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5119B - 共模扼流圈 - Google Patents

共模扼流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45119B
CN101345119B CN2008101007394A CN200810100739A CN101345119B CN 101345119 B CN101345119 B CN 101345119B CN 2008101007394 A CN2008101007394 A CN 2008101007394A CN 200810100739 A CN200810100739 A CN 200810100739A CN 101345119 B CN101345119 B CN 1013451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or
coil
common mode
mode choke
conta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0073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45119A (zh
Inventor
伊藤知一
奥村武史
友成寿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451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51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451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51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1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stacked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2017/0093Common mode choke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7Cas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of signal type inductors or transformers with electronic circuits, e.g. mounting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1/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impedance networks whose electrical mode of operation is not specified or applicable to more than one type of network
    • H03H2001/0092Inductor filters, i.e. inductors whose parasitic capacitance is of relevance to consider it as filte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共模扼流圈。该共模扼流圈具有彼此磁耦合的第一线圈导体和第二线圈导体;第三线圈导体,该第三线圈导体串联地电连接到该第一线圈导体,并基本不与该第一线圈导体磁耦合;第四线圈导体,该第四线圈导体串联地电连接到该第二线圈导体,并基本不与该第二线圈导体磁耦合;第一接触导体,用于将该第三线圈导体与该第一线圈导体的内端相连接;以及第二接触导体,将该第四线圈导体与该第二线圈导体的内端相连接。该第三线圈导体和该第四线圈导体基本不磁耦合,并且以规定的中心线为基准具有线对称关系。

Description

共模扼流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共模扼流圈,并且具体地涉及具有特征阻抗调节线圈的共模扼流圈。
背景技术
差分传送系统公知为在电子装置之间传送数字信号的传送系统的一种。差分传送系统是这样一种系统,其中将各自具有相反相位的数字信号输入一对信号线,并且通过差分传送消除由于信号线而产生的外界噪声或辐射噪声。因为通过消除外界噪声而减小了噪声,所以信号能够以低振幅传送。此系统还具有以下优点:减小了信号的振幅,减小了信号的上升和下降时间,因此可以增加信号传送速度。
使用此类差分传送系统的接口规范包括USB(通用串行总线),IEEE1394,LVDS(低电压差分信号传送),DVI(数字视频接口),HDMI(高分辨率多媒体接口),以及其他规范。在这些规范中,HDMI是高速数字接口,能够传送多个数字信号,能够在源装置(例如DVD播放器,机顶盒等)和接收装置(sink device)(例如数字电视,投影仪等)之间传送未压缩的数字信号。根据HDMI,可通过单个HDMI电缆高速传送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
共模扼流圈用作高速差分传送线中的噪声抑制器。尽管差分传送系统具有较强抑制外界噪声并且不产生噪声的特性,但是实际上由两个信号的轻微不平衡而产生共模噪声,并且从接口电缆等发射该噪声。共模扼流圈对于去除该噪声是最有效的。优选使用小型高性能的薄膜型共模扼流圈,特别是在最近的时期中使用(参见日本特开H08-203737号公报)。
在HDMI和其他高速接口中,由于提高了速度,IC自身的结构容易遭到ESD(静电释放)的影响。因此,高速传送IC中对ESD防护的需要在增加,并且使用可变电阻器、齐纳二极管以及其他电容性元件作为ESD防护部件。
然而,当在传送通道中插入作为ESD防护部件的电容性元件时,带来的缺点是经由传送通道传送的信号(特别是高频信号(200MHz或更高)或高速脉冲信号)被反射和衰减。这是因为当在传送通道中插入电容性元件时,该电容性元件的电容性分量使得电容性元件所插入的位置处的特征阻抗减小,并且在插入位置处出现阻抗失配。当传送通道中存在阻抗失配的部分时,信号的高频分量在阻抗失配部分造成反射,并且因此发生返回损耗。结果,信号大量衰减。反射有时也造成传送通道中的非期望辐射,这将产生噪声。在HDMI中,传送线的特征阻抗的规定值(TDR规范)是100Ω±15%(高分辨率多媒体接口规范1.1)。
