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42584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42584B
TWI642584B TW105101368A TW105101368A TWI642584B TW I642584 B TWI642584 B TW I642584B TW 105101368 A TW105101368 A TW 105101368A TW 105101368 A TW105101368 A TW 105101368A TW I642584 B TWI642584 B TW I64258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airing
grip
width direction
straddle
rear en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013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7924A (zh
Inventor
水田耕司
中野伸彥
山內瑞希
Original Assignee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79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79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425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4258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25/00Foot-rests; Knee grips; Passenger hand-grips
    • B62J25/08Passengers hand-gr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12Box-shaped seats; Bench-type seats, e.g. dual or twin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28Other additional equipment, e.g. back-rests for childr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5/00Mud-guards for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11/00Motorcycles, engine-assisted cycles or motor scooters with one or two wheels
    • B62K11/02Frames
    • B62K11/04Fram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 being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在跨坐型車輛中,能使握持握把之乘客之手不易移位。
本發明係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有設置為了供乘坐於騎士後方之乘客使用,而被安裝於座墊架18之握把43,其中,座墊架18係由後整流罩58所覆蓋,後整流罩58具備有前側側方突出部171,該前側側方突出部171係於車輛之側視時在與握把43重疊之位置,且被配置為於俯視時靠近握把43。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跨坐型車輛。
作為習知技術,已知有一種具備有乘客用之握把的跨坐型車輛,其於自上方俯視時,後整流罩被配置為靠近握把之握把端的附近(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3-23121號公報
按乘客用之握把,存在有希望握持握把之乘客之手不易移位之情形,而為了加以實現,可考慮對握把及握把附近之後整流罩之形狀下功夫。然而,於上述習知之跨坐型車輛中,雖然握把與後整流罩於俯視時靠近,但高度方向之位置關係並不明確,故難謂為乘客之手不易移位之構造。本發明係鑑於上述情形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能於跨坐型車輛中使握持握把之乘客之手不易移位者。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有 為了供乘坐於騎士後方之乘客使用,而被安裝於車體架(F)之握把(43),其特徵在於:上述車體架(F)係由後整流罩(58)所覆蓋,該後整流罩(58)具備有靠近部(171),該靠近部(171)係於車輛之側視時在與上述握把(43)重疊之位置,且被配置為於俯視時靠近上述握把(43)。根據本發明,後整流罩具備有靠近部,該靠近部係於車輛之側視時在與乘客之握把重疊之位置,且被配置為於俯視時靠近握把。藉此,由於握把與後整流罩之靠近部之間之間隔變小,乘客之手變得不易通過握把與後整流罩之靠近部之間,因此可防止握持握把之乘客之手自握把移位。
又,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上述後整流罩(58)係設於上述乘客之座墊(42)後方,上述靠近部(171)係配置於較上述座墊(42)之後緣(42c)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根據本發明,後整流罩係設於乘客之座墊後方,靠近部係配置於較座墊之後緣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因此,可藉由將後整流罩之靠近部配置於較座墊之後緣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之簡單的構成,減小握把與靠近部之間隔,而防止乘客之手自握把移位。又,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上述握把(43)與上述靠近部(171)之間隔,係越朝後方變得越窄。根據本發明,握把與靠近部之間隔,由於越朝後方變得越窄,因此位於握把與靠近部之間之乘客之手,越朝後方側移動,便越被強力地夾持於握把與靠近部之間。藉此,可提醒乘客應適當地握持握把,而防止乘客之手自握把移位。
