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9755A - 液体密封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再填充液体容纳容器及其再填充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密封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再填充液体容纳容器及其再填充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49755A CN101249755A CNA2008100078246A CN200810007824A CN101249755A CN 101249755 A CN101249755 A CN 101249755A CN A2008100078246 A CNA2008100078246 A CN A2008100078246A CN 200810007824 A CN200810007824 A CN 200810007824A CN 101249755 A CN101249755 A CN 10124975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quid
- fluid path
- diaphragm seal
- seal member
- 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401—Fluid pattern dispersing device making, e.g., ink jet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可以在不依赖形成于液体导出部中的液体通路的内壁与密封部件之间的弹性密封的情况下可靠地防止液体通路的内壁与密封部件之间的液体泄漏,并且可以防止液体导出部件插通密封膜时密封膜被拉伸。液体密封构造体包括:液体导出部(32b),包括液体通路(32d)和形成在液体通路(32d)的液体导出端处的开口端面;密封部件(33),配置在液体导出部(32b)的液体通路(32d)内;阀机构(34、35),在液体通路(32d)内配置在密封部件(33)的内侧;以及密封膜(F2),配置成覆盖液体导出部(32b)的液体通路(32d)和开口端面,热熔敷在开口端面和密封部件(33)上。在密封膜(F2)上形成有切除部(C)。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适用于打印机用的墨盒等的液体密封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再填充液体容纳容器及其再填充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从液体喷射头的喷嘴喷射液滴的液体喷射装置,有喷墨式打印机。有的该喷墨式打印机具有将墨盒装载在托架以外的位置上的离架式墨水供应系统。作为具有该离架式墨水供应系统的情况,有为了大幅印刷而具有大容量的墨盒的情况,以及通过不装载墨盒而使托架小型化、从而使喷墨式打印机小型化、薄型化的情况等。
在该离架式的墨水供应系统中,例如将托架配置在主体一侧。并且,从墨盒经由墨水供应管向装载在托架上的副罐等供应墨水。另一方面,由于打印机的印刷的高速化、高精细化而导致墨水的流量增加,因此存在着墨水供应管内的墨水的动压升高、对副罐的墨水供应量不足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有如下墨盒:在墨盒的壳体内容纳袋状的墨包,向壳体与墨包之间导入空气,由此对墨包进行加压而强制性地导出墨水(专利文献1)。
另外,在墨包上连结有具有阀机构的墨水导出部,为了使该墨水导出部从壳体露出,在壳体上设置有开口。并且,通过用密封膜来热熔敷墨水导出部的端面和开口周围的壳体,对壳体的开口进行密封(专利文献2的图5)。
在这里,在墨水导出部中设置有墨水通路,在该墨水通路中配置有:密封部件,紧贴在墨水通路的内壁上,由弹性环形成;可动的阀体,配置成可以与密封部件抵接;以及盘簧,按照与密封部件抵接的方式对该阀体进行施压。并且,墨水通路可以在刺破密封膜后接纳墨水导出针。密封部件在墨水导出针插通之前通过阀体在盘簧的作用下以一定的压力与其接触而作为阻断墨水通路的阀座部件发挥作用。在墨水导出针刺破密封膜而插入到墨水通路中时,通过墨水导出针抵抗盘簧的施压力,阀体离开密封部件,墨水通路开放。
在墨水通路开放时,必须仅从形成在墨水导出针中的墨水流路导出墨水。因此,密封部件由弹性环形成,对墨水导出针与密封部件之间、以及密封部件与墨水通路内壁之间进行弹性密封。
但是,例如当墨水导出部的墨水通路的真圆度的精度变差时,密封部件与墨水通路内壁之间的弹性密封不完全,因而会产生墨水泄漏。另外,当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加压供应墨水时,如果密封部件与墨水通路内壁之间的弹性密封性弱,则密封可能会由于被压送的墨水而被破坏。并且,在墨盒坠落或对墨盒施加振动时,密封部件与墨水通路内壁之间的弹性密封也有可能暂时被破坏。
这种问题不限于墨盒,对形成于液体导出部中的液体通路的内壁与密封部件之间进行弹性密封的类型的各种用途均会出现同样的问题。例如,如果是打印机的话,则无论是离架式还是架上式,在墨水流路的连接部的各处均配置有这种墨水导出部。不限于打印机,在液体燃料盒体的液体燃料导出部(专利文献3的图5)或液体以外的气体流路的连接部中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构造。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1-2129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5-5932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3-3318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通过本发明的几种方式来提供如下的液体密封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再填充液体容纳容器及其制造方法:可以在不依赖形成于液体导出部中的液体通路的内壁与密封部件之间的弹性密封的情况下可靠地防止液体通路的内壁与密封部件之间的液体泄漏,同时可以防止接纳液体导出部件时的弊端。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液体密封结构体的特征在于,包括:
液体导出部,包括液体通路和形成在所述液体通路的液体导出端处的开口端面;
密封部件,配置在所述液体通路内的所述开口端面一侧;
阀机构,在所述液体通路内,配置在所述密封部件的内侧,封闭所述液体通路;以及
密封膜,配置成覆盖所述液体导出部的所述液体通路和所述开口端面,热熔敷在所述开口端面和所述密封部件上;
在所述密封膜上形成有切除部,该切除部用于使被所述液体通路接纳而解除所述阀机构的封闭的液体导出部件通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通过被热熔敷的密封膜来密封液体通路的内壁与密封部件的外壁之间的空隙,因此可以不依赖液体通路的真圆度的精度差的密封部件与液体通路内壁之间的密封性。此外,即使由于液体导出部的坠落或振动而导致密封部件与液体通路内壁之间的密封性暂时被破坏,也能够通过被热熔敷的密封膜而可靠地防止液体泄漏。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密封膜上形成有切除部。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液体密封结构中,在液体通路的中途设置有封闭液体通路的阀机构。由此,即使在密封膜上形成有切除部,只要阀机构被驱动而保持封闭,就不会从切除部产生液体些漏。该切除部使得用于解除阀机构的封闭的液体导出部件在被液体通路接纳时容易从其中通过。即,液体导出部件插通形成在密封膜上的切除部或者被导向该切除部并刺破密封膜,从而从切除部通过而被导入液体通路。由此,在液体导出部件通过时,在密封膜上不会作用有任何压力,或者可以减小作用在密封膜上的压力。如果没有切除部,则在液体导出部件刺破密封膜时会作用有很大的压力,导致密封膜被拉伸。如果被拉伸的密封膜被夹持在密封部件与液体导出部件的外壁之间的区域中,则该区域内的液体密封性会下降。在本发明的上述方式中,能够防止这种弊端。
这种切除部可以是圆形、三角以上的多角形、星形等形状的孔,或者也可以是从中心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切口。此外,切除部的大小优选大于液体导出部件的最大直径,但也可以小于液体导出部件的直径。在后者的情况下,通过液体导出部件进一步使切除部破裂,结果形成液体导出部件能够插通的大小,因此液体导出部件通过时的阻力会减小。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密封部件由紧贴所述液体导出部件并具有被插通的孔部的弹性环形成。此时,由弹性环形成的密封部件只要在其与液体导出部件的外壁之间紧束以发挥密封性即可。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阀机构还包括:可动的阀体,按照能够与所述密封部件抵接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液体通路内;以及施压部件,按照使所述阀体与所述密封部件抵接的方式对该密封部件进行施压。这样一来,所述密封部件在所述液体导出部件插通之前作为与所述阀体抵接而封闭所述液体通路的阀座部件发挥作用,当所述液体导出部件通过所述密封膜而插入到所述液体通路中时,通过所述液体导出部件抵抗所述施压部件的施压力,可以使所述阀体离开所述密封部件,从而使所述液体通路开放。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开口端面包括呈环状突出的第一可熔敷部,所述密封部件包括呈环状突出的第二可熔敷部,使所述第一可熔敷部和所述第二可熔敷部与所述密封膜进行热熔敷。这样一来,由于能够限定热熔敷区域,因此可以减小热熔敷的压力和熔敷时间。并且,可以通过有无可熔敷部来判断熔敷结束的时间,实现熔敷的均匀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密封部件通过所述密封部件的外表面与所述液体通路的内壁面抵接来进行定位。
即,在密封部件与液体通路之间不需要进行密封,只要维持能够进行定位的关系即可。在进行了密封部件的定位之后,熔敷时的密封部件的位置在部件之间均匀化,从而能够降低产品不良。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液体导出部、所述密封部件、以及所述密封膜可以包括聚烯烃系材料。聚烯烃系材料作为与液体、例如墨水相接触的材料具有高可靠性,通过材质的共通化,能够确保热熔敷。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使所述聚烯烃系材料为聚丙烯或聚乙烯,该聚丙烯或聚乙烯作为与液体、特别是墨水相接触的材料而具有特别高的可靠性。发现这些材料是能够良好地进行热熔敷的密封材料是本发明的出发点。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密封膜形成为由不同种材料形成的多层,可以通过所述聚烯烃系材料来形成面对所述液体导出部和所述密封部件的一侧的终端层。这样一来,在保证了热熔敷性的同时,还可以兼具与热熔敷层不同的材质特性。例如,与所述终端层相邻的层可以由熔点比所述聚烯烃系材料高的材料形成,由此即使在热熔敷之后也可以维持密封膜的形状保持性。作为这种材质,可以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酰亚胺。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所述密封膜可以是含有所述聚烯烃系材料的热可塑性弹性体。因为其能够发挥与上述聚丙烯、聚乙烯的良好的热熔敷性。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可以包括: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以及与所述液体容纳体连结的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
此时,还包括形成有容纳所述液体容纳体和与其连结的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的空间的框体,所述框体包括:加压口,导入用于压送所述液体容纳体内的液体的加压流体;以及开口,使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的所述开口端面露出;还可以将所述密封膜热熔敷在所述开口周围的所述框体上。这样一来,可以将密封膜兼用于加压流体的密封。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还包括与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连结的液体余量检测单元,所述液体余量检测单元包括所述液体导出部件,所述液体导出部件从所述密封膜的所述切除部通过而被所述液体通路接纳。
此时,所述液体导出部件包括:形成有流路的筒体;以及狭槽,从所述筒体的插入顶端面向筒体周壁形成,与所述流路连通;所述筒体的所述插入顶端面具有平坦面。
这样一来,当液体导出部件的顶端不是针状,而是例如顶端具有平坦部时,通过在密封膜上设置切除部,能够使液体导出部件容易地通过。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包括: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与所述液体容纳体连结的液体余量检测单元;以及与所述液体余量检测单元的液体导出口连结的上述液体密封结构体。即,本发明的液体密封结构体并不限于直接连结在液体容纳体上,也可以连结在液体余量检测单元的液体导出口上。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液体密封结构体的制造方法是以下液体密封结构体的制造方法,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包括:
液体导出部,包括液体通路和形成在所述液体通路的液体导出端处的开口端面;
密封部件,配置在所述液体通路内的所述开口端面一侧;以及
阀机构,在所述液体通路内,配置在所述密封部件的内侧,封闭所述液体通路;
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在所述液体导出部的所述液体通路内配置所述阀机构和所述密封部件的工序;
在所述液体导出部的所述开口端面和所述密封部件上热熔敷密封膜的工序;以及
在所述热熔敷工序之前或之后,在所述密封膜上形成用于使液体导出部件通过的切除部的工序,所述液体导出部件被所述液体通路接纳而解除所述阀机构的封闭。
