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8548B - 安裝構件及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 - Google Patents

安裝構件及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8548B
TWI548548B TW104100931A TW104100931A TWI548548B TW I548548 B TWI548548 B TW I548548B TW 104100931 A TW104100931 A TW 104100931A TW 104100931 A TW104100931 A TW 104100931A TW I548548 B TWI548548 B TW I54854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ing
mounting member
webbing
hole
fra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00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0578A (zh
Inventor
Jinichi Tanabe
Hiroshi Baba
Makoto Takeuchi
Hiroshi Izawa
Yoshihisa Kurozaki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062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4323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136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2138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0196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3418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540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05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85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854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1Packaging straps or envelopes for inflatable memb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60R2021/2076Removable covers with tear se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ir Ba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安裝構件及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
本發明係關於安裝構件及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係關於用以安裝導引氣囊之展開方向之導引構件之安裝構件及具備該安裝構件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
以往,作為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有一種在座椅背框之側架安裝有氣囊模組之座椅。例如,將裝飾罩(trim cover)(表皮材)之各末端與二片織帶(以下亦稱導引構件)之一末端縫合在一起以形成裝飾罩之剖斷部,以從剖斷部拉入裝飾罩內側之二片織帶將氣囊模組包覆,並以裝飾罩包覆包含此氣囊模組之椅背整體(例如,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3)。
尤其是專利文獻1中,揭示了將安裝於織帶之端部之安裝構件安裝於側架緣部之技術。具體而言,於安裝構件形成有連接於織帶端部之槽與卡止於側架前緣部之槽,此兩個槽平行延伸而形成。
根據專利文獻1之發明,能藉由織帶使氣囊模組之膨脹壓高效率地集中在作為裝飾罩之剖斷部之縫合處,可達成氣囊之高展開性能,且藉由使用安裝構件而能簡單地安裝織帶。
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二條勾線(listing wire),係在側架之氣囊模組相反側設成相互交織成套環狀。從剖斷部拉入至氣囊模組兩側之二片 織帶之末端係延伸至二條勾線並安裝在勾線之各個以包覆氣囊模組。
根據專利文獻2之發明,能以織帶直接包覆氣囊模組,且以在端部具備各織帶之勾線確實地拉伸固定,因此能藉由織帶使氣囊模組之膨脹壓高效率地集中在作為裝飾罩之剖斷部之縫合處,可達成氣囊之高展開性能。
然而,專利文獻2之發明中,由於將勾線設成交織成套環狀,因此勾線之構造複雜,安裝步驟亦繁雜。又,為了將織帶安裝在側架,必須要有勾線,因此側架周邊變大,故期盼謀求更小型之構成。
因此,本發明者群,提出了一種方式,係不使用勾線,將保持織帶末端之安裝構件固定於側架,並以包覆氣囊模組之方式將織帶容易地固定(日本特願2012-288619號)。
具體而言,係使安裝構件之一部分嵌合於側架之大致長方形安裝孔,據以將織帶之末端固定於側架。
根據日本特願2012-288619號之發明,由於不使用勾線,因此安裝構件對側架之安裝孔之安裝係容易,亦不會有側架周邊變大型之情形。
又,專利文獻3中,揭示了一種氣囊模組,係使用了為了將織帶安裝於側架而由支撐桿及鋼琴線等線材構成之兩條金屬線。
具體而言,兩片織帶對側架之安裝,首先係將兩片織帶中各自之一端縫於表皮材,將兩片織帶中一織帶之另一端縫於兩條金屬線中之一金屬線,將另一織帶中之另一端縫於另一金屬線。其次,將各條金屬線纏繞於固定在側架之支撐桿而固定。
又,專利文獻3所記載之織帶,形成從縫於金屬線之部位起往末端變寬廣之扇形狀,形成為覆蓋氣囊模組。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12186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許第454327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許第3978741號公報
此處,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技術中,將織帶安裝於安裝構件之步驟係裝飾罩安裝於座椅背框之步驟所含的一個步驟。因此,必須在將裝飾罩覆蓋於座椅背框結束前,確認是否已以正確步驟將安裝構件安裝於織帶。
如上所述,安裝構件中平行延伸而形成有卡止於側架前緣部之槽與連接於織帶端部之槽,又,側架之前緣部係往上下延伸出。
因此,在將安裝構件安裝於側架前緣部之狀態下,連接在形成於安裝構件之織帶之端部之槽成為往上下方向延伸出之狀態。因此,在將安裝構件從座椅寬度方向安裝於側架後,為了確認織帶與安裝構件之連接狀態,係從對側架安裝時之座椅寬度方向之視點改變成相對安裝構件為上方或下方之視點來確認,因此作業者必須改變姿勢而作業性低。
又,使用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安裝構件將織帶端部安裝於側架之作業之進行,係在由作業者捲起裝飾罩之狀態下,拉引織帶以將安裝構件安裝於側架。
因此,在將安裝構件安裝於側架之狀態下,確認織帶與安裝構件之連接狀態時,必須使裝飾罩為已捲起之狀態,由於作業困難而必須在極短時 間確認。進而,有時會因裝飾罩而有夾持部分被遮蔽之情形,其連接狀態之確認並非容易。
又,根據日本特願2012-288619號之發明,由於必須確認安裝構件之方向來安裝以避免織帶成為扭曲狀態,因此織帶安裝作業花費較多時間,使座椅之製造效率降低。
進而,根據專利文獻3所記載之使用兩條金屬線將兩片織帶安裝於側架的構成,必須將織帶分別縫合於兩條金屬線,進而在拉伸織帶之狀態下將兩條金屬線纏繞於支撐桿,不但造成零件數目多且作業性低。
又,由於織帶形成為扇形,因此在氣囊作動時之氣囊之膨脹壓,會廣泛地施加於在扇形擴展之部位縫合之織帶與表皮材縫合在一起的縫合部。因此,在座椅上下方向之縫合部之範圍內,難以進行使縫合部在不同時點剖斷之氣囊的展開控制。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課題而構成,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容易地確認安裝構件與導引構件之連接狀態的安裝構件。
又,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導引構件之安裝容易之安裝構件,提供一種防止安裝構件之誤組裝、製造效率高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
前述課題可藉由本發明之安裝構件解決,本發明之安裝構件,係用以將導引氣囊模組之展開方向之導引構件安裝於框架構件,其特徵在於:具備本體部,該本體部具有收容前述導引構件之末端側之收容部,插入形成於前述框架構件之安裝孔而嵌合;於該本體部形成有確認窗,該確認窗係在安裝於前述框架構件之狀態時往沿著前述安裝孔之貫通方向使 前述收容部內之前述導引構件之末端側露出。
根據上述構成,係於本體部形成有確認窗,該確認窗係往沿著安裝孔之貫通孔方向之方向使收容於本體部之收容部之導引構件之末端側露出,藉此能提供能在本體部之插入作業後不改變視點即能容易地確認安裝構件與導引構件之連接狀態的安裝構件。
再者,較佳為於前述本體部形成有抵接於前述框架構件之板狀突緣部;前述確認窗係貫通前述突緣部之貫通孔;前述本體部具有架設於前述貫通孔之架橋部。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本體部具有突緣部與架設於形成在突緣部之貫通孔之架橋部,安裝構件穩定地安裝於框架構件,藉由於貫通孔架設有架橋部而能抑制貫通孔所致之剛性降低,且能防止導引構件之末端側從貫通孔脫落。
再者,較佳為於前述導引構件之末端側固定有卡止於前述收容部之固定構件;前述導引構件、前述本體部及前述固定構件中之至少一個,係與其他顏色不同。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使固定部卡止而能將導引構件之末端側穩定地收容於收容部,同時能基於顏色差異容易地判別本體部及固定構件之至少一個,容易地確認各零件之組裝狀態是否為正常狀態。
再者,較佳為前述導引構件係與前述本體部顏色不同。
根據上述構成,能基於顏色差異容易地確認導引構件與本體部之連接狀態。
再者,較佳為前述固定構件、前述導引構件及前述本體部均 為不同顏色。
根據上述構成,能個別判別各零件,更正確地確認連接狀態。
再者,較佳為於前述本體部形成有防止前述固定構件從前述收容部脫落之防脫落部;該防脫落部形成於與前述確認窗對向之位置。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於本體部形成有防止固定構件脫落之防脫落部,進而在與防脫落部對向之位置形成有確認窗,而能在藉由防脫落使固定構件之收容狀態穩定之情形下,確實地從確認窗確認導引構件之連接狀態。
再者,較佳為於前述本體部,在隔著前述收容部之前述確認窗所位在側之相反側,形成有開放成使前述導引構件之末端側露出的相反側確認窗。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本體部具備確認窗及相反側確認窗,而能從確認窗側及相反側確認窗之兩方向側確認連接狀態,確認作業更為容易。
又,較佳為於前述本體部,在隔著前述收容部之前述確認窗所位在側之相反側,形成有開放成使前述導引構件之末端側露出的相反側確認窗;該相反側確認窗係形成於前述防脫落部之缺口。
根據上述構成,由於藉由形成於防脫落部之缺口構成相反側確認窗,因此能在藉由防脫落部防止導引構件之末端側脫落的同時從確認窗側之相反側確認導引構件之末端側之連接狀態。
又,較佳為前述收容部形成為長條狀;在前述防脫落部之前述收容部之長度方向之長度較在前述缺口之前述收容部之長度方向之長度長。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防脫落部在收容部之長度方向形成為較在缺口之 收容部之長度方向長度長,而能在確保確認連接狀態之功能的情形下提升導引構件之末端側之防脫落的能力。
