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66373C - 平衡型分配器 - Google Patents

平衡型分配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66373C
CN100466373C CNB2005800008695A CN200580000869A CN100466373C CN 100466373 C CN100466373 C CN 100466373C CN B2005800008695 A CNB2005800008695 A CN B2005800008695A CN 200580000869 A CN200580000869 A CN 200580000869A CN 100466373 C CN100466373 C CN 10046637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ip line
balance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line
res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800008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42937A (zh
Inventor
野阪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429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429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6637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66373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12Coupling devices having more than two po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8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for linking dissimilar lines or devices
    • H01P5/1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for linking dissimilar lines or devices for coupling balanced lines or devices with unbalanced lines o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12Coupling devices having more than two ports
    • H01P5/16Conjugate devices, i.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rt decoupled from one other port

Landscapes

  • Non-Reversible Transmitting Devices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Abstract

平衡型分配器(21),具有1/4波长带状线(31、32、33、34、35、36)。使带状线(31、33)电磁耦合,以构成耦合器。使带状线(32、34)电磁耦合,以构成耦合器。使带状线(31、35)电磁耦合,以构成耦合器。使带状线(32、36)电磁耦合,以构成耦合器。串联连接带状线(31、32)构成不平衡线,带状线(33、34)构成第1平衡线,带状线(35、36)构成第2平衡线。在第1平衡端子(23a)与第2平衡端子(24a)之间和第1平衡端子(23b)与第2平衡端子(24b)之间,分别连接电阻(R1、R2)。

Description

平衡型分配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衡型分配器,尤其涉及用于移动通信设备等的平衡型分配器。
背景技术
在通信设备中,随着信号频率的高频化,以提高抗噪声性能等为目的而用平衡信号的设备不断增多。因此,需要进行不平衡信号至平衡信号的变换的不平衡—平衡变换器。而且,也需要根据各种用途,将信号分配成2个的分配器。因此,需要具备两者的功能的一种部件,也就是将1个不平衡信号分配成2个平衡信号的“不平衡输入—平衡输出分配器(平衡型分配器)”。
如图13所示,通过组合将从不平衡端子5输入的不平衡信号分配成2个的1个不平衡输入—不平衡输出分配器(一般熟知的分配器)2和将所分配的2个不平衡信号分别变换成平衡信号的2个不平衡—平衡变换器(所谓的“balun”)3、4,取得不平衡输入—平衡输出分配器(平衡型分配器)1。分别从第1平衡端子6a、6b和第2平衡端子7a、7b,输出从不平衡—平衡变换器3、4输出的平衡信号。
或者,通过组合将不平衡信号变换成平衡信号的1个不平衡—平衡变换器(所谓的“balun”)和将器输出的1个平衡信号分配成2个的1个平衡输入—不平衡输出分配器,取得不平衡输入—平衡输出分配器(平衡型分配器)。
作为不平衡—平衡变换器,已知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公开2001—94316号公报)和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公开2001—168607号公报)记载的变换器。根据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较,具体示出图13的电路框图的不平衡输入—平衡输出分配器(平衡型分配器)1的电路图为图14。由10个1/4波长带状线11~20和1个电阻R构成平衡型分配器1。
然而,通过组合作为个体部件的分配器2和不平衡—平衡变换器3、4构成平衡型分配器1时,存在部件数量多的问题。如图14所示,仅在将各个体部件2~4综合为一体以形成1个部件时,部件内部的电路组成就变得复杂,存在制造成本高、插入损耗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路组成简单而且能谋求小型化的平衡型分配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平衡型分配器,具备:串联第1带状线和第2带状线而构成的不平衡线、电连接不平衡线的第1带状线的不平衡端子、由与第1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3带状线和与第2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4带状线构成的第1平衡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第1平衡线的第3带状线的一端和第4带状线的一端的第1平衡端子、由与第1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5带状线和与第2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6带状线构成的第2平衡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第2平衡线的第5带状线的一端和第6带状线的一端的第2平衡端子、电连接在连接第3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与连接第5带状线的第2平衡端子之间的第1电阻、以及电连接在连接第4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与连接第6带状线的第2平衡端子之间的第2电阻,所述第3带状线的另一端、所述第4带状线的另一端、所述第5带状线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6带状线的另一端与地电连接。
更具体地说,具备:具有一端和另一端的第1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另一端电连接第1带状线的另一端的第2带状线、电连接第1带状线的一端的不平衡端子、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3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4带状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第3带状线的另一端和第4带状线的另一端的第1平衡端子、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5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6带状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第5带状线的另一端和第6带状线的另一端的第2平衡端子、电连接在第3带状线的另一端与第5带状线的另一端之间的第1电阻、以及电连接在第4带状线的另一端与第6带状线的另一端之间的第2电阻,其中第2带状线的一端是开路端,并且第1带状线与第3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同时第1带状线与第5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而且第2带状线与所述第4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同时第2带状线与第6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
