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63997A - 车身下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身下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63997A
CN111163997A CN201880064379.9A CN201880064379A CN111163997A CN 111163997 A CN111163997 A CN 111163997A CN 201880064379 A CN201880064379 A CN 201880064379A CN 111163997 A CN111163997 A CN 1111639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bracket
pair
joined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43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63997B (zh
Inventor
井上哲雄
科瑞特·泥瓦塔梵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uzu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uzu Mo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uzu Motors Ltd filed Critical Isuzu Moto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1639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39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639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639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包括:侧框架(10),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安装支架(30),设置为在车宽方向上从侧框架(10)的侧表面突出并且包括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至少一对侧壁(32A、32B);以及加强部件(40),设置在一对侧壁(32A、32B)之间,加强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接合到侧框架(10)的侧表面。

Description

车身下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技术涉及车身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车身下部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结构,在一对侧框架的下表面经由支撑架安装有横向构件,在位于支撑架上方的侧框架的侧壁表面上设置有驾驶室安装支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281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顺便提及,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结构中,将支撑架对于侧框架的安装采用大致T形的接合结构,即将其上端边缘通过焊接等接合至侧框架的下表面。因此,例如,存在不能充分确保支撑架的固定强度以抵抗车辆碰撞时等施加的冲击的可能性。
为了确保支撑架的固定强度,可以将支撑架的两个侧壁的上端向上延长,并且进行接合以由这些延长部分从两个侧表面夹住侧框架。然而,当支撑架向上延长时,存在以下问题:支撑架与驾驶室安装支架之间的间隙变窄,并且焊接作业时焊炬干扰驾驶室安装支架,引起可加工性的恶化。
另一方面,为了确保可加工性,当减小驾驶室安装支架的高度以增加驾驶室安装支架与支撑架的间隙时,则该位置处的侧框架的刚性降低。结果,在车辆碰撞等时,侧框架可能从支撑架的固定部附近开始向上或向下弯曲,这可能导致所谓的纵向弯曲。
本公开的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侧框架的刚性的车身下部结构。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车身下部结构包括:侧框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安装支架,在车宽方向上从所述侧框架的侧表面突出地设置并且包括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至少一对侧壁;以及加强部件,设置在所述一对侧壁之间,所述加强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接合到所述侧框架的侧表面。
另外,所述加强部件优选地具有接合至所述侧框架的侧表面的主体板部、在车宽方向上从所述主体板部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延伸并且分别接合到所述一对侧壁的相对表面的一对凸缘部。
另外,优选地,所述主体板部包括在车身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且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并行地延伸的上侧板部和下侧板部,并且所述上侧板部和所述下侧板部分别接合到侧框架的侧表面。
另外,优选地,在位于所述安装支架下方的所述侧框架上,安装用于固定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横向构件的支撑架,并且在所述安装支架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架的上端之间确保预定的间隙。
另外,优选地,所述支撑架包括在车宽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侧壁部,并且所述支撑架接合至所述侧框架,使得所述一对侧壁部的上端部夹住所述侧框架的两个侧表面。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侧框架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B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A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主要部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B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主要部件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A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的示意性纵向截面图。