由于对即使当使用电容性元件来进行ESD防护时也能够抑制特征阻抗减小的信号传送电路的集中研究,发明人已经发现,通过提供共模扼流圈以及与包括在该共模扼流圈中的电感器基本不发生磁耦合的电感器,在该共模扼流圈和该电感器彼此串联连接在电容性元件之前的级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抑制特征阻抗的减小。此外,在该共模扼流圈中包括特征阻抗调节线圈使得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降低成本、并且增强可靠度(参见日本特开2006-140229号公报)。
然而,仅仅为共模扼流圈添加特征阻抗调节线圈是不够的,并且需要特征阻抗调节线圈具有满意的特征,其中两个特征阻抗调节线圈的电感值波动最小,并且其中充分地抑制电感器之间的磁耦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共模扼流圈,该共模扼流圈设置有具有令人满意的特征阻抗的特征阻抗调节线圈。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目的可通过如下的共模扼流圈实现,该共模扼流圈包括:彼此磁耦合的第一线圈导体和第二线圈导体;第三线圈导体,该第三线圈导体串联地电连接到该第一线圈导体,并基本不与该第一线圈导体磁耦合;以及第四线圈导体,该第四线圈导体串联地电连接到该第二线圈导体,并基本不与该第二线圈导体磁耦合;其中,该第三线圈导体和第四线圈导体基本不磁耦合,并且以规定的中心线为基准具有线对称关系。
根据本发明,由于第三线圈导体和第四线圈导体具有相同形状和线对称关系,所以可减小第三线圈导体和第四线圈导体的电感的波动,并可以可靠抑制特征阻抗的减小。在本发明中,基本磁耦合的状态是耦合系数为0.9或更高的状态。基本不磁耦合的状态是耦合系数为0.1或更低的状态。
本发明的共模扼流圈优选地还包括:用于将该第三线圈导体与该第一线圈导体的内端连接的第一接触导体;以及用于将该第四线圈导体与该第二线圈导体的内端连接的第二接触导体;其中,该第一接触导体和该第二接触导体以规定的中心线为基准具有线对称关系。该第一接触导体优选地还连接到该第三线圈导体的内端,并且该第二接触导体优选地还连接到该第四线圈导体的内端。
由于在第一线圈导体和第二线圈导体的内端附近形成有穿过绝缘层的接触孔的事实,所以存在其中线圈导体彼此不交叠的部分。第一线圈导体和第二线圈导体的内端必须通过形成在另一层中的接触导体而连接到端子电极,因此到端子电极的布线长度自然增加。换句话说,此部分是两个线圈导体的磁耦合显著减小的部分。在本发明中,由于在磁耦合显著减小的该部分中设置有第三线圈导体和第四线圈导体,所以能够可靠地抑制第一和第二线圈导体与第三和第四线圈导体之间的磁耦合。第一接触导体和第二接触导体也是线对称关系,因此可减小第一线圈导体和第二线圈导体的电感波动,并能够进一步抑制特征阻抗的减小。
在本发明中,第一接触导体和第二接触导体优选地位于同一层。由于由此可利用同一掩模同时形成第一接触导体和第二接触导体,所以第一接触导体和第二接触导体的形状和定位可以恰当地匹配,并能够可靠地防止电感波动。
在本发明中,第三线圈导体和第四线圈导体优选地位于同一层。由于由此可利用同一掩模同时形成第三线圈导体和第四线圈导体,所以第三线圈导体和第四线圈导体的形状和定位可以恰当地匹配,并能够可靠地防止电感波动。
在本发明中,第一线圈导体和第二线圈导体中的任一个优选地位于与第三线圈导体和第四线圈导体相同的层。由此可以使第三线圈导体和第四线圈导体的厚度与第一线圈导体和第二线圈导体的厚度相同。
在本发明中,第三线圈导体和第四线圈导体之间的最短距离优选地被设置为第三线圈导体和第四线圈导体的节距(pitch)的3倍或更多倍。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第三线圈导体和第四线圈导体之间的磁耦合。
在本发明中,第二线圈导体优选地形成在第一线圈导体的上层,并且第二线圈导体的宽度优选地小于第一线圈导体的宽度。由此,线圈导体17形成在总是隔着绝缘层而与线圈导体16的边缘部分相分离的位置,因此能够增加绝缘耐受电压。
在本发明中,优选地还设置有形成在共模扼流圈本体的侧面上的方向性标记。在此情况下,进一步优选的是,该方向性标记是位于与第一至第四线圈导体以及第一和第二接触导体中的任一个相同的层中的导体图案。当本发明的共模扼流圈以错误朝向封装时,第三线圈导体和第四线圈导体的效果可能略微减小,但是提供此类方向性标记使得能够清楚地限定共模扼流圈本体的朝向,并防止以错误朝向封装共模扼流圈。当方向性标记与第一到第四线圈导体一起形成时,或与第一和第二接触导体一起形成时,无需使用诸如印刷或激光处理的特殊工艺即可形成方向性标记。
附图说明
参考结合附图的对本发明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明显,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共模扼流圈的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示出层组件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层组件中的全部导体图案的层叠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共模扼流圈的结构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共模扼流圈的结构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共模扼流圈的结构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其中应用了共模扼流圈的信号传送系统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其中应用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共模扼流圈的信号传送电路的等效电路图;
图9是示出可变电阻器连接到的一对信号线的特征阻抗的曲线图;以及
图10是示出在可变电阻器连接到的一对信号线中插入了根据本发明的共模扼流圈时的特征阻抗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共模扼流圈100的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
如图1所示,共模扼流圈100是薄膜型的线圈,并具有第一和第二磁性基板(磁性层)11A、11B以及插在第一磁性基板11A和第二磁性基板11B之间的层组件12。端子电极14a到14d形成在由第一磁性基板11A、第二磁性基板11B和层组件12构成的分层体的外周面。随后详细描述的方向性标记27也形成在共模扼流圈100的侧面。
