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5399B - 導電性觸頭 - Google Patents

導電性觸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85399B
TWI385399B TW097115630A TW97115630A TWI385399B TW I385399 B TWI385399 B TW I385399B TW 097115630 A TW097115630 A TW 097115630A TW 97115630 A TW97115630 A TW 97115630A TW I385399 B TWI385399 B TW I38539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unger
end portion
conductive contact
diameter
spr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71156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44459A (en
Inventor
Toshio Kazama
Shigeki Ishikawa
Original Assignee
Nhk Sp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hk Sp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Nhk Sp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8444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444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853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8539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16Elastic
    • G01R1/06722Spring-loaded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72High frequency prob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asuring Leads Or Probes (AREA)
  • Testing Or Measuring Of Semiconductors Or The Like (AREA)

Description

導電性觸頭
本發明是關於在半導體積體電路等的電氣特性檢查中用來進行訊號之輸出/輸入的導電性觸頭。
IC晶片等之半導體積體電路的電氣特性檢查中,係使用對應於該半導體積體電路所具備的外部連接用電極之設置圖案,將複數個導電性觸頭收容在預定位置的導電性觸頭單元。這種導電性觸頭單元是使導電性觸頭的兩端部分別與半導體積體電路的球狀電極以及檢查用的電路基板的電極接觸,藉此確保檢查時的電性連接(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107377號公報
近年來,可對應1GHz以上之高頻的半導體的需要增加。為了進行這種半導體的電氣特性檢查,必須降低導電性觸頭的電感及電阻。因此,最好使導電性觸頭的直徑變粗,並且縮短導電性觸頭的長度。其中,要加工直徑粗的導電性觸頭較為容易,但是要加工使全長縮短的導電性觸頭則相當困難。例如,若是具有藉由彈簧構件將位於兩端的兩個柱塞(plunger)加以連結之構成的導電性觸頭,為了確保所希望的彈簧特性,並且實現有效率的導通路徑,有時會在中途變更彈簧構件之捲線的間距,並且使兩個柱塞 與密捲繞部分接觸。欲縮短該導電性觸頭的全長時,必須縮短彈簧構件的密捲繞部分來縮短兩個柱塞間的距離,因而有時會無法確保導電性觸頭所要求的衝程(stroke)。
本發明是鑒於上述情況而研創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進行1GHz以上之高頻訊號的傳送/接收,且可容易加工的導電性觸頭。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並達成目的,本發明之導電性觸頭的特徵為具備:第1柱塞,由大致針狀的導電性材料所構成,且前端部是形成軸對稱形狀,該第1柱塞係具備:具有比前述前端部之直徑大的直徑的突緣部、經由前述突緣部朝向與前述前端部相反的方向突出的轂部、及從前述轂部朝向前述突緣部的相反側延伸的基端部;第2柱塞,由大致針狀的導電性材料所構成,且前端部是指向與前述第1柱塞之前端部相反的方向,而且該前端部是相對於與前述第1柱塞之前端部相同的軸線形成軸對稱形狀,該第2柱塞係具備:具有比前述前端部之直徑大的直徑的突緣部、經由前述突緣部朝向與前述前端部相反的方向突出的轂部、及從前述轂部朝向前述突緣部的相反側延伸的基端部;以及彈簧構件,由導電性材料所構成,一端與前述第1柱塞接觸,同時另一端與前述第2柱塞接觸,並且朝長度方向自由伸縮;前述第1柱塞的基端部與前述第2柱塞的基端部係具有位於與前述轂部接觸之側的第1端部、位於未與前述轂部接觸之側的第2端部、及位於第1端部與第2端部之間的中間部;前述第1端部係形成比各柱塞的轂部之直徑及前述彈簧構件之內徑小的形狀;前述第2端部係形成具有一對隔著頂角的斜面、及可卡止於另一方基端部的第2端部之卡止面的鉤型形狀;前述中間部係形成從前述第1端部的形狀沿著長度方向切開 一部分而得到的形狀;前述卡止面係朝向前述中間部的切開面延伸,且該等基端部的切開面係可滑動地接觸。
又,本發明之導電性觸頭是如上述發明,其中,前述第1柱塞的基端部及前述第2柱塞的基端部具有相同的剖面形狀。
又,本發明之導電性觸頭是如上述發明,其中,前述第1柱塞及前述第2柱塞是形成相同的形狀。
