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1190B - locomotive - Google Patents

locomotiv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1190B
TWI421190B TW100106265A TW100106265A TWI421190B TW I421190 B TWI421190 B TW I421190B TW 100106265 A TW100106265 A TW 100106265A TW 100106265 A TW100106265 A TW 100106265A TW I421190 B TWI421190 B TW I42119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dth direction
vehicle width
cover
heat sink
radia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06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13189A (en
Inventor
Yasushi Nomura
Masanori Shibata
Yoshinari Ikenishi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0/06654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1037180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131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131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11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1190B/zh

Links

Description

機車
本發明係關於機車。詳細言之,本發明係關於具有配置於曲軸之車寬方向外方之所謂側散熱器之機車。
先前,例如下述專利文獻1等中揭示有具有所謂側散熱器之機車。此處,所謂側散熱器,是指配置於曲軸之車寬方向外方之散熱器。側散熱器通常以不使機車之車寬方向尺寸變大之方式、並以使接受空氣流之受風面朝向車寬方向外方之方式配置。另,本說明書中,所謂車寬方向外方,意指沿著車寬方向且於車寬方向上遠離車體之中心之方向。又,所謂車寬方向內方,意指沿著車寬方向、於車寬方向上靠近車體之中心之方向。
使用側散熱器之情形中,氣缸蓋與散熱器間之距離,或氣缸體與散熱器間之距離會變短。因此,可縮短連接汽缸蓋與散熱器之冷卻液通路、或連接氣缸體與散熱器之冷卻液通路。又,使用側散熱器之情形中,可利用曲軸直接驅動散熱器風扇。因此,藉由使用側散熱器,可簡化散熱器周圍之構成。再者,使用側散熱器之情形中,無需在引擎前方確保散熱器及冷卻液通路之配置空間。藉此,側散熱器廣泛用於以排氣量小之機車為首之各種機車中。
如上述,側散熱器以受風面朝向車寬方向外方之方式配置。因此,與平面觀察下朝向前方之一般散熱器不同,側散熱器不易直接接受空氣流。由此,通常於側散熱器之車寬方向內方設有散熱器風扇。送往側散熱器之冷卻風藉由散熱器風扇而從側散熱器之車寬方向外方吸入並供給。由此,為實現散熱器中冷卻液之高冷卻效率,於側散熱器之車寬方向外方不配置側整流罩較佳。藉此,可提高冷卻風向側散熱器之供給效率。
但是,例如配置後腳踏板之情形等時,需要將側整流罩延伸至後方。又,有因其他理由而需要將側罩延伸至後方之情形。於該等情形中,有導致側散熱器前部之一部份被側整流罩覆蓋之情形。側散熱器前部之一部份由側罩覆蓋之情形中,有冷卻風向側散熱器之供給效率變低之傾向。因此,需要講求提高冷卻風向側散熱器之供給效率之一些方法。
作為提高冷卻風向側散熱器之供給效率之方法之一,例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如圖17所示,設置於車寬方向外方延伸之散熱片101。藉由設置散熱片101,向後方流動之空氣流會被導向側散熱器100。其結果,可提高冷卻風向側散熱器100之供給效率。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106382號公報
但,近年來因增大引擎之排氣量之要求等,使得散熱器所要求之冷卻效率提高。因此,採用側散熱器之機車中,要求空氣流向側散熱器之更高之供給效率。