第一磁性基板11A和第二磁性基板11B物理地保护层组件12,并用作共模扼流圈的闭合磁路。烧结铁氧体、合成铁氧体(含有磨碎的铁氧体的树脂)等可用作第一和第二磁性基板11A、11B的材料。
图2是示出层组件12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
如图2所示,层组件12是通过薄膜模制技术将多个层形成在分层结构中而获得的。层组件12具有:第一到第五绝缘层15A到15E;用作实际共模扼流圈的第一和第二线圈导体16、17;作为特征阻抗调节线圈的第三和第四线圈导体18、19;第一和第二接触导体20、21;以及第一和第二引出导体22、23。本实施方式的层组件12具有位于第一绝缘层15A到第五绝缘层15E之间的4个导电层。
第一到第五绝缘层15A到15E提供导体图案之间的绝缘,或导体图案和磁性基板之间的绝缘,并保持其中形成有导体图案的平面的平坦性。特别的是,第一和第五绝缘层15A和15E缓和第一和第二磁性基板11A和11B的表面不规则度,并增加导体图案的粘附性。第一到第五绝缘层15A到15E优选地利用聚酰亚氨树脂、环氧树脂、或其他具有优异电磁绝缘属性的非常易加工的树脂材料制成。尽管没有具体限制,但是第一到第五绝缘层的厚度优选地设置为0.1μm到10μm。
在第一线圈导体16和第二线圈导体17内的中心区域具有穿过第一到第五绝缘层15A到15E的开口25。开口25中具有用于在第一磁性基板11A和第二磁性基板11B之间形成闭合磁路的磁性体26。可使用合成铁氧体或其他磁性材料作为磁性体26。
第一线圈导体16设置于第二绝缘层15B上。第一线圈导体16由Cu或其他金属材料组成,并具有螺旋形状。第一线圈导体16的螺旋的内端经由穿过第二绝缘层15B的接触孔24a而连接到第一接触导体20的一端。第一线圈导体16的螺旋的外端经由第一引出导体22连接到上述端子电极14a。
第二线圈导体17设置于第三绝缘层15C上。第二线圈导体17也由Cu或其他金属材料组成,并具有与第一线圈导体16相同的螺旋形状。由于第二线圈导体17位于与第一线圈导体16相同的位置,并完全重叠在第一线圈导体16上,所以在第一线圈导体16和第二线圈导体17之间形成强烈的磁耦合。第二线圈导体17的螺旋的内端经由穿过第四绝缘层15D的接触孔24b而连接到第二接触导体21的一端。第二线圈导体17的螺旋的外端经由第二引出导体23连接到上述端子电极14b。
第三线圈导体18以与第一线圈导体16相同的方式设置于第二绝缘层15B上。第三线圈导体18的内端经由穿过第二绝缘层15B的接触孔24c连接到第一接触导体20的另一端。具体地说,第三线圈导体18经由第一接触导体20串联连接到第一线圈导体16。第三线圈导体18的螺旋外端也连接到端子电极14c。
第四线圈导体19以与第二线圈导体17相同的方式设置于第三绝缘层15C上。第四线圈导体19的内端经由穿过第三绝缘层15C的接触孔24d连接到第二接触导体21的另一端。具体地说,第四线圈导体19经由第二接触导体21串联连接到第二线圈导体17。第四线圈导体19的螺旋的外端连接到端子电极14d。
图3是示出层组件12中的全部导体图案的层叠的示意性平面图。
如图3所示,第三线圈导体18和第四线圈导体19的平面位置以沿共模扼流圈100的纵向的中心线(图3中的Y-Y线)为基准,具有线对称关系,并且螺旋形状也是线对称的。由于第三线圈导体18和第四线圈导体19由此具有线对称关系,所以两个线圈导体的长度能够正确匹配,能够充分减小电感的波动。
第三线圈导体18和第四线圈导体19之间的最短距离L优选地设置为线圈18、19的节距p的3倍或更多倍。由此可以可靠地防止第三圈导体18和第四线圈导体19之间的磁耦合。
第一到第四线圈导体16到19的宽度优选地设置为1μm到25μm。这是因为当导体宽度过大时芯片尺寸增加并且电容性分量增加,而当导体宽度过小时直流电阻增加。第一到第四线圈导体16到19可全都具有相同的宽度,或者第一线圈导体16和第二线圈导体17可具有与第三线圈导体18和第四线圈导体19不同的宽度。第三线圈导体18和第四线圈导体19的宽度W3、W4优选地小于第一线圈导体16和第二线圈导体17的宽度W1、W2。由此,可形成用于调节特征阻抗的小电感器而无需占据较大的面积。此外,第二线圈导体17的宽度W2可小于第一线圈导体16的宽度W1。下面描述采用此结构的原因。
当线圈导体16、17具有相同宽度时,当向线圈导体16的特定不规则部分涂覆绝缘树脂以在线圈导体之间形成绝缘层时,位于边缘部分的绝缘层的厚度容易发生局部减小。如果在线圈导体16、17之间出现失对准,则在线圈导体16、17之间,在其中在线圈导体16、17之间发生电势差和电解集中的边缘部分,容易发生短路。然而,当第二线圈导体17的宽度W2小于第一线圈导体16的宽度W1时,线圈导体17总是形成在与线圈导体16的边缘部分相分离的位置,因此能够增强绝缘耐受电压。
尽管没有具体限制,但是第一到第四线圈导体16到19的螺旋节距优选地设置为1μm到25μm。这是因为尽管节距是相对于线圈导体的宽度而设置的,但是,当节距过窄时容易发生短路,当节距过宽时感应特性受到不利影响。第一到第四线圈导体16到19可全部具有相同的节距,或者,第一和第二线圈导体16、17的节距可不同于第三和第四线圈导体18、19的节距。
第一到第四线圈导体16到19的厚度优选地设置为1μm到25μm。这是因为,当导体过厚时不能减小层组件12的整体厚度,并且当导体过薄时直流电阻减小。第一到第四线圈导体16到19可全部具有相同的厚度,或者,第一和第二线圈导体16、17可具有与第三和第四线圈导体18、19不同的厚度。
第一和第二接触导体20、21的宽度或厚度可与第一到第四线圈导体16到19的宽度或厚度相同或不同。特别的是,第一和第二接触导体20、21形成在与第一到第四线圈导体16到19不同的层中,并因此可具有比线圈导体16到19小的厚度。相反,第一和第二引出导体22、23与第一和第二线圈导体16、17同时形成在相同的层中,受到制造工艺的限制,并且因此具有与线圈导体16、17相同的厚度。
优选的是,第一接触导体20和第二接触导体21以图3的中心线Y-Y为基准具有对称关系。因此,可进一步减小第一线圈导体16和第二线圈导体17的电感波动,并且可进一步抑制特征阻抗的减小。
在根据如此配置的本实施方式的共模扼流圈100中,第一线圈导体16和第三线圈导体18在内端彼此连接,第二线圈导体17和第四线圈导体19也在内端彼此连接。这是因为与外周侧不同,第一线圈导体16和第二线圈导体17的内周侧必须经由穿过绝缘层的接触孔24a、24b引出到其他层,到端子电极的布线长度因此必然增加,并且减小了磁耦合的影响。
换句话说,由于使用形成在同一层的引出导体22、23来在第一线圈导体16和第二线圈导体17的外周侧与端子电极14a、14b之间进行连接,所以到端子电极的布线长度减小,因此在连接区域中磁耦合的影响相对较强。相反,第一线圈导体16和第二线圈导体17的内周侧与端子导体14c、14d必须经由形成在另一层的接触导体20、21来连接,因此到端子电极的布线长度增加,并且连接区域中的磁耦合的影响相对较弱。因此,通过向此区域提供第三线圈导体18和第四线圈导体19,减小了磁耦合的影响。
