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73143B - Layer formation method, and substrate with a layer formed by the method - Google Patents

Layer formation method, and substrate with a layer formed by the method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73143B
TWI273143B TW092104574A TW92104574A TWI273143B TW I273143 B TWI273143 B TW I273143B TW 092104574 A TW092104574 A TW 092104574A TW 92104574 A TW92104574 A TW 92104574A TW I273143 B TWI273143 B TW I27314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field
gas
frequency electric
high frequency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21045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307760A (en
Inventor
Kazuhiro Fukuda
Yasuo Morohoshi
Akira Nishiwaki
Yoshikazu Kondo
Yoshirou Toda
Original Assignee
Konic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nica Corp filed Critical Konica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3077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3077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731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7314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6/00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 C23C16/44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coating
    • C23C16/54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inuous coating
    • C23C16/545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inuous coating for coating elongated substrat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HPLASMA TECHNIQUE; PRODUCTION OF ACCELERATED ELECTRICALLY-CHARGED PARTICLES OR OF NEUTRONS; PRODUCTION OR ACCELERATION OF NEUTRAL MOLECULAR OR ATOMIC BEAMS
    • H05H1/00Generating plasma; Handling plasma
    • H05H1/24Generating plasma
    • H05H1/26Plasma torches
    • H05H1/30Plasma torches using appli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e.g. high frequency or microwave energy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6/00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 C23C16/44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coating
    • C23C16/453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coating passing the reaction gases through burners or torches, e.g. atmospheric pressure CV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6/00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 C23C16/44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coating
    • C23C16/50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coating using electric discharges
    • C23C16/505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gaseous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i.e.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CVD]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coating using electric discharges using radio frequency discharg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HPLASMA TECHNIQUE; PRODUCTION OF ACCELERATED ELECTRICALLY-CHARGED PARTICLES OR OF NEUTRONS; PRODUCTION OR ACCELERATION OF NEUTRAL MOLECULAR OR ATOMIC BEAMS
    • H05H1/00Generating plasma; Handling plasma
    • H05H1/24Generating plasma
    • H05H1/46Generating plasma using appli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e.g. high frequency or microwave energ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HPLASMA TECHNIQUE; PRODUCTION OF ACCELERATED ELECTRICALLY-CHARGED PARTICLES OR OF NEUTRONS; PRODUCTION OR ACCELERATION OF NEUTRAL MOLECULAR OR ATOMIC BEAMS
    • H05H1/00Generating plasma; Handling plasma
    • H05H1/24Generating plasma
    • H05H1/46Generating plasma using applied electromagnetic fields, e.g. high frequency or microwave energy
    • H05H1/4645Radiofrequency discharges
    • H05H1/466Radiofrequency discharges using capacitive coupling means, e.g.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HPLASMA TECHNIQUE; PRODUCTION OF ACCELERATED ELECTRICALLY-CHARGED PARTICLES OR OF NEUTRONS; PRODUCTION OR ACCELERATION OF NEUTRAL MOLECULAR OR ATOMIC BEAMS
    • H05H1/00Generating plasma; Handling plasma
    • H05H1/24Generating plasma
    • H05H1/47Generating plasma using corona discharges
    • H05H1/473Cylindrical electrodes, e.g. rotary drum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HPLASMA TECHNIQUE; PRODUCTION OF ACCELERATED ELECTRICALLY-CHARGED PARTICLES OR OF NEUTRONS; PRODUCTION OR ACCELERATION OF NEUTRAL MOLECULAR OR ATOMIC BEAMS
    • H05H2240/00Testing
    • H05H2240/10Testing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 Plasma Technology (AREA)
  • Formation Of Insulating Film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1273143 (1) 玖、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新穎之層形成方法,使用大氣壓力電漿 放電處理’及具有由該方法所形成之一層之基底。 【先前技術】 已知一種方法,其中,使用稀有氣體及層形成氣體之 混合氣體,依據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方法獲得具有高品 質之一層,然而,此方法導致成本增加,因爲用作放電氣 體之氦或氬昂貴。當使用稀有氣體以外之低廉氣體,例如 空氣中氧氣,氮氣,或二氧化碳作爲此法中之放電氣體時 ,在普通高頻電場下不發生穩定之放電,且難以形成一均 勻之層,因爲電場開始放電之強度(此後亦稱爲電場強度 )高。 曰本專利 0 . P . I.公報 1 0 - 1 5 4 5 9 8號發表一種方法 ,其中,即使具有高放電開始電場強度之氣體,諸如氮氣 亦可由於施加脈波電場而誘導放電。然而,在此方法中, 電漿密度低,所形成之層品質不良,且層形成速度低,導 致生產率低。 日本專利 O.P.I.公報 1 1-16096號發表一種方法, 其中,由施加低頻電壓,活化或電離先期電極間之氧氣或 氧氣及惰性氣體之混合氣體,活化或電離之氣體與未活化 亦未電離之氧氣或氧氣及惰性氣體之混合氣體一起供應至 1273143 (2) 與先期電極平行設置之主電極間之空間中’高頻電壓施加 於主電極上,俾在大氣壓力上產生電漿’並產生活性族群 ,並表面處理一基底,其中,基底之表面由活性群蝕刻, 或基底之表面上之有機物質接受由活性族群灰化。 日本專利 O.P.I.公報 2002- 1 1 03 97 號發表一種方 法,其中,使用氬氣體作爲放電氣體,並施加一電場於一 邊之電極上,其中,脈波高頻電場及脈波直流電場重疊。 由此可產生穩定放電,以形成一層於基底上。 日本專利 O.P.I.公報 11-191576號發表一種用以裝 載電子組成件之方法,其中使用氮氣體,並使用一電場, 其中,高頻電場及低頻電場重疊,由此產生電漿,且由所 產生之電漿淸洗基底。 然而,經發現當使用日本專利 O.P.I·公報 11-1 6 6 9 6號所發表之方法來形成一層時,即是,由施加低 頻電場活化或電離先期電極間之氧氣或氧氣及惰性氣體之 混合氣體,活化或電離之氣體與另一層形成氣體混合,及 所合成之混合氣體供應至主電極間之空間中,及高頻電壓 施加於主電極上,產生微粒,且不形成層。而且,經發現 包含混合在電漿狀態中之氧氣體及層形成氣體之該方法有 爆炸之危險,此不適用於層形成方法。 日本專利 O.P.I.公報 2002- 1 1 03 97 號發表一種層 形成方法,其中,在由施加直流脈波電場產生電漿,及由 施加高頻電場取代直流脈波電場,以穩定所產生之電漿後 ,引進一基底於穩定之電漿中,其中,直流脈波電場及高 -8- (11) 1273143 V1,第二強度 V2,及放電開始電場強度IV滿足以卞 關係: VI g IV>V2 或 V1>IVS V2 2-7·以上項2-1至2_6之任一之層形成方法,其 中,第一高頻電場施加於第一電極上,及第二高頻電場施 加於第二電極上。 2_8· —種層形成方法,包括步驟:供應放電氣體及 層形成氣體至形成於相對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極間之一放電 空間中’施加高頻電場於放電空間上,在大氣壓力或接近 大氣壓力上激勵放電氣體,以誘導放電並激勵層形成氣體 ’及曝露基底於激勵之層形成氣體中,其中,高頻電場包 含具有第一強度 VI之第一電場及具有第二強度 V2之 第一電場從重疊’及第一強度 VI,第二強度 V2,及放 電開始強度IV滿足以下關係: V1^IV>V2 或 V1>IVSV2 2-9.以上項2-8之層形成方法,其中,第一高頻電 具有第一頻率ω丨,及第二高頻電場具有第二頻率 高於第〜頻率ω 1。 210.以上項2_9之層形成方法,其中,第一頻率 ω 1不高於 200kHz。 -17- (12) 1273143 2-11.以上項 2_9或 2-10之層形成方法,其中,第 二頻率不低於800kHz。 : 2-12·以上項 2-8 至 2-11 之任一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具有第一頻率之第一電場及具有第二頻率之第二電 場之波形爲正弦波形。 2 - 1 3 .以上項 2 - 1至 2 - 1 2之任一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供應至第一及第二電極間之空間中之氣體包含 90 至99.9體積之放電氣體。 _ 2-14·以上項 2-1至 2-13之任一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放電氣體包含 50至 10 0%體積之氮氣體。 2-15.