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74689U - 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74689U
TWM474689U TW102204210U TW102204210U TWM474689U TW M474689 U TWM474689 U TW M474689U TW 102204210 U TW102204210 U TW 102204210U TW 102204210 U TW102204210 U TW 102204210U TW M474689 U TWM474689 U TW M47468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g shield
air outlet
type vehicle
straddle
rearwar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2042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ohei Yokouchi
Tomotake Shimoji
Hiroyuki Sasazawa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M4746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74689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6Leg 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4Windscre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Exhaust Silencers (AREA)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具有覆蓋駕駛人之腳之前方之護腿板的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
於二輪機車等跨坐型車輛中,存在具有覆蓋駕駛人之腳之前方之護腿板者。於該種車輛中提出有將來自車體前方之行駛風自開口於前罩之前表面之導風口導引至管道中,並使其自該管道噴出至護腿板之側端部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如此,藉由使行駛風噴出至護腿板之側端部,而抑制行駛風捲入至駕駛人側並且抑制腳下空間成為負壓,從而可提高針對駕駛人之防風效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10-203454號公報
然而,習知之構成係將數個管道設置於護腿板之平坦部位,而使吹向位於護腿板後方之車輛前後中央之風量不足,而有可於護腿板後方防止行駛風捲入之區域變窄之虞。
本創作係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進一步提高護腿板後方之防風效果之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創作係一種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其係具有覆蓋駕駛人之腳之前方之護腿板(601)者,其特徵在於: 於上述護腿板(601)之側端部設置有將來自車體前方之行駛風向後方抽出之排風口(641),並且於該排風口(641)之車寬方向內側設置有向後方延伸之排風導引部(602A1)。根據該構成,於護腿板之側端部設置有將來自車體前方之行駛風向後方抽出之排風口,並且於該排風口之車寬方向內側設置有向後方延伸之排風導引部,故而可使自排風口向後方抽出之行駛風沿排風導引部順利地向後方流動,可使能夠防止行駛風之捲入之區域向後方擴展,從而進一步提高護腿板後方之防風效果。
於上述構成中,亦可在上述排風口(641)之車寬方向內側具備收納盒(611),該收納盒(611)向較上述排風口(641)更靠後方膨出,使覆蓋該收納盒(611)之外側之車體罩(C)構成上述排風導引部(602A1)。根據該構成,可使覆蓋收納盒之外側之車體罩兼用作排風導引部,從而可不增加零件件數而設置排風導引部。
又,於上述構成中,亦可使上述收納盒(611)向較上述排風口(641)更靠後方膨出,藉由該收納盒(611)之側壁與上述車體罩(C)而形成將行駛風導引至上述排風口(641)之導風通路。根據該構成,可利用收納盒與車體罩之間所空出之間隙而簡單地形成導風通路。
又,於上述構成中,亦可使上述護腿板(601)具有於車體側視時向後方且向上下擴展之V字形狀,上述排風口(641)設置於上述護腿板(601)之向後上方延伸之上邊部(602A),將上述排風口(641)後方設為指向下方之空間。根據該構成,可使自排風口排出之行駛風向後下方擴展並向後方流動,從而可使防風效果向上下擴展。
又,於上述構成中,亦可於上述排風口(641)設置有用以使上述護腿板(601)與上述護腿板(601)前表面側之車體罩(C)緊固之緊固部(BT)。根據該構成,可不明顯地配置緊固護腿板與車體罩之緊固部,從而使駕駛人難以觀察到。
又,於上述構成中,亦可於上述護腿板(601)之前方具備頭燈(62)與方向訊號燈(63)之燈單元(62U、63U),上述燈單元(62U、63U)之後表面形成為越向後方越成為上方之形狀。根據該構成,可使來自車體前方之行駛風易於向燈單元後方流動,從而使行駛風順利地流動 至位於燈單元後方之排風口。
