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1398B - 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1398B
CN102381398B CN201110247496.9A CN201110247496A CN102381398B CN 102381398 B CN102381398 B CN 102381398B CN 201110247496 A CN201110247496 A CN 201110247496A CN 102381398 B CN102381398 B CN 1023813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ck cover
mentioned
rear mudguard
protrusion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4749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81398A (zh
Inventor
矶村守
竹中宽
中村佳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81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13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813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13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在具有后罩的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中简便地进行组装作业的结构。在机动两轮车(10)的后部具有设在车身架(20)上的后挡泥板(46),和安装在该后挡泥板(46)上的后罩(48L、48R)。后挡泥板(46)具有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部(56)。后罩(48L、48R)具有能与突出部(56)嵌合的开口部(58)。将后罩(48L、48R)支撑在后挡泥板(46)上。在后罩(48L、48R)的上方设置扶手杆(51),用该扶手杆(51)压住嵌合部(66)。开口部(58)与突出部(56)嵌合的嵌合部(66)具有弹性部件(61)。

Description

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辆的后部具有罩部件的骑乘式车辆的改进。
[背景技术]
公知如下的骑乘式车辆,在车辆的后部具有罩部件和设在该罩部件的上方的后托架(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图4))。
如专利文献1的图4所示,在车身架的后部设有后托架安装撑杆(14、15)(带括号的数字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标记,以下相同)。在该后托架安装撑杆(14、15)上载置着作为罩部件的中间车架罩(16)。在该中间车架罩(16)上载置着后托架(8)。中间车架罩(16)和后托架(8)均用螺栓(18)一起紧固在后托架安装撑杆(14、15)上。
在后托架安装撑杆(14)的车辆前方位置,用螺栓(22、22)将后托架(8)的前部紧固到设在车身架上的撑杆(23、23)上。
这样,后托架(8)的前部和后部被紧固在车身架上。紧固到后托架安装撑杆(14、15)时,力偶施加在后托架(8),因此有时后托架(8)的位置会稍微错位。为此,例如在用螺栓(22、22)紧固后托架(8)的前部时,例如通过用螺栓(22、22)将后托架(8)的前部临时固定等,来防止在后托架(8)产生位置错位。但是,若上述那样用螺栓(22、22)将后托架(8)的前部临时固定,则组装作业变得烦杂。
为了减少组装工作量,需要进行结构的改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3316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在具有后罩的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中简便地进行组装作业的结构。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第1方面的发明,是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该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具有设在车身架的后部的后挡泥板和安装在该后挡泥板上的后罩,其特征在于,后挡泥板具有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部,后罩具有能与突出部嵌合的开口部,将后罩支撑在后挡泥板上。
第2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开口部的周缘具有弹性部件。
第3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后罩的上方设有扶手杆,用该扶手杆压住由上述突出部和上述开口部形成的嵌合部。
第4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突出部上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凹部,在扶手杆上设有能与该凹部卡合的凸部。
第5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嵌合部的车辆前方位置,在后挡泥板和后罩上,具有将后挡泥板和后罩之间固定的卡合部。