这样,在密封膜上形成切除部的工序既可以在热熔敷密封膜之前的密封膜单体的状态下进行,或者也可以在热熔敷了密封膜之后的状态下进行。
优选在热熔敷工序之前设置将所述密封部件配置成与所述开口端面实质上在同一个面内的工序。通过将密封部件配置成与液体导出部件的开口端面实质上在同一个面内,能够可靠并简便地进行熔敷操作。
在这里,在所述密封部件的插入工序中,优选通过使所述密封部件的外表面与所述液体通路的内壁面抵接来进行所述密封部件的定位,由此将所述开口端面和所述密封部件设定在同一个面内。使密封部件和液体导出部件的开口端面在同一个面内的目的在于能够机械地进行保障。
另外,在所述密封部件的插入工序中,将突出形成在所述密封部件上的环状的第二可熔敷部设定成与突出形成在所述开口端面上的环状的第一可熔敷部实质上在同一个面内,在所述热熔敷工序中,能够使所述第一和第二可熔敷部熔融而与所述密封膜进行热熔敷。如上所述,由于能够限定热熔敷区域,因此可以减小热熔敷的压力和熔敷时间。并且,可以通过有无可熔敷部来判断熔敷结束的时间,从而可以实现熔敷的均匀化。
可以在热熔敷工序中在密封膜上形成切除部。此时,例如可以使用在所述热熔敷工序中使用的装置上设置的加工工具。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制造上述液体密封结构体的工序;
使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与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连结的工序;
使液体填充部件通过所述密封膜的切除部而被所述液体通路接纳,通过所述液体填充部件解除所述阀机构的封闭,向所述液体容纳体内填充液体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液体容纳体和所述密封结构体配置在框体中的工序。
此时,在向液体容纳体中填充液体之前在密封膜上形成切除部。因此,当使用液体填充部件向液体容纳体中填充液体时,该液体填充部件从密封膜的切除部通过而被液体通路接纳,解除阀机构的封闭,从而能够填充液体。因此,密封膜的切除部还发挥着在液体填充时使液体填充部件通过的作用。当然,在液体填充之后,导出液体容纳体内的液体来使用,在此时也能够使液体导出部件从密封膜的切除部通过。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中,在所述框体中配置液体余量检测单元,通过使设置在所述液体余量检测单元上的所述液体导出部件从所述密封膜的所述切除部通过而被所述液体通路接纳,使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与所述液体余量检测单元连结。即,液体导出部件可以设置成余量检测单元的一部分。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在液体密封结构体的开口端面和密封部件上热熔敷密封膜的工序,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包括:在液体通路的液体导出端处具有开口端面的液体导出部;配置在所述液体通路内的所述开口端面一侧的密封部件;以及在所述液体通路内配置在所述密封部件的内侧并封闭所述液体通路的阀机构;
使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与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连结的工序;
使液体填充针通过所述密封膜和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而被所述液体导出部的所述液体通路接纳,并向所述液体容纳体内填充液体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液体容纳体和所述密封结构体配置在框体中的工序。
在本方式中,能够在液体填充工序中通过液体填充针在密封膜上形成切除部。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是一种再填充液体容纳容器,该再填充液体容纳容器是通过从市场上回收液体容纳容器并向液体容纳体内再次填充液体而得到的,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
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以及
与所述液体容纳体连结的密封结构体;
所述密封结构体包括:
液体导出部,包括液体通路和形成在所述液体通路的液体导出端处的开口端面;
密封部件,配置在所述液体通路内的所述开口端面一侧;以及
密封膜,配置成覆盖所述液体导出部的所述液体通路和所述开口端面,热熔敷在所述开口端面和所述密封部件上;
所述再填充液体容纳容器的特征在于,
在回收之前,通过使液体导出针经由所述密封膜而被所述液体通路接纳,解除所述阀机构的封闭而导出所述液体容纳体内的液体,
所述密封膜保持与所述开口端面和所述密封部件之间的热熔敷,
还具有重叠接合在所述密封膜上的覆膜,
在所述覆膜上形成有用于使再次被所述液体通路接纳的所述液体导出部件通过的切除部。
这样一来,能够再次利用在回收之前破裂的密封膜或具有切除部的密封膜的密封功能,同时能够仅通过追加覆膜而将回收的液体容纳容器作为再填充液体容纳容器进行再次利用,并且能够确保回收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商品价值。并且,在下次使用该容器时,液体填充时的液体填充部件、液体导出时的液体导出部件从设置在覆膜上的切除部、密封膜的破裂部或切除部通过而被配置在液体通路中。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是一种液体容纳容器的再填充方法,在将液体容纳容器从市场上回收之后向液体容纳体中再次填充液体,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
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以及
与所述液体容纳体连结的密封结构体;
所述密封结构体包括:
液体导出部,包括液体通路和形成在所述液体通路的液体导出端处的开口端面;
密封部件,配置在所述液体通路内的所述开口端面一侧;
阀机构,在所述液体通路内,配置在所述密封部件的内侧,封闭所述液体通路;以及
密封膜,配置成覆盖所述液体导出部的所述液体通路和所述开口端面,热熔敷在所述开口端面和所述密封部件上;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再填充方法的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工序:
在回收之前,通过使液体导出部件经由所述密封膜而被所述液体通路接纳,解除所述阀机构的封闭而导出所述液体容纳体内的液体,
通过所述密封膜与所述开口端面和所述密封部件之间的热熔敷而保持所述开口面一侧的密封,同时将液体再次填充到所述液体容纳体内的工序;以及
在再填充工序之后,将对所述密封膜进行覆盖的覆膜重叠接合在所述密封膜上的工序;
其中,在所述覆膜上形成有用于在再次填充之后使再次被所述液体通路接纳的液体导出部件通过的切除部。
由此,能够再次利用破裂的密封膜或具有切除部的密封膜的密封功能,同时能够仅通过追加覆膜而将回收的液体容纳容器作为再填充液体容纳容器进行再次利用,并且能够确保回收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商品价值。当具有破裂的密封膜时,通过覆膜来隐藏破裂部,由此可以提升商品价值。即使安装了具有切除部的密封膜,由于重复使用会使密封膜的切除部发生变形,因此可以通过用覆膜进行隐藏来提高商品价值。并且,在下次使用该容器时,液体填充时的液体填充部件、液体导出时的液体导出部件通过设置在覆膜上的切除部和密封膜上的破裂部或切除部而被配置在液体通路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打印机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墨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墨盒的部分截面图;
图5是插入有墨水导出针的状态下的墨盒的部分截面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密封构造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在图6的密封构造体中熔敷密封膜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8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9(a)是袋体容纳部中安装有墨包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b)是图9(a)的A部放大图;
图10是液体余量检测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液体余量检测单元的立体图;
图12是从背面一侧观察到的液体余量检测单元的立体图;
图13(a)和图13(b)是设置在图12所示的液体余量检测单元中的墨水导出部件的主视图和截面图;
图14是嵌合安装有余量检测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a)是电路基板及其周围的放大图,图15(b)是图15(a)的D-D截面图;
图16是表示在余量检测单元的密封膜上未设置切除部的变形例的液体容纳容器的简要立体图;
图17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而被再次利用的墨水导出部的密封方法的简要立体图;
图18是被再次利用的液体余量检测单元的主视图;
图19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由多层形成的覆膜的立体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在热熔敷工序中使用工具在覆膜上形成切口的工序的简要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不适当地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进行限定,通过本实施方式说明的构成作为本发明的解决手段并非全部都是必须的。
(液体喷出装置的简要情况)
如图1所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或液体消耗装置的打印机11由框体12覆盖。并且,如图2所示,在框体12内具有:导轴14、托架15、作为液体喷射头的记录头20、阀单元21、作为液体容纳体的墨盒23、以及加压泵25(参照图1)。
如图1所示,框体12为近似长方体形状的箱体,在其前表面上形成有墨盒固定器12a。
如图1所示,导轴14形成为棒状并架设在框体1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导轴14的架设方向作为主扫描方向。所述导轴14可相对移动地插通托架15,该托架15可以在主扫描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并且,托架15经由正时带(未图示)而与托架马达(未图示)连接。托架马达由框体12支承,通过驱动托架马达,经由正时带而驱动托架15,使托架15沿导轴14、即沿主扫描方向进行往复移动。
设置在托架15的下表面上的记录头20具有用于喷射作为液体的墨水的多个喷嘴(未图示),通过向记录纸等印刷介质喷出墨滴来进行图像或文字等印刷数据的记录。阀单元21装载在托架15上,将暂时储存的墨水在调整了压力的状态下供应给所述记录头20。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个阀单元21可以将2种墨水在调整了压力的状态下分别供应给记录头20。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阀单元21共计设置有3个,与6种墨水的颜色(黑、黄、品红、青、淡品红、淡青)相对应。
在记录头20的下方设置有压纸卷轴(未图示),该压纸卷轴支承作为由送纸单元(未图示)在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上输送的目标的记录介质。
(液体容纳容器)
如图1所示,作为液体容纳容器的墨盒23可装卸地容纳在墨盒固定器12a中,与所述墨水的颜色相对应而配备有6个。根据图3~图5来说明该墨盒23的构造。
如图3所示,墨盒23具有主体壳体31a、上壳体31b、以及作为液体容纳体的墨包32。并且,由主体壳体31a和上壳体31b构成了作为壳体的墨水壳体31,在该壳体内容纳墨包32。在图3中,仅图示了6个墨盒23中的1个,由于其他的5个墨盒23具有相同的构造,因此省略其图示。
如图3所示,墨包32具有:墨袋32a,为可挠性部分;以及作为液体导出部的墨水导出部32b和密封部件33。墨袋32a由具有可挠性和阻气性的材料形成,例如通过重叠2片铝层压密封膜并对其周围进行热熔敷等方法接合而成,所述铝层压密封膜的外侧由尼龙密封膜形成,内侧例如由聚丙烯或聚乙烯等制成的密封膜形成。
墨水导出部32b例如由聚丙烯形成,通过热熔敷等方法安装在墨袋32a上。详细地说,当形成墨袋32a时,在通过热熔敷接合了重叠的2片铝层压密封膜的3个边之后,在将墨水导出部32b配置在剩余的1个边的中央部的状态下对其进行热熔敷,由此形成墨包32。墨水在进行了脱气的状态下容纳在墨袋32a内。墨水导出部32b形成为近似圆筒形状,其内部形成有作为液体通路的墨水导出口32c。经由该墨水导出口32c取出容纳在墨袋32a内的墨水。
另外,在作为液体通路的墨水导出口32c处设置有阀机构,该阀机构配置在密封部件33的内侧,封闭墨水导出口32c并仅在供应墨水时打开,由此墨袋32a内的墨水不会泄漏出来。墨水导出口32c的阀机构例如配置在墨水导出部32b的墨水导出口32c内的比密封部件33更靠近内侧的位置,该墨水导出口32c包括:可动的阀体34,按照可以与密封部件33抵接的方式配置在墨水导出部32b的墨水导出口32c的内侧,并且比密封部件33靠近内侧;以及盘簧35,是按照使该阀体34以一定的压力与密封部件33接触的方式对其进行施压的施压部件。盘簧35将阀体34向密封部件33一侧施压。由此,如图4所示,阀体34封闭密封部件33的供应口33a。并且,供应口33a由密封膜F2覆盖。后面将详细地说明该密封膜F2。
当在墨盒固定器12a中配置有墨盒23时,作为形成在液体喷射装置上的液体导出部件的供墨针40通过密封膜F2的后述的切除部C而插入到墨水导出部32b内。并且,供墨针40抵抗盘簧35的弹性力而将阀体34向墨袋32a一侧按压(参照图5)。当阀体34从密封部件33离开时,墨袋32a中的墨水从密封部件33与阀体34之间的间隙经由设置在供墨针40的顶端的多个孔40a向外部流出。
即,密封部件33在供墨针40插通之前作为以一定的压力与阀体34接触而阻断墨水导出口32c的阀座部件而发挥作用。因此,即使在密封膜F2上形成有切除部C,也不会从切除部C泄漏出墨水。并且,当供墨针40插通时,通过由供墨针40抵抗盘簧35的施压力,阀体34离开密封部件35,由此墨水导出口32c开放。
