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269899U - 透镜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4269899U CN204269899U CN201420703426.9U CN201420703426U CN204269899U CN 204269899 U CN204269899 U CN 204269899U CN 201420703426 U CN201420703426 U CN 201420703426U CN 204269899 U CN204269899 U CN 20426989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at
- leaf spring
- lens holder
- lens
- c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能够可靠地将线圈的端部与板簧锡焊并且能够防止在对透镜保持部件安装板簧时两者抵接的透镜驱动装置。透镜驱动装置(100)具有:透镜保持部件(1)、将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移动的下侧板簧(2)、固定下侧板簧的支承部件以及使透镜保持部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的至少以磁铁和线圈(5)构成的移动机构,透镜保持部件的下部设置有突出到下侧板簧的下方的突出部(1a),线圈的端部(5b)缠绕在突出部上,下侧板簧上设置有锡焊部(2a),线圈的端部与锡焊部被锡焊,缠绕在突出部(1a)上的线圈(5)的端部(5b)与锡焊部(2a)的分隔距离为在突出部(1a)的前端部侧比在突出部(1a)的根部侧更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透镜驱动装置,尤其涉及线圈的端部锡焊在板簧上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最近,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具备拍摄功能的产品较多。另外,还有在拍摄时能够放大地对拍摄对象进行拍摄的产品。在具备这样的功能的电子设备中,使用了对拍摄用的透镜体进行驱动的透镜驱动装置。作为这样的透镜驱动装置,已知有下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以下,使用图19对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进行说明。图19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具备:保持透镜体的透镜支架903、具有磁铁904、线圈905以及磁轭906并使透镜支架903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以及弹性地保持透镜支架903的下侧板簧907。另外,线圈905的端部通过锡焊而连接于下侧板簧907。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83720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中,线圈905的端部与下侧板簧907通过锡焊而连接,因此线圈905的端部与下侧板簧907的距离较小为好。但是,如果线圈905的端部与下侧板簧907的间隙过于小,在线圈905有少许浮动或零件尺寸有偏差等时,对透镜支架903安装下侧板簧907时,下侧板簧907与线圈905接触,下侧板簧907有可能变形。在下侧板簧907变形后,无法获得所期望的弹簧特性,可能对光学特性也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的课题,提供一种透镜驱动装置,能够可靠地将线圈的端部与板簧锡焊,并且能够防止在对透镜保持部件安装板簧时两者抵接。
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有: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下侧板簧,一部分固定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下部,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支承部件,固定所述下侧板簧的另一部分;以及移动机构,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至少具有磁铁和线圈,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下部,设置有突出到所述下侧板簧的下方的突出部,所述线圈具有由线材缠绕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外周而形成的卷绕部,并且所述线圈的端部缠绕在所述突出部上,在所述下侧板簧上设置有锡焊部,该锡焊部配置成与所述突出部具有间隙,缠绕在所述突出部上的所述线圈的端部与所述锡焊部被锡焊,在从所述突出部的前端部侧俯视时,缠绕在所述突出部上的所述线圈的端部与所述锡焊部的分隔距离为,在所述突出部的前端部侧比在所述突出部的根部侧更大。
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在与所述锡焊部对置一侧设置有斜面,该斜面随着朝向所述前端部侧而远离所述锡焊部。
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前端部侧具有第一平坦面,该第一平坦面与所述斜面连续并且沿着所述光轴方向。
在技术方案4以及技术方案5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在所述根部侧具有第二平坦面,该第二平坦面与所述斜面连续并且沿着所述光轴方向,所述线圈的端部缠绕在所述第二平坦面上。
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突出部的根部的周围,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下部突出地形成有斜坡状的引导部,并且缠绕在所述突出部上的所述线圈的端部从所述根部侧延伸并与所述卷绕部相连,位于所述根部的所述线圈的端部沿着所述引导部。
在技术方案7以及技术方案8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形成为在俯视时是大致多边形状,所述突出部的与所述锡焊部对置一侧的侧面以外的侧面为与所述光轴方向平行的平坦面。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缠绕在突出部上的线圈的端部在从突出部的前端部侧俯视时,在突出部的前端部侧比在突出部的根部侧更远离锡焊部,因此在使突出部通过下侧板簧时,下侧板簧与线圈的端部不易抵接,并且能够适当地减小将被锡焊在一起的线圈的端部与锡焊部的间隙。因此,起到如下效果:能够提供能够可靠地将线圈的端部与下侧板簧锡焊、并且能够防止在对透镜保持部件安装下侧板簧时两者抵接的透镜驱动装置。
根据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在透镜保持部件的突出部的与锡焊部对置一侧,设置有随着朝向前端部侧而远离锡焊部的斜面,所以缠绕在该突出部上的线材成为,在从突出部的前端部侧俯视时,前端部侧可靠地比根部侧更远离锡焊部。因此,在使突出部通过下侧板簧时,下侧板簧与线材不易抵接,并且能够适当地减小将被锡焊在一起的线材与锡焊部的间隙。因此,起到如下效果:能够提供能够可靠地将线圈的端部与下侧板簧锡焊、并且能够防止在对透镜保持部件安装下侧板簧时两者抵接的透镜驱动装置。