本發明係鑑於該點而完成者,其目的係於機車中提高空氣流向側散熱器之供給效率。
本發明之機車具備車體框架、置腳部、引擎、散熱器、側蓋、左下蓋、右下蓋。車體框架具有頭管部、向下框架部、下框架部、後框架部。向下框架部從頭管部向下方延伸。下框架部從向下框架部之下端部向後方延伸。後框架部從下框架部之後端部向上方延伸。置腳部配置於下框架部之上方,遍及車寬方向而形成平坦之形狀。引擎具有於車寬方向延伸之曲軸,且可擺動地被支持於後框架部上。散熱器配置於曲軸之車寬方向外方。側蓋從車寬方向外方覆蓋散熱器之至少一部份。左下蓋從左側方覆蓋下框架之至少一部份。右下蓋從右側方覆蓋下框架部之至少一部份。又,於車寬方向上左下蓋與右下蓋之間、且於置腳部之下方形成有導風通路。導風通路將空氣導入側蓋與散熱器間之空間。
根據本發明,機車中可提高空氣流向側散熱器之供給效率。
以下,針對實施之較佳形態之一列,以圖1至圖3所示之作為速克達之機車1為例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中,機車不限於速克達。所謂本發明中之機車,意指廣義之摩托車。本發明中,機車包含公路型之狹義之摩托車、速克達、輕型機踏車、越野車等。又,本發明之機車包含由複數之車輪構成前輪及後輪中至少一方者。
另,以下說明中,前述左右之方向是指從就座於座椅10之騎乘者觀察時之方向。
如圖3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具備車體框架9。車體框架9包含頭管部9a。對頭管部9a可迴轉地插入有轉向軸9e。於轉向軸9e之下端部可迴轉地支持有前輪11。另一方面,於轉向軸9e之上端部上安裝有把手12。
於後缸頭部9a上連接有向下框架部9b。向下框架部9b從後缸頭部9a向下方延伸。於向下框架部9b之下端部上連接有下框架部9c。下框架部9c從向下框架部9b之下端部大致水平地向後方延伸。於下框架部9c之後端部連接有後框架部9d。後框架部9d從下框架部9c之後端部向後方於斜上方延伸。更詳細言之,如圖2所示,向下框架部9b具有右向下框架部9b1與左向下框架部9b2。下框架部9c具有右下框架部9c1與左下框架部9c2。後框架部9d具有右後框架部9d1與左後框架部9d2。又,右後框架部9d1與左後框架部9d2由連結框架部9f1、9f2連結。
於車體框架9上安裝有座椅10。座椅10配置於後框架部9d之上方。於座椅10之下方,如圖2所示,配置有作為後置腳部之右後腳踏板18a與左後腳踏板18b。該等後腳踏板18a、18b配置於後述之側蓋20d之車寬方向外方。
又,如圖1所示,於座椅10之下方配置有單元搖擺式引擎15。引擎15可擺動地被支持於車體框架9上。具體言之,引擎15可擺動地被支持於後框架9d上。於車體框架9上安裝有樞軸8。於該樞軸8上可擺動地安裝有引擎15之懸架部15h。
圖4係顯示引擎15之一部份之略圖化剖面圖。如圖4所示,引擎15具備曲軸15a。曲軸15a於車寬方向延伸。即,曲軸15a之軸線相對於車寬方向為平行。於曲軸15a上經由連桿15b連接有未圖示之活塞。活塞配置於在氣缸體15c上形成之圓筒狀氣缸15c1內。
曲軸15a之左側端部與變速裝置15d連接。經由該變速裝置15d使曲軸15a之迴轉傳遞至輸出軸15e。其結果,使安裝於輸出軸15e之後輪16迴轉。
另一方面,如圖4及圖5所示,於曲軸15a之車寬方向外方配置有散熱器17。具體言之,散熱器17配置於曲軸15a之右方。散熱器17係冷卻用以冷卻圖5所示之氣缸體15c或氣缸蓋15g等之冷卻液之裝置。作為冷卻液例如亦可使用水。
散熱器17具有接受空氣流之受風面17a。散熱器17以受風面17a朝向車寬方向外方之方式配置。即,受風面17a之法線朝向車寬方向之外方。換言之,散熱器17沿著前後方向配置。本實施形態中,受風面17a之法線與車寬方向平行。
另,所謂受風面17a朝向車寬方向之外方,是指受風面17a之法線與車寬方向之外方所成角度為45°以下。
根據本實施形態,藉由設於曲軸15a之右側端部之散熱器風扇15f迴轉,而形成從散熱器17之右側向左側之氣流。藉由該氣流而冷卻散熱器17及散熱器17內之冷卻液。
如圖1所示,車體框架9及引擎15係以車體蓋20予以覆蓋。車體蓋20具備前蓋20a、圖6所示之內護板20b、圖1所示之擋風罩20c、側蓋20d、置腳部21a、圖9所示之右下蓋21d1、左下蓋21d2、底蓋21c。前蓋20a覆蓋頭管部9a(參照圖3)之前方與車輛前部之一部份之側方。如圖6及圖7所示,內護板20b安裝於前蓋20a下部之前方。另一方面,擋風罩20c安裝於前蓋20a之後方。
如圖1所示,側蓋20d配置於座椅10之下方。藉由該側蓋20d而覆蓋引擎15及散熱器17之前方,與引擎15及散熱器17前部之至少一部份車寬方向之外方。本實施形態中,引擎15與散熱器17之前部之一部份係以側蓋20d覆蓋。
