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54790B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及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以及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及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以及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製造方法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654790B TWI654790B TW104120006A TW104120006A TWI654790B TW I654790 B TWI654790 B TW I654790B TW 104120006 A TW104120006 A TW 104120006A TW 104120006 A TW104120006 A TW 104120006A TW I654790 B TWI654790 B TW I65479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negative electrode
- active material
- secondary battery
- electrolyte secondary
- electrode active
- Prior art dat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1—INORGANIC CHEMISTRY
- C01B—NON-METALLIC ELEMENTS; COMPOUNDS THEREOF; METALLOIDS OR COMPOUNDS THEREOF NOT COVERED BY SUBCLASS C01C
- C01B33/00—Silicon; Compounds thereof
- C01B33/20—Silicates
- C01B33/32—Alkali metal silicates
- C01B33/325—After-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r stabilisation of solutions, granulation; Dissolution; Obtaining solid silicate, e.g. from a solution by spray-drying, flashing off water or adding a coagula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6—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 H01M10/0564—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used as electrolytes, e.g. mixed inorganic/organic electrolytes the electrolyte being constituted of organic materials only
- H01M10/0566—Liquid materials
- H01M10/0569—Liquid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4—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5—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metals, Si or alloy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6—Composites as layered produ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elements or alloys
- H01M4/386—Silicon or alloys based on silic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3—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non-aqueous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48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Ti2O4 or LiTi2OxF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4—Electric conductive fillers
- H01M4/625—Carbon or graphit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25—Organic electrolyte
- H01M2300/0028—Organic electrolyte characterised by the solvent
- H01M2300/0037—Mixture of solven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可使電池容量之增加、循環特性及初期充放電特性提高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及具有使用該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的負極電極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解決手段為一種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其係包含由含有Li化合物的矽化合物(SiOx:0.5≦x≦1.6)所構成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其特徵為: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經被膜所被覆,該被膜含有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磷醯氟、碳酸鋰、及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yHz(1≦y≦3,2≦z≦5)之烴中至少2種以上。
Description
本發明關於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及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以及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製造方法。
近年來,以行動終端等為代表的小型電子機器係廣泛普及,強烈要求小型化、輕量化及長壽命化。對於如此的市場要求,尤其小型且輕量,可得到高能量密度的二次電池之開發係進展。
此二次電池係不僅對於小型之電子機器,而且對於以汽車等為代表的大型之電子機器、以房屋等為代表的電力儲存系統之適用,亦進行檢討。
其中,鋰離子二次電池係容易進行小型且高容量化,而且由於得到比鉛電池、鎳鎘電池更高的能量密度,而被大地期待。
上述鋰離子二次電池具備正極及負極、隔板連同電解液,負極包含與充放電反應有關的負極活性物質。
作為該負極活性物質,廣泛使用碳材料,另一方面基
於最近的市場要求,要求電池容量的進一步提高。
為了電池容量提高,檢討使用矽作為負極活性物質材料。此係因為矽的理論容量(4199mAh/g)比石墨的理論容量(372mAh/g)更大10倍以上,可期待電池容量的大幅提高。
作為負極活性物質材料的矽材料之開發係不僅對於矽單質,而且對於以合金、氧化物為代表的化合物等亦進行檢討。
又,活性物質形狀係在碳材料中從標準的塗布型至直接堆積於集電體的一體型為止進行檢討。
然而,作為負極活性物質,若使用矽作為主原料,則由於在充放電時負極活性物質膨脹收縮,主要在負極活性物質表層附近變容易破裂。又,在活性物質內部生成離子性物質,成為負極活性物質容易破裂之物質。
負極活性物質表層若破裂,則因此生成新表面,活性物質的反應面積增加。此時,在新表面發生電解液的分解反應,由於在新表面形成電解液的分解物之被膜而消耗電解液。因此循環特性容易降低。
至目前為止,為了提高電池初期效率或循環特性,對於以矽材料作為主材料的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電極構成,進行各式各樣的檢討。
具體地,以得到良好的循環特性或高安全性為目的,使用氣相法同時堆積矽及非晶質二氧化矽(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又,為了得到高電池容量或安全性,於矽氧化物粒子之表層設置碳材料(電子傳導材料)(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再者,為了改善循環特性,同時得到高輸出入特性,製作含有矽及氧的活性物質,而且形成在集電體附近之氧比率高的活性物質層(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
另外,為了提高循環特性,使矽活性物質中含有氧,平均氧含量為40at%以下,以在靠近集電體的地方氧含量變多之方式形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4)。
還有,為了改善初次充放電效率,使用含有Si相、SiO2、MyO金屬氧化物的奈米複合體(例如參照專利文獻5)。
又,為了循環特性改善,混合SiOx(0.8≦x≦1.5,粒徑範圍=1μm~50μm)與碳材料,進行高溫燒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6)。
另外,為了循環特性改善,使負極活性物質中的氧對矽之莫耳比成為0.1~1.2,以在活性物質、集電體界面附近的莫耳比之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成為0.4以下之範圍內,進行活性物質之控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7)。
還有,為了提高電池負荷特性,使用含有鋰的金屬氧化物(例如參照專利文獻8)。
又,為了改善循環特性,於矽材料表層上形成矽烷化合物等之疏水層(例如參照專利文獻9)。
另外,為了循環特性改善,使用氧化矽,在其表層上
形成石墨被膜而賦予導電性(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0)。於專利文獻10中,關於自與石墨被膜有關的RAMAN光譜所得之位移值,在1330cm-1及1580cm-1出現寬波峰,彼等之強度比I1330/I1580成為1.5<I1330/I1580<3。
還有,為了高電池容量、循環特性之改善,使用具有分散於二氧化矽中之矽微結晶相的粒子(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1)。
又,為了提高過充電、過放電特性,使用矽與氧之原子數比經控制在1:y(0<y<2)之矽氧化物(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2)。
另外,為了高電池容量、循環特性之改善,作成矽與碳之混合電極,以5質量%以上13質量%以下設計矽比率(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3)。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185127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042806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6-164954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6-114454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9-070825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2008-282819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特開2008-251369號公報
〔專利文獻8〕日本特開2008-177346號公報
〔專利文獻9〕日本特開2007-234255號公報
〔專利文獻10〕日本特開2009-212074號公報
〔專利文獻11〕日本特開2009-205950號公報.
〔專利文獻12〕日本發明專利第2997741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13〕日本特開2010-092830號公報
如上述,近年來以電子機器為代表的小型行動機器係進行高性能化、多機能化,其主電源的鋰離子二次電池係要求電池容量之增加。
作為解決此問題的1個手法,希望由使用矽材料作為主材料的負極所構成之鋰離子二次電池的開發。
又,使用矽材料的鋰離子二次電池,係希望與使用碳材料的鋰離子二次電池接近同等的循環特性。