又,於上述構成中,亦可於上述排風口(641)設置縱翼片(643)。根據該構成,可將通過排風口之行駛風於車寬方向整流成任意方向,並且亦可使自該車外難以觀察到排風口之開口。
本創作於覆蓋駕駛人之腳之前方之護腿板之側端部設置將來自車體前方的行駛風向後方抽出之排風口,並且於該排風口之車寬方向內側設置向後方延伸之排風導引部,故而可使自排風口向後方抽出之行駛風沿排風導引部向後方順利地流動,可使能夠防止行駛風之捲入之區域向後方擴展,從而進一步提高護腿板後方之防風效果。
又,只要於排風口之車寬方向內側具備收納盒,且該收納盒向較上述排風口更靠後方膨出,覆蓋該收納盒之外側之車體罩構成上述排風導引部,便可使覆蓋收納盒之外側之車體罩兼用作排風導引部,從而可不增加零件件數而設置排風導引部。
又,只要使上述收納盒向較上述排風口更靠後方膨出,藉由該收納盒之側壁與上述車體罩而形成將行駛風導引至上述排風口之導風通路,便可利用收納盒與車體罩之間所空出之間隙而簡單地形成導風通路。
又,只要使上述護腿板具有於車體側視時向後方且向上下擴展之V字形狀,上述排風口設置於上述護腿板之向後上方延伸之上邊部(602A),將上述排風口後方設為指向下方之空間,便可使自排風口排出之行駛風向後下方擴展並向後方流動,從而可使防風效果向上下擴展。
又,只要於上述排風口設置用以使上述護腿板與上述護腿板前表面側之車體罩緊固之緊固部,便可不明顯地配置緊固護腿板與車體罩之緊固部,從而可使駕駛人難以觀察到。
又,只要於上述護腿板之前方具備頭燈與方向訊號燈之燈單元,上述燈單元之後表面形成為越向後方越成為上方之形狀,便可使來自車體前方之行駛風易於向燈單元後方流動,從而可使行駛風順利地向 位於燈單元後方之排風口流動。
又,只要於上述排風口設置縱翼片,便可將通過排風口之行駛風於車寬方向上整流成任意方向,並且亦可使自車外難以觀察到排風口之開口。
1‧‧‧二輪機車(跨坐型車輛)
2‧‧‧前輪
3‧‧‧後輪
3A‧‧‧車軸
10‧‧‧座部
10A‧‧‧前部座部
10B‧‧‧後部座部
11‧‧‧主框架
12‧‧‧頭管
13‧‧‧下管
14‧‧‧座軌
15‧‧‧上管
16‧‧‧前上部橫向構件
17‧‧‧前橫向構件
18‧‧‧水平部橫向構件
19‧‧‧上部橫向構件
20‧‧‧中間橫向構件
21‧‧‧後部橫向構件
22‧‧‧縱列式腳踏桿
23‧‧‧踏板框架
24‧‧‧前部框架
25‧‧‧把手
26‧‧‧前叉
27‧‧‧連桿構件
28‧‧‧樞軸
29‧‧‧氣缸軸線
30‧‧‧曲柄軸箱
31‧‧‧氣缸
32‧‧‧氣缸頭
33‧‧‧臂部
34‧‧‧後避震器
35‧‧‧空氣清潔器
36‧‧‧節流閥體
37‧‧‧排氣管
38‧‧‧消音器
39‧‧‧主支架
40‧‧‧燃料箱
41‧‧‧散熱器
42‧‧‧冷卻水管
43‧‧‧箱
44‧‧‧收納箱
44A‧‧‧前部收納部
44B‧‧‧後部收納部
46‧‧‧儲液槽
47‧‧‧側腳架
48‧‧‧扶手桿
50‧‧‧前罩
50A‧‧‧左右壁部
50B‧‧‧後壁
51‧‧‧前下罩
52‧‧‧上部罩
53‧‧‧上部內罩
54‧‧‧下部內罩
55‧‧‧踏板罩
56‧‧‧前部底擋板
57‧‧‧後部底擋板
58‧‧‧底罩
59‧‧‧車身側罩
60‧‧‧尾罩
61‧‧‧擋風玻璃
62‧‧‧頭燈
62U‧‧‧頭燈之燈單元
63‧‧‧方向訊號燈
63U‧‧‧方向訊號燈之燈單元
64‧‧‧飾件
65‧‧‧前擋泥板
66‧‧‧後擋泥板
67‧‧‧縱列式踏板
68‧‧‧腳踏板
70‧‧‧下方延伸部
71‧‧‧水平延伸部
72‧‧‧斜上方延伸部
80‧‧‧盒托
85‧‧‧動力單元支撐部
601‧‧‧護腿板
602‧‧‧上部護腿板
602A‧‧‧上邊部
602A1‧‧‧側方覆蓋部(排風導引部)
602A2‧‧‧底覆蓋部
602B‧‧‧下邊部
603‧‧‧下部護腿板
611‧‧‧前部收納箱(收納盒)
612、613‧‧‧物品收納部
612F、613F‧‧‧物品收納部之蓋構件
615‧‧‧ABS調變器
641‧‧‧排風口
642‧‧‧框體
642A‧‧‧上板
642B‧‧‧下板
643‧‧‧縱翼片
644‧‧‧橫翼片
645‧‧‧開口部
BT‧‧‧緊固部
C‧‧‧車體罩
E‧‧‧引擎
F‧‧‧車架
FP‧‧‧前端
FR‧‧‧車體前方
K1、K2‧‧‧導風通路
LE‧‧‧車體左方
M‧‧‧傳動箱
RD‧‧‧駕駛人
U‧‧‧單元擺動式引擎
UP‧‧‧車體上方
W1、W2‧‧‧行駛風
圖1係本創作之實施形態之二輪機車的左側視圖。
圖2係表示二輪機車之內部構造的左側視圖。
圖3係表示二輪機車之內部構造的右側視圖。
圖4係車架之立體圖。
圖5係自後側觀察車體前部之圖。
圖6係自左側觀察車體前部之圖。
圖7係自右側觀察車體前部之圖。
圖8係一併表示上部護腿板與周邊構成之立體圖。
圖9係圖5之IX-IX剖面圖。
圖10係自斜下方一併觀察排風口與周邊構成之圖。
圖11係一併表示變形例之排風口與周邊構成之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創作之一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說明中,關於前後左右及上下等方向之記載,若無特別記載,則設為與相對於車體之方向相同。又,各圖所示之符號FR表示車體前方,符號UP表示車體上方,符號LE表示車體左方。
圖1係本創作之實施形態之二輪機車的左側視圖。
二輪機車(跨坐型車輛)1係具有供就座於座部10之駕駛人RD(駕駛員)擱腳之低板之腳踏板68的速克達型車輛,於車架F(圖2)之前方具有前輪2,作為驅動輪之後輪3樞軸支承於配置在車輛後部之單元擺動式引擎U(單元擺動式動力單元)。車架F係藉由樹脂製之車體罩C而覆蓋。