或者,具备:具有一端和另一端的第1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另一端电连接第1带状线的另一端的第2带状线、电连接第1带状线的一端的不平衡端子、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另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3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另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4带状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第3带状线的一端和第4带状线的一端的第1平衡端子、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另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5带状线、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另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6带状线、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第5带状线的一端和第6带状线的一端的第2平衡端子、电连接在第3带状线的一端与第5带状线的一端之间的第1电阻、以及电连接在第4带状线的一端与第6带状线的一端之间的第2电阻,其中第2带状线的一端与地电连接,并且第1带状线与第3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同时第1带状线与第5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而且第2带状线与第4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同时第2带状线与第6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
这里,第1、第2、第3、第4、第5和第6带状线是1/4波长带状线。
而且,第1电阻的电阻值和第2电阻的电阻值分别是第1平衡端子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值与第2平衡端子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值的总计值的1/2的电阻值。
根据上述组成,从不平衡端子输入的不平衡信号在第1带状线和第2带状线上传播。然后,通过第1带状线中与第3带状线和第5带状线电磁耦合,第2带状线中与第4带状线和第6带状线电磁耦合,将1个不平衡信号变换成2个平衡信号,并从第1平衡端子和第2平衡端子取出它们。
又,本发明的平衡型分配器,以电介质片为中介地层叠第1、第2、第3、第4、第5和第6带状线以及接地电极,以构成叠层体,并且在所述叠层体的表面设置不平衡端子/以及分别由2个端子组成的第1平衡端子和第2平衡端子;串联第1带状线和第2带状线而构成的不平衡线的第1带状线上,电连接不平衡端子;由与第1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3带状线和与第2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4带状线构成的第1平衡线的第3带状线的一端和第4带状线的一端上,分别电连接第1平衡端子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由与第1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5带状线和与第2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6带状线构成的第2平衡线的第5带状线的一端和第6带状线的一端上,分别电连接第2平衡端子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在连接第3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与连接第5带状线的第2平衡端子之间,电连接第1电阻,并且在连接第4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与连接第6带状线的第2平衡端子之间,电连接第2电阻。根据上述组成,能方便地获得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所述第3带状线的另一端、所述第4带状线的另一端、所述第5带状线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6带状线的另一端与地电连接。
可在电介质片的层叠方向,叠层体的上层部、中层部和下层部分别配置接地电极,在上层部接地电极与中层部接地电极之间配置第1、第3和第5带状线,在中层部的接地电极与下层部的接地电极之间配置第2、第4和第6带状线;反之,也可在上层部接地电极与中层部接地电极之间配置第2、第4和第6带状线,在中层部的接地电极与下层部的接地电极之间配置第1、第3和第5带状线。
还可在叠层体的表面设置电连接第1电阻和第2电阻中的任一方的电阻用的外部端子。
根据本发明,能取得部件内部电路组成简单、制造成本低廉且插入损耗小的小型平衡型分配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平衡型分配器实施例1的电路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平衡型分配器实施例2的电路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平衡型分配器实施例3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3所示平衡型分配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平衡型分配器实施例4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示出图5所示平衡型分配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平衡型分配器实施例5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示出图7所示平衡型分配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平衡型分配器另一实施例5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图9所示平衡型分配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平衡型分配器实施例6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图11所示平衡型分配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3是已有平衡型分配器的电路框图。
图14是图13所示平衡型分配器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平衡型分配器的实施例。
实施例1(参考图1)
如图1所示,平衡型分配器21,具有1/4波长带状线31、32、33、34、35、36。带状线31、32、33、34、35、36分别具有一端31a、32a、33a、34a、35a、36a和另一端31b、32b、33b、34b、35b、36b。将带状线31的一端31a电连接到不平衡端子22,另一端31b电连接到带状线32的另一端32b。带状线32的一端32a是开路端。将带状线33的一端33a接地,另一端33b电连接到第1平衡端子23a。将带状线34的一端34a接地,另一端34b电连接到第1平衡端子23b。将带状线35的一端35a接地,另一端35b电连接到第2平衡端子24a。将带状线36的一端36a接地,另一端36b电连接到第2平衡端子24b。
然后,进行电磁耦合,使带状线31、33的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配置成相互对置,以构成耦合器。又进行电磁耦合,使带状线32、34的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配置成相互对置,以构成耦合器。
同样,进行电磁耦合,使带状线31、35的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配置成相互对置,以构成耦合器。又进行电磁耦合,使带状线32、36的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配置成相互对置,以构成耦合器。
