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08434B - 液体容纳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908434B
CN104908434B CN201510106972.3A CN201510106972A CN104908434B CN 104908434 B CN104908434 B CN 104908434B CN 201510106972 A CN201510106972 A CN 201510106972A CN 104908434 B CN104908434 B CN 1049084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filter
housing container
open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10697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908434A (zh
Inventor
长岛巧
川手宽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9084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84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9084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9084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63Ink fil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19/00Degasification of liquids
    • B01D19/0031Degasification of liquids by filt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在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中产生的异物向液体喷射装置侧流出、并能够将液体向液体喷射装置顺畅地供给的液体容纳容器。液体容纳容器具备:液体容纳部,能够容纳液体;以及液体供给部,在该液体供给部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将液体容纳部的液体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的液体供给流路,液体容纳容器具备过滤器单元,过滤器单元配置于液体容纳部内且与液体供给部连接,过滤器单元具有:第一开口,与液体供给流路连通;第二开口,与液体容纳部的内部连通;连接流路,连接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过滤器室,配置于连接流路的中途,在过滤器室安装有过滤器;及减压室,在与连接流路不同的位置与液体容纳部的内部连通且具有低于大气压的压力。

Description

液体容纳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液体的液体容纳容器。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吸收在贮存于液体容器内的液体中溶解的气体,已知有在液体容器的内部配置被减压至低于大气压的压力的减压容器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此外,为了除去墨水中的垃圾等的异物,已知有在使墨水贮存室内的墨水向外部流出的流路的出口配置过滤器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2)。该过滤器是泡沫状的过滤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5-1698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7-907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由于不具有过滤器,所以当在液体中存在垃圾等的异物的情况下,存在垃圾等的异物从供给口流出的顾虑。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存在因在墨水贮存室内产生的气泡附着于泡沫状过滤器而阻碍墨水向外部流出的顾虑。此外,存在附着于泡沫状过滤器的气泡例如在进行从头侧吸引的动作(清洁动作)的情况下也无法除去的可能性。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中产生的异物向液体喷射装置侧流出、并且能够将液体向液体喷射装置顺畅地供给的技术。此外,在现有技术中,期望低成本化、省资源化、制造的容易化、提高使用便利性等。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液体容纳容器,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备:液体容纳部,所述液体容纳部能够容纳液体;以及液体供给部,在所述液体供给部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将上述液体容纳部的上述液体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的液体供给流路。上述液体容纳容器具备过滤器单元,所述过滤器单元配置于上述液体容纳部内,且与上述液体供给部连接,上述过滤器单元具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上述液体供给流路连通;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上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连通;连接流路,所述连接流路连接上述第一开口和上述第二开口;过滤器室,所述过滤器室配置于上述连接流路的中途,在上述过滤器室安装有过滤器;以及减压室,所述减压室在与上述连接流路不同的位置与上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连通,且具有低于大气压的压力。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过滤器单元通过过滤器能够有效地捕获异物。由此,能够降低异物向液体喷射装置侧流出的可能性。此外,一般过滤器上容易附着液体内产生的气泡。但是,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利用减压室吸收液体中的气体,因此,能够降低过滤器上附着气泡的可能性。由此,能够从液体容纳容器向液体喷射装置顺畅地供给液体。
(2)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中,上述减压室与上述过滤器室邻接。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通过过滤器室邻接减压室,能够利用减压室有效地吸收液体容纳部内的存在于过滤器室的周围的液体中的气体。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过滤器上附着气泡的可能性。由此,能够从液体容纳容器向液体喷射装置更加顺畅地供给液体。
(3)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中,上述液体容纳容器还具有流路形成部件,所述流路形成部件配置于上述液体容纳部内,使上述液体容纳部的上述液体经由上述第二开口向上述连接流路流通,上述流路形成部件具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上述第二开口连接;以及导入部,所述导入部在相比上述连接部远离上述过滤器单元的位置处将上述液体容纳部的上述液体导入上述流路形成部件内。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从位于相比连接部远离过滤器单元的位置的导入部导入到流路形成部件内的液体经由第二开口流入过滤器室。由此,能够利用过滤器捕获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中的存在于远离过滤器单元的位置的液体所含的异物。
(4)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中,在上述连接流路内从上述第二开口朝向上述第一开口流动的上述液体的流动方向上,通过上述过滤器室中的上述过滤器后的流路的上游侧的流路截面积小于上述流路的下游侧的流路截面积。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能够降低液体仅通过过滤器的一部分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异物仅在过滤器的一部分集中而被捕获的可能性,因此,能够使用过滤器整体有效地捕获液体中的异物。
