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316296B - 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 - Google Patents

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316296B
CN110316296B CN201910231368.1A CN201910231368A CN110316296B CN 110316296 B CN110316296 B CN 110316296B CN 201910231368 A CN201910231368 A CN 201910231368A CN 110316296 B CN110316296 B CN 11031629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mounting
seat frame
width directio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23136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316296A (zh
Inventor
铃木将太
林敬济
东岛良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3162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629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31629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31629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8Frames for saddles; Connections between saddle frames and seat pillars; Seat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02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 B62K19/04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 B62K19/10Combinations of tube and she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02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 B62K19/04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 B62K19/12Cycle frames characterised by material or cross-section of frame members the material being wholly or mainly metallic, e.g. of high elasticity having cast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18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 B62K19/20Joints between frame members welded, soldered, or braz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由利用不同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多个铝配件构成。座椅框架(SF)由制造方法各不相同的铝部件构成位于车体前方侧的前部件(S1)、与该前部件(S1)的后部接合的中部件(S2)、以及与该中部件(S2)的后部接合的后部件(S3)。后部件(S3)为利用重力铸造法而形成的一体成型配件。后部件(S3)的结构包括:左右一对导轨部(71)、在车体前方侧于车宽方向延伸且连结左右导轨部(71)的前侧横梁部(72)、在车体后方侧于车宽方向延伸且连结左右导轨部(71)的后侧横梁部(73)、以及用于安装其它配件的多个安装凸台(80~87)。在左右导轨部(71)的车体前方侧的端部设有用于接合中部件(S2)的后端部的安装部(90、91)。

Description

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特别涉及将多个金属配件进行组合而构成的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通过将利用不同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多个金属配件相互焊接来构成二轮机动车的车身框架的方法。
在专利文献1中已经公开一种二轮机动车的车身框架,其通过将由铝的重力铸模材料形成的头管、由铝的挤压材料形成的主管、以及由铝的压铸材料形成的枢轴板相互焊接而构成。
