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2971B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62971B
CN110962971B CN201910922047.6A CN201910922047A CN110962971B CN 110962971 B CN110962971 B CN 110962971B CN 201910922047 A CN201910922047 A CN 201910922047A CN 110962971 B CN110962971 B CN 1109629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width direction
outer side
vehicle width
pedal bra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2204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62971A (zh
Inventor
黛慧
泽崎和也
牧野壮一郎
兼村祐气
三仓圭太
山田将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629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29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629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29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B62J25/06Bar-type foot res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能够抑制乘客载置于踏板的脚与踏板托架的干涉的跨骑型车辆。跨骑型车辆具备:枢轴框架,其支承摆臂;踏板托架安装部,其与枢轴框架的下方相连;以及踏板托架,其安装于踏板托架安装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用于支承踏板,踏板托架安装部的外侧面设置于比枢轴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踏板托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配置成在与枢轴框架的外侧面同一面上排列。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机动二轮车具备载置驾驶员的脚的踏板、以及载置后部同乘者的脚的后座踏板。这些载置乘客的脚的踏板经由踏板托架安装于机动二轮车的车架。例如,在日本特开平5-85457号公开有将后座踏板用的踏板托架结合于在车架的外侧面设置的支承板的结构。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为了将踏板托架结合于在车架的外侧面设置的支承板,踏板托架成为向车架的外侧伸出。这样,乘客放在踏板的脚容易与踏板托架干涉,有时给乘客带来不适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案是鉴于上述实情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乘客载置于踏板的脚与踏板托架的干涉的跨骑型车辆。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具备:枢轴框架,其支承摆臂;踏板托架安装部,其与所述枢轴框架的下方相连;以及踏板托架,其安装于所述踏板托架安装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用于支承踏板,所述踏板托架安装部的所述外侧面设置于比所述枢轴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所述踏板托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配置成在与所述枢轴框架的所述外侧面同一面上排列。
<2>在上述方案<1>的基础上,也可以是,跨骑型车辆具备:头管;左右一对主框架管,它们从所述头管向车辆后方延伸;左右一对枢轴板构件,它们接合于左右一对所述主框架管的后部下端部,构成所述枢轴框架;以及左右一对托架安装构件,它们接合于左右一对所述枢轴板构件的下端,构成所述踏板托架安装部,各个所述托架安装构件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分别比各个所述枢轴板构件薄。
<3>在上述方案<2>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托架安装构件是由金属系材料构成的锻造构件,且焊接于所述枢轴板构件。
<4>在上述方案<2>或<3>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左右一对所述托架安装构件经由在左右一对所述托架安装构件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向管而相互连结。
<5>在上述方案<1>至<4>的基础上,也可以是,跨骑型车辆具备:主框架,其支承所述枢轴框架;座椅框架,其向所述主框架的后方延伸,用于支承座椅;后框架,其支承所述座椅后方的车辆部件;以及左右一对后座踏板托架,它们支承后座踏板,在所述座椅框架设置有将所述后框架与所述后座踏板托架共同紧固的安装部。
<6>在上述方案<5>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后框架及所述后座踏板托架从车宽方向内侧安装于所述座椅框架的安装部。
<7>在上述方案<5>或<6>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座椅框架具备:座椅框架管,其从所述主框架向后方延伸;以及副框架管,其从所述主框架向后方延伸,且接合于所述座椅框架管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在所述座椅框架管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设置有所述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置于在所述座椅框架管及所述副框架管跨接的安装构件。