如图3所示,主体壳体31a包括外壳体31c和内壳体31d,它们分别由聚丙烯或聚乙烯等形成。外壳体31c为近似长方体形状的、上侧敞开的箱体。内壳体31d比外壳体31c小一圈,具有与墨包32相似的形状,限制墨包32相应于墨水壳体31的移动而移动。上壳体31b由覆盖在主体壳体31a的上表面的近似四角形的板状体形成,例如由聚丙烯形成。在上壳体31b的规定的位置上设置有卡片K1,当被覆盖在主体壳体31a的上表面时,与在外壳体31c和内壳体31d之间形成的结合部件K2结合。
在主体壳体31a的前表面31e的中央形成有正方形的供应口安装部31f。在供应口安装部31f上设置有与所述内壳体31d连通的开口部31g。并且,在该开口部31g的开口边缘处,沿该开口边缘向墨水壳体31的外侧方向突出形成有环状突起部R2。另外,在供应口安装部31f的四角处,圆柱状的独立突起部R3以与所述环状突起部R2相同的突出量向墨水壳体31的外侧方向突出形成。
在所述供应口安装部31f的一侧形成有加压口H。加压口H与主体壳体31a的外部和内壳体31d的内部连通。
当墨包32容纳在所述墨水壳体31内时,按照从所述开口部31g的内侧向外侧露出的方式将墨包32的墨水导出部32b容纳在内壳体31d中。此时,如图5所示,从开口部31g露出的墨水导出部32b按照顶端部R1位于与所述环状突起部R2相同的突出位置处的方式而被容纳。
当在内壳体31d内容纳有墨包32时,例如由聚丙烯或聚乙烯形成的密封膜F1(参照图3)热熔敷在该内壳体31d上。
(密封结构体)
配置在墨水导出部32b的墨水导出口32c的内部的密封部件33由热可塑性弹性体等弹性材料形成。密封部件33为近似圆筒形状的、上下开口的弹性环。如图4和图5所示,密封部件33的内部形成为漏斗状的供应口33a,对液体供应针40的外周进行弹性密封。并且,通过插入到供应口33a中的供墨针40的液体导入口位于墨水导出部32b的流路32d内,将容纳在墨袋32a内的墨水供应给液体喷射装置。
在形成墨水导出部32b的导出口32c的内壁的侧面32g上形成有凹部32e。在密封部件33的外周面33e上形成有与凹部32e抵接的凸部33d。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33的位置通过密封部件33的外表面33e、33d与形成墨水导出部32b的墨水导出口32c的内壁面32g、32f抵接来决定。即,对于供墨针40的插入方向而言,密封部件33的位置通过与跟密封部件33的膜F2抵接的面33c相反的一侧的面33d和形成墨水导出部32c的内壁的底面32f抵接来决定。另一方面,对于与供墨针40的插入方向正交的面方向而言,通过形成在密封部件33的外周面33e上的凸部33b与形成在墨水导出口32c的内壁的侧面32g上的凹部32e抵接来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墨水壳体31的供应口安装部31f一侧热熔敷有密封膜F2。详细地说,密封膜F2热熔敷在形成于从供应口安装部31f向外突出的开口部31g的开口端面上的环状突起部R2、墨水导出部32b的顶端部R1、以及密封部件33的开口端面上,并且热熔敷在各个独立突起部R3上(参照图3)。
另外,为了使供墨针40可以通过,如图3所示,在该密封膜F2上例如形成有由从中心向多个、例如4个放射方向切出的切断线形成的十字(cross)型或X字型的切除部C。该切除部C不限于切口,也可以是如图6(第二实施方式)所示那样的孔。特别地,该切除部C的大小优选为不会在供墨针40通过时在密封膜F2上产生新的裂纹。即,优选为切出使供墨针的通过部分的最大直径通过的大小。其原因在于:这样一来,当供墨针通过时,过大的压力不会作用在热熔敷部上,从而可以维持热熔敷部的密封性。
这样,当在密封膜F2上形成了切除部C时,如图4所示,供墨针40可以经由密封膜F2的切除部C在无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插通至墨水导出部32b的内部。
如图5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供墨针40的顶端尖锐,因而可以容易地刺破密封膜F2。
但是,与未形成切除部C的密封膜F2相比,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膜F2不会被供墨针40拽拉,因此热熔敷部不会产生过大的负担,从而可以维持密封性。另外,如果密封膜F2被供墨针40拽拉,则在最坏的情况下,在图4中密封膜F2的一部分会被夹持在密封部件33与供墨针40之间。这样一来,可能会从密封膜F2被夹持的部分产生墨水泄漏。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防止该弊端的发生。
密封膜F2的切除部C可以是比供墨针40的插入最大直径小的孔或切口。其原因如下。如果是完全未形成切除部C的密封膜,则在被供墨针40刺破之前会有过大的压力作用在热熔敷部上,另外,在该期间内密封膜会被过大的力拽拉。而从这一方面来说,对于形成有即便是小的切除部C的密封膜F2,即使在被供墨针40刺破而使切除部C进一步变大的情况下,作用于热熔敷部的压力也会很小,密封膜F2的伸长量也可以很小。
在这里,由于以往作为密封部件的材质的丁基橡胶与墨水壳体31和墨水导出部32b不具有材料的共通性,因此无论如何选择密封膜F2的材质,也无法将密封部件与墨水壳体31和墨水导出部32b一起熔敷在密封膜F2上。
可以通过选择密封部件33的材料来进行上述熔敷。作为密封部件33的材质的热可塑性弹性体,例如可以列举出Bridgestone株式会社制造的商品MNCS(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2-225303)。本申请的发明者等通过试验发现:由该材质形成的密封部件33可以很好地与作为聚烯烃系的聚丙烯(PP)、聚乙烯(PE)、EPO等进行热熔敷。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墨水导出部32b与墨袋32a进行热熔敷,因此墨水导出部32a的材质优选与墨袋32a的材质相同。从这一意义出发,在本实施方式中,墨袋32a、墨水导出部32b、墨水壳体31的材质统一为聚丙烯或聚乙烯等。如果使密封膜F2的材质也为聚丙烯或聚乙烯,则可以实现上述熔敷。
因此,当密封膜F2相对于环状突起部R2、墨水导出部32b的顶端部R1、以及密封部件33进行热熔敷后,通过该密封膜F2来密封开口部31g与墨水导出部32b之间的间隙D1、墨水导出部32b与密封部件33之间的间隙D2。
通过密封膜F2密封间隙D2的结果是:墨水导出部32b的凹部32e和密封部件33的凸部33b仅为了密封部件33的定位而发挥作用,不必要求其具有液密密封性。从这一点也可以理解密封部件33的凸部33b或墨水导出部32b的凹部32e的构成不是必须的。即,可以使形成墨水导出部32b的导出口32c的内壁的侧面32g、密封部件33的外周面33e中的一者或两者平坦。
通过用密封膜F2密封间隙D2,可以获得如下的特殊效果。例如即使墨水导出部32b的真圆度的精度变差,凹部32e和凸部33b的密封性不完全,也不会经由间隙D2而产生墨水泄漏。另外,通过从墨袋32a加压供应墨水,即使凹部32e和凸部33b之间的密封被破坏,也可以通过密封膜F2来防止墨水泄漏。并且,即使墨盒23坠落或对墨盒23施加振动,也可以通过密封膜F2来防止墨水泄漏。
另一方面,通过用密封膜F2同时密封间隙D1,可以获得如下效果。
由容纳墨包32的内壳体31d和密封膜F1形成的空间S(参照图3)成为除了所述加压口H之外被密闭的状态。因此,从由所述框体12支承的加压泵25(参照图1)经由加压口H向内壳体31d内供应的空气会被气密地保持在内壳体31d中,因此会对容纳在空间S中的墨包32进行加压。
另外,由于密封膜F2相对于墨水导出部32b的顶端部R进行热熔敷,因此墨水导出部32b的墨水导出口32c也被密封,墨包内部与外部隔绝。于是,由于通过密封膜F2与环状突起部R2进行热熔敷而使墨水导出部32b的墨水导出口32c被密封,因此不会出现当从外部插入供墨针40而使阀体34开放时在墨包32内混入气泡的问题。并且,由于密封膜F2与包围环状突起部R2的四方的独立突起部R3进行热熔敷,因此可以防止密封膜F2在某种力的作用下从环状突起部R2剥离。
并且,在主体壳体31a上形成有夹持墨水导出部32b的2个墨水导出部固定肋31j,墨水导出部固定肋31j的端部31j1与在墨水导出部32b的外周形成为圆盘状的环状突起部32b1抵接并固定在主体壳体31a上。由此,限制在热熔敷时墨水导出部32b向主体壳体31a内部移动。
旋转防止部件31k是与在墨水导出部32b的环状突起部32b1上形成的凹部(未图示)结合的突起,限制墨包32在旋转方向上的移动,将墨包32定位于预定的位置。
(液体喷射装置的动作)
接着,说明如上构成的打印机11在供应墨水和印刷时的作用。
如图1所示,通过使每种颜色的墨盒23相对于墨盒固定器12a向副扫描方向上的里侧滑动,将各种颜色的墨盒23安置在墨盒固定器12a中。当墨盒23被安置后,设置在墨盒固定器12a上的供墨针40插通密封膜F2的切除部C(参照图3或图6)而在几乎无阻抗的情况下与墨水导出部32b连接(参照图4)。供墨针40经由墨水供应管36与阀单元21连接。因此,墨包32的墨水被供应给阀单元21,并在调整了压力的状态下被供应给记录头20。
与此同时,设置在墨盒固定器12a上的空气导入部件与墨盒23(主体壳体31a)的加压口H连接。空气导入部件经由空气导入管与加压泵25连接。因此,可以通过加压泵25将加压空气导入到容纳墨包32的空间S中。此时,内壳体31d的开口部被密封膜F1密闭,图4所示的间隙D1、D2被密封膜F2密闭。因此,供应到内壳体31d内的空气不会从加压口H泄漏到外部,并且不会从间隙D2泄漏墨水。结果,可以对墨包32进行高精度的加压控制。
由此,当各个墨盒23的墨包32被从加压泵25供应的加压空气加压时,会向所述阀单元21供应墨包32内的墨水。于是,暂时储存在阀单元21中的墨水在调整了压力的状态下被供应给记录头20。
然后,在根据图像数据并通过送纸单元使记录介质P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同时,使托架15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并从记录头20喷射墨水,由此可以在记录介质P上进行印刷。
也可以如下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密封膜F2上形成十字型或X字型的切口或开孔,以便当设置在墨盒固定器12a上的供墨针刺破密封膜F2而与墨水导出部32b连接时密封膜F2会容易地刺破密封膜F2,该切除部C可以是会使供墨针40容易地通过的任何形状。例如,切口既可以是从中心向2个放射方向呈一条直线状延伸的一字形状,也可以是从中心向3个以上的放射方向延伸的切口。孔不限于图6所示的圆孔,也可以是三角形、四角形等多角形或星形等,对其形状没有限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墨水壳体31的前表面31e上具有1个环状突起部R2,但也可以具有2个以上的环状突起。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强密封膜F2的热熔敷。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墨水壳体31、密封部件33、以及密封膜F2分别由聚丙烯形成,但各自只要是能够进行热熔敷的材料即可。例如,也可以是聚乙烯。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密封膜F2为正方形并具有与供应口安装部31f相同的大小,但只要是至少能够封闭间隙D1、D2的形状、大小即可。例如,也可以是直径的大小与供应口安装部31f的一边相同的圆形或覆盖间隙D1、D2的环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墨盒23设置有6个,但是安装在打印机11上的墨盒的数量可以是任意数量。
(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墨水导出部50的分解立体图。图6所示的墨水导出部50的外形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墨水导出部32b不同。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切除部C的密封膜F2不与墨水壳体进行熔敷,而仅熔敷在墨水导出部51和密封部件60上。本实施方式仅在上述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6所示的切除部C也可以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图3所示的切口。
图7是在墨水导出口51中插入有密封部件60的状态、并且是热熔敷密封膜F2之前的状态的部分截面图。
墨水导出部50具有从开口端面53突出的高度为H的环状的第一可熔敷部54。同样,密封部件60具有在插入到墨水导出口51的状态下相对于墨水导出部50的开口端面53的突出高度为L的环状的第二可熔敷部62。即,第一、第二可熔敷部54、62形成为一个面。
在设定成图7所示的状态之后,将密封膜F2载置在第一、第二可熔敷部54、62上,通过热和压力来熔敷密封膜F2。此时,第一、第二可熔敷部54、62熔融,与同时被熔融的密封膜F2一体化而与其熔敷在一起。在熔敷后,由于第一、第二可熔敷部54、62被熔融,因此密封膜F2由与开口端面53成为一个面的面支承。
这样,通过使第一、第二可熔敷部54、62突出形成为环状,限定了熔融位置,从而可以通过较小的压力和较少的时间来完成熔敷。另外,通过进行熔融并直至第一、第二可熔敷部54、62消失,可以通过目视来确认熔敷完成,降低熔敷不良的发生。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对相当于图4所示的间隙D2之处进行密封并防止墨水泄漏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虽然无法取得通过密封间隙D1而获得的效果,但是可以获得除此之外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所有效果。另外,除了不需要封闭或覆盖间隙D1之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变更也可以应用于本实施方式。图7所示的第一、第二可熔敷部54、62也可以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图8~图15(b)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容纳容器的墨盒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本实施方式的墨盒能够安装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因此,省略与液体喷射装置相关的详细说明。
