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72506A - 鞍乘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72506A
CN101172506A CNA200710184910XA CN200710184910A CN101172506A CN 101172506 A CN101172506 A CN 101172506A CN A200710184910X A CNA200710184910X A CN A200710184910XA CN 200710184910 A CN200710184910 A CN 200710184910A CN 101172506 A CN101172506 A CN 1011725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ing engine
vehicle frame
engine
cylinde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849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72506B (zh
Inventor
竹岛正雄
会田树穗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8656463&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172506(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72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2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72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25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1Motorcycles with four or more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在发动机的上方具备空气滤清器的鞍乘型车辆中,不需扩展左右一对车架的间隔就能容易地连接空气滤清器和发动机的吸气口。本发明车辆具备:发动机(5)和左右一对车架(41),该发动机是曲轴纵置式发动机,具有曲轴箱、气缸和气缸盖;该车架支承发动机;空气滤清器(22),其以夹住车架的方式被配置在发动机上方并从吸气通道进行吸气,且经由设置在壳体上的节气门本体(21)而与发动机连接,发动机被配置成使气缸(7)向一方向倾斜,使气缸盖(20)之中的一个(20a)靠近车架中的一个车架(41),在另一个车架(41)与气缸盖(20)之中的另一个(20b)之间配置节气门本体(21)。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发动机的上方具备空气滤清器壳体的鞍乘型(鞍乗り型)车辆。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发动机被支承在车架上且车架被配置在发动机气缸侧部的车辆中,已知有:发动机在车体的宽度方向上具备吸气、排气口,在发动机的前方具备空气滤清器壳体,而把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与发动机的吸气口连接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结构由于在发动机与空气滤清器壳体之间不存在障碍物,所以能容易地把空气滤清器壳体与发动机的吸气口进行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2-216891号公报
现在,提出为了车辆低重心化而把燃料箱配置在座位下方、把空气滤清器壳体配置在发动机上方的车辆结构。该车辆中在把发动机的吸气、排气口设置在车体宽度方向上时,由于左右一对车架位于气缸宽度方向上,所以只要不扩展左右一对车架的间隔,就难于连接空气滤清器壳体和发动机的吸气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具有的课题而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其在发动机的上方具备空气滤清器壳体,不需扩展左右一对车架的间隔就能容易地连接空气滤清器壳体和发动机的吸气口。
本发明车辆具备:发动机和左右一对车架,该发动机是曲轴纵置式发动机,具有曲轴箱、气缸和气缸盖;该车架支承所述发动机;由空气滤清器形成吸气系统,该空气滤清器以夹持所述车架的方式被配置在所述发动机上方并从吸气通道进行吸气,且经由设置在壳体上的节气门本体和隔离物而与所述发动机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被配置成使所述气缸向一方向倾斜,使一个所述气缸盖靠近所述左右一对车架中的一个车架,在另一个车架与另一个所述气缸盖之间配置吸气系统。
本发明使发动机的气缸盖靠近左右车架中的一个,由此在另一个车架侧能设置充裕的空间,通过在该空间配置节气门本体则能容易地经由该节气门本体而连接空气滤清器和发动机的吸气口,即使在把空气滤清器设置在发动机上方的车辆中也能有最佳布局。
这时也可以在另一个车架与另一个气缸盖之间配置节气门本体和隔离物(インシユレ一タ)。也可以在所述发动机的一侧具备吸气口,在该发动机的另一侧具备排气口。
由于能隔着发动机把吸气系统和排气系统分配在左右,所以能进行最佳布局。