又,本發明之導電性觸頭是如上述發明,其中,前述彈簧構件是,除了安裝在前述第1及第2柱塞的端部之外,捲線的間距相同。
又,本發明之導電性觸頭是如上述發明,其中,前述彈簧構件是,捲線的間距是沿著長度方向而變化,在無衝程的狀態下,位於前述第1柱塞的基端部與前述第2柱塞的基端部所接觸之部位的外圍附近的部分為密捲繞的狀態。
又,本發明之導電性觸頭是如上述發明,其中,前述彈簧構件是,捲線的直徑是沿著長度方向而變化,在無衝程的狀態下,位於前述第1柱塞的基端部與前述第2柱塞的基端部所接觸之部位的外圍部分之部分的捲線直徑為最大。
根據本發明,由於具備:第1柱塞,由大致針狀的導電性材料所構成,且前端部是形成軸對稱形狀;第2柱塞,由大致針狀的導電性材料所構成,且前端部是指向與前述第1柱塞之前端部相反的方向,而且該前端部是相對於與前述第1柱塞之前端部相同的軸線形成軸對稱形狀;以及彈簧構件,由導電性材料所構成,一端與前述第1柱塞接觸,同時另一端與前述第2柱塞接觸,並且朝長度方向自由伸縮;前述第1柱塞的基端部與前述第2柱塞的基端部係可滑動地接觸,因此可提供一種可進行1GHz以上之高頻 訊號的傳送/接收,且可容易加工的導電性觸頭。
以下,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明之最佳實施形態(以下稱為「實施形態」)。此外,圖式為示意性者,要注意各部分的厚度與寬度的關係、各個部分之厚度的比例等有時會與實際情況不同,在圖式彼此之間當然有時也包含彼此的尺寸關係及比例不同的部分。
(實施形態1)
第1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1的導電性觸頭的構成圖。第1圖所示的導電性觸頭1具備:由導電性材料所形成,並且具有尖銳端的第1柱塞11;朝向與第1柱塞11相反的方向突出,並且具有皇冠形狀之前端的第2柱塞12;以及一端與第1柱塞11接觸,而且另一端與第2柱塞12接觸,並且朝長度方向自由伸縮的彈簧構件13。
第1柱塞11具備:具有尖銳端的前端部11a;具有比前端部11a之直徑大的直徑的突緣部(flange)11b;經由突緣部11b朝向與前端部11a相反的方向突出,並且形成比突緣部11b的直徑小、且比彈簧構件13之內徑稍大的直徑的圓柱狀,且可供彈簧構件13的端部壓入的轂部11c;以及從轂部11c朝向突緣部11b的相反側延伸的基端部11d。前端部11a、突緣部11b及轂部(boss)11c是相對於與長度方向平行的中心軸形成軸對稱的形狀。基端部11d是形成:從具有比轂部11c之直徑及彈簧構件13之內徑小的直徑的圓柱,將包含未與轂部11c接觸之側的端部的一 部分,沿著長度方向切開成半圓柱狀的形狀。
第2柱塞12具備:形成皇冠形狀的前端部12a;具有比前端部12a之直徑大的直徑的突緣部12b;經介突緣部12b朝向與前端部12a相反的方向突出,並且形成其直徑比突緣部12b之直徑小、且比彈簧構件13之內徑稍大的圓柱狀,且可供彈簧構件13的端部壓入的轂部12c;以及從轂部12c朝向突緣部12b的相反側延伸的基端部12d。前端部12a、突緣部12b及轂部12c是相對於與長度方向平行的中心軸形成軸對稱的形狀。基端部12d是形成與第1柱塞11之基端部11d相同的形狀。
第1柱塞11的基端部11d與第2柱塞12的基端部12d是在各個的端部附近可滑動地接觸。第2圖是基端部11d與12d的接觸樣態圖,相當於第1圖的A-A線剖面圖。基端部11d及12d之彼此接觸的部分的剖面是形成相同的半圓形狀,通過各個半圓之中心而朝長度方向延伸的側面彼此為相互接觸。如此,藉由使第1柱塞11與第2柱塞12可滑動地接觸,便可確保從基端部11d直接到基端部12d的導通路徑。
第1柱塞11及第2柱塞12是例如藉由車床(lathe)加工所形成。關於這點,在後述的實施形態等也是相同。此外,第1柱塞11之基端部11d的長度及第2柱塞12之基端部12d的長度可適當變更,亦可具有互不相同的長度。
彈簧構件13是具有均一直徑的線圈彈簧,兩端部是分別被壓入第1柱塞11的轂部11c及第2柱塞12的轂部 12c。彈簧構件13之捲線的間距是,除了被壓入第1柱塞11及第2柱塞12的兩端部之外皆為均一。又,彈簧構件13的軸線是與第1柱塞11之除了基端部11d以外的部分的軸線以及第2柱塞12之除了基端部12d以外的部分之軸線一致。
具有以上構成的導電性觸頭1中,即使對導電性觸頭1施加負載並以使彈簧構件13蛇行之方式衝擊,基端部11d與基端部12d所接觸的部分也不會分開。結果,可確保確實的滑動摩擦。
第3圖是收容導電性觸頭1的導電性觸頭保持具的要部構成、以及分別在導電性觸頭1之兩端部接觸的被接觸體的構成圖。第3圖所示的導電性觸頭保持具2是將第1基板21及第2基板22朝板厚方向積層而構成。在第1基板21形成有個別收容複數個導電性觸頭1的孔部211。孔部211是形成階梯孔形狀,並且具備:具有比第1柱塞11之前端部11a之直徑稍大的直徑的小徑孔211a;以及具有比突緣部11b稍大之直徑的大徑孔211b。
在第2基板22形成有個別收容複數個導電性觸頭1的孔部221。孔部221是形成階梯孔形狀,並且具備:具有比第2柱塞12之前端部12a之直徑稍大的直徑的小徑孔221a;以及具有比突緣部12b稍大之直徑的大徑孔221b。大徑孔221b的直徑與大徑孔211b的直徑相等。
收容導電性觸頭1並積層第1基板21及第2基板22時,對應的孔部211與孔部221會在軸線方向連通。
導電性觸頭保持具2所收容的導電性觸頭1之第1柱塞11的前端部11a會與設在輸出檢查用訊號的電路基板100的電極101接觸。另一方面,導電性觸頭保持具2所收容的導電性觸頭1之第2柱塞12的前端部12a會與半導體積體電路等之檢查對象200的電極201接觸。在第3圖所示的情況下,電極101的表面為平面,另一方面,電極201的表面是形成球面。第1柱塞11的前端部11a形成尖銳端,另一方面,第2柱塞12的前端部12a形成皇冠形狀,這是由於依據電極101及201的形狀而確保最適當的接觸狀態。因此,各柱塞之前端部的形狀是只要依據所接觸的電極的形狀來決定即可。
構成導電性觸頭保持具2的第1基板21及第2基板22是分別使用樹脂、可進行機械加工之陶瓷、矽等絕緣性材料所形成。又,分別形成在第1基板21及第2基板22的孔部211及221係藉由進行鑽孔加工、蝕刻、沖孔成形、或是使用雷射、電子束、離子束、線放電等的加工而形成。
