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68699B - 小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小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68699B CN101468699B CN 200810214462 CN200810214462A CN101468699B CN 101468699 B CN101468699 B CN 101468699B CN 200810214462 CN200810214462 CN 200810214462 CN 200810214462 A CN200810214462 A CN 200810214462A CN 101468699 B CN101468699 B CN 10146869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frame
- frame
- back vehicle
- fuel
- fuel inj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车辆,其具有左右后车架彼此不对称的车体框架,可以提高对于燃料喷射装置的作业性。在该小型车辆中,车体框架(2)的左右后车架(11、12)形成从侧面看彼此不同的形状,发动机(31)的进气系统具备燃料喷射装置,从侧面看,该燃料喷射装置的喷油器(69)配置在所述左右后车架(11、12)的外侧边缘的宽度以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轮机动车等小型车辆,尤其是涉及燃料喷射装置的燃料喷射阀的配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如下小型车辆,其具有车体框架,该车体框架具有支承转向轮的头管、自该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车架、自该主车架的后端附近向斜后上方立起的左右后车架,并且,该小型车辆还具备将发动机及动力传递机构一体化且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于所述车体框架的摆动式动力组件,所述左右后车架从侧面看彼此不对称,以确保与发动机一并摆动的辅助器件等摆动时的间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3-1324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WO2004/071858号小册子
然而,在近年来的小型车辆中,大多替代现有的化油器(汽化器)而采用电子控制式燃料喷射装置。
在采用上述燃料喷射装置时,因供给被高压化的燃料,故就其燃料喷射阀及燃料软管等的配置而言,优选充分考虑到对于燃料喷射装置的配管作业及连接作业等问题,并且,优选采用同样适用于从侧面看左右后车架彼此不对称的小型车辆的结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型车辆,其具有左右后车架彼此不对称的车体框架,可提高对于燃料喷射装置的作业性。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方法,第一方面发明的小型车辆(例如实施例的二轮机动车1),其具备车体框架(例如实施例的车体框架2),所述车体框架具有支承转向轮(例如实施例的前轮4)的头管(例如实施例的头管3)、自该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车架(例如实施例的主车架7)、自该主车架的后端附近向斜后上方立起的左右后车架(例如实施例的左右后车架11、12),所述左右后车架形成从侧面看彼此不同的形状,该小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发动机(例如实施例的发动机31)的进气系统具备燃料喷射装置,从侧面看,该燃料喷射装置的燃料喷射阀(例如实施例的喷油器69)配置在所述左右后车架的外侧边缘的宽度以内。
第二方面发明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框架具有横跨在所述左右后车架的非对称部位(例如实施例的左右立起部11a、12a)之间的横梁(例如实施例的前横梁17),所述燃料喷射阀配置成从侧面看与该横梁重叠。
第三方面发明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形成向斜上前方凸起的弯曲状,从上面看,所述燃料喷射阀配置于所述左右后车架的非对称部位之间且位于所述横梁的弯曲内周侧的位置。
第四方面发明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贮留所述发动机的燃料的燃料箱(例如实施例的燃料箱15)、连结该燃料箱和所述燃料喷射阀的燃料软管(例如实施例的燃料软管61),所述燃料箱被所述左右后车架的后部(例如实施例的左右上车架部11b、12b)支承,并且,从侧面看,所述左右后车架的前部(例如实施例的左右立起部11a、12a)彼此不对称,所述燃料喷射阀配置在该左右后车架的前部之间,该左右后车架中的一个后车架的前部(例如实施例的左立起部11a)形成为从侧面看比另一个后车架的前部(例如实施例的右立起部12a)更低,并且,所述燃料软管以沿着所述一个后车架的方式配置。
