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962978B - 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962978B
CN110962978B CN201910891211.1A CN201910891211A CN110962978B CN 110962978 B CN110962978 B CN 110962978B CN 201910891211 A CN201910891211 A CN 201910891211A CN 110962978 B CN110962978 B CN 1109629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racket
frame
fastening
typ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9121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962978A (zh
Inventor
黛慧
三仓圭太
山田将臣
泽崎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9629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29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9629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9629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9/00Cycle frames
    • B62K19/30Frame parts shaped to receive other cycle parts or accessories
    • B62K19/32Steering h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头管的后方且车辆构成部件的前方具有该车辆构成部件的紧固连结部分的跨骑型车辆,其抑制外部要素与紧固连结部分接触的情况,并且提高紧固连结部分周边的外观设计性。跨骑型车辆具备:头管;左右主框架管;燃料箱,其支承在左右主框架管上;上部角撑板,其设置于左右主框架管之间;下部角撑板,其相对于上部角撑板在下方空出间隔而设置;支架,其在上部角撑板的下方安装于下部角撑板;以及紧固连结螺栓,其将下部角撑板与支架以能够装拆的方式紧固连结。

Description

跨骑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基于在2018年9月28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18-183888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通常,在跨骑型车辆的座椅的前方,燃料箱等车辆构成部件支承于车架。例如,在日本国特开2018-52470号中公开了在燃料箱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安装于车架的突部的结构。日本国特开2018-52470号的车架在前端部具备头管,并且在头管的后方具备左右一对的主框架,且具备将左右主框架的前端部彼此连结的横向部。燃料箱的突部经由衬垫及套管并通过螺栓而与车架的横向部紧固连结。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用于将燃料箱的前端部支承于车架的紧固连结部分(螺栓、衬垫及套管等)在头管的后方且燃料箱的前方向车辆上方露出。因此,在车辆制造时、维护作业时,可能因工具、部件等与紧固连结部分接触等而使它们彼此受到损伤。另外,从乘车位置等容易视觉确认燃料箱的紧固连结部分,可能损害外观设计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在头管的后方且车辆构成部件的前方具有该车辆构成部件的紧固连结部分的跨骑型车辆中,抑制外部要素与紧固连结部分接触的情况,并且提高紧固连结部分周边的外观设计性。
本发明采用了以下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具备:头管;左右一对的车架要素,它们向所述头管的后方延伸;车辆构成部件,其支承在左右一对的所述车架要素上;板构件,其相对于所述车辆构成部件位于车辆前方,且设置于左右一对的所述车架要素的上侧,并设置在左右一对的所述车架要素之间;下侧构件,其相对于所述板构件在下方空出间隔而设置,且设置于左右一对的所述车架要素之间;支架,其从所述车辆构成部件朝向车辆前方延伸,且在所述板构件的下方安装于所述下侧构件;以及紧固连结构件,其将所述下侧构件与所述支架以能够装拆的方式紧固连结。
(2)在上述(1)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所述下侧构件上具备将所述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的被紧固连结部。
(3)在上述(1)或(2)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所述板构件上形成有能够使工具穿过的插通孔,所述工具用于使所述紧固连结构件相对于所述下侧构件进行紧固连结。
(4)在上述(3)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罩构件,该罩构件以能够装拆的方式装配于所述插通孔,将所述插通孔闭塞。
(5)在上述(1)至(4)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板构件是相对于所述头管位于车辆后方且将左右一对的所述车架要素彼此连结的上部角撑板。
(6)在上述(1)至(5)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下侧构件是相对于所述头管位于车辆后方且将左右一对的所述车架要素彼此连结的下部角撑板。
(7)在上述(1)至(6)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连结构件,该连结构件相对于所述板构件位于车辆后方,将左右一对的所述车架要素彼此连结,所述支架通过所述板构件与所述连结构件之间而配置于所述板构件的下方。