於車輛前後方向在擋風罩20c與側蓋20d間之部份配置有置腳部21a。置腳部21a配置於引擎15及散熱器17之前方。置腳部21a配置於下框架部9c之上方。置腳部21a係騎乘者行駛中用以放置腳之部份。如圖2及圖9所示,置腳部21a以從車寬方向之一端延伸至另一端之方式平坦地形成。
此處,所謂「置腳部21a為平坦」,是指置腳部21a之車寬方向上之中央無用以形成通道部之凸部。所謂「置腳部21a為平坦」,意指騎乘者可將腳放置於置腳部之任一部份之平坦度。即,置腳部21a上可形成例如用以防滑等之凹凸。
如圖9所示,下蓋21d1、21d2配置於置腳部21a之下方。下蓋21d1、21d2覆蓋下框架部9c之至少一部份之車寬方向外方。具體言之,右下蓋21d1覆蓋下框架部9c之右側方。左下蓋21d2覆蓋下框架部9c之左側方。底蓋21c配置於置腳部21a及下蓋21d1、21d2之下方。底蓋21c配置於下框架部9c之下方,覆蓋下框架部9c之下方。另,根據本實施形態,右下蓋21d1與左下蓋21d2與底蓋21c係作為一體形成之一零件而構成,但亦可分別作為個別零件而形成。
利用該等置腳部21a、底蓋21c、下蓋21d1、21d2而形成導風通路21e。即,導風通路21e於車寬方向上形成於下蓋21d1、21d2之間且置腳部21a之下方。該導風通路如下詳細說明,係用以對側蓋20d內方之空間之配置有散熱器17之部份導入來自前方之空氣流之通路。
如圖7所示,導風通路21e之前端部與內護板20b及擋風罩20c間之空間20e連接。如圖6所示,於內護板20b上形成有2個上部開口(以下稱作「第1上部開口20b1」及「第2上部開口20b2」)與2個下部開口(以下稱作「第1下部開口20b3」及「第2下部開口20b4」)。
第1上部開口20b1與第2上部開口20b2係於車寬方向上分離配置。前輪11以前視時與內護板20b中第1上部開口20b1與第2上部開口20b2之間之部份重疊之方式配置。更詳細言之,第1上部開口20b1之車寬方向內方之端部,與第2上部開口20b2之車寬方向內方之端部在前視時與前輪11重疊。另一方面,第1上部開口20b1與第2上部開口20b2之其他部份在前視時不與前輪11重疊。第1上部開口20b1與第2上部開口20b2中在前視時不與前輪11重疊之部份之面積比與前輪11重疊部份之面積大。又,第1上部開口20b1與第2上部開口20b2位於比置腳部21a上方。
第1下部開口20b3與第2下部開口20b4於車寬方向上分離配置。前輪11以與內護板20b中第1下部開口20b3與第2下部開口20b4之間之部份在前視時不重疊之方式配置。更詳細言之,第1下部開口20b3之車寬方向內方之端部與第2下部開口20b4之車寬方向內方之端部在前視時與前輪11重疊。另一方面,第1下部開口20b3與第2下部開口20b4之其他部份在前視時不與前輪11重疊。第1下部開口20b3與第2下部開口20b4中在正面觀察不與前輪11重疊之部份之面積比與前輪11重疊部份之面積大。又,第1下部開口20b3與第2下部開口20b4具有位於比置腳部21a下方之部份。本實施形態中,第1下部開口20b3與第2下部開口20b4全體位於比置腳部21a下方。惟第1下部開口20b3與第2下部開口20b4之僅一部份可位於比置腳部21a下方。
藉由上述上部開口20b1、20b2與下部開口20b3、20b4,使內護板20b後方之空間20e與內護板20b之前方連通。因此,導風通路21e經由空間20e、上部開口20b1、20b2及下部開口20b3、20b4而與內護板20b之前方連通。
另一方面,導風通路21e之後端部與配置有引擎15或散熱器17之側蓋20d之內方之空間連接。因此,空氣流經過上部開口20b1、20b2及下部開口20b3、20b4、空間20e與導風通路21e而被導入側蓋20d內方之空間。其結果,使空氣流被供給於引擎15及散熱器17。
如圖8及圖9所示,於導風通路21e中形成有作為通路內構件之壁部21f。該壁部21f向散熱器17導入向位於比導風通路21e之受風面17a更於車寬方向內方之部份流入之空氣流。
壁部21f從底蓋21c向上方延伸。又,如圖8所示,壁部21f向後方延伸。詳細言之,壁部21f以越向後方越位於車寬方向外方之方式傾斜。
具體言之,壁部21f包含第1壁部21f1及第2壁部21f2。各第1及第2壁部21f1、21f2從比受風面17a更於車寬方向內方之位置向後方且於車寬方向之外方延伸。換言之,各第1及第2壁部21f1、21f2之前端位於比受風面17a更於車寬方向之內方。各第1及第2壁部21f1、21f2之後端位於比各第1及第2壁部21f1、21f2之前端更於車寬方向之外方。利用該等第1及第2壁部21f1、21f2,將通過導風通路21e內之空氣流有效地向散熱器17引導(參照圖8之箭頭W1)。又,通過導風通路21e內之空氣流之一部份不向散熱器17而被導向引擎15之油盤15i(參照圖8之箭頭W2)。
