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54174C - 处理部件及影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处理部件及影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54174C
CN100454174C CNB031088228A CN03108822A CN100454174C CN 100454174 C CN100454174 C CN 100454174C CN B031088228 A CNB031088228 A CN B031088228A CN 03108822 A CN03108822 A CN 03108822A CN 100454174 C CN100454174 C CN 10045417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earer
processing unit
holding member
upper frame
scr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0882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48808A (zh
Inventor
高见毅
石井亮
福田和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0962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62771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09622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62489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4488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488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417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417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4Details of parts of process cartridge, e.g. for charging, transfer, cleaning, develop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03G21/0058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using a roller or a polygonal rotating cleaning member; Details thereof, e.g. surface struct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Cleaning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处理部件及影像形成设备包括:一个将影像保持在其上的影像保持部件;一个与影像保持部件的表面接触的第一清洁辊;一个与第一清洁辊的表面接触的第二清洁辊;以及一个在其基本组成部分上整体形成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轴承部件,第一轴承可旋转地支撑第一清洁辊,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第二清洁辊。

Description

处理部件及影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个处理部件及一种影像形成设备,这种设备具有去除被携带到感光部件上的外来物例如纸屑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一种电子照相影像形成设备,例如激光打印机,拥有一个处理部件,处理部件上具有一个感光鼓、一个充电器、一个扫描器、一个显影辊、以及一个转移辊。首先感光鼓的表面被充电器随着感光鼓的旋转均匀地充电。而后感光鼓被一束扫描仪发射的激光束照射,基于预定的影像数据形成一个静电潜像。
在处理部件中,色粉被储存在色粉斗中,并由色粉斗供应给显影辊,以一个薄层被带到显影辊上。当显影辊旋转并与感光鼓接触时,显影辊携带的色粉有选择地供给到形成在感光鼓上的潜像上,而潜像则被转化为显像。当一张纸通过感光鼓和转移棍之间时,感光鼓表面上携带的显像被转移到纸上。
在这样一种影像形成设备中,已知有一种不带有清洁器的显影方法,其中色粉转移到纸上后还残留在感光鼓上的色粉被显影辊收集。对于这种不带有清洁器的显影方法而言,如果转移后还有大量色粉残留在感光鼓上,残留的色粉不可能被完全显影辊所收集。这些色粉可能会对感光鼓上形成的下一幅显像产生影响,以致在影像上可能显现重影。
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9-127844披露了一种技术,提供了一个使其与感光鼓接触的导电清洁辊。当色粉转移到纸上后,在清洁辊上提供一个偏压将残留在感光鼓上的色粉转移到清洁辊上,这样残留在感光鼓上的色粉被清洁辊临时捕获。当色粉未被转移到纸张上时,也就是说,在相当于从一张纸打印结束到下一张纸打印开始的时间间隔的一段时间内,在清洁辊上提供一个偏压将被清洁辊捕获的色粉转移到感光鼓上,这样色粉就反回到感光鼓上。返回的色粉由显影辊收集。
然而,采用这种不带有清洁器的显影方法,在转印中从纸张转移到感光鼓上的纸屑也被清洁辊所捕获。在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9-127844中,提供了一把与清洁辊滑动接触的导电刷。当向刷子提供与色粉相同极性的偏压时,刷子仅仅捕获清洁辊上的纸屑。然而,要使刷子的末端与清洁辊的周边表面均匀接触却是很困难的,因为刷子的密度是参差不齐的。结果是纸屑并不是均匀地被去除,并且改进去除纸屑的能力是有限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一个处理部件及一种影像形成设备,这种设备具有去除被携带到感光部件上的外来物例如纸屑的结构。依照第一种典型实施例的该处理部件包括:一个将影像保持在其上的影像保持部件;一个与影像保持部件的表面相接触的第一清洁辊;一个与第一清洁辊的表面相接触的第二清洁辊;以及一个在其基本组成部分上整体地形成一个第一轴承和一个第二轴承的轴承部件,第一轴承可旋转地支撑第一清洁辊,而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第二清洁辊。
依照第二种典型实施例的处理部件包括:一个机箱;一个装备在机箱上的影像保持部件;一个与影像保持部件的表面相接触的第一清洁辊:以及一个与第一清洁辊的表面相接触的第二清洁辊。其中该机箱上形成有一个上部框架和一个与顶部框架相连的下部框架。当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接合时,第一清洁辊和第二清洁辊被定位。
依照第三种典型实施例的处理部件包括:一个机箱;一个装备在机箱上的影像保持部件;一个与影像保持部件的表面相接触的清洁辊;以及分别由机箱支撑的一个第一轴承部件和一个第二轴承部件。第一轴承部件可旋转地支撑清洁辊的一端,而第二轴承部件可旋转地支撑清洁辊的另一端。其中第一轴承部件沿一个方向被机箱定位,第二轴承部件沿与前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被机箱定位。
依照第四种典型实施例的处理部件包括:一个将影像保持在其上的影像保持部件,影像保持部件的一端带有一个第一斜齿轮;以及一个与影像保持部件的表面相接触的清洁辊,清洁辊的一端带有一个与第一斜齿轮相啮合的第二斜齿轮。
依照第五种典型实施例的处理部件包括:一个将影像保持在其上的影像保持部件;一个与影像保持部件的表面相接触的第一清洁辊,用来捕获影像保持部件上的外来物;一个与第一清洁辊的表面相接触的第二清洁辊,用来捕获第一清洁辊上的外来物;一个从第二清洁辊上除去外来物的刮刀;以及一个容纳从第二清洁辊除下的外来物的容器。
依照第六种典型实施例的处理部件包括:一个将影像保持在其上的影像保持部件;一个与影像保持部件的表面相接触的清洁辊,用来捕获影像保持部件上的外来物;一个从清洁辊上除去外来物的刮刀;以及一个容纳从清洁辊除下的外来物的容器。容器上形成有一个底壁以及许多从底壁突起的隔离壁,其中许多隔离壁形成多个贮藏室和一个多个贮藏室上部的公共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激光打印机主体部分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激光打印机的处理部件主体部分的侧视图;
图3A是图2所示的处理部件的第一清洁辊、第二清洁辊、以及轴承的分解图;
图3B和图3C是图3A的端视图;
图4A是图2所示的处理部件的第一清洁辊以及第二清洁辊的侧视图;
图4B和图4C是图4A的端视图;
图5A是图2所示的处理部件的清洁单元的侧视图;
图5B和图5C是图5A的端视图;
图6A是图2所示的处理部件的支撑架的侧视图;
图6B是图2所示的处理部件的支撑架沿图6A中的I-I线截取的横断面图;
图7是图2所示的处理部件的下部框架附加支撑架时的俯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下部框架的左端视图;
图9是图7所示的下部框架的右端视图;
图10是图2所示的处理部件的下部框架未附加支撑架时的俯视平面图;
图11是图2所示的处理部件的上部框架的仰视平面图;
图12是图2所示的处理部件的上部框架沿图11中的II-II线截取的横断面图;
图13显示出与图2所示的处理部件的海绵封条接触的支撑架侧隔离肋的部分剖视图;
图14显示出交叠在图2所示的处理部件中的支撑架侧隔离肋和天棚侧隔离肋的部分剖视图;
图15显示出排列在图2所示的处理部件中齿轮侧的一个下侧支撑肋和一个上侧支撑肋;
图16显示出排列在图2所示的处理部件中电极侧的一个下侧支撑肋和一个上侧支撑肋;以及
图17A和图17B显示出图2所示的处理部件中的一个海绵刮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
激光打印机1是一台采用无磁性单组分显影系统形成影像的电子照相激光打印机。如图1所示,配备有一个外壳的激光打印机1包括提供纸张3的进纸部件4以及在纸张3上形成影像的影像形成部件5。
进纸部件4包括:可分离地附接在外壳2的底部的进纸托盘6;配备在进纸托盘6一端的进纸机构7;沿纸张传送方向位于进纸机构7下游配备的传送辊8、9;以及沿纸张传送方向位于传送辊8、9下游的抵挡辊10.
