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0881B - 机动两轮车 - Google Patents

机动两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90881B
CN101590881B CN2009101350675A CN200910135067A CN101590881B CN 101590881 B CN101590881 B CN 101590881B CN 2009101350675 A CN2009101350675 A CN 2009101350675A CN 200910135067 A CN200910135067 A CN 200910135067A CN 101590881 B CN101590881 B CN 1015908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member
protrusion
motor bike
vehicle
bottom i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50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90881A (zh
Inventor
小田桐大
菊野顺二
久保田吉隆
川目和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0679540&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590881(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908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08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908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088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6Leg 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46Luggage carriers forming part of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机动两轮车,能够提高机动两轮车的美观性,并且能够在保持机动两轮车美观性的同时增大内物架的容量。该机动两轮车(10)包括:具有弯曲部(61a)的上部内构件(61);下部内构件(62),其与上部内构件的背面接合;和前罩(51),其与上部内构件和下部内构件接合并覆盖车身前部,通过使上部内构件的比弯曲部靠下的下半部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辆前方鼓出,从而形成了内物架(70)的前壁(71)、底壁(72)和侧壁(73),下部内构件的上部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平坦的面,使该上部沿着上部内构件的侧壁重叠并接合,并且利用前罩覆盖前壁、底壁和侧壁,内物架通过将上部内构件的隆起部(63a)和下部内构件上部的凹部(64)接合起来而形成。

Description

机动两轮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两轮车,尤其涉及机动两轮车的内物架(innerrack)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机动两轮车,公知有下述结构,该机动两轮车包括:具有弯曲部的上部内构件,该弯曲部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向车辆前方突出并弯曲;下部内构件,其上部接合在上部内构件的背面;以及内物架,其形成于上部内构件与下部内构件之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6013号公报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机动两轮车构成为,使下部内构件的上部与上部内构件的比弯曲部更靠上侧的部分接合,并使下部内构件朝向驾驶者侧鼓出,从而形成内物架的周壁,因此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内物架(周壁部)较大地向后侧膨胀并露出来。因此,为了确保内物架的容量而使下部内构件大型化的话,内物架会更加鼓出来,所以难以在保持机动两轮车的美观性的同时增大内物架的容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动两轮车,能够提高机动两轮车的美观性,并且能够在保持机动两轮车的美观性的同时容易地增大内物架的容量。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机动两轮车包括:具有弯曲部的上部内构件,该弯曲部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向车辆前方突出并弯曲;下部内构件,其与上部内构件的背面接合;前罩,其与上部内构件和下部内构件接合,并且该前罩覆盖车身前部;以及内物架,其形成于上部内构件与下部内构件之间,并且该内物架的上部开口,该机动两轮车的特征在于,通过使上部内构件的比弯曲部靠下的下半部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辆前方鼓出,从而形成内物架的前侧周壁,下部内构件的上部形成为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平坦的面,使下部内构件的该上部沿着上部内构件的前侧周壁重叠并接合,并且利用前罩覆盖前侧周壁,在所述上部内构件的车宽方向中央设置有隆起部,该隆起部朝向车辆后方隆起并覆盖车架,在所述下部内构件的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设置有朝向车辆前方凹陷的凹部,所述内物架通过将所述隆起部和所述凹部接合起来而形成。