在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车身框架中,根据强度、重量、外观性、精度、以及制造成本等要求性能,设定以何种方法制造何种配件。关于这一点,即使与车身框架的后部连结来支承前后座椅及马鞍箱等的座椅框架,也可以考虑将利用不同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多个配件进行组合来构成,但在专利文献1中未关于座椅框架进行研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530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提供由利用不同的制造方法制造的多个铝配件构成的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在将多个部件相互接合而成为一体、且在车身框架(F)的后部安装的二轮机动车(1)的座椅框架(SF)中,所述座椅框架(SF)包括:位于车体前方侧的前部件(S1)、与该前部件(S1)的后部接合的中部件(S2)、以及与该中部件(S2)的后部接合的后部件(S3),所述前部件(S1)、所述中部件(S2)、以及所述后部件(S3)分别由制造方法不同的铝部件构成。
另外,其第二特征在于,所述后部件(S3)为利用重力铸造法而形成的的一体成型配件,所述后部件(S3)的结构包括:在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导轨部(71)、在车体前方侧于车宽方向延伸且将左右所述导轨部(71)连结的前侧横梁部(72)、在车体后方侧于车宽方向延伸且将左右所述导轨部(71)连结的后侧横梁部(73)、以及用于安装其它配件的多个安装凸台(80、81、82、83、84、85、86、87),在左右所述导轨部(71)的车体前方侧的端部设有用于接合所述中部件(S2)的后端部的安装部(90、91)。
另外,其第三特征在于,所述中部件(S2)包括:在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一对上侧中部件(50)、以及在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一对下侧中部件(51),在所述后部件(S3)的导轨部(71)设置的所述安装部(90、91)由安装有所述上侧中部件(50)的左右一对上侧安装部(90)、以及安装有所述下侧中部件(51)的左右一对下侧安装部(91)构成,所述上侧安装部(90)比所述下侧安装部(91)更位于车体后方侧。
另外,其第四特征在于,所述上侧安装部(90)比所述下侧安装部(91)更位于车宽方向内侧。
另外,其第五特征在于,所述中部件(S2)由通过挤压加工或拉伸加工而形成的管材形成,所述上侧中部件(50)比所述下侧中部件(51)长,所述上侧中部件(50)及所述下侧中部件(51)在车体侧观察下,以双方的上下间隔朝向车体后方缩窄的方式指向车体前后方向,所述上侧中部件(50)的后端部(50b)与所述后部件(S3)的上侧安装部(90)接合,所述下侧中部件(51)的后端部(51b)与所述后部件(S3)的下侧安装部(91)接合,所述上侧中部件(50)的前端部(50a)安装在所述车身框架(F)的枢轴车架(F3),所述下侧中部件(51)的前端部(51a)与所述前部件(S1)接合。
另外,其第六特征在于,所述前部件(S1)为通过冷锻或热锻而形成的左右一对长条部件,在所述前部件(S1)的后端部形成有在所述下侧中部件(51)的前端部(51a)插入的后侧接合突起(65),所述前部件(S1)的前端部(62)利用紧固部件(38),安装于所述枢轴车架(F3)。
另外,其第七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框架(SF)具有:将所述上侧中部件(50)与所述下侧中部件(51)上下连结的第一纵向横梁部件(41)、将所述前部件(S1)与所述上侧中部件(50)上下连结的第二纵向横梁部件(42)、以及指向车宽方向并将左右所述前部件(S1)连结的横向横梁部件(40),所述第一纵向横梁部件(41)、所述第二纵向横梁部件(42)以及所述横向横梁部件(40)分别由管材形成。
另外,其第八特征在于,在所述前部件(S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形成有在所述横向横梁部件(40)的端部插入的内侧接合突起(66),在所述前部件(S1)的上表面形成有在所述第二纵向横梁部件(42)的端部插入的上侧接合突起(64)
此外,其第九特征在于,在所述前部件(S1)的下表面设有后座踏板支架(31)的安装部(63)。
根据第一特征,在将多个部件相互接合而成为一体、且在车身框架(F)的后部安装的二轮机动车(1)的座椅框架(SF)中,所述座椅框架(SF)包括:位于车体前方侧的前部件(S1)、与该前部件(S1)的后部接合的中部件(S2)、以及与该中部件(S2)的后部接合的后部件(S3),所述前部件(S1)、所述中部件(S2)以及所述后部件(S3)分别由制造方法不同的铝部件构成,所以,能够得到满足与应用位置相应的强度、重量、外观性、精度、以及制造成本等要求性能的座椅框架。
