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01364A - 前罩板 - Google Patents

前罩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01364A
CN102001364A CN2010102696014A CN201010269601A CN102001364A CN 102001364 A CN102001364 A CN 102001364A CN 2010102696014 A CN2010102696014 A CN 2010102696014A CN 201010269601 A CN201010269601 A CN 201010269601A CN 102001364 A CN102001364 A CN 1020013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upper panel
flange part
rearward end
sl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6960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01364B (zh
Inventor
芹泽大介
武井大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hon Plas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hon Plas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016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05145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23718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0733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hon Plast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hon Plas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013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13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013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013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前罩板(6)设于汽车的前挡风板(2)的下端部(2a)、发动机罩(3)的后端部(3a)与缓冲板(4)的上端部(4a)之间,包括:通过密封材料支撑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密封材料放置部(8);以密封材料放置部的后端部为起点向下侧形成的纵壁部(9);以及支撑于缓冲板的上端部的板放置部(10a),纵壁部包括第一斜面部(12)和第二斜面部(13),第一斜面部以将密封材料放置部的后端部作为起点的垂线为基准向后部侧以规定角度形成,第二斜面部向第一斜面部的前侧折弯而形成。由此,在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由于施加于发动机罩的来自上部的冲击载荷而变形并向下侧移动时,与发动机罩邻近的前罩板不顶住而能有效地吸收该载荷。

Description

前罩板
本申请要求基于在2009年9月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9-201633号以及在2009年10月1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9-237182号的优先权,并且其全部内容作为参考编入本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前罩板,尤其涉及横跨配置于汽车的前挡风板的下端部、发动机罩和缓冲板之间的汽车用前罩板。另外,尤其涉及在前罩板中与挡风玻璃的前端部配合的前罩板的配合部的结构。另外,关于在本申请发明中使用的车体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宽度方向,是指以车辆直行的前进方向为基准,从车体的后方朝向车辆的前进方向时的方向。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技术,已知有如下技术:作为现有的横跨配置于的汽车的前挡风板的下端部、发动机罩和缓冲板之间的汽车用前罩板,例如,前罩板的截面形状为向前方突出形成,以从下方保持发动机罩的后端部,并且通过固定设于该前罩板的前端部的密封部件保持发动机罩(例如,日本申请公开2009-090787号)。
但是,这种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汽车撞上行人等,由保险杠推撞行人等,从而通过反作用,行人等的上半身特别是头部有可能撞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在此情况下,由于产生于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冲击载荷,发动机罩的后端部变形并向下侧移动时,从下方保持该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上述前罩板有可能成为障碍。
另外,一直以来,在发动机室配设于车体前部的汽车中,前罩板设于从挡风玻璃的前端部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之间。前罩板成为在整个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的形状,覆盖从挡风玻璃的前端部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间隙,并且还兼具装饰等的功能。
即,前罩板塞住该间隙以免从司机座看见发动机室内部。另外,为了避免雨水等进入发动机室内,在前罩板的后端部设有与挡风玻璃的前端部配合的配合部,在前罩板的前端侧设有密封前罩板与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之间的密封部件。
前罩板通过将例如合成树脂等材料成形而构成,成为具有某种程度的刚性的结构。特别地,在与挡风玻璃的前端部配合的配合部与从前罩板的后端部向前方侧的罩主体部一起一体成形的结构的前罩板中,作为罩主体部的结构,要求具备某种程度的刚性。另一方面,关于与挡风玻璃的前端部配合的配合部,由于需要保持与挡风玻璃的密合性,因此要求具备易于弹性变形的结构。
作为将与罩主体部一体成形的配合部做成易于弹性变形的结构的前罩板,提出了罩顶装饰物安装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申请公开平8-119145号。)等方案。将专利文献记载的罩顶装饰物安装结构作为本申请发明的现有例,图12表示了在车体的前后方向的罩顶装饰物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纵剖视图。
如图12所示,在罩顶装饰物41A(在本申请发明的记载中,相当于前罩板)的后端部41aA,设有与罩顶装饰物41A一体成形的饰带部43A(在本申请发明的记载中,相当于配合部的凸缘部。)。饰带部43A构成为将罩顶装饰物41A的后端部41aA向挡风板42A(在本申请发明的记载中,相当于挡风玻璃。)侧延伸设置的形状。
另外,为了使饰带部43A易于弹性变形,在罩顶装饰物41A的后端部41aA和饰带部43A之间形成有截面为V字状的凹部44A。并且,在将罩顶装饰物41A设置于车体上时,饰带部43A与挡风板42A的前端部42aA抵接、凹部44A的V字向被缩小的方向弹性变形。
在专利文献记载的发明中,在安装罩顶装饰物41A时,对凹部44A上的V字状的底部施加弯曲力矩,作为饰带部43A,会在缩小凹部44A的V字的方向上弹性变形。因此,从V字状的底部上的应力的作用来看,压缩应力作用于V字状的底部上的内面侧,拉伸应力作用于外面侧。
若构成该饰带部43A的合成树脂承受不了作用于V字状的底部的压缩应力或拉伸应力,则会发生树脂白化的白化状态而易于产生饰带部43A的变形。但是,由于树脂白化,导致作为合成树脂的物理参数下降。
在专利文献记载的发明中,在安装罩顶装饰物41A时,因为能够缩小并封闭V字状的凹部44A,因此由饰带部43A的变形产生的白化的部分从外部看不见。因此,在专利文献记载的发明中,能够防止从罩顶装饰物41A的外侧看见白化部分而引起的罩顶装饰物41A周围的外观的恶化。
在专利文献记载的发明中,具有通过缩小并封闭V字状的凹部44A,使得从罩顶装饰物41A的外侧看不见白化部分的优点。但是,相反地,由于白化部分,导致作为合成树脂的物理参数下降,但是无法从罩顶装饰物41A的外侧确认白化部分是否产生在凹部44A上。