在第一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二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使下部内构件的上端部弯曲,从而形成了用于覆盖内物架的开口的一部分的遮蔽壁。
在第一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三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凹部形成为随着朝向下部内构件的下方而逐渐变浅。
在第三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第四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隆起部上设置有行李挂钩,并且下部内构件的凹部配置于行李挂钩下方。
在第四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结构的基础上,第五方面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下部内构件的凹部上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片,突出片与上部内构件重叠,并且用于紧固行李挂钩的紧固构件贯穿该重叠的部分,通过将紧固构件紧固在车架上,从而上部内构件和下部内构件被固定在车架上。
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机动两轮车,通过使上部内构件的比弯曲部靠下的下半部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辆前方鼓出,从而形成了内物架的前侧周壁,下部内构件的上部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形成为平坦的面,使下部内构件的该上部沿着上部内构件的前侧周壁重叠并接合,并且利用前罩覆盖前侧周壁,因此能够防止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内物架的周壁膨胀并露出来,从而能够提高机动两轮车的美观性。并且,使上部内构件的比弯曲部靠下的下半部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辆前方鼓出,并使内物架的前侧周壁被前罩覆盖,所以能够在保持机动两轮车的美观性的同时容易地增大内物架的容量。
在上部内构件的车宽方向中央设置有隆起部,该隆起部朝向车辆后方隆起并覆盖车架,在下部内构件的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设置有朝向车辆前方凹陷的凹部,内物架通过将隆起部和凹部接合起来而形成,因此隆起部能够以形成与上部内构件和下部内构件连续的面的方式将上部内构件和下部内构件接合起来。因此能够使上部内构件和下部内构件具有看上去为一体的印象,从而能够提高机动两轮车的美观性。并且,由于在下部内构件的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设置有凹部,所以能够使内物架的开口相对于上部内构件的隆起部向车辆后方偏置。因此,能够容易地从开口向内物架内进行存取。
根据第二方面所述的机动两轮车,通过使下部内构件的上端部弯曲,从而形成用于覆盖内物架的开口的一部分的遮蔽壁,因此能够提高上部内构件与下部内构件进行接合的接合部的刚性,并且能够防止被收纳在内物架内的物品飞出。
根据第三方面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凹部形成为随着朝向下部内构件的下方而逐渐变浅,因此隆起部能够以形成与上部内构件和下部内构件连续的面的方式将上部内构件和下部内构件接合起来。因此能够使上部内构件和下部内构件具有看上去为一体的印象,从而能够提高机动两轮车的美观性。并且,由于在下部内构件的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设置有凹部,所以能够使内物架的开口相对于上部内构件的隆起部向车辆后方偏置。因此,能够容易地从开口向内物架内进行存取。
根据第四方面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在隆起部上设有行李挂钩,并且在行李挂钩下方配置有下部内构件的凹部,因此勾挂在行李挂钩上的行李的线绳被凹部从左右进行支撑。由此,行李不易向左右摆动,所以能够稳定地搬运行李。因此,能够增加内物架的使用方法的变换性。
根据第五方面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在下部内构件的凹部上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片,突出片与上部内构件重叠,并且用于紧固行李挂钩的紧固构件贯穿该重叠的部分,通过将紧固构件紧固在车架上,从而上部内构件和下部内构件被固定在了车架上,因此能够提高上部内构件与下部内构件进行接合的接合部的刚性。另外,由于利用行李挂钩的紧固构件将上部内构件和下部内构件固定在车架上,所以能够削减构件数目并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左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前罩和内罩的周边的放大侧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前罩与内罩的紧固部分的放大侧视图。
图4是从左后方观察图1所示的前罩和内罩的周边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图1所示的前罩和内罩的周边的俯视图。
