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5862A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5862A
CN102205862A CN2011100790868A CN201110079086A CN102205862A CN 102205862 A CN102205862 A CN 102205862A CN 2011100790868 A CN2011100790868 A CN 2011100790868A CN 201110079086 A CN201110079086 A CN 201110079086A CN 102205862 A CN102205862 A CN 1022058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arriage
support portion
suspension arm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790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05862B (zh
Inventor
椎名宏光
山下朗弘
内山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058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58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058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586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1Motorcycles with four or mor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2005/001Suspension details for cycles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其能够实现车体的轻量化,并且具备能够提高组装精度的车体框架。车辆(10)具备:车体框架(21);动力产生机构(22),其安装于车体框架并产生动力;和动力传递装置(28),其将该动力产生机构(22)所产生的输出传递到车轮(11)。而且,具备悬挂支撑托架(1),其与在车体框架(21)的车体下部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框架(51L、51R)的前方端部一体连接,并与在车体框架(21)的车体前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框架(57L、57R)的下端侧一体连接,且一体形成悬挂臂支撑部(6)而构成板状部件。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特别涉及用适于在不平整地面行驶的结构来改良车体框架构造的车辆。
背景技术
历来,作为适于在不平整地面行驶的鞍骑型的车辆,有所谓的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车),该车辆是在小型轻量构成的车体前后装备了低压轮胎(balloon tire)的构造。在这种车辆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车体框架通过使用左右的上管、下管等多种钢材来形成适宜的环路构造,且经由多个横梁(cross member)对这些钢材进行结合,从而在车体左右中央部前后地构成长的箱构造。通过该箱构造,能够适宜地配置发动机、或传递发动机驱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等地来构成。
专利文献1:JP特许第4271641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车辆中,由于如前述那样的车体框架使用左右的上管、下管等多种钢材,因此车体重量有变重的倾向。另外,为了将这些钢材形成适宜的环路构造,且通过焊接许多部件来经由多个横梁连接这些钢材,存在用于组装精度管理的制造工序复杂化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课题而提出,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其能够实现车体的轻量化,并且具备能够提高组装精度的车体框架。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第1方面的发明为一种车辆,具有:车体框架;动力产生机构,其安装于所述车体框架,并产生动力;和动力传递装置,其将该动力产生机构所产生的输出传递到车轮,
其中,所述车体框架具有悬挂支撑托架(bracket),该悬挂支撑托架具有:在车体下部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框架;在所述车体框架的车体前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框架;和安装左右悬挂臂的悬挂臂支撑部,所述悬挂支撑托架由板状部件构成,在车体左右两侧一体地形成前方悬挂臂支撑部和后方悬挂臂支撑部,并且接合于所述主框架的前方端部和所述前框架的下端部之间。
第2方面的发明,是在第1方面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悬挂支撑托架,在前后左右形成其周缘部分相对于底壁部竖立的竖壁部,所述悬挂支撑托架还设置相对于所述竖壁部的壁面向托架外方向弯曲的凸缘部。
第3方面的发明,是在第1或第2方面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悬挂臂支撑部设置于所述板状托架左右前端以及左右后端,进而,在所述底壁部,以托架后视下为凹陷形状地构成对角线方向凹陷部,该对角线方向凹陷部沿着用对角线将在车体中心线上前后延伸的前后方向凹陷部以及所述悬挂臂支撑部进行连接的线延伸。
第4方面的发明,是在第3方面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对角线方向凹陷部构成为:其凹陷的大小从所述悬挂支撑托架1的大致中心部起向托架外侧逐渐增大。