另外,在形成于罩顶装饰物41A和饰带部43A之间的凹部44A由于成形时的不均等原因,导致V字状的凹部没能正确形成时,即使饰带部43A在安装罩顶装饰物41A时在封闭V字状的凹部44A的方向上变形,V字状的凹部44A也无法以恰好重叠的状态被封闭,而是以产生间隙的状态被封闭。并且,透过没有恰好重叠的间隙,能够从外部看见凹部44A上的白化部分,导致作为罩顶装饰物41A的外表恶化。
另外,在专利文献记载的发明中,作为使罩顶装饰物41A在挡风板42A侧直接延伸设置的形状,构成饰带部43A。并且,在罩顶装饰物41A的后端部和饰带部43A之间的边界,形成截面为V字状的凹部44A。即,构成为罩顶装饰物41A的上表面上的朝向挡风板42A侧的延长面直接成为饰带部43A的上表面。
由于如此构成,因此作为饰带部43A的板厚的形状,成为从饰带部43A的凹部44A侧向挡风板42A侧逐渐减小的形状。即,作为饰带部43A的板厚,构成为凹部44A侧厚、朝向挡风板42A侧变薄的板厚形状。因此,在专利文献记载的发明中,作为V字状的凹部44A的深度,成为与凹部44侧的饰带部43A的板厚大致相等的大小。
并且,凹部44A的V字向被缩小的方向弹性变形时,作为作用于V字状的凹部44A的底部的弯曲力矩,与凹部44A的V字状的深度浅的结构的情况相比,在凹部44A的V字状的深度深的结构的情况下,作用有大的弯曲力矩。
如此,在专利文献记载的发明中,由于V字状的凹部44A的底部产生较大弯曲,因此大的应力作用于V字状的凹部44A,凹部44A的白化部分便会明显地显现出来。若白化部分明显地显现出来,在凹部44A,便无法展示树脂原本的物理参数,导致V字状的凹部44A的复原力下降。
并且,在最坏的情况下,V字状的底部发生裂纹或产生断裂,从而V字状的凹部44A成为脆弱部,无法保证作为饰带部43A的强度。
若成为这种状态,例如,在饰带部43A和挡风板42A之间产生间隙的情况下,饰带部43A无法向消除间隙的方向复原,在饰带部43A和挡风板42A之间,没被封闭的间隙照旧存在。并且,相对于挡风板42A想要维持密合状态的饰带部43A的随动性也恶化。
另外,例如,试想有以下结构:从V字状的底部到饰带部43A的后端部的长度是相同的长度,对后端部施加相同的弯曲载荷,V字状的侧面侧是被固定的结构,若对该结构中的饰带部43A的后端部侧的弯曲量进行检测,则与凹部44A的V字状的深度浅的结构相比,在凹部44A的V字状的深度深的结构中,挠曲量变小。
因此,在专利文献记载的发明中,为了与挡风板42A密合、想要加大饰带部43A的后端部侧的挠曲量,必须对饰带部43A的后端部侧施加大的按压力。另外,若饰带部43A的后端部侧的挠曲量小,则成为饰带部43A的弹性变形的范围变窄的结构。
其结果,作为饰带部43A的变形量,更多依赖于V字状的凹部44A的变形。并且,若更多依赖于V字状的凹部44A的变形,则作用于凹部44A的应力变大,其结果,在凹部44A明显地出现白化。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用前罩板,由于来自上部的施加在发动机罩上的冲击载荷,致使发动机罩的后端部变形并向下侧移动时,与发动机罩邻接的前罩板不顶住,而能有效地吸收该载荷。
本申请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前罩板:在将前罩板设于挡风玻璃和发动机罩之间时,构成为能够与挡风玻璃密接的凸缘部的弹性变形的范围扩大的结构,并且在使凸缘部弹性变形时,难以在前罩板产生白化部位,并可轻易地进行弹性变形后的凸缘部的复原。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发明是具有以下结构的前罩板。前罩板配置于汽车的前挡风板的下端部、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与缓冲板的上端部之间,其特征在于,该前罩板至少包括:通过密封材料支撑上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密封材料放置部;以该密封材料放置部的后端部为起点向下侧形成的纵壁部;以及支撑于上述缓冲板的上端部的板放置部,上述纵壁部包括第一斜面部和第二斜面部,上述第一斜面部以将上述密封材料放置部的后端部作为起点的垂线为基准向后部侧以规定角度形成,上述第二斜面向该第一斜面部的前侧折弯而形成。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发明是在第一方案的前罩板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纵壁部中,上述第一斜面部及上述第二斜面部的折弯部与上述密封材料放置部的后端部的上下尺寸恒定。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发明是在第一或第二方案的前罩板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斜面部与上述第一斜面部所成的角度为80度以上且100度以下。
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发明是具有以下结构的前罩板。前罩板与配置于车体前部的挡风玻璃的前端部配合,覆盖从该挡风玻璃的前端部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间隙,并在整个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上述发动机罩覆盖车辆的前车室的上部开口,上述前罩板的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形成于上述前罩板的后端部并与上述挡风玻璃的前端部配合的配合部具有:位于上述车体的前后方向上的普通板厚部;从上述普通板厚部延伸设置的凸缘部;以及形成于上述普通板厚部与上述凸缘部中的边界部的薄壁部,上述普通板厚部、上述薄壁部及上述凸缘部的背面侧构成为玻璃相对面,该玻璃相对面直到上述凸缘部中的与上述挡风玻璃抵接的玻璃抵接部没有阶梯差,上述凸缘部的板厚形成为比上述普通板厚部的板厚薄,上述薄壁部的板厚形成为比上述凸缘部的除后端部以外的部分的板厚薄,在上述车体的前后方向上的上述薄壁部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状的曲面形状。
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发明是在第四方案的前罩板的基础上,其主要特征在于,上述普通板厚部及上述凸缘部形成如下,在上述车体的前后方向上,当越过上述薄壁部将上述凸缘部的表面向上述普通板厚部的表面侧延长时,虚拟的延长面成为板厚比上述普通板厚部的表面的板厚薄的阶梯面。
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发明是在第四或第五方案的前罩板的基础上,其主要特征在于,上述前罩板由具有1500~3000MPa的弯曲弹性模量、在23℃的测定条件下艾氏冲击值为5Kj/m2以上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成形而成
本发明的第七方案的发明是在第四~第六方案的前罩板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圆弧状的曲面形状为椭圆的圆弧面。
本发明的第八方案的发明是在第四~第六方案的前罩板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圆弧状的曲面形状为横长圆的圆弧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前罩板配置于汽车的前挡风板的下端部、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与缓冲板的上端部之间,该前罩板至少包括:通过密封材料支撑上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密封材料放置部;以该密封材料放置部的后端部为起点向下侧形成的纵壁部;以及支撑于上述缓冲板的上端部的板放置部,上述纵壁部包括第一斜面部和第二斜面部,上述第一斜面部以将上述密封材料放置部的后端部作为起点的垂线为基准向后部侧以规定角度形成,上述第二斜面向该第一斜面部的前侧折弯而形成。通过该结构,从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上方向下方施加的冲击载荷施加在第一斜面部和第二斜面部的折弯部,通过该折弯部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使密封材料放置部维持初期状态并向下方移动,因此起到上述纵壁部不顶住而能有效地吸收从发动机罩施加的冲击载荷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上述纵壁部中,上述第一斜面部及上述第二斜面部的折弯部与上述密封材料放置部的后端部的上下尺寸恒定,因此起到即使行人等撞到从发动机罩的左右中央到左右端部的任一处,都能够保持相同的冲击载荷的吸收水平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通过上述第二斜面部与上述第一斜面部所成的角度为80度以上且100度以下,起到受到上述冲击载荷时,可使第二斜面部轻易地向下方变形,能够可靠地吸收冲击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案,作为与挡风玻璃的前端部配合的配合部的结构,构成配合部的普通板厚部、薄壁部及凸缘部的背面侧构成为玻璃相对面,该玻璃相对面直到上述凸缘部中的与上述挡风玻璃抵接的玻璃抵接部没有阶梯差,另外,作为板厚,形成为以普通板厚部、凸缘部、薄壁部的顺序变薄,薄壁部中的在车体的前后方向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状的曲面形状。