图6是从后方观察图1所示的内罩周边的后视图。
图7是沿图6的A-A线方向的剖视图。
图8是上部内构件的左侧视图。
图9是下部内构件的左侧视图。
图10是在前手柄罩被拆卸下来的状态下从前方观察手柄周边的主视图。
图11是从左前方观察图10所示的手柄周边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右前方观察脚踏板(step floor)、后中心罩及后部侧罩的紧固部分的周边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将图12的后中心罩和后部侧罩拆卸下来的状态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0:机动两轮车;11:车架;50:车身罩;51:前罩;52:内罩;61:上部内构件;61a:弯曲部;62:下部内构件;63a:第一隆起部;63b:第二隆起部;64:凹部;65:遮蔽壁;66:行李挂钩;67:突出片;70:内物架;71:前壁(前侧周壁);72:底壁(前侧周壁);73:侧壁(前侧周壁);74:后壁(后侧周壁);75:平坦面(平坦的面);76:开口;98:紧固螺栓(紧固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述的机动两轮车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附图是按照标号的方向来看的,在下面的说明中,前后、左右、上下都是按照由驾驶者观察到的方向,并且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表示为Fr,后方表示为Rr,左侧表示为L,右侧表示为R,上方表示为U,下方表示为D。
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0中,如图1~3所示,转向立管12位于车架11的前端部,轴支撑前轮WF的左右一对的前叉13经由转向杆13a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枢转支撑在该转向立管12上。并且在转向杆13a的上部安装有转向用的手柄14。
车架11是下弯型(under bone)支架,其从转向立管12向斜后下方延伸出一根主架15,并将转向立管12与乘员用座椅19之间形成为较低部分以容易跨越。在该较低部分配置有脚踏板54,该脚踏板54供乘坐在座椅19上的驾驶者放置脚。
主架15的后端部与横架16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接合,该横架16位于车身下部的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并沿左右方向延伸。横架16的左右端部与左右一对的枢轴板(pivot palte)17接合,这对枢轴板17经由悬架连杆41将摆动单元30的前部支撑成能够上下摆动。
并且,在横架16的左右端部上分别接合有左右一对的后架18的前端部。后架18从横架16起向斜后上方延伸。在后架18上方配设有座椅19,该座椅19前后具有驾驶者用和同乘者用的乘坐面。另外,图1中的标号20是前挡泥板,标号21是后挡泥板,标号22是尾灯,标号23是主支脚(main stand),标号24是侧支脚。
摆动单元30将其前部的发动机31和后部左侧的动力传递机构32一体化,摆动单元30的前部经由悬架连杆41可上下摆动地支撑在枢轴板17上,并且摆动单元30的后部左侧经由后缓冲件42以能够接近和离开的方式支撑在后架18上。并且后轮WR被轴支撑在动力传递机构32的后端部上。
车架11被主要由合成树脂构成的车身罩50所覆盖,该车身罩50包括:前罩51,其从前方覆盖车架11的前部(转向立管12和主架15的上部周围);内罩52,其从后方覆盖车架11的前部;底罩53,其以与前罩51的下方连续的方式从下方覆盖车架11的下部(主架15的下部周围);脚踏板54,其从上方覆盖车架11的下部;后中心罩55,其从前方覆盖车架11后部的前侧(后架18的前部周围);以及后部侧罩56,其从侧方覆盖车架11的后部(后架18周围)。并且手柄14周围被前手柄罩57和后手柄罩58所覆盖。
前罩51具有:倾斜前壁部51a,其在前罩51的前部形成前低后高地倾斜的倾斜面;以及侧壁部51b,其从该倾斜前壁部51a下部的两侧向倾后下方延伸。并且,在倾斜前壁部51a的左右两侧分别配设有前照灯25和前转向指示灯26。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7所示,内罩52由以下构件构成:具有弯曲部61a的上部内构件61,该弯曲部61a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向车辆前方突出并弯曲;以及下部内构件62,其与上部内构件61的背面接合,并且在上部内构件61与下部内构件62之间形成有上部开口的内物架70。另外,上部及下部内构件61、62与前罩51接合,并且被固定在前罩51和转向立管12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上部内构件61的比弯曲部61a靠下侧的下半部的车宽方向内侧向车辆前方鼓出,从而在上部内构件61上形成有作为内物架70的前侧周壁的前壁71、底壁72和侧壁73。并且,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下部内构件62的上部沿着上部内构件61的侧壁73的上部重叠并接合。另外,在下部内构件62的上部形成有作为内物架70的后侧周壁的后壁74,该后壁74具有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平坦的面即平坦面7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部内构件61的车宽方向中央形成有第一隆起部63a,该第一隆起部63a朝向车辆后方隆起并覆盖转向立管12和主架15的后方,并且在下部内构件62的车宽方向中央形成有向车辆前方凹陷的凹部64。