第4圖是本實施形態1之導電性觸頭1的效果說明圖。第4圖所示的導電性觸頭3是習知型的導電性觸頭。導電性觸頭3具備:具有尖銳端的第1柱塞31;朝向與第1柱塞31相反的方向突出,並且具有皇冠形狀之前端的第2柱塞32;以及連結第1柱塞31及第2柱塞32的彈簧構件33。
第1柱塞31具備:前端部31a;具有比前端部31a之直徑大的直徑的突緣部31b;經由突緣部31b朝向與前端 部31a相反的方向突出,並且形成其直徑比突緣部31b的直徑小、且比彈簧構件33之內徑稍大的圓柱狀,且可供彈簧構件33之端部壓入的轂部31c;以及形成直徑比轂部31c小,且直徑比彈簧構件33之內徑小的圓柱狀的基端部31d。第2柱塞32具備:形成皇冠形狀的前端部32a;具有比前端部32a之直徑大的直徑的突緣部32b;經由突緣部32b朝向與前端部32a相反的方向突出,並且形成其直徑比突緣部32b的直徑小、且比彈簧構件33之內徑稍大的圓柱狀,且可供彈簧構件33之端部壓入的轂部32c;以及形成直徑比轂部32c小,且直徑比彈簧構件33之內徑小的圓柱狀的基端部32d。彈簧構件33之第1柱塞31側為疏捲繞部33a,另一方面,第2柱塞32側為密捲繞部33b。疏捲繞部33a的端部是被壓入第1柱塞31的轂部31c,另一方面,密捲繞部33b的端部是被壓入第2柱塞32的轂部32c。導電性觸頭3是使基端部31d與密捲繞部33b接觸而構成,並以第1柱塞31、密捲繞部33b、第2柱塞32的順序形成最短的導通路徑。
相對於具有以上構成的導電性頭3,本實施形態1的導電性觸頭1是使第1柱塞11的基端部11d與第2柱塞12的基端部12d可滑動地接觸,因此可不經由彈簧構件13而確保從基端部11d直接到基端部12d的導通路徑。因此,不需要在彈簧構件設置密捲繞部。
第4圖所示的情況下,為了使導電性觸頭1及導電性觸頭3具有相同的彈簧特性,會使疏捲繞部33a的長度與 彈簧構件13的長度皆為LP而一致,並且使疏捲繞部33a之捲線的間距與彈簧構件13之捲線的間距皆為△P而一致。在此情況下,導電性觸頭1不需要如上所述設置密捲繞部,因此可使其全長L1比導電性觸頭3的全長L3短(L3-L1=△L)。結果,比起習知型,可降低導電性觸頭的電感及電阻,而可實現優良的高頻特性。
根據以上所說明的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由於是具備:由大致針狀的導電性材料所構成,且前端部形成軸對稱形狀的第1柱塞;由大致針狀的導電性材料所構成,且前端部指向與第1柱塞之前端部相反的方向,並且該前端部是相對於與第1柱塞之前端部相同的軸線形成軸對稱形狀的第2柱塞;以及由導電性材料所構成,一端與第1柱塞接觸,同時另一端與第2柱塞接觸,並且朝長度方向自由伸縮的彈簧構件;並且使第1柱塞的基端部與第2柱塞的基端部可滑動地接觸,因此可提供一種可進行1GHz以上之高頻訊號的傳送/接收,且可容易加工的導電性觸頭。
此外,本實施形態1之第1變形例是如第5圖所示,亦可構成第2柱塞形成與第1柱塞11相同之形狀的導電性觸頭4。在此情況下,當然各柱塞的基端部11d彼此是可滑動地接觸。
又,本實施形態1之第2變形例是亦可使兩個柱塞之基端部的接觸部分之與長度方向垂直的剖面(對應於第2圖的剖面)形成非對稱的形狀。例如,亦可如第6圖所示,使第1柱塞的基端部11-2d的剖面積小於第2柱塞之基端 部12-2d的剖面積,並且使兩個基端部11-2d及12-2d合起來的剖面形成圓形。
再者,本實施形態1之第3變形例是如第7圖所示,亦可為第1柱塞的基端部11-3d與第2柱塞的基端部12-3d之接觸部分的剖面具有間隙的構成。
(實施形態2)
第8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2的導電性觸頭的構成圖。第8圖所示的導電性觸頭5具備:第1柱塞51;第2柱塞52;以及一端與第1柱塞51接觸,且另一端與第2柱塞52接觸,並且朝長度方向自由伸縮的彈簧構件13。
第1柱塞51具備:具有尖銳端的前端部51a;直徑比前端部51a大的突緣部51b;經由突緣部51b朝向與前端部51a相反的方向突出,並且形成其直徑比突緣部51b之直徑小、且比彈簧構件13之內徑稍小的圓柱狀,並抑制彈簧構件13之端部朝直徑方向移動的轂部51c;以及從轂部51c朝突緣部51b的相反側延伸的基端部51d。基端部51d是形成與轂部51c接觸之側的端部具有比轂部51c之直徑及彈簧構件13之內徑小的直徑的圓柱狀,另一方面,未與轂部51c接觸之側的端部是形成鉤型形狀。基端部51d的中間部是形成從與轂部51c接觸之側的端部所形成的圓柱沿著長度方向切開一部分的形狀。
第2柱塞52具有:形成皇冠形狀的前端部52a;直徑比前端部52a大的突緣部52b;經由突緣部52b朝向與前端部52a相反的方向突出,並且形成其直徑比突緣部52b 之直徑小、且比彈簧構件13之內徑稍小的圓柱狀,並抑制彈簧構件13之端部朝直徑方向移動的轂部52c;以及從轂部52c朝向突緣部52b的相反側延伸的基端部52d。基端部52d具有與第1柱塞51之基端部51d相同的形狀,基端部52d之形成鉤型形狀的端部係可與基端部51d之形成鉤型形狀的端部相互卡止。
由於是第1柱塞51的基端部51d與第2柱塞52的基端部52d可相互卡止的構成,因此可在組裝有導電性觸頭5的狀態下賦予初期負載。因此,不需要將彈簧構件13的兩端部壓入並固定在第1柱塞51及第2柱塞52,而可使探針組裝加工更為容易。又,關於導電性觸頭保持具的孔部,並不需要使其兩端形成階梯孔形狀來施加初期負載,而可消除導電性觸頭保持具之由於負載所導致的翹曲。又,僅使孔部的下端形成階梯孔形狀來進行導電性觸頭5的防脫時,便可由一片基板來形成導電性觸頭保持具,因而可減少零件數目及工數,而且可實現低成本化。再者,將導電性觸頭5插入具有與第3圖所示同樣之構成的導電性觸頭保持具,並使兩個基板合在一起時,導電性觸頭5的負載並不會施加在各基板,因此組裝更為容易。
此外,第8圖所示的基端部51d、52d的形狀只不過為一例。例如,亦可如第9圖所示的導電性觸頭6,使第1柱塞61的基端部61d與第2柱塞62的基端部62d相互卡止,並且形成在長度方向可滑動地相互接觸的形狀。在該導電性觸頭6中,第1柱塞61的前端部61a、突緣部61b 及轂部61c是形成分別與導電性觸頭5之第1柱塞51的前端部51a、突緣部51b及轂部51c相同的形狀。又,第2柱塞62的前端部62a、突緣部62b及轂部62c是形成分別與導電性觸頭5之第2柱塞52的前端部52a、突緣部52b及轂部52c相同的形狀。