也可以把节气门本体安装在空气滤清器的底板上。
经由节气门本体来连接发动机与空气滤清器能缩短从空气滤清器到发动机的距离,能紧凑地配置发动机和空气滤清器。
也可以经由从另一个车架延伸出的托架来支承气缸盖。
在另一个车架侧设置的空间内连接节气门本体和发动机,通过把车架与发动机的连接也在相同的空间内进行而能谋求紧凑化。
本发明车辆具备:发动机和左右一对车架,该发动机是曲轴纵置式发动机,具有曲轴箱、气缸和气缸盖;该车架支承所述发动机;由空气滤清器形成吸气系统,该空气滤清器以夹持所述车架的方式被配置在所述发动机上方并从吸气通道进行吸气,且经由设置在壳体上的节气门本体和隔离物而与所述发动机连接,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发动机气缸盖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左右一对车架之间,在该左右一对车架的上方使吸气系统与气缸部连接。
由于在左右一对车架的上方使吸气系统与气缸部连接,所以例如在吸气系统包含有节气门本体和隔离物的情况下,在上方的空间内能容易进行隔离物的连接。
本发明使发动机的气缸盖靠近左右车架中的一个,由此在另一个车架侧能设置充裕的空间,通过在该空间配置吸气系统,例如节气门本体和隔离物,则能容易地经由该节气门本体而连接空气滤清器和发动机的吸气口。因此,即使在把空气滤清器设置在发动机上方的车辆中也能有最佳布局。
在发动机的一侧具备吸气口、在该发动机的另一例具备排气口的情况下,能隔着发动机把吸气系统和排气系统分配在左右,能进行最佳布局。
在把节气门本体安装在空气滤清器底板上的情况下,经由节气门本体来连接发动机与空气滤清器则能缩短从空气滤清器到发动机的距离,能变紧凑。
经由从另一个车架延伸出的托架来支承气缸盖的情况下,在同一空间内把节气门本体与发动机的连接,并且也进行车架与发动机的连接,因而能变紧凑。
在左右一对车架的上方把吸气系统与气缸部连接的情况下,例如在吸气系统包含有节气门本体和隔离物时,在上方的空间内能容易进行隔离物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鞍乘型车辆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a是表示车架、发动机、燃料箱、发动机排气系统、发动机吸气系统布局的立体图,图3b是表示气缸盖的图;
图4是表示从车体后方看的发动机、空气滤清器的图;
图5是表示从车体右侧看的发动机、空气滤清器的图;
图6是表示从车体斜右后方侧看的发动机、空气滤清器的图;
图7是表示空气滤清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节气门本体的侧端面图;
图9是节气门本体的上面图;
图10是节气门本体的正面图;
图11是节气门本体的背面图;
图12是表示其他实施例的与图4相当的图。
符号说明
4车架    5发动机    7气缸部    20气缸盖部
21节气门本体    22空气滤清器壳体    41上部管
103隔离物    200发动机托架    205发动机托架支承部
S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说明中对于前后左右和上下方向的记载是相对车体来说。
图1是鞍乘型车辆的侧视图,图2是同一车辆的俯视图。鞍乘型车辆1是被分类在ATV(All Terrain Vehicle)车(不平地面行走车辆)中的四轮车,是适用于农业、畜牧业、狩猎、安全监视等移动用或娱乐用的车辆,在小型且重量轻的车体前后具备比较大径的低压轮胎,即左右的前轮2和后轮3,确保最低离地高度大而提高在不平地面的越野性。
鞍乘型车辆1具有车架4,该车架4的前部经由独立悬挂式(双横臂)式的前悬挂57而悬挂有左右的前轮2,车架4的后部也经由同样的独立悬挂式(双横臂)式的后悬挂75而悬挂有左右的后轮3。
车架4具有:向车体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出的车架本体4a、和与该车架本体4a的后部连结的副车架60。车架本体4a是利用焊接等把多种钢材结合而形成,以左右的上部管41和下部管42为主而形成左右一对闭环结构体,经由多个车架横梁把它们结合而形成车宽度方向中央部前后长的盒状结构。上部管41具备:在车体前后方向向后下缓慢倾斜延伸的上部倾斜部41a、和从上部倾斜部41a的前端部向斜前下方延伸的前部倾斜部41b,下部管42具备:与上部管41的前部倾斜部41b下端连结并在车体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延伸的下部水平部42a、和从下部水平部42a的后端部与之成钝角地向斜上方延伸的后部倾斜部42b。
所述上部管41的前部倾斜部41b的中央部与所述下部管42的下部水平部42a的中央部被向后下倾斜的左右一对前方连结倾斜部46和左右一对前副管47连结,所述上部管41的上部倾斜部41a的后方部与所述下部管42的后部倾斜部42b的上端部被后方连结部62连结,后方连结部62的下端部连结有副车架60,副车架60垂直向下方延伸后大致弯曲成直角地向前方延伸并与下部管42的后部倾斜部42b下方部连结。
下部管42的下部水平部42a前端部附近接合有前下管45,该前下管45向车体前方延伸并使其前端部与前保护装置34连结,该前保护装置34兼作支承前托板35的托板管。下部管42的下部水平部42a上设置有踏脚板56,该踏脚板56和踏脚板56下方的踏脚板台(未图示)构成乘坐人员用的踏脚板。
