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35064B - 一种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35064B
CN101535064B CN2006800560740A CN200680056074A CN101535064B CN 101535064 B CN101535064 B CN 101535064B CN 2006800560740 A CN2006800560740 A CN 2006800560740A CN 200680056074 A CN200680056074 A CN 200680056074A CN 101535064 B CN101535064 B CN 1015350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ubber
tire
carcass
body piles
rubber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5607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35064A (zh
Inventor
中村典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5350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50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350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3506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C19/08Electric-charge-dissipating arrang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需要特殊的轮胎制造工序、也无需追加材料和工序、按照现有的方法就能够制造出来的、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优越、同时还具有导电性的充气轮胎。在具有胎体(14)、垫带(19)和一端部接触所述胎体(14)、同时另一端部露出胎面部(13)的接地端领域表面的翼部(24)的充气轮胎中,与所述垫带(19)及翼部(24)相接触的胎体层(14)在轮胎圆周上具有导电性帘布层(14X)和非导电性帘布层(14Y),所述导电性帘布层(14X)和所述垫带及翼部形成由导电性橡胶材料组成的连续的导电路,仅以所述导电路为该轮胎的通电路径,所述通电路径以外的其他材料可以选用导电性橡胶材料或非导电性橡胶材料。

Description

一种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具体地,涉及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具有混合有二氧化硅等的胎面、能够改善轮胎的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同时能够将车辆产生的静电排放出去,而且按照现有的方法就能够制造出来。 
背景技术
为了改善充气轮胎的滚动阻力和在湿润路面上的运行性能(湿路制动性能),以二氧化硅代替以往的炭黑作为补强剂混合在胎面的橡胶组合物中已成为一项公知的技术。由于该二氧化硅混合技术使车辆产生静电,由此带来了轮胎通过进入口上面等时引起放电现象,导致收音机噪音或对电路元件产生不良影响、以及发生短路等问题。 
过去,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在部分胎面结构上设置混合有炭黑的导电材料,以确保轮胎导电性的技术。如,下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记载了在胎面和胎侧的外表面敷设含有炭黑的导电性薄膜,通过该导电层来进行放电。此外,专利文献2的技术公开了在胎冠部自胎面表面至底面设置导电衬垫,与该衬垫接触的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导电带,在导电性的胎圈领域内与车轮呈接触状态,从而排放静电。 
专利文献1:特开平8-23040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6-1432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专利文献1的技术,由于敷设了含有上述炭黑的导电性薄膜,从而降低了混合有二氧化硅的胎面的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的改善效果,难以充分发挥出本来的效果。此外,在胎面和胎侧的外表 面敷设含有炭黑的导电性薄膜,需要增加材料和工序,会导致生产性的恶化和成本的提高。 
专利文献2的技术,由于需要另行设置导电衬垫和导电带,因此,会增加部件的件数,并且由于需要特殊的工序,所以很难说是制备简单的结构,预料会降低生产性。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需要特殊的轮胎制造工序、也无需增加材料和工序、按照现有的方法就能够制造的、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优越、同时具有导电性的充气轮胎。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有胎体、垫带和翼部,胎体具有将在一对胎圈部中分别埋设的胎圈芯的周围卷起卡止的至少一层胎体层,垫带设置在所述胎圈部、与轮钢及所述胎体相接触,翼部的一端部接触所述胎体,同时另一端部露出胎面部的接地端领域的表面,至少所述垫带和翼部的接触面侧的胎体层被覆橡胶,在该轮胎圆周上具有由导电性橡胶材料组成的导电性帘布层和非导电性橡胶材料组成的非导电性帘布层;所述导电性帘布层和至少任一面的侧部的所述垫带及翼部形成由导电性橡胶材料组成的连续的导电路,仅以所述导电路作为该轮胎的通电路径,所述通电路径以外的其他材料选用导电性橡胶材料或非导电性橡胶材料。 
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导电层在所述一对的胎圈部之间占该轮胎周长的10%-50%。 
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胎体由表里两面用所述导电性橡胶被覆的至少一层的胎体层组成,该胎体层在所述一对胎圈芯的周围自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卡止,该胎体层的卷起部与所述垫带接触。 
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 
所述胎体由在所述一对胎圈芯的圆周自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卡止的至少一层的第1胎体层和自所述胎面部经胎侧部到达胎圈部、与所述垫带接触卡止的第2胎体层组成,所述第2胎体层的轮胎外侧面的所述第2胎体层被覆橡胶由导电性橡胶材料组成。 
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胎体由在所述一对胎圈芯的周围自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卡止的至少一层胎体层组成,该胎体的内侧面的胎体层在卷起部与所述垫带接触,同时在轮胎径向外方延伸至所述翼部,与该翼部接触卡止而成。 
