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45894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45894A CN102445894A CN2011102977281A CN201110297728A CN102445894A CN 102445894 A CN102445894 A CN 102445894A CN 2011102977281 A CN2011102977281 A CN 2011102977281A CN 201110297728 A CN201110297728 A CN 201110297728A CN 102445894 A CN102445894 A CN 10244589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ocessing system
- image processing
- fixing device
- partition wall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利用装置外的空气有效地冷却因定影装置而变得过热的周边部件,并有效地排出由各带电器产生的臭氧。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工艺部(50),具有使感光体(51)带电的带电器(52);定影装置(80),具有对由工艺部在记录片材上形成的显影剂图像进行热定影的热源(81A);装置主体(10),收纳工艺部和定影装置,并且在上方具有将从定影装置排出的记录片材向图像形成装置外排出的排出口(92);以及排气扇(100),将装置主体内的空气向图像形成装置外排出;排气扇配置在比工艺部靠向定影装置侧并且比带电器和热源靠向下方的位置,以通过排气扇将从排出口进入的图像形成装置外的空气排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将装置主体内的空气排出到装置外的排气扇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冷却结构的图像形成装置是众所周知的。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定影装置的后段,设有与用于传送记录介质的传送路合流的通风路,通过送风机构向通风路中送风以进行冷却。但是,专利文献1中,其作为送风机构的送风扇设置在带电器的上方,并向带电器及定影装置热源上方的通风路内送风,因此,无法有效地冷却因定影装置而变得过热的周边部件,而且,无法有效地将带电器所产生的比空气重的臭氧排出到装置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373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可以利用装置外的空气有效地冷却因定影装置而变得过热的周边部件,有效地排出并回收由各带电器产生的臭氧,并可实现装置主体的小型化。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工艺部(50),具有使感光体(51)带电的带电器(52);定影装置(80),具有对由所述工艺部在记录片材上形成的显影剂图像进行热定影的热源(81A);装置主体(10),收纳所述工艺部和所述定影装置,并且,在上方具有将从所述定影装置排出的记录片材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外排出的排出口(92);以及排气扇(100),将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空气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外排出;其中,所述排气扇配置在比所述工艺部靠向所述定影装置侧并且比所述带电器和所述热源靠向下方的位置,以通过所述排气扇将从所述排出口进入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外的空气排出。
优选为,从与输送记录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正交的片材宽度方向看,所述排气扇以与比所述定影装置的所述热源靠向下侧的部位重叠的方式配置。
优选为,所述工艺部具有多个工艺部,所述多个工艺部沿着所述片材输送方向排列,所述多个工艺部之间的间隙以在上下方向上从上向下逐渐接近所述排气扇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优选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排出路径,用于将由所述定影装置进行定影后的记录片材引导至所述装置主体外;和再输送路径,与所述排出路径相连,用于使所述记录片材从所述排出路径返回至所述工艺部及所述定影装置的上游侧。
优选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气流引导至所述排气扇的管道。
优选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排纸辊(93),位于所述定影装置的上方,并如下构成:通过正转而将记录片材从所述排出口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外排出,通过反转而将所述记录片材经由再输送路径(96)再次输送给工艺部;并且,所述管道(200)构成所述再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具有与所述再输送路径相向的吸气口(212),并经由所述吸气口与所述排气扇连接。
优选为,所述管道包括: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右延伸部,所述左右延伸部的后壁构成所述再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在所述左右延伸部的所述后壁上形成有面向再输送路径的后侧吸气口,在所述左右延伸部的上壁上形成有向所述定影装置侧开口的上侧吸气口,并在所述左右延伸部的前壁上形成有将所述管道与所述装置主体内连通的连通孔;与所述排气扇连接的连结部;以及与所述连接部的前侧相邻设置的合流部。
优选为,在所述工艺部和所述定影装置之间配置有用于分隔所述工艺部和所述定影装置之间的分隔壁(500、510)。
优选为,所述分隔壁包括第一分隔壁(500)和第二分隔壁(510),所述第二分隔壁位于所述第一分隔壁和所述定影装置之间,所述第一分隔壁和所述第二分隔壁彼此分离地配置。
优选为,所述分隔壁延伸至比所述热源靠向下方的位置。
优选为,所述装置主体具有导入口(520),所述导入口以经由所述导入口被导入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分隔壁和所述第二分隔壁之间的方式配置。