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一和第二线圈导体16、17与第三和第四线圈导体18、19之间的磁耦合。由于第三线圈导体18和第四线圈导体19也具有相同的形状并具有线对称关系,所以可减小第三线圈导体18和第四线圈导体19的电感波动,并能够可靠地抑制特征阻抗的减小。
方向性标记半导体图案(此后称为“方向性标记”)27形成在绝缘层的外周部的规定位置。设置方向性标记27以指定共模扼流圈100的朝向。下面将进行详细描述,但由于特征阻抗调节电感器的效果根据共模扼流圈连接的朝向而有所不同,预先提供方向性标记以便按正确朝向安装共模扼流圈是很重要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方向性标记27设置在第一到第四绝缘层15A到15D上。方向性标记与形成在相同层中的另一导体图案同时形成,由与另一导体图案相同的材料组成,并具有与另一导体图案相同的厚度。以此方式形成的方向性标记的端部暴露在共模扼流圈本体的侧面,由此可确认共模扼流圈的朝向。
可通过在绝缘层的大致整个表面上形成导体薄膜,然后对该导体薄膜进行构图而形成绝缘层上的导体图案。导体图案可通过以下处理来形成:在形成基导体膜之后形成光刻胶膜,接着通过光刻在光刻胶膜上形成与导体图案对应的图案,并且通过电镀将导电金属材料淀积在光刻胶中。然后去除用作图案的光刻胶膜以及曝光的基导体膜。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组成特征阻抗调节线圈的两个线圈导体是彼此对称的。因此,可以形成具有令人满意的特性、在两个电感值中没有波动并充分抑制电感器之间的磁耦合的共模扼流圈。
图4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共模扼流圈200的结构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并示出层组件12的详细结构。因此,省略了图3中的磁性基板11A、11B和磁性体26。
如图4所示,共模扼流圈200的特征在于,共模扼流圈200具有三层的层组件12,并且第一接触导体20和第二接触导体21均形成在第三绝缘层15C上。第一线圈导体16和第三线圈导体18形成在第一绝缘层15A上,并且第一接触导体20和第二接触导体21形成在第二绝缘层15B上。由于其他结构特征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两个实施方式中相同的组成元件,并且不提供其详细的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第一接触导体20和第二接触导体21位于相同层,所以可以省略绝缘层之一,并可形成具有更小厚度的共模扼流圈。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共模扼流圈300的结构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并示出层组件12的详细结构。因此,省略了图5中的磁性基板11A、11B和磁性体26。
如图5所示,共模扼流圈300的特征在于,共模扼流圈300具有三层的层组件12,并且第一接触导体20和第二接触导体21均形成在第二绝缘层15B上。换句话说,第一接触导体20和第二接触导体21形成于线圈层之间。由于其他结构特征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两个实施方式中相同的组成元件,并且不提供其详细的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可省略绝缘层之一,并且可形成具有更小厚度的共模扼流圈。此外,接触孔24a、24b与接触孔24c、24d具有相同的长度,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电感波动。
图6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共模扼流圈400的结构的示意性分解立体图,并示出层组件12的详细结构。因此,省略了图6中的磁性基板11A、11B和磁性体26。
如图6所示,共模扼流圈400的特征在于,共模扼流圈400具有三层的层组件12,并且第三线圈导体18和第四线圈导体19均形成在第二绝缘层15B上。第一线圈导体16形成在第一绝缘层15A上,第二线圈导体17形成在第二绝缘层15B上,并且第一接触导体20和第二接触导体21形成在第三绝缘层15C上。由于其他结构特征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两个实施方式中相同的组成元件,并且不提供其详细的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可利用相同掩模同时形成第三线圈导体18和第四线圈导体19,因此能够将第三线圈导体18和第四线圈导体19形成为具有相同形状、相同厚度并且左右对称。
下面将描述应用了共模扼流圈100到400的信号传送系统。
图7是示出其中应用了共模扼流圈的信号传送系统的示例的示意图。
如图7所示,数字电视51和DVD播放器52经由HDMI电缆53相连接。HDMI电缆53是使用差分传送系统的电缆,并具有插头53A、53B。HDMI电缆53的一个插头53A经由DVD播放器52的HDMI端子连接到输入-输出部,另一插头53B经由数字电视51的HDMI端子连接到输入-输出部。从DVD播放器52输出的数字信号经由HDMI电缆53以高速传送到数字电视51。数字电视51和DVD播放器52的输入-输出部设置有信号传送电路60,信号传送电路60执行信号线噪声去除以及其他处理。
图8是示出其中应用了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共模扼流圈100的信号传送电路的等效电路图。也可应用实施方式2到4中描述的共模扼流圈200到400来代替共模扼流圈100。
如图8所示,作为ESD保护部件的可变电阻器61、62分别连接到在HDMI电缆53中包括的一对信号线71、72;并且在可变电阻器61,62之前的级提供共模扼流圈100。共模扼流圈100优选地按以下方式安装:第一和第二线圈导体16、17一侧的端部朝向HDMI电缆53,第三和第四线圈导体18、19一侧的端部朝向内部电路(朝向可变电阻器)。当共模扼流圈100以此方式安装时,由第一线圈导体16和第二线圈导体17组成的共模扼流可以尽可能快地去除包括在输入信号中的共模噪声。特征阻抗调节线圈也可置于可变电阻器61、62附近。