(5)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中,上述液体供给部具有与上述过滤器单元卡定的供给部侧卡定部,上述过滤器单元具有与上述供给部侧卡定部卡定的单元侧卡定部,上述液体供给部被压入上述过滤器单元的上述第一开口,上述过滤器单元的一部分与上述液体容纳部接合。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过滤器单元由液体供给部和液体容纳部固定。由此,即便在液体容纳容器落下的情况等的对液体容纳容器施加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过滤器单元从液体供给部脱离的可能性。因此,能够使用过滤器单元稳定地捕捉液体中的异物。
(6)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中,上述液体供给部的一部分与上述液体容纳部接合。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容纳容器,液体供给部和过滤器单元通过卡定以及压入而相互固定,并且与液体容纳部接合。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过滤器单元从液体供给部脱离的可能性。
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方式所具有的多个构成要素并不是全部都需要,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达成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对于上述多个构成要素的一部分的结构要素,能够进行变更、删除、与新的其他的结构要素的替换、限定内容的一部分的删除。此外,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达成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将上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包括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上述的本发明的其他的方式所包括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组合而形成本发明的独立的一个方式。
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也可以将过滤器单元作为具备第一开口、第二开口、连接流路、过滤器室以及减压室的多个要素中的一个以上的要素的装置而实现。即,该装置可以具有第一开口,也可以不具有第一开口。此外,该装置可以具有第二开口,也可以不具有第二开口。此外,该装置可以具有连接流路,也可以不具有连接流路。此外,该装置可以具有过滤器室,也可以不具有过滤器室。此外,该装置可以具有减压室,也可以不具有减压室。根据这样的方式,能够解决装置的小型化、低成本化、省能源化、制造的容易化、使用便利性的提高等的各种课题的至少一个。并且,前述的液体容纳容器的各方式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都能够应用于该装置。
另外,本发明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除了液体容纳容器之外,还能够以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具备液体容纳容器和液体喷射装置的液体喷射系统等的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液体喷射系统的简要结构的第一立体图。
图2是示出液体喷射系统的简要结构的第二立体图。
图3是用于对液体供给装置进行说明的第一图。
图4是用于对液体供给装置进行说明的第二图。
图5是拆装单元的第一立体图。
图6是拆装单元的第二立体图。
图7是图5的俯视图。
图8是图7的F7-F7局部剖视图。
图9是图6的俯视图。
图10A是图9的F9-F9局部剖视图。
图10B是用于对液体容纳容器的流路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1是液体容纳容器的主视图。
图12是液体容纳容器的第一侧视图。
图13是液体容纳容器的第二侧视图。
图14是液体容纳容器的后视图。
图15是液体容纳容器的仰视图。
图16是图11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液体容纳容器的第一立体图。
图18是操作部件的第一分解立体图。
图19是操作部件的第二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过滤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过滤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22是用于对液体容纳容器进行说明的图。
图23是图22的F22-F22剖视图。
图24是图23的局部放大图。
图25是用于对过滤器单元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26是用于对过滤器单元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27是用于对过滤器单元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标号说明:
10:打印机;11:记录机构;16:供纸托盘;17:排出托盘;20:液体供给装置;20A: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B: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2、22A、22B:罩部件;23:一端部;24:另一端部;26、26A、26B:容纳空间部;30、30C、30M、30Y、30K:拆装单元;34A:第一部件;35:固定部件;36:液体导入单元;38:触点机构;40:可动支承部;50:液体容纳容器;50C、50C、50M、50Y、50K:液体容纳容器;51:容纳部支承组件;52:液体容纳部;53:操作部件;53A:第一部件;53B:第二部件;53C:第三部件;54:把持部;55:液体供给单元;56:供给部侧支承部;57:液体供给部;57A:第一供给流路;57B:第二供给流路;57Ba:突出部件;58:基板单元;59:电路基板保持部;70:流路形成部件;80:过滤器单元;80Sa:第一侧;80Sb:第二侧;81a:第一开口;81b:第二开口;83:框架;84:过滤器室;84A:第一室;84B:第二室;84Ba:上游侧;84Bb:下游侧;88:减压室;88a:划分室;99:薄膜;100:流路;102:装置第一面;104:装置第二面;106:装置第三面;200:锁定机构;362:液体导入部;381:装置侧端子;501:一端;502:底端;511:卡合部;513:卡合部;515:卡合部;517:突出部;518:供给部侧卡定部;521:第一片材;522:第二片材;523:第三片材;545:按压部;546:第一连接部;547:第二连接部;548:基部;549:安装部;550:流入口;550A:端部部件;551:阀机构;552:阀座;554:阀芯;556:弹簧;570:液体供给流路;572:液体供给口;573:供给连接部;581:液体容纳容器侧端子;582:电路基板;583:存储装置;588:部件卡合部;70e1:导入部;702:导入流路;800:连接流路;802:减压室薄膜;804:过滤器;806:过滤器室薄膜;810:第一开口形成部件;811:第二开口形成部件;816:开口;818:供给部侧卡定部;835:过滤器室形成部;841:底面;842:基座部;843:肋;845:底面;846:薄膜安装部;848:开口;861:底面;863:间隔壁;865:减压室形成部;866:薄膜安装部;880:第一流路;890:第二流路;892:单元侧卡定部;898:接纳部;1000:液体喷射系统;70e2:连接部;CL:中心轴;CT: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A.实施方式:
A-1.液体喷射系统的结构:
图1是示出液体喷射系统1000的简要结构的第一立体图。图2是示出液体喷射系统1000的简要结构的第二立体图。图3是用于对液体供给装置20进行说明的第一图。图4是用于对液体供给装置20进行说明的第二图。另外,在图3以及图4中示出卸下后述的液体容纳体的状态。在图1~图4中描绘出相互正交的XYZ轴。
