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19680B -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19680B CN101219680B CN2007101598116A CN200710159811A CN101219680B CN 101219680 B CN101219680 B CN 101219680B CN 2007101598116 A CN2007101598116 A CN 2007101598116A CN 200710159811 A CN200710159811 A CN 200710159811A CN 101219680 B CN101219680 B CN 10121968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dth direction
- overall width
- pair
- dash shield
- c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包括上前围板(15)、接合于该上前围板(15)的下部的车颈前部(20)和设置在上前围板延伸部(18)的上方且与悬架塔(5)及上前围板(15)的后部纵壁部分连接的左右一对的连接支架(60)。车颈前部(20),具有架设在左右一对上前围板延伸部(18)之间的主体部件(30),和将该主体部件(30)的纵壁部(22)向车宽方向延长而固定在该纵壁部(22)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并与左右一对的连接支架(60)接合的左右一对的侧方部件(40),侧方部件(40),在其下部具有向前方延伸、与悬架塔(5)接合的延伸加强部(41)。采用本发明,可切实提高上前围板及车颈前部的安装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车颈前部(cowl front)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上端较之悬架支撑塔(suspension tower)位于上方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中,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262290号(以下称作“专利文献1”)所示,设有分隔发动机室和车室的下前围板及接合于该下前围板的上端部的上前围板,该上前围板的下部前端部与车颈前部接合。
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1中,上前围板,在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下部,具有向前方延伸、与左右一对的悬架支撑塔的上侧面接合的左右一对的上前围板延伸部,此外,车颈前部具有从上前围板向前侧延伸的横壁部和从该横壁部的前端向上侧延伸的纵壁部。其中,纵壁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上端,较之悬架支撑塔位于上方。
采用这样的前部车身结构的背景,例如有,设置在基于汽车性能上的要求等而决定的规定高度位置上的悬架支撑塔,与基于外观设计上的要求等来决定设置场所或姿势的前窗玻璃(front glass)或车颈格栅(cowl grille)的位置关系等的背景。
另外,通常,车颈前部的纵壁部形成为越往上方越移向前方的倾斜状,并且支撑前窗玻璃的下端部分的车颈部件接合在上前围板的后部。这样,由上述上前围板、车颈前部、车颈部件等,在发动机罩(bonnet)和前窗玻璃之间形成向上方开口的空间,该空间的上方开口,由合成树脂制的车颈格栅所覆盖。
专利文献1的前部车身结构中,上前围板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分与裙板(apron)部件接合,并且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分,介由支架与上前围板、裙板部件及铰链柱(hinge pillar)部件连接。
该支架,具有底板部和自底板部的前端越往上方越移向前方的倾斜的倾斜板部。另外,该支架的底板部与上前围板的上侧面接合,而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外端部从上方重叠接合于支架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分,形成在支架的车宽方向外端部的凸缘部与裙板部件及铰链柱部件接合。
然而,上述那样的、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上端较之悬架支撑塔位于上方的前部车身结构中,即使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与上前围板、裙板部件及铰链柱部件接合,也可能无法充分提高车颈前部及与之接合的上前围板的安装刚性。
即,专利文献1的前部车身结构中,虽然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分介由支架与上前围板、裙板部件及铰链柱部件接合,但由于该支架以仅从下支撑车颈前部的状态安装,因此,若仅设置这样的支架,可能无法充分提高车颈前部及上前围板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安装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切实提高上前围板及车颈前部的安装刚性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上述那样的技术课题,通过具备以下结构的本发明的汽车前部车身结构予以解决。
即,本发明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前围板,分隔汽车的发动机室和车室;上前围板,接合于该下前围板的上端部,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且在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下部,具有向前方延伸、与左右一对的悬架支撑塔的上侧面接合的左右一对的上前围板延伸部;车颈前部,与该上前围板的下部接合,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且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上端较之上述悬架支撑塔位于上方;左右一对的连接支架,分别设置在上述一对上前围板延伸部的上方,上述连接支架,其前端固定在上述悬架支撑塔的上侧面,其后端延伸到上述悬架支撑塔的上侧面的上方位置且固定在上述上前围板的后部纵壁部分,上述车颈前部,具有架设在上述一对上前围板延伸部之间的主体部件,和将该主体部件的纵壁部向车宽方向延长而固定在该纵壁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并与上述一对连接支架接合的左右一对的侧方部件,上述侧方部件,在其下部具有向前方延伸、与悬架支撑塔接合的延伸加强部。
