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48453A - 用于印刷机部件的恒温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印刷机部件的恒温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48453A
CN101648453A CN200910167449A CN200910167449A CN101648453A CN 101648453 A CN101648453 A CN 101648453A CN 200910167449 A CN200910167449 A CN 200910167449A CN 200910167449 A CN200910167449 A CN 200910167449A CN 101648453 A CN101648453 A CN 1016484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stant temperature
printing
temperature
agent
circ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67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48453B (zh
Inventor
克劳斯·乔治·马蒂亚斯·米勒
于尔根·马克思
卡尔·埃里西·阿尔伯特·沙舍克
乔治·施奈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enig and Bauer AG
Original Assignee
Koenig and Bauer Albert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enig and Bauer Albert AG filed Critical Koenig and Bauer Albert AG
Publication of CN1016484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84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484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4845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3/00Common details of rotary presses or machines
    • B41F13/08Cylinders
    • B41F13/22Means for cooling or heating forme or impression cyl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31/00Inking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B41F31/002Heating or cooling of ink or ink roll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 Printing Methods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借助于冷却装置(77)来调节印刷机部件(43,54,M)温度的系统,所述冷却装置(77)在第一输出端为恒温剂的第一供给循环回路(K2,K3)提供至少一种第一期望温度水平(T2,T3)的恒温剂至需要进行恒温的部件(43,54,M),其中,冷却装置(77)具有一个带有一个第一液体循环(101)的第一冷却过程(87),该液体循环的设计是,一种恒温剂被冷却到低于环境温度或室温的温度水平Tk,以及设置了一个带有一个装置(88)的第二冷却过程(86),其借助于外界空气来冷却一个与第一液体循环(101)不同的液体循环(93),并且供给循环回路(K2,K3)可以为输送期望温度水平(T2,T3)的恒温剂至需要进行恒温的部件(43,54,M),而各自通过至少一个换热器(94,96,102)与两个冷却过程(86,87)进行热连接。

Description

用于印刷机部件的恒温系统
本申请系申请人的发明名称为“用于印刷机部件的恒温系统”的母案的分案申请。母案的国际申请号为PCT/EP2005/057227,国际申请日为2005年12月30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号为200580048969.5,申请日为2007年9月5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冷却装置对印刷机部件进行恒温的系统。
背景技术
在DE 694 02 737 T2中公开了一种印刷机温度调节系统,其中,一个压缩机有选择地提供了既可用作制冷也可用来加热的恒温剂,用来调节多个印刷装置的输墨辊的温度。它通过使用压缩的、然后在冷凝器中冷却的、最后减压的恒温剂进行有选择地换热器供料来实施,在另一种情况下通过一种没有减压的、因此比较热的恒温剂的旁路来实施。这时,在换热器中进行流过辊的次级恒温剂循环的制冷或者加热。借助于一个温度传感器和每个单辊的调节阀,温度的调节通过恒温剂的加料来实施。
DE 296 08 045 U1公开了一种恒温系统,其中设置了一种带有第一冷却过程和第一液体循环的第一冷却装置,用来冷却加湿剂,该冷却装置一方面通过换热器与加湿剂的加湿剂供给循环回路、另一方面通过第二换热器与第二液体循环进行热连接,第二液体循环与一个设计为冷却塔的第二冷却过程进行热连接。
DE 44 26 083 A1公开了一种恒温装置,其中,一种用来调节辊的温度的恒温液可以在其循环中有选择的通过一个换热器以与一种冷却的液体循环进行热接触的形式或通过一个加热换热器被传输。
通过WO 03/045694 A1和WO 03/045695A1所公开的方法中,通过一个和印刷油墨共同作用的印刷装置转动部件的温度调节,转动部件上印刷油墨的粘稠度在22℃至50℃之间的温度范围内基本上保持恒定,其中印刷油墨的粘稠度取决于转动部件壳面的温度及其工作速度。该应用特别存在于一种无水印刷的印刷装置中,优选报纸印刷装置。
EP 06 52 104 A1公开了一种用于无水平版印刷的印刷装置,其配有带多个调节器的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用于调节输送给各滚筒的冷却剂量,例如水,的各调节阀门,以避免油墨在印刷装置转印滚筒上的堆积,其依据是通过转印滚筒上的、或转印滚筒所属的印刷装置印版滚筒上的、或印版滚筒所属的输墨装置的匀墨滚筒上的热传感器所获得的各温度与各额定值的偏差。在印刷过程中,通过调节冷却剂量,置于印版滚筒上的印版应该尽可能保持温度恒定在28℃至30℃的温度范围内。转印滚筒的温度应该保持在大约34℃至35℃之间,输墨装置的温度应该保持在25℃至27℃之间。通过冷却剂量的供给还会产生预热印刷装置的可能,由此可以避免在印刷开始时油墨的起丝现象及输墨装置中纸粉尘的不断聚集,其中预热用冷却剂的温度特性可以根据在一个置于调节装置里面的存储单元中给入的温度-时间-曲线来调节。
DE 197 36 339 A1/B4公开了一种印刷装置中的恒温装置,其中流变学特性,例如粘稠度,通过温度的调节受到影响。与其配合的带有印版滚筒的印刷机具有一个带有墨斗、网纹辊和着墨辊的短输墨装置。至少一个输墨辊或印版滚筒通过恒温装置进行温度调节。恒温或者从输墨辊或印版滚筒的壳面,或者在输墨辊或印版滚筒的内部通过冷却或加热实施。另外,墨斗也需要进行温度调节,特别是用来刮下网纹辊上剩余油墨的刮墨刀。在印版滚筒上传输的油墨的流量通过于一个控制回路得到调节,其中,在承印物上测量的最佳密度被作为信号强度,借助于恒温装置上的调节器调节其温度。
DE-OS 19 53 590公开了一种带有一个输墨装置和一个润湿装置的印刷装置,其可借助于一个恒温装置调节温度。温度额定值可以依据影响值,例如印刷速度,在印刷过程开始之前通过试印刷得出,或者借助于表格设置。一个有益的油墨温度上限值将同室温一起给出。
通过DE 39 04 854 C1公开了,印刷装置、输墨装置和润湿装置的滚筒转动速度会影响到输墨装置温度。
在DE 44 31 188 A1中,一个印刷装置的印版借助于冷却装置针对无水胶印冷却到大约28℃至30℃。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用来调节印刷机部件温度的系统。
根据本发明,所述目的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征来实施。
通过本发明可以达到的优点的一方面是,从储存容器中汲取并在相邻的旋转体上传输油墨的网纹辊的传送率至少可以保持近似恒定,这样,在提高印刷机工作速度时,尽管由此产生的用来输送油墨的网纹辊能力下降,由于其凹坑的不完全清空增多,会输送到承印物尽可能同样多的油墨。另一方面是,通过一种取决于印刷机工作速度的壳面温度(特别是印版滚筒)的设置,在对于印刷过程合适的范围内,根据数据保持由印版滚筒输送的油墨的粘稠度,这样,特别是承印物表面的油墨起丝现象能够得到避免。油墨将依照印刷机的工作速度,根据其分解能力和附着力,通过与其需要相符的温度设置调整适应当前的印刷过程,其中,其温度设置间接的通过输送油墨的旋转体壳面的温度设置来实施。为了避免由于不合适的、与温度相关的印刷耗用油墨特性产生的废页,在有意改变印刷机工作速度时,要顾及不同的时间特性,以便实施油墨温度的调整和实施印刷机工作速度的调整。同样可能的是,在一定极限范围内例如手动的改变机械默认值并由此实施为针对印刷制品的良好质量的生产所设置的微调。所有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持通过这种印刷机生产的印刷制品的质量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上,尽管印刷机工作速度发生改变。
附图说明:
下面对照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一个胶印轮转印刷机的4个并排的印刷装置的极其简化的示意图;
图2、一个用作无水胶印的印刷装置的示意图;
图3、印刷机工作速度和在输送油墨的旋转体壳面设置的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
图4、印刷机工作速度和由网纹辊输送的油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图5、印刷机中不同恒温剂循环回路的示意图;
图6、用来调节网纹辊和印版滚筒温度的显示面板和/或输入面板的截图;
图7、用来选择指定油墨的显示面板和/或输入面板的截图;
图8、恒温剂的中心准备和分散供给的示意图;
图9、供给单元的详图;
图10、调节印刷塔温度的实施例;
图11、冷却中心组成实施例;
图12、热回收第一实施例;
图13、热回收第二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一个极其简化的一个胶印轮转印刷机的4个并排的印刷装置01;02;03;04,其各带有一个印版滚筒06;07;08;09、一个转印滚筒11;12;13;14和一个压印滚筒16;17;18;19,其中,为了生产双面印刷的印刷制品,每个压印滚筒16;17;18;19优选同样设计为转印滚筒16;17;18;19的形式,所述压印滚筒与一个同其配合的(此处未示意出)的印版滚筒共同作用。一个印刷载体21,例如一个印张21或一个材料卷筒21(优选纸卷筒21)将在印刷机工作期间总是在转印滚筒11;12;13;14和压印滚筒16;17;18;19之间穿过,并且用至少印制一个印刷图。印刷装置01;02;03;04是否以这种方式安置,即印刷载体21水平的或垂直的穿过印刷机,对于本发明是不重要的。
在印刷机上可以优选在印刷载体21传送方向最后的该印刷机印刷装置04的出口处安置一个图像传感器22,例如一个彩色照相机22,优选的是一个带有至少一个CCD芯片的数码半导体照相机22,并且连同其取像区域优选无间隔和直接安置到印刷载体21上,其中,图像传感器22的取像区域包括例如印刷载体21的总宽度,其中印刷载体21的宽度垂直于其穿过印刷机的传递方向伸展。因此,图像传感器22包括一个可电子评价的例如待印刷的纸卷筒21总宽度的图像,其中,沿着纸卷筒21宽度方向至少有一个印刷图被印刷到印刷载体21上。图像传感器22被设计为例如一个平面照相机22。
图像传感器22传输与录下的图像相关的数据到一个合适的评价单元23,特别是一个程序控制的、电子的计算装置23,它可以设置于一个印刷机的控制台中。对印刷过程重要的参数可以通过一个在评价单元23中实施的录下的图像分析和评价来控制,并且在需要的情况下通过在评价单元23中运行的程序进行所谓自动地、即由程序控制地进行修改。评价和修改所有对印刷过程重要的参数在这里实际同时借助于相同的评价单元23来实施。特别是由图像传感器22在印刷机进行工作期间获得的并以评价单元23的数据量形式传递的图像被如下评价,即是否当前通过图像获得并评价的印刷图相对于之前获得和评价的印刷图具有色调上的变化,特别是色调的增加,也就是说,一个当前录下的图像在要进行的印刷过程中与一个参考图像做比较来进行检测。如果检测的结果是色调改变,也就是说通常印刷技术上不可避免的色调增加,印刷机内油墨的加料和/或供给通过至少一个从评价单元23出发,通过一个数据线24传送,并且在至少一个印刷装置01;02;03;04上起作用的第一设置指令做如下修改,即色调改变通过一个与当前被检测的图像紧接着的油墨涂布最小化。在通过改变油墨的加料和/或供给完成油墨密度的调节之后,与当前被检测的图像紧接着的印刷图图像在其色彩观感方面重新更好的与之前被检测的印刷图的图像(即参考图像)相符和。为了在印刷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固定的色彩平衡或灰度平衡,并因此保持生产出的印刷制品的色彩观感(如有可能,在允许的公差限内)恒定(它是印刷制品的一个重要质量特征),色调改变的控制和调节是重要的。