图3B是示出作为比较例的现有的车身下部结构的示意性纵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基于附图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并且这些部件的名称和功能也相同。因此,将不重复其详细说明。
图1A和图1B是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1的示意性立体图。如图1A和图1B所示,车身下部结构1包括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框架10、从侧框架10的前端向车身后侧偏移预定量的部位向下延伸的一对左右支撑架13、在车宽方向上桥接在每个支撑架13上的横向构件16、固定在侧框架10上的左右一对驾驶室安装支架30以及加强部件40。
侧框架10包括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向内开口的大致U形横截面的外框架11和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向外开口的大致U形横截面的内框架12。具体地,在使外框架11和内框架12在车宽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状态下通过焊接等将外框架11和内框架12接合,从而侧框架10被形成大致矩形的纵向截面的闭合截面结构。
例如,在侧框架10的前端部桥接有未图示的保险杠加强件。另外,在比侧框架10的驾驶室安装支架30靠车身前侧和/或车身后侧设置有多个脆弱部17(焊道部)。
支撑架13包括在车宽方向上向内开口的具有大致U形横截面的外支架14以及在车宽方向上向外开口的具有大致U形横截面的内支架15。具体地,在使外支架14和内支架15在车身上下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状态下通过焊接等将外支架14和内支架15接合,从而支撑架13被形成大致矩形横截面的闭合截面结构。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横向构件16通过焊接等接合至支撑架13的下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架13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上端部14A(外支架14的侧壁的上端部)和支撑架13的车宽方向内侧的上端部15A(内支架15的侧壁的上端部)向上延伸预定量,使得上端部14A和上端部15A的至少一部分接触侧框架10的侧壁表面。通过将每个上端部14A、15A的上端缘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分别成线状地焊接,将支撑架13固定至侧框架10。即,通过利用上端部14A、15A将侧框架10的左右侧壁表面夹在中间并固定,将支撑架13牢固地接合至侧框架10。
驾驶室安装支架30设置成从位于支撑架13上方的侧框架10(外框架11)的侧壁表面在车宽方向上向外突出。在驾驶室安装支架30的内部设置有加强部件40。在下文中,将说明驾驶室安装支架30和加强部件40的详细构造。
如图2A和图2B所示,驾驶室安装支架30一体地包括上壁31、侧壁32以及一对前后安装用凸缘33、34。
上壁31具有俯视时呈大致正方形的上基端部31A和从上基端部31A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端以半圆状突出的半圆形部31B。上壁31形成有长孔状的安装孔35,该长孔状的安装孔35在整个上基端部31A和半圆形部31B上开口。安装孔35上安装未图示的驾驶室安装支架,并且通过该驾驶室安装支架连接未图示的驾驶室(主体)。
侧壁32具有从上基端部31A的前端缘向下延伸的前基端部32A、从上基端部31A的后端缘向下延伸并且在车身前后方向上与前基端部32A相对的后基端部32B、从前基端部32A和后基端部32B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端突出、以与半圆形部31B基本相同的曲率弯曲并且从该半圆形部31B的周缘向下延伸的半圆弧部32C。
从车身前后方向的侧边观察时,前基端部32A、后基端部32B和半圆弧部32C形成为,从基端侧向车身外侧,车身上下方向的长度(高度)逐渐变短(减小)。前基端部32A、后基端部32B和半圆弧部32C的高度优选地形成为使得当支撑架13的上端部14A通过未图示的焊炬焊接至侧框架10时,前基端部32A、后基端部32B和/或半圆弧部分32C的下端不干扰焊炬的高度。
前侧的安装用凸缘33形成为从前基端部32A的基端朝向车身前方弯曲成大致直角。后侧的安装用凸缘34形成为从后基端部32B的基端朝向车身后方弯曲成大致直角。
驾驶室安装支架30通过将上基端部31A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成线状地焊接到侧框架10的上壁表面,并且将每个安装用凸缘33、34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端部在车身上下方向上成线状地焊接到侧框架10的侧壁表面,使得驾驶室安装支架30在总共三个位置牢固地接合到侧框架30。
加强部件40是例如由钢板制成的贴片,并且主要包括主体板部41、前凸缘板部44和后凸缘板部45。
主体板部41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被形成为大致等于驾驶室安装支架30的前基端部32A、后基端部32B之间的分隔宽度。另外,主体板部41其在车身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高度)被形成为比驾驶室安装支架30的前基端部32A、后基端部32B的车身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高度)短(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板部41被划分为在车身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且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并行地延伸的上侧板部42和下侧板部43。通过将上侧板部42的下端缘和下侧板部43的下端缘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成线状地焊接到侧框架10的侧壁表面上,主体板部41接合到侧框架10的侧壁表面上。这样,通过将主体板部41的总共两个位置焊接,有效地确保了加强部件40与侧框架10的接合强度。此外,通过以接触状态将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体板部41接合至侧框架10的侧壁表面,可以有效地确保该接合部位的侧框架10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刚性。