特别地,薄壁部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状的曲面形状,构成配合部的普通板厚部、薄壁部及凸缘部的背面侧形成为没有阶梯差的玻璃相对面。由于配合部如此构成,因此作为凸缘部,能够在车体的前后方向的整个凸缘部的全长上进行弹性变形,另外,即使在薄壁部,也能够进行使圆弧状的曲面形状的曲率半径减小的弹性变形。
因此,在凸缘部与挡风玻璃抵接并进行弹性变形时,通过没有阶梯差的玻璃相对面和薄壁部的圆弧状的曲面,能够扩大凸缘部及薄壁部的弹性变形的范围。并且,能够将应力分散到凸缘部及薄壁部的整个面而承受。并且,凸缘部及薄壁部弹性变形时,能够防止使构成前罩板的树脂白化的过度应力作用于凸缘部及薄壁部。
如此,能够防止构成前罩板的树脂的物理参数因产生白化而下降,能够满足树脂原本的性能。并且,能够长期以良好的状态使用前罩板。
另外,由于通过凸缘部和薄壁部的弹性变形未引起树脂白化,而使凸缘部变形并与挡风玻璃的前端部密合,因此能够大幅度地提高配合部相对于挡风玻璃的密合性。
如此,凸缘部具有足够的柔软性,能够确保凸缘部可靠地贴紧挡风玻璃,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异物或水等从凸缘部浸入。
另外,在本申请发明中,能够防止产生白化的大的应力作用于凸缘部及薄壁部,从而不产生白化而使凸缘部及薄壁部弹性变形。因此,也能够提高凸缘部的复原力,能够长期地维持凸缘部和挡风玻璃之间的密合性。
因此,能够提高凸缘部相对于挡风玻璃的密合性能,可大幅提高作为前罩板的质量。另外,因为在前罩板上不产生白化,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前罩板的外观。
而且,即使由于来自车体的影响而导致挡风玻璃振动或前罩板振动时,由于能够维持凸缘部的弹性力,因此作为凸缘部很难振动。因此,能够抑制凸缘部和挡风玻璃之间产生的噪音等,能够提高音振性能。另外,即使在洗车时等,能够防止凸缘部向上翻卷,因此能够防止作为前罩板的外观的恶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案,普通板厚部及凸缘部形成如下,在车体的前后方向上,当越过薄壁部将凸缘部的表面向普通板厚部的表面侧延长时,虚拟的延长面成为板厚比普通板厚部的表面的板厚薄的阶梯面。
通过如此构成,可使凸缘部自身产生较大变形,能够加大凸缘部的后端部的弹性变形量。并且,即使凸缘部的后端部产生较大弹性变形,也能够抑制在凸缘部产生白化,而且,能够增大凸缘部的复原力。
并且,由于能够抑制白化部位的产生,因此能够防止对前罩板的外观的恶化,能够长期维持凸缘部和挡风玻璃的密合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案,要成形前罩板,可使用具有1500~3000MPa的弯曲弹性模量、在23℃的测定条件下艾氏冲击值为5Kj/m2以上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通过使用具有该物理参数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成形前罩板,能够以更好的状态发挥本申请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及第八方案,作为薄壁部的圆弧状的曲面形状,可以构成为椭圆的圆弧面、横长圆的圆弧面或正圆的圆弧面。通过使薄壁部的圆弧状的曲面形状形成为这些形状,能够防止应力集中于薄壁部的局部部位,能够有效地分散应力。并且,在将前罩板设于挡风玻璃和发动机罩之间时,能够适当地抑制在薄壁部产生白化部位。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汽车用前罩板结构,是沿图2的SA-SA线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前罩板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B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相当于图1的剖视图。
图5是车体前部的立体图。(实施例3)
图6是图5的Ⅱ-Ⅱ剖视图。(实施例3)
图7是表示配合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实施例3)
图8是表示配合部和挡风玻璃的配合状态的放大剖视图。(实施例3)
图9是表示使凸缘部与挡风玻璃抵接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实施例3)
图10是表示薄壁部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实施例4)
图11是表示凸缘部的变形例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实施例5)
图12是表示使饰带部与挡风板配合前的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现有例)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申请发明的适当的实施方式,根据附图做以下具体说明。作为本申请发明的前罩板,可以采用以下说明的形状、结构,除此之外,若是能够解决本发明的课题的形状、结构,则也可以采用这些形状、结构。因此,本申请发明不限于以下说明的实施例,可进行多种变更。
下面,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1及实施例2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中,实现了提供一种汽车用前罩板的目的,由于由上部传来的冲击载荷施加在发动机罩上,致使发动机罩的后端部变形并向下侧移动时,与发动机罩邻近的罩板不顶住而能有效地吸收该载荷,该前罩板设于汽车的前挡风板的下端部、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与缓冲板的上端部之间,至少包括:通过密封材料支撑上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密封材料放置部;以该密封材料放置部的后端部为起点向下侧形成的纵壁部;以及支撑于上述缓冲板的上端部的板放置部,上述纵壁部包括第一斜面部和第二斜面部,上述第一斜面部以将上述密封材料放置部的后端部作为起点的垂线为基准向后部侧以规定角度形成,上述第二斜面向该第一斜面部的前侧折弯而形成。下面,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使用图1~图3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结构。该实施例1的汽车用前罩板结构1是一种设于汽车的前挡风板2的下端部2a、从上部覆盖发动机室ER的发动机罩3的后端部3a与隔开上述发动机室ER及驾驶室PR之间的缓冲板4的上端部4a之间的合成树脂制的前罩板6。
该前罩板6包括:通过与上述发动机罩3的后端部3a抵接并遮断发动机室ER内的异味的密封材料7(图1的密封材料7表示通过发动机罩3封闭发动机室ER而压接前的常态,)进行支撑的密封材料放置部8;以该密封材料放置部8的后端部8a为起点5向下侧LWR形成的纵壁部9;以及支撑于上述缓冲板4的上端部4a的车体板10的前端的板放置部10a。
上述纵壁部9包括第一斜面部12和第二斜面部13,上述第一斜面部12以将上述密封材料放置部8的后端部8a作为起点5的垂线11为基准向后部RR侧以规定的角度θ1形成,上述第二斜面部13从该第一斜面部12的下端部向前侧FR折弯而形成。符号14是形成于第一斜面部12的下端部的与第二斜面部13的折弯部。
另外,在上述纵壁部9中,上述第一斜面部12及上述第二斜面部13的折弯部14与上述密封材料放置部8的后端部8a的上下尺寸15无论在汽车的左右中央部还是汽车的左右端部都是恒定的。
例如,在上述第一斜面部12的汽车的左右中央部,角度θ1相对于上述垂线11大约成45度,并且在汽车的左右端部,角度θ1相对于上述垂线11成25度。另外,在汽车的左右端部,角度θ1相对于上述垂线11也可以适当地设定为比45度小的角度。并且,角度θ1在汽车的左右中央部及汽车的左右端部也可以是恒定角度。
另外,上述第二斜面部13相对于上述第一斜面部12向前侧FR折弯形成的角度θ2为80度以上且100度以下。在上述第二斜面部13的下端部形成有放置于上述车体板10的前端的板放置部10a之上的水平面部16。符号17是连续地设于上述密封材料放置部8的下面部8b、上述第一斜面部12的前面部12a和上述第二斜面部13的前面部13a上的加强筋。
如图2所示,上述前罩板6在左右方向LH、RH上以长尺寸一体形成,外部空气入口18形成为格状。
下面,说明该实施例1的作用。