以上項 2-1至 2-14之任一之層形成方法, 、 其中,放電氣體包含少於50%體積之稀有氣體。 2 - 1 6 .以上項 2 - 1至 2 -1 5之任一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層形成氣體包含選自有機金屬化合物氣體之氣體, 金屬鹵化物氣體之氣體,及金屬氫化物氣體之氣體所組之 群中之至少一添加氣® 2-17.以上項 2-16之層形成方法,其中,有機金屬 化合物包含選自有機矽化合物,有機鈦化合物,有機鍚化 合物,有機鋅化合物,有關銦化合物,及有機鋁化合物所 、 組之群中之至少一化合物。 2-18. —種基底,其上依以上項 2-1 至 2-17 之任 一之層形成方法構製一層。 2-19. —種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包含相對之 一第一電極及一第二電極,一第一電源用以施加一第一局 -18- (13) (13)1273143 頻電場於第一電極,一第二電源用以施加一第二尚頻電場 於第二電極,及一氣體供應裝置用以供應氣體至相對之第 一及第二電極間之放電空間中。 2-20.以上項 2-19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 其中,一第一濾波器設置於第一電極及第一電源之間,及 一第二濾波器設置於第二電極及第二電源之間,及其中, 第一爐波器具有一功能,即該頻率之電流容易自第一電源 流至第一電極,及該頻率之電流不易自第二電源流至第二 電極,及第二波器具有一功能,即該頻率之電流容易自第 二電源流至第二電極,及該頻率之電流不易自第一電源流 至第一電極。 2-21.以上項 2·19或 2-20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 處理裝置,其中,該裝置包含一電極溫度控制裝置,用以 控制第一或第二電極之溫度。 2-22.以上項2-19至2-21之任一之大氣壓力電 獎放電處理裝置,其中,第一電源具有一功能,能施加高 於第二電源之一電壓。 2_23·以上項2-19至2-22之任一之大氣壓力電 漿放電處理裝置,其中,第二電源具有一功能,能施加高 於第一電源之頻率。 2-24.以上項2-19至2_23之任一之大氣壓力電 獎放電處理裝置’其中,第一及第二電極之至少之一爲介 質塗覆之電極,其中,介質層塗於導電性金屬基礎材料上 ,及介質層具有不大於10%體積之空隙體積。 (14) (14)1273143 2-25·以上項 2-24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 其中,介質層具有不大於8%體積之空隙體積。 2-26.以上項 2_19 或 2_22 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 處理裝置,其中,介質塗覆之電極具有耐熱溫度不低於 1〇〇 。〇。 2_27,以上項 2_24 至 2_26 之任一之大氣壓力電 漿放電處理裝置,其中,介質塗覆之電極之導電性基礎材 料及介質間之線熱膨脹係數不高於10x1 〇_6/°C。 2-28.以上項 2-24至 2-27之任一之大氣壓力電 漿放電處理裝置,其中,介質層具有厚度自 0.5至 3 mm。 2_29.以上項 2-24 至 2**28 之任一之大氣壓力電 漿放電處理裝置,其中,介質具有介質常數自6至 45 〇 2_3〇.以上項 2_24至 2_29之任一之大氣壓力電 漿放電處理裝置,其中,介質層由熱濺散陶瓷,以形成一 陶瓷層,並由無機化合物密封陶瓷層所形成。 2_31.以上項 2-3〇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 其中,陶瓷包含鋁作爲一主要組成份。 2_32.以上項 2_24至 2_31之任一之大氣壓力電 發放電處理裝置,其中,介質層之表面由拋光處理表面完 工。 2-33.以上項 2-32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 其中’介質層之表面具有表面粗糙度 Rrnax不超過 1〇 -20- (15) 1273143 β m ο 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 在本發明中,放電電漿處理在大氣壓力或在接近大氣 壓力下執行。大氣壓力或接近大氣壓力在此意指 20kPa 至 llOkPa之壓力。爲獲得本發明所述之效果,以上壓 力宜爲 93kPa 至 104kPa。 在本發明之層形成方法中,供應至相對電極間之空隙 (放電空間)中之氣體包含由施加電場激勵之氣體及一層 形成氣體,此接受激勵爲電漿或激勵狀態之氣體之能量, 並形成一層。 然而,以上方法使用諸如氦或氬作爲放電稀有氣體, 在此,製造一層之生產成本取決於放電氣體之價格。基於 以上及環境考慮,本發明者等已對其他放電氣體取代稀有 氣體作硏究。彼等硏究空氣,氧,氮,二氧化碳,或氣作 爲取代放電氣體,在甚至此等氣體能產生高密度電漿之條 件下,及在提供優良之層形成性質,以形成具有高密度之 一均勻層之條件或方法下。結果,彼等完成本發明。 本發明之放電條件爲,施加於放電空間上之高頻電場 爲一電場,其中,第一高頻電場及第二高頻電場重疊,第 二電場之頻率ω2高於第一電場之頻率ω丨,第一高頻電 場之強度 VI,第二高頻電場之強度 V2,及放電開始電 場之強度 IV滿足VI- IV>V2或V1>IV^V2,及第二高 頻電場之功率密度不低於lW/cm2。 此處所指之高頻意爲至少 0.5kHz之頻率。在重疊 (16) 1273143 之高頻電場中,第一高頻電場之頻率〇 1重疊於較頻率 ω 1爲高之第二高頻電場之頻率ω2上,且當二高頻電 場具有正弦波形時,所合成之波形爲一鋸齒波形,其中, 頻率ω 1之正弦波重疊於較頻率〇 1爲高之頻率 之正弦波上。 在本發明中,放電開始電場之強度(此後亦稱爲放電 開始電場強度)指在層形成方法中所用之放電空間條件( 電極之構成等)或反應條件(氣體之條件等)下誘導放電 所需之最低電場。由於供應至放電空間中之氣體種類,電 極之介質種類,或相對電極間之空間距離,放電開始電場 強度稍有變化,但在相同放電空間環境中,主要取決於放 電氣體之放電開始電場強度。 如上述,高頻電場之施加於放電空間上視爲能誘導放 電,能形成一層,以產生具有形成高品質之一層所需之高 拾度之電漿。在此,重要者爲,此一高頻電場施加於每一 相對電極上,即電場施加於同一放電空間中。上述日本專 利 Ο.Ρ.Ι.公報 1卜1 6696所發表之高頻電場施加方法不 能形成本發明所提供之層,其中,相對二電極間之第一放 電空間及相對另二電極間之第二放電空間分開構成,及具 有不同頻率之高頻電場施加於每一第一及第二空間中。 以上說明二連續波,諸如正弦波重疊,但本發明並不 限於此,二波可爲脈波,或二波之一可爲連續波,及另一 爲脈波。該波可另包含一第三電場組成份。 用以施加高頻電場於相對電極間之放電空間上之一方 (17) (17)1273143 法爲使用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之方法,其中,相對 電極之第一電極連接至第一電源,施加具有電場強度 VI 及頻率ω 1之第一局頻電場,及相對電極之一第二電極 連接至一第二電源,施加具有電場強度 V2及頻率ω 2 之一第二高頻電場。 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包含一氣體供應裝置,用 以供應放電氣體及層形成氣體至相對電極間之放電空間。 該裝置宜包含一電極溫度控制裝置,用以控制電極溫度。 第一濾波器宜連接至第一電極或第一電源,或設置於 其間,及第二濾波器連接至第二電極或第二電源,或設置 於其間。第一濾波器具有一功能,即第一高頻電場之電流 容易自第一電源流至第一電極,及第二高頻電場之電流接 地,第二高頻電場之電流不易自第二電源流至第一電源。 第二濾波器具有一功能,即第二高頻電場之電流容易自第 二電源流至第二電極,及第一高頻電場之電流接地,第一 高頻電場之電流不易自第一電源流至第二電源。在此,” 電流不易流’’意爲所供應之電流之至高 20%,且宜至 高 1 〇%之電流流過,及 Μ電流容易流"意爲所供應 之電流不低於 80%,且宜不低於 90%之電流流過。 在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中,第一能源宜具有一 功能,能供應較之第二電源爲高之高頻電場。 本發明中所指之高頻電場強度(施加電場強度)或放 電開始電場強度依以下方法量度。 -23- (18) (18)1273143 局頻電場強度 VI 或 V2(KV/mm)之量度方法 高頻電壓探針(P6〇15A)連接至每一電極及示波器 TDS 3012B (由 Techtron公司製造),並量度電場 強度。 放電開始電場強度 IV(KV/mm) 之量度方法 放電氣體供應至電極間之空間,及當施加於電極上之 電場強度增加時,放電開始之電場強度定爲放電開始電場 強度 IV。量度裝置與上述相同。 高頻電壓探針及示波器所置之置顯示於其後所示之圖 1 〇 當使用本發明之放電條件時,即使具有高放電開始電 場強度之氣體,諸如氮氣體可開始放電,及維持具有高密 度之穩定電漿,以形成具有高性能之一層。 當放電氣體爲氮氣體時,其放電開始電場強度 IV(l/2Vp-p)約爲 3.7kV/mm,及氮氣體可由施力卩不低於 3.7kV/mm之第一高頻電場強度 VI激勵成電漿狀態。 第一電源之頻率宜不高於 210kHz。 電場波形可爲 脈波或連續波。頻率下限宜爲約 1kHz。 第二電源之頻率宜不低於 800kHZ。 由於第二電源 之頻率較高,故電漿強度較高,產生較高品質之一層。頻 率上限宜爲約 200MHz。 由上述二電源施加高頻電場在本發明上甚重要。即是 ,第一高頻電場開始具有高放電開始電場強度之放電氣體 -24- (19) 1273143 之放電’第二高頻電場之高頻及高功率密度增加電漿密度 ’以獲得具有高密度及高品質之一層。而且,由增加使用 第一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可增加第二高頻電場之功率密 度’同時維持均勻放電,從而可產生更均勻之電漿,導致 提尚層形成速度及層品質。 在本發明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中,第一濾波 器具有一功能,即第一高頻電場之電流容易自第一電源流 至第一電極,及第二高頻電場之電流接地,第二高頻電場 之電流不易自第二電源流至第一電源。第二濾波器具有一 功能’即第二高頻電場之電流容易自第二電源流至第二電 極’及第一高頻電場之電流接地,第一高頻電場之電流不 易自第一電源流至第二電源。在本發明中,可使用具有上 述功能之濾波器,而無任何限制。 作爲第一濾波器,可依第二電源之頻率,使用自數十 PF至數萬 PF之電容器或具有數// Η之線圈。作爲第 二濾波器,可依第一電源之頻率,使用不低於 1〇// Η 之線圏。線圏連接至電容器,及連接之一端連接至電源 ,及其另一端接地,從而形成瀘波器。 作爲本發明中所用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之一 實施例,有上述之裝置,其中,供應至相對之二電極間之 放電空間中之放電氣體及層形成氣體由放電激勵成電漿狀 態,及在空間中移動或保持停止之基底曝露於電漿’以形 成一層於基底上。作爲本發明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 置之另一實施例,有使用噴氣處理之一裝置’其中’供應 -25- (20) 1273143 於相對二電極間之放電空間中之氣體由放電激勵成電漿狀 態,所造成之電漿噴出放電空間外,及在電極鄰近處之基 底(此可移動或靜止)曝露於噴射電漿,以形成一層於基 底上。 圖1顯示可用於本發明之使用噴氣處理之大氣壓力 電漿放電處理裝置之一實施例之槪要圖。 使用噴氣處理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除電漿放 電處理裝置及具有二電源之電場施加裝置外,包含一氣體 供應裝置及一電極溫度控制裝置(各未顯示於圖1,但顯 示於圖 2)。 電漿放電處理裝置 10包含相對之一第一電極 11 及一第二電極 12,其中,具有頻率ω 1,電場強度 VI ’及電流II之第一高頻電場由第一電源 21施加於第 一電極 11。及具有頻率ω 2,電場強度 V2,及電流 U之第二高頻電場由第二電源 22施加於第二電極 12 ° 第一電源 21具有能力,能施加較之第二電源 22 爲高之高頻電場強度(V1>V2)。而且,第一電源 21具 有能力,能施加較之第二電源 22之第二頻率ω2爲低之 第一頻率ω 1。 第一濾波器 23設置於第一電極 11及第一電源 2 1之間,此經設計,俾來自第一電源 2 1之電流容易流 至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源接地,來自第二電源 22之電 流不易流至第一電源。 第二濾波器 2 4設置於第二電極 1 2及第一電源 -26- (21) 1273143 22之間,此經設計,俾來自第二電源 22之電流容易流 至弟一'電極’及弟一*電源 21接地’來自第一*電源2 1 之電流不易流至第二電源。 氣體 G經由一氣體供應裝置(未顯示於圖2,但 顯示於圖3)引進於第一電極11及第二電極12間之 放電空間中,一高頻電壓施加於電極 11及 1 2,以誘_ 放電,並產生電漿狀態之氣體,電漿狀態之氣體噴射於電 極下方,及電極之下表面及基底 F間所形成之處ί里空胃 由電漿狀態之氣體 G充電,自未顯示之一給料卷或自前 處理所輸送之基底 F在處理位置 14處處理,以开多]^ 一層於基底上。在層形成期間中,電極由輸送通過一管之 媒質依電極溫度控制裝置加熱或冷卻,如顯示於圖 2。 在電漿處理期間中,宜適當控制該溫度,因爲所形成之層 之物理性質及成份由於基底之溫度而改變。絕緣材料,諸 如蒸f留水及油宜用作溫度控制媒質。在電漿放電處理期間 中,需控制電極具有均勻溫度,俾減小在基底之寬度及縱 向上溫度不均勻至最低程度。 用以量度高頻電場強度(施加電場密度)及放電開始 電場強度之量度裝置顯示於圖 1。編號 25及 26爲高 頻電壓控針,及編號 27及 28爲示波器。 由於可串列設置使用噴氣處理之多個大氣壓力電漿放 電處理裝置,故可同時產生相同電漿狀態之氣體,且可重 複及尚速處理基底。 圖2顯示可用於本發明上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 -27- (22) 1273143 裝置之一實施例之槪要圖,使用一方法處理相對電極間之 空間中之一基底。 本發明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包含一電漿放電 處理裝置 10,一電場施加裝置 4〇使用二電源,一氣體 供應裝置 5 0,及一電極溫度控制裝置 6 0。 在圖 2 中,基底 F在一滾子電極(第一電極)35 及一群固定稜柱電極(第二電極)3 6間之放電空間 3 2 中接受電漿放電處理,以形成一層於基底上。 高頻電場施加於滾子電極(第一電極)35及一群固定 稜柱電極(第二電極)36間之放電空間中,在此,具有頻 率ω 1,電場強度 V1,及電流 II之高頻電場經第一 電源 4 1施加於滾子電極(第一電極)3 5上,及具有頻 率ω 2,電場強度 V2,及電流 12之高頻電場經由第 二電源 42施加於一群固定稜柱電極(第二電極)36上 〇 第一濾波器 43設置於滾子電極(第一電極)35及 第一電源 4 1之間,及第一濾波器 43經設計,俾電流 容易自第一電源 41流至第一電極,及電流不易自第二 電源 42流至第一電源,第二電源 42接地。