根据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即使缠绕在突出部上的线材沿着斜面向突出部的前端部侧移动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与斜面连续的第一平坦面阻挡该移动,所以起到能够使线圈的端部不易从突出部脱落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4以及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在突出部的根部侧设置第二平坦面并将线圈的端部缠绕在第二平坦面上,从而线圈的端部能够比缠绕在斜面上更稳定地缠绕在第二平坦面上,因此起到能够防止线圈的端部从突出部开线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以位于突出部的根部的线圈的端部沿着斜坡状的引导部的方式进行引导,所以能够适当地将线圈的端部缠绕在突出部上,因此起到能够可靠地进行下侧板簧的锡焊部与线圈的端部的锡焊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7以及技术方案8的实用新型,突出部的与所述锡焊部对置一侧的侧面以外的侧面为平坦面,所以起到能够使缠绕在突出部上的线材不易从突出部脱落的效果。
通过以上,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透镜驱动装置,能够可靠地将线圈的端部与板簧锡焊,并且能够防止在对透镜保持部件安装板簧时两者抵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A及图3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图,图3A是表示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B是表示从图3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A至图4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突出部1a的图,图4A是将图3B所示的A部放大后的立体图,图4B是表示从图4A所示的X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突出部1a的外观的侧视图,图4C是表示从图4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突出部1a的外观的俯视图。
图5A及图5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线圈5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周的状态的图,图5A是表示线圈5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B是表示从图5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在外周卷绕有线圈5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从X1方向侧观察图5B所示的B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A及图7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下侧板簧2的图,图7A是表示下侧板簧2的外观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从图7A所示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下侧板簧2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侧板簧6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件3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0A及图10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磁轭部件7的图,图10A是表示磁轭部件7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0B是表示从图10A所示的Z2方向观察的状态的磁轭部件7的俯视图。
图11A及图11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盖部件8的图,图11A是表示盖部件8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1B是表示从图11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盖部件8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成的示意剖视图。
图13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部件1与下侧板簧2相卡合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从X1方向侧观察图13所示的D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下侧板簧2与支承部件3的固定方法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2所示的剖面G-G的示意剖视图。
图17是说明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供给了电力的情况下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18A及图18B是表示变形例1中的突出部1a的形状的图,图18A是表示变形例1中的突出部1a的形状的立体图,图18B是表示对变形例1中的突出部1a卷绕线圈5并从图18A所示的X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900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透镜保持部件
1a 突出部
1b 斜面
1c 第一平坦面
1d 第二平坦面
1e 引导部
1f 筒状部
1g 凸缘部
1h 台阶部
1k 透镜保持部
1m 螺纹槽
1n 铆接销
1p 粘着面
1q 粘着突起
1r 粘着部
2 下侧板簧
2a 锡焊部
2b 第一安装孔
2c 安装部
2d 第二安装孔
2e 下侧弹簧部
2f 开口形状
2g 基台部
2h 第一部件
2k 第二部件
2m 固定部
2n 第三安装孔
3 支承部件
3a 开口部
3b 安装突起
3c 载置部
4 磁铁
5 线圈
5a 卷绕部
5b 端部
6 上侧板簧
6a 台座部
6b 圆环部
6c 上侧弹簧部
6d 固定孔
6e 结合部
7 磁轭部件
7a 外壁部
7b 内壁部
7c 顶板部
7d 角部
7e 贯通孔
7f 固定孔
8 盖部件
8a 顶面部
8b 外周壁
8c 中空空间
8d 插通孔
8e 固定凸部
9 金属部件
9a 第一连接面部
9b 第二连接面部
9c 第一连接端子部
9d 第二连接端子部
9e 保持部
50 移动机构