圖2係表示二輪機車1之內部構造的左側視圖,圖3係 表示二輪機車1之內部構造的右側視圖,圖4係車架F之立體圖。此處,於圖2及圖3中,係表示有將車體罩C之一部分卸除之狀態。
如圖2~圖4所示,車架F係藉由焊接而將數個金屬製之管(tube)或管道管(pipe)連結而形成,主框架11包括:頭管12,其設置於前部;左右一對下管13、13,其等自頭管12向後下方延伸後,大致水平地向後方延伸,並於後部向後上方延伸;左右一對座軌14、14,其等自下管13、13之前下部向後上方延伸至車輛後部;及左右一對上管15、15,其等於下管13、13之上方自頭管12向後下方延伸而連結於座軌14、14。
下管13、13包括:下方延伸部70,其前端連結於頭管12且向後下方延伸;水平延伸部71,其自下方延伸部70之下端向後方大致水平地延伸;及斜上方延伸部72,其自水平延伸部71之後端向後上方延伸。
如圖4所示,於主框架11中,作為連結左右框架之橫向構件,包括:前上部橫向構件16,其將下管13、13之下方延伸部70、70之上部之間連結;前橫向構件17,其將下方延伸部70、70之下部之間連結;水平部橫向構件18,其將下管13、13之水平延伸部71、71之間連結;上部橫向構件19,其將上管15、15之間連結;中間橫向構件20,其將座軌14、14之間連結;及後部橫向構件21,其將座軌14、14之後部之間連結。水平部橫向構件18藉由螺栓固定而連結於水平延伸部71、71。
於下管13、13之斜上方延伸部72、72之上部設置有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之左右一對縱列式腳踏桿(tandem step stays)22、22。
於頭管12之前表面連結有支撐燈火類及車體罩C等之籃狀前部框架24。
又,於主框架11之外側方設置有連結於下管13、13且向前後延伸,自下方支撐腳踏板68之左右一對踏板框架23(圖2、圖3)。
如圖1~圖3所示,操向前輪2之操舵系統包括:轉向 軸(未圖示),其旋動自如地樞軸支承於頭管12;及把手25,其連結於該轉向軸之上部。上述轉向軸之下端連結於左右一對前叉26、26,且前輪2樞軸支承於前叉26、26之下端,並藉由把手25之操作而被操向。
單元擺動式引擎U係使引擎E與收容有皮帶式無級變速機構之傳動箱M一體化之單元擺動式,亦具有作為支撐後輪3之搖臂之功能。單元擺動式引擎U經由連結於其前部之連桿構件27而連結於下管13、13之後部,且以設置於連桿構件27之樞軸28為中心而上下搖動自如。再者,連桿構件27之前端經由左右一對動力單元支撐部85、85而連結於下管13、13之後部。
引擎E為水冷式之4循環單氣缸引擎,且係以使氣缸軸線29大致水平地向前方延伸之方式而配置。引擎E係構成為在配置於單元擺動式引擎U之前部之曲柄軸箱30之前表面與氣缸31及氣缸頭32(圖3)結合。
傳動箱M自曲柄軸箱30之後部通過後輪3之左側方而向後方延伸。於曲柄軸箱30之後部設置有通過後輪3之右側方而向後方延伸之臂部33(圖3),後輪3係支撐於設置在傳動箱M之後部與臂部33之後部之間的車軸3A。引擎E之輸出經由上述無級變速機構而被傳達至後輪3。
於傳動箱M之後端及臂部33之後端與座軌14、14之間,架設有左右一對後避震器34、34。
於傳動箱M之上表面設置有吸入外部氣體之空氣清潔器35(圖1、圖2)。空氣清潔器35經由未圖示之連接管而與連接於氣缸頭32之上表面之吸氣埠的節流閥體36(圖3)連接。
連接於氣缸頭32之下表面之排氣埠之排氣管37通過引擎E之下方而向後方延伸,且與固定於臂部33之外側(右側)之消音器38(圖3)連接。
於傳動箱M之後部之下部設置有可將車輛支撐為直立狀態之主支架39。
儲存引擎E用燃料之燃料箱40於側視時,係以前表面沿下管13之下方延伸部70、並且後表面沿上管15延伸之方式而形成,於上下方向,係自頭管12之下部之後方在上下方向較長地延伸至下管13之水平延伸部71附近。燃料箱40於左右下管13、13之間前傾而配置。
於前傾之燃料箱40之前部之下方空間設置有冷卻引擎E之冷卻水的板狀散熱器41。連接散熱器41與引擎E之一對冷卻水管42(圖2)自散熱器41之左側部延伸,於車輛之左側(一側)之踏板框架23(圖2)之下方向後方延伸,並通過下管13之內側而與引擎E連接。
於左側之水平延伸部71安裝有側腳架47。
儲存散熱器41之冷卻水之一部分之儲液槽46(圖3)於散熱器41之後方,係配置於車輛之右側(另一側)之踏板框架23之下方。又,吸附燃料箱40之蒸發燃料之箱43(圖3)於儲液槽46之後方,係設置於右側之踏板框架23之下方。
收納有物品之收納箱44(圖2、圖3)經由設置於座軌14、14之盒托80、80(圖4)而安裝於座軌14、14。該收納箱44係配置於座軌14、14之間,且沿座軌14、14自燃料箱40之後部附近向後上方延伸至傳動箱M之上方。收納箱44係藉由樹脂成形而使配置於燃料箱40與下管13之斜上方延伸部72之間的前部收納部44A與配置於單元擺動式引擎U之上方之後部收納部44B一體地形成。
收納箱44之上表面跨及其全長而開口,該開口藉由駕駛人用之座部10(圖1)而開閉自如地閉合。座部10具有供駕駛員就座之前部座部10A、及較前部座部10A更高地形成且供同乘者就座之後部座部10B。
於收納箱44之後方,在座軌14、14之後部固定有扶手桿48。