如图1所示,液体喷射系统1000具备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打印机10、以及两个液体供给装置20。在液体喷射系统1000的使用状态下,打印机10设置于由X轴方向和Y轴方向限定的水平面。即,Z轴方向为铅垂方向(上下方向)。此外,-Z轴方向为铅垂下方向,+Z轴方向为铅垂上方向。液体供给装置20向打印机10供给作为液体的墨水。液体供给装置20所具备的液体容纳容器50以能够相对于打印机10拆装的方式连接(安装)于该打印机10。
打印机10是喷墨打印机。打印机10具备记录机构11、供纸托盘16以及排出托盘17。供纸托盘16设置于铅垂方向的不同的高度位置。供纸托盘16设置于打印机10的装置第一面(装置前面)102。在供纸托盘16容纳有要由打印机10印刷(记录)文字等的图像的记录介质(例如,纸张)。
记录机构11具备喷出墨水的记录头(未图示)。记录头经由管等的流通管与液体供给装置20连通。记录头使用从液体供给装置20供给的墨水向记录介质上喷出墨水,由此进行记录(印刷)。将记录后的记录介质向排出托盘17排出。
两个液体供给装置20设置于与打印机10的装置第一面(也称作装置前面或者装置前壁)102交叉的装置第二面(也称作装置第一侧面或者装置第一侧壁)104以及装置第三面(也称作装置第二侧面或者装置第二侧壁)106。装置第一面102~装置第三面106分别是在打印机10的使用状态下相对于设置面大致垂直的面。装置第二面104与装置第三面106对置。此处,将设置于装置第二面104的液体供给装置20也称作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将设置于装置第三面106的液体供给装置20也称作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B。另外,在不区分使用第一和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A、20B的情况下,仅称作液体供给装置20。
如图1所示,第一液体供给装置20A具备一个罩部件22、一个液体容纳体(液体容纳袋单元)50、以及一个拆装单元30(图3)。如图2所示,第二液体供给装置20B具备一个罩部件22、三个液体容纳容器50、以及与各液体容纳容器50对应的三个拆装单元30(图4)。此处,在区分使用两个罩部件22的情况下,使用标号“22A”、“22B”。此外,在区分使用四个液体容纳容器50的情况下,使用标号“50K”、“50C”、“50M”、“50Y”。此外,在区分使用四个拆装单元30的情况下,使用标号“30K”、“30C”、“30M”、“30Y”。另外,罩部件22、液体容纳容器50、拆装单元30的个数并不限定于上述的个数。例如,液体容纳容器50可以为三个以下,也可以为五个以上。此外,拆装单元30也可以与液体容纳容器50的个数对应地设置。此外,罩部件22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在四个液体容纳容器50容纳(填充)有相互不同的种类的墨水。在本实施方式中,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的墨水分别容纳于不同的液体容纳容器50。液体容纳容器50K具有容纳黑色的墨水的液体容纳袋,液体容纳容器50C具有容纳青色的墨水的液体容纳部,液体容纳容器50M具有容纳品红色的墨水的液体容纳部,液体容纳容器50Y具有容纳黄色的墨水的液体容纳部。如图3以及图4所示,液体容纳容器50被容纳于由罩部件22划分的容纳空间部26。具体而言,液体容纳容器50K被容纳于容纳空间部26A(图3),液体容纳容器50C、50M、50Y被容纳于容纳空间部26B(图4)。
图3以及图4所示的拆装单元30以拆装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液体容纳容器50。拆装单元30K配置于罩部件22A的内侧,拆装单元30C、30M、30Y配置于罩部件22B的内侧。如图3所示,拆装单元30K设置于打印机10的装置第二面104。如图4所示,拆装单元30C、30M、30Y设置于打印机10的装置第三面106。当在拆装单元30安装有液体容纳容器50的情况下,利用打印机10所具备的具有泵功能的供给机构(未图示)将容纳于液体容纳容器50的墨水向打印机10的记录头供给。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罩部件22构成为通过以铅垂下方向侧的一端部23为支点使铅垂上方向侧的另一端部24旋转而开闭自如。在液体容纳容器50所容纳的墨水被消耗之后,利用者打开罩部件22,从拆装单元30卸下被消耗了的液体容纳容器50。然后,利用者将新的液体容纳容器50安装于拆装单元30,之后关闭罩部件22。
A-2.拆装单元30的结构:
图5是拆装单元30的第一立体图。图6是拆装单元30的第二立体图。图7是图5的俯视图。图8是图7的F7-F7局部剖视图。图9是图6的俯视图。图10A是图9的F9-F9局部剖视图。图5示出可动支承部(可动部件)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外方最大程度突出的第一状态(安放时状态)。图6示出可动支承部40容纳于固定部件35的第二状态(安装时状态)。此外,在图7~图10A中也图示出支承于拆装单元30的液体容纳容器50。在图5~图10A中,以拆装单元30C为例对结构进行说明,但对于其他的拆装单元30K、30M、30Y也具有与拆装单元30C相同的结构。在图5~图10A描绘出相互正交的K1轴、K2轴、Z轴。此外,对于此后的附图,根据需要也描绘出K1轴、K2轴、Z轴。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拆装单元30具备固定部件(固定部)35以及可动支承部40。固定部件35通过安装于打印机10的框体(例如,作为外壁的装置第三面106)而被支承。可动支承部40由固定部件35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部件35移动。即,固定部件35对可动支承部40向第一方向(-K1轴方向)或者第二方向(+K1轴方向)的移动进行引导。第一方向是液体容纳容器50的连接方向,第二方向是液体容纳容器50的卸下方向。
如图6所示,固定部件35具备液体导入机构(液体导入单元)36和触点机构(电连接单元)38。液体导入机构36与触点机构38在K2轴方向上并排配置。液体导入机构36具有导入液体容纳容器50的墨水的液体导入部362。液体导入部362与打印机10的记录头连通。液体导入部362形成为能够供墨水在内部流通的针状。液体导入部362具有中心轴CL,形成为沿着中心轴CL方向延伸的筒状。将沿着该中心轴CL的方向(液体导入部362所延伸的方向)设定为K1轴方向。K1轴方向与Z轴方向以及K2轴方向正交。触点机构38具有多个装置侧端子381。多个装置侧端子381通过与液体容纳容器50的电路基板接触而与电路基板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装置侧端子381设置有九个。
由K1轴方向和K2轴方向限定的面与由图1所示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限定的面平行。K1轴方向中的、朝向打印机10的外方的方向为+K1轴方向,朝向打印机10的内方的方向为-K1轴方向。如图5以及图6所示,可动支承部40由固定部件35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K1轴方向移动。-K1轴方向是可动支承部40接近固定部件35的方向,+K1轴方向是可动支承部40远离固定部件35的方向。
液体容纳容器50通过执行以下的两个操作而安装于拆装单元30。将液体容纳容器50安装于拆装单元30的状态也称作“安装状态(连接状态)”。安装状态(连接状态)是液体容纳容器50的液体供给部57(图7)与拆装单元30的液体导入部(液体导入针)362连接,并且液体容纳容器50的电路基板582(图7)与拆装单元30的装置侧端子381电连接的状态。在安装状态下,成为容纳于液体容纳容器50的墨水能够向打印机10侧流通的状态。
·第一操作(安放操作):
利用者在使拆装单元30处于第一状态之后,使液体容纳容器50向安放方向移动而安放于可动支承部40(图7以及图8)。
·第二操作(连接操作):
在第一操作后,利用者经由液体容纳容器50将可动支承部40推向固定部件35侧,由此使拆装单元30成为第二状态(图9以及图10A)。
如图8所示,安放方向是包括重力下方向分量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安放方向是重力下方向。此外,第二操作是使可动支承部40向-K1轴方向移动的操作。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使拆装单元30成为第一状态之后,将液体容纳容器50安放在可动支承部40的规定的位置。在安放了液体容纳容器50的状态(安放状态)下,液体容纳容器50的基板单元58所具有的电路基板582配置于与装置侧端子381相面对的位置。并且在安放状态下,液体容纳容器50的液体容纳容器50的液体供给单元55所具有的液体供给部57配置在与液体导入部362相面对的位置。此外,如图8所示,在安放状态下,液体容纳容器50以液体容纳部52位于相比容纳部支承组件51靠重力下方向的位置的方式支承于可动支承部40。