前罩板6设于汽车的前挡风板2的下端部2a、发动机罩3的后端部3a与缓冲板4的上端部4a之间,该前罩板6至少包括:通过密封材料7支撑上述发动机罩3的后端部3a的密封材料放置部8;以该密封材料放置部8的后端部8a为起点5向下侧LWR形成的纵壁部9;以及支撑于上述缓冲板4的上端部4a的板放置部10a,上述纵壁部9包括第一斜面部12和第二斜面部13,上述第一斜面部12以将上述密封材料放置部8的后端部8a作为起点5的垂线11为基准向后部RR侧以规定的角度θ1形成,上述第二斜面部13向该第一斜面部12的前侧FR折弯而形成,据此,从发动机罩3的后端部3a的上方向下方施加的冲击载荷F施加在第一斜面部12与第二斜面部13的折弯部14,如图1的双点划线所示,通过该折弯部14的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密封材料放置部8维持初期状态即如图1所示的水平状态向下方LWR移动,因此起到上述纵壁部9不顶住、而有效地吸收从发动机罩3施加的冲击载荷F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纵壁部9中,上述第一斜面部12及上述第二斜面部13的折弯部14与上述密封材料放置部8的后端部8a的上下尺寸15恒定,起到即使未图示的行人等撞到从发动机罩3的左右中央到左右端部的任一处,都能保持相同的冲击载荷F的吸收水平的效果。
另外,通过上述第一斜面部12的汽车的左右中央部相对于上述垂线11向后侧RR大约成45度,并且汽车的左右端部相对于上述垂线11向后侧RR成25度,从而在未图示的行人等撞到汽车的左右中央部的情况下,该冲击载荷大多向左右分散,在未图示的行人等撞到汽车的左右端部的情况下,该冲击力的分散量少,因此起到虽然第一斜面部12相对于上述垂线11的角度θ1不同,但冲击吸收值大致在相同水平的效果。
另外,通过上述第二斜面部13与上述第一斜面部12所成的角为80度以上且100度以下,优选大致呈直角状,在受到上述冲击载荷F时,起到使上述第二斜面部13轻易地向下方变形,能够可靠地吸收冲击的效果。在上述第二斜面部13相对于上述第一斜面部12所成的角度小于80度的情况下,折弯部14向车辆后部RR侧的突出量变大,限制车辆设计上的自由度。另外,在上述第二斜面部13所成的角度大于100度的情况下,受到冲击载荷时,上述第二斜面部13处于顶住的倾向,妨碍上述第二斜面部13向下方的移动,有可能使冲击吸收效果降低。
另外,通过在上述第一斜面部12及上述第二斜面部13形成加强筋17,起到即使发动机罩3上有积雪或搭着手,前罩板6也不产生变形,能够赋予一定的刚性的效果。
实施例2
使用图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结构。该实施例2的汽车用罩结构20是一种设于汽车用前挡风板2的下端部2a、从上部覆盖发动机室ER的发动机罩3的后端部3a和隔开上述发动机室ER及驾驶室PR之间的缓冲板4的上端部4a之间的合成树脂制的前罩板21。
该前罩板21包括:通过与上述发动机罩3的后端部3a抵接并遮断发动机室ER内的异味的密封材料7(图4的密封材料7表示通过发动机罩3封闭发动机室ER而压接前的常态,)进行支撑的密封材料放置部8;以该密封材料放置部8的后端部8a为起点5向下侧LWR形成的纵壁部22;以及支撑于上述缓冲板4的上端部4a的车体板10的前端的板放置部10a。
上述纵壁部22由第一斜面部12、第二斜面部13和折弯部14构成,上述第一斜面部12以将上述密封材料放置部8的后端部8a作为起点5的垂线11为基准向后部RR侧以规定的角度θ1形成,上述第二斜面部13从该第一斜面部12的下端部向前侧FR折弯而形成,折弯部14在上述第一斜面部12的下端部及第二斜面部13的上端部折弯形成,在上述密封材料放置部8的后端部8a和上述第一斜面部12的上端部之间、上述折弯部14、第二斜面部13的下端部和上述水平面部16之间,分别形成完全包围的薄壁状的脆弱部23、24、25。
下面,说明该实施例2的作用。
通过在上述纵壁部22形成脆弱部23、24、25,在由于行人等给发动机罩3带来冲击F时,通过脆弱部23、24、25,向下侧KWR的移动量增大,起到能够可靠地吸收冲击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1、2中出现了行人等。所谓该行人等是如下一个概念:不只是人在道路上行走的情况,也包括慢跑等不同的状态,也包括鹿等对象为人之外的情况。
下面,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3~5的概要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5提供一种能够扩大凸缘部弹性变形时的区域,并能够防止凸缘部变形时产生的白化,而且弹性变形后的凸缘部能够轻易复原的前罩板。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普通板厚部20A、薄壁部21A及凸缘部23A的背面侧构成没有阶梯差的玻璃相对面25A,在普通板厚部20A和凸缘部23A的边界,形成在车体1A的前后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圆弧状的曲面22A的薄壁部21A。凸缘部23A变形并与挡风玻璃3A密合时,玻璃相对面25A及薄壁部21A整体变形的同时进行弹性变形,防止薄壁部21A及凸缘部23A产生白化。
实施例3
在图5中的车体前部的立体图中表示的挡风玻璃3A的前端部由前罩板2A支撑。即,挡风玻璃3A的前端部由图6所示的前罩板2A的配合部11A支撑。另外,如图5所示,形成未图示的发动机室等的前车室的上部被发动机罩4A覆盖,在前车室的前端部或后端部,发动机罩4A可转动地被支撑,以使发动机罩4A的后端部侧或前端部侧能够开口。
在挡风玻璃3A的前端部侧设有用于良好地保持被雨、雪等覆盖的挡风玻璃3A的视场的刮水器5A,驱动刮水器5A的电机收容于被前罩板2A覆盖的空间内。
如图6所示,在前罩板2A具备罩主体部10A、与挡风玻璃3A的前端部配合的配合部11A。罩主体部10A的前端部10aA固定于罩板7A,形成于后端部10bA的配合部11A以规定的重叠量与挡风玻璃3A的前端部配合。
作为配合部11A,构成为具备:由普通板厚部20A、凸缘部23A和形成于普通板厚部20A和凸缘部23A之间的薄壁部21A构成的配置于挡风玻璃3A的表面侧的部位;以及与挡风玻璃3A的背面侧配合的玻璃卡爪26A。
并且,如图7所示,挡风玻璃3A的前端部构成为夹在配置于上述挡风玻璃3A的表面侧的部位和玻璃卡爪26A之间并与配合部11A配合。配置于上述挡风玻璃3A的表面侧的部位沿着前罩板2A的车宽方向设置,在车宽方向的前罩板2A的背面侧的适当的部位设有多个玻璃卡爪26A。
前罩板2A可通过一体成形树脂材料而构成。配合部11A与罩主体部10A一起一体成形树脂材料而构成。作为构成前罩板2A的树脂材料,不限于以下记载的树脂材料,但优选使用具有1500~3000MPa的弯曲弹性模量、在23C°的测定条件下艾氏冲击值为5Kj/m2以上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
如图6所示,在发动机罩4A的背面侧设有发动机罩加强件4aA,在关闭发动机罩4A的状态下,发动机罩加强件4aA在前罩板2A的罩主体部10A的前端侧与沿车宽方向设置的密封部件压接。并且,通过密封部件6A,防止雨水等浸入前车室内。
在罩主体部10A的前端侧形成有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前端部10aA,前端部10aA的下面侧构成为被罩板7A支撑。在罩主体部10A上,在车宽方向的至少一个以上的部位设有在车体1A(参照图5)的前后方向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12A。
在突出部12A的背面侧设有沿车体1(参照图5)的前后方向形成的用于加强突出部12A的加强筋15A。作为突出部12A,可设于车宽方向的至少一处以上的部位。另外,作为形成于一个突出部12A内的加强筋15A,可在车宽方向至少形成一条以上。另外,在图7中,省略了加强筋15A的图示。
如放大图8所示,在普通板厚部20A的背面侧,沿车宽方向设有用于密封与挡风玻璃3A之间的间隙的密封部件9A。通过密封部件9A,能够防止从凸缘部23A和挡风玻璃3A之间侵入的雨水等浸入前车室内。
如图8、图9分别表示的放大图所示,在配合部11A,构成配置于挡风玻璃3A的表面侧的部位的普通板厚部20A、薄壁部21A及凸缘部23A的背面侧构成为玻璃相对面25A,该玻璃相对面25A直到凸缘部23A中的与挡风玻璃3A的抵接部没有阶梯差。
在图9中,用虚线表示凸缘部23A未与挡风玻璃3A的表面侧抵接的状态,即将前罩板2A安装于车体1A(参照图5)之前的状态。另外,用实线表示将前罩板2A安装于车体1(参照图5)后,凸缘部23A与挡风玻璃3A的表面侧抵接的状态。
在图8中,表示图9中用虚线表示的凸缘部23A的状态,即凸缘部23A未与用双点划线表示的虚拟的挡风玻璃3A的表面侧抵接的状态。并且,在图8中,凸缘部23A与挡风玻璃3A的表面侧相抵接时,用重叠量27A表示凸缘部23A的后端部23aA位移的位移量。
如图8、图9所示,普通板厚部20A、凸缘部23A、薄壁部21A的各自的板厚构成为按普通板厚部20A、凸缘部23A、薄壁部21A的顺序变薄。另外,普通板厚部20A及凸缘部23A形成如下,若试想当越过上述薄壁部21A将上述凸缘部23A的表面向普通板厚部20A的表面侧延长时,虚拟的延长面成为板厚比普通板厚部20A的表面的板厚薄的阶梯面。
并且,作为形成于普通板厚部20A和凸缘部23A的边界的薄壁部21A,在车体1A(参照图5)的前后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状的曲面22A。另外,如图7所示,作为薄壁部21A在车宽方向上的形状,构成为沿着前罩板2A的车宽方向形成的细长的槽状。
另外,作为形成于普通板厚部20A、薄壁部21A及凸缘部23A的背面侧的玻璃相对面25A在车宽方向上的形状,构成为与挡风玻璃3A的前端部在车宽方向的曲面形状相应的形状。
如图8所示,若将前罩板2A安装于车体1(参照图5)上,则能够将挡风玻璃3A的前端部夹持在配合部11A的玻璃相对面25A和玻璃卡爪26A之间。此时,如图9所示,凸缘部23A从用虚线所示的状态向用实线所示的状态进行弹性变形。
