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637923A - 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637923A
TW201637923A TW105101369A TW105101369A TW201637923A TW 201637923 A TW201637923 A TW 201637923A TW 105101369 A TW105101369 A TW 105101369A TW 105101369 A TW105101369 A TW 105101369A TW 201637923 A TW201637923 A TW 20163792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cover
side cover
type vehicle
protrud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1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588049B (zh
Inventor
前田瑠衣
內田聰也
小谷野廣治
大橋靖洋
濱口大樹
水田耕司
笹澤裕之
藤本幸冬
Original Assignee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7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79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880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8804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10Ventilation or air guiding devices forming part of fai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提高外觀性及跨坐型車輛之迴旋性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本發明係一種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其具備有頭管、自該頭管朝後方延伸之車架、及自左右覆蓋該車架之側蓋55,側蓋55係設有自基板部85朝車寬方向外側彎曲之彎曲部89,且在位於彎曲部89附近之基板部85設有開口90。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
本發明係關於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
作為習知技術,已知有一種於跨坐型車輛之側蓋設置彎曲部,並於該彎曲部設置開口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於專利文獻1中,上述開口係為了確認車輛後部之電池之電解液或儲油箱之液面而設置,其位置係在電池等之旁側且座墊之下方。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實開昭62-203792號公報
於上述習知之側蓋構造中,彎曲部主要偏重於外觀性(外觀設計),難謂彎曲部之開口對跨坐型車輛之迴旋性具有貢獻。因此,期望能藉由彎曲部一邊提高外觀性一邊提高跨坐型車輛之迴旋性。本發明係鑑於上述情形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提高外觀性及跨坐型車輛之迴旋性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係一種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其具備有頭管(14)、自該頭管(14)朝後方延伸之車架(15)、及 自左右覆蓋該車架(15)之側蓋(55),其特徵在於:上述側蓋(55)係設有自基部(85)朝車寬方向外側彎曲之彎曲部(89、92),且在位於該彎曲部(89、92)附近之上述基部(85)設有開口(90、93)。根據本發明,於跨坐型車輛中,側蓋係設有自基部朝車寬方向外側彎曲之彎曲部,且在位於彎曲部附近之基部設有開口。藉此,可藉由彎曲部來提高外觀性,並且於將跨坐型車輛傾斜而進行迴旋時,藉由使行駛風自側蓋通過開口而穿過跨坐型車輛之內側,可減少迴旋之阻力而提高迴旋性。此處,藉由利用彎曲部來改變行駛風流動之方向而使其朝開口流動,可使行駛風更流暢地流動,而大幅地提高迴旋性。
又,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上述開口(90a、90b、90c、93a)係配置在於側視時與上述頭管(14)重疊之位置或較上述頭管(14)更靠前方之位置。根據本發明,由於開口係配置在於側視時與頭管重疊之位置或較頭管更靠前方之位置,因此能以彎曲部對跨坐型車輛之前部側較強的行駛風進行整流而使其流暢地朝開口流動。因此,可提高迴旋性。又,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上述側蓋(55)具備有基部側蓋(71)及外側蓋(72),該基部側蓋(71)具備有上述基部(85),該外側蓋(72)係覆蓋該基部側蓋(71),且上述開口(90、93)係由外側蓋(72)所隱藏。根據本發明,由於開口係由外側蓋所隱藏,因此藉由外側蓋可防止自外側看見開口,而可一邊確保外觀性一邊提高迴旋性。