串联带状线31与32并构成不平衡线,带状线33和34构成第1平衡线,带状线35和36构成第2平衡线。
进而,在第1平衡端子23a与第2平衡端子24a之间和第1平衡端子23b与第2平衡端子24b之间,分别电连接电阻R1、R2。分别按第1平衡端子23a、23b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与第2平衡端子24a、24b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的总计值的1/2的电阻值,设计电阻R1、R2的电阻值。
这种平衡型分配器21,是将1个不平衡信号分配成2个平衡信号的“不平衡输入—平衡输出分配器”。即,从不平衡端子22输入的不平衡信号在带状线31、带状线32上传播。然后,通过带状线31中与带状线33、35电磁耦合,带状线32中与带状线34、36电磁耦合,将1个不平衡信号变换成2个平衡信号,并从第1平衡端子23a、23b和第2平衡端子24a、24b取出这些平衡信号。
与图13所示的已有平衡型分配器1因分配器2的插入损耗和不平衡—平衡变换器3、4的插入损耗而总插入损耗大相反,上述组成方式构成的平衡型分配器21能减小插入损耗。平衡型分配器21由6个1/4波长带状线31~36和2个电阻R1、R2构成,能用比图14所示的已有平衡型分配器1少的组成元件构成,因而能小型化。
实施例2(参考图2)
如图2所示,平衡型分配器41,具有1/4波长带状线31、32、33、34、35、36。带状线31、32、33、34、35、36分别具有一端31a、32a、33a、34a、35a、36a和另一端31b、32b、33b、34b、35b、36b。将带状线31的一端31a电连接到不平衡端子22,另一端31b电连接到带状线32的另一端32b。将带状线32的一端32a接地。将带状线33的另一端33b接地,一端33a电连接到第1平衡端子23a。将带状线34的另一端34b接地,一端34a电连接到第1平衡端子23b。将带状线35的另一端35b接地,一端35a电连接到第2平衡端子24a。将带状线36的另一端36b接地,一端36a电连接到第2平衡端子24b。
然后,进行电磁耦合,使带状线31、33的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配置成相互对置,以构成耦合器。又进行电磁耦合,使带状线32、34的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配置成相互对置,以构成耦合器。
同样,进行电磁耦合,使带状线31、35的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配置成相互对置,以构成耦合器。又进行电磁耦合,使带状线32、36的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配置成相互对置,以构成耦合器。
串联带状线31与32并构成不平衡线,带状线33和34构成第1平衡线,带状线35和36构成第2平衡线。
进而,在第1平衡端子23a与第2平衡端子24a之间和第1平衡端子23b与第2平衡端子24b之间,分别电连接电阻R1、R2。分别按第1平衡端子23a、23b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与第2平衡端子24a、24b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的总计值的1/2的电阻值,设计电阻R1、R2的电阻值。
这种平衡型分配器41,是将1个不平衡信号分配成2个平衡信号的“不平衡输入—平衡输出分配器”,具有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3(参考图3和图4)
图3是内置图1所示的平衡型分配器21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21A的分解立体图。由在表面形成接地电极51、52和53的电介质片65、形成1/4波长带状线31、32、33、34、35、36和层间连接用通道孔60的电介质片65、形成引出电极54、55、56、57、58、59和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的电介质片65、不预先形成电极的外层用电介质片65等构成平衡型分配器21A。
作为电介质片65的材料,使用将介电陶瓷粉末与结合剂等一起搅拌均匀后做成片状的材料。利用喷镀法、蒸镀法、印刷法等形成带状线31~36和引出电极54~59等,并且由Ag、Ag-Pd、Cu等的材料构成。用激光束等在电介质片65中形成贯通孔,并利用印刷涂覆等方法往该贯通孔填充Ag、Ag-Pd、Cu等导电糊,从而形成层间连接用通道孔60。
在电介质片65的叠层方向上,往上层部、中层部和下层部配置分别设有接地电极51、52、53的电介质片65。在接地电极51与52之间配置分别设有螺旋状的带状线33、35的电介质片,使其将设有同样螺旋状的带状线31的电介质片夹在中间。本实施例3中,从上层开始,依次配置分别设有带状线33、31、35的电介质片,但也可从上层开始依次配置分别设有带状线35、31、33电介质片。
同样,在接地电极52与53之间配置分别设有螺旋状的带状线34、36的电介质片,使其将设有同样螺旋状的带状线32的电介质片夹在中间。本实施例3中,从上层开始,依次配置分别设有带状线34、32、36的电介质片,但也可从上层开始依次配置分别设有带状线36、32、34。还可在设有接地电极52的电介质片的上侧,配置分别设有带状线34、32、36的电介质片,在设有接地电极52的电介质片的下侧,配置分别设有带状线33、31、35的电介质片。
电介质片65的表面大面积地形成接地电极51~53,并使其一部分露出在片65内侧的边的中央。将带状线33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3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中央。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4,将带状线33的另一端33b引出到电介质片65的右方。
将带状线31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1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右方。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5,将带状线31的另一端31b引出到电介质片65的前侧的边的中央。将带状线35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5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中央。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6,将带状线35的另一端35b引出到电介质片65的左方。
然后,使带状线31和33的各一端31a、33a、以及各另一端31b、33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1和33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同样,使带状线31和35的各一端31a、35a、以及各另一端31b、35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1和35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
又,将带状线34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4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中央。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7,将带状线34的另一端34b引出到电介质片65前侧的右方。将带状线32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使其一端32a成为开路端。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8,将带状线32的另一端32b引出到电介质片65的前侧的边的中央。将带状线36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6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中央。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9,将带状线36的另一端36b引出到电介质片65前侧的左方。
然后,使带状线32和34的各一端32a、34a、以及各另一端32b、34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2和34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同样,使带状线32和36的各一端32a、36a、以及各另一端32b、36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2和36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