(8)在上述(1)至(7)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支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支架的前后中间部在侧视下弯曲成圆弧状,在所述前后中间部形成有向上方及下方中的至少一方凹陷的加强凹部。
(9)在上述(1)至(8)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车辆构成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配置于比所述板构件的后端靠车辆前方且上方的位置。
(10)在上述(1)至(9)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车辆构成部件为燃料箱。
根据上述(1)的方案,从车辆构成部件向车辆前方延伸的支架在设置于左右一对的车架要素的上侧之间的板构件的下方通过紧固连结构件等而安装于下侧构件。由此,将支架与下侧构件紧固连结的部分的上方由板构件覆盖。因此,能够抑制支架与下侧构件紧固连结的部分向车辆上方露出的情况。其结果是,在车辆制造时、维护作业时等,能够抑制支架与下侧构件的紧固连结部分和工具、其他物品等外部要素相互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所述外部要素及紧固连结部分相互受到损伤的情况。另外,从乘坐于跨骑型车辆的乘客等不容易视觉确认对车辆构成部件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支架向车身的紧固连结部分,能够提高车辆构成部件的前端部周边的外观设计性。
根据上述(2)的方案,在下侧构件上具备被紧固连结部,由此紧固连结构件与在下侧构件上设置的被紧固连结部紧固连结即可。因此,与使用分体的非紧固连结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紧固连结构件与被紧固连结构件的紧固连结作业。
根据上述(3)的方案,在板构件上设置有工具用的插通孔,由此能够使用于使紧固连结构件紧固连结的工具从插通孔到达下侧构件。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在板构件的下方配置的支架与紧固连结构件的紧固连结作业等。
根据上述(4)的方案,除了使工具穿过插通孔时以外,通过罩构件将插通孔闭塞,由此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
根据上述(5)的方案,作为板构件,使用将左右车架要素彼此连结的上部角撑板,由此能够将车架的加强要素用作对支架与紧固连结构件的紧固连结部分进行隐藏的板构件。由此,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
根据上述(6)的方案,作为下侧构件,使用将左右车架要素彼此连结的下部角撑板,由此能够将车架的加强要素用作对支架进行紧固连结的下侧构件。由此,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
根据上述(7)的方案,使支架通过相对于板构件设置于车辆后方的连结构件与板构件之间,由此能够利用有限的空间来有效地配置支架。
根据上述(8)的方案,支架的前后中间部弯曲成圆弧状,并且在该前后中间部设置有加强凹部,由此能够有效地加强支架并牢固地支承车辆构成部件。
根据上述(9)的方案,车辆构成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配置于比板构件的后端靠车辆前方且上方的位置,由此从乘坐于跨骑型车辆的乘客不容易视觉确认支架与紧固连结构件的紧固连结部分。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
根据上述(10)的方案,车辆构成部件为燃料箱,因此不容易视觉确认对车辆外观的影响大的支承燃料箱的支架的紧固连结部分,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设计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架的左侧视图。
图3是上述车架的立体图。
图4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左右中央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6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包含左右中央的截面的立体图。
图7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燃料箱的前端部周边的俯视图。
图8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燃料箱的后端部周边的俯视图。
图9是上述燃料箱的左右中央的剖视图。
图10是在上述燃料箱的前端部设置的支架的立体图。
图11是从斜下方观察上述支架相对于上述燃料箱的接合部分的立体图。
图12是上述车架的下部角撑板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的XIII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别记载,则就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图中适当部位示出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表示车身左右中心的线CL。
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跨骑型车辆)1是使其车身低且长的巡逻型的车辆。机动二轮车1的前轮2在车身前部支承于以上部成为后侧的方式倾斜的左右一对的前叉3的下端部。左右前叉3的上部经由转向杆4而支承于车架20的前端部。在转向杆4的上部安装有转向用的车把6。
机动二轮车1的后轮7在车身后部下侧支承于沿前后延伸的摆臂8的后端部。摆臂8的前端部能够上下摆动地支承于车架20的后部下侧。后轮7例如经由配置于车身后部右侧的链式的传动机构7a而与作为机动二轮车1的原动机的动力单元10A连结。在摆臂8的左右臂的后部连结有左右一对的后缓冲件9的下端部。
动力单元10A搭载于车架20的内侧。动力单元10A包括具有沿着车宽方向(左右方向)的曲轴的发动机(内燃机)10。发动机10使气缸12在曲轴箱11的前部上方立起。曲轴箱11的后部为收容变速器的变速器箱。
在气缸12的气缸盖12a的后部连接有包括节气门部等的进气通路13。在气缸盖12a的前部连接有排气管14的基端部。排气管14在发动机10前方朝向后方弯曲,且在发动机10的下方向后方拉回而与例如配置于车身后部右侧的排气消声器14a连接。
