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195653U - 汽车前围上部总成、车身框架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前围上部总成、车身框架及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195653U CN212195653U CN202020197016.7U CN202020197016U CN212195653U CN 212195653 U CN212195653 U CN 212195653U CN 202020197016 U CN202020197016 U CN 202020197016U CN 212195653 U CN212195653 U CN 21219565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ont wall
- cowl
- wall plate
- automobile
- support fra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06010022114 Injur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汽车前围上部总成、车身框架及汽车,汽车前围上部总成包括:前围板;前风窗下横梁,其后端与所述前围板的上端相连;支撑架,位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下方,且所述支撑架的前端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相连,所述支撑架的后端连接所述前围板;及前围加强横梁,位于所述支撑架的下方,所述前围加强横梁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围板的后侧面相连,且所述前围加强横梁与所述前围板之间限定有横向贯通的空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可有效改善行人头部,提高行人保护,且能够保证支撑强度,改善局部模态,并保持了车身框架的完整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前围上部总成、包括其的车身框架及包括该车身框架的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法规也对行人保护提出明确要求。
当实际碰撞发生时,前风窗通常是行人头部最容易接触的区域,而支撑前风窗玻璃的主要是前风窗下横梁。
汽车前围上部总成的结构形式主要包括闭口式(如图1所示)和开口式(如图3所示)。闭口式结构中,前风窗下横梁12呈封闭腔体状,刚度大,对前风窗玻璃的支撑效果好,且包括该汽车前围上部总成的车身框架(具体如图2所示)完整,但是其过高的刚度容易在碰撞时给行人带来致命的伤害,且前风窗下横梁质量较大,对空间要求高,不利于减重和节省空间;开口式结构可对行人形成比较好的保护,也能够节省空间,但开口式的前风窗下横梁12刚度降低,对支撑结构的要求比较高,容易导致车辆架构强度降低、车体承载能力减弱,且包括该汽车前围上部总成的车身框架不完整,局部模态差,导致后排乘客感受到明显的噪声,因而使得车身刚度、强度、耐久、NVH(Noise、 Vibration、Harshness,即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等相关性能均不能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汽车前围上部总成,不仅能够满足支撑要求,且可改善对行人的头碰保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前围上部总成,其包括:
前围板;
前风窗下横梁,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后端与所述前围板的上端相连;
支撑架,位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下方,所述支撑架的前端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相连,所述支撑架的后端连接所述前围板;及
前围加强横梁,位于所述支撑架的下方,所述前围加强横梁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围板的后侧面相连,且所述前围加强横梁与所述前围板之间限定有横向贯通的空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围加强横梁包括本体部及分别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两端的两个连接部,所述本体部朝后凸起,两个所述连接部分别与所述前围板相连。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沿横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围板包括:
前围板上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及所述支撑架均连接于所述前围板上部;及
前围板下部,所述前围板下部的上端与所述前围板上部的下端相连,所述前围加强横梁的上、下两端均与所述前围板上部相连。
作为优选方案,汽车前围上部总成还包括:
流水槽,所述流水槽后端连接于所述前围板的前侧面;及
雨刮支架,所述雨刮支架位于所述流水槽的下方,所述雨刮支架的前端与所述流水槽相连,所述雨刮支架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前围板的前侧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流水槽与所述前围板相连的位置重叠于所述前围加强横梁的上端与所述前围板相连的位置,所述雨刮支架与所述前围板相连的位置重叠于所述前围加强横梁的下端与所述前围板相连的位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围加强横梁的横向延伸方向与所述流水槽的横向延伸方向相一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前围板包括:
前围板上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及所述支撑架均连接于所述前围板上部;及
前围板下部,所述前围板下部的上端与所述前围板上部的下端相连,所述前围加强横梁的上、下两端均与所述前围板下部相连。
同样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身框架,其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围上部总成。
同样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如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框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汽车前围上部总成、车身框架及汽车,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前围上部总成,前风窗下横梁为开口式结构,前风窗下横梁通过支撑架与前围板相连,从而削弱了前风窗下横梁的刚度及强度,可有效改善行人头部碰撞性能,提高行人保护,且通过设置前围加强横梁,并在前围加强横梁与前围板之间形成横向贯通的空腔,不仅能够保证支撑强度,改善局部模态,且保持了车身框架的完整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闭口式的汽车前围上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包括图1中的汽车前围上部总成的车身框架;