并且,凸缘部23A进行弹性变形而与挡风玻璃3A的前端部密合时,玻璃相对面25A及薄壁部21A分别进行弹性变形。此时,凸缘部23A与普通板厚部20A相比形成为薄壁,凸缘部23A的背面侧构成为没有阶梯差的玻璃相对面25A的一部分。通过该结构,作为凸缘部23A,能够在车体1(参照图5)的前后方向上的凸缘部23A的整个长度方向,整体变形的同时进行弹性变形。
同时,即使在薄壁部21A,也在减小圆弧状的曲面22A的曲率的方向上进行弹性变形,能够增大与凸缘部23A连接的薄壁部21A的部位的位移量。并且,因为凸缘部23A及薄壁部21A能同时进行大的弹性变形,因此即使以使凸缘部23A与挡风玻璃3A的前端部密合所必须的量使凸缘部23A的后端部23a A变形,也不会在配合部11A产生白化。
即,如图9的实线所示,凸缘部23A的后端部23aA进行弹性变形,能够与挡风玻璃3A的前端部密合。并且,在凸缘部23A的后端部23aA进行弹性变形,并与挡风玻璃3A的前端部密合的状态下,在配合部11不会存在产生白化的部位,即使存在产生白化的部位,也仅是在该部位产生一点点的白化。因此,能够维持凸缘部23A的后端部23aA的弹性力,防止树脂材料的物理参数的下降。
并且,即使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在凸缘部23A的后端部23aA和挡风玻璃3A的前端部之间形成间隙的状况,通过凸缘部23A的后端部23aA的弹性力引起的复原,该间隙被封闭。因此,能够防止发生间隙未封闭的状态照旧存在的状况,能够防止损坏前罩板2A的外观。
如此,能够大幅度提高凸缘部23A的后端部23aA和挡风玻璃3A的前端部之间的密合性。另外,即使因来自车体1A(参照图5)的影响等而导致挡风玻璃3A振动或前罩板2A振动时,由于能够维持凸缘部23A的弹性力,因此能够防止凸缘部23A发生振动。
并且,能够抑制凸缘部23A和挡风玻璃3A之间产生的噪音等,能够提高音振性能。另外,即使在洗车时等也能够防止凸缘部23A向上翻卷,因此能够防止作为前罩板2A的外观恶化。
如此,在本申请发明中,能够防止构成前罩板2A的合成树脂的白化所导致的物理参数的降低,能够长期维持挡风玻璃3A和凸缘部23A之间的密合状态。并且,能够长期将前罩板2A的外观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实施例4
图10表示由普通板厚部20A、薄壁部21A和凸缘部23A构成的配置于挡风玻璃3A的表面侧的部位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在图10A~图10C中,分别表示作为车体1A(参照图5)的前后方向上的薄壁部21A的截面形状而形成的圆弧状的曲面22A(参照图6)的变形例。
在图10A中,表示作为圆弧状的曲面22A(参照图6),形成正圆的圆弧面22aA的结构例。如图10A所示,通过形成正圆的圆弧面22aA,在将前罩板2A安装在车体1A(参照图5)上时,当凸缘部23A弹性变形时,以减小正圆的圆弧面22aA的曲率半径的方式,能够用圆弧面22aA的整体来承受施加于薄壁部21A的弯曲力矩。因此,不会对薄壁部21A的局部部位施加集中应力,能够防止薄壁部21A产生白化。
在图10B中,表示作为圆弧状的曲面22A(参照图6),形成椭圆的圆弧面22bA的结构例。如图10B所示,通过形成椭圆的圆弧面22bA,在椭圆的长轴方向上具有比正圆的圆弧面22aA的情况相比更宽广的面积。因此,能够用更宽广的面积承受施加在薄壁部21A上的弯曲力矩。
并且,即使在比薄壁部21A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正圆的圆弧面22aA的情况下的作用于薄壁部21A的应力小的应力施加于形成为椭圆的圆弧面22bA的薄壁部21A的情况下,作为薄壁部21A的凸缘部23A侧的弹性位移量,也能够产生相同的位移量。因此,即使在作用于薄壁部21A的应力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获得薄壁部21A的弹性位移量,因此更能可靠地防止白化的产生。
在图10C中,表示作为圆弧状的曲面22A(参照图6),形成横长圆的圆弧面22cA的结构例。如图10C所示,通过形成横长圆的圆弧面22cA,能够在长度方向上具有比椭圆的圆弧面22bA更宽广的面积。因此,能够用更宽广的面积承受施加在薄壁部21A上的弯曲力矩。
并且,即使在比薄壁部21A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椭圆的圆弧面22bA的情况下的作用于薄壁部21A的应力小的应力施加于形成为横长圆的圆弧面22cA的薄壁部21A的情况下,作为薄壁部21A的凸缘部23A侧的弹性位移量,也能够产生相同的位移量。因此,即使在作用于薄壁部21A的应力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充分获得薄壁部21A的弹性位移量,因此,能更可靠地防止白化的产生。另外,作为横长圆,也包括超椭圆的形状。
实施例5
图11表示由普通板厚部20A、薄壁部21A和凸缘部23A构成的配置于挡风玻璃3A的表面侧的部位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视图,在图11A、图11B分别表示作为车体1A(参照图5)的前后方向上的凸缘部23A的截面形状的变形例。
另外,在图11A及图11B所示的截面形状中,作为薄壁部21的截面形状,图示了正圆的圆弧面形状。但作为薄壁部21A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实施例4的图10A~图10C所示的截面形状。另外,在实施例5中,普通板厚部20A、薄壁部21A及凸缘部23A的背面构成玻璃相对面25A。
图11A表示在凸缘部23A的后端部形成立起部24A的结构例。如图11A所示,通过在凸缘部23A的后端部形成立起部24A,能够提高立起部24A的刚性。通过提高立起部24A的刚性,能够良好地维持立起部24A的背面侧和挡风玻璃3A(参照图8)之间的密合状态。
图11B表示将凸缘部23A的后端部23a A侧的板厚形成为比凸缘部23A的薄壁部21A侧的板厚还厚的结构例。即,作为凸缘部23A的板厚,构成为从凸缘部23A的后端部23aA侧向凸缘部23A的薄壁部21A侧平滑地逐渐减小的形状。
通过如此构成,能够利用凸缘部23A的后端侧23aA侧的板厚,提高凸缘部23A的后端部23aA的刚性,并且,通过构成为凸缘部23A的薄壁部21A侧的板厚比凸缘部23A的后端部23aA侧的板厚薄,能够增大凸缘部23A的薄壁部21A侧的弹性变形量。
并且,通过薄壁部21A的弹性变形量和凸缘部23A的弹性变形量,能够使凸缘部23A的后端部23aA弹性变形并与挡风玻璃3A的前端部侧密合。并且,在使凸缘部23A的后端部23aA弹性变形并与挡风玻璃3A的前端部侧密合时,能够防止薄壁部21A产生白化。
通过构成为如图11B所示,能够良好地维持凸缘部23A的后端部23aA的背面侧和挡风玻璃3A(参照图8)之间的密合状态。
产业上的实用性如下。
本申请发明能够恰当地适用于前罩板。

Claims (8)

1.一种前罩板,配置于汽车的前挡风板的下端部、发动机罩的后端部与缓冲板的上端部之间,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罩板至少包括:
密封材料放置部,通过密封材料支撑上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
纵壁部,以该密封材料放置部的后端部为起点向下侧形成;以及
板放置部,支撑于上述缓冲板的上端部,
上述纵壁部包括第一斜面部和第二斜面部,上述第一斜面部以将上述密封材料放置部的后端部作为起点的垂线为基准向后部侧以规定角度形成,上述第二斜面向该第一斜面部的前侧折弯而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罩板,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纵壁部中,上述第一斜面部及上述第二斜面部的折弯部与上述密封材料放置部的后端部的上下尺寸恒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前罩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斜面部与上述第一斜面部所成的角度为80度以上且100度以下。
4.一种前罩板,与配置于车体前部的挡风玻璃的前端部配合,覆盖从该挡风玻璃的前端部到发动机罩的后端部的间隙,并在整个车宽方向上延伸设置,上述发动机罩覆盖车辆的前车室的上部开口,上述前罩板的特征在于,
形成于上述前罩板的后端部并与上述挡风玻璃的前端部配合的配合部具有:位于上述车体的前后方向上的普通板厚部;从上述普通板厚部延伸设置的凸缘部;以及形成于上述普通板厚部与上述凸缘部中的边界部的薄壁部,
上述普通板厚部、上述薄壁部及上述凸缘部的背面侧构成为玻璃相对面,该玻璃相对面直到上述凸缘部中的与上述挡风玻璃抵接的玻璃抵接部没有阶梯差,
上述凸缘部的板厚形成为比上述普通板厚部的板厚薄,
上述薄壁部的板厚形成为比上述凸缘部的除后端部以外的部分的板厚薄,