在发动机10的上方配置有贮存发动机10的燃料的燃料箱(车辆构成部件)15。燃料箱15例如通过钢板的冲压成型而形成。在燃料箱15的后方配置有供驾驶员就座的座椅16。在座椅16的前下方配置有载放驾驶员的脚的左右一对的踏脚板17。
在燃料箱15的后部及座椅16的前部16b的下方配置有空气滤清器等辅机类18。辅机类18支承于车架20的内侧,由安装于车架20的侧罩19从左右外侧覆盖。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中没有后部同乘者用的座椅及踏脚板,但也可以是具备它们的结构。
一并参照图2、图3,车架20通过焊接等将多种钢材一体结合而形成。
车架20具备:头管21,其位于该车架20的前端部,并支承转向杆4;主框架22,其包括从头管21的上部后侧向左右分支并在侧视下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主框架管(车架要素)32;下行框架23,其包括从头管21的下部后侧向左右分支并在侧视下呈比主框架管32更急剧的倾斜而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行框架管33;枢轴框架24,其包括与左右主框架管32的后部接合并对摆臂8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的枢轴板构件34;以及座椅框架25,其前端部与主框架22的后上部接合并向后方延伸。
头管21呈圆筒状,中心轴线配置于车宽方向中心,且以上部成为后侧的方式在侧视下倾斜配置。
左右主框架管32具备:第一延伸部32a,其从头管21的上部后侧向后方延伸,在侧视下向后下方倾斜延伸,且在俯视下向左右外侧倾斜延伸;第二延伸部32c,其经由第一弯折部32b与第一延伸部32a的后方相连,在侧视下与第一延伸部32a呈直线状地延伸,且在俯视下与第一延伸部32a相比使向左右外侧的倾斜平缓而延伸;第三延伸部32e,其经由第二弯折部32d与第二延伸部32c的后方相连,在侧视下与第二延伸部32c相比使向后下方的倾斜增强而延伸,且在俯视下向左右内侧倾斜延伸;第四延伸部32g,其经由第三弯折部32f与第三延伸部32e的后方相连,在侧视下与第三延伸部32e呈直线状地延伸,且在俯视下向左右外侧倾斜延伸;以及后弯曲形状部32i,其经由第四弯折部32h与第四延伸部32g的后方相连,在侧视下从与第四延伸部32g呈直线状地延伸的状态向前下方弯曲延伸,且在俯视下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需要说明的是,车身侧面是指与车宽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平面。
左右主框架管32分别通过圆形钢管的弯曲加工等而一体形成。
后弯曲形状部32i在侧视下,在弯曲成向后方凸出的圆弧状的部位的下方,向前下方呈直线状地延伸。在后弯曲形状部32i的前表面侧(内周侧),接合有在侧视下呈大致月牙形状的枢轴板构件34。在左右枢轴板构件34的前部分别设置有对摆臂8的摆动轴(枢轴)进行支承的枢轴部34a。枢轴板构件34通过钢板的冲压成型或铸造等而形成。左右主框架管32的后弯曲形状部32i兼用作枢轴框架24的一部分。
在左右主框架管32的第二延伸部32c的前部之间架设有第一横向框架(连结构件)26。
在左右主框架管32的第三延伸部32e的前部之间架设有第二横向框架27。
在左右主框架管32的第四延伸部32g的后部之间架设有第三横向框架28。
在左右主框架管32的后弯曲形状部32i的前下部之间架设有第四横向框架29。
各横向框架26~29分别由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形钢管形成。
在第三横向框架28上接合有向前下方延伸的后上部安装托架28a,以便对曲轴箱11的后部上侧进行支承。
在第四横向框架29上接合有向前方延伸的后下部安装托架29a,以便对曲轴箱11的后部下侧进行支承。
车架20为将发动机10(动力单元10A)作为框架结构的一部分来利用的所谓的菱形框架结构。发动机10以在侧视下被主框架22、下行框架23及枢轴框架24包围的方式搭载,且将下行框架23的下部与主框架22的后部及枢轴框架24连结。
在机动二轮车1中,虽然未将发动机10的气缸12与车架20连结,但通过在左右主框架管32之间设置第二横向框架27,从而使车架20的扭转刚性提高。
左右下行框架管33具备:第一延伸部33a,其从头管21的下部后侧向后方延伸,在侧视下向后下方倾斜延伸,且在俯视下向左右外侧倾斜延伸;以及第二延伸部33c,其经由第一弯折部33b与第一延伸部33a的下方相连,在侧视下与第一延伸部33a呈直线状地延伸,且在俯视下与车身侧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左右下行框架管33分别通过圆形钢管的弯曲加工等而一体形成。
在左右下行框架管33的第一延伸部33a的下部之间架设有第一横向框架36。
在左右下行框架管33的第二延伸部33c的上下中间部之间架设有第二横向框架37。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中间”为不仅包括对象的两端之间的中央,还包括对象的两端之间的内侧的范围的意思。
各横向框架36、37分别由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形钢管形成。
在左右下行框架管33的下端部分别接合有沿着左右方向的圆筒状的凸起构件38。在左右凸起构件38之间固定有对发动机10的曲轴箱11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前发动机吊架39的上端部。前发动机吊架39例如通过钢板的冲压成型而形成。
在左右主框架管32的前部(第二延伸部32c的前部)与左右下行框架管33的上部(第一延伸部33a的下部)之间,分别架设有在侧视下向后上方倾斜延伸的第一角撑架41。
在比左右的第一角撑架41靠下方的位置,且在左右主框架管32的前后中间部(第二弯折部32d)与左右下行框架管33的上部(第一延伸部33a的下部)之间,分别架设有在侧视下与第一角撑架41相比使向后上方的倾斜躺倒而延伸的第二角撑架42。
各角撑架41、42分别由呈直线状地延伸的圆形钢管形成。
在左右下行框架管33的上部(第一延伸部33a)与头管21的下部之间,架设有在侧视下以对它们之间的锐角部分进行填埋的方式形成的下角撑板43。下角撑板43的下部以与左右下行框架管33的第一弯折部33b重叠的方式延伸出。
下角撑板43例如通过钢板的冲压成型而形成。
在左右主框架管32的前部(第一延伸部32a的前部)之间,架设有在侧视下以沿着主框架管32的上缘的方式配置的平板状的上部角撑板(板构件)81和在侧视下以沿着主框架管32的下缘的方式配置的平板状的下部角撑板(下侧构件)82。