此外,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上述後整流罩(58)具備有後中央整流罩(165)、及左右一對之後側整流罩(166),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端部(171a)與上述後側整流罩(166)之端部(166c)係形 成接縫部(177),且該接縫部(177)係於側視時由上述握把(43)所覆蓋。根據本發明,由於後中央整流罩之端部與後側整流罩之端部形成接縫部,且接縫部係於側視時由握把所覆蓋,因此可利用握把來隱藏接縫部,而提高外觀性。又,本發明之特徵在於:於上述接縫部(177)中,上述後側整流罩(166)之上述端部(166c)係配置於較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端部(171a)更靠車寬方向內側之位置。根據本發明,由於在接縫部中,後側整流罩之端部係配置於較後中央整流罩之端部更靠車寬方向內側之位置,因此可防止雨水等自後側整流罩之端部滲入接縫部。
又,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上述接縫部(177)係配置於較沿著上述後側整流罩(166)之側面(166a)朝上方延伸之延長線(184)更靠車寬方向內側之位置。根據本發明,由於接縫部係配置於較沿著後側整流罩之側面朝上方延伸之延長線更靠車寬方向內側之位置,因此可防止握持握把之乘客之手接觸接縫部。此外,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上述靠近部(171)係形成於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前端,並且靠近上述握把(43)之後端(163)。根據本發明,由於靠近部係形成於後中央整流罩之前端,並且靠近握把之後端,因此可較長地確保乘客可握持握把之範圍,並且可設為握把之後端與後中央整流罩之前端相連之具有一體感之設計,其外觀性較佳。又,本發明之特徵在於: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係形成為於俯視時前端及後端朝車寬方向擴大且前後方向中央部朝車寬方向內側凹陷,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後端(172d)係位於較上述後側整流罩(166)之後端(167c)更靠後方。根據本發明,後中央整流罩係形成為於俯視時前端及後端朝車寬方向擴大且前後方向中央部朝車寬方向內側凹 陷,後中央整流罩之後端部係位於較後側整流罩之後端更靠後方。因此,於俯視及側視時,使後中央整流罩位於後側整流罩之後方,可提高外觀性。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可防止握持握把之乘客之手自握把移位。又,藉由利用將後整流罩之靠近部配置於較座墊之後緣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之簡單的構成,可防止乘客之手自握把移位。 又,藉由握把與靠近部之間隔越朝後方變得越窄之構成,可提醒乘客應適當地握持握把。此外,利用握把來隱藏接縫部可提高外觀性。又,可防止雨水等自後側整流罩之端部滲入接縫部。又,可防止握持握把之乘客之手接觸接縫部。此外,可較長地確保乘客可握持握把之範圍,並且可設成握把之後端與後中央整流罩之前端相連之具有一體感之設計。又,於俯視及側視時,使後中央整流罩位於後側整流罩之後方,可提高外觀性。
1‧‧‧二輪機車(跨坐型車輛)
2‧‧‧前輪
3‧‧‧後輪
10‧‧‧引擎
11‧‧‧前叉
12‧‧‧擺臂
13‧‧‧座墊
14‧‧‧頭管
15‧‧‧主車架
15a‧‧‧主車架本體部
15b‧‧‧補強車架部
16‧‧‧下車架
17‧‧‧樞軸架
18‧‧‧座墊架
19‧‧‧副車架
20‧‧‧連結車架
22‧‧‧下前叉橋
23‧‧‧上前叉橋
24‧‧‧前輪車軸
25‧‧‧把手保持器
26‧‧‧把手
26a‧‧‧握把部
27‧‧‧指關節防護器
28‧‧‧樞軸
29‧‧‧後輪車軸
30‧‧‧曲柄軸
31‧‧‧曲柄軸箱
32‧‧‧汽缸部
37‧‧‧排氣管
38‧‧‧空氣淨化器箱
39‧‧‧電池
40‧‧‧散熱器
41‧‧‧前側座墊
42‧‧‧後側座墊(座墊)
42a‧‧‧前緣
42b‧‧‧側緣
42c‧‧‧後緣(座墊之後緣)
43、43‧‧‧握把
45‧‧‧燃料箱
46‧‧‧踏板保持器
47‧‧‧踏板
48‧‧‧後座用踏板
49‧‧‧主腳架
50‧‧‧收納部
51‧‧‧收納箱
52‧‧‧箱蓋
53‧‧‧車體罩殼
54‧‧‧前整流罩
55‧‧‧側罩殼
56‧‧‧箱側罩殼
57‧‧‧中間罩殼
58‧‧‧後整流罩
59‧‧‧下部罩殼
60‧‧‧頭燈
61‧‧‧擋風屏
63‧‧‧擋泥板
64‧‧‧尾燈
65‧‧‧車牌保持器
66‧‧‧前方向燈
67‧‧‧後方向燈
68‧‧‧後視鏡
69‧‧‧儀表
70‧‧‧鳥嘴狀整流罩
160‧‧‧握把本體
161‧‧‧前側安裝部
162‧‧‧後側安裝部
163、163‧‧‧後端內側突出部(握把之後端)
163a‧‧‧內側面
165‧‧‧後中央整流罩
166、166‧‧‧後側整流罩
166a、166a‧‧‧外側面(側面)
166b‧‧‧側緣
166c、166c‧‧‧上緣(後側整流罩之端部)
167‧‧‧側整流罩後部
167a‧‧‧後面
167c‧‧‧後端(後側整流罩之後端)
170‧‧‧整流罩本體部
171、171‧‧‧前側側方突出部(靠近部)
171a、171a‧‧‧下緣(後中央整流罩之端部)
171b‧‧‧外側面
172‧‧‧後中央整流罩後端部
172a‧‧‧後面
172b‧‧‧上表面
172c‧‧‧側面
172d‧‧‧後端(後中央整流罩之後端)
173‧‧‧前面部
174‧‧‧後側側方突出部
174a‧‧‧前面
175‧‧‧凹部
176‧‧‧後部罩體
177‧‧‧接縫部
178‧‧‧下方彎曲部
179‧‧‧內緣部
180‧‧‧上方彎曲部
181‧‧‧前側握持用空間
182‧‧‧後側握持用空間
183‧‧‧空間
184‧‧‧上方延長線(延長線)
187‧‧‧隆起部
187a‧‧‧後側隆起部
187b‧‧‧前側隆起部
C‧‧‧汽缸軸線
F‧‧‧車體架
圖1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二輪機車之左側視圖。