亦可為下述構成:前述安裝孔形成於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之側架;具備抑制前述安裝構件誤組裝於前述安裝孔之誤組裝抑制部;前述誤組裝抑制部至少形成在與前述安裝孔之內面對向之部分。
根據上述構成,若欲將安裝構件以錯誤方向安裝於安裝孔時,安裝構件中與安裝孔內面對向之部分會干涉於安裝孔之內面,安裝構件無法嵌入安裝孔,從而可事前防止誤組裝。因此,由於不需要重新組裝安裝構件,因此安裝構件對安裝孔之安裝係容易,能提供能提高座椅製造效率的安裝構件。
又,較佳為前述本體部具備卡止於前述側架之爪部、形成於前述安裝孔之複數個去角狀角部所對向之複數個去角狀對向角部,具有從前述本體部之外面連通於前述收容部而形成之切口;前述複數個去角狀對向角部中之一個對向角部係以較其他對向角部大之曲率半徑形成;前述一個對向角部形成於形成有前述爪部及前述切口之一側之相反側。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對向角部之曲率半徑僅在形成有卡止於側架之爪部及切口之一側之相反側形成為較大,而能在安裝構件以爪部卡止於側架之狀態下避免在安裝構件之爪部側之相反側之應力集中。
再者,較佳為前述本體部具備往前述收容部之前述一側與前述另一側突出的突出部;該突出部中,前述一側較前述相反側小。
根據上述構成,在以位於一側之爪部以安裝於側架之部位為中心旋動的安裝構件中,藉由突出部之一側形成為較相反側小,而能縮小一側之突 出部接觸於側架之區域,在一側使安裝構件容易彎曲。
又,亦可為下述構成:一種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具備:前述安裝構件;前述側架,沿著前述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之側部延伸;前述氣囊模組,安裝於該側架;以及前述導引構件,導引前述氣囊模組之展開方向;前述誤組裝抑制部至少形成在前述安裝孔之內面與前述安裝構件所對向之部分。
根據上述構成,若欲將安裝構件以錯誤方向安裝於安裝孔時,安裝構件中與安裝孔內面對向之部分會干涉於安裝孔之內面,安裝構件無法嵌入安裝孔,從而可事前防止誤組裝。因此,即使不確認安裝構件之方向,由於不需要重新組裝安裝構件,因此安裝構件對安裝孔之安裝係容易,能提供座椅製造效率高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
再者,較佳為前述安裝孔由具備複數個去角狀角部之形狀構成;前述誤組裝抑制部,係藉由以前述複數個去角狀角部中至少一個角部與其他角部不同之曲率半徑形成而構成。
根據上述構成,能將複數個角部中之一個角部藉由成形模之尺寸設定或簡單之加工來以不同於其他角部之曲率半徑形成,能以低成本抑制誤組裝。
再者,較佳為前述一個角部與前述其他角部配置於座椅前後方向。
根據上述構成,由於在側架之安裝孔於前後配置有曲率半徑不同之一個角部與其他角部,因此例如在副駕駛座之側架與駕駛座側之側架中,於左右不同之側架安裝有氣囊時,能以使安裝構件上下反轉地安裝之方式共 有安裝構件。
再者,較佳為配置於前側之前述一個角部之曲率半徑較前述其他角部大。
根據上述構成,由於在側架之安裝孔內面中前側之角部之曲率半徑較大,因此在安裝孔內面使前側之應力集中減低能使支撐剛性為最佳,能提高安裝穩定性。亦即,由於在氣囊膨脹時導引構件被拉伸時,能以安裝孔內面中應力集中被減低之前側的角部來承受載重,因此較佳。
又,較佳為前述安裝孔於前述側架之上下方向配置複數個;複數個前述安裝孔成相同形狀。
根據上述構成,能共有化於上下配設有複數個之安裝孔所安裝之安裝構件。
又,亦可具備:緩衝墊,配設於前述框架構件上;以及覆蓋前述框架構件及前述緩衝墊之表皮材;前述導引構件係從前述本體部分歧成兩條而安裝於前述表皮材。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導引構件從本體部分歧成兩條而安裝於表皮材,而能提供能將不同位置或方向之載重傳達至表皮層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
根據本發明,能提供能在本體部之插入作業後不改變視點即能容易地確認安裝構件與導引構件之連接狀態的安裝構件。
再者,根據本發明,藉由突緣部,安裝構件穩定地安裝於框架構件,藉由於貫通孔架設有架橋部而能抑制貫通孔所致之剛性降低,且 能防止導引構件之末端側從貫通孔脫落。
再者,根據本發明,能容易地判別導引構件、本體部及固定構件之至少一個,容易地確認各零件之組裝狀態是否為正常狀態。
再者,根據本發明,能容易地確認導引構件與本體部之連接狀態。
再者,根據本發明,能更正確地確認各零件之連接狀態。
又,根據本發明,能在藉由防脫落使導引構件之末端側對既定收容部之收容狀態穩定之情形下,確實地從確認窗確認導引構件之連接狀態。
又,根據本發明,能從確認窗側及相反側確認窗之兩方向側確認連接狀態,確認作業更為容易。
再者,根據本發明,能在藉由防脫落部防止導引構件之末端側脫落的同時從確認窗側之相反側確認導引構件之末端側之連接狀態。
又,根據本發明,能在確保確認連接狀態之功能的情形下提升導引構件之末端側之防脫落的能力。
又,根據本發明,安裝構件對安裝孔之安裝係容易,能提供能提高座椅製造效率的安裝構件。
又,根據本發明,能在安裝構件以爪部卡止於側架之狀態下避免在安裝構件之爪部側之相反側之應力集中。
又,根據本發明,能縮小一側之突出部接觸於側架之區域,在一側使安裝構件容易彎曲。
根據本發明,安裝構件對安裝孔之安裝係容易,能提供座椅 製造效率高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
又,根據本發明,能將複數個角部中之一個角部藉由成形模之尺寸設定或簡單之加工來以不同於其他角部之曲率半徑形成,能以低成本抑制誤組裝。
又,根據本發明,能以使安裝構件上下反轉地安裝之方式共有安裝構件。
又,根據本發明,在安裝孔內面使前側之應力集中減低能使支撐剛性為最佳,能提高安裝穩定性。
又,根據本發明,能共有化於上下配設有複數個之安裝孔所安裝之安裝構件。
根據本發明,藉由從安裝構件延伸於兩方向之導引構件,而能提供能將不同位置或方向之載重傳達至表皮層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
S‧‧‧車輛用座椅(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
S1‧‧‧椅背
S2‧‧‧座墊部
S3‧‧‧頭靠
F,F1‧‧‧座椅框
1‧‧‧座椅背框(框架構件)
2‧‧‧座墊框
3‧‧‧傾斜機構
4‧‧‧裝飾罩(表皮材)
5,5a‧‧‧緩衝墊
6‧‧‧氣囊模組
6a‧‧‧氣筒
6b‧‧‧氣囊
6c‧‧‧保持架
6d‧‧‧包裝材
7‧‧‧空間
8‧‧‧開口
10‧‧‧側架(框架構件)
11‧‧‧側板
12‧‧‧前緣部
13‧‧‧後緣部
15‧‧‧卡止部
16,16y‧‧‧安裝孔
16a‧‧‧後角部
16b‧‧‧前角部
18‧‧‧螺栓
21‧‧‧上部架
22‧‧‧下部架
23‧‧‧柱支承部
25‧‧‧架設構件
31,32,32y‧‧‧織帶(帶狀構件、導引構件)
33‧‧‧卡止鉤
35‧‧‧邊
36‧‧‧安裝部(末端側)
37‧‧‧裝飾板(固定構件)
37a‧‧‧一端
37b‧‧‧另一端
38‧‧‧縫合部
39a‧‧‧縫合部(連結部)
39b‧‧‧縫合部
40‧‧‧剖斷部
40a‧‧‧上剖斷部
40b‧‧‧下剖斷部
41‧‧‧前面幅部
42‧‧‧側面幅部
43‧‧‧後面幅部
44‧‧‧縫合部
50,50x,50y‧‧‧安裝構件
50a‧‧‧後角部(其他對向角部)
50b‧‧‧前角部(一個對向角部)
51,51y‧‧‧保持部(本體部)
52‧‧‧突緣部(突出部)
52a‧‧‧抵接面
52b‧‧‧按壓面
52c‧‧‧曲面
52s,55s‧‧‧狹縫
53‧‧‧前壁
54‧‧‧水平壁
55‧‧‧後壁
55a‧‧‧角部
55s‧‧‧狹縫(切口)
56‧‧‧水平壁
57‧‧‧頂壁(防脫落部)
57a‧‧‧突起
57b‧‧‧缺口(相反側確認窗)
58‧‧‧分隔壁(分隔部)
59‧‧‧保持空間(收容部)
59a‧‧‧前側空間
59b‧‧‧後側空間
59c‧‧‧前側貫通孔(其他貫通孔)
59d‧‧‧後側貫通孔(其他貫通孔)
60‧‧‧突起(爪部)
60a,60b‧‧‧面
61‧‧‧架橋部
62‧‧‧貫通孔(確認窗)
70‧‧‧安裝構件
70a‧‧‧前側貫通孔(其他貫通孔)
70b‧‧‧後側貫通孔(其他貫通孔)
80,81‧‧‧誤組裝抑制部
82‧‧‧織帶(帶狀構件、導引構件)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之外觀圖。
圖2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之座椅框架之立體圖。
圖3係圖1之A-A剖面圖,顯示透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將織帶連結於側架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4係顯示將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裝飾罩與織帶在剖斷部縫合在一起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5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立體圖。
圖6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俯視圖。
圖7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側視圖。
圖8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仰視圖。
圖9係顯示使織帶之安裝部保持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狀態的俯視圖。
圖10係顯示使織帶之安裝部保持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狀態的仰視圖。
圖11係顯示透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將織帶連結於側架之狀態之剖面說明圖。
圖12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之座椅框架之立體圖。
圖13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立體圖。
圖14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俯視圖。
圖15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仰視圖。
圖16係顯示透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將織帶連結於側架之狀態之剖面說明圖。
圖17係顯示透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將織帶連結於側架之狀態之剖面說明圖,為變更織帶安裝至安裝構件之方法之例。
圖18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之座椅框架之立體圖。
圖19係第3實施形態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之圖1之座椅框架之A-A剖面圖,顯示透過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將織帶連結於側架之 狀態之說明圖。
圖20係顯示將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裝飾罩與織帶在剖斷部縫合在一起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21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立體圖。
圖22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仰視圖。
圖23係顯示將織帶以在翻折處分歧成兩條之方式縫合於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而安裝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24係本發明之第1變形例之安裝構件之仰視圖。