进纸托盘6有一个顶部开口的盒形结构,用来容纳一叠纸张3。该进纸托盘6可以沿水平方向从外壳2的底部分离。进纸托盘6中配备一个压纸板11。压纸板11允许纸张3堆叠其上。压纸板11在远离进纸机构7的一端被枢轴支撑,使得压纸板11在接近进纸机构7的一端可以垂直移动。压纸板11被一根弹簧(图上未画)从其背面或底部一侧向上推动。当增加堆叠的纸张3的数量时,压纸板11反抗弹簧的推力围绕其远离进纸机构7的一端回转。进纸机构7包括:进纸辊12;面对进纸辊12的隔离垫片13;以及配置在隔离垫片13的背面的弹簧14。隔离垫片13被弹簧14的推力推向进纸辊12。
当压纸板11被弹簧向上推动时,堆在压纸板11最上方的一张纸3被移向进纸辊12。随着进纸辊12的旋转,纸张3的前缘被夹紧到进纸辊12与隔离垫片13之间,纸张3就从纸堆分开。这样,纸张3就从纸堆的顶部一张接一张地送入。分开的纸张3通过传送辊8、9送到抵挡辊10。抵挡辊10是一对辊,设计用来将纸张3传送到影像形成位置(下面将会描述的感光鼓28与转移辊31之间的接触位置),同时校正纸的取向。
激光打印机1的进纸部件4包括:多功能托盘15,其中装载任意尺寸的纸张3;多功能进纸机构16,提供来自多功能托盘15的纸张;以及多功能传送辊17。多功能托盘15被设计成允许任意尺寸的纸张3堆叠其上。多功能进纸机构16包括:多功能进纸辊18;面对多功能进纸辊18的多功能隔离垫片19;以及配置在隔离垫片19的背面的弹簧20。多功能隔离垫片19被弹簧20的推力推向多功能进纸辊18。
随着多功能进纸辊18的旋转,堆在多功能托盘15上的纸堆的最上方的纸张3被夹紧在多功能进纸辊18与多功能隔离垫片19之间,而后与纸堆分开。这样,纸张3就从纸堆的顶部一张接一张地送入。分开的纸张3由多功能传送辊17送到抵挡辊10。
影像形成部件5包括扫描单元21、处理部件22、以及定影部件23。扫描部件21被设置在外壳2的上部,有着一个激光发射部分(未画)、一个可旋转的多角镜24、透镜组25a、25b、以及一块反射镜26。由激光发射部分射出的一束激光束基于预定的影像数据被调制。激光束从上述光学元件连续通过或被反射,也就是图1中虚线指出的多角镜24、透镜25a、反射镜26、以及透镜25b的次序。从而,激光束被指向处理部件22中感光鼓28的表面。
处理部件22被设置在扫描部件21之下,可分离地附接到外壳2。如图2所示,处理部件22包括感光鼓28、显影盒29、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0、转移辊31、以及设置在感光鼓支架27也就是处理部件22的外壳上的清洁部件81。
显影盒29可分离地附接在感光鼓支架27上,并包括:色粉斗32;配置在色粉斗32旁的供给辊33;显影辊34;以及层厚调节片35。
色粉斗32含有带正电的无磁性单组分色粉作为显影剂。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色粉是由苯乙烯基单体,例如苯乙烯,以及丙烯基单体,例如丙烯酸、羟基(C1-C4)丙烯酸酯、或羟基(C1-C4)甲基丙烯酸酯,采用公知的聚合方法,例如悬浮聚合,通过共聚获得的聚合色粉。该聚合色粉的颗粒形状是球形,颗粒尺寸大约6-10μm,这样该聚合色粉具有极高的流动性。颜料剂,例如炭黑,以及石蜡被加入聚合色粉。外部添加剂,例如硅土,也被添加到聚合色粉中以增进流动性。
搅拌器36被设置在色粉斗32中。搅拌器36包括:旋转支撑在色粉斗32的中央部分的旋转轴37;设置在旋转轴37侧面的搅拌片38;以及附加在搅拌片38的自由端的膜片39。当旋转轴37沿箭头方向(即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搅拌片38沿圆周方向移动,膜片39将色粉斗32中的色粉刮起,并将其供给供给辊33。清洁器41被设置在旋转轴37相对搅拌片38的一侧。清洁器41擦拭设置在色粉斗32侧壁上的色粉检测窗40。供给辊33被设置在色粉斗32的对角下方,使其能以和搅拌器36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旋转方向旋转。供给辊33由用导电聚氨酯海绵覆盖金属辊轴制成。
显影辊34被面对供给辊33设置,在色粉斗32的对角下方,使其能以和供给辊33相同的旋转方向旋转。显影辊34由含有细碳粒子的导电聚氨酯橡胶或硅酮橡胶覆盖金属辊轴制成,聚氨酯橡胶或硅酮橡胶的涂层中含氟。显影辊34的辊轴连接电源(未画),接受规定的显影偏压。供给辊33与显影辊34被设置成彼此接触,因此抵靠显影辊34的供给辊33被挤压变形到一个适宜的程度。在接触部分,供给辊33与显影辊34沿着相反的方向旋转。
层厚调节片35设置成沿显影辊34的长度面对显影辊34,在供给辊33之上,相关于显影辊34的旋转方向介于显影辊34与供给辊33的接触面以及显影辊34与感光鼓28的接触面之间。层厚调节片35拥有:板簧42;设置在板簧42的末端,与显影辊34接触,由绝缘硅酮橡胶制成的压制部分43;设置在板簧42的后方的支持部件44;以及将板簧42与其末端相对的一端支撑到显影盒29的支撑部件45。因为板簧42被支撑部件45撑向显影盒29,层厚调节片35被板簧42的弹力压靠住显影辊34。
色粉斗32中的色粉被搅拌器36刮起,并提供给供给辊33。随着搅拌器36的旋转,清洁器41旋转擦拭窗口40。当供给辊33旋转时,提供给供给辊33的色粉被供给到显影辊34。色粉从供给辊33提供给显影辊34时,通过摩擦在供给辊33和显影辊34间充上正电。
带电色粉在显影辊34上携带,由于显影辊34的旋转而在显影辊34与层厚调节片35的压制部分43之间通过。当通过显影辊34与压制部分43之间时,由于摩擦色粉进一步充电,并在显影辊34上形成预定厚度的薄层。
感光鼓28被面对显影辊34设置,并由感光鼓支架27支撑,使它以和显影辊34旋转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感光鼓28由在接地的圆柱铝鼓上涂覆带正电的聚碳酸酯制成的感光层制成。感光鼓28在其一端包括一个感光鼓驱动齿轮28a(图7),该齿轮是一种斜齿轮,。
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0被设置在感光鼓28的上方,面对感光鼓28而离开预定距离,并由感光鼓支架27支撑。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0通过钨丝产生电晕放电并对感光鼓28的表面均匀充上正电。栅极30a设置在钨丝与感光鼓28之间。随着感光鼓28的旋转,其表面被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0均匀充上正电。当感光鼓28的表面被扫描部件21射出的基于预定影像数据的激光束照射时,就形成了静电潜像。
在显影辊34旋转时,显影辊34上的带正电的色粉面向感光鼓28。当色粉接触到感光鼓28时,色粉被供给到形成在感光鼓28上的静电潜像。也就是,色粉供给到感光鼓28上的低电势部分,并有选择地由感光鼓28携带。结果是,形成在感光鼓28上的静电潜像变为可见的了。
转移辊31面对感光鼓28设置在下方,在感光鼓支架27中被支撑,以与感光鼓28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转移辊31由向金属辊轴覆盖导电橡胶材料制成。电源(未画)电气连接到该辊轴,这样当感光鼓28上的色粉转移到纸3上时,向辊轴提供预定的转移偏压。
由抵挡辊10传送来的纸3随着感光鼓28的旋转与感光鼓28接触。当纸3通过感光鼓28与转移辊31之间时,感光鼓28上的色粉被转移到纸3上。在其上转移了色粉的纸3由图1所示的传送带46传送到定影部件23。
定影部件23设置在纸张传送方向的下游,带有加热辊47、加压辊48、以及传送辊49。加热辊47带有一个置于金属管内的卤素灯。加压辊48设置成从下方压靠而接触加热辊47。传送辊49设置在加热辊47与加压辊48沿纸张传送方向的下游。
当纸3通过加热辊47与加压辊48之间,转移到纸3上的色粉由于加热被融化并固定到纸3上。纸3由传送辊49传向传送辊50及出纸辊51。传送辊50设置在传送辊49的纸张传送方向的下游。出纸辊51设置在出纸托盘52上方。传送辊49传送的纸张3被传送辊50传送到出纸辊51,并由出纸辊51投到出纸托盘52。
在激光打印机1中,使用一种无清洁器显影的方法,其中色粉转移到纸3上后还残留在感光鼓28上的色粉被显影辊34收集。当残留的色粉依照这一方法被收集后,就无需从感光鼓28上刮下色粉的刮刀以及储存刮下的色粉的容器。这样,激光打印机就能简化结构变得更紧凑。
激光打印机1配备一个在纸3的两面都形成影像的再传送部件61。再传送部件61包括整体形成的反转部件62以及回送部件63。再传送部件61可分离地附接在外壳2的后方,这样,当附接时,反转部件62在外面附接到外壳2,而回送部件63插入外壳2到进纸托盘6的上方。反转部件62被附接到外壳2的后壁,并包括基本上是矩形的外壳64、反转辊66、再传送辊67、以及由外壳64向上延伸的反转导向板68。
舌门65设置在传送辊49的下游。舌门65有选择地在两个方向之间切换传送辊49传来的一面印有影像的纸张3的方向:一个方向是向着传送辊50(图1中用实线指出),另一个方向是向着反转辊66(用虚线指出)。舌门65可摆动地支撑在外壳2的后部,设置在接近传送辊49并在该传送辊的下游。舌门65可摆动的设置使其可以根据螺线管(未画)的激励状态有选择的在两个方向之间切换由传送辊49传来的一面印有影像的纸张3的方向。
反转辊66设置在舌门65的下游,外壳64的上部。反转辊66是被设计成可以在正常方向和反转方向间改变转动方向的一对辊。开始时反转辊66沿正常方向旋转,将纸张3传送到反转导向板68,随后沿反转方向旋转来反转纸张3。再传送辊67被设置在反转辊66的下游,基本上在外壳64中反转辊66的正下方。再传送辊67是被设计成可以将反转辊66反转的纸张3传送到回送托盘63的一对辊。反转导向板68是由从外壳64的上端向上延伸的板形部件构成,设计用来引导反转辊66回送的纸张3。
为了在纸张3的两面都形成影像,舌门65被切换到将其一面印有影像的纸张3传送到反转辊66的方向,而纸张3被反转部件62接收。随后,当纸张3送到反转辊66时,反转辊66在其间夹紧纸3的前缘并沿正常方向旋转将纸张3沿反转导向板68向上传送直至纸张3的大部分出现于激光打印机1的外部。当纸张3的后缘被反转辊66夹紧在其间时,反转辊66沿反转方向旋转。
反转辊66沿反转方向旋转,使纸张3后缘向下被传送到再传送辊67。反转辊66沿正常方向或沿反转方向旋转的时间由一个设置在定影部件23下游的传感器76控制,并且当传感器76检测到纸张3的后缘后经过规定的时间再进行切换。当纸张3被完全传送到反转辊66后,舌门65回复到其初始状态,也就是传送辊49送来的纸张3被送到传送辊50的状态。
当纸张3被传送到再传送辊67时,它被传向回送部件63。回送部件63包括一个供应纸张3的供纸部分69、一个托盘70、以及两个倾斜辊71。供纸部分69在外面附接到反转部件62下面的外壳2的后部,包括一个弯曲的导纸部件72。以再传送辊67基本上垂直传送的纸张3由导纸部件72引导,并且因导纸部件72弯曲的形状被基本水平地传送到托盘70。
托盘70是一块基本上矩形的平板,基本水平地设置在进纸托盘6的上方。托盘70在其上游端与导纸部件72连接,在其下游端与将托盘70来的纸张3传送到传送辊9的反转传送通道73的上游端连接。反转传送通道73的下游端向着传送辊9延伸。
当导致纸张3接触基板(未画)时,传送纸张3的倾斜辊71被放置在托盘70的送纸张通道中的预定距离处。每一倾斜辊71都被设置在邻近于依照托盘70的宽度设置在托盘70一端的基板(未画)的位置。每一倾斜辊71都由倾斜驱动辊74与倾斜从动辊75组成。倾斜驱动辊74被设置成其轴线与纸张传送方向基本垂直。倾斜从动辊75被面对倾斜驱动辊74设置在纸张3的上方,其轴线从与纸张传送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向着使纸张传送方向朝向打印参考平面的方向倾斜。
纸张3由供纸部分69传送到托盘70后,在纸张3的一端与基板保持接触的情况下,通过反转传送通道73传向传送辊9。反转了的纸张3通过抵挡辊10传向影像形成位置。在影像形成位置,纸张3的反转面与感光鼓28接触,色粉被转移到反转面形成显像,并在定影部件23中定影在适当位置。两面都形成了影像的纸张3被投到出纸托盘52中。
激光打印机1的处理部件22配备清洁单元81。清洁部件81暂时捕获转移后残留在感光鼓28上的色粉,并收集在转移时由纸张3移动到感光鼓28上的外来杂物或纸屑。
如图2所示,清洁部件81被设置在感光鼓支架27中邻近感光鼓28与显影辊34相对的位置上。清洁部件81包括第一清洁辊82、第二清洁辊83、以及支撑第一清洁辊82和第二清洁辊83的支持架84。
如图3A-3C所示,第一清洁辊82包括辊轴82a以及辊体部分82b。辊轴82a由用铝镀到经拉拔工艺处理的钢铁材料上制成。辊体部分82b由导电泡沫塑料如硅酮橡胶泡沫塑料、聚氨酯橡胶泡沫塑料、以及EDPM泡沫塑料制成。辊体部分82b环绕在辊轴82a的周围,并在辊轴82a的长度上延伸,这样辊轴82a的两端暴露在外。
第二清洁辊83由镍或金镀到经拉拔工艺处理的钢铁部件上制成。第二清洁辊83分成整体形成的配备在其每一端的辊轴83a以及直径大于辊轴83a的配备在两端间的辊体部分83b。辊体部分83b有着3.2mm或更小的表面粗糙度(平均粗糙深度Rz)。