并且,内物架70通过将第一隆起部63a和凹部64接合起来而形成,并被第一隆起部63a在车宽方向分为两部分。另外,凹部64形成为随着朝向下部内构件62的下方而逐渐变浅。另外,在下部内构件62上且在凹部64下方,形成有覆盖主架15后方的第二隆起部63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内构件61的侧壁73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延伸至比第一隆起部63a更靠车辆后方的位置。并且上部内构件61的侧壁73的外侧被前罩51的侧壁部51b所覆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通过使下部内构件62的上端部弯曲,从而在下部内构件62的上端部形成遮蔽壁65,该遮蔽壁65用于覆盖内物架70的开口76的一部分。在此,遮蔽壁65是图5所示的范围X的部分。
如图8所示,上部内构件61包括:第一隆起部63a,其形成于上部内构件61的上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并朝向车辆后方隆起;作为内物架70的前侧周壁的前壁71、底壁72和侧壁73,它们分别配置于第一隆起部63a的车宽方向两侧,并且形成于上部内构件61的下半部;第一倾斜部61b,其从弯曲部61a向上方且向后方延伸,并且与前罩51的倾斜前壁部51a的后端缘接合;第二倾斜部61c,其从第一接合部61b的上端部向上方且向前方延伸,并与倾斜前壁部51a的上端缘接合;第三倾斜部61d,其从弯曲部61a向下方且向后方延伸,并且与前罩51的侧壁部51b的上端缘接合;以及第四倾斜部61e,其从第三倾斜部61d的后端部向下方且向前方延伸,并与侧壁部51b的后端缘接合。
如图9所示,下部内构件62包括:第二隆起部63b,其形成于下部内构件62的下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并朝向车辆后方隆起;作为内物架70的后侧周壁的后壁74(平坦面75),其分别配置于第二隆起部63b的车宽方向两侧,并且形成于下部内构件62上部;接合部62a,其形成于下部内构件62的上端部,并且与上部内构件61的第三倾斜部61d的后端部接合;第一倾斜部62b,其从接合部62a向下方且向前方延伸,并且与前罩51的侧壁部51b的后端缘接合;弯曲部62c,其从第一倾斜部62b的下端部向下方且向后方弯曲,并且与底罩53的上端部接合;以及第二倾斜部62d,其从弯曲部62c的下端部向下方且向前方延伸,并且与底罩53的后缘接合。另外,下部内构件62的下半部是比后述的一对安装凸台85靠下侧的部分。
另外,如图3和图8所示,在上部内构件61的第二倾斜部61c上形成有安装部81,该安装部81利用第一固定螺钉91被紧固在前罩51的安装片51c上。并且,在上部内构件61的弯曲部61a上形成有安装托架82,该安装托架82利用第二固定螺钉92被紧固在前罩51的安装凸台51d上。并且,在上部内构件61的第三倾斜部61d的后端部上形成有嵌合凹部84,在下部内构件62的接合部62a上形成的嵌合凸部83从后方与该嵌合凹部84嵌合,并且利用第三固定螺钉93将该嵌合凹部84与该嵌合凸部83紧固。另外,在上部内构件61的底壁72的下端部上形成有一对安装托架86,这对安装托架86利用第四固定螺钉94、94被紧固在一对安装凸台85上,这对安装凸台85形成于下部内构件62的中间部。
再有,如图3和图9所示,在下部内构件62的第一倾斜部62b的上端部形成有安装托架87,该安装托架87利用第五固定螺钉95被紧固在前罩51的安装凸台51e上。另外,在下部内构件62的第一倾斜部62b的下端部上形成有安装托架88,该安装托架88利用第六固定螺钉96被紧固在前罩51的安装凸台51f上。另外,在下部内构件62的第二倾斜部63d的下端部上形成有安装托架89,该安装托架89利用第七固定螺钉97被紧固在底罩53的安装凸台53a上。另外,在上述的安装部81、安装托架82、嵌合凸部83、嵌合凹部84、一对安装凸台85、一对安装托架86、安装托架87、安装托架88以及安装托架89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两侧对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7所示,在上部内构件61的第一隆起部63a上设有行李挂钩66,在该行李挂钩66下方配置有下部内构件62的凹部64。另外,图4中的点划线Y是钩挂在行李挂钩66上的行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下部内构件62的凹部64上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片67,该突出片67以与上部内构件61的第一隆起部63a共面的方式与第一隆起部63a重叠。另外,在突出片67的上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卡合片67a,该卡合片67a卡合到在上述内构件61的第一隆起部63a上形成的卡合孔68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上部内构件61的第一隆起部63a与下部内构件62的突出片67重叠的部分,从转向立管12向后方延伸出的挂钩用安装托架12a的凸部12b与在上部内构件61上形成的嵌合孔69a嵌合,并且行李挂钩66的基部与在下部内构件62上形成的嵌合孔69b嵌合。进而,使紧固螺栓(紧固构件)98贯穿插入到行李挂钩66的螺栓贯通孔66a中,从而将该紧固螺栓98紧固在挂钩用安装托架12a的螺纹孔12c中。由此,上部内构件61和下部内构件62与行李挂钩66一起通过紧固螺栓98固定在挂钩用安装托架12a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10和图11所示,在前手柄罩57和后手柄罩58内配置有速度计100,在该速度计10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上分别形成有安装片101,通过利用紧固螺栓102、102将安装片101紧固在形成于手柄14上部的安装撑条14a、14a上,从而速度计100被固定在了手柄14上。