此外,本發明之特徵在於:藉由上述彎曲部(89),形成有自上述基部(85)朝車寬方向外側突出之突出部(86),該突出部(86)係於側視時為大致翼剖面形狀。根據本發明,由於藉由彎曲部形成有自基部朝車寬方向外側突出之突出部,突出部係於側視為大 致翼剖面形狀,因此可降低因來自前方之行駛風對突出部所造成之阻力。因此,藉由突出部可提高外觀性,並且能降低因突出部所產生行駛風之阻力。又,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上述外側蓋(72)具備有上側外側蓋(73)、及位於該上側外側蓋(73)下側之下側外側蓋(74),上述上側外側蓋(73)之下端(73c)與上述下側外側蓋(74)之上端(74c)連接所形成之連接線(77),係於側視時向前下方傾斜。根據本發明,上側外側蓋之下端與下側外側蓋之上端連接所形成之連接線,於側視時向前下方傾斜。因此,可將外側蓋設計成具有速度感之設計,而提高外觀性。
又,本發明之特徵在於:於頭燈(60)之下部設有於側視時呈鳥嘴形狀之整流罩(70),該整流罩(70)之上端緣(70a)係與上述連接線(77)相連而設置。根據本發明,由於在頭燈之下部設有於側視時呈鳥嘴形狀之整流罩,整流罩之上端緣係與連接線相連而設置,因此藉由整流罩之上端緣與連接線,可於前部形成具有一體感之設計,可提高外觀性。又,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上述突出部(86)係位於上述上側外側蓋(73)。根據本發明,由於突出部係位於上側外側蓋,因此可有效地降低進行迴旋時阻力增大之跨坐型車輛之上部之阻力,可提高迴旋性。
此外,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上述突出部(86)係形成為朝車寬方向外側突出之中空柱狀,上述開口(90)係沿著上述突出部(86)之基端部之周緣形成有複數個。根據本發明,突出部係形成為朝車寬方向外側突出之中空柱狀,開口係沿著突出部之基端部之周緣形成有複數個。因此,可有效地於彎曲部之附近形成複數個開口,而可提高跨坐型車輛之迴旋性。又,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上述 突出部(86)係插通於形成在上述外側蓋(72)之側面開口(76)而朝車寬方向外側延伸,上述開口(90)係於側視時自內側重疊於上述側面開口(76)之周緣部(76a)。根據本發明,由於突出部係插通於形成在外側蓋之側面開口而朝車寬方向外側延伸,開口係於側視時自內側重疊於側面開口之周緣部,因此可有效地於柱狀之突出部之基端部側形成複數個開口,並且藉由側面開口之周緣部,而能以簡單之構成隱藏複數個開口。因此,可兼顧迴旋性及外觀性。
於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中,可藉由彎曲部來提高外觀性,並可藉由彎曲部使行駛風更流暢地流動,而提高迴旋性。又,能以彎曲部對跨坐型車輛之前部側較強的行駛風進行整流而使其流暢地朝開口流動。又,由於開口係由外側蓋所隱藏,因此可一邊確保外觀性一邊提高迴旋性。此外,藉由突出部可提高外觀性,並且能降低因突出部所產生行駛風之阻力。又,可將外側蓋設計成具有速度感之設計,而提高外觀性。又,藉由鳥嘴形狀之整流罩之上端緣與連接線,可於前部形成具有一體感之設計,而提高外觀性。又,可有效地降低跨坐型車輛之上部之阻力,而提高迴旋性。此外,可沿中空柱狀之突出部之基端部之周緣有效地形成複數個開口,而提高跨坐型車輛之迴旋性。又,藉由側面開口之周緣部,而能以簡單之構成隱藏複數個開口,從而可兼顧迴旋性及外觀性。
1‧‧‧二輪機車(跨坐型車輛)
2‧‧‧前輪
3‧‧‧後輪
10‧‧‧引擎
11‧‧‧前叉
12‧‧‧擺臂
13‧‧‧座墊
14‧‧‧頭管
15、15‧‧‧主車架(車架)
15a‧‧‧主車架本體部
15b‧‧‧補強車架部
16‧‧‧下車架
17‧‧‧樞軸架
18‧‧‧座墊車架
19‧‧‧副車架
20‧‧‧連結車架
21‧‧‧前部車架
22‧‧‧下前叉橋
23‧‧‧上前叉橋
24‧‧‧前輪車軸
25‧‧‧方向把手保持器
26‧‧‧方向把手
26a‧‧‧把手部
27‧‧‧指關節防護器
28‧‧‧樞軸
29‧‧‧後輪車軸
30‧‧‧曲柄軸
31‧‧‧曲柄軸箱
32‧‧‧汽缸部
37‧‧‧排氣管
38‧‧‧空氣淨化器箱
39‧‧‧電池
40‧‧‧散熱器
41‧‧‧前側座墊
42‧‧‧後側座墊
43‧‧‧把手
45‧‧‧燃料箱
46‧‧‧踏板保持器
47‧‧‧踏板
48‧‧‧後座用踏板
49‧‧‧主腳架
50‧‧‧收納部
51‧‧‧收納箱
52‧‧‧箱蓋
53‧‧‧車體整流罩
54‧‧‧前整流罩
55、55‧‧‧側蓋
56‧‧‧箱側蓋
57‧‧‧中蓋
58‧‧‧後整流罩
59‧‧‧下蓋
60‧‧‧頭燈
61‧‧‧擋風屏
63‧‧‧擋泥板
64‧‧‧尾燈
65‧‧‧車牌保持器
66‧‧‧前方向燈
67‧‧‧後方向燈
68‧‧‧後視鏡
69‧‧‧儀表
70‧‧‧鳥嘴狀整流罩(鳥嘴形狀之整流罩)
70a‧‧‧上端緣
71‧‧‧基部側蓋
72‧‧‧外側蓋
73‧‧‧上側外側蓋
73a‧‧‧前側上緣
73b‧‧‧後側上緣
73c‧‧‧下緣(下端)
73d‧‧‧前端
74‧‧‧下側外側蓋
74a‧‧‧下緣
74b‧‧‧後緣
74c‧‧‧上緣(上端)
75‧‧‧凹部
76‧‧‧側面開口
76a‧‧‧周緣部
77‧‧‧連接線
80‧‧‧上側基部
81‧‧‧下側基部
81a‧‧‧開口部
82‧‧‧固定部
83‧‧‧固定部
84‧‧‧螺栓
85‧‧‧基板部(基部)
85a‧‧‧後部開口
86‧‧‧突出部
87‧‧‧周壁部
87a‧‧‧上表面部
87b‧‧‧下表面部
87c‧‧‧後面部
88‧‧‧側壁部
89‧‧‧彎曲部
89a‧‧‧開口側彎曲部
89b‧‧‧開口側彎曲部
90‧‧‧開口
90a‧‧‧上側開口(開口)
90b‧‧‧下側開口(開口)
90c‧‧‧後側開口(開口)
91‧‧‧連接壁
92‧‧‧彎曲部
92a‧‧‧開口側彎曲部
92b‧‧‧開口側彎曲部
93‧‧‧開口
93a‧‧‧前側開口(開口)
93b‧‧‧後側開口
C‧‧‧汽缸軸線
E‧‧‧電氣零件
F‧‧‧車體架
W1‧‧‧行駛風
W2‧‧‧行駛風
圖1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二輪機車之左側視圖。
圖2為二輪機車之前部之右側視圖。
圖3為顯示圖2中將側蓋之一部分卸下之狀態之圖。
圖4為二輪機車之前部之前視圖。
圖5為將基部側蓋之上部放大之圖。
圖6為將圖5中突出部之周邊部放大之側視圖。
圖7為於安裝有外側蓋之狀態下將突出部之周邊部放大之側視圖。