在将液体容纳容器50安放于可动支承部40之后,如图8的箭头F所示,利用者向-K轴方向侧按压液体容纳容器50。由此,液体容纳容器50以及可动支承部40向连接方向(-K1轴方向)移动。如图10A所示,在拆装单元30的第二状态下,在液体供给部57内插入(连接)液体导入部362。此外,在第二状态下,电路基板582与电连接部的装置侧端子381(图6)接触,由此电路基板582与装置侧端子381电连接。
在拆装单元30的第二状态下,利用拆装单元30的锁定机构200限制可动支承部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K1轴方向侧移动。另外,在第二状态下,通过将可动支承部40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内侧方向(-K1轴方向,第一方向)推压而解除基于锁定机构200的锁定。由此,能够使可动支承部40以相对于固定部件35向外方(+Z轴方向)突出的方式移动,从而将拆装单元30的状态从第二状态切换成第一状态。
A-3.液体容纳容器的流路结构:
图10B是用于对液体容纳容器50Y的流路100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在对液体容纳容器50Y的结构进行说明之前,为了容易理解而使用图10B对流路100进行说明。流路100是从液体容纳容器50Y的液体容纳部52到外部(例如,打印机10)的墨水的流路。此处,“上游侧”、“下游侧”以从液体容纳部52朝向外部的墨水的流动方向(供给流路方向)为基准。
流路100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导入流路702、连接流路800以及液体供给流路570。导入流路702是形成于流路形成部件70的内侧的流路。导入流路702具有形成于上游端侧的导入部70e1、以及形成于下游端侧的连接部70e2。导入部70e1是形成于流路形成部件70的开口。导入部70e1将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导入导入流路702。连接部70e2与第二开口81b连接。
连接流路800将与液体供给流路570连通的第一开口81a、和与液体容纳部52的内部连通的第二开口81b连接在一起。连接流路800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第一流路880、过滤器室84以及第二流路890。通过导入流路702后的墨水经由第二开口81b流入第一流路880。通过第一流路880后的墨水经由开口816流入过滤器室84。将过滤器室84中的、过滤器804的上游侧称作第一室84A,将过滤器804的下游侧称作第二室84B。第一室84A和第二室84B由过滤器804划分。过滤器804通过能够透过液体的原材料制造。利用过滤器804捕捉墨水中的异物。由此,能够减少通过过滤器804后的墨水中的异物。通过过滤器室84后的墨水经由开口848流入第二流路890。第二流路890形成于后述的过滤器单元80的第一开口形成部件810内。通过第二流路890后的墨水经由第一开口81a流入液体供给流路570。过滤器804设置于在连接流路800的中途设置的闭合空间内。
此外,第一开口81a、第二开口81b、连接流路800以及过滤器室84形成于过滤器单元80。另外,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开口81a和第二开口81b是连接流路800的结构。在该情况下,连接流路800的上游端是第二开口81b,连接流路800的下游端是第一开口81a。
液体供给流路570从上游侧起依次具备第一供给流路57A以及第二供给流路57B。通过第二流路890后的墨水流入第一供给流路57A。第一供给流路57A是液体供给部57的内部流路。第二供给流路57B在下游端具有液体供给口572。第二供给流路57B是液体供给部57中的向-K1轴方向突出的流路。第二供给流路57B是与液体导入部362直接连接的流路。
A-4.液体容纳容器50的结构:
A-4-1.液体容纳容器50的全体构成:
图11是液体容纳容器50的主视图。图12是液体容纳容器50的第一侧视图。图13是液体容纳容器50的第二侧视图。图14是液体容纳容器50的后视图。图15是液体容纳容器50的仰视图。图16是图11的局部放大图。图17是液体容纳容器50的第一立体图。图17示出液体容纳容器50的操作部件53的附近。
在图11以后的附图中,以液体容纳容器50Y为例对结构进行说明,但对于液体容纳容器50C、50M、50K可以采用与液体容纳容器50Y相同的结构,也可以不采用与液体容纳容器50Y相同的结构。
Z轴方向、K1轴方向、K2轴方向能够按照以下方式定义。在液体容纳容器50Y连接于打印机10的状态下,Z轴方向是重力方向(铅垂方向)。+Z轴方向是重力上方向(铅垂上方向),-Z轴方向是重力下方向(铅垂下方向)。作为沿着K1轴的方向的K1轴方向是水平方向。此外,-K1轴方向是将液体容纳容器50连接于打印机10时的液体容纳容器50的连接方向(移动方向、第一方向)。此外,+K1轴方向是将液体容纳容器50从打印机10卸下时的卸下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方向是作为水平方向的-K1轴方向,但并不限定于此。连接方向只要是包括水平方向分量的方向即可。此外,K2轴方向是与重力方向(Z轴方向)以及K1轴方向正交的方向。
如图11所示,液体容纳容器50Y具备液体容纳部52、过滤器单元80以及流路形成部件70。此外,液体容纳容器50Y具备安装于液体容纳部52的容纳部支承组件51。液体容纳部52能够容纳作为液体的墨水。液体容纳部52在外表面露出的状态下安装于容纳部支承组件51。即,液体容纳部52构成为不容纳于壳体等,而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液体容纳部52伴随着所容纳的墨水的减少而容积减少。
液体容纳部52具有第一片材521(图12)、第二片材522(图12)以及第三片材523(图15)。第一~第三片材521~523划分用于在内侧容纳墨水的空间部。此处,如图11所示,将液体容纳部52中的、安装容纳部支承组件51的一侧设定为一端(一端部、上端)501侧,将与一端501对置的一侧设定为另一端(另一端部、底端)502侧。此外,将液体容纳部52中的、一端侧(+K2轴方向侧)设定为第一侧端(第一侧端部)503侧,将另一端侧(-K2轴方向侧)设定为第二侧端(第二侧端部)504侧。
如图11~图14所示,在液体容纳容器50Y的在安装状态下,第一片材521以及第二片材522构成液体容纳部52的侧面。此外,如图15所示,在液体容纳容器50Y的在安装状态下,第三片材523构成液体容纳部52的底面。第一片材521以及第二片材522相面对地配置。第一片材521以及第二片材522的彼此的周缘区域的一部分被熔敷。详细而言,周缘区域中的一端501侧部分、第一侧端503侧部分以及第二侧端504侧部分熔敷。为了容易理解,在图11以及图14中,在第一和第二片材521、522熔敷的部分标注交叉影线。此外,在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501(详细而言,第一和第二片材521、522的一端)熔敷容纳部支承组件51。即,容纳部支承组件51是能够安装于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501的部件。为了容易理解,在图11以及图14中,在容纳部支承组件51与第一以及第二片材521、522的熔敷部分标注实线的单影线。
如图15所示,第三片材523与第一片材521以及第二片材522的周缘区域的一部分被熔敷。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部52是通过熔敷等粘接三个片材521、522、523的类型(所谓的具有底面的小袋类型)。
第一~第三片材521~523分别是具有可挠性的部件。作为第一~第三片材521~523的材料(材质),例如能够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尼龙、聚乙烯等。此外,也可以使用将由这些材料构成的薄膜层叠多个而成的层叠构造形成第一~第三片材521~523。在这样的层叠构造中,例如,也可以利用耐冲击性优异的PET或者尼龙形成外层,利用耐墨水性优异的聚乙烯形成内层。进而,也可以将具有蒸镀铝等的层的薄膜作为层叠构造的一个结构部件。由此,能够提高气体阻隔性,因此,例如能够抑制容纳于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的浓度变化。这样,能够任意设定液体容纳部52的材质。
此外,能够分别任意设定液体容纳部52的形状和大小。例如,容纳黑色的墨水的液体容纳部52的容积(大小)也可以大于容纳其他的颜色(例如,青色)的墨水的液体容纳部52的容积(大小)。并且,例如,液体容纳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熔敷等粘接第一~第三片材521~523的类型,但也可以是省略第三片材523,通过熔敷等粘接第一和第二片材521、522的类型(所谓的枕类型)。此处,如上所述,液体容纳部52和容纳部支承组件51是不同的部件。因此,容纳部支承组件51能够使用相同的部件,并且能够容易地变更液体容纳部52的种类(形状、大小和材质)。即,能够与容纳于液体容纳部52的液体的特性及量等相应地设定液体容纳部52的形状、大小和材质,因此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如图11所示,流路形成部件70配置在液体容纳部52内。流路形成部件70是管。流路形成部件70具有能够在内部流通墨水的导入流路702(图10B)。流路形成部件70沿着Z轴方向延伸。位于流路形成部件70的一端侧的连接部70e2与过滤器单元80连接。流路形成部件70的另一端侧的导入部70e1在液体容纳部52内的底端502附近开口。即,导入部70e1在相比连接部70e2远离过滤器单元80的位置处将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导入流路形成部件70内。导入部70e1位于相比连接部70e2靠重力下方向的位置。