根据上述方案<1>,将踏板托架安装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配置于比枢轴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由踏板托架安装部形成的车宽方向的凹陷来安装踏板托架。踏板托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配置为与枢轴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共面状,因此能够抑制踏板托架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由此,能够抑制乘客载置于踏板的脚与踏板托架干涉而给乘客带来不适感。踏板托架的外侧面与枢轴框架的外侧面成为共面状,因此能够抑制外观上地踏板托架显眼,提高与车身的一体感,提高设计性。
根据上述方案<2>,使托架安装构件的车宽方向的厚度比枢轴板构件的车宽方向的厚度薄,由此能够将踏板托架安装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配置于比枢轴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能够抑制踏板托架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
根据上述方案<3>,通过将托架安装构件设为锻造构件,从而确保强度刚性,提高踏板托架的支承刚性,并且通过将该托架安装构件焊接结合于枢轴板构件,能够加强枢轴框架。
根据上述方案<4>,由横向管连结左右托架安装构件,由此能够使踏板托架安装部牢固,提高车身刚性。由左右托架安装构件支承横向管的两端,由此能够提高由横向管支承发动机、悬架等的情况的支承刚性。
根据上述方案<5>,在座椅框架设置将后框架与后座踏板托架共同紧固的安装部,由此能够简化用于安装后框架及后座踏板托架的构造,能够削减部件个数及组装工时。
根据上述方案<6>,从车宽方向内侧安装后框架及后座踏板托架,因此能够使后框架及后座踏板托架的安装构造不向车宽方向外侧露出呈现,提高设计性。即使在取下了后框架及后座踏板托架的情况下,后框架及后座踏板托架的安装部不向车宽方向外侧露出呈现,也能够提高设计性。
根据上述方案<7>,安装后框架与后座踏板托架的安装部设置于在座椅框架管及副框架管的接合位置跨接于它们的安装构件,因此能够提高后框架及后座踏板托架的支承刚性,并且由安装构件加强座椅框架管与副框架管接合的接合部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左侧视图。
图3是上述车架的立体图。
图4是图1的IV-IV剖视图。
图5是上述车架的踏板托架安装部的左侧视图。
图6是上述车架的踏板托架安装部的后视图。
图7是在上述踏板托架安装部安装有踏板托架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8是上述车架的座椅框架的后框架及后座踏板托架的安装部的左侧视图。
图9是上述安装部的俯视图。
图10是上述安装部的后视图。
图11是表示上述安装部的安装构件的图8的XI向视图。
图12是上述后框架的立体图。
图13是将上述后框架的钩部卡止于车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上述后座踏板托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朝向若无特殊记载则与以下说明的对于车辆而言的朝向相同。另外,在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以及表示车身左右中心的线CL。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1是将其车身设为低且长的巡航型的车辆。机动二轮车1的前轮2在车身前部支承于以上部处于后侧的方式倾斜的左右一对前叉3的下端部。左右前叉3的上部经由转向柱4支承于车架20的前端部。在转向柱4的上部安装有转向用的车把6。
机动二轮车1的后轮7在车身后部下侧支承于前后延伸的摆臂8的后端部。摆臂8的前端部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车架20的后部下侧。后轮7相对于作为机动二轮车1的原动机的动力单元10A例如经由配置于车身后部右侧的链式的传动机构7a而连结于动力单元10A。在摆臂8的左右臂的后部连结有左右一对后缓冲件9的下端部。
动力单元10A搭载于车架20的内侧。动力单元10A包括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的曲轴的发动机(内燃机)10。发动机10使气缸12向曲轴箱11的前部上方立起。曲轴箱11的后部成为收容变速器的变速箱。
在气缸12的气缸盖12a的后部连接有包括节气门部等的进气通路13。在气缸盖12a的前部连接有排气管14的基端部。排气管14在发动机10前方朝向后方弯曲,并在发动机10下方向后方绕转,例如连接于在车身后部右侧配置的排气消音器14a。
在发动机10的上方配置有贮存发动机10的燃料的燃料箱15。在燃料箱15的后方配置有供驾驶员就座的座椅16。在座椅16的前下方配置有载置驾驶员的脚的左右一对踏板17。
在燃料箱15的后部及座椅16的前部16b的下方配置有空气滤清器等辅机类18。辅机类18支承于车架20的内侧,且由安装于车架20的侧罩19从左右外侧覆盖。
后挡泥板71向座椅16的后方延伸,在后挡泥板71上配置有后部同乘者用的后部座椅(后座椅)75。在后部座椅75的前下方配置有供后部同乘者载置脚的后座踏板(后踏板)94。
一并参照图2、图3,车架20通过焊接等将多种钢材一体结合而形成。
车架20具备:头管21,其位于所述车架20的前端部并支承转向柱4;主框架22,其包括从头管21的上部后侧左右分支并在侧视下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管32;下行框架23,其包括从头管21的下部后侧左右分支并在侧视下比主框架管32急剧倾斜地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行框架管33;枢轴框架24,其包括接合于左右主框架管32的后部并支承摆臂8的前端部的左右一对枢轴板构件34;以及座椅框架25,其在主框架22的后上部接合前端部并向后方延伸。
头管21成为圆筒状,中心轴线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心且以上部处于后侧的方式在侧视下倾斜配置。