另,根據本實施形態,壁部21f相對於底蓋21c垂直。惟壁部21f亦可從底蓋21c向斜上方延伸。
又,如圖1及圖8所示,於散熱器17之車寬方向外方配置有導風構件30。詳細言之,如圖8所示,導風構件30位在散熱器17之車寬方向之外方,且比側蓋20d之後端部更於車寬方向之內方。即,導風構件30在位於側蓋20d內方之空間中,配置於散熱器17之車寬方向之外方。
導風構件30係將經過導風通路21e而流入側蓋20d內方之空間之空氣流向散熱器17引導之構件。另,即使未設有導風構件30之情形中,通過導風通路21e之空氣流之一部份仍會供給至散熱器17。因此,本發明中導風構件30非必須之構件。
以下,一面主要參照圖8及圖10~圖13,針對導風構件30之構成詳細說明。導風構件30具備複數之散熱片31a~31e。如圖8所示,該等第1~第5散熱片31a~31e配置於散熱器17之車寬方向之外方。又,第1~第5散熱片31a~31e配置於比側蓋20d之車寬方向外端更於車寬方向之內方。各第1~第5散熱片31a~31e朝向前方且車寬方向之外方延伸。即,各第1~第5散熱片31a~31e以後部比前部更靠近散熱器17之方式傾斜。
更詳細言之,如圖8、圖10、圖12及圖13所示,第1~第5散熱片31a~31e沿著車體前後方向排列。並且,如圖7~圖12所示,第1~第5散熱片31a~31e中配置於後方之散熱片之車寬方向之外端,位於比配置於前方之散熱片之車寬方向之外端更於車寬方向之外方。
具體言之,配置於最前方之第1散熱片31a之車寬方向之外端位於車寬方向之最內方。位於第1散熱片31a後方之第2散熱片31b之車寬方向之外端,係位於比第1散熱片31a之車寬方向之外端更於車寬方向之外方。位於第2散熱片31b後方之第3散熱片31c之車寬方向之外端,係位於比第2散熱片31b之車寬方向之外端更於車寬方向之外方。位於第3散熱片31c後方之第4散熱片31d之車寬方向之外端,係位於比第3散熱片31c之車寬方向之外端更於車寬方向之外方。位於第4散熱片31d後方之第5散熱片31e之車寬方向之外端,係位於比第4散熱片31d之車寬方向之外端更於車寬方向之外方。
另,如圖10所示,各第1~第5散熱片31a~31e具有以使上下方向之中間部位於比上端部及下端部更後方之方式彎曲之形狀。第1~第5散熱片31a~31e具有於中間部成銳角之方式直線彎曲之形狀。又,各第1~第5散熱片31a~31e係以連結部32a、32b連結。連結部32a、32b係以與第1~第5散熱片31a~31e交叉之方式沿著大致前後方向配置。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上配置有後腳踏板18a、18b。因此,需要於後腳踏板18a、18b之內方配置側蓋20d。由此,本實施形態中,側蓋20d向後方大幅延伸。其結果,散熱器17前部之一部份之車寬方向外方被側蓋20d覆蓋。因此,散熱器17之受風面17a自側蓋20d之露出面積小。因此,如先前之機車般要將流動於側蓋20d之車寬方向外方之空氣流供給至散熱器17之情形時,空氣流向散熱器17之供給效率下降,且散熱器17中之冷卻液之冷卻效率下降。
與此相對,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中,如圖8所示,於置腳部21a之內部形成有導風通路21e。並且,經過該導風通路21e對側蓋20d內之空間供給來自前方之空氣流。其結果,來自前方之空氣流可有效供給至散熱器17。因此,可提高散熱器17中之冷卻液之冷卻效率。
另,一般之機車中,置腳部下方之空間多作為電子零件或佈線等之配置空間使用。這是為了在配置空間非常小之機車中,藉由有效利用形成於置腳部下方之無效空間而謀求機車之小型化。
又,一般言之,為避免污泥或水等進入置腳部下方之空間,置腳部下方之空間實際上較佳形成為封閉空間。
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之一大特徵在於,未在置腳部21a下方之空間內配置電子零件等,且未將置腳部21a下方之空間形成為封閉空間,而是作為導風通路21e利用。藉由採用該構成,如上述,可實現空氣流向散熱器17之高供給效率。
又,如上述,先前之機車中,若側蓋覆蓋散熱器之一部份之車寬方向外方,則散熱器之露出面積變小,由此導致空氣流向散熱器17之供給效率下降。但,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中,通過導風通路21e將空氣流導向側蓋20d內方之空間。因此,藉由側蓋20d從車寬方向外方覆蓋散熱器17之一部份,而可高效地將流動於側蓋20d內方之空間之空氣流導向散熱器17。因此,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中,藉由側蓋20d從車寬方向之外方覆蓋散熱器17之一部份,而可提高空氣流對散熱器17之供給效率。