圖25係顯示將織帶以在翻折處重疊之方式縫合於參考例之安裝構件而安裝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26係顯示將織帶以分歧成正面側及背面側之兩條而延伸之方式安裝於本發明之第2變形例之安裝構件之狀態的說明圖。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將導引構件安裝於側架之安裝構件。
此外,以下所示之實施形態不過是用以容易理解本發明之一例,並非限定本發明。本發明當然能在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進行變更、改良,本發明亦包含其等效物。
<<第1實施形態>>
首先,參照圖1~圖11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之外觀圖。圖2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之座椅框架之立體圖。圖3係 圖1之A-A剖面圖,顯示透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將織帶連結於側架之狀態之說明圖。圖4係顯示將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裝飾罩與織帶在剖斷部縫合在一起之狀態之說明圖。圖5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立體圖。圖6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俯視圖。圖7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側視圖。圖8係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仰視圖。圖9係顯示使織帶之安裝部保持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狀態的俯視圖。圖10係顯示使織帶之安裝部保持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狀態的仰視圖。圖11係顯示透過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將織帶連結於側架之狀態之剖面說明圖。
此處,以下說明中,所謂座椅之前後方向係坐的人坐在座椅之狀態下從坐的人觀察之前後方向,以下僅稱為前後方向。又,上下方向係座椅之上下方向。
本實施形態之作為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之車輛用座椅S,如圖1所示,由椅背S1、座墊部S2、頭靠S3構成。
在車輛用座椅S之中設有圖2所示之座椅框F。座椅框F由椅背S1之框架即座椅背框1、座墊部S2之框架即座墊框2構成。座墊框2與座椅背框1係透過傾斜機構3連結。在座椅背框1及座墊框2之外側設置緩衝及裝飾罩,藉此構成椅背S1及座墊部S2。
椅背S1,如圖1至圖3所示,以座椅背框1、載置於座椅背框1上之緩衝墊5,5a、覆蓋座椅背框1及緩衝墊5,5a之裝飾罩4、及一端縫在裝飾罩4之剖斷部40之織帶31,32為主要構成要素。
座椅背框1,如圖1、圖2所示,由在座椅寬度方向左右分離配置且往上下方向延伸之側架10、連結此側架10之上端部之上部架21、連結下端部之下部架22構成為框狀。此處,座椅背框1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之框架構件,配置有側架10之座椅背框1在座椅寬度方向之左右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之側部。
在上部架21設有柱支承部23,在柱支承部23設有未圖示之頭靠框。在頭靠框之外側設置緩衝構件以構成頭靠S3。
側架10係由對板金加壓加工而成形且下方之寬度較上方寬地彎曲之大致板體構成。如圖3所示,具有大致平板狀之側板11、該側板11之前端部往內側折返成U字狀而成之前緣部12、及後端部往內側L字型折曲之後緣部13。
在側架10設有具備作為從後方支承乘員之由S彈簧構成之一對乘員支承構件之架設構件25之兩端卡止之卡止孔之卡止部15、及用以安裝安裝構件50之一對安裝孔16。
安裝孔16係縱長之大致長方形的孔,於側板11之接近前緣部12之部分沿著前緣部12之傾斜設置。
安裝孔16形成於側架10中與安裝氣囊模組6之螺栓18之軸部不同的位置。藉由使用安裝構件50而不需要以螺栓18之軸部支撐織帶32,不需要於織帶32本體直接開孔。是以,能提升織帶32與側架10之連接部位之耐久性。
又,由於氣囊模組6對側架10之透過螺栓18之安裝與織帶32對側架10之透過安裝構件50之連結係在不同位置進行,因此能使安裝構造單純, 且同時氣囊模組6對側架10之安裝不會因織帶32對側架10之連結構造受到影響。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雖僅於側架10之接近前緣部12之位置具備內側織帶32安裝用之安裝孔16,但在將內側之織帶32與外側之織帶31兩者使用安裝構件50安裝於側架10時,只要於接近後緣部13之位置亦設置外側織帶31安裝用之安裝孔16即可。
安裝孔16在側板11之上端附近與下端附近設置一對,以夾持架設構件25之卡止部15之方式形成在卡止部15之上方與下方。如上述,安裝孔16與卡止部15在水平方向未排列,在上下方向形成在不同之位置。藉由以上述方式構成,可提升架設構件25及安裝構件50之安裝作業性,且可抑制側架10之剛性在架設構件25及安裝構件50之安裝部位降低。
側架10之前後之寬度狹窄之前後窄寬部之剛性較側架10下方之前後之寬度寬廣之前後廣寬部低,但藉由上部架21安裝於上方之安裝孔16附近,因此可補強剛性。
在側架10,如圖3所示,在座椅寬度方向外側之面固定有氣囊模組6。
本實施形態之氣囊模組6係由不具有模組盒之無盒氣囊模組構成。氣囊模組6,如圖3所示,具備氣筒6a、摺疊之氣囊6b、保持氣筒6a之保持架6c、及包覆氣囊6b之包裝材6d。
氣筒6a之外周部係藉由朝向座椅S內側豎設之螺栓18固定於保持架6c及側架10。此外,氣筒6a係藉由螺栓以外之氣筒安裝構件固定在側架10亦可。
氣筒6a係配置在氣囊6b內,氣囊6b係藉由從氣筒6a噴出 之氣體往車輛用座椅S前方展開。
氣囊6b係藉由由布袋等構成之包裝材6d保持成摺疊狀態,此包裝材6d,在氣囊6b展開之情形,容易破損。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氣囊模組6由無盒者構成,但並不限於此,具備模組盒之構成亦可。
在緩衝墊5,如圖3所示,形成用以收納氣囊模組6之開口8,藉由此開口8形成空間7。
裝飾罩4由公知材料構成,如圖3、圖4所示,將從座面中央包覆左右之堤面之前面幅部41與從周側面至背面之側面幅部42縫合,進一步在側面幅部42之前面幅部41相反側之端部縫合未圖示之後面幅部,藉此縫製成袋狀。
在前面幅部41與側面幅部42之堤部突出之頂點形成有剖斷部40。剖斷部40係將前面幅部41與側面幅部42之端部以保持可承受通常使用情況之強度並同時能以氣囊膨脹之拉伸力裂斷之方式相互地縫製。
如圖4所示,在剖斷部40,織帶31,32縫合在一起。
織帶32由伸縮性小之布狀材構成,達成將氣囊膨脹造成之應力傳遞至剖斷部40之功能。
織帶31,32對應申請專利範圍之導引構件,係導引氣囊模組6之展開方向的構件。
織帶32,如圖4所示,由大致矩形之布構成。在與剖斷部40對向之邊35,在兩端分別設有複數個矩形狀突出之裝飾板37安裝用之安裝部36。
裝飾板37係由硬質樹脂構成之矩形之板體。裝飾板37係用於保持織帶32之安裝部36之末端之形狀。藉由在織帶32之末端固定裝飾板37,提升將織帶32之末端插入保持空間59時之作業性。
此處,裝飾板37係對應申請專利範圍之固定構件,保持空間59具有收容縫合於織帶32末端之裝飾板37的功能,對應申請專利範圍之收容部。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雖在織帶32之安裝部36固定裝飾板37,但並不限於此,不使用裝飾板37而將織帶32之安裝部36之末端折返複數次縫製而成者、捲繞成複數層縫製而成者、將捲繞成複數層縫製而成者往單方向壓潰者插入安裝構件50之保持空間59亦可。
織帶32,如圖3所示,從剖斷部40往空間7拉入。固定於織帶32之安裝部36之裝飾板37係透過安裝構件50卡止於側架10之安裝孔16。
又,如圖3所示,在織帶31之另一端藉由縫合固定有卡止鉤33。織帶31被拉入配置在氣囊模組6後方之緩衝墊5a與氣囊模組6之間之空間,卡止鉤33卡止於側架10之後緣部13。
此外,外側之織帶31之安裝,在亦使用安裝構件50之情形,在織帶31之端部亦藉由縫合固定裝飾板37。在側架10之後緣部13之附近設置安裝孔16,與內側之織帶32之情形同樣地,在此安裝孔16透過安裝構件50安裝織帶31。
透過安裝構件50將織帶31安裝在側架10之構成,除了在座椅前後方向相反安裝外,與織帶32之安裝之構成相同,因此省略說明。
安裝構件50由硬質樹脂一體成形,如圖5、圖7所示,具 備由中空長方體一邊之周圍被切開之形狀構成之對應申請專利範圍之本體部之保持部51、及從保持部51之被切開一邊之相反側連續地朝向四方突出之板狀突緣部52。突緣部52對應申請專利範圍之突出部。
保持部51具備前壁53、水平壁54、後壁55、水平壁56、從前壁53之突緣部52相反側之端部朝向後方垂直地豎設之頂壁57、架設於水平壁54與水平壁56且與前壁53及後壁55平行之分隔壁58。
前壁53、水平壁54、後壁55、水平壁56、頂壁57所圍繞之空間為在內部卡止裝飾板37之保持空間59。保持空間59被分隔壁58分割成前側空間59a與後側空間59b。
又,安裝構件50安裝在車輛用座椅S右側之側架10之情形,水平壁54位於上方,水平壁56位於下方,安裝構件50安裝在T車輛用座椅S左側之側架10之情形,水平壁54位於下方,水平壁56位於上方。
前壁53係從後述之突緣部52大致垂質地(以約85度~約90度之傾斜)豎設延伸出。又,前壁53亦可並非從突緣部52平面地豎設延伸出,而以從突緣部52每隔約5mm即往後壁55側變薄各約0.5mm之方式以具備段部之方式延伸。
如上述,根據具有由複數段構成之前壁53之保持部51,在將保持部51插入安裝孔16時,由於從厚度薄且外形較小之側插入安裝孔16,因此相較於從突緣部52垂直形成者,其插入容易。
另一方面,在於安裝孔16安裝有安裝構件50之狀態下,由於前壁53大致垂直地抵接於安裝孔16內面,因此相較於向後壁55側傾斜形成者,安裝構件50之旋動被抑制,能抑制安裝構件50從安裝孔16脫離。
水平壁54、水平壁56,如圖5、圖7所示,由長方形之一角被切開之大致L字狀之形狀構成。
又,頂壁57之上下方向之中央,如圖5、圖6所示,由後退切開至前壁53之形狀之缺口57b構成。此處,缺口57b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之相反側確認窗。藉由如此般形成有缺口57b,而能在藉由頂壁57維持裝飾板37之後述防脫落功能之情形下藉由缺口57b確認裝飾板37之連接狀態。尤其是,在保持空間59長度方向之座椅上下方向中,頂壁57之長度L1與長度L2之合計形成為較缺口57b之長度L3長。藉由以此方式形成,能確保頂壁57之剛性,使防脫落功能提升。
水平壁54、水平壁56、頂壁57之缺口57b,整體形成大致T字狀之開口,通過此開口可從保持部51側目視卡止在保持空間59內之織帶32及裝飾板37。
又,藉由此開口,藉由從保持部51側與從突緣部52側之二個分割之模,即能形成後述之架橋部61。
後壁55從由大致L字形形狀構成之水平壁54,水平壁56連續地形成,後壁55之自突緣部52起之高度形成為較前壁53之自突緣部52起之高度低。進而,由於分隔壁58亦以與後壁55大致相同高度形成,因此前側空間59a從安裝構件50之後壁55側露出。
又,在後壁55之上下方向之中央形成有狹縫55s。此狹縫55s連續至設在突緣部52之後方部分之中央之狹縫52s,藉由此狹縫55s,52s,後壁55與突緣部52之後方部分在中央分割成二。狹縫55s,52s連通形成於保持空間59,係用在將織帶32插入於保持空間59。具體而言,作業者 藉由在將織帶32彎折之狀態下通過狹縫52s,55s而在保持空間59內擴展織帶32,而能使之成為使織帶32插通安裝構件50的狀態。
又,角部55a係形成為去角狀,以在將織帶32通過狹縫55s而收於保持空間59時,避免織帶32摩擦狹縫55s與保持空間59相交之部分所相鄰的後壁55之角部55a而造成損傷。
進而,藉由以狹縫52s,55s將後壁55與突緣部52之後方部分分斷,以容許在後壁55之狹縫55s側之端部往前壁53側撓曲,惟詳細留待後述。此外,狹縫55s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之切口。
在後壁55之座椅後側之外面,如圖5~圖7所示,在夾著狹縫55s之兩側分別形成有突起60。