左右主框架管32具备:第一延伸部32a,其从头管21的上部后侧向后方且在侧视下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并在俯视下向左右外侧倾斜地延伸;第二延伸部32c,其经由第一弯折部32b与第一延伸部32a的后方相连,且在侧视下与第一延伸部32a呈直线状地延伸,并在俯视下比第一延伸部32a放缓向左右外侧的倾斜地延伸;第三延伸部32e,其经由第二弯折部32d与第二延伸部32c的后方相连,且在侧视下比第二延伸部32c增强向后下方的倾斜地延伸,并在俯视下向左右内侧倾斜地延伸;第四延伸部32g,其经由第三弯折部32f与第三延伸部32e的后方相连,且在侧视下与第三延伸部32e呈直线状地延伸,并在俯视下向左右外侧倾斜地延伸;以及后弯曲形状部(后部下端部)32i,其经由第四弯折部32h与第四延伸部32g的后方相连,且从在侧视下与第四延伸部32g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状态向前下方弯曲地延伸,并在俯视下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需要说明的是,车身侧面是指与车宽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
左右主框架管32分别通过圆形钢管的弯曲加工等而一体形成。
一并参照图4、图5,在后弯曲形状部32i的前表面侧(内周侧)接合有枢轴板构件34。在左右枢轴板构件34的前部分别设置有枢轴部34a,该枢轴部34a经由沿着车宽方向的摆动轴(枢轴)8a支承摆臂8的前端部。枢轴板构件34通过钢板的压制成型或铸造等形成。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枢轴板构件34具备通过钢板的压制成型而形成、且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互平行配置的两片一对板部件34b。枢轴板构件34焊接于后弯曲形状部32i的前表面侧。枢轴板构件34的外侧面34s配置于与后弯曲形状部32i的外侧面32s同一面上或比外侧面32s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各板部件34b例如通过钢板的压制成型而形成。两片一对板部件34b相互焊接为一体。左右主框架管32的后部下端部(后弯曲形状部32i)兼用作枢轴框架24的一部分。左右主框架管32的后部下端部也可以是与向前下方弯曲的后弯曲形状部32i不同的形态。
如图2~图7作示,在左右一对主框架管32的后弯曲形状部32i及枢轴板构件34的下端,设置有包括左右一对托架安装构件80a的踏板托架安装部80。托架安装构件80a是由与主框架管32及枢轴板构件34同样的金属系材料构成的锻造构件,通过焊接而结合于主框架管32的后弯曲形状部32i及枢轴板构件34的下端。托架安装构件80a乃至踏板托架安装部80成为与车宽方向交叉(正交)的厚板状,在侧视下形成为倒三角形形状。
踏板托架安装部80(托架安装构件80a)与枢轴框架24的下方相连。踏板托架安装部80设置为在车宽方向上比枢轴框架24的宽度窄。构成踏板托架安装部80的左右托架安装构件80a设置为在车宽方向上比构成枢轴框架24的左右主框架管32的后弯曲形状部32i及左右枢轴板构件34薄。托架安装构件80a相对于后弯曲形状部32i及枢轴板构件34各自的车宽方向的厚度在车宽方向上具有一半左右的厚度。
在托架安装构件80a的上端部一体形成有接合基部80j,该接合基部80j的车宽方向的厚度与后弯曲形状部32i及枢轴板构件34各自的车宽方向的厚度相同。接合基部80j的上表面焊接于后弯曲形状部32i及枢轴板构件34的下端。在托架安装构件80a乃至踏板托架安装部80中,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80f配置于比后弯曲形状部32i及枢轴板构件34(枢轴框架2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32s、34s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位置。在托架安装构件80a形成有沿着车宽方向的多个内螺纹孔80h,这些内螺纹孔80h在托架安装构件80a的外侧面80f开口。
在左右一对托架安装构件80a的外侧面80f安装有踏板托架85,该踏板托架85支承供乘客载置脚的踏板17。踏板托架85由铝合金等金属系材料构成,通过铸造等一体形成。踏板托架85一体地具备固定于托架安装构件80a的外侧面80f的基座部85a、以及从基座部85a向车辆前方延伸并在前端部支承踏板17的踏板支承部85b。
在基座部85a的与托架安装构件80a的多个内螺纹孔80h对应的位置分别形成有螺栓插通孔85h。各螺栓插通孔85h在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85f侧具有沉孔85g。踏板托架85通过使螺栓86从车宽方向外侧穿过各螺栓插通孔85h,并将该螺栓86螺合并拧入托架安装构件80a的内螺纹孔80h,从而紧固于托架安装构件80a乃至紧固于踏板托架安装部80。在该状态下,踏板托架85的基座部85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85f与枢轴框架24的外侧面32s、34s大致共面。换言之,踏板托架85的基座部85a的外侧面85f与枢轴框架24的外侧面32s、34s配置成在同一面上排列。进一步换言之,踏板托架85的基座部85a的外侧面85f与枢轴框架24的外侧面32s、34s配置成在沿着前后方向观察时,在上下方向上在大致同一直线上排列。
另外,螺栓86的头部收容于踏板托架85的沉孔85g内,防止从外侧面85f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基座部85a具有与后弯曲形状部32i及枢轴板构件34连续的外观形状。
如图2、图3所示,在左右主框架管32的第二延伸部32c的前部之间架设有第一横向框架26。
在左右主框架管32的第三延伸部32e的前部之间架设有第二横向框架27。
在左右主框架管32的第四延伸部32g的后部之间架设有第三横向框架28。
在左右托架安装构件80a的下端部之间架设有第四横向框架(横向管)29。第四横向框架29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第四横向框架29的两端通过螺栓紧固连结或焊接而结合、支承于左右踏板托架安装部80的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的内侧面80i。左右托架安装构件80a经由第四横向框架29而相互连结。
各横向框架26~29分别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形钢管形成。
在第三横向框架28接合有向前下方延伸的后上部装配托架28a,以便支承曲轴箱11的后部上侧。
在第四横向框架29接合有向前方延伸的后下部装配托架29a,以便支承曲轴箱11的后部下侧。在第四横向框架29的左方接合有侧停车架托架88,该侧停车架托架88将未图示的侧停车架的基端部支承为能够转动。
车架20成为将发动机10(动力单元10A)利用为框架构造的一部分的所谓的菱形框架构造。发动机10以在侧视下被主框架22、下行框架23及枢轴框架24包围的方式搭载,且将下行框架23的下部与主框架22的后部及枢轴框架24连结。