第二清洁辊83的辊体部分83b的直径小于第一清洁辊82的辊体部分82b,而辊体部分83b的全长大于或等于辊体部分82b。通过上述结构,感光鼓28上的纸屑就被第一清洁辊82顺利捕获,而移到第一清洁辊82的纸屑也被第二清洁辊83顺利捕获。第一清洁辊82的辊体部分82b的全长大于或等于感光鼓28的影像形成区域的全长。这样,第一清洁辊82捕获分散在整个感光鼓28上的纸屑。
第一清洁辊82与第二清洁辊83在两端由普通轴承85旋转支撑。轴承85由树脂制成,每一个都有椭圆轴承板86、与椭圆轴承板86整体形成的第一轴承87以及第二轴承88。第一轴承87以及第二轴承88形成在垂直通过椭圆轴承板86的管中,邻近设置来插入并支撑第一清洁辊82的辊轴82a和第二清洁辊83的辊轴83a。
如图3A-3C所示,每个轴承85都带有侧膜片89和扭转螺旋弹簧90。侧膜片89是由树脂例如聚乙烯对苯二酸酯(PET)制成的柔软的膜片,拥有与轴承板86基本相同的形状,带有两个使第一轴承87和第二轴承88穿过的孔。扭转螺旋弹簧90由钢丝制成,包括钢丝围绕其扭转的螺旋部分90a以及由螺旋部分90a的终端径直伸出并且彼此对角伸展的弹簧端90b、90c。
每个扭转螺旋弹簧90的螺旋部分90a环绕安装在从轴承板86沿轴方向向内突出的第二轴承88上。(轴方向平行于第一、第二清洁辊82、83、感光鼓28的长轴,与支持架84、纸屑储存部分94、上部框架110、以及下部框架111的宽度方向相同。)此外,扭转螺旋弹簧90的弹簧端90b向下与第一轴承87接合。每一侧膜片89被附接到已经附接弹簧90的轴承85上,这样其上的两个孔环绕安装在从轴承板86沿轴方向向内突出的第一轴承87和第二轴承88上。
第一清洁辊82的辊轴82a相对的两端插入第一轴承87,第二清洁辊83的辊轴83a相对的两端插入第二轴承88。这样,轴承85被附接到辊轴82a和辊轴83a的相对端。
如图4A-4C所示,第一清洁辊82和第二清洁辊83彼此平行设置和接触并由轴承85旋转支撑。随着轴承85被附接到第一清洁辊82的辊轴82a和第二清洁辊83的辊轴83a的两端,轴环93a、93b被设置在辊轴82a、83a的一端。轴环93a、93b为基本上的圆柱形并由导电树脂制成。
随着轴承85被附接到第一清洁辊82的辊轴82a和第二清洁辊83的辊轴83a的两端,第一清洁辊驱动齿轮91被设置在第一清洁辊82的辊轴82a的另一端,第二清洁辊驱动齿轮92被设置在第二清洁辊83的辊轴83a的另一端。
第一清洁辊驱动齿轮91和一个与感光鼓驱动齿轮28a啮合的斜齿轮91a以及一个与第二清洁辊驱动齿轮92啮合的正齿轮91b一起整体制成。斜齿轮91a沿第一清洁辊82轴向朝外放置,正齿轮91b朝内放置。一个突起部分91c形成在斜齿轮91a的外端表面,突起成基本半球形。第二清洁辊驱动齿轮92是正齿轮,与第一清洁辊驱动齿轮91的正齿轮91b啮合。
随着第一清洁辊驱动齿轮91的正齿轮91b与第二清洁辊驱动齿轮92彼此啮合,第一清洁辊驱动齿轮91与第二清洁辊驱动齿轮92被分别附接到第一清洁辊82的辊轴82a的另一端和第二清洁辊83的辊轴83a的另一端。
这样,第一清洁辊82与第二清洁辊83通过正齿轮91b与第二清洁辊驱动齿轮92之间的啮合而连接。第一清洁辊82与第二清洁辊83由于正齿轮91b与第二清洁辊驱动齿轮92的啮合被控制成基本按照1∶1的外缘速度比工作。
如图5A-5C所示,由轴承85旋转支撑的第一清洁辊82与第二清洁辊83,被装配到支持架84。支持架84由树脂制成,并由纸屑接收器94以及辊支撑部分95组成。
如图5A-6B所示,纸屑接收器94沿支持架84的宽度延伸,平视图中具有基本矩形的形状,以及在侧面正视剖面图中有上部开口的盒形。隔离壁96沿纸屑接收器94宽度以预定距离分隔。隔离壁96沿垂直于纸屑接收器94宽度的方向从底壁97立起,将纸屑接收器94分割成多个贮藏室94a。隔离壁96的高度这样设置,当下面提到的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11被装配时,隔离壁96的上端离开上部框架110的天棚130,在纸屑接收器94的宽度方向通过多个贮藏室94a的上部空间94b彼此连通。
支持架侧隔离肋98以及沿轴向朝外放置的弹簧接收器99设置在支持架84的纸屑接收器94的每一端。支持架侧隔离肋98在每一端沿垂直于轴向的方向朝上立起。肋98的上端倾斜以适配上部框架110的天棚130(图13),如图5B、5C所示。支持架侧隔离肋98的高度这样设置,当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11安装时,上端与海绵封条133接触,设置在离上部框架110的天棚130(图13)一个预定距离的位置。
板形的弹簧接受器99离支持架侧隔离肋98预定距离朝外设置。弹簧接受器99沿轴向形成,以便于当第一清洁辊82和第二清洁辊83支撑在支持架84中时,面对扭转螺旋弹簧90的弹簧端90c。
在纸屑接收器94的前端部分,沿纸屑接收器94宽度形成前壁101,从底壁97向上弯曲。海绵封条133设置成与前壁101接触。(此后,前指处理部件22的清洁部件81一侧,后指显影盒29一侧。)
辊支撑部分95在纸屑接收器94的后面与纸屑接收器94整体形成。辊支撑部分95带有一个沿辊支撑部分95的宽度形成的底壁100,以及配备成在其两端支撑轴承85的轴承支撑部分102。辊支撑部分95的底壁100具有如图6B所示的不规则表面,并且从纸屑接收器94的底壁97连续形成。槽沟(凹陷)103沿宽度方向形成在辊支撑部分95的底壁100与纸屑接收器94的底壁97之间。
由下后方向上前方倾斜的密封粘贴部分104从沿宽度方向限定槽沟103的部分突起。中央膜片105粘贴在密封粘贴部分104的倾斜表面。中央膜片105具有基本矩形的形状,是由树脂例如聚乙烯对苯二酸酯(PET)制成的柔软的膜片,设置成其自由端沿密封粘贴部分104的倾斜表面朝前面向。
后壁106形成在辊支撑部分95的底壁100的后端,从其后端向上弯曲。后壁106有一个倾斜的表面,由前下侧向后上侧倾斜。下部膜片107沿宽度方向粘贴在后壁106的倾斜的表面上。下部膜片107具有基本矩形的形状,是由树脂例如聚乙烯对苯二酸酯(PET)制成的柔软的膜片,设置成其自由端沿后壁106的倾斜的表面朝向感光鼓28的旋转方向。
如图6A所示,中央膜片105和下部膜片107具有长于或等于第一清洁辊82的辊体部分82b的纵向长度。如图5B所示,每一个平板形的轴承支撑部分102形成一个接纳第一轴承87的第一轴承窝108,以及一个接纳第二轴承88的第二轴承窝109。轴承85被装配在支持架84的辊支撑部分95上并由支持架84支撑。
随着扭转螺旋弹簧90与弹簧接收器99接合,如图5B、5C所示,沿轴向从轴承板86向内突起的第一轴承87与第二轴承88分别松散地插入到在各自的轴承支撑部分102上的第一轴承窝108和第二轴承窝109中。这样,第二轴承88被扭转螺旋弹簧90向下推压,每一个轴承85都被装配在支持架84中。
随着每一个轴承85的第一轴承87与第二轴承88分别松散地插入到各自的轴承支撑部分102的第一轴承窝108和第二轴承窝109中,第一清洁辊82与第二清洁辊83可以在前后方向整体移动。扭转螺旋弹簧90通常向下推压第二清洁辊83,使得第二清洁辊83的表面与第一清洁辊82的表面接触。扭转螺旋弹簧90通常也向后推压第一清洁辊82,使得第一清洁辊82的表面与感光鼓28的表面接触。
当第一清洁辊82与第二清洁辊83被支撑在支持架84中时,中央膜片105从其下部位置面向并接触第二清洁辊83,如图13所示。中央膜片105沿其轴向接触第二清洁辊83,使得中央膜片105的自由端面对第二清洁辊83旋转方向的下游。这样,当上部框架110和下部框架111装配时,纸屑接收器94与第一清洁辊82被中央膜片105在第二清洁辊83的下部位置隔开。
如图7所示,支持架84、第一清洁辊82、以及第二清洁辊83被装配成清洁部件81,并被安装在感光鼓支架27中。感光鼓支架27被分成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11,如图13所示。随着支持架84被装配到下部框架111,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11装配到一起,使清洁部件81被设置于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11之间。
下部框架111由树脂制成。如图7-10所示,下部框架111从前至后由:支持架84装配其上的支持架装配部分112,感光鼓28和转移辊31装配其上的感光鼓装配部分113,以及显影盒29装配其上的显影盒装配部分114组成。所有这些都是整体形成的。
支持架装配部分112设置在下部框架111的前端部分。如图10和13所示,支持架装配部分112带有一个沿宽度方向形成的突起部分115,以及在相对端以垂直于宽度方向的方向形成的下侧支撑肋116。突起部分115从支持架装配部分112向上突起,以便于当支持架84装配到下部框架111时适配支持架84的槽沟103。
下侧支撑肋116向上突起,以便于面向在支持架装配部分112的相对端沿轴向从轴承板86向外突起的第一轴承87和第二轴承88。如图15、16所示,每一肋116由L形第一侧接收部分119与L形第二侧接收部分122两者形成。第一侧接收部分119包括具有第一轴承87下部的第一侧下表面117以及面向第一轴承87前部的第一侧前表面118。第二侧接收部分122包括面向第二轴承88下部的第二侧下表面120以及面向第二轴承88前部的第二侧前表面121。
设置在第一清洁辊82一端(此后称为电极侧端)面向电极板128a、128b的下侧支撑肋116的第一侧下表面117,被设置成当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11装配时,由下方压紧第一轴承87那样的高度,如图16所示。设置在第一清洁辊82另一端(此后称为齿轮侧端)面向滑板129的下侧支撑肋116的第一侧下表面117,被设置成当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11装配时,不接触第一轴承87那样的高度,如图15所示。
下侧支撑肋116的第一侧前表面118被设置来当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11装配时决定第一清洁辊82距感光鼓28的位置。用来接收支持架84的辊支撑部分95的支持架接收肋123在突起部分115的后方沿宽度方向彼此分开一个预定距离。
如图7、8所示,两块电极板128a、128b配备于支持架装配部分112的电极侧端。电极板128a、128b被设置成沿宽度方向面对并从在电极侧端形成的下侧支撑肋116在外接触轴环93a、93b的圆周表面。金属制成的滑板129,设置成在支持架装配部分112的齿轮侧端,面对第一清洁辊驱动齿轮91的突起部分91c,如图7所示。
感光鼓装配部分113设置在支持架装配部分112的后方。感光鼓装配部分113在较低部分具有转移辊支撑部分124,如图10所示旋转支撑转移辊31;以及,在较高部分具有感光鼓支撑部分125,如图7所示旋转支撑感光鼓28。
显影盒装配部分114具有俯视图上具有基本上矩形的形状,接收显影盒29的接收板部分126;以及从接收板部分126的每一端向上弯曲的侧板部分127。
上部框架110由树脂制成,仰视图上具有基本上矩形的形状,如图11、12所示。上部框架110由前至后由覆盖清洁部件81的天棚部分130;支撑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0的充电器支撑部分131;使由扫描部件21射出的激光束照向感光鼓28的激光束通过部分132组成。所有这些都是整体形成的。
天棚部分130设置在上部框架110的前端。如图13所示,天棚部分130包括沿宽度方向形成的海绵封条133以及海绵刮刀134。天棚部分130进一步包括在两端沿和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形成的天棚侧隔离肋135以及上侧支撑肋136。
基本矩形的海绵封条133沿宽度方向支撑在天棚部分130的前端,当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11装配时面向纸屑接收器94的底壁97。
海绵刮刀134,俯视图上具有基本上矩形的形状,设置成在海绵封条133的后部离开海绵封条133一个预定距离并平行于海绵封条133。海绵刮刀134支撑在沿宽度方向从天棚130突起的水平肋137上。海绵刮刀134由聚氨脂海绵制成,因此海绵刮刀134与第二清洁辊83间的摩擦系数小于第一清洁辊82与第二清洁辊83间的摩擦系数。海绵刮刀134被制成抵抗从和第二清洁辊83接触的部分向第二清洁辊83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倾斜。更具体地说,如图17A所示,海绵刮刀134的从海绵刮刀134与第二清洁辊83之间的接触部分C沿切线方向延伸的长度A(宽度),被设置成长于在和切线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海绵刮刀134的长度B(厚度)。
