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52968A - 自动二轮车的后叉 - Google Patents

自动二轮车的后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52968A
CN1652968A CN03811303.1A CN03811303A CN1652968A CN 1652968 A CN1652968 A CN 1652968A CN 03811303 A CN03811303 A CN 03811303A CN 1652968 A CN1652968 A CN 16529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er portion
back vent
right arm
section
automa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381130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43114C (zh
Inventor
市原久士
狩野康伸
高畑竜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529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529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4311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4311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2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 B62K25/283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pivoted chain-stay for cycles without a pedal crank, e.g. motorcy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叉(15),通过将沿车体中心线左、右分割为左、右枢轴部分(2b、3b)及左、右横梁部分(2c、3c)而成的铝合金压铸制造的左、右臂成形体(2、3),在所述枢轴部分和横梁部分处焊接接合来形成,左、右臂部分(2a、3a)从侧面看为大致三角形,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侧开口的大致コ字形,所述左、右横梁部分(2c、3c)形成为从所述三角形状的顶点(2g、3g)延伸到底边的闭合剖面形状。

Description

自动二轮车的后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叉,其相对于车架可自由上下摆动地支撑后轮,具体而言涉及在确保高刚度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轻量化并降低制造成本的后叉。
背景技术
作为自动二轮车的后叉,以往,例如有将轻合金制成的铸造成形体的左右梁部的分割表面相互对接焊接所形成的后叉,所述轻合金制铸造成形体是将在横梁在中间分割而成的左、右梁部分别与所述左、右臂一体形成的。(参考日本专利特开昭62-122887号公报)。
此外,在自动二轮车中,从改善操作稳定性的角度出发,将后叉做成轻量且高刚度是重要的,所述以往的由焊接接合轻合金制铸造成形体所制造的后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这样的要求。
但是,近来要求后叉通过进一步的轻量且高刚度以使得可以实现进一步地降低制造成本,而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可以满足近来这种要求的自动二轮车的后叉。
发明内容
权利要求1的发明是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叉,包括:左、右臂部分;将所述左、右臂部分的前端部分接合的呈闭合剖面形状的枢轴部分;将所述左、右臂部分的枢轴部分与后轮前缘之间的部分接合的呈闭合剖面形状的横梁部分,所述枢轴部分可上下自由摆动地被车架枢轴支撑,所述后叉将所述后轮轴支撑在所述左、右臂部分的后端部分之间,所述自动二轮车的后叉的特征在于,通过将沿车体中心线将所述枢轴部分及横梁部分分割为左、右部分而成的由铝合金压铸制成的左、右臂成形体,在所述枢轴部分及横梁部分处焊接接合来形成所述后叉,所述左、右臂部分从侧面看为大致三角形,从剖面看为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侧开口的大致コ字形,所述横梁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三角形状的顶点延伸到底边的闭合剖面形状。
权利要求2的发明是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叉,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部分包括:沿着所述后轮的前缘延伸的圆弧状的后纵壁;与所述后纵壁沿前后方向的间隔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最小并且越向其上、下越宽的前纵壁。