优选为,在所述装置主体内仅配置有一个所述排气扇。
根据本发明,由于排气扇位于比各带电器靠向下方的位置,因此可以有效地将各带电器产生的臭氧排出到装置外。此外,能够使从排出口流入到装置内的空气通过定影装置附近排出到装置外,因此可以利用装置外的空气有效地冷却因定影装置而变得过热的周边部件。而且,能进一步实现装置主体在上下方向上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彩色打印机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排气扇周围的构造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表示装置主体内的气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基板收纳器和管道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管道的过滤器附近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分隔壁和导入口的变形例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分隔壁的变形例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首先对彩色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整体结构进行简单的说明,之后再对本发明的特征部分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以下说明中的方向是以使用彩色打印机时的使用者为基准而设定的方向。即,图1中,将面向纸面的左侧设定为“前侧(近前侧)”,将面向纸面的右侧设定为“后侧(内侧)”,将面向纸面的内侧设定为“左侧”,将面向纸面的近前侧设定为“右侧”。另外,将面向纸面的上下方向设定为“上下方向”。
如图1所示,彩色打印机1具有:供纸部20,向装置主体10内提供纸张P(记录片材的一例);图像形成部30,在所提供的纸张P上形成图像;以及排纸部90,将形成有图像后的纸张P排出。
供纸部20具有:供纸盘21(记录片材收纳部的一例),配置于图像形成部30的下方,用于收纳纸张P;以及纸张供给装置22,将纸张P从供纸盘21输送给图像形成部30。此外,在该供纸部20中,通过纸张供给装置22从供纸盘21向图像形成部30使纸张P从前向后以U字形折返的方式输送。
图像形成部30具有:四个LED单元40、四个工艺盒50(工艺部的一例)、转印单元70以及定影装置80。
LED单元40具有多个LED,对后述的感光鼓51(感光体的一例)进行曝光。
工艺盒50沿着前后方向排列(以各带电器52水平排列的方式)配置,其具有:感光鼓51、带电器52、省略标号而图示的公知的显影辊以及调色剂收纳室等。
转印单元70设置在供纸部20和各工艺盒50之间,其具有:驱动辊71、从动辊72、输送带73以及转印辊74。
驱动辊71和从动辊72在前后方向上分离且平行地配置,在两者之间张紧设置有由环形带构成的输送带73。输送带73其外侧的面与各感光鼓51相接触。另外,在输送带73的内侧,与各感光鼓51相向地配置有四个转印辊74,在上述转印辊74与各感光鼓51之间夹持输送带73。转印时对该转印辊74外加转印偏压。
定影装置80配置于各工艺盒50和转印单元70的后侧,其具有:内部具有卤素加热器81A(热源的一例)的加热辊81;以及与加热辊81相向配置并按压加热辊81的加压辊82。此外,在比定影装置80的卤素加热器81A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将装置主体10内的空气排向装置外的排气扇100。另外,对于排气扇100和其周围的构造在后文中有详细的记述。
在如上构成的图像形成部30中,首先使各感光鼓51的表面通过各带电器52均匀地带电后,利用各LED单元40进行曝光。由此,被曝光的部分的电位下降,并在各感光鼓51上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影。之后,通过从显影辊将调色剂提供给静电潜影,使得感光鼓51上载持有调色剂图像。
接着,被提供至输送带73上的纸张P通过各感光鼓51和各转印辊74之间,由此将各感光鼓51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P上。然后,纸张P通过加热辊81和加压辊82之间,由此对转印到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热定影。
排纸部90具有:输送辊91,用于输送纸张P;排纸辊93,在装置主体10中的比定影装置80靠上方的位置处,将纸张P从排出口92排向装置外(排纸盘11),其中,排出口92是以向前方开口的方式形成的;以及导向件94,对纸张P进行引导,以使纸张P从定影装置80向排出口92以U字形折返。此外,通过各个辊91、93以及导向件94形成将由图像形成部30打印后的纸张P(定影后的纸张P)引导至装置主体10外的U字形的排出路径95。
此外,排出路径95上连续地连接有再输送路径96,该再输送路径96用于使纸张P从排出路径95返回至图像形成部30的纸输送方向上游侧。该再输送路径96由多个反转输送辊97和导向件94、98等形成。
排纸部90中,在单面打印时,从定影装置80输出的纸张P由排出路径95以从后向前进行U字形折返的方式输送,并经由排出口92向装置外的排纸盘11排出。而在双面打印时,单面打印后的纸张P在由排纸辊93被排出到装置外一部分后,通过排纸辊93的反转被输送至再输送路径96(形成之字形路径),并以反转状态被再次提供给图像形成部30的上游侧。
<排气扇周围的构造>
如图2所示,排气扇100设置在如下位置,即:装置主体10的右侧的侧板12(参照图4)中比最后侧(纸张P的输送方向的最下游侧)的工艺盒50靠向后侧(定影装置80侧)、且比卤素加热器81A和各带电器52靠向下方的位置。由此,在从比定影装置80靠向上方的排出口92导入至装置内的空气通过定影装置80以后,由位于其下方的排气扇100排出到装置外,因此可以有效地冷却因定影装置80而变得过热的周边部件。此外,即使因各带电器52产生比空气重的臭氧,也可以由位于各带电器52的下方的排气扇100有效地吸入从各带电器52自然下降的臭氧,并向装置外排出。
而且,排气扇100被设置成:从左右方向(记录片材的宽度方向)看,排气扇100与定影装置80中的比卤素加热器81A靠向下侧的部位(例如,加压辊82的下侧部分)重叠。由此,可以实现装置主体10在上下方向上的小型化。
此外,在装置主体10内仅设置有一个排气扇100。由此,由于在从排出口92导入至装置内的空气通过定影装置80到达排气扇100之前不会被其他排气扇排出至装置外,因此可以有效地冷却因定影装置80而变得过热的周边部件。