在机动二轮车1中,未将发动机10的气缸12连结于车架20,但通过在左右主框架管32间设置第二横向框架27,提高车架20的扭转刚性。
左右下行框架管33具备:第一延伸部33a,其从头管21的下部后侧向后方且在侧视下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并在俯视下向左右外侧倾斜地延伸;以及第二延伸部33c,其经由第一弯折部33b与第一延伸部33a的下方相连,且在侧视下与第一延伸部33a呈直线状地延伸,并在俯视下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左右下行框架管33分别通过圆形钢管的弯曲加工等而一体形成。
在左右下行框架管33的第一延伸部33a的下部之间架设有第一横向框架36。
在左右下行框架管33的第二延伸部33c的上下中间部之间架设有第二横向框架37。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所用的“中间”是指不仅是对象的两端间的中央,也包含对象的两端间的内侧的范围。
各横向框架36、37分别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形钢管形成。
在左右下行框架管33的下端部分别接合有沿着左右方向的圆筒状的凸起构件38。在左右凸起构件38之间固定有对发动机10的曲轴箱11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前发动机吊架39的上端部。前发动机吊架39例如通过钢板的压制成型而形成。
在左右主框架管32的前部(第二延伸部32c的前部)与左右下行框架管33的上部(第一延伸部33a的下部)之间,分别架设有在侧视下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的第一角撑框架41。
在比左右的第一角撑框架41靠下方的位置,在左右主框架管32的前后中间部(第二弯折部32d)与左右下行框架管33的上部(第一延伸部33a的下部)之间,分别架设有在侧视下比第一角撑框架41放平向后上方的倾斜地延伸的第二角撑框架42。
各角撑框架41、42分别由呈直线状延伸的圆形钢管形成。
在左右下行框架管33的上部(第一延伸部33a)与头管21的下部之间,架设有以在侧视下填充它们之间的锐角部分的方式形成的下角撑件43。下角撑件43的下部以与左右下行框架管33的第一弯折部33b重叠的方式延伸。
下角撑件43例如通过钢板的压制成型而形成。
在左右主框架管32的前部(第一延伸部32a的前部)之间,架设有以在侧视下沿着主框架22的上缘的方式配置的平板状的角撑件44。
座椅框架25具备:座椅框架主体45,其包括从左右主框架管32的后弯曲形状部32i的上部向后方而前低后高地延伸的左右一对侧部管部55;以及座椅副框架46,其从左右主框架管32的前后中间部(第二延伸部32c的前部)向后方而前高后低地延伸的左右一对副框架管56。
座椅框架主体45在俯视下形成为向前方开放的U字形状,将左右侧部管部55的前端部55f分别接合于左右主框架管32的后弯曲形状部32i的上部。
侧部管部55具备:第一延伸部55a,其从主框架管32的后弯曲形状部32i的上部向后方且在侧视下向后上方倾斜地延伸,并在俯视下向左右内侧倾斜地延伸;第二延伸部55c,其经由第一弯折部55b与第一延伸部55a的后方相连,且在侧视下与第一延伸部55a呈直线状地延伸,并在俯视下比第一延伸部55a放缓向左右内侧的倾斜地延伸;以及后弯曲部55e,其经由第二弯折部55d与第二延伸部55c的后方相连,并在侧视下比第二延伸部55c增强向上方的倾斜地延伸,且在俯视下向左右内侧呈圆弧状地弯曲。
左右的后弯曲部55e相互连为一体,且形成为在俯视下向后方凸出的半圆形状。左右的后弯曲部55e在座椅框架主体45的后部形成为在俯视下沿着座椅16的后部16a的外形,且在车辆的加速时能够支承从乘客向座椅16施加的载荷。
左右侧部管部55分别通过圆形钢管的弯曲加工等而一体形成。
在左右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后部之间架设有第五横向框架47。
第五横向框架47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圆形钢管形成。
左右副框架管56分别架设于左右主框架管32的第二延伸部32c的前部与左右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前后中间部之间。左右副框架管56分别将前端部56f接合于左右主框架管32的第二延伸部32c的前部,分别将后端部56r接合于左右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前后中间部。
副框架管56具备:第一延伸部56a,其从主框架管32的第二延伸部32c的前部向后方且在侧视下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并在俯视下向左右内侧倾斜地延伸;以及第二延伸部56c,其经由第一弯折部56b与第一延伸部56a的后方相连,且在侧视下与第一延伸部56a呈直线状地延伸,并在俯视下向左右外侧倾斜地延伸。
左右副框架管56分别通过圆形钢管的弯曲加工等而一体形成。形成左右副框架管56的圆形钢管比形成座椅框架主体45的圆形钢管小径。
在左右副框架管56的第一弯折部56b之间架设有第六横向框架49。
在左右副框架管56的前后中间部(第二延伸部56c的前部)与第六横向框架49之间,架设有以在侧视下沿着座椅副框架46的上缘的方式配置的角撑件51。
在副框架管56的第二延伸部56c的后部上侧与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后部上侧之间架设有角撑框架52。
在副框架管56的前部与主框架管32的前后中间部之间架设有角撑件53。
第六横向框架49分别由圆形钢管形成。角撑件51及角撑框架52通过钢板的压制成型而形成。角撑框架52例如与后述的安装构件58一体形成。
一并参照图1,在座椅框架25上支承有座椅16。座椅16的后部16a被座椅框架主体45的后部(左右侧部管部55的第一延伸部55a的后部、第二延伸部55c及后弯曲部55e)从后下方支承,前部16b支承于座椅副框架46的后部(左右副框架管56的第二延伸部56c)。
座椅16的后部16a形成为比座椅框架主体45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宽度宽形状,以便以大面积支承乘客(驾驶员)的臀部。
座椅16的前部16b形成为与形成座椅副框架46的最小宽度的左右副框架管56的第一弯折部56b之间的左右宽度大致同等宽度的宽度窄形状,以便抑制乘客的两腿张开。
在位于座椅16的前方的燃料箱15中,形成左右膝夹部15a的燃料箱后部15b形成为越靠后方则越缩窄左右宽度,易于夹在就座于座椅16的驾驶员的两膝之间。燃料箱15的后端部的左右宽度为与座椅16的前端部的左右宽度大致同等宽度。
如图1、图3、图12所示,在座椅框架主体45的前后中间部连结有包括左右一对后框架主体62的后框架61,该左右一对后框架主体62支承后挡泥板71等车辆部件。