图9是示出连接了可变电阻器的一对信号线的特征阻抗的曲线图,其中横轴代表信号线上的位置(ps/div),纵轴代表特征阻抗(Ω)。
如图9所示,未连接可变电阻器的一对信号线的特征阻抗(曲线L0)是约100Ω,并在整个测量范围内大致均匀,然而,连接了可变电阻器的一对信号线的特征阻抗(曲线L1)在可变电阻器连接位置处急剧减小。因此,很明显,可变电阻器或其他电容性元件造成特征阻抗的显著减小。
图10是示出在连接了可变电阻器的一对信号线中插入了根据本发明的共模扼流圈时的特征阻抗的曲线图。在本图中,曲线L1代表未插入共模扼流圈时的特征阻抗(即图9的L1),曲线L2代表按图8所示朝向连接(正向连接)了共模扼流圈时的特征阻抗,曲线L3代表按与图8所示朝向相反的朝向连接(反向连接)了共模扼流圈时的特征阻抗。
如图10所示,当将共模扼流圈连接到连接了可变电阻器的一对信号线时,无论正向或反向连接共模扼流圈,都明显抑制了特征阻抗的急剧减小。很明显,共模扼流圈100正向连接时比反向连接时对阻抗减小的抑制更大。这意味着特征阻抗调节线圈优选地置于可变电阻器附近。
如上所述,当将共模扼流圈100插入第一和第二可变电阻器61、62之前的级时,可抑制由可变电阻器61、62引起的特征阻抗的减小。从DVD播放器52输出的信号也经由HDMI电缆53输入数字电视51和信号传送电路60,而几乎没有任何外界噪声。因此,可以进行高速、高质量的数字传送。
至此参考具体实施方式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然而,应注意的是本发明绝不受限于所描述结构的细节,可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变化和修改。
例如,在实施方式中描述了利用薄膜模制技术制造的所谓薄膜型共模扼流圈作为示例,但本发明不限于薄膜型,而可以是利用印刷技术制造的所谓层叠型共模扼流圈。

Claims (16)

1.一种共模扼流圈,该共模扼流圈包括:
彼此磁耦合的第一线圈导体和第二线圈导体;
第三线圈导体,该第三线圈导体串联地电连接到该第一线圈导体,并基本不与该第一线圈导体磁耦合;
第四线圈导体,该第四线圈导体串联地电连接到该第二线圈导体,并基本不与该第二线圈导体磁耦合;
第一接触导体,其一端与该第一线圈导体的内端连接,另一端与该第三线圈导体连接;以及
第二接触导体,其一端与该第二线圈导体的内端连接,另一端与该第四线圈导体连接,其中,
该第一线圈导体的内端与第二线圈导体的内端形成为从层叠方向观察时彼此不重叠,
该第一和第二接触导体形成为从层叠方向观察时彼此不重叠,
该第三线圈导体和该第四线圈导体基本不磁耦合,并且以规定的中心线为基准是对称的;其中,基本不磁耦合是耦合系数为0.1或更低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扼流圈,其中,该第一接触导体连接到该第三线圈导体的内端,并且该第二接触导体连接到该第四线圈导体的内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扼流圈,其中,该第一接触导体和该第二接触导体以该规定的中心线为基准是对称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扼流圈,其中,该第一接触导体和该第二接触导体设置在同一层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扼流圈,其中,该第三线圈导体和该第四线圈导体设置在同一层中。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扼流圈,其中,该第一线圈导体和该第二线圈导体中的一个设置在与该第三线圈导体和该第四线圈导体相同的层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扼流圈,其中,该第三线圈导体和该第四线圈导体之间的最短距离被设置为该第三线圈导体和该第四线圈导体的节距的3倍或更多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扼流圈,其中,该第二线圈导体的宽度小于该第一线圈导体的宽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扼流圈,该共模扼流圈还包括形成在该共模扼流圈的侧面上的方向性标记。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共模扼流圈,其中,该方向性标记是设置在与第一线圈导体至第四线圈导体以及第一接触导体和第二接触导体中的任一个相同的层中的导体图案。
11.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共模扼流圈,其中,该第三线圈导体和该第四线圈导体的宽度小于该第一线圈导体和该第二线圈导体的宽度。
12.一种共模扼流圈,该共模扼流圈包括:
彼此磁耦合的第一线圈导体和第二线圈导体;
连接到该第一线圈导体的内端的第三线圈导体;以及
连接到该第二线圈导体的内端的第四线圈导体;其中该共模扼流圈还包括:
第一接触导体,用于将该第三线圈导体与所述第一线圈导体的内端相连接;以及
第二连接导体,用于将该第四线圈导体与该第二线圈导体的内端相连接,
其中,该第一接触导体形成在与形成有该第一线圈导体的层不同的层上,并且,该第二接触导体形成在与形成有该第二线圈导体的层不同的层上。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共模扼流圈,该共模扼流圈还包括:
第一端子电极和第二端子电极;
第一引出导体,用于将该第一端子电极与该第一线圈导体的外端相连接;以及
第二引出导体,用于将该第二端子电极与该第二线圈导体的外端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共模扼流圈,其中,该第一引出导体形成在与形成有该第一线圈导体的层相同的层上,并且,所述第二引出导体形成在与形成有该第二线圈导体的层相同的层上。
15.一种共模扼流圈,该共模扼流圈包括:
形成在第一层上的第一线圈导体;
按与该第一线圈导体交叠的方式形成在第二层上的第二线圈导体;
经由第一接触导体连接到该第一线圈导体的第三线圈导体;以及
经由第二接触导体连接到该第二线圈导体的第四线圈导体;
其中,该第一接触导体形成在与该第一层不同的层上,并且,该第二接触导体形成在与该第二层不同的层上。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共模扼流圈,其中,该第三线圈导体形成在该第一层和该第二层中的一个上,并且,该第四线圈导体形成在该第一层和该第二层中的一个上。