根据第二特征,所述后部件(S3)是利用重力铸造法而形成的一体成型配件,所述后部件(S3)的结构包括:在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导轨部(71)、在车体前方侧于车宽方向延伸且将左右所述导轨部(71)连结的前侧横梁部(72)、在车体后方侧于车宽方向延伸且将左右所述导轨部(71)连结的后侧横梁部(73)、以及用于安装其它配件的多个安装凸台(80、81、82、83、84、85、86、87),在左右所述导轨部(71)的车体前方侧的端部设有用于接合所述中部件(S2)的后端部的安装部(90、91),所以,通过利用重力铸造法制造后部件,能够满足后部件的要求性能。具体而言,利用重力向模具浇注铝溶液的重力铸造法因为浇注速度慢,所以气体不会卷入,适合于复杂形状的一体成型配件,位于座椅框架的后端的后部件需要确保支承后部座椅的乘员及马鞍箱等重量的足够的强度,并且需要精度良好地配置用于安装后轮挡泥板、后托架、座椅卡扣等配件的安装凸台,因而适合重力铸造法。
另外,因为利用重力铸造法能够提高安装部的形成精度,所以,在通过焊接接合中部件时能够准确地进行中部件的定位。
根据第三特征,所述中部件(S2)包括:在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一对上侧中部件(50)、以及在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一对下侧中部件(51),在所述后部件(S3)的导轨部(71)设置的所述安装部(90、91)由安装有所述上侧中部件(50)的左右一对上侧安装部(90)、以及安装有所述下侧中部件(51)的左右一对下侧安装部(91)构成,所述上侧安装部(90)比所述下侧安装部(91)更位于车体后方侧,所以,通过使上侧安装部比下侧安装部更位于后方侧,能够减轻后部件上部的重量。另外,通过使上侧中部件的全长较长,利用上侧中部件的挠曲吸收振动,由此而使振动难以向座椅传播,能够提高乘车舒适性。
根据第四特征,因为所述上侧安装部(90)比所述下侧安装部(91)更位于车宽方向内侧,所以,使上侧中部件的左右间隔比下侧中部件的左右间隔更缩窄,能够提高驾驶员跨骑座椅时的易乘性及落脚稳定性。
根据第五特征,所述中部件(S2)由通过挤压加工或拉伸加工而形成的管材形成,所述上侧中部件(50)比所述下侧中部件(51)长,所述上侧中部件(50)及所述下侧中部件(51)在车体侧观察下,以双方的上下间隔朝向车体后方缩窄的方式指向车体前后方向,所述上侧中部件(50)的后端部(50b)与所述后部件(S3)的上侧安装部(90)接合,所述下侧中部件(51)的后端部(51b)与所述后部件(S3)的下侧安装部(91)接合,所述上侧中部件(50)的前端部(50a)安装于所述车身框架(F)的枢轴车架(F3),所述下侧中部件(51)的前端部(51a)与所述前部件(S1)接合,所以,通过利用管材制造中部件,能够满足中部件的要求性能。具体而言,因为通过挤压加工或拉伸加工而形成的管材能够简单地批量生产,制造成本也较低,所以适合于剖面形状相同的长条配件,而以桁架结构等提高强度、且使长条部分挠曲而进行振动吸收等的中部件适合由管材构成。
根据第六特征,所述前部件(S1)为通过冷锻或热锻而形成的左右一对长条部件,在所述前部件(S1)的后端部形成有在所述下侧中部件(51)的前端部(51a)插入的后侧接合突起(65),所述前部件(S1)的前端部(62)利用紧固部件(38)而安装于所述枢轴车架(F3),所以,通过由锻造材料制造前部件,能够满足前部件的要求性能。具体而言,通过冷锻或热锻而形成的锻造材料适合于需要高强度及韧性的配件,而以座椅框架的前方下部支承载重的前部件适合由锻造材料构成。另外,因为锻造材料的形成精度也较高,所以,通过提高后侧接合突起的形成精度,在通过焊接接合中部件时也能够提高中部件的定位精度。此外,具有平滑表面的锻造材料在外观性上也良好,通过使前部件向外方露出,能够赋予二轮机动车一流的外观性。
根据第七特征,所述座椅框架(SF)具有:上下连结所述上侧中部件(50)与所述下侧中部件(51)的第一纵向横梁部件(41)、上下连结所述前部件(S1)与所述上侧中部件(50)的第二纵向横梁部件(42)、以及指向车宽方向并连结左右所述前部件(S1)的横向横梁部件(40),所述第一纵向横梁部件(41)、所述第二纵向横梁部件(42)以及所述横向横梁部件(40)分别由管材形成,所以,通过利用管材,能够抑制重量的增加,并且通过将前部件彼此、中部件彼此、以及前部件与中部件分别连结,能够提高座椅框架的刚性。
根据第八特征,在所述前部件(S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形成有在所述横向横梁部件(40)的端部插入的内侧接合突起(66),在所述前部件(S1)的上表面形成有在所述第二纵向横梁部件(42)的端部插入的上侧接合突起(64),所以,通过在强度较高的前部件设置接合突起,能够提高横向横梁部件及第二纵向横梁部件的定位精度及接合强度。
根据第九特征,因为在所述前部件(S1)的下表面设有后座踏板支架(31)的安装部(63),所以,通过在强度较高的前部件安装后座踏板支架,能够提高后座踏板的耐载重性。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座椅框架的二轮机动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表示座椅框架及其周边配件的配置的左侧视图。
图3是车身框架的立体图。
图4是后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座椅框架的左侧视图。
图6是座椅框架的俯视图。
图7是车宽方向左侧的前部件的侧视图。