一并参照图4~图7,上部角撑板81设置成,将从头管21朝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主框架管32的第一延伸部32a之间从上方覆盖。上部角撑板81形成为沿着在俯视下从头管21的上部后侧朝后方向左右外侧倾斜延伸的左右的第一延伸部32a而从前方朝向后方使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逐渐变大。上部角撑板81相对于燃料箱15设置于前方。
上部角撑板81例如通过钢板的冲压成型而形成。上部角撑板81的左右方向两端部的端缘部81e通过焊接而与主框架管32的第一延伸部32a的上表面接合。由此,上部角撑板81在头管21的后方将左右一对的主框架管32的第一延伸部32a彼此连结。
下部角撑板82设置成,将从头管21朝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主框架管32的第一延伸部32a之间从下方覆盖。下部角撑板82相对于上部角撑板81位于下方,隔着第一延伸部32a而在上下方向上空出间隔地设置。下部角撑板82形成为沿着在俯视下从头管21的上部后侧朝后方向左右外侧倾斜延伸的左右的第一延伸部32a而从前方朝向后方使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逐渐变大(参照图12)。
下部角撑板82例如通过钢板的冲压成型而形成。下部角撑板82的左右方向两端部的端缘部通过焊接而与主框架管32的第一延伸部32a的下表面接合。由此,下部角撑板82在头管21的后方将左右一对的主框架管32的第一延伸部32a彼此连结。
如图2、图3所示,座椅框架25具备:座椅框架主体45,其包括从左右主框架管32的后弯曲形状部32i的上部向后方以前低后高的方式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侧部管部55;以及座椅副框架46,其包括从左右主框架管32的前后中间部(第二延伸部32c的前部)向后方以前高后低的方式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副框架管56。
座椅框架主体45形成为在俯视下向前方敞开的U字形状,左右侧部管部55的前端部55f分别与左右主框架管32的后弯曲形状部32i的上部接合。
侧部管部55具备:第一延伸部55a,其从主框架管32的后弯曲形状部32i的上部向后方延伸,在侧视下向后上方倾斜延伸,且在俯视下向左右内侧倾斜延伸;第二延伸部55c,其经由第一弯折部55b与第一延伸部55a的后方相连,在侧视下与第一延伸部55a呈直线状地延伸,且在俯视下与第一延伸部55a相比使向左右内侧的倾斜平缓而延伸;以及后弯曲部55e,其经由第二弯折部55d与第二延伸部55c的后方相连,在侧视下与第二延伸部55c相比使向上方的倾斜增强而延伸,且在俯视下向左右内侧弯曲成圆弧状。
左右的后弯曲部55e相互连成一体,且在俯视下形成为向后方凸出的半圆形状。左右的后弯曲部55e在座椅框架主体45的后部形成为,在俯视下沿着座椅16的后部16a的外形,从而能够支承在车辆加速时从乘客作用于座椅16的载荷。
左右侧部管部55分别通过圆形钢管的弯曲加工等而一体形成。
在左右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后部之间架设有第五横向框架47。
在左右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后部的下表面侧分别接合有缓冲件连结托架48,该缓冲件连结托架48将左右后缓冲件9的上端部连结。
第五横向框架47由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圆形钢管形成。缓冲件连结托架48通过钢板的冲压成型或铸造等而形成。在连结托架48上设置有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紧固连结凸起48a。
左右副框架管56分别架设于左右主框架管32的第二延伸部32c的前部与左右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前后中间部之间。左右副框架管56将前端部56f分别与左右主框架管32的第二延伸部32c的前部接合,并将后端部56r分别与左右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前后中间部接合。
副框架管56具备:第一延伸部56a,其从主框架管32的第二延伸部32c的前部向后方延伸,在侧视下向后下方倾斜延伸,且在俯视下向左右内侧倾斜延伸;以及第二延伸部56c,其经由第一弯折部56b与第一延伸部56a的后方相连,在侧视下与第一延伸部56a呈直线状地延伸,且在俯视下向左右外侧倾斜延伸。
左右副框架管56分别通过圆形钢管的弯曲加工等而一体形成。形成左右副框架管56的圆形钢管比形成座椅框架主体45的圆形钢管直径小。
在左右副框架管56的第一弯折部56b之间架设有第六横向框架49。
在左右副框架管56的前后中间部(第二延伸部56c的前部)与第六横向框架49之间,架设有在侧视下以沿着座椅副框架46的上缘的方式配置的角撑板51。
在副框架管56的第二延伸部56c的后部上侧与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的后部上侧之间,架设有与侧部管部55的第二延伸部55c相比使向后上方的倾斜躺倒而延伸的角撑架52。
横向框架及角撑架52分别由圆形钢管形成。角撑板51通过钢板的冲压成型而形成。
一并参照图1,在座椅框架25上支承有座椅16。座椅16的后部16a被座椅框架主体45的后部(左右侧部管部55的第一延伸部55a的后部、第二延伸部55c及后弯曲部55e)从后下方支承,座椅16的前部16b被座椅副框架46的后部(左右副框架管56的第二延伸部56c)支承。
座椅16的后部16a形成为比座椅框架主体45向车宽方向外侧伸出的宽幅形状,以便以大面积支承乘客(驾驶员)的臀部。
座椅16的前部16b形成为与左右副框架管56的第一弯折部56b之间的左右宽度大致同等宽度的窄幅形状,以便抑制乘客的两腿的张开,其中,左右副框架管56的第一弯折部56b之间的左右宽度形成座椅副框架46的最小宽度。
在位于座椅16的前方的燃料箱15中,形成左右膝夹部15a的燃料箱后部15b以越往后方越缩窄左右宽度的方式形成,从而容易夹在就座于座椅16的驾驶员的两膝之间。燃料箱15的后端部的左右宽度为与座椅16的前端部的左右宽度大致同等的宽度。
在左右副框架管56之间的角撑板51的后部,形成有使在座椅16的前部16b设置于座椅底板的未图示的卡止爪从后方嵌入并对其保持的座椅前保持部51a。在角撑板51的前部具备箱后紧固连结部51b,该箱后紧固连结部51b对在燃料箱15的后端部设置的后紧固连结凸缘15c进行紧固连结。