在上述车体的前后方向上的上述薄壁部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弧状的曲面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罩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普通板厚部及上述凸缘部形成如下,在上述车体的前后方向上,当越过上述薄壁部将上述凸缘部的表面向上述普通板厚部的表面侧延长时,虚拟的延长面成为板厚比上述普通板厚部的表面的板厚薄的阶梯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前罩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罩板具有1500~3000MPa的弯曲弹性模量,
由在23℃的测定条件下艾氏冲击值为5Kj/m2以上的烯烃系树脂组合物成形而成。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前罩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圆弧状的曲面形状为椭圆的圆弧面。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前罩板,其特征在于,
上述圆弧状的曲面形状为横长圆的圆弧面。
CN2010102696014A 2009-09-01 2010-08-31 前罩板 Active CN1020013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1633 2009-09-01
JP2009201633A JP2011051450A (ja) 2009-09-01 2009-09-01 自動車用カウル構造
JP2009237182A JP5607334B2 (ja) 2009-10-14 2009-10-14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2009-237182 2009-10-14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99655.4A Division CN102991582B (zh) 2009-09-01 2010-08-31 前罩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01364A true CN102001364A (zh) 2011-04-06
CN102001364B CN102001364B (zh) 2013-03-13

Family

ID=4301332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696014A Active CN102001364B (zh) 2009-09-01 2010-08-31 前罩板
CN201210299655.4A Active CN102991582B (zh) 2009-09-01 2010-08-31 前罩板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99655.4A Active CN102991582B (zh) 2009-09-01 2010-08-31 前罩板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186749B2 (zh)
CN (2) CN102001364B (zh)
GB (2) GB2486844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01505A (zh) * 2011-11-11 2013-05-1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的车身
CN103129628A (zh) * 2011-12-03 2013-06-0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的车身
CN103661144A (zh) * 2013-12-23 2014-03-26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罩装饰件
CN103832483A (zh) * 2012-11-27 2014-06-04 江苏东方汽车装饰件总厂 汽车前窗台通风盖板
CN103879457A (zh) * 2012-12-21 2014-06-2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体构造
CN104118476A (zh) * 2013-04-25 2014-10-29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前罩板
CN104973138A (zh) * 2014-04-14 2015-10-1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前罩板和前柱的连接结构
CN105383408A (zh) * 2014-08-20 2016-03-09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车辆用车身底罩
CN105899424A (zh) * 2013-11-11 2016-08-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围罩构造
CN106184403A (zh) * 2015-05-28 2016-12-0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94759B2 (ja) * 2009-01-23 2014-01-2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US8491042B2 (en) * 2010-09-07 2013-07-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nergy-absorbing cowl structure
JP5507408B2 (ja) * 2010-10-18 2014-05-28 小島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カウルルーバー用シール構造
JP5711942B2 (ja) * 2010-11-19 2015-05-0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5459440B2 (ja) * 2011-02-24 2014-04-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カウル部構造
WO2013005685A1 (ja) * 2011-07-04 2013-0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5758233B2 (ja) * 2011-08-31 2015-08-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US8641130B2 (en) 2011-09-23 2014-02-04 Nissan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cowl cover
US8915538B2 (en) * 2012-10-04 2014-12-23 U.S. Farathane Corporation Two shot double inverted acoustic hood to cowl seal
DE102012023655A1 (de) * 2012-11-28 2014-05-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Kraftfahrzeug-Muldenmodul mit Dichtung
US8870271B2 (en) 2013-03-12 2014-10-28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cowl
DE102013005680A1 (de) * 2013-04-03 2014-10-09 Audi Ag Wasserkasten für ein Kraftfahrzeug
KR101418543B1 (ko) 2013-06-05 2014-07-11 주식회사 성창오토텍 카울탑 커버의 실링구조
JP6275508B2 (ja) * 2013-07-30 2018-02-0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分割式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2015067015A (ja) * 2013-09-27 2015-04-13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6370798B2 (ja) * 2013-10-10 2018-08-08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6202743B2 (ja) * 2014-01-10 2017-09-2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FR3018484B1 (fr) * 2014-03-17 2016-03-18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Joint d'etancheite acoustique pour planche de bord de vehicule automobile