第二濾波 器 44設置於一群固定棱柱電極(第二電極)36及第二 電源 42之間,及第二濾波器 44經設計,俾電流容易 自第二電源 42流至第二電極,及電流不易自第一電源 4 1流至第二電源,第一電源 4 1接地。 在本發明中,滾子電極 35及一群固定稜柱電極 36 -28- (23) 1273143 可分別視爲第二電極及第一電極。在任一情形,第一電源 連接至第一電極及第二電源連接至第二電極。第一電源宜 具有能力,能供應高於第二電源之高頻電場之強度( V1>V2)。而且,第一頻率ω 1低於第二頻率ω 2。 12 宜大於 Π。第一高頻電場之電流 II宜爲 0.3 至 20mA/cm2,且更宜爲 1.0 至 20mA/cm2。第二高頻 電場之電流 i2 宜濕 10 至 100mA/cm2,且更宜爲 20 至 1 0 0 m A/cm2 〇 在氣體供應裝置5〇之氣體產生裝置中所產生之氣 體G自氣體供應埠 52引進於電漿放電容器 31中, 控制氣體供應量。 基底 F自前處理或自給料卷(未顯示)輸送,通過 引導滾子 64及通過夾嘴滾子65 (此移去基底所隨帶之 空氣),並輸送至滾子電極 25及一群固定稜柱電極 36 間之空間中。電場施加於滾子電極(第一電極)3 5 及 一群固定稜柱電極(第二電極)36二者上,以產生電漿 於相對電極間之放電空間 3 2中。基底F曝露於電漿 狀態之氣體中,以形成一層於基底上,同時輸送,俾基底 接觸滾子電極之表面。然後,基底 F輸送通過夾嘴滾子 6 6及引導滾子 67,而收取滾子,此未顯示,或至次一 處理。 已用於放電處理之廢氣 G'自排氣埠 5 3排出。爲 加熱或冷卻滾子電極(第一電極)35及一群固定稜柱電 極(第二電極)3 6,使用一泵 P經由管 61供應媒質 -29- (24) 1273143 至第一及第二電極,其溫度由電極溫度控制裝置 60調 整。編號68及69爲分隔板,用以分隔電漿放電容器 3 1及外部。 圖3顯示圖2所示之滾子電極之實施例透視圖, 其中,一介質層塗覆於一導電性金屬基礎材料上。 在圖3中,滾子電極35a由導電性金屬基礎材料 35A及塗覆於其上之一介質層35B構成。構造滾子電 極,俾在電漿放電處理之期間中,用以控制溫度之媒質( 例如水或矽油)可循環,以控制電極表面之溫度。 圖 4顯示稜柱電極之實施例之透視圖,其中,一介 質層塗覆於導電性金屬基礎材料上。 在圖 4中,稜柱電極 36a由導電性金屬基礎材料 3 6A及塗覆於其上之一介質層36B構成,如顯示於圖 3。 稜柱電極爲空心,形成一外套,俾在放電期間中, 可執行溫度控制。 多個稜柱電極設置於較之滾子電極圓爲大之一圓之圓 周上,及棱柱電極之放電表面積爲面對滾子電極之各電極 之表面積之和。 圖2所示之稜柱電極36a可由圓筒形電極取代, 但稜柱電極較宜,因爲此等形成較之圓筒形電極爲寬大之 放電表面。 在圖3及4中,滾子電極35a及稜柱電極36a 爲電極,其中,導電性金屬基礎材料 35A及 36B由介 質層35B及30B塗覆,由熱濺散陶瓷執行塗覆於基礎 -30 - (25) 1273143 滾子上,以形成一陶瓷層,並由密封材料,諸如無機化合 物密封陶瓷層。陶瓷介質層之厚度約丨mm即夠。用於 熱濺散之陶瓷材材宜爲氧化鋁,氮化矽,且更宜爲氧化絕 ,因爲容易處理。介質層可由無機材料襯墊設置於導電性 基礎滾子上。 導電性金屬材料3 5 A及3 6 A之例包括金屬,諸如 鈦,鈦合金,銀,齡,不錄鋼,銘,或鐵,鐵及陶瓷之複 合物’及錦及陶瓷之複合物。鈦或鈦合金較宜,其理由說 明於後。 當僅相對電極之一具有介質層時,相對之第一及第二 電極間之空間距離爲電極層表面及另一電極之導電性金屬 基礎材料表面間之最小距離。當上述二相對電極具有介質 層時,該空間距離爲二介質層表面間之最小距離。考慮導 電性金屬基礎材料上所設置之介質層之厚度,所施加之電 場強度,或使用電漿之目的,決定該空間距離。在達成 均勻放電中,空間距離宜自 0.1至 20mm,且更宜自 0.5 至 2 mm 〇 以下詳細說明本發明之導電性金屬基礎材料及介質層 〇 電漿放電容器 31中所用之容器宜爲 pyrex(R)玻 璃容器,但如確保電極之絕緣,則亦可使用金屬容器。例 如,容器可爲鋁或不銹鋼與聚醯亞胺樹脂疊層之容器,或 由陶瓷熱濺散以形成一絕緣層於表面上之金屬之容器。 在圖 1中,平行相對之二電極之側面宜塗以上述之材料 -31 - (26) 1273143 本發明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中所裝之第一電 源(高頻電源)之例包含市面上可獲得之以下電源:
電源編號 製造者 頻率 商標名稱 A1 Shinko Denki 3kHz SPG3 -4 5 00 A2 Shinko Denki 5kHz SPG3 -4 5 00 A3 Kasuga Denki 15kHz AGI-023 A4 Shinko Denki 50kHz SPG5 0-4 5 00 A5 Heiden Kenkyusho 100kHz* PHF-6k A6 Pearl Kogyo 200kHz* CF-2000-200k A7 Pearl Kogyo 400kHz CF-2000-200k 可使用以上任何電源於本發明中。 第二電源(高頻電源)包含可自市面上獲得之以下電 源: 電源編號 製造者 頻率 商標名稱 B 1 Pearl Kogyo 800kHz CF-2000-800k B2 Pearl Kogyo 2MHz CF-2000-2M B3 Pearl Kogyo 1 3 · 56MHz CF-2000- 1 3M B4 Pearl Kogyo 27MHz CF-2000-27M B5 Pearl Kogyo 150MHz CF-2000- 1 50M
以上任何電源均可用於本發明中,在以上電源中,以 -32- (27) 1273143 上 表示由 HeidenKenkyusho 製造之脈衝高頻電源 (100kHz連續模式),及其他爲高頻電源,能施加僅連 續正弦波之電場。 在本發明中,電極宜安裝於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 置中,當上述電場施加於其上時,此等能維持穩定之放電 〇 在本發明中,當功率供應於相對之電極上時,不低於 lW/cm2之功率(功率密度)供應於第二電極(第二高頻 電場)上,以激勵放電氣體,產生電漿,及提供所產生之 能量至層形成氣體,以形成一層。供應至第二電極之功率 之上限宜爲 50W/cm2,且更宜爲 20W/cm2。所供應之功 率之下限宜爲1.2 W/cm2。放電表面積(cm2)指電極上發 生放電之表面積。 而且,由供應不低於 lW/cm2之功率(功率密度) 於第一電極(第一高頻電場),可提高功率密度,同時維 持高頻電場之均勻性,由此可產生較高密度之均勻電漿, 導致提高層形成速度及層品質。供應至第一電極之功率 宜不低於5W/cm2。供應至第一電極之功率之上限宜爲 50W/cm2 〇 在此,高頻電場之波形並無特別限制。有連續掁盪模 式(稱爲連續模式),具連續正弦波,及不連續掁盪模式 (稱爲脈波模式),攜帶不連續之通/斷,且任一均可使 用,但供應連續正弦波至少至第二電極方(第二高頻電場 )之方法較宜,以獲得具有高品質之均勻層。 -33- (28) (28)1273143 大氣壓力電漿層形成方法中所用之電極在結構及功能 上需忍耐在嚴格條件下使用。此種電極宜具有一介質塗覆 於金屬基礎材料上。 在用於本發明中之介質塗覆之電極中,本發明中所用 之介質及金屬基礎材料宜爲可滿足其性質者。例如,介質 塗覆之電極之一實施例爲導電性基礎材料及介質之組合, 其中,導電性基礎材料及介質間之線熱膨脹係數之差不大 於10xl(T6/ °C。導電性基礎材料及介質間之線熱膨脹係 數之差宜不大於8xl0_6/ °C,更宜不大於 5xlCr6/ 。(:, 且最宜不大於2x1 0·6/ °C。其中,線熱膨脹係數爲材料 特定之已知物理値。 具有其間之線熱膨脹係數之差在上述範圍內之導電性 基礎材料及介質之組合列於下。 (1) 純鈦或鈦合金作爲導電性基礎材料及熱濺散陶瓷 層作爲介質層之組合, (2) 純鈦或鈦合金作爲導電性基礎材料及玻璃襯墊層 作爲介質層之組合, (3 )不銹鋼作爲導電性基礎材料及熱濺散陶瓷層作爲 介質層之組合, (4 )不绣鋼作爲導電性基礎材料及玻璃襯墊層作爲介 質層之組合, (5 )陶瓷及鐵之複合物作爲導電性基礎材料及熱濺散 陶瓷層作爲介質層之組合, (6)陶瓷及鐵之複合物作爲導電性基礎材料及玻璃襯 -34- (29) (29)1273143 墊層作爲介質層之組合, (7) 陶瓷及鋁之複合物作爲導電性基礎材料及熱濺散 陶瓷層作爲介質層之組合, (8) 陶瓷及鋁之複合物作爲導電性基礎材料及玻璃襯 墊層作爲介質層之組合。 基於線熱膨脹係數之差,以上(1),(2),及(5)至 (8)之組合較宜,及以上(1)之組合更宜。 在本發明中,鈦或欽合金特別適宜。上述介質塗覆於 作爲金屬基礎材料之鈦或鈦合金上之電極可在嚴格條件下 耐受長時間使用,而不引起破裂,剝落,或鱗屑。 本發明中所用之金屬基礎材料爲鈦合金或鈦金屬,各 包含不少於 70%重量之鈦。本發明中之鈦合金或鈦金屬 之鈦含量不低於 7 0%重量,但宜不低於 8 0%重量。作 爲本發明中之鈦合金或鈦金屬,此等通常使用諸如工業用 之純鈦,防銹鈦,及高強度鈦。工業用之鈦之例包括 TIA,TIB,TIC,及 TID,各包含微量之鐵原子,碳原子 ,氮原子,氧原子,或氫原子,且不低於 99%重量之鈦 。 防銹鈦宜爲 T15PB,此包含微量之上述原子或鉛,及 不低於 98%重量之鈦。鈦合金宜爲 T64,T 3 2 5,T525 ,或 T A 3,除錯,錦,釩,或錫外,各包含微量之上述 原子,及不低於 8 5%重量之鈦。上述之鈦合金或鈦金 屬之熱膨脹係數幾乎爲不銹鋼,例如 AISI316之一半。 用作金屬基礎材料之鈦合金或鈦金屬與下述之介質良好結 合,在此,介質層塗覆於金屬基礎材料上,此提供耐高熱 -35- (30) (30)1273143 及高度持久性。 本發明之介質宜爲無機化合物,具有介質常數自6 至45作爲其特性。此種介質之例包括陶瓷,諸如氮化 i呂或氮化矽,及一玻璃襯墊材料,諸如矽酸鹽玻璃或硼酸 鹽玻璃。其中,介質層宜由熱濺散陶瓷,或由玻璃襯墊, 且更宜由熱濺散氧化鋁塗覆於電極上。 作爲上述能耐受高電功率之電極之一實施例,電極具 有一介極層,具有空隙體積不多於 10%體積,宜不多於 8%體積,且最宜自多於零至5%體積。介質層之空隙 體積可使用 BBT吸附法或水銀孔率計量度。在後述之 例中,塗覆於導電性金屬基礎材料上之介質材料之空隙體 積使用 Shimazu Seisakusho公司所生產之水銀孔率計量 度。具有低空隙體積之介質層提供高耐久性。具有空隙體 積低之介質層爲例如依後述大氣電漿方法所製備之具有高 密度及高附著力之熱濺散陶瓷層。爲進一步減少空隙體積 ,宜執行密封處理。 大氣電漿濺散方法指一技術,其中,陶瓷等之微粒或 絲引進於電漿熱源中,以形成熔化或半熔化之微粒,及所 產生之微粒濺散於金屬基礎材料上,其上欲構製一層。此 處所指之電漿熱源爲一高溫電漿氣體,由加熱氣體份子至 高溫,俾分解爲原子,並進一步施加能量於此,以釋放電 子。此電漿氣體之濺散速度高,且故此,濺散之氣體以高 於普通電弧濺散或火焰濺散爲高之濺散速度碰撞金屬基礎 材料,提供具有高附著力及較高密度之層。可參考日本專 -36- (31) (31)1273143 利0 . P . I.公報2 Ο Ο ο -3 ο 1 6 5 5號所發表之測散方法,其中 ,一熱屏蔽層形成於加熱至高溫之材料上。上述方法可形 成一介質層(熱濺散陶瓷層),具有上述之空隙體積。 能耐受高功率之本發明之介質塗覆電極之另一較宜實 施例爲一種介質塗覆電極,其中,介質層具有厚度自 0.5 至 2mm。介質層厚度之變化宜不高於 5%,更宜不高於 3 %,且仍更宜不高於 1 %。 爲進一步降低介質層之空隙體積,熱濺散層,諸如熱 濺散陶瓷層宜接受使用無機化合物之密封處理。無機化 合物宜爲金屬氧化物,且更宜爲含有氧化矽(SiOx)作爲 主要組成份者。 用於密封之無機化合物宜爲經由溶膠-凝膠反應硬 化者。當密封用之無機化合物爲含有金屬氧化物作爲主 要組成份之一化合物時,一金屬鹵化物塗覆於陶瓷濺散層 上,爲密封溶液,並經由溶膠凝膠反應硬化。當用於密封 之無機化合物爲含有氧化矽土作爲主要組成份之化合物時 ,宜使用烷氧矽烷作爲密封溶液。 爲加速溶膠凝膠反應,宜執行能量處理。能量處理之 例包含熱硬化(在不高於200 t上硬化)或 UV照射。 交替塗覆及硬化稀釋之密封溶液重覆數次之方法產生一電 極,具有改良之無機性質,高密度,無任何變壌。 在製備本發明之介質塗覆之電極中,當一金層氧物溶 液作爲封溶液塗覆於熱濺散之陶瓷層上,並接受經由溶膠 凝膠反應執行硬化之密封處理時,硬化後之金屬氧化物含 -37- (32) (32)1273143 量宜不多於 60%克分子量。當使用烷氧基矽烷作爲密 封材料之金屬烷氧化物時,硬化後之 SiOx(x不大於 2) 之含量宜不低於 60% 克分子量。 量度硬化後之 Si〇x(x不大於 2)之含量,經由 XPS(X射線光電子分 光鏡)分析介質層之斷面。 在本發明之層形成方法中所用之電極中,電極之在接 觸基底方之表面宜具有最大表面粗糙度 Rmax (依 JIS B 〇601定義)不高於 10 // m,以獲得本發明所發表之效 果。最大表面粗糙度 Rmax更宜不大於 8 /zm,且仍更 宜不大於 7 // m。 電極由拋光處理表面完工,以獲得上述之此最大表面 粗糙度 Rmax,此可維持介質層厚度或電極間之空間恆定 ,提供穩定之放電,並提供具有大爲增加之耐久性之電極 ,具高精確度,且無由於熱收縮差或殘餘應力所引起之應 變或破裂。介質層之至少接觸基底方之表面宜由拋光表面 完工。電極之該表面另具有中心線平均表面粗糖度 Ra ( 亦依 JIS B 060 1定義)宜不大於 0.5 //m,且更宜不 大於 0.1 // m。 能耐受高電功率之本發明中所用之介質塗覆之電極之 另一較宜竇施例具有耐熱溫度不低於 1 00 °c,宜不低於 120 °C ,且更宜不低於 150 t。 耐熱溫度之上限爲 5 00 °C。 耐熱溫度此處意指能執行正常放電而不引起介 質崩潰之最高溫度。以上耐熱溫度可由使用依上述陶瓷之 熱濺散法製造之介質層,由使用包含依上述玻璃襯墊所製 -38- (33) ^73143 之具有不同泡沫含量之二或更多層之介質層,或由適當選 擇導電性金屬基礎材料及介質材料(其中,導電性基礎材 : 料及介質間之線熱膨脹係數之差在上述範圍內)獲得。 y 以下說明供應至放電空間之氣體。 氣體包含放電氣體及層形成氣體。放電氣體及層形成 氣體可分開供應,或作爲其混合物供應。 放電氣體爲能誘導層形成之輝光放電之氣體。放電氣 體之例包括氮氣,稀有氣體,空氣,氫氣,及氧氣,且此 肇 等可單獨或合倂使用。在本發明中,放電氣體宜爲氮氣體 。放電氣體宜爲含有50至100%體積之氮氣體。放電 氣體宜包含少於50%體積之稀有氣體作爲氮氣體以外之 _ 氣體。供應至放電空間之總氣體之放電氣體含量宜自90 至 99.9體積。 層形成氣體爲用以形成一層於基底上之材料,且受激 勵而形成活性族群,此等在化學上堆積於基底上。 以下說明本發明中所用之層形成之混合氣體。混合氣 ® 體基本上爲放電氣體及層形成氣體之混合氣體,但可另包 含一添加氣體。混合氣體之放電氣體含量宜自90至 99.9% 體積。 . 本發明中所用之層形成氣體包含有機金層化合物,金 屬鹵化物化合物,及金屬氫化物化合物。 