发明效果
在第1方面的发明中,从下方把后挡泥板安置到车身架上,并使开口部与该后挡泥板的突出部嵌合而从上方安装后罩。然后,用紧固部件把该后罩紧固到车身架上。
使开口部与后挡泥板的突出部嵌合地从上方安装后罩,因此后罩被临时固定在后挡泥板上。在开口部与突出部嵌合、后罩被临时固定在后挡泥板上的状态下,用紧固部件紧固。
这样,由于后罩被临时固定在后挡泥板上,所以在紧固时,将紧固部件拧紧时,不必担心因紧固部件的旋转而产生后挡泥板及后罩的错位。因此,可简便地进行组装作业。
在第2方面的发明中,开口部的周缘具有弹性部件。由于开口部隔着弹性部件与突出部嵌合,所以在后挡泥板或后罩之中的一方产生的振动,很难向后挡泥板或后罩的另一方传递,可以抑制车辆的振动。
在第3方面的发明中,在嵌合部设有弹性部件,并且用扶手杆压住嵌合部。因此,在嵌合部很难产生错位。
在第4方面的发明中,在扶手杆上设置凸部,使该凸部与设在突出部的凹部卡合。扶手杆的凸部与后挡泥板的凹部卡合,所以后挡泥板、后罩、扶手杆之间很难产生错位。
在第5方面的发明中,在后挡泥板与后罩之间,除了具有将两者固定的嵌合部,还在该嵌合部的车辆前方设有卡合部。由于后挡泥板与后罩之间在前后2个部位被固定,所以,可提高将后罩定位在后挡泥板时的定位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机动两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机动两轮车的要部左侧视图。
图3是机动两轮车的要部剖视图。
图4是图3的4部放大图。
图5是图2的5向视图。
图6是图5的6-6线剖视图。
图7是说明机动两轮车的后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机动两轮车的要部立体图。
符号的说明
10...骑乘式车辆(机动两轮车),20...车身架,46...后挡泥板,48L、48R...后罩,51...扶手杆,56L、56R...突出部,58L、58R...开口部,61...弹性部件,63...凹部,64...凸部,66L、66R...嵌合部,84L、84R...卡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图中和实施例中,“上”、“下”、“前”、“后”、“左”、“右”各自表示从骑乘在机动两轮车上的骑乘者看到的方向。另外,附图是以标记的朝向所见的图。
实施例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作为骑乘式车辆的机动两轮车10中,车身架20由头管11、从头管11朝车辆后方延伸的主架12、从头管11朝车辆斜后下方延伸的下架13、从主架12的下端朝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枢支架15L、15R(图中只表示近前侧的标记15L)、从主架12的后部朝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横挡16L、16R(图中只表示近前侧的标记16L)、和左右一对支撑撑杆17L、17R(图中只表示近前侧的17L)构成。上述左右一对支撑撑杆17L、17R各自跨在上述左右一对座椅横挡16L、16R的中间部与左右一对枢支架15L、15R之间,而各自支撑左右一对座椅横挡16L、16R。在头管11上设有可转向的前轮转向系24。该前轮转向系24包含前轮21、支撑该前轮21的前叉22、和安装在该前叉22的上端的转向手柄23。在下架13和枢支架15L、15R上悬挂着发动机25。摆动臂27从枢支架15L、15R经由枢轴26向车辆后方延伸。在该摆动臂27的后端设有后轮29,发动机25的驱动力经由链28传递给后轮29。在头管11的车辆后方位置将燃料箱31载置在主架12上。在该燃料箱31的车辆后方侧,将乘员座32载置在左右一对座椅横挡16L、16R上。
下面,说明车辆前部的结构。
在前叉22的前方配置着前罩36。在该前罩36上设有头灯37。在该头灯37的下方位置、在前罩36上设置用于安装牌照板38的牌照板撑杆39。风挡玻璃41从前罩36朝车辆斜后上方延伸。左右的前信号灯42L、42R(图中只表示近前侧的标记42L)从前罩36的左右侧面朝车宽方向外方延伸。在前轮21的上方位置,将前挡泥板45安装在前叉22上。
下面,说明车辆后部的结构。
在乘员座32的下方位置,左右一对侧罩47L、47R(图中只表示近前侧的标记47L)各自从燃料箱31的后部朝车辆后方延伸。左右一对后罩48L、48R(图中只表示近前侧的标记48L)各自以与该左右一对侧罩47L、47R的后端连续的方式朝车辆后方延伸。在左右一对侧罩47L、47R的下端,左右一对中间罩49L、49R(图中只表示近前侧的标记49L)各自沿着枢支架15L、15R朝下方延伸。
在左右一对后罩48L、48R的下方将后挡泥板46配置在后轮29的上方。在该后挡泥板46的上方将扶手杆51设在乘员座32的后部。在该扶手杆51的后方配置着尾灯52。
下面,说明机动两轮车的后部结构。
如图2所示,后挡泥板46从下方被安置到作为车身架20的构成要素的左右座椅横挡16L、16R之间。左右一对后罩48L、48R从上方被安装在该后挡泥板46上。左右侧罩47L、47R各自以与上述左右一对后罩48L、48R的位于车辆前方侧的前端部连续的方式安装在左右一对后罩48L、48R上。
下面,说明后挡泥板、后罩、及扶手杆之间的卡合关系。
如图3所示,在后挡泥板的上表面54上柱部55朝上方延伸。突出部56从该柱部55朝上方突出,并使在后罩48的座部57开口的开口部58隔着弹性部件61从上方与该突出部56嵌合。使设在扶手杆的下表面65的凸部64从上方与形成在突出部56的上表面的凹部(图4中标记为63)卡合,将后挡泥板46、后罩48、及扶手杆51相互之间定位并临时固定。
下面,说明后挡泥板、后罩、及扶手杆之间的嵌合关系。