DE102015002701A1 (de) * 2015-03-04 2016-09-0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Servicepane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Wasserkasten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Kraftfahrzeug
JP6432088B2 (ja) * 2015-03-06 2018-12-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ガラスの排水構造
CN104648082B (zh) * 2015-03-20 2016-11-02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轿车暖风机压力室板密封结构
GB2540541B (en) 2015-07-20 2019-04-10 Ford Global Tech Llc A motor vehicle having an instrument panel
JP6514658B2 (ja) * 2016-03-31 2019-05-15 森六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
FR3119813B1 (fr) 2021-02-17 2024-01-19 Psa Automobiles Sa Joint peripherique de capot et son suppor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93304B1 (en) * 1998-05-12 2001-02-2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Windshield supporting structure
CN1654258A (zh) * 2004-02-13 2005-08-17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颈结构
CN1727245A (zh) * 2004-07-27 2006-02-01 日本塑料株式会社 车颈顶罩
CN101450683A (zh) * 2007-12-07 2009-06-1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发动机车颈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46263A (en) * 1976-06-18 1979-03-27 Toyo Kogyo Co., Lt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having a windshield and cowl panel assembly
DE3428293C2 (de) * 1984-08-01 1986-07-10 Adam Opel AG, 6090 Rüsselsheim Windlaufoberteil-Außenplatt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S62273142A (ja) * 1986-05-20 1987-11-27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ワイパ−格納装置
US4938526A (en) * 1986-12-04 1990-07-03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Wiper mounting structure
DE3736780C1 (de) * 1987-10-30 1988-12-01 Daimler Benz Ag Abdeckleiste fuer die Unterkante einer eingeklebten Windschutzscheibe eines Kraftwagens
US5108146A (en) * 1991-07-22 1992-04-28 Molmec, Inc. Cowl grill to windshield lip seal
US5352010A (en) * 1992-03-10 1994-10-04 Brodie James L Post attached structures for window assemblies
US5349717A (en) * 1992-10-14 1994-09-27 Itt Automotive Electrical Systems, Inc. Wet integral windshield wiper arm
JP3369330B2 (ja) * 1994-10-26 2003-01-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取付構造
US5692953A (en) * 1995-06-09 1997-12-0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Automotive cowl screen assembly
JP3939861B2 (ja) * 1998-07-24 2007-07-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支持構造
US6565148B1 (en) * 1999-09-10 2003-05-20 Toyoda Gosei Co., Ltd. Assembly structure for cowl louver
JP3864716B2 (ja) * 2001-03-13 2007-01-1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ルーム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JP3640637B2 (ja) * 2001-12-10 2005-04-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カウルトップパネルのシール構造
US6923286B2 (en) * 2002-02-26 2005-08-02 Toyoda Gosei Co., Ltd. Pedestrian protecting device
JP3610959B2 (ja) * 2002-03-20 2005-01-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4599535B2 (ja) * 2003-07-31 2010-12-15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カウルルーバ装置
JP4386758B2 (ja) * 2004-02-25 2009-12-16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US7243754B2 (en) * 2004-03-17 2007-07-17 Toyoda Gosei Co., Ltd. Pedestrian airbag system
US7341274B2 (en) * 2004-03-17 2008-03-11 Toyoda Gosei Co., Ltd. Pedestrian airbag system
US7219953B2 (en) * 2005-03-11 2007-05-22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Cowl cover with integrated washer fluid passageway
US7316447B2 (en) * 2005-04-08 2008-01-08 Gdx North America, Inc. Integrated motor vehicle cowl vent and seal
JP4585933B2 (ja) * 2005-07-08 2010-11-24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4682739B2 (ja) * 2005-08-08 2011-05-1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2008018848A (ja) * 2006-07-13 2008-01-31 Toyota Motor Corp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ガラス接合構造
JP4775159B2 (ja) * 2006-07-28 2011-09-21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デッキガーニッシュ構造
JP4882789B2 (ja) * 2007-02-21 2012-02-2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カウル構造