权利要求3的发明是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叉,其特征在于,将左、右任一个所述横梁部分配合插入到另一个横梁部分内,并焊接所述配合插入部分。
权利要求4的发明是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梁部分的底部上一体形成有支撑凸台部分,所述支撑凸台部分连接了后轮悬架装置的连接部件;通过将在所述左、右横梁部分的相对面上一体形成的左、右凸台部分接触且焊接接合来构成所述支撑凸台部分。
权利要求5的发明是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叉,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臂部分具有构成所述三角形底边的主臂部分和构成所述三角形斜边的加强臂部分,所述三角形通过在与所述横梁部分相比的后侧上设置开口来形成,并且所述左、右臂部分至少在所述主臂部分的与所述横梁部分相比的后侧部分上接合有加强板以封闭所述剖面为コ字形的开口。
权利要求6的发明是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臂部分的所述コ字形的侧壁上一体形成有多个相互交叉的加强肋,在所述加强肋的交叉部分上固定有由弹性部件构成的减震器,所述减震器介于所述加强板之间并被所述加强板压住。
权利要求7的发明是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叉,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臂成形体是通过使用压铸模来沿横切所述三角形的方向提供熔液而被铸造成的,所述压铸模具有沿所述左、右臂部分的三角形底边或斜边配置的多个熔液入口和与其对应配置的熔液出口。
权利要求8的发明是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叉,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剖面为コ字形的开口边缘部分设定成比其他的部分壁厚,且在构成所述底边的主臂部分的开口边缘部分上形成熔液入口,在构成所述斜边的加强臂部分的开口边缘部分上形成熔液出口。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后叉的自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所述后叉的平面图;
图3是所述后叉的左臂部分的左视图;
图4是所述左臂部分从内侧看的侧视图;
图5是所述后叉的右臂部分的左视图;
图6是所述右臂部分从内侧看的侧视图;
图7是图3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图3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图3的IX-IX线剖视图;
图10是图3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图3的XI-XI线剖视图;
图12是图3的XII-XII线剖视图;
图13是图3的XIII-XIII线剖视图;
图14是图5的XIV-XIV线剖视图;
图15是图5的XV-XV线剖视图;
图16是图3的XVI-XVI线剖视图;
图17是图3的XVII-XVII线剖视图;
图18是图3的XVIII-XVIII线剖视图;
图19是图3的XIX-XIX线剖视图;
图20是用于说明用于制造所述后叉的模具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2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自动二轮车的后叉的图。
在各图中,10是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后叉15的自动二轮车。此自动二轮车10具有这样的示意结构:通过车架11前端的头管来可左右自由转向地支撑前叉13,前叉13在下端部轴支撑前轮12;通过中央部分的后叉支架11b来可上下自由摆动地枢轴支撑后叉15,后叉15在后端部轴支撑后轮14;此外,由主架11c悬挂支撑发动机单元16;在该发动机单元16的上方安装有燃料箱17,该燃料箱17之后安装有车座18。此外,从所述车架的前叉13周围到发动机单元16的周围的一部分被车罩19覆盖。
所述后叉15通过铝合金压铸成形,其结构为将具有沿车辆中心线左右分割枢轴部分和横梁部分而成的形状的左、右臂成形体2、3在所述分割部分上焊接接合。
所述左、右臂成形体2、3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臂部分2a、3a的前端部分上一体形成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突出的左、右枢轴部分2b、3b,并且在该枢轴部分2b、3b和后轮14的前缘14a之间一体形成有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突出的左、右横梁部分2c、3c。