第5方面的发明,是在第2~4方面中的任一者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悬挂支撑托架,其到所述前框架的接合面按照跨过所述凸缘部、所述竖壁部、以及所述悬挂臂支撑部的方式来接合。
第6方面的发明,是在第2~5方面中的任一者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凸缘部,其前端具有向车辆下方折弯的前端折弯部。
第7方面的发明,是在第2~6方面中的任一者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凸缘部,其后端具有向车辆下方折弯的后端折弯部,并具有从该后端折弯部起进一步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出部,从而形成侧视向下方开口的向下コ字形状部,所述后方悬挂臂支撑部连着所述向下コ字形状部进行设置。
第8方面的发明,是在第7方面的构成的基础上,所述主框架的前方端部从所述后端折弯部起穿过所述后方延出部以及所述向下コ字形状部延伸到所述竖壁部,来进行接合。
根据第1方面的发明的车辆,由于悬挂支撑托架是板状部件的构成,因此能够实现轻量化,与现有技术中使用管材的框架构造相比,能够对车体前方空间确保空间,因此车辆构造或发动机辅助装置(engine accessory)的布置自由度将提高。另外,由于悬挂支撑托架能够通过压制(press)加工来成形,因此能够在压制加工时形成悬挂臂支撑部,从而能够提高成形精度。
另外,悬挂支撑托架能够通过压制加工来高精度地形成前方悬挂臂支撑部和后方悬挂臂支撑部,因此,能够使各悬挂臂支撑部的位置公差较小,从而定位(alignment)调整将变得容易。
根据第2方面的发明的车辆,能够确保板状部件的悬挂支撑托架的刚性。
根据第3方面的发明的车辆,能够使基于加重的悬挂支撑托架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刚性提高,并且,对于经由悬挂臂而施加的横方向的加重,也能够提高刚性。
根据第4方面的发明的车辆,能够既确保悬挂支撑托架的周缘部分的刚性从而确保悬挂臂的支撑强度,又在中心部附近容许适度的挠曲,从而提高了乘坐感觉的设定的选择自由度。
根据第5方面的发明的车辆,能够通过立体构造来确保悬挂臂支撑部的刚性,且将悬挂支撑托架与前框架之间的接合面积取得较大,从而能够确保强度。
根据第6方面的发明的车辆,能够进一步提高悬挂支撑托架的前方侧的刚性,且将与前框架之间的接合面积进一步取大,从而能够进一步确保强度。
根据第7方面的发明的车辆,能够进一步提高悬挂支撑托架的后方侧的刚性,从而确保后方悬挂臂支撑部的刚性。
根据第8方面的发明的车辆,能够确保悬挂支撑托架与主框架之间的接合面积来实施牢固的接合,并且,构成为用主框架来支撑与悬挂臂的载荷最相关的后方悬挂臂支撑部,从而能够确保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辆的左视图。
图2是车辆的俯视图。
图3是卸下车体罩后的状态的车辆的左视图。
图4是说明前轮的悬架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说明前轮的悬架装置的主视图。
图6是车体框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车体框架的立体图。
图8是车体框架的俯视图。
图9是车体框架的仰视图。
图10是车体框架的悬挂支撑托架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悬挂支撑托架的背面后方侧的放大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悬挂支撑托架的背面前方侧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车辆后部的右视图。
图14是发动机辅助装置支撑部和电气部件支撑部的配置图。
图15是发动机辅助装置支撑部的说明图。
图16是车辆前部的左视图。
图17是车辆前部的右视图。
图18是电气部件支撑部的放大图。
图19是车辆中间部的左视图。
图20是悬挂支撑托架的单件状态(组装入车体框架前的状态)下的后视图。
图21是悬挂支撑托架的单件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22是悬挂支撑托架的单件状态下的后视立体图。
图23是悬挂支撑托架的单件状态下的左视图。
符号的说明
1    悬挂支撑托架
1a   底壁部
1b   竖壁部
1c   凸缘部
1d   后端折弯部
1e   后方延出部
1f   前端折弯部
2        前后方向凹陷部
3a、3b   对角线方向凹陷部
4        向下コ字形状部
6        悬挂臂支撑部
6a       前方悬挂臂支撑部
6b       后方悬挂臂支撑部
10       车辆
21       车体框架
51L、51R 主框架
57L、57R 前框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1~图23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附图是观察符号的朝向来说明上下左右等,另外,车辆的前后、左右、上下依照驾驶者看出的方向,在图中,将车辆的前方设为FR,后方设为RR,左侧设为L,右侧设为R,上方设为U,下方设为D。
本实施方式在下面对适于作为鞍骑型在不平整地面行驶车辆的ATV(ALL Terrain VehicLe)的车辆进行说明。
在从侧面观察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在车体的前部下部具备前轮11,在该前轮11的上方具备前翼板12,在车体的后部下部具备后轮13,在该后轮13的上方具备后翼板14,在前轮11的上方具备转向手柄15,在该转向手柄15的前方具备前载台16,在转向手柄15的后方具备座椅17以及后载台18。
车辆10,在从上方观察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在转向手柄15与座椅17之间具备左右的踏板19、19,按照坐在座椅17的乘车者的脚能够载于踏板19、19的鞍骑的方式来构成。另外,车辆10具备前罩20,该前罩20被配置于转向轴63与座椅17之间,并且覆盖后述的空气滤清器23。
如图3将车体罩卸下的状态的车辆所示那样,车辆10由连结后述的各种管等而构成的车体框架21支撑。而且,在车体框架21的中央具备汽油发动机等动力产生机构22,并具备在车体框架21的上承压管(uppertension pipe)56上所具有的空气滤清器23。将该空气滤清器23吸入的空气经由连接导管(connecting tube)87引导到节气阀体115,使燃料混合且使在动力产生机构22中燃烧,并将尾气经由从动力产生机构22起延伸的排气管24以及连接于该排气管24的后端的消声器25排出到外部。由该动力产生机构22获得的动力被传递到旋转自由地安装于车体框架21的前部下部的前轮11以及/或者旋转自由地安装于车体框架21的后部下部的后轮13。因此,能够通过旋转自由地安装于车体框架21的前部上部的转向轴63以及使该转向轴63旋转的转向手柄15来进行转舵。