图8是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分解立体图,图9(a)是表示将作为液体容纳部的墨包和填埋该墨包周围的间隙的垫片安装在图8所示的容器主体的袋体容纳部中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b)是图9(a)的A部放大图,图10是图8所示的液体余量检测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此外,图11是液体余量检测单元的组装立体图,图12是从里侧观察到的液体余量检测单元的立体图。图14是嵌合安装有余量检测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5(a)是电路基板及其周围的部分放大图,图15(b)是图15(a)中沿D-D的截面图。
图8所示的墨盒100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在商用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墨盒安装部中,向安装在记录装置上的记录头(液体喷射头)供应墨水。
该墨盒100包括:容器主体105,划分形成出被加压单元加压的袋体容纳部103;作为液体容纳部的墨包107,储存墨水并容纳在袋体容纳部103内,通过袋体容纳部103的加压将所储存的墨水从墨水导出部(液体导出部)107a排出;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具有用于将墨水供应给作为外部液体消耗装置的记录头的液体导出部件109,以可装卸的方式安装在容器主体105上。
容器主体105是通过树脂成形而形成的框体。在容器主体105中划分形成有袋体容纳部103和检测单元容纳部113,所述袋体容纳部103为上部敞开的近似箱形,所述检测单元容纳部113位于该袋体容纳部103的前面一侧,容纳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
在容纳了墨包107之后,袋体容纳部103的敞开面被密封膜115密封。由此,袋体容纳部103成为密封室。
在对袋体容纳部103和检测单元容纳部113之间进行划分的隔壁105a上配置有作为连通通路的加压口117,该加压口117用于将加压空气输送到由于密封膜115而形成为密封室的袋体容纳部103的内部。在将墨盒100安装在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墨盒安装部中之后,在加压口117上连接墨盒安装部一侧的加压空气供应装置,从而能够通过被供应到袋体容纳部103中的加压空气对墨包107进行加压。
墨包107如下形成:在由多层密封膜形成的可挠性袋体107b的一端一侧接合筒状的墨水导出部107a,在该墨水导出部107a中插入连接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的连接针111a(参照图12)。
墨包107的墨水导出部107a气密性地插通形成在隔壁105a上的连接口插通用的开口118,如图9(a)和图9(b)所示,其顶端突出到检测单元容纳部113内。另外,由于墨水导入部件107a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墨水导出部50(参照图6和图7)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这里,如图8、图9(b)、以及图10所示,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该墨水导出部107a上也熔敷有具有切除部C的密封膜108。与图6和图7相同,该密封膜108熔敷在墨水导出部107a的开口端面和配置在该墨水导出部107a中的密封部件(未图示)的端面上。由此,能够获得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由于密封膜108与先前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密封膜F2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形成在密封膜108上的切除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也可以不是图8所示的切口而是图6所示的孔等。
在连接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之前,预先在墨包107中填充被调整为高脱气度状态的墨水,通过密封膜108进行密封。
当在袋体容纳部103中安装了墨包107时,在可挠性袋体107b的前后的倾斜部107c、107d上安装树脂制的垫片119。当袋体容纳部103的上表面被密封膜115覆盖、袋体容纳部103成为密封室时,树脂制的垫片119能够防止墨包107在该密封室内摇晃,并且填埋了密封室内多余的闲置空间,提高了在通过加压空气对袋体容纳部103内部进行加压时的加压效率。
在检测单元容纳部113和密封膜115上安装有树脂制的盖121。当盖121覆盖在容器主体105上时,未图示的结合单元与容器主体105一侧的结合部122相结合,从而将盖121固定在容器主体105上。
如图9(b)所示,在设置在隔壁105a上的开口118的周围配置有通过预定操作来安装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的安装部123。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123是按照可旋转的方式来嵌合安装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的嵌合构造,该安装部123设置在容器主体105上的、离开后述的电路基板131的位置上。具体地说,安装部123包括2个弯曲的凸壁123a、123b,通过该凸壁123a、123b而形成了限制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的旋转的环形构造。
此外,如图9(b)所示,在靠近安装部123的位置处,在如同与隔壁105a垂直那样直立设置在检测单元容纳部113中的隔壁105b上配置有卡槽124,该卡槽124防止嵌合在安装部123上的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脱落。
在作为覆盖检测单元容纳部113的前面一侧的隔壁的容器主体105的前面壁105c上,为了便于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的安装操作,在与安装部123相对的位置上通过切除而形成有开口126。
如图9(a)所示,在前面壁105c的两个侧部上配置有定位孔127、128,在将墨盒100安装在墨盒安装部中时,配置在墨盒安装部一侧的定位销插入到定位孔127、128中。
在距离定位孔127近的容器主体105的侧壁上,在靠近前面的位置上配置有电路基板131,在将墨盒100安装到墨盒安装部中时,该电路基板131与配置在墨盒安装部一侧的连接端子接触而实现电连接。在该电路基板131上形成有与配置在墨盒安装部一侧的连接端子接触的多个接点。
此外,如图15所示,在电路基板131的背面装载有用于记录墨水余量或墨盒的使用历史等信息的存储元件131c,并且形成有接点131d,该接点131d用于使安装在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上的、检测液体余量状态的传感器部件(包括压电元件,以下简称为“传感器部件”)132(参照图10)与喷墨式记录装置一侧的连接端子导通连接。因此,在墨盒100(参照图8)安装在记录装置的墨盒安装部中、电路基板131的表面的各接点(未图示)与墨盒安装部一侧的连接端子连接后,经由该电路基板131,存储元件131c、传感器部件132与记录装置一侧的控制电路电连接,从而能够从记录装置一侧控制这些存储元件131c或传感器部件132的动作。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包括:树脂制的单元壳体133,通过旋转操作安装在容器主体105(参照图8)上;传感器部件132,通过传感器基座141固定在该单元壳体133的背面一侧;绝缘性的传感器密封膜(未图示),覆盖传感器部件132周围的传感器基座141的表面等;以及金属板制的一对中继端子143、144,为了使该传感器部件132上的端子132a、132b与电路基板131(参照图15(a)和图15(b))的背面的接点131d(参照图15(a)和图15(b))连接而从传感器密封膜(未图示)上安装到单元壳体133上。
单元壳体133包括:壳主体133a,具有插入连接墨盒安装部一侧的供墨针(液体导出针)的墨水导出部109和与该墨水导出部109连通的内部流路空间146;流路形成部件133c,装填在内部流路空间146内,通过与内部流路空间146协作而形成与墨水导出部109连通的流路;压力室密封膜(未图示),熔敷在壳主体133a的端面上,通过密封内部流路空间146的敞开面而划分形成余量检测用的压力室;以及盖体133b,覆盖在该压力室密封膜上以进行保护。
通过使突出设置在壳主体133a的外周的结合轴152嵌合到突出设置在基端一侧的卡片151的孔151a中,使盖体133b以旋转自如的方式与壳主体133a连结,进而通过利用弹簧153使顶端一侧与壳主体133a连结而将盖体133b固定到壳主体133a上。
在墨水导出部109中安装有在墨盒安装部一侧的供墨针插入时打开流路的流路开闭机构155。流路开闭机构155具有固定在墨水导出部109中的筒状的密封部件155a和配置在该密封部件155a的内侧并封闭液体流路的阀机构。阀机构包括:阀体155b,通过落座于密封部件155a上而将流路保持为关闭状态;以及弹簧部件155c,向落座于密封部件155a上的方向对阀体155b进行施压。由于墨水导出部109也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墨水导出部50(参照图6和图7)相同,因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安装有流路开闭机构155的墨水导出部109的开口端被具有切除部C(参照图10)密封膜156密封。该密封膜156也与第二实施方式(参照图6和图7)同样地熔敷在墨水导出部109的开口端面和安装在该墨水导出部109中的密封部件155a的端面上。由于在设置于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中的墨水导出部109中也形成有墨水流路,因此与通过跟墨包107直接连结的墨水导出部107a而应解决的问题是相同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在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中的墨水导出部109中,也能够解决从通过图4说明的间隙D2渗漏墨水的问题。密封膜156与先前在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密封膜F2、108同样地具有切除部C,因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将墨盒100安装到记录装置的墨盒安装部中之后,安装在墨盒安装部上的供墨针通过密封膜156的切除部C而插入到液体导出部109中。此时,插入到液体导出部109中的供墨针使阀体155b从密封部件155a脱离,由此单元壳体133内的流路变成与供墨针连通的状态,从而能够向记录装置一侧供应墨水。
另外,如图12所示,在壳主体133a的背面一侧,在与容器主体105的安装部123(参照图9(a))相对应的位置上具有按照可旋转的方式嵌合到该安装部123上的容器嵌合部135。在该容器嵌合部135的内侧设置有插入连接到墨包107的墨水导出部107a中的连接针111a。该连接针111a从具有图8和图9(b)所示的切除部C的密封膜108通过而插入到墨水导出部107a内。由此,打开墨水导出部107a内的阀机构,使得墨水能够导出。即,连接针111a与上述供墨针40同样地作为液体导出部件而发挥作用。所述内部流路空间146和流路形成部件133b(参照图10和图11)形成的流路是使墨水导出部109与连接针111a连通的内部流路。
在这里,如图13(a)和图13(b)所示,设置在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上的墨水导出部件111a包括形成有流路111a4的筒体111a1、以及从筒体的插入顶端面朝向筒体圆周壁形成并与流路111a4连通的狭槽111a2,筒体的插入顶端面为平坦面111a3。即,设置在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上的墨水导出部件111a与图5所示的墨水导出针40不同,其顶端并不尖锐。但是,由于在密封膜108上形成有切除部C,因此能够使墨水导出部件111a经由该切除部C而容易地插通。
传感器部件132是按照能够向内部流路施加振动的方式固定在壳主体133a的背面一侧的压电传感器,该传感器部件132将伴随内部流路内的墨水流量(压力)的变化而产生的残留振动的变化作为电信号输出。由记录装置一侧的控制电路对该传感器部件132的输出信号进行解析,从而检测墨包107中的墨水余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容器嵌合部135具有按照可旋转的方式嵌合在安装部123的凸壁123a、123b上的2个弯曲的凸壁135a、135b。通过这些凸壁135a、135b而形成了限制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的旋转的环形构造。
在壳主体133a上的容器嵌合部135的周围设置有卡片138。该卡片138从使容器嵌合部135嵌合在安装部123(参照图9(a))上的状态开始,在使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向图14所示的箭头(A)的方向旋转时,与容器主体105一侧的卡槽124(参照图9(b))结合,从而发挥防止嵌合部脱落的作用。
如图10、图15(a)、以及图15(b)所示,组装在单元壳体133中的中继端子143、144按照如下方式安装在单元壳体133的壳主体133a上:其一端143a、144a与组装在单元壳体133上的传感器部件132的端子132a、132b接触,并且另一端143b、144b与电路基板131上的接点131d、131d接触,由此使传感器部件132电路基板131与电连接。
进一步对中继端子143、144进行详细说明的话,则在其一端143a、144a一侧与传感器部件132的端子132a、132b接触、导通的状态下固定在单元壳体133的壳主体133a上。此外,中继端子143、144的另一端143b、144b一侧按照可以在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安装在容器主体105上时的旋转轴方向(图11中的箭头(B)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保持在单元壳体133上。
此外,在中继端子143、144的一端143a、144a一侧一体地形成有用于与端子132a、132b接触的接触片143c、144c。并且,在中继端子143、144的一端143a、144a一侧分别设置有被压入突出设置在壳主体133a上的凸台(未图示)的安装孔161、162,通过压力被固定在壳主体133a上。
