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507030B - Residual-yarn-cutting method and cutting device in a loom - Google Patents

Residual-yarn-cutting method and cutting device in a loo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507030B
TW507030B TW090126369A TW90126369A TW507030B TW 507030 B TW507030 B TW 507030B TW 090126369 A TW090126369 A TW 090126369A TW 90126369 A TW90126369 A TW 90126369A TW 507030 B TW507030 B TW 50703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spindle
base
bobbin
cut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0126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iwamu Niimi
Makoto Yakushi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Ind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Ind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Ind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5070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50703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4Details
    • D01H1/38Arrangements for winding reserve lengths of yarn on take-up packages or spindles, e.g. transfer tail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9/00Arrangements for replacing or removing bobbins,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or take-up stations ; Combination of spinning-winding machine
    • D01H9/02Arrangements for replacing or removing bobbins, cores, receptacles, or completed packages at paying-out or take-up stations ; Combination of spinning-winding machine for removing completed take-up packages and replacing by bobbins, cores, or receptacles at take-up stations; Transferring material between adjacent full and empty take-up elements
    • D01H9/16Yarn-severing arrangements, e.g. for cutting transfer tails; Separating of roving in fl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Description

507030 五、發明說明(1 ) 【發明所屬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環錠紡織機、環錠捻線機等紡織機中, 在落紗時的尾紗切斷方法以及尾紗切斷裝置。 【習知技術】 在環錠紡織機、環錠捻線機等紡織機中,爲使於滿管時 可自動的進行換管作業,用以於換管後之在啓動時可將紗 線自動的捲繞至空筒管上,而要求有連接於滾輪部分之紗 線在通過鋼絲圈後,接下來便接續於錠子。爲了滿足此種 要求,習知上,於錠子基部係設置有傾斜卷、以及其下方 之尾紗捲繞部,滿管後,使綱領板急速下降且進行傾斜捲 繞後,於尾紗捲繞部上捲繞紗線,於滿管紗線之牽伸時, 由尾紗捲繞部連接至滿管紗線之紗線(尾紗)以尾紗切斷 部切斷。 此種切斷裝置,係於日本專利公開第昭48 - 93735號公 報揭示有,於具有切斷刃之紗線保持裝置上,設置有嵌合 管筒下部之管筒座,在落紗時,會使前述紗線保持裝置連 同滿管紗線(卷裝)一起上昇之物。 