当前轮11以及后轮13是称为低压轮胎的宽幅且低压的特殊轮胎时,由于低压的轮胎会变形来吸收路面的凹凸,因而即使路面松软,因宽幅的轮胎也能够抑制陷入,因此,这样的车辆10具备作为适于在不平整地面行驶车辆的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前述的动力产生机构22,以其为汽油发动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本发明中,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柴油发动机、电动机等的驱动源,与种类无关。
另外,由动力产生机构22所产生的动力如图4所示,并用传动轴等的动力传递装置28向最终减速装置29传递。
并且,如图5所示,动力从最终减速装置29经由在车宽方向延伸的驱动轴31传递到前轮11,从而旋转驱动前轮11。
前轮悬架装置40如图5所示,由如下部件构成:前缓冲器41,其上端连结于车体框架21,并向下方延伸;转向节支撑部件42,其从该前缓冲器41的下部起向下方延伸;悬挂臂43,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将转向节支撑部件42的下部连结到车体框架21;转向节(knuckle)45,其绕着主销(kingpin)轴44旋转自由地安装于转向节支撑部件42,并支撑前轮11;转向横拉杆46,其使在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向节45绕着主销轴44旋转。
该转向横拉杆46如图4所示,连结于动力转向单元47的输出轴。该动力转向单元47通过螺栓48、48被紧固在假想线所示的前承压托架58L上。
车体框架21如图6所示,能够从第1横跨部53和第2横跨部55卸下上承压管56。这样,当装载动力产生机构22等车载品时,能够通过预先卸下上承压管56来将重物即车载品从上降下到车体框架21内。
另外,在上承压管56上附属有:发动机辅助装置支撑部77,其支撑空气滤清器23、蓄电池78等发动机辅助装置;和电气部件支撑部81,其支撑点火线圈79等电气部件。通过集中配置发动机辅助装置、电气部件,能够实现半总成(subassembly)。另外,通过卸下上承压管56,能够将发动机辅助装置、电气部件等一并从车体框架21卸下,从而保养和检修容易。
以下,详细说明车体框架21的构造。
如图7所示,车体框架21是以下面部件为主要素的构造:左右一对的主框架51L、51R,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穿过动力产生机构22(参照图6)的下方,且后部向上方弯曲(符号中的L是表示从乘车者的角度观察为左方的标注,R是表示从乘车者的角度观察为右方的标注,下面也相同);左右的前轮悬架支撑部52L、52R,其由从主框架51L、51R的前部向上方延伸的管或框架构成,且支撑前轮悬架装置40(参照图5);第1横跨部53,其在车宽方向上从左边的前轮悬架支撑部52L跨向右边的前轮悬架支撑部52R;第2横跨部55,其在车宽方向上从左边的主框架51L的后部的弯曲部54L跨向右边的主框架51R的后部的弯曲部54R;上承压管56,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穿过动力产生机构22的上方,且前端可卸下地安装于上述第1横跨部53,后端可卸下地安装于上述第2横跨部55;板状的悬挂支撑托架1,其一体连接于左右主框架51L、51R的前方端部以及左右前框架57L、57R。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的特征性的构成在于具备构成为板状部件的悬挂支撑托架1。
即,该悬挂支撑托架1连接在沿车体框架21的车体下部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主框架51L、51R的前方端部、与在车体框架21的车体前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框架57L、57R的下端侧之间。另外,在悬挂支撑托架1的车体左右两侧一体地形成有安装悬挂臂43的悬挂臂支撑部6a、6b(参照图10、图11以及图12)。
这样,悬挂支撑托架1是包含板状部件的构成的事实,与现有技术中的管钢材相比,能够实现相应量的轻量化。进而,由于是与现有技术中的使用了管材的框架构造相比在上下方向上厚度较小的构成,因此能够对车体前方空间确保空间,从而车辆构造或发动机辅助装置的布置自由度将提高。
另外,由于悬挂支撑托架1能够通过压制加工而成形,因此,能够在压制加工时形成前后左右的悬挂臂支撑部6a、6b,从而能够提高其成形位置精度。
上述的上承压管56后部向下倾斜地弯曲形成。另外,前轮悬架支撑部52L由以下部件构成:前框架57L,其从主框架51L起向上方延伸;和前承压托架部58L,其斜跨该前框架57L的上部和主框架51L来加强前框架57L。前轮悬架支撑部52R也由前框架57R和前承压托架部58R构成。
在该前承压托架部58L上设置有紧固动力转向单元47(参照图4)时使用的螺栓孔62、62。前轮悬架支撑部52R也是设置相同的螺栓孔62、62来支撑动力转向单元47的构造。
而且,左右一对的前框架57L、57R,其上端由第1横跨部53连结,该第1横跨部53从车辆前方观察,由向下开口的U字管部59构成,且该U字管部59连着左右的前框架57L、57R,从而左右的前框架57L、57R和U字管部59构成为一根弯曲管。前框架57L、57R,其下端固定于后述的悬挂支撑托架1。通过使左右一对的前框架57L、57R和U字管部59构成为一根弯曲管来削减前轮悬架支撑部52L、52R的构成部件的件数。在前框架57L、57R的前方侧安装有前副管59L、59R。
进而,在前框架57L、57R设置有用于安装前缓冲器41(参照图5)的前缓冲器安装部61、61。
通过将该前缓冲器安装部61设置于第1横跨部53的附近,来自前缓冲器41的力经由第1横跨部53被顺畅地传递到车体框架21。
另外,从转向手柄15起向下延伸的转向轴63由图6所示的前侧转向轴承部64、和后侧转向轴承部65承受。该前侧转向轴承部64设置于第1横跨部53,后侧转向轴承部65设置于上承压管56的前端。
而且,使后侧转向轴承部65与前侧转向轴承部6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一致,并用螺栓66、66来进行结合,从而完成轴承构造。