100 透镜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1至图11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A及图3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图,图3A是表示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B是表示从图3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A至图4C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突出部1a的图,图4A是将图3B所示的A部放大后的立体图,图4B是表示从图4A所示的X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突出部1a的外观的侧视图,图4C是表示从图4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突出部1a的外观的俯视图。图5A及图5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线圈5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周的状态的图,图5A是表示线圈5卷绕于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周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B是表示从图5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在外周卷绕有线圈5的透镜保持部件1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从X1方向侧观察图5B所示的B部的状态的侧视图。图7A及图7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下侧板簧2的图,图7A是表示下侧板簧2的外观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从图7A所示的Z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下侧板簧2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侧板簧6的外观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件3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0A及图10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磁轭部件7的图,图10A是表示磁轭部件7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0B是表示从图10A所示的Z2方向观察的状态的磁轭部件7的俯视图。图11A及图11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盖部件8的图,图11A是表示盖部件8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1B是表示从图11A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盖部件8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0包括透镜保持部件1、下侧板簧2、支承部件3、具有磁铁4及线圈5的移动机构50、上侧板簧6、磁轭部件7以及盖部件8,如图2所示,该透镜驱动装置100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在中央设置有沿上下方向(Z1-Z2方向)贯通并能够保持透镜体的贯通孔。
透镜保持部件1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如图3A及图3B所示形成为大致筒状。透镜保持部件1具有沿上下方向(Z1-Z2方向)延伸并形成为筒状的筒状部1f,在筒状部1f的下方侧(Z2方向侧)的端部,具有沿筒状部1f的径向延伸而形成的凸缘部1g。凸缘部1G在从下方侧俯视时具有大致八边形的形状。在筒状部1f的外周面,从筒状部1f的外周面突出而形成有台阶部1h。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部1h分别设置在筒状部1f的X1方向侧、Y1方向侧、X2方向侧以及Y2方向侧,并配置成等间隔。另外,筒状部1f的内侧形成有透镜保持部1k,该透镜保持部1k能够保持作为外部部件的未图示的透镜体并形成为圆筒状。在透镜保持部1k的内周面,沿着内周面而形成有能够装配透镜体的螺纹槽1m。另外,在筒状部1f的上方端部,在台阶部1h的上方的部位设置有粘着部1r,该粘着部1r包括:形成为与上下方向正交的平面状的粘着面1p、以及从粘着面1p向上方突出为长方体状并且与透镜保持部1k相接的粘着突起1q。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下部即凸缘部1g的下表面,形成有两个向Z2方向突出的突出部1a。突出部1a设置在夹着透镜保持部1k而对置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夹着透镜保持部1k的、X1方向侧的位置和X2方向侧的位置。另外,在凸缘部1g的背面,向下方突出而形成有六个铆接销1n。铆接销1n设置在夹着透镜保持部1k而对置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夹着透镜保持部1k的、Y1方向侧的位置和Y2方向侧的位置分别在两个部位设置有铆接销1n,在夹着透镜保持部1k的、X1方向侧的位置和X2方向侧的位置分别在一个部位设置有铆接销1n。
在此,使用图4A至图4C对突出部1a的详细的形状进行说明。如图4C所示,突出部1a形成为在从前端部侧(Z2方向侧)俯视时是大致多边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状(四边形状)。如图4B所示,突出部1a在一个(Y2方向侧)侧面设置有斜面1b。另外,突出部1a在前端部侧具有与斜面1b连续并且与光轴方向LD(Z1-Z2方向)平行的第一平坦面1c。另外,形成有斜面1b一侧的侧面以外的侧面成为与光轴方向LD平行的平坦面。另外,在突出部1a的根部的周围,从透镜保持部件1的下部突出而形成有斜坡状的引导部1e。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1e以Y1方向侧比Y2方向侧突出的方式形成为斜坡状。即,在夹着突出部1a的X1方向侧和X2方向侧形成有斜坡形状。
线圈5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线材构成,如图1所示,该线圈5具有以沿着筒的外周卷绕的方式形成的卷绕部5a,金属线材的两侧的端部5b从卷绕部5a延伸而设置。另外,形成卷绕部5a的部分的金属线材,其表面被非导电性的材料覆盖,所卷绕的部位彼此在金属线材的表面绝缘,在线圈中流过电流的情况下,电流以沿着金属线材转圈的方式流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及图5B所示,线圈5是金属线材缠绕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周、台阶部1h(参照图4)而形成的。即,线材缠绕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周而形成卷绕部5a。另外,如图6所示,线圈5的端部5b分别缠绕并保持于突出部1a。通过用粘着剂等固定在突出部1a、金属线材埋入于树脂等的方法,对缠绕并保持于突出部1a的线圈5的端部5b的前端实施了避免卷绕着的金属线材开线的预先处理。另外,也可以是,在开始缠绕时,将以与突出部1a接触的状态排列的端部5b的前端部卷绕于突出部1a并且将前端部以外的部位卷绕于前端部的周围来进行按压的方法。另外,缠绕于突出部1a的线圈5的端部5b从突出部1a的根部侧延伸并与卷绕部5a相连,位于突出部1a的根部的线圈5的端部5b沿着引导部1e。另外,线圈5的端部5b沿着突出部1a的外周缠绕,因此在Y1-Y2方向上的线圈5的缠绕宽度为,前端部侧比根部侧细尺寸C的量。