本發明中所用之有機金屬化合物宜爲由以下公式(I) 代表之化合物: -39- (34) 1273143 公式(OE^xMR^yRSz 其中,Μ代表金屬,具有坐標位置號數其中,m爲 不小於1之整數,R1代表烷基,R2代表烷氧基,R3 代表選自/3二酮,/3羧酸酮脂,羧酸酮,及酮氧基所組 之群中之基,X,y,及 z獨立代表自 0至 m之整數 ,假設當 X,y,或 z爲二或更大時,多個 Ri,R2,或 R 可相问不同’且假日又 X + y + z = m,及 X,y,及 z 不 同時爲零。,'m ”宜不大於 8。R2之烷基之例包含甲基 ,乙基,丙基,及丁基。R2之烷氧基之例包含甲氧基, 乙氧基,丙氧基,丁氧基,及 3,3,3 三氟丙氧基。烷 基之氫原子可由氟原子取代。R3之/9二酮之例包含2,4 戊烷二酮(亦稱爲乙醯丙酮),:1,1,1,5,5,5六曱基 1-2,4 戊烷二酮,2,2,6,6 四甲基 1-3,5 庚烷二酮,及 1,1,1三氟 2,4戊烷二酮。/3羧酸酮脂之例包含乙醯 乙酸甲酯,乙醯乙酸乙酯,乙醯乙酸丙酯,三甲基乙酸乙 酯,及三氟乙醯乙酸甲酯。A羧酸酮之例包含乙醯乙酸三 甲基乙醯乙酸。酮氧基之例包含乙醯氧基,丙醯氧基,丙 烯醯氧基,及甲基丙烯醯氧基。有機金屬化合物中之此 等基之總碳原子數宜不多於 1 8。如以上所示範,此等基 可爲直連或分枝,或其氫原子可由氟原子取代。 基於其處理之故,本發明中之有機金屬化合物宜爲較 低爆炸性之化合物。本發明中之有機金屬化合物宜爲在分 子中具有一或更多氧原子之有機金屬化合物。此種有機金 -40- (35) (35)1273143 屬化合物之例包含在分子中具有至少一烷氧基之有機金屬 化合物,或具有選自/5二酮複基,/?羧酸酮脂複基,及酮 氧基(酮氧複基)所組之基中之至少之一有機金屬化合物 〇 以下說明普通有機金屬化合物。 在本發明中,除放電氣體及層成氣體外,供應至放電 空間中之氣體可包含一額外氣體,用以加速層形成反應。 該額外氣體之例包含氧,臭氧,過氧化氫,二氧化碳,一 氧化碳,氫,及氨。氧,一氧化碳,及氫較宜,及供應至 放電空間中之氣體宜包含選自此等之一氣體。供應至放電 空間之氣體中該額外氣體之含量宜爲0.01至 5%體積 ,此加速層形成,並形成具有高密度及高品質之層。 包含氧化物或複化合物之以上所形成之層之厚度宜自 0.1 至 1000nmo 在本發明中,用於層形成氣體中之有機金屬化合物, 金屬鹵化物,或金屬氫化物中之金屬之例包含 Li,Be,B,Na,Mg,Al,Si,K,Ca,Sc,Ti,V,Cr,Mn,Fe,Co,Ni,Cu,Zn, Ga,Rb,Sr,Y,Zr,Nb,Mo,Cd,In,Ir,Sn,Sb,Cs,Ba,La,Hf,Ta,W,Tl ,Pb,Bi,Ce,Pr,Nd,Pm,Eu,Gd,Tb,Dy,Ho,Er,Tm,Yb,及 Lu,及 有機金屬化合物宜選自金屬烷氧化物,烷化金屬,及金屬 複合物。 具有高性能之各層可使用金屬化合物,諸如上述之有 機金屬化合物,金屬鹵化物,或金屬氫化物化合物,連同 放電氣體於本發明之層形成方法中獲得。以下顯示本發明 -41 - (36) 1273143 中之層之例,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電極層:Au.Al,Ag,Ti,Pt,Mo,Mo-Si, : 介質保護層:Si02,Si0,Si3N4,Al203,Y203, 透明導電性層:In203,Si02, 電色層:W03,Ir02,Mo03,V2〇5, 螢光層:ZnS,ZnS + ZnSe,ZnS + CdS, 磁記錄層:Fe-Ni,Fe-Si-Al,r _Fe203,Co,Fe304,Cr5 Si02, A103, Φ 超導層:Nb,Nb-Ge,NbN, 太陽電池層:a-Si,Si, 反射層:Ag,Al,Au,Cu, . 選擇性吸收層:ZrC-Zr, 選擇性透明層:In203,Sn02, 防反射層:Si02,Ti02,Sn02, 屏蔽罩:Cr, 防磨損層:以,丁&,卩1丫丨(:,141^, _ 防銹蝕層:Al,Zn,Cd,Ta,Ti,Cr, 耐熱層:W,t A,tl, 滑潤層:MoS2, . 裝飾層:Cr,Al,Ag,Au,TiC,Cu。 在本發明中,較宜金屬化合物中所含之金屬爲 Si( 矽),Ti (鈦),Sn (鍚),Zn (鋅),In (銦),或 A1 (鋁)。在包含此金屬之金屬化合物中,由以上所示之公 式(I)所表示之有機金屬化合物較宜。該有機金屬化合 -42- (37) (37)1273143 物之例列於後。 在具有上述高性能之層中,用於防反射薄膜中之防反 射層或多層防反射層及用於透明導電性薄膜中之透明導電 性層詳細說明於下。 在具有高性能之層中,防反射薄膜之防反射層由一中 折射率層,一高折射索引層,及一低折射率層構成。 在用以製造本發明之防反射層之氣體材料中,以下說 明用以製造高折射率層之鈦化合物,用以製造中折射率層 之鍚化合物,及用以製造低折射率層之矽化合物。具有防 反射層之防反射薄膜由直接或通過另一層形成每一折射率 層於基底上獲得。例如,使用圖 2所示之大氣壓力電 漿處理裝置執行層形成,使用串連之三裝置,依次連續形 成中,高,及低折射率層。基於穩定之品質及優良之生產 率,此連續層形成適用於本發明之層形成。連續層形成法 可用於每次第一層形成於基底上,基底捲繞於捲軸,及基 底自捲軸放出,及然後一第二層形成於第一層上。在本發 明中’當防應變層設置於防反射層上時,可使用另一大氣 壓力電漿處理裝置安排於以上三裝置之後,以提供串連之 四裝置,構製該防應變層。構製防反射層於基底上之前, 一硬塗層或防爍層可設置於基底上,或一背塗層可塗覆於 基底之與硬塗層或防爍層相反之表面上。 作爲用以構製本發明之防反射層之氣體材料,可使用 任何化合物而無限制,只要此可提供一適當之折射率即可 。在本發明中,用以構製高折射率層之氣體材料宜爲鈦化 -43- (38) 1273143 合物,用以構製中折射率層之氣體材料宜爲鍚化合物或鈦 化合物及矽化合物之混合物(中折射率鈦化合物層及低折 射率矽化合物層),及用以構製低折射率層之氣體材料宜 爲矽化合物,含氟之化合物,或矽化合物,含氟化合物之 混合物。二或更多種此等化合物可使用於任一層作爲層形 成氣體,以調整其層之折射率。 作爲用以構製可用於本發明之中折射率層之氣體材料 之鍚化合物,有有機鍚化合物,鍚氫化化物,及鍚鹵化物 。有機鍚化合物之例包含二丁基二乙氧鍚,丁基鍚三( 2,4五戊烷二酮),四乙氧鍚,甲基四乙氧鍚,二甲基二 乙氧鍚,三異丙基乙氧鍚,乙基乙氧鍚,甲基甲氧鍚,異 丙基異丙氧鍚,四丁氧鍚,二乙氧鍚,二甲氧鍚,二異丙 氧鍚,二丁氧鍚,二丁醯氧鍚,二乙基鍚,四丁基鍚,鍚 雙(2,4戊烷二嗣),乙基鍚乙醯丙酮,乙氧鍚(2,4戊 烷二酮),二甲基鍚(2,4戊烷二酮),二乙醯甲基醋酸 鍚,二乙醯氧鍚,二丁氧二乙醯氧鍚,及二乙醯氧鍚二乙 醯丙酮。鍚氫化物之例包含氫化鍚。鍚鹵化物之例包含二 氯化鍚及四氯化鍚。宜使用此等化合物於本發明中。鍚化 合物層亦可用於防靜電層,因其表面電阻係數可降至不大 於 10"Ω /cm2。 作爲構製可用於本發明之局折射率層之氣體材料中之 鈦化合物’有有機鈦化合物’鈦氫化合物,及鈦_化物。 有機鈦化合物之例包含二乙氧鈦,三甲氧欽,三異丙氧金太 ,三丁氧鈦,四乙氧鈦,四異丙氧鈦,甲基丙氧鈦,乙基 -44- (39) (39)1273143 三乙氧鈦,曱基三丙氧鈦,三乙基鈦,三異丙基鈦’三丁 基鈦,四乙基鈦,四異丙基鈦,四丁基鈦,四二甲基氨鈦 ,二乙基鈦二(2,4戊烷二酮),乙基鈦三(2,4戊烷二 酮),鈦三(2,4戊烷二酮),鈦三(乙醯甲基乙酸), 三乙醯氧鈦,二丙氧丙醛氧鈦,二丁醯氧鈦。鈦氫化物之 例包含氫化鈦及氫化二鈦。鈦鹵化物之例包含三氯化鈦及 四氯化鈦。以上化合物宜用於本發明中,此等層形成氣體 可作爲其二或更多種之混合物使用。 作爲構製可用於本發明中之低折射率層之矽化合物’ 有有機矽化合物,矽氫化物,及矽鹵化物。有機矽化合物 之例包含四乙基矽烷,四甲基矽烷,四異丁基矽烷,四丁 基矽烷,四乙氧矽烷,四異丙氧矽烷,四丙氧矽烷,二甲 基二甲氧矽烷,二乙基二乙氧矽烷,二乙基矽烷二(2,4 戊烷二酮),甲基三甲氧矽烷,甲基三乙氧矽烷,甲基三 乙氧矽烷,及乙基三乙氧矽烷。矽氫化物之例包含矽烷四 氫化物及二矽烷六氫化物。矽鹵化物之例包含四氯矽烷, 甲基三氯矽烷,及二乙基二氯矽烷。以上化合物之任一宜 使用於本發明中。此等層形成氣體可作爲二或更多種之混 合物使用。而且,可使用鍚化合物,鈦化合物,及矽化合 物之二或更多種之適當混合物,以調整層之折射率。 作爲上述有機鍚化合物,有機矽化合物,或有機鈦化 合物,基於處理,宜使用一金屬氫化物或金屬鹵化物,且 更宜使用金屬烷氧化物,因其不腐鈾,且不產生有害之氣 體,亦不引起污染。當引進上述有機鍚化合物,有機矽化 -45- (40) (40)1273143 合物,有機矽化合物,或有機鈦化合物於放電空間或電極 間之空間中時,化合物在普通溫度及普通壓力下可爲氣體 ,液體,或固體之形態。當此等在普通溫度及普通壓力下 爲氣體時,此等可如現狀引進於放電空間中。當此等爲液 體或固體時,此等可由加熱,或在減壓或超音波照射下氣 化並使用。當使用由加熱氣化之有機鍚化合物,有機矽化 合物,或有機鈦化合物時,在普通溫度爲液體並具有沸點 不超過 200 °C之金屬烷氧化物,諸如四乙氧金屬或四異 丙氧金屬適用於形成防反射層。以上金屬烷氧化物可由另 外溶劑稀釋,以獲得溶液,並由蒸發器氣化所產生之溶液 ,並與稀有氣體混合,以獲得混合氣體。溶劑包括有機溶 劑,諸如甲醇,乙醇,正已烷,或其混合物。 層形成氣體在供應至放電空間之總氣體中之含量宜爲 0.0 1至 10%體積,且更宜 0.0 1至 1%體積,在此 由放電電漿處理,形成一均勻之層於基底上。 中折射率層可由上述有機鍚化合物,有機矽化合物, 或有機鈦化合物之適當組合形成,以獲得所要之折射率。 每一層之較宜折射率或厚度例如下述。 在中折射率氧化鍚層,折射率自1.6至 1.8,及厚 度自 5〇至 7 〇 nm。在高折射率氧化鈦層,折射率自 1·8至 2.4,及厚度自80至 150 nm。 在低折射率氧 化矽層,折射率自 1.3 至 1 .5,及厚度自 80 至 1 2 0 n m 〇 具有高性能之本發明之層之另一例爲透明導電性層, -46- (41) 1273143 及其構製說明於下。 在透明導電性層形成中,使用與上述防反射層所用稍 ·_ 爲不同之金屬,其中,層形成用之有機金屬化合物中之金 屬組成份爲金屬,諸如銦,此爲透明且導電性,但與防反 射層中有機金屬化合物所含大致相同之有機基。 透明導電性層形成用之有機金屬化合物中所含之金屬 宜爲選自銦(In),鋅(Zn),及鍚(Sn)所組之群中之至 少一金屬。 鲁 在本發明中,較宜有機金屬化合物之較宜之例包含銦 三(2,4戊烷二酮),銦三(六氟戊烷二酮),銦三乙醯 乙酸酯,三乙醯氧銦,二乙氧乙醯氧銦,三異丙氧銦,二 _ 乙氧銦(1,1,1三氟戊烷酮),三(2,2,6四甲基 3,5 已烷二酮)銦,乙氧銦三(乙醯甲基乙酸酯),二正丁基 二乙醯氧鍚,二t 丁基二乙醯氧鍚,四異丙氧鍚,四i 丁氧鍚,及雙(乙基丙酮)鍚。此等有機金屬化合物可自 市面獲得,由例如Tokyu Kasei公司製造。 鲁 在本發明中,由有機金屬化合物(此在分子中包至少 一氧原子)構成之透明導電性層宜加摻雜,以增加其導電 率。在此,宜使用層形成用之有機金屬化合物氣體及摻雜 .. 用之有機金屬化合物氣體之混合氣體。摻雜用之有機金屬 化合物或含氟化合物之例包括異丙氧鋁三(2,4戊烷二酮 )鎳,雙(2,4戊烷二)錳,異丙氧硼,三正丁氧銻,三 正丁銻,二正丁基雙(2,4戊烷二酮)鍚,二正丁基二乙 醯氧鍚,二 t 丁基二乙醯氧鍚,四異丙氧鍚,四丁氧鍚 -47 - (42) 1273143 ’四丁基鍚,鋅二(2,4戊烷二酮)六氟丙烯。八氟環丁 烷,及四氟化碳。 形成透明導電性層所需之有機金屬化合物氣體與摻雜 用之以上層形成氣體之量比率由於透明導電性層之種類而 不同。例如,當構製由鍚摻雜之氧化銦所構成之IT 0層 時,需調整所用之層形成氣體,俾 ITO層之原子比率 In/Sn在 100/0.1至 1 0 0 /1 5 之範圍內。IΤ Ο 層之該比 率 In/Sn宜自 100/0.5 至 100/10。 當構製由氟摻雜 之氧化鍚所構成之透明導電性層(此後稱爲 FTO層)時 ,宜調整所用之層形成氣體,俾 FTO 層之原子比率 Sn/F 在 100/0.01 至 1 00/50 之範圍內。 當構製 Ιη203 -Ζη0非晶質透明導電性層時,宜調整所用之層形成 氣體,俾所成之層之原子比率 Ιη/Ζη在自 1 00/50至 100/5 之範圍內。 由依 XSP 量度,獲得原子比率 In/Sn,Sn/F,或 Ιη/Ζη。 在本發明中,在混合氣體中透明導電性層用之氣體之 含量宜自0.01至 10%體積。
本發明之透明導電性層之例包含一層氧化物,諸如 Sn02,Ιη203,或 ZnO,及一層複合氧化物,此由摻雜劑 摻雜,諸如由 Sb摻雜之 Sn02,由F摻雜之Sn02,由 A1摻雜之ZnO,或由Sn摻雜之Ιη203(ΙΤ0)。透明導電性 層宜爲非晶質層,含有選自此等氧化物所組之群中之至少 之一作爲主要組成份。而且,本發明之透明導電性層之例 包含一層一氧化物,諸如硫屬化物,LaBe,TiN,或 TiC (43) 1273143 ,一層金屬,諸如 Pt,Au,或 Cu,及 CdO之一透明 導電性層。 氧化物或複合氧化物之透明導電性層之厚度宜自〇. i 至 1 〇 0 0 nm ° 本發明中所用之基底說明於下。本發明中之基底並無 特別限制’且可使用平面形之板,片,或薄膜,或實心形 之鏡片或其他模製物,只要可構製一層於其上即可。而且 ’基底之形狀或材料並無限制,只要基底曝露於電漿狀態 之混合氣體中即可,不管其是靜止或移動,以形成本發明 之一均句層於其上。本發明之基底可爲平坦或實心。平坦 之例包括一玻璃板或一樹脂板。基底材料之例包括玻璃, 樹脂’陶瓷’金屬,及非金屬。玻璃基底之例包括玻璃板 及鏡片’及樹脂基底之例包括樹脂鏡片,樹脂薄膜,樹脂 片,及樹脂板。 由於樹脂薄膜可輸送至本發明之大氣壓力電漿處理裝 置之電極間之空間或電極鄰近,以連續形成一透明導電性 層’故適用於大規模生產或連續生產方法,此導致高生產 率,該方法並非成批方法,例如,在真空下執行濺散。 樹脂薄膜’樹脂片,樹脂鏡片,或樹脂模製物之材料 包含纖維素酯’諸如纖維素三醋酸酯,纖維素二醋酸酯, 纖維素醋酸丙酸酯,或纖維素醋酸丁酸酯;聚酯,諸如聚 乙烯對苯一酸酯或聚乙烯奈酯;聚烯烴,諸如聚乙烯或聚 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氯乙烯;聚乙烯醇;乙烯乙烯基 醇共聚物;間規苯乙烯;聚碳酸酯;原冰片烯樹脂;聚甲 -49- (44) 1273143 基戊烯;聚醚酮;聚醯亞胺;聚醚硕;聚硕;聚乙烯亞醯 胺;聚醯胺;含氟樹脂;聚聚甲基丙烯酸酯;及丙烯酸酯 共聚物。 此等可單獨或作爲二或更多之混合物使用。宜使用 Zeonex 或 Zeonor(NipponZeon 公司生產),一非晶質 環聚烯烴薄膜 ARTON (日本合成橡膠公司生產),一聚 碳酸酯薄膜Pureace(Teijin公司生產),及一纖維素三醋 酸酉旨薄膜 KONICATAC KC4UX,KCBUX(Konica 公司生 產),此等可自市面獲得。而且,甚至可使用具有高雙 折射率之材料,諸如聚碳酸酯,多芳基酯,聚風,及聚醚 風,如果在其薄膜形成中,適當選擇溶液鑄造或熔液擠出 條件或在橫向或機械方向上之拉伸條件。 在此等中,宜使用在光學上各向同性之纖維素酯薄膜 於本發明之光學元件上。作爲纖維素酯薄膜,宜使用纖維 素三醋酸酯薄膜或纖維素醋酸丙酯。作爲纖維素三醋酸酯 薄膜,市面上可獲得之 KONICATAC KC4UX較宜。 可使用一基底,其中,明膠,聚乙烯醇,丙烯酸樹脂 ,聚酯樹脂,或纖維素酯樹酯塗覆於上述之樹脂薄膜上。 