如图4所示,在后挡泥板46上设有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部56,在该突出部56上形成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凹部63。
使配备在后罩48上的开口部58,隔着弹性部件61与突出部56嵌合。使设在扶手杆51的凸部64与凹部63卡合,将后罩48支撑在后挡泥板46上,并用扶手杆51压住后挡泥板46。
在此,后罩48与后挡泥板46嵌合的嵌合部66,由设在后挡泥板46上的突出部56和与该突出部56嵌合并在后罩48开口的开口部58构成。以将弹性部件61夹在开口部58与突出部56之间的方式进行安装。即,弹性部件61夹设在开口部58与突出部56之间。另外,通过使设在后罩48上方的扶手杆51的凸部64与凹部63抵接,而压住嵌合部66。
弹性部件61是在中央部具有供突出部56通过的孔部71的环状的部件,在外周侧面形成与开口部的周缘59嵌合的槽部72。突出部56的外周与孔部71接触,开口部的周缘59与槽部72接触。该嵌合部66在车宽方向左右设有一对。
下面,说明扶手杆的紧固结构。
如图5所示,板状的后横支架74跨在左右座椅横挡16L、16R的后端部。在该后横支架74上载置扶手杆51。从上方用4个紧固部件75把扶手杆51紧固在后横支架74上,该后横支架74固定在车身架20上。在后挡泥板46的后部安装着尾灯单元76。
一并参照图2,扶手杆51由基部81和可供乘员抓住的抓手部82构成。该基部81沿车宽方向左右延伸,紧固部件75插入其中。该抓手部82从该基部81的左右朝车辆斜后上方延伸之后,朝车宽方向内方延伸而横跨车宽方向。
扶手杆51的基部81中,在该基部81的下表面83(扶手杆的下表面65)形成朝下方延伸的凸部(图4中标记为64)。通过使该凸部64与凹部(图4中标记63)抵接卡合,可以用扶手杆51的一部分压住后挡泥板46。结果,在用紧固部件75紧固前,可预先将后挡泥板46、左右后罩48L、48R、及扶手杆51定位在车身架20上并临时固定。
如图6所示,在后挡泥板46和后罩48L、48R之间、在嵌合部(图5中标记为66)的车辆前方位置,具有将后挡泥板46和后罩48L、48R之间固定的左右卡合部84L、84R,利用该左右卡合部84L、84R,使左右后罩48L、48R与后挡泥板46卡合。
左卡合部84L由从后罩48L的内侧面朝车宽方向内方突出设置的左卡合爪85L和与该左卡合爪85L卡合的左卡合孔86L构成。左卡合孔86L在壁部87L开口,在后挡泥板46立起设置有该壁部87L。
右卡合部84R由从后罩的内侧面朝车宽方向内方突出设置的右卡合爪85R和与该右卡合爪85R卡合的右卡合孔86R构成。右卡合孔86R在壁部87R开口,在后挡泥板46立起设置有该壁部87R。
如图7所示,从下方把后挡泥板46安置到左右座椅横挡16L、16R之间,从上方将左右后罩48L、48R的开口部58L、58R与后挡泥板46的突出部56L、56R嵌合,从上方将扶手杆51的凸部64、64与设在后挡泥板46的凹部63、63嵌合,这样,后挡泥板46和左右后罩48L、48R在高度方向上定位,并且临时固定在左右座椅横挡16L、16R上。另外,通过使左右卡合爪85L、85R与左右卡合孔86L、86R卡合,后挡泥板46和左右后罩48L、48R在车宽方向上定位,并且临时固定在左右座椅横挡16L、16R上。
在该状态下,将4个紧固部件75从上方插入在扶手杆51开口的4个紧固孔88中,将后挡泥板46、左右后罩48L、48R和扶手杆51紧固到车身架侧。
左右侧罩47L、47R各自由螺钉96、96紧固到左右后罩48L、48R的前端部。
另外,在设在后挡泥板的上表面54的突出部56L、56R的车辆后方,纵壁部91、91朝车辆上方延伸,在这些纵壁部91、91的后表面91b、91b上,从车辆上方朝着后方用螺钉92紧固着尾灯单元76。在后挡泥板的上表面54上用螺钉94、94紧固着牌照板罩93。
后罩48L、48R的前端各自由螺钉95、95紧固到后挡泥板46的前部下端。另外,侧罩47L、47R的上部后端各自由螺钉96、96紧固到后挡泥板46的前部下端。
如图8所示,从上方使左右后罩48L、48R的开口部58、58(只表示右侧的标记58)与后挡泥板46的突出部(图7中标记为56L、56R)嵌合,从上方使设在扶手杆51上的凸部64、64(只表示右侧的标记64)与形成在突出部56L、56R上的凹部(图7中标记为63、63)抵接,在该状态下,从上方把扶手杆51载置在后横支架74上,用4个紧固部件75从上方把扶手杆51紧固到后横支架74上,该后横支架74固定在车身架(图7中标记为20)。
一并参照图7,利用设在后挡泥板46的突出部56L、56R及设在这些突出部56L、56R上的凹部63、63、配置在后罩上并与突出部56L、56R嵌合的开口部58、58及设在扶手杆51上并与上述凹部63、63嵌合的凸部64、64,使后挡泥板46、左右后罩48L、48R和扶手杆51以包围座椅横挡16L、16R的方式被临时固定,并在该状态下用紧固部件75紧固。
只要是上述结构,后挡泥板46和左右后罩48L、48R就可不需要专用的紧固部件,因此紧固部位减少,大幅减少组装工作量。
下面,说明上述机动两轮车的后部结构的作用。
从下方把后挡泥板46安置在车身架20上,并使开口部58L、58R与该后挡泥板的突出部56L、56R嵌合,而从上方安装了左右后罩48L、48R之后,用紧固部件75将这些后罩48L、48R紧固到车身架20上。
使左右后罩的开口部58L、58R与后挡泥板的突出部56L、56R嵌合,而从上方安装了后罩48L、48R,因此后罩48L、48R被定位并被临时固定在后挡泥板46上。开口部58L、58R与突出部56L、56R嵌合,后罩48L、58R被定位并被临时固定在后挡泥板46上,在该状态下,用4个紧固部件75紧固,因此不必担心因紧固部件75的旋转引起后挡泥板46及后罩48L、48R错位等。因此,可容易地进行组装作业。
一并参照图4,开口部58L、58R与突出部56L、56R嵌合的嵌合部66L、66R,具有弹性部件61、61。在由后挡泥板46和后罩形成的嵌合部66、66中设有弹性部件61、61,因此后挡泥板46或后罩48L、48R中的一方产生的振动,很难向后挡泥板46或后罩48L、48R的另一方传递,可以抑制车辆的振动。