突起60,由突緣部52側之面60a相對於後壁55呈接近直角之角度且突緣部52相反側之面60b相對於後壁55呈較小銳角之角度之大致三角柱狀構成。此外,突起60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之爪部。
面60a與突緣部52之間之距離形成為與側架10之安裝孔16之厚度相同或稍大。面60a為與突緣部52對向之面,在面60a與突緣部52之間夾持安裝孔16之緣部,可抑制安裝構件50自安裝孔16脫落。
此外,保持部51中之與突緣部52相鄰之部分且突起60與突緣部52之間之厚度部分,對應申請專利範圍之安裝孔之內面之對向之部分。
又,在將安裝構件50安裝於安裝孔16時,由於在安裝構件50處於未被施加力之自然狀態時突起60抵接於安裝孔16之內面,因此其插入被阻止。如上述般,藉由以狹縫55s分斷後壁55,進而突起60形成為大致三角柱狀,若將安裝構件50壓入安裝孔16側則突起60抵接於安裝孔16之內面 而對後壁55施加前壁53側之力以使後壁55撓曲。藉由後壁55撓曲,由於安裝構件50之外周成為與安裝孔16之內面相同或較小,因此能將安裝構件50安裝於安裝孔16。
分隔壁58與前壁53在座椅外側之端部藉由架橋部61連結。架橋部61在分隔壁58及前壁53之上下方向之中央設成短帶板狀之部分,與突緣部52之面形成相同面。架橋部61之座椅上下方向之寬度形成為較設在頂壁57之中央之缺口部分之寬度小,藉由從保持部51側與從突緣部52側之二個分割之模,而可在不使用砂模之情形下將架橋部61成形。
架橋部61發揮防止插入保持空間59之裝飾板37及織帶32之端部從保持空間59脫離之防脫落功能。又,與後述之兩個貫通孔62連結而形成者相較,藉由架橋部61可提高剛性。
頂壁57形成於與後述之貫通孔62對向之位置,在頂壁57之內面之後壁55側前端設有朝向前側空間59a突出之突起57a。此突起57a具有抑制插入前側空間59a之裝飾板37在氣囊6b膨脹時透過織帶32承受往前側空間59a外拉出之力時往前側空間59a外拉出之防脫落的功能。
此突起57a,前側空間59a外側之面由從頂壁57之前端連續之平面構成,在前側空間59a側之面具備大致L字狀之鉤型段差。
因此裝飾板37往前側空間59a之插入可藉由人手的力量進行,另一方面,施加從前側空間59a拉出裝飾板37之力時,裝飾板37之端部在該段差卡止,藉此裝飾板37不易從前側空間59a拉出。
突緣部52由具備與側架10抵接之抵接面52a與抵接面52a之背面之按壓面52b之平板狀構成。抵接面52a由平面構成,按壓面52b以 端部與抵接面52a之端部交會之方式,周圍之緣之部分形成朝向抵接面52a彎曲之曲面52c。
突緣部52,較保持部51前方之部分形成為較後方之部分長,可抑制在組裝於側架10時織帶32接觸側架10之側板11與前緣部12之邊界部分而損傷。
又,於突緣部52,在安裝構件50安裝於側架10之狀態下沿著安裝孔16之貫通方向之方向且為與突緣部52之面交叉之方向形成有貫通孔62。貫通孔62係使收容於前側空間59a之織帶32之安裝部36露出,以供作業者確認安裝部36之安裝狀態,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之確認窗。
圖11係顯示將織帶32之端部透過安裝構件50安裝於側架10之側板11之狀態之橫剖面圖。
安裝構件50,以突緣部52之形成較長之部分為前方,使保持部51之突緣部52側之端部之外面抵接於側架10之安裝孔16之內面、插通於安裝孔16。此時,安裝孔16之後方部分之緣被突緣部52與突起60夾持。
如上述,安裝構件50,由於插通於安裝孔16,因此可藉由安裝孔16與安裝構件50之抵接面容易限制安裝構件50之上下前後方向之安裝位置,同時抑制因織帶32之拉伸方向導致織帶32與側架10之端部接觸。
裝飾板37,在縫合於織帶32之端部之狀態下,使裝飾板37與分隔壁58前側之面對向,保持於前側空間59a。裝飾板37及織帶32之端部與架橋部61之座椅內側之面抵接。
如上述,在織帶32之端部固定有剛性較織帶32高之裝飾板37,安裝構件50,在裝飾板37保持於保持空間59之狀態下,插通於安裝孔16,因 此與在織帶32本身開孔並將側架之軸插通此孔並固定之情形相較,可提升織帶32承受氣囊6b膨脹之拉伸力時之耐久性。
織帶32通過分隔壁58與頂壁57之間進入後側空間59b,通過後側空間59b之突緣部52側之開口,往安裝構件50之外側導出。
突緣部52使抵接面52a抵接於側板11而配置。又,突緣部52之按壓面52b,在夾住織帶32之狀態下,被保持架6c按壓。
其次,參照圖9~圖11說明安裝構件50與織帶32之安裝部36之連接狀態。
圖11係顯示安裝部36通過狹縫52s,55s而插通後側空間59b的狀態,裝飾板37及縫合於裝飾板37之安裝部36之端部收容於前側空間59a的狀態的圖。
本實施形態中,作為安裝部36連接於安裝構件50之狀態,將圖11所示之連接狀態定義為正常狀態。此外,將除此以外之連接狀態定義為不正常狀態。正常狀態具體而言,係在裝飾板37中之被安裝部36覆蓋之一端37a側非在頂壁57側而位於架橋部61側且安裝部36中與裝飾板37縫合之縫合部38側非在分隔壁58側而位於前壁53側的狀態。
在正常狀態下,形成於頂壁57之突起57a所相鄰之安裝構件50之另一端37b之角不被安裝部36覆蓋而露出,安裝構件50之端部之角與突起57a勾掛而易於卡止。
又,在正常狀態下,安裝部36之縫合部38側非在分隔壁58側而位於前壁53側。換言之,安裝部36以繞過裝飾板37之一端37a側而接觸於前壁53之方式縫合於裝飾板37,與裝飾板37一起收容於前側空間59a。
如上述般,由於配置安裝部36且裝飾板37收容於前側空間59a,因此在氣囊膨脹時,藉由從分隔壁58側拉伸之安裝部36,能避免裝飾板37移動時力量直接施加於縫合部38。因此,能減低施加於縫合部38之剪斷力,提高透過縫合部38之安裝部36與裝飾板37之連接穩定性。
安裝構件50之從突緣部52側之與織帶32之連接狀態,如上述般能藉由使收容於前側空間59a之安裝部36露出之貫通孔62形成於突緣部52來確認。如上述,藉由貫通孔62形成於突緣部52,在正常狀態下織帶32之安裝部36從貫通孔62露出。另一方面,在縫合部38側位於分隔壁58側之不正常狀態下,裝飾板37從貫通孔62露出。
從而,作業者能藉由確認從貫通孔62露出者為安裝部36或裝飾板37,來判別為正常狀態或不正常狀態。
此外,在將安裝構件50安裝於側架10之安裝孔16之狀態下,突緣部52側成為側架10之外側。因此,在將安裝構件50安裝於側架10後,能從側架10之外側判別安裝部36與安裝構件50之連接狀態。
另一方面,安裝構件50之從保持部51側之與織帶32之連接狀態,如上述般能藉由水平壁54、水平壁56、頂壁57之缺口57b整體形成大致T字形開口而確認。藉由如上述般形成有大致T字形開口,而如圖9所示,從突緣部52相反側即保持部51側觀看時安裝部36及裝飾板37從開口露出。特別是,藉由缺口57b,由於保持於前側空間59a之裝飾板37露出,因此能藉由確認裝飾板37有無從缺口57b露出來確認安裝部36是否已以正確方向插入前側空間59a,而能判別連接狀態。
此外,在將安裝構件50安裝於側架10之安裝孔16之狀態下,保持部 51側成為側架10之內側。因此,在將安裝構件50安裝於側架10後,能從側架10之內側判別安裝部36與安裝構件50之連接狀態。
因此,能從左右側架10中一方之側架10外側之視點,從貫通孔62判別安裝於一方之側架10之安裝構件50與安裝部36之連接狀態,能以與此大致相同視點,從大致T字形開口判別安裝於另一方之側架10之安裝構件50與安裝部36之連接狀態,連接狀態確認之作業性提升。
進而,安裝構件50之從後壁55側之與織帶32之連接狀態,如圖5所示且於上述般,後壁55及分隔壁58之自突緣部52起之高度形成為較前壁53之自突緣部52起之高度低,而能依據前側空間59a從安裝構件50之後壁55側露出來確認。因此,亦能從保持部51之後壁55側確認安裝部36插入於前側空間59a之方向。具體而言,在裝飾板37從後壁55側露出時,作業者能從後壁55側確認識別連接狀態為正常狀態。另一方面,只要裝飾板37被安裝部36覆蓋而未露出,則作業者能識別為不正常之狀態。
又,在將安裝構件50安裝於側架10之安裝孔16之狀態下,保持部51中之後壁55側成為側架10之後側。因此,在將安裝構件50安裝於側架10後,亦能從側架10之後側判別安裝部36與安裝構件50之連接狀態。
又,在上述之織帶32與安裝構件50之連接狀態之確認作業中,為了使織帶32之安裝部36、裝飾板37、以及安裝構件50之尤其保持部51之識別性良好,較佳為使此等所有構件均為不同顏色。藉由此種構成,能在上述之從貫通孔62等確認連接狀態時確實地確認各構件之狀態。
又,亦可使此等之至少一個構件係與其他構件顏色不同,尤其是較佳為使織帶32與安裝構件50為不同顏色。藉由此種構成,尤其是在安裝構件 50之突緣部52側之正常狀態下,雖裝飾板37不露出而僅有織帶32之安裝部36露出,但並非藉由不能確認裝飾板37來識別此時之連接狀態,而係藉由確認與突緣部52顏色不同之安裝部36來識別連接狀態。
又,關於顏色,較佳為色之三要素(色相、明度及彩度)中特別是明度大幅相異之顏色來上色,例如,較佳為使一個構件為黑色等明度較低之顏色,並使除其以外之構件為白色等明度較高之顏色。如此,即使安裝構件50附近因被裝飾罩4覆蓋而被遮蔽,亦可藉由明度差異來容易地區別構件,而能容易地從上述貫通孔62等識別安裝部36與安裝構件50之連接狀態是否為正常狀態。又,在將安裝狀態保存為影像之情形,亦可依對比差異來容易地辨識顏色差異,能容易地識別構件之連接狀態。進而,為了使識別性良好,亦可於至少一個構件塗布螢光塗料,亦可將安裝構件50由透明樹脂構成。
說明織帶32之端部安裝至側架10之安裝步驟。
首先,在安裝構件50卡止縫合有裝飾板37之織帶32之安裝部36之端部。
織帶32往安裝構件50之安裝係以下述步驟進行。使安裝部36之與裝飾板37垂直之二邊中之一邊通過狹縫52s,55s插入至後側空間59b。此時,裝飾板37朝向後壁55側,安裝部36之端部朝向前壁53側。
接著,使安裝部36之與裝飾板37垂直之二邊中之另一邊亦通過狹縫52s,55s插入至後側空間59b,成為安裝部36貫通後側空間59b之狀態。
接著,使裝飾板37從一端37a側,從分隔壁58與頂壁57之間之間隙插入前側空間59a,壓入至裝飾板37之一端37a與架橋部61抵接。以上, 織帶32與安裝構件50之連結完成。
接著,將安裝構件50從側架10之座椅外側插入安裝孔16,將安裝構件50壓入至安裝孔16內面中之後側夾在突緣部52與突起60之間為止。
此時,具題而言,如前述,將安裝構件50往安裝孔16側壓入後,突起60抵接於安裝孔16之內面,對後壁55施加前壁53側之力,後壁55因該力撓曲,藉此可將保持部51插入安裝孔16。再者,將安裝構件50插入至突起60越過安裝孔16之內面之位置後,後壁55之撓曲解除,安裝構件50嵌合於安裝孔16。
從座椅外側組裝氣囊模組6。此時,保持架6c以按壓突緣部52之至少一部分之方式被螺栓18固定。
其後,將緩衝墊5a配置在氣囊模組6之外側,以裝飾罩4被覆各緩衝墊5a,完成。
此外,上述實施形態中,雖以從突緣部側透過貫通孔確認織帶與安裝構件之連接狀態的構成、從保持部側透過缺口確認連接狀態的構成為例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即,只要能夠確認安裝構件之內部即可,不限於貫通者或缺口,例如亦可於突緣部或頂壁之至少一部分形成由透明樹脂構成之窗,並從窗使織帶與安裝構件之連接部分露出,以確認此等之連接狀態。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12~圖17說明將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導引構件安裝於側架之安裝構件、以及具備安裝構件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
此外,以下中,對與上述實施形態重複之構成賦予相同符號省略其說明,以使與上述實施形態之差異明確。
圖12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之座椅框架之立體圖。圖13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立體圖。圖14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俯視圖。圖15係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仰視圖。圖16係顯示透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將織帶連結於側架之狀態之剖面說明圖。圖17係顯示透過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將織帶連結於側架之狀態之剖面說明圖,為變更織帶安裝至安裝構件之方法之例。