又,於日本專利公開第昭62 - 1 4 1 1 3 5號公報揭示有,於 尾紗捲繞部(尾紗拴住部)上設置有用以在圓周方向持有 傾斜之方向性的毛絲部分,且將前述毛絲部分之傾斜方向 相異的毛絲於交錯配置者。 此外,於日本專利公開第平6 - 1 58442號公報揭示有, 將尾紗固定於錠子上之包腳紗自動落紗留頭裝置(u n d e r 507030 五、發明說明(2) winding crowm)、以及於插入錠子所固定之錠盤用以使 可朝上下方向滑動而所裝備之滑動套筒,構成用以支撐之 裝置。此種裝置係如第6 ( a ),( b )圖所示,於錠子5 1 之筒管嵌合部52之正下方固定有包腳紗自動落紗留頭裝 置53。於錠盤54用以使可朝上下方向滑動而所裝備之滑 動套筒55,形成有使上部形成收容凹部56之內突緣57a ,藉由夾裝於內突緣57a與錠盤54之上面間的螺旋彈簧 58,而使滑動套筒55朝包腳紗自動落紗留頭裝置53側按 壓施加作用力。於較內突緣57a更下方係形成有外突緣 57b,外突緣57b之上方係配置有磨耗環59。此外,綱領 板60之下面係形成有可與磨耗環59抵接之突起60 a。 在此裝置中,於落紗時綱領板60在下降至尾紗捲繞位 置途中,當突起60a與磨耗環59抵接後,便下降至尾紗 捲繞位置。之後便如第6 ( a )圖所示,綱領板60被配置 於尾紗捲繞位置之狀態下’經由磨耗環59之滑動套筒55 ,係於其上端與包腳紗自動落紗留頭裝置5 3下面之間可 確保所定之尾紗捲繞範圍的位置上’以對抗螺旋彈簧58 之作用力而支撐。在此狀態下’尾紗在於錠子5 1捲繞3〜 4次後,管紗6 1便會使其落紗’藉落紗途中使連接於管紗 6 1之紗線斷裂。 接著,將空筒管插入於錠子之後’綱領板60在上昇至 開始捲繞位置後,滑動套筒55便會藉由螺旋彈簧58之作 用力如第6 ( b )圖所示般’使包腳紗自動落紗留頭裝置 507030 五、 發明說明 ( 3 ) 53 上昇至收容凹部 56 所收容之位置爲止。 此時, 於 尾 紗 捲 繞 範 圍 內 所 捲 繞 之 尾 紗 係被維 持於收容凹 部56內。 [ 發 明 所 欲 解 決 之 問 題 ] 揭 示 於 曰 本 專 利 公 開 第 昭48 _ •9 3 7 3 5號公 報以及 曰 本 專 利公 開 第 平 6 -1 58442 號 公報之 裝置,爲使 於落紗 時 將 任 —* 的 尾 紗 數 次 捲 繞 於 錠 子 之故, 而使尾紗捲 繞部於 落 紗 後 餘 紗 增 多 〇 而 Μ j \\\ 論 是 在 哪一個 情況下,餘 紗量便 會 於 反 覆 的 落 紗 下 增 多 1 而 使 得 必須要 頻繁的進行 餘紗處 理 〇 此 外 因 尾 紗 之 捲 繞 長 度 爲 長,故 難以除去餘 紗。特別 是 在 曰 本 專 利 公 開 第 平 6-158442 號 公報中所揭 示之裝 置 因 爲 將 餘 紗在 落 紗 後 塞 入 收 容凹部 56,而造成 將餘紗 除 去 的 程 序 繁 雜 〇 另 ·— 方面 揭 示於 曰 本 專利公 開第昭62-] [41135 號 公 報 中 之 裝 置 因 於 尾 紗 捲 繞 部設有特殊構造之 紗線把持 部 ( 毛 絲 部 分 ) , 尾 紗 之 捲 繞 長度若 爲約1捲爲 佳,相 較 於 刖 述 兩 習 知 技 術 係 爲 減 少 其 餘紗之 量。然,因 必須要 形 成特 殊 的 尾 紗 具 有在 製 造 上 繁雜之 問題。 本 發 明 係 爲 有 鑑 於 _ V/一 刖 述 習知之 問題點之物 ,其第 1 g 的 係 爲 以 簡 單 的 結 構 提 供 一種於 紡織機中可 減少在 錠 子 基 部 之 餘 紗 ( 尾 紗 ) 之 尾 紗 嵌段方 法。又,第 2目的 係 爲 提 供 —^ 種 適 用 於 實 施 刖 述 切 斷方法 之尾紗切斷: 裝置。 [ 解 決 問 題 之手 段 ] 爲 了 達 成前 述 第 1 a 的 ,於申 -5- 請專利範圍 第1項 之 發 明 507030 五、 發明說明 ( 4 ) 中 將 具 備 有 使 筒 管 插 嵌 之 筒 管 插 嵌 部 與 設 於 較 該 筒 管 插 嵌 部 更 下 側 之切 斷 部 的 尾 紗切 斷 元 件 以 可 沿 著 較 錠 子 基 部 上 方 更 爲 延 伸 之 底 座 ( b r a id ) 升 降 Λ 且 可 維 持 與 錠 子 基 部 之 間 由 鋼 絲 圏 而 連 接 於 管 紗 之 紗 線 而 裝 配 於 落 紗 停 止 時 使 綱 領 板 停 止 於前 述 尾 紗 切 斷 元件 與 刖 述 錠 子 基 部 之 間 之 抵 接 部 附 近 > 且 於 刖 述 尾 紗 切 斷 元 件 與 銳 子 基 部 之 間 之 抵 接 部 以 下 的位 置 上 將 紗 線 以 捲 繞 狀 態 下 使 錠 子 停 止 於此狀 態 下 藉 由 落 紗 裝 置 而 將 管 紗 拉起 在拉起 途 中 爲 止 將 一-、_, 一 刖 述 尾 紗 切 斷 元 件 與 管 紗 一 起 使 其 上 昇 該 尾 紗 切 斷 元 件 與 前述 錠 子 基 部 之 間 引 導 白 管 紗而 連 接 至 鋼 絲 圈 之 紗 線 5 之 後 以 白 管 紗 脫 離 之 尾 紗 切 斷 元 件 與 一、../一 刖 述 錠 子 基 部 之 間 維 持前 述 紗 線 的 同 時 , 並 以 、/一 刖: 述 切1 斷i 部- ©1 Κτ; 沙線 