根據以上所說明的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由於是具備:由大致針狀的導電性材料所構成,且前端部是形成軸對稱形狀的第1柱塞;由大致針狀的導電性材料所構成,且前端部是指向與前述第1柱塞之前端部相反的方向,而且該前端部是相對於與前述第1柱塞之前端部相同的軸線形成軸對稱形狀的第2柱塞;以及由導電性材料所構成,一端與第1柱塞接觸,同時另一端與第2柱塞接觸,並且朝長度方向自由伸縮的彈簧構件;並且使第1柱塞的基端部與第2柱塞的基端部可滑動地接觸,因此可提供一種可進行1GHz以上之高頻訊號的傳送/接收,且可容易加工的導電性觸頭。
又,根據本實施形態2,由於第1柱塞的基端部與第2柱塞的基端部是形成可彼此卡止的形狀,因此可藉由嵌合而對導電性觸頭施加初期負載。結果,就不需要將彈簧構件的兩端分別壓入並固定在第1柱塞及第2柱塞,而可容易製造導電性觸頭。又,可藉由一片基板來構成導電性觸頭保持具,亦可使收容導電性觸頭的孔部的構成單純化,製造也會變得容易。結果,可減少導電性觸頭及導電性觸頭保持具的製造成本。
再者,根據本實施形態2,由於導電性觸頭保持具不需要對導電性觸頭施加負載,因此導電性觸頭保持具不會因彈簧構件的反作用力而產生翹曲,因而可使導電性觸頭的動作順暢,使導電性觸頭前端的位置精確度提升。除此之外,收容有導電性觸頭的導電性觸頭保持具的組裝將更為容易。
此外,本實施形態2中,與上述實施形態1相同,亦可為使各柱塞之轂部的直徑比彈簧構件的內徑稍大,並將彈簧構件的端部壓入轂部的構成。
(其他實施形態)
至此為止已詳述實施形態1及2作為實施本發明之最佳實施形態,但是本發明並不僅限於這兩個實施形態。例如,亦可如以下所示,關於彈簧構件是可依據第1柱塞及第2柱塞的材質、兩個柱塞之基端部的接觸面積、接觸部分的全長等各種條件來變更形狀。
第10圖是本發明其他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觸頭的構成圖。第10圖所示的導電性觸頭7具備:第1柱塞11、第2柱塞12、以及連結第1柱塞11及第2柱塞12的彈簧構件71。彈簧構件71是使捲線的直徑沿著長度方向而變化,在無衝程的狀態(第10圖所示的狀態)下,位於第1柱塞11的基端部11d與第2柱塞12的基端部12d所接觸之部位的外圍附近之部分的捲線直徑為最大。彈簧構件71是使兩端部分別壓入第1柱塞11及第2柱塞12。
根據具有以上構成的導電性觸頭7,在與檢查對象之 接觸時可實現基端部11d、12d間的順暢滑動。
此外,在第10圖所示的情況下,彈簧構件71之捲線直徑是在長度方向的端部比在長度方向的中央部小,因此隨著各柱塞之衝程的增加,基端部11d、12d間之滑動部分的接觸壓力會提高,但是隨著衝程的增加,負載也會增加,因此並不會對衝程造成妨礙。
第11圖是本發明之另一其他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觸頭的構成圖。第11圖所示的導電性觸頭8具備:第1柱塞11、第2柱塞12、以及連結第1柱塞11及第2柱塞12的彈簧構件81。彈簧構件81之捲線的間距是沿著長度方向而變化。具體而言,彈簧構件81之第1柱塞11側為疏捲繞部81a,另一方面,第2柱塞12側為疏捲繞部81b,在疏捲繞部81a與疏捲繞部81b之間設有密接捲繞的密捲繞部81c。密捲繞部81c是在彈簧構件81無衝程的狀態下位於第1柱塞11的基端部11d與第2柱塞12的基端部12d所接觸之部位的外圍附近。彈簧構件81是使兩端部分別壓入第1柱塞11及第2柱塞12。
根據具有以上構成的導電性觸頭8,可確實實現基端部11d、12d間的接觸。
此外,以上所說明的彈簧構件係不論各柱塞之基端部的形狀為何皆可適用。因此,可取代上述導電性觸頭4至6的彈簧構件13而適用彈簧構件71或81。
如上所述,本發明可包含在此未記載的各種實施形態等,且可在不脫離由申請專利範圍所特定的技術性思想的 範圍內實施各種設計變更等。
[產業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以上所述,本發明之導電性觸頭係適用在進行半導體積體電路等的電氣特性檢查時,尤其適合進行1GHz以上之高頻訊號的傳送/接收。
1、3、4、5、6、7、8‧‧‧導電性觸頭
2‧‧‧導電性觸頭保持具
11、31、51、61‧‧‧第1柱塞
11a、12a、31a、32a、51a、52a、61a、62a‧‧‧前端部
11b、12b、31b、32b、51b、52b、61b、62b‧‧‧突緣部
11c、12c、31c、32c、51c、52c、61c、62c‧‧‧轂部
11d、11-2d、11-3d、12d、12-2d、12-3d、31d、32d、51d、 52d、61d、62d‧‧‧基端部
12、32、52、62‧‧‧第2柱塞
13、33、71、81‧‧‧彈簧構件
21‧‧‧第1基板
22‧‧‧第2基板
33a、81a、81b‧‧‧疏捲繞部
33b、81c‧‧‧密捲繞部
100‧‧‧電路基板
101、201‧‧‧電極
200‧‧‧檢查對象
211、221‧‧‧孔部
211a、221a‧‧‧小徑孔
211b、221b‧‧‧大徑孔
第1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1的導電性觸頭的構成圖。
第2圖是第1柱塞的基端部與第2柱塞的基端部的接觸樣態圖。
第3圖是收容本發明實施形態1的導電性觸頭的導電性觸頭保持具的要部構成圖。
第4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1的導電性觸頭所發揮之效果的說明圖。
第5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1的第1變形例的導電性觸頭的構成圖。
第6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1的第2變形例的導電性觸頭之第1柱塞的基端部與第2柱塞的基端部之接觸樣態圖。
第7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1的第3變形例的導電性觸頭之第1柱塞的基端部與第2柱塞的基端部之接觸樣態圖。