另外,为了得到该效果,只要不在比各工艺盒50靠向定影装置80侧、且在排气扇100和排出口92之间设置其他排气扇即可。即,在该部分以外的位置(例如,装置主体10的前侧的位置)设置其他的排气扇也可以得到前述的效果。
此外,相对于该排气扇100在左右方向相向的位置(从排气扇100的旋转轴方向看重叠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管道200、基板收纳器300以及电源基板400。
如图3、4所示,管道200从上方看大致形成L字型,其主要具有: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右延伸部210;与排气扇100连接的连接部220;以及与连接部220的前侧相邻设置的合流部230。左右延伸部210形成左右贯通的大致呈矩形的筒状,其左端与装置主体10的左侧的侧板13接合,并且,其右端与连接部220一体地连接。
左右延伸部210中,其后壁211构成再输送路径96的一部分,面向再输送路径96的后侧吸气口212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该后壁211上。由此,由于能够将再输送路径96内的空气吸引至管道200内,因此,可以从图2所示的排出口92和后盖14上形成的多个狭缝状的通气孔14A将装置外的空气导入至再输送路径96内。
此外,在左右延伸部210的上壁213上形成有向定影装置80侧开口的上侧吸气口214。由此,由于能够将定影装置80周围的空气吸引至管道200内,因此可以从排出口92和通气孔14A将装置外的空气提供到定影装置80的周围。
另外,如图4所示,在左右延伸部210的前壁215的右侧形成有使管道200内和基板收纳器300内连通的连通孔216。由此,可以将基板收纳器300内的空气导入至管道200内。
连接部220形成向右侧开口的有底筒状,其开口作为与排气扇100连接的连接口221。左右延伸部210以与连接部220内连通的状态一体地连接在相当于连接部220的底壁的左壁222上,前壁223上形成有使连接部220内和合流部230内连通的连通孔224。
合流部230形成向上方开口的有底筒状,如图5所示,第一过滤器241和第二过滤器242以封闭该开口的方式沿上下方向排列设置。第一过滤器241是用于捕捉调色剂等尘埃的过滤器。第二过滤器242是用于捕捉臭氧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过滤器。
由此,通过各个过滤器241、242可以良好地去除(稀释)由各工艺盒50产生的臭氧或调色剂等尘埃。
此外,合流部230的后壁231上形成有与连接部220的连通孔224对应的连通孔232。另外,如图4所示,合流部230的左壁233上形成有使合流部230内和基板收纳器300内连通的连通孔234。
由此,从合流部230的上侧吸引的各工艺盒50(各带电器52)周围的空气与从左侧的连通孔234吸引的基板收纳器300内的空气在合流部230内的空间(合流空间)合流。此处,该合流空间设置在用于连接基板收纳器300和排气扇100的空气流路中的基板收纳器300和排气扇100之间的位置上即可。
如图2所示,基板收纳器300设置在比定影装置80和输送带73靠向下方的位置,在其内部收纳有由装置外的电源供电的板状电源基板400。如图4所示,基板收纳器300形成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并向左方开口的有底筒状,其左端与侧板13接合。
具体而言,基板收纳器300以从上下前后包围侧板13上形成的多个狭缝状的通气孔13A的方式与侧板13接合。由此,可以将装置外的空气经由通气孔13A导入至基板收纳器300内。
在基板收纳器300的右壁310的前侧形成有与合流部230的连通孔234对应的连通孔311,在后壁320的右侧形成有与左右延伸部210的连通孔216对应的连通孔321。而且,基板收纳器300的右壁310的后侧部分和连接部220的左壁222的前侧部分与排气扇100相对地设置。
即,基板收纳器300的右壁310的后侧部分和连接部220的左壁222的前侧部分,作为用于限制将基板收纳器300内的空气直接(直线地)吸入至排气扇100的遮挡壁而发挥作用,利用该遮挡壁使基板收纳器300内的空气被迂回地吸入至排气扇100。由此,能够通过遮挡壁(右壁310、左壁222)抑制由排气扇100吸入基板收纳器300内的空气的量,因此能够更多地吸入与被抑制的量对应的定影装置80周围的空气,从而可以有效地冷却因定影装置80而变得过热的周边部件。
如图1所示,各工艺盒50之间的间隙50A以随着从上向下逐渐接近排气扇100侧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地形成。由此,由于能够从侧面看使各工艺盒50之间的间隙50A中的气流朝向排气扇100形成大致直线状的气流(即使弯曲,曲率半径也比较大的气流),因此利用一个排气扇100便可以有效地回收由各带电器52产生的臭氧。
此外,如图2所示,在最后侧的工艺盒50和定影装置80之间,用于分隔该工艺盒50和该定影装置80之间的一对分隔壁500、510彼此分离地设置。具体而言,工艺盒50侧的分隔壁500从装置主体10的上壁15向下方延伸,其下端形成于比带电器52靠向下方、且比从工艺盒50向定影装置80输送的纸张P靠向上方的位置。
此外,定影装置80侧的分隔壁510从装置主体10的上壁15向下方延伸,其下端形成于比卤素加热器81A靠向下方、且比从工艺盒50向定影装置80输送的纸张P靠向上方的位置。通过这样形成一对分隔壁500、510,能够在一对分隔壁500、510之间形成空气层,因此能够抑制定影装置80的温度影响波及工艺盒50。
另外,在装置主体10的上壁15中的各分隔壁500、510之间形成有用于将空气从装置外导入的导入口520。由此,能够将装置外的冷空气导入到一对分隔壁500、510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定影装置80的温度影响波及工艺盒50。
此外,各分隔壁500、510之间的空气经由下方的管道200被排气扇100吸入。由此,由从各分隔壁500、510向下方流动的气流形成气帘,因此能够抑制定影装置80侧的被加热的空气流向工艺盒50侧。
接着,对气流进行说明。
如图2、图3所示,当驱动排气扇100时,装置外的空气经由排出口92或通气孔14A被导入至装置内,在该空气通过定影装置80周围、再输送路径96后,从管道200的各吸气口214、212被导入至管道200(左右延伸部210)内。
另外,各工艺盒50周围的空气以沿着各工艺盒50的外表面的方式、向着斜后下方、且从左侧向右侧流过后,通过输送带73的侧方(输送带73和右侧的侧板12之间)向后侧流动。此外,从导入口520导入至装置内的空气以沿着一对分隔壁500、510的方式、向下方、且从左侧向右侧流过后,通过输送带73的侧方向后侧流动。此后,各空气通过各过滤器241、242被导入至管道200(合流部230)内。
另外,如图4所示,位于装置主体10的左侧(装置外)的空气从通气孔13A被导入至基板收纳器300内后,经由第一路径R1和第二路径R2这两条路径被排出到装置外,其中,第一路径R1通过前侧的连通孔311、234、合流部230以及连接部220,第二路径R2通过后侧的连通孔321、216、左右延伸部210以及连接部220。