天棚侧隔离肋135向下突起并和上部框架110的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使其在海绵封条133和海绵刮刀134的每一端都面向支持架侧隔离肋98和弹簧接收器99之间。
上侧支撑肋136位于从外面离开天棚侧隔离肋135一个预定距离之处并平行于该隔离肋。上侧支撑肋136向下突起,并沿和上部框架110的宽度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上侧支撑肋136被做成使其通过从轴承板86沿轴向向外突起的第一轴承87与第二轴承88面向下侧支撑肋116。
每一上侧支撑肋136在第一侧支持部分139与L形的第二侧支持部分142的两者中形成。第一侧支持部分139具有面向第一轴承87上部的第一侧上表面138;第二侧支持部分142包括面向第二轴承88上部的第二侧上表面140以及面向第二轴承88后侧的第二后表面141。
更具体的说,设置在第一清洁辊82的电极侧端的上侧支撑肋136的第一侧上表面138,被设置成当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11装配时,不接触第一轴承87那样的高度,如图16所示。设置在第一清洁辊82的齿轮侧端的上侧支撑肋136的第一侧上表面138,被设置成当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11装配时,使其从上方压紧第一轴承87那样的高度,如图15所示。
充电器支撑部分131设置在天棚部分130的后部。如图12所示,前侧支撑肋143及后侧支撑肋144向下突起,并沿充电器支撑部分131的宽度方向延伸,相距预定距离彼此面对。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0沿宽度方向设置在前侧支撑肋143及后侧支撑肋144之间。栅极30a配备于前侧支撑肋143及后侧支撑肋144之间,其栅线沿宽度方向互相分离一个预定距离。
上部膜片145被沿宽度方向粘贴到前侧支撑肋143的下端的前侧。上部膜片145具有基本上矩形的形状,是由树脂例如聚乙烯对苯二酸酯(PET)制成的柔软的膜片。上部膜片145沿前侧支撑肋143的前侧设置,使其自由端面朝下。上部膜片145具有大于或等于第一清洁辊82的辊体部分82b的纵向长度。
激光束通过部分132设置在充电器支撑部分131的背后,并带有朝下前侧倾斜的激光束通道146的开口,使扫描部件21射出的激光束通过该部分照向感光鼓28。
支持架84装配到下部框架111的支持架装配部分112,支持架84的槽沟103与突起部分115达到适配,如图13所示。这样,支持架84被放置到下部框架111中。通过这样的装配,如图2所示,第一清洁辊82被面对感光鼓28设置,使其定位在依照感光鼓28的旋转方向从转移辊31与感光鼓28接触位置的下游,从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0面对感光鼓28位置的上游。第二清洁辊83设置在与第一清洁辊82的和感光鼓28相对的一侧。纸屑接收器94设置在第一清洁辊82的与第二清洁辊83相对的一侧。
如图15、16所示,每个下部框架111的下侧支撑肋116从下方并且在轴向从轴承板86的外面面对相应的支撑第一轴承87和第二轴承88的轴承板86。由于每个第一轴承87的下部和前部分别面对第一侧下表面117和第一侧前表面118,每个第一轴承87被接收在相应的第一接收部分119处。由于每个第二轴承88的下部和前部分别面对第二侧下表面120和第二侧前表面121,每个第二轴承88被接收在相应第二接收部分122处。
如图13所示,下部膜片107在其侧面面对该侧的感光鼓28。下部膜片107沿其轴向与感光鼓28接触,使下部膜片107的自由端面向感光鼓28旋转方向的下游侧。
如图8所示,电极板128a、128b从轴环93a、93b的下方滑动接触配备于第一清洁辊82和第二清洁辊83的辊轴82a、83a一端的轴环93a、93b的圆周表面。
如图7所示,随着感光鼓驱动齿轮28a与斜齿轮91a的啮合,感光鼓28与第一清洁辊82被连结并被设置成用大约一至二的外缘速率比激励。滑板129设置成面对第一清洁辊驱动齿轮91的突起部分91c。
当上部框架110装配到其上装有支持架84的下部框架111时,每个第一轴承87被支持在相应的第一接收部分119和第一侧支持部分139之间,如图15、16所示。每个第二轴承88被支持在相应的第二接收部分122和第二侧支持部分142之间。这样,每一个轴承85被从上下夹持在相应的上部框架110的上侧支撑肋136和下部框架111的下侧支撑肋116之间。更具体地说,第一清洁辊82被水平地置于适当位置,因为第一轴承87在一端被第一侧下表面117从下加压,如图16所示:在另一端被第一侧上表面138从上加压,如图15所示。导致第一轴承87在第一清洁辊82的两端与第一侧前表面118接触,因而使第一清洁辊82被放置在相关于感光鼓28的适当位置上。用这种方式定位的第一清洁辊82永远被扭转螺旋弹簧90推向感光鼓28。
第二清洁辊83在第二接收部分122和第二侧支持部分142间的两端被松散地支持,第二轴承88在第二清洁辊83的两端被接收在第二接收部分122。
当上部框架110装配到其上装有支持架84的下部框架111时,每个天棚侧隔离肋135,如图11所示,在每一端被接收在支持架侧隔离肋98和弹簧接收器99之间,如图7所示。这样,支持架侧隔离肋98和天棚侧隔离肋135在纸屑接收器94的各端沿宽度方向彼此交迭。这样,使重叠部分147如图14所示形成。重叠部分147限定了纸屑接收器94的每一端。
如图13所示,当上部框架110装配到其上装有支持架84的下部框架111时,每个支持架侧隔离肋98的上端和前壁101的上端接触到由上部框架110的天棚130支撑的海绵封条133。同时,由天棚130支撑的海绵刮刀134的下部沿轴向接触第二清洁辊83。
这样,纸屑接收器94的两端被支持架侧隔离肋98和天棚侧隔离肋135以及海绵封条133密封分隔。纸屑接收器94的前端被前壁101和海绵封条133密封分隔,其后端被海绵刮刀134、第二清洁辊83以及中央膜片105密封分隔。结果是,包含纸屑接收器94的空间形成为纸屑储存器148并与下面描述的辊室149分隔。
如图13所示,上部膜片145设置成从上方在第一清洁辊82与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0之间面向感光鼓28。上部膜片145被支持在其自由端的边缘稍许离开感光鼓28的位置。这样,第一清洁辊82被下部膜片107在配备于第一清洁辊82与感光鼓28之间的下侧与感光鼓28分离,并被上部膜片145在其上侧与感光鼓28和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0分离。
这样,放置第一清洁辊82与第二清洁辊83的空间就由海绵刮刀134、中央膜片105、下部膜片107、以及上部膜片145形成为辊室149,并与纸屑储存器148和感光鼓28分离。
当感光鼓28由电机(未画)驱动时,动力通过感光鼓驱动齿轮28a和第一清洁辊驱动齿轮91的斜齿轮91a传送到第一清洁辊82。动力进一步由第一清洁辊驱动齿轮91的正齿轮91b和第二清洁辊驱动齿轮92传送到第二清洁辊83。这样,第一清洁辊82和第二清洁辊83与感光鼓28一起以图13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第一清洁辊8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二清洁辊8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色粉转移到纸张3时,其电势低于感光鼓28表面电势的负偏压通过电极板128a以及轴环93a施加给第一清洁辊82,以便将感光鼓28上的色粉吸引到第一清洁辊82上。而后,残留在感光鼓28上的色粉被第一清洁辊82临时捕获。
另一方面,当色粉并不转移到纸张3时,即在等于从一张纸打印结束到下一张纸打印开始的时间间隔的一段时间内,高于感光鼓28的表面电压的正偏压通过电极板128a以及轴环93a施加给第一清洁辊82,将感光鼓28上的纸屑吸引到第一清洁辊82上。而后,由第一清洁辊82临时捕获的色粉被返回感光鼓28,粘附在感光鼓28的来自纸张3的纸屑被第一清洁辊82捕获。然后返回感光鼓28的色粉由显影辊34收集。
所以,如果转移后还有大量色粉残留在感光鼓28上,它们就由显影辊34可靠地收集。这样,残留色粉造成影像品质的损害就被防止了。
为了仅仅使第一清洁辊82上的纸屑吸引到第二清洁辊83,第二清洁辊83总是通过电极板128b和导电的轴环93b受到其电势高于第一清洁辊82的表面电势的正偏压。
第一清洁辊82捕获的纸屑无论其何时面对第二清洁辊83就被第二清洁辊83静电捕获。当第二清洁辊83捕获的纸屑面对海绵刮刀134时,就被海绵刮刀134刮落并储存在纸屑接收器94中。
也就是说,在清洁部件81中,第一清洁辊82静电吸引残留在感光鼓28上的色粉和纸屑。当吸引到第一清洁辊82的色粉静电返回感光鼓28时,吸引到第一清洁辊82的纸屑被静电吸引到第二清洁辊83并被其捕获。因为此原因,纸屑能如同残留的色粉一样,通过无清洁器显影的方法被有效去除,去除纸屑的能力得到改进。
更进一步,随着第二清洁辊83捕获的纸屑被海绵刮刀134刮落后储存在纸屑接收器94中,纸屑被储存起来而不会被分散。这样,可以防止已经清除的纸屑再次移到感光鼓28,去除纸屑的能力得到改进。此外,随着吸引到第二清洁辊83的纸屑被海绵刮刀134刮落,第二清洁辊83保存纸屑的能力可以保持较长时间,这样能保持其去除纸屑的能力。
隔离壁96从纸屑接收器94的底壁97突起,并彼此分隔一个预定距离。隔离壁96将纸屑接收器94沿宽度方向隔离成通过纸屑接收器94的上部空间连通的隔室。如果处理部件22倾斜,纸屑被保存在由隔离壁96分隔的隔室中。以这样的方式,可以防止纸屑在纸屑接收器94中移动,从而就减少了纸屑从纸屑接收器94中的泄漏。
在处理部件22中,第一、第二清洁辊82、83由普通的轴承85在两端支撑,因此他们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不变。这样,第一、第二清洁辊82、83的接触压力保持稳定,稳定的驱动增长了去除纸屑的能力。
在处理部件22中,当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11装配时,轴承85被夹紧在上部框架110和下部框架111之间,因此将第一清洁辊82和第二清洁辊83置于适当的位置。通过简单的装配,第一、第二清洁辊82、83能被置于适当的位置,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持不变。
此外,在处理部件22中第一清洁辊82,在齿轮侧端被上部框架110的上侧支撑肋136的第一侧上表面138通过第一轴承87从上方支持,在电极侧端被下部框架111的下侧支撑肋116的第一侧下表面117从下方支持。结果是,总的说来,第一清洁辊82被水平地放置在适当位置。这样,第一清洁辊82与感光鼓28在轴向均匀接触,因此能确保达到稳定的驱动。
当感光鼓28被驱动,随着感光鼓驱动齿轮28a与斜齿轮91a的啮合,第一清洁辊82被转动。在处理部件22中,感光鼓驱动齿轮28a和斜齿轮91a从啮合位置向上旋转,感光鼓驱动齿轮28a提升斜齿轮91a。结果,升力作用在第一清洁辊82的齿轮侧端。
然而,设置在第一清洁辊82的电极侧端的第一轴承87,被第一侧下表面117从下方加压,设置在齿轮侧端的第一轴承87,被第一侧上表面138从上方加压。这样的结构可靠地防止了第一清洁辊82的齿轮侧端被感光鼓驱动齿轮28a与斜齿轮91a啮合的力提升,并允许第一清洁辊82与感光鼓28在轴向均匀接触。这样,感光鼓28与第一清洁辊82就稳定地旋转。
在处理部件22中,第一、第二清洁辊82、83在两端支撑在普通轴承85中,轴承85被装配到支持架84上,支持架84装配在下部框架111的支持架装配部分112上。从而第一、第二清洁辊82、83以及纸屑接收器94被连接在支持架84中的适当位置上,而后装配到感光鼓支架27上。相应的,第一、第二清洁辊82、83的操作直接,通过简单的装配第一、第二清洁辊82、83被可靠安装到感光鼓支架27上。
通过简单的装配将第一、第二清洁辊82、83安装到下部框架111时,轴环93a、93b分别与下部框架111上配备的电极板128a、128b接触。这样,通过电极板128a、128b与轴环93a、93b间的接触,第一清洁辊82的辊轴82a与第二清洁辊83的辊轴83a通过轴环93a、93b受到一个预定的偏压。
轴环93a、93b与电极板128a、128b间的接触的一个优点是,与第一、第二清洁辊82、83的辊轴82a、83a直接与电极板128a、128b接触的情况比较,减少因摩擦引起的损坏与噪音。此外,磨损了的轴环93a、93b能够更换,得以保持其性能。
电极板128a、128b沿轴向与轴环93a、93b的外缘表面接触而非其外端表面。即使由于其驱动的猛推使第一、第二清洁辊82、83在轴向发生震动,也能防止轴环93a、93b与电极板128a、128b间的接触脱离,达到稳定的电力供应。由于电极板128a、128b与轴环93a、93b的外缘表面接触,节约了在每一个第一、第二清洁辊82、83的末端部分安放电极板128a、128b的空间。