如图11所示,中继端子143、144的另一端143b、144b一侧被狭槽164限制位置,并按照可以在图11的箭头(B)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被保持,所述狭槽164沿着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被安装在容器主体105上时的旋转轴方向(图11中的箭头(B)方向)而形成在壳主体133a的端部上。
并且,如图15(b)所示,在容器主体105上的电路基板131的安装位置附近,突出设置有作为位置限制单元的一对导肋166、167,所述导肋166、167使中继端子143、144的另一端143b、144b的位置与电路基板131上的接点131d的位置一致。一对导肋166、167形成可以使另一端143b、144b通过的槽168。
此外,如图10所示,在中继端子143、144的另一端143b、144b上设置有弹性单元171,该弹性单元171能够向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被安装在容器主体105上时的旋转轴一侧发生弹性变位。弹性单元171是在通过模压成形来形成中继端子143、144时形成的弯曲部。并且,在中继端子143、144的一端143a、144a一侧的安装孔161、162的周围,沿着端子的长度方向形成有提高端子刚性的缩径形状173。中继端子143、144是金属板的模压成形制品,缩径形状173通过模压加工而形成。
通过以下程序来组装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00。
首先,如图14所示,使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在垂直立起的状态下嵌合到容器主体05的安装部123中。接着,如图15所示,通过使嵌合的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沿着箭头(A)方向旋转,使向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的另一端一侧突出的中继端子143、144的另一端143b、144b与电路基板131的接点131d、131d接触。由此,将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安装在容器主体105上。
然后,如图8和图9所示,在容器主体105的袋体容纳部103内装填墨包107,使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的墨水导出部件111a(参照图12)从密封膜108的切除部C通过而与墨水导出部107a连接。此时,即使墨水导出部件111a的插入顶端如图13(a)、(b)所示那样具有平坦面111a3,也可以使其在无阻抗的情况下从密封膜108的切除部C通过。另外,在墨包107的倾斜部107c、107d上安置垫片119。然后,通过熔敷等将密封膜115粘附在袋体容纳部103的上表面上,将袋体容纳室103加工成密封室,在其上安装盖121之后即完成组装。
在将墨盒100安装到记录装置的墨盒安装部中时,配置在墨盒安装部上的供墨针(未图示)从密封膜156的切除部C通过而插入到液体导出部109中。由此,可以从墨盒100向记录头供应墨水。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具有切除部C的密封膜108、156,可以获得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除了不需要封闭或覆盖间隙D1之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变更也可以应用于本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相对于容器主体105进行安装的安装构造,说明了通过旋转操作来进行安装的构造。但是,只要安装操作简单即可,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相对于容器主体105进行安装的安装构造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考虑通过上下方向的滑动操作而将液体余量检测单元安装在容器主体上的结构。
另外,如图16所示,也可以仅在密封膜F2上形成切除部C,而在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的密封膜156上不形成切除部C。由于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的密封膜156能够被设置在打印机一侧的尖锐的墨水导出针刺破,因此不必一定在密封膜156上设置切除部C。但是,通过在密封膜156上设置切除部C,能够使墨水导出针在无任何阻抗的情况下通过密封膜156,因而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密封膜156被拽拉而引起的弊端。
(第四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将本发明应用于再填充液体容纳容器中。墨盒100的供应商从消费者手中回收已用完的墨盒100,再次向墨盒107中填充墨水,以达到资源的再次利用。
因此,如图8所示那样分解回收的墨盒100,并向墨包107中再次填充墨水。此时,图3所示的密封膜F2和图10所示的密封膜156原本就具有切除部C或形成有被墨水导出针刺破的切除部。但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对象产品的先决条件是:密封膜F2、156的周边部熔敷在墨水导出部32b、109及其内部的密封部件上。即,通过密封部件而维持了密封功能。此时,除去所熔敷的密封膜F2、156的操作极其困难。
因此,如图17所示,按照使覆膜200与熔敷在墨水导出部32b上的密封膜108重叠并覆盖密封膜F2的切除部或破裂部分108a的方式来接合该覆膜200。由此,由于使用过的切除部或破裂部分108a不会露出,因而能够保证再利用商品的商品价值。该覆膜200的接合方式可以是熔敷、附着、或粘合等。当进行熔敷时覆膜200的材质与密封膜F2相同,在其他接合方式的情况下材质不受限制。即,覆膜200只要是成薄膜状的膜即可,除了上述树脂材料以外,例如也可以是纸或布等纤维材料、无纺纸、无纺布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覆膜200上也形成有切除部C。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该切除部C可以形成为切口或孔。
这样一来,当对再填充液体容纳容器进行再次使用时,进行液体填充时的液体填充部件、进行液体导出时的液体导出部件通过设置在覆膜200上的切除部C、设置在密封膜F2上的切除部或破裂部108a而被配置在液体通路中。
对于具有切除部C或者破裂了的密封膜156,同样也可以用覆膜200进行覆盖。图18表示了外形形状与图10~图12所示的液体余量检测单元111不同的、被再次利用的液体余量检测单元210。在被再次利用的液体余量检测单元210中,覆盖密封膜156的破裂部分156a并接合有覆膜220。
这样一来,只要用覆膜210、220覆盖破裂的密封膜F2、156,即可再次利用密封膜F2、156的密封功能,并同时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墨盒100作为再次填充液体容纳容器而进行再次利用,从而可以保持回收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商品价值。
(第五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示出了密封膜的变形例。该变形例可以适用于先前说明的密封膜F2、108、156中的任一个。如图19所示,密封膜230可以为多层、例如双层膜。此时,面向墨水导出部的一侧的第一层膜232由能够与墨水导出部、密封部件、以及壳主体进行熔敷的上述材质形成即可。除此之外的第二层膜234可以由熔点至少比第一层膜高的材质形成。这样一来,由于第二层膜234在第一层膜232熔融的温度下不会熔融,因此在熔敷后能够维持保持形状的性能。当第一层膜232为聚丙烯或聚乙烯等时,第二层膜234的材质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酰亚胺(PA)。另外,当将密封膜形成为多层时,在该多层上形成图19所示的切除部C。
(第六实施方式)
下面,对在密封膜上形成切除部C来制造液体密封构造体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密封膜上形成切除部的工序可以在热熔敷密封膜之前的密封膜单体的状态下进行,或者也可以在热熔敷了密封膜之后的状态下进行。为了在热熔敷工序后在密封膜上形成切除部,例如可以使用设置在热熔敷工序中所使用的装置上的加工工具。
图20表示了例如将密封膜108热熔敷在图7所示的墨水导出部50上的工序。在该工序中,密封膜108熔敷在密封部件60的可熔敷部62和墨水导出部50的环状可熔敷部54上。熔敷工具300除了超声波振荡器等熔敷部310以外,还包括切除部形成工具320。该切除部形成工具320例如可以进退,在熔敷后在密封膜108上形成切除部C。作为切除部C的形成方法,可以通过加热进行熔融、通过刀具进行切割、或者使用它们的组合等。
这样一来,在使用热熔敷工具在密封膜108上形成了切除部C之后,使墨水导出部50与容纳液体的空的墨包107b连结。然后,使填充部件(未图示)从密封膜108的切除部C通过而容纳在液体通路32d中,通过墨水填充部件解除阀机构34、35的封闭状态,将墨水填充到墨包107b中。这样,除了墨水导出部件之外,墨水填充部件也能够通过密封膜108的切除部C。显然,也可以使热熔敷密封膜108之前的墨水导出部50与空的墨包107b连结,在热熔敷密封膜108之前向墨包107b中填充墨水。
另外,当使用图20所示的工具来形成切除部C时,图3所示的切口优于图6所示的孔。其原因在于:如果是切口的话不会产生从密封膜108脱离的断片。当形成孔时,例如可以对断片进行吸附等,以使其不落入到密封部件60内。
这样,除了在热熔敷工序中在密封膜上形成切除部C之外,也可以在密封膜的热熔敷之后、并且是在向墨包填充液体时,在密封膜上形成切除部。即,使墨水填充针(未图示)经由密封膜108和墨水导出部50而容纳在液体通路32d中,解除阀机构34、35的封闭状态,向墨包107b内填充液体。在该填充工序中,密封膜108被尖锐的墨水填充针刺破,由此可以在密封膜108上形成切除部C。即,可以通过墨水填充工序来形成切除部C,因而不会增加工序。
如上所述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到可以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新特点和效果的情况下进行多种变形。因此,这些变形例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例如,在说明书或附图中至少一次与更加广义或同义的不同词语同时记载的词语在说明书或附图中的任何一处都可以被替换成该不同的词语。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将液体喷射装置具体化为全行(full line)式(行头(line head)方式)的打印机,即在与记录纸张(省略图示)的输送方向(前后方向)相交叉的方向上,记录头19形成为与记录纸张(省略图示)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长度相对应的整体形状。
本发明的液体密封结构体和液体容纳容器的用途不限于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墨盒。可以转用于具有液体喷射头的各种液体消耗装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液体喷射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11,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具体化为喷射或喷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包括将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混合在液体中而形成的液状体、类似凝胶的流状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例如可以是:喷射如下液状体的液状体喷射装置,该液状体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括了在液晶显示器、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等的制造中使用的电极材料或色料(像素材料)等材料;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生物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用作精密移液管的、喷射作为样品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另外,还可以是:精确地向钟表或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在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凝胶(例如物理凝胶)等流状体的流状体喷射装置。并且,本发明可以应用在上述中的任一种液体喷射装置中。另外,本说明书中的“液体”是不包括仅由气体形成的液体的概念,在液体中,例如除了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等以外,还包括液状体、流状体等。
Claims (18)
1.一种液体密封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包括:
液体导出部,包括液体通路和形成在所述液体通路的液体导出端处的开口端面;
密封部件,配置在所述液体通路内的所述开口端面一侧;
阀机构,在所述液体通路内,配置在所述密封部件的内侧,封闭所述液体通路;以及
密封膜,配置成覆盖所述液体导出部的所述液体通路和所述开口端面,热熔敷在所述开口端面和所述密封部件上;