在座椅框架主体45的前后中间部连结有后框架61,该后框架61包括对后挡泥板71等车辆部件进行支承的左右一对的后框架主体62。
左右后框架主体62分别例如通过铝铸造等而一体形成。后框架主体62形成为以左右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
后框架主体62具备:框架基部63,其在侧视下配置于侧部管部55中的第二延伸部55c的上部的后下方;以及后延伸部64,其从框架基部63的后部向后方延伸,且在侧视下呈向上方凸出的圆弧状而延伸。
框架基部63以在侧视下与缓冲件连结托架48及后缓冲件9的上部局部地重叠的方式设置。框架基部63除了与缓冲件连结托架48及后缓冲件9重叠的部位以外,在座椅框架主体45的后下方露出而成为车辆外观。在框架基部63的车宽方向内侧适当实施有减重,从而在维持具有厚度的外观的同时实现轻量化。
框架基部63的前部在侧视下以与座椅框架主体45重叠的方式配置,且通过螺栓(未图示)从车宽方向内侧与座椅框架主体45紧固连结。
后延伸部64以沿着支承于左右后框架主体62之间的后挡泥板71(及后轮7)的侧视形状的方式弯曲。在后挡泥板71的后端部支承有尾灯单元73。
一并参照图4~图8,在座椅16的前方设置的燃料箱15使用在后下端部设置的后紧固连结凸缘15c和在前下端部设置的支架90而以能够装拆的方式支承(橡胶支承)于车架20。
如图8、图9所示,后紧固连结凸缘15c通过焊接等与燃料箱15的后下端部接合为一体。后紧固连结凸缘15c从燃料箱15的后下端部向后方延伸出,并通过螺栓等(未图示)而紧固连结于车架20的角撑板51的所述箱后紧固连结部51b。
一并参照图4~图6、图9~图11,支架90通过焊接等与燃料箱15的前下端部接合为一体。支架90设置成从燃料箱15的前下端部朝向前方而向斜下方延伸出。支架90具备:基端部90a,其与在燃料箱15的前下端部的下表面形成的平面状的台座部15d接合;倾斜延伸部(前后中间部)90c,其经由第一弯折部90b与基端部90a的前方相连,且在侧视下朝向前方而向斜下方延伸出;以及顶端部90e,其经由第二弯折部90d与倾斜延伸部90c的前方相连,且在侧视下朝向前方而向斜上方延伸。基端部90a例如经由加强板与作为中空构件的燃料箱15接合。倾斜延伸部90c在侧视下弯曲成朝向前上方凸出的圆弧状,来抑制第一弯折部90b的弯折。
在支架90的左右方向两端部,分别沿着前后方向连续地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肋91。
如图5、图10所示,肋91在位于基端部90a的左右方向两侧的肋后部91a处形成为,从基端部90a向下方的突出尺寸、即肋后部91a的上下方向的高度恒定。
肋91在位于倾斜延伸部90c的左右方向两侧的肋中间部91b处形成为,从倾斜延伸部90c向下方的突出尺寸、即肋中间部91b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从后方朝向前方而逐渐变小。
肋91在位于顶端部90e的左右方向两侧的肋前部91c处形成为,从顶端部90e向下方的突出尺寸、即肋前部91c的上下方向的高度恒定。
支架90中,前方的顶端部90e侧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比后方的基端部90a侧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小。支架90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剖视下,前方的顶端部90e侧的截面积比后方的基端部90a侧的截面积小。由此,在支架90中,基端部90a侧的强度比顶端部90e侧的强度高。
在支架90的基端部90a形成有切口部92,该切口部92从支架90的后端朝向前方而在俯视下呈大致U字状凹陷。通过该切口部92,基端部90a从倾斜延伸部90c向后方以左右一对的形态延伸。
倾斜延伸部90c形成为,在俯视下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从后方朝向前方而逐渐变小。在倾斜延伸部90c的左右方向的内侧形成有朝向下方凹陷的加强凹部95。加强凹部95沿着前后方向连续地形成。加强凹部95形成为,在俯视下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从后方朝向前方而逐渐变小。
顶端部90e在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沿着板厚方向贯通的圆形的卡止孔93。
支架90例如通过钢板的冲压成型而形成。支架90的基端部90a例如通过弧焊而与燃料箱15的台座部15d的下表面(加强板)接合。此时,基端部90a中不仅外周缘部焊接于台座部15d,而且U字状的切口部92的周缘部也焊接于台座部15d。由此,确保支架90的焊接量(焊缝长度),来将支架90与燃料箱15牢固地接合。所述加强板例如通过点焊而例如与台座部15d的下表面接合。
如图5、图6所示,在将支架90与燃料箱15接合了的状态下,支架90的顶端部90e比燃料箱15中位于最前方的前端15e向前方突出。燃料箱15的前端15e配置于与上部角撑板81的后端81r相比靠车辆前方且上方的位置。
支架90的倾斜延伸部90c通过上部角撑板81与第一横向框架26之间的间隙而插入于上部角撑板81的下侧。支架90的顶端部90e在上部角撑板81的下方经由衬垫111及套管112并通过紧固连结螺栓(紧固连结构件)100而与下部角撑板82紧固连结。
衬垫111呈圆筒状,且具备:贯通孔111h,其沿着轴向贯通该衬垫111的轴中心部;以及环状狭缝111b,其形成于外周面的轴向中间部,且在绕轴心的周向上连续。衬垫111由橡胶系材料形成。在衬垫111的环状狭缝111b外嵌有支架90的卡止孔93的内周缘部。
套管112呈能够使紧固连结螺栓100的螺杆穿过的圆筒状,且由金属材料形成。套管112插入于衬垫111的贯通孔111h。
如图12、图13所示,在下部角撑板82的中央部形成有沿着下部角撑板82的板厚方向贯通的贯通孔82h。在下部角撑板82上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有与贯通孔82h同轴配置的螺母构件(被紧固连结部)102。
如图5、图6所示,紧固连结螺栓100以在衬垫111的上端面隔有金属制的平垫圈101的状态下,从上方在插入于衬垫111的套管112内穿过。紧固连结螺栓100螺接而拧入于在下部角撑板82上固定的螺母构件102。通过该紧固连结螺栓100及螺母构件102,套管112以立起状态紧固固定在下部角撑板82上。支架90经由衬垫111而支承于该套管112。即,通过紧固连结螺栓100等,在下部角撑板82上橡胶支承支架90(乃至于燃料箱15的前端部)。