圖8為圖7之VIII-VIII剖視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說明中若無特別記載,前後左右及上下等方向之記載,係與相對於車體之方向相同。又,各圖中所示之符號FR係表示車體前方,符號UP係表示車體上方,符號LH係表示車體左側。圖1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二輪機車之左側視圖。再者,於圖1中,對左右設置一對者,僅圖示左側之構成。二輪機車1係一種於車體架F支撐有作為動力單元之引擎10,支撐前輪2之左右一對之前叉11、11可操縱方向地被支撐於車體架F之前端,且支撐後輪3之擺臂12被設於車體架F之後部側之車輛。二輪機車1係一種於車體架F之後部上方設置有供騎乘者以跨騎方式就坐之座墊13之跨坐型車輛。
車體架F具備有:被設置於前端之頭管14;左右一對之主車架15、15(車架),其自頭管14之下部朝後下方延伸;左右一對之下車架16、16,其等自主車架15、15之前端部朝後下方延伸;左右一對之樞軸架17、17,其等自主車架15、15之後端朝下方延伸;左右一對之座墊車架18、18,其等自樞軸架17、17之 上端朝後上方延伸至車輛後端部;及左右一對之副車架19、19,其自樞軸架17、17之上部朝後上方延伸且被連接於座墊車架18、18之後部。各主車架15具備有:主車架本體部15a,其自頭管14之下部以相對平緩之傾斜朝後下方延伸;及補強車架部15b,其連結頭管14之上部與主車架本體部15a之中間部。此外,車體架F具備有連結主車架本體部15a、15a之中間部與下車架16、16之左右一對之連結車架20、20。
頭管14係可轉動自如地軸支有轉向軸(未圖示),於轉向軸之下端部及上端部固定有朝車寬方向延伸之下前叉橋22及上前叉橋23。前叉11、11係支撐於下前叉橋22及上前叉橋23,前輪2係軸支於被設在前叉11、11之下端之前輪車軸24。上前叉橋23具備有自上表面朝上方延伸之方向把手保持器25,朝車寬方向延伸之方向操縱用之方向把手26係支撐於方向把手保持器25。於方向把手26安裝有指關節防護器27、27。擺臂12係使前端部被軸支於連結左右之樞軸架17、17之樞軸28,且以樞軸28為中心上下擺動。後輪3係軸支於插通於擺臂12之後端之後輪車軸29。於擺臂12與車體架F之間,設置有後懸吊系統(未圖示)。
引擎10具備有支撐朝車寬方向延伸之曲柄軸30之曲柄軸箱31、及自曲柄軸箱31之前部朝前上方延伸之汽缸部32。引擎10係以使汽缸部32之汽缸軸線C較鉛垂更靠近水平側之方式向前傾之引擎,並於引擎10之上方確保有零件之配置空間。引擎10之輸出,係藉由被設於引擎10之輸出軸(未圖示)與後輪3之間之鍊條36而被傳遞至後輪3。
引擎10之排氣管37,係自汽缸部32之汽缸頭被朝 下方被引出,並通過引擎10之下方朝後方延伸,而被連接於消音器(未圖示)。將被供給至引擎10之空氣淨化之空氣淨化器箱38,係配置於主車架15、15之前部上方且於頭管14之後方。通過空氣淨化器箱38之空氣,係由節流閥體(未圖示)調整流量後流至汽缸部32之汽缸頭。電池39係配置於空氣淨化器箱38與主車架本體部15a、15a之間。引擎10之散熱器40係配置於頭管14之下方且於汽缸部32之前方。
座墊13具備有騎士用之前側座墊41、及較前側座墊41高出一高度之同乘者用之後側座墊42。前側座墊41係配置於樞軸架17、17及座墊車架18、18之前部上方,後側座墊42係配置於座墊車架18、18之上方。於後側座墊42左右之旁側分別設置有供就坐於後側座墊42之同乘者握持之把手43、43。燃料箱45係配置於前側座墊41及後側座墊42與座墊車架18、18之間。於樞軸架17、17之外側,有踏板保持器46、46被設置為左右一對,騎士用之踏板47、47,係固定於各踏板保持器46之前部。同乘者用之後座用踏板(tandem step)48、48,係固定於各踏板保持器46之後部。主腳架49係連結於樞軸架17、17之下部。
於主車架15、15之後部之上方,在前側座墊41與頭管14之間設置有收納箱50。收納箱50具備有上表面開口之收納箱本體51、及可開閉自如地蓋閉收納箱本體51上表面之開口之箱蓋52。收納箱本體51具備有可收納1個全罩式安全帽之容量。空氣淨化器箱38及電池39,係配置於收納箱本體51與頭管14之間。
二輪機車1具備有覆蓋車體之樹脂製之車體整流罩53。車體整流罩53具備有:前整流罩54,其位於頭管14之前方; 左右一對之側蓋55、55,其等自側面覆蓋頭管14及主車架15、15之前部;左右一對之箱側蓋56、56,其等係配置於側蓋55、55與前側座墊41之間,自旁側覆蓋收納箱本體51之上部;左右一對之中蓋57、57,其覆蓋於主車架15、15之上方,覆蓋收納箱本體51之下部及前側座墊41之下方部分;後整流罩58,其覆蓋於後側座墊42之下方且座墊車架18、18及副車架19、19;下蓋59,其自下方覆蓋引擎10;及鳥嘴狀整流罩70,其自前整流罩54之下方呈鳥嘴狀朝前下方突出。鳥嘴狀整流罩70係於上下方向及車寬方向,被形成為越靠前端側越細。箱側蓋56、56亦為供騎士以膝蓋夾持之部分。
頭燈60係一體地被設於前整流罩54之車寬方向之中央部。鳥嘴狀整流罩70係較頭燈60更朝前方突出。於前整流罩54之上部,安裝有擋風屏61。前擋泥板62係固定於前叉11、11。後擋泥板63係設於後輪3之上方,且自下方覆蓋燃料箱45。於後擋泥板63之後端部之上方,在後整流罩58之後端部設置有尾燈64。於後擋泥板63之後端,固定有車牌保持器65。前方向燈66、66係固定於前整流罩54,而後方向燈67、67係固定於後擋泥板63。後視鏡68、68係固定於方向把手26。顯示速度等之儀表69,係被於擋風屏61之後方且於前整流罩54之上方。
圖2為二輪機車1之前部之右側視圖。圖3為顯示圖2中將側蓋55之一部分卸下之狀態之圖。圖4為二輪機車1之前部之前視圖。此處,由於側蓋55、55係構成為左右大致對稱,因此此處對右側之側蓋55詳細地進行說明。參照圖2至圖4,側蓋55具備有被安裝於車體架F側之板狀之基部側蓋71(圖3)、及被安裝 於基部側蓋71之外側面之外側蓋72。外側蓋72具備有連續於前整流罩54之後緣部而設置之上側外側蓋73、及連續於上側外側蓋73而朝下方延伸之下側外側蓋74。於圖3中,顯示將上側外側蓋73及下側外側蓋74拆下而使基部側蓋71露出之狀態。