同样,从印刷图的投影生成,并传送到评价单元23的数据量被提取用来检测涂到印刷载体21上的印刷图的套准精度,特别是用来检测并且如有可能修改多色印刷的印刷图的多色彩套准。在印刷机中,设置了至少一个优选的可机动化设置的套准,例如一个圆周套准或一个边套准,如有可能,还可为至少一个印版滚筒06;07;08;09针对其附属的转印滚筒11;12;13;14设置一个对角调整,其中,套准通过至少一个从评价单元23出发,通过一个数据线26传送,并且在至少一个印刷装置01;02;03;04上起作用的第二设置指令根据检测做如下调整,即为紧接着被评价的图像记录的印刷图得出一个最高可能的套准精度。因此,套准的设置和调整通过评价单元23从评价单元23的图像传感器22提供的图像数据算出。通过边套准的设置和调整还可以抑制由扇状散开造成的横向延伸,其中,该横向延伸特别会出现在具有所谓八塔建造方式的印刷装置的印刷机中。
该印刷机优选设计为无轴的形式。在这样一种印刷机中优选使用通过单一传动装置的印版滚筒06;07;08;09,单一传动装置同用于压印滚筒16;17;18;19的传动装置中机械上脱离连接,这样,印版滚筒06;07;08;09相对于压印滚筒16;17;18;19的相位或角位可以通过一种相应的、优选印版滚筒06;07;08;09的传动装置的控制或调节被改变,而且总是在由印刷载体21借助于图像传感器22录下的图像的评价使之显得是必要的时候。整个的图像内容会因此影响印刷装置01;02;03;04的控制和调节,特别是会影响印版滚筒06;07;08;09的传动装置,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只限于局部的印刷载体21的图像元素,例如参考标记或类似者。
一个由评价单元23从印刷图摄取的图像的图像内容产生的设置指令作用在一个优选按位置调节的电机的控制装置或调节装置上,以便在至少一个印版滚筒06;07;08;09、与其配合的转印滚筒11;12;13;14或压印滚筒16;17;18;19的印刷期间进行旋转地驱动。因此,至少在一个印刷机的印刷装置01;02;03;04中,特别是印版滚筒06;07;08;09或该印版滚筒06;07;08;09所属的转印滚筒11;12;13;14的传动装置可以不取决于在另一个印刷机的印刷装置01;02;03;04中印版滚筒06;07;08;09或该印版滚筒06;07;08;09所属的转印滚筒11;12;13;14的传动装置优选通过电子信号进行控制和调节,特别是参与印刷制品(也就是说印刷图)印刷的,置于不同印刷机印刷装置01;02;03;04的印版滚筒06;07;08;09或与其配合的转印滚筒11;12;13;14中的相互角位或相位,通过所属的控制装置或调节装置(例如评价单元23),在一个适合印刷制品生产的记录装置上进行设置。印版滚筒06;07;08;09的电机优选同轴的设置到印版滚筒06;07;08;09的轴线上,其中,发动机转子与印版滚筒06;07;08;09转轴的一个轴颈优选以例如在DE 43 22 744A1中阐述的方式进行刚性连接。如在EP 0 812 683 A1中描述的那样,在印刷机的不同印刷装置01;02;03;04中设置的压印滚筒16;17;18;19可以通过例如齿轮的拉力机械的互相连接,并且具有例如一个共有的传送装置,其中,印版滚筒06;07;08;09或与其配合的转印滚筒11;12;13;14鉴于其传动装置保持与与其配合的压印滚筒16;17;18;19分离。在印版滚筒06;07;08;09和与其配合的转印滚筒11;12;13;14之间可以例如借助于交错抓紧的齿轮产生连接,这样,印版滚筒06;07;08;09和与其配合的转印滚筒11;12;13;14由相同的传动装置进行传动。至少印版滚筒06;07;08;09的传动装置的控制装置和调节装置被嵌入例如评价单元23中。
印版滚筒06;07;08;09相对于压印滚筒16;17;18;19的相位或角位的控制装置或调节装置根据确定的参考设置来实施,这样,印版滚筒06;07;08;09相对于与其配合的压印滚筒16;17;18;19可以具有一个超前的或滞后的转动,其中,印版滚筒06;07;08;09及与其配合的压印滚筒16;17;18;19的转动比例取决于由图像传感器22录下的图像的图像内容来设置,并且还通过其传动装置的控制装置或调节装置来进行补充。同样,印刷过程中互相从属的印版滚筒06;07;08;09的相位或角位也可以根据确定的参考设置来控制或调节,其特别针对在互相从属的印刷机印刷装置01;02;03;04中以颜色方式印刷的印刷品的多色印刷是有意义的。如果从优选具有多色的印刷图录下的图像中得出,对于在一个印刷装置01;02;03;04中印错的油墨存在修改的必要,评价单元23将取消相关的印刷装置01;02;03;04上制约被确定的干扰因素的设置指令。
如果由评价单元23通过设置指令来调节的调节驱动装置(例如用来调节油墨供给的调节驱动装置以及用来调节周套准或边套准的调节驱动装置)在印刷机中连接到一个与评价单元23相连接的数据网上,设置用来传送第一设置指令和第二设置指令的数据线24;26优选通过数据网来实施。
在印刷过程中设置的色调变化的检测和套准精度的检测将在评价单元23中通过一个并行的数据处理优选同时实施。优选将这两个检测在正在进行的印刷过程中连续地实施,并且优选在印刷过程结束时,还额外针对每一个单一的、生产出的印刷样本。
套准精度的检测首先针对在生产双面的印刷制品时正页和反页之间或上页和下页之间印刷图或排版区域的校准方面的全等的一致性。检测还包括例如规矩的检测,也就是说各单色在多色印刷中的规矩所具有的设置精度的检测。套准精度,如规矩精度在多色印刷中是重要的。
在图像传感器22上优选附加一个照亮装置27,例如一个闪光灯27,其中,从闪光灯27发出的短暂的闪光使得快速进行的运动过程(如其代表的印刷过程)通过一个闪光测速过程使其似乎呈静止,并且使得肉眼可以观察得到。特别是对于单张纸印刷机,通过图像传感器22实施的印刷图的鉴定也可以在一个印刷机的收纸装置28中/旁完成,其在图1中通过一个图像传感器22及与其配合的照亮装置27的虚线表述,在相关印刷页的最后一个印刷装置04后或印刷机的末端被描述为一个可能的用来鉴定印刷图的选择。通过图像传感器22和如有可能与其配合的照亮装置27的相应选择,图像的鉴定可以扩展到一个视觉上不可见的光谱范围,例如红外线或紫外线范围,或者向那里推移。作为优选的带有闪光灯27的面扫描照相机22的一种替换形式,还可以使用一种带有一个持续灯光的行扫描照相机。
因为优选的是每个印刷样本都要进行检测,在持续的印刷过程中,也就是说在连续印刷中,依次生产的印刷样品的色调变化或套准精度的发展趋势可以被识别。印刷样品可以按照在持续印刷过程中得到的色调和/或与其配合的套准的数据划分到不同质量级别的组中,并且在超过允许的公差限时标记为废品。废品可以由评价单元23控制被挑出,或者特别是在单张纸印刷机的收纸装置28里,废品至少要被设置在一个单独的存放装置29。针对该用途,从评价图像的评价单元23发出至少一个通过数据线31传送的第三设置指令(例如废页信号)到至少一个对在至少一个装置上用于传送印刷载体21的调节驱动装置,用来对样品进行分类。
为了使对印刷载体21进行图像鉴定的频率和印刷载体21的传送速度(这里指例如纸卷筒21的速度)同步,至少在印刷装置01;02;03;04中的一个安装一个旋转位置传感器32,优选的是在这样的印刷装置01;02;03;04中,即在该印刷装置之中或上面通过图像传感器22对图像进行鉴定,其中,运行的旋转位置传感器32与在其上面图像传感器22对图像进行鉴定的转印滚筒11;12;13;14在转速上拥有一个固定的比例关系。旋转位置传感器32把其输出信号给到评价单元23和/或图像传感器22。此外,旋转位置传感器32的输出信号还被用作闪光灯27的快门按键。
由图像传感器22检测,并以评价单元23的数据量的形式传送的图像优选在一个与评价单元23相连接并具备双向数据交换功能的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33的显示器上显示。同样,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33为至少一个所述的调节装置提供修改可能,在该调节装置中可以手动的输入和/或激活至少一个设置指令。
此外,评价单元23还提供一个存储器34,用来存储检测的图像顺序以及存储对于记录和由此而来的印刷制品质量文件以及印刷过程的统计学分析有用的数据。如果评价单元23能够把其评价的和/或存储的数据通过一个合适的接口36提供给企业内部网络则是有益的。
对于由评价单元23实施的,与在印刷机连续生产期间最新录下的图像互相关联的数据的比较来说,通过之前产生的图像数据可以这样设置,即之前产生的图像数据与一个在预先设置给印刷机的印前过程的图像互相关联,其中,印前过程(未作描述)的数据处理装置与评价单元23相连接并向评价单元23传送之前产生的图像。因此,之前产生的图像数据可选的或额外的生成到与一个由图像传感器22录下的图像相互关联的数据上,并且提供给评价单元23用来进行评价。与印刷图相互关联的印前过程数据针对在持续生产中从之前印刷的图像中赢得的数据,为色彩套准的控制或调节组成了精确的参考数据。
在被描述的印刷机中,以通过图像传感器22从印刷图检测的相同图像的分析为基础的套准调节和色彩调节是可能的,其方法为,印刷图的图像根据各种对印刷过程重要的参数在一个单评价单元23中被评价,以及同时进行的对印刷图的检查,用来判定印刷品的质量。
其中套准调节以印刷图中的套准测量为根据。在所有对于该印刷图必要的油墨被印刷之后,优选在印刷机末端从照相机检测整个印刷图。在评价单元23中,优选至印刷技术中常见的色彩分类CMYK以及一个适合分析的印刷图截面和一个色彩分类的相对的位置确定,依照参考色彩分类,通过带有一个之前获得的或赢得的参考印刷图的相关方法,实施检测的印刷图的析像。
图像截面或印刷图标签(密度定额)的参考图或参考值可以例如从印前过程得出,其优点为,参考图已经具有各单一色彩样本,另外,一个参考图(例如一个具有印刷图的参考印张)还可以被拿来用作从一个印刷图的样张来评价,另外,该参考图还必须析像至色彩分类。在印刷图被手动的一次性设置之后,所有印刷的油墨被正确的互相定位之后,并且由此符合标准的色彩套准得到设置之后,该参考印张得到测量。这样赢得的该参考印刷图可以为今后的重复任务而保存,这样,在进行重复的任务时,可以取回早先录下的该参考图。通过存取被保存的参考印刷图,色彩套准还可以由评价单元23自动的,不需手动干预的进行设置,它在进行重复任务时导致废页的进一步减少。
从参考印刷图中,有代表性的和适用的截图被挑选出来,借助于它们,单个色彩样本的位置被指定为参考色彩样本。这就是所谓的设定位置,用于以后的套准对比。该参考图,包括色彩样本和设定位置,被保存在例如存储器34中。适用的印刷图截面的选择可以通过操作者手动或通过评价单元23自动(例如针对一个设定位置的预设置)实施。考虑到套准测量的适用的印刷图截面是指这样的区域,在其中需要测量的油墨显得是占主导地位的或只是唯一的。
在持续的印刷过程中,即在连续印刷中,借助于照相机系统,每个印刷图都被检测并析像至色彩样本CMYK。在之前确定的适用的印刷图截面范围之内,单个色彩样本的位置现在被确定。它通过与参考印刷图中色彩样本的比较(例如通过一种相关方法,特别是交叉相关方法)来实施。借助于相关方法,色彩样本的位置可以以大约0.1照相机分辨率像素来确定。如果为每个印刷样张21重新确定一个静止的套准偏差,必须通过抑制随机色散保证一个很高的测量值精度。
单个色彩样本的位置确定在纸带运行方向与纵向套准相符,在纸带运行方向的横向与侧套准相符。这样获得的位置差别将由评价单元23转换为设置指令,并作为修改信号向调节系统(即传动装置)发送。
在平版印刷中,专色不会和标准颜色(即分度色CMYK)混合,而是分开印刷。专色也因此得到特殊测量。首先必须确定专色被耗用的区域。对于每个专色,首先确定几个合适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色彩样本的位置以相同的方式,例如为分度色CMYK(即标准颜色)被确定。其它专色的套准调节方式与之前针对标准颜色所描述的方式是相同的。
下面描述了一个有益的实施方式,其中,借助于检测的油墨密度数据和/光谱分析数据,油墨供给的调节通过参与印刷过程的旋转体壳面的温度作为给定参数来进行。同时,数据的检测通过整个纸带宽度或印刷宽度、只通过一个或多个印刷图截面或通过特定的涂到承印物上的标签来实施。油墨密度与涂在承印物上的油墨的涂层厚度相一致,并且可以例如密度计量学的检测,而且不仅可以在线地(即在持续印刷过程中)还可以离线地(即通过在从持续印刷过程中提取的印刷样品的测量)进行检测。
如图2所示,具有一个调节装置37,带有从评价单元23中得来的数据的信号被传送到其中。举例来说,根据例如从调节装置37中得出的,一个当前检测的油墨密度D1与作为额定值预设的油墨密度D2的偏差,对由调节装置37借助于至少一个恒温装置57;58设置的,至少一个参与印刷过程的油墨传输旋转体43;47;53;54(例如滚筒43;47或辊53;54)的壳面温度进行改动。考虑到一个快速的、有条理的和因此可重复的改动,可以在例如一个调节装置37中或评价单元23中配置的存储器34中预存一个油墨密度D1和D2的偏差与被调节的温度之间的函数关系,其中,该函数关系以至少一条特种曲线、一个表格或其它合适的、表达相互关系的形式(例如图形的或电子的)被确定。
在图2中描述的调节装置37连同箭头在这里代替表示控制装置或调节装置的作用路径。在这里,信号路径和供给路径没有被区分。调节装置37可以具有一个控制装置或调整装置72(例如控制电子设备72)和/或一个这里未作描述的用作恒温剂的加料和供给的供给装置71(参见图8至图11)。控制电子设备72根据例如借助于一个后置的逻辑电路得出的默认值作用于供给装置71的控制元件(例如阀门)。
在图2中举例描述的印刷机特别以一个转动印刷机的形式实施,并具有一个印刷装置41,它具有至少一个输墨装置42、一个承载印版44的滚筒43(例如一个以印版滚筒43的形式实施的印刷装置滚筒43)、以及一个压印滚筒46。特别有益的是,当纸带速度大于10m/s,特别是大于等于12m/s时,下面描述的印刷机或生产方式的解决方案。印版44优选以平版印刷(平版印刷印版44),特别是无水胶印(无水胶印印版44)的印版44形式实施。印刷装置41以例如用于胶印的印刷装置41的形式实施并在印版滚筒43和压印滚筒46之间具有一个另外的滚筒47,例如一个以转印滚筒47的形式实施的、在其壳面上带有一个包衬48的印刷装置滚筒47。转印滚筒47和压印滚筒46在印刷状态下通过一个承印物49(例如一个承印物卷筒49)构成一个印刷位置51。压印滚筒46可以是未表示出的其余的印刷装置的转印滚筒46,或一个传送少量油墨的压印滚筒46,例如一个钢滚筒或一个卫星滚筒。