第五方面发明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将所述发动机及动力传递机构(例如实施例的动力传递机构35)一体化且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于所述车体框架的摆动式动力组件(例如实施例的摆动组件30),所述发动机的汽缸盖(例如实施例的汽缸盖33b)配置在所述左右后车架的前部之间,所述燃料软管环绕所述发动机的汽缸盖的前方并与所述燃料喷射阀连接。
第六方面发明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右后车架的前部的上方具备物品收纳箱(例如实施例的物品收纳箱14),所述车体框架具有横跨在所述左右后车架的前部之间的横梁(例如实施例的前横梁17),所述物品收纳箱被支承在该横梁上,并且,所述燃料喷射阀配置成从侧面看与该横梁重叠。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将燃料喷射阀配置在从侧面看具有不同形状的左右后车架的外侧边缘的宽度以内,由此,在进入燃料喷射阀的周边区域(特别是燃料喷射阀的上下部位)时,容易确保相距车辆右侧或左侧的空间,从而构成有利于对燃料喷射阀进行作业的空间的结构。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燃料喷射阀的维护及燃料软管的连接作业,并且可以提高燃料软管向燃料喷射阀连接时连接方向的设定自由度。另外,当发动机相对于车体框架上下摆动时,在该摆动时从侧面看燃料喷射阀容易与左右任一个后车架重叠,从而不仅可以保护燃料喷射阀,而且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容易地确认燃料喷射阀。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可以抑制燃料喷射阀向侧面的露出,且可以抑制来自侧面的干扰的影响。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燃料喷射阀配置在由左右后车架及横梁包围的部位,从而可以进一步抑制来自侧面的干扰对燃料喷射阀的影响,并且可以确保对燃料喷射阀进行作业的空间较宽阔。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可以从相对于另一后车架而言非对称部位较低的一后车架一侧,进行燃料软管与位于左右后车架的非对称部位之间(前部之间)的燃料喷射阀的连接作业,从而可以容易地进行该燃料软管的连接作业。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能够容易地确保发动机摆动时燃料软管具有足够的挠曲量。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利用支承物品收纳箱的横梁,可以抑制来自侧面的干扰对燃料喷射阀的影响,并且可以利用物品收纳箱保护燃料喷射阀的上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二轮机动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二轮机动车的车体后部的左侧视图;
图3是上述二轮机动车的车体后部的右侧视图;
图4是上述二轮机动车的车体后部的俯视图(平面图);
图5是上述二轮机动车的车体后部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二轮机动车(小型车辆)
2 车体框架
3 头管
4 前轮(转向轮)
7 主车架
11、12 左右后车架
11a、12a 左右立起部(非对称部位、前部)
11b、12b 左右上车架部(后部)
14 物品收纳箱
15 燃料箱
17 前横梁(横梁)
30 摆动组件(摆动式动力组件)
31 发动机
33b 汽缸盖
35 动力传递机构
61 燃料软管
69 喷油器(燃料喷射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设定为和车辆的方向相同。另外,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LH表示车辆左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线CS表示车体左右方向的中心面。
图1所示的小型二轮机动车(小型车辆)1中,轴支承前轮4的左右前叉5经由转向杆5a被可转向地枢轴支承于位于车体框架2前端部的头管3上。用于转向的转向手柄6安装于转向杆5a的上部。
车体框架2构成下框架型(アンダ—ボ—ン型),即通过焊接等将多种钢材结合为一体,使一根主车架7自头管3向斜后下方延伸,将头管3和乘客用座位13之间设定为低部而提高跨越便利性。在上述低部配设有脚踏板54,该脚踏板54用于放置坐在座位13上的驾驶员的脚。
一并参照图4和图5,在车体下部的前后中间部,主车架7的后端部与向左右延伸的横撑架8的左右中间部接合。在横撑架8的左右端部接合有左右枢轴板9,该左右枢轴板9经由悬架联杆(架リンク)41上下可摆动地支承摆动组件30的前部。
另外,在横撑架8的左右端部分别接合有左右后车架11、12的前端部。左右后车架11、12自横撑架8向斜后上方延伸。在左右后车架11、12的上方配设有上述座位13,该座位13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驾驶员用的座位及后部搭乘人员(乘客)用的座位。在座位13的前部下方配设有物品收纳箱14,在座位13的后部下方配设有燃料箱15。