〇 在 此 發 明 中 > 筒 管 係 以 將 其下 部 嵌 合 至 尾 紗切 斷 元 件 之 筒 管 插 嵌 部 的狀 態 下 j 使 其 裝 設 於 錠 子 〇 在 落 紗 停止 時 與 習 知 相 同 的 動 作 使 綱 領 板 下 降 並 停止於 尾 紗 切 斷 元 件 與 前述 錠 子 基 部 之 間 的 抵 接 部 附 近 〇 爾 後 , 位於 尾 紗 切 斷 元件 與 錠 子 基 部 間 之 抵 接 部 以 下 之 紗 線 便 會 以 捲 繞 狀 態 將 錠 子 停 止 0 接 著 y 藉 由 落 紗 裝 置 使 管 紗 拉 起 5 於拉 起 途 中 爲 止 將 尾 紗切 斷 元 件 連 同 管 紗 一 同 上 昇 5 尾 紗 切 斷 元 件 與 前述 錠 子 基 部 之 間 引 導 白 管 紗而 連 接 至 鋼 絲 圈 之 紗 線 〇 之 後 以 白 管 紗 脫 離 之 尾 紗切 斷 元 件 與 銳 子 基 部 之 間 維 持 -Χ-Ζ-» 刖 述 紗 線 的 同 時 5 以 切 斷 部 切 斷 紗 線 〇 連 接 於 鋼 絲 圈 之 絲 線 端 部 係於到下次 落 紗 爲 止 爲 -6- 被 維 持於 尾 紗切 斷 元 件 與 錠 507030 五、發明說明(5) 子基部之間。從而,無須設置複雜的絲線維持部,便可縮 短爲使下次捲繞而連接至鋼絲圏之絲線而固定於錠子之必 要的長度。此外,被維持在尾紗切斷元件與錠子基部間之 尾紗,係於在下次落紗之際可自連接於管紗之錠子脫離。 於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中,係將於申請專利範圍 第1項中之前述綱領板停止於所定位置後,以將紗線捲繞 於前述尾紗切斷元件與錠子基部之間之抵接部以下位置約 1捲以下之狀態下,使錠子停止。此發明中,可更加縮短 於落紗時,維持於尾紗切斷元件與錠子基部之間之紗線長 度,且於下次落紗時,將前述紗線確實的連接於管紗而自 錠子脫離。 於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發明中,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 1項或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發明中,於前述底座與前述 尾紗切斷元件之間,設置有規制裝置,係用以規定使前述 尾紗切斷元件連同前述管紗一同上昇至所定高度以上者; 當管紗被拉起至較所定高度爲高時,前述尾紗切斷元件便 自管紗脫離。在此發明中,於落紗時,將嵌合於管紗且上 昇之尾紗切斷元件到達於所定高度之後,便會藉由規制裝 置而限制尾紗切斷元件之上昇,使尾紗切斷元件可確實的 自管紗脫離,進而形成將紗線維持於自管紗連接於鋼絲圈 之狀態。 爲了達成第2目的之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發明,係爲 藉由落紗裝置而將空筒管插入至管紗所拉起錠子後,於再 507030 五、 發明說明 ( 6; ) 度 開 始 紗 線 捲 繞 之 紡 織 機中,於 較 錠 子 基 部 上 方 更 爲 延伸 之 底 座 上 係於可升 降 下設有尾 紗切 斷 元 件 y 該 尾 紗 切 斷 元 件係 具 備 有 筒 管 插 嵌 部,係用 以 插 嵌 筒 管 j 以 及切 斷 部 係 被 設 置 於 較 該 筒 管 插嵌部更 爲 下 側 處 , 且 設 置 有 規 制 裝 置 係 將 -Λ 2^ 刖 述 尾 紗切 斷元件經 常 的 抵 接 於前 述 錠 子 基 部 而 可 維 持 與 該 錠 子 基 部間之尾 紗 、L 刖 述 尾 紗切 斷 元 件 與 、r · 刖 述 錠 子 之 間 於 落 紗 時 ,將前述 尾 紗 切 斷 元 件 限 制 於 較 與 刖 述 錠 子 基 部 抵 接 位 置 高於所定 高 度 以 上 而 上 昇 〇 在 此 發 明 裝 置 中 已 與 串 請 專 利範圍第 3 項 之 發 明 相 同 作 用 下 落 紗 時 將 白 管 紗 連 接 至 鋼絲圈之 紗 線 維 持在 尾 紗 切 斷 元 件 與 錠 子 基 部 之 間 的 同 時 ,以管紗> 側: 將i 紗ί 線, 切1 断 〇 於 甲 請 專 利 範 圍 第 5 項之發明 中 係 爲 具 於 甲 Ξ主 m 專 利 範 圍 第 4 項 ί之 -發 :明 丨裡, 將 前述規制 裝 置 用 以 裝 設 在 、、,· 刖 述 尾 紗 切 斷 元件 之 內 側 下 部 、 以及將前 述 底 座 設 於所定位 置 上 之 抵 止 部 之 間 5 尾 紗 切 斷 部係有經 常 施 加 作用 力 於 銳 子 基 部 側 之 彈 簧 0 在 此 發 明 中 ,尾紗切 斷 元 件 係 藉 由 彈 簧 之 作 用 力 而 將 與 錠 子 基 部 間 之 紗線確實 的 維 持 〇 此外 於 落 紗 時 將 尾 紗切 斷 元 件 上 昇 至 所定位置 爲 止 5 白 管 紗 脫 落 而 落 下 之 際 1 則快 速 的 到 達 與 錠子基部 抵 接 之 位 置 , 以 可 維 持 紗 線 〇 於 甲 請 專 利 範 圍 第 6 項之發明 中 , 係 爲 具 於 甲 請 專 利 範 圍 第 4 項之發明 "里, 將 :前述規制 裝 置 用 以 裝 設 在 刖 述 底 座 之 所定位 置 藉 由 與 、二 刖 述尾紗切 -8- 斷 元 件 抵 接 而 限 制 該 尾 紗 507030 五、 發明說明( 7) 切 斷元件之上 昇之抵止部。