CN2008101007394A 2007-05-21 2008-05-20 共模扼流圈 Active CN1013451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34159A JP4518103B2 (ja) 2007-05-21 2007-05-21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07-134159 2007-05-21
JP2007134159 2007-05-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5119A CN101345119A (zh) 2009-01-14
CN101345119B true CN101345119B (zh) 2011-04-13

Family

ID=400718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007394A Active CN101345119B (zh) 2007-05-21 2008-05-20 共模扼流圈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692527B2 (zh)
JP (1) JP4518103B2 (zh)
KR (1) KR101100348B1 (zh)
CN (1) CN1013451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83026B2 (ja) * 2007-09-07 2011-05-11 Tdk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422190B2 (en) * 2008-09-30 2013-04-16 Tdk Corporation Composite electronic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composite electronic device
JP5339051B2 (ja) * 2008-12-18 2013-11-13 Tdk株式会社 静電気対策素子及びその複合電子部品
JP5544584B2 (ja) * 2009-01-14 2014-07-09 Tdk株式会社 静電気対策素子及びその複合電子部品、並びに、複合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静電気対策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0165975A (ja) * 2009-01-19 2010-07-29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インダクタ
JP4835699B2 (ja) * 2009-01-22 2011-12-14 Tdk株式会社 高速デジタル伝送回路
TW201106386A (en) * 2009-08-03 2011-02-16 Inpaq Technology Co Ltd Common mode filt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400015B2 (en) * 2010-03-14 2013-03-1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ighly available node redundancy power architecture
JP5029726B2 (ja) 2010-05-21 2012-09-19 Tdk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TWI484694B (zh) * 2010-07-06 2015-05-1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Electronic part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TWI466146B (zh) * 2010-11-15 2014-12-21 Inpaq Technology Co Ltd 共模濾波器及其製造方法
US8601673B2 (en) 2010-11-25 2013-12-10 Cyntec Co., Ltd. Method of producing an inductor with a high inductance
JP5360130B2 (ja) * 2011-05-13 2013-12-04 Tdk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JP5617829B2 (ja) * 2011-05-31 2014-11-0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および高周波部品
KR101504798B1 (ko) * 2011-09-05 2015-03-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자성체 기판, 커먼모드필터, 자성체 기판 제조방법 및 커먼모드필터 제조방법
KR101408505B1 (ko) * 2012-11-07 2014-06-1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커먼 모드 필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1771747B1 (ko) * 2012-12-21 2017-08-2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공통모드필터
KR20140083577A (ko) * 2012-12-26 2014-07-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공통모드필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KR101771748B1 (ko) * 2012-12-28 2017-08-2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전자부품
US9570222B2 (en) 2013-05-28 2017-02-14 Tdk Corporation Vector inductor having multiple mutually coupled metalization layers providing high quality factor