印版44可以是套筒状的或以一个(或多个)印刷板44形式实施的,它与其末端被固定或挂到一个细长的,切线方向的宽度不超过3mm的管道上(在图2中得到表述)。同样,包衬48可以在转印滚筒47上套筒状的或以(至少一个)橡胶布48的形式实施,它也同样在至少一个管道中被固定和/或绷紧。如果该橡胶布48以多层的金属橡皮布的形式实施,管道也同样按照上面描述的最大宽度实施。
输墨装置42具有一个油墨供给装置52,例如一个带有浸渍辊或一个虹吸管的油墨池,或者一个带有油墨供给装置的箱式刮板、以及至少一个在印刷状态下可在印版滚筒43上的可调节辊53,例如一个着墨辊53。油墨在描绘的例子中由油墨供给装置52通过一个以网纹辊54的形式实施的辊54、辊53、印版滚筒43和转印滚筒47传送到承印物49(例如卷筒状的或以单张纸形式的)上。还可以设置一个与网纹辊54和印版滚筒43共同作用的,以虚线描述的第二着墨辊53。网纹辊54在其壳面上面具有凹坑或凹穴,用来通过它们从油墨储备容器61(例如从含有油墨的油墨盒61)中汲取油墨,并传送到相邻的旋转体53(例如所述着墨辊53)上。
印刷装置41以所谓“无水胶印的印刷装置”,特别是“无水胶印”(干式胶印)的形式实施,也就是说,对于油墨的供给,不必针对“非印刷”区域的形成额外供给润湿剂。在该方法中,不用考虑在印版44上面涂水膜,不然其会在所谓“湿式胶印”中阻止印版44的非印刷部分着墨。在无水胶印中,它将通过运用特殊油墨和在印版44上形成特殊的表面来实施。这样,例如在无水胶印中,一个硅树脂层取代湿式胶印中可以发挥润湿剂的亲水区域的作用并防止印版44吸收油墨。
一般来说,印版44的非印刷区域和印刷区域通过与油墨相互作用时的不同表面张力区域的形成来实施。
为了进行无墨的印刷,即非印刷区域不会也同样的吸收并且甚至可能渗入油墨,需要一种油墨,其在粘稠度(以粘性值测量)方面需要如此设置,即由于印刷部分和非印刷部分之间的表面张力差别,在印版44上可以实现两者间的明确分离。由于非印刷位置优选设计为硅树脂层,为此目的,需要一种相对于湿式胶印拥有明显更高的粘稠度的油墨。
粘稠度表示一种阻力,通过这种阻力,油墨在辊间隙中或油墨传送过程中滚筒和承印物之间印刷区域抵制薄膜分离。
因为油墨的粘稠度会随温度变化,在印刷机生产实践中,滚筒43;47或输墨装置42的温度将会被调节,特别是被冷却,并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温度上,以避免油墨在印刷期间工作条件的交替变化。
流变学特性的温度依赖性,如粘性和/或粘稠度,被用来影响(特别是调节)从油墨储备容器61传送到承印物49的油墨量。作为机械控制元件的替代(或附加的),如打开或关闭刮板或者改变虹吸管或水膜辊的速度,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参与印刷过程的旋转体43;47;53;54壳面温度的变化影响额定油墨密度D2与检测到的实际油墨密度D1的比较结果。
油墨的粘稠度除了影响区分印刷区域和非印刷区域之外,还影响输送油墨的滚筒43;47与承印物49共同作用下的起丝现象的程度。特别是当承印物49以拥有非常好的吸收能力,即多孔的和非常小的干燥时间的未涂层的、很少压缩的报纸纸张的形式实施时,会提高通过起丝现象造成的吸取纤维和灰尘的危险。对于在卷筒纸胶印中运用的,涂层重量为例如5-20g/m2,特别是5-10g/m2或更小的轻微涂层的或重量轻的涂层的纸张类别,这种危险也同样存在。总体上,恒温更适合未涂层纸或涂层重量小于20g/m2的涂层纸。对于涂层纸来说,如果断定,涂层通过增加的粘稠度从纸张(至少部分的)中“减去”,输送油墨的滚筒43;47的温度调节是有益的。
为了保持尽可能少量的承印物49上的起丝现象或转印滚筒47的包衬48和/或印版滚筒43的印版44上油墨的聚集,将尝试针对使用目的和理想工作条件,以这种方式生产和运用油墨,即尽可能在其粘稠度的下限来使用油墨。
在进一步实施方案中,一个或多个输送油墨的部件,如在一个有益的实施例中以印版滚筒43的形式实施的印刷装置滚筒43作为输送油墨的部件43,或/和油墨本身,同时依照印刷机生产速度V进行恒温,为此,与印刷机生产速度V相关的信号,例如在输送油墨的转印滚筒47上通过传感器(例如通过一个旋转位置传感器,这里未作描述)被检测并且传送到调节装置37和/或评价单元23。至少一个参与印刷过程的旋转体43;47;53;54(优选印版滚筒43)的壳面温度在这里不像通常在无水胶印中那样,针对所有生产速度V保持在一个恒定的温度范围内,而是针对不同的生产速度V具有一个不同的额定温度Ti,额定。额定温度Ti,额定借助于调节装置37根据生产速度V以这种方式设置,即针对每个理想生产速度V的油墨的粘稠度位于一个可预先设置的可承受的粘稠度值(Tack值)的窗口中。对于一个更高的生产速度V,将选择一个更高的相应部件43或油墨的额定温度值Ti,额定
例如以下列原则为基础进行调节,即对于预计的、马上临近的或当前设置的生产速度V作为给定参数,根据系统的分类为部件43或油墨的额定温度Ti,额 设置一个指定值或最大值作为输出值。额定值或最大值在两种情况下代表预置温度,其中在第一种情况下相对于需要保持的温度,在第二种情况下相对于允许温度的上限。借助于通过一个光电传感器56(优选图像传感器56),特别是一个CCD照相机56(优选在线的)实施的,在承印物49上通过印刷过程最新涂上的油墨密度D1的检测,和借助于该测量值与在此次印刷中为油墨密度D2设置的额定值的对比,温度将会被改变和调整,直到实际油墨密度D1和额定油墨密度D2之间充分一致。
如果存在其它条件,例如从根本上具有其它特性(特别是考虑到其密度)的一种油墨,或一种具有与未涂层的报纸纸张不同的表面结构和/或完全不同的起丝表现的承印物49,这样,关系值可能与上述值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然而,解决方案的共同点仍然是根据生产速度V设置印版滚筒43的温度,而且是以这种方式,即它在一个更高的生产速度V区域比在一个更低的生产速度V区域具有一个更高的额定值或最大值。由此会减少并在理想情况下几乎阻止输送油墨的滚筒43;47与承印物49之间的起丝现象。
上述在得出的油墨密度偏差和温度变化之间和/或在至少一个参与印刷过程的旋转体43;47;53;54和印刷机生产速度V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为不同的油墨和/或承印物形式被储存。这样,在印刷生产过程中,针对各油墨和/相关承印物49运用特定的相互关系。对此,还可以参见根据图6和图7的实施例的表述部分。
在一个有益的实施例方式中,网纹辊54和印版滚筒43各具有一个从它们内部作用到其各自壳面的,优选由一种可流动的恒温剂(例如水)流过的恒温装置57;58,其中,网纹辊54壳面的温度根据由它输送的油墨量和印版滚筒43壳面温度,同时顾及印刷机生产速度V,被设置(优选被控制或调节)用来避免起丝和/或错误着墨。调节装置37根据当前的情况,即是否对过程进行控制或调节,被设计为控制装置37或调节装置37。在被设计为控制装置37的情况下,在过程中不存在光电传感器56或由其提供的信号或数据的反向连接。
对于网纹辊54壳面的温度控制装置,例如在生产准备阶段针对关注的油墨/纸张的组合算出在不同生产速度V下的温度(根据经验),其中期望的产品油墨密度是可确定的。在调节网纹辊54壳面温度时,当前的设置温度可以借助于至少一个在网纹辊54壳面上或至少一个在网纹辊54壳面附近设置的温度传感器59获取,其输出信号被传送到调节装置37,然后根据在评价单元23中进行的当前温度和作为额定值预置的温度的比较在需要时重新设置并传送,以提供印刷图所需的油墨量。
与控制/调节在网纹辊54壳面上的温度相类似,印版滚筒43壳面上的温度根据生产速度V(如有可能,额外根据承印物49和/或油墨)被控制或调节,其中,运用另外一种(未作描述)温度传感器调节印版滚筒43壳面上的温度与调节网纹辊54壳面上的温度是类似的。不过这里优选的不是额外通过评价单元23的结果来改变,而是与印刷机生产速度V保持固定的相互关系。
有益的是,在印刷机设置新的生产速度V值之前,设置一个为印刷机生产速度V值在辊54(特别是网纹辊54)和/或滚筒43(特别是印版滚筒43)壳面设置的温度或至少开始设置这个必需的温度,这样,温度的设置根据预计的生产速度V变化超前实施。通过该超前控制,可以避免通常系统的出现的错误,因为通过时间上提前进行的温度设置的调整,因为不合适的温度设置而生产出的废页数量可以得到明显减少。由于温度设置的调整大多反应比较缓慢,即在达到稳定的生产状态之前,比起生产速度V的变化,需要一个更长的反应时间,生产速度V的变化是例如借助于电子控制或调节的传动装置实施的。这样,例如通过一个相应的(例如手动的)输入,在评价单元23所属的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33上显示的生产速度V的有意改变,将例如由评价单元23在程序技术上延迟其实施,直到恒温装置57;58完全的或至少大部分明显高于50%、优选高于80%、特别是90%、达到了对于新生产速度V必需的,在网纹辊54和/或印版滚筒43壳面上设置的温度。
之前描述的措施鉴于网纹辊54本身或整个印刷机同样适合如下设置,在网纹辊54壳面上设置的温度根据印刷机生产速度V以这种方式设置或至少是可设置的,即因为印刷机生产速度V提升而减少的,在网纹辊54壳面形成的凹坑向与网纹辊54相邻的旋转体53输送油墨的能力,通过由设置的温度导致的油墨粘性的减小而得到平衡。因为通过提升的印刷机生产速度V,网纹辊54壳面上填充有油墨的凹坑或凹穴的排空越来越不彻底,这样,恶化的网纹辊54的传送表现可以通过相应的输送油墨的流动化来平衡,其中油墨粘度的减小以有益的方式借助于在网纹辊54壳面上设置的温度来实施。
在另一个有益的实施例中,温度调节装置57;58这样设计,即通过该温度调节装置57;58所属的调节装置37,基于一个预先给出的函数关系,针对印刷机生产速度V值在辊54(特别是网纹辊54)和/或滚筒43(特别是印版滚筒43)壳面设置的温度在确定的极限范围内,通过例如一种手动实施的设置可以被改变。因此,在机械预置的设置中给出了一种操作可能,即在一个通过极限值定义的最大允许偏差范围内,例如预设值的+/-5%或10%内,根据需要,可以实施例如手动实施的微调。极限值可以对称的或不对称地与预设值间隔开,例如还可以在一个公差范围-5%至+10%之间定义。
图3以图解形式描述了一个函数关系(例如图6中的相关性B),即至少一个参与印刷的旋转体43;47;53;54的壳面的额定温度Ti,额定能够如何取决于印刷机生产速度V。该函数关系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不管怎样,借助于此外通过所采用的油墨和承印物49确定的印刷过程取决于印刷机生产速度V的函数关系,可以得出针对在至少一个参与印刷过程的旋转体43;47;53;54的壳面设置的额定温度Ti,额定的一个合适的值。针对在至少一个参与印刷过程的旋转体43;47;53;54的壳面设置的额定温度Ti,额定的机械得出的值可以在预先给出的极限范围内,以微调的方式例如手动的改变,其在图3中通过一个垂直的,在限界线在线入的双箭头表示。
图4同样举例描述了一个由网纹辊54输送的油墨量取决于印刷机生产速度V的函数关系。通过调整网纹辊54壳面上的温度,特别是输送的油墨的粘性可以以这种方式被改变,即传送率在印刷机生产速度V发生变化时至少近似保持恒定。这可以优选通过一个生产速度V和一个额定温度Tj,额定之间持续的相互关系(例如图6中的相关性A)实施。然而,特别是网纹辊54的传送率也能够可选的或额外的相对于其对印刷机生产速度V的相关性,被设置为依赖一个当前获得的油墨密度D1与作为额定值预设的油墨密度D2之间得出的偏差。
额定温度Ti,额定或Tj,额定的下标“i”或“j”表示,这里可以针对不同的部件43;54和/或针对油墨种类F和/或纸张种类涉及大量储存的相关性A;B。因此,在调节装置37的存储单元34中至少为各网纹辊54和印版滚筒43的额定温度Ti,额定或Tj,额定各自储存了很多互不相同的相互关系A;B,例如借助于调节装置37的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33可以对其进行存取。
图6和图7在一个显示面板和/输入面板中描述了一个恒温的实施例,其中,进行温度调节的部件43;54(这里指网纹辊54和印版滚筒43)的额定温度Ti, 额定;Tj,额定默认值通过与生产速度V针对印版滚筒43的相关性A和针对网纹辊54的相关性B实施。此外,在调节装置37或评价单元23的存储单元34中(例如在一个控制台计算机的数据库中),针对不同的油墨或油墨种类储存了针对相关部件43;54的额定温度Ti,额定;Tj,额定和生产速度V之间相互关系的油墨特定的曲线(分析式的)或支持点(表格式的)。如在图6中看到的那样,针对网纹辊54和印版滚筒43的恒温装置各存在相关性A;B(曲线或表格)。在图6中描述的曲线基于在存储器34(特别是存储器34的数据库)中为一个特定的调出的或选择的油墨种类F(例如“HUBER MAGENTA)储存的支持点。油墨种类F的选择和由此而来的相关性的选择可以针对网纹辊54和/或印版滚筒43,从一个列表中,通过例如根据图7的一个面板或一个菜单实施。在选择一种油墨或一个油墨种类F时,储存的相关性A;B(一条曲线和/或储存的支持点)被调出,并且被预备作为设置该部件43;54的恒温装置的基础。曲线或支持点优选可以由操作人员修改用来进行调整,然后可以以这种改变了的形式储存到存储器34中。
根据这些存储的相关性A;B或相互关系,针对当前生产速度V,来确定对于需要进行温度调节的部件43;54的一个必要的目标温度或额定温度Ti,额定;Tj,额定,从而给出作为额定温度Ti,额定;Tj,额定的预设值,并且通过例如在下面做进一步阐述的一个带有控制电子设备72的供给装置71被应用。
通过一种有益结构,一个储存的相关性A;B(作为曲线和/或作为连结的支持点)可以由操作人员整体上绝对的或相对的向上或向下修正。它在图6(各针对印版滚筒43和网纹辊54)中通过输入面板“温度-偏离[%]”(温度-偏离Temp.-Offset[%])和输入面板“曲线变化”
Figure G2009101674496D00171
