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83408A - 车辆用车身底罩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车身底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83408A CN105383408A CN201510515430.1A CN201510515430A CN105383408A CN 105383408 A CN105383408 A CN 105383408A CN 201510515430 A CN201510515430 A CN 201510515430A CN 105383408 A CN105383408 A CN 1053834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bight
- face
- longitudinal wall
- vehicle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8—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 B60R13/0861—Insulating elements, e.g. for sound insulation for covering undersurfaces of vehicles, e.g. wheel hous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54—Obstruction removers or defle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车身底罩,该车身底罩抑制在车辆碰撞时对被碰撞物施加过度冲击。该车辆用车身底罩具备:设置面(13),其安装在托架(15);纵壁面(19),其从设置面(13)的前端弯曲并向下方延伸;底壁面(23),其从纵壁面(19)的下端弯曲并向汽车前方延伸。在设置面(13)与纵壁面(19)之间的第一角部(41)及纵壁面(19)与底壁面(23)之间的第二角部(43),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有使该第一及第二角部(41、43)易于弯曲的易变形部(45、47)。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车身底罩。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为了防止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垃圾或石头混入发动机舱内,而使用车身底罩覆盖车体前部的下部的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车身底罩中,为了吸收车辆碰撞时的碰撞负荷,而设置了剖面形成为波浪状的应力吸收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3-1485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所述应力吸收部由于形成在车身底罩的平面部上,因此当在车辆碰撞时对车身底罩施加前后方向的压缩负荷的情况下,有时,车身底罩以应力吸收部为边界向上侧弯曲为断面呈“く”字状。在此,若将搭载部件接近车身底罩的上侧而配置,则由于车身底罩碰上搭载部件,因此有可能阻碍车身底罩弯曲并对被碰撞物施加过度冲击。
因此,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抑制在车辆碰撞时对被碰撞物施加过度冲击的车辆车身底罩。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具有:设置面,其安装在车体部件;纵壁面,其在该设置面的前侧设置在比设置面靠上方或下方的位置;以及底壁面,其配置在该纵壁面的前侧。至少,在所述设置面与纵壁面之间的角部及纵壁面与底壁面之间的角部,形成有使该角部易于弯曲的易变形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障碍物与车辆前部碰撞时,输入到车体前部的负荷传递到车身底罩,对车身底罩施加在前后方向进行压缩的负荷。这时,由于车身底罩在易变形部容易弯曲,因此不会阻碍车体前部的向后方的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对障碍物施加过度反作用力(负荷)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图1的车身底罩安装在车辆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3是沿图1的A-A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4是表示安装了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的车辆发生了前面碰撞的状态的剖面图,双点划线表示碰撞前,实线表示碰撞后。
图5是表示在不同规格的两种前保险杠上安装了车身底罩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的剖面图。
图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的剖面图。
符号说明
1,101,210,301车身底罩(车辆用车身底罩)
3车体前部
27保险杠安装面(前端部)
13设置面
19,219纵壁面
21,221倾斜面
23,223底壁面
33下壁面(车体前部的固定部)
41第一角部(角部)
43第二角部(角部)
45,47,107,109,245,247,345,347易变形部
103第三角部(角部)
105第四角部(角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FR表示车辆前方,RR表示车辆后方,RH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右侧,LH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左侧。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将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1(车辆用车身底罩)以覆盖汽车的车体前部3的下部的方式而配设。
车身底罩1的后部5由配置在车辆宽度方向两侧并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一对延伸设置部7、7以及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将一对延伸设置部7、7彼此连结的连结部9,形成为俯视U字形。此外,在所述后部5的前端形成有随着趋向前方而向斜上方延伸的纵壁11。