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导电性橡胶材料为电阻率不足108Ω·cm的橡胶组合物。 
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导电性材料由以二烯系橡胶为橡胶成分的橡胶组合物组成,氮吸附比表面积在25m2/g-100m2/g的炭黑的含量为该橡胶组合物总体积的14%以上。 
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非导电性橡胶材料由含有非炭黑类补强剂作为补强剂的橡胶组合物组成。 
本发明所述的充气轮胎,所述非炭黑类补强剂为二氧化硅。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利用导电性的胎体层在部分轮胎圆周上形成连续的的导电路,仅以该导电路为轮胎的通电路径,且不需要现有技术中公开的特殊的轮胎制造工序,也无需追加材料和工序,通过现有的方法就能够制造,提供一种具备由二氧化硅混合等带来的优越的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同时具有导电性的轮胎,能够解决由使用混 合有二氧化硅等的非导电性轮胎的车辆上产生的静电引起的噪音或对电子元件的不良影响、短路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的半剖面图; 
图2为实施方式1的切除了胎侧橡胶的轮胎侧面图; 
图3为实施方式2的充气轮胎的半剖面图; 
图4为实施方式2的切除了胎侧橡胶的轮胎侧面图; 
图5为实施方式3的充气轮胎的半剖面图; 
图6为实施方式3的切除了胎侧橡胶的轮胎侧面图; 
图7为实施方式4的形成导电路的轮胎侧面的概略图; 
图8为表示轮胎的电阻测定方法的概略图; 
其中,10、充气轮胎;11、胎圈部;12胎圈芯;13、胎面部;14、胎体;14X、导电性帘布层;14Y、非导电性帘布层;16、胎侧部;19、垫带;24、翼部。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充气轮胎10的半剖面图。 
充气轮胎(以下,将充气轮胎简称为“轮胎”)10具有胎体14、胎面部13、胎侧部16和带束18。其中,胎体14由在各个胎圈芯12的周围自内侧向外侧卷起卡止的一层胎体层25组成,各个胎圈芯12分别埋设在一对胎圈部11上。胎面部13位于该胎体14的轮胎径向外周侧。胎侧部16位于该胎体14的侧部。带束18由在胎面部13的内侧与胎体14之间设置的2层交叉带束层组成。 
轮胎10,在胎圈部11的轮胎轴方向外侧设置有垫带19,它的垫带橡胶23的外侧面与轮钢接触,内侧面与所述胎体层25的卷起部分14a接触。 
轮胎10,如图1所示,胎侧部16的轮胎径向外侧端部在构成胎面橡胶13的主接地部的胎冠部15的两端部之上重叠,构成胎侧在胎面之上(sidewall-on-tread:SWOT)的结构。即,所述胎侧部16的外侧端部在轮胎圆周上覆盖所述胎面部13的两周边部表面,形成作为胎面接地端领域的胎肩部17。 
在胎肩部17中,胎面橡胶21两端部和胎侧橡胶22的轮胎径向外侧端部之间设置有翼部24,该翼部24的上端部露出胎面接地端领域的表面而与路面接触,同时下端部与所述胎体层25接触。 
因此,胎体层25,自胎面部13,在胎肩部16上与翼部橡胶24的下端部接触,同时经过胎侧部16将胎圈芯12的周围卷起与垫带橡胶23的轮胎内侧面接触,帘布层卷起端部14b在胎侧部16上卡止。由此,垫带19和翼部24通过胎体层14形成相连续的结构。 
此外,轮胎10为具有带束18和冠带层20的辐射状结构的小汽车用轮胎。带束18由设置在所述胎面部13的内侧的两层交叉带束层组成。冠带层20由在带束18的外周相对轮胎圆周方向约成0°的角度成螺旋状卷曲的一层帘布组成。 
在所述胎体层25中使用聚酯、尼龙、人造丝等有机纤维帘布,在带束18的带束层中使用钢帘布、芳族聚酰胺纤维等刚性帘布,而在冠带层20中使用尼龙、聚酯等热收缩性比较大的帘布,作为补强材料。 
为了减小橡胶组合物的tanδ来改善轮胎10的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而,在构成胎面部13的主接地部的胎冠部15的胎面橡胶21中使用以非炭黑类补强剂为补强剂的橡胶组合物,作为补强剂置换了以往的炭黑,所述非炭黑类补强剂为沉淀二氧化硅、无水硅酸等的二氧化硅类,煅烧粘土、硬质粘土等的粘土类,碳酸钙等。尤其优选使用对滚动阻力等改善效果大的二氧化硅。 
在这些非炭黑类橡胶组合物中,虽然也受炭黑的种类和置换量的影响,但二氧化硅等的非炭黑类补强剂的混合用量通常为相对于橡胶 成分100重量份的30-100重量份,优选40-80重量份。 
对于二氧化硅,其种类无特别的限制,从补强效果和加工性来看,优选氮吸附比表面积(BET)在100m2/g-250m2/g、DBP吸油量在100ml/100g以上的湿式二氧化硅,可以使用东曹硅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Nipsil AQ、VN3,德固赛公司的Ultrasil VN3等市售品。此外,优选并用双(三乙基硅丙基)-四硫化物等的硅烷偶联剂。 
胎面橡胶21中的炭黑,从耐磨损性和发热性的观点出发,优选SAF、ISAF、HAF等。 
胎面橡胶21的橡胶组合物,一般使用作为橡胶成分的天然橡胶(NR)、异戊二烯橡胶(IR)、丁苯橡胶(SBR)、丁二烯橡胶(BR)等二烯系橡胶中的一种或几种橡胶。此外,适当混合作为橡胶用混合剂的润滑油、石蜡等软化剂、硬脂酸、锌白、树脂类、抗老化剂、硫磺等硫化剂、硫化促进剂等。 
进而,为了提高滚动阻力等的改善效果,在胎侧部16的胎侧橡胶22中,除了胎面橡胶以外,同时还使用以上述非炭黑类补强剂为补强剂的橡胶组合物,在该橡胶组合物中,上述非炭黑类补强剂的含量为相对于橡胶成分100重量份的30-100重量份。 
上述非导电性的胎侧22,使用含有NR、IR、SBR、BR、间同1,2-聚丁二烯的丁二烯橡胶(VCR)等的二烯类橡胶的一种或几种作为橡胶成分,氮吸附比表面积(N2SA)在25m2/g-100m2/g的炭黑的含量不足该橡胶组合物总体积的14%。 
此外,炭黑的N2SA不足25m2/g时,橡胶组合物的强度下降,导致耐久性降低,超过100m2/g时,滞后损耗变大,滚动阻力和放热也变大。 
N2SA在25-100m2/g的炭黑,可以列举HAF、FEF、GPF级的炭黑。 
此外,作为非炭黑类补强剂,可以将适量的二氧化硅、粘土、碳酸钙等与炭黑并用,也可以适量混合作为橡胶用混合剂的润滑油、石 蜡等软化剂、硬脂酸、锌白、树脂类、抗老化剂、硫磺等硫化剂、硫化促进剂等。 
由此,提高了胎面橡胶21和胎侧橡胶22的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但同时也导致橡胶组合物的电阻率在108Ω·cm以上,使之成为非导电性橡胶。因此,轮胎10成非导电性,通过轮胎各材料的组合,成为电阻率在109Ω·cm以上的非导电性轮胎,因此车辆产生的静电不能通过胎面部13排放到路面。 
为了解决上述车辆带电的静电问题,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至少在与所述垫带橡胶19及翼部24的接触面侧的胎体层25的被覆橡胶(顶部橡胶)中使用导电性橡胶或非导电性橡胶,在所述胎圈部11、11间的顶部橡胶在轮胎圆周上具有由导电性橡胶组成的导电性帘布层14X和由非导电性橡胶组成的非导电性帘布层14Y,并且所述垫带橡胶23及翼部橡胶24至少在任一面的侧部,适用任何电阻率不足108Ω·cm的导电性橡胶。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0,如图2的切除了胎侧橡胶22的轮胎侧面图所示,在部分轮胎圆周上设置导电性帘布层14X,从而形成自轮钢经垫带橡胶23和导电性帘布层14X的顶部橡胶到达翼部橡胶24的通电路径,能够将车辆的静电自露出胎肩部17表面与路面接触的翼部橡胶24的上端部排放到路面上。 