图8是车宽方向左侧的前部件的仰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二轮机动车;F车身框架;F2主框架;F3枢轴车架;SF座椅框架;S1前部件;S2中部件;S3后部件;31后座踏板支架;38紧固部件;40横向横梁部件;41第一纵向横梁部件;42第二纵向横梁部件;50上侧中部件;51下侧中部件;50b上侧中部件的后端部;51a下侧中部件的前端部;51b下侧中部件的后端部;62前部件的前端部;63后座踏板支架的安装部;64上侧接合突起;65后侧接合突起;66内侧接合突起;71导轨部;72前侧横梁部;73后侧横梁部;80,81,82,83,84,85,86,87安装凸台;90上侧安装部(安装部);91下侧安装部(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针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适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座椅框架SF的二轮机动车1的左侧视图。二轮机动车1是利用传动链21、将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E的驱动力向后轮WR传递而行驶的两用式鞍乘型车辆。在构成车身框架F的左右一对主框架F2的车体前方端部设有摆动自如地轴支承未图示的转向轴的头管F1。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前轮WF的左右一对前叉13由在头管F1的上下固定于转向轴的顶梁6及底梁11支承。在固定于顶梁6的转向手柄4安装有左右一对后视镜5及转向节罩(ナックルガード)22。
转向手柄4的前方由支承前照灯12及挡风屏8的车头罩9覆盖。在车头罩9与转向手柄4之间配设有左右一对前侧方向指示灯装置16a。在前照灯12的下方配设有转向灯60,该转向灯60在二轮机动车1转向时,根据其倾斜角度而亮灯,照射转弯方向。在前叉13固定有覆盖前轮WF上部的前轮挡泥板14。
发动机E配设在主框架F2的下部,在发动机E的下部配设有保护曲轴箱37以及排气管36的前部及下部的底罩34。发动机E的燃烧气体经由排气管36,从车宽方向右侧的消音器24排出。
在主框架F2的后端下部连结有左右一对枢轴车架F3,该枢轴车架F3支承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后轮WR的摇臂20的枢轴18。枢轴18摆动自如地轴支承摇臂20的前端部。摇臂20在枢轴18的后方位置,利用后缓冲19悬挂于主框架F2。在枢轴车架F3的下端部安装有左右一对脚搭踏板23。在车宽方向左侧的脚搭踏板23的后方可摆动地轴支承有侧支架70。在摇臂20的上部安装有覆盖传动链21上方的链罩39。
在枢轴车架F3的前方,在主框架F2与发动机E之间的位置配设有收纳车载蓄电池等的电气部件箱30。在电气部件箱30的上方,在左右的主框架F2之间的位置配设有检测车体倾斜角度的倾斜角度传感器17a。在后轮WR的车轴附近配设有车速传感器17b,该车速传感器17b基于后轮WR的旋转速度,检测车速。
在主框架F2的上部配设有燃料箱2,在主框架F2的后部连结有向车体后上方延伸的座椅框架SF。在座椅框架SF的下部安装有支承后座踏板32的左右一对后座踏板支架31。
在燃料箱2的后方配设有支承于座椅框架SF的前侧座椅7及后侧座椅29。座椅框架SF的车宽方向外侧由后罩28覆盖,在后侧座椅29的车宽方向外侧配设有支承于座椅框架SF的后托架27。在后罩28的后方配设有尾灯装置26及后轮挡泥板25,在后轮挡泥板25的基部配设有左右一对后侧方向指示灯装置16b。
图2是表示车身框架F及其周边配件的配置的左侧视图。燃料箱2是在车宽方向上横跨构成车身框架F的左右一对主框架F2的形状。在主框架F2的后端部接合支承枢轴18的左右一对枢轴车架F3。将多个铝部件进行焊接而一体地构成的座椅框架SF由总计四根螺栓等紧固部件38安装在枢轴车架F3的后部。
在座椅框架SF的上部设有支承燃料箱2的后端部的箱支承部43。座椅框架SF除了支承燃料箱2的后部、前侧座椅7以及后侧座椅29而从上方承受载重以外,还通过支承后托架27、后罩28以及后座踏板支架31、未图示的马鞍箱等,承受来自多方向的载重。
图3是车身框架F的立体图。在头管F1的后表面,在靠近上方的位置接合有左右一对主框架F2,并且在靠近下方的位置接合有从车宽方向中央向下方延伸的前车架F4。在主框架F2的后端部接合有具有枢轴18的支承孔18a的左右一对枢轴车架F3。在前车架F4的下端部覆盖发动机E的下部而接合有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底部车架F5,底部车架F5的后端部与枢轴车架F3的下端部接合。左右的枢轴车架F3之间利用在车宽方向延伸的上侧横梁车架F6及下侧横梁车架F7而相互接合。
上述的头管F1、主框架F2、枢轴车架F3、前车架F4、以及底部车架F5等分别由高张力钢形成,通过相互焊接而构成车身框架F的前侧。与此相对,利用紧固部件38而在主框架F2的后部安装的座椅框架SF都由铝部件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座椅框架SF的特征在于,包括:位于车体前方侧的前部件S1、与前部件S1的后部接合的中部件S2、以及与该中部件S2的后部接合的后部件S3,该前部件S1、中部件S2以及后部件S3分别由制造方法不同的铝部件构成。
具体而言,利用紧固部件38而在枢轴车架F3的靠近下方的位置安装且向后上方延伸的前部件S1由通过冷锻或热锻而形成的锻造材料形成。另外,由在枢轴车架F3的靠近上方的位置安装且向后上方延伸的长条的上侧中部件50、以及与前部件S1的后端部接合且向后上方延伸的下侧中部件51构成的中部件S2由通过挤压加工或拉伸加工而形成的方管材料形成。而且,由上侧中部件50的后端部及下侧中部件51的后端部支承的后部件S3是利用重力铸造法而形成的一体成型配件。由此,能够更理想地满足与应用位置相应的强度、重量、外观性、精度、以及制造成本等要求性能。