在所述密封膜上形成有切除部,该切除部用于使被所述液体通路接纳而解除所述阀机构的封闭的液体导出部件通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密封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除部为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密封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除部为从中心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切口。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密封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由紧贴所述液体导出部件并具有被插通的孔部的弹性环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密封构造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机构包括:
可动的阀体,按照可以与所述密封部件抵接的方式配置在所述液体通路内;以及
施压部件,按照使所述阀体与所述密封部件抵接的方式对该密封部件进行施压;
所述密封部件在所述液体导出部件插通之前作为与所述阀体抵接而封闭所述液体通路的阀座部件发挥作用,当所述液体导出部件通过所述密封膜而插入到所述液体通路中时,通过所述液体导出部件抵抗所述施压部件的施压力,所述阀体离开所述密封部件,使所述液体通路开放。
6.一种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以及
与所述液体容纳体连结的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密封结构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框体,在该框体中形成有容纳所述液体容纳体和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的空间,
所述框体包括:
加压口,导入用于压送所述液体容纳体内的液体的加压流体;以及
开口,使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的所述开口端面露出;
所述密封膜还热熔敷在所述开口周围的所述框体上。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与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连结的液体余量检测单元,
所述液体余量检测单元包括所述液体导出部件,所述液体导出部件通过所述密封膜的所述切除部而由所述液体通路接纳。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导出部件包括:
形成有流路的筒体;以及
狭槽,从所述筒体的插入顶端面向筒体周壁形成,与所述流路连通;
所述筒体的所述插入顶端面具有平坦面。
10.一种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
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
与所述液体容纳体连结的液体余量检测单元;以及
与所述液体余量检测单元的液体导出口连结的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密封结构体。
11.一种液体密封结构体的制造方法,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包括:
液体导出部,包括液体通路和形成在所述液体通路的液体导出端处的开口端面;
密封部件,配置在所述液体通路内的所述开口端面一侧;以及
阀机构,在所述液体通路内,配置在所述密封部件的内侧,封闭所述液体通路;
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在所述液体导出部的所述液体通路内配置所述阀机构和所述密封部件的工序;
在所述液体导出部的所述开口端面和所述密封部件上热熔敷密封膜的工序;以及
在所述热熔敷工序之前或之后,在所述密封膜上形成用于使液体导出部件通过的切除部的工序,所述液体导出部件被所述液体通路接纳而解除所述阀机构的封闭。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体密封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在所述热熔敷工序之前将所述密封部件配置成与所述开口端面实质上在同一个面内的工序。
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液体密封结构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熔敷工序之后,通过在所述热熔敷工序中使用的装置上设置的加工工具,在所述密封膜上形成所述切除部。
14.一种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工序:
制造权利要求1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密封结构体的工序;
使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与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连结的工序;
使液体填充部件通过所述密封膜的切除部而被所述液体通路接纳,通过所述液体填充部件解除所述阀机构的封闭,向所述液体容纳体内填充液体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液体容纳体和所述密封结构体配置在框体中的工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中配置液体余量检测单元,通过使设置在所述液体余量检测单元上的所述液体导出部件从所述密封膜的所述切除部通过而使其被所述液体通路接纳,由此使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与所述液体余量检测单元连结。
16.一种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工序:
在液体密封结构体的开口端面和密封部件上热熔敷密封膜的工序,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包括:在液体通路的液体导出端处具有开口端面的液体导出部;配置在所述液体通路内的所述开口端面一侧的密封部件;以及在所述液体通路内配置在所述密封部件的内侧并封闭所述液体通路的阀机构;
使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与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连结的工序;
使液体填充针通过所述密封膜和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而被所述液体导出部的所述液体通路接纳,并向所述液体容纳体内填充液体的工序;以及
将所述液体容纳体和所述密封结构体配置在框体中的工序。
17.一种再填充液体容纳容器,是通过从市场上回收液体容纳容器并向液体容纳体内再次填充液体而得到的,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
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以及
与所述液体容纳体连结的液体密封结构体;
所述液体密封结构体包括:
液体导出部,包括液体通路和形成在所述液体通路的液体导出端处的开口端面;
密封部件,配置在所述液体通路内的所述开口端面一侧;以及
密封膜,配置成覆盖所述液体导出部的所述液体通路和所述开口端面,热熔敷在所述开口端面和所述密封部件上;
所述再填充液体容纳容器的特征在于,
在回收之前,通过使液体导出针经由所述密封膜而被所述液体通路接纳,解除所述阀机构的封闭而导出所述液体容纳体内的液体,
所述密封膜保持与所述开口端面和所述密封部件之间的热熔敷,
还具有重叠接合在所述密封膜上的覆膜,
在所述覆膜上形成有用于使再次被所述液体通路接纳的所述液体导出部件通过的切除部。
18.一种液体容纳容器的再填充方法,在将液体容纳容器从市场上回收之后向液体容纳体中再次填充液体,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包括:
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以及
与所述液体容纳体连结的密封结构体;
所述密封结构体包括:
液体导出部,包括液体通路和形成在所述液体通路的液体导出端处的开口端面;
密封部件,配置在所述液体通路内的所述开口端面一侧;
阀机构,在所述液体通路内,配置在所述密封部件的内侧,封闭所述液体通路;以及
密封膜,配置成覆盖所述液体导出部的所述液体通路和所述开口端面,热熔敷在所述开口端面和所述密封部件上;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的再填充方法的特征在于,
包括以下工序:
在回收之前,通过使液体导出部件经由所述密封膜而被所述液体通路接纳,解除所述阀机构的封闭而导出所述液体容纳体内的液体,
通过所述密封膜与所述开口端面和所述密封部件之间的热熔敷而保持所述开口面一侧的密封,同时将液体再次填充到所述液体容纳体内的工序;以及
在再填充工序之后,将对所述密封膜进行覆盖的覆膜重叠接合在所述密封膜上的工序;
其中,在所述覆膜上形成有用于在再次填充之后使再次被所述液体通路接纳的液体导出部件通过的切除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037993 | 2007-02-19 | ||
JP2007037993 | 2007-02-19 | ||
JP2007132728 | 2007-05-18 | ||
JP2007179755 | 2007-07-0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49755A true CN101249755A (zh) | 2008-08-27 |
Family
ID=3990355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078250A Active CN101249756B (zh) | 2007-02-19 | 2008-02-19 | 流体导出部的密封构造体和密封方法、以及流体容器 |
CNA2008100078246A Pending CN101249755A (zh) | 2007-02-19 | 2008-02-19 | 液体密封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再填充液体容纳容器及其再填充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0078250A Active CN101249756B (zh) | 2007-02-19 | 2008-02-19 | 流体导出部的密封构造体和密封方法、以及流体容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80316249A1 (zh) |
JP (2) | JP2008230214A (zh) |
CN (2) | CN101249756B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124134A1 (zh) * | 2010-04-07 | 2011-10-13 |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喷墨打印机墨盒 |
CN103302989A (zh) * | 2012-03-13 | 2013-09-18 |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墨盒的回收方法 |
CN104080613A (zh) * | 2012-03-19 | 2014-10-01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通过打印头支撑结构的通风口 |
CN104228352A (zh) * | 2013-06-05 | 2014-12-2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容器 |
CN111070897A (zh) * | 2018-10-22 | 2020-04-28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连结结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11452507A (zh) * | 2019-01-18 | 2020-07-2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密封结构体、液体容纳容器 |
CN111716911A (zh) * | 2019-03-19 | 2020-09-29 | 佳能株式会社 | 储液容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27501B2 (ja) * | 2007-12-28 | 2013-10-3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燃料カートリッジ |
JP5521604B2 (ja) * | 2010-02-12 | 2014-06-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端子間接続構造、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収容容器の組立方法 |
DE102011052210A1 (de) * | 2010-09-02 | 2012-03-08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Flüssigkeitsbehälter, Flüssigkeitsausstoßvorrichtung mit dem Flüssigkeitsbehälter und Verfahren zum Wiederaufbereiten des Flüssigkeitsbehälters |
JP6035724B2 (ja) * | 2010-12-22 | 2016-11-3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取付部材、液体供給システム。 |
TR201802135T4 (tr) | 2010-12-22 | 2018-03-21 | Seiko Epson Corp | Kartuş. |
JP5213973B2 (ja) * | 2011-02-18 | 2013-06-1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用液体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3747961B (zh) * | 2011-07-26 | 2016-08-17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流体供应装置、能与流体供应装置一起使用的间隔件及其方法 |