第8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2的導電性觸頭的構成圖。
第9圖是本發明實施形態2的變形例的導電性觸頭的構成圖。
第10圖是本發明其他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觸頭的構成圖。
第11圖是本發明之另一其他實施形態的導電性觸頭的構成圖。
1‧‧‧導電性觸頭
11‧‧‧第1柱塞
11a、12a‧‧‧前端部
11b、12b‧‧‧突緣部
11c、12c‧‧‧轂部
11d、12d‧‧‧基端部
12‧‧‧第2柱塞
13‧‧‧彈簧構件

Claims (6)

  1. 一種導電性觸頭,其特徵為具備:第1柱塞,由大致針狀的導電性材料所構成,且前端部係形成軸對稱形狀,該第1柱塞係具備:具有比前述前端部之直徑大的直徑的突緣部、經由前述突緣部朝向與前述前端部相反的方向突出的轂部、及從前述轂部朝向前述突緣部的相反側延伸的基端部;第2柱塞,由大致針狀的導電性材料所構成,且前端部係指向與前述第1柱塞之前端部相反的方向,而且該前端部係相對於與前述第1柱塞之前端部相同的軸線形成軸對稱形狀,該第2柱塞係具備:具有比前述前端部之直徑大的直徑的突緣部、經由前述突緣部朝向與前述前端部相反的方向突出的轂部、及從前述轂部朝向前述突緣部的相反側延伸的基端部;以及彈簧構件,由導電性材料所構成,一端與前述第1柱塞接觸,同時另一端與前述第2柱塞接觸,並且朝長度方向自由伸縮;前述第1柱塞的基端部與前述第2柱塞的基端部係具有位於與前述轂部接觸之側的第1端部、位於未與前述轂部接觸之側的第2端部、及位於第1端部與第2端部之間的中間部;前述第1端部係形成比各柱塞的轂部之直徑及前述彈簧構件之內徑小的形狀;前述第2端部係形成具有一對隔著頂角的斜面、及可卡止於另一方基端部的第2端部之卡止面的鉤型形狀;前述中間部 係形成從前述第1端部的形狀沿著長度方向切開一部分而得到的形狀;前述卡止面係朝向前述中間部的切開面延伸,且該等基端部的切開面係可滑動地接觸。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導電性觸頭,其中,前述第1柱塞的基端部及前述第2柱塞的基端部係具有相同的剖面形狀。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導電性觸頭,其中,前述第1柱塞及前述第2柱塞係形成相同的形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導電性觸頭,其中,前述彈簧構件係除了安裝在前述第1及第2柱塞的端部之外,捲線的間距皆相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導電性觸頭,其中,前述彈簧構件之捲線的間距係沿著長度方向而變化,在無衝程的狀態下,位於前述第1柱塞的基端部與前述第2柱塞的基端部所接觸之部位的外圍附近之部分為密捲繞的狀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導電性觸頭,其中,前述彈簧構件之捲線的直徑係沿著長度方向而變化,在無衝程的狀態下,位於前述第1柱塞的基端部與 前述第2柱塞的基端部所接觸之部位的外圍附近之部分的捲線直徑為最大。
TW097115630A 2007-04-27 2008-04-25 導電性觸頭 TWI3853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19060 2007-04-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44459A TW200844459A (en) 2008-11-16
TWI385399B true TWI385399B (zh) 2013-02-11

Family

ID=39943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7115630A TWI385399B (zh) 2007-04-27 2008-04-25 導電性觸頭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123476A1 (zh)
JP (1) JP5713559B2 (zh)
CN (1) CN101669034A (zh)
TW (1) TWI385399B (zh)
WO (1) WO20081363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62391B2 (en) * 2007-09-18 2011-01-04 Delaware Capital Formation, Inc. Spring contact assembly
US8324919B2 (en) * 2009-03-27 2012-12-04 Delaware Capital Formation, Inc. Scrub inducing compliant electrical contact
JP5361518B2 (ja) * 2009-04-27 2013-12-04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及びソケット
JP5645451B2 (ja) * 2010-04-16 2014-12-24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及びソケット
JP5624740B2 (ja) * 2009-07-30 2014-11-12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及びソケット
WO2011013731A1 (ja) * 2009-07-30 2011-02-03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及びソケット