来表达。因此,相关性A;B可以基本上为调出的油墨种类F所保留,针对特殊印刷密度要求的调整和/或针对不同承印物要求的调整可以通过在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33的显示器上显示的显示面板和/或输入面板(图6和图7)上手动的(即用手操作)进行。然而,在变化“温度-偏离[%]”(温度-偏离Temp.-Offset[%])中,被储存和显示的相关性本身不会被改动,而是仅仅针对所连接的自动调整电路得出的额定值根据变化进行设置。因此,储存的相关性A;B或曲线基本上可以得到保留,改变仅仅作用于调出的印刷装置。在一个第二可预见的变化“曲线变化”中,相关性(曲线或支持点的连结)本身可以被改变。可以这样设置,即它可以通过常数(总体上提高或下降)的相加和/或按百分比(扩展或压缩)实施。
在当前的例子中,对于印版滚筒43,当生产速度V为每小时5000滚筒旋转时,目标温度或额定温度Ti,额定优选位于20℃至24℃之间,当生产速度V为每小时35000滚筒旋转时,目标温度或额定温度Ti,额定优选位于24℃至28℃之间。对于网纹辊54,当生产速度V为每小时5000滚筒旋转时,目标温度或额定温度Ti,额定优选位于22℃至27℃之间,当生产速度V为每小时35000滚筒旋转时,目标温度或额定温度Ti,额定优选位于31℃至36℃之间。
从图5中可以得知,在印刷机中可以设置多个彼此分开的用来调节温度的循环,即特别是一个供给循环回路K2,例如针对至少一个印刷装置滚筒43;47和/或网纹辊54的循环K2,以及另一个供给循环回路K3,例如针对印刷装置滚筒43;47和/或网纹辊54的传动装置M的,和/或如有可能,针对该传动装置M所属的、作为需进行温度调节的部件M的调节器的循环K3。
为了通过一个冷却装置77(例如一个冷却中心77)在10℃至25℃的温度范围内调节印刷装置滚筒43;47和/或网纹辊54的温度,一般提供实际上由水(带或不带添加剂)构成的恒温剂,而这种恒温剂被提供用来在24℃至30℃的温度范围内调节印刷装置滚筒43;47和/或网纹辊54的传动装置M的温度。如在下面进一步阐述的那样,该冷却中心77可以具有针对在环境温度很高时(例如在夏天)的最大生产率的一个风冷冷凝器和/或一个独立冷却装置和/或一个升压冷却装置和/或针对热量回收的一个换热器和/或一个压缩机-制冷机。如下面所述,其优选具有至少2个这种冷却装置77。
通过热量回收,例如一种如图12和图13描述的用来回收热量的装置66,可以回收例如5-10%的冷却过程87(参见下面)冷却能力。回收的能量可以被准备用来针对内部的使用64,例如办公楼温度控制、热水供给、办公楼空气加湿或针对新鲜空气预热和/或作为热水储存装置76(参见图5和图8)的(部分)能量来源。如图5中以图解形式描述的那样,一个热量回收装置66可以从多种不同的来源来表示,例如通过热流68和69表示供给循环回路K3和/或K2的回流,和/或通过热流63表示在印刷单元区域被加热的外界空气或被加热的生产流。特别是部件43;54的恒温装置通过恒温剂和热回收致使印刷机只把相对少量的热量排放到其周围的空气和/或由其生产的印刷制品的样本流,这样,从能量来源67输送到印刷机上的能量(特别是例如几千度的电能)得到高效利用。
热水储存装置76具有一个例如每印刷塔73(参见下面的描述)大约1立方米的容量,并在印刷机启动时以相对比较短的时间(例如3至4分钟),把其储存的、温度T1在例如50℃至70℃之间的恒温剂输送到印刷装置滚筒43;47和/或网纹辊54的恒温装置57;58,以把印刷装置滚筒43;47和/或网纹辊54壳面上的温度至少在印刷机启动的时间内设置在至少50℃(例如55℃)。通过热水储存装置76中恒温剂温度T1的提高,印刷机在短时间内达到其工作温度,它对印刷机启动时生产的印刷制品的质量起到有益的作用。启动废品的产出因此得到减少。
特别有益的是将下列针对恒温装置和带有恒温剂的供给装置的控制装置的实施方式与一个或多个如上所述的实施特征相结合,例如与油墨密度的自动调整电路,其代表与评价单元23和/或与网纹辊54的恒温装置(与速度有相关性)和/或与印版滚筒43的恒温装置(与速度有相关性)。关于此处细节参考前述部分。
部件43;54的恒温剂供给根据图8通过分散的供给装置71实施,其与一个(本地的)控制电子设备72共同组成了一个分散的针对一个或多个印刷装置41的调节装置37。优选的是,调节装置37或供给装置71被归类到一个印刷装置41组中,其共同组成至少一个印刷单元73。例如印刷单元73代表所有配置一个用来印刷的纸带的印刷装置41的组,并/或组成一个印刷塔73。在图8的右侧描述了带有一个印刷塔73和一个折页装置74的第一部分,在左侧描述了带有2个印刷塔73和一个与其配合的折页装置74的第二部分。供给装置71可以配置一个或多个相邻的一个部分的印刷塔73。在该供给装置71中,下面做进一步描述的供给管道和调节阀门负责有目的的通过必要的合适温度水平的恒温剂进行温度调节的部件43;54的供给。
供给装置71或所属的控制电子设备72从一个上置的控制装置75(例如一个在机械控制装置或一个控制台计算机上执行的逻辑电路),或者直接的得到上述的目标温度或额定温度Ti,额定(如上所述,在其根据那里储存的相关性A;B得出之后)或者该控制电子设备72至少得到油墨种类F的数据和/或生产速度的数据,它使得一个在控制电子设备72中执行的逻辑电路具备这种能力,即根据那里储存的相关性A;B得出目标温度或额定温度Ti,额定
现将分散的在印刷机设备印刷塔附近设置的供给装置71连接到一个第一供给循环回路K1(例如循环K1),所述循环回路仅仅作为加热用途负责提供高于外界温度的第一温度水平T1的恒温剂到供给装置71。该恒温剂即可以根据需要被加热,例如在一个直通式加热器中实施。有益的是,一个相应的恒温储备已经在一个储存装置76中(例如一个恒温剂储存装置76或一个热液储存装置76,特别是一个热水储存装置76)被储存。关于能量传输或加热在这里不作进一步讨论。它可以通过通常的、在印刷机上带有或不带有余热利用的加热设备实施。对于余热利用的有益的实施,至少一部分热能可以为储存装置76通过例如一个热量回收装置66(特别是一个例如根据图13或相似图13的带有热力泵121的热量回收装置66)所利用。有益的是,一个在循环K3中输送恒温剂的泵70(参见图11)可以设置在循环13的管道分支中或在热水储存装置76区域里面。
另外,供给单元71至少与一个第二循环K2相连接,它作为恒温用途负责供给装置71的第二温度水平T2的恒温剂的供给,恒温剂根据当前的要求可以基本上位于例如在5℃至30℃之间的区域,有益的是8℃至25℃,特别有益的是10℃至15℃。根据各部件理想温度的要求,供给循环回路K2中或多或少的恒温剂被配制到调节部件43;54温度的恒温循环KFZ;KRW(参见下面)中。为供应恒温剂,一个冷却装置77(例如一个冷却中心77)具有至少一个相应的冷却过程(和恒温剂来源),不过,有益的是2个在能量方面有所不同的冷却过程(恒温剂来源)。有益的是,这种水平的恒温剂可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根据室外温度水平和印刷机要求的温度水平T2,可选择的从相互不同的冷却过程或冷却装置77的恒温剂来源得来,或通常从2个在能量方面有所不同的冷却过程中的恒温剂的一种特殊混合物得来(参见下面)。关于恒温剂如何通过一个冷却装置77得到供给的详细方式方法,将继续在图11中讨论。一种在循环K2中传输恒温剂的泵80可以有益的设置在供给单元71的供给循环回路K2的一个管道分支中,不过也可以设置于冷却装置77中。
在图8的右侧以虚线描述的实施形式设置有一个第三循环K3,它也同样通过冷却装置77来供给。冷却装置77(参见下面)提供给该供给循环回路K3一种“中等”温度水平的恒温剂T3,其位于相对于循环K2更高一些的温度范围内,例如20至35℃,特别是24至30℃。冷却装置77上期望温度水平T3的要求或定义通过印刷机的一个计算装置和/或控制装置100在一个逻辑单元92(例如冷却装置77的控制装置92)上实施(参见图11)。计算装置和/或控制装置100和控制装置75可以以一个控制装置的形式建造或可以是相同控制装置的部件。
在图8和图9中以虚线描述的可替代形式为,循环K3被连接到分散的供给装置71上,并且恒温剂不是像如上所述直接的,而是通过供给装置71传输到印刷塔73的接收装置(参见下面:传动装置M和/或传动调速器)。
图9描述了分散的供给装置71的一个有益的布置,其包括至少2个供给循环回路K1和K2以及在一个可能的实施形式中(虚线的)包括的供给循环回路K3。供给装置71被配置一个包括n个印刷装置41的组中,它在这里构成了印刷塔73(例如图8右侧)的印刷装置41。为了便于一览,只描述了2个进行恒温的滚筒43(例如印版滚筒43)以及2个辊54(例如网纹辊54),其最终相当于2个印刷位置,例如一个双面印刷位置,其针对2个相对设置的转印滚筒47以橡皮对橡皮运行的形式同时进行的双面印刷。
在描述的有益实施形式中,恒温剂的备料在印版滚筒43的恒温循环KFZ(简称KFZ循环)中成对的实施,也就是说,总是2个印版滚筒43(特别是具有共同的双面印刷位置的那些)通过备料的恒温剂同时得到供给。原则上还可以根据要求配置到每个单个印版滚筒43或比较大的印版滚筒43组(例如4个、6个或8个)一个恒温循环KFZ。
恒温过程以下列方式实施,即在恒温循环KFZ中,通过泵81推动的恒温剂进行循环,并且同时流过与其配合的需要进行恒温的部件43;54(特别是其恒温装置57;58)。恒温剂可以在交点82上从一个供给循环回路K1(用来加热)或K2(用来制冷)来进行配料并且在交点83上以一定量漏出。用来配料的恒温剂的选择通过阀门78(打开的或关闭的)、可遥控的转换阀78的点以相应的、与供给循环回路K1;K2相连的管道支路来实施。在管道支路交汇之后,所选择的恒温剂的配料在恒温循环KFZ中通过一个(特别是可遥控的)加料阀79来实施。在交点82上,用来配料的流量与在恒温循环KFZ中循环的恒温剂相混合,其中,快速的混合额外可以通过一个未作描述的、在交点82和泵81之间的涡流室加速。
部件43;54(这里,在一对印版滚筒上可替代的解释为单个的以及印版滚筒54或网纹辊54的组)温度的额定值可以原则上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并针对该部件43;54在供给装置71中转化。最好是用来进行恒温的部件43;54的目标温度或额定温度Ti,额定的预设可以如上面对图6和图7所阐述的那样,取决于生产速度V实施,其中,还例如可以额外考虑所运用的油墨种类F和/或纸张类型。在最简单的控制回路的实施中,转化通过这种方式实施,即至少得出一个针对在马上进入部件43;54前恒温剂温度的测量值m2和/或一个针对部件43;54自身表面温度的测量值m3(例如一个在辊表面安放红外线传感器的测量值m3),并且在控制电子设备72中与相关额定值进行比较。根据偏差,恒温剂从一个供给循环回路K1或K2通过加料阀79添加到KFZ循环(或KRW,参见下面)中。所需循环K2;K3(温度水平T1或T2)的选择通过一个相应的指令S1;S2从控制电子设备72到转换阀78上(例如一个关闭的和另一个打开的)实施,所需喷入量的添加通过一个指令S从控制电子设备72到加料阀79上实施。
所述控制回路的一个有益的进一步实施方式反应明显更快,其测量值m1相对于在交点82交汇之后很短处(特别是在涡流室之后并还在泵81之前)的温度,测量值m2相对于恒温剂马上进入部件43;54之前的温度(已经在相应的印刷装置41的区域),测量值m3(红外线传感器的值)相对于部件43;54的表面温度或位于其上面的油墨自身的温度,测量值m5相对于回流(已经再次位于供给装置71中)中的恒温剂在交点83之前的温度。在进一步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额外在离开部件43;54之后(还在相应印刷装置41区域内)马上记录下一个测量值m4。这些测量值m1至m3和m5以及可能的m4将共同在一个多次串连的控制回路中顾及到运行时间修正和预控制件,如其例如在WO2004/054805A1中详细描述的那样得到处理,并且在此关系意义上明确涉及到其公开内容。特别是在配料点之后很短处(如有可能,在涡流路段后,但在泵81前)运用测量值m1时,可以在顾及到调节对象信息的情况下与一个调节装置相比明显缩短反应时间,调节装置只是被用作例如测量值m3、m4或m5的调节。干预的结果在最后一种情况下很晚才会被发现和顾及到。
有益的是,在供给循环回路K1和K2的流入管道中测取测量值m6和m7的温度并且输送使得控制电子设备72顾及。
恒温循环KFZ;KRW的构成和作用只在图9中以印版滚筒43为例作过描述。然而,它同样的可以在其它属于供给装置71的印版滚筒43的其它恒温循环KFZ中以及网纹辊54的恒温装置中得到应用。
在例子中,网纹辊54总是单个的通过自身的可调节的恒温循环KRW(简称KRW循环)的数量l进行温度调节,该恒温循环与两个循环K1和K2相连接。其背景是,由此对于每个单个网纹辊54来说,要被输送的油墨量可以自己调节。为安全起见,一个双面印刷位置的两个网纹辊54的恒温循环KRW通过可连接的旁路管道互相连接。为此,设置了相应的阀门84。如果例如在这两个互相连接的KRW循环的一个中,一个泵81或一个加料阀79失灵,可以在打开和关闭相应的阀门84之后,暂时通过相符的KRW循环同时接管有失灵危险的部件43;54的温度调节。同样用虚线表示的还有印版滚筒43的KFZ循环,其中,两个有失灵危险印版滚筒43的温度调节通过一个相邻的两个其它的印版滚筒43的KFZ循环被接管。
对于下面这种情况,即循环K3也和供给装置71相连,恒温剂从循环K3向一个恒温循环KAN(简称KAN循环,印刷单元73传动装置M的一个或多个组可以通过该循环调节温度)的混合原理可以被效仿(参见图9中K3的虚线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备料通过例如所属的加料阀79根据KAN循环的测量值m1直接在供料之后和/或根据m5在回流中得到控制。由于这里不必要进行加热,恒温循环KAN仅仅与一个供给循环回路K3相连。因为传动装置温度调节不像印版滚筒43或网纹辊54那么重要,n个传动装置M的很大部分可以在这里通过一个共有的KAN循环进行温度调节。如果设置各负责一半(页左侧或右侧)印刷单元73或印刷塔73的供给(参见图10)的KAN循环的数量为m=2,可能是有益的。
在两个循环K2和K3中,各供给管道和排放管道在其远离冷却装置77的末端优选通过至少一个旁路管道互相连接,该旁路可以借助于可控的阀门85打开或关闭。在恒温剂通过KFZ循环和KRW循环有少量的减少时,该阀门85被打开,以维持足够的流量并因此为KFZ循环和KRW循环在供给管道中提供得到准确的温度调节的恒温剂。这里有益的是,每个循环K1;K2可设置两个或多个带有不同流横断面的阀门85的旁路管道,或者每个循环设置一个可根据其流量来调节的阀门85。这样,循环量可以按照需要分级设置。
优选的是,在循环K2中,总是至少有一个少量的恒温剂流通,因此,在需要合适温度的恒温剂的情况下,反应时间应尽可能短。