然而,尚未有提案一種負極電極,其顯示與使用碳材料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同等之循環安定性。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問題點而完成者,目的在於提供可使電池容量之增加、循環特性及初期充放電特性提高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及具有使用該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的負極電極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製造方法。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非水電解質二次
電池用負極材料,其係包含由含有Li化合物的矽化合物(SiOx:0.5≦x≦1.6)所構成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其特徵為: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經被膜所被覆,該被膜含有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磷醯氟、碳酸鋰、及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yHz(1≦y≦3,2≦z≦5)之烴中至少2種以上。
如此的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係可抑制充放電所伴隨的與電解液之表面反應,可提高使用矽化合物時的課題之初期效率。又,由於因在矽化合物之整體內部生成Li化合物而可去除自正極所插入的不可逆Li成分,故可提高電池容量。
又,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中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經被膜被覆其表面,該被膜含有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磷醯氟、碳酸鋰及烴中2種以上。特別地,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係抑制電池之電解液中所含有的環狀碳酸酯之分解,磷醯氟係抑制電解液中所含有的支持鹽之分解。碳酸鋰係抑制電解液中所含有的鏈狀碳酸酯之分解,烴係電解液中所含有的添加劑、尤其對於碳酸伸乙烯酯之分解抑制有效。如此地,藉由被覆於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上的上述被膜,可有效果地抑制電池內的電解液之分解反應。
藉由此被膜的反應抑制機構及矽化合物之內部所存在的Li化合物,可得到安定的電池循環特性,同時可大幅
改善使用矽化合物作為負極活性物質時的問題之初期效率。
此時,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較佳為更經含有碳酸伸乙酯的聚合物及碳酸伸丙酯的聚合物之中至少1種以上之被膜所被覆。
若為如此者,則尤其可更有效果地抑制環狀碳酸酯之分解。
又,此時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較佳為更經含有氟化鋰及氧化鋰之中至少1種以上之被膜所被覆。
若為如此者,則尤其可更有效果地提高循環維持率。
此時,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較佳為經碳被膜所被覆。
若為如此者,則可大幅提高導電性。又,此時上述分解抑制機構宜實質地被覆在碳被膜之表面上。
又,此時前述碳被膜之含有率,相對於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及前述碳被膜之合計,較佳為0.1質量%以上15質量%以下。
碳被膜之上述含有率若為0.1質量%以上,則可得到充分的導電性提高效果。另外,含有率若為15質量%以下,則可充分確保電池容量。
此時,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較佳為在其表層上,介隔著具有羧基的黏合劑,附著碳粒子。
若為如此者,則可順利地得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間及負極活性物質粒子與其他活性物質粒子(例如碳系活性物
質粒子等)之電子接觸。
又,此時附著於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的前述碳粒子係中值徑較佳為20nm以上200nm以下。
中值徑若為20nm以上,則充分取得電子接觸,碳粒子不對於電池特性造成不利影響。又,中值徑若為200nm以下,則為了充分得到電子接觸而需要的碳粒子係不過多,可充分確保電池全體之容量。
此時,前述具有羧基的黏合劑較佳為包含羧甲基纖維素及其金屬鹽以及聚丙烯酸及其金屬鹽之中至少1種以上。
如此等者係適合作為介於負極活性物質粒子與碳粒子之間存在的黏合劑。
又,此時前述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較佳為包含乙二醇及丙二醇之中至少1種以上。
作為用於本發明之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此等之物質係特別合適,可更進一步抑制電池之電解液中所含有的環狀碳酸酯之分解。
Li2SiO3、Li6Si2O7及Li4SiO4中的至少一者以上較佳係作為前述矽化合物中含有的Li化合物而存在於前述矽化合物之內部。
若為如此者,則由於矽化合物係使鋰的插入、脫離時不安定化的SiO2成分部預先改質成別的Li化合物,可減低充電時所發生的不可逆容量。結果,得到高充放電效率,同時可提高整體安定性。又,如此者例如可藉由電化
學的手法來改質矽化合物而得。
前述矽化合物之藉由X射線繞射所得之起因於(111)結晶面的繞射峰之半值寬(2θ)較佳為1.2°以上,同時起因於其結晶面的微晶尺寸較佳為7.5nm以下。
若為如此者,則由於Si結晶核少,得到良好的電池循環特性。
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中值徑較佳為0.5μm以上20μm以下。
中值徑若為0.5μm以上,則可抑制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表面的副反應量。又,中值徑若為20μm以下,則不易遭受充放電所伴隨的體積變化之影響,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崩壞係難以發生。
再者,依照本發明,提供一種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其係含有上述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的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其特徵為:相對於前述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中的負極活性物質之總量,前述矽化合物之比為4質量%以上。
若為如此者,則使電池容量顯著地增加。
此時,前述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較佳為包含碳奈米管。
碳奈米管(CNT)係適合於得到膨脹率及收縮率高的矽系活性物質與碳系活性物質之電接觸,可對於負極賦予良好的導電性。
又,此時前述負極活性物質層較佳為包含羧甲基纖維
素或其金屬鹽、聚丙烯酸或其金屬鹽、與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作為黏結劑。
若包含如此者作為黏結劑,則可安定地使用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
再者,依照本發明,可提供一種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其特徵為具備含有正極活性物質的正極、上述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具有非水溶劑與支持鹽和添加劑的非水電解質。
若為如此者,則由於藉由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有效果地抑制非水電解質之分解反應,可成為高容量且得到良好的循環特性及初期充放電特性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此時,前述非水電解質係可包含鏈狀碳酸酯、環狀碳酸酯或其兩者作為前述非水溶劑。
於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的非水電解質中,特別有效果地抑制鏈狀碳酸酯、環狀碳酸酯之分解反應。
再者,本發明提供一種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係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中所含有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藉由以下步驟製造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製作SiOx(0.5≦x≦1.6)所示的矽化合物之步驟;與,藉由將Li插入前述矽化合物中,而使在該矽化合物中生成Li化合物,將該矽化合物改質之步驟;與,以被膜層被覆前述矽化合物的表面之步驟,該被膜層含有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磷
醯氟、碳酸鋰、及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yHz(1≦y≦3,2≦z≦5)之烴中至少2種以上。
藉由具有如此步驟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製造方法,可製造一種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上述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中所含有的SiO2成分部係被預先改質成別的Li化合物,且該負極活性物質粒子具有被膜,該被膜含有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磷醯氟、碳酸鋰及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yHz(1≦y≦3,2≦z≦5)之烴中至少2種以上。
此時,可藉由電化學的手法,同時地進行將前述矽化合物改質之步驟及以前述被膜層被覆之步驟。
藉由如此之電化學的手法,同時地改質及被覆矽化合物,可高效率地得到安定的Li化合物及被膜層。
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中的矽化合物,由於使鋰的插入、脫離時不安定化的SiO2成分部預先改質成別的化合物,故可減低充電時所發生的不可逆容量。而且,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經被膜所被覆,該被膜含有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或磷醯氟、碳酸鋰及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yHz(1≦y≦3,2≦z≦5)之烴中至少2種以上,而可抑制在負極材料之表面的非水電解質之分解
反應,可得到安定的電池特性及高初期效率。
而且,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使用該負極的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係基於與上述同樣的理由,而可提高電池容量、循環特性及初次充放電特性。又,於使用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的電子機器、電動工具、電動汽車及電力儲存系統等中,亦可得到同樣的效果。
10‧‧‧負極
11‧‧‧負極集電體
12‧‧‧負極活性物質層
20‧‧‧整體內改質裝置
21‧‧‧陽電極(鋰源、改質源)
22‧‧‧氧化矽的粉末
23‧‧‧有機溶劑
24‧‧‧隔板
25‧‧‧粉末收納容器
26‧‧‧電源
27‧‧‧浴槽
30‧‧‧鋰二次電池(層合薄膜型)
31‧‧‧捲繞型電極體
32‧‧‧正極引線
33‧‧‧負極引線
34‧‧‧密著薄膜
35‧‧‧外裝構件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的構成之一例的截面圖。
圖2係在製造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中所含有的負極活性物質時所使用之整體內改質裝置。
圖3係表示含有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的鋰二次電池之構成例(層合薄膜型)之圖。
圖4係顯示使負極活性物質中的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比率增加時的電池容量之增加率之圖。
以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形態,惟本發明不受此所限定。
如前述,作為使鋰離子二次電池的電池容量增加之1個手法,檢討將使用矽材料當作主材料的負極用作為鋰離
子二次電池之負極。
使用此矽材料的鋰離子二次電池,係希望與使用碳材料的鋰離子二次電池接近同等的循環特性,但尚未有提案一種負極電極,其顯示與使用碳材料的鋰離子二次電池同等之循環安定性。
因此,本發明者們係在鋰離子二次電池的負極中,對於能得到良好的循環特性的負極活性物質,重複專心致力的檢討,而達成本發明。