即,通过巧妙利用第1横跨部53以及上承压管56的前端,能够以较少的部件件数来容易地支撑转向轴63(参照图7)。
另外,如图7所示,后管67L、67R从左右的主框架51L、51R的弯曲部54L、54R的上端起向车辆后方延伸。该后管67L、67R由从弯曲部54L、54R的高度方向中央起延伸的后副管68L、68R加强。而且,车辆侧视下,后管67L、67R的前端从上承压管56的后端起向车辆前方延伸。即,车辆侧视下,后管67L、67R的前端与上承压管56的后端重叠。
上承压管56如作为车体框架21的俯视图的图8所示那样,在车体中心线上设置有1根。虽然该上承压管56也支持用左右两根来跨过第1横跨部53和第2横跨部55,但在为1根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车体框架21的轻量化,另外,安装和卸下变得容易,组装等的作业时间变短。
另外,如作为车体框架21的仰视图(标注L和R变得相反)的图9所示那样,左右的主框架51L、51R的车宽方向的间隔(外宽),相对于中央部为W1,为了使前部的间隔W2(W2<W1)以及后部的间隔W3(W3<W1)变窄,在左右的主框架51L、51R处设置有前部弯曲部71以及后部弯曲部72。
通过使前方变窄,从而定位的调整变得容易,通过使后方变窄,从而鞍骑车辆中的骑乘舒适性的确保变得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图11、图12(图10~图12是已组装入车体框架的状态)、图20、图21、图22、图23(图20~图23是组装入车体框架前的单件状态)所示那样,悬挂支撑托架1中的悬挂臂支撑部构成为在车体左右两侧各具有一对前方悬挂臂支撑部6a和后方悬挂臂支撑部6b。
该悬挂支撑托架1是通过压制加工在图20、图21、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状态下一次成形。因此,能够使各悬挂臂支撑部6a、6b的位置公差减小,在车辆10的组装时,定位调整变得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也参照图20~图23)所示那样,悬挂支撑托架1形成有其周缘部分相对于底壁部1a竖立的竖壁部1b。另外,进一步地构成为:相对于竖壁部1b的壁面,在大致沿着底壁部1a的方向上设置有向托架外侧方向弯曲的凸缘部1c。虽然悬挂支撑托架1是板状部件,但由于构成为其周缘部分竖立地拐弯并进一步弯曲,因此能够提高该悬挂支撑托架1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以及图11(也参照图20~图23)所示那样,悬挂臂支撑部6a、6b设置于托架左右前端以及托架左右后端,进一步地,在底壁部1a,从托架背面侧观察,形成有在车体中心线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方向凹陷部2、以及沿着用对角线连接前方悬挂臂支撑部6a与后方悬挂臂支撑部6b的线而延伸的对角线方向凹陷部3、3。
这样,通过在底壁部1a由凹陷部来形成弯曲构造,能够使基于加重的悬挂支撑托架1的车体前后方向的刚性提高,并且,对于经由悬挂臂43而施加的横方向的加重,也能够提高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角线方向凹陷部3、3构成为:其凹陷的大小从悬挂支撑托架1的大致中心部(凹陷部交叉的部分)起向托架外侧逐渐变大。因此,既能够确保悬挂支撑托架1的周缘部分的刚性从而确保悬挂臂43的支撑强度,又在中心部附近容许适度的挠曲,可以说是考虑了乘坐感觉的强度提升的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以及图12所示那样,在悬挂支撑托架1,按照跨过凸缘部1c、竖壁部1b、以及各前方悬挂臂支撑部6a、6a的方式,分别接合有前框架57L、57R。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将悬挂支撑托架1与前框架57L、57R之间的接合面积取得较大,从而能够确保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那样,所示凸缘部1c,其前端具有向车辆下方折弯的前端折弯部1f。该构造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悬挂支撑托架1的前方侧的刚性,还能够将与前框架57L、57R之间的接合面积进一步取大,从而能够进一步确保强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也参照图20~图23)所示那样,凸缘部1c,其后端具有向车辆下方折弯的后端折弯部1d,还具有从该后端折弯部1d起进一步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出部1e,
因此,侧视下形成有向车体下方开口的向下コ字形状部4,后方悬挂臂支撑部6b、6b成为连着向下コ字形状部4进行设置的构造。根据这样的构造,能够进一步提高悬挂支撑托架1的后方侧的刚性,进而能够确保后方悬挂臂支撑部6b、6b的刚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也参照图20~图23)所示那样,凸缘部1c,其后端具有向车辆下方折弯的后端折弯部1d,具有从该后端折弯部1d起进一步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后方延出部1e,从而形成有侧视向下方开口的向下コ字形状部4,后方悬挂臂支撑部6b、6b设置于向下コ字形状部4,进而,主框架51L、51R的前方端部51e、51e从后端折弯部1d起穿过后方延出部1e以及向下コ字形状部4延伸到竖壁部1b,来进行接合。
该构造能够确保悬挂支撑托架1与主框架51L、51R之间的接合面积从而实施牢固的接合,并且,构成为实质上用主框架51L、51R来支撑与悬挂臂43的载荷最相关的后方悬挂臂支撑部6b、6b。
接下来,对后缓冲器的安装形态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那样,后缓冲器73,其上部安装于后缓冲器安装部76。该后缓冲器安装部76设置于第2横跨部55(参照图9)。
这样的后缓冲器73,为了穿过燃料箱74的车辆前方,按照下部相对于上部位于车辆后方(在图中右为车辆前方)的方式倾斜地进行配置。
另外,后缓冲器轴75如图7所示,对上承压管56的后部弯曲形状进行仿形。于是,作用于后缓冲器轴75的方向的后缓冲器73的负载被顺畅地传递到上承压管56来由该上承压管56承受。
此外,前框架57L、57R的上部(第1横跨部53),由于是按照上比起下更位于车辆后方的方式来弯曲形成,因此,从前缓冲器安装部61施加来的前缓冲器41的负载被顺畅地传递到上承压管56来由该上承压管56承受。