左右后框架主体62分别例如通过铝铸造等一体形成。后框架主体62形成为将左右方向设为厚度方向的厚板状。
后框架主体62具备:框架基部63,其在侧视下配置于侧部管部55中的第二延伸部55c的上部的后下方;以及后延伸部64,其从框架基部63的后部向后方且在侧视下呈向上方凸出的圆弧状地延伸。
框架基部63设置为在侧视下与缓冲件连结托架59及后缓冲件9的上部局部地重叠。框架基部63除了与缓冲件连结托架59及后缓冲件9重叠的部位之外,在座椅框架主体45的后下方作为车辆外观而露出。在框架基部63的车宽方向内侧适当施加有减重,以在维持具有厚度的外观的同时实现轻量化。
后延伸部64以沿着支承于左右后框架主体62之间的后挡泥板71(及后轮7)的侧视形状的方式弯曲。后挡泥板71具备呈与后轮7的外周面(胎面)同等的弯曲形状的挡泥板外周部71a、以及从挡泥板外周部71a的侧缘向内周侧延伸的挡泥板侧壁部71b。在后挡泥板71的后端部支承有尾灯单元73。
后延伸部64以在侧视下沿着挡泥板侧壁部71b的外侧的方式设置。
后延伸部64形成与框架基部63共面的外侧面并作为车辆外观而露出。在后延伸部64设置有用于与将左右后框架主体62之间连结的内挡泥板67紧固连结的前后紧固连结部64a。内挡泥板67例如是钢板的压制成型件,以沿着挡泥板外周部71a的下表面的方式形成,从后挡泥板71的内侧(下方)支承挡泥板外周部71a。在挡泥板外周部71a上支承有后部同乘者用的后部座椅75。
如图8~图11所示,在左右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前后中间部的车宽方向内侧设置有安装部57,该安装部57用于安装位于后框架61的前端部的框架基部63、以及位于后座踏板托架90的上端部的托架基部91。安装部57具备安装凸起58c,该安装凸起58c固定于侧部管部55的车宽方向内侧。
安装凸起58c经由安装构件58固定于侧部管部55。
安装构件58一体地具有:安装基座部58a,其沿着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延伸方向延伸,且以沿着第二延伸部55c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以及延伸部58b,其从安装基座部58a的中间部向副框架管56所延伸的方向延伸,且以沿着副框架管56的后部的外周面的方式弯曲。
在安装基座部58a中的在侧部管部55的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两个部位固定有安装凸起58c,该安装凸起58c形成有内螺纹孔(未图示)。安装凸起58c以从安装基座部58a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方式设置。
在安装构件58的后端部设置有朝向下方延伸的下部延伸部58d。下部延伸部58d与安装基座部58a设置为一体。安装基座部58a与在侧部管部55的车宽方向外侧固定的缓冲件连结托架59的车宽方向内侧对置配置。
安装基座部58a、延伸部58b及下部延伸部58d通过钢板的压制成型或铸造等而一体形成。安装基座部58a焊接于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前后中间部的外周面,延伸部58b焊接于副框架管56的后端部56r的外周面,下部延伸部58d焊接于缓冲件连结托架59的侧视下的外周部。
安装构件58以跨从左右一对主框架管32分别向后方延伸的副框架管56的后端部56r与侧部管部55的中间部接合的接合部分的方式设置而接合于它们。安装构件58也可以作为将副框架管56的后端部56r与侧部管部55的中间部接合的接合部分的加强要素发挥功能。
在安装构件58的下部延伸部58d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紧固连结凸起58e。紧固连结凸起58e的基部通过焊接而固定于下部延伸部58d。
在左右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后部的车宽方向外侧设置有缓冲件连结托架59,该缓冲件连结托架59以与下部延伸部58d平行的方式向侧部管部55的下方延伸。缓冲件连结托架59通过钢板的压制成型或铸造等形成。缓冲件连结托架59使紧固连结凸起58e的前端侧贯穿并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在紧固连结凸起58e连结有左右后缓冲件9的上端部。缓冲件连结托架59与安装构件58的下部延伸部58d接合为一体。
参照图1、图3、图12,后框架主体62的框架基部63的前部以在侧视下与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前后中间部及安装构件58重叠的方式配置。框架基部63的前部相对于第二延伸部55c的前后中间部及安装构件58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在框架基部63的前部形成有在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两个螺栓插通孔63h。两个螺栓插通孔63h设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安装构件58的安装凸起58c对置的位置。
一并参照图13,在框架基部63的前部的两个螺栓插通孔63h的后方,形成有在侧视下呈C字状且向后方凹陷的凹部63e。在凹部63e的后上方形成有侧视下为圆弧状的钩部63f。通过使第五横向框架47的侧部进入凹部63e,从而钩部63f卡止于第五横向框架47,能够将框架基部63保持在组装高度。
由此,在将后框架61向车架20组装时,能够容易且稳定地定位并保持后框架主体62,后框架61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在框架基部63的前部中的凹部63e的下方形成有贯通孔63g。利用该贯通孔63g,框架基部63的前部紧固连结于紧固连结凸起58e的内侧端。
如图1、图3、图9、图14所示,后座踏板托架90具备:托架基部91,其在侧视下固定于侧部管部55中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前后中间部;以及下方延伸部92,其从托架基部91朝向下方延伸。
托架基部91设置于后座踏板托架90的上端部。
托架基部91以在侧视下与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前后中间部、安装构件58以及框架基部63重叠的方式配置。托架基部91相对于第二延伸部55c的前后中间部及安装构件58配置于车宽方向内侧。在托架基部91上,在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延伸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两个螺栓插通孔91h。两个螺栓插通孔91h配置于在车宽方向上与安装构件58的安装凸起58c及框架基部63对置的位置。