在其上構製有本發明之層之樹脂薄膜中,一防爍層,一潔 淨硬塗層,一障壁層,或一防應變層可設置於本發明之層 之面上。而且,一附著層,一鹼障壁塗層,一氣體障壁層 ,或一防溶劑層可選擇設置於樹脂薄膜上。 本發明之基底不限於以上。例如,薄膜形狀之本發明 之基底之厚度宜自 10 至 1000 //m,更宜自 40 至 (45) 1273143 200 // m。 【實施方式J 實例 依以下實例詳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電極之製備) 具有尺寸50mm(長度)x600mm(寬度)x50mm(高度), 鈦合金TM所製之板電極製備如下; 二板電極面相對之二表面(具有面積 3 00cm2)依據 大氣電漿方法塗以鋁熱濺散層,具有高密度及高附著力。 其後’由醋酸乙酯稀釋四甲氧矽烷所製備之溶液塗覆於所 製之電極上,經乾燥並由 UV射線照射硬化,以執行密 封處理。拋光,平滑化,及處理所製之電極之介質層表面 ’以獲得 5 β m之 Rmax。 如此獲得之介質層具有空 隙體積 5%體積。介質層具有 SiOx含量爲 57克分 子 %。介質層厚度爲1 mm (層厚度變化在± 1 %範圍 內)。介質之相對介質常數爲10。 導電性金屬基礎材 料及介質間間之線熱膨脹係數間之差爲1.6x 1 0·6/ °C。 耐熱溫度爲 2 5 〇 °C。 (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 在圖 1所示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中,以上 獲得之二電極相互平行相對設置,及其間之空間距離爲 -51 - (46) 1273143 1mm,並設置表1所示之第一電源及第二電源。電源 A 5用於連續模式1 0 0 kHz (此應用於以後所述之例中) 。 在樣品 1 6號’使用一 DC脈波電源作爲第一電源 ,及通/斷重複頻率爲 l〇kHZ。 二電極之溫度調整爲 8 0 °C。適當選擇二瀘波器置於該裝置中。 (鈦氧化物層之製備) 表 1所示之電場施加於以下混合之氣體複合物上’ 以誘導放電,一層形成於 Konica 公司生產之基底 KONICATAC KC8UX上。如此,獲得樣品 1至 16 號。在此情形,放電開始電場強度爲 3 · 7 k V / m m。 <混合氣體之成份> 97.9%體積 0.1 %體積 2.0%體積 放電氣體:氮 層形成氣體:三丙氧鈦 額外氣體:氫 (鑑定) <放電之狀態> 依據以下標準,鑑定相對電極間之放電狀態: A :執行穩定放電。 B :執行放電,但不穩定。 C :不發生放電。 -52- (47) 1273143 <折射率> 在 5°角度反射通過分光光度計型 lU-4000(Hitachi
Seisakusho公司生產)之條件下,量度所製樣品之反射 光譜。與所形成之層相反之樣品之背表面經表面粗糙化 ,並接受光吸收處理,使用黑濺散,以形成一光吸收層, 並防止光自背表面反射。在 400nm至 700nm之波長區 量度所製樣品之反射光譜。自光譜之λ /4計算光學厚 度,及然後根據該計算計算折射率。低折射率呈現具有低 密度及許多孔之不需要層,其中,在量度中可發生在放電 空間中所產生之微粒摻入層中,或空氣摻入孔中之現象。 在樣品1至1 6號中,觀察放電狀態並量度折射率。 結果顯示於表1。
-53- 1273143
1 1 1 1 1 1 | | | | | 1 1 ά- S o 〇 s B 〇 U 鑑定 折射率 2.28 2.33 2.32 2.31 2.25 2.42 2.20 2.22 2.40 2.35 1.85 * * ** ** 1.78 放電狀態 C < C < < < C PQ PQ ffl 〇 u PQ 第二電源 輸出密度 (W/cm2) ο ο ο r—Η ο r-Η ο τ—Η ο ι—Η CN 00 o o r-H r-H : 〇 CN o o r-H 電場強度 v2 (kV/mm) (Ν Ο 00 ο Ο <Ν Ο 00 ο (N 〇 0.23 00 d o 0.15 l> cn 00 CN 00 o 00 o 頻率 ω 2 (Hz) 800k 2Μ 13.56Μ 27Μ 150Μ 13.56Μ 13.56M 13.56M 27M 150M 13.56M 100k 100K 800K 13.56M 1 13.56M 種類 PQ CN PQ cn ffl 寸 PQ PQ m PQ cn PQ cn ffl 寸 PQ PQ cn PQ PQ cn m cn PQ 第一電源 輸出密度 (W/cm2) r-H Γ-Η r-H y—i r-H r-H i—H H r-H o r-H o’ (S o 電場強度 Vi (kV/mm) <Ν (Μ CN τ—Η <Ν r-Η <Ν Η 00 00 00 00 00 00 cW (N r-H 00 o CN r-H 頻率 ω 1 (Hz) ιη 100k 100k 100k 100k 100k 100k 50k IT) in r-H 13.56M 氺氺氺 種類 < m < 2 m m 樣品號數 CN 寸 r> 00 〇\ o 1—H CN r~H cn r-H 寸 KTi 1—H Ό s - ^ ^ - r
鎰 q:i : .dmoo粼:AUI -54- (49) 1273143 (結日冊) 在樣品 1至 1 〇號中,使用各在本發明之範圍內 之 1)第一高頻電場之頻率0 1及第二高頻電場之頻率 ^2間之關係,2)第一高頻電場之強度 VI及第二高頻 電場之強度 V2,及放電氣體之放電開始電場強度 IV 之間之關係,及 3 )第二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執行穩定 放電,並獲得具有高密度(由折射率之幅度判斷)之一層 。 在樣品 11至 16號中,使用在本發明之範圍外之 高頻電場,執行穩定放電,但層形成能力不足,且結果, 形成具有許多孔之一層,且不形成具有高密度(折射率低 )之一層,或無誘導放電,且不形成一層於基底上。 實例 2 以與樣品 1相同之方式製備樣品 1 7至 2 3號, 唯弟一及弟一電源由表 2所不者取代,並設置表 2所 示者取代,及設置表 2所示之第一濾波器及第二濾波器 〇 以與樣品 1相同之方式鑑定樣品 17至 2 3號。 結果顯示於表 3。 -55- (50)1273143 表2 樣品號數 第一電場 第一濾波器 電源種類 頻率 ω 1 (Hz) 電場強度 Vi (kV/mm) 功率密度 (W/cm2) 種類 17 A2 5k 12 1 電容器(100pF) 18 A5 100k 8 1 電容器(100pF) 19 A2 5k 12 1 線圈(ΙμΗ) 20 A5 100k 8 1 線圈(ΙμΗ) 21 B1 800k 1.2 1 線圏(10μΗ) 22 B3 13.56M 0.8 1 並 J ΜΝ 23 A4 50k 10 1 並
樣品號數 第二電場 第一瀘波器 電源種類 頻率 ω 2 (Hz) 電場強度 v2 (kV/mm) 功率密度 (W/cm2) 種類 17 Β3 13.56Μ 0.8 10 線圈(ΙμΗ) 18 Β3 13.56Μ 0.8 10 線圈(ΙμΗ) 19 Β1 800k 1.2 10 線圈(ΙμΗ) 20 Β1 800k 1.2 10 線_邮) 21 Β1 800k 1.2 10 線圏(ΙμΗ) 22 ΠΤΓ 川s 23 ΙΓΓΓ J \
樣品號數 鑑定 註 放電狀態 折射率 17 A 2.33 Inv. 18 A 2.32 Inv. 19 A 2.22 Inv. 20 A 2.28 Inv. 21 C 氺氺 Comp. 22 C 氺本 Comp. 23 A 1.63 Comp. Inv.:發明,Comp.:比較 :無層形成 -56- (51) 1273143 (結論) 有關本發明樣品 1 7至 2 0號,使用裝有表 2所 示濾波器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製備,發生正常放 電,並形成良好之層。有關比較性樣品 21號,無放電 發生,且不形成一層,其中,所用之濾波器不適合於該裝 置中之第一及第二電源。比較性樣品 22及 23號使用 普通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製備,其中,相對設置一 應用電極及一地電極作爲相對電極(不設置濾波器)。 有關樣品22號,由頻率高於正常者之一電源施加電場於 應用電極上,但不發生放電,且不形成層。有關樣品 23 號,由較低頻率之電源施加電場於應用電極上,但無放電 發生,不形成良好之一層。 實例 3
一背塗層塗覆於一長長度薄膜 KONICATAC KC4UX (1 5 0 0 m之卷薄膜)之一表面上,及一硬塗層塗覆於該 薄膜之另一表面上,如以後所述,以獲得具有硬塗層之一 基底’及所製之基底捲繞於一收起捲軸上。由使用圖 2 所示之三裝置自該基底製備一防反射薄膜,其中,第一, 第二’及第三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依次串連。放出 基底’並在第一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中構製一中折 射率層於基底之硬塗層上,在第二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 裝置中構製一高折射率層於所製之中折射率層上,及最後 ’在第三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中構製一低折射率層 -57- (52) 1273143 於所製之高折射率餍上。如此’獲得防反射薄膜(樣品 24至 27號),具有背塗層/基底 F/硬塗層/中折 射率層/高折射率層/低折射率層之結構。 [基底之製備] <製備具有潔淨硬塗層之基底 > 以下背塗層塗覆複合物塗覆於 K0NICATAC KC4ux 之一表面上,以形成一背塗層’及以下淸潔硬塗覆複合物 塗覆於另一表面上,以形成一潔淨硬塗層’具有中心線平 均粗糙度 Ra 爲 1 5 nm ’並具有乾厚度爲 4 // m。如此 ,獲得具有潔淨硬塗層之基底。
Aerosil 200V(Nihon Aerosil 公司生產)之 <<背塗層塗覆複合物 >> 丙酮 醋酸乙酯 異丙基乙醇 二乙醯纖維素 <<潔淨硬塗層塗覆複合物>> 二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單體 二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二體 3 〇份重量 4 5份重量 1 〇份重量 β 〇. 5份重量 2%丙酮分散液體 〇 . 1份重量 6 〇份重量 20份重量 -58- (53) 1273143 二異戊四醇六丙烯酸酯三體及高於三體之聚 合物 2 0份重量 二甲氧苯甲酮(光引發劑) 4份重量 醋酸乙酯 5 0份重量 甲基乙基酮 50份重量 異丙基醇 50份重量
[電極之製備] 在圖 2所示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中,介質 塗覆之滾子電極及多個介質塗覆之稜柱電極製備如下: 具有使用冷卻水冷卻之裝置之鈦合金T64所製之外 套滾子金屬基礎材料依大氣電漿方法,塗以具有高密度及 高附著力之鋁濺散塗層,俾獲得 1 000mm之滾子直徑。
其後,以與實式 1相同之方式執行密封處理及表面 拋光處理,以獲得 5 // m之 Rmax。 如此,獲得作爲 第一電極之滾子電極。所製之滾子電極之介質層具有空隙 體積大致爲零 %之體積。介質層具有 SiOx含量爲 75%克分子量。介質層之厚度爲1mm。 介質之相對介 質常數爲1 〇。導電性金屬基礎材料及介質間之線熱膨脹 係數之差爲 1.7X10·6/ °c。耐熱溫度爲 260 °c。 具有冷卻裝置之一空心棱柱鈦合金T 6 4依以上相同 方式塗以與以上相同之介質層。如此,獲得一稜柱電極 ’作爲第二電極。所製之棱柱電極之表面粗糙度Rmax ,介質層之SiOx含量,介質層之厚度,介質之相對介 -59- (54) 1273143 質常數,及導電性金屬基礎材料及介質間之線熱膨脹係數 之差,及耐熱溫度大致與以上滾子電極相同。 設置2 5稜柱電極與滾子電極相對,俾滾子電極及稜 柱電極間之空間距離爲1mm 。 稜柱電極之總放電表面 積爲 15〇〇〇cm2{ = 150cm(寬度方向上之長度)x4cm (輸送 方向上之長度)x2 5(電極數)}。 適當選擇裝置中所置 之濾波器。由相同方式之延伸電源構成所需之電源。 [防反射薄膜之製備] 在電漿放電之期間中,第一電極(滾子電極)及第二 電極(固定稜柱電極)之溫度維持於 80 °C,及滾子電 極由驅動器轉動。如下形成一層於基底上。三裝置中各所 用之第一及第二電源如表 3所示,且電源各接地。在 放電期間中,壓力爲l〇3kPa。 以下混合氣體引進於每 一裝置之放電空間中,及以上獲得之基底之潔淨硬塗層接 受連續電漿放電處理,俾在硬塗層上形成一中折射率層, 一高折射率層,及一低折射率層,並獲得一防反射薄膜與 該三層重疊。如此獲得 2 4及2 7號樣品。 <<中折射率層之混合氣體之成份>> 放電氣體:氮 99.4%體積 層形成氣體:二丁基二乙醯氧鍚(由Rintex公 司所製之蒸發器氣化,並與氬混合) 〇. 1%體積 額外氣體:氧 0.5 %體積 (55)1273143 <<中折射率層之電源條件>> 供應至第一電極之功率密度: 供應至第二電極之功率密度: 1 W/cm2 5 W/cm2 <<高折射率層之混合氣體之成份>> 放電氣體:氮 層形成氣體:四異丙氧鈦(由Rintex公司戶斤^ 之蒸發器氣化,並與氬混合) 額外氣體:氧 9 9.4 %體積 0.1%體積 0.5%體積 <<高折射率層之電源條件>:> 供應至第一電極之功率密度: 供應至第二電極之功率密度: 1 W/cm2 5 W/cm2 <<低折射率層之混合氣體之成份>> 放電氣體:氮 層形成氣體:四乙醯氧矽烷(由 之蒸發器氣化,並與氬混合) 額外氣體:氧 <<低折射率層之電源條件>> 供應至第一電極之功率密度: 供應至第二電極之功率密度: 98.9%體積
Rintex公司所製 0.1%體積 1%體積 1 W/cm2 3 W/cm2 (56) 1273143 在以上所獲得之樣品24至27號中,以與樣品1相同 之方式鑑定放電狀態,並執行以下鑑定。結果顯示於表3 [鑑定] <平均光譜反射率> 放電開始後1 〇分鐘,抽樣之樣品在5Q角度反射通 馨 過分光光度計型式1U-4000 (由 Hitachi Seisakuaho公 司生產)之條件下量度光譜反射反射率。與防反射層相對 之防反射薄膜之背表面經表面粗糖化,並接受光吸收處理 ’使用由黑濺散形成一光吸收層,並防止背表面反射光。 使用自400nm至 700nm之波長量度所製薄膜之反射光 · 頻。決定在所產生之光譜之 500至 650nm之波長上之 平均光譜反射率。依據以下標準鑑定平均光譜反射率: A:不高於0.2 # B :高於〇 . 2至低於0.5 C :不低於0.5 D:不能量度反射率,因爲層形成不足夠。 -62- 1273143
cnm 1 1 B o U a a 鑑定 1平均光譜折 射率 <ί Q 氺氺氺 I 放電狀態 c C U **第二電場 電場強度 V2 (kV/mm) CN 00 ο o 頻率 ύΰ 2 \ (Hz) 800k 13.56M 2M 電源讎 s cn m CN m *第一電場 電場強度 Vi (kV/mm) r-H 00 o T-H 頻率 60 1 (Hz) r-H 100k M IT) 2M 電源種類 2 <N m 樣品號數 <N .·ϊ -- 鎰qJ-Λ: .dulou.s粼:.AUI
