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62754A - 前罩和具有该前罩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前罩和具有该前罩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62754A
CN1762754A CNA200510116400XA CN200510116400A CN1762754A CN 1762754 A CN1762754 A CN 1762754A CN A200510116400X A CNA200510116400X A CN A200510116400XA CN 200510116400 A CN200510116400 A CN 200510116400A CN 1762754 A CN1762754 A CN 17627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luminaire
front shroud
wind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1640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51135C (zh
Inventor
神村薰
砂口直人
上村清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627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627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113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1135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6Leg 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10Ventilation or air guiding devices forming part of fai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前罩以及具有该前罩的车辆,即使用于下弯架型自动二轮车等,也可以发挥充分的刚性。前罩(50),形成以中心点(51a)为前端向斜后方扩展的形状。在前罩(50)上形成喇叭用开口(52)、照明器用开口(53)以及导风开口(54)。这些开口(52~54),从正面看配置成以中央部(70)为中心的放射状。在前罩(50)上形成由棱角线(61、63、65)以及槽线(64)构成的凹凸形状。在喇叭用开口(52)与照明器用开口(53)之间配置棱角线(61)。在照明器用开口(53)与导风开口(54)之间,配置槽线(64)和棱角线(63、65)。

Description

前罩和具有该前罩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前罩和具有该前罩的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踏板型自动二轮车等中,公知的是具有前罩的车辆,其中,所述前罩形成用于设置方向指示灯的开口(例如参见下述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述的前罩,具有纵长的形状,在上下方向大致中央位置的左右两侧形成用于设置方向指示灯的开口。
专利文献1:特开平5-162676号公报
此外,不同于踏板型自动二轮车,还公知有所谓下弯架型的自动二轮车。在下弯架型自动二轮车中,座椅与手柄之间的车架的高度降低,可以使驾驶员容易地跨上车辆。一般而言,在下弯架型自动二轮车中,与踏板型自动二轮车相比,前轮较大。因此,在下弯架型自动二轮车中,前罩的纵横比很小。另外,车辆的横宽在踏板型和下弯架型中并没有太大不同,而且,方向指示灯的大小也并不因车型不同而不同。因此,在下弯架型自动二轮车中,开口占整个前罩的面积比例大。
而且,为了冷却发动机等,有时在前罩上设置从前方导入空气的导风开口。但是,在除了方向指示灯用开口以外还设置导风开口的情况下,开口占前罩表面积的比例更加变大。
因此,如果仅简单地缩小踏板型自动二轮车的前罩的纵横比,则作为下弯架型自动二轮车等所采用的纵横比小的前罩,可能会刚性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罩和具有该前罩的车辆,即使用于下弯架型自动二轮车等,也可以发挥充分的刚性。
本发明的前罩是一种至少形成有照明器用开口和导风开口的车辆用前罩,其中,所述照明器用开口和所述导风开口,从正面看设置成放射状;在所述各个开口的周边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加强筋。
虽然在上述前罩上形成多个开口,但是由于以放射状配置上述开口,所以可以抑制前罩刚性降低。虽然各个开口周边的刚性容易降低,但是由于在周边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加强筋,所以可以抑制刚性降低。借助于这种开口的放射状配置和加强筋的协同效果,可以使前罩维持较高的刚性。
在此,照明器用开口以及导风开口的放射状配置可以采用各种形式。即,从正面看,所述照明器用开口的大致中心线与所述导风开口的大致中心线形成放射状即可。在此,“大致中心线”是指将开口大致以对称形状分成两部分的线。该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而且分成两部分的开口不一定具有相同形状。
或者,从正面看,所述照明器用开口以及所述导风开口的各自的周边的一部分可以形成放射状。
而且,可以设有左右一对所述照明器用开口以及所述导风开口,并且从正面看所述照明器用开口以及所述导风开口处于位于车宽方向中心的车辆中心线的两侧;各个所述照明器用开口以及所述导风开口具有加宽部,该加宽部随着从所述车辆中心线接近外侧而加宽;并且相对于所述车辆中心线位于同一侧的照明器用开口以及所述导风开口,设置成随着从所述车辆中心线接近外侧而彼此分离。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前罩,即使开口的面积比例增大,也可以发挥充分的刚性。因此,当然可以用于踏板型车辆,即使用于下弯架型车辆等,也可以发挥充分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中的自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中的自动二轮车的主视图。