接下来,针对载置于上承压管56的发动机辅助装置以及电气部件的配置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在转向手柄15之后的车辆后方位置,在上承压管56载有板状的发动机辅助装置支撑部77,在该发动机辅助装置支撑部77载有空气滤清器兼蓄电池收纳箱82。该空气滤清器兼蓄电池收纳箱82收敛为车辆后方侧随着靠近车辆后方而宽度变窄的三角形状。通过收敛为三角形状,确保了乘车者的放脚的空间。
另外,将空气滤清器兼蓄电池收纳箱82设置为:由在车体长边方向上延伸的划分壁83左右划分,右边的划分为收纳空气滤清器23的空气滤清器收纳部84,左边的划分为收纳蓄电池78以及比该蓄电池78更加配置于车辆后方的小电气部件85的电气部件收纳部86。即,空气滤清器收纳部84和蓄电池78相对于上承压管56被左右地分成两边,从而良好地保障了重量平衡。
即,空气滤清器兼蓄电池收纳箱82是1个一体箱,但通过划分而构成为对空气滤清器23、蓄电池78以及小电气部件85进行收纳的多功能箱。
连接导管87从空气滤清器23起延伸到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央的1根上承压管56的车宽方向右侧。
另外,在1根上承压管56的后部,载有板状的电气部件支撑部81。在该板状的电气部件支撑部81处载有点火线圈79、ACG(交流发电用)耦合器88、换档开关耦合器(change switch coupler)89、横倾角(bank angle)传感器107等。
而且,如图15所示那样,主线束(main harness)91从电气部件收纳部86的下方穿过,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
在电气部件收纳部86,配置有蓄电池78,在该蓄电池78的后方,配置有小电气部件85。
小电气部件85由诸如EPS保险丝92、比该EPS保险丝92更加配置于车辆后方的主保险丝盒93、配置于该主保险丝盒93的车宽方向右边的起动机电磁开关(starter magnet switch)94、和配置于主保险丝盒93的车辆后方的燃料泵继电器95构成。
在空气滤清器兼蓄电池收纳箱82的空气滤清器收纳部84的前部设置有吸气口105。在该吸气口105之下配置有调节器106,该调节器106的散热鳍片(fin)106a按照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形态而设置。由于散热鳍片106a的长边方向与吸气的气流方向一致,因此能够降低吸气抵抗,能够提高散热效率。
另外,空气滤清器兼蓄电池收纳箱82由蓄电池78之下和后端部82a紧固固定于上承压管56。
进而,蓄电池78的正极端子98、EPS保险丝92和起动机电磁开关94由线束91b相连,在车辆长边方向延伸的线束91c连接于蓄电池78的负极端子99。
接下来,使用左视图和右视图来说明空气滤清器兼蓄电池收纳箱82的形态。
如图16所示那样,在上承压管56载有板状的发动机辅助装置支撑部77,在该发动机辅助装置支撑部77载有空气滤清器兼蓄电池收纳箱82。
在该空气滤清器兼蓄电池收纳箱82中将蓄电池78与空气滤清器23一起收纳,但蓄电池78配置于比转向轴63更靠近车辆后方、比座椅17更靠近前方、比动力产生机构22的气缸97更靠近前方、空气滤清器23的车宽方向左侧方(在图16中为面前)。
蓄电池78的正极端子98和负极端子99配置于空气滤清器兼蓄电池收纳箱82的上部,即配置于盖101的附近。
另外,在空气滤清器兼蓄电池收纳箱82配置有小电器部件85。即,小电器部件85由EPS保险丝92、比该EPS保险丝更加配置于车辆后方的主保险丝盒93、配置于该主保险丝盒93之下的起动机电磁开关94、配置于主保险丝盒93的车辆后方的燃料泵继电器95构成。
将盖101的下端和该盖101之下的发动机辅助装置支撑部77的中间附近设定为浸水上限线102。另外,该浸水上限线102设定在吸气口105(参照图15以及图17)的下端。
通过将蓄电池78的正极端子98和负极端子99、小电器部件85的大部分配置于浸水上限线102之上,能够提高防水性,并能够用非防水型的部件来构成包括蓄电池78的电气部件。
另外,软管撑条(hose stay)103从发动机辅助装置支撑部77起向下延伸,由该软管撑条103支撑散热器软管104。此外,在空气滤清器兼蓄电池收纳箱82配置有ECU117(参照图6)。
在现有的众多的车辆中,蓄电池配置于座椅17之下等,从而尤其传感器等的电气部件易于集中的发动机周围与蓄电池之间的距离较远,因此,线束易变长,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蓄电池78被配置在动力产生机构22的附近,因此,能够缩短线束。进而,由于还能够在动力产生机构22的附近配置小电气部件85,因此,还能够算上小电气部件85在内缩短线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收纳空气滤清器23的容器(空气滤清器兼蓄电池收纳箱82)中也收纳蓄电池78,因此能够省去蓄电池收纳容器。此外,由于在动力产生机构22的气缸的前方配置蓄电池78以及空气滤清器23,因此,除了能够使得难以受到动力产生机构22的热的影响之外,后轮卷起的泥等也难以进入空气滤清器23,故优选。
进而,如图14所明确那样,由于在车体中心的一方配置空气滤清器23,在另一方配置蓄电池78,因此,能够易于取得左右的重量平衡。
空气滤清器兼蓄电池收纳箱82如图17所示那样,在车辆前侧(在图17中为右侧)具备吸气口105。在该吸气口105的下方配置有调节器106。吸入的气体直接撞击调节器106,发挥冷却的效果。
另外,由于吸气口105被设置于空气滤清器兼蓄电池收纳箱82的前方,因此,后轮13卷起的泥更加难以进入,故优选。
调节器106被紧固固定在设置于空气滤清器兼蓄电池收纳箱82的前壁面的轮毂(boss)上。
接下来,针对小电器部件85的配置进行补充说明。
如图18所示那样,在位于车体左右中央的上承压管56载有电气部件支撑部81,在该板状的电气部件支撑部81载有点火线圈79、ACG耦合器88、换档开关耦合器89、横倾角传感器107等。
另外,板状的电气部件支撑部81的后部由燃料箱74的撑条108支撑。从燃料箱74起延伸的燃料软管109由设置于电气部件支撑部81的左缘的引导部支撑,向车辆前方延伸。
虽然由电气部件支撑部81支撑燃料软管109,但若该支撑部位相对于上承压管在车宽方向左边,则在车宽方向右边配置主线束91。将燃料软管109和主线束91相对于上承压管56左右平衡良好地进行配置。