下方延伸部92以从托架基部91趋向下方而逐渐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方式延伸。在下方延伸部92的下端设置有支承后座踏板94的踏板支承部93。
后框架61的框架基部63与后座踏板托架90的托架基部91通过螺栓91b而紧固于在侧部管部55的中间部设置的安装构件58。螺栓91b从车宽方向内侧穿过螺栓插通孔91h、63h,并螺合拧入于安装构件58的安装凸起58c。由此,后框架61的框架基部63与后座踏板托架90的托架基部91共同紧固于安装构件58。
参照图3、图4、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使踏板托架安装部80的车宽方向的宽度比主框架管32的后弯曲形状部32i及枢轴板构件34的车宽方向的宽度窄,使踏板托架安装部8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80f比主框架管32的后弯曲形状部32i的外侧面32s及枢轴板构件34的外侧面34s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地设置。安装于踏板托架安装部8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踏板托架85的外侧面85f与主框架管32的后弯曲形状部32i的外侧面32s及枢轴板构件34的外侧面34s配置成共面状。
由此,抑制踏板托架85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抑制在乘客使脚载置于踏板17时脚与踏板托架85干涉而带来不适感。使踏板托架85的外侧面85f与主框架管32的后弯曲形状部32i的外侧面32s及枢轴板构件34的外侧面34s大致共面,因此抑制在外观上踏板托架85显眼而提高与车身的一体感。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1具备:枢轴框架24,其支承摆臂8;踏板托架安装部80,其与枢轴框架24的下方相连;以及踏板托架85,其安装于踏板托架安装部8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80f,用于支承踏板17,踏板托架安装部80的外侧面80f配置于比枢轴框架2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32s、34s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踏板托架8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85f配置为与枢轴框架24的外侧面32s、34s共面状。
根据该结构,使踏板托架安装部8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80f配置于比枢轴框架2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32s、34s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由踏板托架安装部80形成的车宽方向的凹陷来安装踏板托架85。踏板托架85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85f配置为与枢轴框架2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32s、34s共面状,因此能够抑制踏板托架85的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伸出。由此,能够抑制乘客载置于踏板17的脚与踏板托架85干涉而给乘客带来不适感。踏板托架85的外侧面85f与枢轴框架24的外侧面32s、34s成为共面状,因此能够抑制外观上地踏板托架85显眼而提高与车身的一体感,提高设计性。
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中,具备:头管21;左右一对主框架管32,它们从头管21向车辆后方延伸;左右一对枢轴板构件34,它们接合于左右一对主框架管32的后弯曲形状部32i,构成枢轴框架24;以及左右一对托架安装构件80a,它们接合于左右一对枢轴板构件34的下端,构成踏板托架安装部80,各个托架安装构件80a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分别比各个枢轴板构件34薄。
根据该结构,使托架安装构件80a的车宽方向的厚度比枢轴板构件34的车宽方向的厚度薄,由此能够使踏板托架安装部8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80f配置于比枢轴框架2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32s、34s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能够抑制踏板托架85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
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中,托架安装构件80a是由金属系材料构成的锻造构件,并焊接于枢轴板构件34。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托架安装构件80a设为锻造构件,能够确保强度刚性,提高踏板托架85的支承刚性,并且通过将该托架安装构件80a焊接结合于枢轴板构件34,能够加强枢轴框架24。
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中,左右一对托架安装构件80a经由在左右一对托架安装构件80a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向管29而相互连结。
根据该结构,由横向管29连结左右托架安装构件80a,由此能够使踏板托架安装部80牢固而提高车身刚性。通过由左右托架安装构件80a支承横向管29的两端,由此能够提高由横向管29支承发动机、悬架等的情况的支承刚性。
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中,具备:主框架22,其支承枢轴框架24;座椅框架25,其向主框架22的后方延伸,用于支承座椅16;后框架61,其支承座椅16后方的车辆部件(后挡泥板71等);以及左右一对后座踏板托架90,它们支承后座踏板94,在座椅框架25设置有将后框架61与后座踏板托架90共同紧固的安装部57。