在此發明中,係 簡 化 用 以 限 制 尾 紗切斷元件 之上昇之規制裝置的構造。 於申請專利 範圍第7項之發明中,係於申 Ξ主 R円 專 利 範 圍 第 4 項之發明中 ,爲使尾紗切斷元件壓接至錠 子 基 部 側 j 於 基 部或尾紗切 斷元件之任一方、或是雙方係 設 有 磁 鐵 〇 在 此 發明中,係 將尾紗切斷元件抵接於錠子基 部 之位 置 上 , 藉 由磁鐵之吸 引力而使其壓接於錠子基部側 , 且 可 確 實 的 維 持在尾紗切 斷元件與錠子基部之間之紗線 0 於申請專利 範圍第8項之發明中,係於申 Ξ主 δ円 專 利 範 圍 第 4 ’ -7項任一項 之發明中,於前述筒管插嵌部 係 設 置 有 爲 使 與 筒管間的嵌 合力提高之嵌合力增強裝置。 在 此 發 明 中 於 落紗時,係 將尾紗切斷元件確實的連同管 紗 上 昇 至 所 定 高 度。 [ 本發明較佳 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以下,依據 第1圖〜第3圖,用以說明本 發 明 具 體 化 之 一 實施例。 如第1 ( a ) >圖所示,錠子1係爲經由被 固 定 至 銳 子 板 部 2之錠管3 中之軸承4,而以可旋轉之狀 態 所 支 撐 〇 錠 子 1係具備有 底座部5、以及固著於底座部 5 之下 側 中 心 部 之錠子軸6 ,錠子軸6係爲以插入至錠管 3 之 狀 態 下 ’ 以 可旋轉錠管 3而所支撐者。底座部5 ’係 一 體 型 成於 以 裝著有筒管 B之底座5a、形成於底座5a 下 側 之 較 底 座 5 rc i大徑之錠子基部5 b、形成於錠子基部5 b 下 側 之 皮 帶 懸 掛部5 c。 底座部係以鋁或鋁合金所製’ -9 - 錠子軸 6 係 507030 五、發明說明(8) 插嵌成形於底座部5。底座5a之上部係裝備有使筒管B可 一體旋轉而卡合之卡合元件(例如,卡合鈕)7。 於較錠子基部5b上方更爲延伸之底座5 a上,係亦可升 降之狀態設置有尾紗切斷元件8。如第1 ( b )圖所示,尾 紗切斷元件8爲具備有筒管B所插嵌之筒管插嵌部9、以 及設置於較筒管插嵌部9更下側之切斷部1 0。在使筒管插 嵌部9形成爲圓形的同時,於內側形成有收容螺旋彈簧1 1 之凹部9a。於底座5a中,於將尾紗切斷元件抵接於錠子 基部5b的狀態下,其下部係作爲與筒管插嵌部9之上端 對向位置上之抵止部,而用以將領部(co 1 1 a r ) 1 2固定。 領部1 2之外徑係形成爲較凹部9a之內徑若干爲小,尾紗 切斷元件8係沿著領部12滑動。筒管插嵌部9之外徑係 形成爲上側部分爲較小者。 螺旋彈簧1 1之下端,係抵接於凹部9a之下端,且其上 端係以抵接至領部1 2之下端的狀態下收容至凹部9a內。 螺旋彈簧1 1,係將尾紗切斷元件8以經常地施加作用力於 錠子基部5b之彈簧而構成者。此外,螺旋彈簧11係構成 有,用以將尾紗切斷元件8限制於較與錠子基部5b抵接 之位置上昇至所定高度以上之規制裝置。 切斷部1 〇係形成爲圓形,在此實施例中,刀刃前端之 徑係爲以較筒管B之下端外徑爲大所形成者。 於筒管插嵌部9之下部外周面上係形成有環狀之溝部13 ,溝部1 3內係以將所收容之橡膠環1 4之一部分露出於溝 -10- 五、發明說明(9) 部1 3之外。橡膠環1 4係爲用以提升筒管插嵌部9與筒管 B之間的嵌合力而構成之嵌合力增強裝置。 說明如前述所構成之裝置的作用。 筒管B係以,其下部係嵌合至尾紗切斷元件8之筒管插 嵌部9,且上部於卡合至卡合元件7之裝特下,於錠子1 以可以一體旋轉之狀態下所裝著者。且,經由未圖示之皮 帶壓接於皮帶懸掛部5c而使錠子1旋轉,且將筒管b連 同錠子1 一體旋轉。 繼續紡紗而直到成爲滿管後,則進行所定之停止動作, 以同習知相同的動作使綱領板1 5急速下降,且將裝著於 錠子1之管紗(滿筒管)16進行傾斜捲繞16a。之後綱領 板1 5便停止於尾紗切斷元件8與錠子基部5b的抵接部附 近,綱領板1 5上之鋼絲圈1 7則形成爲位於尾紗切斷元件 8與錠子基部5b抵接部之較爲下側之位置。且,用以形成 位於尾紗切斷元件8與錠子基部5b抵接部之較爲下側之 位置,以呈約1捲之紗線捲繞的狀態而使懸掛至致動器之 錠子1停止。接著,導鉤板18便被配置於不致使落紗受 到阻礙之退避位置,形成如第2 ( a )圖所示之狀態。 其次如第2 ( b )圖所示,藉由落紗裝置1 9將管紗(滿 筒管)1 6向上拉起。直到拉起途中,尾紗切斷元件8係使 管紗1 6 —同上昇,在尾紗切斷元件8與錠子基部5b之間 ,係將紗線Y自管紗1 6連接導引於鋼絲圈1 7。由第2 ( a )圖所示之狀態開始,將成捲繞於錠子基部5b狀態之紗 -11- 507030 五、發明說明(1〇) 線Y在尾紗切斷元件8與管紗1 6 —同上昇後,沿著底座 5 a之外面移動。 與管紗1 6 —同上昇之尾紗切斷元件8到達於所定高度 之後,藉由螺旋彈簧1 1之作用力而將尾紗切斷元件8自 管紗1 6脫離。且,將尾紗切斷元件8下降至與錠子基部 5b所抵接之位置爲止,將由管紗1 6連接至鋼絲圏1 7之紗 線Y維持在尾紗切斷元件8與錠子基部5b之間。