如圖1所示,車體罩C包括:前罩50,其覆蓋頭管12之前方及左右側方,並且於下方延伸部70之前方向下方延伸;前下罩51(圖2、圖3),其連結於前罩50之下部;上部罩52,其於把手25之 下方連結於前罩50之上部;上部內罩53,其連結於前罩50之左右緣部,且自後方及側方覆蓋頭管12、上管15、15、及下方延伸部70;左右一對下部內罩54、54,其等連結於上部內罩53之下緣,且覆蓋上管15、15及下方延伸部70;左右一對踏板罩55、55,其等連結於前罩50之下部及下部內罩54、54之下緣,且自上方覆蓋踏板框架23、23;左右一對前部底擋板56、56,其等連結於前罩50之下部及踏板罩55、55之下部,且自側方覆蓋踏板框架23、23;左右一對後部底擋板57、57,其等與前部底擋板56、56連續而向後方延伸,且覆蓋下管13、13;底罩58,其自下方覆蓋左右水平延伸部71、71;左右一對車身側罩59、59,其等連結於下部內罩54、54及踏板罩55、55之後部,且於座部10之下方自側方覆蓋收納箱44及座軌14、14;及尾罩60,其連結於車身側罩59、59之後部。
於左右踏板罩55、55之底部分別形成有供就座於前部座部10A之駕駛員擱腳之腳踏板68。
於前罩50之前部設置有向後上方延伸之擋風玻璃61。於前罩50之前端設置有頭燈62,左右一對方向訊號燈63、63與頭燈62之上部連續而設置。於頭燈62與擋風玻璃61之間設置有板狀之飾件64。
於前叉26、26設置有自上方覆蓋前輪2之前擋泥板65。於車身側罩59、59之下方設置有自上方覆蓋後輪3之後擋泥板66。
供後部座部10B之同乘者擱腳之可倒式之一對縱列式踏板67(圖1)係支撐於縱列式腳踏桿22、22。
圖5係自後側觀察車體前部之圖,圖6係自左側觀察車體前部之圖,圖7係自右側觀察之圖。再者,於圖6及圖7中係省略前罩50而表示。
如圖5~圖7所示,上部內罩53及下部內罩54、54於駕駛人RD(圖1)之前方較座部10更向車寬方向外側突出,並且該突出部分於上下無間隙地連接而向上下方向延伸,藉此形成有覆蓋駕駛人RD之腳之前方之護腿板601。
亦即,上部內罩53構成覆蓋駕駛人RD之膝周邊之前方之左右之上部護腿板602,下部內罩54、54構成覆蓋駕駛人RD之腳尖周邊之前方之下部護腿板603,藉由該等上下護腿板602、603而形成有跨及上下而覆蓋駕駛人之腳整體之前方之大型護腿板601。
圖8係表示自斜下方一併觀察上部護腿板602與周邊構成之立體圖。
如圖6至圖8所示,上部護腿板602係形成為於側視時向後方且向上下擴展之V字形狀之防護罩。詳細而言,上部護腿板602一體地具有自前端FP(圖6、圖7)向後上方延伸之上邊部602A、及自前端向後下方延伸之下邊部602B,上邊部602A形成為如下形狀,即,一體地包括以自車寬方向外側覆蓋設置於車體前部之前部收納箱(收納盒)611(圖5)之方式向前後方向延伸之側方覆蓋部602A1(圖5)、及以自下方覆蓋前部收納箱611之方式向前後方向延伸之底覆蓋部602A2。亦即,上邊部602A形成為覆蓋前部收納箱611之側方及下方之防護罩。
如圖5至圖7所示,下邊部602B及下部護腿板603係形成為於沿車寬方向延伸之平板形狀之剖面向後下方延伸之形狀,於其等之上表面配置有底墊(未圖示),且藉由其等而形成有左右腳踏板68(圖1)。
此處,圖9係一併表示前部收納箱611與周邊構成之圖,且相當於圖5之IX-IX剖面。前部收納箱611於頭管12之左右具有可收納任意物品之物品收納部612、613,左側物品收納部612形成為向前方延伸至頭燈62之燈單元62U之背面附近為止之大型收納箱,於該物品收納部612之上方配置有左側之方向訊號燈63之燈單元63U。再者,圖中符號612F、613F係物品收納部612、613之蓋構件。
又,右側物品收納部613形成為前後長度短於左側物品收納部612之收納箱,於該物品收納部613與燈單元62U之間所空出之空間、且右側方向訊號燈63之燈單元63U之下方,配置有用於刹車系統之防鎖死煞車系統(ABS,Anti-locked Braking System)調變器615。 如此,可將前罩50內之構成零件中之大型零件即頭燈62之燈單元62U、左右物品收納部612、613、及ABS調變器615精簡化地佈局。
如圖6及圖7所示,於前罩50與上部內罩53之間開口有將來自車體前方之行駛風(圖中利用箭頭表示行駛風之流動)自前罩50下方向上部內罩53導入的左右之導風通路K1、K1。此處,藉由使頭燈62之燈單元62U及方向訊號燈63、63之燈單元63U之後表面形成為越向後方越成為上方的形狀,可效率良好地確保上述左右之導風通路K1、K1較大。
此處,如圖9所示,左側物品收納部612較前罩50更向前方突出,且於較前罩50更靠前方形成有形成上述左側之導風通路K1之一部分之導風通路K2。
於本構成中,如該圖9所示,於上部護腿板602之上邊部602A之車寬方向外側之側端部設置有將導入至上述導風通路K1~K2之來自車體前方的行駛風向後方抽出之排風口641、641。該等排風口641、641一體地包括:縱長之框體642、642,其等設置於上邊部602A、602A之上緣且向後上方延伸;單個縱翼片643、643,其等於框體642、642內跨及上下方向而延伸;及數個橫翼片644、644,其等於框體642、642內跨及左右方向而延伸。
如圖6及圖7所示,該等排風口641、641係與上部內罩53一體地形成,沿上邊部602A、602A之上緣而設置,且向後下方開口,又,各橫翼片644、644亦設定為朝向後下方,從而可將導入至該排風口641、641之行駛風向後下方導引。
藉由將各橫翼片644、644設定為朝向後下方,而在位於該等排風口641、641之斜上方之駕駛人RD(圖1)觀察排風口641、641時,可利用橫翼片644、644遮擋其視線,從而可使駕駛人RD難以觀察到排風口641、641之開口。
進而,藉由設置縱翼片643、643,可將通過排風口641、641之行駛風W2於車寬方向整流為任意方向,並且於自該二輪機車1下車之駕駛人RD等自車外觀察排風口641、641時,可利用縱翼 片643、643遮擋其視線,從而難以觀察到排風口641、641之開口。