过滤器单元80配置在液体容纳部52内。过滤器单元80的一端部与后述的液体供给部57连接。另一端侧与流路形成部件70连接。过滤器单元80具有过滤功能以及脱气功能。过滤功能是由过滤器室84实现的功能。过滤功能是捕捉在从液体容纳部52朝向打印机10的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中存在的异物的功能。脱气功能是除去存在于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中的气泡(气体)的功能。对于过滤器单元80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加以叙述。
如图11所示,容纳部支承组件51具备操作部件(手柄部)53、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基板单元58。操作部件53是在K1轴方向开口的框状的部件。如图14所示,操作部件53具有位于+Z轴方向侧的端部的把持部54、以及位于-Z轴方向侧端部的按压部545。把持部54是用于供利用者支承(把持)液体容纳容器50的部分。把持部54沿着K2轴方向延伸。
按压部545是当将液体容纳容器50与打印机10连接时被利用者按压的部分。即,按压部545是被手动按压的部分。通过向-K1轴方向(第一方向)侧按压按压部545,使安放有液体容纳容器50的可动支承部40(图8)向-K1方向侧移动。按压部545设置于操作部件53中的与设置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基板单元58的一侧的相反侧。按压部545从操作部件53向外方(+K1轴方向)突出地设置。由此,能够容易地识别按压部545和其他的部分。
如图11所示,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分别设置于操作部件53的-Z轴方向侧的端部。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在K2轴方向上并排配置。液体供给单元55具有用于将容纳于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向外部(例如,图5的液体导入部362)供给的功能。基板单元58具有与触点机构38的装置侧端子381电连接的功能。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从操作部件53向外方(-K1轴方向)突出地设置。液体供给单元55与基板单元58的突出方向相同。另外,基板单元58的突出方向与液体供给单元55的突出方向也可以不相同,只要大致平行即可。此外,基板单元58和液体供给单元55相对于操作部件53朝向同侧(-K1轴方向侧)从操作部件53突出。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操作部件53除了具备把持部54之外,还具备第一连接部546、第二连接部547、基部548以及安装部549。安装液体容纳部52通过熔敷等安装于安装部549。
把持部54、第一连接部546、第二连接部547以及基部548分别为棒状。利用把持部54、第一连接部546、第二连接部547以及基部548形成框状的部件。
如图16所示,基部548沿着K2轴方向延伸。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安装于基部548。即,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经由操作部件53的基部548相互连结。由此,液体供给单元55和基板单元58与基部548的动作联动。即,利用者操作一个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基部548)的动作,由此能够操作为了在打印机10连接液体容纳容器50而使用的液体供给单元55以及电路基板保持部59的动作。此处,“连结”是指被连结的部件彼此以相互联动地动作的方式连接。
安装部549隔着基部548位于与把持部54所坐落的一侧的相反侧。安装部549与基部548邻接。安装部549沿着K2轴方向延伸。安装部549是供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501(图11)通过熔敷等安装的部分(接合的部分)。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液体供给单元55具备液体供给部57和供给部侧支承部56。但是,供给部侧支承部56与液体供给部57分体构成,在液体供给部57之间形成少许的间隙。
液体供给部57使容纳于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向打印机10流通。即,液体供给部57在内部设置有用于将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向打印机10供给的液体供给流路570。液体供给流路570(液体供给部57)在上游端具有流入口550(图16)、在下游端具有液体供给口572(图17)。液体供给部57的流入口550侧连接于过滤器单元80。液体供给口572使容纳于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向外部(打印机10)流出。液体供给部57中的形成第二供给流路57B的突出部件57Ba(图17),以从操作部件53朝向与重力方向(Z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亦即第一方向(-K1轴方向)的方式延伸。在液体容纳容器50的安装状态下,液体导入部362(图5)插入液体供给口572。液体供给口572限定平面(由Z轴方向和K2轴方向限定的面)。
如图17所示,液体供给部57(详细而言,突出部件57Ba)具备中心轴CT。中心轴CT与K1轴方向平行。突出部件57Ba是沿着K1轴方向(中心轴CT方向)延伸的筒状部件(环状部件)。
在液体容纳容器50的未使用状态下,液体供给口572由薄膜99堵塞。由此,能够抑制在将液体容纳容器50安装于拆装单元30(图5)之前,墨水从液体供给口572向外部漏出。薄膜99在将液体容纳容器50安装于拆装单元30时被液体导入部362(图5)破坏。
供给部侧支承部56当将液体容纳容器50连接于打印机10时,进行包括液体供给口572的液体容纳部52相对于打印机10的一定程度的定位。供给部侧支承部56形成为+Z轴方向侧开口的凹形状。供给部侧支承部56包括以液体供给部57的中心轴CT为中心的周围中的、除了Z轴方向(重力上方向)以外的部分。供给部侧支承部56配置于与液体供给部57的液体供给口572邻接的位置。在操作部件53由难以变形的材料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供给部侧支承部56设置于操作部件53中的从液体供给口572稍微离开的位置。
供给部侧支承部56当将液体容纳容器50连接于打印机10时配置于可动支承部40的规定的位置。由此,通过可动支承部40与供给部侧支承部56抵靠,限制液体供给部57的动作,液体容纳容器50被一定程度地定位。此外,当在拆装单元30的可动支承部40安放液体容纳容器50时,以液体容纳部52因自重而向相比把持部54靠重力方向下侧垂下的方式将供给部侧支承部56支承于可动支承部40。
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基板单元58具备电路基板582以及电路基板保持部59。电路基板保持部59保持电路基板582。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一体地设置于操作部件53。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与操作部件53通过一体成形而制作成,由此与操作部件53一体地设置。此处,“一体地设置”意味着电路基板保持部59以与操作部件53的动作联动的方式设置于操作部件53。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熔敷等将电路基板保持部59安装于操作部件53,从而将电路基板保持部59一体地设置于操作部件53。
如图17所示,电路基板582具有设置于表面的多个液体容纳容器侧端子581、以及设置于背面的存储装置583(图19)。
液体容纳容器侧端子581设置有九个。各液体容纳容器侧端子581在安装状态下与对应的装置侧端子381(图5)接触而电连接。电路基板582的存储装置583存储与液体容纳容器50相关的信息(例如,墨水残留量及墨水颜色)等。
A-4-2.