在上侧中部件50与下侧中部件51之间配设有向车体后方倾斜并上下连结上侧中部件50与下侧中部件51的第一纵向横梁部件41。另外,在上侧中部件50与前部件S1之间配设有向车体前方倾斜并上下连结前部件S1与上侧中部件50的第二纵向横梁部件42。此外,在前部件S1的靠近后端部的位置配设有指向车宽方向并将左右前部件S1连结的横向横梁部件40。在左右的上侧中部件50之间架设有箱支承部43。
图4是后部件S3的立体图。作为利用重力铸造法而形成的一体成型配件的后部件S3具有赋予各部最佳的厚度及长度等的复杂的形状,其结构包括:在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导轨部71、在车体前方侧于车宽方向延伸且连结左右导轨部71的前侧横梁部72、以及在车体后方侧于车宽方向延伸且连结左右所述导轨部71的后侧横梁部73。
在前侧横梁部72的车宽方向中央形成有座椅卡扣机构(未图示)的安装凸台80、以及供由座椅卡扣机构保持的钩扣(未图示)插入的插入孔88。另外,在前侧横梁部72的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左右一对座椅安全带的安装凸台81。
另外,在后侧横梁部73的靠近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形成有支承后侧座椅29的底部的橡胶安装凸台87。在橡胶安装凸台87的下表面侧形成有总计四个后轮挡泥板安装凸台84,其从隔着橡胶安装凸台87的前后的位置向下方突出,来支承后轮挡泥板25(参照图1)。
另一方面,导轨部71为上下宽度朝向车体前方逐渐增大的形状。在导轨部71的靠近前方的侧面的上端部形成有安装后托架27的前端部的后托架安装凸台85,在后托架安装凸台85的下方的侧面形成有安装后轮挡泥板25的前端部的后轮挡泥板安装凸台86。
而且,在导轨部71的靠近上方的前端面形成有安装上侧中部件50的上侧安装部90,另一方面,在比上侧安装部90更向车体前方突出的靠近下方的前端面形成有安装下侧中部件51的下侧安装部91。上侧安装部90及下侧安装部91可以作为与由方管材料形成的中部件50、51的中空孔卡合的定位突起而发挥作用。
利用重力向模具浇注铝溶液的重力铸造法因为浇注速度慢,所以不会卷入气体,适合于复杂形状的一体成型配件,位于座椅框架SF后端的后部件S3需要确保支承后侧座椅29的乘员及马鞍箱等重量的足够的强度,并且需要精度良好地配置安装有后轮挡泥板、后托架、以及座椅卡扣等配件的安装凸台,是即使成本稍高,也适合以重力铸造法进行制造的配件。
图5是座椅框架SF的左侧视图。另外,图6是座椅框架SF的俯视图。中部件S2包括在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一对上侧中部件50、以及在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一对下侧中部件51,分别由通过挤压加工或拉伸加工而形成的方管材料构成。关于这一点,通过挤压加工或拉伸加工而形成的管材因为能够简单地批量生产,制造成本也较低,所以适合于剖面形状相同的长条配件,而以桁架结构等提高强度且使长条部分挠曲而进行振动吸收等的中部件S2适合由管材构成。在长条的上侧中部件50的上表面焊接有用于安装箱支承部43的左右一对支承板44。
上侧中部件50的后端部50b焊接在后部件S3的上侧安装部90,另一方面,下侧中部件51的后端部51b焊接在后部件S3的下侧安装部91。上侧中部件50比下侧中部件51长,上侧中部件50及下侧中部件51在车体侧观察下,以双方的上下间隔朝向车体后方缩窄的方式指向车体前后方向。据此,在后部件S3的导轨部71设置的上侧安装部90比下侧安装部91更位于车体后方侧。
由此,能够减轻后部件S3上部的重量。另外,通过使上侧中部件50的全长比下侧中部件51长,利用上侧中部件50的挠曲来吸收振动,使振动难以向前侧座椅7及后侧座椅29传播,能够提高乘车舒适性。
此外,上侧安装部90位于比下侧安装部91更靠近车宽方向内侧。由此,使上侧中部件50的左右间隔比下侧中部件51的左右间隔更狭窄,能够提高驾驶员跨骑座椅时的易乘性及落脚稳定性。
上侧中部件50的前端部50a由紧固部件38安装在枢轴车架F3的靠近上方的位置。另一方面,下侧中部件51的前端部51a焊接在前部件S1的后端部。构成前部件S1的主体部61的前端部62由紧固部件38安装在枢轴车架F3的靠近下方的位置。
图7是车宽方向左侧的前部件S1的侧视图。另外,图8是车宽方向左侧的前部件S1的仰视图。前部件S1是通过冷锻或热锻而形成的左右一对长条部件。前部件S1与方管状的中部件S2不同,为实心结构。通过冷锻或热锻而形成的锻造材料适合于需要高强度及韧性的配件,而以座椅框架SF的前方下部支承载重的前部件S1适合由锻造材料构成。另外,具有平滑表面的锻造材料的外观性也良好,通过使前部件向外方露出,能够赋予二轮机动车1富有高级感的外观性。
在前部件S1的后端部形成有在下侧中部件51的前端部51a插入的后侧接合突起65,前部件S1的前端部62利用通过贯通孔62a的紧固部件38,安装在枢轴车架F3。关于这一点,锻造材料的形成精度也较高,通过提高后侧接合突起65的形成精度,能够提高通过焊接而接合中部件S2时的中部件S2的定位精度。