JP4490983B2 (ja) * 2007-03-02 2010-06-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ントウインドシールド支持構造
JP2009090787A (ja) 2007-10-05 2009-04-30 Kanto Auto Works Ltd カウル構造
JP2009274622A (ja) * 2008-05-15 2009-11-26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JP5240446B2 (ja) * 2008-08-22 2013-07-17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
JP5394759B2 (ja) * 2009-01-23 2014-01-2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JP5303737B2 (ja) * 2009-06-25 2013-10-02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自動車におけるカウルルーバ支持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93304B1 (en) * 1998-05-12 2001-02-27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Windshield supporting structure
CN1654258A (zh) * 2004-02-13 2005-08-17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车颈结构
CN1727245A (zh) * 2004-07-27 2006-02-01 日本塑料株式会社 车颈顶罩
CN101450683A (zh) * 2007-12-07 2009-06-1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发动机车颈结构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01505A (zh) * 2011-11-11 2013-05-1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的车身
CN103129628A (zh) * 2011-12-03 2013-06-05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的车身
CN103129628B (zh) * 2011-12-03 2016-12-2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的车身
CN103832483A (zh) * 2012-11-27 2014-06-04 江苏东方汽车装饰件总厂 汽车前窗台通风盖板
CN103879457B (zh) * 2012-12-21 2016-05-18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体构造
CN103879457A (zh) * 2012-12-21 2014-06-25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体构造
CN104118476A (zh) * 2013-04-25 2014-10-29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前罩板
CN104118476B (zh) * 2013-04-25 2017-01-04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前罩板
CN105899424A (zh) * 2013-11-11 2016-08-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围罩构造
CN105899424B (zh) * 2013-11-11 2019-07-1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前围罩构造
CN103661144A (zh) * 2013-12-23 2014-03-26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前罩装饰件
CN104973138A (zh) * 2014-04-14 2015-10-14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前罩板和前柱的连接结构
CN104973138B (zh) * 2014-04-14 2019-09-13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前罩板和前柱的连接结构
CN105383408A (zh) * 2014-08-20 2016-03-09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车辆用车身底罩
CN106184403A (zh) * 2015-05-28 2016-12-0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CN106184403B (zh) * 2015-05-28 2018-06-05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473135B (en) 2012-08-08
CN102991582A (zh) 2013-03-27
US20110049933A1 (en) 2011-03-03
US20120223546A1 (en) 2012-09-06
US8186749B2 (en) 2012-05-29
CN102001364B (zh) 2013-03-13
CN102991582B (zh) 2015-06-10
US8474901B2 (en) 2013-07-02
GB2473135A (en) 2011-03-02
GB201014289D0 (en) 2010-10-13
GB2486844B (en) 2012-10-10
GB2486844A (en) 2012-06-27
GB201205376D0 (en) 2012-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01364B (zh) 前罩板
US9452785B2 (en) Vehicle cowl portion structure
CN100488826C (zh) 车辆的车颈结构
CN104245487B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0545022C (zh) 车辆前部构造
US20150015030A1 (en) Structure for front portion of vehicle
CN101219680B (zh)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JP2010030481A (ja)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US9783242B2 (en) Wind-noise reduction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01638111A (zh) 挡风玻璃支承部结构
CN104903130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JP2009208663A (ja) 乗用車のカウル構造
US7452022B2 (en)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5076718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4329362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105236B2 (ja)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
CN212195653U (zh) 汽车前围上部总成、车身框架及汽车
JP5412546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5237749B2 (ja) 車両用カウルルーバの衝撃力吸収構造
US10207745B2 (en) Rear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6076774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62825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0816670B (zh) 一种汽车车身构造和具有其的汽车
JP2000233720A (ja) 車両用ワイパ装置のモータユニット取付け構造
JP2009107365A (ja) 自動車のドア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