再者,橫翼片644、644並不限定於朝向後下方,只要不為朝向駕駛人RD之朝向後方上方,便可設為自駕駛人RD等所觀察不到之方向,亦可設為朝向水平方向等。
如圖6及圖7所示,排風口641、641之框體642、642形成為於側視時自上邊部602A、602A向前上方突出之框形狀,構成該框體642、642之最上部之上板642A形成為沿前後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之水平板,構成該框體642、642之最下部之下板642B形成為向前下方延伸之前下板。
圖10係自斜下方一併觀察排風口641、641與周邊構成之圖。如該圖所示,僅於自斜下方觀察排風口641、641之情況下,可觀察到上述上板642A與下板642B之兩者,於除此以外之位置,例如,對於就座於座部10之駕駛人RD(圖1參照)而言無法觀察到上板642A及下板642B。
於該上板642A及下板642B分別設置有用以使具有該排風口641、641之上部內罩53與貼於上部內罩53之前方之前罩50緊固的緊固部(於本構成中為螺釘緊固部)BT、BT。藉此,利用排風口641、641,可在就座於座部10之駕駛人RD所難以觀察到之位置使上部內罩53與前罩50緊固。
進而,如該圖10等所示,上述左右排風口641、641係藉由前罩50之左右之壁部50A、50A而自車寬方向外側覆蓋。該前罩50之左右壁部50A、50A包含在車寬方向具有既定寬度之後壁50B、50B,該後壁50B、50B具有離開左右之排風口641、641之退避部,藉此將左右之排風口641、641佈局於後壁50B、50B內。
如此,如上述圖8所示,可將左右一對排風口641、641設為埋設於前罩50內之外觀形狀。
其次,對導風構造之作用進行說明。
如圖6及圖7所示,於二輪機車1之行駛中,朝向前罩50之行駛風W1(圖6、圖7)沿前罩50及擋風玻璃61之前表面而向後上方流動, 此時,上述行駛風W1之一部分亦被導入至擋風玻璃61之背面側,藉此使產生於擋風玻璃61之後方之負壓降低。藉此,可使位於擋風玻璃61之後方之駕駛人RD之上半身不易受到負壓之影響,並且藉由受到適度之行駛風而獲得行駛中之舒適性。
又,於較前罩50更靠下方而流動之行駛風W2(圖6、圖7)向形成於設置在前罩50之前下部之燈單元62U與上部內罩53之間的左右之導風通路K1、K1內流動,並通過形成於物品收納部612與前罩50之間之導風通路K2(圖7、圖9),而自設置於上部內罩53之左右之側端部之排風口641、641向後方排出。
藉由將行駛風自該等排風口641、641向後方排出,可抑制於二輪機車1之左右側方流動之行駛風被捲入至車寬方向內側(駕駛人側),從而可抑制駕駛人RD之腳下空間變成負壓。
如上述圖6及圖7所示,於本構成中,在左右之排風口641、641之車寬方向內側具有以自車寬方向外側覆蓋前部收納箱611之方式而沿前後方向延伸之側方覆蓋部602A1、602A1。因此,自各排風口641、641所排出之行駛風沿左右之側方覆蓋部602A1、602A1而被順利地導引至後方。
即,左右之側方覆蓋部602A1、602A1發揮作為將自左右之排風口641、641排出之行駛風向後方導引之排風導引部之作用。藉此,可使能夠防止於二輪機車1之左右側方流動之行駛風之捲入的區域向後方擴展。
又,如上述圖9所示,側方覆蓋部602A1、602A1形成為越向後方越位於車寬方向內側之面。因此,可將所排出之風導入至車寬方向中央側,從而降低中央附近之負壓。
進而,於本構成中,藉由上部護腿板602及下部護腿板603而使排風口641、641之後方形成為指向後下方之空間,故而可使自排風口641、641所排出之行駛風亦流動至後下方,亦即,使行駛風向後方及下方擴散流動。藉此,可使能夠防止行駛風之捲入之區域向上下方向擴展,從而可獲得針對就座於座部10之駕駛人RD之包含腳 之下半身較廣範圍的防風效果。
如此,可使能夠獲得護腿板601(上部護腿板602、下部護腿板603)後方之防風效果之區域向後方及上下方向擴展,故而該區域除覆蓋就座於前部座部10A之駕駛人RD以外,亦可擴展至就座於後部座部10B之同乘者。藉由其等,於本構成中,針對駕駛人RD之上半身側,可由擋風玻璃61側獲得防風效果,並且針對駕駛人RD之下半身側,可藉由護腿板601及左右之排風口641、641而獲得充分之防風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般,根據本實施形態,於覆蓋駕駛人RD(圖1)之腳之前方之護腿板601的側端部設置將來自車體前方之行駛風向後方抽出之排風口641、641,並且設置成為使該等排風口641、641之車寬方向內側向後方延伸之排風導引部之側方覆蓋部602A1、602A1(圖6、圖7),故而可使能夠防止行駛風之捲入之區域向後方擴展,從而進一步獲得護腿板601後方之防風效果。
又,於排風口641、641之車寬方向內側具備前部收納箱(收納盒)611,該前部收納箱611向較排風口641、641更靠後方膨出,覆蓋該前部收納箱611之外側之車體罩C構成排風導引部(側方覆蓋部602A1、602A1),故而可將覆蓋前部收納箱611之外側之車體罩C兼用作排風導引部,從而可不增加零件件數而設置排風導引部。
又,前部收納箱611向較排風口641、641更靠前方膨出,藉由該前部收納箱611之側壁與車體罩C而形成有將行駛風導引至排風口641、641之導風通路K2(圖9),故而可利用前部收納箱611與車體罩C之間所空出之間隙而簡單地形成導風通路。
進而,於本構成中,如上述圖6及圖7所示,護腿板601具有於車體側視時向後方且向上下擴展之V字形狀,排風口641、641設置於護腿板601之向後上方延伸之上邊部602A,而使排風口641、641後方為指向下方之空間,故而可使自排風口641、641所排出之行駛風向後下方擴展並向後方流動,從而可使防風效果向上下擴展。