另外,后手柄罩58利用未图示的固定螺钉被紧固在速度计100上,前手柄罩57利用未图示的固定螺钉被紧固在后手柄罩58上。并且,手柄14的车宽方向左侧形成有用于安装侧镜104(参照图2)的镜用安装凸台103。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在后中心罩55的下端部形成有安装部55a,在后部侧罩56的前方下端部形成有安装撑条56a,在脚踏板54上形成有罩用安装部110,通过利用固定螺钉115将安装部55a和安装撑条56a一同紧固在罩用安装部110上,从而将后中心罩55和后部侧罩56固定在脚踏板54上。
如图13所示,罩用安装部110包括:从脚踏板54向上方延伸的板状的主体部111;形成于主体部111上的长孔状的螺纹贯穿孔112;剖面为半圆筒状的保护部113,其形成于主体部111的后表面,并用于覆盖固定螺钉115的前端部;以及夹紧螺母(clip nut)114,其被插入固定于主体部111中。由此,能够防止固定螺钉115的前端部向比罩用安装部110更靠内侧的位置突出,所以能够防止固定螺钉115的前端部与位于罩用安装部110内侧的线缆(harness)116相干涉。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0,通过使上部内构件61的比弯曲部61a靠下的下半部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辆前方鼓出,从而形成了作为内物架70的前侧周壁的前壁71、底壁72和侧壁73,形成于下部内构件62上部的后壁74的从车辆侧面观察时的平坦部75,沿着上部内构件61的侧壁73重叠并接合,并且利用前罩51的侧壁部51b覆盖前壁71、底壁72和侧壁73,因此能够防止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内物架70的周壁膨胀并露出来,从而能够提高机动两轮车10的美观性。并且,使上部内构件61的比弯曲部61a靠下的下半部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辆前方鼓出,并使内物架70的前壁71、底壁72和侧壁73被前罩51的侧壁部51b覆盖,所以能够在保持机动两轮车10的美观性的同时容易地增大内物架70的容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0,通过使下部内构件62的上端部弯曲,从而形成了用于覆盖内物架70的开口76一部分的遮蔽壁65,因此能够提高上部内构件61与下部内构件62进行接合的接合部的刚性,并且能够防止被收纳在内物架70内的物品飞出。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0,在上部内构件61的车宽方向中央设置有第一隆起部63a,该第一隆起部63a朝向车辆后方隆起并覆盖转向立管12和主架15,在下部内构件62的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设置有朝向车辆前方凹陷的凹部64,凹部64形成为随着朝向下部内构件62的下方而逐渐变浅,内物架70通过将第一隆起部63a和凹部64接合起来而形成,因此第一隆起部63a能够以形成与上部内构件61和下部内构件62连续的面的方式,将上部内构件61和下部内构件62接合起来。因此,能够使上部内构件61和下部内构件62具有看上去为一体的印象,从而能够提高机动两轮车10的美观性。并且,由于在下部内构件62的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设置有凹部64,所以能够使内物架70的开口76相对于上部内构件61的第一隆起部63a向车辆后方偏置。因此,能够容易地从开口76向内物架70内进行存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0,在第一隆起部63a上设有行李挂钩66,并且在行李挂钩66下方配置有下部内构件62的凹部64,因此勾挂在行李挂钩66上的行李的线绳被凹部64从左右进行支撑。由此,行李不易向左右摆动,所以能够稳定地搬运行李。因此,能够增加内物架70的使用方法的变换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0,在下部内构件62的凹部64上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片67,突出片67与上部内构件61重叠,并且用于紧固行李挂钩66的紧固螺栓98贯穿该重叠的部分,通过将紧固螺栓98紧固在转向立管12的挂钩用安装托架12a上,从而将上部内构件61和下部内构件62固定在车架11上,因此能够提高上部内构件61与下部内构件62进行接合的接合部的刚性。另外,利用挂钩66的紧固螺栓98将上部内构件61和下部内构件62固定在车架11上,所以能够削减构件数目并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0,在手柄14上固定有速度计100,并且在速度计100上固定有手柄罩57、58,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速度计100和转向罩57、58相对于手柄14的对位。并且,针对车辆的振动,能够稳固地支撑作为重物的速度计100。由此,手柄罩57、58无需具有必需以上的刚性,所以能实现手柄罩57、58的轻量化和小型化。
再有,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两轮车10,在用于固定车身罩55、56的罩用安装部110上形成有保护部113,该保护部113用于覆盖被紧固在罩用安装部110上的固定螺钉115的前端部,因此能够防止固定螺钉115的前端部向罩用安装部110的内侧突出。由此,能够防止在紧固固定螺钉115时固定螺钉115的前端部与位于罩用安装部110内侧的线缆116相干涉。

Claims (5)

1.一种机动两轮车,
该机动两轮车包括:
具有弯曲部的上部内构件,该弯曲部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向车辆前方突出并弯曲;
下部内构件,其与所述上部内构件的背面接合;
前罩,其与所述上部内构件和所述下部内构件接合,并且覆盖车身前部;以及
内物架,其形成于所述上部内构件与所述下部内构件之间,并且该内物架的上部开口,
该机动两轮车的特征在于,
通过使所述上部内构件的比所述弯曲部靠下的下半部的车宽方向内侧朝向车辆前方鼓出,从而形成所述内物架的前侧周壁,
所述下部内构件的上部形成为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平坦的面,使所述下部内构件的所述上部沿着所述上部内构件的所述前侧周壁重叠并接合,并且利用所述前罩覆盖所述前侧周壁,
在所述上部内构件的车宽方向中央设置有隆起部,该隆起部朝向车辆后方隆起并覆盖车架,
在所述下部内构件的上部的车宽方向中央设置有朝向车辆前方凹陷的凹部,
所述内物架通过将所述隆起部和所述凹部接合起来而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下部内构件的上端部弯曲,从而形成了用于覆盖所述内物架的开口的一部分的遮蔽壁。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形成为随着朝向所述下部内构件的下方而逐渐变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隆起部上设有行李挂钩,
所述下部内构件的所述凹部配置于所述行李挂钩下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机动两轮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部内构件的所述凹部上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片,
所述突出片与所述上部内构件重叠,并且用于紧固所述行李挂钩的紧固构件贯穿该重叠的部分,通过将所述紧固构件紧固在所述车架上,从而所述上部内构件和所述下部内构件被固定在所述车架上。
CN2009101350675A 2008-05-29 2009-04-22 机动两轮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908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40848 2008-05-29
JP2008-140848 2008-05-29
JP2008140848A JP5131470B2 (ja) 2008-05-29 2008-05-29 自動二輪車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0881A CN101590881A (zh) 2009-12-02
CN101590881B true CN101590881B (zh) 2012-07-18

Family

ID=40679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506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90881B (zh) 2008-05-29 2009-04-22 机动两轮车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2128007B1 (zh)
JP (1) JP5131470B2 (zh)
CN (1) CN101590881B (zh)
BR (1) BRPI0901441B1 (zh)
DE (1) DE602009001140D1 (zh)
MY (1) MY149971A (zh)
TW (1) TW20095101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80430B2 (ja) * 2010-11-30 2013-09-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インナーラック構造
JP2013244880A (ja) * 2012-05-28 2013-12-09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6451114B2 (ja) * 2014-07-16 2019-01-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ラックの水抜き構造
JP2016022852A (ja) * 2014-07-22 2016-02-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レッグシールドの組立構造
JP2016064804A (ja) * 2014-09-26 2016-04-2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WO2018047127A1 (en) * 2016-09-12 2018-03-15 Tvs Motor Company Limited Support structure for rear panel of step-through scooter type motorcycle
WO2018061125A1 (ja) * 2016-09-28 2018-04-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CN111422291B (zh) * 2018-12-21 2021-11-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