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包含由含有Li化合物的矽化合物(SiOx:0.5≦x≦1.6)所構成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而且,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經被膜所被覆,該被膜含有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磷醯氟、碳酸鋰、及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yHz(1≦y≦3,2≦z≦5)之烴中至少2種以上。再者,所謂的TOF-SIMS,就是飛行時間型二次離子質量分析法(Time-of-Flight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之簡稱。
說明使用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的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圖1表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中的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以下亦僅稱「負極」)之截面構成。
如圖1所示,負極10係在負極集電體11之上具有負極活性物質層12之構成。該負極活性物質層12係可設置在負極集電體11之兩面或僅單面。再者,於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中,亦可沒有負極集電體11。
負極集電體11係優異的導電性材料,且以機械強度高之物所構成。作為可用於負極集電體11的導電性材料,例如可舉出銅(Cu)或鎳(Ni)。此導電性材料較佳為不與鋰(Li)形成金屬間化合物之材料。
負極集電體11較佳為除了主元素,還包含碳(C)或硫(S)。為了提高負極集電體的物理強度。特別地,具有充電時膨脹的活性物質層時,集電體只要包含上述之元素,則具有可抑制含有集電體的電極之變形的效果。上述之含有元素的含量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其中較佳為100ppm以下。此係因為得到更高的變形抑制效果。
負極集電體11之表面係可被粗化或不粗化。粗化的負極集電體,例如為經電解處理、壓花處理或化學蝕刻之金屬箔等。不粗化的負極集電體例如為壓延金屬箔等。
負極活性物質層12包含能吸藏、放出鋰離子的複數之粒子狀負極活性物質與黏結劑(負極黏合劑),於電池
設計上,亦可更包含導電助劑等之其他材料。
本發明之負極材料中所含有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由經被膜被覆至少一部分的矽化合物(SiOx:0.5≦x≦1.6)所構成,同時該矽化合物包含Li化合物,該被膜含有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磷醯氟、碳酸鋰及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yHz(1≦y≦3,2≦z≦5)之烴中2種以上。
於本發明中,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較佳為包含乙二醇及丙二醇中至少1種以上。於本發明中,作為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特佳為使用如此等之物質,可更進一步抑制電池之非水電解質中所含有的環狀碳酸酯之分解。
又,作為至少由矽化合物與被覆其表面的被膜所構之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的構造,較佳為在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上,被覆具有導電性的碳被膜,更在該碳被膜之表層上被覆被膜之構造,該被膜含有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磷醯氟、碳酸鋰及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yHz(1≦y≦3,2≦z≦5)之烴中2種以上。
另外,此時前述碳被膜之含有率,係相對於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及前述碳被膜之合計,較佳為0.1質量%以上15質量%以下。碳被膜之上述含有率若為0.1質量%以上,則可得到充分的導電性提高效果。又,含有率若為15質量%以下,則可充分確保電池容量。
如此地,本發明之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能吸藏、放出鋰離子,且可在其表層上具有得到導電性的碳被膜,及具有擁有非水電解質的分解反應抑制效果的被膜,此被膜含有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或磷醯氟、碳酸鋰、及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yHz(1≦y≦3,2≦z≦5)之烴中2種以上(以下亦稱為「分解反應抑制被膜」)。此時,碳被膜的至少一部分亦可進行鋰離子的吸藏放出。又,碳被膜、分解反應抑制被膜即使為島狀、膜狀之任一者,也可得到效果。碳被膜之被覆手法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較佳為糖碳化法、烴氣的熱分解法。若為此等之方法,則可提高碳被膜之被覆率。
還有,本發明之負極所用的矽化合物係氧化矽材料(SiOx:0.5≦x≦1.6),其組成較佳為x接近1者。此係為了得到高循環特性。本發明中的矽材料組成未必意指純度100%者,亦可包含微量的雜質元素。
此時,負極活性物質粒子較佳為更經含有碳酸伸乙酯的聚合物及碳酸伸丙酯的聚合物之中至少1種以上之被膜所被覆。此被膜例如係藉由電化學的手法,控制電位、電流之限制、放電過程而得。負極活性物質粒子只要是更被覆有如此的被膜作為分解反應抑制被膜,則可特別更有效果地抑制環狀碳酸酯之分解。
負極活性物質粒子較佳為更經含有氟化鋰及氧化鋰之中至少1種以上的被膜所被覆。若為如此者,則可得到更安定的循環特性及電池特性。
如以上的分解反應抑制被膜較佳為實質地被覆在碳被膜之上。
再者,負極活性物質粒子較佳為在其表層上,介隔著具有羧基的黏合劑,附著碳粒子。特別地,本發明之負極材料係可在覆蓋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的碳被膜上部,附著碳粒子,較佳為介隔著具有羧基的黏合劑,使強固地附著。此係因為在粒子間容易取得電子接觸,得到安定的電池特性。
還有,碳粒子之中值徑較佳為20nm以上200nm以下之範圍。中值徑若為20nm以上,則充分取得電子接觸,碳粒子不對於電池特性造成不利影響。又,中值徑若為200nm以下,則為了充分得到電子接觸而需要的碳粒子係不過多,可充分確保電池全體之容量。
又,為了使碳粒子附著於負極活性物質粒子,具有羧基的黏合劑較佳為包含羧甲基纖維素及其金屬鹽以及聚丙烯酸及其金屬鹽之中至少1種以上。如此等者若介於負極活性物質粒子與碳粒子之間存在,則可使碳粒子強固地附著於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表層。
本發明之負極材料所用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在矽化合物中含有Li化合物。如此的矽化合物係可藉由將在內部生成的SiO2成分之一部分選擇地變更至Li化合物而得。其中,Li4SiO4、Li2SiO3、Li6Si2O7係顯示特別良好的特性。此係藉由對於鋰相對電極進行電位限制或電流限制等,變更條件,而選擇性的化合物之製作成為可能。
Li化合物係用NMR(核磁共振)與XPS(X射線光電子分光)來定量。XPS與NMR之測定,例如可藉由以下之條件進行。
XPS
‧裝置:X射線光電子分光裝置、‧X射線源:單色化Al Kα線、‧X射線點徑:100μm、‧Ar離子槍濺射條件:0.5kV 2mm×2mm。
29Si MAS NMR(魔角旋轉核磁共振)
‧裝置:Bruker公司製700NMR分光器、‧探針:4mmHR-MAS轉子50μL、‧試料旋轉速度:10kHz、‧測定環境溫度:25℃。
選擇性的化合物之製作方法,即矽化合物之改質,較佳為藉由電化學的手法進行。
由於使用如電化學的手法之改質(整體內改質)方法來製造負極活性物質粒子,可減低或避免Si領域的Li化合物化,成為在大氣中或水系漿體中、溶劑漿體中安定之物質。又,藉由電化學的手法進行改質,對於隨意地化合物化之熱改質(熱摻雜法),可製作更安定的物質。
由於在矽系活性物質之整體內部所生成的Li4SiO4、Li2SiO3,Li6Si2O7係至少1種以上存在而特性提高,但進一步的特性提高係此等2種以上的Li化合物之共存狀態。
又,如本發明地在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上被覆分解反應抑制被膜,而粉末的保存特性顯著地提高。被覆分解反應抑制被膜的手法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最佳為電化學法。
本發明之負極材料中所含有的矽化合物之結晶性愈低愈佳。具體地,矽化合物之藉由X射線繞射所得之起因於(111)結晶面的繞射峰之半值寬(2θ)宜為1.2°以上,同時起因於其結晶面的微晶尺寸宜為7.5nm以下。如此地,特別地由於結晶性低,Si結晶的存在量少,不僅提高電池特性,而且可進行安定的Li化合物之生成。
另外,於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中,除了本發明之負極材料,按照其用途,還可混合碳活性物質而使用。
於本發明中,相對於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中的負極活性物質之總量,矽化合物之比宜為4質量%以上。再者,該比係即使實質上100%也得到充分的電池容量。此係可考慮放電曲線、負極容量、初期效率及厚度膨脹之情況,提高電池容量。
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中值徑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較佳為0.5μm以上20μm以下。若為此範圍,則充放電時鋰離子的吸藏放出變容易進行,粒子變不易破裂。該中值徑若為0.5μm以上,則由於表面積不過大,可減低電池不可逆容量。另一方面,中值徑若為20μm以下,則由於負極活性物質粒子變不易破裂,可抑制電解質的分解反應而較佳。
還有,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係在其負極活性物質層中,包含羧甲基纖維素或其金屬鹽、聚丙烯酸或其金屬鹽、與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作為黏結劑(負極黏合劑)。羧甲基纖維素之金屬鹽例如亦可羧甲基纖維素的一部分變成鈉鹽。作為聚丙烯酸之金屬鹽的合適例,例如可舉出聚丙烯酸鋰、聚丙烯酸鈉等。
作為負極導電助劑,例如可舉出碳黑、乙炔黑、石墨、科琴黑(Ketjen black)、碳奈米管(CNT)、碳奈米纖維等之碳材料的任1種以上。
特別地,較佳為包含碳奈米管作為負極導電助劑。碳奈米管係適合於得到膨脹收縮率高的矽材料與碳材料之電氣接觸。
負極活性物質層例如係以塗布法形成。所謂的塗布法,就是將負極活性物質粒子與上述黏合劑等以及視需要的導電助劑、碳材料混合後,使分散於有機溶劑或水等中,進行塗布之方法。
最初,說明本發明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中所含有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製造方法。首先,製作SiOx(0.5≦x≦1.6)所示的矽化合物。其次,藉由將Li插入矽化合物中,可使在矽化合物之內部生成Li化合物。此時,以被膜被覆矽化合物,該被膜含有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或磷醯氟、碳酸鋰、及作為以
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yHz(1≦y≦3,2≦z≦5)之烴中至少2種以上。尚且,烴係隨著其材料的製作方式而變化,但於Li插入時或碳被膜生成時之任一時中皆可控制。
更具體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例如係藉由以下的程序製造。
首先,將產生氧化矽氣體的原料在惰性氣體之存在下或減壓下900℃~1600℃之溫度範圍中加熱,使產生氧化矽氣體。此時,原料係金屬矽粉末與二氧化矽粉末之混合,若考慮金屬矽粉末之表面氧及反應爐中的微量氧之存在,則混合莫耳比宜為0.8<金屬矽粉末/二氧化矽粉末<1.3之範圍。粒子中的Si微晶係以加入範圍或氣化溫度之變更以及生成後的熱處理來控制。所產生的氣體係堆積於吸附板。於使反應爐內溫度降低至100℃以下之狀態,取出堆積物,使用球磨機、噴射磨機等進行粉碎、粉末化。
其次,可將碳被膜被覆於所得之粉末材料(氧化矽粉末)的表層,但此步驟非必須。然而,在進一步提高電池特性上有效果的。
作為將碳被膜被覆於所得之粉末材料的表層之手法,宜為熱分解CVD。熱分解CVD係將矽化合物固定於爐內,使充滿烴氣後,升高爐內溫度,將烴氣熱分解而在粉末材料之表面上生成碳被膜。分解溫度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特佳為1200℃以下,尤佳為950℃以下,可抑制活性物質粒子的不均化。烴氣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在
CnHm組成之中宜為3≧n。此係因為低製造成本及分解生成物之物性良好。