另外,将座椅稳定器(seat catcher)111L、111R设置于后管67L、67R的前端,并在右边的座椅稳定器111R由扣钩(clip)112支撑主线束91。进而,在点火线圈79的附近位置,主线束91由电气部件支撑部81隔着撑条113进行支撑。使该撑条113相对于车体长边轴逆时针方向旋转地倾斜地进行设置,以使主线束91朝向右边的后管67R。结果,能够使粗的主线束91顺畅地在车宽方向上位移。
另外,将燃料箱74配置于电气部件支撑部81的车辆后方。能够在远离燃料箱74的位置对线束进行布线,从而操作性将提高。
此外,电气部件支撑部81的后部按照沿着第2横跨部55的方式在车宽方向扩展,以覆盖第2横跨部55与上承压管56的后部之间的结合部。该扩展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载有从AGC耦合器88的后面起延伸的线束、从换档开关耦合器89的后面起延伸的线束。第2横跨部55与上承压管56的后部之间的结合部由于焊接而易产生毛刺或突起。但是,若用电气部件支撑部81的后部来覆盖结合部,则不用担心线束和电气部件等因毛刺或突起而受到损伤。
另外,将板状的电气部件支撑部81延伸到比后管67L更靠近车辆前方,使主线束91由后管67R的前端和电气部件支撑部81的前端来支撑。假如使主线束91曲柄(crank)状地弯曲,同时从车宽中央向车宽外侧布线,则不仅线束长度会变长,而且由于主线束是相对较粗的线束而难以使其弯曲,从而组装性也变差,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的构成,不仅能够牢固地支撑主线束91,而且组装性也良好。
另外,将安装车体罩的罩撑条部114设置于电气部件支撑部81的前部左部。
即,电气部件支撑部81还起到支撑车体罩的作用。
另外,连接导管87从空气滤清器兼蓄电池收纳箱82起向车辆后方延伸,是按如下进行延伸:首先,在弯曲下降部116向车宽方向右边一边弯曲一边下降,接着,按照穿过配置于车体中心侧的节气阀体115的侧方的方式向车辆后方延伸,接下来,在大致90°的翻转(turn)部117折回车体中心侧,前端插入上承压管56之下。翻转部117取大的直径来降低流路抵抗。即,连接导管87在俯视下大致呈J字,包围节气阀体115而卷绕。
另外,如图6所示,电气部件支撑部81是被直接支撑到上承压管56的构成,并且,在比该上承压管56的上端低的位置形成阶梯部,从而在该阶梯部收纳点火线圈79等的电气部件。
另外,如图18所示,相对于上承压管56,在一边(在该例中为车宽方向右侧)配置连接导管87以及节气阀体115,在另一边(在该例中为车宽方向左侧)配置电气部件支撑部81,因此能够实现空间的有效活用,并且,节气阀体115不会妨碍到电气部件支撑部81,因此能够提高节气阀体115的保养性。
进而,排气管24被配置于板状的电气部件支撑部81之下。该电气部件支撑部81起到隔热板的作用,因此能够在热方面保护点火线圈79、ACD耦合器88和换档开关耦合器89。
如图19所示那样,在后管67L的前端设置有座椅稳定器111L,并由座椅稳定器111L保持座椅17。
进而,由于点火线圈79、ACG耦合器88和换档开关耦合器89比上承压管56的上面更处于下位,因此不用担心座椅17的向下负载。
进而,由于在与后管67L重叠的位置配置有ACG耦合器88、换档开关耦合器89、横倾角传感器107和燃料软管109,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对它们施加的座椅17的向下负载,此外,能够提高这些电气部件的保护效果。进而,能够高效率地将电气部件支撑部81设置于座椅下的狭小空间来配置电气部件。
另外,在电气部件支撑部81的前部由撑条113支撑主线束91。在电气部件支撑部81的下方,配置有节气阀体115,在该节气阀体115的下方,配置有排气管24。
以上,针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由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限定,而能够进行各种的变更。例如,前后方向凹陷部2、和对角线方向凹陷部3、3的大小或数目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定,另外,针对该凹陷方向的朝向或形状,也能够进行适当的变更。
另外,本发明的车体框架的构造适于小型车辆特别是在不平整地面行驶的车辆,但应用于一般的车辆也没有障碍。

Claims (8)

1.一种车辆(10),具有:车体框架(21);动力产生机构(22),其安装于所述车体框架(21),并产生动力;和动力传递装置(28),其将该动力产生机构(22)所产生的输出传递到车轮(11、13),
所述车辆(10)的特征在于,
所述车体框架(21)具有悬挂支撑托架(1),该悬挂支撑托架(1)具有:在车体下部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框架(51L、51R)在所述车体框架(21)的车体前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前框架(57L、57R);和安装左右悬挂臂(43)的悬挂臂支撑部(6a、6b),
所述悬挂支撑托架(1)由板状部件构成,在车体左右两侧一体地形成前方悬挂臂支撑部(6a)和后方悬挂臂支撑部(6b),并且接合于所述主框架(51L、51R)的前方端部和所述前框架(57L、57R)的下端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挂支撑托架(1),在前后左右形成其周缘部分相对于底壁部(1a)竖立的竖壁部(1b),所述悬挂支撑托架(1)还设置相对于所述竖壁部(1b)的壁面向托架外方向弯曲的凸缘部(1c)。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挂臂支撑部(6a、6b)设置于托架左右前端以及托架左右后端,进而,在所述底壁部(1a),以托架后视下为凹陷形状地构成对角线方向凹陷部(3),该对角线方向凹陷部(3)沿着用对角线将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后方向凹陷部(2)以及所述悬挂臂支撑部(6a、6b)进行连接的线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角线方向凹陷部(3)构成为:其凹陷的大小从所述悬挂支撑托架(1)的大致中心部起向托架外侧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所述悬挂支撑托架(1),其到所述前框架(57L、57R)的接合面按照跨过所述凸缘部(1c)、所述竖壁部(1b)以及所述悬挂臂支撑部(6a)的方式来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1c),其前端具有向车辆下方折弯的前端折弯部(1f)。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缘部(1c),其后端具有向车辆下方折弯的后端折弯部(1d),并具有从该后端折弯部(1d)起进一步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出部(1e),从而形成侧视向下方开口的向下コ字形状部(4),所述后方悬挂臂支撑部(6b)连着所述向下コ字形状部(4)进行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10),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框架(51L、51R)的前方端部(51e)从所述后端折弯部(1d)起穿过所述后方延出部(1e)以及所述向下コ字形状部(4)延伸到所述竖壁部(1b),来进行接合。