又,本實施形態中,設有將來自導風通路21e之空氣流導向散熱器17之導風構件30。因此,可將向後方流動之空氣流有效供給於散熱器17之受風面17a。具體言之,本實施形態中,導風構件30具備以越朝向後方則於車寬方向上越靠近散熱器17之方式傾斜之複數之散熱片31a~31e。利用該等散熱片31a~31e,可將向後方流動於導風通路21e中之空氣流之朝向變更於朝向散熱器17之受風面17a之方向。因此,藉由設置散熱片31a~31e,而可更有效提高空氣流向散熱器17之供給效率。
再者,本實施形態之散熱片31a~31e中,越是位於後方之散熱片,其車寬方向之外端越位於車寬方向之外方。因此,空氣流會與所有第1~第5散熱片31a~31e碰撞。由此,可對散熱器17之受風面17a之全體供給空氣流。因此,可進而有效提高空氣流對散熱器17之供給效率。
另,亦可考慮不設置導風構件30而由側蓋20d覆蓋散熱器17之受風面17a之車寬方向外方全體。此情形時亦可有效對散熱器17供給空氣流。
但,此情形時因側蓋20d會妨礙機車1停止時或低速行駛時自散熱器17之放熱。因此,於機車1停止時或低速行駛時會導致散熱器17中之冷卻液之冷卻效率下降。
與此相對,本實施形態中,除散熱器17前部之一部份以外的部份之車寬方向之外方未被側蓋20d覆蓋。且於導風構件30之散熱片31a~31e之間形成有開口。因此,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中,於機車1停止時或低速行駛時有效進行自散熱器17之放熱。因此,本實施形態之機車1中,不僅在空氣流旺盛之高速行駛時,在低速行駛時或停車時亦可實現散熱器17中之冷卻液之高冷卻效率。
又,本實施形態中,於導風通路21e內配置有壁部21f1、21f2。該等壁部21f1、21f2從比受風面17a更於車寬方向之內方向後方延伸於車寬方向之外方。因此,利用該等壁部21f1、21f2,亦可將導風通路21e中流入位於比受風面17a更於車寬方向內方之部份之空氣流導入散熱器17。因此,可將更多空氣流導入於散熱器17。其結果,可更加提高散熱器17中冷卻液之冷卻效率。
另,壁部21f1、21f2可與底蓋21c等一體形成,亦可與其他構件另外形成。
又,本實施形態中,於內護板20b上設有上部開口20b1、20b2與下部開口20b3、20b4。因此,可更有效率地將空氣流從上部開口20b1、20b2與下部開口20b3、20b4向導風通路21e引導。
尤其,下部開口20b3、20b4具有位於比置腳部21a更下方之部份。因此,可有效將空氣流從下部開口20b3、20b4引導至置腳部21a下方之導風通路21e內。
再者,上部開口20b1、20b2係於車寬方向上分離配置。又,下部開口20b3、20b4亦於車寬方向上分離配置。因此,上部開口20b1、20b2與下部開口20b3、20b4之大部份在前視時不與前輪11重疊。因此,空氣流可不受前輪11阻礙而有效流入於上部開口20b1、20b2與下部開口20b3、20b4。
以上針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實施形態,在不脫離本發明主旨之範圍內可進行各種變更。
例如,導風通路21e全體之下方亦可由底蓋21c覆蓋。如圖14所示,亦可於底蓋21c上設置凹部210。凹部210具有從底蓋21c之後端部向前方凹陷之形狀。或底蓋21c之前後方向之長度或車寬方向之長度亦可比導風通路21e短。再者,亦可不設置底蓋21c。即,導風通路21e只要至少由下蓋與置腳部形成即可。
導風構件之形狀不限於上述導風構件30之形狀。例如機車1亦可具備圖15所示之導風構件300。該導風構件300具有第1~第5散熱片310a~310e。第1~第5散熱片310a~310e未由上述之連結部32a、32b(參照圖10)連結。又,第1~第5散熱片310a~310e具有以使中間部成為曲線狀之方式而彎曲之形狀。再者,於導風構件300之上部設有用以避免與散熱器17之一部份之干擾之孔320。