整體內改質宜可電化學地將Li插入‧脫離。特別地,雖然不限定裝置構造,但例如可使用圖2所示的整體內改質裝置20,進行整體內改質。整體內改質裝置20具有有機溶劑23所充滿的浴槽27、配置於浴槽27內之連接電源26的一方之陽電極(鋰源、改質源)21、配置於浴槽27內之連接於電源26的另一方之粉末收納容器25、與設置於陽電極21與粉末收納容器25之間的隔板24。於粉末收納容器25中收納氧化矽的粉末22。
此時,於整體內改質裝置20內,將氧化矽的粉末22改質,同時以被膜被覆,該被膜含有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或磷醯氟、碳酸鋰、及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yHz(1≦y≦3,2≦z≦5)之烴中至少2種以上。
如上述,所得之改質粒子(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亦可不含碳被膜。惟,於整體內改質處理中,要求更均勻的控制時,電位分布的減低等為必要,碳被膜宜存在。
作為浴槽27內的有機溶劑23,可使用碳酸伸乙酯、碳酸伸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乙基甲酯、碳酸氟甲基甲酯、碳酸二氟甲基甲酯等。又,作為有機溶劑23中所含有的電解質鹽,可使用六氟化磷酸鋰(LiPF6)、四氟化硼酸鋰(LiBF4)等。
陽電極21亦可使用Li箔,而且也可使用含Li的化
合物。作為含Li的化合物,可舉出碳酸鋰、氧化鋰、鈷酸鋰、橄欖石鐵鋰、鎳酸鋰、磷酸釩鋰等。
繼續,混合上述矽系活性物質與視需要的碳系活性物質,同時混合此等負極活性物質粒子與黏結劑(負極黏合劑)、導電助劑等其他的材料而成為負極合劑後,添加有機溶劑或水等而形成漿體。
此時,於本發明中作為黏結劑,可使用將羧甲基纖維素或其金屬鹽與聚丙烯酸或其金屬鹽添加於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中之由合計3種的物質所構成之黏結劑。
其次,於負極集電體11之表面,塗布該負極合劑之漿體,使乾燥而形成圖1所示之負極活性物質層12。此時,視需要亦可進行加熱加壓等。
其次,作為使用上述本發明之負極的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之具體例,說明鋰離子二次電池。
圖3中所示之層合薄膜型二次電池30,主要係在薄片狀的外裝構件35之內部收納捲繞型電極體31者。此捲繞型電極體31係在正極、負極之間具有隔板而捲繞者。又,在正極、負極之間具有隔板,收納積層體之情況亦存在。於任一種電極體中,皆在正極安裝正極引線32,在負極安裝負極引線33。電極體之最外周部係被保護膠帶所保護。
正負極引線32、33例如係自外裝構件35之內部朝向外部,於一方向中導出。正極引線32例如係由鋁等之導電性材料所形成,負極引線33例如係由鎳、銅等之導電性材料所形成。
外裝構件35例如係熔黏層、金屬層、表面保護層依此順序所層合之層合薄膜,此層合薄膜係以熔黏層與電極體31相對向之方式,熔黏2片的薄膜之熔黏層的外周緣部彼此,或以接著劑等貼合。熔黏部例如為聚乙烯或聚丙烯等之薄膜,金屬部為鋁箔等。保護層例如為尼龍等。
於外裝構件35與正負極引線之間,為了防止外部氣體侵入而插入密著薄膜34。此之材料例如為聚乙烯、聚丙烯、聚烯烴樹脂。
正極例如係與圖1之負極10同樣地,在正極集電體之兩面或單面具有正極活性物質層。
正極集電體例如係由鋁等的導電性材料所形成。
正極活性物質層包含能鋰離子之吸藏放出的正極材料之任1種或2種以上,按照設計亦可包含正極黏合劑、正極導電助劑、分散劑等之其他材料。此時,關於正極黏合劑、正極導電助劑之詳細,例如與前述的負極黏合劑、負極導電助劑同樣。
作為正極材料,宜為含鋰的化合物。此含鋰的化合物例如可舉出由鋰與過渡金屬元素所成之複合氧化物、或具
有鋰與過渡金屬元素之磷酸化合物。於此等記載的正極材料之中,較佳為具有鎳、鐵、錳、鈷的至少1種以上之化合物。作為此等之化學式,例如以LixM1O2或LiyM2PO4表示。式中,M1、M2表示至少1種以上的過渡金屬元素。x、y之值表示隨著電池充放電狀態而不同之值,但一般以0.05≦x≦1.10、0.05≦y≦1.10表示。
作為具有鋰與過渡金屬元素之複合氧化物,例如可舉出鋰鈷複合氧化物(LixCoO2)、鋰鎳複合氧化物(LixNiO2)、鋰鎳鈷複合氧化物等。作為鋰鎳鈷複合氧化物,例如可舉出鋰鎳鈷鋁複合氧化物(NCA)或鋰鎳鈷錳複合氧化物(NCM)等。
作為具有鋰與過渡金屬元素之磷酸化合物,例如可舉出鋰鐵磷酸化合物(LiFePO4)或鋰鐵錳磷酸化合物(LiFe1-uMnuPO4(0<u<1))等。若使用此等之正極材料,則可得到高的電池容量,同時亦可得到優異的循環特性。
負極係具有與上述圖1之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10同樣的構成,例如於集電體之兩面具有負極活性物質層。此負極較佳為相對於自正極活性物質劑所得之電氣容量(作為電池的充電容量),負極充電容量為大者。藉此,可抑制在負極上的鋰金屬之析出。
正極活性物質層係設於正極集電體之兩面的一部分,
同樣地負極活性物質層亦設於負極集電體之兩面的一部分。此時,例如負極集電體上所設置的負極活性物質層係設有對向的正極活性物質層不存在的區域。此係為了進行安定的電池設計。
於非對向區域中,即上述負極活性物質層與正極活性物質層不對向之區域中,幾乎不受到充放電之影響。因此,負極活性物質層之狀態係維持著形成後立即之樣,藉此可不依賴於負極活性物質之組成等、充放電之有無,而再現性良好地正確調查組成等。
隔板係隔離正極、負極,一邊防止兩極接觸所伴隨的電流短路,一邊使鋰離子通過。此隔板例如藉由合成樹脂或陶瓷所成的多孔質膜而形成,亦可為具有2種以上的多孔質膜所層合成的層合構造。作為合成樹脂,例如可舉出聚四氟乙烯、聚丙烯、聚乙烯等。
於活性物質層的至少一部分或隔板,可含浸液狀的電解質(電解液)。此電解液係在溶劑中溶解有電解質鹽(支持鹽),亦包含添加劑等其他的材料。
溶劑例如可使用非水溶劑。作為非水溶劑,例如可舉出碳酸伸乙酯、碳酸伸丙酯、碳酸伸丁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乙基甲酯、碳酸甲基丙酯、1,2-二甲氧
基乙烷或四氫呋喃等。其中,較宜使用碳酸伸乙酯、碳酸伸丙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乙基甲酯中的至少1種以上,此係為了得到更良好的特性。又,此時藉由組合碳酸伸乙酯、碳酸伸丙酯等之高黏度溶劑與碳酸二甲酯、碳酸乙基甲酯、碳酸二乙酯等之低黏度溶劑,可得到更優良的特性。此係因為電解質鹽的解離性或離子移動度升高。
使用合金系負極時,特宜包含鹵化鏈狀碳酸酯或鹵化環狀碳酸酯中的至少1種當作溶劑。藉此,於充放電時,尤其充電時,可在負極活性物質表面上形成安定的被膜。鹵化鏈狀碳酸酯係具有鹵素作為構成元素之(至少1個氫經鹵素取代)鏈狀碳酸酯。鹵化環狀碳酸酯係具有鹵素作為構成元素之(至少1個氫經鹵素取代)環狀碳酸酯。
鹵素之種類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更佳為氟,此係因為比其他的鹵素形成更良質的被膜。又,鹵素數宜多,此係因為所得之被膜更安定的,可減低電解液的分解反應。
鹵化鏈狀碳酸酯例如可舉出碳酸氟甲基甲酯、碳酸二氟甲基甲酯等。作為鹵化環狀碳酸酯,可舉出4-氟-1,3-二氧戊環-2-酮或4,5-二氟-1,3-二氧戊環-2-酮等。
作為溶劑添加物,較佳為包含不飽和碳鍵結環狀碳酸酯。此係因為在充放電時於負極表面上形成安定的被膜,可抑制電解液的分解反應。作為不飽和碳鍵結環狀碳酸酯,例如可舉出碳酸伸乙烯酯或碳酸乙烯基伸乙酯等。
又,作為溶劑添加物,較佳為包含磺內酯(環狀磺酸
酯),此係因為電池的化學安定性提高。作為磺內酯,例如可舉出丙烷磺內酯、丙烯磺內酯。
再者,溶劑較佳為包含酸酐,此係因為電解液的化學安定性提高。作為酸酐,例如可舉出丙烷二磺酸酐。
支持鹽(電解質鹽)例如可舉出包含鋰鹽等之輕金屬鹽的任1種類以上。作為鋰鹽,例如可舉出六氟化磷酸鋰(LiPF6)、四氟化硼酸鋰(LiBF4)等。
相對於溶劑,支持鹽之含量較佳為0.5mol/kg以上2.5mol/kg以下,此係因為得到高的離子傳導性。
最初,製作使用上述正極材料之正極電極。首先,混合正極活性物質與視需要的正極黏合劑、正極導電助劑等而成為正極合劑後,分散於有機溶劑中而形成正極合劑漿體。接著,以刀輥或具有模頭的口模塗布機等之塗布裝置,在正極集電體上塗布合劑漿體,熱風乾燥而得到正極活性物質層。最後,以輥壓機等將正極活性物質層予以壓縮成型。此時,可進行加熱,而且也可重複數次的壓縮。
其次,使用與上述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10之製作同樣的作業程序,在負極集電體上形成負極活性物質層而製作負極。
於製作正極及負極時,在正極及負極集電體之兩面上形成各自的活性物質層。此時,於任一電極中,兩面部的活性物質塗布長度亦可不齊(參照圖1)。
接著,調整電解液。繼續,藉由超音波熔接等,在正極集電體上安裝正極引線32,同時在負極集電體上安裝負極引線33。接著,介隔著隔板而層合正極與負極,或捲繞而製作捲繞型電極體31,使保護膠帶接著於其最外周部。其次,以成為扁平的形狀之方式,形成捲繞體。繼續,於經折疊的薄膜狀之外裝構件35之間夾入捲繞型電極體後,藉由熱熔黏法接著外裝構件的絕緣部彼此,於僅一方向開放之狀態下,封入捲撓型電極體。繼續,在正極引線及負極引線與外裝構件之間插入密著薄膜。接著,自開放部投入指定量的經上述調整的電解液,進行真空含浸。含浸後,藉由真空熱熔黏法接著開放部。
如以上地,可製造層合薄膜型二次電池30。
於上述製作的層合薄膜型二次電池30等之本發明的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中,充放電時的負極利用率較佳為93%以上99%以下。
負極利用率若為93%以上之範圍,則初次充電效率不降低,可增大電池容量之提高。又,負極利用率若為99%以下之範圍,則Li不析出,可確保安全性。
以下,顯示本發明之實施例及比較例來更具體地說明本發明,惟本發明不受此等所限定。
藉由以下之程序,製作圖3所示的層合薄膜型之二次電池30。
最初製作正極。正極活性物質係混合鈷酸鋰(LiCoO2)95質量份、正極導電助劑2.5質量份與正極黏合劑(聚偏二氟乙烯,PVDF)2.5質量份而成為正極合劑。接著,使正極合劑分散於有機溶劑(N-甲基-2-吡咯啶酮,NMP)中而成為糊狀的漿體。繼續,以具有模頭的塗布裝置,在正極集電體之兩面上塗布漿體,以熱風式乾燥裝置進行乾燥。此時正極集電體係使用厚度15μm者。最後,以輥壓進行壓縮成型。
其次,如以下說明,製作負極。
首先,本發明之負極材料中所含有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如以下地製作。
起始,將混合有金屬矽與二氧化矽之原料投入反應爐中,使已在10Pa的真空度之環境中經氣化者堆積於吸附板上,充分冷卻後,取出堆積物,用球磨機粉碎。調整粒徑後,按照需要進行熱分解CVD而被覆碳被膜。所製作的粉末係在碳酸伸乙酯及碳酸二甲酯之體積比為3:7的混合溶劑(以1.3mol/kg之濃度含有LiPF6作為電解質鹽)中,使用電化學法,進行整體改質,而製作負極活性物質粒子。
此時,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在內部含有Li2SiO3及Li4SiO4。又,於被覆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的被膜中,包含作為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之乙二醇、磷醯
氟、碳酸鋰、及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H2、C2H3、C3H5(皆滿足CyHz(1≦y≦3、2≦z≦5))之烴。
繼續,將此負極活性物質粒子與視需要的天然石墨(視需要一部分摻合人造石墨、硬質碳、軟質碳)作為碳系活性物質,以指定的重量比摻合,製作負極材料。
其次,將所製作的負極材料、導電助劑1(碳奈米管,CNT)、導電助劑2、苯乙烯丁二烯橡膠(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以下稱為SBR)、羧甲基纖維素(以下稱為CMC)、聚丙烯酸(以下稱為PAA)以90:1.25:1.25:2.5:4:1之乾燥重量比混合後,以純水稀釋而成為負極合劑漿體。再者,上述的SBR、CMC及PAA係負極黏結劑(負極黏合劑)。
又,作為負極集電體,使用電解銅箔(厚度15μm)。最後,將負極合劑之漿體塗布於負極集電體上,在真空環境中進行100℃×1小時的乾燥。乾燥後在負極之單面之每單位面積的負極活性物質層之堆積量為5mg/cm2。
本實驗所用之聚丙烯酸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宜為25萬~125萬之分子量範圍,更宜為100萬(例如,亦可使用和光純藥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製品)。
其次,混合溶劑(4-氟-1,3-二氧戊環-2-酮(FEC))、碳酸伸乙酯(EC)及碳酸二甲酯(DMC))後,使電解質鹽(六氟化磷酸鋰:LiPF6)溶解而調製電
解液。此時,使溶劑的組成以堆積比成為FEC:EC:DMC=10:20:70,使電解質鹽的含量相對於溶劑而言成為1.3mol/kg。
接著,如以下地組裝二次電池。最初,在正極集電體的一端,以超音波熔接鋁引線,在負極集電體熔接鎳引線。繼續,將正極、隔板、負極、隔板依此順序層合,得到在長度方向中捲繞的捲繞型電極體。用PET保護膠帶固定其捲繞末尾部分。隔板係使用以多孔性聚丙烯作為主成分的薄膜被以多孔性聚乙烯作為主成分的薄膜所夾持的層合薄膜12μm。接著,於外裝構件間夾住電極體後,去除一邊,將外周緣部彼此予以熱熔黏,在內部收納電極體。外裝構件係使用尼龍薄膜、鋁箔及聚丙烯薄膜所層合成之鋁層合薄膜。繼續,自開口部注入所調整的電解液,於真空環境下含浸後,熱熔黏而封閉。
除了將製造負極材料時的矽化合物之整體內氧量調整以外,與實施例1-1同樣地,進行二次電池之製造。此時,使氣化出發材料之比率或溫度變化而調整所堆積的氧量。表1中顯示實施例1-1~1-3、後述的比較例1-1、1-2中之以SiOx表示的矽化合物之x值。