图3是车身盖的前侧部分的透视图。
图4是前罩的主视图。
图5是前罩的侧视图。
图6是图1的B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另一实施方式的前罩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附图中的箭头FWD表示实施方式中的自动二轮车的行驶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跨骑式车辆是所谓下弯架型的自动二轮车1。在下弯架型自动二轮车1中,为确保在恶劣路面上的行驶稳定性等,与踏板型自动二轮车相比,采用直径较大的车轮。而且,在下弯架型自动二轮车1中,与所谓的运动型自动二轮车不同,座椅与手柄之间的车架(主车架)降低,驾驶员容易跨上车身。
如图1所示,自动二轮车1具有由多个车架构成的车身车架2。车身车架2,包括:头管3、从头管3向后斜下方延伸的主车架4、从主车架4的后部向后斜上方延伸的座椅导轨5以及架在主车架4的后端部与座椅导轨5的后端部之间的后撑杆6。将向下延伸的后臂托架7固定在主车架4的后端部的下侧。
在头管3的上方设置手柄8和覆盖手柄8的盖部件9。盖部件9可以与手柄8一体转动。
如图2所示,在盖部件9的左右两侧安装后视镜35。而且,在盖部件9的中央部安装前照灯36,该前照灯36包括灯泡36a和覆盖灯泡36a的前照灯罩36b。
如图1所示,在头管3的下部安装有左右一对前叉11。在两前叉11的下端安装前轮12。如上所述,前轮12的直径大于踏板型自动二轮车的前轮的直径。在前轮12的上方配置前挡泥板13。
在头管3的前侧安装托架14。在托架14的下部,固定向前方发出警报音的喇叭15。在头管3和托架14的前方安装前罩50。另外,在下文中对前罩5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头管3的前方且在前罩50的内侧配置电装件等的线束10(参见图2)。线束10沿着头管3向上下方向延伸,与手柄8一起向左右转动。
在主车架4的下方配置发动机16。以气缸16a的轴16b向斜前上方延伸的姿势安装发动机16。在发动机16的前上方即主车架4的下方,设置用于冷却发动机16的散热器17。
如图2所示,散热器17,具有:在自动二轮车1的宽度方向上(图示的A方向)相隔规定间隔而设置的一对水箱部17a、17b,和配置在上述水箱部17a、17b之间的中心部17c。在中心部17c上,设置用于使行驶风通过的多个孔(未图示)。
如图1所示,利用使冷却水进行循环的供给管18和返回管19连接散热器17和发动机16。而且,在发动机16前部的下方配置贮水箱(回收箱)20。贮水箱20,通过给排管21连接在散热器17上。另外,该贮水箱20,具有保持散热器17内的冷却水的量一定的作用。在发动机16上连接有排气管22。在排气管22的后端安装消音器23。
在后臂托架4上设置枢轴4。后臂25的前端部支撑在该枢轴24上,并可以向上下方向自由摆动。在后臂25的后端部安装后轮26。
在座椅导轨5的上方配置座椅27。而且,在主车架4和座椅导轨5的上方,从车身前侧到后侧安装车身盖28。车身盖28覆盖头管3、主车架4以及座椅导轨5。在车身盖28的后侧安装覆盖后轮26上方的后挡泥板29。
而且,在车身盖28的前侧,配置覆盖驾驶员腿部前方的左右一对腿部护罩31。如图2所示,在腿部护罩31的前侧形成开口30。在各腿部护罩31上设置用于将行驶风引导至散热器17的树脂制的导风壁32。如图1所示,导风壁32的前部比腿部护罩31更向前方突出。
如图3所示,在腿部护罩31上形成用于引导行驶风的导风路47。导风路47是用于将通过散热器17的行驶风46和通过前罩50的导风开口54的行驶风45排出到车身外侧的空气通路。在导风路47的后斜下方,设置用于排出行驶风45和46的排出口48。而且,在导风路47的中间部分形成用于将通过散热器17的行驶风46引导至外侧的开口部49。
而且,在图1~图3中,为便于说明,示意性地表示前罩50。前罩50的实际形状如图4和图5所示。
接着,对前罩5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虽然“左右”是指从跨坐在车辆上的驾驶员方向看到的左右,但是在以下说明中,是指从正面看前罩50时(从车辆前方看)的左右。
如图4所示,前罩50形成左右对称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的前罩50的纵横比(纵向长度/横向长度)比较小,纵横比大约为1左右。此外,如图1所示,前罩50的纵向长度D与前轮12的半径R大致相等,至少小于前轮12的直径。
如图4和图5所示,前罩50由薄壁的壳状部件构成,形成以中央部70a为前端向斜后方扩展的三维形状。另外,这里所说的中央部70a是指成为前罩50的几何形状上的中心的点,是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上并且位于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的点。另外,中央部70并不必形成指物理意义上的点状,可以是面的一部分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述的照明器用开口53的大致中心线L1、导风开口54的大致中心线L2以及喇叭用开口52的大致中心线L3的延长线,与车辆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中心线L相交的点51a、51b周围的区域,被称为前罩50的中央部70。另外,上述交点,可以像点51a那样从正面看位于前罩50上,也可以如点51b那样从正面看位于远离前罩50的部位。
在前罩50上,从正面看,形成沿着从中央部70向外侧延伸的方向的多条棱角线和槽线。详细地说,在前罩50上形成有:从中央部70向左右延伸的槽线64、从中央部70向左右的斜上方延伸的棱角线61和63、以及从中央部70向左右的斜下方延伸的棱角线65。