前下管45的前端部接合有上述的左右前部倾斜部41b,前部倾斜部41b向斜后上侧延伸,其上端部与各上部管41的前端部连接。在左右的前部倾斜部41b之间架设有车架横梁51,在左右的前下管45之间也前后有间隔地架设车架横梁53、54,在左右的前方连结倾斜部46之间也架设有车架横梁52。通过车架横梁51~54充分确保了前部周围车架的刚性,而且车架横梁52、53和54兼作支承主传动减速装置11的支承部件。车架横梁51~54形成向下方开口的断面大致コ字状,左右一对上部臂(未图示),以使根端侧的前后能上下摇动的方式轴支承在车架横梁51~54中位于上侧的车架横梁51、52的两侧部上,左右一对下部臂(未图示),以使根端侧的前后能上下摇动的方式轴支承在下侧的车架横梁53、54的两侧部上。两上部臂和下部臂的前端侧能上下自由摇动地轴支承着左右一对转向节(未图示),两转向节上自由旋转地支承着左右前轮2的轮毂部,在左右下部臂与车架横梁55之间分别插入有左右一对前缓冲单元58,它们构成前悬挂57。
下部管42的后部倾斜部42b与后方连结部62被大致在水平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后副管63连结。副车架60以左右一对副下管61和与各副下管61的后端部连接并大致向垂直上方延伸的后构件64为主而形成左右一对闭环结构体,经由多个车架横梁把它们结合而形成在车宽度方向中央部与车架本体4a后部连接的盒状结构。在后副管63之间架设有车架横梁69,在副车架60的副下管61中间部之间架设有车架横梁67,在后构件64的下端部附近之间架设有车架横梁68,在后部倾斜部42b的上端部附近之间架设有车架横梁70。
这些车架横梁67~70形成向下方开口的断面大致コ字状,由它们充分确保了后部周围车架的刚性,
左右一对上部臂(未图示),以使根端侧的前后能上下摇动的方式轴支承在车架横梁69的两侧部和后构件64的上部两侧部,左右一对下部臂(未图示),以使根端侧的前后能上下摇动的方式轴支承在车架横梁67和后构件64的下部两侧部。左右一对转向节(未图示)能上下自由摇动地轴支承在两上部臂和下部臂的前端侧,两转向节上自由旋转地支承着左右后轮3的轮毂部,在左右下部臂与车架横梁70的两侧部之间分别插入有左右一对后缓冲单元79,由它们构成后悬挂75。
本结构中,在车架4的大致中央例如安装由水冷式双气缸发动机构成的原动机发动机5,该发动机5具备:轴支承着曲轴等的曲轴箱6和连结在该曲轴箱6上的气缸部7,成为使曲轴的旋转轴线沿车辆前后方向的所谓纵置式布局。曲轴箱6兼作收容变速器的变速器壳体,从曲轴箱6的前后分别有与曲轴箱6内的变速器连结的前轮用和后轮用的各传动轴8、9向前方和后方导出。
各传动轴8、9在车架4的前部下侧和后部下侧经由前轮侧主传动减速装置11和后轮侧主传动减速装置12以及在这些主传动减速装置11、12的左右延伸的驱动轴13、14等而能分别传递动力地与前轮2和后轮3连接,来自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经由曲轴箱6内的变速器向各传动轴8、9传递后,经由各主传动减速装置11、12和驱动轴13、14等而被向前轮2和后轮3传递。前轮侧主传动减速装置11内藏有差动机构,吸收左右前轮2、2的旋转差。
发动机5的气缸部7上部连接有气缸盖部20,该气缸盖部20的上方设置有节气门本体21。空气滤清器壳体22与该节气门本体21连接,这些构成发动机5的吸气系统。如图3a所示,在发动机5的气缸盖部20一侧(左侧面部)与发动机5的双气缸对应而连接有两根排气管23。如图3b所示,气缸盖部20具备一对排气口20h,各排气口20h被设置成使轴线L3向车体前方侧倾斜,与排气口20h对应而连接有排气管23。这些排气管23从排气口20h开始相对排气管23成锐角连接,从气缸部7的左侧面部向左侧延伸,且弯曲向发动机的后方延伸后在位于曲轴箱6与气缸部7的边界部左侧的汇合管26处汇合,从这里向后方延伸后在车体后部左侧与向前上斜向倾斜配置的消音器24连接,这些构成发动机5的排气系统。
如图1和图2所示,在车架4的车宽度方向中央从车体前侧开始分别顺次配置有:发动机冷却用散热器25、送风风扇25a、护罩25b、前缓冲单元58、转向轴27、空气滤清器壳体22、节气门本体21、鞍乘型座位29和燃料箱28。在转向轴27的上端部安装有位于空气滤清器壳体22斜上方的杆型车把30,在转向轴27的下端部连结有电动动力转向机构91和前轮转向机构31。
在车架4的前部设置有:将空气滤清器壳体22和节气门本体21包括在内而把车体前部从上方覆盖的树脂制车体罩32、把两前轮2从其上方一直覆盖到后方的树脂制前挡泥板33、主要由钢材构成的前保护装置34和前托板35。在车架4的后部设置有把两后轮3从其前方一直覆盖到上方的树脂制后挡泥板36和主要由钢材构成的后托板37。
本结构中,发动机5位于在悬挂于车架4上的前轮2与后轮3之间的位置,特别是发动机5的气缸部7的中心(气缸之间的大致中心)设置在靠近该前轮2的位置。鞍乘型车辆中当座位29的位置被决定,则发动机5的配置布局随之被决定。这是由于座位29的乘坐部低,需要把发动机5配置在该乘坐部前方的缘故。
该发动机5具备:曲轴箱6和从该曲轴箱6向上方突出的气缸部7,曲轴箱6设置有向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纵置式曲轴,曲轴的前端连接有ACG100,曲轴的后端连接有包括变矩器等的动力传递系统部件200。即发动机5被配置成使ACG100朝向车体前方侧,使动力传递系统部件200朝向车体后方侧。前轮侧主传动减速装置11位于发动机5的前侧,后轮侧主传动减速装置12位于后侧,从发动机5到各主传动减速装置的距离中,到后轮侧主传动减速装置12的距离设定的长。
ACG100和动力传递系统部件200从发动机气缸部7向发动机前后方向突出,动力传递系统部件200向后方突出的幅度W1比ACG100向前方突出的幅度W2大。向后方突出的动力传递系统部件200的上部设置有贮藏发动机油的重量物即油箱92,蓄电池93配置在油箱92的上部。
图3是表示上述车架4、发动机5、燃料箱28、发动机排气系统、发动机吸气系统布局的立体图。发动机5被支承在左右一对下部管42的大致中央部,具备曲轴箱6、气缸部7和气缸盖部20。