下侧板簧2由金属板构成,并如图7A及图7B所示由第一部件2h和第二部件2k这两个部件组成。第一部件2h具有:基台部2g,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在两端侧具备第一安装孔2b;以及安装部2c,形成为圆弧状,在其两端侧具备第二安装孔2d,基台部2g的一方端侧(Y1方向侧)与安装部2c的一方端侧通过形成为折返为多段的线状的下侧弹簧部2e而连结,基台部2g的另一方端侧与安装部2c的另一方端侧也同样地通过下侧弹簧部2e而连结。另外,下侧弹簧部2e具有弹性,因此例如通过将基台部2g固定,从而安装部2c能够沿Z1-Z2方向移动。另外,第一安装孔2b在一方端侧设置有二处,在另一方端侧设置有一处。另外,第一部件2h在安装部2c的中央部具有形成为大致长方形的平板状的固定部2m。固定部2m在Y2方向侧的端部具有圆形的贯通孔即第三安装孔2n,Y1方向侧的端部被切口成能够供突出部1a插入的大小,在所切口的端部设置有能够进行锡焊的锡焊部2a。另外,第二部件2k是夹着将第一部件2h的安装部2c的两端相连的虚拟直线而与第一部件2h对称的形状。另外,设为第二部件2k中的部位名称以及符号与第一部件2h的部位名称以及符号相同。另外,下侧板簧2通过以使安装部2c的两端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第一部件2h和第二部件2k而形成,并且通过安装部2c形成开口形状2f。开口形状2f的直径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筒状部1f的直径大致相同。
上侧板簧6由金属板构成,并如图8所示形成为环状。上侧板簧6具有形成为长方形的环状的台座部6a以及配置在台座部6a的内侧并且形成为圆环状的圆环部6b,台座部6a与圆环部6b通过形成为折返为多段的线状的上侧弹簧部6c而连结。台座部6a在四角的角部分别具有固定孔6d。另外,圆环部6b形成为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筒状部1f的直径大致相同的直径,并且具有向圆环的外方突出的结合部6e,结合部6e是将圆环部6b的外周4等分的部位,并且结合部6e设置在与由台座部6a的外形形成的长方形的各边对置的位置。另外,结合部6e形成为能够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粘着部1r卡合的形状。另外,上侧弹簧部6c将位于一方侧(Y2方向侧)二个台座部6a的角部与位于一方侧的结合部6e连结,并且将位于另一方侧(Y1方向侧)的二个台座部6a的角部与位于另一方侧的结合部6e连结。上侧弹簧部6c具备弹性,因此结合部6e能够沿相对于台座部6a垂直的方向(Z1-Z2方向)移动。
支承部件3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如图9所示,在从上方(Z1方向)俯视时,其外形是长方形状,并形成为在中央具有圆形状的开口部3a的环状。支承部件3在上表面的四角分别具有形成为平面状的载置部3c,载置部3c具有向Z1方向突出的安装突起3b。另外,在一方侧(Y1方向侧)的载置部3c上各形成有两个安装突起3b。另外,安装突起3b形成为能够插入到下侧板簧2的第一安装孔2b中的大小,并且对应于第一安装孔2b的配置而配置。另外,在支承部件3中以一部分露出的状态埋设有由金属板材构成的金属部件9。在支承部件3的上表面的另一方侧(Y2方向侧)的端部,作为金属部件9的一部分的第一连接面部9a和第二连接面部9b露出而设置。第一连接面部9a在上表面的X1方向侧露出,第二连接面部9b在上表面的X2方向侧与第一连接面部9a分隔而露出,第一连接面部9a与第二连接面部9b绝缘。另外,在支承部件3的下表面的另一方侧(Y2方向侧)的端部,作为金属部件9的一部分的第一连接端子部9c和第二连接端子部9d向下方突出而设置。第一连接端子部9c从下表面的X1方向侧突出而形成,第二连接端子部9d从下表面的X2方向侧突出而形成。另外,第一连接面部9a与第一连接端子部9c电连接,并且第二连接面部9b与第二连接端子部9d电连接。另外,在支承部件3的四角,作为金属部件9的一部分的保持部9e露出。保持部9e与第一连接面部9a以及第二连接面部9b绝缘。
磁轭部件7由金属板构成,如图10A及图10B所示,该磁轭部件7形成为在从上方(Z1方向)的俯视时是长方形状,并且下方开放。磁轭部件7具有环状的外壁部7a、位于外壁部7a的内侧的四个内壁部7b、隔开间隔地将外壁部7a与内壁部7b连结的顶板部7c,外壁部7a与内壁部7b相对于顶板部7c垂直地朝相同的方向(Z2方向)突出而设置。四方的外壁部7a分别交叉,在交叉的部位分别形成有角部7d。内壁部7b是外壁部7a的内侧,分别设置在与角部7d对置的位置。内壁部7b配置成在从Z1-Z2方向俯视时呈圆弧形状。另外,内壁部7b是对顶板部7c的一部分进行板金加工而形成的,在顶板部7c的中央形成有贯通孔7e,该贯通孔7e形成为在俯视时沿着由内壁部7b形成的圆弧形状。贯通孔7e具有能够供透镜保持部件1的筒状部1f插通的直径,并且由内壁部7b形成的圆弧形状的直径比线圈5的卷绕部5a的直径小。另外,在顶板部7c的位于内壁部7b与角部7d之间的部位,分别设置有圆形的固定孔7f。另外,固定孔7f彼此的分隔距离与上侧板簧6的固定孔6d彼此的分隔距离相同。
磁铁4形成为能够配置在由磁轭部件7的内壁部7b、角部7d以及与角部7d连续的外壁部7a所夹着的空间,如图1所示,磁铁4形成为在从Z1方向俯视时斜边的长度相等的大致梯形的柱状。另外,梯形的短边以及斜边的部位形成为沿着角部7d以及与角部7d连续的外壁部7a,梯形的长边的部位形成为沿着线圈5的卷绕部5a。
盖部件8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如图11A及图11B所示,该盖部件8形成为大致环状。盖部件8具有形成为长方形的平板状的顶面部8a,并且具有从顶面部8a的外周端向相对于顶面部8a垂直的方向、壁状地延伸而设置的外周壁8b。另外,外周壁8b遍布顶面部8a的外周端的整周而设置,外周壁8b所包围的部分形成中空的中空空间8c。另外,在顶面部8a的中央,形成有与中空空间8c连通的插通孔8d。插通孔8d的形状是大致圆形,插通孔8d形成为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筒状部1f的直径大致相同的直径。另外,在外周壁8b的四角的部分,分别设置有固定凸部8e,该固定凸部8e向相对于顶面部8a垂直的方向(Z2方向)并且向中空空间8c的外方圆柱状地突出。固定凸部8e彼此的分隔距离与上侧板簧6的固定孔6d彼此的分隔距离以及磁轭部件7的固定孔7f彼此的分隔距离相同。另外,固定凸部8e形成为能够插通到固定孔6d以及固定孔7f中的大小。