US9324490B2 (en) 2013-05-28 2016-04-26 Tdk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vector inductors
KR20150019279A (ko) * 2013-08-13 2015-02-2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적층 세라믹 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US9673134B2 (en) * 2013-12-11 2017-06-06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Industries, Llc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6902005B2 (ja) * 2014-08-27 2021-07-14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コイル構造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US9577852B2 (en) * 2014-11-03 2017-02-21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Common-mode suppressor based on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line
JP6172119B2 (ja) 2014-11-10 2017-08-0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US9735752B2 (en) * 2014-12-03 2017-08-15 Tdk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tunable filters
KR101762026B1 (ko) 2015-11-19 2017-07-26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KR101762023B1 (ko) * 2015-11-19 2017-08-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실장 기판
JP6753091B2 (ja) * 2016-03-22 2020-09-09 Tdk株式会社 積層コモンモードフィルタ
US10566129B2 (en) * 2016-09-30 2020-02-18 Taiyo Yuden Co., Ltd. Electronic component
KR102471467B1 (ko) 2017-02-20 2022-11-2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전자부품
KR101942730B1 (ko) 2017-02-20 2019-01-28 삼성전기 주식회사 코일 전자부품
US11239019B2 (en) 2017-03-23 2022-02-01 Tdk Corporation Coil compon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oil component
KR101952867B1 (ko) * 2017-03-30 2019-02-27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8207028A (ja) * 2017-06-08 2018-12-27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463331B1 (ko) 2017-10-16 2022-11-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인덕터 어레이
JP2019106413A (ja) * 2017-12-11 2019-06-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ノイズフィルタ
FR3077390A1 (fr) * 2018-01-31 2019-08-02 Nl Conseil Capteur de vitesse de variation instantanee de courant galvaniquement isole et integre sur une carte de circuit imprime
KR102463336B1 (ko) 2018-02-22 2022-11-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인덕터 어레이
KR102584956B1 (ko) 2018-05-24 2023-10-05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부품
KR102194725B1 (ko) * 2019-04-12 2020-12-23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코일 전자부품
JP2023047891A (ja) * 2021-09-27 2023-04-06 Tdk株式会社 積層型結合コイル部品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回路基板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1220A (zh) * 2004-04-28 2005-11-02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773637A (zh) * 2004-11-10 2006-05-17 Tdk株式会社 共模扼流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4007A (ja) * 1991-06-27 1993-01-22 Toko Inc ストリツプラインフイルタ
JP3601619B2 (ja) * 1995-01-23 2004-12-15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US6356181B1 (en) * 1996-03-29 2002-03-12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Laminated common-mode choke coil