爲使館 紗1 6持續上昇,紗線Y在以拉緊狀態而被壓接於切斷部 10用以切斷,形成如第3 ( a )圖所示狀態。在尾紗切斷 元件8自管紗1 6脫離而下降的途中,抑或藉由切斷部1 0 將紗線Y切斷而將尾紗切斷元件8自管紗16脫離後,爲 使在瞬間能落下至與錠子基部5b抵接之位置,紗線γ則 被維持在尾紗切斷元件8與錠子基部5b之間。 當管紗1 6形成爲落紗之第3 ( b )圖之狀態後,將空筒 管B插入至錠子1,使導鉤板1 8朝捲繞位置及轉動配置後 ,將機台再度啓動。而連接於鋼絲圈17之紗線Y之端部 ,係於到下次落紗爲止,被維持在尾紗切斷元件8與錠子 基部5b之間。且,尾紗切斷元件8與錠子基部5b之間所 維持之尾紗,將會於下次落紗之際自連接於管紗1 6之錠 子1脫離。 在此實施例中,具有以下之效果。 (1 )於落紗時,使備有切斷部1 0之尾紗切斷元件8與 管紗1 6 —同上昇後,藉由下降動作,而將自管紗1 6連接 -12- 507030 五、發明說明(11) 至鋼絲圈1 7之紗線Y被維持在尾紗切斷元件8與錠子基 部5b之間,同時,藉由切斷部10將其切斷。從而,不同 於將尾紗捲繞至錠子1以行維持之習知裝置,毋須將尾紗 捲繞數圈、且,抑或毋須形成特殊之尾紗捲繞部,而可以 簡單之構成減少於錠子基部之餘紗(尾紗)。此外,被維 持在尾紗切斷元件8與錠子基部5b間之尾紗,係於下次 落紗之際自連接於管紗1 6之錠子1脫離。 (2 )尾紗切斷元件8係設置有用以限制使管紗1 6 —同 上昇至所定高度以上之規制裝置(螺旋彈簧)1 1,當管紗 被拉起於較所定高度爲上方時,尾紗切斷元件8便自管紗 1 6脫離。從而,於落紗時,尾紗切斷元件8在到達所定高 度後,便可確實的自管紗脫離,而形成將紗線維持在自管 紗1 6連接至鋼絲圈1 7之狀態。 (3 )爲將尾紗切斷元件8藉由螺旋彈簧1 1而更爲經常 的施加作用力於錠子基部5b側,尾紗切斷元件8在以抵 接於碇子基部5 b之狀態下,可確實的維持連接至鋼絲圈 1 7之紗線Y。此外,當筒管B自筒管插嵌部9脫離之際, 爲使尾紗切斷元件8藉由螺旋彈簧施加作用力於下方,即 便以尾紗切斷元件8之落下途中將紗線γ切斷,亦可將尾 紗切斷元件8快速的到達抵接至碇子基部5 b之位置而維 持紗線Y。 (4)於筒管插嵌部9中,爲了提高與筒管b之嵌合力 而設置有嵌合力增強裝置(橡膠環1 4 )。從而,將尾紗切 -13- 507030 五、發明說明(12) 斷元件對抗於螺旋彈簧1 1之作用力,可確實的與管紗16 一同上昇至所定的高度。 實施例方面並不限定於前面所述,例如,亦可如下述之 具體化說明。 〇 捲繞於尾紗切斷元件8與錠子基部5b之抵接部以 下位置之紗線長度,係以1 / 3〜1 /2捲爲最佳。在此情 況下,被維持在尾紗切斷元件8與錠子基部5b間之尾紗 ,係於下次落紗之際可更爲容易的自連接於管紗1 6之錠 子1脫離。 〇 於尾紗切斷元件8與錠子基部5b抵接的狀態中, 作爲將尾紗切斷元件8施加作用力於錠子基部5b側之作 用力裝置,亦可利用磁鐵以替代螺旋彈簧。例如於第4 ( a )圖所示,於錠子基部5b之上面埋設磁鐵20,且於尾紗 切斷元件8之底部下面固定有磁性材料(例如爲鐵)。將 磁鐵設於錠子基部5b及尾紗切斷元件、8之兩側,亦可爲 於尾紗切斷元件8側設置磁鐵、於錠子基部5b設置磁性 材料。即便在此情況下,紗線Y亦可確實的維持在尾紗切 斷元件8與碇子基部5 b之間。此外,在此情況下,毋須 於筒管插嵌部9上形成凹部9a,最爲用以限制尾紗切斷元 件8上昇之規制裝置,亦可將抵止環22作爲抵止部而將 底座固定在所定位置。尾紗切斷元件8係於連同管紗1 6 一同上昇中而藉由抵接於抵止環22而自管紗1 6脫離。 〇 用以作爲將紗線確實維持在尾紗切斷元件8與錠子 -14- 507030 五、發明說明(13) 基部5b間之裝置,尾紗切斷元件8係用以替代於施加作 用力於碇子基部5 b之作用力裝置,至少將於尾紗切斷元 件8及碇子基部5 b之抵接面上之一方用以作爲粗糙面, 亦可用以增大摩擦抵抗。在此情況下,於下次之紗線捲繞 時,及辨識拉伸被維持在尾紗切斷元件及錠子基部5b間 之紗線Y,亦難以將其自紗線切斷元件8及錠子基部5b間 拔離。 〇 嵌合力增強裝置並不限定於橡膠環1 4,亦可使用板 狀或是現狀之彈簧材料。且彈簧材料並不限定於完全環狀 ,亦可爲有一部分缺口之環狀。次外,如第4(b)圖所示 ,亦可在形成於筒管插嵌部9外面之凹部9b內收容有圓 弧部爲突出之彈簧材料2 3。此外,如第4 ( c )圖所示, 亦可設置有以彈簧施加作用力之按鈕25。 〇 切斷部10並不限定於圓形,亦可爲鋸齒狀。此外 如第5 ( a )圖所示,亦可爲將圓環狀之刃體另行設置,且 以備有固定刃體25之多數的楔合部27。 〇 亦可將切斷部10之外徑較筒管B之底部外徑爲小 。例如,如第5 ( b )圖所示,形成筒管B之下端部突出之 形狀,或是如第5 ( c )圖所示,亦可毋須變更筒管B之形 狀’而減小切斷部1 〇之外徑。在此等情況下,於落紗時 ’自管紗1 6連接至鋼絲圈1 7之紗線Y,係無在維持於尾 紗切斷元件8與錠子基部5b間之前有遭到切斷之虞。 〇 錠子1之驅動方式並不限定於皮帶驅動,亦可於每 -15- 507030 五、發明說明(14) 個馬達各設置錘體’以行所謂的單錘驅動方式。 針對由前述實施例所可掌握之發明(技術性思想),係 記載如下。 (1 )於申請專利範圍第4〜6項及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 任一項之發明中,前述尾紗切斷元件爲配置於底接至前述 錠子基部之位置的狀態下’該尾紗切斷元件係具備有用以 施加作用力於錠子基部側之作用力裝置。 (2 )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任一項之發明中,爲確 實將紗線維持在前述尾紗切斷元件與前述錠子基部之間’ 係將尾紗切斷元件及錠子基部之至少一方的抵接面設爲粗 糙面。 【發明之效果】 如上所詳述,藉由記載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之發 明,可藉以簡單之構成,減少於錠子基部之餘紗。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所示,(a )係一實施例之錠子的局部剖面側視 圖,(b )係裝設尾紗切斷元件之狀態的是意圖。 第2圖所示係說明落紗時之作用的側視圖。 第3圖所示係說明落紗時之作用的側視圖。 第4圖所示,(a )係另一實施例之尾紗切斷元件之剖 面圖,(b ) 、( c )係爲其他嵌合力增強裝置之剖面圖。 第5圖所示,(a )係切斷部之其他實施例之正視圖’ (b ) 、( c )係顯示其他實施例之筒管下部與切斷部之關 -16- 507030 五、發明說明(15) 係之剖面圖。 第6圖所示係習知技術之剖面圖。 【圖式符號說明】 1 : 錠子 4 : 軸承 5a : 底座 5b : 錠子基部 8 : 尾紗切斷元件 9 : 管筒插嵌部 10: 切斷部 11: 作爲規制裝置之螺旋彈簧 12: 作爲抵止部之領部 14: 作爲嵌合力增強裝置之橡膠環 15: 綱領板 16: 管紗 17: 鋼絲圏 19: 落紗裝置 20 : 磁鐵 22 : 作爲抵止部之抵止環 B : 筒管 Y : 紗線 -17-

Claims (1)

  1. 507030 六、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於紡織機中之尾紗切斷方法,其特徵在於,將具備 有使筒管插嵌之筒管插嵌部與設於較該筒管插嵌部更下 側之切斷部的尾紗切斷元件,以可沿著較錠子基部上方 更爲延伸之底座升降、且可維持與錠子基部之間由鋼絲 圈而連接於管紗之紗線而裝配’於落紗停止時’使綱領 板停止於前述尾紗切斷元件與前述錠子基部間之抵接部 附近,且於前述尾紗切斷元件與錠子基部之間之抵接部 以下的位置上將紗線以捲繞狀態下使錠子停止,於此狀 態下,藉由落紗裝置而將管紗拉起,在拉起途中爲止將 前述尾紗切斷元件與管紗一起使其上昇,該尾紗切斷元 件與前述錠子基部之間引導自管紗而連接至鋼絲圈之紗 線,之後,以自管紗脫離之尾紗切斷元件與前述錠子基 部之間維持前述紗線的同時,並以前述切斷部切斷紗線 〇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於紡織機中之尾紗切斷方法, 其中綱領板停止於所定位置後,以將紗線捲繞於前述尾 紗切斷元件與錠子基部間之抵接部以下位置約1捲以下 之狀態下,使錠子停止。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之於紡織機中之尾紗切 斷方法,其中於前述底座與前述尾紗切斷元件之間,設 置有規制裝置,係用以規定使前述尾紗切斷元件連同前 述管紗一同上昇至所定高度以上者;當管紗被拉起至較 所定高度爲高時,前述尾紗切斷元件便自管紗脫離。 -18- 507030 六、申請專利範圍 4 . 一種於紡織機中之尾紗切斷裝置,係爲藉由落紗裝置而 將空筒管插入至管紗所拉起錠子後且機台再度啓動時, 在自動進行紗線捲繞之紡織機中,其特徵在於, 於較錠子基部上方更爲延伸之底座上,係於可升降下 設有尾紗切斷元件,該尾紗切斷元件係具備有筒管插嵌 部,係用以插嵌筒管;以及切斷部,係被設置於較該筒 管插嵌部更爲下側處;且設置有規制裝置,係將前述尾 紗切斷元件經常的抵接於前述錠子基部,而可維持與該 錠子基部間之尾紗,前述尾紗切斷元件與前述錠子之間 於落紗時,將前述尾紗切斷元件限制於較與前述錠子基 部抵接位置高於所定高度以上而上昇。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於紡織機中之尾紗切斷裝置, 其中前述規制裝置係爲用以裝設在前述尾紗切斷元件之 內側下部、以及將前述底座設於所定位置上之抵止部之 間,尾紗切斷部係有經常施加作用力於錠子基部側之彈 簧。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於紡織機中之尾紗切斷裝置, 其中前述規制裝置係爲用以裝設在前述底座之所定位置 ’藉由與前述尾紗切斷元件抵接而限制該尾紗切斷元件 之上昇之抵止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於紡織機中之尾紗切斷裝置, 其中爲使尾紗切斷元件壓接至錠子基部側,於基部或尾 紗切斷元件之任一方、或是雙方係設有磁鐵。 -19- 507030 六、申請專利範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7項任一項之於紡織機中之尾紗 切斷裝置,其中於前述筒管插嵌部係設置有爲使與筒管 間的嵌合力提高之嵌合力增強裝置。 -20-