如图4所示,发动机5的气缸部7和气缸盖部20在左右一对上部管41、41的上部倾斜部41a、41a之间延伸,气缸部7被配置成使其轴线L朝向在车体左侧(图中左方)延伸的上部倾斜部41a地向一方向倾斜,且使气缸盖部20之中的一个20a靠近在车体左侧延伸的一个(图中左方)上部管41。通过使气缸盖部20之中的一个20a靠近左右上部管41、41之中的一个而在另一个(图中右方)上部管41与气缸盖部20的另一个20b之间形成与一个气缸盖部20a侧的空间相比充裕的空间S。
使节气门本体21位于在该空间S的上方空间,节气门本体21的出口侧连接口21c与设置在气缸盖部20另一例(右侧面部)的吸气侧连接口20c在该空间S内经由隔离物103被连接。隔离物103的两端部经由隔离物带104而分别与节气门本体21的出口侧连接口21c和气缸盖部20的吸气侧连接口20c连结。
如图5和图6所示,气缸盖部20在空间S内被从另一个(图4中的右方)上部管41延伸出的发动机托架200所支承。发动机托架200具有在空间S内突出的本体201,本体201被焊接固定在上部管41上。连结部件202的一端部经由螺栓204隔着防振部件203与本体201连结,连结部件202的另一端部被螺栓206(参照图5)连结在与气缸盖部20设置成一体的发动机托架支承部205上。
如图5和图6所示,节气门本体21与空气滤清器壳体22的底板连接,这些构成发动机5的吸气系统。
如图7所示,空气滤清器壳体22具备:空气滤清器壳体本体22a、密封22b、壳体罩22c,该壳体内收容有:包括元件体105a和元件105b的元件单元105以及包括烟囱本体107a和烟囱罩107b的烟囱107等。109是通气管、111是安装支架。如图4到图6所示,安装支架111经由三个螺栓113~115而被固定在气缸盖部20,安装支架111上安装有空气滤清器壳体22,空气滤清器壳体22经由连结部件117、螺栓119(图4)和螺栓121(图6)等被固定在安装支架111上。
如图7所示,上述烟囱107由烟囱本体107a和烟囱罩107b所形成。
烟囱罩107b是树脂制,具有防逆火结构。烟囱107经由多个小螺钉108被固定在壳体本体22a内侧的底壁上,烟囱107的端部107c通过壳体本体22a的开口22d向外侧延伸,该端部107c与节气门本体21的入口侧连接口21b(参照图9)连结。空气滤清器壳体22从设置在壳体罩22c上的吸入用开口部22e把空气吸入,被元件单元105净化后经过一对烟囱107从节气门本体21的入口侧连接口21b向节气门本体21内流入。
图8是节气门本体21的侧端面图,图9是其上面图,图10是其正面图,图11是其背面图。
节气门本体21具备本体21a,如图9所示,本体21a的上端面与发动机的气缸数对应地开设有一对入口侧连接口21b,烟囱本体107a的出口侧端部107c插入在入口侧连接口21b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一对入口侧连接口21b把本体21a上下贯通,并与设置在本体21a下面的出口侧连接口21c连通。出口侧连接口21c的附近连接有燃料的喷油器123,喷油器123与燃油管125连接。123a是喷油器端子,127是线束,它们与电子控制装置(未图示)连接。
本实施例经由螺栓把节气门本体21安装在空气滤清器壳体本体22a的底板上,通过经由节气门本体21来连接发动机5和空气滤清器22而能缩短从空气滤清器22到发动机5的距离,能紧凑配置发动机5和空气滤清器22。通过把发动机5的气缸盖部20之中的一个20a靠近左右上部管41、41之中的一个而在另一个上部管41与气缸盖部20之中的另一个20b之间形成与一个气缸盖部20a侧的空间比较而充裕的空间S,通过在该空间S的上方空间配置节气门本体21而能在充裕的空间S内经由隔离物103把节气门本体21的出口侧连接口21c与气缸盖部20的吸气侧连接口20c简单地进行连接,即使对于把空气滤清器22配置在发动机5上方的车辆也能进行最佳布局。
上述空间S内有托架(未图示)从另一个(图4中的右方)上部管41突出,由于把发动机5的气缸盖部20支承在该托架(未图示)上,所以车架4与发动机5的连接也能在同空间S内进行,在提高作业性的同时能谋求紧凑化。
如图4到图6所示,本实施例在发动机5的气缸盖部20一侧具备气缸盖部20的吸气侧连接口(吸气口)20c,如图1所示,在该气缸盖部20的另一例具备排气管(排气口)23,因此能把发动机的吸气系统和发动机的排气系统相隔发动机5分配在车体的左右,能进行最佳布局。
图12表示其他实施例。
该实施例中发动机的气缸盖部20一部分位于在左右一对上部管41之间,气缸盖部20的吸气侧连接口20c和节气门本体21的出口侧连接口21c位于该左右一对上部管41的上方,出口侧连接口21c和吸气侧连接口20c被隔离物103和隔离物带104所连接。通过在左右一对上部管41的上方把吸气系统与气缸盖部20连接,则在吸气系统包括有节气门本体和隔离物时能在上方空间内容易地连接隔离物103。
以上根据一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形态。例如发动机也可以是单气缸内燃机。

Claims (6)

1.一种鞍乘型车辆,具备:发动机和左右一对车架,该发动机是曲轴纵置式发动机,具有曲轴箱、气缸和气缸盖;该车架支承所述发动机;由空气滤清器形成吸气系统,该空气滤清器以夹持所述车架的方式被配置在所述发动机上方并从吸气通道进行吸气,且经由设置在壳体上的节气门本体和隔离物而与所述发动机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被配置成使所述气缸向一方向倾斜,使一个所述气缸盖靠近所述左右一对车架中的一个车架,在另一个车架与另一个所述气缸盖之间配置吸气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另一个车架与另一个气缸盖之间配置节气门本体和隔离物。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动机的一侧具备吸气口,在该发动机的另一侧具备排气口。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把所述节气门本体安装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底板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经由从另一个所述车架延伸出的托架来支承气缸盖。