在前罩50上,至少利用上述棱角线61、63、65形成向外侧突出的凸部。而且,利用上述槽线64形成向内侧凹陷的凹部。这样,前罩50沿着中央部70周围的形状形成凹凸形状。换言之,在前罩50上,设置由棱角线或槽线构成的凹凸部。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图4中的棱角线61的外侧形成平缓的槽线。其结果是,表面S2比表面S1向外表面侧膨胀(参见图5)。
另外,槽线64和棱角线61、63、65,是整体从中央部70呈放射状延伸的线,不必一定与中央部70相连。即,各线的端部与中央部70不必一定保持一致。
如图4所示,在前罩50上,形成从中央部70以放射状配置的多个开口。另外,其中所说的放射状是指简单地从中央部70向外侧扩展的状态。图4中的单点划线L1、L2以及L3表示从中央部70以放射状延伸的假想的线。具体而言,在前罩50上具有:在中心点51a的上侧配置在左右两条棱角线61之间的喇叭用开口52、在棱角线61与棱角线63之间所形成的左右一对照明器用开口53以及在棱角线65的下侧所形成的左右一对导风开口54。上述开口52~54,从正面看设置在中心点51a的周围,并根据前罩50的凹凸形状进行配置,以使棱角线或槽线位于相邻的开口彼此之间。
详细地说,将照明器用开口53、导风开口54以及喇叭用开口52设置成,从车辆前方看,照明器用开口53的大致中心线L1、导风开口54的大致中心线L2以及喇叭用开口52的大致中心线L3的延长线从车辆前方看形成放射状。即,将照明器用开口53、导风开口54以及喇叭用开口52设置成,从车辆前方看,照明器用开口53的大致中心线L1、导风开口54的大致中心线L2以及喇叭用开口52的大致中心线L3随着远离中央部70而彼此分离。另外,所说的“大致中心线”是指大致以对称形状将开口分成两部分的线。该线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而且,分成两部分的开口,可以不必形状相同。
照明器用开口53以及导风开口54分别具有加宽部53d、54d,所述加宽部53d、54d随着从车辆中心线L接近外侧而加宽。上述加宽部53d、54d分别具有从车辆前方看以放射状配置的周边部53e、54e。即,从车辆前方看,照明器用开口53以及导风卡口54的各自的周边的一部分形成放射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车辆中心线L与喇叭用开口52的大致中心线L3一致。
喇叭用开口52,位于喇叭15(参见图1)的前方,是用于使来自喇叭15的警报音通过的开口。喇叭用开口52,由从中央向左上方延伸的左侧开口52a和从中央向右上方延伸的右侧开口52b构成,通过连接上述开口52a和52b而形成。
在喇叭用开口52的周边上形成加强筋52c。在喇叭用开口52的全周上设置加强筋52c。并且,在喇叭用开口52的上下方向中央部上架设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杆52d。另外,杆52d向前下方倾斜,使得难以从正面看见喇叭15。
照明器用开口53形成向斜上方延伸的细长的大致椭圆形状,以中央部70为中心呈放射状配置。照明器用开口53的斜下侧部分(中央部70侧的部分),形成向中央部70越来越细的形状。在该照明器用开口53的斜下侧部分的周边上设置加强筋53a。此外,照明器用开口53的斜上侧部分也形成越来越细的形状。
如图2所示,在照明器用开口53的内部,配置示廓灯40和方向指示灯41。示廓灯40和方向指示灯41排列在照明器用开口53的长度方向(倾斜方向)上,示廓灯40配置在斜下侧,方向指示灯41配置在斜上侧。即,方向指示灯41,分别设置在左侧照明器用开口53内部的左侧和右侧照明器用开口53内部的右侧。示廓灯40具有灯泡40a和覆盖灯泡40a后方的反射板40b。而且,方向指示灯41也具有灯泡41a和覆盖灯泡41a后方的反射板41b。
导风开口54是用于引导行驶风的开口,形成沿斜后下方细长的形状。导风开口54也形成以中央部70为中心的放射状,中央部70一侧形成越来越细的形状。在导风开口54的周边上设置加强筋54a。如上所述(参照图3),通过导风开口54而导入到导风路47中的行驶风45,与对散热器17进行冷却之后的行驶风46合流之后,从排出口48向后排出。
如图5所示,前罩50的左右方向中间位置上的上侧部分向外表面侧膨胀,形成鼓出部55。因此,在鼓出部55的内侧形成剩余空间56a(参见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剩余空间56a上收容有线束10,可以防止前罩50与线束10产生干扰。
如图4所示,在鼓出部55的下侧,设置从正面看以V字型延伸的槽线73和棱角线74。即,在鼓出部55的下侧也形成凹凸形状。
另外,在前罩50上还可以形成其他开口。例如,可以在前罩50上形成用于安装车筐等的孔等。例如,如图4所示,可以在喇叭用开口52的上侧形成孔56,还可以在槽线73与棱角线74之间形成孔57。但是,上述孔56、57不是必须的。
图6是图1中的B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如图6所示,在前照灯罩36b的下端部上,形成用于将侵入到前照灯罩36b内的水W排出的排水孔37。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照灯罩36b的下方配置前罩50。前罩50的上部向后斜上方倾斜,尤其是鼓出部55位于前照灯罩36b的正下方。因此,沿着前罩50的表面向后方流动的空气,可能会在前照灯罩36b的下方发生逆流而流入到排水孔37中。其结果是,可能无法将水W从排水孔37中顺畅排出。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排水孔37的后方,作为使水W流出并隔断逆流空气的遮蔽物而设置了加强筋38。加强筋38从盖部件9的下端部向下延伸,在加强筋38的前端与前照灯罩36b之间形成排水用的间隙37a。因此,利用该加强筋38可以防止逆流空气流入到前照灯罩36b中。因此,可以将水W顺畅地排出。而且,也可以防止粉尘混入逆流空气而流入。