構成上述車體蓋20之各部份亦可分別由複數之零件構成。例如如圖16所示,車體蓋20亦可具有第1~第6蓋零件41-46。該等蓋零件係分別另外形成之零件。第1蓋零件41位於座椅10之前端部之下方。又,第1蓋零件41位於座椅10之前部之左右兩側部之下方。第1蓋零件41構成上述側蓋20d之前面之上部。第2蓋零件42位於第1蓋零件41之後方,以及座椅10之後部之下方。第2蓋零件42構成上述側蓋20d之右側面之上部。第3蓋零件43與第2蓋零件42大致左右對稱地設置。第3蓋零件43構成上述側蓋20d之左側面之上部。第4蓋零件44位於第1蓋零件41、第2蓋零件42與第3蓋零件43之下方。第4蓋零件44構成側蓋20d之左右兩側面之一部份與腳踏板21a。具體言之,於第4蓋零件44之右側面形成有向車寬方向之內方凹陷之凹部44a,該凹部44a之底面構成配置有上述後腳踏板18a之階部22c。第4蓋零件44之左側面係與第4蓋零件44之右側面大致左右對稱之形狀。第5蓋零件45位於第4蓋零件44之下方。第5蓋零件45構成上述下蓋21d1之一部份。第6蓋零件46位於第4蓋零件44之下方以及第5蓋零件45之後方。第6蓋零件46構成上述下蓋21d1之一部份以及側蓋20d之右側面之下部。另,雖未圖示,但與第5蓋零件45及第6蓋零件46與左右對稱地設有第7蓋零件及第8蓋零件,而構成下蓋21d2與側蓋20d之左側面之下部。另,分割成車體蓋20之複數之零件之態樣不限於上述者。又,亦可一體形成上述第1~第6蓋零件41~46及第7、第8蓋零件之全部或一部份。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可於機車中提高空氣流向側散熱器之供給效率。
1...機車
8...樞軸
9...車體框架
9a...頭管部
9b...向下框架部
9b1...右向下框架部
9b2...左向下框架部
9c...下框架部
9c1...右下框架部
9c2...左下框架部
9e...轉向軸
9d...後框架部
9d1...右後框架部
9d2...左後框架部
9f1、9f2...框架部
10...座椅
11...前輪
12...把手
15...引擎
15a...曲軸
15b...連桿
15c...氣缸體
15c1...圓筒狀氣缸
15e...輸出軸
15f...散熱器風扇
15g...氣缸蓋
15h...懸架部
15i...油盤
16...後輪
17...散熱器
17a...受風面
18a、18b...後腳踏板
20...車體蓋
20a...前蓋
20b...內護板
20c...擋風罩
20d...側蓋
20e...空間
20b1...上部開口
20b3...下部開口
20b1、20b2...上部開口
20b3、20b4...下部開口
21a...置腳部
21c...底蓋
21e...導風通路
21d1...左下蓋
21d2...右下蓋
21e...導風通路
21f...壁部
21f1...第1壁部
21f2...第2壁部
22c...階部
30...導風構件
31a...第1散熱片
31b...第2散熱片
31c...第3散熱片
31d...第4散熱片
31e...第5散熱片
32a、32b...連結部
41...第1蓋零件
43...第3蓋零件
44...第4蓋零件
44a...凹部
45...第5蓋零件
46...第6蓋零件
100...側散熱器
101...散熱片
210...凹部
300...導風構件
320...孔
圖1係實施形態之機車之略圖化左側視圖。
圖2係實施形態之機車之略圖化平面圖。
圖3係用以說明車體框架之機車之略圖化右側視圖。
圖4係顯示引擎之一部份之略圖化剖面圖。
圖5係引擎之左側視圖。
圖6係實施形態之機車之略圖化正視圖。但前叉、前輪、把手等省略描繪。
圖7係圖6之VII-VII箭視圖。
圖8係圖1之VIII-VIII箭視圖。
圖9係圖1之IX-IX箭視圖。
圖10係導風構件之側視圖。
圖11係導風構件之正視圖。
圖12係圖10之XII-XII箭視圖。
圖13係圖10之XIII-XIII箭視圖。
圖14係其他實施形態之機車之車體框架及底蓋之平面圖。
圖15係其他實施形態之機車之導風構件之側視圖。
圖16係顯示其他實施形態之機車之一部份之略圖化立體圖。
圖17係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引擎之剖面圖。
20b...內護板
20b1...上部開口
20b3...下部開口
20c...擋風罩
20e...空間
21a...置腳部
21c...底蓋
21e...導風通路

Claims (10)

  1. 一種機車,其具備:車體框架,其具有:頭管部;從前述頭管部向下方延伸之向下框架部;從前述向下框架部之下端部向後方延伸之下框架部;及從前述下框架部之後端部向上方延伸之後框架部;置腳部,其配置於前述下框架部之上方,遍及車寬方向而形成平坦之形狀;引擎,其具有於車寬方向延伸之曲軸,且可擺動地被支持於前述後框架部上;散熱器,其配置於前述曲軸之車寬方向之外方;側蓋,其從車寬方向之外方覆蓋前述散熱器之至少一部份;左下蓋,其從左側方覆蓋前述下框架部之至少一部份;及右下蓋,其從右側方覆蓋前述下框架部之至少一部份;且在前述車寬方向上前述左下蓋與前述右下蓋之間、且於前述置腳部之下方,形成有導風通路,前述導風通路之後端部與配置有引擎及散熱器之前述側蓋之內方之空間連接,空氣流可經由前述導風通路導入前述引擎及前述側蓋與前述散熱器之間之空間。