上側外側蓋73係形成為前後較上下更細長之板狀。上側外側蓋73具備有:前側上緣73a,其以沿前整流罩54之後緣部之方式朝後上方延伸;後側上緣73b,其於前整流罩54之後端附近彎曲而朝後下方延伸;及下緣73c(下端),其以沿前側上緣73a及後側上緣73b之方式朝後方延伸。上側外側蓋73之前端73d,位於前整流罩54之前端部與鳥嘴狀整流罩70之後端部之上表面之間。上側外側蓋73之後端,位於箱蓋52之前後之中間部附近。
上側外側蓋73於側視時,前部位於頭管14(圖1)之前方,而後部與頭管14之上部重疊。上側外側蓋73係於前部具備有越朝車寬方向之內側口徑變得越小之漏斗狀之凹部75,且於凹部75之底部形成有側面開口76。凹部75及側面開口76係於側視時朝後上方延伸,並且沿前後方向細長地形成。
下側外側蓋74係連續於上側外側蓋73之下緣73c而朝下方延伸,且如圖1所示,覆蓋頭管14、主車架15、15之前部、空氣淨化器箱38及電池39。下側外側蓋74之下緣74a係沿著主車架本體部15a朝後下方延伸,下側外側蓋74之後緣74b係連續於箱側蓋56及中蓋57之前緣。
下側外側蓋74之上緣74c(上端)及上側外側蓋73之下緣73c連接所形成之連接線77(圖2),係連續於鳥嘴狀整流罩70之上端緣70a而朝前下方延伸。此處,上端緣70a係於側視時,將 鳥嘴狀整流罩70之上表面與側面區隔之左右側部之稜線。如圖4所示,左右之上側外側蓋73及下側外側蓋74,係以越朝後側車寬方向寬度越大之方式傾斜地被安裝。又,凹部75、75也以越朝後側車寬方向之寬度越大之方式傾斜。
圖5為將基部側蓋71之上部放大之圖。如圖3及圖5所示,基部側蓋71一體地具備有安裝有上側外側蓋73(圖2)之上側基部80、及安裝有下側外側蓋74(圖2)之下側基部81。上側基部80及下側基部81之外形,係以於側視時,使上側基部80及下側基部81分別與上側外側蓋73及下側外側蓋74重疊之方式,形成為與上側外側蓋73及下側外側蓋74大致一致。
下側基部81具備有複數個固定有下側外側蓋74之固定部82。於下側基部81之中央,形成有由下側外側蓋74所覆蓋之相對較大之開口部81a。再者,圖3係未對開口部81a之內側可看見之部分加以圖示。上側基部80具備有複數個固定有上側外側蓋73之固定部83。上側基部80之前部,係藉由螺栓84被固定於設置在前叉11、11附近之支架(未圖示)。上側基部80具備有:基板部85(基部),其係配置為板之平面大致面向車寬方向;及突出部86,其自基板部85朝車寬方向外側突出。突出部86係形成於上側基部80之前部,且位於較頭管14更靠前方。又,基板部85係於突出部86之後方具備有於側視時面積較突出部86大之後部開口85a。
圖6為將圖5中突出部86之周邊部放大之側視圖。圖7為於安裝有外側蓋72之狀態下將突出部86之周邊部放大之側視圖。圖8為圖7之VIII-VIII線剖視圖。如圖6至圖8所示,突 出部86係形成為朝車寬方向外側延伸之中空柱狀。突出部86具備有圍繞其突出方向之軸線之周壁部87、及閉塞周壁部87之外端之側壁部88。
詳細而言,突出部86係被形成為使基板部85朝車寬方向之外側彎曲而延伸,且於周壁部87之基端部,跨全周地形成有使基板部85朝車寬方向外側改變方向之彎曲部89。彎曲部89係於側視時以包圍周壁部87之方式被形成為環狀。彎曲部89係以既定之曲率半徑平滑地形成為曲面狀。亦即,突出部86係由彎曲部89所形成。又,突出部86係於側視時被形成為軸剖面呈大致翼形狀。詳細而言,突出部86之翼形狀係形成為前端部較細且越朝後端部側變得越粗,並且被配置為向前傾。形成翼形狀之周壁部87具備有:向前下方傾斜之上表面部87a;下表面部87b,其以較上表面部87a平緩之斜率形成為向前下方傾斜,且合流於上表面部87a之前端;及後面部87c,其係形成為向後下方傾斜且連接上表面部87a及下表面部87b之後端之間。
於彎曲部89附近之基板部85,形成有複數個貫通上側外側蓋73之開口90。開口90係形成為沿著於側視時形成為環狀之彎曲部89外周緣之狹縫狀,並且於彎曲部89之圓周方向上隔開既定之間隔設置有複數個。詳細而言,開口90具備有:一對之上側開口90a、90a,其等係沿著周壁部87之上表面部87a之基端部而設置;一對之下側開口90b、90b,其等係沿著周壁部87之下表面部87b之基端部而設置;及後側開口90c,其係沿著周壁部87之後面部87c之基端部而設置。彎曲部89具備有:開口側彎曲部89a、89a,其等係連接於上側開口90a、90a而設置;開口側彎曲部 89b、89b,其等係連接於下側開口90b、90b而設置;及開口側彎曲部89c,其係連接於後側開口90c而設置。各開口側彎曲部89a、89b、89c,雖形成為曲率半徑較周圍之彎曲部89略大,但該曲率半徑可適當地變更,例如,也可將彎曲部89整體之曲率半徑形成為相同。
如圖6及圖8所示,下側基部81係形成為較上側基部80朝車寬方向外側隆起一高度,下側基部81之下緣與上側基部80之上緣,係藉由沿著車寬方向延伸之板狀之連接壁91所連接。於基部側蓋71之內側,設有被安裝於頭管14且位於頭管14前方之前部車架21。被配置於頭管14前方之頭燈60等零件之一部分,係由前部車架21所支撐。連接壁91係以使上側基部80之基板部85之下緣朝車寬方向之外側彎曲而延伸之方式而形成,於連接壁91之基端部,形成有使基板部85朝車寬方向外側改變方向之彎曲部92。彎曲部92係形成為於側視時向前下方傾斜且朝前後延伸之大致直線狀。彎曲部92係以既定之曲率半徑平滑地形成為曲面狀。
於彎曲部92附近之基板部85,形成有複數個貫通上側外側蓋73之開口93。開口93係形成為沿著側視時呈大致直線狀延伸之彎曲部92之上緣之狹縫狀,並且於前後隔開既定之間隔設置有複數個。詳細而言,開口93具備有:一對之前側開口93a、93a,其等係形成於突出部86下方之彎曲部92附近;及複數個後側開口93b(圖5),其等係形成於突出部86後方之彎曲部92附近。彎曲部92具備有:開口側彎曲部92a、92a,其等係連接於前側開口93a、93a而設置;及開口側彎曲部92b,其係連接於各後側開口93b而設置。各開口側彎曲部92a、92b雖形成為曲率半徑較周圍之彎曲部92略大,但該曲率半徑可適當地變更,例如,可將彎曲部92整 體之曲率半徑形成為相同。