此时,通过第一路径R1的空气与来自各工艺盒50等的空气在合流部230内合流,通过第二路径R2的空气与通过定影装置80周围及再输送路径96的空气在左右延伸部210内合流。此外,这样合流的空气由排气扇100被排出到装置外。
根据以上结构,本实施方式可以得到如下的效果。
由于排气扇100位于比各带电器52靠向下方的位置,因此可以有效地将各带电器52产生的臭氧排出到装置外。此外,由设置成比卤素加热器81A靠向下方的排气扇100将从排出口92进入到装置内的空气排出,由此能够使从排出口92流入到装置内的空气通过定影装置80附近排出到装置外,因此可以利用装置外的空气有效地冷却因定影装置80而变得过热的周边部件。
由于排气扇100设置成从左右方向看与定影装置80中的比卤素加热器81A靠向下侧的部位重叠,因此相比从左右方向看不与定影装置重叠地将排气扇配置成比定影装置靠向上方的构造,更能实现装置主体10在上下方向上的小型化。
由于各工艺盒50之间的间隙50A以随着从上向下逐渐接近排气扇100侧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地形成,因此从朝向排气扇100的侧面看各间隙50A的气流形成大致直线状的气流,因此利用一个排气扇100便可以有效地回收由各带电器52产生的臭氧。
由于由管道200的后壁211构成再输送路径96的一部分,并在该后壁211上形成面向再输送路径96的后侧吸气口212,因此能够将装置外的空气导入至再输送路径96内,以对再输送路径96内进行冷却,进而可以对再次输送的纸张P进行冷却。尤其是,通过使排气扇100位于比卤素加热器81A靠向下方的位置,能够使空气以从排出口92至后侧吸气口212的较长距离流动,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冷却纸张P。此外,导入空气的管道200由该空气进行冷却,由此也能够利用被冷却的管道200对比后侧吸气口212靠向下游侧的再输送路径96内进行冷却,因此还能够冷却被输送至后侧吸气口212的下游侧的纸张P。
通过在最后侧的工艺盒50和定影装置80之间彼此分离地设置一对分隔壁500、510,能够在一对分隔壁500、510之间形成空气层,因此能够抑制定影装置80的温度影响波及工艺盒50。
通过在各分隔壁500、510之间形成用于从装置外导入空气的导入口520,能够将装置外的冷空气导入至一对分隔壁500、510之间,因此能够抑制定影装置80的温度影响波及工艺盒50。
由于在装置主体10内仅设置一个排气扇100,因此与设置两个以上排气扇的构造相比能降低成本。
通过不在排气扇100和排出口92之间设置其他排气扇,能够防止从排出口92进入到装置内的空气在到达定影装置80以前被其他排气扇排出到装置外,因此可以效率良好地冷却因定影装置80而变得过热的周边部件。
由于从排气扇100的旋转轴方向看将电源基板400设置成与该排气扇100重叠,因此用于冷却因定影装置80而变得过热的周边部件的排气扇100也可以用于对电源基板400进行冷却。
由于能够利用遮挡壁(右壁310、左壁222)抑制以排气扇100吸入基板收纳器300内的空气的量,因此能够更多地吸入与被抑制的量对应的来自排出口92的空气,从而可以有效地冷却因定影装置80而变得过热的周边部件。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还可以利用如下所示的各种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一对分隔壁500、510中的位于工艺盒50一侧的分隔壁500形成了与工艺盒50无关的形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6所示,还可以使分隔壁501形成与工艺盒50的前壁54(与前方相邻的工艺盒50的带电器52相向的壁)相同的形状。即,还可以以在相邻两个工艺盒50之间(尤其是带电器52附近)流动的气流流量与在工艺盒和分隔壁501之间流动的气流流量大致相等的方式形成分隔壁501。
具体而言,分隔壁501至少具有与工艺盒50的前壁54中面对(在连接带电金属线52A和感光鼓51的中心轴的方向上面对)带电器52的部位54A相同的形状即可。另外,使分隔壁501形成与前壁54相同的形状的范围越大越好;图6中,从在前后方向上与LED单元40相向的部位54B至前壁54的下端之间,分隔壁501与前壁54形成相同的形状。
通过这样形成分隔壁501,能够使在各带电器52附近流动的气流的流量大致相同,因此能够使附着于各带电金属线52A上的尘埃等的量大致一定,从而能够使流入各带电金属线52A的电流大致一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装置主体10的上壁15上形成了用于将装置外的空气导入到各分隔壁500、510之间的导入口520,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6所示,还可以在装置主体10的侧板13上形成导入口521。
此外,如图7所示,还可以在定影装置80侧的分隔壁510上形成开口部522和气流控制部511,该气流控制部511从该开口部522的下侧向排出口92延伸。具体而言,气流控制部511与各个壁分离地形成,以在形成排出口92的壁、分隔壁510等之间形成流路,并且延伸至比卤素加热器81A靠上的位置地形成。由此,根据该构造也能够将装置外的空气经由排出口92和开口部522导入到各分隔壁500、510之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抑制以排气扇100吸入基板收纳器300内的空气的量而设置了遮挡壁(右壁310、左壁222),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为了使从基板收纳器内被吸入至排气扇的空气量在从定影装置侧被吸入至排气扇的空气量以下,还可以设置对从基板收纳器内吸入至排气扇的空气吸入量进行限制的其他限制机构。另外,作为其他限制机构可以列举例如使侧板13上形成的通气孔13A的大小缩小的构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在彩色打印机1中,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将本发明应用在其他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例如单色打印机、复印机[s1]以及复合机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感光体例示了感光鼓5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是带状的感光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多个工艺盒50构成工艺部,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由一个工艺盒构成工艺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记录片材例示了厚纸、明信片以及薄纸等纸张P,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还可以是OHP片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热源采用了卤素加热器81A,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采用例如感应加热方式的IH(Induction Heating)加热器或发热电阻等。