6.一种鞍乘型车辆,具备:发动机和左右一对车架,该发动机是曲轴纵置式发动机,具有曲轴箱、气缸和气缸盖;该车架支承所述发动机;由空气滤清器形成吸气系统,该空气滤清器以夹持所述车架的方式被配置在所述发动机上方并从吸气通道进行吸气,且经由设置在壳体上的节气门本体和隔离物而与所述发动机连接,其特征在于,使所述发动机气缸盖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左右一对车架之间,在该左右一对车架的上方使吸气系统与气缸部连接。
CN200710184910XA 2006-10-31 2007-10-29 鞍乘型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25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96976/06 2006-10-31
JP2006296976A JP4799369B2 (ja) 2006-10-31 2006-10-31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2506A true CN101172506A (zh) 2008-05-07
CN101172506B CN101172506B (zh) 2011-04-13

Family

ID=38656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8491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72506B (zh) 2006-10-31 2007-10-29 鞍乘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8302726B2 (zh)
EP (1) EP1918149B1 (zh)
JP (1) JP4799369B2 (zh)
CN (1) CN101172506B (zh)
AU (1) AU2007221901B2 (zh)
BR (1) BRPI0704245B1 (zh)
CA (1) CA2607662C (zh)
DE (1) DE602007007709D1 (zh)
ES (1) ES2346916T3 (zh)
PT (1) PT1918149E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4956A (zh) * 2011-12-28 2013-07-0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03204206A (zh) * 2012-01-11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7738575A (zh) * 2017-11-20 2018-02-27 重庆万虎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三轮摩托车的单缸发动机及其传动系统
CN108290486A (zh) * 2015-11-27 2018-07-17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引擎搭载结构
CN110562369A (zh) * 2019-07-29 2019-12-13 李昶 一种性能优越的边三轮摩托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16502B2 (ja) * 2005-08-31 2010-08-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車両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JP4986684B2 (ja) * 2007-03-30 2012-07-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4輪車
JP5181334B2 (ja) * 2008-03-17 2013-04-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過給機付き内燃機関搭載車両
JP2010215165A (ja) * 2009-03-18 2010-09-3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ecu配置構造
US8037958B2 (en) * 2009-11-11 2011-10-18 Yamaha Motor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Of America Layout of compact all terrain vehicle for fuel tank, intake duct, and exhaust duct positioning
US8746393B2 (en) * 2009-11-11 2014-06-10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Layout of compact all terrain vehicle for fuel tank and rear gear unit positioning