所述左、右臂部分2a、3a从车辆侧视大致呈三角形,并在与所述横梁部分2c、3c相比的后侧处具有大致为三角形的开口2d、3d。因此,所述左、右臂部分2a、3a可被认为是由所述三角形的构成底边的部分和构成斜边的部分一体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底边构成部分称为主臂部分A,将斜边构成部分称为加强臂部分B。
此外,所述左臂2a的开口2d形成为从前部外侧向后部内侧通过驱动链20的张紧侧部分的开口,所述驱动链20将固定在发动机输出轴上的驱动链轮和固定在后轮14上的从动链轮14连接起来。
此外,所述左、右臂部分2a、3a从剖面上看形成为大致呈コ字的形状,所述コ字形状是通过在沿纵向延伸的侧壁4a的上下边缘处一体形成沿横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方向)延伸的上壁4b、下壁4c而形成的,该コ字形状的开口朝向车辆内侧。
此外,在所述侧壁4a的内表面一体形成有加强肋。此加强肋包括: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大致水平延伸的横肋5a、在上下方向上连接所述上壁4b和下壁4c的纵肋5b以及倾斜连接所述上壁4b和下壁4c的斜肋5c等各种肋。
所述左、右枢轴部分2b、3b中与所述左、右臂部分2a、3a相比沿车辆宽度方向靠内侧的部分,从剖面上看形成为大致呈饭团形状的筒体(参考图4、图6),该左、右筒体2e、3e沿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之间被焊接接合。更具体而言,在左、右筒体2e、3e的内侧端部内,向前露出的外壁部分之间以及朝向后方的后壁部分之间被焊接成相互对接的状态,顶壁部分及底壁部分相互之间配合插入,沿该配合部分的边界线b形成的V槽被焊接接合(参考图7)。
此外,在所述左、右枢轴部分2b、3b的外侧端部处一体形成圆筒状的左、右轴承毂部分2f、3f,通过穿过插入其内部的中枢轴21经由轴承(未图示)来支撑该左、右轴承毂部分2f、3f。
所述左、右横梁部分2c、3c从剖面上看,形成在从所述左、右臂部分2a、3a的顶点2g、3g延伸到底面的上下方向上拉长的大致五角形的闭合剖面。构成此闭合剖面后边的后纵壁2h、3h形成为沿着后轮14的前缘14a的形状的圆弧状。此外,构成所述闭合剖面前边的前纵壁2i、3i形成为这样,即其与所述后纵壁2h、3h沿前后方向的间隔在上下方向的中间最窄,更具体地说是在主臂部份A的上表面附近最窄,而越向其上方或下方越宽。
此外,所述横梁部分2c、3c的底壁2j、3j的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的内端部上一体形成有支撑凸台部分24,所述支撑凸台部分24被连接到后轮悬架装置22的连接部件23。此支撑凸台部分24通过对接并焊接接合左、右凸台部分2k、3k形成,所述左、右凸台部分2k、3k一体形成为在构成所述左、右横梁部分2c、3c的闭合剖面底边的底壁2j、3j的相对面部分中向下弯曲并延伸。通过穿过插入到所述支撑凸台部分24的支撑孔24a内的连接销23a来支撑所述连接部件23。
通过将其内侧端部中之一配合插入到另一个中并焊接该插入部分,来接合所述左、右横梁部分2c、3c。更详细地说,如图10、图11所示,所述左、右横梁部分2c、3c的所述后纵壁2h、3h以及前纵壁2i、3i都形成为前端较细,右横梁部分3c配合插入到左横梁部分2c内,并沿该配合插入部分的外周边界线a焊接。
由于如上所述形成锥形并相互配合,因此可以实现所述配合结构而不必要求滑动类型的铸型,且不会带来铸型结构的复杂化。
此外,如图7、图8所示,所述左、右横梁部分2c、3c除所述后纵壁、前纵壁之外露在外面的顶壁部分和底壁部分,沿配合插入部的外周边界线b形成V形槽,所述配合插入部在两者的相对端部2n、3n中形成为小药盒状,该V形槽部分被焊接。
由于所述配合部分暴露在外部,因此在铸型结构上,在图7、图8的上下方向上分割铸型,从而可以实现所述配合结构而不会带来铸型结构的复杂化。
此外,对于构成了所述左、右臂部分2a、3a的所述三角形的底边的所述主臂A,其与所述横梁部分2c、3c相比的后侧部分中配置有调节板(加强板)7以封闭所述コ字形状的内侧开口,并且该调节板7被焊接固定。此调节板7的前端7a到达所述横梁部分的后纵壁2h、3h,后端7b到达在主臂A的后端形成的车轴支撑部分2m、3m的前缘。此外,2p、3p是车轴通孔。
此处,所述调节板7用作操作稳定性调整用板,以通过适当改变配置其的位置和范围或者其板厚等来满足对应于此车辆用途的操作稳定性等,其适用范围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调节板7仅设置在左、右主臂部分A的后部,但如图19所示,也可以在横梁部分2c、3c的前侧单独或者另外设置所述调节板7。此外,也可以将所述调节板设置在所述加强臂部分B的与横梁部分相比的后侧部分处。
此外,在所述调节板7和所述加强肋5a~5c之间设置有由弹性部件形成的、处于压缩状态的防震用减震器25。此减震器25被固定在所述横肋5a与纵肋5b或斜肋5c的交叉部分,由此防止减震器25由振动等引起的移动。
此处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左、右臂成形体2、3的制造方法。所述左、右臂成形体2、3是使用压铸模26并沿横切下述三角形的方向提供熔液而铸造形成的,所述压铸模26具有:多个熔液入口26a,沿构成所述左、右臂部分2a、3a的三角形底边的主臂部分A配置;熔液出口26b,沿构成斜边的加强臂部分B与出口对应着配置。