實施例1-1~1-3、比較例1-1、1-2中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皆具有以下之物性。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中值徑D50為4μm。藉由X射線繞射所得之起因於(111)結晶
面的繞射峰之半值寬(2θ)為2.593°,起因於其結晶面(111)的微晶尺寸為3.29nm。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在內部含有Li2SiO3及Li4SiO4。又,相對於負極活性物質粒子及碳被膜之合計,碳被膜之含有率為5質量%。
又,於被覆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的被膜中,含有作為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的乙二醇、碳酸鋰、磷醯氟、及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H2、C2H3、C3H5之烴。
調查實施例1-1~1-3、比較例1-1、1-2之二次電池的循環特性及初次充放電特性時,得到表1中所示的結果。
如由表1可知,氧不充分時(比較例1-1,x=0.3),雖然初期效率升高,但容量維持率係顯著地惡化。又,氧
量過多時(比較例1-2,x=1.8),發生導電性的降低,不展現SiO材料之容量。於以後的實施例中,SiOx之x值係使用1.0。
與實施例1-2(x=1.0)同樣地,製作二次電池,但變更負極材料中之被覆矽化合物的粉末表面之被膜中所含有的物質。於實施例2-1中被覆含有乙二醇與碳酸鋰之被膜,於實施例2-2中被覆含有丙二醇與碳酸鋰之被膜,於實施例2-3中被覆含有乙二醇、碳酸鋰及磷醯氟之被膜,於實施例2-4中被覆含有碳酸鋰與磷醯氟之被膜,於實施例2-5中被覆含有乙二醇、碳酸鋰及作為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H2、C2H3、C3H5的烴之被膜。
與實施例1-2(x=1.0)同樣地,製作二次電池,但負極材料中之被覆矽化合物的粉末表面之被膜中所含有的物質為碳酸鋰的1種類。
實施例2-1~2-5、比較例2-1中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皆具有以下之物性。
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中值徑D50為4μm。藉由X射線繞射所得之起因於(111)結晶面的繞射峰之半值寬(2θ)為2.593°,起因於其結晶面(111)的微晶尺寸為3.29nm。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在內部含有Li2SiO3及
Li4SiO4。又,相對於負極活性物質粒子及碳被膜之合計,碳被膜之含有率為5質量%。
調查實施例2-1~2-5、比較例2-1之二次電池的循環特性及初次充放電特性時,得到表2中所示的結果。
如比較例2-1,僅碳酸鋰被覆時,以電化學手法整體改質時所用的溶劑為DMC,使用LiBF4鹽或LiPF6鹽作為電解質鹽,而使碳酸鋰附著於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表面。其後,雖然以碳酸伸丙酯等能去除殘渣的鹽,但表面狀態不充分,不充分得到電池的非水電解質之分解反應的抑制效果。茲認為此係因為雖然藉由碳酸鋰可抑制鏈狀碳酸酯之分解反應,但亦使用環狀碳酸酯作為實質的電池之非水電解質(電解液),以僅含碳酸鋰的被膜,係不能成為抑制環狀碳酸酯之分解反應的物質。
乙二醇特別地可在碳酸伸乙酯之電化學手法的改質容易獲得。乙二醇係抑制電池的非水電解質內之環狀碳酸酯的分解,碳酸鋰係抑制鏈狀碳酸酯的分解。又,丙二醇亦得到與乙二醇同樣之效果。因此,於實施例2-1、實施例2-2中,不僅對於鏈狀碳酸酯,亦抑制環狀碳酸酯之分解,與比較例2-1比較下,可顯著地抑制非水電解質之分解,可大幅地提高電池特性。
磷醯氟係在以電化學手法進行整體改質時使用的電解質鹽LiPF6之分解可獲得。磷醯氟係可抑制在非水電解質中所添加的電解質鹽(支持鹽)之分解。因此,特別地沒有生成後去除之必要。
如由表2可知,於實施例2-3中,除了乙二醇、碳酸鋰,被膜中也含有磷醯氟,而亦可抑制電解質鹽(支持鹽)之分解,可得到比實施例2-1、2-2還更良好的電池特性。
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yHz(1≦y≦3,2≦z≦5)之烴,係在藉由熱分解CVD的碳被膜之形成時,藉由變更熱分解溫度或氣體種類,而可得到所欲的上述烴。又,於電化學手法中,將作為溶劑使用的碳酸伸乙烯酯等分解亦可作成,成為良質的反應抑制被膜。因此,如實施例2-5所示,可得到良好的電池特性。再者,TOF-SIMS之測定條件係可如以下。裝置:ION-TOF公司製飛行時間型二次離子質量分析裝置(TOF-SIMS)
1次離子:Bi3+、離子槍加速電壓:25kV、操作範圍:250μm×250μm
基本上與實施例1-2同樣地進行二次電池之製造,但更以含有碳酸伸乙酯的聚合物及碳酸伸丙酯的聚合物之中至少1種以上之被膜被覆負極活性物質粒子。於實施例3-1中更被覆含有碳酸伸乙酯的聚合物之被膜,於實施例3-2中更被覆含有碳酸伸丙酯的聚合物之被膜,於實施例3-3中更被覆含有碳酸伸乙酯的聚合物與碳酸伸丙酯之聚合物這兩者之被膜。此等之被膜係在電化學手法中,使用控制電位或電流的限制、放電過程之手法而生成。
實施例3-1~3-3中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皆具有以下之物性。
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中值徑D50為4μm。藉由X射線繞射所得之起因於(111)結晶面的繞射峰之半值寬(2θ)為2.593°,起因於其結晶面(111)的微晶尺寸為3.29nm。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在內部含有Li2SiO3及Li4SiO4。又,相對於負極活性物質粒子及碳被膜之合計,碳被膜之含有率為5質量%。
又,於被覆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的被膜中,含有作為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的乙二醇、磷醯氟、碳酸鋰、及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
CH2、C2H3、C3H5之烴。
調查實施例3-1~3-3之二次電池的循環特性及初次充放電特性時,得到表3中所示的結果。
如由表3可知,若更以含有碳酸伸乙酯的聚合物及碳酸伸丙酯的聚合物之中至少1種以上的被膜被覆負極活性物質粒子,則得到更良好的電池特性。茲認為此係因為如此等的被膜係更抑制環狀碳酸酯之分解反應。
基本上與實施例1-2同樣地進行二次電池之製造,但更以含有氟化鋰及氧化鋰之中至少1種以上的被膜被覆負極活性物質粒子。於實施例4-1中更被覆含有氟化鋰之被膜,於實施例4-2更被覆含有氧化鋰之被膜,於實施例4-3更被覆含有氟化鋰與氧化鋰這兩者之被膜。
實施例4-1~4-3中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皆具有以下之物性。
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中值徑D50為4μm。藉由X射線繞射所得之起因於(111)結晶面的繞射峰之半值寬(2θ)為2.593°,起因於其結晶面(111)的微晶尺寸為3.29nm。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在內部含有Li2SiO3及Li4SiO4。又,相對於負極活性物質粒子及碳被膜之合計,碳被膜之含有率為5質量%。
又,於被覆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的被膜中,含有作為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的乙二醇、磷醯氟、碳酸鋰、及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H2、C2H3、C3H5之烴。
調查實施例4-1~4-3之二次電池的循環特性及初次充放電特性時,得到表4中所示的結果。
如由表4可知,若更以含有碳酸伸乙酯的聚合物及碳酸伸丙酯的聚合物之中至少1種以上的被膜被覆負極活性物質粒子,則可特別地提高循環維持率,得到更良好的電
池特性。
基本上與實施例1-2同樣地進行二次電池之製造,但在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表層,介隔著具有羧基的黏合劑,附著如以下之表5所示的中值徑之碳粒子。
實施例5-1~5-10中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皆具有以下之物性。
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中值徑D50為4μm。藉由X射線繞射所得之起因於(111)結晶面的繞射峰之半值寬(2θ)為2.593°,起因於其結晶面(111)的微晶尺寸為3.29nm。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在內部含有Li2SiO3及Li4SiO4。又,相對於負極活性物質粒子及碳被膜之合計,碳被膜之含有率為5質量%。
又,於被覆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的被膜中,含有作為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的乙二醇、磷醯氟、碳酸鋰、及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H2、C2H3、C3H5之烴。再者,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經含有碳酸伸乙酯聚合物的被膜所被覆。又,負極括物質粒子係更經含有氟化鋰的被膜所被覆。
調查實施例5-1~5-10之二次電池的循環特性及初次充放電特性時,得到表5中所示的結果。
藉由使碳粒子附著於表層部,可充分地取得粒子間接觸而提高電池特性。碳粒子係有附著於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必要性,特別地藉由使用聚丙烯酸等之黏合劑而擔持性升高。特別地,如實施例5-2~5-6、5-8~5-10,若碳粒子之中值徑為20nm以上200nm以下,則得更良好的電池特性。若中值徑為20nm以上,則充分地取得電子接觸,由於碳粒子之表面積不過大,碳粒子對於電池特性沒有造成不利影響。又,若中值徑為200nm以下,則由於不貢獻電子接觸的碳粒子減少,為了得到充分的電子接觸而需要的碳粒子不過多,可充分確保電池全體的容量。
基本上與實施例5-3同樣地進行二次電池之製造,但於被覆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的被膜中,含有作為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的丙二醇、碳酸鋰、磷醯氟、
及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H2、C2H3、C3H5之烴。
而且,實施例6-1中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具有以下之物性。
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中值徑D50為4μm。藉由X射線繞射所得之起因於(111)結晶面的繞射峰之半值寬(2θ)為2.593°,起因於其結晶面(111)的微晶尺寸為3.29nm。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在內部含有Li2SiO3及Li4SiO4。又,相對於負極活性物質粒子及碳被膜之合計,碳被膜之含有率為5質量%。
調查實施例6-1之二次電池的循環特性及初次充放電特性時,得到表6中所示的結果。
如表6中所示,將實施例5-3之乙二醇變更為丙二醇時,亦與實施例5-3同樣地,得到良好的電池特性。
基本上與實施例5-3同樣地進行二次電池之製造,但
控制矽化合物之整體改質時的Li化合物製作時之電位、電流量、Li之插入脫離手法,使矽化合物中所生成的含有物之狀態變化。若電化學地改質,則在內部生成Li2SiO3、Li6Si2O7、Li4SiO4。藉此,於實施例7-1中,成為在矽化合物內部生成有Li2SiO3、Li6Si2O7、Li4SiO4之狀態。於實施例7-2中成為在矽化合物內部存在Li2SiO3之狀態,於實施例7-3中成為在矽化合物內部存在Li4SiO4之狀態。
所得之Li化合物係可用NMR(核磁共振)與XPS(X射線光電子分光)進行定量。XPS與NMR之測定例如係可在以下之條件下進行。
XPS
‧裝置:X射線光電子分光裝置
‧X射線源:單色化Al Kα線
‧X射線點徑:100μm
‧Ar離子槍濺射條件:0.5kV 2mm×2mm
29Si MAS NMR(魔角旋轉核磁共振)
‧裝置:Bruker公司製700NMR分光器
‧探針:4mmHR-MAS轉子50μL
‧試料旋轉速度:10kHz
‧測定環境溫度:25℃
實施例7-1~7-3中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皆具有以下之物性。
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中值徑D50為4μm。藉由X射線
繞射所得之起因於(111)結晶面的繞射峰之半值寬(2θ)為2.593°,起因於其結晶面(111)的微晶尺寸為3.29nm。又,相對於負極活性物質粒子及碳被膜之合計,碳被膜之含有率為5質量%。