CN201110079086.8A 2010-03-31 2011-03-28 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586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83177A JP2011213236A (ja) 2010-03-31 2010-03-31 車両
JP2010-083177 2010-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5862A true CN102205862A (zh) 2011-10-05
CN102205862B CN102205862B (zh) 2014-03-12

Family

ID=446818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7908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5862B (zh) 2010-03-31 2011-03-28 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39148B2 (zh)
JP (1) JP2011213236A (zh)
CN (1) CN102205862B (zh)
CA (1) CA2735496C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35795A (zh) * 2019-05-31 2019-11-12 北京致行慕远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CN111163997A (zh) * 2017-10-04 2020-05-15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70680A1 (en) * 2007-07-10 2010-04-07 Husqvarna Aktiebolag A vehicle frame
JP2010203388A (ja) * 2009-03-05 2010-09-16 Honda Motor Co Ltd 電装品の配置構造
JP2011143857A (ja) * 2010-01-15 2011-07-28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
JP5451491B2 (ja) * 2010-03-31 2014-03-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ES1078070Y (es) * 2012-11-02 2013-02-15 Aloy Jordi Nadal Estructura para la construcción de un chasis de un vehículo, remolque o similar
WO2014208177A1 (ja) * 2013-06-28 2014-12-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DE102014117004A1 (de) * 2014-11-20 2016-05-25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Karosserieanordnung für einen Vorderwagen
JP2017105286A (ja) * 2015-12-08 2017-06-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876660B2 (ja) * 2018-08-31 2021-05-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US10710659B2 (en) * 2018-11-28 2020-07-14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CN112607058B (zh) * 2020-11-30 2022-09-09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可折叠旋转式悬架结构及星球探测车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50210A (en) * 1985-01-30 1987-03-17 Suzuki Motor Company Limited Saddle type wheeled vehicle for off-road service
US4735275A (en) * 1985-10-07 1988-04-0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ody frame for vehicles
US20030121711A1 (en) * 2001-12-28 2003-07-03 Hsien-Lung Chiu Sand vehicle
JP2003191881A (ja) * 2001-12-26 2003-07-09 Suzuki Motor Corp 鞍乗型車両の後輪懸架装置
EP1642814A2 (en) * 2004-09-30 2006-04-05 HONDA MOTOR CO., Ltd. Frame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64685A (ja) * 1987-12-21 1989-06-28 Suzuki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JP2942190B2 (ja) * 1996-05-10 1999-08-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バギー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10027890A1 (en) * 2000-02-18 2001-10-11 Bria Joseph James Off-road vehicle