采用本发明,由于上前围板所具备的左右一对的上前围板延伸部与高刚性的悬架支撑塔接合,因此可以切实地提高上前围板的安装刚性。此外,由于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由与该车颈前部的主体部件为别个部件的一对侧方部件所构成,且该侧方部件与主体部件、连接支架和悬架支撑塔分别接合,因此可切实提高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安装刚性。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侧方部件,其车宽方向内侧部分与上述主体部件接合,其车宽方向外侧部分与连接支架接合,上述延伸加强部与悬架支撑塔的车宽方向内端部接合,上述连接支架的后端介由车颈部件与上述上前围板接合。
采用该结构,具有如下等的优点:可将构成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侧方部件,介由连接支架切实地连接在高刚性的悬架支撑塔上,同时可以充分确保侧方部件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的刚性,更有效地提高上述车颈前部的安装刚性。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具备加强上述一对悬架支撑塔的上侧面的左右一对的加固部件,上述一对延伸加强部与上述一对加固部件接合。
采用该结构,可介由加强悬架支撑塔用的加固部件,切实地将侧方部件的延伸加强部接合在悬架支撑塔上,切实地提高车颈前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安装刚性。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加固部件,具有较之上述悬架支撑塔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加固延伸部,上述延伸加强部接合在该加固延伸部上。
采用该结构,可简单且切实地将侧方部件的延伸加强部接合在悬架支撑塔上。而且,由于可使两者的接合位置向靠车宽方向内侧偏置,因此可更有效地提高包含上述侧方部件的车颈前部的安装刚性。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具备以与上述一对延伸加强部重叠的状态接合在上述一对加固部件上,且与上述主体部件的横壁部的下侧面接合的左右一对加强支架。
采用该结构,主体部件和侧方部件两者,便介由上述加强支架和加固部件与高刚性的悬架支撑塔接合,从而可有效地提高由上述主体部件和侧方部件所构成的车颈前部的抗扭刚性。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上述主体部件的纵壁部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分形成为越往上方越移向前方的倾斜状,上述连接支架具有越往下方越移向前方的倾斜的倾斜壁部,上述侧方部件,在其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具有沿着呈前上倾状倾斜的上述主体部件的纵壁部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分倾斜形成且与该部分重叠接合的第1倾斜部,在与其车宽方向内侧部分相反侧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具有沿着呈前下倾状倾斜的上述连接支架的倾斜壁部倾斜形成且与该部分重叠接合的第2倾斜部。
采用该结构,可将侧方部件切实地接合于主体部件和连接支架两者。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设有封闭由包含上前围板延伸部的上前围板、上述车颈部件和上述连接支架所形成的闭合剖面空间的节部件,上述侧方部件介由上述连接支架与该节部件接合。
采用该结构,具有如下等的优点:可提高连接支架的刚性,同时可切实地提高接合于该连接支架的上述侧方部件的安装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从车身的前部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2是前部车身结构的要部从车身的前部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3是前部车身结构的要部从车身的前部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4是前部车身结构的要部从车身的前部上方观察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前部车身结构的要部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图5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图5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连接支架和侧方部件从车身的前部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0是侧方部件及加强支架等的底视图。
图11是侧方部件、连接支架及节部件等从下方观察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1,包括左右一对的前纵梁2、左右一对的裙板部件3、左右一对的支柱部件4、左右一对的悬架支撑塔5(下称悬架塔5)、前围板(dashpanel)6和车颈(cowl)结构7等。前纵梁2的后端部分与前围板6接合,裙板部件3的后端部分与支柱部件4接合,悬架塔5与前纵梁2和裙板部件3接合。
如图1~图8所示,前围板6,分隔发动机室1a和车室1b,具有下前围板(dash lowerpanel)10和与该下前围板10的上端部接合的上前围板(dash upper panel)15。
下前围板10,其车宽方向两端部与一对支柱部件4等接合,一对前纵梁2的后端部分接合于该下前围板10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分,下前围板10的下端部与底板(floor panel)(未图示)的前端部接合。此外,左右一对的悬架塔5设置在下前围板1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前方,所述悬架塔5和下前围板10,它们的上端部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