調查實施例7-1~7-3之二次電池的循環特性及初次充放電特性性時,得到表7中所示的結果。
如由表7可知,如實施例7-2、7-3,在矽化合物之內部含有的Li化合物即使為Li2SiO3、Li6Si2O7及Li4SiO4中的1種類,也得到良好的電池特性,但如實施例7-1,此等2種以上之共存狀態係可得到特別良好的電池特性。
基本上與實施例5-3同樣地進行二次電池之製造,但改變被覆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的碳被膜之量,使相對於負極活性物質粒子及碳被膜之合計而言碳被膜之含有率如表8
中所示地變化。碳被膜之量係藉由使熱分解CVD處理矽化合物時的溫度、處理時間變化而調整。
實施例8-1~8-6中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皆具有以下之物性。
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中值徑D50為4μm。藉由X射線繞射所得之起因於(111)結晶面的繞射峰之半值寬(2θ)為2.593°,起因於其結晶面(111)的微晶尺寸為3.29nm。
調查實施例8-1~8-6之二次電池的循環特性及初次充放電特性時,得到表8中所示的結果。
如由表8可知,即使少量被覆碳被膜也看到導電性之提高,電池特性升高。又,碳被膜之含有率為0.1質量%~15質量%時,可防電池容量的惡化。於實施例8-6中,與實施例8-2~8-5比較下,電池容量降低。
除了改變矽化合物的結晶性以外,與實施例5-3同樣地進行二次電池之製造。結晶性的變化係可以Li的插入、脫離後的非大氣環境下之熱處理來控制。表9中顯示實施例9-1~9-9之矽化合物的半值寬。於實施例9-9中算出半值寬為20°以上,但為使用解析軟體擬合之結果,實質上沒有得到波峰。因此,實施例9-9之矽系活性物質可實質上說是非晶質。
實施例9-1~9-9中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皆中值徑D50為4μm。
調查實施例9-1~9-9之二次電池的循環特性及初次充放電特性時,得到表9中所示的結果。
如由表9可知,改變矽化合物的結晶性時,按照彼等的結晶性而容量維持率及初次效率變化。特別地,以半值
寬為1.2°以上、起因於Si(111)面的微晶尺寸7.5nm以下之低結晶性材料,高維持率、初期效率係成為可能。特別地在非結晶區域中得到最良好的特性。
除了改變矽化合物的中值徑以外,與實施例5-3同樣地進行二次電池之製造。表10中顯示實施例10-1~10-7之矽化合物的中值徑。
實施例10-1~10-7中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皆具有以下之物性。
藉由X射線繞射所得之起因於(111)結晶面的繞射峰之半值寬(2θ)為2.593°,起因於其結晶面(111)的微晶尺寸為3.29nm。
調查實施例10-1~10-7之二次電池的循環特性及初次充放電特性時,得到表10中所示的結果。
如由表10可知,矽化合物粒子之中值徑若為0.5μm~20μm,則可保持高的容量維持率及初次效率。
基本上與實施例5-3同樣地進行二次電池之製造,但改變與本發明之負極材料混合的碳系活性物質之比例,進行負極電極之製作。
表11中顯示相對於負極中的負極活性物質之總量,矽化合物之比。
實施例11-1~11-8中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皆具有以下之物性。
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中值徑D50為4μm。藉由X射線繞射所得之起因於(111)結晶面的繞射峰之半值寬(2θ)為2.593°,起因於其結晶面(111)的微晶尺寸為3.29nm。
調查實施例11-1~11-8之二次電池的循環特性及初次充放電特性時,得到表11中所示的結果。
矽化合物之比例愈小,碳系活性物質之比例愈大,則愈容易得到碳系活性物質之特性,電池特性愈良好。
然而,一般的碳材料之可逆容量為330mAh/g左右,以1500mAh/g(0V-1.2V)所得之矽材料係容量充分高,於實質的使用方法中,添加矽材料者係電池容量維持率降低,但電池容量大幅升高。特別地,相對於碳材料,矽材料係放電電位高,考慮電池容量時,難以與實質的容量提高有牽連。
因此,用實際所得之矽材料,算出自那個範圍可得到容量提高時,得知若為4質量%左右添加則成為容量提高。
圖4中顯示曲線圖,其表示本發明的負極材料相對於
負極活性物質之總量的比率與二次電池之電池容量的增加率之關係。
圖4中之a所示的曲線係表示使在負極活性物質中本發明之負極材料的比率增加時之電池容量的增加率。另一方面,圖4中之b所示的曲線係表示使未摻雜Li之矽系活性物質的比率增加時之電池容量的增加率。如由圖4可知,負極活性物質中之本發明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比率若為4質量%以上,則電池容量的增加率變成比以往大,體積能量密度特別顯著地增加。
基本上與實施例5-3同樣地進行二次電池之製造,但於實施例12-1中,在負極合劑漿體的製作時,不添加碳奈米管(CNT)作為導電助劑。
實施例12-1中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具有以下之物性。
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中值徑D50為4μm。藉由X射線繞射所得之起因於(111)結晶面的繞射峰之半值寬(2θ)為2.593°,起因於其結晶面(111)的微晶尺寸為3.29nm。
調查實施例12-1之二次電池的循環特性及初次充放電特性時,得到表12中所示的結果。
如由表12可知,確認加有CNT者係容量維持率、初期效率皆進一步提高。如此地,可知若在負極中添加CNT,則由於得到矽系活性物質(SiO材料)及碳系活性物質間的電子接觸,而電池特性提高。
再者,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形態所限定。上述實施形態係例示,具有與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中記載的技術思想實質上相同的構成且達成同樣的作用效果者,係任何者皆包含於本發明之技術範圍內。
Claims (18)
- 一種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其係包含由含有Li化合物的矽化合物(SiOx:0.5≦x≦1.6)所構成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其特徵為: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經被膜所被覆,該被膜含有下述(A)~(D)中至少2種以上,(A)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B)磷醯氟、(C)碳酸鋰、及(D)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yHz(1≦y≦3,2≦z≦5)之烴,且前述矽化合物之藉由X射線繞射所得之起因於(111)結晶面的繞射峰之半值寬(2θ)為1.2°以上,同時起因於其結晶面的微晶尺寸為7.5nm以下。
- 如請求項1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其中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更經含有碳酸伸乙酯的聚合物及碳酸伸丙酯的聚合物之中至少1種以上之被膜所被覆。
- 如請求項1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其中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更經含有氟化鋰及氧化鋰之中至少1種以上之被膜所被覆。
- 如請求項1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其中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經碳被膜所被覆。
- 如請求項4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其中相對於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及前述碳被膜之合計,前述碳被膜之含有率為0.1質量%以上15質量%以下。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其中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係在其表層上,介隔著具有羧基的黏合劑而附著碳粒子。
- 如請求項6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其中附著於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的前述碳粒子係中值徑為20nm以上200nm以下。
- 如請求項6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其中前述具有羧基的黏合劑係包含羧甲基纖維素及其金屬鹽以及聚丙烯酸及其金屬鹽之中至少1種以上。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其中前述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係包含乙二醇及丙二醇之中至少1種以上。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其中Li2SiO3、Li6Si2O7及Li4SiO4中的至少一者以上係作為前述矽化合物中含有的Li化合物而存在於前述矽化合物之內部。
-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其中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中值徑為0.5μm以上20μm以下。
- 一種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其係含有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的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其特徵為:相對於前述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中的負極活性物質之總量,前述矽化合物之比為4質量%以上。
- 如請求項12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其中前述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包含碳奈米管。
- 如請求項12或13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其中前述負極活性物質層包含羧甲基纖維素或其金屬鹽、聚丙烯酸或其金屬鹽、與苯乙烯丁二烯橡膠作為黏結劑。
- 一種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其特徵為具備含有正極活性物質的正極、如請求項12至14中任一項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具有非水溶劑與支持鹽和添加劑的非水電解質。
- 如請求項15之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其中前述非水電解質包含鏈狀碳酸酯、環狀碳酸酯或其兩者作為前述非水溶劑。
- 一種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係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中所含有的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藉由以下步驟製造前述負極活性物質粒子:製作SiOx(0.5≦x≦1.6)所示的矽化合物之步驟、與藉由將Li插入前述矽化合物中,而使在該矽化合物中生成Li化合物,將該矽化合物改質之步驟、與以被膜層被覆前述矽化合物的表面之步驟,該被膜層含有在1分子中具有2個以上的羥基之物質、磷醯氟、碳酸鋰、及作為以TOF-SIMS所得的陽離子光譜有檢測出CyHz(1≦y≦3,2≦z≦5)之烴中至少2種以上。
- 如請求項17之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製造方法,其中藉由電化學的手法,同時進行前述將矽化合物改質之步驟及前述以被膜層被覆之步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28479A JP6268049B2 (ja) | 2014-06-23 | 2014-06-23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並びに負極活物質粒子の製造方法 |
JP2014-128479 | 2014-06-2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614899A TW201614899A (en) | 2016-04-16 |
TWI654790B true TWI654790B (zh) | 2019-03-21 |
Family