JP4202791B2 (ja) * 2003-03-12 2008-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不整地走行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2004314939A (ja) * 2003-04-04 2004-11-11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およびフレーム製造方法
JP4886319B2 (ja) * 2006-02-27 2012-02-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減速装置
JP5014858B2 (ja) * 2007-03-28 2012-08-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US7735903B2 (en) * 2008-01-22 2010-06-15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Utility vehicle
JP2010203313A (ja) * 2009-03-03 2010-09-16 Honda Motor Co Ltd 不整地走行車両の蒸発燃料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50210A (en) * 1985-01-30 1987-03-17 Suzuki Motor Company Limited Saddle type wheeled vehicle for off-road service
US4735275A (en) * 1985-10-07 1988-04-05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ody frame for vehicles
JP2003191881A (ja) * 2001-12-26 2003-07-09 Suzuki Motor Corp 鞍乗型車両の後輪懸架装置
US20030121711A1 (en) * 2001-12-28 2003-07-03 Hsien-Lung Chiu Sand vehicle
EP1642814A2 (en) * 2004-09-30 2006-04-05 HONDA MOTOR CO., Ltd. Frame structur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63997A (zh) * 2017-10-04 2020-05-15 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下部结构
CN110435795A (zh) * 2019-05-31 2019-11-12 北京致行慕远科技有限公司 全地形车及其车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735496C (en) 2013-10-01
CA2735496A1 (en) 2011-09-30
CN102205862B (zh) 2014-03-12
US20110240397A1 (en) 2011-10-06
US8439148B2 (en) 2013-05-14
JP2011213236A (ja) 2011-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5862B (zh) 车辆
JP4837531B2 (ja) 後輪懸架構造
US7730986B2 (en) Electric component arrangement structure for vehicle,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arranging electric component in vehicle
US7954835B2 (en) Front wheel suspension structur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EP1918149B1 (en)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CN102126522B (zh) 车辆
US20070176407A1 (en)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US20090194354A1 (en) Motorcycle
CN102205863A (zh) 车辆
US7637342B2 (en)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0478244C (zh) 具有后座脚踏板及挡泥板的二轮机动车
US9555850B2 (en) Saddle-type vehicle
JP4624866B2 (ja) 自動二輪車
JP4271641B2 (ja) 車体フレームのリア部交換方法
US20190276108A1 (en) Stay for saddle riding vehicle
CN110155225A (zh) 鞍乘型车辆
JP5174578B2 (ja) 自動二輪車
JP2686866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JP3643322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ユニットスイング式エンジンの懸架構造
JPH0423754Y2 (zh)
JP7454532B2 (ja) 鞍乗型車両
EP3591211B1 (en) Work vehicle
JP6766111B2 (ja) 鞍乗型車両
JP364313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2011031747A (ja) 車両の後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