  2.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進而具備將來自前述導風通路之空氣流引導至前述散 熱器之導風構件,前述導風構件位在前述散熱器之車寬方向之外方,且比前述側蓋更於車寬方向之內方。
  3. 如請求項2之機車,其中前述導風構件具有第1散熱片,與配置於前述第1散熱片後方之第2散熱片,前述第1及第2散熱片之各者係以越向後方則於車寬方向上越靠近前述散熱器之方式傾斜,前述第2散熱片之車寬方向之外端位於比前述第1散熱片之車寬方向之外端更於車寬方向之外方。
  4.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進而具備配置於前述導風通路之通路內構件,前述通路內構件將流入位於前述導風通路中比前述散熱器更於車寬方向之內方之部份之空氣流導入前述散熱器。
  5. 如請求項4之機車,其中進而具備從下方覆蓋前述下框架部之底蓋,前述通路內構件係從前述底蓋向上方延伸之壁部,前述壁部之前端位於比前述散熱器更於車寬方向之內方,前述壁部之後端位於比前述壁部之前端更於車寬方向之外方。
  6.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進而具備配置於前述置腳部之前方之內護板,於前述內護板上形成有與前述導風通路連通之開口。
  7. 如請求項6之機車,其中前述開口之至少一部份位於比前述置腳部更下方。
  8. 如請求項6之機車,其中前述開口具有於車寬方向上互相分離配置之第1開口及第2開口。
  9.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前述引擎配置於比前述置腳部更後方。
  10. 如請求項1之機車,其中進而具備配置於前述側蓋之車寬方向之外方之後置腳部。
TW100106265A 2010-09-24 2011-02-24 locomotive TWI4211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66540 WO2011037180A1 (ja) 2009-09-25 2010-09-24 自動二輪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3189A TW201213189A (en) 2012-04-01
TWI421190B true TWI421190B (zh) 2014-01-01

Family

ID=46797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06265A TWI421190B (zh) 2010-09-24 2011-02-24 locomotiv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2119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12178A1 (en) 2014-10-24 2016-04-2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vehicl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86074A1 (en) * 2021-07-14 2023-01-19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Air guiding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5086A (ja) * 1991-09-06 1993-03-19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TW200900305A (en) * 2007-06-20 2009-01-01 Kwang Yang Motor Co Motorcycle side cover structure
CN101468699A (zh) * 2007-12-26 2009-07-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车辆