此外,还可以采用胶片定影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记录片材收纳部例示了可以装卸于装置主体10的供纸盘21,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是装置主体上形成的用于收纳记录片材的空间。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工艺部,具有使感光体带电的带电器;
定影装置,具有对由所述工艺部在记录片材上形成的显影剂图像进行热定影的热源;
装置主体,收纳所述工艺部和所述定影装置,并且,在上方具有将从所述定影装置排出的记录片材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外排出的排出口;以及
排气扇,将所述装置主体内的空气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外排出;
其中,所述排气扇配置在比所述工艺部靠向所述定影装置侧并且比所述带电器和所述热源靠向下方的位置,以通过所述排气扇将从所述排出口进入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外的空气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从与输送记录片材的片材输送方向正交的片材宽度方向看,所述排气扇以与比所述定影装置的所述热源靠向下侧的部位重叠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工艺部具有多个工艺部,
所述多个工艺部沿着所述片材输送方向排列,
所述多个工艺部之间的间隙以在上下方向上从上向下逐渐接近所述排气扇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排出路径,用于将由所述定影装置进行定影后的记录片材引导至所述装置主体外;和
再输送路径,与所述排出路径相连,用于使所述记录片材从所述排出路径返回至所述工艺部及所述定影装置的上游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气流引导至所述排气扇的管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排纸辊,位于所述定影装置的上方,并如下构成:通过正转而将记录片材从所述排出口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外排出,通过反转而将所述记录片材经由再输送路径再次输送给工艺部;
并且,所述管道构成所述再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具有与所述再输送路径相向的吸气口,并经由所述吸气口与所述排气扇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管道包括:
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左右延伸部,所述左右延伸部的后壁构成所述再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在所述左右延伸部的所述后壁上形成有面向再输送路径的后侧吸气口,在所述左右延伸部的上壁上形成有向所述定影装置侧开口的上侧吸气口,并在所述左右延伸部的前壁上形成有将所述管道与所述装置主体内连通的连通孔;
与所述排气扇连接的连结部;以及
与所述连接部的前侧相邻设置的合流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工艺部和所述定影装置之间配置有用于分隔所述工艺部和所述定影装置之间的分隔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分隔壁包括第一分隔壁和第二分隔壁,
所述第二分隔壁位于所述第一分隔壁和所述定影装置之间,
所述第一分隔壁和所述第二分隔壁彼此分离地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分隔壁延伸至比所述热源靠向下方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装置主体具有导入口,
所述导入口以经由所述导入口被导入的空气通过所述第一分隔壁和所述第二分隔壁之间的方式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所述装置主体内仅配置有一个所述排气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21291A JP5447320B2 (ja) | 2010-09-30 | 2010-09-30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221291 | 2010-09-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45894A true CN102445894A (zh) | 2012-05-09 |
CN102445894B CN102445894B (zh) | 2014-07-23 |
Family
ID=459252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97728.1A Active CN102445894B (zh) | 2010-09-30 | 2011-09-27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12278B2 (zh) |
JP (1) | JP5447320B2 (zh) |