将各电介质片65叠置并且合为一体地烧结成图4所示那样的叠层体71。在叠层体71的前侧的侧面,右方形成第1平衡端子23b,左方形成第2平衡端子24b,中央形成中继端子25,并且在内侧的侧面,右方形成不平衡端子22,中央形成端子G。在叠层体71的右侧面形成第1平衡端子23a,左侧面形成第2平衡端子24a。各端子都以从侧面延伸到上、下表面上的方式加以形成。
将第1平衡端子23a、23b分别电连接引出线54、57。不平衡端子22电连接带状线31的一端31a,中继端子25电连接引出线55、58。第2平衡端子24a、24b分别电连接引出电极56、59。接地端子G电连接到接地电极51~53的一部分和带状线33、35、34、36的一端33a、35a、34a、36a。
进而,在叠层体71的上表面,进行碳糊印刷等,以形成电阻R1、R2。将电阻R1电连接在第1平衡端子23a与第2平衡端子24a之间,电阻R2则电连接在第1平衡端子23b与第2平衡端子24b之间。也可在叠层体71的底面形成电阻R1、R2。电阻R1、R2也可以是配置在叠层体表面的片状电阻,以代替印刷电阻。还可在装载平衡型分配器21A的印刷电路板上外装电阻R1、R2,并通过各端子和布线加以连接。
上述组成方式构成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21A,通过改变电介质片65的厚度等,能方便地调整带状线31—33间、31—35间、32—34间和32—36间的电磁耦合值。而且,用同样的方法在相同的时间形成带状线31~36等,因而能抑制制造上的电磁耦合特性偏差。
由于在接地电极52的上侧配置带状线33、31、35,在接地电极52的下侧配置带状线34、32、36,接地电极52将带状线33、31、35与带状线34、32、36屏蔽。因此,带状线33、31、35与带状线34、32、36之间无电磁耦合,从而能取得频带宽且损耗低的特性。
实施例4(参考图5和图6)
图5是内置图1所示的平衡型分配器21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21B的分解立体图。由在表面形成接地电极51和53的电介质片65、形成1/4波长带状线31、32、33、34、35、36和层间连接用通道孔60的电介质片65、形成引出电极54、56、57、59和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的电介质片65、形成中继电极71和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的电介质片65、不预先形成电极的外层用电介质片65等,构成平衡型分配器21B。
在电介质片65的叠层方向上,往上层部和下层部配置分别设有接地电极51、53的电介质片65。在接地电极51与53之间配置分别设有螺旋状的带状线33、34和同样螺旋状的带状线35、36的电介质片,使其将分别设有同样螺旋状的带状线31、32的电介质片夹在中间。本实施例4中,从上层开始,依次配置分别设有带状线33和34、31和32、35和36的电介质片,但也可从上层开始依次配置分别设有带状线35和36、31和32、33和34的电介质片。
将带状线33和34分别配置在同一电介质片65的右半部分和左半部分。带状线33、34各自的一端33a、34a相互连接,并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中央。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4将带状线33的另一端33b引出到电介质片65的右方。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7将带状线34的另一端34b引出到电介质片65前侧的右方。
将带状线31和32分别配置在同一电介质片65的右半部分和左半部分。带状线31的一端31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右方。带状线31的另一端31b通过层间连接用通道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中继电极75电连接带状线32的另一端32b。使带状线32的一端32a形成开路端。
然后,使带状线31和33的各一端31a、33a、以及各另一端31b、33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1和33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同样,使带状线32和34的各一端32a、34a、以及各另一端32b、34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2和34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
将带状线35和36分别配置在同一电介质片65的右半部分和左半部分。带状线35、36各自的一端35a、36a相互连接,并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中央。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下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6将带状线35的另一端35b引出到电介质片65的左方。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9将带状线36的另一端36b引出到电介质片65前侧的左方。
然后,使带状线31和35的各一端31a、35a、以及各另一端31b、35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1和35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同样,使带状线32和36的各一端32a、36a、以及各另一端32b、36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2和36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
将各电介质片65叠置并且合为一体地烧结成图6所示那样的叠层体71。在叠层体71的前侧的侧面,右方形成第1平衡端子23b,左方形成第2平衡端子24b,并且在内侧的侧面,右方形成不平衡端子22,中央形成端子G。在叠层体71的右侧面形成第1平衡端子23a,左侧面形成第2平衡端子24a。各端子都以从侧面延伸到上、下表面上的方式加以形成。
将第1平衡端子23a、23b分别电连接引出线54、57。不平衡端子22电连接带状线31的一端31a。第2平衡端子24a、24b分别电连接引出电极56、59。接地端子G电连接到接地电极51、53的一部分和带状线33、34、35、36的一端33a、34a、35a、36a。
进而,在叠层体71的上表面进行碳糊印刷等,以形成电阻R1、R2。将电阻R1电连接在第1平衡端子23a与第2平衡端子24a之间,电阻R2则电连接在第1平衡端子23b与第2平衡端子24b之间。也可在叠层体71的底面形成电阻R1、R2。电阻R1、R2也可以是配置在叠层体表面的片状电阻,以代替印刷电阻。还可在装载平衡型分配器21B的印刷电路板上外装电阻R1、R2,并通过各端子和布线加以连接。
上述组成方式构成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21B,通过改变电介质片65的厚度等,能方便地调整带状线31—33间、31—35间、32—34间和32—36间的电磁耦合的值。而且,用同样的方法在相同的时间形成带状线31~36等,因而能抑制制造上的电磁耦合特性偏差。
由于在同一片65上分别配置带状线31和32、33和34、35和36,带状线31与32之间、33与34之间和35与36之间分别产生电磁耦合。因此,能取得频带宽且损耗低的特性。
实施例5(参考图7~图10)
上述实施例3和实施例4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21A、21B中,有时以装载平衡型分配器21A、21B的印刷电路板上外装电阻R1、R2的状态进行使用。这时,往往由于将带状线33、34、35、36与电阻R1、R2之间相连的印刷电路板上的布线图案,造成信号的相位迟后,使第1平衡端子23a、23b与第2平衡端子24a、24b之间的绝缘降低。
本实施例5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用于解决上述问题。图7和图8所示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21C改进上述实施例3的平衡型分配器21A。图9和图10所示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21D改进上述实施例4的平衡型分配器21B。
以形成引出电极54的电介质片65上将电阻连接端子引出电极80电连接到引出电极54的状态,形成这些平衡型分配器21C、21D,同时在叠层体71内侧的侧面的左方,形成电连接电阻连接端子引出电极80的电阻连接端子26。
电阻连接端子26用于连接电阻R1,被配置在不平衡端子22与第2平衡端子24a之间。然后,电阻连接端子引出电极80将第1平衡端子23a、23b中不与第2平衡端子24a、24b相邻方的第1平衡端子23a上连接的带状线33的引出电极54和设在跨过不平衡端子22的位置上的带状线35的引出电极56电连接,第1平衡端子23a上连接带状线35的引出电极56时,电阻连接端子引出电极80将引出电极56和电阻连接端子26电连接。