在图10中描述了一种带有数量为i=8的印刷装置41的印刷塔73的有益的设计,印刷装置41在这里针对同时进行的双面印刷,通过两个相对设置的转印滚筒47以橡皮对橡皮运行的形式构成了一个数量为h=i/2=4的双面印刷位置或双面印刷装置62。带有控制装置或调整装置72的供给装置71被配置到印刷塔73中。如仅仅针对4个中最下面的那个双面印刷装置62详尽描述的那样,每个印刷塔73的网纹辊54都具有一个自身的KRW循环。属于一个相同的双面印刷装置62的印版滚筒43成对的具有一个共同的KFZ循环。位于承印物印张49同一侧的网纹辊54和印版滚筒43和转印滚筒47的所有旋转地驱动装置M(特别是机械上互相独立的传动装置M)被连接到一个共有的循环K3上。因此,根据图9,对于当前的印刷塔73得出k=4个KFZ循环,1=8个KRW循环和m=2个KAN循环。所有印版滚筒和转印滚筒43;47以及网纹辊54优选具有互相之间机械上独立的单个传动装置作为传动装置M,这样每个KAN循环中可以为数量为n=12的传动装置M调节温度。
为了把第二循环K2(优选的是还包括第三循环K3)的恒温剂提供给印刷机或供给装置71,设置了冷却中心77。在一个特别有益的实施例中,冷却中心77如图11所述以组合设备的形式实施,它具有两个互相连接的冷却过程86;87,即一个带有一个用来压缩制冷的设备89;90;91(例如制冷机89;90;91)的第一过程87和一个用来借助于周围空气或外界空气制冷的设备88的第二过程。第一过程87被设计用来把恒温剂冷却到周围空气或外界空气以下的温度水平Tk。这里重要的是,过程86;87以这种形式相互连接,即两个上述循环K2;K3可以通过两个过程86;87来制冷。该供给可以根据要求,可选择的通过一个或另一个过程86;87或者特别是通过这两个过程86;87的组合,在相关循环K2;K3要求的温度水平T2;T3上实施。此外,还设置了一个智能控制装置92,用来在优化的利用装置88来借助于周围空气或外界空气进行制冷的情况下,为循环K2;K3提供恒温剂。
第二过程86具有在一个第一冷却循环或液体循环93中,借助于周围空气或外界空气进行制冷的装置88(简称敞开冷却装置),它可以以例如带有或不带有蒸发器的对流冷却器的形式实施。热量交换通过液体循环93中的液体和周围空气之间的热接触进行并在附加用水喷洒的情况下同时使用蒸发潜热。敞开冷却装置88通过液体在输出端与循环K2;K3进行热连接(例如通过一个换热器94;96)。它还特别与两个循环K2;K3的回流相连接,两个循环在通过可调节的阀门103;104流过换热器94;96之后,分流106;107可以被取下,用来向两个循环K2和K3重新加料。在所需要的流量的在第一过程87中冷却的液体通过阀门103;104输送到循环K2;K3之前,根据需要以或多或少的程度被断开的分流108;109与该第一过程87进行热接触。为了在液体循环93的侧部通过调节换热器94;96的体积容量,总是设置例如一个可调节的阀门97;98,它分配液流到一个流过换热器94;96的和一个在回流中流向装置88的流量。液体的输送例如按换热器分支通过一个泵99实施。
设置第一过程87用于将断开的分流的液体108;109降低到一个低于外界温度的温度水平Tk上并再次连接到循环K2;K3上。为进行制冷,第一过程87在一个在液体循环101(例如冷却剂)中具有装置89;90;91,用来压缩制冷,它具有一个压缩装置89(例如压缩机89)、一个冷却器91(例如独立冷却装置91)以及一个减压阀90。装置89;90;91或第一过程87在减压阀90后面输出端与循环K2和K3进行热连接。特别是,过程87通过换热器与分流111;112相连接,用作先前断开、然后冷却的液体在两个循环K2和K3中进行再循环。在换热器102和阀门103;104之间,可以优选设置一个存储器113,分流111;112从中得到利用并且断开的分流108;109被传输到那里。这样,在一个循环中可以连续的通过一个泵114把液体从存储器113中通过换热器102传输,并且另一方面,所需的被冷却的液体被取出用来再循环到循环K2和K3中。
因此,K2和K3中的两个回流首先和第二过程86进行热接触,然后它们才可以根据各自额定温度T2额定;T3额定的需要被各自分配到两个分流中,其中一个分流将被再次马上输送到相关循环K2;K3的供给流中,同时,另一个分流与第一过程87进行热接触,之后,在该过程87中冷却的液体同样再循环到相关循环K2;K3的供给流中。流106和111之间或者107和112之间各自的比例将通过控制装置92被设置并原则上可以占各自设置的输送流的116;117的0%比100%到100%比0%,也就是说,输送流116;117可以从两个分流106和111或者分流107和112或者只从分流106或111以及107或112中的一个分流得到供应。
特别是针对这种情况,即如上所述的和在图8和图9中针对循环3用实线描述的,没有在供给装置71中进行准备和输送的情况,可以在循环K3的供给流116中设置一个泵95。对于图9中用虚线描述的情况,可以在供给装置71中设置相应的泵95。
控制装置92在循环K2;K3过程中,从印刷机的一个计算装置和/或控制装置100得到针对温度水平T2;T3的额定温度T2额定;T3额定,从一个温度传感器118得到外界温度TA。计算装置和/或控制装置100可以是机器控制装置的、控制台计算机的一部分或一个过程,或者还可以是属于印刷机的另一个控制装置中的一个过程。根据额定温度T2额定;T3额定和外界温度TA,通过控制装置92确定冷却策略并通过只是象征性的信号连接以控制元件103;104(97;98)的形式影响相关阀门103;104(例如调节阀103;104,如有可能97;98)的结果。
下面尽可能贴近生产情况的例子描述了一个特定的额定温度T2额定;T3额定(例如T2额定的值为10℃到25℃之间,T3额定的值为24℃到30℃之间)的预设值:如果外界空气温度TA位于例如TA<大约5℃,那么,连接到冷却装置77的循环K2的(即辊54和滚筒43的)冷却或供给最多大约50%通过过程86(例如独立冷却装置88)进行,其余需要通过制冷机89;90;91进行。相连接的循环K3(即传动装置的)的冷却或供给100%通过独立冷却装置88进行。供给流116将100%由分流106供给。
随着外界温度TA的不断升高(例如升至大约20℃),连接到冷却装置77的循环K2的冷却或供给通过制冷机89;90;91进行的比例也随之升高,通过独立冷却装置88的比例越来越小。如果例如额定温度T3额定预设为例如大约24至30℃,相连接的循环K3的冷却或供给可以继续100%通过独立冷却装置88进行。
如果外界温度TA位于例如大约20℃至24℃之间,那么,连接到冷却装置77的循环K2的冷却或供给例如只通过制冷机89;90;91进行,至循环K2的供给流117例如100%由分流112供给。相连接的循环K3的冷却或供给只是部分的通过独立冷却装置88而其它部分通过制冷机89;90;91来进行。
对于下面这种情况,即外界温度TA为例如大约24℃或者更高,与冷却装置77相连接的循环K2和K3的冷却或供给只通过制冷机89;90;91进行。
额外相对于描述的外界温度影响,额定温度T2额定;T3额定(特别是额定温度T2额定)可以根据印刷机的机械状况(特别是根据生产速度V)变化。对于额定温度T2额定的产生起决定作用是所有通过冷却装置77来供给的印刷装置41或其印版滚筒43和网纹辊54的最低需要额定温度。该最低额定温度的保持还必须通过预设额定温度T2额定来保证。如果该最低额定温度随着机器运行到相对更高的生产速度V而针对需要恒温的部件43;54发生变化,可以通过计算装置和/或控制装置100提高额定温度T2额定。通过提高额定温度T2额定还可以把上述额定温度针对不同的冷却组合向上提升。
图12和图13描述了2个有益的进一步实施方式,其中,热能的一部分可以被回收。该进一步实施方式可以单个的或共同的集成到上述恒温装置中。
在第一个实施方案中(图12)实施了一个热回收的直接利用,例如从用来调节传动装置M温度的循环K3中,以35至40℃的最大温度(特别是大约38℃),通过例如一个液体-气体-换热器119(例如一个换热器-热调节器)在冬季生产中直接进行热空气采暖。
在第二个实施方案(图13中),循环K2中恒温剂回流的利用以一个热泵121的热源的形式实施。通过热泵121,在一个存储器122中相对于根据图12的实施方案可以达到一个更高的温度水平(例如至55℃),不过它需要额外的制造方面的和能量方面的消耗。
在图12和图13中所描述的两个回收方案还可以用于其它来源(K2或K3),例如在图12中运用K2的回流,在图13中运用K3的回流。这些系统还可以作为来源运用于热流63(参见图5)。
附图标记列表
1、印刷装置
2、印刷装置
3、印刷装置
4、印刷装置
5、-
6、印版滚筒
7、印版滚筒
8、印版滚筒
9、印版滚筒
10、-
11、转印滚筒
12、转印滚筒
13、转印滚筒
14、转印滚筒
15、-
16、压印滚筒、转印滚筒
17、压印滚筒、转印滚筒
18、压印滚筒、转印滚筒
19、压印滚筒、转印滚筒
20、-
21、印刷载体、印张、材料卷筒、纸卷筒
22、图形传感器、彩色照相机、半导体照相机、平面照相机
23、评价单元、计算装置
24、数据导线
25、-
26、数据导线
27、照亮装置、闪光灯
28、收纸装置
29、存放装置
30、-
31、数据导线
32、旋转位置传感器
33、输入单元和输出单元
34、存储器
35、-
36、企业内部网接口
37、设置装置、控制装置、调节装置
38、-
39、-
40、-
41、印刷装置
42、输墨装置
43、旋转体、滚筒、印刷装置滚筒、印版滚筒、部件
44、印版、平版印刷印版、无水胶印印版、印刷板
45、-
46、压印滚筒、转印滚筒
47、旋转体、滚筒、印刷装置滚筒、转印滚筒
48、包衬、橡皮布
49、承印物、承印物纸带
50、-
51、印刷位置
52、油墨供给装置
53、旋转体、辊、着墨辊、部件
54、旋转体、辊、网纹辊、部件
55、-
56、光电传感器、图像传感器、CCD照相机
57、恒温装置(54)
58、恒温装置(43)
59、温度传感器
60、-
61、油墨储备装置、油墨盒
62、双印刷装置、双印刷位置
63、用来回收的热流
64、用途、内部的
65、-
66、热量回收装置
67、能量源
68、用来回收的热流
69、用来回收的热流
70、泵
71、供给装置
72、控制装置或调节装置、控制电子设备
73、印刷塔、印刷单元
74、折页装置
75、控制装置
76、存储器、恒温剂储存装置、热水储存装置
77、冷却装置、冷却中心
78、转换阀
79、加料阀
80、泵
81、泵
82、交点
83、交点
84、阀门
85、阀门
86、冷却过程、过程、第二个
87、冷却过程,过程、第一个
88、装置、敞开冷却装置
89、压缩装置、压缩机
90、减压阀
91、冷却器、敞开冷却装置
92、单元、逻辑的、控制装置
93、冷却剂循环或液体循环
94、换热器
95、泵
96、换热器
97、阀门、可调的、调节阀、控制元件
98、阀门、可调的、调节阀、控制元件
99、泵
100、计算装置和/或控制装置
101、液体循环
102、换热器
103、阀门、可调的、调节阀、控制元件
104、阀门、可调的、调节阀、控制元件
105、-
106、分流
107、分流
108、分流
109、分流
110、-
111、分流
112、分流
113、存储器
114、泵
115、-
116、输送流
117、输送流
118、温度传感器
119、    液体-气体-换热器
120、    -
121、    热泵
122、    存储器
A        相关性、印版滚筒
B        相关性、网纹辊
D1       油墨密度、实际值
D2       油墨密度、额定值
F        油墨种类
M        传动装置、部件
V        输出速度
Ti,额定 额定温度、目标温度
Tj,额定 额定温度、目标温度
K1       供给循环回路、循环
K2       供给循环回路、循环
K3       供给循环回路、循环
T1       温度、温度水平
T2       温度水平
T3       温度水平
KAN      恒温循环、循环(M)
KFZ      恒温循环、循环(43)
KRW      恒温循环、循环(54)
m1    测量值
m2    测量值
m3    测量值
m4    测量值
m5    测量值
m6    测量值
m7    测量值
S     设置指令
S1    设置指令
S2    设置指令

Claims (28)

1、一种利用冷却装置(77)对印刷机部件(43;54;M)进行恒温的系统,所述冷却装置(77)在第一输出端为第一恒温剂供给循环回路(K2;K3)提供至少第一期望温度水平(T2;T3)的恒温剂至需要进行恒温的部件(43;54;M),其中,所述冷却装置(77)具有带有一个第一液体循环(101)的第一冷却过程(87),所述第一液体循环(101)的构成使得,一种恒温剂被冷却到低于环境温度或外界温度的温度水平Tk,以及设置带有装置(88)的第二冷却过程(86),其借助于外界空气来冷却与第一液体循环(101)不同的液体循环(93),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给循环回路(K2;K3)可以为了把期望温度水平(T2;T3)的恒温剂输送至需要进行恒温的部件(43;54;M)各自通过至少一个换热器(94;96;102)与两个冷却过程(86;87)进行热连接,并且具有这样的设置,其使得可以根据所期望的温度水平(T2;T3)从通过第一冷却过程(87)冷却的恒温剂流和仅仅通过第二冷却过程(86)冷却的恒温剂流中产生一种混合物,并且可以将所述混合物作为恒温剂输送到供给循环回路(K2;K3)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77)的构成使得,在第二输出端为第二恒温剂供给循环回路(K3;K2)提供一种不同于第一温度水平(T2;T3)的第二温度水平(T3;T2)的恒温剂至需要进行恒温的部件(43;54;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过程(87)具有一个用来压缩制冷的制冷机(89;90;91)。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88)以带有或不带有蒸发器的对流冷却器的形式实施。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可以有选择地通过第一冷却过程(87)把冷却了的恒温剂,或者仅仅通过第二冷却过程(86)把冷却了的恒温剂作为期望温度水平(T2;T3)的恒温剂输送到供给循环回路(K2;K3)中。