圖2為自上方觀察二輪機車之後部之俯視圖。
圖3為自右側觀察二輪機車之後部之俯視圖。
圖4為後中央整流罩之俯視圖。
圖5為圖2之V-V線剖視圖。
圖6為將前側側方突出部及後端內側突出部之周邊部放大之俯視圖。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於說明中若無特別記載,前後左右及上下等方向之記載,係與相對於車體之方向相同。又,各圖中所示之符號FR係表示車體前方,符號UP係表示車體上方,符號LH係表示車體左方。圖1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二輪機車之左側視圖。再者,於圖1中,對設置為左右一對者,僅圖示左側之構成。二輪機車1係一種於車體架F支撐有作為動力單元之引擎10,支撐前輪2之左右一對之前叉11、11可操縱方向地被支撐於車體架F之前端,且支撐後輪3之擺臂12被設於車體架F之後部側之車輛。二輪機車1係一種於車體架F之後部上方,設置有供乘客以跨騎之方式就坐之座墊13的跨坐型車輛。
車體架F具備有:被設置於前端之頭管14;左右一對之主車架15、15,其等自頭管14之下部朝後下方延伸;左右一對之下車架16、16,其等自主車架15、15之前端部朝後下方延伸;左右一對之樞軸架17、17,其等自主車架15、15之後端朝下方延伸;左右一對之座墊架18、18,其等自樞軸架17、17之上端朝後上方延伸至車輛後端部;及左右一對之副車架19、19,其自樞軸架17、17之上部朝後上方延伸且被連接於座墊架18、18之後部。各主車架15具備有:主車架本體部15a,其自頭管14之下部以相對平緩之傾斜朝後下方延伸;及補強車架部15b,其連結頭管14之上部與主車架本體部15a之中間部。又,車體架F具備有連結主車架本體部15a、15a之中間部與下車架16、16之左右一對之連結車架20、20。
頭管14係可轉動自如地軸支有轉向軸(未圖示),於 轉向軸之下端部及上端部固定有朝車寬方向延伸之下前叉橋22及上前叉橋23。前叉11、11係支撐於下前叉橋22及上前叉橋23,前輪2係軸支於被設在前叉11、11之下端之前輪車軸24。上前叉橋23具備有自上表面朝上方延伸之把手保持器25,朝車寬方向延伸之方向操縱用之把手26係支撐於把手保持器25。於把手26安裝有指關節防護器27、27。擺臂12係使前端部被軸支於連結左右之樞軸架17、17之樞軸28,且以樞軸28為中心上下擺動。後輪3係軸支於插通於擺臂12之後端部之後輪車軸29。於擺臂12與車體架F之間,設置有後懸吊系統(未圖示)。
引擎10具備有支撐朝車寬方向延伸之曲柄軸30之曲柄軸箱31、及自曲柄軸箱31之前部朝前上方延伸之汽缸部32。引擎10係以使汽缸部32之汽缸軸線C較鉛垂更靠近水平側之方式向前傾之引擎,並於引擎10之上方確保有零件之配置空間。引擎10之輸出,係藉由被設於引擎10之輸出軸(未圖示)與後輪3之間之鍊條36而被傳遞至後輪3。
引擎10之排氣管37,係自汽缸部32之汽缸頭朝下方被引出,並通過引擎10之下方朝後方延伸,而被連接於消音器(未圖示)。將被供給至引擎10之空氣淨化之空氣淨化器箱38,係配置於主車架15、15之前部上方且於頭管14之後方。通過空氣淨化器箱38之空氣,係由節流閥體(未圖示)調整流量後流至汽缸部32之汽缸頭。電池39係配置於空氣淨化器箱38與主車架本體部15a、15a之間。引擎10之散熱器40係配置於頭管14之下方且於汽缸部32之前方。
座墊13具備騎士用之前側座墊41、及較前側座墊 41高出一段之同乘者用之後側座墊42。前側座墊41係配置於樞軸架17、17及座墊架18、18之前部上方,後側座墊42係配置於座墊架18、18之上方。於後側座墊42左右之旁側分別設置有供就坐於後側座墊42之同乘者握持之握把43、43。燃料箱45係配置於前側座墊41及後側座墊42與座墊架18、18之間。於樞軸架17、17之外側,踏板保持器46、46被設置為左右一對,騎士用之踏板47、47,係固定於各踏板保持器46之前部。同乘者用之後座用踏板(tandem step)48、48,係固定於各踏板保持器46之後部。主腳架49係連結於樞軸架17、17之下部。
於主車架15、15之後部之上方,在前側座墊41與頭管14之間設置有收納部50。收納部50具備有上表面開口之收納箱51、及可開閉自如地蓋閉收納箱51上表面之開口之箱蓋52。收納部50具備有可收納1個全罩式安全帽之容量。空氣淨化器箱38及電池39,係配置於收納箱51與頭管14之間。
二輪機車1具備有覆蓋車體之樹脂製之車體罩殼53。車體罩殼53具備有:前整流罩54,其位於頭管14之前方;左右一對之側罩殼55、55,其等自側面覆蓋頭管14及主車架15、15之前部;左右一對之箱側罩殼56、56,其等係配置於側罩殼55、55與前側座墊41之間,自旁側覆蓋收納箱51之上部;左右一對之中間罩殼57、57,其等覆蓋主車架15、15之上方且收納箱51之下部及前側座墊41之下方部分;後整流罩58,其覆蓋後側座墊42之下方且座墊架18、18及副車架19、19;下部罩殼59,其自下方覆蓋引擎10;及鳥嘴狀整流罩70,其自前整流罩54之下方呈鳥嘴狀朝前下方突出。鳥嘴狀整流罩70係於上下方向及車寬方向,被 形成為越靠前端側越細。箱側罩殼56、56亦為供騎士(乘客)以膝蓋夾持之部分。
頭燈60係一體地被設於前整流罩54之車寬方向之中央部。鳥嘴狀整流罩70係較頭燈60突出於前方。於前整流罩54之上部,安裝有擋風屏61。前擋泥板62係固定於前叉11、11。後擋泥板63係設於後輪3之上方,且自下方覆蓋燃料箱45。於後擋泥板63之後端部之上方,在後整流罩58之後端部設置有尾燈64。於後擋泥板63之後端,固定有車牌保持器65。前方向燈66、66係固定於前整流罩54,而後方向燈67、67係固定於後擋泥板63。後視鏡68、68係固定於把手26。顯示速度等之儀表69,係設於擋風屏61之後方且於前整流罩54之上方。
圖2為自上方觀察二輪機車1之後部之俯視圖。圖3為自右側觀察二輪機車1之後部之俯視圖。如圖2及圖3所示,後側座墊42附近之二輪機車1之後部,係形成為向後上傾,並且於俯視及側視時被形成為越朝後部側越細。後側座墊42係設於二輪機車1之車寬方向中央,且被配置為前緣42a與前側座墊41之後緣相連。後側座墊42係形成為越朝後部側越細,左右之側緣42b、42b係越靠後部側越位於車寬方向之內側,後緣42c(座墊之後緣)係於車寬方向上較前緣42a短。後側座墊42係於側視時被配置為向後上傾,且其板厚係越朝後部側變得越薄。