在所述后部5的前侧,形成有在所述纵壁11的上端11a弯曲并向前方延伸的设置面13。该设置面13在与向上下方向延伸的托架15(车体部件)的下端面15a抵接的状态下,通过插入到插入孔16的卡子17固定在托架15的下侧。在所述设置面13的前侧延伸有在设置面13的前端13a弯曲而向斜下方延伸的纵壁面19。具体而言,纵壁面19形成为随着趋向前方而逐渐向斜下方延伸的倾斜面21。另外,在纵壁面19的前侧,形成有在所述纵壁面19的下端19a弯曲而向前方延伸的底壁面23。在底壁面23的前侧,形成有在底壁面23的前端23a弯曲而向斜上方延伸的纵面25、以及在该纵面25的上端25a弯曲而向前方延伸的保险杠安装面27(车身底罩的前端部)。在该保险杠安装面27的前部,形成有插通孔29。通过在使插通孔29与前保险杠31的下壁面33的安装孔35吻合的状态下将卡子37插入到安装孔35及插通孔29,来将车身底罩1组装在前保险杠31。另外,在保险杠安装面27的前端,形成有向斜上方弯曲并延伸的凸缘部27a。
在此,在所述设置面13与纵壁面19之间的第一角部41及纵壁面19与底壁面23之间的第二角部43,沿车辆宽度方向形成有容易使该第一角部41及第二角部43弯曲的易变形部45、47。具体而言,在第一角部41,通过削薄该第一角部41的下侧面,而使该部位形成为比其他一般部壁厚薄。通过该薄壁化,容易使其弯曲。在第二角部43,通过削薄该第二角部43的上侧面,而使该部位形成为比其他一般部壁厚薄。
另外,如图3所示,纵壁面19形成为倾斜面21,沿上下方向的倾斜面21的长度是L0。另一方面,在使纵壁面19为在铅直方向延伸的铅直面而形成的情况下的铅直面的长度为L1。由于长度L0比L1长,因此,当将纵壁面19设为倾斜面21时,能较长地设定纵壁面19的沿上下方向的长度。
接着,使用图4对发生车辆碰撞并且车身底罩1变形的状态进行说明。
首先,在车辆碰撞前,前保险杠31及车身底罩1位于用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
而且,若由于车辆碰撞而对前保险杠31施加了碰撞负荷F,则如实线所示那样,前保险杠31的下壁面33向后方移动。由于将车身底罩1的前端部安装在前保险杠31上,因此,车身底罩1也承受前后方向的压缩负荷。
在此,如上所述那样,在设置面13与纵壁面19之间的第一角部41及纵壁面19与底壁面23之间的第二角部43形成有易变形部45、47。因此,第一角部41及第二角部43容易进行弯曲变形且不妨碍前保险杠31的向后方的移动。
接着,使用图5对在不同规格的两种前保险杠安装了车身底罩1时的状态进行说明。在此,将使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前保险杠131设为前保险杠A,将使用实线表示的前保险杠231设为前保险杠B。将前保险杠B的下壁面233配置在比前保险杠A的下壁面133靠下侧的位置,对于用于与车身底罩1相结合的卡子37的位置,也是前保险杠B一方配置在后方。即,与前保险杠A相比,将前保险杠B的车身底罩1的前端部配置在后方且下方。
因此,与组装在前保险杠A相比,如果组装在前保险杠B,则车身底罩1的第一角部41及第二角部43进行更大的弯曲变形。因此,能够在大小不同的前保险杠A及前保险杠B双方安装同一车身底罩1。
此外,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作为车身底罩1的前端部的保险杠安装面27安装在前保险杠31的下壁面33,但是,也可以安装在前保险杠以外的车体部件。
下面,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1)本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1(车辆用车身底罩)覆盖汽车车体前部3的下部,并且将保险杠安装面27(前端部)固定在前保险杠31的下壁面33(车体前部的固定部)。该车身底罩具备:设置面13,其安装在托架15(车体部件);纵壁面19,其从该设置面13的前端13a弯曲并向下方延伸;以及底壁面23,其从该纵壁面19的下端19a弯曲并向车辆前方延伸。在所述设置面13与纵壁面19之间的第一角部41及纵壁面19与底壁面23之间的第二角部43,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有容易使该第一及第二角部41、43弯曲的易变形部45、47。
因此,在障碍物与车辆前部碰撞的前碰撞时,输入到前保险杠31的负荷传递到车身底罩1,对车身底罩1施加在前后方向进行压缩的负荷。这时,由于车身底罩1在易变形部45、47容易弯曲,从而不会阻碍前保险杠1的向后方的移动。由此,能够抑制对障碍物施加过度反作用力(负荷)的情况。
另外,若将前保险杠替换为不同的规格,则前保险杠的下壁面与车身底罩1的保险杠安装面27(前端部)的固定位置也在前后方向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共用使用同一车身底罩1,因此能够实现部件数的削减及成本降低。
(2)所述纵壁面19构成为,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逐渐向斜下方延伸的倾斜面21。
在将设置面13与底壁面23之间的上下高度设定为相同的情况下,与将纵壁面19设为在铅直方向延伸的铅直面相比,设为倾斜面21则能够较长地设定纵壁面19的沿上下方向的长度。因此,即使在前保险杠31的下壁面33与车身底罩1的前端部的固定位置在前后方向上较大地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利用同一车身底罩1进行共用。即,作为车身底罩1的共用对象的前保险杠31的种类变多。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位,标以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101中,在底壁面23与纵面25之间形成有第三角部103,在纵面25与保险杠安装面27之间形成有第四角部105。
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除第一角部41及第二角部43之外,还在第三角部103及第四角部105,沿车辆宽度方向形成有容易使该第三角部103及第四角部105弯曲的易变形部107、109。具体而言,在第三角部103,通过削薄该第三角部103的上侧面,而使该部位形成为比其他一般部壁厚薄。在第四角部105,通过削薄该第四角部105的下侧面,而使该部位形成为比其他一般部壁厚薄。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1)除第一角部41及第二角部43以外,还在第三及第四角部103、105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有易变形部107、109。
因此,在障碍物与车辆前部碰撞的前碰撞时,车身底罩101的弯曲变形更容易。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对障碍物施加过度反作用力(负荷)的情况。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7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对于与上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位,标以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201中,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相比,不同点在于,底壁面的上下位置配置在比设置面靠上侧的位置。