JP5921135B2 (ja) * | 2011-10-20 | 2016-05-2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供給路接続部材 |
US8960871B2 (en) | 2012-01-13 | 2015-02-2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ounting member, liquid container with mounting member, and liquid supply system |
US9440755B2 (en) * | 2012-01-13 | 2016-09-1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consumption apparatus |
US8646889B2 (en) | 2012-01-13 | 2014-02-1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Cartridge and printing device |
US8931887B2 (en) | 2012-01-13 | 2015-01-1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consumption apparatus, liquid supply member, and liquid supply system |
RU2016131474A (ru) | 2012-01-13 | 2018-12-07 | Сейко Эпсон Корпорейшн | Картридж, система для подачи печатающего материала и печата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JP6197311B2 (ja) * | 2013-03-11 | 2017-09-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流路基板の製造方法、流路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流路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6398274B2 (ja) * | 2014-04-11 | 2018-10-0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容器、アダプター、ならびに液体噴射装置 |
KR101493035B1 (ko) * | 2014-07-24 | 2015-02-17 | 주식회사 우심시스템 | 사용자가 스스로 잉크 충전 가능한 잉크젯 프린터용 잉크 카트리지 |
JP6409508B2 (ja) * | 2014-10-31 | 2018-10-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液体消費装置 |
JP6950783B2 (ja) * | 2016-08-12 | 2021-10-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装着体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WO2019098287A1 (ja) * | 2017-11-20 | 2019-05-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
JP7057111B2 (ja) * | 2017-12-01 | 2022-04-1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ル機構の製造方法 |
JP2019188736A (ja) * | 2018-04-27 | 2019-10-3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インク容器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CN111111798A (zh) * | 2019-06-04 | 2020-05-08 | 厦门大学 | 微流控检测芯片 |
JP7483472B2 (ja) | 2020-04-13 | 2024-05-1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記録装置 |
JP7207481B2 (ja) * | 2020-05-07 | 2023-01-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装着体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JP7287586B2 (ja) * | 2020-05-07 | 2023-06-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装着体および液体噴射システ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76668A (en) * | 1934-11-30 | 1937-04-13 | Arthur E Read | Nonrefillable bottle |
US3550616A (en) * | 1968-06-06 | 1970-12-29 | Robertshaw Controls Co | Check valve with restricted bypass flow |
US3599538A (en) * | 1969-05-07 | 1971-08-17 | Continental Can Co | Three dimensional bag form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US3941171A (en) * | 1973-07-05 | 1976-03-02 | Ims Limited | Fluid transfer device |
US4020978A (en) * | 1975-08-15 | 1977-05-03 | Harry Szczepanski | Manually-operated dispenser |
US4479989A (en) * | 1982-12-02 | 1984-10-30 | Cutter Laboratories, Inc. | Flexible container material |
JPH0698774B2 (ja) * | 1984-02-09 | 1994-12-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容器 |
JPH0639166B2 (ja) * | 1985-09-12 | 1994-05-25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記録器具 |
US4762514A (en) * | 1985-11-01 | 1988-08-09 | Fujimori Kogyo Co., Ltd. | Method of making beverage packaging bag |
US4761683A (en) * | 1986-12-18 | 1988-08-02 | Xerox Corporation | Charge transfer in multiple sensor row arrays |
DE3855448T2 (de) * | 1987-04-15 | 1997-01-02 | Canon Kk | Detektor für übriggebliebene Tinte und Flüssigkeitseinspritzregistrierapparat mit diesem Detektor |
US5116902A (en) * | 1990-01-30 | 1992-05-26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Elastomer for use with aqueous inks |
US5844578A (en) * | 1990-01-30 | 1998-12-0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tank cartridge thereof |
US5158499A (en) * | 1990-07-09 | 1992-10-27 | American National Can Company | Laser scoring of packaging substrates |
JPH04135862A (ja) * | 1990-09-28 | 1992-05-11 | Seikosha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のインク残量検出装置 |
US6264314B1 (en) * | 1991-05-27 | 2001-07-2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cartridge for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US5216449A (en) * | 1991-07-29 | 1993-06-01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Rounded capillary vent system for ink-jet printers |
US5477963A (en) * | 1992-01-28 | 1995-12-2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 tank cartridge therefor |
US5640186A (en) * | 1992-03-18 | 1997-06-17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Two material frame having dissimilar properties for thermal ink-jet cartridge |
US5754207A (en) * | 1992-08-12 | 1998-05-19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Volume indicating ink reservoir cartridge system |
JP2727292B2 (ja) * | 1993-07-20 | 1998-03-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ユニット,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充填方法 |
US5563637A (en) * | 1993-10-26 | 1996-10-08 |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 Maintenance station for ink jet printhead |
US5393841A (en) * | 1993-11-09 | 1995-02-28 | Shell Oil Company | Dissimilar arm asymmetric radial or star block copolymers for adhesives and sealants |
US5825387A (en) * | 1995-04-27 | 1998-10-20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Ink supply for an ink-jet printer |
US6183077B1 (en) * | 1995-04-27 | 2001-02-06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keying ink supply containers |
DE69733176T2 (de) * | 1996-02-21 | 2006-02-16 | Seiko Epson Corp. | Tintenkartusche |
JP3449107B2 (ja) * | 1996-03-08 | 2003-09-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プリンタ等における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ヂ及び封止シート |
US6033141A (en) * | 1996-09-27 | 2000-03-07 | Nottingham-Spirk Design Associates, Inc. | Capless retractable sealed marking instruments |
JPH10138507A (ja) * | 1996-11-14 | 1998-05-26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 |
JPH10217499A (ja) * | 1997-02-10 | 1998-08-18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供給容器 |
US6172694B1 (en) * | 1997-02-13 | 2001-01-09 | Marconi Data Systems Inc. | Check valve for ink jet printing |
JPH10250104A (ja) * | 1997-03-12 | 1998-09-22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6130696A (en) * | 1997-05-19 | 2000-10-10 |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 Elastic member for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ink tank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US6585359B1 (en) * | 1997-06-04 | 2003-07-01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Ink container providing pressurized ink with ink level sensor |