握把43、43(亦稱作後扶手;grab rail)具備有:桿狀之握把本體160、160,其等朝前後方向延伸;前側安裝部161、161,其等自握把本體160、160之前端部朝車寬方向之內側延伸;後側安裝部162、162,其等自握把本體160、160前後之中間部朝車寬 方向之內側延伸;及後端內側突出部163、163(握把之後端),其等係握把本體160、160之後端朝內側彎曲並朝車寬方向之內側突出。握把43、43係形成為左右對稱。各握把43係藉由被插通於前側安裝部161及後側安裝部162之螺栓(未圖示)被緊固固定於各座墊架18之後端部。
後整流罩58具備有:後中央整流罩165,其於後側座墊42之後方被配置於車寬方向之中央;及左右一對之後側整流罩166、166,其等係配置於後側座墊42及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左右側。後側整流罩166、166係配置於後側座墊42之下方,自外側覆蓋座墊架18、18之後部。於俯視及側視時,座墊架18、18係形成為越朝後部側變得越細。
後側整流罩166、166之外側面166a、166a,係位於後側座墊42之外側且握把43、43之下方。後側整流罩166、166左右之側緣166b、166b,係以沿著後側座墊42之側緣42b、42b及握把本體160、160之方式朝前後延伸。後側整流罩166、166具備有較後側座墊42之後緣42c朝後方延伸之側整流罩後部167、167。後中央整流罩165係自上方覆蓋側整流罩後部167、167及座墊架18、18之後端部。
圖4為後中央整流罩165之俯視圖。參照圖2至圖4,後中央整流罩165係於俯視時被形成為越朝後部側變得越細,左右之側緣係越朝後部側越位於車寬方向之內側,後緣係於車寬方向上較前緣短。後中央整流罩165之上表面係於側視時與後側座墊42之上表面相連而朝後上方延伸。
後中央整流罩165一體地具備有:板狀之整流罩本 體部170,其以沿著後側座墊42左右之側緣42b、42b之延長線L、L之方式與後側座墊42相連而朝後方延伸;左右一對之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靠近部),其等自整流罩本體部170之前端部朝較延長線L、L(圖2)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突出;後中央整流罩後端部172,其較側整流罩後部167、167朝更後方延伸;及前面部173,其面向後側座墊42之後端面且向前下方傾斜。後中央整流罩165係藉由樹脂成形而形成為一體。
後中央整流罩後端部172係沿著側整流罩後部167、167之向前下方傾斜之後面167a(圖3)朝下方延伸。後中央整流罩後端部172具備有朝較延長線L、L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突出之左右一對之後側側方突出部174、174。後中央整流罩後端部172具備有後面172a、上表面172b及左右之側面172c、172c。後側側方突出部174、174之前面174a、174a,係抵接而連接於側整流罩後部167、167之後面167a、167a。又,後中央整流罩後端部172之後端部172d(後中央整流罩之後端),係位於較側整流罩後部167、167之後端167c(後側整流罩之後端)更靠後方。藉由形成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與後側側方突出部174、174,而於後中央整流罩165前後之中間部,形成有於俯視時側部朝車寬方向之內側凹陷的左右一對之凹部175、175。由於凹部175、175係自上方重疊於側整流罩後部167、167,因此於自上方之俯視時,側整流罩後部167、167之一部分看起來係位於凹部175、175內。
於後中央整流罩後端部172之下表面,安裝有後部罩體176。尾燈64係配置為埋入於後中央整流罩後端部172之後面172a之下部與後部罩體176之後面之上部,且突出至較後面172a 更後方。
圖5為圖2之V-V線剖視圖。如圖5所示,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與後側整流罩166、166,係以形成越朝車寬方向之外側高度越低之彎曲面的方式相連。詳細而言,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與後側整流罩166、166,係由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之下緣171a、171a(後中央整流罩之端部)與後側整流罩166、166之上緣166c、166c(後側整流罩之端部)所結合之接縫部177相連接。下緣171a、171a係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之車寬方向之外緣部大致鉛垂地朝下方彎曲之下方彎曲部178之下緣。上緣166c、166c係大致水平地朝車寬方向之內側延伸之後側整流罩166、166之內緣部179大致鉛垂地朝上方彎曲之上方彎曲部180之上緣。
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係以如下之方式被安裝於後側整流罩166、166:使下緣171a、171a之內側面靠近或抵接於上緣166c、166c之外側面,並且使下緣171a、171a之下表面靠近或抵接於內緣部179之上表面。亦即,由於後側整流罩166、166之上緣166c、166c係由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之上表面部自上方所覆蓋,並且由下緣171a、171a自外側所覆蓋,因此雨水等難以滲入上緣166c、166c側。
參照圖2至圖5,握把43、43係於俯視時,以使握把本體160、160沿著後側座墊42之側緣42b、42b傾斜地被配置,握把本體160、160之間之間隔,係越朝後部側越小。握把43、43係於側視時,以使握把本體160、160之上表面沿著後側座墊42之側緣42b、42b朝後上方上升之方式被配置。握把43、43係配置於 較後側座墊42之側緣42b、42b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於握把本體160、160與側緣42b、42b之間,形成有前側握持用空間181、181及後側握持用空間182、182。