本實施形態之安裝孔16係在座椅前後方向具有各二個去角狀之後角部16a與去角狀之前角部16b之縱長之大致長方形之孔,在側板11之接近前緣部12之部分沿著前緣部12之傾斜設置。例如,安裝孔16之長邊之長度為33mm,短邊之長度為11mm。
前角部16b之曲率半徑形成為較後角部16a之曲率半徑大。例如,前角部16b與後角部16a之曲率半徑之比為2:1至3:1之範圍內之比。更具體而言,前角部16b之曲率半徑為2.5mm,後角部16a之曲率半徑為1mm。再者,在嵌入安裝孔16之後述之安裝構件50y,具有以與後角部16a及前角部16b之各個對應之形狀形成為去角狀之後角部50a及前角部50b。例如,前角部50b與後角部50a之曲率半徑之比為2:1至3:1之範圍內之比,為與後角部16a及前角部16b對應之比。更具體而言,前角部50b之曲率半徑為2.5mm,後角部50a之曲率半徑為1mm。
如上述,藉由形成有安裝孔16及安裝構件50y,在後述安裝構件50y 嵌入安裝孔16時,藉由限制安裝構件50y之方向,可事前防止誤組裝。
亦即,前角部16b及後角部16a作用為後述安裝構件50組裝至安裝孔16之誤組裝抑制部80。
又,上述中雖說明前角部16b之曲率半徑形成為較後角部16a大,但只要安裝孔16之內面之任一角部之曲率半徑形成為與其他角部不同,組裝具有以與安裝孔16對應之形狀與內面對向之部分之安裝構件50y,即可獲得相同之效果。
例如,在安裝構件16內面之曲率半徑不同之角部只要可限制安裝構件50y之安裝方向即可,並不限於配置在座椅前後方向,可形成在上下、斜向等之各位置。
又,於側架10較佳為於其上下形成有複數個相同形狀之安裝孔16。如此,在氣囊模組6之安裝高度相異之車輛中,可選擇安裝安裝構件50y之安裝孔16來共用座椅框F,能提高通用性。又,在使用安裝構件50y來安裝複數個織帶31,32之場合,亦能使用相同形狀之安裝構件50y。
如圖13及圖14所示,安裝構件50y中,在後壁55與水平壁54交叉之部分、及後壁55與水平壁56交叉之部分有後角部50a,在前壁53與水平壁54交叉之部分、及前壁53與水平壁56交叉之部分有前角部50b。此等後角部50a、前角部50b,如上述,前角部50b以較後角部50a大之曲率半徑形成,在與安裝孔16之內面之間構成誤組裝抑制部81。此外,前角部50b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之一個對向角部,後角部50a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之其他對向角部。
如上述,藉由形成有後角部50a、前角部50b,可穩定保持 安裝構件50y對安裝孔16之安裝。
具體說明,以由突起60與突緣部52夾持安裝孔16之內面之部位為中心,對距離分離之前壁53之前角部50b施加大的彎曲力矩。藉由此彎曲力矩的增大,前角部50b之應力變大,但如上述,藉由前角部50b以較後角部50a大之曲率半徑形成,可減低應力集中。因此,可防止應力增大造成之安裝構件50y之變形,因此對安裝孔16之安裝狀態變穩定。
又,後角部50a、前角部50b、後壁55及水平壁54,56從突緣部52大致垂直地(約85度~約90度之傾斜)豎設延伸。藉由以上述方式形成,不使用砂模即可藉由二個分割之模形成保持部51。
又,突緣部52未形成於包含在沿著後壁55之方向之與突起60交叉之位置至狹縫55s之位置的範圍。換言之,突緣部52未形成於突起60附近。
如上述,藉由如此形成突緣部52,不使用砂模即可藉由二個分割之模形成具有突起60之安裝構件50y。
以上述方式構成之安裝構件50y,由於具有曲率半徑不同之後角部50a、前角部50b,因此不損傷二個分割之模之良好成形性,可防止對安裝孔16之誤組裝。
圖16係顯示將織帶32之端部透過安裝構件50y安裝於側架10之側板11之狀態之橫剖面圖。
與圖11之構成不同地,圖16中,係以對向於前壁53內面之狀態下安裝有裝飾板37。
除此之外,亦可如圖17所示,藉由將織帶32配合裝飾板37之寬度翻 折,而在前側空間59a內裝飾板37被織帶32夾持,成為裝飾板37兩面抵接於織帶32的狀態。此時,織帶32抵接於前壁53內面。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按壓面52b之大致整面被保持架6c朝向側板11按壓,但並不限於此,按壓面52b之至少一部分被保持架6c按壓即可。
若欲按壓按壓面52b之座椅前方,則不僅按壓面52b,織帶32亦一起被按壓,因此能有效抑制氣囊6b膨脹之拉伸力傳遞至安裝構件50y。其結果,能將織帶32造成之氣囊6b之膨脹力順暢地傳遞至剖斷部40。
又,本實施形態中,雖按壓面52b被保持架6c按壓,但以氣筒6a或氣囊6b按壓亦可。使氣囊6b抵接於按壓面52b而配置之情形,一般使用時,雖無來自氣囊6b之按壓力,但氣囊6b膨脹時,按壓面52b被往側板11側按壓。
又,氣囊6b收納於模組盒之情形,以模組盒按壓按壓面52b亦可。又,設置用以按壓按壓面52b之專用構件亦可。
說明織帶32之端部安裝至側架10之安裝步驟。
首先,在安裝構件50y卡止縫合有裝飾板37之織帶32之安裝部36之端部。
織帶32對安裝構件50y之安裝係以下述步驟進行。使安裝部36之與裝飾板37垂直之二邊中之一邊通過狹縫55s插入至後側空間59b。此時,裝飾板37朝向後壁55側,安裝部36之端部朝向前壁53側。
接著,使安裝部36之與裝飾板37垂直之二邊中之另一邊亦通過狹縫55s插入至後側空間59b,成為安裝部36貫通後側空間59b之狀態。
接著,使裝飾板37反轉180°,使安裝部36之端部側朝向前側空間59a側折曲,使裝飾板37從分隔壁58與頂壁57之間之間隙插入前側空間59a,壓入至裝飾板37之前端與架橋部61抵接。以上,織帶32與安裝構件50之連結完成。
接著,將安裝構件50y從側架10之座椅外側插入安裝孔16,將安裝構件50y壓入至安裝孔16內面中之後側夾在突緣部52與突起60之間為止。
此時,具體而言,如前述,將安裝構件50y往安裝孔16側壓入後,突起60抵接於安裝孔16之內面,對後壁55施加前壁53側之力,後壁55因該力撓曲,藉此可將保持部51插入安裝孔16。再者,將安裝構件50y插入至突起60越過安裝孔16之內面之位置後,後壁55之撓曲解除,安裝構件50y嵌合於安裝孔16。
其次,從座椅外側組裝氣囊模組6。此時,保持架6c以按壓突緣部52之至少一部分之方式被螺栓18固定。
之後,將緩衝墊5a配置在氣囊模組6之外側,以裝飾罩4被覆各緩衝墊5a,完成。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雖說明了在安裝構件與安裝構件所嵌入之安裝孔內面分別形成有曲率半徑不同之角部,藉此抑制相互之誤組裝,但只要係安裝構件僅會在一個方向時嵌入安裝孔的構成,則不限定於此。
例如,亦可使安裝構件之一部分以既定剖面形狀突出,並將安裝孔內面之一部位形成為擴展成對應該既定剖面形狀之剖面形狀,而僅在安裝構 件處於既定方向時會相互嵌合。相反地,亦可於安裝構件之一部分設置既定剖面形狀之凹陷,並於安裝孔之一部位形成具有對應該既定剖面形狀之剖面形狀之突出部,以僅在安裝構件處於既定方向時會相互嵌合。
<<第3實施形態>>
其次,參照圖18~圖26說明相當於本發明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具備將本實施形態之導引構件安裝於側架之安裝構件之第3實施形態之車輛用座椅。
此外,以下中,對與上述實施形態重複之構成賦予相同符號省略其說明,以使與上述實施形態之差異明確。
圖18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之座椅框架之立體圖,圖19係第3實施形態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之圖1之座椅框架之A-A剖面圖,顯示透過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將織帶連結於側架之狀態之說明圖,圖20係顯示將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裝飾罩與織帶在剖斷部縫合在一起之狀態之說明圖,圖21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立體圖,圖22係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之仰視圖,圖23係顯示將織帶以在翻折處分歧成兩條之方式縫合於第3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而安裝之狀態的立體圖,圖24係本發明之第1變形例之安裝構件之仰視圖,圖25係顯示將織帶以在翻折處重疊之方式縫合於參考例之安裝構件而安裝之狀態的立體圖,圖26係顯示將織帶以分歧成正面側及背面側之兩條而延伸之方式安裝於本發明之第2變形例之安裝構件之狀態的說明圖。
第3實施形態之椅背S1,具備側架10與一端縫在裝飾罩4之剖斷部40之帶狀織帶31,32y作為主要構成要素。
此外,裝飾罩4及織帶32y分別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中之表皮材及帶狀構件或導引構件。
在構成座椅框F1之側架10設有具備作為從後方支承乘員之由S彈簧構成之一對架設構件25之兩端卡止之卡止孔之卡止部15、及用以安裝安裝構件50y之一對安裝孔16y。
安裝孔16y係於高度方向較長之大致長方形的孔,沿著前緣部12之傾斜設置。
又,安裝孔16y係形成於在高度方向大致中央且較後述之螺栓18下方、在前後方向接近側板11之前緣部12的部分,且較後述之螺栓18前方。藉由在此種位置形成有安裝孔16y,以確定嵌於安裝孔16y之安裝構件50y之位置。如圖19所示能避免往後述之安裝構件50y前方延伸成兩條之織帶32y與螺栓18干涉。此外,例如安裝孔16y之長邊長度為33mm,短邊長度為11mm。
此外,本實施形態中,雖係採用僅於側架10之接近前緣部12之位置之一部位形成有內側織帶32y安裝用之安裝孔16y,並將安裝構件50y安裝於此的構成,但本發明不限定於此實施形態。例如,亦可將內側之織帶32y與外側之織帶31兩者使用安裝構件50y安裝於側架10。此情形下,只要於接近後緣部13之位置亦設置外側織帶31安裝用之安裝孔16y即可。
又,雖說明安裝孔16y係在側板11之高度方向大致中央設有一對,但本發明不限定於此實施形態,例如亦可在高度方向設置複數對,亦可僅形成於氣囊模組6之某單側之側架10。此外,只要於兩側之側架10形成有一對安裝孔16y,例如能於安裝有氣囊模組6之側之不同之副駕駛座 與駕駛座共用座椅背框1,通用性變高。
如圖20所示,織帶32y係由從安裝構件50y往上下分歧成兩條之布構成,如圖19所示,從剖斷部40往空間7拉入。織帶32y透過安裝構件50y卡止於側架10之安裝孔16y。又,如圖19所示,卡止鉤33藉由縫合固定於織帶31之末端。織帶31被拉入配置在氣囊模組6後方之緩衝墊5a與氣囊模組6之間之空間,卡止鉤33卡止於側架10之後緣部13。
此外,外側之織帶31對側架10之安裝,亦可使用安裝構件50y。
安裝構件50y由硬質樹脂一體成形,如圖21~圖23所示,具備具有大致平行地延伸之前側貫通孔59c及後側貫通孔59d之大致長方體之保持部51y、以及保持部51y中在與前側貫通孔59c及後側貫通孔59d大致垂直之一面朝向四方突出之板狀突緣部52。
保持部51y對應申請專利範圍之本體部,具備前壁53、水平壁54、後壁55、水平壁56、架設於水平壁54與水平壁56且與前壁53及後壁55平行延伸且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之分隔部之分隔壁58。
前側貫通孔59c或後側貫通孔59d分別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之其他貫通孔,具有大致矩形之剖面,被前壁53、水平壁54、後壁55、水平壁56及分隔壁58包圍而形成。前側貫通孔59c及後側貫通孔59d被分隔壁58分隔,用以使織帶32y通過安裝構件50y。
後壁55從水平壁54,水平壁56連續地形成,後壁55之自突緣部52起之高度以與前壁53或分隔壁58之自突緣部52起之高度大致相同高度形成。
在分隔壁58之前壁53之分隔壁58側之兩緣、以及後壁55 之分隔壁58側之兩緣形成為去角狀。
藉由如上述般形成有分隔壁58,安裝構件50y能非常合適地保持接觸分隔壁58之緣的織帶32y。
又,分隔壁58之座椅前後方向之寬度形成為較前側貫通孔59c或後側貫通孔59d之座椅前後方向寬度大。藉由如此般形成,在被施加織帶32y所致之張力時,亦確保能將織帶32y非常合適地保持之既定剛性。
又,形成於保持部51y之前側貫通孔59c及後側貫通孔59d,係從保持部51y貫通突緣部52而形成於與突緣部52之面交叉之方向。
如圖23所示,織帶32y從突緣部52側通過前側貫通孔59c或後側貫通孔59d之一方,在突緣部52側之相反側中在分隔壁58翻折而通過前側貫通孔59c或後側貫通孔59d之另一方而從突緣部52伸出。接著,從突緣部52伸出之織帶32y彼此以形成既定角度之方式,在突緣部52附近以對應申請專利範圍之連結部之縫合部39a縫合,而安裝於安裝構件50y。