上述导电层14X的配置,可以是轮胎圆周上的一处14X1,也可以分割成2处14X1和14X2或2处以上来配置,但是随着分割数的增加,绿色轮胎的成型工时也增加,生产性降低。 
此外,导电性帘布层14X占胎体层25的比例,优选,在胎圈部11、11间的轮胎圆周长的10%-50%。即,为轮胎内面的胎体面积的10%-50%,将在轮胎10%-50%的周长上遍及胎圈部11、11间的帘布层变更为导电性帘布层14X即可。导电性帘布层的比例不足10%时,轮胎的通电性不足,静电的放电性降低;超过50%时,导电性橡胶的使 用量增加,影响滚动阻力的改善。 
由此,自垫带橡胶23,到导电性帘布层14X的顶部橡胶及翼部橡胶24形成连续的导电路。 
轮胎10仅以所述导电路作为通电路径,能够将车辆产生的静电自轮钢通过垫带橡胶23和胎体层25的顶部橡胶,从露出胎肩部17表面与路面接触的翼部24上端部,排放到路面上。 
导电性帘布层14X在轮胎中的适用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在绿色轮胎成型时,在成形鼓轮上,连接非导电性帘布层14Y和导电性帘布层14X、形成胎体层25的方法较为简便。此外,也可以在反表层(トッピング反)裁剪、连接工序中按照既定宽度交互连接导电性帘布层14X和非导电性帘布层14Y,制造胎体层25。 
这样的导电性橡胶组合物,可以通过适当调节炭黑混合量而很容易就获得,优选橡胶组合物的电阻率不足107Ω·cm。 
上述导电性的顶部橡胶,使用含有NR、IR、SBR、BR、间同1,2-聚丁二烯的丁二烯橡胶(VCR)等的二烯类橡胶的一种或几种作为橡胶成分,氮吸附比表面积(N2SA)在25m2/g-100m2/g的炭黑的含量占该橡胶组合物总体积的14%以上。 
炭黑的体积含量不足14%时,橡胶组合物的电阻率在108Ω·cm以上,导电性变差。此外,炭黑的N2SA不足25m2/g时,橡胶组合物的强度下降,导致耐久性降低,超过100m2/g时,滞后损耗变大、滚动阻力和放热变大。 
N2SA在25m2/g-100m2/g的炭黑,可以列举HAF、FEF、GPF级的炭黑。 
此外,作为非炭黑类补强剂,可以将适量的二氧化硅、粘土、碳酸钙等与炭黑并用,也可以适量混合作为橡胶用混合剂的润滑油、石蜡等软化剂、硬脂酸、锌白、树脂类、抗老化剂、硫磺等硫化剂、硫化促进剂等。 
本实施方式中,导电性帘布层14X的轮胎外侧面与翼部橡胶24的下端部接触,帘布层14X的轮胎内侧面卷起胎圈芯12后,与垫带橡胶23的内侧面接触,通过导电性帘布层14X的顶部橡胶通电,因此,需要在帘布层14X的表里两面的顶部橡胶中适用导电性橡胶。 
另外,使用在轮胎工业中一般使用串联配置Z型压延机和2台3轧辊压延机的纤维帘布用压延机装置,将按照既定的打入数织造的有机纤维帘布、经粘合剂处理后的帘织物,按照现有的方法在该帘织物的两面中使用既定的橡胶厚度的导电性橡胶或非导电性橡胶进行表层加工,而得到胎体层25。这样的胎体层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可以获得。 
上述导电性的垫带橡胶23,使用NR、IR、SBR、BR、VCR等的二烯类橡胶的一种或几种作为橡胶成分,N2SA在70m2/g-100m2/g的炭黑的含量占该橡胶组合物总体积的14%以上。 
炭黑的体积含量不足14%时,橡胶组合物的电阻率在108Ω·cm以上,导电性变差。此外,炭黑的N2SA不足70m2/g时,橡胶组合物的耐磨损性下降,导致容易引起由轮钢摩擦造成的胎圈部损伤,超过100m2/g时,滞后损耗变大、滚动阻力和放热变大。 
N2SA在70-100m2/g的炭黑,可以列举HAF级的炭黑。 
此外,作为非炭黑类补强剂,可以将适量的二氧化硅、粘土、碳酸钙等与炭黑并用,也可以适量混合作为橡胶用混合剂的润滑油、石蜡等软化剂、硬脂酸、锌白、树脂类、抗老化剂、硫磺等硫化剂、硫化促进剂等。 
此外,导电性的翼部橡胶24,使用NR、IR、SBR、BR、VCR等的二烯类橡胶的一种或几种作为橡胶成分,N2SA在25m2/g-100m2/g的炭黑的含量占该橡胶组合物总体积的14%以上。 
炭黑的体积含量不足14%时,橡胶组合物的电阻率在108Ω·cm以上,导电性变差。此外,炭黑的N2SA不足25m2/g时,橡胶组合物的 强度下降,导致耐久性降低,超过100m2/g时,滞后损耗变大、滚动阻力和放热变大。 
N2SA在25-100m2/g的炭黑,可以列举HAF、FEF、GPF级的炭黑。 
此外,作为非炭黑类补强剂,可以将二氧化硅、粘土、碳酸钙等与炭黑并用,也可以适量混合作为橡胶用混合剂的润滑油、石蜡等软化剂、硬脂酸、锌白、树脂类、抗老化剂、硫磺等硫化剂、硫化促进剂等。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将连接左右胎圈部11、11间的导电性帘布层14X设定为通电路径,因此,导电性的垫带19和翼部24至少在胎侧部的任一方设置即可,对其配置无特别的限制。即,导电性的垫带19和翼部24若能在任一侧部各设置一个,则能够确保将胎体层25设定为通电路径的静电的放电性。 
若对导电性的垫带19和翼部24的配置例进行具体地阐述,则(1)在轮胎两侧部设置导电性的垫带和翼部。(2)仅在一侧的侧部设置导电性的垫带和翼部,在另一侧的侧部适用非导电性的垫带和翼部。(3)在一面的侧部设置导电性的垫带和非导电性的翼部,在另一面的侧部适用非导电性的垫带和导电性的翼部。或者是相反的配置。 
即,从提高轮胎的导电性的观点上,优选在轮胎10的两侧的侧部的垫带橡胶23和翼部橡胶24中适用导电性橡胶的(1)的情况,通过所述(2)、(3)的配置,轮胎的电阻也可以些许提高,能够确保轮胎的导电性,实用上不存在问题,由此,通过增加非导电性橡胶的使用量,能够提高轮胎10的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 
非导电性的垫带橡胶23仅仅通过改变上述导电性橡胶和炭黑的混合量即可得到。即,橡胶组合物中N2SA在70m2/g-100m2/g的炭黑的含量不足该橡胶组合物总体积的14%。炭黑的体积含量在14%以上时,橡胶组合物的电阻率不足108Ω·cm,从而具有导电性,但无法得到滚动阻力的改善效果。 
另外,非导电性的的翼部24仅仅通过改变上述导电性的翼部橡胶和炭黑的混合量即可得到。即,橡胶组合物中N2SA在25m2/g-100m2/g的炭黑的含量不足该橡胶组合物总体积的14%。炭黑的体积含量在14%以上时,橡胶组合物的电阻率不足108Ω·cm,从而具有导电性,但无法得到滚动阻力的改善效果。 
进而,如图1所示的轮胎10中,胎面橡胶21表示一体结构的胎面,胎面部13为盖/底结构时,从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的观点出发,盖部橡胶中适用非导电性橡胶,底部橡胶中可以适当选择导电性或非导电性橡胶。此外,带束的顶部橡胶、胎圈外护胶等其他部位,在不具有导电路径的范围内,可以适当选择导电性橡胶或非导电性橡胶,但从改善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非导电性橡胶。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基于由一层胎体层组成的一层结构轮胎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当然也适用于将两层或两层以上的胎体层在胎圈芯的周围自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卡止的2层结构以上的轮胎。此时,轮胎外侧面的帘布层中适用导电性帘布层即可。 
实施方式2 
图3为表示本发明所述实施方式2的充气轮胎30的半剖面图。 
轮胎30具有两层的胎体34、胎面部33、胎侧部36和带束38。两层的胎体34由两片胎体层45、46组成。胎面部33位于该胎体34的轮胎径向5的外周部。胎侧部36位于该胎体34的侧部。带束38由在胎面部33的内侧与胎体34之间设置的两片交叉带束层组成。 
轮胎30,在胎圈部31的轮胎轴方向外侧设有垫带39,垫带橡胶43的外侧面与轮钢接触,其内侧面与所述胎体34接触。 