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可以有选择地通过第一冷却过程(87)把冷却了的恒温剂,或者仅仅通过第二冷却过程(86)把冷却了的恒温剂,或者把从两者中获得的一种混合物作为期望温度水平(T2;T3)的恒温剂输送到供给循环回路(K2;K3)中。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了一个阀门(103;104),借助于该阀门可以实施恒温剂或恒温剂流的一种有选择的输送和/或一种混合。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第一冷却过程(87)冷却的恒温剂流以这种方式实施,即它在与第一冷却过程(87)接触之前,首先与第二冷却过程(86)进行热接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输送第一温度水平(T2)的恒温剂的供给循环回路(K2)被设置用来调节被设计为印刷装置滚筒(43;47)和/或辊(54)形式的部件(43;47;54)的温度。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输送第二温度水平(T3)的恒温剂的供给循环回路(K3)被设置用来调节被设计为传动装置(M)和/或传动调速器形式的部件(M)的温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了一个可独立于冷却装置(77)运行的恒温剂储存装置(76),所述恒温剂储存装置(76)为与第一供给循环回路(K2;K3)不同的供给循环回路(K1)提供一种期望的、高于环境温度的温度水平(T1)的恒温剂至需要进行恒温的部件(43;54)。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恒温循环(KFZ;KRW)被连接到或可选择性地连接到第一温度水平(T2)的恒温剂的供给循环回路(K2)上,以通过恒温剂来调节印刷装置滚筒(43;47)和/或辊(54)的温度。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冷却装置(77)和部件(43;47;54)之间设置了一个供给单元(71),所述供给单元通过供给循环回路(K2)得到第一温度水平(T2)的恒温剂的供给,而其自身供应给多个恒温循环(KFZ;KRW)恒温剂,以用来调节印刷装置滚筒(43;47)和/或辊(54)的温度。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恒温循环(KFZ;KRW)被连接到或可选择性地连接到高于环境温度的温度水平(T1)的恒温剂的供给循环回路(K1)上,以通过恒温剂来调节印刷装置滚筒(43;47)和/或辊(54)的温度。
1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考虑到在恒温循环(KFZ;KRW)中传输的恒温剂,一个用来调节印刷装置滚筒(43;47)和/或辊(54)温度的恒温循环(KFZ;KRW)通过至少一个可遥控的阀门(78)可选择性地连接到第一或第二供给循环回路(K3;K2)。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恒温剂储存装置(76)和需要进行恒温的部件(43;47;54)之间设置了一个供给单元(71),它通过供给循环回路(K1)得到高于环境温度的温度水平(T1)的恒温剂的供给,而在它这一方面,它供应给多个恒温循环(KFZ;KRW)恒温剂,用以对印刷装置滚筒(43;47)和/或辊(54)进行恒温。
17、如权利要求13或1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供给单元(71),针对一个包括多个印刷位置的印刷单元的所有需要进行恒温的印刷装置滚筒(43;47;54),恒温循环(KFZ)得到供给。
18、如权利要求13或1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供给单元(71),针对一个至少包括4个双印刷位置的印刷塔(73)的所有需要进行恒温的印刷装置滚筒(43;47;54),恒温循环(KFZ)得到供给。
19、如权利要求13或1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供给单元(71),针对一个包括多个印刷装置(41)或双印刷装置(62)的印刷单元(73)的所有需要进行恒温的印刷装置滚筒(43;47;54),恒温循环(KFZ)得到供给。
20、如权利要求13或1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供给单元(71),针对一个至少包括4个双印刷装置(62)的印刷单元(73)的所有需要进行恒温的印刷装置滚筒(43;47;54),恒温循环(KFZ)得到供给。
21、如权利要求13或1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供给单元(71),针对一个包括多个印刷装置(41;62)的印刷单元(73)的所有需要进行恒温的辊(54),恒温循环(KRW)得到供给。
22、如权利要求13或1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通过供给单元(71),针对一个至少包括4个双印刷装置(62)的印刷单元(73)的所有需要进行恒温的辊(54),恒温循环(KRW)得到供给。
23、如权利要求13或1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印刷装置滚筒(43;47)和/或辊(54)的供给循环回路(K1;K2)和恒温循环(KFZ;KRW)之间,以这种方式设置管道和阀门(84),即恒温循环(KFZ;KRW)可以有选择地通过源自供给循环回路(K1)的高于环境温度的恒温剂或通过源自冷却装置(77)的供给循环回路(K2)的恒温剂得到供给。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印刷单元(73)的每个辊(54)都具有可自调节的恒温循环(KRW),被设计为印版滚筒(43)形式的每一对印刷装置滚筒(43)具有一个可自调节的恒温循环(KFZ)。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77)具有逻辑单元(92),它的设计形式是:在考虑到外界温度信息的前提下,在提供输出端的期望温度水平(T2;T3)时,决定两个冷却过程(86;87)的参与分配。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来转换分配的逻辑单元(92)与调节工具(103;104),特别是可调节的阀门(103;104)保持信号连接。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77)的逻辑单元(92)与印刷机的一个计算装置和/或控制装置(100)保持信号连接,从中在计算装置和/或控制装置(100)中得出的针对期望温度水平(T2;T3)的额定温度值T2额定;T3额定可被传送。
2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设置了一个用来从热流(63;68;69)的能量中回收热量的装置(66)。
CN2009101674496A 2005-01-05 2005-12-30 用于印刷机部件的恒温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84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5000856 2005-01-05
DE102005000856.9 2005-01-05
DE102005005303A DE102005005303A1 (de) 2005-01-05 2005-02-04 Systeme zur Temperierung von Bauteilen einer Druckmaschine
DE102005005303.3 2005-02-04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489695A Division CN101203383A (zh) 2005-01-05 2005-12-30 用于印刷机部件的恒温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48453A true CN101648453A (zh) 2010-02-17
CN101648453B CN101648453B (zh) 2011-06-01

Family

ID=3659946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6744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48453B (zh) 2005-01-05 2005-12-30 用于印刷机部件的恒温系统
CN20058002119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42084B (zh) 2005-01-05 2005-12-30 用于对油墨的传递进行调节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8002119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42084B (zh) 2005-01-05 2005-12-30 用于对油墨的传递进行调节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2) US8272324B2 (zh)
EP (2) EP1833676B1 (zh)
CN (2) CN101648453B (zh)
AT (2) ATE396868T1 (zh)
DE (4) DE202005021656U1 (zh)
ES (2) ES2309976T3 (zh)
RU (1) RU2365509C2 (zh)
WO (2) WO200607255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6028292A1 (de) * 2006-03-24 2007-09-27 Kohnert, Bärbel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von Farbwerken und von Feuchtmittel einer Offsetdruckmaschine
DE102006056315B4 (de) * 2006-11-29 2018-05-30 Koenig & Bauer A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Kurzfarbwerkes für Offset-Rotationsdruckmaschinen
DE102006057519B4 (de) * 2006-12-06 2021-09-02 manroland sheetfed GmbH Antriebseinrichtung für eine Verarbeitungsmaschine
DE102007004406A1 (de) 2007-01-30 2008-07-31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eine Vorrichtung zum Temperieren einer Walze
DE102007012736A1 (de) * 2007-03-16 2008-09-18 Man Roland Druckmaschinen Ag Verfahren zur Regelung von drucktechnischen Prozessen
DE102008013744A1 (de) * 2007-04-02 2008-10-09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Verbessertes Kennlinienlernen in Druckmaschinen
DE102007043644A1 (de) * 2007-09-13 2009-03-19 Technotrans Ag Temperiergerät für Druckmaschinen
DE102007052145A1 (de) * 2007-10-31 2009-05-14 Technotrans Ag Wärmetauscher für Teile einer Druckmaschine
DE102007053080A1 (de) * 2007-11-07 2009-05-20 Technotrans Ag Temperiersystem für Druckmaschinen mit mehreren Temperaturniveaus
DE102007062287A1 (de) * 2007-12-21 2009-06-25 Manroland A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Druckprodukts
DE102008000062B4 (de) 2008-01-15 2011-07-21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97080 Verfahren und eine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eines Zylinders und/oder einer Walze einer Rotationsdruckmaschine
DE102008001309B4 (de) * 2008-02-11 2013-05-02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Steuern einer Druckmaschine