JP3952550B2 (ja) * | 1997-08-22 | 2007-08-0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US6017332A (en) * | 1997-10-20 | 2000-01-25 | Urrutia; Hector | Medical dye delivery system |
JPH11192720A (ja) * | 1998-01-05 | 1999-07-21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インク充填方法、及びインク補給方法 |
DE19836924A1 (de) * | 1998-08-14 | 2000-02-17 | Staedtler Fa J S | Ink-Jet-Tintenpatrone mit Verschlußvorrichtung |
US6505924B2 (en) * | 1998-09-30 | 2003-01-14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 cartridge |
CA2430629C (en) * | 1998-11-11 | 2007-01-02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cartridge |
US6149256A (en) * | 1998-11-24 | 2000-11-21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Insertable cartridge for digital camera with ink jet printer |
JP3791577B2 (ja) * | 1999-01-18 | 2006-06-2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EP1043161B1 (en) * | 1999-04-08 | 2007-06-1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leaning control method for recording head incorporated therein |
JP2001199082A (ja) * | 1999-10-08 | 2001-07-24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方法 |
DE60119597T2 (de) * | 2000-01-21 | 2007-04-26 | Seiko Epson Corp. | Tintenpatrone und Tintenstrahldruckvorrichtung mit einer derartigen Tintenpatrone |
KR100484960B1 (ko) * | 2000-01-21 | 2005-04-25 |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 기록 장치용 잉크 카트리지 및 잉크젯식 기록 장치 |
US6908182B2 (en) * | 2000-01-31 | 2005-06-21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cartridge and ink jet printer |
CN1176806C (zh) * | 2001-05-17 | 2004-11-2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将一薄膜附着在容器的前表面上的方法 |
JP2003155063A (ja) * | 2001-08-03 | 2003-05-27 | Canon Inc | 液体収納容器、および該液体収納容器の製造方法 |
CN1403286A (zh) * | 2001-08-31 | 2003-03-19 | 国际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墨水匣 |
US6585362B2 (en) * | 2001-10-05 | 2003-07-01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Ink composition, ink cartridge having ink composition, and method of filling ink cartridge |
JP3891150B2 (ja) * | 2002-07-09 | 2007-03-14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収容体 |
US6746111B2 (en) * | 2002-07-30 | 2004-06-08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 Low cost, high air barrier ink supply |
EP1454754B1 (en) * | 2003-03-05 | 2010-04-28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producing liquid container |
CA2461959C (en) * | 2003-03-26 | 2012-07-24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container |
US7384133B2 (en) * | 2003-08-08 | 2008-06-10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container capable of maintaining airtightness |
JP4161846B2 (ja) * | 2003-08-08 | 2008-10-0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 |
JP4052257B2 (ja) * | 2004-02-16 | 2008-02-2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収容体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体 |
CN2726881Y (zh) * | 2004-09-06 | 2005-09-21 | 聂瑞权 | 喷墨打印机墨盒 |
JP4892942B2 (ja) * | 2004-11-29 | 2012-03-07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カートリッジの液体再充填方法、液体再充填装置および再充填カートリッジ |
AR051513A1 (es) * | 2004-11-29 | 2007-01-17 | Seiko Epson Corp | Metodo para cargar liquido en un cartucho dispositivo de carga de liquido y cartucho |
JP2006264067A (ja) * | 2005-03-23 | 2006-10-05 | Kanehiro Kk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
JP2007038537A (ja) * | 2005-08-03 | 2007-02-15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用シール材 |
-
2007
- 2007-05-18 JP JP2007132728A patent/JP2008230214A/ja active Pending
- 2007-07-09 JP JP2007179755A patent/JP2008230217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
- 2008-02-19 US US12/033,501 patent/US2008031624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8-02-19 CN CN2008100078250A patent/CN101249756B/zh active Active
- 2008-02-19 CN CNA2008100078246A patent/CN101249755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1124134A1 (zh) * | 2010-04-07 | 2011-10-13 |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喷墨打印机墨盒 |
CN103302989A (zh) * | 2012-03-13 | 2013-09-18 |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墨盒的回收方法 |
CN104080613A (zh) * | 2012-03-19 | 2014-10-01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通过打印头支撑结构的通风口 |
CN104080613B (zh) * | 2012-03-19 | 2016-04-06 |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 通过打印头支撑结构的通风口 |
US9475297B2 (en) | 2012-03-19 | 2016-10-25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Vent through a printhead support structure |
CN104228352A (zh) * | 2013-06-05 | 2014-12-2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容纳容器 |
CN111070897A (zh) * | 2018-10-22 | 2020-04-28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连结结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11070897B (zh) * | 2018-10-22 | 2021-06-01 |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 连结结构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11452507A (zh) * | 2019-01-18 | 2020-07-2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密封结构体、液体容纳容器 |
CN111716911A (zh) * | 2019-03-19 | 2020-09-29 | 佳能株式会社 | 储液容器 |
US11254135B2 (en) | 2019-03-19 | 2022-02-2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49756B (zh) | 2010-08-11 |
US20080316249A1 (en) | 2008-12-25 |
JP2008230214A (ja) | 2008-10-02 |
CN101249756A (zh) | 2008-08-27 |
JP2008230217A (ja) | 2008-10-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49755A (zh) | 液体密封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再填充液体容纳容器及其再填充方法 | |
CN112549778B (zh) | 瓶组件 | |
CN100363185C (zh) | 液体容器 | |
JP6311261B2 (ja) | 液体収容体の再生方法、および液体収容容器の再生方法 | |
US8322835B2 (en) | Sealing structure of fluid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d reusing fluid container | |
CN101850660B (zh) | 液体容器 | |
CN202623510U (zh) | 盒 | |
CN104228353B (zh) | 液体容纳体 | |
CN101590736A (zh) |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1633267B (zh) | 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1219604A (zh) | 液体检测装置、液体储存容器、以及液体再填充方法 | |
CN101633270B (zh) | 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供给方法 | |
TW201406559A (zh) | 卡匣及密封構件 | |
CN101633269B (zh) | 液体供给装置及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3419503A (zh) | 盖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 |
US9272521B2 (en) | Liquid housing container recycling method, and liquid housing container | |
CN104908434B (zh) | 液体容纳容器 | |
CN105398222B (zh) | 液体容纳体、电连接器和液体消耗装置 | |
CN1907719B (zh) | 液体容器 | |
CN104908433B (zh) | 液体容纳体、注入方法 | |
CN105398223B (zh) | 液体供给装置 | |
JP2016107525A (ja) | 保護部材、液体供給ユニットのセット | |
CN104842659A (zh) | 液体供应装置、液体容纳体 | |
CN100564043C (zh) | 液体容器 | |
CN101568437B (zh) | 液体容纳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Open date: 20080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