此处,将所述主臂部分、加强臂部分的所述剖面为コ字形状的开口边缘部分c大致设定成比其他部分厚。此外,所述熔液入口26a、熔液出口26b最好沿各个臂部分的长度方向全长设置,但如图4中的示意所示,在维持铸型所需的范围内按预定间隔设置有非熔液口部分d。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在枢轴部分2b、3b及横梁部分2c、3c两处将铝合金压铸制成的左、右臂成形体2、3焊接接合来构成后叉15,因此可以实现轻量化,同时可以确保比仅焊接接合所述横梁部分更高的刚度。
并且,由于将左、右臂部分2a、3a形成为侧视大致呈三角形,并将横梁部分2c、3c形成为从所述三角形状的顶点2g、3g延伸到底面的闭合剖面形状,因此通过此横梁部分2c、3c将三角形的臂部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三角形从而成为桁架结构,由此可以大幅增加该后叉15整体的刚度。
此外,由于所述横梁部分2c、3c的构成闭合剖面形状的前纵壁2i、3i和后纵壁2h、3h沿前后方向的间隔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最小,更具体地说是在主臂部分A的上表面附近最小,而越向其上、下则越宽,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后叉15整体的刚度。换言之,在所述后叉15中,尽管路面负荷在所述三角形状的顶点2g、3g及主臂部分A的底面上作用有大的压缩及拉伸负荷,但由于在所述闭合剖面形状中上侧及下侧沿前后方向的距离变大,因此可以恰当地应付所述大的负荷。
此外,由于将右横梁部分3c配合插入到左横梁部分2c内,且焊接该配合插入部分,因此与简单地将两部件相对焊接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接合强度。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0、11所示,由于所述横梁部分2c、3c的所述后纵壁2h、3h及前纵壁2i、3i都形成为前端较细,右横梁部分3c配合插入到左横梁部分2c内,并沿该配合插入部分的外周边界线a焊接,因此在压铸时的起模中可以不需要滑动型的铸型,不会使铸型结构复杂。
此外,如图7、图8所示,由于所述横梁部分2c、3c除所述后纵壁、前纵壁之外露在外面的顶壁部分及底壁部分,沿着在两者的相对端部2n、3n上形成为小药盒状的配合插入部分的外周边界线b形成V槽,并且焊接该V槽部分,因此可以提高焊接接合强度。此时,所述配合插入部分向外开放,因此即使在前端的壁厚变厚的情况下,也仅仅是分型线位置变化,而铸型结构自身不会变复杂。
此外,由于在左、右横梁部分2c、3c的底部的相对面上一体形成左右凸台部分2k、3k,并通过将其相互接触焊接接合来形成支撑凸台部分24,所述支撑凸台部分24连接了后轮悬架装置22的连接部件23,因此与以往在横梁部分的底面上焊接要成为凸台部分的部件相比,制造容易并且可以确保足够的刚度。
此外,由于左、右臂部分2a、3a具有构成所述三角形的底边的主臂部分A和构成所述三角形的斜边的加强臂部分B,且在主臂部分A与横梁部分相比的后侧部分上接合有调节板(加强板)7以封闭コ字形的开口,因此通过该板7的加强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后叉整体的刚度。
此外,所述调节板7用作特性调整板,以满足对应于此车辆用途的操作稳定性等。即,尽管后叉15的刚度会影响此车辆的操作稳定性,但可以通过适当改变配置所述调节板7的位置和范围或者板厚等来调整后叉整体的刚度,从而可以提供与此车辆用途相对应的操作稳定性等。
此外,由于所述左、右臂部分2a、3a的加强肋5a~5c和所述调节板7之间设有由弹性部件形成的、处于压缩状态的减震器25,因此可以抑制特别是链驱动等引起的振动从后叉15向车体的传播,并可以抑制噪音的产生。
此时,由于将所述减震器25固定在所述多个加强肋5a~5c的交叉部分,并且通过调节板7压住该减震器25,因此可以可靠地定位减震器25,并且不必设置特别的定位装置就可以防止减震器25由于振动等引起的移动。
此外,由于在压铸所述左、右臂成形体2、3的情况下,使用具有沿所述左、右臂部分2a、3a的主臂部分A配置的多个熔液入口26a和沿加强臂部分B对应于熔液入口26a配置的多个熔液出口26b的压铸模26,来沿着横切所述三角形的方向提供熔液,即沿着将后叉15作为整体来看时的侧面提供熔液,因此如图4所示,可以沿着主臂部分A、加强臂部分B的大致全长来形成熔液入口26a、熔液出口26b,并且可以充分确保熔液入口、出口的总面积,由此,可以使熔液的流动流畅,并且可以可靠地铸造较薄且形状复杂的后叉15。另外,沿着与将后叉作为整体来看时的侧面垂直的方向(具体来说例如图20中的箭头C方向)来提供熔液的情况下,由于所述熔液入口、出口的面积不会变大,因此使熔液的流动流畅是有限制的。
在沿横切所述三角形的方向提供熔液的情况下,如图20所示的空腔的形状,由于将横剖面为コ字形的开口边缘部分c设定成比其他的部分壁厚,且在主臂部分A的开口边缘部分c处形成熔液入口26a,在加强臂部分B的开口边缘部分c’处形成熔液出口26b,因此空腔的熔液入口、出口的对应部分的剖面面积变大,这可以使熔液的流动更加流畅,同时可以容易可靠地进行对在铸造后形成的熔液口部分的切除工作。
产业可应用性
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明,由于在枢轴部分及横梁部分两处将铝合金压铸制的左、右臂成形体焊接接合来形成后叉,因此可以实现轻量化,同时可以确保比仅焊接接合所述横梁部分更高的刚度。