如图4~图7所示,在上部角撑板81的中央部形成有沿着其板厚方向贯通且能够使工具穿过的插通孔81h,该工具用于使紧固连结螺栓100的头部绕螺栓轴旋转。如图5、图7所示,插通孔81h比燃料箱15的前端15e向前方露出。紧固连结螺栓100从上部角撑板81的上方通过插通孔81h,并例如使套筒扳手的套筒部套入并旋转,由此能够进行拧入及松缓。
如图5~图7所示,在插通孔81h上能够装配将插通孔81h闭塞的罩构件88。罩构件88例如由树脂系材料、橡胶系材料等形成。罩构件88在通常时装配于插通孔81h,在进行燃料箱15的拆装作业时从插通孔81h取下,从而使工具能够穿过插通孔81h。
能够使罩构件88具有外观设计性。即,罩构件88具有形状自由度,并且例如也可以设置机动二轮车1的车名、制造商名等各种标识等。由此,在装配有罩构件88的状态下,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上述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具备:头管21;左右一对的主框架管32,它们向头管21的后方延伸;燃料箱15,其支承在左右一对的主框架管32上;上部角撑板81,其相对于燃料箱15位于车辆前方,且设置于左右一对的主框架管32的上侧,并将左右一对的主框架管32之间覆盖;下部角撑板82,其相对于上部角撑板81在下方空出间隔而设置;支架90,其从燃料箱15朝向车辆前方延伸,且在上部角撑板81的下方安装于下部角撑板82;以及紧固连结螺栓100,其将下部角撑板82与支架90以能够装拆的方式紧固连结。
根据该结构,从燃料箱15向前方延伸的支架90在将左右一对的主框架管32的上侧之间覆盖的上部角撑板81的下方通过紧固连结螺栓100等而安装于下部角撑板82。由此,将支架90与下部角撑板82紧固连结的部分的上方由上部角撑板81覆盖。因此,能够抑制支架90与下部角撑板82紧固连结的部分向车辆上方露出的情况。其结果是,在车辆制造时、维护作业时等,能够抑制支架90与下部角撑板82的紧固连结部分和工具、其他物品等外部要素相互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所述外部要素及紧固连结部分相互受到损伤的情况。另外,从乘坐于机动二轮车1的乘客等不容易视觉确认对燃料箱15的前端部进行支承的支架90向车身的紧固连结部分,能够提高燃料箱15的前端部周边的外观设计性。
另外,在下部角撑板82上具备将紧固连结螺栓100紧固连结的螺母构件102。由此,紧固连结螺栓100与在下部角撑板82上设置的螺母构件102紧固连结即可。因此,与使用分体的螺母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紧固连结螺栓100与螺母构件102的紧固连结作业。
另外,在上部角撑板81上形成有工具用的插通孔81h。由此,用于使紧固连结螺栓100紧固连结的工具能够通过插通孔81h而对下部角撑板82进行操作。因此,能够容易进行在上部角撑板81的下方配置的支架90与紧固连结螺栓100的紧固连结作业等。
另外,还具备将插通孔81h闭塞的罩构件88。由此,除了使工具穿过插通孔81h时以外,通过罩构件88闭塞插通孔81h,由此能够抑制紧固连结螺栓100的露出、紧固连结螺栓100等被雨水浸湿引起的锈的产生等,并且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
另外,上部角撑板81相对于头管21在后方将左右一对的主框架管32彼此连结。由此,能够将作为车架20的加强要素的上部角撑板81用作对支架90与紧固连结螺栓100的紧固连结部分进行隐藏的板构件。由此,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
另外,下部角撑板82相对于头管21在后方将左右一对的主框架管32彼此连结。由此,能够将作为车架20的加强要素的下部角撑板82用作对支架90进行紧固连结的下侧构件。由此,能够抑制部件个数的增加。
另外,支架90通过上部角撑板81与第一横向框架26之间而配置于上部角撑板81的下方。这样,通过使支架90通过在上部角撑板81的后方设置的第一横向框架26与上部角撑板81之间,由此能够利用有限的空间来有效地配置支架90。
另外,支架90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支架90的前后中间部为在侧视下弯曲成圆弧状的倾斜延伸部90c,该倾斜延伸部90c具有向上方及下方中的至少一方凹陷的加强凹部95。由此,能够有效地提高支架90的刚性并牢固地支承燃料箱15。
另外,燃料箱15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15e配置于比上部角撑板81的后端81r靠前方且上方的位置。由此,从乘坐于机动二轮车1的乘客不容易视觉确认支架90与紧固连结螺栓100的紧固连结部分。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外观设计性。
另外,不容易视觉确认对车辆外观的影响大的支承燃料箱15的支架90的紧固连结部分,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设计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参照附图说明的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其技术范围内考虑有各种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作为左右一对的主框架管32的加强要素而发挥功能的上部角撑板81来覆盖通过紧固连结螺栓100将支架90与下部角撑板82紧固连结的部分的上方,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上部角撑板81以外的罩构件(板构件)来覆盖通过紧固连结螺栓100将支架90与下部角撑板82紧固连结的部分的上方。上部角撑板81连结的左右一对的车架要素(主框架管32)不限于是否为“主”及是否为“管”。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上部角撑板81的下方的下部角撑板82上安装支架90,但不限定于此。例如,除了作为左右一对的主框架管32的加强要素而发挥功能的下部角撑板82以外,还可以设置下侧构件来安装支架90。而且,下侧构件也可以设置于主框架管32以外的部位,例如可以由从头管21向后方延伸的托架等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螺母构件102焊接于下部角撑板82,但螺母构件102也可以与下部角撑板82分体。而且,也可以代替螺母构件102而使下部角撑板82自身具备对紧固连结螺栓100进行紧固连结的内螺纹孔形成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支架90来支承燃料箱15,但不限于燃料箱15,也可以将空气滤清器箱、物品收容箱、箱罩(车身罩)、转向机构减振器(转向系统部件)、电池箱、各种电气安装部件等其他车辆构成部件通过与上述同样的结构而支承在左右一对的主框架管32上。