另外,并不限定加强筋38的形状和大小。在上述例子中,虽然在加强筋38的前端与前照灯罩36b之间形成水平方向的间隙37a,但是也可以通过改变加强筋38的位置或形状等而形成垂直方向的间隙。此外,用于隔断逆流空气的遮蔽物不限于加强筋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遮蔽物。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前罩50,由于从正面看以放射状配置喇叭用开口52、照明器用开口53以及导风开口54,所以即使开口占整个前罩50的面积比例较大,也可以抑制前罩50的刚性的降低。而且,由于在开口52、53、54的周边的至少一部分上分别设置加强筋52c、53a、54a,所以可以加强刚性容易降低的开口的周围部分。因此,借助于这种开口52、53、54的配置以及加强筋52c、53a、54a的协同效果,可以使前罩50维持较高的刚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作为照明器用开口53以及导风开口54的放射状配置的具体形式,从车辆前方看,照明器用开口53的大致中心线L1和导风开口54的大致中心线L2形成放射状。而且,从车辆前方看,照明器用开口53以及导风开口54的各自的周边53e、54e的一部分形成放射状。各个照明器用开口53以及导风开口54具有加宽部53d、54d,所述加宽部53d、54d随着从车辆中心线L接近外侧而加宽;从车辆前方看,加宽部53d、54d具有以放射状配置的周边部53e、54e。因此,可以使前罩50维持较高的刚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与外侧相比开口面积的比例变大的中央部70侧(中心点51a侧),不可缺少地设置加强筋52c、53a、54a,所以可以通过加强筋的有效配置来有效提高刚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将喇叭用开口52配置在刚性容易降低的中心点51a附近。但是,由于在喇叭用开口52的周边上设置加强筋52c,所以可以抑制刚性的下降。
根据本实施方式,前罩50形成从中央部70向斜后方扩展的形状。因此,开口52~54的放射状配置的中心即中央部70,也是前罩50的三维扩展形状的中央部分。由此可以维持较高的刚性。
照明器用开口53以及导风开口54形成向中央部70一侧越来越细的形状。因此,可以将前罩50的中央部70一侧的开口面积的比例抑制得较小,并可以抑制刚性的降低。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喇叭用开口52与照明器用开口53之间设置由棱角线61构成的凹凸部,在照明器用开口53与导风开口54之间设置由槽线64和棱角线63、65构成的凹凸部,所以可以利用表面的凹凸形状来加强刚性容易降低的开口彼此之间的部分。
将槽线64、棱角线61、63、65配置成以中央部70为中心的放射状。因此,槽线64和棱角线61、63、65,在刚性容易降低的中央部进行紧密配置,在刚性较高的外侧部进行稀疏配置。因此,可以根据距中央部70的距离适当提高刚性。
但是,由于与中央侧相比,前罩50外侧的开口面积的比例小,所以原本的刚性高于中央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方向指示灯41配置在照明器用开口53内的外侧。即,将方向指示灯41设置在与中央部70相反的一侧。因此,由于将方向指示灯41配置在刚性较高的外侧,所以即使加大反射板41b,也可以抑制前罩50的刚性降低。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不仅可以将方向指示灯41配置在高于示廓灯40的位置上,还可以增大反射板41b,所以可以提高方向指示灯41的能见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前罩50上形成从正面看向左斜下方延伸的左侧导风开口54和从正面看向右斜下方延伸的右侧导风开口54。由于上述导风开口54向斜下方延伸,所以可以容易地将从前方吸入的行驶风45引导到下方。因此,通过腿部护罩31的导风路47,可以容易地将行驶风45引导至避开驾驶员膝部的位置上。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中,前照灯36设置在手柄8一侧的盖部件9上。因此,不必在前罩50上设置前照灯36用的开口,相应地可以提高前罩50的刚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前罩5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上侧设置鼓出部55,所以可以防止前罩50与线束10产生干扰。即,一般而言,在自动二轮车中,多是将线束10配置在前罩50的内侧且在头管3的前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前罩50,通过设置上述鼓出部55,可以在上部的内侧(头管的前方)形成较宽的空间。因此,可以抑制线束10和前罩50产生干涉。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鼓出部55的下侧设置由槽线73和棱角线74构成的凹凸部,因此,可以弥补因设置鼓出部55而引起的刚性的下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左右照明器用开口53和导风开口54分别由一个开口形成。但是,左右照明器用开口或导风开口,例如也可以由从中央部70向外侧排列的两个以上的开口形成。例如,如图7所示,可以将左右导风开口54分成第一开口54b以及第二开口54c。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自动二轮车1是下弯架型的自动二轮车,但是当然也可以将前罩50等安装在其他类型的自动二轮车(例如踏板型自动二轮车)上。本发明的车辆并不限于自动二轮车。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适用于自动二轮车等中所采用的前罩以及自动二轮车等车辆。

Claims (15)

1.一种至少形成有照明器用开口和导风开口的车辆用前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照明器用开口和所述导风开口,从正面看设置成放射状;