特别是,由于将左、右臂部分形成为侧视大致呈三角形,并将横梁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三角形状的顶点延伸到底面的闭合剖面形状,因此通过此横梁部分将三角形状的臂部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三角形从而成为桁架结构,由此可以大幅增加此后叉整体的刚度。
根据权利要求2的发明,由于所述横梁部分的构成闭合剖面形状的前纵壁和后纵壁沿前后方向的间隔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最小,越向其上、下则越宽,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后叉整体的刚度。换言之,在所述后叉中,尽管由于路面负荷在所述三角形状的顶点及底边上作用有大的压缩及拉伸负荷,但由于所述横梁部分在其闭合剖面形状中上侧及下侧沿前后方向的距离变大,因此可以恰当地应付所述大的负荷。
根据权利要求3的发明,由于将左、右任一个所述横梁部分配合插入到另一个横梁部分内,且焊接该配合插入部分,因此与简单地将两部件相对焊接的情况相比可以提高接合强度。
根据权利要求4的发明,由于在左、右横梁部分的底部的相对面上一体形成有左右凸台部分,并通过将其相互接触焊接接合来形成支撑凸台,所述支撑凸台连接了后轮悬架装置的连接部件,因此与以往在横梁部分的底面上焊接要成为支撑凸台部分的部件相比,制造容易并且可以确保足够的刚度。
根据权利要求5的发明,由于左、右臂部分具有构成所述三角形的底边的主臂部分和构成所述三角形的斜边的加强臂部分,且至少在所述主臂部分与所述横梁部分相比的后侧部分上接合有加强板以封闭コ字形状的开口,因此通过该加强板可以进一步提高后叉整体的刚度。
此外,所述加强板也可以用作特性调整板,以满足对应于此车辆用途的操作稳定性等。即,尽管后叉的刚度会影响此车辆的操作稳定性,但可以通过适当改变配置所述加强板的位置和范围或者板厚等来调整后叉整体的刚度,从而可以提供与此车辆用途相对应的操作稳定性等。
根据权利要求6的发明,由于所述左、右臂部分的加强肋和所述加强板之间设有由弹性部件形成的、处于压缩状态的减震器,因此可以抑制特别是由链驱动等引起的振动从后叉向车体的传播,并可以抑制噪音的产生。
并且,由于将所述减震器固定在所述多个加强肋的交叉部分,其中所述多个加强肋在所述コ字形的侧壁上相互交叉形成,并通过所述加强板来压住该减震器,因此可以可靠地定位减震器,并且不必设置特别的定位装置就可以防止减震器由于振动等引起的移动。
根据权利要求7的发明,由于在压铸所述左、右臂成形体的情况下,使用具有沿所述左、右臂部分的三角形底边或斜边配置的多个熔液入口和与其对应配置的熔液出口的压铸模,来沿横切所述三角形的方向提供熔液,因此熔液流动的距离可以最短,此外因为可以加大熔液入口、出口的通路面积,所以可以使熔液的流动流畅,并且可以可靠地铸造较薄且形状复杂的后叉。
根据权利要求8的发明,由于将剖面为コ字形的开口边缘部分设定成比其他的部分壁厚,且在构成底边的主臂部分的开口边缘部分上形成熔液入口,在构成斜边的加强臂部分的开口边缘部分上形成熔液出口,因此,由压铸模形成的空腔的熔液入口、出口的对应部分的剖面面积变大,这可以使熔液的流动更加流畅,同时可以容易可靠地进行对铸造所形成的液口部分的切除工作。

Claims (8)

1.一种自动二轮车的后叉,包括:左、右臂部分;将所述左、右臂部分的前端部分接合的呈闭合剖面形状的枢轴部分;将所述左、右臂部分的枢轴部分与后轮前缘之间的部分接合的呈闭合剖面形状的横梁部分,所述枢轴部分可上下自由摆动地被车架枢轴支撑,所述后叉将所述后轮轴支撑在所述左、右臂部分的后端部分之间,所述自动二轮车的后叉的特征在于,通过将沿车体中心线将所述枢轴部分及横梁部分分割为左、右部分而成的由铝合金压铸制成的左、右臂成形体,在所述枢轴部分及横梁部分处焊接接合来形成所述后叉,所述左、右臂部分从侧面看为大致三角形,从剖面看为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内侧开口的大致コ字形,所述横梁部分形成为从所述三角形状的顶点延伸到底边的闭合剖面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叉,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部分包括:沿着所述后轮的前缘延伸的圆弧状的后纵壁;与所述后纵壁沿前后方向的间隔在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分最小并且越向其上、下越宽的前纵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叉,其特征在于,将左、右任一个所述横梁部分配合插入到另一个横梁部分内,并焊接所述配合插入部分。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横梁部分的底部上一体形成有支撑凸台部分,所述支撑凸台部分连接了后轮悬架装置的连接部件;通过将在所述左、右横梁部分的相对面上一体形成的左、右凸台部分接触且焊接接合来构成所述支撑凸台部分。