在此,车体框架2的主要结构有:位于其前端部的头管3;自该头管3向斜后下方延伸后,在脚踏板54附近弯曲并向后方延伸的一根主车架7;在车体下部的前后中间部向左右延伸,并在其左右中间部接合主车架7的后端部的横撑架8;自该横撑架8的左右端部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后车架11、12;横跨横撑架8的左右端及左右后车架11、12的前端部(下端部)外侧而接合的左右枢轴板9;在主车架7的下部及左右后车架11、12前端部的左右外侧,横跨它们而设置的左右底架16;横跨在左右后车架11、12的前部之间的前横梁17;横跨在左右后车架11、12的中间部之间的中心横梁18;横跨在左右后车架11、12的后端部之间的后横梁19。
头管3构成圆管状,以其上侧位于后侧的方式倾斜地设置。在头管3后侧的上下中间部接合有相同圆管状的主车架7的上端部(前端部)。另外,图中附图标记3a表示横跨在头管3的下部后侧和主车架7的上端部前侧(前端部下侧)之间的角撑板。
主车架7一体地具有自头管3向斜后下方延伸的向下车架7a、自该向下车架7a的下端部弯曲且向后方延伸的下车架部7b,下车架部7b的后端部接合在圆管状横撑架8的左右中间部前侧。图中附图标记8a表示横跨在主车架7的后端部及横撑架8的左右中间部之间的上下角撑板。
左右后车架11、12构成矩形管状,其前部形成自横撑架8的两端部急剧地倾斜且向斜后上方立起的左右立起部11a、12a,后部形成自左右立起部11a、12a的上端部(后端部)弯曲且平缓地倾斜而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上车架部11b、12b。左后车架11相对于右后车架12用稍微粗的矩形管构成。
在此,左右立起部11a、12a设置成从侧面看彼此不对称。
详细地说,如图1~3所示,左立起部11a从侧面看呈直线状且自横撑架8向斜后上方延伸,其上端部(后端部)弯曲且与左上车架11b的前端部相连。另一方面,右立起部12a以从侧面看向斜上前方凸起的方式弯曲并且自横撑架8向斜后上方延伸,其上端部(后端部)弯曲且与右上车架12b的前端部相连。
左右上车架11b、12b具有从侧面看左右大致对称的结构,因此,如上所述弯曲的右立起部12a相对于直线状的左立起部11a以从侧面看向斜上前方增高的方式设置。换言之,左立起部11a相对于右立起部12a以从侧面看向斜后下方降低的方式设置。
另外,从俯视方向看,左右后车架11、12相互平行且在前后方向延伸,但左后车架11相对于右后车架12设置为向左右外侧稍微偏离。
在左右立起部11a、12a上部的左右外侧的部位,分别安装有支承乘客用的左右踏板21c的左右踏板托架21。
左右踏板托架21具有从侧面看向后下方倾斜的下管21a和自该下管21a的下部向上方延伸的上管21b,这些管21a、21b的上端部利用止动螺栓与左右立起部11a、12a的左右外侧结合。
一并参照图4和图5,左右踏板托架21以其下部向左右外侧突出的方式设置,以确保位于左右踏板托架21下部的左右内侧的后述进气管道71和散热器43的间隙。
被下管21a的下端部支承的乘客用的踏板21c在向车宽方向外侧大致水平地突出的使用状态和折叠成向后上方倾斜的姿势的收纳状态之间可转动。
左右枢轴板9构成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板状,其前端部与横撑架8的左右端分别接合,并且,上部沿左右后车架11、12各自的下端部向上方延伸。即,左右枢轴板9也具有彼此不对称的结构。
左右后车架11、12的左右外侧面和横撑架8的左右端大致位于同一左右位置,该左右后车架11、12的左右外侧面和左右枢轴板9的上部延伸部的前缘部接合。该左右枢轴板9还作为横撑架8的左右端部和左右后车架11、12的下端部之间的结合部的角撑板发挥作用。摆动组件30的前部经由悬架联杆41支承在左右枢轴板9的下部后侧。
在左枢轴板9的左右外侧,可转动地(可收纳地)支承有侧支架(未图示),该侧支架以向左侧倾斜的立起状态支承车体。
左右底架16构成圆管状,从侧面看向前下方倾斜,并且,从俯视方向看以越往后侧越位于左右外侧的方式倾斜。左右底架16的前端部向左右内侧弯曲,该前端部自左右外侧与主车架7的下部前侧接合。另一方面,左右底架16的后端部经由左右连结管16a自左右外侧与左右后车架11、12的下端部附近接合。
左右底架16具有左右大致对称的结构,该左右底架16上配设有所述脚踏板54。
前横梁17构成圆管状,以向斜上前方凸起的方式弯曲地设置。前横梁17的右端部自左右内侧与右后车架12的右立起部12a的、侧视图中的弯曲顶部附近接合,前横梁17的左端部自斜上前方与从侧面看比右立起部12a位于更低位置的左后车架11的立起部11a的长度方向中间部接合。这样的前横梁17可认为如下设置,即横跨在从侧面看彼此不对称的左右立起部11a、12a的彼此相距最远的部位之间,且从侧面看向上前方倾斜。
在前横梁17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上侧,设置有支承物品收纳箱14的底部前侧的左右一对支承架17a。
中心横梁18构成圆管状,沿左右方向直线延伸,其左右端部自左右内侧与左右后车架11、1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接合。在中心横梁18的左右中间部设置有支承燃料箱15的前凸缘的左右一对支承架18a。