接下来,使用图1、图5以及图12至图16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构成的示意剖视图。另外,图12是用包括将对置的角部7d相连的对角线并且与Z1-Z2方向平行的平面将图2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100切断的示意剖视图,但存在与实际的构造不同的部分。图13是表示从图2所示的Z2方向侧观察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透镜保持部件1与下侧板簧2相卡合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4是表示从图13所示的D部をX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下侧板簧2与支承部件3的固定方法的俯视图。图16是表示图12所示的剖面G-G的示意剖视图。
如图5所示,线圈5缠绕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筒状部1f的周围而形成卷绕部5a,并且线圈5的端部5b缠绕并保持在突出部1a上。另外,如图12所示,下侧板簧2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凸缘部1g的下方(Z2方向侧)。此时,如图13所示,下侧板簧2的开口形状2f与透镜保持部件1的筒状部1f配置成重叠。另外,将透镜保持部件1的铆接销1n插通到下侧板簧2的第二安装孔2d以及第三安装孔2n,并将铆接销1n铆接,从而下侧板簧2的安装部2c与透镜保持部件1卡止。另外,如图14所示,线圈5的端部5b所缠绕的突出部1a突出到下侧板簧2的下方(Z2方向侧),并且设置在下侧板簧2的固定部2m的锡焊部2a配置成与突出部1a具有间隙。另外,突出部1a在与锡焊部2a对置一侧朝向斜面1b而配置。线圈5的端部5b缠绕在随着朝向前端部侧而从锡焊部2a离开的斜面1b上,因此即使从突出部1a的前端部侧俯视也是同样地,缠绕在突出部1a上的线圈5的端部5b与锡焊部2a的分隔距离为,在突出部1a的前端部侧(间隙E2)比在突出部1a的根部侧(间隙E1)更大。缠绕在这样配置的突出部1a上的线圈5的端部5b与锡焊部2a通过焊料SO而被锡焊。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铆接和锡焊,将作为下侧板簧2的一部分的安装部2c固定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下部。另外,在图13中,省略了焊料SO。另外,支承部件3如图12所示,配置在下侧板簧2的下方,与下侧板簧2连结。此时,下侧板簧2载置在支承部件3的载置部3c(参照图9)上,如图15所示,支承部件3的安装突起3b分别插入到对应的第一安装孔2b中。通过将插入到第一安装孔2b中的安装突起3b铆接,从而下侧板簧2的基台部2g与支承部件3连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2h以及第二部件2k都是,基台部2g的一方侧(Y1方向侧)的二个安装突起3b被铆接从而二个部位被连结,在另一方侧(Y2方向侧)一个安装突起3b被铆接并且在安装突起3b的附近的部位(F部)通过焊接而固定在第一连接面部9a以及第二连接面部9b,二个部位被连结。这样,在设为支承部件3不动而固定时,通过下侧板簧2的施力而向下方对经由下侧板簧2而与支承部件3连结的透镜保持部件1施力,并且该透镜保持部件1以能够沿图12所示的光轴方向LD(Z1-Z2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另外,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经由线圈5以及下侧板簧2,第一连接端子部9c(参照图9)与第二连接端子部9d(参照图9)电连接。
上侧板簧6如图12所示,配置在盖部件8的中空空间8c开放一侧(Z2方向侧)。另外,上侧板簧6配置成在固定孔6d中分别插通有固定凸部8e的状态。另外,磁轭部件7配置成在上侧板簧6的下方(Z2方向侧),顶板部7c与上侧板簧6接触。另外,插通到上侧板簧6的固定孔6d中并向上侧板簧6的下方突出的盖部件8的固定凸部8e分别插通到磁轭部件7的固定孔7f中,并向顶板部7c的下方突出。向顶板部7c的下方突出的固定凸部8e被铆接,盖部件8、上侧板簧6以及磁轭部件7保持为一体。另外,磁铁4配置在磁轭部件7的外壁部7a与内壁部7b之间。如前所述,磁铁4如图1所示,形成为剖面是大致梯形的柱状,梯形的短边以及斜边的部位形成为沿着角部7d、以及与角部7d连续的外壁部7a。磁铁4使梯形的短边以及斜边的部位与角部7d以及与角部7d连续的外壁部7a接触,并且以与从顶板部7c突出的所铆接的固定凸部8e接触的状态通过粘着来固定。
磁轭部件7如图12所示,以外壁部7a的前端部与支承部件3对置的方式与支承部件3重叠而配置。通过这样配置,透镜保持部件1、下侧板簧2以及线圈5配置在被支承部件3和磁轭部件7包围的空间内。此时,内壁部7b被插入到透镜保持部件1的筒状部1f与线圈5的间隙,并且磁铁4与线圈5配置在对置的位置。另外,如图16所示,内壁部7b、线圈5以及磁铁4配置在同一直线上。通过这样配置内壁部7b、线圈5以及磁铁4,形成有具有磁铁4、线圈5以及磁轭部件7的移动机构5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移动机构50中,磁铁4的磁场的朝向是箭头H的朝向,在线圈5中流通有电流的情况下设为沿着箭头K的方向流动。另外,与支承部件3重叠配置的磁轭部件7,角部7d与支承部件3(金属部件9)的保持部9e(参照图9)抵接,角部7d与保持部9e被焊接或锡焊,从而磁轭部件7保持于支承部件3。另外,上侧板簧6的圆环部6b(参照图8)配置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筒状部1f的上方。圆环部6b的结合部6e(参照图8)与在筒状部1f的上部设置的粘着部1r(参照图3)卡合,结合部6e与粘着部1r通过粘着而连结。与上侧板簧6连结的透镜保持部件1被上侧板簧6的施力向下方施力,并且以能够沿图12所示的光轴方向LD(Z1-Z2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承。
这样形成透镜驱动装置100。
接下来,使用图12、图16以及图17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7是说明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供给了电力的情况下的动作的示意图。
在未对透镜驱动装置100供给电力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透镜保持部件1通过下侧板簧2以及上侧板簧6的施力而以被向下方施力的状态保持。将该状态设为初始状态。
在经由第一连接端子部9c(参照图9)以及第二连接端子部9d(参照图9)对透镜驱动装置100供给电力后,经由下侧板簧2对于线圈5流通电流。即,对移动机构50供给电力。在移动机构50中,磁铁4和线圈5配置在对置的位置,即在磁铁4的磁场中配置有线圈5,因此在线圈5中流通电流时,洛伦兹力作用于线圈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磁铁4的磁场的朝向是箭头H的朝向,在线圈5中流通的电流的朝向是箭头K的方向,因此图17所示的箭头L方向(Z1方向)的洛伦兹力作用于线圈5。因此,卷绕了线圈5的透镜保持部件1抵抗下侧板簧2以及上侧板簧6的施力,与线圈5一起向上方即Z1方向移动。
在取消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电力供给后,通过下侧板簧2以及上侧板簧6的施力,透镜保持部件1与线圈5一起复原到初始状态。
能够进行这样的动作的透镜驱动装置100搭载于具备拍摄功能的设备中,对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部件1装配透镜体并供给电力,从而通过移动机构50,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1与透镜体一起沿着光轴方向LD移动。