操作部件53的结构:
图18是操作部件53的第一分解立体图。图19是操作部件53的第二分解立体图。图19是操作部件53的主视图。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操作部件(手柄部)53具备第一部件53A、第二部件53B和第三部件53C。通过组合第一部件53A~第三部件53C而形成操作部件53。详细而言,以利用第一部件53A和第三部件53C夹持第二部件53B的方式组合各部件53A~53B。第一部件34A~第三部件53C分别通过将合成树脂等的材料一体成形而形成。
如图18所示,第一部件53A包括把持部54。第一部件53A的形状为框状。第一部件53A是沿着与K1轴方向(中心轴CT方向)垂直的平面的板状部件。在第一部件53A中的基部548通过一体成形而连接有供给部侧支承部56和电路基板保持部59。第二部件53B的突出部件57Ba以突出的方式插入供给部侧支承部56的通孔56H。如以上那样,操作部件53中的第一部件53A自身可以说成是“操作部件53A”。
如图19所示,第一部件53A具有与第二部件53B卡合的三个卡合部511。卡合部511设置于基部548。卡合部511的形状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卡合部511是从基部548向+K1轴方向侧突出的凸部。
此外,第一部件53A具备用于通过与第三部件53C卡合而将第一部件53A和第三部件53C连结(连接)的八个(图中仅示出七个)部件卡合部588。部件卡合部588为凹形状。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液体供给部57通过一体成形设置于第二部件53B。此外,安装部(接合部)549通过一体成形设置于第二部件53B。如图19所示,液体容纳部52通过熔敷等安装于设置于第二部件53B的安装部549,由此形成第一供给流路57A(图10A)的一部分。如上所述,第二部件53B是形成液体供给部57的部件,因此,也能够将第二部件53B称作“液体供给部57”。
此外,第二部件53B具有用于通过与卡合部511卡合而将第一部件53A安装于第二部件53B的三个卡合部513。卡合部513是沿着K1轴方向贯通的通孔。通过卡合部511嵌入作为对应的通孔的卡合部513,来在第一部件53A安装第二部件53B。即,也将设置有卡合部513的部分517称作从安装部549向液体容纳部52(图11)的外部突出的“突出部517”。并且,通过在突出部517所具有的卡合部513卡合第一部件53A的卡合部511,将第一部件53A与安装部549连结。
此外,第二部件53B具有供给部侧卡定部518以及端部部件550A。供给部侧卡定部518与过滤器单元80卡定。供给部侧卡定部518设置有两个。端部部件550A为筒状,在内部形成有第一供给流路57A的一部分。端部部件550A的一端形成流入口550。端部部件550A被压入过滤器单元80。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第三部件53C包括按压部545。第三部件53C的形状是与第一部件53A的形状对应的框状。第三部件53C是沿着与K1轴方向(中心轴CT方向)垂直的平面的板状部件。第三部件53C中的第一侧53fa部分具备八个卡合部515。卡合部515卡合于图19所示的部件卡合部588,由此将第一部件53A和第三部件53C连结。
在液体供给部57(详细而言为突出部件57Ba)的内部配置有用于开闭液体供给流路570(图10B)的阀机构551。阀机构551具备阀座552、阀芯554以及弹簧556。从液体供给部57的液体供给口572侧起依次配置阀座552、阀芯554、弹簧556。
阀座552为大致圆环状的部件。阀座552例如由橡胶、合成橡胶等的弹性体构成。阀座552被压入到液体供给部57的内部。阀芯554是大致圆柱状的部件。阀芯554在将液体容纳容器50配置于拆装单元30前的状态下堵塞形成于阀座552的孔(阀孔)。弹簧556是压缩螺旋弹簧。弹簧556向朝向阀座552侧的方向对阀芯554施力。在液体容纳容器50的安装状态下,液体导入部362(图7)将阀芯554向供给连接部573侧按压,由此,阀芯554向供给连接部573侧移动。由此,阀芯554从阀座552离开而阀机构551成为打开状态。当阀机构551处于打开状态时,容纳于液体容纳部52(图12)的墨水能够向外部流出。
A-4-3.过滤器单元的结构:
图20是过滤器单元80的分解立体图。图21是过滤器单元80的分解立体图。图22是用于对液体容纳容器50Y进行说明的图。图23是图22的F22-F22剖视图。图24是图23的局部放大图。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将过滤器单元80中的-K1轴方向侧称作第一侧80Sa,将+K1轴方向侧称作第二侧80Sb。
如图20所示,过滤器单元80具备框架83、过滤器804、过滤器室薄膜806以及减压室薄膜802。如图21所示,框架83具有形成于+Z轴方向侧端部的第一开口81a、以及形成于-Z轴方向侧端部的第二开口81b。第一开口81a与液体供给部57的内部流路亦即液体供给流路570(图10B)连通。第二开口81b与液体容纳部52中的过滤器单元80的外侧连通。第一开口81a是形成于过滤器单元80的流路(连接流路800)的上游端。第二开口81b是形成于过滤器单元80的流路(连接流路800)的下游端。通过流路形成部件70内的液体容纳部52内的墨水经由第二开口81b流入过滤器单元80内。通过过滤器单元80内的墨水经由第一开口81a向过滤器单元80的外侧流出。
过滤器804使墨水透过,而使规定以上的大小的异物(固形物)不透过。也就是说,过滤器804捕捉墨水中的异物。过滤器室薄膜806与减压室薄膜802使气体透过,而使作为液体的墨水不透过。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室薄膜806和减压室薄膜802使用相同材料形成。
框架83为大致长方体形状。框架83由合成树脂形成。框架83优选由气体的透过性高的材料形成。在框架83的第一侧80Sa形成有过滤器室形成部835。过滤器室形成部835是凹部。过滤器室形成部835当从第一侧80Sa侧观察时外形形成为近似矩形状。过滤器室形成部835具有形成凹部的底的底面841、从底面845向第一侧80Sa侧延伸的肋843、作为包围底面841的内壁的端面的基座部842、以及包围基座部842的全周的薄膜安装部846。薄膜安装部846相比基座部842向第一侧80Sa侧突出。
过滤器室形成部835与过滤器804以及过滤器室薄膜806一起形成过滤器室84。具体而言,在过滤器室形成部835的基座部842粘贴过滤器804,在薄膜安装部846粘贴过滤器室薄膜806,由此形成图24所示的过滤器室84。过滤器804以堵塞由基座部842划分形成的开口的方式气密地粘贴。过滤器室薄膜806以堵塞由薄膜安装部846划分形成的开口的方式气密地粘贴。这样,过滤器804配置于由框架83和过滤器室薄膜806形成的闭合空间内。
如图24所示,过滤器室84具有由过滤器804间隔开的第一室84A和第二室84B。第一室84A由框架83、过滤器804以及过滤器室薄膜806形成。第二室84B由框架83以及过滤器804形成。第一室84A和第二室84B由过滤器804划分成能够供墨水流通。第一室84A和第二室84B邻接。
在第一室84A流动的墨水通过过滤器804流入第二室84B。第一室84A的流路截面积大致相同。另一方面,第二室84B的流路截面积构成为上游侧84Ba的流路截面积小于下游侧84Bb的流路截面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过滤器804对置的底面841以随着朝向第二室84B的下游侧(+Z轴方向侧)而远离过滤器804的方式倾斜。由此,上游侧84Ba的流路截面积小于下游侧84Bb的流路截面积。另外,在从上游侧84Ba到下游侧84Bb的各处具有流路截面积大致相同的部分。
如图20以及图24所示,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通过开口816流入过滤器室84。通过过滤器室84后的墨水通过开口848流入第二流路890。
如图21所示,在框架83的第二侧80Sb形成有减压室形成部865。减压室形成部865是凹部。减压室形成部865当从第二侧80Sb观察时外形形成为近似矩形状。减压室形成部865具有形成凹部的底的底面861、从底面861向第二侧80Sb侧延伸的间隔壁863、以及限定与底面861对置的开口的薄膜安装部866。薄膜安装部866是形成减压室形成部865的周围的壁部的端面。如图24所示,间隔壁863将减压室88划分成多个划分室88a~88f。如图21所示,在间隔壁863的第二侧80Sb的端面形成有切口869。通过该切口865,如图24所示,相邻的划分室88a~88f连通。
减压室形成部865与减压室薄膜802一起形成减压室88。具体而言,通过在减压室形成部865的薄膜安装部866粘贴减压室薄膜802而形成减压室88。减压室88相对于包括过滤器室84的连接流路800(图10B)独立地配置。即,减压室88不配置于连接流路800内,而配置于与连接流路800不同的位置。减压室88经由减压室薄膜802与液体容纳部52的内部连通。
减压室薄膜802以堵塞由薄膜安装部866划分形成的开口的方式气密地粘贴。减压室88具有低于大气压的压力。即,减压室88处于被减压的状态。减压室88通过在减压气氛中在薄膜安装部866粘贴减压室薄膜802而成为低于大气压的压力。另外,只要减压室88具有低于大气压的压力即可,也可以不形成密闭空间。
减压室薄膜802以与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接触的方式配置。至少在液体容纳容器50Y的墨水被消耗前的状态(初始状态)下,液体容纳部52内的位于过滤器单元80的外侧的区域具有高于减压室88的压力。由此,在存在于减压室88的外侧的墨水中溶解的气体以及墨水中的气泡碰触减压室薄膜802,由此透过减压室薄膜802而向减压室88内移动。移动至减压室88内的气体在减压室88内被捕捉。这样,减压室88吸收液体容纳部52内的墨水所含的气体。
如图24所示,减压室88与过滤器室84邻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减压室88形成于框架83的第二侧80Sb,过滤器室84形成于框架83的第一侧80Sa,由此,减压室88与过滤器室84邻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减压室88的一部分与过滤器室84的一部分由共通的部件(框架83)形成。减压室88与过滤器室84邻接,由此,能够利用减压室88有效地吸收液体容纳部52内的存在于过滤器室84的周围的墨水中的气体。通过减压室88吸收气体,能够减少从液体容纳部52向过滤器室84流动的墨水中的气体的量。因此,能够降低过滤器804上附着气泡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因过滤器804上附着气泡而阻碍墨水的流通的可能性。由此,能够将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向打印机10顺畅地供给。
如图20所示,过滤器单元80还具备配置于框架83的+Z轴方向侧端部的第一开口形成部件810、以及配置于框架83的-Z轴方向侧端部的第二开口形成部件811。
如图21所示,在第一开口形成部件810的+Z轴方向侧的端面形成有第一开口81a。此外,第一开口形成部件810具有用于接纳供给部侧卡定部518(图19)的接纳部898、以及供供给部侧卡定部818卡定的单元侧卡定部892。接纳部898和单元侧卡定部892分别与供给部侧卡定部518(图19)的数量对应地设置两个。接纳部898是通孔,供给部侧卡定部518插入该接纳部898。
第二开口形成部件811在-Z轴方向侧端部形成有第二开口81b。如图24所示,在第二开口形成部件811的内部形成有第一流路880的一部分。第二开口形成部件811连接于流路形成部件70的连接部70e2。
A-4-4.关于过滤器单元80和第二部件53B的安装:
图25~图27是用于对过滤器单元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如图24以及图25所示,液体供给部57的端部部件550A被压入过滤器单元80的第一开口81a。此外,如图25以及图27所示,液体供给部57的供给部侧卡定部518被插入接纳部898(图21)而卡定于单元侧卡定部892。接着,如图26以及图27所示,第一开口形成部件810与安装部549通过热熔敷等而接合于液体容纳部52。为了容易理解,在图26以及图27中,在第一开口形成部件810以及安装部549中的与液体容纳部52接合的部分标注单影线。这样,框架83在通过(i)压入液体供给部57、以及(ii)卡定供给部侧卡定部518和单元侧卡定部892而位置被一定程度地固定之后,在液体容纳部52接合框架83,由此位置最终被固定。
A-5.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24所示,能够使用过滤器804有效地捕获墨水中的异物。由此,能够降低异物向打印机10侧流出的可能性。此外,一般墨水中产生的气泡容易在过滤器804附着。但是,利用减压室88吸收墨水中的气体,因此能够降低过滤器804上附着气泡的可能性。由此,能够从液体容纳容器50Y向打印机10顺畅地供给墨水。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25所示,流路形成部件70具备与第二开口81b连接的连接部70e2、以及在相比连接部70e2远离过滤器单元80的位置处将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导入流路形成部件70内的导入部70e1。由此,从位于相比连接部70e2远离过滤器单元80的位置的导入部70e1导入到流路形成部件70内的墨水向过滤器室84流入。因此,能够利用过滤器804捕获液体容纳部52内的墨水中的、存在于远离过滤器单元80的位置的墨水所含的异物。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24所示,在通过过滤器室84中的过滤器804后的流路84B(第二室84B)中,上游侧84Ba的流路截面积构成为小于下游侧84Bb的流路截面积。由此,能够抑制经由过滤器804向第二室84B流入的墨水量在过滤器804的各部位(过滤器804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处变得不均匀。即,能够降低墨水仅在过滤器804的一部分局部地通过的可能性。由此,能够降低异物仅在过滤器804的一部分集中并被捕获的可能性,因此,能够使用过滤器804整体有效地捕获墨水中的异物。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24以及图26所示,液体供给部57压入过滤器单元80的第一开口81a,过滤器单元80的一部分与液体容纳部52接合。由此,过滤器单元80由液体供给部57和液体容纳部52固定。因此,即便在液体容纳容器50Y落下的情况等的对液体容纳容器50Y施加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过滤器单元80从液体供给部57脱离的可能性。通过降低过滤器单元80从液体供给部57脱离的可能性,能够使用过滤器单元80稳定地捕捉趋向液体供给部57的墨水中的异物。此外,液体供给部57的一部分(安装部549)与液体容纳部52接合。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过滤器单元80从液体供给部57脱离的可能性。
B.变形例: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加以实施,例如也能够进行如下变形。
B-1.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过滤器室84与减压室88邻接,但也可以配置在离开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利用与框架83不同的部件形成减压室88,并将减压室88配置于与过滤器室84不同的位置。
此外,第二室84B(图24)构成为与过滤器804相接的上游侧84Ba的流路截面积小于与过滤器804相接的下游侧84Bb的流路截面积,但上游侧84Ba的流路截面积与下游侧84Bb的流路截面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B-2.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部52由具有可挠性的部件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作为能够在内部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部发挥功能即可。例如,可以为液体容纳部52的一部分由具有可挠性的部件形成,也可以为液体容纳部52由不论液体的消耗量如何容积都不发生变化的硬质的部件形成。
B-3.第三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喷墨打印机及其液体容纳容器50,也能够应用于喷射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任意的印刷装置(液体喷射装置)以及用于容纳该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例如,能够应用于以下的各种液体喷射装置及其液体容纳体。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在彩色滤光器的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装置,彩色滤光器用于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
(3)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或场发射显示器(FieldEmission 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喷射包含生物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样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用针尖向钟表或相机等精密设备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
(9)为了形成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
(10)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11)具有喷出其他任意的微小量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另外,液滴是指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含粒状、泪状、线状地拉长尾巴的液滴。此外,此处所说的“液体”,只要是能够供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粘性高或者低的液状态的材料、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的那样液状态的材料也包含于“液体”。此外,不光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由颜料和金属粒子等的固体物质形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被溶解、分散或者混合于溶剂的材料等也包含于“液体”。此外,作为液体的代表例,可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那样的墨水、液晶等。此处,墨水是指一般的水性墨水及油性墨水以及胶化墨水、热熔墨水等的包含各种液体组成物的墨水。此外,在将照射紫外线而能够固化的UV墨水容纳于该液体容纳袋单元并与打印机连接的情况下,由于液体容纳袋从设置面浮起,所以降低设置面的热向液体容纳袋传递而导致UV墨水固化的可能性。

Claims (6)

1.一种液体容纳容器,具备:
液体容纳部,所述液体容纳部能够容纳液体;以及
液体供给部,在所述液体供给部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液体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的液体供给流路,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具备过滤器单元,所述过滤器单元被配置于所述液体容纳部内,且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
所述过滤器单元具有:
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液体供给流路连通;
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连通;
连接流路,所述连接流路连接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
过滤器室,所述过滤器室被配置于所述连接流路的中途,在所述过滤器室安装有过滤器;以及
减压室,所述减压室在与所述连接流路不同的位置,隔着薄膜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液体相接配置,且具有低于大气压的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室和所述减压室在框架的壁的第一侧和第二侧隔着所述壁邻接设置,所述减压室在以所述壁为底面的凹部以堵塞所述凹部的开口的方式安装所述薄膜而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还具有流路形成部件,所述流路形成部件被配置于所述液体容纳部内,并使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液体经由所述第二开口向所述连接流路流通,
所述流路形成部件具有: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开口连接;以及
导入部,所述导入部在相比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过滤器单元的位置处将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液体导入所述流路形成部件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容纳容器被构成为:在所述连接流路内从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开口流动的所述液体的流动方向上,通过所述过滤器室中的所述过滤器后的流路的上游侧的流路截面积小于所述流路的下游侧的流路截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供给部具有与所述过滤器单元卡定的供给部侧卡定部,
所述过滤器单元具有与所述供给部侧卡定部卡定的单元侧卡定部,
所述液体供给部被压入所述过滤器单元的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过滤器单元的一部分与所述液体容纳部接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容纳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供给部的一部分与所述液体容纳部接合。