后横梁19将钢板形成为合适的盒状而构成,其两端部自上方与左右后车架11、12的后端部接合。在后横梁19的左右中间部支承有燃料箱15的后凸缘,并且,支承有锁定机构(未图示),该锁定机构将可转动的座位13保持为关闭状态(乘员可落座的状态)。
参照图1~图3,摆动组件30是将其前部的发动机31和后部左侧的动力传递机构35一体化的摆动式动力组件,其前部经由悬架联杆41被左右枢轴板9可上下摆动地支承,并且,后部左侧经由后减震42被左后车架11可接近或背离地支承。另外,图中附图标记11c表示设于左后车架11的后部下侧的减震支承架。
发动机(内燃机)31为使其曲轴的旋转轴线(曲轴轴线)C1沿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水冷式单缸发动机,具有使汽缸33自曲轴箱32的前端部向前方大致水平地(详细地说,稍稍向上前方倾斜地)突出的基本构成。另外,图中附图标记C2表示汽缸33沿所述突出方向的轴线(汽缸轴线)。
汽缸3具有:直接安装于曲轴箱32前端部的汽缸本体33a、安装于该汽缸本体33a前端部的汽缸盖33b、安装于汽缸盖33b前端部的汽缸盖罩33c。汽缸33以进入所述左右后车架11、12的立起部11a、12a之间的方式设置,从侧面看,相对于右立起部12a位于更低位置的左立起部11a和汽缸盖33b重叠。
在汽缸本体33a内嵌入安装有可往复移动的活塞,该活塞的往复移动经由连杆转换为曲轴的旋转运动(都未图示)。
在曲轴箱32的左侧,一体地设置有向后方延伸的传动箱34。在传动箱34内,收纳有动力传递机构35的带式无级变速器36。在传动箱34的后端部,一体地设有齿轮箱34a,在该齿轮箱34a内收纳有动力传递机构35的齿轮式减速器(未图示)。
发动机31的曲轴的旋转动力经过带式无级变速器36传递到齿轮式减速器,输出到自齿轮箱34a向左右内侧突出的输出轴(后轮车轴)38a,并驱动安装于该轴38a上的后轮(驱动轮)38而使二轮机动车1行驶。另外,图中附图标记39表示配置于传动箱34左右外侧的脚踏式起动器(キツク式スタ—タ)的脚踏臂(キツクア—ム)。
摆动组件30构成能够以所述悬架联杆41周围为中心与后轮38一起上下摆动的、所谓组件摆动式后悬架。而且,车体框架2的左右后车架11、12周围构成左右不对称主要是因为该后悬架具有左右不对称的结构且为了确保摆动组件30摆动时后述散热器43和右后车架12之间的间隙。
在曲轴的左侧,同轴地设置有带式无级变速器36的主动带轮36a,在该主动带轮36a的左右外侧设置有用于向传动箱34内吹入冷却风的风扇(未图示)。另外,在传动箱34前端部的左右外侧设有所述冷却风的吸入口34b,在其后部下侧设有所述冷却风的排出口34c。
另一方面,在曲轴箱32的右侧配设有用于冷却发动机31的散热器43。为了确保该散热器43与摆动组件30一起上下摆动时的间隙,车体框架2的右后车架12的前部(右立起部12a)设置成从侧面看向斜上前方凸起的弯曲状。在曲轴的右侧,同轴地设有发电机,在该发电机的左右外侧设有用于向散热器43提供冷却风的风扇(都未图示)。另外,在右后车架1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的左右外侧配设有贮留散热液的储液箱43a。
在摆动组件30的前部下侧(发动机31的曲轴箱32的下部),设置有向下方突出后再向前方延伸的联杆连结部32a。在联杆连结部32a连结有所述悬架联杆41的后端部,该悬架联杆41的前端部与左右枢轴板9连结。摆动组件30以该悬架联杆41周围为中心可上下摆动。
另外,悬架联杆41的前后端部可上下摆动地分别与在车体框架2或摆动组件30连结,但它们中的至少一个经由橡胶套(ゴムブツシユ)等弹性地且可上下摆动地被车体框架2或摆动组件30支承。另外,在联杆连结部32a的下方,可转动地(可收纳地)支承有主支架32b,该主支架32b将车体支承为直立状态。
车体框架2被主要由合成树脂构成的车体罩50覆盖。
车体罩50主要具有:将车体框架2的前部(头管3及主车架7的向下车架7a周围)从其前方覆盖的前罩51、从后方覆盖车体框架2前部的内侧罩52、以与前罩51的下方相连的方式从下方覆盖车体框架2下部(主车架7的下车架部7b及左右底架16周围)的底罩53、从上方覆盖车体框架2下部的所述脚踏板54、从前方覆盖车体框架2后部前侧(左右后车架11、12的立起部11a、12a周围)的后中央罩55、从侧面覆盖车体框架2后部(左右后车架11、12周围)的左右后侧罩56。
在后中央罩55及左右后侧罩56上支承有所述座位13。座位13的前端部被后中央罩55可转动地支承。所述物品收纳箱14及燃料箱15位于被后中央罩55及左右后侧罩56包围的位置,通过转动座位13,使其从可落座的状态摆动到其后部位于上方的状态,从而可以完成向该座位13下方的物品收纳箱14及燃料箱15的接近。
物品收纳箱14构成向上方开口的箱型,其上部被后中央罩55及左右后侧罩56适当支承,下部(底部)被前横梁17的左右支承架17a支承。
燃料箱15配置在左右后车架11、12的后部之间(左右上车架部11b、12b之间),其前凸缘被中心横梁18的左右支承架18a弹性支承,后凸缘被后横梁19弹性支承。另外,图中附图标记15a表示面对燃料箱15前部内侧的燃料泵,附图标记15b表示设于燃料箱15后部上侧的供油口。
在燃料箱15(燃料泵15a)上连接有燃料软管61,该燃料软管61配置成在左后车架11上以沿着左后车架11的方式延伸到前横梁17附近。
在此,左右后侧罩56的下缘部,从侧面看以沿着后轮38外周的方式形成为直径较大的圆弧状,在从侧面看与该左右后侧罩56的所述踏板托架21重叠的部位,设置有罩延伸部56a,该罩延伸部56a一直延伸到该踏板托架21的下端部附近,并从左右外侧将其覆盖。