下前围板10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前方伸出的上端凸缘部10a,该上端凸缘部10a与上前围板15接合。另外,下前围板10的下部,形成为越往下方越移向后方的倾斜状,并且下前围板10的下部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分,形成有向上方凹入的隧道(tunnel)部10b(参照图1),该隧道部10b内设置有发动机排气管(未图示)。
上前围板15,具有底壁部16和从该底壁部16的后端向上侧延伸的后部纵壁部17。底壁部16,其后端部分形成为水平状,下前围板10的上端凸缘部10a与该底壁部16的后端部分的下侧面接合。此外,底壁部16,其前部形成为越往前方越移向上方的倾斜状,该底壁部16的前端部(上前围板15的下部前端部),介由密封部件25与车颈前部20接合。
上前围板15的后部纵壁部17,在其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形成为大致垂直状(参照图8),在除此以外的部分形成为向前方伸出的形状(参照图6和图7)。此外,上前围板15的底壁部16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前端凸缘部16a,并且所述后部纵壁部17的上端部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上端凸缘部17a。
此外,上前围板15,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下部具有从底壁部16向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前围板延伸部18,所述上前围板延伸部18与一对悬架塔5的上侧面接合。这里,悬架塔5的上侧面与后述的加固(brace)部件50接合,而上前围板延伸部18,与悬架塔5的上侧面中,位于加固部件50的接合部的外侧区域的该悬架塔5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分接合。
如图1~图8所示,车颈结构7,具有车颈部件(车颈板)19和车颈前部(车颈前板)20。
车颈部件19,设置在上前围板15的底壁部16的上侧且后部纵壁部17的前侧,在其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形成为大致垂直状(参照图8),在除此以外的部分形成为较之上前围板15的后部纵壁部17向前方伸出的形状(参照图6和图7)。此外,车颈部件19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下端凸缘部19a,车颈部件19的上端部形成向后方突出的上端凸缘部19b。
通过上前围板15的上端凸缘部17a与车颈部件19的上端凸缘部19b相互接合,并且通过车颈部件19的下端凸缘部19a,和下前围板10的上端凸缘部10a一同与上前围板15的底壁部16接合,由此在所述的上前围板15和车颈部件19之间形成闭合剖面。
如图1~图11所示,车身结构1,包括左右一对的加固部件50、左右一对的连接支架60、左右一对的加强支架70和左右一对的节部件80。
一对加固部件50,是加强一对悬架塔5的上侧面的部件,其形成为厚身环状,以围住悬架塔5的上壁部的顶部(与悬架减振器连接用的孔部)的状态接合在该上壁部的上侧面。加固部件50,具有加固主体部51和从该加固主体部51向悬架塔5的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加固延伸部52。加固延伸部52,与加固主体部51一体形成,呈越往后方越移向上方的倾斜状。
一对连接支架60,分别设置在一对上前围板延伸部18的上方,具有较之悬架塔5的上侧面位于上方的上壁部61、和自上壁部61的前端以越往下方越移向前方的状态倾斜延伸的倾斜壁部62。
上壁部61的后端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上端凸缘部61a,该上端凸缘部61a与车颈部件19的前侧面接合。即,连接支架60,其后端介由车颈部件19连接于上前围板15的后部纵壁部17。此外,倾斜壁部62的下端部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下端凸缘部62a,该下端凸缘部62a与上前围板延伸部18的上侧面接合。
即,上前围板延伸部18和连接支架60的下端凸缘部62a重叠接合于悬架塔5的上侧面,由包含上前围板延伸部18的上前围板15、车颈部件19和连接支架60形成闭合剖面(参照图8)。此外,上壁部61及倾斜壁部62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形成有侧端凸缘部61b、62b,这些侧端凸缘部61b、62b与裙板部件3接合(参照图2和图4等)。
如图3所示,一对连接支架60上,固定有对发动机罩(未图示)的后端部转动自如地予以支撑的发动机罩安装铰链65,并且,至少一方(例如右侧)的连接支架60上,固定有支撑刮水器66的基部的刮水器安装部件67。
车颈部件19的上端部分,介由密封部件27支撑着图6所示的前窗玻璃26的下端部分。车颈部件19的前上端部和车颈前部20的前上端部之间,形成朝向上方的开口,该开口对应于发动机罩(未图示)和前窗玻璃26之间的间隙,由合成树脂制的车颈格栅28(参照图1)所覆盖。另外,上前围板15的后部纵壁部17和车颈部件19上,形成有通往车室1b侧的空气导入口等(未图示)。
车颈前部20,以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状态设置在上前围板15的前方侧,并且其车宽方向两端部的上端较之悬架塔5位于上方(参照图2、图3和图6等)。采用这样的结构的背景,例如有,设置在基于汽车性能上的要求等而决定的规定高度位置上的悬架塔5,与基于外观设计上的要求等来决定设置场所或姿势的前窗玻璃26及车颈格栅28的位置关系等的背景。
具体而言,车颈前部20,具有架设在一对上前围板延伸部18之间的主体部件30,和将该主体部件30的纵壁部22向车宽方向延长而固定在该纵壁部22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并与一对连接支架60接合的左右一对的侧方部件40。
主体部件30,构成车颈前部20的除车宽方向两端部以外的大部分,具有从上前围板15的底壁部16向前侧延伸的横壁部21和从该横壁部21的前端向上侧延伸的纵壁部22。纵壁部22中的至少包含车宽方向两端部的部位,形成为越往上方越移向前方的倾斜状,该纵壁部22的上端,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上端凸缘部22a。车颈格栅28的前端部,固定在该上端凸缘部22a上。