CN201510106972.3A 2014-03-14 2015-03-11 液体容纳容器 Active CN1049084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1167 2014-03-14
JP2014051167A JP6264109B2 (ja) 2014-03-14 2014-03-14 液体収容容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908434A CN104908434A (zh) 2015-09-16
CN104908434B true CN104908434B (zh) 2017-12-01

Family

ID=52684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106972.3A Active CN104908434B (zh) 2014-03-14 2015-03-11 液体容纳容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34175B2 (zh)
EP (1) EP2918415B1 (zh)
JP (1) JP6264109B2 (zh)
CN (1) CN1049084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32627B2 (en) * 2016-08-12 2019-03-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ntainer,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liquid container
CN107953674B (zh) 2016-10-17 2020-11-0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
JP6870278B2 (ja) * 2016-10-31 2021-05-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ユニット、液体吐出モジュール、及び、液体吐出ヘッド
JP2020157562A (ja) * 2019-03-26 2020-10-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3004665A (ja) * 2021-06-28 2023-01-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207065A (en) * 1981-06-17 1982-12-18 Seiko Epson Corp Ink jet recorder
JP3573182B2 (ja) * 1996-06-10 2004-10-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用のインク容器
DE69837974T2 (de) * 1997-04-30 2008-02-2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entlüftung von tinte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tintenpatronen
CA2310181C (en) 1999-05-31 2004-06-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tank, ink-jet cartridge, ink-supplying apparatus,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ink
JP2001219572A (ja) * 2000-02-08 2001-08-14 Canon Inc 加圧式液体タンク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T1199178E (pt) * 2000-10-20 2008-07-22 Seiko Epson Corp Cartucho de tinta para dispositivo de gravação a jacto de tinta
JP3754954B2 (ja) * 2002-11-27 2006-03-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529560B2 (ja) * 2004-01-30 2010-08-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JP4277271B2 (ja) * 2003-12-11 2009-06-1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気体吸収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液体容器
US7311761B2 (en) * 2003-12-11 2007-12-2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Gas absorption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liquid container
CN2724999Y (zh) * 2004-05-31 2005-09-14 北京联创佳艺影像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机可填充供墨装置
US7238224B2 (en) * 2004-10-29 2007-07-03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luid-gas separator
JP2007090734A (ja) * 2005-09-29 2007-04-12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2007216479A (ja) * 2006-02-15 2007-08-30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容器
US7722178B2 (en) * 2006-03-31 2010-05-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head
JP2009000893A (ja) * 2007-06-21 2009-01-08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JP5078548B2 (ja) * 2007-10-26 2012-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排出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4948370B2 (ja) * 2007-11-22 2012-06-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ヘッドおよび記録装置
JP2009172918A (ja) * 2008-01-25 2009-08-06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211946B2 (ja) * 2008-09-02 2013-06-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0240894A (ja) * 2009-04-01 2010-10-28 Seiko Epson Corp フィルター装置、流路ユニット、流体供給装置及び流体噴射装置
JP5428893B2 (ja) * 2010-01-22 2014-0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吐出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52636A (ja) * 2011-09-06 2013-03-21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装置
JP5995184B2 (ja) * 2012-03-13 2016-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34175B2 (en) 2016-09-06
JP2015174265A (ja) 2015-10-05
CN104908434A (zh) 2015-09-16
JP6264109B2 (ja) 2018-01-24
EP2918415B1 (en) 2020-04-08
EP2918415A2 (en) 2015-09-16
EP2918415A3 (en) 2017-02-01
US20150258803A1 (en) 2015-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08434B (zh) 液体容纳容器
CN103313857B (zh) 盒、印刷材料供应系统、印刷装置、液体容纳容器、印刷系统、以及端子连接结构
US9662898B2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US8820902B2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CN101590736B (zh)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3419499B (zh) 打印原料收容容器
JP6007683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TWI651212B (zh) 記憶部保持構件及保持構件
CN104228353B (zh) 液体容纳体
CN106004057A (zh) 容器、容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US9393802B2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liquid consumption apparatus
JP2015047830A (ja) 液体収容容器
CN103419503B (zh) 盖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CN103448372A (zh) 液体容纳容器的制造方法
JP2014166710A (ja) 液体収容容器
CN105398222B (zh) 液体容纳体、电连接器和液体消耗装置
CN104842659B (zh) 液体供应装置、液体容纳体
CN104908433B (zh) 液体容纳体、注入方法
CN203410164U (zh)
CN105196702B (zh) 用于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JP2014046625A (ja) 液体収容容器
JP2016147504A (ja) 液体収容ユニット
CN103909739B (zh) 盒以及密封部件
CN104908435B (zh)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消耗装置
CN104417075B (zh) 液体容纳容器及其盖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