综上所述,通过设置电阻连接端子26和电阻连接端子引出电极80,能将印刷电路板上的布线图案造成的信号相位迟后抑制到最小限度,可抑制第1平衡端子23a、23b与第2平衡端子24a、24b之间绝缘降低。
又,本实施例5中,将电阻连接端子26配置在不平衡端子22与第2平衡端子24a之间,但也可将电阻连接端子26配置在不平衡端子22与第1平衡端子23a之间。这时,通过电阻连接端子引出电极80将带状线34的引出电极57或带状线36的引出电极59的任一方的引出电极与电阻连接端子26电连接。
不设电阻连接端子26,而通过上述实施例3和实施例4所示那样,在叠层体71的表面印刷电阻R1、R2,或将该电阻作为片状部件装载在叠层体71,也能抑制第1平衡端子23a、23b与第2平衡端子24a、24b之间的绝缘降低。
实施例6(参考图11和图12)
图11是内置图2所示的平衡型分配器41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41A的分解立体图。由在表面形成接地电极51、52和53的电介质片65、形成1/4波长带状线31、32、33、34、35、36和层间连接用通道孔60的电介质片65、形成引出电极54、55、56、57、58、59和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的电介质片65、不预先形成电极的外层用电介质片65等,构成平衡型分配器41A。
电介质片65的表面大面积地形成接地电极51~53,并使其一部分露出在片65内侧的边的中央。将带状线33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3a露出在电介质片65的右方。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4,将带状线33的另一端33b引出到电介质片65内侧的中央。
将带状线31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1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边的右方。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5,将带状线31的另一端31b引出到电介质片65的前侧的边的中央。将带状线35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5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内侧的左方。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6,将带状线35的另一端35b引出到电介质片65内侧的中央。
然后,使带状线31和33的各一端31a、33a、以及各另一端31b、33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1和33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同样,使带状线31和35的各一端31a、35a、以及各另一端31b、35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1和35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
将带状线34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4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前侧的边的右方。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7,将带状线34的另一端34b引出到电介质片65内侧的中央。将带状线32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使其一端32a形成开路端。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8,将带状线32的另一端32b引出到电介质片65的前侧的边的中央。将带状线38配置在电介质片65的中央,并且其一端36a露出在电介质片65前侧的左方。通过层间连接用通过孔60和1个上层中形成的引出电极59,将带状线35的另一端36b引出到电介质片65内侧的中央。
然后,使带状线32和34的各一端32a、34a、以及各另一端32b、34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2和34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同样,使带状线32和36的各一端32a、36a、以及各另一端32b、36b相互对置,并使带状线32和36电磁耦合、使得将电介质片65夹在中间,从而构成耦合器。
将各电介质片65叠置并且合为一体地烧结成图12所示那样的叠层体71。在叠层体71的前侧的侧面,右方形成第1平衡端子23b,左方形成第2平衡端子24b,中央形成中继端子25,并且在内侧的侧面,右方形成不平衡端子22,中央形成端子G。在叠层体71的右侧面形成第1平衡端子23a,左侧面形成第2平衡端子24a。各端子都以从侧面延伸到上、下表面上的方式加以形成。
将第1平衡端子23a、23b分别电连接带状线33、34的一端33a、34a。将不平衡端子22电连接带状线31的一端31a,中继端子25电连接引出电极55、58。第2平衡端子24a、24b分别电连接带状线35、36的一端35a、36a。接地端子G电连接到接地电极51、53的一部分和引出电极54、56、57、59。
进而,在叠层体71的上表面进行碳糊印刷等,以形成电阻R1、R2。将电阻R1电连接在第1平衡端子23a与第2平衡端子24a之间,电阻R2则电连接在第1平衡端子23b与第2平衡端子24b之间。也可在叠层体71的底面形成电阻R1、R2。电阻R1、R2也可以是配置在叠层体表面的片状电阻,以代替印刷电阻。还可在装载平衡型分配器41A的印刷电路板上外装电阻R1、R2,并通过各端子和布线加以连接。
上述组成方式构成的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41A,具有与上述实施例3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其要旨的范围内可作各种变换。具体而言,带状线31~36的形状为任意,可以是直线状、螺旋状、摆动状。带状线31~36未必设定成1/4波长以下的长度。
又,上述实施例将形成带状线的电介质片叠置后,合为一体地进行烧结,但未必限于这样。也可用预先烧结的电介质片。还可用下面说明的制作法制作叠层型平衡型分配器。即,利用印刷等方法涂覆糊状介电材料,形成电介质层后,在该电介质层的表面涂覆糊状导电材料,并形成任意形状的带状线或电极。接着,从所述带状线等的上面涂覆糊状介电材料。这样依次重复涂覆,从而取得具有叠层结构的平衡型分配器。
工业上的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移动通信等的平衡型分配器有用,尤其在电路组成简单而且可谋求小型化方面优秀。

Claims (12)

1、一种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串联第1带状线和第2带状线而构成的不平衡线、
电连接所述不平衡线的第1带状线的不平衡端子、
由与所述第1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3带状线和与所述第2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4带状线构成的第1平衡线、
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所述第1平衡线的第3带状线的一端和第4带状线的一端的第1平衡端子、
由与所述第1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5带状线和与所述第2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6带状线构成的第2平衡线、
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所述第2平衡线的第5带状线的一端和第6带状线的一端的第2平衡端子、
电连接在连接所述第3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与连接所述第5带状线的第2平衡端子之间的第1电阻、以及
电连接在连接所述第4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与连接所述第6带状线的第2平衡端子之间的第2电阻,
所述第3带状线的另一端、所述第4带状线的另一端、所述第5带状线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6带状线的另一端与地电连接。
2、一种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一端和另一端的第1带状线、
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1带状线的另一端的第2带状线、
电连接所述第1带状线的一端的不平衡端子、