轮胎30,如图3所示,胎侧部36的轮胎径向外侧端部在构成胎面部33的主接地部的翼部35的两端部上重叠,构成SWOT结构。即,所述胎侧部36的外侧端部在轮胎圆周上覆盖胎面部33的两周边部表面,而形成作为胎面接地端领域的胎肩部37。 
胎肩部37中,翼部44的上端部露出胎面接地端领域的表面与路面接触,同时,其下端部设置在与所述胎体34接触的,该翼部44设置在胎面橡胶41两端部和胎侧橡胶42的轮胎径向外侧端部之间。 
胎体34由第1帘布层和第2帘布层组成,从而构成两层轮胎。第1帘布层由在各胎圈芯32的周围自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卡止的一层胎体层45组成,各胎圈芯32分别埋设在一对胎圈部31、31之间。第2帘布层自胎面部33经胎侧部36到达胎圈部31的垫带39与垫带橡胶43的内侧面接触,其帘布层端部46a由胎圈部31卡止。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30,如图3所示,第2胎体层46在胎面部33至胎圈部31之间,第2帘布层46的轮胎外侧面与所述翼部橡胶44的下端部和垫带橡胶43的内侧面接触。由此,垫带39和翼部44通过第2胎体层46形成连续的结构。 
另外,轮胎30表示具有带束38和冠带层40的辐射形结构的小汽车用轮胎。带束38由在所述胎面部33的内侧设置的两层交叉带束层组成。冠带层40由在带束38的外周相对轮胎圆周方向约成0°的角度螺旋状卷曲的一层帘布组成。 
在所述胎体层45、46中使用聚酯、尼龙、人造丝等有机纤维帘布,在带束38的带束层中使用钢帘布、芳族聚酰胺纤维等刚性帘布,而在冠带层40中使用尼龙、聚酯等热收缩性比较大的帘布,作为补强材料。 
轮胎30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轮胎10同样,为了减小橡胶组合物的tanδ来改善轮胎30的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在胎面部33的胎面橡胶41中使用以非炭黑类补强剂为补强剂的橡胶组合物,作为补强剂置换了以往的炭黑,所述非炭黑类补强剂为沉淀二氧化硅、无水硅酸等的二氧化硅类,煅烧粘土、硬质粘土等的粘土类,碳酸钙等。尤其优选使用对滚动阻力等改善效果大的二氧化硅。 
虽然也受炭黑的种类和置换量的影响,但该胎面橡胶41的橡胶组合物使用二氧化硅等的非炭黑类补强剂的混合用量通常为相对于 橡胶成分100重量份的30-100重量份,优选以40-80重量份。 
进而,为了提高滚动阻力等的改善效果,在胎侧部36的胎侧橡胶42中,也使用以上述非炭黑类补强剂为补强剂的橡胶组合物,在该橡胶组合物中,上述非炭黑类补强剂的含量为相对于橡胶成分100重量份的30-100重量份。 
这些非导电性的胎面橡胶41和胎侧橡胶42可以使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橡胶组合物,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对该橡胶成分、炭黑量等的混合内容的说明。 
由此,提高了胎面橡胶41和胎侧橡胶42的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但同时也导致橡胶组合物的电阻率在108Ω·cm以上使之成为非导电性橡胶。因此,轮胎30成非导电性,通过轮胎各材料的组合,成为电阻率在109Ω·cm以上的非导电性轮胎,车辆产生的静电不能通过胎面部33排放到路面。 
为了解决上述车辆带电的静电问题,本实施方式的轮胎30,至少在与所述垫带39和翼部44接触的第2帘布层46的轮胎外侧面的顶部橡胶中适用导电性橡胶或非导电性橡胶,在所述胎圈部31、31间的轮胎圆周上设有顶部橡胶由导电性橡胶组成的导电性帘布层46X和由非导电性橡胶组成的非导电性帘布层46Y,并且所述垫带橡胶43和翼部橡胶44至少在任一面的侧部都适用电阻率不足108Ω·cm的导电性橡胶。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30,如图4所示的切除了胎侧橡胶42的轮胎侧面图,在部分轮胎圆周上设置导电性帘布层46X,从而形成自轮钢经垫带橡胶43和导电性帘布层46X的顶部橡胶到达翼部橡胶44的通电路径,能够将车辆的静电从露出胎肩部17表面与路面接触的翼部橡胶44的上端部排放到路面上。 
上述导电层46X的配置,可以是轮胎圆周上的一处46X1,也可以分割成2处46X1和46X2或2处以上来配置,但是随着分割数的增加, 绿色轮胎的成型工时也增加,生产性降低。 
此外,导电性帘布层46X占第2帘布层46的比例,优选,在胎圈部31、31之间的轮胎圆周长的10%-50%。即,为轮胎内面的胎体面积的10%-50%,将在轮胎10%-50%的周长内处于胎圈部31、31之间的第2帘布层46变更为导电性帘布层46X即可。导电性帘布层的比例,不足10%时,轮胎的通电性不足,静电的放电性降低;超过50%时,导电性橡胶的使用量增加,影响对滚动阻力的改善效果。 
由此,垫带橡胶43、第2帘布层46的导电性帘布层46X的顶部橡胶、和翼部橡胶44形成连续的导电路。 
轮胎30仅以所述导电路作为通电路径,能够将车辆产生的静电自轮钢通过垫带橡胶43和第2帘布层46的导电性帘布层46X的顶部橡胶,从露出胎肩部17表面与路面接触的翼部橡胶44上端部排放到路面上。 
形成到达翼部橡胶44的通电路径,将车辆产生的静电通过露出胎肩部37表面与路面接触的翼部橡胶44上端部排放到路面上。 
导电层46X在轮胎中的适用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在绿色轮胎成型时,在成形鼓轮上,连接非导电性帘布层46Y和导电性帘布层46X、形成第2帘布层46的方法较为简便。此外,也可以在反表层(トツピング反)裁剪、连接工序中按照既定宽度交互连接导电性帘布层46X和非导性帘布电层46Y,制造第2帘布层46。 
这样的导电性橡胶组合物,可以通过适当调节炭黑混合量而很容易就获得,优选橡胶组合物的电阻率不足107Ω·cm。 
上述导电性的顶部橡胶,使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顶部橡胶用的橡胶组合物,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对该橡胶成分、炭黑量等的混合内容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第2帘布层46的轮胎外侧面与垫带橡胶43和翼部橡胶44的下端部接触形成通电路径,因此,在第2帘布层46的轮胎内 侧面和第1帘布层45中可以使用非导电性橡胶。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将与左右的垫带43的内侧面接触,连接胎圈部3 1间的第2帘布层46设定为通电路径,因此,导电性的垫带39和翼部44至少在胎侧部的任一方设置即可,对其配置无特别的限制。即,导电性的垫带39和翼部44若在任一侧部各设置一个,则能够确保将第2帘布层46设定为通电路径的静电的放电性。 
此外,垫带橡胶43和翼部橡胶44中使用的导电性和非导电性橡胶,可以使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橡胶组合物,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对该橡胶成分、炭黑量等的混合内容的说明。 
进而,在图3所示的轮胎30中,胎面橡胶41表示1体结构的胎面,胎面部33为盖/底结构时,从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的观点出发,盖部橡胶适用非导电性橡胶,底部橡胶可以适当选择导电性或非导电性橡胶。此外,胎侧、带束的顶部橡胶、胎圈外护胶等其他部位,在不具有通电路径的范围内,可以适当选择导电性或非导电性橡胶,但从改善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非导电性橡胶。 