又,於本構成中,於排風口641、641設置有用以使護 腿板601與護腿板601前表面側之車體罩C即前罩50緊固之緊固部BT、BT(圖10),故而可不明顯地配置該等緊固部BT、BT,從而可使駕駛人RD難以觀察到。
又,如上述圖6及圖7所述,於護腿板601之前方具備頭燈62與方向訊號燈63之燈單元62U、63U,該等燈單元62U、63U之後表面形成為越向後方越成為上方之形狀,故而可使來自車體前方之行駛風W2(圖6、圖7)易於向燈單元62U、63U後方流動,從而可使行駛風順利地流動至位於燈單元62U、63U後方之排風口641、641。
又,於排風口641、641設置有縱翼片643、643(圖5),故而可將通過排風口641、641之行駛風W2(圖6、圖7)於車寬方向整流成任意方向,並且亦可使自該二輪機車1之左右側方難以觀察到排風口641、641之開口。
上述實施形態僅為表示本創作之一態樣者,可於不脫離本創作之主旨之範圍內進行任意變形及應用。
例如,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係對在上部護腿板602之上邊部602A、602A之側端部設置排風口641、641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並不限於此,亦可設為於下邊部602B、602B之側端部設置排風口641、641。又,排風口641、641並不限於左右各1個,亦可設置數個。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係對將排風口641、641一體地設置於上部內罩53之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並不限於此,主要在於只要在護腿板601之側端部設置排風口641、641即可。例如,於將排風口641、641一體地設置於前罩50時,如圖11所例示般,只要於前罩50之後壁50B、50B在上下空出間隔而形成數個開口部645,並使夾持於該等開口部645之部分形成橫翼片644即可。根據該構成,可利用前罩50而設置排風口641、641,又,將夾持於開口部645之部分作為橫翼片644,藉此可將風向設定為任意方向。
進而,本創作並不限於適用於二輪機車1之情況,可適用於亦包括除二輪機車以外之跨坐型車輛。再者,所謂跨坐型車輛,係指包括全部跨及車體而乘車之車輛,不僅包括二輪機車(亦包括附有發動機之 自行車),而且包括分類成ATV(全地形車輛,all-terrain vehicle)之三輪車輛或四輪車輛之車輛。
1‧‧‧二輪機車(跨坐型車輛)
10A‧‧‧前部座部
10B‧‧‧後部座部
25‧‧‧把手
50‧‧‧前罩
50A‧‧‧左右壁部
50B‧‧‧後壁
52‧‧‧上部罩
53‧‧‧上部內罩
54‧‧‧下部內罩
61‧‧‧擋風玻璃
601‧‧‧護腿板
602‧‧‧上部護腿板
602A‧‧‧上邊部
602B‧‧‧下邊部
602A1‧‧‧側方覆蓋部(排風導引部)
602A2‧‧‧底覆蓋部
603‧‧‧下部護腿板
611‧‧‧前部收納箱(收納盒)
612、613‧‧‧物品收納部
612F、613F‧‧‧物品收納部之蓋構件
641‧‧‧排風口
642‧‧‧框體
643‧‧‧縱翼片
644‧‧‧橫翼片
LE‧‧‧車體左方
UP‧‧‧車體上方

Claims (13)

  1. 一種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其係具有覆蓋駕駛人之腳之前方之護腿板(601)者,其特徵在於:於上述護腿板(601)之側端部設置有將來自車體前方之行駛風向後方抽出之排風口(641),並且於該排風口(641)之車寬方向內側設置有向後方延伸之排風導引部(602A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其中,於上述排風口(641)之車寬方向內側具備收納盒(611),該收納盒(611)較上述排風口(641)更靠後方膨出,而覆蓋該收納盒(611)之外側之車體罩(C)構成上述排風導引部(602A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其中,上述收納盒(611)較上述排風口(641)更靠後方膨出,藉由該收納盒(611)之側壁與上述車體罩(C)而形成將行駛風導引至上述排風口(641)之導風通路。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其中,上述護腿板(601)具有於車體側視時向後方且向上下擴展之V字形狀,而上述排風口(641)設置於上述護腿板(601)之向後上方延伸之上邊部(602A),並將上述排風口(641)後方設為指向下方之空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其中,上述護腿板(601)具有於車體側視時向後方且向上下擴展之V字形狀,而上述排風口(641)設置於上述護腿板(601)之向後上方延伸之上邊部(602A),並將上述排風口(641)後方設為指向下方之空間。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其中,上述護腿板(601)具有於車體側視時向後方且向上下擴展之V字形狀,而上述排風口(641)設置於上述護腿板(601)之向後上方延伸之上邊部(602A),並將上述排風口 (641)後方設為指向下方之空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其中,於上述排風口(641)設置有用以使上述護腿板(601)與上述護腿板(601)前表面側之車體罩(C)緊固之緊固部(BT)。