前側握持用空間181、181係於前後方向上,位於前側安裝部161、161與後側安裝部162、162之間,後側握持用空間182、182係位於後側安裝部162、162與後端內側突出部163、163之間。後側座墊42之同乘者,可藉由將手指穿過前側安裝部161、161或後側安裝部162、162,而以用手包住握把本體160、160之大致全周的方式加以握持,從而牢固地握持握把43、43。同乘者例如將手自上方放置於後側握持用空間182、182之旁側之握把本體160、160,以使拇指自上方穿過後側安裝部162、162,並且使其他4根手指繞過車寬方向之外側而自下方穿過後側握持用空間182、182之方式,來握持握把本體160、160。
握把43、43之後端內側突出部163、163,係朝後側握持用空間182、182之後方延伸並朝車寬方向之內側彎曲,而靠近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又,後端內側突出部163、163係設於握把43、43之後端,且位於較後側座墊42之後緣42c更靠後方。詳細而言,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係如圖2所示,於前後方向上被配置在與後端內側突出部163、163大致相同之位置,並且如圖3之側視圖所示,於高度方向上被配置在與後端內側突出部163、163大致相同之位置。亦即,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係於側視時,被配置在與握把43、43之後端內側突出部163、163重疊之位置。
圖6為將前側側方突出部171及後端內側突出部 163之周邊部放大之俯視圖。再者,由於前側側方突出部171及後端內側突出部163係左右對稱,因此僅對右側之構成詳細地進行說明。前側側方突出部171之外側面171b與後端內側突出部163之內側面163a,係大致對向並且於車寬方向分離而設置,於外側面171b與內側面163a之間形成有空間183。空間183之橫向寬度,係設定為一般體格之同乘者之手指無法朝後方通過空間183之大小。亦即,外側面171b係以同乘者之手指無法朝後方通過空間183之程度靠近內側面163a。
又,藉由使俯視時之外側面171b與內側面163a之傾斜角度不同,使空間183之橫向寬度越朝後方側變得越窄。如圖5及圖6所示,後側整流罩166係於握把本體160之車寬方向內側之位置,具備有朝握把本體160之後端部附近隆起之隆起部187。隆起部187一體地具備有連續於前側側方突出部171之下緣之後側隆起部187a、及俯視時位於後側握持用空間182內之前側隆起部187b。後側隆起部187a之上部係於側視時被配置在與後端內側突出部163之下部重疊之位置,且沿車寬方向與後端內側突出部163之內側面163a,分離與空間183相同之距離。前側隆起部187b係於前側側方突出部171前方之位置,位於握把本體160之後端部之內側面附近。前側隆起部187b雖位於握把本體160之下方,但於將握持後側握持用空間182側之握把本體160之手指向後移位後,便被配置於手指抵接在前側隆起部187b之位置。前側隆起部187b與握把本體160之間之距離,係越朝後方側變得越小。
於將前側隆起部187b之外側面與前側隆起部187b之外側之握把本體160之內側面之距離設為距離D1,將前側側方 突出部171之外側面171b之前端與該前端之外側之內側面163a之距離設為距離D2,並將前側側方突出部171之外側面171b之後端與該後端之外側之內側面163a之距離設為距離D3之情形時,其大小關係為距離D1>距離D2>距離D3。因此,若手指自後側握持用空間182朝後方移位,則越朝後方手指會越被強力地夾持。
如此,藉由於後中央整流罩165設置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使其靠近握把43之後端內側突出部163,而形成同乘者之手指無法通過之空間183,可防止握持後側握持用空間182附近之握把本體160之同乘者之手指,朝後方側移位。又,藉由設置空間183,由於可吸收握把43之尺寸誤差或安裝誤差,因此可使零件之尺寸精度之管理變得容易。又,由於空間183之橫向寬度係越朝後方側變得越窄,因此於手指跑進入空間183之情形時,手指越朝後方側移動手指便會被越強地夾持。因此,可告知同乘者應適當地握持握把本體160。
又,參照圖3及圖5,後端內側突出部163係於側視時自外側重疊於接縫部177,而將接縫部177予以隱藏。因此,可防止自側面看見接縫部177,而提高外觀性。又,接縫部177係配置於較沿著後側整流罩166、166之外側面166a之接縫部177附近之部分朝上方延伸之上方延長線184(延長線)更靠車寬方向之內側。因此,可防止同乘者之手指碰觸到接縫部177。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應用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二輪機車1具備有為了供乘坐於騎士後方之乘客(同乘者)使用,而被安裝於車體架F之座墊架18、18之握把43、43,座墊架18、18係由後整流罩58所覆蓋,後整流罩58具備有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 該等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係於二輪機車1之側視時與握把43、43重疊之位置,且被配置為於俯視時靠近握把43、43。藉此,握把43、43與後整流罩58之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之間之間隔變小,乘客之手變得不易通過握把43、43與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之間,因此可防止握持握把43、43之乘客之手自握把43、43移位。
又,後整流罩58係設於乘客之後側座墊42之後方,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係配置於較後側座墊42之後緣42c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因此,可藉由將後整流罩58之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配置於較後側座墊42之後緣42c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之簡單的構成,減小握把43、43與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之間隔,而防止乘客之手自握把43、43移位。又,握把43、43與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之間隔,由於越朝後方變得越窄,因此位於握把43、43與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之間之乘客之手,越朝後方側移動,便越被強力地夾持於握把43、43與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之間。藉此,可提醒乘客應當地握持握把43、43,而防止乘客之手自握把43、43移位。