根据该结构,在座椅框架25设置将后框架61与后座踏板托架90共同紧固的安装部57,由此能够简化用于安装后框架61及后座踏板托架90的构造,削减部件个数及组装工时。
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中,后框架61及后座踏板托架90从车宽方向内侧安装于座椅框架25的安装部57。
根据该结构,从车宽方向内侧安装后框架61及后座踏板托架90,因此后框架61及后座踏板托架90的安装构造不向车宽方向外侧露出呈现,能够提高设计性。即使取下了后框架61及后座踏板托架90的情况下,后框架61及后座踏板托架90的安装部也不向车宽方向外侧露出呈现,能够提高设计性。
在上述机动二轮车1中,座椅框架25具备:座椅框架管55,其从主框架22向后方延伸;以及副框架管56,其从主框架22向后方延伸,并接合于座椅框架管55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在座椅框架管55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设置有安装部57,安装部57设置于在座椅框架管55及副框架管56跨接的安装构件58。
根据该结构,安装后框架61及后座踏板托架90的安装部57设置于在座椅框架管55与副框架管56接合的接合位置跨接于它们的安装构件58,由此能够提高后框架61及后座踏板托架90的支承刚性,并且通过安装构件58加强座椅框架管55与副框架管56接合的接合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参照附图说明了的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该技术范围内考虑有各种的变形例。
例如,主框架22、枢轴框架24、座椅框架25、踏板托架安装部80及后框架61不限于具备左右一对(分体)的构件的结构,也可以具备左右一体的构件的结构。后框架61所支承的车辆部件不限于后挡泥板71,也可以是后座椅、货箱、辅助手柄、电装部件、外装部件、各种容器类等。也可以在后框架61连结有悬架部件。
另外,所述跨骑型车辆包括驾驶员跨车身而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也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之外,也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且也包括将电动马达包含于原动机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在不脱离该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的变更。

Claims (4)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
头管;
主框架管,其具有从所述头管的上部后侧向后方延伸后在侧视下向前下方弯曲的后弯曲形状部;
枢轴框架,其支承摆臂;
在侧视下形成为倒三角形形状的踏板托架安装部,其与所述后弯曲形状部及所述枢轴框架的下方相连;以及
踏板托架,其安装于所述踏板托架安装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用于支承踏板,
所述踏板托架安装部的所述外侧面比所述主框架管的所述后弯曲形状部的外侧面及枢轴板构件的外侧面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地设置,且设置于比所述枢轴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
所述踏板托架具有与所述后弯曲形状部及所述枢轴板构件连续的外观形状的基座部,
所述踏板托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面配置成在与所述枢轴框架的所述外侧面同一面上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托架安装构件,该托架安装构件接合于所述枢轴板构件的下端,构成所述踏板托架安装部,
所述托架安装构件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比所述枢轴板构件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托架安装构件是由金属系材料构成的锻造构件,且焊接于所述枢轴板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左右一对所述托架安装构件经由在左右一对所述托架安装构件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向管而相互连结。
CN201910922047.6A 2018-09-28 2019-09-26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1109629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5182 2018-09-28
JP2018185182A JP6962892B2 (ja) 2018-09-28 2018-09-28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2971A CN110962971A (zh) 2020-04-07
CN110962971B true CN110962971B (zh) 2022-04-01

Family

ID=697816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22047.6A Active CN110962971B (zh) 2018-09-28 2019-09-26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267525B2 (zh)
JP (1) JP6962892B2 (zh)
CN (1) CN110962971B (zh)
DE (1) DE1020192146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36624B2 (ja) * 2018-08-30 2020-08-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IT202000005860A1 (it) * 2020-03-19 2021-09-19 Piaggio & C Spa Veicolo a sella cavalcabile provvisto di telaio con rigidezza ridotta verso i movimenti di imbardata.