在处理部件22中,扭转螺旋弹簧90推压轴承85。因此,第二清洁辊83的位置相对第一清洁辊82被保持,在预定压力下使第一清洁辊82与感光鼓28有可靠的接触。
扭转螺旋弹簧90通过第二轴承88向下推压第二清洁辊83。这样,第二清洁辊83被可靠地装配到支持架84,保持第二清洁辊83相对第一清洁辊82的位置。
当支持架84被装配到下部框架111时,使第一轴承87与相应的第一侧前表面118接触,第一清洁辊82被放置到相关于感光鼓28的适当位置。这样,随着支持架84与下部框架111的简单装配,感光鼓28、第一清洁辊82、以及第二清洁辊83被简单而可靠地放置到彼此间适当的位置。
轴承85配备侧膜片89,防止纸屑从第一、第二清洁辊82、83的两端泄漏。即便第一、第二清洁辊82、83由于扭转螺旋弹簧90的推力整体移动,侧膜片89也会防止纸屑从第一、第二清洁辊82、83的两端泄漏,进而防止从感光鼓28去除的纸屑分散。
在处理部件中,海绵刮刀134通过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11的简单装配接触第二清洁辊83。通过这种简单装配,达到海绵刮刀134对纸屑的去除。
海绵刮刀134与第二清洁辊83间的摩擦系数被设置为小于第一清洁辊82与第二清洁辊83间的摩擦系数,如此来减小第二清洁辊83的转动扭矩。此外,还能防止第一清洁辊82与第二清洁辊83间的滑动。第一清洁辊82与第二清洁辊83可靠地驱动,从而改进了去除纸屑的能力。
海绵刮刀134由海绵制成。通过扩展海绵与第二清洁辊83接触的面积,海绵刮刀134去除纸屑的能力被加强。海绵刮刀134被制成能抵挡从和第二清洁辊83的接触部分向第二清洁辊83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倾斜。更具体的说,如图17A所示,海绵刮刀134从海绵刮刀134与第二清洁辊83的接触部分C切线延伸的长度A(宽度),被设置成长于以和切线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海绵刮刀134的长度B(厚度)。如果海绵刮刀134与第二清洁辊83滑动接触,它能抵挡从和第二清洁辊83的接触部分向第二清洁辊83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倾斜。结果,海绵刮刀134刮削的性能在长时间运转下得以保持。海绵刮刀134能抵抗变形,因此能防止第二清洁辊83转动扭矩的增长。
为使海绵刮刀134抵挡从和第二清洁辊83的接触部分向第二清洁辊83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倾斜,海绵刮刀134被制成如图17B的形状。在图17B中,相关于海绵刮刀134与第二清洁辊83之间的接触部分C,在第二清洁辊83旋转方向上游侧的海绵刮刀134的厚度D比其在第二清洁辊83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厚度E薄。只有当有这样方式的形状时,海绵刮刀134才能抵挡从接触部分C向第二清洁辊83旋转方向下游侧的倾斜。
在处理部件中,感光鼓28与第一清洁辊82通过感光鼓驱动齿轮28a与斜齿轮第一清洁辊驱动齿轮91连接。这样,感光鼓28运动产生的驱动力通过斜齿轮稳定地传输给第一清洁辊82。因此,第一清洁辊82的运动能够达到稳定。
当感光鼓28与第一清洁辊82通过斜齿轮连接时,推力被作用到第一清洁辊驱动齿轮91上。金属滑板129设置成和第一清洁辊驱动齿轮91相对,第一清洁辊驱动齿轮91的半球形突起部分91c在滑板129上滑动。当滑板129与突起部分91c彼此接触时,滑板129承受随着推力产生的第一清洁辊驱动齿轮91的压力。这样就能防止第一清洁辊82转动扭矩的增长和树脂制成的下部框架111的损坏。此外,突起部分91c接触滑板129,保证了减小第一清洁辊驱动齿轮91与滑板129间的滑动阻力的减小。
因为第一清洁辊82与第二清洁辊83通过突起部分91c与正齿轮91b之间的啮合连接,第二清洁辊83被抵靠住第一清洁辊82可靠地驱动。此外,第一清洁辊82与第二清洁辊83依照基本上1∶1的外缘速率比旋转。结果,第二清洁辊83被用很小的驱动力抵靠住第一清洁辊82稳定地驱动。
第二清洁辊83的辊体部分83b被制成轴向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清洁辊82的辊体部分82b。如果第一清洁辊82的辊体部分82b长度大于第二清洁辊83的辊体部分83b,施加到感光鼓28上的压力在第一清洁辊82与第二清洁辊83之间的接触部分以及非接触部分之间变化,使轴向上第一清洁辊82抵靠住感光鼓28的压力变得不均匀。
如同本实施例指出的,只要第二清洁辊83的辊体部分83b的轴向长度设置得比第一清洁辊82的辊体部分82b的轴向长度长,第一清洁辊82的辊体部分82b就能与第二清洁辊83在整个长度上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这样,第一清洁辊82抵靠住感光鼓28的推力就变得均匀,使得第一清洁辊82能沿轴向均匀地压靠住感光鼓28。
在处理部件22中,纸屑接收器94被在其下部接触第二清洁辊83的中央膜片105与第一清洁辊82分开。中央膜片105防止堆积在纸屑接收器94的纸屑从第二清洁辊83的下部移向第一清洁辊82。这样,纸屑一旦从第一清洁辊82去除就不会再粘附到第一清洁辊82,从而改进了去除纸屑的能力。
在处理部件22中,支持架侧隔离肋98和天棚侧隔离肋135在纸屑接收器94的各端互相交叠而形成交叠部分147,从而限定纸屑接收器94的两端。这样,不需配备任何特殊部件限定了纸屑接收器94的两端。由于支持架侧隔离肋98和天棚侧隔离肋135在纸屑接收器94的两端沿宽度方向彼此交迭,能可靠减小纸屑从两端的泄漏。
纸屑接收器94的前壁101的上端与由上部框架110的天棚部分130支撑海绵封条133接触。从而,通过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11简单的装配,从纸屑接收器94的前壁101泄漏纸屑能被可靠地减少。
由上部框架110的天棚部分130支撑的海绵刮刀134的底部,沿轴向与第二清洁辊83接触。这样,通过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11的简单装配,纸屑接收器94的两端被支持架侧隔离肋98、天棚侧隔离肋135、以及海绵封条133密封分隔。纸屑接收器94的前端被前壁101与海绵封条133密封分隔,纸屑接收器94的后端被海绵刮刀134、第二清洁辊83和中央膜片105密封分隔。
结果,包含纸屑接收器94的空间形成为纸屑储存器148,与配备第一、第二清洁辊82、83的辊室149分隔开。
只有通过上部框架110与下部框架111简单装配,纸屑接收器94才能从第一清洁辊82分离,防止储存在纸屑接收器94的纸屑分散并再次移到第一清洁辊82。
在处理部件22中,在第一清洁辊82与感光鼓28之间,第一清洁辊82被下部膜片107在下部、被上部膜片145在上部与感光鼓28分隔。下部膜片107和上部膜片145可以防止沉积在第一清洁辊82上的纸屑移到感光鼓28。这样,纸屑一旦从第一清洁辊82去除就不再会粘附到第一清洁辊82,从而改进了去除纸屑的能力。
下部膜片107的自由端面向感光鼓28旋转方向的下游侧,并沿其整个轴线与感光鼓28接触。上部膜片145的自由端沿其整个轴向稍许离开感光鼓28。这一结构确保了感光鼓28的平滑旋转,减小感光鼓28表面的损伤,并通过下部膜片107和上部膜片145在第一清洁辊82与感光鼓28之间的分隔。这样,良好地防止了纸屑从第一清洁辊82泄漏到感光鼓28。
上部膜片145被设置在第一清洁辊82与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0之间。上部膜片145防止沉积在第一清洁辊82的纸屑移动到栅控式电晕充电器30的栅极30a。这样感光鼓28就能被良好地充电。下部膜片107与上部膜片145具有等于或大于第一清洁辊82的辊体部分82b的纵向长度。这进一步防止了纸屑从第一清洁辊82泄漏到感光鼓28。结果,辊室149被海绵刮刀134、中央膜片105、下部膜片107、和上部膜片145限定,并从纸屑储存器148与感光鼓28分隔。这样收集在纸屑储存器148中的纸屑就被防止移向辊室149,吸引到辊室149中的第一、第二清洁辊82、83的纸屑被防止移向感光鼓28。相应的,在各个隔间中防止纸屑的分散,从而改进了去除纸屑的能力。装备了这样的处理部件22的激光打印机1,达到了增进去除纸屑的能力和提供高品质影像形成的目的。
虽然参照其具体实施例详细介绍了本发明,但显而易见,对于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各种改变、安排和修改都可以应用在其中但不能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

Claims (55)

1.一种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包括:
一个影像保持部件,将影像保持在其上;
一个第一清洁辊,与影像保持部件的表面接触;
一个第二清洁辊,与第一清洁辊的表面接触;以及
一个轴承部件,在其基本组成部分上整体形成一个第一轴承和一个第二轴承,第一轴承可旋转地支撑第一清洁辊,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第二清洁辊;
一个机箱,由一个上部框架和与上部框架接合的下部框架形成,当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接合时定位轴承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的两个轴承部件,第一轴承部件和第二轴承部件,分别支撑第一清洁辊和第二清洁辊各自的末端,第一轴承部件支撑在上部框架上,第二轴承部件支撑在下部框架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进一步包括:
一个支持架,支撑轴承部件,该支持架支撑在机箱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清洁辊由泡沫塑料围绕钢铁轴制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清洁辊是一个其上镀金的钢铁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清洁辊的钢铁轴的一端附接一个轴环,该轴环是导电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清洁辊的钢铁轴的一端附接一个轴环,该轴环是导电的。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进一步包括:
在机箱上配备的一个第一电极板和一个第二电极板,其中第一清洁辊的轴环与第一电极板接触,第二清洁辊的轴环与第二电极板接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进一步包括:
一个推进元件,配备于轴承部件上,将第一清洁辊推向影像保持部件,将第二清洁辊推向第一清洁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进一步包括:
一个刮刀,从第二清洁辊上除去外来物;以及
一个容器,存留从第二清洁辊除去的外来物。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刮刀配备于上部框架上,当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接合时,刮刀与第二清洁辊的表面接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刮刀与第二清洁辊间的摩擦系数小于第一清洁辊与第二清洁辊间的摩擦系数。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刮刀被制成使其抵抗从和第二清洁辊接触的部分向第二清洁辊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倾斜。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刮刀从刮刀与第二清洁辊之间的接触部分切线方向延伸的长度,长于刮刀以和切线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长度。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相关于接触部分,刮刀在第二清洁辊旋转方向上游一侧的厚度,比刮刀在第二清洁辊旋转方向下游一侧的厚度更薄。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影像保持部件的一端带有一个第一斜齿轮,第一清洁辊的一端带有一个与第一斜齿轮啮合的第二斜齿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进一步包括:
一块金属板,配备于机箱上,与第二斜齿轮的一端接触。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进一步包括:
一个齿轮系,在第一清洁辊与第二清洁辊间传递旋转。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清洁辊的外缘速度基本等于第二清洁辊的外缘速度。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清洁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清洁辊的长度。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清洁辊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影像保持部件的影像形成区域的长度。
22.一种影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单元,其中处理单元进一步包括:
一个显影装置,向影像保持部件提供显影剂;以及
一个转移装置,将显影剂从影像保持部件转移到记录媒介。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影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第一偏压装置,向第一清洁辊施加第一偏压,使显影剂和纸屑从影像保持部件转移到第一清洁辊;以及
一个第二偏压装置,向第二清洁辊施加第二偏压,使纸屑从第一清洁辊转移到第二清洁辊。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影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偏压装置改变第一偏压,使显影剂从第一清洁辊转移到影像保持部件。
25.一种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包括:
一个机箱;
一个影像保持部件,配备在机箱上;
一个第一清洁辊,与影像保持部件的表面接触;以及
一个第二清洁辊,与第一清洁辊的表面接触;
其中机箱由一个上部框架和一个与上部框架接合的下部框架形成,当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接合时,第一清洁辊和第二清洁辊被定位。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进一步包括:
一个支持架,支撑第一清洁辊和第二清洁辊,支持架支撑在机箱上。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清洁辊的一端附加一个轴环,该轴环是导电的。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清洁辊的一端附接一个轴环,该轴环是导电的。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进一步包括:
配备于机箱上的一个第一电极板和一个第二电极板,其中第一清洁辊的轴环与第一电极板接触,第二清洁辊的轴环与第二电极板接触。
30.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进一步包括:
一个刮刀,从第二清洁辊上除去外来物;以及
一个容器,存留从第二清洁辊除去的外来物。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刮刀配备于上部框架上,当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接合时,刮刀与第二清洁辊的表面接触。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刮刀与第二清洁辊间的摩擦系数小于第一清洁辊与第二清洁辊间的摩擦系数。
33.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刮刀被制成使其抵抗从和第二清洁辊接触的部分向第二清洁辊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倾斜。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刮刀从刮刀与第二清洁辊之间的接触部分切线方向延伸的长度,长于刮刀以和切线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长度。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相关于接触部分,刮刀在第二清洁辊旋转方向上游一侧的厚度,比刮刀在第二清洁辊旋转方向下游一侧的厚度更薄。
36.一种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包括:
一个机箱,该机箱由一个上部框架和与上部框架接合的下部框架形成;
一个影像保持部件,配备在机箱上;
一个清洁辊,与影像保持部件的表面接触;以及
一个第一轴承部件和一个第二轴承部件,每一个都支撑在机箱上;第一轴承部件可旋转地支撑清洁辊的第一端,第二轴承部件可旋转地支撑清洁辊的第二端;其中当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接合时,第一轴承部件以一个方向被机箱定位,第二轴承部件以与前一个方向相反方向被机箱定位。
37.一种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包括:
一个机箱,由一个上部框架和与上部框架接合的下部框架形成;
一个影像保持部件,将影像保持在其上,影像保持部件的一端带有一个第一斜齿轮;以及
一个清洁辊,与影像保持部件的表面接触,清洁辊的一端带有一个与第一斜齿轮啮合的第二斜齿轮;
轴承部件,该轴承部件可旋转地支撑所述清洁辊,且当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接合时定位轴承部件;
一块金属板,配备于机箱上,与第二斜齿轮的一端接触。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包括:
一个刮刀,从清洁辊上除去外来物;以及
一个容器,存留从清洁辊除去的外来物;容器由底壁以及许多从底壁突起的隔离壁形成,其中许多隔离壁形成多个贮藏室和多个贮藏室上的一个公共空间;且
所述清洁辊与所述影像保持部件的表面接触,并捕获影像保持部件上的外来物。
39.一种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包括:
一个机箱,由一个上部框架和与上部框架接合的下部框架形成;
一个影像保持部件,将影像保持在其上;
一个第一清洁辊,与影像保持部件的表面接触,捕获影像保持部件上的外来物;
一个第二清洁辊,与第一清洁辊的表面接触,捕获第一清洁辊上的外来物;
一个刮刀,从第二清洁辊上除去外来物;以及
一个容器,存留从第二清洁辊除去的外来物;
一个支持架,支撑第一清洁辊和第二清洁辊,支持架支撑在机箱上,其中容器配备于支持架上;
一个第一轴承部件和一个第二轴承部件,由支持架支撑,第一轴承部件和第二轴承部件两者都在基本组成部分上整体形成一个第一轴承和一个第二轴承,第一轴承可旋转地支撑第一清洁辊,第二轴承可旋转地支撑第二清洁辊;
当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接合时,第一轴承部件和第二轴承部件被定位。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容器位于第二清洁辊附近,与第一清洁辊相对。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进一步包括:
许多沿垂直于容器宽度的方向从底壁立起的隔离板,提供通过容器的上部空间的连通。
42.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进一步包括:
一个第一密封元件,设置在第一轴承部件和第二轴承部件上,防止外来物从第一清洁辊和第二清洁辊的两端漏出。
43.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进一步包括:
一个第二密封元件,与第二清洁辊表面接触,并使第一清洁辊与容器分离。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机箱由一个上部框架和一个与上部框架接合的下部框架形成,支持架支撑在下部框架上,其中当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接合时形成容器。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刮刀配备于上部框架上,当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接合时,刮刀与第二清洁辊的表面接触。
46.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进一步包括:
一个支持架肋,从支持架的两端突起;以及
一个上部肋,从上部框架的两端突起,其中当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接合时,支持架肋与上部肋彼此交迭。
47.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进一步包括:
一个第三密封元件,设置在上部框架,当上部框架和下部框架接合时,与容器的前壁接触。
48.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进一步包括:
一个第四密封元件,设置在沿影像保持部件的轴向,与影像保持部件接触,使第四密封元件的自由端面向影像保持部件旋转方向的下游,其中第四密封元件的长度等于或长于第一清洁辊。
49.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单元进一步包括:
一个第五密封元件,设置成面对邻近第一清洁辊的影像保持部件,因此使第五密封元件的自由端离开影像保持部件,其中第五密封元件的长度等于或长于第一清洁辊的长度。
5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容器形成一个容纳第一清洁辊和第二清洁辊的辊室。
5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清洁辊由泡沫材料围绕钢铁轴制成。
52.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清洁辊是一个在其上镀金的钢铁轴。
53.一种影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包括:
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处理单元,其中处理单元进一步包括:
一个显影装置,向影像保持部件提供显影剂;以及
转移装置,将显影剂从影像保持部件转移到记录媒介。
54.如权利要求53所述的影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进一步包括:
一个第一偏压装置,向第一清洁辊施加第一偏压,使显影剂和纸屑从影像保持部件转移到第一清洁辊;以及
一个第二偏压装置,向第二清洁辊施加第二偏压,使纸屑从第一清洁辊转移到第二清洁辊。
55.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影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偏压装置改变第一偏压,使显影剂从第一清洁辊转移到影像保持部件。
CNB031088228A 2002-03-29 2003-03-26 处理部件及影像形成设备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5417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096224A JP3627718B2 (ja) 2002-03-29 2002-03-29 プロセス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96224 2002-03-29
JP2002096223 2002-03-29