DE102008000866B4 (de) 2008-03-27 2022-05-25 manroland sheetfed GmbH Verarbeitungsmaschine für Bogenmaterial
DE102008001966A1 (de) 2008-05-26 2009-12-03 Manroland Ag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Druckprodukts
DE102008002034B4 (de) 2008-05-28 2011-10-06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Walze oder Zylinder einer Rotationsdruckmaschine mit einer Dreheinführung
DE102008042090A1 (de) 2008-09-15 2010-03-25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en und Verfahren zur Temperierung einer Druckeinheit
JP5286508B2 (ja) * 2008-12-26 2013-09-11 アイマー・プランニング株式会社 印刷機
DE102009001303A1 (de) * 2009-03-03 2010-09-09 Manroland A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Druckmaschine
DE102009001598B4 (de) 2009-03-17 2013-02-07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von Bauteilen einer Druckeinheit
DE102009001597B4 (de) * 2009-03-17 2011-11-10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von Bauteilen einer oder mehrerer Druckeinheiten für den beidseitigen mehrfarbigen Druck
DE102009001596B4 (de) * 2009-03-17 2011-12-15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von Bauteilen einer mehrere übereinander angeordnete Trockenoffsetdruckwerke aufweisenden Druckeinheit
EP2639065B1 (de) 2009-03-17 2014-03-19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Druckmaschine mit einer oder mehreren als Drucktürme ausgebildeten Druckeinheiten für den beidseitigen mehrfarbigen Druck und einer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von Bauteilen einer oder mehrerer der Druckeinheiten
CN102039725B (zh) 2009-10-21 2014-12-17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用于在具有网纹辊短输墨装置的印刷机中调整色差的方法
DE102010002860A1 (de) 2010-03-15 2011-09-15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Druckturm für den wasserlosen Zeitungsdruck sowie Zeitungsdruckmaschine
CN102336079A (zh) * 2010-07-23 2012-02-01 刘洪生 一种凹版uv涂料的使用方法
US20120103214A1 (en) * 2010-10-29 2012-05-03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Heated Inking Roller for a Variable Data Lithography System
DE102012002260A1 (de) 2011-02-24 2012-08-30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ktiengesellschaft Maschinenabhängige Kompensation in Farbwerk und Feuchtwerk
DE102011076336A1 (de) 2011-05-24 2012-11-29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Druckturm für den wasserlosen Zeitungsdruck sowie Zeitungsdruckmaschinen
DE102011076334B4 (de) 2011-05-24 2015-12-17 Koenig & Bauer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en zur Überwachung einer Temperierung von Bauteilen einer Druckmaschine
CN102909950B (zh) * 2011-08-03 2015-12-09 海德堡印刷机械股份公司 在印刷速度变化时输墨装置的控制
DE102011082001B4 (de) 2011-09-01 2014-05-15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rotierbarer Bauteile von Druckwerken einer Druckmaschine, Druck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r Temperierung einer Druckmaschine
DE102012020911A1 (de) 2011-11-11 2013-05-16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Färbungswächter für Druckmaschinen
DE102012101310C5 (de) * 2012-02-17 2014-09-04 Stephan Krebs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Druckbildkontrolle
DE102012206844B4 (de) 2012-04-25 2015-03-12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Satz von Modulen zur Bildung eines Temperiersystems, Temperiersystem zur Temperierung von Funktionsteilen einer Maschine, Druckanlage mit einer Druckmaschine und einem Temperiersystem sowie Verfahren zur Errichtung eines Temperiersystems in einer Druckanlage
CN102729588A (zh) * 2012-07-18 2012-10-17 广东宏陶陶瓷有限公司 一种耐用的凹版印刷胶辊
DE102012216749A1 (de) * 2012-09-19 2014-03-20 Bst International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instellen der Druckwerke an einem Druckzylinder
DE102013205860B4 (de) 2013-04-03 2016-01-14 Koenig & Bauer Ag Temperieraggregat zur Temperierung von Funktionsteilen einer Druckmaschine sowie Druckanlage mit einer Druckmaschine und einem Temperieraggregat
DE102014005289A1 (de) * 2013-05-08 2014-11-13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Farbregelungskonzept für Druckmaschinen mit Kurzfarbwerk
CN105818517B (zh) * 2015-01-05 2018-03-30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一种水性油墨平版印刷系统
DE102015202183A1 (de) 2015-02-06 2016-08-11 Koenig & Bauer Ag Temperieraggregat zur Temperierung von Funktionsteilen einer Druckmaschine sowie Druckanlage mit einer Druckmaschine und einem Temperieraggregat
CN106142849B (zh) * 2015-03-24 2017-09-29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出墨量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196698B (zh) * 2015-11-03 2018-01-02 江苏利特尔绿色包装股份有限公司 印刷机组冷却辊恒温控制箱
US11110500B2 (en) 2016-11-28 2021-09-07 Tzu-Chi LIN Uniform temperature roller system having uniform heat exchange by supercritical fluid
TWI640554B (zh) * 2016-11-28 2018-11-11 林紫綺 均溫擠壓成型系統及其均溫滾輪結構
CN108839434B (zh) * 2018-07-09 2024-03-29 温州光明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覆膜机的新型侧拉规结构
CN113939403B (zh) * 2019-02-05 2022-07-29 柯尼格及包尔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凹版印刷装置以及在凹版印刷方法中用于设置和/或改变油墨传输的方法
US11912014B2 (en) 2019-10-31 2024-02-2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Offset print apparatus and method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41115A (en) 1967-08-21 1973-06-26 L Keller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lithographic printing
DE1953590C3 (de) 1969-10-24 1983-02-10 Leo P.H. Dipl.Rer.Pol. 7000 Stuttgart Keller Verfahren zur Beeinflussung des Flachdruckvorganges und Flachdruckmaschine hierfür
US3704669A (en) * 1970-07-15 1972-12-05 Stevens Corp Vibrating roller with means for circulating a cooling fluid for use in bearing and drive gear lubrication
US3916638A (en) * 1974-06-25 1975-11-04 Weil Mclain Company Inc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4149389A (en) * 1978-03-06 1979-04-17 The Trane Company Heat pump system selectively operable in a cascade mode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US4316367A (en) * 1978-10-06 1982-02-23 Yaeger Ronald J Heat recovery and hot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CH655690B (zh) 1982-05-19 1986-05-15
US4742689A (en) * 1986-03-18 1988-05-10 Mydax, Inc. Constant temperature maintaining refrigeration system using proportional flow throttling valve and controlled bypass loop