在发动机31的汽缸本体33a的上方配置有节流阀体62,该节流阀体62的前端侧(下流侧)经由隔热体63与汽缸盖33b上侧的进气口(未图示)连接。节流阀体62的后端侧(上游侧)与其后方的空气滤清器装置64连接。
另一方面,在汽缸盖33b下侧的排气口(未图示)连结有排气管44的基端侧,该排气管44在汽缸33下方弯曲并向后方延伸,其前端侧与后轮38右侧的消音器45连接。
空气滤清器装置64主要具有:盒状的空气滤清器外壳65、收纳在该空气滤清器外壳65内的板状空气滤清器元件66、用于取出来自空气滤清器外壳65的外部空气的筒状连接管道67。
一并参照图4和图5,空气滤清器外壳65例如由合成树脂制造,其构成为具有位于传动箱34上方的壳本体65a、自该壳本体65a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延伸部65b。在壳本体65a内,例如由聚氨酯泡沫材料形成的空气滤清器元件66以与左右方向大致正交的立起状态被支承。空气滤清器外壳65的内部空间以空气滤清器元件66为界限被划分为其上游侧(左右外侧)的污染侧(ダ—テイサイド)和下游侧(左右内侧)的净化侧。在壳本体65a的前端部,向空气滤清器外壳65内的所述污染侧导入外部空气的空气导入口68向斜下前方开口。
连接管道67例如由橡胶等挠性材料制成,从空气滤清器外壳65的内延伸部65b向前方延伸至节流阀体62的上游侧端部。
节流阀体62例如由铝合金制成,其筒状本体的上游侧端部嵌合安装在连接管道67的前端部,并且,下游侧端部嵌合安装在例如由橡胶等挠性材料制成的筒状隔热体63的上游侧端部。在节流阀体62内,形成有略微朝向前下方的进气通路,并且,设置有开闭该进气通路的蝶形节流阀(都未图示)。
隔热体63使从节流阀体62略微向前下方延伸的进气通路向下方弯曲并与发动机31的进气口连接。隔热体63的下游侧端部利用止动螺栓等固定在汽缸盖33b上侧。在隔热体63的弯曲外周侧,在其内部的进气通路安装有喷射燃料的喷油器(燃料喷射阀)69。
即,二轮机动车1的发动机31的进气系统(燃料供给系统)采用电子控制式燃料喷射装置,基于节气门开度、发动机转速及车速等各种车辆信息,未图示的电子控制单元使喷油器69工作并控制燃料喷射量或喷射时机等。
喷油器69构成为棒状,在隔热体63的斜上前方朝上前方倾斜地配置,其下部贯穿隔热体63的外壁且使下端喷射口面对进气通路内部。
在此,喷油器69位于所述前横梁17的左右内侧,并且设置成从侧面看与该前横梁17重叠。换言之,喷油器69位于从侧面看彼此不对称的左右后车架11、12(左右立起部11a、12a)的彼此相距最远的部位之间,并且,位于从侧面看彼此不对称的左右后车架11、12所形成的空间内(从侧面看由左后车架11(左立起部11a)的下缘和右后车架12(右立起部12a)的上缘夹持的宽度以内)。
这样配置的喷油器69在摆动组件30摆动时,从侧面看和左右后车架11、12之中的任一个重叠,难以受到来自侧面的干扰的影响,并且在摆动组件30静止时容易从侧面进行作业。
从侧面看,喷油器69和前横梁17同样地向上前方倾斜。在此,通过使前横梁17向上前方倾斜,从而容易确保在摆动组件30摆动时喷油器69和物品收纳箱14之间具有足够的间隙。另外,喷油器69的上方被物品收纳箱14保护。
另外,自所述燃料泵15a延伸的燃料软管61在左后车架11上一直设置到前横梁17附近,之后,以如下方式向后方折返:向该前横梁17的左右内侧位移,并且,在汽缸盖罩33c附近向右弯曲,并环绕汽缸盖33b的前方,此后,在具有足够冗余长度的基础上从斜右前方与喷油器69上端的接头连接。在此,由于燃料软管61沿着由矩形管构成的左右后车架11、12中稍粗的左后车架11而配置,因此,可以在左后车架11的比较宽阔的平坦面上配置燃料软管61,从而易于稳定地支承燃料软管61。
在此,在传动箱34前端部的左右外侧安装有进气通道71,该进气通道71可以利用设于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的主动带轮36a的风扇向传动箱34内导入外部空气(冷却风)。
进气通道71的基端侧安装在向传动箱34前端部的左右外侧开口的吸入口34b周围,从该基端侧向左右内侧位移且向上方延伸,使空气导入口72向该延伸部的左右内侧开口。该空气导入口72以从侧面看在空气滤清器装置64的空气导入口68的前方并排的方式靠近配置。另外,进气通道71的空气导入口72位于在左右方向相比左后车架11进入左右内侧的位置,但空气滤清器装置64的空气导入口68位于在左右方向与左后车架11大致重叠的位置。
另外,进气通道71设置成从侧面看其空气导入口72周边与节流阀体62的下部重叠。所述踏板托架21及罩延伸部56a位于节流阀体62及进气通道71的空气导入口72周边的左右外侧,以抑制干扰对节流阀体62及进气通道71的影响。
如上所述,上述实施例中的小型车辆(二轮机动车1)具备车体框架2,所述车体框架2具有支承转向轮(前轮4)的头管3、自该头管3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车架7、自该主车架7的后端附近向斜后上方立起的左右后车架11、12,所述左右后车架11、12从侧面看彼此不对称,该小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发动机31的进气系统具备燃料喷射装置,从侧面看,该燃料喷射装置的喷油器69配置在所述左右后车架11、12形成的空间内。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喷油器69配置在从侧面看彼此不对称的左右后车架11、12之间形成的空间内,从而可以获得较宽阔的喷油器69周围的空间,可以扩大对喷油器69进行作业的空间。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喷油器69的维护及燃料软管61的连接作业,并且能够提高燃料软管61相对喷油器69连接时连接方向的设定自由度。