如上所述,座椅框架SF具有:上下连结上侧中部件50与下侧中部件51的第一纵向横梁部件41、上下连结前部件S1与上侧中部件50的第二纵向横梁部件42、以及指向车宽方向并连结左右所述前部件S1的横向横梁部件40。第一纵向横梁部件41、第二纵向横梁部件42以及横向横梁部件40分别由方管材料及圆管材料构成。由此,通过在各横梁部件中使用管材,能够抑制重量的增加,并且将前部件彼此、中部件彼此、以及前部件与中部件分别接合而提高座椅框架SF的刚性。
在前部件S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形成有在横向横梁部件40的端部插入的内侧接合突起66,另外,在前部件S1的上表面形成有在第二纵向横梁部件42的端部插入的上侧接合突起64。由此,通过在强度较高的前部件S1设置接合突起,能够提高横向横梁部件40及第二纵向横梁部件42的定位精度及接合强度。
此外,在前部件S1的下表面设有后座踏板支架31的安装部63。具有内螺纹孔63a的两个安装部63设置在与横向横梁部件40和第二纵向横梁部件42的接合部接近的位置。由此,不但能够提高前部件S1自身的强度,通过在利用横梁部件提高强度的位置上安装后座踏板支架31,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后座踏板32的耐载重性。
需要说明的是,二轮机动车的形式、车身框架的形状及结构、座椅框架的形状及结构、前部件、中部件及后部件的形状及结构、紧固部件的形状及结构、各部分的接合部的形状及结构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本发明的座椅框架可以适用于前轮或后轮为二轮的三轮车中。

Claims (7)

1.一种二轮机动车(1)的座椅框架(SF),将多个部件相互接合而成为一体,并且安装于车身框架(F)的后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框架(SF)包括:位于车体前方侧的前部件(S1)、与所述前部件(S1)的后部接合的中部件(S2)、以及与所述中部件(S2)的后部接合的后部件(S3),
所述前部件(S1)、所述中部件(S2)以及所述后部件(S3)分别由制造方法不同的铝部件构成,
所述后部件(S3)是利用重力铸造法而形成的一体成型配件,
所述后部件(S3)构成为包括:在车体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导轨部(71)、在车体前方侧于车宽方向延伸且将左右所述导轨部(71)连结的前侧横梁部(72)、在车体后方侧于车宽方向延伸且将左右所述导轨部(71)连结的后侧横梁部(73)、以及用于安装其它配件的多个安装凸台(80、81、82、83、84、85、86、87),
在左右所述导轨部(71)的车体前方侧的端部设有用于接合所述中部件(S2)的后端部的安装部(90、91),
所述中部件(S2)包括:在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一对上侧中部件(50)、以及在车宽方向上的左右一对下侧中部件(51),
在所述后部件(S3)的导轨部(71)设置的所述安装部(90、91)由安装有所述上侧中部件(50)的左右一对上侧安装部(90)、以及安装有所述下侧中部件(51)的左右一对下侧安装部(91)构成,
所述上侧安装部(90)比所述下侧安装部(91)更位于车体后方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安装部(90)比所述下侧安装部(91)更位于车宽方向内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部件(S2)由通过挤压加工或拉伸加工而形成的管材形成,
所述上侧中部件(50)比所述下侧中部件(51)长,
所述上侧中部件(50)及所述下侧中部件(51)在车体侧观察下,以双方的上下间隔朝向车体后方缩窄的方式指向车体前后方向,
所述上侧中部件(50)的后端部(50b)与所述后部件(S3)的上侧安装部(90)接合,
所述下侧中部件(51)的后端部(51b)与所述后部件(S3)的下侧安装部(91)接合,
所述上侧中部件(50)的前端部(50a)安装于所述车身框架(F)的枢轴架(F3),
所述下侧中部件(51)的前端部(51a)与所述前部件(S1)接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部件(S1)是通过冷锻或热锻而形成的左右一对长条部件,
在所述前部件(S1)的后端部形成有在所述下侧中部件(51)的前端部(51a)插入的后侧接合突起(65),
所述前部件(S1)的前端部(62)利用紧固部件(38),安装于所述枢轴架(F3)。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框架(SF)具有:
将所述上侧中部件(50)与所述下侧中部件(51)上下连结的第一纵向横梁部件(41);
将所述前部件(S1)与所述上侧中部件(50)上下连结的第二纵向横梁部件(42);
指向车宽方向并将左右所述前部件(S1)连结的横向横梁部件(40);
所述第一纵向横梁部件(41)、所述第二纵向横梁部件(42)以及所述横向横梁部件(40)分别由管材形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部件(S1)的车宽方向内侧面形成有在所述横向横梁部件(40)的端部插入的内侧接合突起(66),
在所述前部件(S1)的上表面形成有在所述第二纵向横梁部件(42)的端部插入的上侧接合突起(64)。