織帶32y從突緣部52側之開口導出至安裝構件50y外側,以掛於安裝構件50y之分隔壁58之狀態固定於側架10。
因此,與不使用安裝構件50y而對織帶32y本身開孔並將側架10側之軸插通此孔據以固定的情形相較,能提升織帶32y承受因氣囊6b之膨脹所致拉伸力時之耐久性。
又,突緣部52之按壓面52b,在織帶32夾在按壓面52b與保持架6c之間之狀態下,被保持架6c按壓。
以此方式,織帶32y藉由被夾在突緣部52之按壓面52b與保持架6c而與此等面接觸,可在不局部接觸於其他部位之情形下被保護。特別是,織 帶32y中之縫合部39a形成為位在突緣部52與保持架6c之間而被保護。
說明織帶31,32y之端部及氣囊模組6安裝至側架10之安裝步驟。
首先,將織帶32y從突緣部52側通過前側貫通孔59c或後側貫通孔59d之一方,翻折成橫跨分隔壁58,並通過前側貫通孔59c或後側貫通孔59d之另一方而從突緣部52伸出。
接著,如圖23所示,將從前側貫通孔59c或後側貫通孔59d延伸出之織帶32y兩者縫製成在重疊於突緣部52之部分形成既定角度,而形成縫合部39a。
進而,如圖20所示,於前面幅部41與側面幅部42,將分歧成兩條之織帶32y分別在座椅前面側縫合在一起,形成上剖斷部40a及下剖斷部40b。此時,對縫合有卡止鉤33之織帶31亦於座椅後面側縫合在前面幅部41與側面幅部42。
此處,較佳係將上剖斷部40a設於乘員胸部高度附近的位置,將下剖斷部40b設於乘員腰部高度附近的位置。
藉此,在氣囊6b之膨脹時,能對從織帶32y起之上剖斷部40a及下剖斷部40b,將用以剖斷之載重局部地施加於胸部及腰部附近,迅速地在必須保護之胸部及腰部附近之位置提早氣囊6b膨脹的時點。
其次,將裝飾罩4與織帶32y縫合成一體後,將安裝於織帶32y之安裝構件50y之保持部51y從側架10之座椅外側插入安裝孔16y,將安裝構件50y壓入至安裝孔16內面中之後側夾在突緣部52與突起60之間為止。
此時,具體而言,如前述,將安裝構件50y往安裝孔16y側壓入後,突起60抵接於安裝孔16y之內面,對後壁55施加前壁53側之力,後壁55因該力撓曲,藉此可將保持部51y插入安裝孔16y。再者,將安裝構件50y插入至突起60越過安裝孔16y之內面之位置後,後壁55之撓曲解除,安裝構件50y嵌合於安裝孔16y。
進而,將縫合於織帶31之卡止鉤33卡止於後緣部13。
以此方式,織帶31,32y藉由安裝構件50y及卡止鉤33安裝於側架10。
其次,從座椅外側組裝氣囊模組6,將緩衝墊5a配置在氣囊模組6之外側,以裝飾罩4被覆各緩衝墊5a,完成。
上述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50y之形成前側貫通孔59c之前壁53後面中,使形成於突緣部52之角部之去角形狀之曲率半徑增大至成為座椅上側,另一方面,形成後側貫通孔59d之分隔壁58後面中,使形成於突緣部52之角部之去角形狀之曲率半徑增大至成為座椅下側亦可。如此,能使織帶32y順暢地延伸出兩條。
<第1變形例>
雖說明上述實施形態之安裝構件50y之前側貫通孔59c及後側貫通孔59d具有大致矩形之剖面,但本發明不限定於具備此形態之安裝構件50y者。
亦可為了容易將織帶32y以既定角度分歧成兩條的狀態縫合,而例如使前側貫通孔59c及後側貫通孔59d之緣為曲面形狀或具有傾斜。
例如,如圖24所示,較佳為前側貫通孔70a之前緣面即前壁53之壁面彎曲而形成有前側貫通孔70a、後側貫通孔70b之前緣面即分隔壁58之壁面彎曲而形成有後側貫通孔70b的安裝構件70。
具體而言,前側貫通孔70a之前緣面,係以從中央往上下兩端朝向前側之方式形成為曲面狀,後側貫通孔70b之前緣面,係以從中央往上下兩端朝向後側之方式形成為曲面狀。藉由以此方式形成有前側貫通孔70a及後側貫通孔70b,通過此等之織帶32y於上下位置錯開,而會沿著前側貫通孔70a之前緣面從突緣部52順暢地分歧成兩條延伸出。因此,將織帶32y以既定角度分歧成兩條之狀態縫合的作業變得容易。
進而,安裝構件50y,70中,前側貫通孔59c,70a或後側貫通孔59d,70b亦可從保持部51y側至突緣部52側形成為末端寬廣。藉由以此方式形成,織帶32y會沿著前側貫通孔59c,70a或後側貫通孔59d,70b之緣面從突緣部52順暢地分歧成兩條延伸出。
此外,分歧成兩條延伸出之織帶32y不限定於如上述實施形態所記載般從安裝構件50y,70往前側(氣囊模組6之內側)延伸出,亦可延伸成將往後側(氣囊模組6之外側)延伸出者分歧成兩條。
進而,亦可不使用卡止鉤33,而以將安裝構件50y安裝於前後之方式使安裝構件50y之前側及後側兩側之織帶31,32y延伸成分歧成兩條。
<參考例>
上述實施形態中,說明了藉由縫合部39a而縫合成分歧成兩條之織帶32y以上剖斷部40a及下剖斷部40b縫製於裝飾罩4。
關於此點,例如亦可考量做為參考例之圖25所示,以從前側貫通孔59c及後側貫通孔59b延伸出之織帶32y相互在厚度方向重疊之方式縫合在縫合部39b的形態。此情形下,在氣囊6b之膨脹時,能使裝飾罩4更容易地剖斷。亦即,藉由將兩片織帶32y縫製於裝飾罩4之剖斷部40,能穩定地縫 合於裝飾罩4且增大施加於剖斷部40之載重上限,而容易剖斷。
<第2變形例>
上述實施形態中,雖說明從安裝構件50y,70僅往前方或後方之任一方延伸出兩條織帶32y,但本發明不限定於此實施形態。
例如,亦可如圖26所示,使帶狀之織帶82通過前側貫通孔59c及後側貫通孔59d,使織帶82之兩端部在剖斷部40與前面幅部41及側面幅部42縫合在一起,並以藉由織帶82於前後夾著氣囊模組6之方式將安裝構件50y安裝於側板11。亦即,織帶82從安裝構件50y延伸出之前側與後側兩條,並往氣囊模組6之內側與外側分歧成兩方向而延伸出。此處,兩條狀之織帶82中之一條亦即往氣囊模組6之座椅寬度方向內側延伸出之側,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之內側導引構件,另一條亦即往氣囊模組6之座椅寬度方向外側延伸出之側,對應於申請專利範圍之外側導引構件。
只要藉由以此方式以安裝構件50y安裝織帶82,即不需要兩片織帶,且不需要另外之安裝構件50y或卡止鉤33,即能覆蓋氣囊模組6前後。
因此,能削減零件件數,且使織帶82對側板11之安裝容易。
(附記)
本發明之安裝構件,係將導引氣囊模組之展開方向之導引構件安裝於框架構件,其特徵在於:具備本體部,該本體部具有收容前述導引構件之末端側之收容部,插入形成於前述框架構件之安裝孔而嵌合;於該本體部形成有確認窗,該確認窗係在安裝於前述框架構件之狀態時往沿著前述安裝孔之貫通方向使前述收容部內之前述導引構件之末端側露出。
又,亦可為:前述安裝孔形成於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之側 架;具備抑制前述安裝構件誤組裝於前述安裝孔之誤組裝抑制部;前述誤組裝抑制部形成在至少前述安裝孔之內面所對向之部分。
又,亦可為一種收納氣囊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具備:前述安裝構件;前述側架,沿著前述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之側部延伸;前述氣囊模組,安裝於該側架;以及前述導引構件,導引前述氣囊模組之展開方向;前述誤組裝抑制部係形成在至少前述安裝孔之內面與前述安裝構件所對向之部分。
又,亦可為具備:緩衝墊,配設於前述框架構件上;以及覆蓋前述框架構件及前述緩衝墊之表皮材;前述導引構件係從前述本體部分歧成兩條而安裝於前述表皮材。
進而,較佳為:前述安裝構件在座椅寬度方向外側被前述氣囊模組覆蓋,前述本體部具有其他貫通孔,前述導引構件通過前述其他貫通孔而被翻折,具有將翻折部分連結之連結部,從該連結部靠前述表皮材側處分歧成兩條,前述連結部,位在前述安裝構件安裝於前述框架構件之狀態下,在座椅寬度方向外側重疊於前述安裝構件的位置。
根據上述構成,在安裝構件安裝於框架構件之狀態下,連結部位在座椅寬度方向外側重疊於安裝構件的位置,藉由配置於安裝構件與氣囊模組之間,而能保護連結部。
進而,較佳為於前述安裝構件形成有抵接於前述框架構件之板狀突緣部;前述連結部,位在前述安裝構件安裝於前述框架構件之狀態下,在座椅寬度方向外側重疊於前述突緣部的位置。
根據上述構成,連結部位在安裝構件安裝於框架構件之狀態下,在座 椅寬度方向外側重疊於突緣部的位置,藉由配置於突緣部與氣囊模組之間,而能保護連結部。
進而,較佳為前述導引構件由一片帶狀構件構成。
根據上述構成,導引構件藉由由一片帶狀構件構成而能抑制零件件數。
又,較佳為前述安裝構件具備分隔前述其他貫通孔之分隔部,前述導引構件通過被前述分隔部隔開之前述其他貫通孔之一方及另一方而掛於前述分隔部。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將導引構件掛於分隔部,而能在不使用個別構件之情形下將導引構件安裝於安裝構件。
進而,較佳為兩條狀之前述導引構件中之一條設置為通過前述氣囊模組之座椅寬度方向內側之內側導引構件,另一條設置為通過前述氣囊模組之座椅寬度方向外側之外側導引構件,前述氣囊模組組裝於前述安裝構件之座椅寬度方向外側,前述安裝構件被氣囊模組與前述框架構件夾入。
根據上述構成,藉由兩條狀之導引構件中之一條設置為通過氣囊模組之座椅寬度方向內側之內側導引構件,另一條設置為通過氣囊模組之座椅寬度方向外側之外側導引構件,能以一個安裝構件安裝內側及外側之導引構件。
11‧‧‧側板
32‧‧‧織帶(帶狀構件、導引構件)
37‧‧‧裝飾板(固定構件)
37a‧‧‧一端
37b‧‧‧另一端
38‧‧‧縫合部
50‧‧‧安裝構件
52a‧‧‧抵接面
52b‧‧‧按壓面
53‧‧‧前壁
55‧‧‧後壁
56‧‧‧水平壁
57‧‧‧頂壁(防脫落部)
57a‧‧‧突起
58‧‧‧分隔壁(分隔部)
59‧‧‧保持空間(收容部)
59a‧‧‧前側空間
59b‧‧‧後側空間
60‧‧‧突起(爪部)
60a,60b‧‧‧面
61‧‧‧架橋部
62‧‧‧貫通孔(確認窗)

Claims (18)

  1. 一種安裝構件,係用以將導引氣囊模組之展開方向之導引構件安裝於框架構件,其特徵在於:具備本體部,該本體部具有收容前述導引構件之末端側之收容部,插入形成於前述框架構件之安裝孔而嵌合;於該本體部形成有確認窗,該確認窗係在安裝於前述框架構件之狀態時往沿著前述安裝孔之貫通方向使前述收容部內之前述導引構件之末端側露出。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安裝構件,其中,於前述本體部形成有抵接於前述框架構件之板狀突緣部;前述確認窗係貫通前述突緣部之貫通孔;前述本體部具有架設於前述貫通孔之架橋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安裝構件,其中,於前述導引構件之末端側固定有卡止於前述收容部之固定構件;前述導引構件、前述本體部及前述固定構件中之至少一個,與其他顏色不同。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安裝構件,其中,前述導引構件與前述本體部顏色不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安裝構件,其中,前述固定構件、前述導引構件及前述本體部均為不同顏色。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安裝構件,其中,於前述本體部形成有防止前述固定構件從前述收容部脫落之防脫落部; 該防脫落部形成於與前述確認窗對向之位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安裝構件,其中,於前述本體部,在隔著前述收容部之前述確認窗所在側之相反側,形成有開放成使前述導引構件之末端側露出的相反側確認窗。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安裝構件,其中,於前述本體部,在隔著前述收容部之前述確認窗所在側之相反側,形成有開放成使前述導引構件之末端側露出的相反側確認窗;該相反側確認窗係形成於前述防脫落部之缺口。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安裝構件,其中,前述收容部形成為長條狀;在前述防脫落部之前述收容部之長度方向之長度較在前述缺口之前述收容部之長度方向之長度長。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安裝構件,其中,前述安裝孔形成於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之側架;具備抑制前述安裝構件誤組裝於前述安裝孔之誤組裝抑制部;前述誤組裝抑制部至少形成在與前述安裝孔之內面對向之部分。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安裝構件,其中,前述本體部具備卡止於前述側架之爪部、形成於前述安裝孔之複數個去角狀角部所對向之複數個去角狀對向角部,具有從前述本體部之外面連通於前述收容部而形成之切口;前述複數個去角狀對向角部中之一個對向角部係以較其他對向角部大之曲率半徑形成;前述一個對向角部形成於形成有前述爪部及前述切口之一側之相反 側。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安裝構件,其中,前述本體部具備往前述收容部之前述一側與前述相反側突出的突出部;該突出部中,前述一側較前述相反側小。