US5074213A (en) * 1987-08-04 1991-12-24 Seiichi Kurosawa Thermoregulator of a block cylinder used for an offset press
DE3904854C1 (zh) 1989-02-17 1990-04-26 Jagusch & Co, 8649 Wallenfels, De
US5189960A (en) * 1991-11-18 1993-03-02 Fredric Valentini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emperature of printing plate on cylinder in rotary press
DE69402737T2 (de) 1993-02-08 1997-07-31 Sun Graphic Tech Inc Temperatur-geregeltes System für Druckmaschinen
DE4322744C2 (de) 1993-07-08 1998-08-27 Baumueller Nuernberg Gmbh Elektrisches Antriebssystem und Positionierverfahren zur synchronen Verstellung mehrerer dreh- und/oder verschwenkbarer Funktionsteile in Geräten und Maschinen, Antriebsanordnung mit einem Winkellagegeber und Druckmaschine
EP0652104B1 (de) 1993-11-05 2002-04-10 MAN Roland Druckmaschinen AG Druckwerk für wasserlosen Offsetdruck
DE9316932U1 (de) 1993-11-05 1993-12-16 Roland Man Druckmasch Druckwerk für wasserlosen Offsetdruck
DE4426083A1 (de) * 1994-07-22 1996-01-25 Baldwin Gegenheimer Gmbh Druckmaschinen-Temperierungsvorrichtung
DE4426077A1 (de) 1994-07-22 1996-01-25 Baldwin Gegenheimer Gmbh Druckmaschinen-Temperierungsvorrichtung
DE4442072B4 (de) * 1994-11-25 2005-11-10 Technotrans Ag Anordnung zur Temperierung eines Feuchtmittels und eines Kühlfluids für ausgewählte Walzen einer Druckmaschine
DE29520464U1 (de) * 1995-12-22 1996-02-22 Technotrans Gmbh Anordnung zur Temperierung eines Feuchtmittels und/oder ausgewählter Walzen einer Druckmaschine
US6209456B1 (en) * 1996-03-13 2001-04-03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Web- and sheet-fed printing unit using various ink types, particularly water-based inks
DE29608045U1 (de) * 1996-05-03 1996-07-25 Technotrans Gmbh Anordnung zur Temperierung eines Feuchtmittels und/oder ausgewählter Walzen einer Druckmaschine
DE19623224C1 (de) 1996-06-11 1997-09-11 Roland Man Druckmasch Antrieb für eine Druckmaschine
DE19736339B4 (de) 1997-08-21 2004-03-18 Man Roland Druckmaschinen Ag Temperierung eines Druckwerkes und Temperiereinrichtung
DE29716582U1 (de) * 1997-09-15 1997-11-06 Technotrans Gmbh Temperierungsanordnung bei Druckmaschinen
JP2000318124A (ja) * 1999-05-07 2000-11-21 Offset Printing System Kk オフセット印刷機用冷水製造装置
US6505557B2 (en) * 1999-07-22 2003-01-14 Ted Desaulniers Process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for rotary process machinery
IT1317633B1 (it) * 2000-03-16 2003-07-15 Rc Group Spa Gruppo refrigeratore con free-cooling, atto a funzionare anche conportaata variabile, impianto e procedimento.
JP4412447B2 (ja) * 2001-05-29 2010-02-10 東洋製罐株式会社 印刷機の温度調節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DE10245702A1 (de) * 2001-10-25 2003-05-08 Heidelberger Druckmasch Ag Anpassung der Farbsteuerung an die physikalischen Eigenschaften von Farbe und Bedruckstoff
DE10157271B4 (de) * 2001-11-22 2005-02-03 Koenig & Bauer A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Regelung einer Temperatur eines Formzylinders
DE10218359B4 (de) * 2002-04-25 2007-06-14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Verwendung einer Druckfarbe
DE50207959D1 (de) * 2001-11-22 2006-10-05 Koenig & Bauer Ag Verwendung einer Druckfarbe in einem Druckwerk
DE10328234B4 (de) 2002-12-17 2005-09-15 Koenig & Bauer Ag Verfahren zur Temperierung sowie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DE10302877A1 (de) * 2003-01-25 2004-08-05 Baldwin Germany Gmbh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r Antriebsenergieversorgung von Druckmaschinen
DE10316860A1 (de) * 2003-04-11 2004-10-21 Rainer Olbert Kühl- und Temperieranlage für eine Druckmaschine
DE10354454B4 (de) * 2003-11-21 2009-11-26 Technotrans Ag Temperiervorrichtung für Druckmaschinen
DE102004044215B4 (de) 2004-05-25 2008-03-13 Koenig & Bauer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Einstellung einer Übertragung von Druckfarb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833676A1 (de) 2007-09-19
EP1870238A1 (de) 2007-12-26
CN101648453B (zh) 2011-06-01
US20080041258A1 (en) 2008-02-21
DE202005021656U1 (de) 2009-03-12
DE502005004320D1 (de) 2008-07-10
ES2307228T3 (es) 2008-11-16
EP1870238B1 (de) 2008-08-20
RU2007129797A (ru) 2009-02-20
US8272324B2 (en) 2012-09-25
EP1833676B1 (de) 2008-05-28
US7523706B2 (en) 2009-04-28
ES2309976T3 (es) 2008-12-16
WO2006072559A1 (de) 2006-07-13
CN101142084A (zh) 2008-03-12
RU2365509C2 (ru) 2009-08-27
US20080017061A1 (en) 2008-01-24
ATE405419T1 (de) 2008-09-15
ATE396868T1 (de) 2008-06-15
DE502005005159D1 (de) 2008-10-02
WO2006072558A1 (de) 2006-07-13
CN101142084B (zh) 2010-05-05
DE102005005303A1 (de) 2006-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48453B (zh) 用于印刷机部件的恒温系统
RU2370371C2 (ru) Способ настройки переноса печатной краски
CN101203383A (zh) 用于印刷机部件的恒温系统
US5272971A (en) Ink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for waterless lithographic printing
CN101090821A (zh) 具有至少一个可利用执行机构调节的机器部件的印刷机
CN101421109A (zh) 用于调节印刷机输墨装置的方法
CN1939721B (zh) 用于对印刷机调节温度的方法
US874614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ensating for inking differences in printing presses with an anilox short inking unit and printing press having the apparatus
CN100522613C (zh) 对输墨调整的方法和装置以及应用所述装置的方法
CA3076682C (en) Inking system with embedded colour correction
US9138982B2 (en) Image data based temperature control of a keyless inker
US5881643A (en) Device for cooling the surface of a blanket of a printing unit cylinder
CN102189758A (zh) 用于具有短输墨装置的印刷机的油墨控制
JP4457179B2 (ja) デコレータ温度制御システム
US7318378B2 (en) Temperature control method and printing machine
EP2127875A1 (de)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Druckprodukts
US847965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inking groups and dampening solution of an offset printing press
EP1833675B1 (de) Verfahren zur einstellung einer übertragung von druckfarbe
EP2335927B1 (de) Verfahren zur Einstellung einer Übertragung von Druckfarbe
DE102011082001B4 (de)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rotierbarer Bauteile von Druckwerken einer Druckmaschine, Druck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r Temperierung einer Druckmaschine
DE102011076336A1 (de) Vorrichtung zur Temperierung, Druckturm für den wasserlosen Zeitungsdruck sowie Zeitungsdruckmaschine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1

Termination date: 201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