EP4361009A1 (en) * 2022-10-27 2024-05-01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d vehicle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7990A (zh) * 1997-11-25 1999-06-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车辆的内车框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3247B2 (ja) * 1990-11-22 2001-05-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3199760B2 (ja) * 1991-01-21 2001-08-2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収納装置
JP3319633B2 (ja) * 1993-10-19 2002-09-0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収納ボックス
JP2006036013A (ja) 2004-07-27 2006-02-0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4753777B2 (ja) * 2006-04-24 2011-08-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インナーラック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17990A (zh) * 1997-11-25 1999-06-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车辆的内车框结构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7-290460A 2007.11.08
JP特开平4-331682A 1992.11.19
JP特开平8-230738A 1996.09.1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0901441B1 (pt) 2018-12-11
MY149971A (en) 2013-11-15
CN101590881A (zh) 2009-12-02
JP2009286262A (ja) 2009-12-10
TWI369315B (zh) 2012-08-01
JP5131470B2 (ja) 2013-01-30
BRPI0901441A2 (pt) 2010-01-26
EP2128007A1 (en) 2009-12-02
EP2128007B1 (en) 2011-04-27
TW200951011A (en) 2009-12-16
DE602009001140D1 (de) 2011-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90881B (zh) 机动两轮车
US8864002B2 (en) Side trunk mounting structure for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JP4144222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CN100522730C (zh) 机动二轮车中的车体盖构造
US7523801B2 (en) Motorcycle with inclination sensor
KR101911165B1 (ko) 안장형 차량의 에어 클리너 구조
CA2645388C (en) Motorcycle air bag module support arrangement
CN110316296B (zh) 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
JP512963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ハーネス保持構造
JP623895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ライセンスプレート支持構造
CN102381398B (zh) 骑乘式车辆的后部结构
JP4112950B2 (ja) 物品収納箱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5340778B2 (ja) 鞍乗型車両
KR100727723B1 (ko) 자동 2륜차의 그랩 레일
CN10281535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车体罩
JP2007030526A (ja) 自動二輪車
JPS60107466A (ja) 後写鏡を内蔵した風防装置
JP574384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JP2008018891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ステップ取付構造及び該リヤステップ取付構造を備えた自動二輪車
JP612969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0274851A (ja) 自動二輪車及びステップホルダ
WO2017134832A1 (ja) 鞍乗型車両
JPH0554184U (ja) 折り畳み式自転車
CN110949585B (zh) 鞍乘型车辆
ES2368912T3 (es) Estructura de bastidor de transporte de carga para un vehícul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18

Termination date: 20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