另外,本发明对上述将胎体层45在胎圈芯的周围自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并卡止的两层结构的轮胎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也可以适用由将两层或两层以上的胎体层在胎圈芯的周围自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并卡止的第1胎体(内层)和自胎面部33经胎侧部36到达胎圈部39的第2胎体(外层)组成的3层结构以上的轮胎。 
实施方式3 
图5为表示实施方式3的充气轮胎50的半剖面图。 
轮胎50具有胎体54、胎面部53、胎侧部56和带束58。胎体54由两层胎体层65、66组成。胎面部53位于该胎体54的轮胎径向的外周侧。胎侧部56位于该胎体54的侧部。带束58由设置在胎面部53的内侧和胎体54之间的两层交叉带束层组成。 
轮胎50,在胎圈部51的轮胎轴方向外侧设置有垫带59,垫带橡胶 63的外侧面与轮钢接触,内侧面与所述胎体54接触。 
轮胎50,如图5所示,胎侧部56的轮胎径向外侧端部在构成胎面部53的主接地部的胎冠部55的两端部之上重叠,构成SWOT结构。即,所述胎侧部56的外侧端部在轮胎圆周上覆盖所述胎面部53的两周边部表面,而形成作为胎面接地端领域的胎肩部57。 
在胎肩部57中,翼部64的上端部露出胎面接地端领域的表面与路面接触,同时其下端部设置在与所述胎体54接触,该翼部64设置在胎面橡胶61两端部和胎侧橡胶62的轮胎径向外侧端部之间。 
胎体54由第1帘布层65和第2帘布层66的两层胎体层组成。第1帘布层65在各胎圈芯52的周围自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卡止,各胎圈芯52分别埋设在一对胎圈部51、51之间。第2帘布层66将胎圈芯52卷起,其帘布层端部66a在胎圈部51卡止,第1帘布层65将胎圈芯52卷起与垫带59接触,进而将胎侧部56向轮胎径向外方延伸直到胎肩部57,帘布层端部65a与翼部64接触卡止。因此,轮胎50在胎侧部56形成实际上3层结构的胎体54,构成两层轮胎。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50,如图5所示,第1胎体层65将胎圈芯52卷起后,自胎圈部31到胎肩部57之间,帘布层65的轮胎外侧面与垫带橡胶63的内侧面和翼部橡胶64的下端部接触。由此,垫带59和翼部64通过第1帘布层65形成连续的结构。 
此外,轮胎50表示具有带束58和冠带层60的辐射状结构的小汽车用轮胎。带束58由设置在所述胎面部53的内侧的两层交叉带束层组成。冠带层60由在带束58的外周相对轮胎圆周方向约成0°的角度呈螺旋状卷曲的一层帘布组成。 
在所述胎体层65、66中使用聚酯、尼龙、人造丝等有机纤维帘布,在带束58的带束层中使用钢帘布、芳族聚酰胺纤维等刚性帘布,而在冠带层60中使用尼龙、聚酯等热收缩性比较大的帘布,作为补强材料。 
轮胎50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轮胎10同样,为了减小橡胶组合物的 tanδ来改善轮胎50的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在胎面部53的胎面橡胶61中使用以非炭黑类补强剂为补强剂的橡胶组合物,作为补强剂置换了以往的炭黑,所述非炭黑类补强剂为沉淀二氧化硅、无水硅酸等的二氧化硅类,煅烧粘土、硬质粘土等的粘土类,碳酸钙等。尤其优选使用对滚动阻力等改善效果大的二氧化硅。 
虽然也受炭黑的种类和置换量的影响,但该胎面橡胶61的橡胶组合物使用的二氧化硅等的非炭黑类补强剂的混合用量通常为相对于橡胶成分100重量份的30-100重量份,优选40-80重量份。 
进而,为了提高滚动阻力等的改善效果,在胎侧部56的胎侧橡胶62中也使用以上述非炭黑类补强剂为补强剂的橡胶组合物,在该橡胶组合物中,上述非炭黑类补强剂的含量为相对于橡胶成分100重量份的30-100重量份。 
由此,提高了胎面橡胶61和胎侧橡胶62的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但同时也导致橡胶组合物的电阻率在108Ω·cm以上,使之成为非导电性橡胶。因此,轮胎50成非导电性、通过轮胎各材料的组合,成为电阻率在109Ω·cm以上的非导电性轮胎,车辆产生的静电不能通过胎面部53排放到路面。 
上述非导电性的胎面橡胶61和胎侧橡胶62,可以使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橡胶组合物,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对该橡胶成分、炭黑量等的混合内容的说明。 
为了解决上述车辆带电的静电问题,本实施方式的轮胎50,至少在与所述垫带59和翼部64接触的第1帘布层65的轮胎外侧面的顶部橡胶中适用导电性橡胶或非导电性橡胶,在所述胎圈部51、51间的顶部橡胶在轮胎圆周上设有由导电性橡胶组成的导电性帘布层65X和非导电性橡胶组成的非导电性帘布层65Y,并且所述垫带橡胶63和翼部橡胶64至少在任一面的侧部,适用任何电阻率不足108Ω·cm的导电性橡胶。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50,如图6所示的切除了胎侧橡胶62的轮胎侧面图,在部分轮胎圆周上设置导电性帘布层65X,从而形成自轮钢经垫带橡胶63和导电性帘布层65X的顶部橡胶到达翼部橡胶64的通电路径,能够将车辆的静电自露出胎肩部57表面与路面接触的翼部橡胶64的上端部排放到路面上。 
上述导电性帘布层65X的配置,可以是轮胎圆周上的一处65X1,也可以分割成2处65X1和65X2或2处以上来配置,但是随着分割数的增加,绿色轮胎的成型工时也增加,生产性降低。 
此外,导电性帘布层65X占第1帘布层65的比例,优选,在胎圈部51、51之间的轮胎圆周长的10%-50%。即,为轮胎内面的胎体面积的10%-50%,将在轮胎10%-50%的周长内处于胎圈部51、51之间的第1帘布层65变更为导电性帘布层65X即可。导电性帘布层的比例,不足10%时,轮胎的通电性不足,静电的放电性降低;超过50%时,导电性橡胶的使用量增加,影响对滚动阻力的改善效果。 
由此,垫带橡胶63、第1帘布层65的导电性帘布层65X的顶部橡胶、和翼部橡胶64形成连续的导电路。 
轮胎50仅以所述导电路作为通电路径,能够将车辆产生的静电自轮钢通过垫带橡胶63和第1帘布层65的导电性帘布层65X的顶部橡胶,从露出胎肩部17表面与路面接触的翼部橡胶64上端部排放到路面上。 
导电性帘布层65X在轮胎中的适用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但在绿色轮胎成型时,在成形鼓轮上,连接非导电性帘布层65Y和导电性帘布层65X、形成第1帘布层65的方法较为简便。此外,也可以在反表层(トッピング反)裁剪、连接工序中按照既定宽度交互连接导电性帘布层65X和非导电性帘布层65Y,制造第1帘布层65。 
这样的导电性橡胶组合物,可以通过适当调节炭黑混合量而很容易就获得,优选橡胶组合物的电阻率不足107Ω·cm。 
上述导电性的顶部橡胶,使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顶部橡胶用的橡胶组合物,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对该橡胶成分、炭黑量等的混合内容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第1帘布层65的轮胎外侧面与垫带橡胶63和翼部橡胶64的下端部接触形成通电路径,因此,在第1帘布层65的轮胎内侧面和第2帘布层66中可以使用非导电性橡胶。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将与左右的垫带63的内侧面接触,连接胎圈部5 1间的第1帘布层65设定为通电路径,因此,导电性的垫带59和翼部64至少在胎侧部的任一方设置即可,对其配置无特别的限制。即,导电性的垫带59和翼部64若在任一侧部各设置一个,则能够确保将第1帘布层65设定为通电路径的静电的放电性。 