前凸缘板部44形成为从主体板部41的前端在车宽方向上向外以大致直角弯曲。后凸缘板部45形成为从主体板部41的后端在车宽方向上向外以大致直角弯曲。通过将前凸缘板部44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在车身上下方向上成线状地焊接到驾驶室安装支架30的前基端部32A的内表面、并且将后凸缘板部45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在车身上下方向上成线状地焊接至驾驶室安装支架30的后基端部32B的内表面,从而加强部件40牢固地接合至驾驶室安装支架30。这样,通过以桥接状态在驾驶室安装支架30的前基端部32A和后基端部32B之间接合加强部件40,可靠地提高了侧框架10和驾驶室安装支架30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的刚性。
接下来,基于图3A和图3B,将与现有的车身下部结构100相比较来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1的作用效果。
图3B是示出了作为比较例的现有的车身下部结构100的示意性纵向截面图。如图所示,在车身下部结构100中,支撑架130对侧框架110采用大致T形的接合结构,即支撑架130的上端缘通过焊接等接合至侧框架110的下表面。因此,虽然可以通过支撑架130的上端收敛到侧框架110的下表面中来确保支撑架130和驾驶室安装支架300之间的间隙,但是不能确保支撑架130抵抗车辆碰撞时的冲击的接合强度,可能会降低包括支撑架130的整个车身骨架的刚性。
相反,在图3A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1中,通过接合支撑架13而使其上端部14A、15A夹住侧框架10的左右侧壁表面,可以可靠地确保支撑架13与侧框架10之间的接合强度。另外,通过降低驾驶室安装支架30的高度并确保支撑架13与驾驶室安装支架30之间的间隙,可以有效地防止焊炬在焊接作业中受到干扰。此外,在降低驾驶室安装支架30的高度的同时,在驾驶室安装支架30的内部设置接合至侧框架10的侧壁表面和驾驶室安装支架30的内表面加强部件40,从而有效地提高侧框架的刚性。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身下部结构1,确保了支撑架13与驾驶室安装支架30之间的间隙,有效地确保了焊接可加工性,并且通过在驾驶室安装支架30内部设置加强部件40,能够可靠地提高侧框架10的刚性,并且也能够有效地防止车辆碰撞等时侧框架10的纵向弯曲。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修改和实施。
例如,已经以板状贴片的示例说明了加强部件40,但是只要其尺寸不干扰驾驶室安装支架(未示出),则也可以应用例如箱状的闭合截面结构体。另外,安装支架不限于驾驶室安装支架30,并且可以是安装到侧框架10的其他架类。另外,侧框架10和支撑架13不限于闭合截面结构,也可以是在车宽方向上开口的U形钢材。
本申请基于2017年10月4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7-194035),其内容作为参照引用至此。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公开的车身下部结构的有用之处在于,可以有效地提高侧框架的刚性。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身下部结构
10侧框架
11外框架
12内框架
13支撑架
14外支架
15内支架
16横向构件
30驾驶室安装支架
31上壁
31A上基端部
31B半圆形部
32侧壁
32A前基端部
32B后基端部
32C半圆弧部
33、34安装用凸缘
35安装孔
40加强部件
41主体板部
42上侧板部
43下侧板部
44前凸缘板部
45后凸缘板部

Claims (5)

1.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包括:
侧框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
安装支架,在车宽方向上从所述侧框架的侧表面突出地设置,并且包括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至少一对侧壁;以及
加强部件,设置在所述一对侧壁之间,所述加强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接合到所述侧框架的侧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所述加强部件具有接合至所述侧框架的侧表面的主体板部、以及在车宽方向上从所述主体板部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延伸并且分别接合到所述一对侧壁的相对表面的一对凸缘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所述主体板部包括在车身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并且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并行地延伸的上侧板部和下侧板部,并且所述上侧板部和所述下侧板部分别接合到侧框架的侧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在位于所述安装支架下方的所述侧框架上,安装用于将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横向构件固定的支撑架,并且在所述安装支架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架的上端之间确保预定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下部结构,所述支撑架包括在车宽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侧壁部,并且所述支撑架接合至所述侧框架,使得所述一对侧壁部的上端部夹住所述侧框架的两个侧表面。
CN201880064379.9A 2017-10-04 2018-10-02 车身下部结构 Active CN1111639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4035 2017-10-04