侧方部件40,如图2~图10所示,其车宽方向内侧部分与主体部件30的纵壁部22接合,并且,与其车宽方向内侧部分相反侧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与连接支架60接合。具体而言,侧方部件40,在其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具有第1倾斜部42,在与其车宽方向内侧部分相反侧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具有第2倾斜部43,其中,第1倾斜部42,沿着呈前上倾状倾斜的上述主体部件30的纵壁部22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分倾斜形成,且与该部分重叠接合;第2倾斜部43,沿着呈前下倾状倾斜的上述连接支架60的倾斜壁部62倾斜形成,且与该部分重叠接合。此外,侧方部件40,在其下部具有向前方延伸且与悬架塔5接合的延伸加强部41。
延伸加强部41,位于侧方部件40的车宽方向内端部分,从第1倾斜部42的下端向前方斜下侧突出形成,该延伸加强部41,在重叠于加固部件50的加固延伸部52上侧的状态下,通过螺栓/螺母45(参照图6)被紧固,从而介由加固部件50接合于悬架塔5的车宽方向内端部。此外,侧方部件40的第2倾斜部43的下端部上,接合安装有密封部件44,通过该密封部件44,将侧方部件40和连接支架60之间予以密封。
如图6和图7所示,加强支架70,形成为剖面“ヘ”状。另外,加强支架70的前端部分重叠在加固部件50的加固延伸部52的上侧面,同时侧方部件40的延伸加强部41重叠在该加强支架70的前端部分的上侧面,通过螺栓/螺母45,加强支架70的前端部分与延伸加强部41一同接合在加固延伸部52上。此外,加强支架70的后部,与车颈前部20的主体部件30的横壁部21的下侧面接合。
节部件80,是从车宽方向内侧封闭由包含上前围板延伸部18的上前围板15、车颈部件19和连接支架60所形成的闭合剖面空间的部件,如图4、图8和图11所示,其具有与上述闭合剖面大致相同形状的垂直壁81和从该垂直壁81的边缘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凸缘81a、81b。侧方部件40的第2倾斜部43通过螺栓/螺母82介由连接支架60的倾斜壁部62紧固于该节部件80的凸缘81a,另一方面,发动机罩安装铰链65通过螺栓/螺母83介由连接支架60的上壁61紧固于节部件80的凸缘81b。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前部车身结构1,包括:下前围板10,分隔汽车的发动机室1a和车室1b;上前围板15,接合于该下前围板10的上端部,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且在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下部,具有向前方延伸、与左右一对的悬架塔5的上侧面接合的左右一对的上前围板延伸部18;车颈前部20,与该上前围板15的下部接合,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且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上端较之上述悬架塔5位于上方;左右一对的连接支架60,分别设置在上述一对上前围板延伸部18的上方。上述连接支架60,其前端固定在上述悬架塔5的上侧面,其后端延伸到上述悬架塔5的上侧面的上方位置且固定在上述上前围板15的后部纵壁部分;上述车颈前部20,具有架设在上述一对上前围板延伸部18之间的主体部件30,和将该主体部件30的纵壁部22向车宽方向延长而固定在该纵壁部22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并与上述一对连接支架60接合的左右一对的侧方部件40;上述侧方部件40,在其下部具有向前方延伸、与悬架塔5接合的延伸加强部41。
如上所述,上述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1中,设有分隔发动机室1a和车室1b的下前围板10及与该下前围板10的上端部接合的上前围板15,该上前围板15的下部与车颈前部20接合。上前围板15,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下部,具有向前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前围板延伸部18,这些上前围板延伸部18与左右一对的悬架塔5的上侧面接合。悬架塔5,由于具有承受大负荷的高刚性,因此通过将上前围板延伸部18安装在悬架塔5上,可以提高上前围板15的安装刚性。
另外,由于左右一对的连接支架60设置在上前围板15的一对上前围板延伸部18的上方,并且,连接支架60的前端固定在悬架塔5的上侧面,连接支架60的后端延伸到悬架塔5的上侧面的上方位置且固定在上前围板15的后部纵壁部分,因此可切实提高上前围板15及连接支架60的安装刚性。
特别是,上述结构中,由于连接支架60介由上前围板延伸部18与悬架塔5接合,由包含上前围板延伸部18的上前围板15和连接支架60等形成闭合剖面,因此可进一步提高上前围板15和连接支架60在车宽方向两端部分上的安装刚性。
此外,通过提高连接支架60的安装刚性,可有效地提高安装在该连接支架60上的部件的安装刚性,例如,可提高介由发动机罩安装铰链65或刮水器安装部67安装在上述连接支架60上的发动机罩或刮水器等部件的安装刚性。
另外,上述结构中,车颈前部2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由与车颈前部20的主体部件30为别个部件的一对侧方部件40所构成,该侧方部件40与主体部件30、连接支架60和悬架塔5分别接合。即,构成车颈前部2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侧方部件40,介由连接支架60与高刚性的悬架塔5连接。因此,可切实地提高车颈前部2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安装刚性。
另外,上述结构中,更为理想的是,车颈前部20,例如通过螺栓等,装拆自如地与上前围板15连接。即,由于车颈前部20在安装于车身的规定位置的状态下,以向前方的发动机室1a侧突出的状态安装于上前围板15,因此,若车颈前部20如上述那样,对上前围板15装拆自如,便可通过将车颈前部20从上前围板15上取下,来改善发动机室1a的作业性能。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侧方部件40的车宽方向内侧部分与主体部件30接合且侧方部件40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与连接支架60接合,因此,可将构成车颈前部2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该侧方部件40介由连接支架60切实地连接在高刚性的悬架塔5上。