TW090126369A 2000-12-07 2001-10-25 Residual-yarn-cutting method and cutting device in a loom TW507030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0372801A JP4284863B2 (ja) 2000-12-07 2000-12-07 紡機における尻糸切断方法及び尻糸切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507030B true TW507030B (en) 2002-10-21

Family

ID=18842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0126369A TW507030B (en) 2000-12-07 2001-10-25 Residual-yarn-cutting method and cutting device in a loom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1213381B1 (zh)
JP (1) JP4284863B2 (zh)
KR (1) KR100436461B1 (zh)
CN (1) CN1265041C (zh)
DE (1) DE60122850T2 (zh)
TW (1) TW5070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07249B2 (ja) 2003-05-13 2007-11-14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紡機における尻糸切断装置
JP4001052B2 (ja) * 2003-05-13 2007-10-31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紡機における玉揚げ時の糸切断方法
JP2005336662A (ja) * 2004-05-27 2005-12-08 Toyota Industries Corp 紡機における残糸除去方法
KR100713011B1 (ko) * 2005-05-31 2007-04-30 이영희 카라기난을 포함하는 액상커피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07284823A (ja) * 2006-04-17 2007-11-01 Toyota Industries Corp 紡機における尻糸切断方法
JP2007303037A (ja) * 2006-05-12 2007-11-22 Toyota Industries Corp 紡機における尻糸把持装置
ITMI20072207A1 (it) * 2007-11-21 2009-05-22 Savio Macchine Tessili Spa Dispositivo e procedimento per la finitura delle spole da alimentare dai filatoi ad anello alla roccatura automatica
WO2012138245A1 (ru) * 2011-04-07 2012-10-11 Kurkov Vladimir Vasilievich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фиксации нити на веретене перед съёмом
DE102018132484A1 (de) * 2018-12-17 2020-06-18 Saur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Spinnspulenträger für eine Zwirnmaschine
CN113430683A (zh) * 2021-07-13 2021-09-24 湖北天门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制造便于寻头管纱的细纱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710057C3 (de) * 1967-12-01 1978-09-21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Verfahren und Abreißvorrichtung zum Abreißen von Garnen oder Zwirnen
JPS5440664B2 (zh) * 1972-02-26 1979-12-04
JPH0238697B2 (ja) * 1985-12-13 1990-08-31 Toyota Jido Shotsuki Seisakusho Kk Rinbuseibokyosupindoru
JPH0765247B2 (ja) * 1987-01-21 1995-07-1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製作所 紡機における停止方法