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叉,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臂部分具有构成所述三角形底边的主臂部分和构成所述三角形斜边的加强臂部分,所述三角形通过在与所述横梁部分相比的后侧上设置开口来形成,并且所述左、右臂部分至少在所述主臂部分的与所述横梁部分相比的后侧部分上接合有加强板以封闭所述剖面为コ字形的开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叉,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臂部分的所述コ字形的侧壁上一体形成有多个相互交叉的加强肋,在所述加强肋的交叉部分上固定有由弹性部件构成的减震器,所述减震器介于所述加强板之间并被所述加强板压住。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叉,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臂成形体是通过使用压铸模来沿横切所述三角形的方向提供熔液而被铸造成的,所述压铸模具有沿所述左、右臂部分的三角形底边或斜边配置的多个熔液入口和与其对应配置的熔液出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二轮车的后叉,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剖面为コ字形的开口边缘部分设定成比其他的部分壁厚,且在构成所述底边的主臂部分的开口边缘部分上形成熔液入口,在构成所述斜边的加强臂部分的开口边缘部分上形成熔液出口。
CNB038113031A 2002-09-13 2003-09-16 自动二轮车的后叉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4311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68225/2002 2002-09-13
JP2002268225A JP4005883B2 (ja) 2002-09-13 2002-09-13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アー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52968A true CN1652968A (zh) 2005-08-10
CN100343114C CN100343114C (zh) 2007-10-17

Family

ID=319867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113031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43114C (zh) 2002-09-13 2003-09-16 自动二轮车的后叉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7226066B2 (zh)
EP (1) EP1547913B1 (zh)
JP (1) JP4005883B2 (zh)
CN (1) CN100343114C (zh)
AT (1) ATE414007T1 (zh)
AU (1) AU2003264449A1 (zh)
DE (1) DE60324693D1 (zh)
ES (1) ES2316859T3 (zh)
WO (1) WO2004024548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7077A (zh) * 2016-06-29 2016-09-21 何响明 一种自行车车架结构
CN105947078A (zh) * 2016-06-29 2016-09-21 何响明 一种车架结构
CN112776929A (zh) * 2019-11-06 2021-05-11 印度商宜诺摩托克普有限公司 车辆摆臂
CN113423639A (zh) * 2018-12-26 2021-09-21 印度商宜诺摩托克普有限公司 车辆摇臂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72476B2 (en) 2004-05-07 2007-02-06 Yamaha Marine Kabushiki Kaisha Outboard motor with bracket assembly
JP2006007876A (ja) * 2004-06-23 2006-01-12 Yamaha Motor Co Ltd アーム部材及び車両
JP4572632B2 (ja) * 2004-09-03 2010-11-0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スイングアーム
DE102006045625A1 (de) * 2006-09-27 2008-04-03 Ktm Sportmotorcycle Ag Hinterradschwinge für ein Motorrad
US7669682B2 (en) 2007-01-17 2010-03-02 Polaris Industries Inc. Rear suspension for a two wheeled vehicle
US7748746B2 (en) 2007-01-17 2010-07-06 Polaris Industries Inc. Fuel tank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JP4922044B2 (ja) * 2007-03-30 2012-04-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v型4気筒エンジン