JP6147534B2 (ja) * 2013-03-25 2017-06-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20111240A (ja) * 2019-01-15 2020-07-27 Kyb株式会社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20579A (ja) * 1982-12-28 1984-07-12 Honda Motor Co Ltd 前後輪駆動でライドオンタイプの車両用エンジン
JPH0647387B2 (ja) * 1982-12-28 1994-06-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四輪駆動車
JPS62216891A (ja) * 1986-11-28 1987-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用四輪車
CA2028424C (en) * 1990-10-24 1995-10-10 Kazuo Suzuki Fuel injection control system for an engine of a motor vehicle provided with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belt-drive transmission
US5327989A (en) * 1991-03-20 1994-07-12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our-wheeled buggy
JP3522834B2 (ja) * 1994-06-22 2004-04-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ゴムマウント装置におけるダストシール構造
JP3366115B2 (ja) * 1994-07-12 2003-01-1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用四輪車
JP3358876B2 (ja) * 1994-07-12 2002-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US6651764B2 (en) * 1998-12-23 2003-11-25 Bombardier Inc. Fuel tank for a recreational vehicle
FR2806077B1 (fr) * 2000-03-07 2004-01-30 Solvay Procede pour l'obtention d'un hydrofluoroalcane epure, hydrofluoroalcane epure, utilisation de l'hydrofluoroalcane et methode d'analyse d'un hydrofluoroalcane
JP2002193174A (ja) * 2000-12-22 2002-07-10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リヤクッション配設構造
JP3879421B2 (ja) * 2001-03-22 2007-02-14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4輪車
US7588009B2 (en) * 2003-06-23 2009-09-15 Honda Motor Co., Ltd. Layout structure of a fuel injection device in a motor cycle
US7124731B2 (en) * 2003-09-19 2006-10-24 Honda Motor Co., Lt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oil temperature sensor
JP2005138820A (ja) * 2003-10-16 2005-06-02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
CA2496200C (en) * 2004-02-06 2008-10-07 Honda Motor Co., Ltd. A fuel injection system for a saddle ride type four-wheel vehicle
JP4351584B2 (ja) * 2004-06-04 2009-10-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装置
JP4459002B2 (ja) * 2004-09-30 2010-04-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4619819B2 (ja) * 2005-02-24 2011-01-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車両の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