II .· ϊ- -63- (58) 1273143 (k± \ 、尔口晒) 具有依本發明方法成層之三層之防反射薄膜(樣品24 及 25號)提供所要之平均光譜反射率。所有裝置之放 電狀態正常。反之,使用電場在本發明範圍外之樣品 26 號雖放電狀態良好,但提供較本發明爲劣之平均光譜反射 率。而且,樣品 27號不發生放電,且不形成層。 實例4 # [防反射薄膜之製備] 使用如圖 2所示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之一 。電極及介質與實例 3中所用者相同。第一電極之溫 、 維持於 1 50 °C,及第二電極之溫度維持於 80 t。如 下形成一層於基底上:使用表 4所示之電源。作爲基 底,使用 1〇〇 // m厚ARTON薄膜(非晶質環聚烯烴薄 膜,由 JSR公司生產)。放電期間之壓力爲103kPa。 以下混合氣體引進於裝置之放電空間中,及一透明導電性 ® 層形成於基底上。如此,獲得透明導電性薄膜樣品 28 至 3 2號。適當選擇濾波器置於裝置中。 <混合氣體之成份> 9 8.6 5 %體積 1.2%體積 0.0 5 %體積 0. 1%體積 放電氣體:氮 層形成氣體1:三(2,4戊烷二酮)銦 層形成氣體2··二丁基二乙醯氧鍚 額外氣體:氫 -64- (59) 1273143 依以下鑑定以上所獲得之樣品28至32號,及結果顯 示於表4。 [鑑定] <電阻係數(Ω .cm)> 使用四端方法依據JIS-R- 1 63 7量度電阻係數。使用 由Mitsubishi化學公司所生產之Lorest CP,MCP-T600執 行量度。 <透射率(%)> 使用分光光度計型式 lU_4000(Hitachi Seisakusho公 司生產),依據 JIS-R- 1 63 5量度透射率。所用光之長爲 5 5 0 n m 〇
-65- (60)1273143 表4 樣品號數 第一電場 電源種類 頻率 ω 1 (Hz) 電場強度 Vi (kV/mm) 功率密度 (W/cm2) 28 A2 5k 12 1 29 A4 50k 10 1 30 A6 200k 5 1 31 A6 200k 5 1 32 B3 13.56M 0.8 0.2
樣品號數 第二電場 電源種類 頻率 ω 2 (Hz) 電場強度 v2 (kV/mm) 功率密度 (W/cm2 ) 28 B3 13.56M 0.8 10 29 B3 13.56M 0.8 10 30 B3 13.56M 0.8 10 31 B1 800k 1.2 10 32 B3 13.56M 0.8 0.2
樣品號數 鑑定 註 透射率 (%) 電阻係數X 1〇·4 (Ω · cm) 28 91 2.1 Inv. 29 92 2.2 Inv. 30 92 1.8 Inv. 31 88 3.5 Inv. 32 無層形成 Comp. Inv :發明,Comp.:比較 -66- (61) 1273143 (結論) 發明樣品 2 8至 3 1號在層形成性質及層密度上優 良,並提供具有透明導電性層之基底,具有高透射率,非 常低電阻係數,及高性能。反之,比較性樣品 3 2號並 不形成層,因爲不誘導放電。 實例5 以與實例 4相同之方式製備樣品 3 3至 40號, 唯使用表 5所示之功率密度供應至電極。 [鑑定] <層厚度分佈> 在 5°角度反射之條件下通過分光光度計型式iu-4000(由HitachiSeisakuaho 公司生產)量度樣品之反射光 譜。與所形成之層相反之樣品之背表面經表面粗糙化,並 接受光吸收處理,使用黑濺散形成一光吸收層,並防止光 自背表面反射,使自4〇〇nm至 7〇Onm之波長量度所製 樣品之反射光譜。自光譜之λ /4計算光學厚度。在節 距 1cm之1〇點處量度層厚度,並依以下公式獲得厚 度分佈:層厚度分佈(%)=(最大層厚度-最小層厚度) xlOO/平均層厚度。 樣品依以下標準鑑定: A :厚度分佈低於1 %。 B :厚度分佈自1 %至低於3 %。 -67- (62) 1273143 C :厚度分佈自3 %至低於1 〇 %。 D :厚度分佈不低於1 〇 %。 <層形成率> 以基底通過執行放電之放電空間時之時間(層形成時 間)除以上計算之平均層厚度所獲得之値定義爲層形成率 。 例如,當基底以lm/分之輸送速度通過長度lm之 放電空間時,層形成時間爲一分鐘。當一分鐘中形成 6Qllm層時,則層形成率爲 lnm/sec。 結果顯示於表5。
-68- (63)1273143 表5 樣品號數 第一電場 第一濾波器 電源種類 頻率 ω 1 (Hz) 電場強度 Vi (kV/mm) 功率密度 (W/cm2) 33 Α5 100k 15 50 *1 34 Α5 100k 13 20 *1 35 Α5 100k 12 10 *1 36 Α5 100k 10 5 *1 37 Α5 100k 8 1 *1 38 Α5 100k 6 0.8 *1 39 Α5 100k 12 10 *1 40 Α5 100k 12 10 *1
樣品號數 第二電場 第二濾波器 電源種類 頻率 ω 2 (Hz) 電場強度 V2 (kV/mm) 功率密度 (W/cm2) 33 B3 13.56M 0.8 10 *2 34 B3 13.56M 0.8 10 *2 35 B3 13.56M 0.8 10 *2 36 B3 13.56M 0.8 10 *2 37 B3 13.56M 0.8 10 *2 38 B3 13.56M 0.8 10 *2 39 B3 13.56M 1.2 20 *2 40 B3 13.56M 2.5 50 *2
樣品號數 鑑定 註 層厚度分 佈 層形成率 (nm/sec) 33 A 18 Inv. 34 A 18 Inv. 35 A 15 Inv. 36 A 15 Inv. 37 A 5 Inv. 38 B 4 Inv. 39 A 25 Inv. 40 A 30 Inv. Inv.:發明 *1 :電容器(500pF) *2 :線圈(20μΗ) -69- (64) 1273143 (結論) 經証實所形成之層之均勻度及層形成速度由增加第一 - 電源之輸出進一步提高。 [本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層形成方法,此可產生高密度電漿 ,即使使用低廉及安全之放電氣體,諸如氮氣亦然,並使 用該方法,在高速度上形成具有高品質之層,並可在低成 Φ 本上提供具有高品質及高性能之基底。 【圖式簡單說明】 _ 圖1顯示使用噴氣方法之本發明之大氣壓力電漿放 電處理裝置之一實施例之槪要圖。 圖2顯示使用處理在相對電極間之空間中之基底之 方法之本發明之大氣壓力電漿放電處理裝置之一實施例之 槪要圖。 修 圖 3顯示滾子電極之一實施例之透視圖,其中,一 介質層塗覆於導電性金屬基礎材料上。 圖 4顯示稜柱電極之一實施之透視圖,其中,一介 . 質層塗覆於導電性金屬基礎材料上。 主要元件對照表 10電漿放電處理裝置 1 1第一電極 -70- (65) 1273143 1 2 第二電極 2 1第一電源 2 2 第二電源 23第一濾波器 24第二濾波器 3 1電漿放電容器 3 2放電空間
3 5 滾子電極 3 6稜柱電極 5 0氣體供應裝置 60電極溫度控制裝置 6 1管 64引導滾子 6 5夾嘴滾子 6 8分隔板
-71 _

Claims (1)

  1. 1273143 r-—— (1) 拾、申請專利範圍 第92 1 04574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95年1月18日修正 1 · 一種層形成方法,包括步驟:供應含有層形成氣 體之氣體至一放電空間,藉由施加高頻電場於放電空間, 在大氣壓力或接近大氣壓力時,激勵所供應之氣體,及曝 露一基底於激勵之氣體中,由此形成一層於基底上,其中 ,高頻電場爲一電場,其中,第一高頻電場及第二高頻電 場重疊,第二高頻電場之頻率ω 2高於第一高頻電場之 頻率ω 1,第一高頻電場之強度 VI,第二高頻電場之強 度V2,及放電開始電場強度IV滿足 VI g iv>V2 或 V1>IV g V2,及第二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不低於 1 W/cm2。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1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其 中,放電空間設置於相對之一第一電極及一第二電極之間 〇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1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其 中,第二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不大於 50W/cm2。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1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其 中,第二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不大於 20W/cm2。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1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其 中,第一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不小於 lW/cm2。 1273143 (2)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其 中,第一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不大於50W/cm2。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其 中,第一高頻電場及第二高頻電場之波形爲正弦波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其 中,第一高頻電場施加於第一電極,及第二高頻電場施加 於第二電極。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其 中,供應至放電空間中之氣體包含 90 至 99.9%體積 量之放電氣體。 1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9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其 中,放電氣體包含 50至10 0%體積量之氮氣體。 1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9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其 中,放電氣體包含低於50%體積量之稀有氣體。 1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其 中,層形成氣體包含選自有機金屬化合物氣體,金屬鹵化 物氣體,及金屬氫化物氣體所組之群中之至少之一。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1 2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有機金屬化合物氣體爲選自有機矽化合物,有機鈦 化合物,有機錫化合物,有機鋅化合物,有機銦化合物, 及有機鋁化合物所組之群中之至少一化合物。 14· 一種具有一層之基底,該基底由一方法製備,該 方法包括步驟:供應含有層形成氣體之氣體至一放電空間 中’在大氣壓力或接近大氣壓力時,藉由施加高頻電場於 -2 - 1273143 (3) 放電空間,激勵所供應之氣體,及曝露一基底於激勵之氣 體中,從而形成一層於基底上,其中,高頻電場爲一電場 ,其中,一第一高頻電場及一第二高頻電場重疊,第二高 頻電場之頻率ω 2高於第一高頻電場之頻率ω 1,第一 高頻電場之強度 VI,第二高頻電場之強度 V2,及放電 開始電場之強度 IV滿足關係 VI 2IV>V2或 V1>IV ^ V2,及第二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不小於 1 W/cm2。 1 5 · —種層形成方法,包括步驟:供應含有一層形成 氣體及具有氮氣體之一放電氣體之氣體至一放電空間中, 在大氣壓力或接近大氣壓力時,藉由施加高頻電場於放電 空間,激勵所供應之氣體,及曝露一基底於激勵之氣體中 ,由此形成一層於基底上,其中,高頻電場爲一電場,其 中,一第一高頻電場及一第二高頻電場重疊,第二高頻電 場之頻率ω 2高於第一高頻電場之頻率ω 1,第一高頻 電場之強度 V 1,第二高頻電場之強度 V2,及放電開始 電場之強度 IV滿足關係 VI gIV>V2或 V1>IV g V2,及第二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不小於 1 W/cm2。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放電空間形成於相對之一第一電極及一第二電極之 間。 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第二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不大於50 W/cm2。 1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第二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不大於20 w/cm2。 1273143 (4) 1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IS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第一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不小於IW/cm2。 2 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第一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不大於50W/cm2。 2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第一高頻電場及第二高頻電場之波形爲正弦波形。 2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6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第一高頻電場施加於第〜電極,及第二高頻電場施 _ 加於第二電極。 2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供應於放電空間中之氣體包含 90至 99.9%體 積量之放電氣體。 