另外,上述小型车辆中,所述车体框架2具有横跨在所述左右后车架11、12的非对称部位之间的前横梁17,所述喷油器69以从侧面看与该前横梁17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可以抑制喷油器69向侧面露出而提高外观性,并且能够抑制来自侧面的干扰的影响。
并且,上述小型车辆中,所述前横梁17形成为向斜上前方凸起的弯曲状,所述喷油器69配置于所述左右后车架11、12的非对称部位(左右立起部11a、12a)之间且位于所述前横梁17的弯曲内周侧的位置,由此,喷油器69配置在由左右后车架11、12及前横梁17包围的部位,使得喷油器69更不显眼,并且可以进一步抑制来自侧面的干扰的影响,并能够确保对喷油器69进行作业的空间较宽阔。
此外,上述小型车辆具备贮留所述发动机31的燃料的燃料箱15、连结该燃料箱15和所述喷油器69的燃料软管61,所述燃料箱15被支承在所述左右后车架11、12的后部,并且,从侧面看,所述左右后车架11、12的前部彼此不对称,在该左右后车架11、12的前部之间配置有所述喷油器69,该左右后车架11、12中的一个后车架的前部(左后车架11的立起部11a)形成为从侧面看比另一个后车架的前部(右后车架12的立起部12a)更低,并且,所述燃料软管61以沿着所述左后车架11的方式配置,由此,可以从相对于另一后车架(右后车架12)而言非对称部位较低的一后车架(左后车架11)一侧,进行燃料软管61与位于左右后车架11、12的非对称部位之间(前部之间)的喷油器69的连接作业,从而可以容易地进行该燃料软管61的连接作业。
并且,上述小型车辆具备将所述发动机31及动力传递机构35一体化且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于所述车体框架2的摆动组件30,所述发动机31的汽缸盖33b配置在所述左右后车架11、12的前部之间,所述燃料软管61环绕所述发动机31的汽缸盖33b的前方并与所述喷油器69连接,由此,能够容易地确保发动机31摆动时燃料软管61具有足够的挠曲量。
另外,上述小型车辆在所述左右后车架11、12的前部上方具备物品收纳箱14,所述车体框架2具有横跨在所述左右后车架11、12的前部之间的前横梁17,所述物品收纳箱14被支承在该前横梁17上,并且,所述喷油器69配置成从侧面看与该前横梁17重叠,由此,利用支承物品收纳箱14的前横梁17,可以抑制喷油器69向侧面露出而提高外观性,并且可以抑制来自侧面的干扰的影响。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主车架7及左右后车架11、12也可以分别由多个部件构成。
另外,也可构成如下结构,即左右后车架11、12避开散热器43之外的辅助器件等(进气/排气系统部件或电装类部件等)而形成彼此不对称的结构。
另外,也可构成为将左右后车架11、12的关系颠倒,使右后车架12比左后车架11更低,并且沿该右后车架12配置燃料软管61。
另外,二轮机动车1也可构成为,发动机31被车体框架2固定地支承,仅有动力传递机构35及后轮38可上下摆动。
另外,发动机31的汽缸33及曲轴的配置具有多种形式,并且也可为多缸发动机。
上述实施例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不言而喻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三轮或四轮的小型车辆,包括部件构成或结构、形状、大小、数量及配置等在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都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5)
1.一种小型车辆,具备车体框架,所述车体框架具有支承转向轮的头管、自该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车架、自该主车架的后端附近向斜后上方立起的左右后车架,所述左右后车架形成从侧面看彼此不同的形状,该小型车辆的特征在于,
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具备燃料喷射装置,从侧面看,该燃料喷射装置的燃料喷射阀配置在所述左右后车架的外侧边缘的宽度以内,
具备贮留所述发动机的燃料的燃料箱、连结该燃料箱和所述燃料喷射阀的燃料软管,
所述燃料箱被支承在所述左右后车架的后部,并且,从侧面看,所述左右后车架的前部彼此不对称,
在该左右后车架的前部之间配置有所述燃料喷射阀,
该左右后车架中的一个后车架的前部形成为从侧面看比另一个后车架的前部更低,并且,所述燃料软管以沿着所述左右后车架中的侧面看时形成为更低的一个后车架的方式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框架具有横跨在所述左右后车架的非对称部位之间的横梁,所述燃料喷射阀以从侧面看与该横梁重叠的方式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形成为向斜上前方凸起的弯曲状,从上面看,所述燃料喷射阀配置于所述左右后车架的非对称部位之间且位于所述横梁的弯曲内周侧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所述发动机及动力传递机构一体化且可上下摆动地支承于所述车体框架的摆动式动力组件,