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3带状线、
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4带状线、
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所述第3带状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4带状线的另一端的第1平衡端子、
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5带状线、
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6带状线、
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所述第5带状线的另一端和所述第6带状线的另一端的第2平衡端子、
电连接在所述第3带状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5带状线的另一端之间的第1电阻、以及
电连接在所述第4带状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6带状线的另一端之间的第2电阻,
其中所述第2带状线的一端是开路端,并且
所述第1带状线与所述第3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同时所述第1带状线与所述第5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而且所述第2带状线与所述第4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同时所述第2带状线与所述第6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
3、一种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具有一端和另一端的第1带状线、
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第1带状线的另一端的第2带状线、
电连接所述第1带状线的一端的不平衡端子、
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另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3带状线、
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另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4带状线、
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所述第3带状线的一端和所述第4带状线的一端的第1平衡端子、
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另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5带状线、
具有一端和另一端并且所述另一端与地电连接的第6带状线、
具有2个端子并且其中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分别电连接所述第5带状线的一端和所述第6带状线的一端的第2平衡端子、
电连接在所述第3带状线的一端与所述第5带状线的一端之间的第1电阻、以及
电连接在所述第4带状线的一端与所述第6带状线的一端之间的第2电阻,
其中所述第2带状线的一端与地电连接,并且
所述第1带状线与所述第3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同时所述第1带状线与所述第5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而且所述第2带状线与所述第4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同时所述第2带状线与所述第6带状线电磁耦合、使得各一端以及各另一端相互对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第2、第3、第4、第5和第6带状线是1/4波长带状线。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阻的电阻值和第2电阻的电阻值分别是第1平衡端子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值与第2平衡端子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值的总计值的1/2的电阻值。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电阻的电阻值和第2电阻的电阻值分别是第1平衡端子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值与第2平衡端子的平衡线间特性阻抗值的总计值的1/2的电阻值。
7、一种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
以电介质片为中介地层叠第1、第2、第3、第4、第5和第6带状线以及接地电极,以构成叠层体,并且在所述叠层体的表面设置不平衡端子、分别由2个端子组成的第1平衡端子和第2平衡端子以及接地端子;
串联所述第1带状线和第2带状线而构成的不平衡线的第1带状线上,电连接所述不平衡端子;
由与所述第1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3带状线和与所述第2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4带状线构成的第1平衡线的第3带状线的一端和第4带状线的一端上,分别电连接所述第1平衡端子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
由与所述第1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5带状线和与所述第2带状线电磁耦合的第6带状线构成的第2平衡线的第5带状线的一端和第6带状线的一端上,分别电连接所述第2平衡端子的一个端子和另一个端子;
在连接所述第3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与连接所述第5带状线的第2平衡端子之间,电连接第1电阻,并且
在连接所述第4带状线的第1平衡端子与连接所述第6带状线的第2平衡端子之间,电连接第2电阻,
所述第3带状线的另一端、所述第4带状线的另一端、所述第5带状线的另一端以及所述第6带状线的另一端与地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
在电介质片的层叠方向,所述叠层体的上层部、中层部和下层部分别配置所述接地电极,在上层部接地电极与中层部接地电极之间配置第1、第3和第5带状线,在中层部的接地电极与下层部的接地电极之间配置第2、第4和第6带状线。
9、如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
在电介质片的层叠方向,所述叠层体的上层部、中层部和下层部分别配置所述接地电极,在上层部接地电极与中层部接地电极之间配置第2、第4和第6带状线,在中层部的接地电极与下层部的接地电极之间配置第1、第3和第5带状线。
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叠层体的表面设置电连接所述第1电阻和所述第2电阻中任一方的电阻用的外部端子。
11、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1电阻和所述第2电阻配置在所述叠层体的表面。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平衡型分配器,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1电阻和所述第2电阻配置在所述叠层体的表面。
CNB2005800008695A 2004-02-06 2005-01-13 平衡型分配器 Active CN10046637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31390/2004 2004-02-06
JP2004031390 2004-02-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42937A CN1842937A (zh) 2006-10-04
CN100466373C true CN100466373C (zh) 2009-03-04

Family

ID=34836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008695A Active CN100466373C (zh) 2004-02-06 2005-01-13 平衡型分配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468640B2 (zh)
JP (1) JP4079173B2 (zh)
CN (1) CN100466373C (zh)