以下,对采用本实施方式所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采用如下结构,具备:透镜保持部件1,能够保持透镜体;下侧板簧2,一部分固定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下部,支承透镜保持部件1以使透镜保持部件1能够沿光轴方向LD移动;支承部件3,固定下侧板簧2的另一部分;以及移动机构50,使透镜保持部件1沿光轴方向LD移动,至少具有磁铁4以及线圈5,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下部设置有突出到下侧板簧2的更下方的突出部1a,线圈5具有由线材缠绕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外周而形成的卷绕部5a,并且线圈5的端部5b缠绕在突出部1a上,在下侧板簧2上设置有配置成与突出部1a具有间隙的锡焊部2a,缠绕在突出部1a上的线圈5的端部5b和锡焊部2a的被锡焊,在该透镜驱动装置100中,在从突出部1a的前端部侧俯视时,缠绕在突出部1a上的线圈5的端部5b与锡焊部2a的分隔距离为,在突出部1a的前端部侧比在突出部1a的根部侧更大。
由此,缠绕在突出部1a上的线圈5的端部5b为,从突出部1a的前端部侧俯视时,在突出部1a的前端部侧比在突出部1a的根部侧更远离锡焊部2a,因此在使突出部1a通过下侧板簧2时,下侧板簧2与线圈5的端部5b不易抵接,并且能够恰当地减小将被锡焊在一起的线圈5的端部5b与锡焊部2a的间隙。因此,起到如下效果:能够提供能够可靠地将线圈5的端部5b与下侧板簧2锡焊、并且能够防止在向透镜保持部件1安装下侧板簧2时两者抵接的透镜驱动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采用如下构成:突出部1a在与锡焊部2a对置一侧设置有斜面1b,该斜面1b是随着朝向前端部侧而远离锡焊部2a的斜面。
由此,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突出部1a的与锡焊部2a对置一侧,设置有随着朝向前端部侧而远离锡焊部2a的斜面1b,所以缠绕在该突出部1a上的线材在从突出部1a的前端部侧俯视时,前端部侧可靠地比根部侧更远离锡焊部2a。因此,在使突出部1a通过下侧板簧2时,下侧板簧2与线材不易抵接,并且能够适当地减小将被锡焊在一起的线材与锡焊部2a的间隙。因此,起到如下效果:能够提供能够可靠地将线圈5的端部5b与下侧板簧2锡焊、并且能够防止在向透镜保持部件1安装下侧板簧2时两者抵接的透镜驱动装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采用如下构成:突出部1a在前端部侧具有第一平坦面1c,该第一平坦面1c与斜面1b连续并且沿着光轴方向LD。
由此,即使缠绕在突出部1a上的线材沿着斜面1b而向突出部1a的前端部侧移动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与斜面1b连续的第一平坦面1c来阻挡该移动,所以起到能够使线圈5的端部5b不易从突出部1a脱落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采用如下构成:在突出部1a的根部的周围,从透镜保持部件1的下部突出而形成有斜坡状的引导部1e,并且缠绕在突出部1a上的线圈5的端部5b从根部侧延伸并与卷绕部5a相连,位于根部的线圈5的端部5b沿着引导部1e。
由此,以位于突出部1a的根部的线圈5的端部5b沿着斜坡状的引导部1e的方式进行引导,所以能够将线圈5的端部5b适当地缠绕在突出部1a上,因此起到能够可靠地进行下侧板簧2的锡焊部2a与线圈5的端部5b的锡焊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采用如下构成:突出部1a形成为在从前端部侧俯视时是大致多边形状,突出部1a的与锡焊部2a对置一侧的侧面以外的侧面为与光轴方向LD平行的平坦面。
由此,突出部1a的与锡焊部2a对置一侧的侧面以外的侧面为平坦面,所以起到能够使缠绕在突出部1a上的线材不易从突出部1a脱落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采用如下构成:下侧板簧2为,在第一部件2h以及第二部件2k上都是,在基台部2g的一方侧对二个安装突起3b进行铆接从而二个部位被连结于支承部件3,在另一方侧对一个安装突起3b进行铆接并且在安装突起3b的附近的部位通过焊接而固定在第一连接面部9a以及第二连接面部9b从而二个部位被连结于支承部件3。
由此,分别在二个部位将下侧板簧2的两侧固定在支承部件3上,从而能够防止在安装时下侧板簧2旋转,能够防止透镜保持部件1伴随下侧板簧2的旋转的倾斜。因此,起到能够提供能够进行精度高的拍摄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了具体地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变形而实施,这些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
[变形例1]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0中,采用如下构成:突出部1a在前端部侧具有第一平坦面1c,该第一平坦面1c与斜面1b连续并且沿着光轴方向LD,但也可以是如图18A及图18B所示的以下的构成。另外,图18A及图18B是表示变形例1中的突出部1a的形状的图,图18A是表示变形例1中的突出部1a的形状的立体图,图18B是表示对变形例1中的突出部1a卷绕线圈5并从图18A所示的X1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侧视图。突出部1a采用如下构成:在根部侧具有与斜面1b连续并且沿着光轴方向LD的第二平坦面1d,线圈5的端部5b缠绕在第二平坦面1d上。
由此,在突出部1a的根部侧设置第二平坦面1d并将线圈5的端部5b缠绕在第二平坦面1d上,从而线圈5的端部5b能够比缠绕在斜面1b上更稳定地缠绕在第二平坦面1d上,因此起到能够防止线圈5的端部5b从突出部1a开线的效果。
[变形例2]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引导部1e遍布突出部1a的周围整周而形成,但遍布整周而设置不是必须的。其中,如果是如第一实施方式的形状的引导部1e,加工是容易的,并且容易将线圈5的端部5b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缠绕方向相反的朝向缠绕,端部5b的缠绕方法的自由度提高。
[变形例3]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线圈5直接卷绕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周围的构造,但线圈5也可以不直接卷绕在透镜保持部件1上。例如,也可以将形成为筒状的卷绕部5a插入到透镜保持部件1并用粘着剂等来固定。在此情况下,只要采用在透镜保持部件1的上部或下部不具有凸缘部1g的形状即可。
[变形例4]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磁轭部件7相对于支承部件3的固定是采用了将角部7d与保持部9e焊接或锡焊的构成,但也可以是通过粘着固定或并用锡焊和粘着等的构成。
[变形例5]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下侧板簧2以及上侧板簧6向下方对透镜保持部件1施力的构成,但也可以采用下侧板簧2向下方施力的同时上侧板簧6向上方施力的构成。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透镜保持部件1被保持为能够从初始状态向上方、下方中任一个方向移动,因此通过改变对透镜驱动装置100施加的电流的朝向,能够使透镜保持部件1向所期望的方向移动。