也就是说,纵壁面219形成为在设置面13的前端13a弯曲并随着趋向前方而逐渐向斜上方延伸的斜面221。底壁面223在纵壁面219的前端219a弯曲而向前方延伸。纵面225在底壁面223的前端223a弯曲而向斜下方延伸。保险杠安装面27在纵面225的前端225a弯曲而向前方延伸。
另外,在所述设置面13与纵壁面219之间的第一角部41及纵壁面219与底壁面223之间的第二角部43,沿车辆宽度方向形成有容易使该第一角部41及第二角部43弯曲的易变形部245、247。具体而言,在第一角部41,通过削薄该第一角部41的上侧面,而使该部位形成为比其他一般部壁厚薄。在第二角部43,通过削薄该第二角部43的下侧面,而使该部位形成为比其他一般部壁厚薄。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1)将底壁面223的上下位置配置在比设置面13靠上侧的位置。因此,在底壁面223的下侧形成有空间,能够有效利用该空间。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使用图8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对于与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位,标以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身底罩301中,车身底罩整体的剖面形状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几乎相同。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角部41及第二角部43设置了易变形部345、347,但是,不是如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那样为薄壁形状,而是作为易变形部345、347,为在板厚几乎固定的状态下使其局部性地弯曲的弯曲形状。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1)作为易变形部345、347为在板厚几乎固定的状态下使其局部性地弯曲的弯曲形状。
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作为易变形部设为薄壁化的部位,因此,在输入碰撞负荷时,易变形部有可能受到损伤等。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易变形部345、347是与一般部相同的板厚,因此抑制了受到损伤等的可能性。
Claims (2)
1.一种车辆用车身底罩,其覆盖汽车车体前部的下部,并且其前端部固定在所述车体前部的固定部,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用车身底罩具备:设置面,其安装在车体部件;纵壁面,其从该设置面的前端弯曲并向上方或下方延伸;以及底壁面,其从该纵壁面的上端或下端弯曲并向车辆前方延伸,
至少在所述设置面与纵壁面之间的角部及纵壁面与底壁面之间的角部,沿车辆宽度方向设置有使该角部易于弯曲的易变形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车身底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壁面构成为随着趋向车辆前方而逐渐向斜下方延伸的倾斜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67388A JP6401969B2 (ja) | 2014-08-20 | 2014-08-20 |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
JP2014-167388 | 2014-08-2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83408A true CN105383408A (zh) | 2016-03-09 |
CN105383408B CN105383408B (zh) | 2017-12-22 |
Family
ID=553476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515430.1A Active CN105383408B (zh) | 2014-08-20 | 2015-08-20 | 车辆用车身底罩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586537B2 (zh) |
JP (1) | JP6401969B2 (zh) |
CN (1) | CN10538340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10053522A1 (en) * | 2015-08-14 | 2021-02-25 | Scrape Armor, Inc. | Vehicle protection adapter |
CN107922014B (zh) * | 2015-08-14 | 2020-11-27 | 斯克拉佩阿莫尔股份有限公司 | 运载工具保护设备 |
JP6460085B2 (ja) * | 2016-11-29 | 2019-01-3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下部構造 |
CN109624877B (zh) * | 2018-12-10 | 2022-01-25 | 江苏华曼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lft板材的汽车底部护板及其生产方法 |
WO2021092248A1 (en) * | 2019-11-05 | 2021-05-14 | Scrape Armor, Inc. | Vehicle protection adapter |
DE102021209695A1 (de) | 2021-09-03 | 2023-03-09 |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 Luftleitvorrichtung, Kraftfahrzeug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060475A1 (en) * | 2000-11-23 | 2002-05-23 | Kim Jong-Soo | Assemble structure of crash pad assembly and cowl panel assembly for vehicle |
CN102001364A (zh) * | 2009-09-01 | 2011-04-06 |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 前罩板 |
DE102011011001A1 (de) * | 2011-02-11 | 2012-08-16 | Audi Ag | Unterbodenplatte für ein 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Unterbodenplatte |