此外,由於後整流罩58具備有後中央整流罩165、及左右一對之後側整流罩166、166,後中央整流罩165之下緣171a、171a與後側整流罩166、166之上緣166c、166c係形成接縫部177,且接縫部177係於側視時由握把43、43所覆蓋,因此可利用握把43、43來隱藏接縫部177,而提高外觀性。又,由於在接縫部177中,後側整流罩166、166之上緣166c、166c係配置於較後中央整流罩165之下緣171a、171a更靠車寬方向內側之位置,因此可防止雨水等自後側整流罩166、166之上緣166c、166c滲入接 縫部177。
又,由於接縫部177係配置於較沿著後側整流罩166、166之外側面166a、166a朝上方延伸之上方延長線184更靠車寬方向內側之位置,因此可防止握持握把43、43之乘客之手接觸接縫部177。此外,由於前側側方突出部171、171係形成於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前端,並且靠近握把43、43之後端即後端內側突出部163、163,因此可較長地確保乘客可握持握把43、43之範圍,並且可設為握把43、43之後端與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前端相連之具有一體感之設計,其外觀性較佳。又,後中央整流罩165係形成為於俯視時前端及後端朝車寬方向擴大且前後方向中央部朝車寬方向內側凹陷,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後端172d係位於較後側整流罩166、166之後端167c更靠後方。因此,於俯視及側視時,後中央整流罩165係位於後側整流罩166、166之後方,可提高外觀性。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為顯示應用本發明之一態樣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於上述實施形態中,雖已對將二輪機車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例子進行說明,但跨坐型車輛例如亦可為具備3輪以上之車輪之車輛。

Claims (18)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有:為了供乘坐於騎士後方之乘客使用,而被安裝於車體架(F)之握把(43);其特徵在於:上述車體架(F)係由後整流罩(58)所覆蓋,該後整流罩(58)具備有靠近部(171),該靠近部(171)係於車輛之側視時在與上述握把(43)重疊之位置,且被配置為於俯視時靠近上述握把(43),上述後整流罩(58)係設於上述乘客之座墊(42)後方,上述靠近部(171)係配置於較上述座墊(42)之後緣(42c)更靠車寬方向之外側。
  2.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有:為了供乘坐於騎士後方之乘客使用,而被安裝於車體架(F)之握把(43);其特徵在於:上述車體架(F)係由後整流罩(58)所覆蓋,該後整流罩(58)具備有靠近部(171),該靠近部(171)係於車輛之側視時在與上述握把(43)重疊之位置,且被配置為於俯視時靠近上述握把(43),上述握把(43)與上述靠近部(171)之間隔,係越朝後方變得越窄。
  3.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有:為了供乘坐於騎士後方之乘客使用,而被安裝於車體架(F)之握把(43);其特徵在於:上述車體架(F)係由後整流罩(58)所覆蓋,該後整流罩(58)具備有靠近部(171),該靠近部(171)係於車輛之側視時在與上述握把(43)重疊之位置,且被配置為於俯視時靠近上述握把(43),上述後整流罩(58)具備有後中央整流罩(165)、及左右一對之後側整流罩(166),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端部(171a)與上述後側整流罩(166)之端部(166c)係形成接縫部(177),且該接縫部(177)係於側視時由上述握把(43)所覆蓋。
  4.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上述接縫部(177)中,上述後側整流罩(166)之上述端部(166c)係配置於較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端部(171a)更靠車寬方向內側之位置。
  5.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接縫部(177)係配置於較沿著上述後側整流罩(166)之側面(166a)朝上方延伸之延長線(184)更靠車寬方向內側之位置。
  6.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接縫部(177)係配置於較沿著上述後側整流罩(166)之側面(166a)朝上方延伸之延長線(184)更靠車寬方向內側之位置。
  7.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靠近部(171)係形成於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前端,並且靠近上述握把(43)之後端(163)。
  8.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靠近部(171)係形成於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前端,並且靠近上述握把(43)之後端(163)。
  9. 如請求項5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靠近部(171)係形成於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前端,並且靠近上述握把(43)之後端(163)。