JP7177800B2 (ja) 2020-03-27 2022-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ップ取付構造
CN111874129A (zh) * 2020-09-02 2020-11-03 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中撑安装转接结构和摩托车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26054A (ja) * 2008-11-28 2010-06-10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CN102407900A (zh) * 2011-10-12 2012-04-11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后踏板
CN202345845U (zh) * 2011-10-12 2012-07-25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机动两轮车后踏板
CN203172790U (zh) * 2012-04-26 2013-09-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的踏板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43580A (ja) 1981-09-08 1983-03-14 Nec Corp 太陽電池モジユ−ル
JPS5843580U (ja) * 1981-09-19 1983-03-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687126B2 (ja) * 1987-10-27 1997-12-0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ピリオンフレーム構造
JP2508823B2 (ja) 1988-11-02 1996-06-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セラミックス製回転体と金属軸の結合方法
JPH02124781U (zh) * 1989-03-24 1990-10-15
JP3055720B2 (ja) * 1991-09-30 2000-06-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ピリオンステップホルダ取付構造
JPH05124563A (ja) * 1991-10-31 1993-05-21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
JPH05270465A (ja) * 1992-03-27 1993-10-19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サイドガード
JP2002211471A (ja) * 2001-01-17 2002-07-31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4577806B2 (ja) * 2001-01-19 2010-1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車体構造
JP5046559B2 (ja) * 2006-05-29 2012-10-1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201030906Y (zh) * 2007-03-29 2008-03-05 重庆宗申技术开发研究有限公司 摩托车的大货架脚踏
JP5001077B2 (ja) * 2007-07-05 2012-08-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ステップホルダ取付構造
US8646669B2 (en) * 2008-02-15 2014-02-11 Blackbird Dynamics, Llc Cantilevered storage unit mount for vehicles
JP5727805B2 (ja) * 2011-02-01 2015-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
US9290225B2 (en) * 2013-11-20 2016-03-22 Igor Gershteyn Motorcycle foot anchor
JP5983682B2 (ja) * 2014-06-24 2016-09-0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EP3412542B1 (en) * 2016-02-05 2020-10-14 Honda Motor Co., Ltd. Saddled vehicle
US20190092415A1 (en) * 2017-09-27 2019-03-28 Zane Campbell Motorcycle frame support bracket
US11072383B2 (en) * 2019-07-24 2021-07-27 Ciro Corporation Motorcycle passenger footrest moun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126054A (ja) * 2008-11-28 2010-06-10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CN102407900A (zh) * 2011-10-12 2012-04-11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后踏板
CN202345845U (zh) * 2011-10-12 2012-07-25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机动两轮车后踏板
CN203172790U (zh) * 2012-04-26 2013-09-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的踏板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62892B2 (ja) 2021-11-05
JP2020055336A (ja) 2020-04-09
DE102019214645A1 (de) 2020-04-02
US11267525B2 (en) 2022-03-08
US20200102034A1 (en) 2020-04-02
CN110962971A (zh) 2020-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62971B (zh) 跨骑型车辆
US7270210B2 (en) Body frame for motorcycle
JP628852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6371236B1 (en) Vehicle frame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JP517824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US8708086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AU2016202174A1 (en)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JP530763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ステップの配置構造
CN110962978B (zh) 跨骑型车辆
JP555092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8746390B2 (en) Body frame of straddle-type vehicle
JP4503519B2 (ja) 車両の燃料タンク配置構造
CN108688754B (zh) 一种跨步式车辆
CN219969900U (zh) 鞍乘型车辆的车架
JP6766111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723280B2 (ja) 鞍乗型車両
WO2015079567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WO2015079566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307497B2 (ja) 低床式鞍乗り型車両
JP2024108808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0055359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9073285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クッション支持部構造
JP2013193629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グラブレール取付構造
JP2006347195A (ja) 鞍乗り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