WO2011036800A1 (ja) * 2009-09-28 2011-03-31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接触子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CN102668253B (zh) * 2009-11-24 2015-10-14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连接构件
JP5643228B2 (ja) * 2009-12-25 2014-12-17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
JPWO2011096067A1 (ja) * 2010-02-05 2013-06-10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接触子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JP5782261B2 (ja) 2011-01-17 2015-09-24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ソケット
TWI482975B (zh) * 2011-05-27 2015-05-01 Mpi Corp Spring-type micro-high-frequency probe
JP5280511B2 (ja) * 2011-09-05 2013-09-04 株式会社島野製作所 接触端子
EP2765427B1 (en) * 2011-10-07 2016-12-07 NHK Spring Co., Ltd. Probe unit
JPWO2013061486A1 (ja) * 2011-10-26 2015-04-02 ユニテクノ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検査ソケット
JP6011103B2 (ja) 2012-07-23 2016-10-19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半導体素子用ソケット
TWI607606B (zh) * 2012-10-12 2017-12-01 日本麥克隆尼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elemen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WO2015163160A1 (ja) * 2014-04-21 2015-10-29 オーキン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プローブピンおよびicソケット
JP2015215328A (ja) * 2014-04-21 2015-12-03 大熊 克則 プローブピンおよびicソケット
JP6515516B2 (ja) * 2014-12-12 2019-05-2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ピ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デバイス
JP6527762B2 (ja) * 2015-06-19 2019-06-05 日本電子材料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
JP2017142080A (ja) * 2016-02-08 2017-08-17 日本電産リード株式会社 接触端子、検査治具、及び検査装置
JP6610322B2 (ja) 2016-02-15 2019-11-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プローブピン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検査装置
KR101827736B1 (ko) * 2016-07-29 2018-02-09 오재숙 반도체 칩 검사용 커넥터 핀 장치 및 그의 제작 방법
SG11201903814UA (en) * 2016-11-30 2019-05-30 Nidec Read Corp Contact terminal, inspection jig, and inspection device
JP2018107011A (ja) * 2016-12-27 2018-07-05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電気接触子及び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JP7098886B2 (ja) * 2017-07-04 2022-07-12 日本電産リード株式会社 接触端子、検査治具、及び検査装置
KR101969771B1 (ko) * 2017-07-25 2019-04-18 리노공업주식회사 검사프로브
JP6889067B2 (ja) * 2017-08-24 2021-06-18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電気的接続装置
JP7086680B2 (ja) * 2018-03-30 2022-06-20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電気的接触子及び電気的接続装置
DE202019101232U1 (de) * 2019-03-05 2020-06-08 PTR HARTMANN GmbH Federkontaktstift
JPWO2020203154A1 (zh) * 2019-03-29 2020-10-08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62567B1 (en) * 1999-02-18 2002-10-08 Delaware Capital Formation, Inc. Self-retained spring probe