所述发动机的汽缸盖配置在所述左右后车架的前部之间,
所述燃料软管环绕所述发动机的汽缸盖的前方并与所述燃料喷射阀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小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左右后车架的前部上方具备物品收纳箱,
所述横梁横跨在所述左右后车架的前部之间,
所述物品收纳箱被支承在该横梁上,并且,所述燃料喷射阀配置成从侧面看与该横梁重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334102A JP5112844B2 (ja) | 2007-12-26 | 2007-12-26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JP334102/07 | 2007-12-26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68699A CN101468699A (zh) | 2009-07-01 |
CN101468699B true CN101468699B (zh) | 2012-03-14 |
Family
ID=408265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810214462 Active CN101468699B (zh) | 2007-12-26 | 2008-08-26 | 小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112844B2 (zh) |
CN (1) | CN101468699B (zh) |
BR (1) | BRPI0803693A2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2245794A (ja) * | 2009-09-25 | 2012-12-13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JP2012245795A (ja) * | 2009-09-25 | 2012-12-13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TWI421190B (zh) * | 2010-09-24 | 2014-01-01 | Yamaha Motor Co Ltd | locomotive |
TWI555908B (zh) * | 2010-09-24 | 2016-11-01 | Yamaha Motor Co Ltd | locomotive |
JP5663355B2 (ja) * | 2011-03-08 | 2015-02-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
JP6155858B2 (ja) * | 2013-06-04 | 2017-07-05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JP5865882B2 (ja) * | 2013-09-30 | 2016-02-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2輪車のリザーブタンク配置構造 |
JP6073022B2 (ja) * | 2015-08-21 | 2017-02-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6053885B2 (ja) * | 2015-08-21 | 2016-12-2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2019210880A (ja) * | 2018-06-06 | 2019-12-1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用内燃機関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21036A (zh) * | 2003-01-10 | 2004-08-18 | ���\�й�ҵ��ʽ���� | 用于小型车辆的发动机的燃料喷射设备的安装结构 |
CN1723152A (zh) * | 2003-02-17 | 2006-01-18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车辆用车架组件和具有该组件的车辆 |
CN1740551A (zh) * | 2004-08-23 | 2006-03-0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车辆 |
CN2790890Y (zh) * | 2003-08-28 | 2006-06-28 | 铃木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132492A (ja) * | 1989-10-16 | 1991-06-05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