2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2 3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放電氣體包含 50至1〇〇%體積體之氮氣體。 2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23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放電氣體包含低於50%體積量之稀有氣體。 ·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15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層形成氣體包含選自有機金屬化合物氣體,金屬鹵 化物氣體,及金屬氫化物氣體所組之群中之至少之一。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26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有機金屬化合物氣體爲選自有機矽化合物,有機鈦 化合物,有機錫化合物,有機鋅化合物,有機銦化合物, 及有機鋁化合物所組之群中之至少一化合物。 2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5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其 -4- 1273143 (5) 中,頻率ω 1 不高於200kHz。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其 中,頻率ω 2 不低於800kHz。 30. —種具有一層之基底,該基底由一方法製備,該 方法包括步驟:供應含有層形成氣體及具有氮氣體之一放 電氣體之氣體至一放電空間中,在大氣壓力或接近大氣壓 力時,藉由施加高頻電場於放電空間,激勵所供應之氣體 ,及曝露一基底於激勵之氣體中,從而形成一層於基底上 ,其中,高頻電場爲一電場,其中,一第一高頻電場及一 第二高頻電場重疊,第二高頻電場之頻率ω 2高於第一 高頻電場之頻率ω 1,第一高頻電場之強度 VI,第二高 頻電場之強度 V2,及放電開始電場之強度 IV滿足關 係 VI ^ IV>V2 或 V1>IV g V2,及第二高頻電場 之功率密度不小於 1 W/cm2。 3 1 . —種層形成方法,包括步驟:供應含有一層形成 氣體之氣體至一放電空間中,在大氣壓力或接近大氣壓力 時,藉由施加高頻電場於放電空間,激勵所供應之氣體, 及曝露一基底於激勵之氣體中,從而形成一層於基底上, 其中,高頻電場爲一電場,其中,一第一高頻電場及一第 二高頻電場重疊,第二高頻電場之頻率ω2高於第一高 頻電場之頻率ω 1,第一高頻電場之強度 VI,第二高頻 電場之強度 V2,及放電開始電場之強度IV滿足關係 VI g IV>V2或 V1>IV g V2,及第一及第二高頻電 場之功率密度不小於 1 W/cm2。 -5- 1273143 (6) 3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31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放電空間形成於相對之一第一電極及一第二電極之 3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3 1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第二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不大於 50W/cm2。 3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33 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第二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不大於 20W/cm2。 3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3〗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第一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不小於lW/cm2。 3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5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第一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不大於5〇w/Cm2。 3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第一高頻電場及第二高頻電場之波形爲正弦波形。 3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2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第一局頻電場施加於第一電極,及第二高頻電場施 加於第二電極。 3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1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供應於放電空間中之氣體包含 9 0至9 9 · 9 % p 積量之放電氣體。 4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9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放電氣體包含50至100%體積量之氮氣體。 4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 9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其中,放電氣體包含低於50%體積量之稀有氣體。 4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1項所述之層形成方法, -6- 1273143 (7) 其中,層形成氣體包含選自有機金屬化合物氣體,金 化物氣體,及金屬氫化物氣體所組之群中之至少之一 4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42項所述之層形成方 其中,有機金屬化合物氣體爲選自有機矽化合物,有 化合物,有機錫化合物,有機鋅化合物,有機銦化合 及有機鋁化合物所組之群中之至少一化合物。 4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31項所述之層形成方 其中,第二高頻電場之電流12高於第一高頻電場之 II。 4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 44項所述之層形成方 其中,頻率ω 2 與頻率ωΐ 之比率ω 2/ ω 1 不 100。 46. —種具有一層之基底,該基底由一方法製備 括步驟:供應含有層形成氣體之氣體至一放電空間中 大氣壓力或接近大氣壓力時,藉由施加高頻電場於放 間’激勵所供應之氣體,及曝露一基底於激勵之氣體 從而形成一層於基底上,其中,高頻電場爲一電場, ’一第一高頻電場及一第二高頻電場重疊,第二高頻 之頻率2商於第一*局頻電場之頻率0 1’第一局 場之強度 V 1,第二高頻電場之強度 V2,及放電開 場之強度 IV滿足關係 VI $IV>V2或 V1>IV g ’及第〜及第二高頻電場之功率密度不小於 lW/cm2 屬齒 〇 法, 機鈦 物, 法, 電流 法, 小於 ,包 ,在 電空 中, 其中 電場 頻電 始電 V2
TW092104574A 2002-06-10 2003-03-04 Layer formation method, and substrate with a layer formed by the method TWI273143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68392 2002-06-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307760A TW200307760A (en) 2003-12-16
TWI273143B true TWI273143B (en) 2007-02-11

Family

ID=29561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2104574A TWI273143B (en) 2002-06-10 2003-03-04 Layer formation method, and substrate with a layer formed by the method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6759100B2 (zh)
EP (1) EP1371752B1 (zh)
JP (2) JP5115522B2 (zh)
KR (1) KR100937789B1 (zh)
CN (1) CN100354453C (zh)
DE (1) DE60320717D1 (zh)
TW (1) TWI2731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33606B1 (en) * 2000-12-12 2013-02-13 Konica Corporation Plasma discharge apparatus
JP2002322558A (ja) * 2001-04-25 2002-11-08 Konica Corp 薄膜形成方法、光学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20030207093A1 (en) * 2001-12-03 2003-11-06 Toshio Tsuji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yer forming metho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yer formed by the method, and material comprising the layer
TWI273143B (en) 2002-06-10 2007-02-11 Konica Corp Layer formation method, and substrate with a layer formed by the method
US20040175498A1 (en) * 2003-03-06 2004-09-09 Lotfi Hedhli Method for preparing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ies
WO2004087991A1 (ja) * 2003-03-31 2004-10-14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薄膜形成装置及び薄膜形成方法
US7740917B2 (en) * 2003-07-16 2010-06-22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Method for forming thin film and base and having thin film formed by such method
US20070253051A1 (en) * 2003-09-29 2007-11-01 Kunihiko Ishihara Optical Device
US20060040067A1 (en) * 2004-08-23 2006-02-23 Thomas Culp Discharge-enhanced 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WO2006067952A1 (ja) * 2004-12-20 2006-06-29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ガスバリア性薄膜積層体、ガスバリア性樹脂基材、有機elデバイス
US7732342B2 (en) * 2005-05-26 2010-06-08 Applied Materials, Inc. Method to increase the compressive stress of PECVD silicon nitride films
US7566655B2 (en) * 2005-05-26 2009-07-28 Applied Materials, Inc. Integration process for fabricating stressed transistor structure
US8138104B2 (en) * 2005-05-26 2012-03-20 Applied Materials, Inc. Method to increase silicon nitride tensile stress using nitrogen plasma in-situ treatment and ex-situ UV cure
US8129290B2 (en) * 2005-05-26 2012-03-06 Applied Materials, Inc. Method to increase tensile stress of silicon nitride films using a post PECVD deposition UV cure
JP2009526129A (ja) 2006-02-09 2009-07-16 フジフィルム マニュファクチャリング ユーロプ ビー.ブイ. 短パルス大気圧グロー放電方法及び装置
WO2007139379A1 (en) * 2006-05-30 2007-12-06 Fujifilm Manufacturing Europe B.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position using pulsed atmospheric pressure glow discharge
JP2009079233A (ja) * 2006-06-16 2009-04-16 Kobe Steel Ltd 薄膜形成方法
TWI275658B (en) * 2006-09-13 2007-03-11 Ind Tech Res Inst Method of improving surface frame resistance of a substrate
KR20090079934A (ko) 2006-10-12 2009-07-22 씨-쓰리 인터내셔널, 엘엘씨 유체 가공 시스템 및 그의 성분을 위한 예방적 표면 처리를 제공하기 위한 방법