  10. 如請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靠近部(171)係形成於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前端,並且靠近上述握把(43)之後端(163)。
  11. 如請求項3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係形成為於俯視時前端及後端朝車寬方向擴大且前後方向中央部朝車寬方向內側凹陷,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後端(172d)係位於較上述後側整流罩(166)之後端(167c)更靠後方。
  12.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係形成為於俯視時前端及後端朝車寬方向擴大且前後方向中央部朝車寬方向內側凹陷,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後端(172d)係位於較上述後側整流罩(166)之後端(167c)更靠後方。
  13. 如請求項5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係形成為於俯視時前端及後端朝車寬方向擴大且前後方向中央部朝車寬方向內側凹陷,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後端(172d)係位於較上述後側整流罩(166)之後端(167c)更靠後方。
  14. 如請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係形成為於俯視時前端及後端朝車寬方向擴大且前後方向中央部朝車寬方向內側凹陷,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後端(172d)係位於較上述後側整流罩(166)之後端(167c)更靠後方。
  15.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係形成為於俯視時前端及後端朝車寬方向擴大且前後方向中央部朝車寬方向內側凹陷,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後端(172d)係位於較上述後側整流罩(166)之後端(167c)更靠後方。
  16. 如請求項8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係形成為於俯視時前端及後端朝車寬方向擴大且前後方向中央部朝車寬方向內側凹陷,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後端(172d)係位於較上述後側整流罩(166)之後端(167c)更靠後方。
  17. 如請求項9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係形成為於俯視時前端及後端朝車寬方向擴大且前後方向中央部朝車寬方向內側凹陷,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後端(172d)係位於較上述後側整流罩(166)之後端(167c)更靠後方。
  18. 如請求項10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係形成為於俯視時前端及後端朝車寬方向擴大且前後方向中央部朝車寬方向內側凹陷,上述後中央整流罩(165)之後端(172d)係位於較上述後側整流罩(166)之後端(167c)更靠後方。
TW105101368A 2015-01-23 2016-01-18 跨坐型車輛 TWI6425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1552 2015-01-23
JP2015011552A JP6133912B2 (ja) 2015-01-23 2015-01-23 鞍乗り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7924A TW201637924A (zh) 2016-11-01
TWI642584B true TWI642584B (zh) 2018-12-01

Family

ID=56434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01368A TWI642584B (zh) 2015-01-23 2016-01-18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14062B2 (zh)
JP (1) JP6133912B2 (zh)
BR (1) BR102016001051B1 (zh)
IT (1) ITUB20160361A1 (zh)
TW (1) TWI6425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6906B2 (ja) * 2017-02-14 2021-02-10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フレーム
DE112018007203B4 (de) * 2018-03-01 2023-07-06 Honda Motor Co., Ltd. Fahrzeug vom grätschsitz-typ
CN113544050B (zh) * 2019-03-01 2023-06-20 印度商宜诺摩托克普有限公司 车辆的前覆盖件
JP7214683B2 (ja) * 2020-07-07 2023-01-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22052966A (ja) * 2020-09-24 2022-04-05 スズキ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フェンダ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66572A1 (en) * 2003-07-01 2006-11-30 Sadamu Iwanaga Motorcycle