Claims (8)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有:
透镜保持部件,能够保持透镜体;
下侧板簧,一部分固定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下部,将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支承为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
支承部件,固定所述下侧板簧的另一部分;以及
移动机构,使所述透镜保持部件沿着光轴方向移动,至少具有磁铁和线圈,
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下部,设置有突出到所述下侧板簧的下方的突出部,所述线圈具有由线材缠绕在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外周而形成的卷绕部,并且所述线圈的端部缠绕在所述突出部上,
在所述下侧板簧上设置有锡焊部,该锡焊部配置成与所述突出部具有间隙,
缠绕在所述突出部上的所述线圈的端部与所述锡焊部被锡焊,
所述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突出部的前端部侧俯视时,缠绕在所述突出部上的所述线圈的端部与所述锡焊部的分隔距离为,在所述突出部的前端部侧比在所述突出部的根部侧更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与所述锡焊部对置一侧设置有斜面,该斜面随着朝向所述前端部侧而远离所述锡焊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前端部侧具有第一平坦面,该第一平坦面与所述斜面连续并且沿着所述光轴方向。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根部侧具有第二平坦面,该第二平坦面与所述斜面连续并且沿着所述光轴方向,所述线圈的端部缠绕在所述第二平坦面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根部侧具有第二平坦面,该第二平坦面与所述斜面连续并且沿着所述光轴方向,所述线圈的端部缠绕在所述第二平坦面上。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突出部的根部的周围,从所述透镜保持部件的下部突出而形成有斜坡状的引导部,并且
缠绕在所述突出部上的所述线圈的端部从所述根部侧延伸并与所述卷绕部相连,
位于所述根部的所述线圈的端部沿着所述引导部。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形成为在俯视时是大致多边形状,所述突出部的与所述锡焊部对置一侧的侧面以外的侧面为与所述光轴方向平行的平坦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形成为在俯视时是大致多边形状,所述突出部的与所述锡焊部对置一侧的侧面以外的侧面为与所述光轴方向平行的平坦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40074 | 2013-11-20 | ||
JP2013240074A JP6192044B2 (ja) | 2013-11-20 | 2013-11-20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269899U true CN204269899U (zh) | 2015-04-15 |
Family
ID=52804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703426.9U Active CN204269899U (zh) | 2013-11-20 | 2014-11-20 | 透镜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92044B2 (zh) |
CN (1) | CN204269899U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80166A (zh) * | 2015-12-04 | 2017-07-25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CN107299948A (zh) * | 2017-08-23 | 2017-10-27 | 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照相机镜头驱动装置的下弹簧 |
JP2017227695A (ja) * | 2016-06-21 | 2017-12-28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CN107991752A (zh) * | 2016-10-26 | 2018-05-04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CN113056705A (zh) * | 2018-11-14 | 2021-06-29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60484B (en) * | 2015-09-10 | 2016-12-01 | Tdk Taiwan Corp | Insert molded lens driving apparatus |
CN205353441U (zh) * | 2015-12-30 | 2016-06-29 |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 镜头驱动装置 |
DE102016208536B3 (de) * | 2016-05-18 | 2017-06-08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Flexibles Getriebebauteil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
CN106130303B (zh) * | 2016-07-21 | 2019-03-22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线性振动电机 |
JP6793065B2 (ja) | 2017-03-13 | 2020-12-02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前記レンズ駆動装置を使用し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2020079814A (ja) * | 2017-03-24 | 2020-05-28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前記レンズ駆動装置を使用し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
KR102340275B1 (ko) | 2017-03-29 | 2021-12-15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렌즈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및 광학 기기 |