7.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部件(S1)的下表面设有后座踏板支架(31)的安装部(63)。
CN201910231368.1A 2018-03-28 2019-03-26 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 Active CN11031629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2299 2018-03-28
JP2018062299A JP6708687B2 (ja) 2018-03-28 2018-03-28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316296A CN110316296A (zh) 2019-10-11
CN110316296B true CN110316296B (zh) 2021-06-01

Family

ID=679098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31368.1A Active CN110316296B (zh) 2018-03-28 2019-03-26 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717486B2 (zh)
JP (1) JP6708687B2 (zh)
CN (1) CN110316296B (zh)
DE (1) DE102019203611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35549B2 (ja) * 2019-11-28 2023-08-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シートレール構造
JP2021126934A (ja) * 2020-02-12 2021-09-0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21126933A (ja) * 2020-02-12 2021-09-0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7063929B2 (ja) * 2020-03-13 2022-05-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7230091B2 (ja) * 2021-03-30 2023-02-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22305B1 (en) * 1987-12-21 1994-04-06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ody frame for motor-bicycle
JP3509143B2 (ja) * 1993-10-19 2004-03-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におけるフレーム構造
JPH0995279A (ja) * 1995-09-29 1997-04-08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3933314B2 (ja) 1998-08-10 2007-06-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49387B2 (ja) * 2001-03-23 2007-07-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開閉式リッド構造
JP2004299464A (ja) * 2003-03-28 2004-10-28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JP4153383B2 (ja) * 2003-07-08 2008-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US7234559B2 (en) * 2003-09-09 2007-06-26 Honda Motor Co., Ltd. Rear fender and related support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luding same
JP4887637B2 (ja) * 2005-03-01 2012-02-2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US7644795B2 (en) * 2005-06-17 2010-01-12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CN101238027A (zh) * 2005-08-09 2008-08-06 百佳车辆有限公司 机动车车架及制造机动车的方法