另外,所述跨骑型车辆中包括驾驶员跨车身而乘坐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二轮以外,还包括前二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且也包括原动机中包含电动马达的车辆。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为本发明的一例,在不脱离该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9)

1.一种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
头管;
左右一对的车架要素,它们向所述头管的后方延伸;
车辆构成部件,其支承在左右一对的所述车架要素上;
板构件,其相对于所述车辆构成部件位于车辆前方,且设置于左右一对的所述车架要素的上侧,并设置在左右一对的所述车架要素之间;
下侧构件,其相对于所述板构件在下方空出间隔而设置,且设置于左右一对的所述车架要素之间;
支架,其从所述车辆构成部件朝向车辆前方延伸,且在所述板构件的下方安装于所述下侧构件;以及
紧固构件,其将所述下侧构件与所述支架以能够装拆的方式紧固连结,
在所述板构件上形成有能够使工具穿过的插通孔,所述工具用于使所述紧固构件相对于所述下侧构件进行紧固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在所述下侧构件上具备将所述紧固构件紧固连结的被紧固连结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还具备罩构件,该罩构件以能够装拆的方式装配于所述插通孔,将所述插通孔闭塞。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板构件是相对于所述头管位于车辆后方且将左右一对的所述车架要素彼此连结的上部角撑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下侧构件是相对于所述头管位于车辆后方且将左右一对的所述车架要素彼此连结的下部角撑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跨骑型车辆具备连结构件,该连结构件相对于所述板构件位于车辆后方,将左右一对的所述车架要素彼此连结,
所述支架通过所述板构件与所述连结构件之间而配置于所述板构件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支架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支架的前后中间部在侧视下弯曲成圆弧状,在所述前后中间部形成有向上方及下方中的至少一方凹陷的加强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车辆构成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配置于比所述板构件的后端靠车辆前方且上方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型车辆,其中,
所述车辆构成部件为燃料箱。
CN201910891211.1A 2018-09-28 2019-09-19 跨骑型车辆 Active CN1109629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3888 2018-09-28
JP2018183888A JP6997692B2 (ja) 2018-09-28 2018-09-28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962978A CN110962978A (zh) 2020-04-07
CN110962978B true CN110962978B (zh) 2021-08-13

Family

ID=69781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91211.1A Active CN110962978B (zh) 2018-09-28 2019-09-19 跨骑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58669B2 (zh)
JP (1) JP6997692B2 (zh)
CN (1) CN110962978B (zh)
DE (1) DE102019214193B4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2000005860A1 (it) * 2020-03-19 2021-09-19 Piaggio & C Spa Veicolo a sella cavalcabile provvisto di telaio con rigidezza ridotta verso i movimenti di imbardata.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98676U (zh) * 1980-12-17 1981-08-04
JPH0976972A (ja) * 1995-09-11 1997-03-25 Honda Motor Co Ltd 鞍型燃料タンク取付け構造
CN201834134U (zh) * 2010-11-02 2011-05-18 戴鹏 摩托车车架
CN203666874U (zh) * 2013-11-11 2014-06-25 应辉辉 一种摩托车车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98676A (en) 1980-01-10 1981-08-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evice housing box
NL186352C (nl) 1980-08-27 1990-11-01 Philips Nv Werkwijze ter vervaardiging van een halfgeleiderinrichting.