图3是现有技术中一种开口式的汽车前围上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包括图2中的汽车前围上部总成的车身框架;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汽车前围上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另一种汽车前围上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车身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汽车前围上部总成;11、前围板;111、前围板上部;112、前围板下部;12、前风窗下横梁;13、支撑架;14、前围加强横梁; 141、本体部;142、连接部;15、空腔;16、流水槽;17、雨刮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前”“后”分别为,当各部件装配于汽车上时,靠近车头的为“前“,靠近车尾的为”后“。
如图5-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汽车前围上部总成1,其包括前围板11、前风窗下横梁12、支撑架13及前围加强横梁14;前风窗下横梁12的后端与所述前围板11的上端相连,支撑架13位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2的下方,且所述支撑架13的前端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2相连,所述支撑架13的后端连接所述前围板11,前围加强横梁14位于所述支撑架13的下方,所述前围加强横梁14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围板11的后侧面相连,且所述前围加强横梁14与所述前围板11之间限定有横向贯通的空腔15。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前风窗下横梁12通过支撑架13与前围板11 相连,为开口式结构,减弱了前风窗横梁12的刚度,行人保护头碰时,前风窗下横梁12与头碰接触后变形,从而可减小头碰伤害值,且通过设置前围加强横梁14,并在前围加强横梁14与前围板11之间形成横向贯通的空腔15,能够保证支撑强度,改善局部模态,且可保持车身框架的完整性,降低后排乘客的噪音。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装配且可形成空腔,所述前围加强横梁14包括本体部141及分别连接于所述本体部141两端的两个连接部142,所述本体部141朝后凸起,所述连接部142与所述前围板 11相连。
本实施例中的汽车前围上部总成1包括若干沿横向间隔设置的所述支撑架13,前风窗下横梁12通过若干支撑架13连接于前围板11,能够保证支撑强度。
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装配,所述前围板11包括前围板上部111 及前围板下部112,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2及所述支撑架13均连接于所述前围板上部111,前围板下部112的上端与所述前围板上部111的下端相连,所述前围加强横梁14的上、下两端均与所述前围板下部112 相连,具体如图6所示。
具体地,为了实现可靠的连接,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2与所述前围板11之间、所述前风窗下横梁12与所述支撑架13之间、所述支撑架 13与所述前围板11之间以及所述前围加强横梁14与所述前围板11之间均采用焊接相连。
示例性地,该汽车前围上部总成的装配关系为:前风窗下横梁12 的后端与前围板上部111之间通过点焊焊接为一个总成,再通过多个支撑架13支撑该前风窗下横梁12;前围板下部112与前围加强横梁 14通过点焊焊接为一个总成;最后两个总成通过三层点焊合为一个大总成。
作为替换方案,也可将所述前围加强横梁14的上、下两端均与所述前围板上部111相连,具体如图7所示。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该汽车前围上部总成1还包括流水槽16及雨刮支架17,流水槽16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前围板11 的前侧面,雨刮支架17位于所述流水槽16的下方,所述雨刮支架17 的前端与所述流水槽16相连,所述雨刮支架17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前围板11的前侧面;前围加强横梁14起到对流水槽16及雨刮支架17 的支撑作用,可改善局部模态。
为了起到更好的支撑作用,本实施例中,所述流水槽16与所述前围板11相连的位置重叠于所述前围加强横梁14的上端与所述前围板 11相连的位置,所述雨刮支架17与所述前围板11相连的位置重叠于所述前围加强横梁14的下端与所述前围板11相连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为了优化各部件之间的分布,所述前围加强横梁14 的横向延伸方向与所述流水槽16的横向延伸方向相一致。
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包括如第一方面中任一项的汽车前围上部总成1的车身框架;由于在前围加强横梁与前围板之间形成有贯通的空腔15,从而实现了该车身框架的完整性。
另外,由于该车身框架包括第一方面中的汽车前围上部总成1,因此具有汽车前围上部总成1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包括如第二方面的车身框架的汽车,具有上述车身框架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作一一陈述。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前围上部总成、车身框架及汽车,前风窗下横梁为开口式结构,前风窗下横梁通过支撑架与前围板相连,从而削弱了前风窗下横梁的刚度及强度,可有效改善行人头部碰撞性能,提高行人保护,且通过设置前围加强横梁,并在前围加强横梁与前围板之间形成横向贯通的空腔,不仅能够保证支撑强度,改善局部模态,且保持了车身框架的完整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车前围上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围板;
前风窗下横梁,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后端与所述前围板的上端相连;
支撑架,位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的下方,所述支撑架的前端与所述前风窗下横梁相连,所述支撑架的后端连接所述前围板;及