JP2002096223A JP3624896B2 (ja) 2002-03-29 2002-03-29 プロセス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48808A CN1448808A (zh) 2003-10-15
CN100454174C true CN100454174C (zh) 2009-01-21

Family

ID=2845634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088228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454174C (zh) 2002-03-29 2003-03-26 处理部件及影像形成设备
CNU032418302U Expired - Lifetime CN2632728Y (zh) 2002-03-29 2003-03-26 处理单元及影像形成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032418302U Expired - Lifetime CN2632728Y (zh) 2002-03-29 2003-03-26 处理单元及影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6928252B2 (zh)
CN (2) CN10045417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28252B2 (en) * 2002-03-29 2005-08-0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structure to remove foreign matter
JP2005114756A (ja) * 2003-10-02 2005-04-28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477862B2 (en) * 2004-02-09 2009-01-13 Ricoh Company, Ltd. Charged device, clean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toner, and image-forming device that uses these
JP4124153B2 (ja) * 2004-03-31 2008-07-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515865B2 (en) * 2004-03-31 2009-04-0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medium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252446B2 (en) * 2004-03-31 2007-08-07 Brother Kogoy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182952B2 (ja) * 2005-02-22 2008-11-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36568B2 (ja) * 2005-06-29 2011-07-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4765825B2 (ja) * 2006-08-09 2011-09-0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145023B (zh) * 2006-09-15 2010-11-10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清洁装置
JP2009162911A (ja) * 2007-12-28 2009-07-23 Brother Ind Ltd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
JP4508240B2 (ja) * 2007-12-28 2010-07-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218997B2 (en) * 2008-05-30 2012-07-10 Ricoh Company, Ltd. Cleaning member, charg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0079204A (ja) * 2008-09-29 2010-04-08 Brother Ind Ltd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71020B2 (ja) * 2009-05-01 2014-04-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感光体ユニットおよびタンデム型感光体ユニット
US8369740B2 (en) * 2010-04-02 2013-02-05 Wazana Brothers International, Inc Remanufactured toner cartridge with added cleaning roller for the primary charge roller, and methods
JP2012008402A (ja) 2010-06-25 2012-01-12 Brother Ind Ltd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94393B2 (ja) * 2010-09-27 2014-05-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清掃体、清掃装置、帯電装置、組立体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483590B2 (en) * 2010-10-08 2013-07-09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xternal heater roll cleaning
JP5304847B2 (ja) * 2011-05-27 2013-10-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ベルトユニット
JP5987282B2 (ja) * 2011-08-30 2016-09-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015271B2 (ja) * 2012-09-14 2016-10-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清掃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20131B2 (ja) * 2012-09-14 2016-05-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清掃装置、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20827B2 (ja) * 2013-01-21 2015-11-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清掃部材、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37021B2 (ja) *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感光体カートリッジ
JP6134689B2 (ja) * 2014-06-03 2017-05-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像担持体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10228631B2 (en) * 2016-12-15 2019-03-1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drum uni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9179A (ja) * 1981-07-09 1983-01-19 Ricoh Co Ltd 記録媒体クリ−ニング装置
JPS6217781A (ja) * 1985-07-16 1987-0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トナ−清掃装置
JPH05323820A (ja) * 1992-05-19 1993-12-0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US5323213A (en) * 1991-11-25 1994-06-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rive system of an electro-photography process unit
JPH09330003A (ja) * 1996-06-11 1997-12-22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CN1182900A (zh) * 1996-09-30 1998-05-27 佳能株式会社 清洁装置和处理盒
JP2000231320A (ja) * 1998-12-08 2000-08-22 Canon Inc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304065A (zh) * 2000-01-05 2001-07-18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和电照相成像装置
CN2632728Y (zh) * 2002-03-29 2004-08-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处理单元及影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84572A (en) * 1972-12-26 1975-05-20 Ibm Cleaning apparatus
JPS58142367A (ja) * 1982-02-17 1983-08-24 Konishiroku Photo Ind Co Ltd ロ−ラクリ−ニング装置
US4540268A (en) * 1983-04-25 1985-09-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k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uch kit
JPS60262184A (ja) * 1984-06-11 1985-12-25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電子写真記録方式の感光体のクリ−ニング装置
JPS6139080A (ja) 1984-07-31 1986-02-2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クリ−ニング機構
JPS6388878U (zh) 1986-11-28 1988-06-09
US4819026A (en) 1987-12-21 1989-04-04 Xerox Corporation Cleaning apparatus for a charge retentive surface
JPH0240683A (ja) 1988-07-30 1990-02-09 Toshiba Corp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転写装置、帯電装置、除電装置及び静電潜像形成装置
US4967231A (en) 1987-12-29 1990-10-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pparatus for forming an electrophotographic latent image
JPH021763U (zh) 1988-06-16 1990-01-08