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其中,於上述護腿板(601)之前方具備頭燈(62)與方向訊號燈(63)之燈單元(62U、63U),上述燈單元(62U、63U)之後表面形成為越向後方越成為上方之形狀。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其中,於上述護腿板(601)之前方具備頭燈(62)與方向訊號燈(63)之燈單元(62U、63U),上述燈單元(62U、63U)之後表面形成為越向後方越成為上方之形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6項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其中,於上述排風口(641)設置有縱翼片(643)。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其中,於上述排風口(641)設置有縱翼片(643)。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其中,於上述排風口(641)設置有縱翼片(643)。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其中,於上述排風口(641)設置有縱翼片(643)。
TW102204210U 2012-03-22 2013-03-07 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 TWM47468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64849A JP5912718B2 (ja) 2012-03-22 2012-03-22 鞍乗り型車両の防風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74689U true TWM474689U (zh) 2014-03-21

Family

ID=492110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204210U TWM474689U (zh) 2012-03-22 2013-03-07 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50799B2 (zh)
JP (1) JP5912718B2 (zh)
ES (1) ES2465742B2 (zh)
IT (1) ITTO20130130A1 (zh)
TW (1) TWM47468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3030B2 (ja) * 2012-03-22 2016-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収納構造
JP5988639B2 (ja) * 2012-03-22 2016-09-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JP5869964B2 (ja) * 2012-05-31 2016-0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防風構造
JP6071658B2 (ja) * 2013-03-08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下部構造
JP6001615B2 (ja) * 2014-09-30 2016-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276213B2 (ja) * 2015-03-26 2018-0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492940B2 (ja) * 2015-04-30 2019-04-03 スズ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08263526B (zh) * 2016-12-30 2020-03-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EP3597518B1 (en) * 2017-03-13 2022-10-12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JP2021160581A (ja) * 2020-03-31 2021-10-11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67224A (ja) * 1983-09-26 1985-04-1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S6159187U (zh) * 1984-09-14 1986-04-21
JP2559574B2 (ja) * 1985-05-30 1996-12-0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タのレツグシ−ルド