如圖7及圖8所示,上側外側蓋73係自車寬方向外側覆蓋地被安裝於基部側蓋71之上側基部80,突出部86係自內側插通於上側外側蓋73之側面開口76而朝車寬方向外側延伸。詳細而言,突出部86係通過被形成於越朝車寬方向之內側口徑越小之漏斗狀之凹部75之底部之側面開口76,且位於上側外側蓋73之凹部75內之空間。上側外側蓋73除了其固定部外,均相對於上側基部80朝車寬方向外側被略微分離地安裝。側面開口76係形成為於側視時直徑較周壁部87略大之長孔狀,彎曲部89係自側面開口76之周緣部76a與周壁部87之間,朝外側露出。側面開口76係形成為使周緣部76a重疊於開口90,上側開口90a、90a、下側開口90b、90b及後側開口90c,係藉由周緣部76a自外側重疊所隱藏。
如圖7及圖8所示,上側外側蓋73係安裝為使其下緣73c與連接壁91之間存在間隙,彎曲部92係遍及前後地自該間隙朝外側露出。又,上側外側蓋73係安裝為下緣部重疊於開口93,前側開口93a、93a及後側開口93b,係藉由上側外側蓋73之下緣部自外側重疊所隱藏。
參照圖2及圖3,於二輪機車1之行駛中,來自前方之行駛風係沿著鳥嘴狀整流罩70、頭燈60、前整流罩54、擋風屏61及側蓋55、55而朝後方流動。沿著鳥嘴狀整流罩70流動之行駛風之一部分,係以沿著上端緣70a之方式朝上側外側蓋73側流動。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上端緣70a呈連續於外側蓋72之連接線77而向前下方傾斜之直線狀,因此可有效率地使行駛風朝上側外側蓋73側流動,並且藉由向前下方傾斜之設計,而得到可感受到速度感 之設計,外觀性較佳。
朝上側外側蓋73側流動之行駛風之一部分,係以流入凹部75而沿著突出部86之方式流動。又,朝上側外側蓋73側流動之行駛風之其他部分,係以沿著連接線77(圖2)之方式流動於上側外側蓋73之下緣73c與連接壁91(圖8)之間之間隙。朝突出部86側流動之行駛風,係沿著翼形狀之突出部86流暢地朝後方流動。騎士於彎道等進行迴旋之情形時,以前輪2及後輪3之接地點為基準使二輪機車1傾斜(壓車過彎)。此時,流動於突出部86之周圍之行駛風之一部分即行駛風W1,係如圖8所示,自側面開口76朝上側外側蓋73之內側流動,而沿著開口側彎曲部89a、89a、開口側彎曲部89b、89b及開口側彎曲部89c流動,並通過上側開口90a、90a、下側開口90b、90b及後側開口90c而流入側蓋55內側之空間。於將車輛壓車過彎時之行駛風之流動過程中,開口90係位於開口側彎曲部89a、89a、開口側彎曲部89b、89b及開口側彎曲部89c之下游側。
如此,由於在使二輪機車1傾斜時,行駛風W1係通過開口90而穿過車體之內側,因此可降低使車輛傾斜時之空氣阻力,而提高迴旋性。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行駛風W1係沿開口側彎曲部89a、89a、開口側彎曲部89b、89b及開口側彎曲部89c彎曲地流動而被整流,因此可使行駛風W1順暢地朝車體之內側流動,可有效地提高迴旋性。又,由於上側開口90a、90a、下側開口90b、90b及後側開口90c係藉由側面開口76之周緣部76a所隱藏,因此還可提高外觀性。此外,由於藉由使行駛風W1被彎曲而整流,行駛風W1之風勢會變弱,因此可防止行駛風強烈地撞擊被配置在 側蓋55內側之例如電氣零件E等之零件。於二輪機車1壓車過彎時,二輪機車1越靠上部側傾斜行駛時之移動量越大。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在上側外側蓋73設有彎曲部89及開口90,因此可有效地降低移動量大且壓車過彎時阻力大之部分之阻力。
流動於上側外側蓋73之下緣73c與連接壁91之間之間隙之行駛風之一部分即行駛風W2係於將車輛壓車過彎時,如圖8所示,沿著開口側彎曲部92a、92a及開口側彎曲部92b(圖2)流動,並分別通過前側開口93a、93a及後側開口93b而流入側蓋55內側之空間。於將車輛壓車過彎時之行駛風之流動過程,開口93係位於開口側彎曲部92a、92a及開口側彎曲部92b之下游側。如此,於使二輪機車1傾斜時,由於行駛風W2通過開口93而穿過車體之內側,因此可降低使車輛傾斜時之空氣阻力,而提高迴旋性。於本實施形態中,由於行駛風W2係沿著開口側彎曲部92a、92a及開口側彎曲部92b彎曲流動而被整流,因此可使行駛風W2流暢地朝車體之內側流動,而有效地提高迴旋性。又,前側開口93a、93a及後側開口93b係藉由上側外側蓋73之下緣部所隱藏,因此還可提高外觀性。此外,由於行駛風W2被整流後風勢會變弱,因此可防止行駛風強烈地撞擊被配置在側蓋55內側之例如電氣零件E等之零件。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應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二輪機車1具備有頭管14、自頭管14朝後方延伸之主車架15、15、及自左右覆蓋主車架15、15之側蓋55、55,側蓋55、55係設有自基板部85朝車寬方向外側彎曲之彎曲部89、92,且在位於彎曲部89、92附近之基板部85設置有開口90、93。藉此,可將彎曲部89、92 作為重點來提高外觀性,並且於使二輪機車1傾斜而進行迴旋時,藉由使行駛風自側蓋55、55通過開口90、93而穿過二輪機車1之內側,可減少迴旋之阻力而提高迴旋性。此處,藉由利用彎曲部89、92來改變行駛風W1、W2流動之方向而使其朝開口90、93流動,可對行駛風W1、W2進行整流而使其更流暢地流動,而大幅地提高迴旋性。
又,上側開口90a、90a、下側開口90b、90b、後側開口90c、及前側開口93a、93a,係配置在於側視時較頭管14更靠前方之位置,因此能以彎曲部89、92對二輪機車1之前部側較強的行駛風進行整流而使其流暢地朝上側開口90a、90a、下側開口90b、90b、後側開口90c、及前側開口93a、93a流動。因此,即使為於頭管14之前方具備有頭燈60或前整流罩54等相對較重之零件的構成,仍可提高迴旋性。又,由於側蓋55、55具備有基部側蓋71及外側蓋72,該基部側蓋71具備有基板部85,該外側蓋72係覆蓋基部側蓋71,且開口90、93係由外側蓋72所隱藏,因此藉由外側蓋72可防止自外側看見開口90、93,而可一邊確保外觀性一邊提高迴旋性。