TWI232301B (en) * 2000-09-28 2005-05-11 Nhk Spring Co Ltd Contactor probe with movable guide plate
TWI243244B (en) * 2000-06-28 2005-11-11 Nhk Spring Co Ltd Conductive contact member
JP2006084212A (ja) * 2004-09-14 2006-03-30 Unitechno Inc 両端変位型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
US7025602B1 (en) * 2004-10-06 2006-04-11 Plastronics Socket Partners, L.P. Contact for electronic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5754A (en) * 1981-03-16 1983-05-3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Spring-biased lost-motion link assembly
JP3326095B2 (ja) * 1996-12-27 2002-09-17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導電性接触子
JP3243201B2 (ja) * 1997-05-09 2002-01-07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スプリングコネクタおよび該スプリングコネクタを用いた装置
JP4388610B2 (ja) * 1998-07-10 2009-12-24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導電性接触子
US6396293B1 (en) * 1999-02-18 2002-05-28 Delaware Capital Formation, Inc. Self-closing spring probe
US6341962B1 (en) * 1999-10-29 2002-01-29 Aries Electronics, Inc. Solderless grid array connector
JP3551918B2 (ja) * 1999-12-24 2004-08-1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圧電セラミック素子の検査方法
JP2001255340A (ja) * 2000-03-13 2001-09-21 Yokowo Co Ltd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及び該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を設けたicパッケージ検査用ソケット
DE60140330D1 (de) * 2000-06-16 2009-12-10 Nhk Spring Co Ltd Mikrokontaktprüfnadel
JPWO2003005042A1 (ja) * 2001-07-02 2004-10-28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導電性接触子
JP4729735B2 (ja) * 2001-07-18 2011-07-20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導電性接触子のホルダ構造
US6506082B1 (en) * 2001-12-21 2003-01-14 Interconnect Devices, Inc. Electrical contact interface
JP4695337B2 (ja) * 2004-02-04 2011-06-08 日本発條株式会社 導電性接触子および導電性接触子ユニット
JP2005345235A (ja) * 2004-06-02 2005-12-15 Toyo Denshi Giken Kk プローブ用スプリングと、それを用いたプローブと、それを用いたコンタクト装置
JP2006153723A (ja) * 2004-11-30 2006-06-15 Japan Electronic Materials Corp 垂直型コイルスプリングプローブとこれを用いたプローブユニット
US7626408B1 (en) * 2005-02-03 2009-12-01 KK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spring probe
KR101012712B1 (ko) * 2005-06-10 2011-02-09 델라웨어 캐피탈 포메이션, 인코포레이티드 컴플라이언트 전기적 상호접속체 및 전기적 접촉 프로브
EP1900513B1 (en) * 2005-06-17 2012-04-11 Richell Corporation Joint structure
US7154286B1 (en) * 2005-06-30 2006-12-26 Interconnect Devices, Inc. Dual tapered spring probe
SG131790A1 (en) * 2005-10-14 2007-05-28 Tan Yin Leong Probe for testing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JP4857046B2 (ja) * 2006-08-02 2012-01-18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電気接触子及び電気部品用ソケット
US7362118B2 (en) * 2006-08-25 2008-04-22 Interconnect Devices, Inc. Probe with contact ring