在所述各个开口的周边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加强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罩,其中,从正面看,所述照明器用开口的大致中心线与所述导风开口的大致中心线形成放射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罩,其中,从正面看,所述照明器用开口以及所述导风开口的各个周边的一部分形成放射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罩,其中,设有左右一对所述照明器用开口以及所述导风开口,并且从正面看所述照明器用开口以及所述导风开口处于位于车宽方向中心的车辆中心线的两侧;
各个所述照明器用开口以及所述导风开口具有加宽部,该加宽部随着从所述车辆中心线接近外侧而加宽;并且相对于所述车辆中心线位于同一侧的照明器用开口以及所述导风开口,设置成随着从所述车辆中心线接近外侧而彼此分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罩,其中,具有从正面看比所述照明器用开口以及所述导风开口靠近中央侧的中央部;形成从所述中央部向斜后方扩展的形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罩,其中,具有从正面看比所述照明器用开口以及所述导风开口靠近中央侧的中央部;
在所述各个开口的至少所述中央部一侧的一部分上形成所述加强筋。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罩,其中,具有从正面看比所述照明器用开口以及所述导风开口靠近中央侧的中央部;
所述各个开口的至少所述所述中央部一侧,形成向所述中央部越来越细的形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罩,其中,在所述开口中至少一组相邻的开口彼此之间设置凹凸部,所述凹凸部具有从正面看沿着从该前罩的中央部向外侧延伸的方向的棱角线或槽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罩,其中,
形成左右一对照明器用开口作为所述照明器用开口;
从正面看,分别在左侧照明器用开口内部的左侧和右侧照明器用开口内部的右侧设置方向指示灯,所述方向指示灯具有光源和覆盖所述光源后方的反射体。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罩,其中,
形成从正面看分别向左斜上方、右斜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照明器用开口,作为所述照明器用开口;
在所述左右照明器用开口的下端部之间形成喇叭用开口;
在所述喇叭用开口的周边设置加强筋。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罩,其中,
形成从正面看分别向左斜上方、右斜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照明器用开口,作为所述照明器用开口;
在所述左右照明器用开口的下端部之间形成喇叭用开口;
在所述各个照明器用开口与所述喇叭用开口之间设置凹凸部,所述凹凸部具有从正面看沿着从该前罩的中央部向外侧延伸的方向的棱角线或槽线。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罩,其中,
形成从正面看向左斜下方延伸的左侧导风开口和从正面看向右斜下方延伸的右侧导风开口,作为所述导风开口。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罩,其中,
安装在具有前照灯的车辆中与所述前照灯分离的部位上。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罩,其中,
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的上侧形成向外表面侧膨胀的鼓出部;
在所述鼓出部周围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凹凸部。
15.一种车辆,具有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罩。
CNB200510116400XA 2004-10-20 2005-10-20 前罩和具有该前罩的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113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05073 2004-10-20
JP2004305073 2004-10-20
JP2005256198 2005-09-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62754A true CN1762754A (zh) 2006-04-26
CN100351135C CN100351135C (zh) 2007-11-28

Family

ID=36747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1640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1135C (zh) 2004-10-20 2005-10-20 前罩和具有该前罩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51135C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8685B (zh) * 2007-12-28 2011-09-0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2310904A (zh) * 2010-06-11 2012-01-1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02725193A (zh) * 2010-01-27 2012-10-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
CN102975798A (zh) * 2011-09-06 2013-03-20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CN104125912A (zh) * 2011-12-21 2014-10-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