JP2790663B2 (ja) 1989-07-25 1998-08-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静電記録装置
JP2749953B2 (ja) 1990-05-22 1998-05-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19646A (ja) 1991-02-28 1993-01-29 Konica Corp 定着装置
JPH052357A (ja) 1991-06-25 1993-01-08 Ricoh Co Ltd 複写機のクリ−ニング装置
JPH0519546A (ja) 1991-07-09 1993-01-29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プロセスユニツト
US5294968A (en) 1991-07-09 1994-03-15 Konica Corporation Developing unit and drive transmission attachment
JP3231848B2 (ja) 1991-07-25 2001-1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貼付方法
JPH0561396A (ja) 1991-08-29 1993-03-12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DE69223383T2 (de) 1991-11-20 1998-04-16 Canon Kk Verfahren zum Befestigen eines Rakelblattes, Arbeitseinheit und Bilderzeugungsgerät
JPH05232828A (ja) 1992-02-25 1993-09-10 Sharp Corp 定着装置
JPH0619379A (ja) 1992-06-30 1994-01-2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H0883035A (ja) 1992-12-21 1996-03-2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給電装置
JPH06324594A (ja) 1993-05-13 1994-11-25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JPH0777846A (ja) 1993-06-30 1995-03-20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267465B2 (ja) 1994-06-24 2002-03-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530537A (en) 1994-09-15 1996-06-25 Xerox Corporation Biased foam roll cleaner
JPH08272228A (ja) 1995-03-31 1996-10-1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
US5740494A (en) 1995-08-20 1998-04-14 Ricoh Company, Ltd. Configured to enhance toner collecting efficiency and toner redepositing efficiency
JPH09138624A (ja) 1995-11-15 1997-05-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330478B2 (ja) 1995-10-31 2002-09-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138574A (ja) 1995-11-10 1997-05-27 Mita Ind Co Ltd 静電潜像現像装置
JPH09292809A (ja) 1996-02-28 1997-11-1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用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3434413B2 (ja) 1996-05-25 2003-08-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39705A (ja) 1996-07-22 1998-02-13 Ricoh Co Ltd 電子写真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JPH1049016A (ja) 1996-07-29 1998-02-2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382474B2 (ja) 1996-09-30 2003-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ローラの組み込み方法
JPH10133541A (ja) 1996-10-25 1998-05-22 Mita Ind Co Ltd 作像ユニットの組立方法および作像ユニット
JPH1173080A (ja) 1997-07-04 1999-03-16 Hitachi Koki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写真装置
JP4386157B2 (ja) 2001-08-23 2009-12-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751428B2 (en) 2001-09-13 2004-06-1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detachably loaded process unit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9179A (ja) * 1981-07-09 1983-01-19 Ricoh Co Ltd 記録媒体クリ−ニング装置
JPS6217781A (ja) * 1985-07-16 1987-01-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トナ−清掃装置
US5323213A (en) * 1991-11-25 1994-06-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rive system of an electro-photography process unit
JPH05323820A (ja) * 1992-05-19 1993-12-0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JPH09330003A (ja) * 1996-06-11 1997-12-22 Ricoh Co Ltd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CN1182900A (zh) * 1996-09-30 1998-05-27 佳能株式会社 清洁装置和处理盒
JP2000231320A (ja) * 1998-12-08 2000-08-22 Canon Inc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304065A (zh) * 2000-01-05 2001-07-18 佳能株式会社 处理盒和电照相成像装置
CN2632728Y (zh) * 2002-03-29 2004-08-1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处理单元及影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48808A (zh) 2003-10-15
CN2632728Y (zh) 2004-08-11
US6928252B2 (en) 2005-08-09
US20030185588A1 (en) 2003-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54174C (zh) 处理部件及影像形成设备
CN100374360C (zh) 纸张提供装置
CN101187796B (zh) 显影剂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方法
CN100595690C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2924596Y (zh) 可装载于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盒
CN100529983C (zh) 显影装置
US5708921A (en) Developing device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removing particulate material from the developer
CN100549861C (zh)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EP0778506A1 (en) Electrophotographic type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developing roller for use in the device
CN101256381B (zh)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1526787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3627718B2 (ja) プロセス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A1173702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developed electrostatic images to a carrier sheet
JP2003066798A (ja) クリーナ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0368933C (zh) 成像设备
JP3654277B2 (ja) プロセス装置、現像器、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異物除去部材
JP36513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724469B2 (ja) 現像剤収容容器、現像カートリッジ、プロセス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5341199A (en) Active sump fill device blade cleaning apparatus
JP3624896B2 (ja) プロセス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086263B1 (en) Rotatable cleaning device for photoconductor drum that prevents spillage
US5752145A (en) Apparatus for feeding a developing agent through a device for developing an electrostatic latent image
EP1291729B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paper dust removing units
CN100426149C (zh) 显影剂清除方法以及显影剂清除装置
JP3928322B2 (ja) プロセス装置、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紙粉除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1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