JP2009286399A (ja) * 2009-09-15 2009-12-10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JP2010036623A (ja) * 2008-07-31 2010-02-18 Honda Motor Co Ltd グラブレール取付部構造
US20110073627A1 (en) * 2008-08-22 2011-03-31 Rinatsu Iida Side trunk mounting structure for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89991B2 (ja) * 2007-02-28 2012-08-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グリップ構造
US8499878B2 (en) * 2010-02-23 2013-08-06 Hond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rear portion structure
JP5722151B2 (ja) 2011-07-24 2015-05-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
JP2013173472A (ja) * 2012-02-27 2013-09-05 Yamaha Motor Co Ltd 鞍乗型車両
JP6071665B2 (ja) * 2013-03-13 2017-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後部構造
JP2016002896A (ja) * 2014-06-17 2016-01-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電動車両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66572A1 (en) * 2003-07-01 2006-11-30 Sadamu Iwanaga Motorcycle
JP2010036623A (ja) * 2008-07-31 2010-02-18 Honda Motor Co Ltd グラブレール取付部構造
US20110073627A1 (en) * 2008-08-22 2011-03-31 Rinatsu Iida Side trunk mounting structure for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JP2009286399A (ja) * 2009-09-15 2009-12-10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後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02016001051A2 (pt) 2016-10-11
ITUB20160361A1 (it) 2017-07-20
BR102016001051B1 (pt) 2022-11-08
JP6133912B2 (ja) 2017-05-24
JP2016135655A (ja) 2016-07-28
US20160214674A1 (en) 2016-07-28
TW201637924A (zh) 2016-11-01
US9714062B2 (en) 2017-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42584B (zh) 跨坐型車輛
JP619047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電装品配置構造
JP5246431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98863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TWI617476B (zh) 跨坐型車輛之收納部構造
TWI588049B (zh) 跨坐型車輛之側蓋構造
TWI647384B (zh) 跨騎型車輛之空氣濾清器構造
JP578242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JP587244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US20140291961A1 (en) Rear structure and rear equipment for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612988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JP580664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カバー構造
CN103010350A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12533820B (zh) 鞍乘型车辆
JP668241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冷却水リザーバタンク
JP201114844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構造
JP6501431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20124967A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23175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後部車体カバー構造
JP6966986B2 (ja) 鞍乗型車両
CN110300699A (zh) 跨骑型车辆
CN116802112A (zh) 鞍乘型车辆
JP2011218867A (ja) 自動二輪車のグラブバー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