EP2109876B1 (en) 2007-02-13 2015-05-06 Fuji Film Manufacturing Europe B.V. Substrate plasma treatment using magnetic mask device
DE102007025152B4 (de) * 2007-05-29 2012-02-09 Innovent E.V. Verfahren zum Beschichten eines Substrats
WO2009096785A1 (en) 2008-02-01 2009-08-06 Fujifilm Manufacturing Europe B.V.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lasma surface treatment of a moving substrate
EP2241165B1 (en) 2008-02-08 2011-08-31 Fujifilm Manufacturing Europe B.V.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multi_layer stack structure with improved wvtr barrier property
EP2528082A3 (en) 2008-02-21 2014-11-05 FUJIFILM Manufacturing Europe B.V. Plasma treatment apparatus with an atmospheric pressure glow discharge electrode configuration
JP2012517530A (ja) 2009-02-12 2012-08-02 フジフィルム・マニュファクチュアリング・ヨーロッパ・ベスローテン・フエンノートシャップ ポリマー基材上の2層バリヤー
EP2226832A1 (en) 2009-03-06 2010-09-08 FUJIFILM Manufacturing Europe B.V. Substrate plasma treatment using side tabs
GB201012225D0 (en) 2010-07-21 2010-09-08 Fujifilm Mfg Europe Bv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barrier layer on a substrate and a multi-layer stack
GB201012226D0 (en) 2010-07-21 2010-09-08 Fujifilm Mfg Europe Bv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barrier on a sheet and a sheet for PV modules
WO2012050869A1 (en) * 2010-09-28 2012-04-19 Ndsu Research Foundation Atmospheric-pressure 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US9062384B2 (en) 2012-02-23 2015-06-23 Treadstone Technologies, Inc. Corrosion resistant and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surface of metal
US9018108B2 (en) 2013-01-25 2015-04-28 Applied Materials, Inc. Low shrinkage dielectric films
US10332840B2 (en) * 2017-03-21 2019-06-25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physically unclonable function (PUF) and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375A (ja) * 1991-06-25 1993-01-08 Canon Inc 真空処理装置
US5430859A (en) * 1991-07-26 1995-07-04 Sundisk Corporation Solid state memory system including plural memory chips and a serialized bus
JPH05166595A (ja) * 1991-12-12 1993-07-02 Fuji Denpa Koki Kk 高気圧高密度プラズマ発生方法
JPH0892747A (ja) * 1994-09-22 1996-04-09 Sekisui Chem Co Ltd 基板の表面処理方法
US5727208A (en) * 1995-07-03 1998-03-10 Dell U.S.A. L.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figuration of processor operating parameters
JP3040358B2 (ja) 1996-05-24 2000-05-15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グロー放電プラズマ処理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H1116696A (ja) 1997-06-25 1999-01-22 Seiko Epson Corp 大気圧プラズマ生成方法および装置並びに表面処理方法
JP3530021B2 (ja) * 1998-05-25 2004-05-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真空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処理台
JP3959906B2 (ja) * 1998-10-26 2007-08-15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及びプラズマ処理方法
JP4120087B2 (ja) * 1999-03-30 2008-07-1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及びプラズマ処理方法
JP3982153B2 (ja) * 1999-07-27 2007-09-2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及びプラズマ処理方法
JP4075237B2 (ja) * 1999-08-17 2008-04-1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処理システム及びプラズマ処理方法
WO2001028922A1 (fr) * 1999-10-18 2001-04-26 Kyowa Chemical Industry Co., Ltd. Agent de fixation de colorant pour encre aqueuse, support d'enregistrement a jet d'encre et compose a base d'hydrotalcite poreux
JP2002009138A (ja) * 2000-06-21 2002-01-1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静電チャック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静電チャック
JP2002158219A (ja) 2000-09-06 2002-05-31 Sekisui Chem Co Ltd 放電プラズマ処理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処理方法
JP2002110397A (ja) 2000-09-27 2002-04-12 Sekisui Chem Co Ltd 常圧パルスプラズマ発生方法
US6769069B1 (en) * 2000-10-19 2004-07-2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Service processor control of module I / O voltage level
KR100464902B1 (ko) * 2001-02-12 2005-01-05 (주)에스이 플라즈마 대기압에서 저온 플라즈마를 발생시키는 장치
US6441554B1 (en) * 2000-11-28 2002-08-27 Se Plasma Inc.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low temperature plasma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US6845444B2 (en) * 2001-08-23 2005-01-18 Silicon Integrated Systems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trapping devices
US6510099B1 (en) * 2001-09-28 2003-01-21 Intel Corporation Memory control with dynamic driver disabling
JP4282923B2 (ja) * 2001-11-01 2009-06-2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プラズマ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TWI273143B (en) * 2002-06-10 2007-02-11 Konica Corp Layer formation method, and substrate with a layer formed by the method
JP4433680B2 (ja) * 2002-06-10 2010-03-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薄膜形成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371752B1 (en) 2008-05-07
KR100937789B1 (ko) 2010-01-20
JP2010185144A (ja) 2010-08-26
US20040213920A1 (en) 2004-10-28
US6759100B2 (en) 2004-07-06
JP5115522B2 (ja) 2013-01-09
KR20030095214A (ko) 2003-12-18
DE60320717D1 (de) 2008-06-19
CN1467302A (zh) 2004-01-14
TW200307760A (en) 2003-12-16
EP1371752A2 (en) 2003-12-17
CN100354453C (zh) 2007-12-12
EP1371752A3 (en) 2004-01-14
US20030232136A1 (en) 2003-12-18
JP2009235576A (ja) 2009-10-15
US7166335B2 (en) 2007-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73143B (en) Layer formation method, and substrate with a layer formed by the method
JP4433680B2 (ja) 薄膜形成方法
JP5082242B2 (ja) 薄膜形成方法
WO2006067952A1 (ja) ガスバリア性薄膜積層体、ガスバリア性樹脂基材、有機elデバイス
JP2007038445A (ja) ガスバリア性薄膜積層体、ガスバリア性樹脂基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デバイス
JPWO2005059202A1 (ja) 薄膜形成方法並びに該方法により薄膜が形成された基材
JP2007113043A (ja) ガスバリア性薄膜積層体、ガスバリア性樹脂基材とそれを用いた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デバイス
JP2005272957A (ja) 表面処理方法及び該表面処理方法により表面処理された基材
JP2007017668A (ja) 光学フィルム
JP4899863B2 (ja) 薄膜形成装置及び薄膜形成方法
JP4686956B2 (ja) 機能体の形成方法
JP4349052B2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フレネル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4539059B2 (ja) 透明導電膜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JP4534081B2 (ja) 薄膜形成装置
JP4254190B2 (ja) 薄膜形成方法
JP4797318B2 (ja) 透明導電膜積層体及びその形成方法
JP4432429B2 (ja) ディスプレイ用レンチキュラー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JP4821324B2 (ja) 透明でガスバリア性の高い基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175633A (ja) ガスバリア性薄膜積層体、及びガスバリア性樹脂基材、及び有機elデバイス
JP2006267347A (ja) 薄膜、反射防止基材、半導体デバイスと微粒子製造方法及び薄膜製造方法
JP2004246241A (ja) 光学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328125A (ja)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060770A (ja) 薄膜形成装置
JP2006002224A (ja) 薄膜形成方法
JP2004146355A (ja) 透明導電膜の形成方法及び透明導電膜を有する基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