DE102011118047A1 (de) * | 2011-11-05 | 2013-05-08 | Audi Ag | Unterbodenverkleid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2014024465A (ja) * | 2012-07-27 | 2014-02-06 | Fuji Heavy Ind Ltd | 車両前部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148584U (zh) | 1987-03-23 | 1988-09-30 | ||
US5046777A (en) * | 1990-04-23 | 1991-09-10 | Austria Metall Aktiengesellschaft | Impact girder in an automobile wall assembly with intentional buckling of edge portions |
GB2362360B (en) * | 1997-07-14 | 2002-01-09 | Land Rover Group Ltd | Motor vehicle undertray assemblies |
FR2791628B1 (fr) * | 1999-03-29 | 2001-06-22 | Peguform France | Combinaison d'une peau de pare-chocs et d'un carenage sous moteur pour vehicule |
JP3535047B2 (ja) * | 1999-07-16 | 2004-06-07 | 日産車体株式会社 | Ff車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
EP2623401B1 (en) * | 2010-09-30 | 2015-03-25 | Honda Motor Co., Ltd. | Car body forepart structure |
JP5741041B2 (ja) * | 2011-02-14 | 2015-07-0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ダイカストアルミ合金製クラッシュカン |
-
2014
- 2014-08-20 JP JP2014167388A patent/JP6401969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8-17 US US14/827,547 patent/US9586537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8-20 CN CN201510515430.1A patent/CN10538340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20060475A1 (en) * | 2000-11-23 | 2002-05-23 | Kim Jong-Soo | Assemble structure of crash pad assembly and cowl panel assembly for vehicle |
CN102001364A (zh) * | 2009-09-01 | 2011-04-06 |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 前罩板 |
DE102011011001A1 (de) * | 2011-02-11 | 2012-08-16 | Audi Ag | Unterbodenplatte für ein 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Unterbodenplatte |
DE102011118047A1 (de) * | 2011-11-05 | 2013-05-08 | Audi Ag | Unterbodenverkleid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2014024465A (ja) * | 2012-07-27 | 2014-02-06 | Fuji Heavy Ind Ltd | 車両前部構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586537B2 (en) | 2017-03-07 |
JP6401969B2 (ja) | 2018-10-10 |
CN105383408B (zh) | 2017-12-22 |
US20160052555A1 (en) | 2016-02-25 |
JP2016043725A (ja) | 2016-04-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383408A (zh) | 车辆用车身底罩 | |
CN108025693B (zh) | 缓冲梁 | |
CN101600601B (zh) | 冲击吸收构件 | |
KR102383247B1 (ko) | 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 |
CN111417544A (zh) | 车辆的保险杠 | |
JP4613985B2 (ja) | 車両の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 |
JP6256432B2 (ja) | 車両骨格構造 | |
EP1902928A3 (en) |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 |
CN105263760A (zh) | 车身的前部构造 | |
EP2345560A1 (en) | Underrun prevention member for vehicle bumper beam | |
CN103813919A (zh) | 车辆电池安装结构 | |
KR20130004128A (ko) | 차량용 후드 | |
CN109987042A (zh) | 车身构造 | |
CN103052558A (zh) | 车辆的车体结构 | |
CN101600591A (zh) | 车辆车门结构 | |
CN106184384B (zh) | 车身增强结构 | |
JP4890114B2 (ja) | 車両用歩行者保護装置 | |
US8042834B2 (en) |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 |
EP1177968A2 (en) | Impact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car body front of automobile | |
KR20190133253A (ko) | 자동차용의 구조 부재 | |
JP7358307B2 (ja) | 車両用構造部材 | |
CN110958970B (zh) | 车辆的前部构造 | |
JP7194358B2 (ja) | 車両のルーフパネル補強構造 | |
CN102378714A (zh) | 车身结构体 | |
JP5617681B2 (ja) | 車両用バンパ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