在嵌合部66L、66R中设置弹性部件61、61,并且嵌合部66L、66R用扶手杆51压住。因此,在嵌合部66L、66R很难产生错位。
在扶手杆51设有凸部64、64,用这些凸部64、64与设在突出部56L、56R的凹部63、63卡合。由于扶手杆51的凸部64、64与后挡泥板46的凹部63、63卡合,因此后挡泥板46、后罩48L、48R、扶手杆51之间很难产生错位。
返回到图6,在后挡泥板46和后罩48L、48R之间,除了具有将两者固定住的嵌合部(图5中标记为66、66),还设有左右卡合部84L、84R。后挡泥板46和后罩48L、48R之间,分别在前后2个部位被固定,因此可提高将后罩48L、48R定位在后挡泥板46的定位精度。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本发明适用于机动两轮车,但本发明也可适用于三轮车,可适用于一般的骑乘式车辆。
在第1方面中,也可省略在开口部周缘设置的弹性部件。
工业利用性
本发明适用于机动两轮车。

Claims (3)

1.一种骑乘式车辆(10)的后部结构,具有:设在车身架(20)的后部的后挡泥板(46)和安装在该后挡泥板(46)上的后罩(48L、48R);其特征在于, 
上述后挡泥板(46)具有朝上方突出的突出部(56L、56R); 
上述后罩(48L、48R)具有能与上述突出部(56L、56R)嵌合的开口部(58L、58R); 
将上述后罩(48L、48R)支撑在上述后挡泥板(46)上,在上述后罩(48L、48R)的下方将上述后挡泥板(46)配置在后轮(29)的上方; 
在上述后罩(48L、48R)的上方设有位于乘员座(32)的后部的扶手杆(51),用该扶手杆(51)压住由上述突出部(56L、56R)和上述开口部(58L、58R)形成的嵌合部(66L、66R); 
在上述突出部(56L、56R)上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凹部(63),在上述扶手杆(51)上设有能与该凹部(63)卡合的凸部(6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开口部(58L、58R)的周缘具有弹性部件(61)。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嵌合部(66L、66R)的车辆前方位置,在上述后挡泥板(46)和上述后罩(48L、48R)上,具有将上述后挡泥板(46)和上述后罩(48L、48R)之间固定的卡合部(84L、84R)。 
CN201110247496.9A 2010-08-30 2011-08-26 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813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92199A JP5460523B2 (ja) 2010-08-30 2010-08-30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JP2010-192199 2010-08-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1398A CN102381398A (zh) 2012-03-21
CN102381398B true CN102381398B (zh) 2014-10-01

Family

ID=45821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4749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381398B (zh) 2010-08-30 2011-08-26 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460523B2 (zh)
CN (1) CN102381398B (zh)
AR (1) AR082662A1 (zh)
BR (1) BRPI1105418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46123B2 (ja) * 2012-03-08 2016-07-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盗難防止装置
JP6096915B2 (ja) 2013-09-27 2017-03-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6140673B2 (ja) * 2014-12-01 2017-05-3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BR112019010895B1 (pt) * 2016-12-28 2022-10-04 Honda Motor Co., Ltd Estrutura de afixação de membro exterior para veículo do tipo para montar
CN110901808B (zh) * 2018-09-14 2020-12-01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2340A (zh) * 2002-01-11 2003-09-17 铃木株式会社 摩托车以及该摩托车的后车体结构
CN1449962A (zh) * 2002-04-11 2003-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摩托车的座椅锁定装置以及扶手杆的安装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02670A (ja) * 1982-12-03 1984-06-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フェンダ取付け装置