CN105197142A (zh) * 2015-10-13 2015-12-30 小刀电动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三轮车挡风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53808B2 (ja) * 2016-03-30 2019-07-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車体カバー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6166A (ja) * 1992-06-30 1994-01-25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リング装置
JP3557857B2 (ja) * 1997-07-01 2004-08-25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ヘッドランプ装置
JP4306890B2 (ja) * 1999-08-31 2009-08-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JP4108286B2 (ja) * 2001-03-28 2008-06-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3783718B2 (ja) * 2004-02-05 2006-06-07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ウリング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68685B (zh) * 2007-12-28 2011-09-0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
CN102725193A (zh) * 2010-01-27 2012-10-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
CN102725193B (zh) * 2010-01-27 2015-05-1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的外罩结构
CN102310904A (zh) * 2010-06-11 2012-01-1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02310904B (zh) * 2010-06-11 2013-06-1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02975798A (zh) * 2011-09-06 2013-03-20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CN104125912A (zh) * 2011-12-21 2014-10-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鞍乘型车辆前部结构
CN105197142A (zh) * 2015-10-13 2015-12-30 小刀电动科技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三轮车挡风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51135C (zh) 2007-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51135C (zh) 前罩和具有该前罩的车辆
JP2006143176A (ja) フロントカウ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JP3157145U (ja) 自動二輪車
CN101654131B (zh) 车辆
CN1715622A (zh) 消音器装置
CN1715126A (zh) 自动二轮车用挡泥板结构
CN1966342A (zh) 摩托车
CN102530148B (zh) 摩托车
CN101041369A (zh) 摩托车
CN101050849A (zh) 车辆的前照灯装置
CN1652968A (zh) 自动二轮车的后叉
CN103359226B (zh) 跨乘式车辆
CN105408194A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身罩结构
TWI588049B (zh) 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
TWI472453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08162510A (ja) 鞍乗型車両
CN101468694B (zh) 摩托车
JP612988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827459A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CN102205820A (zh) 摩托车
CN1927637A (zh) 鞍乘型车辆的后部结构和鞍乘型车辆
CN1660643A (zh) 自动二轮车的指示灯
US9581073B2 (en) Radiator structu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
CN101811535A (zh) 摩托车
CN1607144A (zh) 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128

Termination date: 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