JPH0315562Y2 (zh) * 1988-08-31 1991-04-04
DE4225964A1 (de) * 1992-08-06 1994-02-10 Rieter Ag Maschf Spinnvorrichtung
JPH073547A (ja) * 1993-06-16 1995-01-06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紡機の玉揚げ方法及び装置
JPH1077530A (ja) * 1996-08-30 1998-03-24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紡機における尻糸切断装置
EP0949366B1 (de) * 1998-04-09 2003-05-07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Vorrichtung zum Klemmen eines Unterwindefadens an der Spindel einer Ringspinnmaschine oder Ringzwirnmaschi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284863B2 (ja) 2009-06-24
KR20020045514A (ko) 2002-06-19
CN1265041C (zh) 2006-07-19
KR100436461B1 (ko) 2004-06-22
EP1213381A3 (en) 2003-01-29
CN1357657A (zh) 2002-07-10
DE60122850D1 (de) 2006-10-19
EP1213381B1 (en) 2006-09-06
DE60122850T2 (de) 2007-04-12
JP2002173837A (ja) 2002-06-21
EP1213381A2 (en) 2002-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507030B (en) Residual-yarn-cutting method and cutting device in a loom
EP2075358A2 (en) Spinning machine
JP2007284823A (ja) 紡機における尻糸切断方法
US3210922A (en) Thread cutting apparatus for spinning frames or the like
JP4007249B2 (ja) 紡機における尻糸切断装置
CN100415968C (zh) 用于在纺纱机中去除多余纱线的方法
RU2215072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запуска процесса перемотки при центрифугальном прядении после обрыва нити
US4050227A (en) Spindle having an underwind crown for ring spinning and ring twisting frames, especially for cord twisting frames
JP4638584B2 (ja) スピンドルに締め付け装置を有するリング精紡機
JPH05195345A (ja) 粗紡機において形成された粗糸ボビンから粗糸を切離すための方法
US4543778A (en) Textile spindle assembly and method
CN107488898A (zh) 夹线装置
JP4001052B2 (ja) 紡機における玉揚げ時の糸切断方法
JP2004339642A (ja) リング精紡機における玉揚げ停止時の運転方法及び玉揚げ時の糸切断方法
US5148662A (en) Rotary ring for spinning
EP0284846A1 (en) Method to wind down a yarn package and device to perform the method
JPS602193Y2 (ja) ダブルツイスタ−のビリ防止リング
JPH0627382B2 (ja) 紡機における糸切断方法
JPS63182421A (ja) 紡機における停止方法
JPH047191Y2 (zh)
JPH09195135A (ja) 粗紡機におけるボビン浮き上がり防止方法及び防止部材
JPS6197433A (ja) 紡機における尻糸切断装置
JPH08246264A (ja) リング精紡機において糸巻体の始端糸を切断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06299504A (ja) ループ形成紡績またはループ形成加撚のための機械のスイッチオンの方法
JPS61160432A (ja) 紡機における玉揚げ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