WO (1) WO20050764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89396A (ja) * 2006-01-12 2007-07-26 Seiko Epson Corp バラン
WO2008101122A2 (en) * 2007-02-16 2008-08-21 Quantenna Communications, Inc. Efficient balun
US7978024B2 (en) * 2007-03-15 2011-07-12 Marvell International Ltd. Integrated balanced-unbalanced duplexer
US7528676B2 (en) * 2007-04-16 2009-05-05 Tdk Corporation Balun circuit suitable for integration with chip antenna
US7629860B2 (en) 2007-06-08 2009-12-08 Stats Chippac, Ltd. Miniaturized wide-band baluns for RF applications
US8228133B2 (en) 2007-07-03 2012-07-24 Soshin Electric Co., Ltd. Unbalanced-balanced converter
JP2009260444A (ja) * 2008-04-11 2009-11-05 Toshiba Corp 合成器、増幅器、送信機
JP5214338B2 (ja) * 2008-06-04 2013-06-19 株式会社東芝 マーチャントバラン、送信機
KR100982441B1 (ko) * 2008-11-19 2010-09-1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평판형 더블 밸런스드 믹서를 위한 3방향 발룬
JP5218112B2 (ja) * 2009-02-03 2013-06-26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力分配回路
US8508313B1 (en) * 2009-02-12 2013-08-13 Comtech Xicom Technology Inc. Multiconductor transmission line power combiner/divider
US8270499B2 (en) * 2009-05-15 2012-09-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ceiver with balanced I/Q transformer
JP5748149B2 (ja) 2009-05-19 2015-07-15 マーベル ワールド トレード リミテッド 信号電力を混合する回路及び方法
JP2011071761A (ja) * 2009-09-25 2011-04-07 Fujitsu Ltd 周波数逓倍回路
JP5705122B2 (ja) * 2009-10-23 2015-04-22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ドハティ増幅器用合成器
JP5896638B2 (ja) * 2010-12-13 2016-03-30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力分配器
DE102010055671B4 (de) * 2010-12-22 2015-05-21 Epcos Ag Richtkoppler
KR101310745B1 (ko) * 2011-12-29 2013-09-25 (주) 알엔투테크놀로지 나선형 결합 선로를 가지는 결합기
CN102945996B (zh) * 2012-10-25 2014-12-17 袁博 多层立体巴伦和平衡/不平衡信号转换网络
US9711833B1 (en) * 2013-01-31 2017-07-18 Physical Optics Corporation Tunable RF anti-jamming system (TRAJS)
US8964605B1 (en) 2013-02-06 2015-02-24 Quantenna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grating a transceiver and a half-duplexing split balun
JP6471962B2 (ja) * 2014-01-29 2019-02-2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共鳴結合器、伝送装置、スイッチングシステム、および、方向性結合器
JP6333153B2 (ja) * 2014-10-28 2018-05-30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複合回路、回路素子、回路基板、および通信装置
TWI517556B (zh) * 2014-11-05 2016-01-11 Univ Nat Chi Nan Multi - differential single - ended converters
CN104617365B (zh) * 2014-12-10 2019-05-21 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ltcc蛇形线功分器
US9812754B2 (en) 2015-02-27 2017-11-07 Harris Corporation Devices with S-shaped balun segment and related methods
US9947986B1 (en) 2015-03-30 2018-04-17 David B. Aster Reactive power combiners and dividers including nested coaxial conductors
US9673503B1 (en) 2015-03-30 2017-06-06 David B. Aster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bining or dividing microwave power
US10312565B1 (en) 2015-03-30 2019-06-04 David B. Aster Microwave power divider/combiner devices, microwave power divider/combiner bandpass filters, and methods of thermally cooling a cable run
US9793593B1 (en) 2015-03-30 2017-10-17 David B. Aster Power combiners and dividers including cylindrical conductors and capable of receiving and retaining a gas
US9812756B1 (en) 2015-03-30 2017-11-07 David B. Aster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mbining or dividing microwave power using satellite conductors and capable of receiving and retaining a gas
US9960469B1 (en) 2015-03-30 2018-05-01 David B. Aster Broadband reactive power combiners and dividers including nested coaxial conductors
JP6511962B2 (ja) * 2015-05-28 2019-05-15 Tdk株式会社 積層型電子部品
TWI632567B (zh) * 2015-10-21 2018-08-11 村田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Balanced filter
TWI577079B (zh) * 2015-12-24 2017-04-01 國立中山大學 全相位功率分配器及其製造方法
JP6665707B2 (ja) * 2016-06-27 2020-03-1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高周波電子部品
JP6740381B2 (ja) * 2017-01-30 2020-08-12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合成・分配器
WO2018198603A1 (ja) * 2017-04-26 2018-11-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積層バラン
EP3648347A4 (en) * 2017-07-27 2020-08-1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QUAL PHASE SUPPRESSION
CN108832246B (zh) * 2018-06-15 2021-01-01 南通大学 一种四相功分器