此外,垫带橡胶63和翼部橡胶64中使用的导电性和非导电性橡胶,可以使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橡胶组合物,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对该橡胶成分、炭黑量等的混合内容的说明。 
进而,在图5所示的轮胎50中,胎面橡胶61表示1体结构的胎面,胎面部53为盖/底结构时,从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的观点出发,盖部橡胶适用非导电性橡胶,底部橡胶可以适当选择导电性或非导电性橡胶。此外,带束的顶部橡胶、胎圈外护胶等其他部位,在不具有通电路径的范围内,也可以适当选择导电性或非导电性橡胶,但从改善滚动阻力和湿路制动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非导电性橡胶。 
另外,基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由两层胎体层组成的两层轮胎,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勿庸置疑,本发明也适用于将1层胎体层在胎圈芯的周围自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经胎侧部56到胎肩部57卡止的一层结构的轮胎。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将胎体层表里两面的顶部橡胶采用非导电性橡的非导电性帘布层90使用在全周的轮胎100中,非导电层90的一部分通 过导电性橡胶形成导电路。 
这样的导电路可如下而得,即,在胎体层的材料准备工序和绿色轮胎成型工序中,将由厚约0.2mm-1mm、宽约2mm-10mm的导电性橡胶组成导电性橡胶片91,与由导电性橡胶组成的垫带93及露出接地领域的翼部94相接触,敷设在非导电性帘布层90的顶部橡胶表面,但对其方法无特别的限制。此外,该导电性橡胶片91设置在胎圈部与胎圈部之间的两侧,也可以只设置在单侧的侧部。 
由此,同上述实施方式1-3同样,在轮胎100中形成由导电性橡胶片91组成的通电路径,从而能够排放静电。 
图7为表示轮胎100的非导电性帘布层90中形成导电路的实例的、去除了胎侧橡胶的轮胎侧面的概略图。图7(a)的轮胎100a形成多条(图中为8条)放射状的导电路;(b)的轮胎100b形成多条(4条)漩涡状的导电路;(c)的轮胎100c表示形成螺旋状的情形。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实施例。 
按照表中记载的混合处方(重量份),使用容量200L的混合机(Banbbury mixer)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混炼,配制表1中记载的胎体层的顶部用、垫带用和翼部用的橡胶组合物中调整了炭黑混合量的导电性橡胶和非导电性橡胶、表2中记载的炭黑混合的胎侧用和二氧化硅混合的胎面用的非导电性橡胶组合物。使用的橡胶成分、混合剂如下。此外,通过混合量(重量份)计算炭黑的体积百分含量值。 
天然橡胶(NR):泰国生产RSS#3 
丁二烯橡胶(BR):日本宇部兴产株式会社BR150B 
丁苯橡胶(SBR):日本JRS株式会社1502 
帘布层顶部用炭黑FEF:日本东海炭素株式会社Seast SO 
垫带橡胶用炭黑HAF:日本东海炭素株式会社Seast 3 
翼部橡胶用炭黑FEF:日本东海炭素株式会社Seast SO 
胎面橡胶用炭黑ISAF:日本东海炭素株式会社Seast 6 
胎侧橡胶用炭黑FEF:日本东海炭素株式会社Seast SO 
二氧化硅:日本东曹硅业株式会社NipsilAQ 
硅烷偶联剂:德国德固赛公司、Si69 
精油(Aromaoil):日本能源公司X-140 
石蜡:日本精蜡株式会社OZOACE-0355 
抗老化剂6C:大内新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诺克拉克(ノクラック)6C 
硬脂酸:花王株式会社乐纳克(ルナック)S-20 
氧化锌:三井金属矿业株式会社锌白1号 
硫黄:细井化学工业株式会社5%油处理粉末硫黄 
硫化促进剂NS:大内新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诺克赛拉(ノクセラ一)NS-P 
依据JIS、K6911对各橡胶组合物的电阻率进行测定,如表1、2所示。测定条件为外加电压1000V、气温25℃、湿度50%。 
表1 
Figure G2006800560740D00211
表2 
Figure G2006800560740D00221
按照如表3所示的组合,在具有导电性帘布层的胎体、垫带橡胶和翼部橡胶中使用导电性橡胶(表3中用“○”表示),或者在仅由非导电性帘布层组成的胎体、垫带和翼部中使用非导电性橡胶(表3中用“×”表示),来制造图1所示一层结构的辐射状轮胎(195/65R1588S),通过下述方法测定电阻和滚动阻力。 
具有导电性帘布层的实施例1-4,比较例3-5的轮胎按表3记载的轮胎周长的比例适用导电性帘布层。比较例6将混合有炭黑的厚0.2mm、宽10cm的导电性橡胶片(电阻率=2×107Ω·cm)粘贴在自垫带到胎面的范围,确保轮胎的导电性。此外,胎面橡胶、胎侧橡胶在各轮胎中通用表2记载的胎面橡胶和胎侧橡胶。 
采用具有Z型压延机的一般生产用的轮胎帘布用压延机装置,使用表1记载的帘布层顶部用的导电性橡胶或非导电性橡胶,在1670dtex/2的聚酯帘布、堆密度为22条/25mm的粘合剂处理后的帘 织物的两面进行最终厚度为1.3mm的表层加工,即反表层(トッピング反),而得到胎体层。具有导电性帘布层的胎体层,在绿色轮胎成型时,在成型轮鼓上将既定长度的导电性帘布层连接在非导电性帘布层上而得。 
此外,共通地,带束采用两层(交叉角度45°)2+2×0.25结构的钢帘布,堆密度为18条/25mm;冠带层采用940dtex/2的尼龙66帘布,堆密度为28条/25mm。 
将轮胎10在200kPa大气压下装至标准轮钢R(15×6JJ)中,再安装在排气量1600cc的FF式国产小汽车上,以实车时速100Km行驶3小时后,按德国的WDK、Blatt 3中规定的“在载荷下的轮胎电阻的测定步骤”测定轮胎的电阻。即,如图10所示,在相对于底板130以绝缘状态设置的铜板131上,使所述轮钢组合轮胎10在载重400kg下垂直接地,使用外加电压1000伏特的阻力测定仪132来测定标准轮钢R的中央部与铜板131之间的电阻。测定时的气温25℃、湿度50%。结果如表3所示。 
滚动阻力是将轮胎在200kPa大气压下装至标准轮钢上,使用用于测定滚动阻力的1轴滚筒测试仪测定在负荷载重400kg、时速60km下的滚动阻力。以比较例1设定为100的指数来表示,数值越大,滚动阻力越高,表示燃耗性越差。结果如表3所示。 
Figure G2006800560740D00241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除了小汽车等4轮车外,也能够在摩托车等两轮车、三轮车、五轮车以上的公共汽车、卡车、拖车、工业用车辆等各种车辆中使用。 

Claims (16)