此外,由於藉由彎曲部89形成有自基板部85朝車寬方向外側突出之突出部86,且突出部86係於側視時為大致翼剖面形狀,因此可降低因來自前方之行駛風對突出部86所造成之阻力。因此,藉由突出部86可提高外觀性,並且能降低因突出部86所產生行駛風之阻力。又,外側蓋72具備有上側外側蓋73、及位於上側外側蓋73下側之下側外側蓋74,上側外側蓋73之下緣73c與下側外側蓋74之上緣74c連接所形成之連接線77,係於側視時向前 下方傾斜。因此,可將外側蓋72設計成具有速度感之設計,而提高外觀性。
又,由於在頭燈60之下部設有於側視時呈鳥嘴形狀之整流罩70,鳥嘴狀整流罩70之上端緣70a係與連接線77相連而設置,因此藉由鳥嘴狀整流罩70之上端緣70a與連接線77,可於前部形成具有一體感之設計,可提高外觀性。又,由於突出部86係位於上側外側蓋73,因此可有效地降低進行迴旋時阻力增大之二輪機車1之上部之阻力,可提高迴旋性。
此外,突出部86係形成為朝車寬方向外側突出之中空柱狀,開口90係沿著突出部86之基端部之周緣形成有複數個。因此,可有效地於彎曲部89之附近形成複數個開口90,而可提高二輪機車1之迴旋性。又,由於突出部86係插通於形成在外側蓋72之側面開口76而朝車寬方向外側延伸,開口90係於側視時自內側重疊於側面開口76之周緣部76a,因此可有效地於柱狀之突出部86之基端部側形成複數個開口90,並且藉由側面開口76之周緣部76a,而能以簡單之構成隱藏複數個開口90。因此,可兼顧迴旋性及外觀性。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為顯示應用本發明之一態樣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已對上側開口90a、90a、下側開口90b、90b、後側開口90c及前側開口93a、93a,被配置於側視時較頭管14更靠前方之位置之構成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上側開口90a、90a、下側開口90b、90b、後側開口90c及前側開口93a、93a,亦可配置於側視時至少一部分與頭管14重疊之位置。又,鳥嘴狀整流罩70可相對於前整流罩54 或側蓋55一體地或分開來設置。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已對將二輪機車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例子進行說明,但跨坐型車輛例如也可為具備3輪以上之車輪之車輛。
21‧‧‧前部車架
55‧‧‧側蓋
71‧‧‧基部側蓋
72‧‧‧外側蓋
73‧‧‧上側外側蓋
73c‧‧‧下緣(下端)
74‧‧‧下側外側蓋
74c‧‧‧上緣(上端)
75‧‧‧凹部
76‧‧‧側面開口
76a‧‧‧周緣部
80‧‧‧上側基部
81‧‧‧下側基部
85‧‧‧基板部(基部)
86‧‧‧突出部
87‧‧‧周壁部
87a‧‧‧上表面部
87b‧‧‧下表面部
88‧‧‧側壁部
89‧‧‧彎曲部
89a‧‧‧開口側彎曲部
89b‧‧‧開口側彎曲部
90‧‧‧開口
90a‧‧‧上側開口(開口)
90b‧‧‧下側開口(開口)
91‧‧‧連接壁
92‧‧‧彎曲部
92a‧‧‧開口側彎曲部
93‧‧‧開口
93a‧‧‧前側開口
E‧‧‧電氣零件
W1‧‧‧行駛風
W2‧‧‧行駛風

Claims (13)

  1. 一種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其具備有:頭管(14)、自該頭管(14)朝後方延伸之車架(15)、及自左右覆蓋該車架(15)之側蓋(55);其特徵在於:上述側蓋(55)係設有自基部(85)朝車寬方向外側彎曲之彎曲部(89、92),且在位於該彎曲部(89、92)附近之上述基部(85)設有開口(90、93)。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其中,上述開口(90a、90b、90c、93a)係配置在於側視時與上述頭管(14)重疊之位置或較上述頭管(14)更靠前方之位置。
  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其中,上述側蓋(55)具備有基部側蓋(71)及外側蓋(72),該基部側蓋(71)具備有上述基部(85),該外側蓋覆蓋該基部側蓋(71),且上述開口(90、93)係由外側蓋(72)所隱藏。
  4.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其中,藉由上述彎曲部(89),形成有自上述基部(85)朝車寬方向外側突出之突出部(86),該突出部(86)係於側視時為大致翼剖面形狀。
  5.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其中,藉由上述彎曲部(89),形成有自上述基部(85)朝車寬方向外側突出之突出部(86),該突出部(86)於側視時為大致翼剖面形狀。
  6.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其中,上述外側蓋(72)具備有上側外側蓋(73)、及位於該上側外側蓋(73)下側之下側外側蓋(74),上述上側外側蓋(73)之下端(73c)與上述下側外側蓋(74)之上端 (74c)連接所形成之連接線(77),係於側視時向前下方傾斜。
  7. 如請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其中,於頭燈(60)之下部設有於側視時呈鳥嘴形狀之整流罩(70),該整流罩(70)之上端緣(70a)係與上述連接線(77)相連而設置。
  8. 如請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其中,上述突出部(86)係位於上述上側外側蓋(73)。
  9.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其中,上述突出部(86)係位於上述上側外側蓋(73)。