  13. 一種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具備: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安裝構件;前述側架,沿著前述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之側部延伸;前述氣囊模組,安裝於該側架;以及前述導引構件,導引前述氣囊模組之展開方向;前述誤組裝抑制部至少形成在前述安裝孔之內面與前述安裝構件所對向之部分。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其中,前述安裝孔由具備複數個去角狀角部之形狀構成;前述誤組裝抑制部,係藉由以前述複數個去角狀角部中至少一個角部與其他角部不同之曲率半徑形成而構成。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其中,前述一個角部與前述其他角部配置於座椅前後方向。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其中,配置於前側之前述一個角部之曲率半徑較前述其他角部大。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其中,前述安裝孔於前述側架之上下方向配置複數個;複數個前述安裝孔成相同形狀。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其具備:緩衝墊,配設於前述框架構件上;以及覆蓋前述框架構件及前述緩衝墊之表皮材;前述導引構件係從前述本體部分歧成兩條而安裝於前述表皮材。
TW104100931A 2014-01-16 2015-01-12 安裝構件及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 TWI5485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06211A JP6243231B2 (ja) 2014-01-16 2014-01-16 取付部材
JP2014013661A JP6321385B2 (ja) 2014-01-28 2014-01-28 取付部材及び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2014019633A JP6334185B2 (ja) 2014-02-04 2014-02-04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0578A TW201540578A (zh) 2015-11-01
TWI548548B true TWI548548B (zh) 2016-09-11

Family

ID=53543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00931A TWI548548B (zh) 2014-01-16 2015-01-12 安裝構件及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6) US10081276B2 (zh)
EP (1) EP3095648B1 (zh)
CN (2) CN105916739B (zh)
TW (1) TWI548548B (zh)
WO (1) WO201510812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22507B2 (en) 2019-05-17 2022-08-23 Evolutive Labs Co., Ltd. Protection casing assembly for wearable devi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81020A1 (ja) 2011-11-29 2013-06-0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取付部材及び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TWI548548B (zh) * 2014-01-16 2016-09-11 Ts Tech Co Ltd 安裝構件及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
WO2017010169A1 (ja) * 2015-07-11 2017-01-19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乗員保護装置
US10787103B2 (en) 2015-10-02 2020-09-29 Ts Tech Co., Ltd. Seat frame
JP6365589B2 (ja) * 2016-05-24 2018-08-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CN114763086B (zh) * 2016-11-04 2024-06-25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座椅
US10279768B2 (en) * 2017-01-10 2019-05-07 Honda Motor Co., Ltd. Seat side airbag structure, an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JP6693456B2 (ja) * 2017-03-28 2020-05-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91255B2 (ja) * 2017-03-31 2019-03-27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乗物用シート
US11485311B2 (en) 2017-11-09 2022-11-01 Ts Tech Co., Ltd. Side airba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WO2019093001A1 (ja) * 2017-11-09 2019-05-1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960321B2 (ja) * 2017-12-13 2021-11-05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乗物用シート
JP7115411B2 (ja) * 2019-04-23 2022-08-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124810B2 (ja) * 2019-08-26 2022-08-24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808610B1 (en) * 2019-10-18 2021-11-03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 device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26972A (ja) * 2006-11-24 2008-06-05 Calsonic Kansei Corp エアバッグリッド部構造
TW201018601A (en) * 2008-11-07 2010-05-16 Gsk Corp Auxiliary supporting system for air bag of automobile seat and method thereof
JP2013112186A (ja) * 2011-11-29 2013-06-10 Ts Tech Co Ltd クリップ部材及び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2013189140A (ja) * 2012-03-14 2013-09-26 Ts Tech Co Ltd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及び取付部材

Family Cites Families (4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110614U (zh) 1977-02-10 1978-09-04
JPH0840163A (ja) 1994-08-03 1996-02-13 Bridgestone Corp 確認のための目印を有するエアバッグ装置
US5588654A (en) 1995-02-09 1996-12-31 Third Quarter Corporation Game playing apparatus
DE69627684T2 (de) 1995-08-02 2004-04-08 Toyoda Gosei Co., Ltd. Seitenairbagvorrichtung
JP3762459B2 (ja) 1995-08-02 2006-04-05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側部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EP1426238B1 (en) * 1999-06-02 2005-04-13 Toyoda Gosei Co., Ltd. Head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JP4429492B2 (ja) * 2000-07-25 2010-03-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10972B2 (ja) 2000-11-22 2009-01-21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アー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2002154351A (ja) 2000-11-24 2002-05-2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コネクタの取付部構造
US6578911B2 (en) * 2000-11-30 2003-06-17 Ts Tech Co., Ltd. Seat provided with air bag module
JP4543270B2 (ja) 2000-11-30 2010-09-15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アー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3978741B2 (ja) 2001-10-22 2007-09-1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アー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3925226B2 (ja) * 2002-02-12 2007-06-0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及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376680B2 (ja) * 2004-04-02 2009-12-02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クリップ、および、エアバッグ本体の取り付け構造
JP4465512B2 (ja) * 2004-06-30 2010-05-1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付きの軽合金製フレームによる自動車用シート