TW201016956A (en) * 2008-10-22 2010-05-01 Kwang Yang Motor Co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box structure for engin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65086A (ja) * 1991-09-06 1993-03-19 Suzuki Motor Corp スクータ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TW200900305A (en) * 2007-06-20 2009-01-01 Kwang Yang Motor Co Motorcycle side cover structure
CN101468699A (zh) * 2007-12-26 2009-07-0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车辆
TW201016956A (en) * 2008-10-22 2010-05-01 Kwang Yang Motor Co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box structure for engin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012178A1 (en) 2014-10-24 2016-04-27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vehicle
US9463843B2 (en) 2014-10-24 2016-10-1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13189A (en) 2012-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043150A1 (en) Motorcycle
JP2007062643A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冷却構造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US10247083B2 (en) Straddle vehicle and radiator air-guide device
EP3127796B1 (en) Rear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JP2008018904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リング構造
WO2011037181A1 (ja) 自動二輪車
TWM474689U (zh) 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
JP6215887B2 (ja) 鞍乗型車両
WO2011037180A1 (ja) 自動二輪車
JP5837777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57630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TWI421190B (zh) locomotive
JP6224668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59308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の導風構造
TWI555908B (zh) locomotive
JP2009107553A (ja) 鞍乗型車両
TW200936434A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2005254873A (ja) 走行風導入構造
JP2012187974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カウリング装置
JP457912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エンジン冷却構造
JP735702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4034342A (ja) 自動二輪車
JP6147534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10325434B (zh) 跨骑型车辆
JP2023038648A (ja) 鞍乗型車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