JP2007230375A (ja) * 2006-03-01 2007-09-13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2009161012A (ja) * 2007-12-28 2009-07-23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178248B2 (ja) * 2008-03-11 2013-04-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JP5210764B2 (ja) * 2008-08-27 2013-06-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レール
US8616324B2 (en) 2009-07-25 2013-12-31 Gary D. Chipp Sub-frame and component configuration for mounting of a motorcycle drop seat
JP5620809B2 (ja) * 2010-12-24 2014-11-0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車両装備品の搭載構造
JP6134586B2 (ja) * 2013-06-06 2017-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231929B2 (ja) * 2014-03-28 2017-1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フレーム
JP2015223900A (ja) * 2014-05-27 2015-12-1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06553729A (zh) * 2015-09-28 2017-04-05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车架结合装置
JP6288524B2 (ja) * 2015-10-09 2018-03-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9203611A1 (de) 2019-10-02
US20190300087A1 (en) 2019-10-03
US10717486B2 (en) 2020-07-21
CN110316296A (zh) 2019-10-11
JP6708687B2 (ja) 2020-06-10
DE102019203611B4 (de) 2020-07-16
JP2019172055A (ja) 2019-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16296B (zh) 二轮机动车的座椅框架
JP4519632B2 (ja) 二輪車用のフレーム
US9061727B2 (en) Frame structure for a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N110962971B (zh) 跨骑型车辆
JP5049822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ウルおよびウインドスクリーン取付け構造
CN111232116A (zh) 鞍乘型车辆的扶手杆
US8801074B2 (en) Body cover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10015369B (zh) 鞍座式骑乘车辆
JP641718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JP6417179B2 (ja) 鞍乗型車両
EP2711277B1 (en) Frame structure for saddle-riding type automotive vehicle
EP2610150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6962661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JP574384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後部構造
JP6351172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6564129B2 (ja) 灯火器装置及び鞍乗型車両
CN217146226U (zh) 跨骑式车辆
CN219969900U (zh) 鞍乘型车辆的车架
JP7234279B2 (ja) 鞍乗型車両
CN218777635U (zh) 摩托车
JP7369749B2 (ja) 鞍乗型車両
EP3715235A1 (en) Arrangement for a battery and ecu of a saddle-type vehicle
EP1470995B1 (en) Load-carrying frame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JP2017165207A (ja) 鞍乗型車両の後部装置
JP585129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グラブレール取付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