US7438153B2 (en) * 2005-05-12 2008-10-21 Artic Cat Inc. All-terrain vehicle engine configuration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4956A (zh) * 2011-12-28 2013-07-0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03184956B (zh) * 2011-12-28 2015-06-0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N103204206A (zh) * 2012-01-11 2013-07-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3204206B (zh) * 2012-01-11 2015-07-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式车辆
CN108290486A (zh) * 2015-11-27 2018-07-17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引擎搭载结构
CN108290486B (zh) * 2015-11-27 2021-04-23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引擎搭载结构
CN107738575A (zh) * 2017-11-20 2018-02-27 重庆万虎机电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三轮摩托车的单缸发动机及其传动系统
CN110562369A (zh) * 2019-07-29 2019-12-13 李昶 一种性能优越的边三轮摩托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114620A (ja) 2008-05-22
AU2007221901B2 (en) 2009-11-19
CN101172506B (zh) 2011-04-13
DE602007007709D1 (de) 2010-08-26
US20080099263A1 (en) 2008-05-01
BRPI0704245B1 (pt) 2020-02-27
US8302726B2 (en) 2012-11-06
EP1918149A1 (en) 2008-05-07
PT1918149E (pt) 2010-09-30
BRPI0704245A2 (pt) 2009-06-23
CA2607662A1 (en) 2008-04-30
CA2607662C (en) 2011-09-27
AU2007221901A1 (en) 2008-05-15
JP4799369B2 (ja) 2011-10-26
ES2346916T3 (es) 2010-10-21
EP1918149B1 (en) 2010-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72506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1934846B (zh) 机动二轮车
TWI232814B (en) Engine mounting structure of low floor type vehicle
US7819428B2 (en)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US8061468B2 (en) Vehicle
JP4899625B2 (ja) 鞍乗型不整地走行車両
CN102770332B (zh) 骑乘型车辆的蒸发燃料控制装置
CN101850812A (zh) 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的配置构造
CN101172504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2205862A (zh) 车辆
TWI570005B (zh) 跨坐型車輛之電氣零件安裝構造
CN102205863A (zh) 车辆
CN105517884A (zh) 摩托车的燃料蒸发气体回收装置
CN101172503A (zh) 机动二轮车
US7014240B2 (en) U-shaped locking anti-theft tool storage and support structure in vehicle
CN103204206A (zh) 跨骑式车辆
CN101746475B (zh) 跨骑型车辆
CN101804848B (zh) 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
JP4695053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10030124B (zh) 跨骑型车辆的过滤罐配置结构
CN100534853C (zh) 踏板式车辆的车体结构
CN101712352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0387821C (zh) V型发动机的空气滤清器支承构造
US8646788B2 (en) Steering damper device for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CN100480126C (zh) 低踏板式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13

Termination date: 201910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