JP4452598B2 (ja) * 2004-10-08 2010-04-21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を備えたシート
JP4822693B2 (ja) * 2004-11-16 2011-11-24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07094453A1 (ja) * 2006-02-17 2007-08-23 Piolax Inc. 止め具
DE102006011836B3 (de) 2006-03-15 2007-10-18 Autoliv Development Ab Befestigungselement
US7497467B2 (en) * 2006-04-12 2009-03-03 Honda Motor Co., Ltd. Airbag apparatus
JP4870488B2 (ja) * 2006-07-13 2012-02-08 ポップリベット・ファスナー株式会社 高固定強度の固定具
JP2008037261A (ja) 2006-08-07 2008-02-21 Toyota Motor Corp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US20080296941A1 (en) * 2007-05-30 2008-12-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 bag deployment system
US7669888B2 (en) * 2007-07-19 2010-03-02 Toyoda Gosei Co., Ltd. Side airbag apparatus
CN101861259B (zh) * 2007-11-16 2012-06-13 百乐仕株式会社 气囊用卡具
DE102009022044A1 (de) * 2009-05-18 2009-12-10 Takata-Petri Ag Befestigungselement und Verfahren zum Befestigen eines Gassacks eines Fahrzeuginsassen-Rückhaltesystems an einer Fahrzeugstruktur
JP5231333B2 (ja) * 2009-05-29 2013-07-10 株式会社パイオラックス 止め具
KR101080728B1 (ko) 2009-07-31 2011-11-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사이드 에어백장치
JP5430300B2 (ja) 2009-09-07 2014-02-26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DE102009041130A1 (de) * 2009-09-14 2011-03-1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Befestigungsmittel und Verfahren zum Auslösen eines Seitenairbags
JP5451366B2 (ja) * 2009-12-24 2014-03-26 株式会社ニフコ クリップ
DE102010035011A1 (de) * 2010-08-20 2012-02-23 A. Raymond Et Cie Vorrichtung zum Halten eines Anbauteiles an einem Trägerteil sowie Anordnung mit einer derartigen Vorrichtung und mit einem Anbauteil
DE102010048164B4 (de) 2010-10-13 2019-05-09 Autoliv Development Ab Airba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3269905B (zh) * 2010-12-24 2016-11-16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座椅
JP5691770B2 (ja) * 2011-04-13 2015-04-0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シート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3081020A1 (ja) 2011-11-29 2013-06-0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取付部材及び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2013124028A (ja) 2011-12-15 2013-06-24 Nhk Spring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
JP5690289B2 (ja) * 2012-01-25 2015-03-25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力布の縫製方法
JP5932424B2 (ja) * 2012-03-23 2016-06-0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フレーム
JP5668716B2 (ja) * 2012-03-30 2015-02-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取付クリップおよび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取付装置
JP6017816B2 (ja) 2012-03-30 2016-11-02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EP3466771B1 (en) 2012-12-28 2020-10-14 TS Tech Co., Ltd. Airbag module-equipped seat
JP6022934B2 (ja) 2012-12-28 2016-11-09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TWI548548B (zh) * 2014-01-16 2016-09-11 Ts Tech Co Ltd 安裝構件及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
JP6438535B1 (ja) * 2017-06-28 2018-12-12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及び力布の縫製方法
US10787143B2 (en) * 2018-06-20 2020-09-2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Linchpin verification
FR3125769B1 (fr) * 2021-07-29 2023-11-10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Dossier de siège de véhicule muni d’un dispositif de coussin gonflable de sécurité et siège de véhicule comprenant un tel dossi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26972A (ja) * 2006-11-24 2008-06-05 Calsonic Kansei Corp エアバッグリッド部構造
TW201018601A (en) * 2008-11-07 2010-05-16 Gsk Corp Auxiliary supporting system for air bag of automobile seat and method thereof
JP2013112186A (ja) * 2011-11-29 2013-06-10 Ts Tech Co Ltd クリップ部材及び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2013189140A (ja) * 2012-03-14 2013-09-26 Ts Tech Co Ltd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及び取付部材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22507B2 (en) 2019-05-17 2022-08-23 Evolutive Labs Co., Ltd. Protection casing assembly for wearable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29589B2 (en) 2018-07-24
EP3095648A4 (en) 2017-02-01
US20180001801A1 (en) 2018-01-04
US20210114492A1 (en) 2021-04-22
US20230302971A1 (en) 2023-09-28
US20240278697A1 (en) 2024-08-22
CN109466495A (zh) 2019-03-15
US11697364B2 (en) 2023-07-11
TW201540578A (zh) 2015-11-01
CN105916739B (zh) 2018-10-19
US10875427B2 (en) 2020-12-29
EP3095648B1 (en) 2018-11-28
US20160325646A1 (en) 2016-11-10
US10081276B2 (en) 2018-09-25
WO2015108120A1 (ja) 2015-07-23
US20190023158A1 (en) 2019-01-24
US12005819B2 (en) 2024-06-11
CN105916739A (zh) 2016-08-31
CN109466495B (zh) 2021-08-13
EP3095648A1 (en) 2016-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48548B (zh) 安裝構件及裝備氣囊模組之座椅
CN107719291B (zh) 安全气囊模块装备座椅及其装配方法
JP2007112427A (ja) 溝付きエアバッグ
JP2008114616A (ja) エアバッグ
JP5839449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211839B2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6243231B2 (ja) 取付部材
JP2007290622A (ja) エアバッグ
JP2015147431A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6624228B2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6524166B2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6321333B2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及びその組付け方法
JP6680991B2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6533271B2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
JP637235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8118734A (ja) 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装備シー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