JPH0323428Y2 (zh) * 1986-10-07 1991-05-22
JP2777846B2 (ja) * 1991-07-08 1998-07-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ロック構造
JP3273675B2 (ja) * 1993-08-31 2002-04-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シート及びリヤカバー取付構造
JP3649298B2 (ja) * 1995-10-09 2005-05-1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テールライト取付け構造
EP1640257B1 (en) * 2003-07-01 2008-04-16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JP5021191B2 (ja) * 2005-08-31 2012-09-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装品の取外し防止構造
JP4657078B2 (ja) * 2005-10-21 2011-03-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電動小型車両
JP4673800B2 (ja) * 2006-05-31 2011-04-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658882B2 (ja) * 2010-01-29 2015-01-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2340A (zh) * 2002-01-11 2003-09-17 铃木株式会社 摩托车以及该摩托车的后车体结构
CN1449962A (zh) * 2002-04-11 2003-10-2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摩托车的座椅锁定装置以及扶手杆的安装构造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附图1-7.
附图1-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1105418A2 (pt) 2013-01-22
AR082662A1 (es) 2012-12-26
JP2012046142A (ja) 2012-03-08
JP5460523B2 (ja) 2014-04-02
CN102381398A (zh) 2012-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81398B (zh) 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
CN101513910B (zh) 车辆的燃料泵罩结构
EP1783041A1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WO2011111651A1 (ja) 自動二輪車
CN102030063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590881B (zh) 机动两轮车
JP5572618B2 (ja) 自動二輪車
BRPI0901522A2 (pt) estrutura de suporte da porção dianteira do corpo de veìculo
JP2015033900A (ja)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カウルステーの取付構造
JP546052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JP2014118099A (ja) 自動二輪車
JPH06298144A (ja) 自動2輪車のヘッドライト取付構造
EP1642811A1 (en) Windscreen mounting structure in light vehicles
JP519623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配線保持構造
JP2016175533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341659B2 (ja) 電装品取付け装置
CN103847867A (zh) 自动两轮车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CN100404358C (zh) 机动两轮车的头盔保持架安装构造
WO2012057159A1 (ja) 自動二輪車
CN102381401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4114443B (zh) 机动二轮车中的前挡泥板结构
JP2006069438A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車体構造
JP2010274851A (ja) 自動二輪車及びステップホルダ
JP2004155229A (ja)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及びフロントカウル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1

Termination date: 20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