CN (1) | CN102445894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29383A (zh) * | 2016-03-23 | 2017-11-07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82777B2 (ja) * | 2010-10-29 | 2013-09-0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063009A (ja) * | 2012-09-21 | 2014-04-10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23201B2 (ja) * | 2012-09-21 | 2017-05-10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11613B2 (ja) * | 2012-11-21 | 2017-04-12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142606A (ja) * | 2012-12-25 | 2014-08-07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4240908A (ja) * | 2013-06-12 | 2014-12-2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265691B2 (ja) * | 2013-11-08 | 2018-01-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5127746A (ja) * | 2013-12-27 | 2015-07-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562772B2 (ja) | 2015-08-26 | 2019-08-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905353B2 (ja) * | 2017-02-27 | 2021-07-21 |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 |
US10191448B2 (en) | 2017-03-23 | 2019-01-29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ventilation guides for exhausting air and method associated with the same |
JP6697424B2 (ja) * | 2017-09-07 | 2020-05-2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10175649B1 (en) * | 2017-09-25 | 2019-01-08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Negative pressure electrostatic process unit for printers and multifunction peripherals |
JP7047342B2 (ja) * | 2017-11-22 | 2022-04-0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267856B2 (ja) * | 2019-07-01 | 2023-05-0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327056B2 (ja) * | 2019-09-30 | 2023-08-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2180002A (ja) * | 2021-05-24 | 2022-12-06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28226A (ja) * | 1997-02-17 | 1998-08-25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058528A (ja) * | 2004-08-19 | 2006-03-02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170695A (ja) * | 2007-01-11 | 2008-07-24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79047A (ja) * | 2008-09-26 | 2010-04-08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109359A (ja) | 1988-10-19 | 1990-04-23 | Hitachi Ltd | 半導体装置 |
JP3130351B2 (ja) * | 1991-11-29 | 2001-01-3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710745U (ja) * | 1993-07-23 | 1995-02-14 |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 電子写真装置の内部送風構造 |
JPH0844274A (ja) | 1994-07-28 | 1996-02-16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H08137371A (ja) | 1994-11-04 | 1996-05-31 | Fujitsu Ltd | 像形成装置 |
JPH09305073A (ja) * | 1996-05-10 | 1997-11-28 | Hitachi Koki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0307253A (ja) * | 1999-04-23 | 2000-11-02 | Canon Inc |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載置台 |
US6415118B1 (en) * | 1999-09-28 | 2002-07-0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nclined guide for sheet material |
JP4630447B2 (ja) * | 2000-11-08 | 2011-02-0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4093708A (ja) * | 2002-08-30 | 2004-03-25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119531A (ja) * | 2004-10-25 | 2006-05-11 | Sharp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のオゾン排気構造 |