ID=54937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4120006A TWI654790B (zh) | 2014-06-23 | 2015-06-22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及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以及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製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629890B2 (zh) |
EP (1) | EP3159955B1 (zh) |
JP (1) | JP6268049B2 (zh) |
KR (2) | KR102348710B1 (zh) |
CN (1) | CN106463716B (zh) |
TW (1) | TWI654790B (zh) |
WO (1) | WO201519851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098306A1 (ja) * | 2014-12-15 | 2016-06-23 | 株式会社大阪チタニウムテクノロジーズ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負極用粉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433442B2 (ja) * | 2016-01-04 | 2018-12-05 |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
JP6507106B2 (ja) * | 2016-01-07 | 2019-04-24 |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負極活物質、混合負極活物質材料、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
JP6862090B2 (ja) * | 2016-02-15 | 2021-04-21 |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負極活物質、混合負極活物質材料、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
JP6688663B2 (ja) * | 2016-04-07 | 2020-04-28 | 株式会社大阪チタニウムテクノロジーズ | Li含有酸化珪素粉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861565B2 (ja) * | 2016-09-16 | 2021-04-21 |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負極活物質、混合負極活物質材料、及び負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
KR102227809B1 (ko) | 2017-05-04 | 2021-03-15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음극 활물질, 상기 음극 활물질을 포함하는 음극, 상기 음극을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및 상기 음극 활물질의 제조 방법 |
KR102244953B1 (ko) * | 2017-11-09 | 2021-04-27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음극 활물질, 상기 음극 활물질을 포함하는 음극, 및 상기 음극을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
WO2019107033A1 (ja) * | 2017-11-29 | 2019-06-0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
CN111357140B (zh) * | 2017-12-28 | 2023-11-14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物质 |
JP2019160724A (ja) * | 2018-03-16 | 2019-09-19 | Tdk株式会社 | 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JP6981338B2 (ja) * | 2018-03-28 | 2021-12-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負極材料、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
JP6969483B2 (ja) * | 2018-04-09 | 2021-11-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10714788B2 (en) | 2018-06-20 | 2020-07-14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 Silicate compounds as solid Li-ion conductors |
TWI682574B (zh) * | 2018-06-21 | 2020-01-11 | 國立成功大學 | 複合電極材料及其製作方法、包含該複合電極材料之複合電極、以及包含該複合電極之鋰電池 |
JP6683221B2 (ja) * | 2018-07-26 | 2020-04-1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負極、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および負極の製造方法 |
CN109888217B (zh) | 2019-02-20 | 2021-08-03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负极活性材料和使用其的负极极片以及电化学和电子装置 |
JP7121912B2 (ja) * | 2019-03-04 | 2022-08-1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非水系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負極、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系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US20220190320A1 (en) * | 2019-03-28 | 2022-06-16 |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
JP7392727B2 (ja) * | 2019-08-30 | 2023-12-06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二次電池 |
JP2021048049A (ja) * | 2019-09-18 | 2021-03-25 |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負極活物質、負極及び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
JP7186156B2 (ja) * | 2019-10-03 | 2022-12-08 |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負極活物質、負極及び負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
JP7324120B2 (ja) * | 2019-10-30 | 2023-08-09 | パナソニック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正極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WO2021189407A1 (zh) * | 2020-03-27 | 2021-09-30 |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负极活性材料及使用其的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KR20230018415A (ko) * | 2020-05-29 | 2023-02-07 | 더 리젠츠 오브 더 유니버시티 오브 미시건 | 리튬 배터리 고속 충전을 위한 이온 전도성 코팅의 원자층 증착 |
CN112374482B (zh) * | 2020-10-08 | 2023-06-20 | 常州硅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机械化学法制备的锂离子电池硅氧氟碳负极材料 |
CN112447960B (zh) * | 2020-12-01 | 2022-02-18 | 浙江锋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硅负极的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的制备方法 |
KR102539600B1 (ko) * | 2021-02-18 | 2023-06-02 | 에스케이온 주식회사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 전지 |
CN113241430B (zh) * | 2021-04-25 | 2022-09-06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预锂化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97741B2 (ja) | 1992-07-29 | 2000-01-11 |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01185127A (ja) | 1999-12-24 | 2001-07-06 | Fdk Corp | リチウム2次電池 |
JP2002042806A (ja) | 2000-07-19 | 2002-02-08 |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JP2004063433A (ja) | 2001-12-26 | 2004-02-26 | Shin Etsu Chem Co Ltd | 導電性酸化珪素粉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該粉末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 |
TWI278429B (en) * | 2002-05-17 | 2007-04-11 | Shinetsu Chemical Co | Conductive silicon composite, preparation thereof, and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cell |
JP2004185931A (ja) * | 2002-12-02 | 2004-07-02 | Japan Storage Battery Co Ltd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US20040234856A1 (en) | 2003-05-22 | 2004-11-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
JP2005011801A (ja) * | 2003-05-22 | 2005-01-1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JP2005025963A (ja) * | 2003-06-30 | 2005-01-27 | Toshiba Corp | 非水系電解液二次電池 |
JP4338506B2 (ja) * | 2003-12-03 | 2009-10-07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367311B2 (ja) | 2004-10-18 | 2009-11-1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電池 |
JP4296427B2 (ja) | 2004-11-10 | 2009-07-1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負極および電池 |
JP4994634B2 (ja) | 2004-11-11 | 2012-08-0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JP4867161B2 (ja) * | 2004-11-26 | 2012-02-01 |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JP4229062B2 (ja) * | 2004-12-22 | 2009-02-25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JP4911990B2 (ja) | 2006-02-27 | 2012-04-04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JP2008177346A (ja) | 2007-01-18 | 2008-07-3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エネルギー貯蔵デバイス |