此外,由于侧方部件40的延伸加强部41与悬架塔5的车宽方向内端部接合,因此可充分确保侧方部件40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的刚性,更有效地提高上述车颈前部20的安装刚性。
即,由于侧方部件40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与接合于高刚性的悬架塔5或裙板部件3的连接支架60接合,因此可在上述侧方部件40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容易地确保比较大的刚性。然而,若仅以此结构,恐怕无法充分确保与上述车宽方向外侧部分相反侧的端部亦即侧方部件40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的刚性。对此,上述结构中,由于设于侧方部件40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的延伸加强部41与悬架塔5的车宽方向内端部接合,因此可以充分确保上述侧方部件40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的刚性,更有效地提高包含该侧方部件40的车颈前部20的安装刚性。
另外,由于连接支架60的后端介由车颈部件19与上前围板15的后部纵壁部17接合,因此可由连接支架60、车颈部件19和上前围板15形成闭合剖面,有效地提高这些部件的刚性。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上述一对侧方部件40的延伸加强部41接合在加强一对悬架塔5的上侧面的左右一对的加固部件50上,因此可介由加强悬架塔5用的加固部件50,切实地将侧方部件40的延伸加强部41接合在悬架塔5上,切实地提高车颈前部20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安装刚性。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加固部件50具有较之悬架塔5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加固延伸部52,且延伸加强部41接合在该加固延伸部52上,因此,以仅在加固部件50上设置加固延伸部52这样简单的结构,便可将侧方部件40的延伸加强部41切实地接合在悬架塔5上。而且,由于可使两者的接合位置向靠车宽方向内侧偏置,因此可进一步提高上述侧方部件40的车宽方向内端部的刚性,更有效地改善车颈前部20的安装刚性。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左右一对的加强支架70,以与一对延伸加强部41重叠的状态接合在上述一对加固部件50上,且与上述主体部件30的横壁部21的下侧面接合,因此,主体部件30和侧方部件40两者,便介由上述加强支架70和加固部件50与高刚性的悬架塔5接合,从而可有效地提高由上述主体部件30和侧方部件40所构成的车颈前部20的抗扭刚性。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车颈前部20的主体部件30的纵壁部22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分形成为越往上方越移向前方的倾斜状;连接支架60具有越往下方越移向前方的倾斜的倾斜壁部62;侧方部件40,在其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具有沿着呈前上倾状倾斜的上述主体部件30的纵壁部22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分倾斜形成且与该部分重叠接合的第1倾斜部42,在与其车宽方向内侧部分相反侧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具有沿着呈前下倾状倾斜的上述连接支架60的倾斜壁部62倾斜形成且与该部分重叠接合的第2倾斜部43,因此可将侧方部件40切实地接合于主体部件30和连接支架60两者。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设有封闭由包含上前围板延伸部18的上前围板15、车颈部件19和连接支架60所形成的闭合剖面空间的节部件80,且侧方部件40介由连接支架60与该节部件80接合,因此可提高连接支架60的刚性,同时可切实地提高接合于该连接支架60的上述侧方部件40的安装强度。此外,由于连接支架60的刚性被提高,因此可进一步切实地提高安装在该连接支架60上的发动机罩或刮水器等部件的支撑刚性。
另外,以上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不过是本发明的例子,其具体结构,可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Claims (7)
1.一种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
下前围板,分隔汽车的发动机室和车室;
上前围板,接合于所述下前围板的上端部,并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且在其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下部,具有向前方延伸、与左右一对的悬架支撑塔的上侧面接合的左右一对的上前围板延伸部;
车颈结构,具有车颈部件和车颈前部,车颈前部与所述上前围板的下部接合,沿着车宽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车颈前部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上端较之所述悬架支撑塔位于上方;
左右一对的连接支架,分别设置在所述一对上前围板延伸部的上方,
所述连接支架,其前端固定在所述悬架支撑塔的上侧面,其后端延伸到所述悬架支撑塔的上侧面的上方位置且固定在所述上前围板的后部纵壁部分,
所述车颈前部,具有架设在所述一对上前围板延伸部之间的主体部件,和将所述主体部件的纵壁部向车宽方向延长而固定在所述纵壁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并与所述一对连接支架接合的左右一对的侧方部件,