前围加强横梁,位于所述支撑架的下方,所述前围加强横梁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围板的后侧面相连,且所述前围加强横梁与所述前围板之间限定有横向贯通的空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围上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加强横梁包括本体部及分别连接于所述本体部两端的两个连接部,所述本体部朝后凸起,两个所述连接部分别与所述前围板相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围上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沿横向间隔设置有若干个。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围上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包括:
前围板上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及所述支撑架均连接于所述前围板上部;及
前围板下部,所述前围板下部的上端与所述前围板上部的下端相连,所述前围加强横梁的上、下两端均与所述前围板上部相连。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围上部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流水槽,所述流水槽后端连接于所述前围板的前侧面;及
雨刮支架,所述雨刮支架位于所述流水槽的下方,所述雨刮支架的前端与所述流水槽相连,所述雨刮支架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前围板的前侧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前围上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槽与所述前围板相连的位置重叠于所述前围加强横梁的上端与所述前围板相连的位置,所述雨刮支架与所述前围板相连的位置重叠于所述前围加强横梁的下端与所述前围板相连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前围上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加强横梁的横向延伸方向与所述流水槽的横向延伸方向相一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围上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板包括:
前围板上部,所述前风窗下横梁及所述支撑架均连接于所述前围板上部;及
前围板下部,所述前围板下部的上端与所述前围板上部的下端相连,所述前围加强横梁的上、下两端均与所述前围板下部相连。
9.一种车身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前围上部总成。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框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97016.7U CN212195653U (zh) | 2020-02-21 | 2020-02-21 | 汽车前围上部总成、车身框架及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197016.7U CN212195653U (zh) | 2020-02-21 | 2020-02-21 | 汽车前围上部总成、车身框架及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195653U true CN212195653U (zh) | 2020-12-22 |
Family
ID=73819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197016.7U Active CN212195653U (zh) | 2020-02-21 | 2020-02-21 | 汽车前围上部总成、车身框架及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195653U (zh) |
-
2020
- 2020-02-21 CN CN202020197016.7U patent/CN21219565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617681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US20100171340A1 (en) | Vehicle body frame structure | |
JP2006175988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2006175987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EP0919452B1 (en) | Bumper-mounting structure for frame-mounted-body vehicle | |
CN110550112A (zh) | 一种电动汽车前流水槽总成及电动汽车 | |
US6979053B2 (en) | Reinforcement structure for front end module carrier | |
US5346275A (en) | Rear end of a vehicle body | |
JP3324493B2 (ja) |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 |
CN212195653U (zh) | 汽车前围上部总成、车身框架及汽车 | |
EP1741619B1 (en) | Underbody structure of sliding-door vehicle | |
JP4502123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212500670U (zh) | 车身结构及汽车 | |
CN210971290U (zh) | 一种电动汽车前流水槽总成及电动汽车 | |
CN210391317U (zh) | 加强型后侧围内板总成 | |
JP4022846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CN210027632U (zh) | 门槛加强结构 | |
CN217435850U (zh) | 汽车前围组件及汽车 | |
CN113968281A (zh) | 车身结构及汽车 | |
CN213323360U (zh) | 一种空气室结构 | |
CN214928884U (zh) | 一种后背门加强结构及汽车 | |
JP4582307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JP2009166747A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103209884A (zh) | 车体前部的结构 | |
CN216833930U (zh) | 车身侧部结构及汽车车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