JP5108355B2 (ja) | 2007-03-30 | 2012-12-2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リチウム二次電池、ならびにリチウム二次電池用負極の製造方法 |
KR100913177B1 (ko) | 2007-09-17 | 2009-08-19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리튬 이차 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JP5196149B2 (ja) | 2008-02-07 | 2013-05-15 |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及び電気化学キャパシタ |
JP5555978B2 (ja) | 2008-02-28 | 2014-07-23 |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JP5329858B2 (ja) | 2008-07-10 | 2013-10-30 | 株式会社東芝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によって得られる非水電解質電池用負極活物質 |
JP2010092830A (ja) | 2008-09-11 | 2010-04-22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JP5659696B2 (ja) * | 2009-12-24 | 2015-01-2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電動工具、電気自動車および電力貯蔵システム |
JP5411781B2 (ja) * | 2010-04-05 | 2014-02-12 |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JP5584299B2 (ja) | 2010-08-25 | 2014-09-03 | 株式会社大阪チタニウムテクノロジーズ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材用粉末、こ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負極およびキャパシタ負極、なら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およびキャパシタ |
US9112212B1 (en) * | 2010-10-26 | 2015-08-18 | Amprius, Inc. | Forming multilayered solid electrolyte interphase structures on high capacity electrodes |
JP5476273B2 (ja) * | 2010-10-27 | 2014-04-23 |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液二次電池 |
JP2012178224A (ja) * | 2011-01-31 | 2012-09-13 | Dow Corning Toray Co Ltd | 表面炭素被覆ケイ素含有炭素系複合材料の製造方法 |
EP2650950B1 (en) * | 2011-02-15 | 2017-03-15 | Lg Chem, Ltd.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ode active material |
JP6194794B2 (ja) * | 2011-06-23 | 2017-09-13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JP5977831B2 (ja) * | 2011-10-24 | 2016-08-24 |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 負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その負極活物質、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リチウム二次電池 |
TW201330350A (zh) | 2011-11-01 | 2013-07-16 | Hitachi Maxell Energy Ltd | 鋰蓄電池 |
US20140356724A1 (en) * | 2011-12-22 | 2014-12-0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
JP5121035B1 (ja) * | 2012-02-28 | 2013-01-1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JP5887168B2 (ja) * | 2012-03-08 | 2016-03-16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モジュー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
KR101579641B1 (ko) * | 2012-05-30 | 2015-12-22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 활물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리튬 이차전지 |
JP5835107B2 (ja) * | 2012-05-31 | 2015-12-24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JP5947198B2 (ja) * | 2012-11-21 | 2016-07-06 |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蓄電デバイス用負極材および蓄電デバイス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
KR101610995B1 (ko) * | 2012-11-30 | 2016-04-08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규소계 복합체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US20150372294A1 (en) * | 2013-01-29 | 2015-12-24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an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negative electrode |
JPWO2015118834A1 (ja) * | 2014-02-04 | 2017-03-23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 |
-
2014
- 2014-06-23 JP JP2014128479A patent/JP6268049B2/ja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3-26 US US15/321,804 patent/US10629890B2/en active Active
- 2015-03-26 WO PCT/JP2015/001727 patent/WO201519851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3-26 CN CN201580033985.0A patent/CN106463716B/zh active Active
- 2015-03-26 KR KR1020167035612A patent/KR10234871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5-03-26 KR KR1020227000216A patent/KR10245941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5-03-26 EP EP15811848.9A patent/EP3159955B1/en active Active
- 2015-06-22 TW TW104120006A patent/TWI654790B/zh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629890B2 (en) | 2020-04-21 |
EP3159955B1 (en) | 2020-06-17 |
KR102348710B1 (ko) | 2022-01-11 |
EP3159955A4 (en) | 2017-11-15 |
JP2016009550A (ja) | 2016-01-18 |
KR20170023832A (ko) | 2017-03-06 |
CN106463716A (zh) | 2017-02-22 |
TW201614899A (en) | 2016-04-16 |
KR102459411B1 (ko) | 2022-10-27 |
KR20220005639A (ko) | 2022-01-13 |
WO2015198511A1 (ja) | 2015-12-30 |
EP3159955A1 (en) | 2017-04-26 |
JP6268049B2 (ja) | 2018-01-24 |
CN106463716B (zh) | 2019-05-28 |
US20170149050A1 (en) | 2017-05-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654790B (zh)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及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以及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製造方法 | |
US20190334167A1 (en) |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 |
JP6181590B2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
TWI637550B (zh) | 非水電解質蓄電池用負極材料及負極活性物質粒子之製造方法 | |
JP6397262B2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
TWI697148B (zh)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及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以及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之製造方法 | |
JP6359836B2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
TWI691115B (zh)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性物質及其製造方法、以及使用該負極活性物質的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及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之製造方法 | |
JP6353329B2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
WO2015063979A1 (ja) | 負極活物質、負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 |
JP6239476B2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
JP2016225199A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並びに負極活物質粒子の製造方法 | |
JP6297991B2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 |
TW201820687A (zh) | 負極活性物質、混合負極活性物質材料、及負極活性物質的製造方法 | |
JP6448462B2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並びに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活物質の製造方法 | |
JP6467031B2 (ja) |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用負極材及び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