所述侧方部件,在其下部具有向前方延伸、与悬架支撑塔接合的延伸加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方部件,其车宽方向内侧部分与所述主体部件接合,其车宽方向外侧部分与连接支架接合,所述延伸加强部与悬架支撑塔的车宽方向内端部接合,所述连接支架的后端介由所述车颈部件与所述上前围板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加强所述一对悬架支撑塔的上侧面的左右一对的加固部件,
所述一对延伸加强部与所述一对加固部件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固部件,具有较之所述悬架支撑塔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加固延伸部,所述延伸加强部接合在所述加固延伸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以与所述一对延伸加强部重叠的状态接合在所述一对加固部件上,且与所述主体部件的横壁部的下侧面接合的左右一对的加强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件的纵壁部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分形成为越往上方越移向前方的倾斜状,
所述连接支架具有越往下方越移向前方的倾斜的倾斜壁部,
所述侧方部件,在其车宽方向内侧部分,具有沿着呈前上倾状倾斜的所述主体部件的纵壁部的车宽方向外端部分倾斜形成且与该部分重叠接合的第1倾斜部,在与其车宽方向内侧部分相反侧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具有沿着呈前下倾状倾斜的所述连接支架的倾斜壁部倾斜形成且与该部分重叠接合的第2倾斜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设有封闭由包含所述上前围板延伸部的所述上前围板、所述车颈部件和所述连接支架所形成的闭合剖面空间的节部件,所述侧方部件介由所述连接支架与所述节部件接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001640A JP4935363B2 (ja) | 2007-01-09 | 2007-01-09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2007001640 | 2007-01-09 | ||
JP2007-001640 | 2007-01-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19680A CN101219680A (zh) | 2008-07-16 |
CN101219680B true CN101219680B (zh) | 2011-05-11 |
Family
ID=39629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71015981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19680B (zh) | 2007-01-09 | 2007-12-20 |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4935363B2 (zh) |
CN (1) | CN10121968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084093A (ja) * | 2009-10-13 | 2011-04-28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前部構造 |
JP5573607B2 (ja) * | 2010-11-04 | 2014-08-20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の補強構造 |
JP5664497B2 (ja) | 2011-08-10 | 2015-02-0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JP2013082336A (ja) * | 2011-10-11 | 2013-05-09 | Suzuki Motor Corp | 車両のフロント部周辺の構造 |
JP5928869B2 (ja) | 2011-11-29 | 2016-06-01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におけるダッシュクロスメンバの取付構造 |
JP5725005B2 (ja) * | 2012-12-27 | 2015-05-2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US20150001876A1 (en) * | 2013-06-28 | 2015-01-0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Secondary dash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
JP6299486B2 (ja) * | 2013-07-08 | 2018-03-28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JP2015136988A (ja) * | 2014-01-21 | 2015-07-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JP6020518B2 (ja) * | 2014-06-20 | 2016-11-02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サスペンションタワー及び車両前部構造 |
KR101575504B1 (ko) * | 2014-07-10 | 2015-12-0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카울 컴플리트 및 그것의 조립 방법 |
JP6300024B2 (ja) * | 2014-08-01 | 2018-03-2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6414552B2 (ja) * | 2016-01-20 | 2018-10-3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6540846B1 (ja) * | 2018-03-06 | 2019-07-1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JP7067358B2 (ja) * | 2018-08-10 | 2022-05-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前部構造 |