JP4387927B2 (ja) * | 2004-11-12 | 2009-12-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47323B2 (ja) | 2005-01-31 | 2011-03-09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冷却構造およびこの冷却構造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US7826763B2 (en) * | 2007-03-07 | 2010-11-02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Ozone removal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removing ozone |
JP5178435B2 (ja) * | 2008-10-01 | 2013-04-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0
- 2010-09-30 JP JP2010221291A patent/JP5447320B2/ja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9-27 CN CN201110297728.1A patent/CN102445894B/zh active Active
- 2011-09-30 US US13/249,859 patent/US871227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28226A (ja) * | 1997-02-17 | 1998-08-25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6058528A (ja) * | 2004-08-19 | 2006-03-02 | Canon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170695A (ja) * | 2007-01-11 | 2008-07-24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79047A (ja) * | 2008-09-26 | 2010-04-08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329383A (zh) * | 2016-03-23 | 2017-11-07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7329383B (zh) * | 2016-03-23 | 2020-09-22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712278B2 (en) | 2014-04-29 |
JP5447320B2 (ja) | 2014-03-19 |
US20120087693A1 (en) | 2012-04-12 |
CN102445894B (zh) | 2014-07-23 |
JP2012078424A (ja) | 2012-04-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45894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9052690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8123348B2 (en) | Recording apparatus | |
CN102725699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713042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2650847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919899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100923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723722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026679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0385344C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H11202738A (ja) | 用紙冷却装置 | |
JP201907880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1172005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ir exhaust system for first and second connected housings | |
JP202108603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90489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218010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210364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7703765B2 (en) | Transport belt cooling | |
JP200314053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33367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5739278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029693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74330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383505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