JP3585232B2 (ja) * | 1999-09-03 | 2004-11-0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三輪車 |
JP3923420B2 (ja) * | 2002-12-02 | 2007-05-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小型車両におけるエンジンへの燃料供給構造 |
JP3741115B2 (ja) * | 2003-07-31 | 2006-02-01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
2007
- 2007-12-26 JP JP2007334102A patent/JP511284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8-26 CN CN 200810214462 patent/CN101468699B/zh active Active
- 2008-08-29 BR BRPI0803693 patent/BRPI0803693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521036A (zh) * | 2003-01-10 | 2004-08-18 | ���\�й�ҵ��ʽ���� | 用于小型车辆的发动机的燃料喷射设备的安装结构 |
CN1723152A (zh) * | 2003-02-17 | 2006-01-18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车辆用车架组件和具有该组件的车辆 |
CN2790890Y (zh) * | 2003-08-28 | 2006-06-28 | 铃木株式会社 | 小型摩托车 |
CN1740551A (zh) * | 2004-08-23 | 2006-03-0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车辆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P平3-132492A 1991.06.05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68699A (zh) | 2009-07-01 |
BRPI0803693A2 (pt) | 2009-08-25 |
JP5112844B2 (ja) | 2013-01-09 |
JP2009154662A (ja) | 2009-07-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68699B (zh) | 小型车辆 | |
EP2258938B1 (en) | Straddle-type vehicle | |
CN101850812A (zh) | 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构造 | |
US8584783B2 (en) | Motorcycle with supercharger | |
CN102770332B (zh) | 骑乘型车辆的蒸发燃料控制装置 | |
CN101767622A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02016283B (zh) | 机动二轮车的进气装置 | |
US11022032B2 (en) | Engine | |
CN1962348A (zh) | 跨骑式车辆 | |
CN101172506A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951754A (zh) | 摩托车 | |
CN102066189B (zh) | 机动二轮车 | |
CN101187332B (zh) | 车辆 | |
CN101172504B (zh) | 机动二轮车 | |
EP1304283B1 (en) | Scooter type motor cycle | |
CN101269692B (zh) | 摩托车 | |
CN101172505B (zh) | 机动两轮车 | |
JP5001636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03373425A (zh) | 机动二轮车 | |
JP4786466B2 (ja) | 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 |
JP6787049B2 (ja) |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配管構造 | |
CN101920744B (zh) | 机动二轮车 | |
JP2007009829A (ja) | 車両 | |
CN102844560A (zh) | 发动机的燃料喷射装置 | |
CN101850811B (zh) | 鞍座型车辆的液体储存部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