  10.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其中,上述突出部(86)係形成為朝車寬方向外側突出之中空柱狀,上述開口(90)係沿著上述突出部(86)之基端部之周緣形成有複數個。
  11. 如請求項5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其中,上述突出部(86)係形成為朝車寬方向外側突出之中空柱狀,上述開口(90)係沿著上述突出部(86)之基端部之周緣形成有複數個。
  12. 如請求項10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其中,上述突出部(86)係插通於形成在上述外側蓋(72)之側面開口(76)而朝車寬方向外側延伸,上述開口(90)係於側視時自內側重疊於上述側面開口(76)之周緣部(76a)。
  13. 如請求項11之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其中,上述突出部(86)係插通於形成在上述外側蓋(72)之側面開口(76)而朝車寬方向外側延伸,上述開口(90)係於側視時自內側重疊於上述側面開口(76)之周緣部(76a)。
TW105101369A 2015-01-23 2016-01-18 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 TWI5880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1554A JP6129884B2 (ja) 2015-01-23 2015-01-23 鞍乗り型車両のサイドカバー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7923A true TW201637923A (zh) 2016-11-01
TWI588049B TWI588049B (zh) 2017-06-21

Family

ID=56434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1369A TWI588049B (zh) 2015-01-23 2016-01-18 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64789B2 (zh)
JP (1) JP6129884B2 (zh)
BR (1) BR102016001020B1 (zh)
IT (1) ITUB20160154A1 (zh)
TW (1) TWI58804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71935A1 (ja) * 2013-11-15 2015-05-2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837791B2 (ja) * 2016-09-26 2021-03-0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ウル
JP6880089B2 (ja) * 2019-01-25 2021-06-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7450489B2 (ja) * 2020-07-30 2024-03-15 カワサキモータース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7191907B2 (ja) * 2020-09-11 2022-12-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7369751B2 (ja) 2021-09-30 2023-10-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03792A (ja) 1986-03-04 1987-09-08 アイダ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ロボツトの教示方法
JPH07242188A (ja) * 1994-03-04 1995-09-1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TR200500256T2 (tr) * 2002-07-31 2005-04-21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ört tekerlekli taşıt
JP2006151132A (ja) * 2004-11-26 2006-06-15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
JP2006213249A (ja) * 2005-02-04 2006-08-1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5013883B2 (ja) * 2006-10-18 2012-08-2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2009046016A (ja) * 2007-08-20 2009-03-05 Yamaha Motor Co Ltd フォークプロテクタ及びフォークプロテクタを備える鞍乗型車両
JP2009107569A (ja) * 2007-10-31 2009-05-21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カウル及び自動二輪車
JP4527148B2 (ja) * 2007-12-30 2010-08-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
JP2009173208A (ja) * 2008-01-25 2009-08-06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風防装置