JP2017194035A JP6988348B2 (ja) 2017-10-04 2017-10-04 車体下部構造
PCT/JP2018/036832 WO2019069901A1 (ja) 2017-10-04 2018-10-02 車体下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63997A true CN111163997A (zh) 2020-05-15
CN111163997B CN111163997B (zh) 2022-10-28

Family

ID=65994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4379.9A Active CN111163997B (zh) 2017-10-04 2018-10-02 车身下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88348B2 (zh)
CN (1) CN111163997B (zh)
PH (1) PH12020550198A1 (zh)
WO (1) WO20190699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4004501A (ja) * 2020-11-20 2024-01-1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荷箱固定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6779A (ja) * 1985-08-26 1987-02-2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キヤブマウント構造
JPS62203877A (ja) * 1986-03-04 1987-09-0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フレ−ム
CN102205862A (zh) * 2010-03-31 2011-10-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02556162A (zh) * 2010-11-12 2012-07-11 曼卡车和巴士奥地利股份公司 用于安装件的固定装置
CN105202090A (zh) * 2014-06-27 2015-12-3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副车架安装衬套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46779A (ja) * 1985-08-26 1987-02-2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キヤブマウント構造
JPS62203877A (ja) * 1986-03-04 1987-09-08 Nissan Motor Co Ltd 自動車用フレ−ム
CN102205862A (zh) * 2010-03-31 2011-10-0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
CN102556162A (zh) * 2010-11-12 2012-07-11 曼卡车和巴士奥地利股份公司 用于安装件的固定装置
CN105202090A (zh) * 2014-06-27 2015-12-30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副车架安装衬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88348B2 (ja) 2022-01-05
WO2019069901A1 (ja) 2019-04-11
PH12020550198A1 (en) 2020-12-07
CN111163997B (zh) 2022-10-28
JP2019064517A (ja) 2019-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15808B2 (en) Vehicle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US9394003B2 (en) Vehicle framework structure
JP5776560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07186080A (ja) 車両の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取付構造
JP2016203736A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2013035360A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4811327B2 (ja) 自動車のフェンダパネル支持構造
CN111163997B (zh) 车身下部结构
US10494029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108349547B (zh)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KR100764504B1 (ko) 버스용 리어 프레임 연결구조
WO2021172302A1 (ja) 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構造
CN108502024B (zh) 车辆车顶结构
JP4354331B2 (ja)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7281104B2 (ja) アンダランプロテクタブラケット及びアンダランプロテクタ取付構造
CN114514144B (zh) 车辆的踏板支架及踏板安装构造
JP7240645B2 (ja) ブラケット及びブラケット取付構造
JP7232420B2 (ja) アンダランプロテクタブラケット及びアンダランプロテクタ取付構造
WO2023062676A1 (ja) 車体構造
JP4757240B2 (ja) 車体の前部構造
JP6919185B2 (ja) ルーフの補強構造
JP5617657B2 (ja) サブフレーム
JP4450637B2 (ja) リア・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
JP2010132059A (ja) 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固定構造
JP6485471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