US7980347B2 (en) * 2008-10-21 2011-07-19 Honda Motor Company, Ltd. Motorcycles having frame with aperture passing flexible drive member and methods
WO2010080291A1 (en) * 2009-01-12 2010-07-15 Polaris Industries Inc. Motorcycle
JP5566654B2 (ja) * 2009-10-02 2014-08-0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配線装置
JP5611911B2 (ja) * 2011-08-31 2014-10-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用スイングアーム
DE102011085588B4 (de) * 2011-11-02 2014-01-2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Motorrad, insbesondere Motorroller
US10132179B2 (en) 2012-09-28 2018-11-20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Alignment tool for use in a gas turbine engine
JP2014181007A (ja) * 2013-03-21 2014-09-2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US10249942B2 (en) * 2013-03-28 2019-04-0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JP2015085898A (ja) * 2013-11-01 2015-05-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287258B2 (ja) * 2014-01-24 2018-03-07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スイングアーム
JP6009503B2 (ja) * 2014-07-31 2016-10-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ンク機構保護構造
JP2017019387A (ja) 2015-07-10 2017-01-2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リヤアーム、鞍乗型車両及び製造方法
JP6913640B2 (ja) * 2018-01-25 2021-08-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クッションコンロッド
US11117637B2 (en) 2018-07-25 2021-09-14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Group, LLC Motorcycle frame
JP2020117192A (ja) * 2019-01-28 2020-08-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鋳造スイングアーム
FI128515B (en) * 2019-04-11 2020-06-30 Pole Bicycle Company Oy Arrangements for a bicycle frame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9581A (ja) * 1982-08-10 1984-02-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のリヤフオ−ク
JPS6029787U (ja) * 1983-08-04 1985-02-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リヤフォ−ク
JPS61215189A (ja) * 1985-03-19 1986-09-2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鋳造リヤア−ム
JP2779821B2 (ja) 1989-01-20 1998-07-23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オートバイのスイングアーム
JP2829327B2 (ja) 1989-09-11 1998-11-2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738756B2 (ja) * 1989-10-24 1998-04-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スイングアーム
JP2995195B2 (ja) * 1989-11-30 1999-12-2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アーム構造