1.一种充气轮胎,具有胎体、垫带和翼部,胎体具有将在一对胎圈部中分别埋设的胎圈芯的周围卷起卡止的至少一层胎体层,垫带设置在所述胎圈部、与轮钢及所述至少一层胎体层相接触,翼部的一端部接触所述至少一层胎体层,同时另一端部露出胎面部的接地端领域的表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层胎体层用被覆橡胶被覆有机纤维帘布制得;所述至少一层胎体层,在该轮胎圆周上,至少在所述至少一层胎体层与所述垫带的接触面侧及所述至少一层胎体层与所述翼部的接触面侧的被覆橡胶中,具有使用导电性橡胶材料的导电性帘布层和使用非导电性橡胶材料的非导电性帘布层;
所述导电性帘布层,和在轮胎的至少任一面的侧部的所述垫带及翼部形成由导电性橡胶材料组成的连续的导电路,仅以所述导电路作为该轮胎的通电路径,所述通电路径以外的其他材料选用导电性橡胶材料或非导电性橡胶材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帘布层在所述一对的胎圈部之间,其在轮胎周长上的长度占该轮胎周长的10%-50%。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胎体的所述至少一层胎体层具有在表里两面被覆导电性橡胶材料制得的所述导电性帘布层,所述胎体是通过将该至少一层胎体层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中分别埋设的胎圈芯的周围自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卡止,同时使其卷起的部分与所述垫带接触而构成。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体是通过将所述至少一层胎体层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中分别埋设的胎圈芯的周围自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卡止而构成,该胎体层中,所述胎体的内侧面的胎体层在卷起部与所述垫带接触,同时在轮胎径向外方延伸至所述翼部,与该翼部接触卡止。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橡胶材料为电阻率不足108Ω·cm的橡胶组合物。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橡胶材料为电阻率不足108Ω·cm的橡胶组合物。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橡胶材料为电阻率不足108Ω·cm的橡胶组合物。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橡胶材料由以二烯系橡胶为橡胶成分的橡胶组合物组成,氮吸附比表面积在25m2/g-100m2/g的炭黑的含量为该橡胶组合物总体积的14%以上。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橡胶材料由以二烯系橡胶为橡胶成分的橡胶组合物组成,氮吸附比表面积在25m2/g-100m2/g的炭黑的含量为该橡胶组合物总体积的14%以上。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橡胶材料由以二烯系橡胶为橡胶成分的橡胶组合物组成,氮吸附比表面积在25m2/g-100m2/g的炭黑的含量为该橡胶组合物总体积的14%以上。
11.一种充气轮胎,具有胎体、垫带和翼部,其特征在于,胎体由在一对胎圈部中分别埋设的胎圈芯的周围自轮胎内侧向外侧卷起卡止的至少一层的第1胎体层,和自所述胎面部经胎侧部到达胎圈部、与所述垫带接触卡止的第2胎体层组成;垫带设置在所述胎圈部、与轮钢及所述第2胎体层相接触,翼部的一端部接触所述第2胎体层,同时另一端部露出胎面部的接地端领域的表面,
所述第1及第2胎体层用被覆橡胶被覆有机纤维帘布制得;所述第2胎体层,在该轮胎圆周上,至少在所述第2胎体层与所述垫带的接触面侧及所述第2胎体层与所述翼部的接触面侧的被覆橡胶中,具有使用导电性橡胶材料的导电性帘布层和使用非导电性橡胶材料的非导电性帘布层;
所述导电性帘布层,和在轮胎的至少任一面的侧部的所述垫带及翼部形成由导电性橡胶材料组成的连续的导电路,仅以所述导电路作为该轮胎的通电路径,所述通电路径以外的其他材料选用导电性橡胶材料或非导电性橡胶材料。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帘布层在所述一对的胎圈部之间,其在轮胎周长上的长度占该轮胎周长的10%-50%。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橡胶材料为电阻率不足108Ω·cm的橡胶组合物。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性橡胶材料由以二烯系橡胶为橡胶成分的橡胶组合物组成,氮吸附比表面积在25m2/g-100m2/g的炭黑的含量为该橡胶组合物总体积的14%以上。
15.如权利要求1或1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导电性橡胶材料由含有非炭黑类补强剂作为补强剂的橡胶组合物组成。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非炭黑类补强剂为二氧化硅。
CN2006800560740A 2006-10-11 2006-10-11 一种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50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6/320286 WO2008044288A1 (fr) 2006-10-11 2006-10-11 Pneumatiqu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35064A CN101535064A (zh) 2009-09-16
CN101535064B true CN101535064B (zh) 2012-04-04

Family

ID=39282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5607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35064B (zh) 2006-10-11 2006-10-11 一种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53324B2 (zh)
JP (1) JP4755255B2 (zh)
CN (1) CN101535064B (zh)
DE (1) DE112006004058T5 (zh)
WO (1) WO20080442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76005B2 (en) * 2006-09-27 2013-02-19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DE112007002263T5 (de) * 2006-09-27 2009-08-1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Osaka-shi Luftreifen
CN101535065A (zh) * 2006-10-11 2009-09-16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R2930192A1 (fr) * 2008-04-16 2009-10-23 Michelin Soc Tech Nappes de fils entre lesquels sont intercales des fils enrobes dans un melange conducteur de l'electricite.