US7862391B2 (en) * 2007-09-18 2011-01-04 Delaware Capital Formation, Inc. Spring contact assembly
TWM344664U (en) * 2008-04-07 2008-1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tact
US20090261851A1 (en) * 2008-04-18 2009-10-22 Antares Advanced Test Technologies, Inc. Spring probe
JP2010060527A (ja) * 2008-09-05 2010-03-18 Yokowo Co Ltd グランド用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を有する検査ユニット
JP4900843B2 (ja) * 2008-12-26 2012-03-21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用電気接続装置及びそれに使用されるコンタクト
US8324919B2 (en) * 2009-03-27 2012-12-04 Delaware Capital Formation, Inc. Scrub inducing compliant electrical contact
US8373430B1 (en) * 2012-05-06 2013-02-12 Jerzy Roman Sochor Low inductance contact probe with conductively coupled plunger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62567B1 (en) * 1999-02-18 2002-10-08 Delaware Capital Formation, Inc. Self-retained spring probe
TWI243244B (en) * 2000-06-28 2005-11-11 Nhk Spring Co Ltd Conductive contact member
TWI232301B (en) * 2000-09-28 2005-05-11 Nhk Spring Co Ltd Contactor probe with movable guide plate
JP2006084212A (ja) * 2004-09-14 2006-03-30 Unitechno Inc 両端変位型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
US7025602B1 (en) * 2004-10-06 2006-04-11 Plastronics Socket Partners, L.P. Contact for electronic devic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123476A1 (en) 2010-05-20
WO2008136396A1 (ja) 2008-11-13
JPWO2008136396A1 (ja) 2010-07-29
CN101669034A (zh) 2010-03-10
JP5713559B2 (ja) 2015-05-07
TW200844459A (en) 2008-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85399B (zh) 導電性觸頭
EP2191544B1 (en) Spring contact assembly
US20100267291A1 (en) Swaging process for improved compliant contact electrical test performance
JP6231994B2 (ja) 絶縁部材を有する電気コネクタ
EP1510827B1 (en) Spring probe
TWI452301B (zh) 接觸探針及具備其之半導體元件用插槽
US6462567B1 (en) Self-retained spring probe
US8272881B2 (en) Connector having a lock mechanism for keeping a socket and a header couple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connector
EP2411820B1 (en) Scrub inducing compliant electrical contact
CN102301250B (zh) 扁平柱塞圆筒测试探针
KR101894965B1 (ko) 프로브 핀 및 ic 소켓
JP6214557B2 (ja) 接続部材
TWI383153B (zh) 導電性觸頭及導電性觸頭單元
US8159249B2 (en) Inspection unit
JP3881682B2 (ja) 両端変位型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
JP2015227845A (ja) プローブユニットおよび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
JP2013195282A (ja)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を備えた半導体素子用ソケット、及び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の製造方法
JP2016081925A (ja) 端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098126A (ja) Smb型高周波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