US4776422A (en) * 1986-05-30 1988-10-1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with fairing
JP3817659B2 (ja) * 1997-01-21 2006-09-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三輪車のレッグシールド装置
JP4335027B2 (ja) * 2004-02-06 2009-09-3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JP4278158B2 (ja) * 2004-05-18 2009-06-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JP5156507B2 (ja) * 2008-07-04 2013-03-0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レッグシールド
JP2010125898A (ja) * 2008-11-25 2010-06-10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12017085A (ja) * 2010-06-11 2012-01-26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ITTO20130130A1 (it) 2013-09-23
ES2465742B2 (es) 2016-01-26
JP2013193628A (ja) 2013-09-30
US20130249238A1 (en) 2013-09-26
US8950799B2 (en) 2015-02-10
ES2465742R1 (es) 2014-12-09
JP5912718B2 (ja) 2016-04-27
ES2465742A2 (es) 2014-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M474689U (zh) 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
US7370902B2 (en) Cowling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US7399029B2 (en) System for discharging exhaust air from a radiator in a straddle type vehicle
US9868486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8146693B2 (en) Motorcycle and intake device thereof
JP598863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US9669704B2 (en) Air intake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6582001B2 (en) Vehicle rear structure
US9180923B2 (en) Windshield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2009107569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カウル及び自動二輪車
US20070066210A1 (en) Windshield system for a saddle-type vehicle
EP2161187B1 (en) Motorcycle
US10450026B2 (en) Air guide structure of a saddle-type vehicle
JP557630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4160105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用燃料タンクの遮熱構造
US9581073B2 (en) Radiator structure for two-wheeled vehicle
EP2436582B1 (en)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200917321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JP2005104313A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サイドカバー構造
JP4928980B2 (ja) 側車付車両
JP6181496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865882B2 (ja) 自動2輪車のリザーブタンク配置構造
JP2010000813A (ja) 自動二輪車
CN117698884A (zh) 跨骑型车辆
JP3159210U (ja) 自動二輪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