JP5112092B2 (ja) * 2008-01-31 2013-01-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リアフレーム取付構造
JP5129672B2 (ja) * 2008-07-07 2013-0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5395444B2 (ja) * 2009-01-14 2014-01-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導風構造
JP5555586B2 (ja) * 2010-09-29 2014-07-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ェアリング構造
JP5841785B2 (ja) * 2011-09-13 2016-01-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5898311B2 (ja) * 2012-05-28 2016-04-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タンクカバー構造
JP5912877B2 (ja) * 2012-05-31 2016-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補機取付構造
JP5852072B2 (ja) * 2013-09-26 2016-02-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WO2015071935A1 (ja) * 2013-11-15 2015-05-2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US9573645B2 (en) * 2013-11-15 2017-02-21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Motorcycle
CN105745146B (zh) * 2013-12-02 2018-06-12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JP2015113074A (ja) * 2013-12-13 2015-06-2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357004B2 (ja) * 2014-04-18 2018-07-11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29884B2 (ja) 2017-05-17
US20160214672A1 (en) 2016-07-28
US9764789B2 (en) 2017-09-19
TWI588049B (zh) 2017-06-21
BR102016001020A2 (pt) 2016-09-27
BR102016001020B1 (pt) 2022-08-09
JP2016135656A (ja) 2016-07-28
ITUB20160154A1 (it) 2017-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8049B (zh) 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
JP619047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電装品配置構造
JP578242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TWI617476B (zh) 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
JP633387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エアクリーナ構造
TWI642584B (zh) 跨坐型車輛
JP2008055991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ェンダ構造
JP612988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4377954B1 (ja) 鞍乗型車両
JP5604124B2 (ja) 自動二輪車
JP4567083B2 (ja) 鞍乗型車両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JP568515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2010126052A (ja) 自動二輪車
JP5784434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677371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16218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845276B2 (ja) 鞍乗型車両
JP745077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717166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966986B2 (ja) 鞍乗型車両
JP6773741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JP2021030800A (ja) 鞍乗型車両
JP2021030799A (ja) 鞍乗型車両
JP4825908B2 (ja) 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