JPS5927339Y2 (ja) * 1980-10-22 1984-08-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S6072383A (ja) 1983-09-28 1985-04-24 Canon Inc 照明装置と共に用いられる撮像装置
JPS6072383U (ja) * 1983-10-26 1985-05-22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オ−トバイの燃料タンク取着装置
JPS62216884A (ja) * 1986-03-18 1987-09-24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JPS6328777A (ja) * 1986-07-23 1988-02-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ム構造
JPH0320076A (ja) 1989-06-16 1991-01-29 Matsushita Electron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943204B2 (ja) * 1990-01-25 1999-08-3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収納ボックスのリッド開閉装置
JPH04137972A (ja) 1990-09-28 1992-05-12 Canon Inc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JPH04137972U (ja) * 1991-06-19 1992-12-22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3171880B2 (ja) * 1991-07-04 2001-06-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
JPH09123891A (ja) 1995-10-30 1997-05-13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アンチスキッドブレーキ装置における配管構造
US6213514B1 (en) * 1996-12-20 2001-04-10 Suzuki Kaisha Toshiba Fuel tank system of a motor bicycle
JP4156718B2 (ja) 1998-09-11 2008-09-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
JP4416301B2 (ja) * 2000-10-03 2010-02-17 ダイキョーニシカワ株式会社 車両用バンパー及び該バンパーのエアダムスカート取付構造
JP4138466B2 (ja) * 2002-11-29 2008-08-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4388856B2 (ja) * 2004-06-04 2009-12-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燃料タンク
MY147071A (en) 2005-11-17 2012-10-15 Yamah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JP4853900B2 (ja) 2006-02-23 2012-01-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5307586B2 (ja) * 2009-03-09 2013-10-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ハンドルロック構造
JP5508898B2 (ja) * 2010-02-23 2014-06-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N103097235B (zh) 2010-03-25 2015-10-1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电池的配置结构
JP6231270B2 (ja) * 2012-12-10 2017-11-15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JP6130138B2 (ja) * 2012-12-26 2017-05-1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タンクカバー
WO2015068189A1 (ja) 2013-11-07 2015-05-1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6099694B2 (ja) 2015-05-27 2017-03-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288524B2 (ja) * 2015-10-09 2018-03-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433031B2 (ja) 2016-09-29 2018-1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の燃料電池スタック固定構造
JP6502297B2 (ja) 2016-09-30 2019-04-1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489715B2 (ja) 2017-03-27 2019-03-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DE112018006253T5 (de) 2017-12-08 2020-08-13 Honda Motor Co., Ltd. Rumpfrahmenstruktur
JP6649971B2 (ja) * 2018-02-13 2020-0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6755894B2 (ja) * 2018-02-13 2020-09-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98676U (zh) * 1980-12-17 1981-08-04
JPH0976972A (ja) * 1995-09-11 1997-03-25 Honda Motor Co Ltd 鞍型燃料タンク取付け構造
CN201834134U (zh) * 2010-11-02 2011-05-18 戴鹏 摩托车车架
CN203666874U (zh) * 2013-11-11 2014-06-25 应辉辉 一种摩托车车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358669B2 (en) 2022-06-14
DE102019214193B4 (de) 2024-01-11
US20200102035A1 (en) 2020-04-02
JP2020050285A (ja) 2020-04-02
CN110962978A (zh) 2020-04-07
JP6997692B2 (ja) 2022-01-18
DE102019214193A1 (de) 2020-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30673B2 (en) Saddle-type vehicle
JP517824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JP628852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8708086B2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10962971B (zh) 跨骑型车辆
WO2011121885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JP6772862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CN110962978B (zh) 跨骑型车辆
US10053176B2 (en) Fuel tank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US9193259B2 (en) Tank cover attachment structure of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675589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64997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10723401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saddle type vehicle
JPWO2018179795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構造
JP2018030441A (ja)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タンク取付構造
JP2007091156A (ja) 車両の燃料タンク配置構造
JPH05105159A (ja) 鞍乗型車両のフレーム構造
JP679795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76128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リヤフレーム構造体
JP2009073285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リヤクッション支持部構造
WO2019092745A1 (en) Floor of a two wheeled vehicle
JP2020055359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2007203779A (ja) 自動二輪車の懸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