JP3615024B2 (ja) * 1997-08-04 2005-01-2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JP2002299149A (ja) * 2001-03-30 2002-10-11 Kyocera Corp 積層セラミックコンデンサ
JP2003077740A (ja) * 2001-08-31 2003-03-1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積層型電子部品
JP3724405B2 (ja) * 2001-10-23 2005-12-0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US20040263309A1 (en) * 2003-02-26 2004-12-30 Tdk Corporation Thin-film type common-mode choke coi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04304118A (ja) 2003-04-01 2004-10-28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積層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064077A (ja) * 2003-06-20 2005-03-10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 積層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217268A (ja) * 2004-01-30 2005-08-11 Tdk Corp 電子部品
JP2006156680A (ja) * 2004-11-29 2006-06-15 Tdk Corp 積層型電子部品
JP2006186210A (ja) 2004-12-28 2006-07-13 Murata Mfg Co Ltd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部品
JP2006286884A (ja) 2005-03-31 2006-10-19 Tdk Corp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1220A (zh) * 2004-04-28 2005-11-02 Tdk株式会社 线圈部件
CN1773637A (zh) * 2004-11-10 2006-05-17 Tdk株式会社 共模扼流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5119A (zh) 2009-01-14
KR20080102993A (ko) 2008-11-26
JP4518103B2 (ja) 2010-08-04
JP2008288505A (ja) 2008-11-27
KR101100348B1 (ko) 2011-12-30
US20080290977A1 (en) 2008-11-27
US7692527B2 (en) 2010-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5119B (zh) 共模扼流圈
US7253713B2 (en) Common-mode choke coil
US8564091B2 (en) Die-to-die electrical isolation in a semiconductor package
US7646280B2 (en) Common mode choke coi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009486B1 (en) Low noise power transformer
US8786379B2 (en) Common mode noise filter
US6717502B2 (en) Integrated balun and transformer structures
US9633773B2 (en) Thin film common mode filt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4012553B2 (ja)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及び信号伝送回路
JP4213695B2 (ja) 信号伝送回路
US10645811B2 (en) Inductive devices with split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JP4188892B2 (ja) コイル部品
JP3962735B2 (ja) 信号伝送回路、電子機器、ケーブル、及びコネクタ
JP4609569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の接続構造
JP2007129291A (ja) ノイズフィルタおよびノイズフィルタ回路
US10911268B1 (en) Inductors for power over data line circuits
JP4770809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429762B1 (en) Data communication isolation transformer with improved common-mode attenuation
JP4203005B2 (ja)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JP2007036160A (ja) 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及び信号伝送回路
KR102004788B1 (ko) 공통 모드 필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H09199235A (ja) コネクタ
JPH06151633A (ja) 半導体パッケー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