CN108963470A (zh) * 2018-06-27 2018-12-07 南通大学 一种天线阵馈电网络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1016A (ja) * 1995-01-09 1996-07-23 Murata Mfg Co Ltd チップ型トランス
JP2000188218A (ja) * 1998-12-22 2000-07-04 Tdk Corp 積層形バルントランス
EP1102345A2 (en) * 1999-11-16 2001-05-2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Balance-unbalance converting circuit, balance-unbalance converter,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2217036A (ja) * 2001-01-12 2002-08-02 Murata Mfg Co Ltd 高周波複合回路及び高周波複合部品
JP2002329611A (ja) * 2001-05-02 2002-11-15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型複合バラントランス
JP2003198221A (ja) * 2001-12-25 2003-07-11 Fdk Corp チップ型積層バラン素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24694A (en) * 1994-06-30 1995-06-13 Alliedsignal Inc. Miniature directional coupler
JP3576754B2 (ja) 1997-03-31 2004-10-13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バラン回路及びバランス型周波数変換器
US6201439B1 (en) * 1997-09-17 2001-03-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ower splitter/ combiner circuit, high power amplifier and balun circuit
JPH1197980A (ja) * 1997-09-17 1999-04-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不平衡・平衡変換回路
JPH11214943A (ja) * 1998-01-26 1999-08-06 Murata Mfg Co Ltd バルントランス
JP3664358B2 (ja) 1998-03-09 2005-06-22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方向性結合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携帯電話
JP3744249B2 (ja) 1999-03-29 2006-02-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送信出力制御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無線機器
DE19943955A1 (de) * 1999-09-14 2001-04-12 Bosch Gmbh Robert Symmetrierglied
JP3473518B2 (ja) 1999-09-27 2003-12-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力分配合成器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移動体通信機
JP2001168607A (ja) 1999-12-06 2001-06-22 Murata Mfg Co Ltd 平衡不平衡変換器、周波数変換器、及び移動体通信装置
EP1184931B1 (en) 2000-08-16 2006-10-18 Marconi Communications GmbH A balun and a mixer and downconverter incorporating same
JP2002111328A (ja) 2000-09-28 2002-04-12 Toshiba Corp 電力分配合成器
JP3660973B2 (ja) 2001-01-16 2005-06-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力分配合成器
JP2002271111A (ja) 2001-03-06 2002-09-20 Taiyo Yuden Co Ltd 積層バラン素子
JP2002344276A (ja) 2001-05-16 2002-11-29 Murata Mfg Co Ltd 高周波電力分配・合成回路および高周波電力分配・合成部品
US6693499B2 (en) * 2002-04-02 2004-02-17 Northrop Grumman Corporation Compact lumped element ring balun layou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1016A (ja) * 1995-01-09 1996-07-23 Murata Mfg Co Ltd チップ型トランス
JP2000188218A (ja) * 1998-12-22 2000-07-04 Tdk Corp 積層形バルントランス
EP1102345A2 (en) * 1999-11-16 2001-05-23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Balance-unbalance converting circuit, balance-unbalance converter,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2217036A (ja) * 2001-01-12 2002-08-02 Murata Mfg Co Ltd 高周波複合回路及び高周波複合部品
JP2002329611A (ja) * 2001-05-02 2002-11-15 Murata Mfg Co Ltd 積層型複合バラントランス
JP2003198221A (ja) * 2001-12-25 2003-07-11 Fdk Corp チップ型積層バラン素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468640B2 (en) 2008-12-23
JP4079173B2 (ja) 2008-04-23
US20080266020A1 (en) 2008-10-30
WO2005076404A1 (ja) 2005-08-18
CN1842937A (zh) 2006-10-04
JPWO2005076404A1 (ja) 2008-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66373C (zh) 平衡型分配器
CN104348442B (zh) 高频模块
JP4135928B2 (ja) バラン
EP1383145A1 (en) Laminated balun transformer
US6628189B2 (en) Laminated balun transformer
CN105845439B (zh) 电子部件
CN100502144C (zh) 分层平衡-不平衡变换器
JP2004274715A (ja) 平衡不平衡変換回路および積層型平衡不平衡変換器
CN101454848B (zh) 层叠型平衡-不平衡变压器
CN103247843B (zh) 定向耦合器
US20080225463A1 (en) Layered capacitor and mounting structure
US6229425B1 (en) Common mode inductor
US8629735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US20090207550A1 (en) Electrical feedthrough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its production
US8456256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passive component
JP2007129291A (ja) ノイズフィルタおよびノイズフィルタ回路
WO2000077880A1 (en) Means for handling high-frequency energy
JP4784017B2 (ja) 積層型ローパスフィルタ
JP2002329611A (ja) 積層型複合バラントランス
CN209963210U (zh) 变压器式巴伦
CN101065879B (zh) 无源部件
JPH10308607A (ja) 誘電体デュプレクサ装置
TWI676354B (zh) 平衡濾波器
JP2004296927A (ja) 電子部品収納用配線基板
JP3003461B2 (ja) コンデンサアレイ部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