JP6951173B2 (ja) * | 2017-09-20 | 2021-10-20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JP7019376B2 (ja) * | 2017-10-31 | 2022-02-15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JP2019082641A (ja) * | 2017-10-31 | 2019-05-30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WO2019181352A1 (ja) * | 2018-03-23 | 2019-09-26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315238A (ja) * | 1993-03-05 | 1994-11-08 |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 端子ピン付きボビン |
JP2000340272A (ja) * | 1999-05-25 | 2000-12-08 | Tamagawa Seiki Co Ltd | ピンと巻線の接続構造 |
JP4460942B2 (ja) * | 2004-05-13 | 2010-05-12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 |
JP5793027B2 (ja) * | 2010-09-17 | 2015-10-14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JP2015028822A (ja) * | 2011-11-24 | 2015-02-12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JP3187257U (ja) * | 2013-09-06 | 2013-11-14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2013
- 2013-11-20 JP JP2013240074A patent/JP6192044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11-20 CN CN201420703426.9U patent/CN20426989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980166A (zh) * | 2015-12-04 | 2017-07-25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 |
JP2017227695A (ja) * | 2016-06-21 | 2017-12-28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CN107991752A (zh) * | 2016-10-26 | 2018-05-04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CN107299948A (zh) * | 2017-08-23 | 2017-10-27 | 上海比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照相机镜头驱动装置的下弹簧 |
CN113056705A (zh) * | 2018-11-14 | 2021-06-29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 |
CN113056705B (zh) * | 2018-11-14 | 2022-12-30 | 阿尔卑斯阿尔派株式会社 | 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192044B2 (ja) | 2017-09-06 |
JP2015099322A (ja) | 2015-05-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269899U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CN204496087U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CN203480110U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CN103995414B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US20080117536A1 (en) | Lens driving apparatus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 |
US20140256379A1 (en) | Lens holding device | |
CN105388583A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CN205067835U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CN203480109U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CN101543049A (zh) | 摄像装置 | |
CN102692691A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
WO2016175210A1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CN204832638U (zh) | 透镜支架、透镜驱动装置、摄像头装置和电子设备 | |
CN202837651U (zh) | 镜头驱动装置 | |
CN105388584A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CN102789037A (zh) | 镜头驱动装置及镜头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
JP2017102375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JP6729968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CN104656222B (zh) | 透镜驱动装置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 |
JP2011091505A (ja) | スピーカ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 |
JP2016148812A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CN209281052U (zh) | 透镜驱动装置以及摄像机模块 | |
JP6238228B2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JPWO2018043132A1 (ja) | レンズ駆動装置 | |
TWI315023B (en) | Motor structure of camer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