US5531289A (en) * 1991-10-09 1996-07-02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Rear arm pivot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JP3837229B2 (ja) * 1998-03-18 2006-10-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後輪の支持及び駆動装置
JP3945917B2 (ja) * 1998-09-11 2007-07-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フォーク取付構造
JP4202518B2 (ja) * 1999-03-24 2008-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後輪支持装置
JP2002225775A (ja) * 2001-02-05 2002-08-14 Kyoei Seisakusho:Kk 二輪車の鋳造製リヤアーム
JP2003002274A (ja) * 2001-06-20 2003-01-08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リヤアーム及びアーム部製造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47077A (zh) * 2016-06-29 2016-09-21 何响明 一种自行车车架结构
CN105947078A (zh) * 2016-06-29 2016-09-21 何响明 一种车架结构
CN105947078B (zh) * 2016-06-29 2019-03-12 何响明 一种车架结构
CN113423639A (zh) * 2018-12-26 2021-09-21 印度商宜诺摩托克普有限公司 车辆摇臂
CN113423639B (zh) * 2018-12-26 2023-08-29 印度商宜诺摩托克普有限公司 车辆摇臂
CN112776929A (zh) * 2019-11-06 2021-05-11 印度商宜诺摩托克普有限公司 车辆摆臂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43114C (zh) 2007-10-17
US20050206122A1 (en) 2005-09-22
EP1547913A4 (en) 2006-06-07
JP2004106571A (ja) 2004-04-08
EP1547913B1 (en) 2008-11-12
EP1547913A1 (en) 2005-06-29
AU2003264449A1 (en) 2004-04-30
ES2316859T3 (es) 2009-04-16
ATE414007T1 (de) 2008-11-15
DE60324693D1 (de) 2008-12-24
JP4005883B2 (ja) 2007-11-14
US7226066B2 (en) 2007-06-05
WO2004024548A1 (ja) 2004-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43114C (zh) 自动二轮车的后叉
CN2623563Y (zh) 车辆的整流罩结构
CN1715622A (zh) 消音器装置
CN1533944A (zh) 二轮摩托车的车体框架
CN1966342A (zh) 摩托车
CN101050849A (zh) 车辆的前照灯装置
CN102530148B (zh) 摩托车
CN1908397A (zh) 排气系统和跨乘型车辆
CN103359226B (zh) 跨乘式车辆
CN100351135C (zh) 前罩和具有该前罩的车辆
CN1231381C (zh) 机动两轮车的灯安装构造
CN1131811C (zh) 机动两轮车散热器配置构造
CN1171348A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构造
JPH01317886A (ja) 自動2輪車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CN1272211C (zh) 机动二轮车
CN1607144A (zh) 转向手柄的手柄罩构造
JP2011093410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イングアーム構造
CN100374345C (zh) 摩托车
CN1119257C (zh) 机动两轮车的车身罩
CN1271670A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用车体构架
CN1084273C (zh) 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前挡泥板构造
CN1200841C (zh) 两轮摩托车用的车体框架
CN1196622C (zh)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的发动机支承构造
CN1607152A (zh) 两轮摩托车
CN1094444C (zh) 两轮机动车的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