JP5611861B2 (ja) * 2011-03-02 2014-10-2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08587B2 (ja) * 2011-03-03 2014-10-15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08200B2 (ja) * 2011-08-31 2015-11-10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632773A (zh) * 2012-03-19 2012-08-15 山东瑞翔轮胎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防脱圈安全轮胎
CN103358828B (zh) * 2012-04-11 2016-12-14 上海摩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防静电轮胎
JP5225487B1 (ja) * 2012-05-25 2013-07-0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台タイヤ及び台タイヤを備えたタイヤ
CN102765303B (zh) * 2012-07-16 2014-12-03 王友善 安装在标准轮辋与全钢丝子午线有内胎轮胎之间的护圈垫
JP5986501B2 (ja) * 2012-12-25 2016-09-06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L2890571T3 (pl) * 2012-12-25 2020-04-30 Kordsa Teknik Tekstil A.S Materiał wzmocnienia opony
JP6040067B2 (ja) * 2013-03-21 2016-12-0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201281A (ja) * 2013-04-09 2014-10-2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35725B2 (ja) * 2014-09-05 2018-12-1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18903B2 (ja) * 2014-11-05 2018-11-07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80178595A1 (en) 2015-06-15 2018-06-28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Tire having a conductivity path
JP6942124B2 (ja) * 2016-05-31 2021-09-2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04085B2 (ja) 2016-07-07 2020-06-03 ブリヂストン アメリカズ タイヤ オペレーションズ、 エルエルシー 導電性ゴムストリップ
JP6735175B2 (ja) * 2016-07-29 2020-08-05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35176B2 (ja) * 2016-07-29 2020-08-05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R3065914B1 (fr) * 2017-05-02 2019-06-07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Architecture de sommet electro-conductrice d''un pneumatique pour vehicule lourd de type genie civil
FR3069191A1 (fr) * 2017-07-18 2019-01-25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Pneumatique dont la zone du bourrelet est allegee
JP7181158B2 (ja) * 2019-06-21 2022-11-3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7258673B2 (ja) * 2019-06-21 2023-04-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7181159B2 (ja) * 2019-06-21 2022-11-3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FR3119563A1 (fr) * 2021-02-08 2022-08-12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pneumatique presentant un chemin conducteu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62A (zh) * 1995-07-20 1997-03-26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带碳黑补强的橡胶包络面的二氧化硅补强橡胶胎面轮胎
EP0853010A1 (en) * 1997-01-13 1998-07-15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yre having silica reinforced rubber tread with conductive rubber strip
US5942069A (en) * 1994-12-21 1999-08-24 Sp Reifenwerke Gmbh.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i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544757A (en) * 1940-02-15 1942-04-27 Us Rubber Co Improvements in a pneumatic tyr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S6115606A (ja) 1984-06-29 1986-01-23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移動収穫機の操向制御装置
JPS6115605A (ja) 1984-07-03 1986-01-23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ロ−リング制御装置
DE3914540A1 (de) 1988-05-02 1989-11-16 Toyo Tire & Rubber Co Pneumatischer reifen
IT1264990B1 (it) 1993-12-14 1996-10-17 Pirelli Pneumatico antistatico con mescole a basso tenore di nero di carbonio
GB9409453D0 (en) * 1994-05-12 1994-06-29 Sumitomo Rubber Ind tyre tread and tyres incorporating them
JP3477297B2 (ja) 1994-12-21 2003-12-1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8216615A (ja) 1995-02-09 1996-08-2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ライトトラック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3514539B2 (ja) 1995-02-27 2004-03-3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5898047A (en) * 1996-09-23 1999-04-27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with outer carbon black reinforced rubber strip for static reduction
EP0878330B1 (en) * 1997-05-12 2003-02-26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imited Vehicle tyre
JP4319264B2 (ja) * 1998-02-02 2009-08-26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11254924A (ja) 1998-03-13 1999-09-21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0953462B1 (en) 1998-04-30 2004-11-03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Rubber-steel cord composite and pneumatic tire for passenger cars
JP2000025428A (ja) 1998-05-01 2000-01-25 Bridgestone Corp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0025425A (ja) 1998-07-10 2000-01-25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0079805A (ja) 1998-09-07 2000-03-2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90932B2 (ja) 1998-11-19 2009-12-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1524132B1 (en) 1998-12-17 2012-04-18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JP3261361B2 (ja) 1998-12-25 2002-02-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497602B2 (ja) 1999-03-08 2010-07-0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EP1069160B1 (en) 1999-07-13 2004-09-29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Rubber composition and pneumatic tire formed using the rubber composition
JP2001233994A (ja) 2000-02-24 2001-08-28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527699B2 (ja) 2000-10-11 2004-05-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690560B2 (ja) * 2001-01-23 2011-06-0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4184669B2 (ja) 2002-01-21 2008-11-1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46888A (ja) 2002-02-25 2003-09-05 Bridgestone Corp 導電性ゴム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179589B2 (ja) 2002-04-24 2008-11-1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US6868878B2 (en) * 2002-10-14 2005-03-22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Pneumatic tire including belt cushion section and having conductive path between belt layer and carcass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2004249537A (ja) 2003-02-19 2004-09-09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の成型方法およびタイヤ
US20040173295A1 (en) 2003-03-07 2004-09-09 Zanzig David John Tire with rubber component contain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arbon black and fibrillated aramid fibers
US7011125B2 (en) * 2003-11-18 2006-03-14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with rubber sidewall containing internal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rubber strip
JP4402473B2 (ja) 2004-02-13 2010-01-20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チェーファー用ゴム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51566B2 (ja) 2004-03-26 2009-10-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US7284583B2 (en) 2004-07-27 2007-10-23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Pneumatic tire with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rd extending from its outer wheel-rim mounting surface to its internal tread portion
JP2006111767A (ja) 2004-10-15 2006-04-27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ゴム組成物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EP1659005B1 (fr) 2004-11-18 2008-01-23 Societe de Technologie Michelin Gomme conductrice localisée
JP4628888B2 (ja) 2005-06-29 2011-02-0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4464917B2 (ja) 2005-12-28 2010-05-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614902B2 (ja) 2006-03-16 2011-01-1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118307B2 (ja) 2006-04-04 2008-07-1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8376005B2 (en) 2006-09-27 2013-02-19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DE112007002263T5 (de) 2006-09-27 2009-08-1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Osaka-shi Luftreifen
CN101535065A (zh) 2006-10-11 2009-09-16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42069A (en) * 1994-12-21 1999-08-24 Sp Reifenwerke Gmbh.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ire
CN1145862A (zh) * 1995-07-20 1997-03-26 固特异轮胎和橡胶公司 带碳黑补强的橡胶包络面的二氧化硅补强橡胶胎面轮胎
EP0853010A1 (en) * 1997-01-13 1998-07-15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yre having silica reinforced rubber tread with conductive rubber strip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210843A 2002.07.31
JP特开平11-2170011A 1999.08.1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353324B2 (en) 2013-01-15
DE112006004058T5 (de) 2009-08-20
JP4755255B2 (ja) 2011-08-24
WO2008044288A1 (fr) 2008-04-17
US20100078102A1 (en) 2010-04-01
JPWO2008044288A1 (ja) 2010-02-04
CN101535064A (zh) 2009-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35064B (zh) 一种充气轮胎
CN101522442B (zh) 一种充气轮胎
CN101842252B (zh) 充气轮胎
CN101868362B (zh) 充气轮胎及用于生产该充气轮胎的方法
CN101535065A (zh) 充气轮胎
US8376005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3857542B (zh) 充气轮胎
JP457597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551129B1 (en) Pneumatic Tire
JP482022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421611B (zh) 充气轮胎
CN102092243A (zh) 充气轮胎
JP551272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2436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11821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837511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3317975B (zh) 充气轮胎
JP200929216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57166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404

Termination date: 2019101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