2012DN06305A (zh) 2015-09-25
CN102725193B (zh) 2015-05-13
ES2527541T3 (es) 2015-01-26
US8910993B2 (en) 2014-12-16
BR112012018647A2 (pt) 2016-05-03
EP2530001A4 (en) 2013-11-20
WO2011093184A1 (ja) 2011-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5193A (zh) 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
CN102133910B (zh) 骑跨型车辆的罩结构
US7270207B2 (en) Air intake system for vehicle combustion engine
EP2141067B1 (en) Motorcycle
JP3157145U (ja) 自動二輪車
CN1962348B (zh) 跨骑式车辆
CN101970283B (zh) 踏板型车辆的导风结构
CN101152892A (zh) 驻车制动装置
CN101712348A (zh) 机动二轮车的滤罐安装结构
CN101468699B (zh) 小型车辆
CN101633388A (zh) 自动二轮车
CN101100205A (zh) 自动二轮车
US9587600B2 (en) Air intake device for motorcycle
CN102963472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970282A (zh) 鞍座型车辆的车身罩结构
JP3157144U (ja) 自動二輪車
US9278615B2 (en) Fuel tank structure of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2008100611A (ja) 車輌用シュラウド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CN102381398B (zh) 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
CN100572181C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身罩安装结构
CN101289109A (zh) 摩托车
CN106005126A (zh) 设有信号装置的鞍骑型车辆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CN104114443B (zh) 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
CN101801777A (zh) 骑乘型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