JP7375618B2 (ja) * | 2020-03-06 | 2023-11-08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03195A (zh) * | 2003-09-30 | 2005-04-06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前滑柱总成的上部固定部件结构 |
CN1603196A (zh) * | 2003-09-29 | 2005-04-06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车身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28080A (ja) * | 1986-07-22 | 1988-02-05 | Toshiba Corp | 極低温装置 |
JPH06247341A (ja) * | 1993-02-25 | 1994-09-06 | Nissan Motor Co Ltd | 自動車用前部車体構造 |
JPH09221067A (ja) * | 1996-02-15 | 1997-08-26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
JP2003104237A (ja) * | 2001-09-28 | 2003-04-09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4547610B2 (ja) * | 2004-06-25 | 2010-09-2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構造 |
-
2007
- 2007-01-09 JP JP2007001640A patent/JP493536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7-12-20 CN CN2007101598116A patent/CN10121968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03196A (zh) * | 2003-09-29 | 2005-04-06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前部车身结构 |
CN1603195A (zh) * | 2003-09-30 | 2005-04-06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前滑柱总成的上部固定部件结构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特开2001-233246A 2001.08.28 |
JP特开2004-262349A 2004.09.24 |
JP特开2006-224878A 2006.08.3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19680A (zh) | 2008-07-16 |
JP4935363B2 (ja) | 2012-05-23 |
JP2008168687A (ja) | 2008-07-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19680B (zh) | 汽车的前部车身结构 | |
JP6390605B2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US9452785B2 (en) | Vehicle cowl portion structure | |
JP4853101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6304503B2 (ja)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
CN101085625B (zh) | 车辆前部结构 | |
JP4978147B2 (ja) | 自動車の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 |
US20030178873A1 (en) | Cowl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 |
CN102656080A (zh) | 车身底板构造 | |
CN105292268A (zh) | 带天窗汽车的上部车体构造 | |
US9623738B2 (en) | Vehicle body rear portion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 |
JP2020029161A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CN110857124A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JP4811327B2 (ja) | 自動車のフェンダパネル支持構造 | |
JP5472699B2 (ja) | 車両のカウル部構造 | |
JP2017136870A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JP2020029163A (ja)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5719422B2 (ja) | 車両の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 |
JP5105236B2 (ja) |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 | |
KR101982863B1 (ko) | 차량의 프런트루프레일과 프런트필러인너의 연결구조 및 방법 | |
KR20220118169A (ko) | 차량용 쿼터부 결합 구조 | |
JP2012040908A (ja) | フロントウインド支持構造 | |
JP2015089804A (ja) | 車体構造 | |
JP2000095148A (ja)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
CN112172924B (zh) | 车辆车顶构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1 Termination date: 20191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